研究结论

2024-09-05

研究结论(精选十篇)

研究结论 篇1

鉴定是鉴定人运用专门知识和经验对客观的案件专门性事实问题进行检验、鉴别和判断的一种证明活动。鉴定本身是人的主观认识活动, 属于携带一定科技含量和经验积累的意见证据, 在一定程度上带有主观的成分, 因此, 鉴定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由于认识的相对性、鉴定主体的局限性、鉴定材料的局限性和仪器设备等客观因素的制约, 鉴定结论又有失真和真实的双重可能。鉴定结论本身所具有的客观性和主观性以及真实和失真的双重属性, 使得鉴定结论的质证成为了审判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情节。在诉讼程序中, 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围绕鉴定结论的证明能力和证明力进行辩论, 最终使法官形成确信的心证。 研究鉴定结论的质证问题应当以两大法系为参考, 从中吸收合理的因素, 对我国鉴定结论质证存在的问题予以审视, 为我国鉴定结论质证的重构提供理论资源或实践参考。

2 国外质证程序比较研究

2.1 英美法系国家专家证言质证制度分析

2.1.1 英国专家证人质证程序

英国1995年《民事诉讼规则》规定, 传唤专家证人出庭作证或采纳书面鉴定结论都必须经过法院同意。专家证据必须以书面报告形式提出, 书面鉴定结论一般都应当开示。一方当事人开示了鉴定结论的, 任何他方当事人可以在开庭审理中使用该结论作为证据;未开示鉴定结论的当事人在开庭审理时不得使用未开示的鉴定结论, 法院同意的除外。当事人可以向鉴定结论提出书面问题, 专家证人的回答构成鉴定结论的组成部分。对鉴定结论没有异议, 或不违反司法利益的前提下, 专家证人可以不出庭作证。通过庭前开示, 对专家证言没有异议的, 专家证人可以书面报告作证;书面回答后仍然存在争议的, 专家证人应当出庭作证。在庭审中对专家证人的询问是以“主询问-反询问-再主询问-再反询问”的方式交叉进行的。

2.1.2 美国专家证人质证程序

美国在继承英国的质证程序的同时, 强调程序正当性, 其审判程序是典型的对抗制, 通过直接询问和交叉询问规则充分保障当事人自由质证的权利, 即“直接询问-交叉询问-再次询问-再次交叉询问”的顺序。在审前程序中通过专家证言开示制度和审前会议程序, 在进入庭审前口头询问或书面质问对方当事人或专家证人以取得证言, 将部分实质性问题通过预演的方式确定案件事实的争点, 从而缩小举证范围, 提高庭审的效率。美国的专家证人一般由当事人委托或聘请, 属于当事人的证人, 由法官对专家证人所受的教育、训练或所具有的经验等作必要的询问, 确认其能否以专家的资格作证。

2.2 大陆法系国家鉴定结论质证制度分析

2.2.1 法国鉴定结论质证程序的考察

法国作为刑事诉讼法典的起源地, 质证程序中残留法官调查案件事实的广泛权力。法国刑事诉讼法第310条“审判长享有自由裁量权, 可以凭自己的荣耀和内心, 采取自己认为有助于查明真相的任何措施”就显示了法官在审判中的主动地位和主导作用。法国的刑事诉讼法仅规定控方告知辩方鉴定结论的义务和辩方查阅案卷材料的权利, 但在民事诉讼中就存在审前当事人之间互相传递书证、交换书证的庭前准备程序。对于鉴定人出庭, 如有必要, 鉴定人应当在宣誓后, 当庭宣示他自己进行的技术鉴定的结果。审判长可以向鉴定人提出任何委托其进行的鉴定范围内的问题。在宣示完毕之后, 鉴定人应出庭参与辩论, 除非审判长准予其退庭。法国民事诉讼法第283条规定, 如法官依据鉴定报告不能充分查明真相, 得听取鉴定人的说明, 各方当事人应到场, 或者传唤他们到场。

2.2.2 德国鉴定结论质证程序的考察

在德国刑事诉讼中, 被告人有权向法庭审判长申请或直接传唤鉴定人出庭。传唤鉴定人时都应当及时向诉讼双方告知鉴定人姓名、住所或其居所, 并告知鉴定人应传不到的法律后果。在庭审过程中, 审判长、检察人员、被告人、辩护人以及陪审法官享有发问权。审判长还应当允许检察人员和辩护人询问他们所指定的鉴定人。鉴定人在接受询问后, 只有经审判长同意或者根据其指示才允许离开法院, 在这之前鉴定人应当听取检察人员、被告人的意见。对于符合法定条件不到庭的鉴定人作了例外的规定, 在以下几种例外情形中, 以法官的询问笔录代替询问鉴定人:①鉴定人已经死亡、发生精神病或者居所不明的;②因患病、虚弱或其他不能排除的障碍, 鉴定人在较长时间或者不定时间内不能参加法庭审判的;③因路途十分遥远, 考虑到其证词的意义, 认为不能要求鉴定人到庭的;④检察官、辩护人和被告人同意宣读的。德国对鉴定人的询问主要由法官进行, 当事人的事后询问只起辅助或补充作用, 强调对于鉴定内容、过程及结论的质证主要由法官进行, 充分发挥鉴定人法官助手的功能。

3 我国鉴定结论质证制度现状及问题的解决

3.1 关于鉴定结论的开示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121条规定, 侦查机关应当将用作证据的鉴定证据告知犯罪嫌疑人、被害人。最高人民检察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规则 (试行) 》第186条规定, 检察机关应当将用作证据的鉴定证据告知犯罪嫌疑人、被害人。这可以理解为我国刑事诉讼中关于证据开示的规定。但在司法实践中未开示的鉴定证据仍在法庭上无任何限制地被使用。在实践中, 有的当事人掌握了关键的鉴定结论却只在开庭的时候才拿出来, 使对方措手不及从而造成多次、反复开庭, 降低了诉讼的效率。证据开示程序可以使当事人对彼此的证据有一定的了解和把握, 切实保障当事人提出疑问, 有效质证从而查明真相的权利。经过当事人申请, 法院组织当事人互相交换证据, 预审法官将彼此双方都无异议的事实证据记录在案, 庭审时法官就可以直接认定没有异议的证据, 提高诉讼的效率。

3.2 关于鉴定人的出庭问题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151条、民事诉讼法第122条规定, 通知鉴定人出庭作证的通知书至迟在开庭3日以前送达, 保障鉴定人出庭作证的必要准备时间。鉴定人是否出庭一般由人民法院的审判庭根据案件审理工作的需要决定, 案件当事人、被告人、法定代理人、诉讼代理人及公诉人可以向法庭提出申请, 要求通知本案有关鉴定人出庭。但是鉴定人出庭与否没有法定的界限标准, 实践中鉴定人通常不出庭, 仅仅出具鉴定结论即可, 出庭率不到5%。 2005年出台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第11条规定:“在诉讼中, 当事人对鉴定意见有异议的, 经人民法院依法通知, 鉴定人应当出庭作证”, 这实际上为鉴定人不出庭作证开了口子。鉴定人出庭才能保证在庭审的过程中鉴定结论被法官及原被告双方对该证据有清晰的了解。只有在出现特殊情况时才可以允许鉴定人不出庭而以宣读鉴定结论的方式代替出庭。特殊情况可以借鉴前述德国的立法, 同时, 赋予当事人和检察院申请或者直接传唤鉴定人出庭的权利。立法还必须明确规定鉴定人不出庭参与质证的法律后果:鉴定结论不被法庭采纳, 退还鉴定费用, 赔偿当事人因鉴定而造成的损失, 由鉴定人所在机构对鉴定人进行处罚, 情节严重, 不履行鉴定人义务的, 可以直接取消其鉴定人资格等。

参考文献

[1]黄维智.鉴定证据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6.

[2]郭华.鉴定结论论[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7.

