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实验训练

2024-07-31

基础实验训练(精选十篇)

基础实验训练 篇1

一、加强训练的必要性

学生实验技能基础薄弱,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1.中学阶段。许多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重视理论轻视实验;有些学校条件差, 没有实验室或缺少实验经费而无法开设实验, 尤其是普通学校、郊区和山区学校。

2.我校作为二类本科院校, 学生基础相对较薄弱。

3.大学低年级的公共基础课教学中, 教学内容多而课时少, 实验课教师无暇为学生补习本应该在中学阶段就掌握的基本实验技能。

4.开展教学改革以前, 实验课的准备工作绝大多数还是由实验教师提前配制好试剂, 准备好玻璃仪器, 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简单操作, 实验就算结束了。学生并没有全面掌握实验的所有技能。因此, 在学生独立进行的毕业论文的实验中, 有些人因不会正确地清洗实验用具、不会配制试剂、或者不会使用实验相关的常规仪器等基本实验技能的欠缺, 而导致实验无法完成或实验结果严重偏离实际值。有些学生参加研究生复试时, 因为实验技能考核不合格而被淘汰。2004年, 我们为毕业班的学生补习过部分基本实验技能, 在当年的毕业论文实验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近几年来, 食品学院食品化学教研室在食品化学、食品分析与检验等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中做了一系列的尝试, 主要是实验内容和实验模式上的改变。原来全部实验都是验证性实验, 逐步改变为经典的验证性实验模块、自选实验模块、综合性实验模块和设计性实验模块等多种实验模块相结合的实验模式, 让学生全程参与实验的设计、准备、实施和收尾等各个阶段。这种多实验模块的实验模式无形中增大了老师的工作量, 因为每次实验前要与各实验小组讨论实验方案的可行性、帮助学生完善实验计划、提醒学生注意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注意事项。同时, 由于每个实验小组的实验方案各不相同, 实验员准备实验的工作量也比以前增加了许多;另外, 实验进行过程中, 由于学生基本实验技能的欠缺和其他一些因素, 会出现许多预想不到的问题需要老师随时帮助解决;实验结束后, 老师还要督促并帮助学生及时总结实验的成功之处和经验教训, 让学生在掌握实验技能的基础上真正受益于实验教学。经过近几年的实验教学改革, 食品化学教研室的老师们总结了一些食品理化检测实验的成功经验及教训, 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 使学生的相关实验技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老师们还是觉得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学生食品理化检测基础实验技能的训练, 才能为后续的专业课实验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二、训练内容

1. 加强实验室安全培训。

高校实验室使用率高, 人员集中且流动性大。在食品理化检测实验中经常会用到有毒、有腐蚀性和易燃易爆的化学药品, 也经常使用易碎的玻璃器皿以及高温电热设备等, 因此, 注重实验室安全十分必要。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强化实验室的安全知识:常见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化学试剂腐蚀和中毒的预防与处理、化学废弃物的处理、化学实验室的防火与防爆、安全用电等。

2. 食品理化检测常用玻璃器皿的正确使用。

玻璃器皿是食品化学试验中经常使用的用具, 玻璃仪器的清洁程度和计量的准确性对实验结果的可靠性至关重要。我们重点强调以下几点:玻璃器皿清洁的标准、玻璃仪器的洗涤方法、常见污物处理方法、特形玻璃仪器的洗涤方法、磨口玻璃仪器使用注意事项、滴定管和移液管的使用注意事项、容量瓶的使用注意事项、干燥器的使用注意事项等。

3. 化学试剂的识别、保存、使用方法以及溶液配制的注意事项。

食品理化检测实验中要用到各种性质的化学试剂, 如易制毒、易制爆、腐蚀性、氧化性、还原性、易潮解、易风化、易分解、易挥发等等。不同性质的试剂要分开保存, 危险试剂使用时要特别注意使用方法, 避免造成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我们重点强调以下几点:常用化学药品的分类和保存方法、试剂称量的注意事项、实验室特殊用水的制备方法、各种浓度的计算方法、标准溶液的配制方法、非标准溶液的配制方法、常用缓冲溶液的配制方法、试剂使用和配制的注意事项等。

4. 常用化学实验方法。

实验的前处理方法和测定方法决定了试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我们着重介绍食品理化检测实验中经常用到的几种操作方法:加热、冷却、干燥、提纯、过滤、萃取, 以及滴定分析法、重量分析法、色谱分析法等。

5. 常见实验仪器的正确使用。

食品化学实验要用到许多电子仪器设备, 操作不当会引发如触电、爆炸、火灾等恶性事故, 造成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我们主要介绍使用率较高的一些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 如:电子天平、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酸度计、电热鼓风干燥箱、真空干燥箱、离心机、超声波清洗器、电热恒温水浴锅、粉碎机、玻璃气流烘干器、移液器、漩涡混合器、磁力搅拌器、旋转蒸发器、冷却水循环器、脂肪测定仪、纤维素测定仪、凯氏定氮仪、水分测定仪等等。

三、实践的效果

经过近几年在食品理化检测实验课程中的实践, 我们在多模块实验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增加学生的基础实验技能训练, 使得学生们的实验操作技能有了显著的提高, 学生毕业论文实验的操作能力大大增强, 国家食品检验员资格考试的通过率大幅度提升, 考研复试中实验技能成绩远远强过外校考生。

参考文献

[1]赵长春, 杜百祥, 吴宏.改革仪器分析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综合素质[J].科教文汇 (上旬刊) , 2011, (09) .

[2]秦菲.食品理化检测课程教学改革初探[A].北京高教学会实验室工作研究会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

[3]常银子, 余英玉, 余筱洁, 吴峰华.以《食品分析》为切点对实践主导教学的改革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 2011, (03) .

基础实验训练 篇2

1.实验室利用和在活性炭作用下制取[SO2(g)+Cl2(g)⇌SO2Cl2(l)

∆H=-97.3kJ/mol],装置如图所示(部分装置已省略)。已知SO2Cl2的熔点为,沸点为,遇水能发生剧烈反应并产生白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用来冷却的水应该从a口进b口出

B.可用硝酸与亚硫酸钠反应制备二氧化硫

C.乙中盛放的试剂是无水氯化钙或碱石灰

D.制备过程中需要将装置甲置于冷水浴中

2.测定食物中铜含量前需对食物样品进行预处理:称取1.000g样品与浓硝酸充分反应后,小火蒸干炭化,再高温灰化,冷却后加入1mL稀硝酸,取滤液配制成10.00mL溶液。上述处理过程中不涉及的操作是

A.

B.

C.

D.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Na在O2中燃烧生成白色固体

B.通过分液操作分离乙酸乙酯和乙醇

C.用氨水鉴别MgCl2溶液和AlCl3溶液

D.用重结晶法除去KNO3固体中混有的少量NaCl

4.下列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或解释)均正确的是

选项

操作

现象

结论(或解释)

A

向饱和食盐水中依次通入CO2、NH3

有晶体析出

该条件下,NaHCO3的溶解度比其他盐的小,因饱和而析出

B

灼烧某白色粉末

透过蓝色钻玻璃,观察到火焰呈紫色

该粉末含钾元素

C

将水蒸气通过灼热的铁粉

固体粉末变红

在高温条件下,铁与水蒸气发生了反应

D

向ZnS和Na2S的悬浊液中滴加CuSO4

有黑色沉淀生成Ksp(CuS)

A.A

B.B

C.C

D.D

5.利用下列装置(夹持装置略)进行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用甲装置制备并收集NH3

B.乙装置构成了铜锌原电池

C.用丙装置制备溴苯并验证有HBr产生

D.丁装置验证浓H2SO4的强氧化性和脱水性

6.下列根据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A

向NaHS溶液中滴入酚酞

溶液变红色

HS-水解程度大于电离程度

B

向浓度均为0.1mol/L的MgCl2、CuCl2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氨水

出现蓝色沉淀

Ksp[Mg(OH)2]>Ksp[Cu(OH)2]

C

向Na2CO3溶液中加入浓盐酸,将产生的气体通入硅酸钠溶液中

产生白色浑浊

酸性:盐酸>碳酸>硅酸

D

向盛有KI3溶液的两试管中分别加入淀粉溶液和AgNO3溶液

前者溶液变蓝色,后者有黄色沉淀

KI3溶液中存在II2+I−平衡

A.A

B.B

C.C

D.D

7.下列仪器为高中常见仪器(省略夹持装置),选用下列仪器不能完成的实验是

A.粗盐的提纯(除去泥沙)

B.分离乙酸乙酯和饱和碳酸钠溶液

C.酸碱中和滴定

D.用

18.4mol/L的浓硫酸配制

1mol/L的稀硫酸

8.过氧化钠可作呼吸面具中的供氧剂,实验室可用下图装置制取少量过氧化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装置X

还可以制取H2、CO2

等气体

B.②中所盛试剂为饱和小苏打溶液

C.③的作用是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进入直通玻璃管

D.实验时需先让

X

装置反应一会儿,再点燃装置Z中的酒精灯

9.下列实验装置设计正确,且能达到目的的是()