课题研究报告结论 篇2

一、题目:

一般采用“课题名称+结题报告”的形式。

二、引言(或前言、问题的提出)。

引言要简明扼要,内容包括:

1、提出研究的问题及起因;

2、指出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3、阐明研究的假设。

三、研究文献综述

介绍研究的背景及国内外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及研究的步骤分工

1、本课题研究的预定目标。

2、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理论支撑和研究的原则。

3、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重点。

4、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研究过程中采用了什么研究方法。对所采用的研究方法,要说明用此研究方法去研究了什么问题,达到了什么目标,得到了什么结论。如果是采用实验研究法,其内容应包括:(1)研究的对象及其取样;(2)仪器设备的应用;(3)相关因素和无关因素的控制;(4)操作程序与方法;(5)操作性概念的界定;(6)研究结果的统计方法。

5、研究的进程与研究工作的实施。扼要写出研究过程中各阶段研究工作的实施情况;着重写出各项主要研究内容的研究思路和实施情况或具体做法。

五、课题研究结果分析

这是研究报告的主体部分。要求事实与材料要统一、科学性与通俗性相结合、分析讨论要实事求是,切忌主观臆断。

主要分析:

1、调查所得的数据(尽量以图表形式列出),对调查数据的基本分析以及调查所得的初步结论。

2、实验所得的数据(尽量以图表形式列出),实验所得到的结果(列出实验前后的结果并进行比较,比较时要作差异性检验), 对实验结果作初步的分析,写出实验的初步结论。(调查数据和实验数据要用教育统计的方法进行整理, 注意处理的方法和技巧,以便找出规律。文中的主要数据最好都集中于此)

3、在实验过程中所产生的其他效果。

主要分析结果与成效:

结果分析:摆事实,讲道理,对研究内容进行分析。这块是结题报告的主体部分,应按原来设计的内容,分几个部分把自己已做的工作加以描述分析出来。这些事情做后得到什么启发,得出什么规律性的东西,可以有数据分析、案例分析等。

若在文中恰当运用图表,可以简捷明了地表述研究的主要结果。图表可以对研究过程中一些零乱的原始数据进行初步加工整理,从而直观地反映数据的某些规律和特征,显示事物发展规律、变化趋势及分布状况。常用的表格有分类表、频数频率分布表、累积频率分布表等。使用表格一般都要进行显著性检验,如卡方检验。有时为了更直观地表达研究结果,可以用统计图像,如条形图、圆形图、线状图等。在论文中若运用量表和常模,必须标出名称,并简述使用方法。

成效分析:研究所取得的成绩、效果的分析。成绩与效果的分析最好是对比分析,通过前测、中测、后测得到三组数据,最能反映表面出成效。也可以通过具体案例的描述看出效果,如某个学生行为的变化,研究之前什么样的行为,通过一年的干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把他们的行为描述出来。

结果分析的目的为了使读者明确:(1)本课题研究方法的科学性;(2)本课题研究结果的可靠性;(3)本研究成果的价值;4)本课题目前研究的局限性)

六、研究的主要成果和所形成的理性认识

1、对现状进行归因研究时的理性分析。

2、在研究过程中所发现的教育教学规律。

3、进行对策研究时所提出的有效措施与对策。

4、在研究过程中总结出的科学的、系统的、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

5、在研究过程中所形成的新理论、新观点、新见解、新做法等等。

七、问题和讨论

可选择如下方面的内容展开

1、应该开展研究,而由于其他原因未进行研究的问题。

2、已进行研究但由于条件限制而未取得结果的问题。

3、与本课题有关但未列入本课题研究重点的问题。

4、值得与同行商榷的有关问题等等。

八、研究结论

这是研究报告的精髓部分。文字要简练、措词要慎重、严谨、逻辑性强。主要内容:1、研究解决了什么问题,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2、研究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是否实现了原来的假设;3、指出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九、附录

I.引文注释和参考文献

II.调查问卷、统计、测量结果等表格。

III.课题研究方案,中期研究报告,阶段性研究成果等材料。

附: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

(1)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和报告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例如:

[1]须重明,吴雪君.广义相对论与现代宇宙学.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387-389.

[2]张筑生.微分半动力系统的不变集.北京:北京大学数学系数学研究所,1983.

(2) 期刊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例如:

[1]金显贺,王昌长,王忠东,等.一种用于在线检测局部放电的数字滤波技术[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33(4):62-67.

(3)报纸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 例如:

[1]谢希德.创造学习的新思路[N].人民日报,-12-25(10).

科技查新报告结论撰写方式的研究 篇3

摘要:科技查新报告现已成为我国申报或评估各类科研项目,实现政府对科技活动实施综合管理的必备附件材料。科技查新结论文字的撰写是对查新人员自然科学专业知识、情报服务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甚至文笔写作水平等复合素质的综合考量。本文现依据不同的查新目的采用不同的结论撰写方式进行分类说明。

关键词:科技查新 查新结论 撰写

查新结论是科技查新报告的核心内容,它标志着一项科技查新任务最终能否圆满完成的重中之重。它往往被单独引用或宣读,一般来说项目评审专家通常只看查新报告的最后部分即查新结论。因此,查新结论在整个查新报告乃至查新过程中起到关键乃至决定性的作用。

查新结论的撰写一般没有统一固定的格式,因题而异,不同科技查新机构、不同的查新检索人员有着各自不同的撰写方式及撰写风格,有陈列式或条款式,也有分面对比分析式。目前来看科技查新结论在撰写形式上大致有以下四种:①三段式写法。第一段表述该委托课题相关研究的现状或背景;第二段表述检索结果与查新点的对比;第三段表述对新颖性认定的总结词语。②两段式写法。第一段,逐篇分析所查到的相关文献。第二段,对项目新颖性做出认定结论。③针对多项查新点,在结论中分别对各个查新点做出新颖性结论。④将密切相关文献的内容用表格形式归纳列举,然后再做出新颖性的结论。它比较适用于新产品性能指标对比或者化学农业等新品种性状指标的对比。

就查新结论的撰写方式,不应该千篇一律,一成不变,统一的撰写方式容易让专家在审核时产生视觉疲劳,进而出现厌倦等不良情绪,所以来说查新员应该根据用户委托的不同的查新目的来撰写不同方式的查新结论并进行必要的分类分析比较。以下分别针对科研立项查新,成果鉴定与新产品鉴定查新,申请专利查新不同的查新目的采用不同的撰写结论方式进行分类说明。

1 科研立项查新,撰写结论宜采用小综述的形式

正确选题是企业科研项目立项顺利展开的关键所在。科研立项查新工作的目的是为研究科技项目的选题是否有相关研究的价值,是否借鉴了其他项目的技术,与其他项目有实质性的重复、还没有没研究的意义。在科研立项阶段,具体的相关研究工作还未证实启动,查新项目的研究进展还处在一个及其不确定的情况下,研究的起点还没有确定在什么范围内。所以科技查新可以帮助委托企业了解所属行业领域内的最新技术发展动态和趋勢。科技查新的工作内容重点要依照科技项目立项的研究方向来做相应的改变。

企业如果想研发出某种产品,首先要看其是否有无新意,这样科技查新检索机构即可利用自身数据资源与专业优势,多方面多角度检索文献及市场信息,并进行筛选、加工和综合分析,为企业提供具有价值的情报信息。相关的情报信息主要包括,国内外技术的研究现状和主要科研机构的研究技术路线及工艺,研究进展以及取得的科技成果。这些都作为科研立项的科学性、可靠性、实用性提供依据。在具体的检索过程中,必须要对检索的课题扩大检索范围,才能提供准确可靠的参考依据。查新报告的结论要求既要全面又有一定的深度,能准确反映出与课题立项研究的相关理论或技术进展,已有哪些相关的工艺及技术路线,国内外科研机构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等等。所以说查新报告不仅是一份申请立项的文件,又是一份文献调研的预测报告以及立项决策参考依据。查新结论则应以已掌握的信息为基础,是用客观的描述性语言,为立项是否科学化、项目是否具有可行性、项目具有何等实际价值等提出建设性建议。查新结论应用客观的描述性语言,用以掌握的信息为基础,研究方向是否具有可行性、是否科学化、项目是否具有实际价值提出客观分析及建设性建议。针对科研立项查新特点,查新人员可采取小综述式写作方式,从而使结论集中、材料与结论一一对应、归纳性强、层次分明,并且能准确清晰地阐述该科技委托课题在相关研究领域中所处的位置以及项目的先进程度。这种小综述式写作方式要求查新员在下结论之前,一定要仔细大量的搜索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并仔细阅读,将所选取的相关理论恰当地在查新结论中表述。

2 成果鉴定与高新产品查新,结论宜采用论点-论据的形式

成果查新,其目的是为评价该委托课题的先进性以及该课题在相关研究领域中所处的位置,在国内外达到何种水平。由于成果特征已经确定下来,所以查新的方向就是围绕确定的成果特征进行。应该要特别注重选择与成果特征相关程度比较紧密的文献,与已确定的成果特征进行对比分析,作为衡量成果的先进性或是达到何种发展水平的依据。对相关文献的选择并秉承着以下要求:宜精不宜粗、宜少不宜多、宜专不宜泛,只要检索到密切相关文献即可。成果查新采用最能代表成果特征的检索内容与检索的相关文献进行信息内容的一对一的方法。查新报告作为成果鉴定时的重要依据,其核心内容主要在于查新结论的比较分析,查新结论应用客观的描述性语言,以文献对比分析结果为依据,进行相关内容的逐一对比分析,或者用文字或用图表进行比较,说明两者之间的相关程度,总结出反映出成果的先进性和价值对应科技成果特征相应的结论。查新结论要充分体现客观、公正性和权威,提示成果已达到的发展水平,避免做主观上的水平评价。所以,查新结论撰写应采用论点-论据式,在每一段的段首清楚地亮出论点,后阐述的内容则为该论点的论据。

3 申请专利查新,结论宜采用论据罗列的形式

申请专利查新的目的是为了证实申请专利的相关技术发明是否符合所属专利法所规定新颖性的条件,同时也为项目查新委托人撰写权利要求书提供充分的、可靠准确的文献背景材料。申请专利查新的特点是相关专利发明的主题和要求保护的权利项已明确,所以查新主要围绕着申请发明主题的特征和要求的权利特征来进行检索分析。

在专利申请查新体系中,根据我国专利法对专利新颖性判别条件标准,应该进行国内外专利扩大范围的检索,要求所涉及的相关发明主题未在世界范围内的出版物发表过。查新报告作为专利申请的一份相关文件,文献对比分析的深度一般可低于成果与高新产品的查新。在进行对比分析时,要注重相关文献中知识信息与发明主题特征和权利要求特征进行比较。查新结论可采用数据罗列式以委婉用于陈述,也可从客观上做出是否具有新颖性的初步判断。

总之,查新结论的撰写方式以及表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无论采用何种方式表述,都应该尽量做到客观准确、用词要慎重。如果用词不准确,逻辑不清楚,将会导致意思表达的错误,必将造成查新报告的失误。这样既不利于项目申请者,又容易对查新项目产生负面的影响,从而导致决策失误。

科技查新结论文字的撰写是对查新人员自然科学专业知识、情报服务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甚至文笔写作水平等复合素质的综合考量。不同典型案例查新结论撰写套路不同,其查新报告的质量是有区别的。通过长期工作经验积累,可以总结出撰写套路,但其撰写方式应当符合科技查新规范。

参考文献:

[1]张书河.医药卫生科技查新结论的写作[J].医学信息,2005(8):912-913.

[2]吴其叶.科技查新报告结论部分的撰写[J].现代情报,2003(3):129,175.

[3]方奕.医药卫生科技查新结论的撰写[J].江西图书馆学刊,2006(36):79-80.

英语学术期刊结论部分元话语研究 篇4

一、理论框架

语篇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作者与读者不断交流、协商的动态变化中。在语篇构建时,作者除传递信息、表达自己观点外,还需考虑读者对语篇的看法。因此,作者在组织语篇的过程中要对读者进行适当的引导,实现作者与读者的互动。Hyland指出元话语是指所有用以组织语篇、传达作者态度的语言策略。他将元话语分为两类:引导式元话语和互动式元话语。

引导式元话语指作者为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命题意义而建立的语言机制,它注重语篇表层语言资源的互动,即通过各种话语标记实现语篇内部与外部的互动。引导式元话语主要包括:转换标记语用于帮助读者理解各个命题之间的关系,如连词、副词等;框架标记语是对语篇边界或语篇结构框架成分的指称;内指标记语用来指称语篇中其它部分,常借助图标、公式、话语等方式帮助读者理解命题意义;证据标记语是语篇中标注的引用,实现文本与其它语篇的互文性;注释标记语指作者为保证读者能获得命题真正含义而提供的附加信息。

互动式元话语表达作者对命题信息的态度和对潜在读者的看法,以建立作者-读者互动,体现语篇底层的互动关系。根据Hyland的分类,互动式元话语主要包含模糊限制语、确定表达语、态度标记语、介入资源和自我提及标记语。限于篇幅,本文只探究互动式元话语在学术期刊结论部分的使用情况。

二、研究设计

1.研究问题:学术期刊结论部分人际元话语主要有哪些类型?有哪些实现形式?主要有哪些作用?

2.语料与方法:学术期刊的结论部分是对研究结果的总结和对论点的重申,更能体现作者的立场,适合作为本研究的分析语料。

本研究自建12 600词的小型学术英语期刊语料库,随机选取30篇应用语言学学术期刊,来源包括Language Learning,Studies in Language Acquisition, Applied Linguistics,年限为2013-2014年。检索工具为Ant Conc3.4中的Wordlist,拟对语料库中的元话语资源进行检索、分类,分析其频率特征,最后讨论他们在学术期刊中的作用。

三、结果与讨论

1.互动型元话语资源分析。

(1)模糊限制语。模糊限制语在学术期刊结论部分使用频率最高。“might”、“may”等词的出现频率较高,模糊限制语是作者采取的一种“隐形”说服策略。在对前人研究进行批判时,弱化批评语气,表现对他人学术成果的尊重,有助于作者构建一个自谦身份,缩小与读者的距离。

(2)确定表达语。与模糊限制语相反,确定表达语主要用来表明作者对命题信息准确性的自信。通过坚信其观点的正确性来说服读者,以建立作者的权威,增强立场的表达力度。

( 3 ) 态度标记语。态度标记语传递的是作者对命题信息价值和重要性的评价及其情感表达等,其体现方式如important、signif icant、unfortunately等。

(4)介入资源。通过“we”的复指与读者形成一个群体,将读者也视为话语参与者。通过该类元话语将读者拉进语篇的理解过程,引导读者接受作者的观点,从而提高作者观点的认可度。

(5)自我提及。该元话语资源在学术期刊中出现频率居中。自我提及主要借助第一人称单数(I)和第一人称复数(we)来体现,但其频率差异很大,在本研究中“I”仅出现1次,“we”出现44次。I出现的频率低主要是由学术研究的客观性决定的,需避免呈现主观性强的个人观点。

1)We propose that the...

2)As an example, we show in Fig. 3....

由此可见,学术期刊中元话语的选择与运用体现了作者不同的交际意图,在公正、客观报告研究成果的同时,作者还需借助各种元话语策略来“推销”自己的成果、说服读者。

四、结束语

交际不仅涉及信息、物品的交换,也包括交际双方态度和设想的互动。学术写作中产生的意义不是中立的,常伴随着作者的观点和价值。元话语在学术语篇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仅具有组织语篇功能,还可以体现作者对研究发现的态度和评价。本文探讨元话语资源在学术期刊结论部分中的应用及其作用,以期为学术写作提供一定参考。

摘要:元话语是语篇中表明话语组织框架、作者对命题内容和读者态度的各种语言机制。本文采用Hyland(2005)的语篇元话语分析框架,考察英语学术期刊结论部分元话语资源使用情况,以期研究结果为学术期刊的写作提供参考。

可行性研究报告结论参考 篇5

对于用户提出的需求、要求,公司在不计成本予以满足的同时,也总是找出问题的根源,以避免同类缺陷的再次发生。

例如,一次有一兰州的用户购买两台移动式产品,在兰州地区使用一直不正常,公司为解决该用户的问题,先后10余次派员工到现场服务、排除故障、查找根源。

经不断分析、排查,最后终于找到了根源,原来是该类型号的机器难以适应高原的环境,随后为用户调换了适应高原环境的相应机器。

为此公司共计支出达60余万元。

事后,公司对生产制造的机器均注明使用的海平面高度,还要求销售人员在签订合同时先了解用户的要求、使用环境条件等,避免此类不符合要求的事再次发生。

对于像上海英格索兰公司这样有两亿元产值的企业来说,要把好产品质量关,通常需要设置20~30位专职检验员,而在上海英格索兰公司却没有这样做,

而是将检验员的职责分解到过程的每个环节,把质量检验工作向两头延伸,每个制造人员同时也是“检验员”,既不让不合格品在自己这一环节进入过程,也不让不合格品移到下一环节。