A.实验I: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稀硫酸

B.实验II:测定盐酸浓度

C.实验III:制取少量

D.实验IV:检验混合气体中的和

10.下列实验现象预测正确的是

①实验Ⅰ:振荡后静置,上层溶液颜色保持不变

②实验Ⅱ:酸性KMnO4溶液中出现气泡,溶液的颜色没有变化

③实验Ⅲ:微热稀HNO3片刻,溶液中有气泡产生,广口瓶内始终保持无色

④实验Ⅳ:继续煮沸溶液至红褐色,停止加热,当光束通过体系时可产生丁达尔效应

A.①

B.②

C.③

D.④

11.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用装置甲制取

B.用装置乙除去中的少量

C.用装置丙收集

D.用装置丁从溶液中获得无水

12.利用下列装置进行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用①收集H2

B.用②蒸干AlCl3溶液制备无水氯化铝

C.用③分离NaCl溶液和BaSO4固体

D.用④分离CCl4萃取碘水后的有机层和水层

13.探究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手段。用如下装置探究氯气的性质,图中三支试管口均放置浸有NaOH溶液的棉花。下列对实验现象的分析错误的是

A.①中淀粉KI试纸变蓝,说明氯气的氧化性强于碘

B.②中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氯气与水反应生成Cl—

C.③中的溶液变为棕黄色,说明氯气有氧化性

D.④溶液先变红后褪色,说明氯水有酸性和漂白性

14.实验室探究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装置如图所示。关于实验操作或叙述错误的是()

A.CuO为该反应的催化剂

B.实验过程中铜网出现红色和黑色交替的现象

C.甲和乙两个水浴作用不相同,甲是加热,乙是冷却

D.实验结束时应先把导管从水槽中移出,再熄灭酒精灯

15.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和现象

结论

A

向3mLKI溶液中滴加几滴溴水,振荡,再滴加1mL淀粉溶液,溶液显蓝色

Br2的氧化性比I2的强

B

向蛋白质溶液中分别加入甲醛饱和溶液,均有固体析出

蛋白质均发生了变性

C

向苯酚浊液中滴加Na2CO3溶液,浊液变清

苯酚的酸性强于碳酸的酸性

D

向溶有SO2的BaCl2溶液中通入气体X,出现白色沉淀

气体X具有强氧化性

A.A

B.B

C.C

D.D

16.实验室中从海带中提取碘单质过程中,不涉及的装置是

A.

B.

C.

D.

17.下列实验中,由实验操作及现象能推出相应实验结论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及现象

实验结论

A

通入酸性溶液中,溶液褪色

具有漂白性

B

向溶液中通入气体,出现黑色沉淀的酸性比的酸性强

C

向悬浊液中加入少量溶液时出现黄色沉淀

D

向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和混合溶液中加入2滴溶液,溶液呈红色

和的反应是可逆反应

A.A

B.B

C.C

D.D

18.下列实验方案可行的是

A.用分液法除去乙酸中的乙醇

B.用溶液鉴别溶液和溶液

C.用NaOH除去中的D.用重结晶法除去中混有的少量NaCl

19.用下列装置进行实验,操作正确且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A

B

C

D

装置

目的用苯萃取碘水中的碘

粗铜精炼

实验室制备氨气

实验室收集NO气体

A.A

B.B

C.C

D.D

20.下列实验的现象和结论均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A

过量铁粉加入到一定量的稀硝酸中,充分反应后取上层清液于试管中,滴加KSCN溶液

溶液颜色无明显变化

稀硝酸将铁直接氧化成B

向KI溶液中滴入少量新制氯水和四氯化碳,振荡、静置

溶液分层,下层呈紫红色的还原性强于

C

向紫色石蕊试液中通入

溶液分先变红后褪色

具有酸性和漂白性

D

向溶液中滴加足量溶液

溶液褪色

具有氧化性

A.A

B.B

C.C

D.D

21.在一定条件下用普通铁粉和水蒸气反应可以得到铁的氧化物。用如图装置制取铁的氧化物(夹持及加热装置均已略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烧瓶②用于提供反应物,烧瓶③用作安全瓶

B.实验时,必须对①②③进行加热

C.①②③中依次盛装铁粉、浓、水

D.④处的气体收集方法也可用于收集氨气和甲烷

22.下列有关实验的操作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

操作

A

检验蔗糖与浓硫酸作用时有CO2产生

将产生的气体直接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B

配制CuCl2溶液

将CuCl2·2H2O固体先溶解在较浓的盐酸中,然后用适量水稀释

C

CO还原氧化铁

先停止通CO,然后熄灭酒精灯

D

用苯萃取溴水中的Br2

先从分液漏斗下口放出水层,再从下口放出有机层

A.A

B.B

C.C

D.D

化学实验基础

1.实验室利用和在活性炭作用下制取[SO2(g)+Cl2(g)⇌SO2Cl2(l)