公司员工从培训中知道了,不符合要求的代价不是超过质量成本允许的指标与否,而是消除不符合需要增加多少支出。

为不断减少缺陷,公司于19xx年确定由技术、生产、服务、物资采购等部门共同实施质量成本的计算。

到19xx年为止,不符合要求的代价已从19xx年的产值绝对值3.3%降到了2.4%。

质量理念的牢固确立,对公司内部的质量体系的正常运行带来了明显而有力的保证。

对于内部审核、管理者评审、外审中找出的不符合项,能及时地进行改进。

上海英格索兰压缩机有限公司确定还要继续降低不符合要求的代价,同时将实施质量成本计算的范围扩展到所有部门,要做到价值、服务上去,价格下来。

几年来的.实践,使公司的员工感到,引进的不仅是教材,而且更重要的是还有质量思想、理念,使员工确立了质量意识、质量观念、质量价值观、顾客(包括内部顾客)满意的观念,而这些是难以用数万美元来交换的。

企业文化的建立,使上海英格索兰公司不论市场怎样变化,每年都能以良好的经济增长率向顾客提供不断完善的产品。

这一切充分证明,花7万美元引进的教材,不,更确切地说是引进了质量理念,并营造出适应市场发展需要的企业文化,是非常值得的。

经过一年的培训,员工明确了作为一个过程的工作,首先要明确用户的要求,在保证符合要求的输入下,通过控制(设备、工具、培训、程序、质量要求等)使输出能满足用户要求。

在这需要员工积极参与、热情投入的培训中,员工的团队协作精神也培养了起来,解决问题的思路也有了根本的改变。

管理人员的观念也有了根本的改变。

原来把员工作为部属来看待,工作中有了问题,往往想到的是应从员工方面寻找,然后就是批评、教育、帮助。

现在,是将员工作为“内部顾客”来对待,努力为员工提供服务,满足他们工作成功所需要的要素。

员工在工作中出现了问题,不是一味地批评,而是帮助员工寻找原因,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改进工作,杜绝以后再次出现同类的工作问题。

管理者和员工都明白,公司的每个员工,到公司来工作的目的是为了公司的成功以及个人的成功,工作中有了过失,需要共同的努力来加以克服。

首先是了解问题的状况,然后确定解决问题的计划及要求。

在过程中,不是去责怪因过失造成问题的人,而是发挥团队精神,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寻找出造成问题的根源,并从根本上予以解决,最后经评估确认解决的效果,实施PDCA循环。

由此也达到了解决问题而不是处罚责任人的目的。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员工也知道了过失及消除过失所要付出的代价,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员工问题的思路和树立起不向缺陷妥协的观念。

研究结论 篇6

2007年9-11月,计世资讯(CCW Research)第六次全国政府网站评估采用先进的PIT-EEE指标体系,对我国31个省级政府门户网站和32个省会及副省级城市的政府网站进行了综合评估,并发布《2007年中国政府公众网站评估研究报告》。

《2007年中国政府公众网站评估研究报告》主要观点与结论如下:

一、我国省级和省会及副省级城市政府网站正处于从交互期向处理事务期过渡阶段。目前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如何向处理事务期过渡,即如何实现完全的在线事务处理;二是扩展信息服务平台,即提高移动接入渠道,使得用户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移动电脑等移动设备享受政府提供的服务,提高政府网站使用的方便性和扩大覆盖面。

二、我国电子政务发展低水平趋同的“拥塞”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2007年我国政府网站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得分进步较快,出现了众多优秀网站,在省会及副省级城市政府网站中尤为明显。并且,我国电子政务发展低水平趋同的“拥塞”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

三、在三大功能定位中,我国省级和省会及副省级城市政府网站信息公开做得比较优秀,基本满足了公众需求,而交流互动和在线办理实现程度不足,今后我国政府网站的建设重点将是交流互动和在线办理。

四、我国政府网站的服务深度不足。在三级指标中,初级指标、中级指标、高级指标得分依次递减,并且差距很大,反映了我国政府网站的服务深度不足。

五、政府网站建设呈现很强的区域差异。总体来说,在我国七大区域中,华东地区的政府网站的建设质量最高,华南、华中次之,之后是华北、东北,而西南、西北地区较为落后。

六、我国政府网站的认知度和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应用现状调查表明,在我国访问过政府网站的公众还不足一半,仅有42.5%,其中38.5%的只是偶尔访问,经常访问的仅有4.0%。没访问过政府网站的公众中有29.0%的表示从没听说过政府网站。我国政府网站的认知度和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研究结论 篇7

南京大学会计系2000年~2001年对中国企业成本管理方法及成本性态管理的运用进行了问卷调查, 主要围绕产品制造成本项目归集方式、费用额决定方法及决定因素等角度展开, 将研究对象限定于产品制造环节, 尤其是账户管理与材料消耗状况, 甚至对直接人工都没有涉及。调查内容反映出是以传统的割裂做法来分析企业成本控制现状, 比如材料消耗定额制定权。另外, 调查内容仍局限于传统企业现货交易行为, 比如没有考虑将与现货对应的期货交易套期保值引入成本控制中, 套期保值的基本功能就是成本锁定或收入锁定。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与日本东京大学2002年10月至12月进行了“中国企业成本会计问卷调查”。该调查问卷内容设计上有一定偏向性, 这与研究人员日本求学经历进而受到日本传统管理会计中标准成本制度在日本企业会计实践中相当活跃现状的影响, 但日本目标成本模式是以其自身文化背景为基础, 以“源流管理”与“成本筑入”为指导思想的。反观欧美企业则由于管理层更迭相对频繁而导致管理会计等经营体系变更, 反而促进了标准化进程。日本企业总体上是家族式管理, 推行了终身雇佣、年功序列工资等经营策略, 但标准化程度却并不高。日本成本计算表面上逐渐完成了其制度化过程, 但实务上并没有完成标准化。

美国圣地亚哥大学周齐武教授等在2003年以武汉及周边地区企业管理人员为调查对象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样本中的许多企业的成本系统已经不合适或过时了, 但管理层仍旧较为依赖现有成本系统从事关系到企业生存的战略管理决策, 而不完全甚至是错误的成本信息无疑会影响到战略制定以及战略实施的结果评价。成本系统不适合或过时的结论建立在样本企业的成本系统较大程度建立于传统财务会计账簿数据之上, 与市场决策所需要数据支持存在较大差距。但我们认为不完全成本信息不是企业整体价值链上与企业定位相匹配的信息结构, 而是从企业利益分配机制出发的职能部门自我决策需求下的官僚化成本;不完美成本信息是指成本结构仅仅表明成本的单向耗费水平, 是企业自我强化行为的结果。

上海财经大学张鸣教授等2005年对企业战略成本管理进行了问卷调查。他们将战略成本管理的构成要素界定为:j成本文化理念;k产品寿命周期成本 (WLCC) ;l价值链/成本链分析;m先进成本控制方法 (ABC、Kaizen-Costing、TQM) ;n先进生产、制造技术和管理模式;o成本预算体系;p成本信息系统;q日常成本管理水平;成本战略管理绩效考核体系。通过分别对这九个方面进行的实证分析, 基本验证了企业战略成本管理与企业持续发展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战略成本管理又可称为成本控制战略, 其一般框架构建于企业自身价值创造作业和外部价值转移作业的二维空间, 因此基于价值链的作业成本与作业分析成为传统战略成本控制的基本逻辑, 当然战略观念的深化也开始对作业概念进行拓展, 然而仅仅沿着作业概念与战略概念的相互依赖而在自循环过程中同程度强化, 就会出现成本“功能锁定”现象, 研究框架被固化而不能拓展。

作为竞争优势的成本要素不是单一而静态的, 必然是多样化而动态的。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其核心特征是市场战略定位的准确或配称, 但传统成本控制观念却建立于市场组织与企业组织的简单二分法, 市场定价机制并不能够完整地体现在企业内部定价机制上, 而当企业成本结构与市场竞争结构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背离时, 企业成本控制就失去了内在逻辑, 上述四项课题调查问卷内容及其相应研究结论都有不同程度地体现。

二、成本控制观念新认识

基于不同观念的成本控制在没有进行整体最优化设计情况下, 可能会产生一种控制方法的效益是另一种控制方法的成本现象, 也可以说, 上述四项课题调查问卷所涉及的内容都在寻求成本控制某方面的最佳实践, 但它们之间能否实现合作式嵌入则依赖于所达成的共有观念程度, 主要涉及如下内容:

成本控制是一个理论性与实务性都非常强的议题, 成本控制构成要素, 甚至成本控制本身仍然比较模糊。不同成本适用于不同目的。一定程度上不同成本控制方法间不是简单替代关系而具有互补性质。管理实践中, 作为经济组织的企业在同一时期可能同时选用多种成本控制方法参与经营, 即不同环节的价值增值的驱动需要与之匹配的成本控制方法。伴随科学技术、市场竞争和社会经济环境变迁, 企业经营理念和组织形态不断演进, 成本控制历经了一个逐步迈向科学、精确、系统和公平的发展与变革过程。

我国对成本控制的研究还局限在工厂式企业中, 以产品制造环节为核心的倾向比较严重, 这表明我们的成本控制还处在“中国制造”的过往成本优势中, 并希望从中寻找“中国创造”的转换路径。“工厂式”成本控制的基础是生产, 是全球价值链低端环节, 因为工厂式企业最根本特征是没有或不需要对客户有感知能力, 也就没有业务聚焦与定位, 只要拥有满足一定技术需求的机器设备并有采购商一定数量订单就足够了。但现阶段“中国制造”的两端都受到挤压, 出口市场竞争激烈并无定价权, 进口市场大宗原材料价格上涨而很难将成本转嫁到出口产品。

尽管提及战略成本控制, 但依然没有摆脱固有的传统思维模式。这表现为战略仍然聚焦和定位于成本领先上, 所谓的差异化战略更多地表现为低成本的差异, 而且这种低成本差异也囿于制造环节在产品价值链上的简单被动地移动, 这种移动又伴随着笼统的市场需求。“笼统的市场需求”的潜在威胁是大量中国制造商仅仅为国际采购商进行订单生产, 而国际采购商为了使自己具有不可替代性而很可能不透露产品的销往地;即使设计本身可能存在各种缺陷也要完全按照产品设计模板照单加工;作为议价的被动接受者, 生产的产品变成品牌商品后价值增值及创造利润程度均与产品加工无关。加工企业能做的仅仅是以更低成本生产复杂的、不断变化的满足各国产品标准的制定加工品, 具体客户需求被淡化。

企业成本控制战略由业务聚焦与定位到相应的独特能力的匹配 (配称) 是需要一定的文化做深度支撑的, 而这种文化必然与产品所服务的消费主体的生活方式具有高度一致性。只有把握住它们之间内在的必然逻辑才可能形成中国企业真正意义上的高绩效或卓越绩效。埃森哲在其2007年中国卓越绩效企业报告中指出, 中国许多企业管理当局认为尽快获得规模效益非常重要, 因此对跑马圈地、对扩张、对增长、对市场份额、对吃掉竞争对手等比国外企业更强烈, 但研究发现这与卓越绩效的联系并不十分紧密。

成本控制由单一技术控制到作为企业卓越绩效基本要素之一的过程需要创新哲学予以匹配。这需要创新地看待成本与价值创造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不能将成本概念囿于具体而微的点概念, 而是由点及面再到全局的大视野。成本水平取决于价值创造状况而不能固守绝对数值。比如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的一个基本要求是企业必须有和谐、稳定、持续的劳动关系, 对比分析日本、德国与美国的劳动关系, 日本实行的是家族式管理而德国是劳资协调式, 两国劳工政策的核心都体现着对员工的关心。美国是在法律允许下企业与工会竞争, 如果工会不发挥作用则人力资源部门依照法律行事, 而法律必然建立于社会共同利益基础。迥然不同模式却同时显现出让劳资关系与市场信号保持一致而真实提高企业竞争力。

成本控制尽管存在多样化方法体系, 但都有其相应制度做支撑, 因为它们共有约束条件是企业组织状态及管理能力。我国企业管理基础比较薄弱, 先进并适应性强的成本控制方法选择是由企业自我选择还是政府强制性推行便具有了战略意义。以制度形式对企业实务规范具有较高现实效率, 因此政府主导的具有一定统一性的成本制度概念框架结构为我国企业管理会计实践提供政策引导与技术支持。同时, 学术界与民间团体以及实务界都要以各自的特长广泛地参与其中。这样的制度形成也有利于实现企业成本对社会成本的导向性。

国家间竞争与企业间竞争的等同性也预示着成本控制的整体社会性。作为国家代理人的政府存在基础是社会福利最大化, 是对市场不足的必要补充, 因此政府采取必要干预以帮助增加社会福利同时维护市场正常秩序是一种应有性。政府干预手段与程度可分为三个层次:最低干预层次为通过价格机制, 比如通过税收、转移支付和补贴来改变企业成本收益结构, 从而改变企业行为;中等层次是通过行政和法律手段, 鼓励、禁止和规范产业和企业行为;最高层次为拥有并直接管理和操作企业, 将企业资源直接用于实现政府就业、居民收入和其他经济或非经济目标。

三、成本控制机制设计新理念

社会科学的机制设计是指在信息不对称以及社会中个人目标与整个社会目标不完全一致情况下的社会目标实现程度。由此, 企业角度的机制设计是指对给定的企业具体目标, 如果该具体目标可以实现则什么机制可以帮助其更好地实现该目标。进而, 企业成本的机制设计就是对于给定的企业成本目标, 如果该目标可以实现则应该以怎样的机制有助于其更好地实现。

任何组织内部基本上都有三个价值创造的杠杆, 即流程、技术和组织变革, 企业采用什么杠杆及杠杆组合则影响着企业整体绩效。任何价值的形成与创造都是以成本的发生为依托的, 只是转化方式及其转化效率存在差异而已。新技术能够通过自动化和提高效率的方式带来成本的降低, 但其只能被看作整体解决方案的一个组成部分, 而不能是方案本身。组织模式与流程变革间应该相互匹配。组织模式决定了成本控制方法体系的选择, 成本控制效果取决于影响其成本投入结构的宽泛的背景因素;不同企业组织结构决定着企业成本结构, 因此, 任何期望不改变企业组织现存状态的成本控制都有必要进一步改进。

成本控制机制设计应遵循如下观念:第一, 企业价值创造有其自然进程, 而自然进程是可以表达为一系列流程的, 全部流程的核心理念就是要突破企业与市场的简单二分法, 将企业外部的客户价值需求转化为企业内部的资源组织以形成整体价值链。第二, 技术是在全部流程达到或实现企业价值创造机制基础上风险最小化的更优化过程, 技术选择要有利于完善流程总体效率而不是单一流程实效。第三, 自然的流程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组织架构, 这呈现出一种企业自组织状态, 只是技术选择与变迁会推动最初自组织状态发生演进, 企业流程系统也变得更加自然。

辩证地看待成本与利润的关系, 可以认为企业内部就是成本计量, 而利润则是市场角度的成本补偿计量, 企业内部成本耗费并不必然带来外部市场的良好表现, 只有与外部市场匹配的内部成本耗费才是应该的, 也可以说, 能让资源得到有效利用的成本必然是市场竞争的结果。换言之, 企业成本目标的形成有赖于竞争机制, 生产同一商品的企业家们依据已被发现的价格安排生产, 最后未被这个竞争过程所淘汰的企业的成本才是真正意义的成本, 体现为一种“机会成本”。

这表明企业机制与企业成本机制具有内涵一致性, 企业作为一种机制设计, 可以描述为在有意义的领域做出独特或一定与众不同贡献而进行的成本流程安排。成本控制的终极目标是企业能力的提升, 而传统观念却将企业视为简单的业务单元、产品或服务组合, 并辅之以传统的官僚行政式管理层级架构, 由于对企业外部顾客独特价值感应及价值提供的不足, 往往是成本耗费与市场反映的不匹配。

匹配的成本耗费与市场反映通常被描述为企业的盈利模式, 包括了收益模式、成本结构、利润模式与资源利用能力四部分。这四部分内容又有各自的组成要素, 比如收益模式的核心内容是营业收入的取得, 其中价格描述了企业产品满足客户价值的程度, 而数量又是重要影响因素, 该因素则包括了市场规模、交易规模、购买频率、附加性产品销量等;资源利用能力则应该从企业关键资源及关键流程角度进行分析。由此可以看出, 成本控制机制设计不能脱离企业机制, 而市场角度的企业机制就是企业盈利模式的描述, 成本控制机制就应该是对企业盈利模式的充分贯彻与执行。