∆H=-97.3kJ/mol],装置如图所示(部分装置已省略)。已知SO2Cl2的熔点为,沸点为,遇水能发生剧烈反应并产生白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用来冷却的水应该从a口进b口出

B.可用硝酸与亚硫酸钠反应制备二氧化硫

C.乙中盛放的试剂是无水氯化钙或碱石灰

D.制备过程中需要将装置甲置于冷水浴中

【答案】D

【详解】

A.为了使冷凝管充满水,水应从b口进a口出,故A错误;

B.硝酸具有强氧化性,与亚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得不到二氧化硫,常用70%的浓硫酸和亚硫酸钠反应,故B错误;

C.二氧化硫、氯气不能和氯化钙反应,氯化钙不能吸收二氧化硫、氯气,因此不能用无水氯化钙吸收二氧化硫、氯气,结合装置可知可用碱石灰吸收,故C错误;

D.正反应为放热反应,降低温度有利于平衡正向移动,有利于提高SO2Cl2的产率,制备过程中需要将装置甲置于冷水浴中,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2.测定食物中铜含量前需对食物样品进行预处理:称取1.000g样品与浓硝酸充分反应后,小火蒸干炭化,再高温灰化,冷却后加入1mL稀硝酸,取滤液配制成10.00mL溶液。上述处理过程中不涉及的操作是

A.

B.

C.

D.

【答案】D

【详解】

A.该装置为过滤装置,根据“冷却后加入1mL稀硝酸,取滤液配制成10.00mL溶液”可知该过程中需要进行过滤,A不符合题意;

B.该装置为配制10mL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装置,根据“取滤液配制成10.00mL溶液”可知需要该操作,B不符合题意;

C.该装置为灼烧装置,根据“高温灰化”可知需要该操作,C不符合题意;

D.该装置为蒸馏装置,用来分离互溶的液体,该过程中没有涉及,D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答案为D。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Na在O2中燃烧生成白色固体

B.通过分液操作分离乙酸乙酯和乙醇

C.用氨水鉴别MgCl2溶液和AlCl3溶液

D.用重结晶法除去KNO3固体中混有的少量NaCl

【答案】D

【详解】

A.钠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淡黄色固体过氧化钠,A错误;

B.乙酸乙酯可溶于乙醇,不能分液分离,B错误;

C.氨水不能溶解氢氧化铝沉淀,所以将氨水加入MgCl2溶液和AlCl3溶液中现象相同,均产生白色沉淀,无法鉴别,C错误;

D.KNO3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而NaCl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少,所以可以用重结晶法除去KNO3固体中混有的少量NaCl,D正确;

综上所述答案为D。

4.下列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或解释)均正确的是

选项

操作

现象

结论(或解释)

A

向饱和食盐水中依次通入CO2、NH3

有晶体析出

该条件下,NaHCO3的溶解度比其他盐的小,因饱和而析出

B

灼烧某白色粉末

透过蓝色钻玻璃,观察到火焰呈紫色

该粉末含钾元素

C

将水蒸气通过灼热的铁粉

固体粉末变红

在高温条件下,铁与水蒸气发生了反应

D

向ZnS和Na2S的悬浊液中滴加CuSO4

有黑色沉淀生成Ksp(CuS)

A.A

B.B

C.C

D.D

【答案】B

【详解】

A.因二氧化碳溶解度在中性或者酸性溶液中比较小,侯氏制碱法是先向饱和食盐水中通入氨气,在通入二氧化碳,否则不会有晶体析出,故A错误;

B.灼烧白色粉末,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火焰呈浅紫色,说明原粉末中含有钾元素,故B正确;

C.将水蒸气通过灼热的铁粉,因生产四氧化三铁,固体粉末变黑,故C错误;

D.因溶液中存在硫化钠,加入硫酸铜生成黑色沉淀,不能说明硫化锌溶解度大于硫化铜,故D错误;

故选B。

5.利用下列装置(夹持装置略)进行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用甲装置制备并收集NH3

B.乙装置构成了铜锌原电池

C.用丙装置制备溴苯并验证有HBr产生

D.丁装置验证浓H2SO4的强氧化性和脱水性

【答案】D

【详解】

A.氨气的相对分子质量小,在空气中的扩散速率快,收集氨气时,为防止氨气扩散,应在集气瓶口放一团棉花,则甲装置不宜用于收集氨气,故A错误;

B.锌不能与硫酸铜溶液直接接触,左池的溶液应为硫酸锌溶液,右池为硫酸铜溶液,则乙装置不能构成铜锌原电池,故B错误;

C.液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溴蒸汽也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浅黄色沉淀,干扰溴化氢气体的检验,则丙装置不能验证有溴化氢产生,故C错误;

D.浓硫酸检验脱水性,能使蔗糖脱水碳化,同时放出大量的热,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共热时能与碳化生成的碳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硫能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则丁装置验证浓硫酸的强氧化性和脱水性,故D正确;

故选D。

6.下列根据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A

向NaHS溶液中滴入酚酞

溶液变红色

HS-水解程度大于电离程度

B

向浓度均为0.1mol/L的MgCl2、CuCl2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氨水

出现蓝色沉淀

Ksp[Mg(OH)2]>Ksp[Cu(OH)2]

C

向Na2CO3溶液中加入浓盐酸,将产生的气体通入硅酸钠溶液中

产生白色浑浊

酸性:盐酸>碳酸>硅酸

D

向盛有KI3溶液的两试管中分别加入淀粉溶液和AgNO3溶液

前者溶液变蓝色,后者有黄色沉淀

KI3溶液中存在II2+I−平衡

A.A

B.B

C.C

D.D

【答案】C

【详解】

A.NaHS溶液中存在平衡:HS-+H2OH2S+OH-,HS-H++S2-,向NaHS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变红色,溶液呈碱性,说明HS-水解程度大于电离程度,实验目的和结论一致,A项正确;

B.溶度积小的先生成沉淀,向浓度为0.1mol•L-1的MgCl2、CuCl2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氨水先出现蓝色沉淀,说明Ksp[Cu(OH)2]较小,B项正确;

C.浓盐酸具有挥发生,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中含有氯化氢气体,干扰二氧化碳与硅酸钠反应生成硅酸,无法证明碳酸酸性强于硅酸,C项错误;

D.向盛有KI3溶液的两试管中分别加入淀粉溶液和AgNO3溶液,前者溶液变蓝色,说明溶液中含有碘,后者有黄色沉淀,说明溶液中含有碘离子,原来的溶液是KI3溶液,由现象可知,KI3溶液中存在I3-I2+I-平衡,D项正确;

答案选C。

7.下列仪器为高中常见仪器(省略夹持装置),选用下列仪器不能完成的实验是

A.粗盐的提纯(除去泥沙)

B.分离乙酸乙酯和饱和碳酸钠溶液

C.酸碱中和滴定

D.用

18.4mol/L的浓硫酸配制

1mol/L的稀硫酸

【答案】C

【详解】

A.粗盐提纯时除去泥沙的操作为过滤,需要用到仪器烧杯(②)、漏斗(③)、玻璃棒(⑤),A实验能完成,不符合题意;

B.分离乙酸乙酯和饱和Na2CO3溶液的操作为分液,需要用到仪器分液漏斗(⑩)、烧杯(②),B实验能完成,不符合题意;

C.酸碱中和滴定,需要用到仪器酸/碱式滴定管、锥形瓶,相关仪器都没有,C实验不能完成,符合题意;

D.浓硫酸稀释配制稀硫酸,需要用到量筒(⑨)、烧杯(②)、容量瓶(④)、玻璃棒(⑤)、胶头滴管(⑥),D实验能完成,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选C。

8.过氧化钠可作呼吸面具中的供氧剂,实验室可用下图装置制取少量过氧化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装置X

还可以制取H2、CO2

等气体

B.②中所盛试剂为饱和小苏打溶液

C.③的作用是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进入直通玻璃管

D.实验时需先让

X

装置反应一会儿,再点燃装置Z中的酒精灯

【答案】B

【分析】

Na与氧气在加热条件下生成Na2O2,所以装置X中应是利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装置Y干燥氧气,装置Z中进行氧气和Na的反应,装置③中应盛放碱石灰,防止空气中的水和二氧化碳进入装置Z,导致过氧化钠变质。

【详解】

A.装置X可以利用液体和固体或液体反应制取气体,氢气可以用稀硫酸和锌粒制取,二氧化碳可以利用稀盐酸和石灰石制取,所以装置X

还可以制取H2、CO2

等气体,A正确;

B.②中液体应是用来干燥氧气的,所以为浓硫酸,B错误;

C.装置③中应盛放碱石灰,防止空气中的水和二氧化碳进入装置Z,导致过氧化钠变质,C正确;

D.实验时需先让

X

装置反应一会儿,排尽装置内的空气,再点燃装置Z中的酒精灯,D正确;

综上所述答案为B。

9.下列实验装置设计正确,且能达到目的的是()

A.实验I: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稀硫酸

B.实验II:测定盐酸浓度

C.实验III:制取少量

D.实验IV:检验混合气体中的和

【答案】D

【详解】

A.容量瓶中不能进行稀释,应在烧杯中稀释浓硫酸冷却后转移至容量瓶中,故A错误;

B.氢氧化钠应用碱式滴定管盛装,故B错误;