当成本被界定为一系列行为的后果, 不惜一切代价绝对地削减成本费用额以保持一定利润水平的做法可能同时在降低企业竞争力。尽管成本控制外在表现为一系列具体控制方法与工具的集合, 但建立集合中的控制方法的关联性就极可能突破传统观念而取得创新利润。更深入的观念是成本控制不仅是系统性结构化方法论, 更是深层次制度安排及其背后的文化。

参考文献

[1]南京大学会计学系课题组:《中国企业会计实况调查》,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研究结论 篇8

《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明确提出了“以实用为主, 应用为目的”的教学目标。高职教育定位于“培养生产、服务一线的技术、管理、技艺型人才”, 其教学核心是“能力本位”。对高职毕业生而言, 英语不再仅仅是其素质的表现, 更是一种与其职业能力相伴的直接运用能力。高职英语教学应树立服务于学生职业的理念, 把有限的英语教学资源 (时间、师资、设备) 和学生的态度都集中于与其职业能力相匹配的英语实用能力的养成上来, 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的积极性, 因此高职英语教学与专业课相结合是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

二、研究概述

“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学与专业课相结合的实践与研究”是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院于2008年12月获批的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一般课题, 属于高等职业教育应用性研究课题。是指运用现代学习理论和现代课堂教学结构理论, 从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学目标的定位、教学内容的删减与整合、教学方法的革新、教学评价的调整、师资的培养几个方面进行具体的实践探索与研究, 构建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学与专业课的结合方式, 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真正让公共英语为专业服务, 为学生就业服务, 从而贯彻“能力本位”的教学核心理念, 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本课题的研究本质上符合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客观实际, 对转换高职英语教学模式、体现高职教育特色、提高英语教学效率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研究结论

(一)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

位于“培养生产、服务一线的技术、管理、应用型专门人才”, 且《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明确提出了“以实用为主, 应用为目的”的教学目标。本课题以此为研究的出发点, 真正实现高职英语应用性、实用性的目的。

(二)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

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强调“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并明确提出“根据市场和社会需要, 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改进教学方法, 合理调整专业, 大力推进精品专业、精品课程和精品教材建设”等要求。本课题开展新型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 着眼于必需的英语文化基础知识的掌握, 为学生的就业做准备, 为学生的继续发展做准备, 注重良好道德品质和职业核心能力的养成, 切实促进学生英语实用能力的提高。

(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主义

认为“科学的最大价值就是在于它的有用性、实事求是”, 本课题以此作为课题研究的哲学基础。在研究过程中根据社会需求、学校和学生的客观实际, 将学生专业知识和谐地融入到高职公共英语这门公共课中, 实现公共课真正为学生服务的目的, 突出高职英语公共课的“有用性”。

(四) 以人为本, 适应学生发展的

需求。职业院校的公共英语课程, 既要具有一般英语课程的特点, 又要突出职业教育本身的特色。它既具有为专业课程的学习打好文化基础的功能, 又能使学生了解相关行业的知识, 拓展视野, 为将来就业打好基础。

(五) 课题研究应具有推广性、

借鉴意义。本课题实验研究立足于几个专业班级的实验, 但其目的是希望以此作为其他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改革, 甚至可作为其他公共课如何为专业服务的借鉴。

四、研究的成果及反响

自课题立项以来, 我们严格按照课题方案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实验研究, 重点是让老师改变传统的不适应社会、市场发展的课堂教学方法, 提高公共英语课的教学效率;在要求教师解放思想、运用新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技能的基础上, 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地投入到英语课堂、英语学习中来, 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学习与人合作交流、实践, 使学生在实践中形成获取英语知识的技能, 促进英语素养的提高, 掌握一定行业英语, 以促进他们的专业发展和提升。在三年来的研究中, 我们的研究已经渐成系统, 课题理念已经初步转化成课题组老师教学行为, 研究效果在发生明显的变化, 课题成员也已经总结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并有部分成果形成。

(一) 研究理论成果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课题组努力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知识、英语教学技能及相对应的专业知识, 至此共组织课题组会议21次, 课题论文集已经结集, 收集整理了许多文字材料等等, 包括课题申报表、课题实施计划方案、开题论证报告一份各一份, 自我论证获得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审批通过;课题期中阶段总结报告书、中期检查表和佐证材料各一份, 在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办中期检查中被评为优秀, 获得一次性奖励3000元;课题结题研究报告书、结题鉴定申请书和结题成果公报各一份;课题组主讲教师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了12篇课题研究论文

(二) 研究实践成果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1. 课题实验教学示范课教案、课件各四份 (制作人:王晖、周建华、黄炜、张秀玉) , 其中周建华老师的教案获得2010年学院首届教案评比一等奖, 为我校教师的教学设计起了表率作用;

2. 课题实验教学示范公开课2节 (录像) , 主讲人:李新元、张秀玉。李新元、张秀玉二人分别获得学院2009年和2010年教师教学比武一等奖, 张秀玉获得2009年学院说课比赛一等奖, 生动直观地展示了课题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以供全体英语教师乃至专业教师借鉴。

3. 在课题组教师的指导下, 我院有监测系的肖昶曦、张时星、工程系的杨帅、科学系的金罗薇等4位学生获得省高职院校实用英语口语比赛三个二等奖、一个三等奖。他们为学院和系部增了光, 也为课题实践教学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三) 研究过程促进了主讲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1. 课题组成员科研能力得到成长, 王晖老师主持了一个省厅重点课题, 刘巧媛老师主持了一个省厅一般课题, 邓金娥、周建华与蒋友梅老师分别主持了一个院级课题;

2. 在研究阶段课题组主讲教师继续教育不间断, 自身素养提升, 有蒋友梅老师攻读博士学历学位即将毕业, 蔡媛老师研究生毕业, 何阳萍和黄炜、王莹老师研究生在读有2人晋升为讲师, 4人晋升为副教授, 2人晋升为教授, 有7人获得新的双师素质, 团队师资结构趋于合理;

3. 课题组主讲教师有周建华、王莹、蔡媛等3人去企业进行为期一年或半年的任职锻炼, 有6位主讲教师在暑期进行了每年不少于30天的社会实践, 由此他们对于高职英语与学生行业的联系有了深切的体会, 课题研究更为主动和深入。

五、小结

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 使得传统的高职英语教育不能满足时代对人才的要求, 只有将高职院校公共英语与学生专业进行整合教学, 才能让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体现英语应用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 高职院校公共英语与学生专业整合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是适应新一轮高职英语教学改革方向的。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是将理念在实践中转化成可借鉴的模式和经验, 无论是对于公共学科教学还是对于学生专业的发展都具有很大的实践价值和理论价值。

参考文献

[1]陈伯敏.适应加入WTO的高职英语教学[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 (6) .

[2]刘法功.论基础英语与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关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 (1) .

[3]邓金娥.当前高职英语教学目标的再思考——高职公共英语与学生专业和谐结合的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 (4) .

研究结论 篇9

1.1 影响水平井开发的因素

开发方式对水平井的影响很重要, 开发涉及到的参数, 例如地质参数、井眼的轨迹设计方法、完井方法等都会对水平井的开发产生很大影响。其中地质这一块的因素是本质影响因素, 除了地质因素, 比如完井, 井眼轨道设计都是外在因素, 本质因素无法控制, 是先天性的, 外在因素是可以人为控制的。其次, 不同的油藏开发过程中, 影响因素也是不同的, 比如压裂造缝, 对于不同的油藏类型就会有不同的效果。

目前, 水平井占据石油生产的重头, 我们更应该研究清楚水平井的生产规律, 水平井天然就具有相对直井的优势, 泄油面积大, 产能高, 生产压差小等优势, 对于水平井生产规律的经验总结还不全面, 需要我们从实际生产中总结出水平井递减规律。

1.2 递减方法的研究

产量递减常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阿普斯 (Arps) 法, 柯佩托夫 (KOIIBTOB) 、阿修斯和列夫柯维兹 (Mathews&Leflcovits) 法, 乔西 (Joshi) 法, 逻辑斯特 (Logistic) 法, 威伯尔 (Werble) 法, 概率统计法, 翁氏沉积回旋法。其中我国应用较为广泛的有Arps法, 概率统计法, 翁氏沉积回旋法[2]。

Arps法。Arps方法是研究产量递减的方法, 主要分为三类, 即指数递减、调和递减、双曲递减, 是产量关于时间的函数关系, 可以使用软件输入产量随时间的变化, 得出曲线图, 多次拟合。但是该法的使用需要三个条件: (1) 井底压力恒定; (2) 油藏边界恒定; (3) 地层参数恒定。