C.实验制取氨气应用氯化铵和氢氧化钙混合固体加热,直接加热氯化铵生成氨气和HCl遇冷又重新化合形成氯化铵,得不到氨气,故C错误;

D.和通入氯化钡中,二氧化硫与氯化钡不反应,若生成白色沉淀说明存在,通入品红溶液若褪色说明存在,多余的气体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故D正确;

故选:D。

10.下列实验现象预测正确的是

①实验Ⅰ:振荡后静置,上层溶液颜色保持不变

②实验Ⅱ:酸性KMnO4溶液中出现气泡,溶液的颜色没有变化

③实验Ⅲ:微热稀HNO3片刻,溶液中有气泡产生,广口瓶内始终保持无色

④实验Ⅳ:继续煮沸溶液至红褐色,停止加热,当光束通过体系时可产生丁达尔效应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D

【详解】

①实验Ⅰ:振荡后静置,由于上层苯中溶解的溴不断与NaOH溶液反应,所以上层溶液的颜色最终变为无色,①不正确;

②实验Ⅱ:浓硫酸使蔗糖先碳化,后将碳氧化生成CO2、SO2等,CO2在酸性KMnO4溶液中溶解度不大而以气泡逸出,SO2与酸性KMnO4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将其还原,从而使溶液颜色逐渐褪去,②不正确;

③实验Ⅲ:微热稀HNO3片刻,与Cu发生反应生成NO等,溶液中有气泡产生,广口瓶内NO与O2反应生成NO2,气体为红棕色,③不正确;

④实验Ⅳ:继续煮沸溶液至红褐色,停止加热,此时得到氢氧化铁胶体,当光束通过体系时,可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产生丁达尔效应,④正确;

综合以上分析,只有④正确,故D符合;

故选D。

11.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用装置甲制取

B.用装置乙除去中的少量

C.用装置丙收集

D.用装置丁从溶液中获得无水

【答案】B

【详解】

A.实验室用和浓盐酸在加热条件下取,甲装置缺少加热装置,A项错误;

B.在饱和溶液中溶解度很小,且不与反应,与溶液反应生成,用装置乙除去CO2中的少量HCl,B项正确;

C.密度比空气小,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应短管进长管出,C项错误;

D.从溶液中获得无水先采用蒸发浓缩、冷却结晶的方法获得,再在的氛围中加热获得无水,D项错误;

答案选B。

12.利用下列装置进行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用①收集H2

B.用②蒸干AlCl3溶液制备无水氯化铝

C.用③分离NaCl溶液和BaSO4固体

D.用④分离CCl4萃取碘水后的有机层和水层

【答案】B

【详解】

A.用①收集H2,氢气密度比空气小,故A正确;

B.不可以用②蒸干AlCl3溶液制备无水氯化铝,氯化铝会水解生成氢氧化铝,氢氧化铝受热分解为三氧化二铝,故B错误;

C.用③分离NaCl溶液和BaSO4固体,过滤可以实现固液分离,故C正确;

D.用④分离CCl4萃取碘水后的有机层和水层,CCl4的密度比水大,且与水互不相容,故D正确;

故选B。

13.探究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手段。用如下装置探究氯气的性质,图中三支试管口均放置浸有NaOH溶液的棉花。下列对实验现象的分析错误的是

A.①中淀粉KI试纸变蓝,说明氯气的氧化性强于碘

B.②中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氯气与水反应生成Cl—

C.③中的溶液变为棕黄色,说明氯气有氧化性

D.④溶液先变红后褪色,说明氯水有酸性和漂白性

【答案】B

【详解】

A.向淀粉碘化钾溶液中加入氯水,溶液变为蓝色,说明生成I2,可证明氯气的氧化性强于碘,A项正确;

B.②中产生白色沉淀,有可能是挥发的氯化氢气体中的氯离子与银离子生成氯化银沉淀,B项错误;

C.氯化亚铁与氯气生成氯化铁溶液,氯的化合价从0价降为-1价,说明氯气有氧化性,C项正确;

D.溶液先变红后褪色,说明氯水有酸性和漂白性,D项正确;

答案选B。

14.实验室探究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装置如图所示。关于实验操作或叙述错误的是()

A.CuO为该反应的催化剂

B.实验过程中铜网出现红色和黑色交替的现象

C.甲和乙两个水浴作用不相同,甲是加热,乙是冷却

D.实验结束时应先把导管从水槽中移出,再熄灭酒精灯

【答案】A

【详解】

A.氧气先和铜反应生成CuO,之后CuO又被乙醇还原为Cu,所以催化剂为Cu单质,而不是CuO,A错误;