Arps总结出递减类型为指数、双曲和调和递减, 目前最实用、最主流的还是阿尔普斯的递减规律。该方法简单实用, 适用性强, 可用于不同类型的油气藏。这种方法也有局限性, 第一:无界流动受限;第二:只能在生产条件不变的条件下计算最终可采储量。

目前, 国内研究产量递减主要使用曲线法、统计法、定液求产法。2000年, 国内学者从阿尔普斯方法的基础上又研究出水驱曲线与产量递减曲线之间的对应关系。同时有研究表明, 渗流条件不变, 水驱曲线和渗流曲线成定比, 产量则与水驱曲线存在联系。刘永军等人根据渗流, 分析含水率、地层压力等因素对产量递减的影响, 建立起各个影响因素与递减率的计算模型, 从而为油田提供更科学的技术服务。一篇关于大庆油田的递减因素影响文章中, 根据已有生产数据, 进行对比分析, 抓住主要影响因素, 研究各种因素对产量递减的影响。最后, 结合油田的现状, 进行合理部署。

Poisson旋回。国内学者翁文1986年采用概率分布, 研究统计, 发明了翁氏模型。这个方法后来被很多油田应用, 也得到了不错的效果。此方法主要研究产量的变化, 在开发过程中, 常量变化的规律可以总结出来, 产量一般都经历上升, 峰值和下降三个阶段。产量上升往往比较快, 而下降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Logistic函数。翁文波提出可以用Logistic函数研究某一过程临近极限状态时的变化。这一函数也适用于油田累积产量的研究。

国内大多数油田目前还是使用Arps的指数、调和、双曲递减模型, 这种方法比较简单, 操作容易, 易上手, 而且模拟效果和实际开发情况相符合, 因此, 各大油田广泛运用此方法研究递减规律。

最后, 因为油气田开发是一个不断调整的过程, 而且又随经济及技术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因此, 对油气产量的任何中长期预测都不能完全肯定, 但是对于短期的开发预测, 这种方法还是能发挥作用的。

2 产水的研究

油水运动规律的研究变得越来越复杂, 随着注水研究的不断发展, 越来越复杂则是必然的。近几年来也越来越重视油水运动规律的问题。国内学者利用油藏方面的知识, 依据物质平衡法, 绘制出油水分布图, 分析油水运动规律及影响因素。再有学者根据沉积相特征, 结合测井资料, 研究油水运动规律和沉积相的关系, 得出经验:砂体分布和储层非均质性对油水运动影响最为显著。

康永[2] (2003) 根据胜利油田原有的数据分析, 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 分析油水运动规律:低含水时期, 其运动规律受沉积微相影响;高含水期, 油层水淹情况严重, 受注采井网的影响。

高文君[3]等 (1999) 对微构造的成因论述, 在构造组合的基础上, 针对油水运动规律的研究得出:油水富集区一般在正向构造上, 低含油或者水淹区一般在负向微构造上。在打井时, 生产井打在构造区, 注水井在微构造区。

孙欣华[4]等 (2005) 根据生产井特征, 应用油藏工程的方法研究油水分布特点, 井距越小, 推进速度越快, 井距越大, 推进速度越慢。

王任飞等 (2007) 结合油井产水规律以及油水垂向运动规律将渗透率曲线转和含水饱和度曲线互换, 再根据区块的毛管力曲线研究油水垂向运动规律, 为油田开发提供依据。

3 结论

(1) 分析产量递减规律发现:苏14区块水平井Ⅰ类井高产井符合指数递减, Ⅱ类井中产井既有指数递减也有双曲递减, 而Ⅲ类井低产井都符合双曲递减。也就是说越是低产井越符合双曲递减, 越是高产井产量越符合指数递减。

(2) 苏14区块水平井产出水以凝析水为主, 其次就是层间水。

参考文献

[1]李传亮.油藏工程原理图书馆目录[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2:294~309.

[2]康永, 刘曰强, 于锋..温—米油田产量递减规律研究[J].吐哈油气, 1998, 3:003.

[3]高文君, 王作进..产量递减方程判别理论基础及应用[J].新疆石油地质, 1999, 20 (6) :518~521.

[4]孙欣华, 刘永军, 王前荣, 等..基于三相渗流机理的自然递减模型研究——以温米油田为例[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05, 11 (6) :45~47.

研究结论 篇10

关键词:政府审计效能,财政资金运行安全,统计分析,非线性关系

一、政府审计效能的评价指标及其统计分析

政府审计效能是指政府审计的效果和能量。其中, 效果是指政府审计的效率和结果;能量是指政府审计所释放出来的社会能量, 亦称社会震慑力。政府审计效能是政府审计作用得以充分发挥的根本保证。评价政府审计效能的指标主要有:问题金额处理率、审计案件处理率、审计工作报告信息被批示采用率。

(一) 问题金额处理率及其统计分析

问题金额处理率是指已得到处理的问题金额占政府审计 (含审计调查, 下同) 发现的问题金额的比率。所谓问题金额, 是指政府审计发现的存在违规、管理不规范、损失浪费等现象, 需要上缴财政、减少财政拨款或补贴、归还原渠道、调账处理或自行纠正的金额。所谓已得到处理的问题金额, 是指落实审计处理结果的过程中实际已上缴财政、归还原渠道、调账处理或自行纠正的金额。问题金额处理率反映政府审计发现的问题金额得到处理的程度, 是政府审计效能的重要体现。问题金额处理率越大, 说明政府审计效能就越好。

根据2004-2008年《中国审计年鉴》披露的审计工作统计数据, 计算出2003-2007年全国审计机关审计问题金额处理率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 总体上看, 审计问题金额处理率呈上升的势头, 说明2003-2007年这5年中, 政府审计效能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改善。这可能是因为这一时期政府有关部门和相关的被审计单位加大了问题金额的处理力度。

(二) 审计案件处理率及其统计分析

审计案件处理率是指已得到处理的案件数占政府审计移送司法机关、纪检监察部门或其他有关部门处理的案件数的比率。审计案件处理率反映政府审计移送处理的案件数得到有关部门处理 (重视) 的程度, 是政府审计效能的重要体现。审计案件处理率越大, 说明政府审计效能就越好。

根据2004-2008年《中国审计年鉴》披露的审计工作统计数据, 计算出2003-2007年全国审计机关审计案件处理率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 2003-2007年的5年中, 全国审计机关审计案件处理率都在三分之一上下徘徊不前 (其中2005年稍低) , 说明这5年中, 从审计案件处理率来看, 政府审计效能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 这可能是因为政府审计移送 (建议) 处理的案件往往涉及到相关的单位和人员, 有的甚至还可能需要进入司法程序, 处理起来比较复杂而且耗费时间, 因此导致审计案件处理率比较低。

(三) 审计工作报告信息被批示采用率及其统计分析

审计工作报告信息被批示采用率是指被有关领导、部门或单位批示、采用的审计工作报告、信息的数量占政府审计提交的工作报告、信息数量的比率。政府审计提交的工作报告、信息主要包括专题或综合性报告、审计调查报告、信息简报等。审计工作报告信息被批示采用率反映政府审计提交的工作报告、信息的质量和被开发利用的程度, 是政府审计效能的重要体现。审计工作报告信息被批示采用率越大, 说明政府审计效能就越好。

根据2004-2008年《中国审计年鉴》披露的审计工作统计数据, 计算出2003-2007年全国审计机关审计工作报告信息被批示采用率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 总体上看, 政府审计效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这可能是因为这5年中政府有关部门和相关的被审计单位对政府审计的工作报告和信息的重视程度逐年在加强, 或者是政府审计的工作报告和信息的可利用价值在逐年增加。

综合上述三个指标的变动趋势发现, 从2003年到2007年, 政府审计效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说明政府审计受到关注的程度在提高;但反映政府审计效能的三个比率都比较低, 说明政府审计效能还有较大的改善空间, 政府审计还需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可利用价值。

二、财政资金运行安全性的评价指标及其统计分析

从政府审计的角度看, 财政资金运行安全是指财政资金在运行过程中没有发生问题金额和审计案件。评价财政资金运行安全性的指标主要有问题金额比率、问题金额增长率、户均问题金额增长率、审计发案率、经济责任审计人均问题金额增长率、经济责任审计户均问题金额增长率。