B.氧气先和铜反应生成黑色的CuO,之后CuO又被乙醇还原为红色的Cu,所以铜网出现红色和黑色交替的现象,B正确;

C.甲装置的水浴是加热无水乙醇促进其挥发,乙装置的水浴是为了使生成乙醛的冷凝,C正确;

D.为防止装置冷却后压强降低发生倒吸,实验结束时应先把导管从水槽中移出,再熄灭酒精灯,D正确;

综上所述答案为A。

15.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和现象

结论

A

向3mLKI溶液中滴加几滴溴水,振荡,再滴加1mL淀粉溶液,溶液显蓝色

Br2的氧化性比I2的强

B

向蛋白质溶液中分别加入甲醛饱和溶液,均有固体析出

蛋白质均发生了变性

C

向苯酚浊液中滴加Na2CO3溶液,浊液变清

苯酚的酸性强于碳酸的酸性

D

向溶有SO2的BaCl2溶液中通入气体X,出现白色沉淀

气体X具有强氧化性

A.A

B.B

C.C

D.D

【答案】A

【详解】

A.溶液变蓝说明有I2生成,此时发生反应Br2+2I-

=

I2+2Br-,根据氧化性:氧化剂(Br2)>氧化产物(I2),知A正确;

B.饱和(NH4)2SO4溶液使蛋白质析出的过程属于盐析,B错误;

C.苯酚中滴加Na2CO3溶液发生反应:C6H5OH+Na2CO3→C6H5ONa+NaHCO3,说明酸性:C6H5OH>,由于反应未生成CO2,故不能说明苯酚与H2CO3酸性强弱关系,C错误;

D.若气体X为NH3,NH3通入溶有SO2的溶液中发生反应生成(NH4)2SO3,(NH4)2SO3与BaCl2反应生成BaSO3沉淀,也符合题意,故X也可能是碱性气体,D错误;

故答案选A。

16.实验室中从海带中提取碘单质过程中,不涉及的装置是

A.

B.

C.

D.

【答案】B

【详解】

A为溶解操作,B为蒸发,C为蒸馏,D为分液,从海带中提取碘单质过程,需要涉及焙烧溶解、萃取、分液、蒸馏,没有蒸发操作,故选B。

17.下列实验中,由实验操作及现象能推出相应实验结论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及现象

实验结论

A

通入酸性溶液中,溶液褪色

具有漂白性

B

向溶液中通入气体,出现黑色沉淀的酸性比的酸性强

C

向悬浊液中加入少量溶液时出现黄色沉淀

D

向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和混合溶液中加入2滴溶液,溶液呈红色

和的反应是可逆反应

A.A

B.B

C.C

D.D

【答案】D

【详解】

A.可使酸性溶液褪色是因为具有还原性,A错误;

B.向溶液中通入气体,岀现黑色沉淀是因为的溶解度极低,且不溶于酸,B错误;

C.向悬浊液中加入溶液时出现黄色沉淀,说明,C错误;

D.向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和混合溶液中加入2滴溶液,溶液呈红色,可以说明和的反应是可逆反应,D正确;

故答案为D。

18.下列实验方案可行的是

A.用分液法除去乙酸中的乙醇

B.用溶液鉴别溶液和溶液

C.用NaOH除去中的D.用重结晶法除去中混有的少量NaCl

【答案】D

【详解】

A.乙酸与乙醇互溶,不能用分液法分离,故A错误;

B.会使溶液和溶液均产生白色沉淀,故B错误;

C.用NaOH除去中的会混入钠离子,故C错误;

D.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用重结晶法可以除去中混有的少量NaCl,故D正确;

故选D。

19.用下列装置进行实验,操作正确且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A

B

C

D

装置

目的用苯萃取碘水中的碘

粗铜精炼

实验室制备氨气

实验室收集NO气体

A.A

B.B

C.C

D.D

【答案】D

【详解】

A.分液漏斗下端应紧贴烧杯壁,防止液体飞溅,故A错误;

B.粗铜精炼时,精铜作阴极,应与电源负极连接,故B错误;

C.加热固体时试管口应朝下倾斜,故C错误;

D.NO不溶于水,可以用排水法收集,故D正确;

故选D。

20.下列实验的现象和结论均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A

过量铁粉加入到一定量的稀硝酸中,充分反应后取上层清液于试管中,滴加KSCN溶液

溶液颜色无明显变化

稀硝酸将铁直接氧化成B

向KI溶液中滴入少量新制氯水和四氯化碳,振荡、静置

溶液分层,下层呈紫红色的还原性强于

C

向紫色石蕊试液中通入

溶液分先变红后褪色

具有酸性和漂白性

D

向溶液中滴加足量溶液

溶液褪色

具有氧化性

A.A

B.B

C.C

D.D

【答案】B

【详解】

A.铁和硝酸反应开始生成,过量的铁会把还原为,故A错误;