(一) 问题金额比率及其统计分析

问题金额比率是指政府审计发现的问题金额占政府审计全部金额的比率。这个指标反映了政府审计的全部金额中存在违规、管理不规范、损失浪费等现象的金额所占的比重, 是衡量财政资金运行是否安全的一个静态指标。一般来说, 问题金额比率越大, 财政资金运行的安全性就越小。

由于2004-2008年的《中国审计年鉴》未披露审计金额, 所以, 本文未能进行问题金额比率的统计分析。这是本文研究的一个局限之处。

(二) 问题金额增长率及其统计分析

问题金额增长率是指本期政府审计发现的问题金额比基期政府审计发现的问题金额的增长率, 它是衡量财政资金运行是否安全的一个动态指标。一般来说, 问题金额增长率越大, 财政资金运行的安全性就越小。但在问题金额总体增长的趋势下, 能够减缓问题金额的增长速度也有助于改善财政资金运行的安全性。

问题金额增长率= (本期政府审计发现的问题金额-基期政府审计发现的问题金额) /基期政府审计发现的问题金额。根据2004年-2008年《中国审计年鉴》披露的审计工作统计数据, 计算出2003年-2007年全国审计机关审计问题金额增长率如表4所示。

由表4可知, 总体上来看, 2003-2007年的5年中, 问题金额的环比增长率出现大幅度波浪式的变化, 原因可能有三点:一是各年政府审计的金额 (年鉴未披露, 故有遗憾) 大小不同, 从而导致问题金额的大小也不同;二是各年政府审计的力度和深度 (或者说是政府审计的严厉程度) 不同, 也可能导致问题金额的大小不同;三是财政资金运行的安全性很不稳定, 恶化和好转的程度都比较明显。

(三) 户均问题金额增长率及其统计分析

户均问题金额增长率是指本期政府审计发现的户均问题金额比基期政府审计发现的户均问题金额的增长率, 它是衡量财政资金运行是否安全的一个动态指标。一般来说, 户均问题金额增长率越大, 财政资金运行的安全性就越小。但在户均问题金额总体增长的趋势下, 能够减缓户均问题金额的增长速度也有助于改善财政资金运行的安全性。

户均问题金额增长率= (本期政府审计发现的户均问题金额-基期政府审计发现的户均问题金额) /基期政府审计发现的户均问题金额。根据2004-2008年《中国审计年鉴》披露的审计工作统计数据, 计算出2003-2007年全国审计机关审计户均问题金额增长率如表5所示。

由表5可知, 2003-2007年, 户均问题金额环比增长率出现大幅度波浪式的变化, 原因可能有两点:一是各年政府审计中的被审计单位的规模大小不一样, 从而导致户均问题金额的大小也不一样;二是财政资金运行的安全性很不稳定, 恶化和好转的程度都比较明显。

(四) 审计发案率的统计分析

审计发案率是指政府审计移送或建议有关部门处理的案件数与审计单位个数的比率, 它是衡量财政资金运行是否安全的一个静态指标。一般来说, 审计发案率越高, 财政资金运行的安全性就越小。

审计发案率=政府审计移送或建议有关部门处理的案件数/审计单位个数。根据2004-2008年《中国审计年鉴》披露的审计工作统计数据, 计算出2003-2007年全国审计机关审计发案率如表6所示。

从表6可知, 2003-2005年的审计发案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但上升速度不快, 说明这三年间财政资金运行的安全性有逐年变小的趋势, 其中2005年变小的趋势稍微明显;2006-2007年的审计发案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但下降速度也不快, 说明这两年间财政资金运行的安全性得到了轻微的改善, 其中2007年改善的程度稍微大一些。

(五) 经济责任审计人均问题金额增长率及其统计分析

经济责任审计人均问题金额增长率是指本期政府经济责任审计发现的人均问题金额比基期政府经济责任审计发现的人均问题金额的增长率, 它是衡量财政资金运行是否安全的一个动态指标。一般来说, 经济责任审计人均问题金额增长率越大, 财政资金运行的安全性就越小。但在经济责任审计人均问题金额总体增长的趋势下, 能够减缓经济责任审计人均问题金额的增长速度也有助于改善财政资金运行的安全性。

经济责任审计人均问题金额增长率= (本期政府经济责任审计发现的人均问题金额-基期政府经济责任审计发现的人均问题金额) /基期政府经济责任审计发现的人均问题金额。

从表7可知, 人均问题金额环比增长率在2003-2005年这三年中都呈上升的趋势, 而在2006年-2007年这两年中则都呈下降的趋势。原因可能有两点:一是经济责任审计中的被审计单位规模大小不一样, 从而导致人均问题金额也不一样;二是财政资金运行的安全性在2003-2005年这三年中确实在逐年变小, 而在2006-2007年这两年中则确实在逐年变大。

(六) 经济责任审计户均问题金额增长率的统计分析

经济责任审计户均问题金额增长率是指本期政府经济责任审计发现的户均问题金额比基期政府经济责任审计发现的户均问题金额的增长率, 它是衡量财政资金运行是否安全的一个动态指标。一般来说, 经济责任审计户均问题金额环比增长率越大, 财政资金运行的安全性就越小。但在经济责任审计户均问题金额总体增长的趋势下, 能够减缓经济责任审计户均问题金额的增长速度也有助于改善财政资金运行的安全性。

经济责任审计户均问题金额增长率= (本期政府经济责任审计发现的户均问题金额-基期政府经济责任审计发现的户均问题金额) /基期政府经济责任审计发现的户均问题金额。根据2004-2008年《中国审计年鉴》披露的审计工作统计数据, 计算出2003-2007年全国审计机关经济责任审计户均问题金额增长率如表8所示。

从表8可知, 户均问题金额环比增长率在2003-2005年这三年中都呈上升的趋势, 而在2006-2007年这两年中则都呈下降的趋势。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与人均问题金额环比增长率的波动原因一样, 一是经济责任审计中的被审计单位规模大小不一样, 从而导致户均问题金额也不一样;二是财政资金运行的安全性在2003-2005年这三年中确实在逐年变小, 而在2006-2007年这两年中则确实在逐年变大。

综合上述五个指标的变动趋势发现, 2003-2007年间, 财政资金运行的安全性以2005年为界线, 前三年逐年恶化, 但恶化的程度不大;后两年有所改善, 但改善的程度不显著。财政资金运行的安全性出现恶化或改善, 一方面与宏观经济形势有关;另一方面与政府监管和单位监督有关。

三、结论和建议

2003-2007年的统计数据表明, 问题金额处理率、审计案件处理率和审计工作报告信息被批示采用率总体上都呈上升的趋势, 说明在此期间政府审计效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三个比率都比较低, 五年中的问题金额处理率主要分布在40-60%之间, 审计案件处理率主要分布在30-40%之间, 审计工作报告信息被批示采用率主要分布在40-50%之间, 说明政府审计的效能还有较大的改善空间。而财政资金运行的安全性则以2005年为界线, 前三年逐年恶化, 但恶化的程度不大, 说明政府审计效能的逐年改善对2003-2005年间财政资金运行安全性的恶化程度可能起到了一定的遏制作用;后两年有所改善, 但改善的程度不显著, 说明政府审计效能的逐年改善对2005-2007年间财政资金运行安全性的改善可能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总的看来, 政府审计效能的改善有助于提高财政资金运行的安全性, 但两者并不呈明显的线性关系, 说明财政资金运行的安全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 政府审计所起到的作用是有限的。建议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充分发挥审计机关、财政部门、纪检监察部门等所有职能部门的联动作用, 加大审计案件的处理力度, 进一步提高审计案件处理率;深化审计工作报告信息的开发利用程度, 进一步提高审计结果的公告率、审计案件的曝光率和审计工作报告信息被批示采用率;重视审计处理结果的落实情况, 强化审计处理结果落实的责任制度、跟踪制度, 进一步提高审计案件处理率, 从而进一步改善政府审计的效能, 充分发挥政府审计对财政资金运行安全的保障作用, 同时采取其他有效措施, 共同维护财政资金运行的安全。

参考文献

[1].韦德洪, 覃智勇, 唐松庆.政府审计效能与财政资金运行安全性关系研究[J].审计研究, 2010, (3) :9-14.

[2].唐建新, 古继洪, 付爱春.政府审计与国家经济安全:理论基础和作用路径[J].审计研究, 2008, (5) :29-32.

[3].张庆龙, 谢志华.论政府审计与国家经济安全[J].审计研究, 2009, (4) :12-16.

上一篇:水行政综合执法下一篇:室内火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