B.向KI溶液中滴入少量新制氯水和四氯化碳,振荡、静置,下层溶液呈紫红色,证明的还原性强于,故B正确;

C.不能使紫色石蕊溶液褪色,故C错误;

D.溶液使溶液褪色,具有强氧化性,是因为具有还原性,故D错误。

综上所述,答案为B。

21.在一定条件下用普通铁粉和水蒸气反应可以得到铁的氧化物。用如图装置制取铁的氧化物(夹持及加热装置均已略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烧瓶②用于提供反应物,烧瓶③用作安全瓶

B.实验时,必须对①②③进行加热

C.①②③中依次盛装铁粉、浓、水

D.④处的气体收集方法也可用于收集氨气和甲烷

【答案】A

【分析】

烧瓶②中盛水,加热烧瓶②提供水蒸气,水蒸气和铁粉在①中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和氢气,烧瓶③用作安全瓶,④处收集氢气。

【详解】

A.试管①是铁粉和水蒸气反应装置,烧瓶②用于提供反应物水蒸气,烧瓶③用作安全瓶,防倒吸,故A正确;

B.反应需要高温,需要水蒸气,故需要对①②进行加热,故B错误;

C.①②中依次盛装铁粉、水,③中不需要加试剂,故C错误;

D.④处收集的是氢气,用排水法,因为甲烷不易溶于水,可用此法收集,而氨气极易溶于水,不能用排水法,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22.下列有关实验的操作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

操作

A

检验蔗糖与浓硫酸作用时有CO2产生

将产生的气体直接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B

配制CuCl2溶液

将CuCl2·2H2O固体先溶解在较浓的盐酸中,然后用适量水稀释

C

CO还原氧化铁

先停止通CO,然后熄灭酒精灯

D

用苯萃取溴水中的Br2

先从分液漏斗下口放出水层,再从下口放出有机层

A.A

B.B

C.C

D.D

【答案】B

【详解】

A.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被还原生成的SO2也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所以该操作不能检验二氧化碳,A错误;

B.氯化铜在溶液中会发生水解,为抑制其水解,可以将CuCl2·2H2O固体先溶解在较浓的盐酸中,然后用适量水稀释,B正确;

C.停止通CO后继续加热,生成的Fe单质会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C错误;

D.为避免相互污染,下口放出水层,有机层应从上口倒出,D错误;

高考素描基础训练 篇3

1 关于基本型的理解、深入与表现

基本型既是一种观察方法又是一种表现方法。当我们画一张头像的时候,我们总是先观察他的外轮廓剪影形,进而分析并画出这个剪影形,这个形状包括头、颈、肩的外部轮廓,它与画面形成了正负两部分。我们反复翻转比较这正负两部分的形状,相互印证各自的正确与否,就可以比较容易的获得一个正确的基本型。这是其一。其二,我们继续深入这个基本型,就像看我们的中国地图一样,详细具体,寸土不让。同时用同样的观察方法和表现方法分割出黑色头发的区域形状和白色皮肤的区域形状以及衣服的区域形状。然后我们再 快速的、虚虚的、对称的交代一下脸上眉弓、外眼角、颧骨、下巴、下颌角等位置。这样我们就获得了一个外轮廓清晰、内部(黑头发、白皮肤、灰衣服)区域分明、同时兼顾脸部大的转折和五官区域形状的视觉形象,也叫"画面"。这个画面很重要。它是我们整体观察、反复比较的结果。也就是中央美院苏高礼教授讲的"观察的过程产生的观察的结果,即画面"。只有这样的画面我们才能做到整体观察、科学比较、比例准确、画面完整,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获得了一个外实内虚、符合人们视觉经验的画面形象。而后面的几个方面的工作是对现在这个画面的进一步深化,从图中我们会看到这个基本型得到了具体的、详实的、准确的刻画。正如苏高礼教授讲的"基本型既是开始也是结束"。

2 关于体块结构的理解、深入与表现

解剖结构是基础的基础,我们可以花一定时间掌握。而形体结构也就是体块结构是对解剖结构以及头部各部分所占空间位置的一个概括,这个概括最终要在画面中以高度、宽度、深度表现出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体块。关于这部分我们可以参考《伯里曼人体结构教学》这本书,书中用体块分析的方法对人体各部分进行了详细的图解与阐述,因此我们特别感谢伯里曼先生!

这里我们需要强调的是对头发所在的头骨转折、眉弓、眼角、颧骨、下巴、下颌角等处的对称交代正是基于对体块特征的把握和认识。接下来我们还要对具体的体块在光照条件下的光、交界线、影子的关系以及明暗分布规律用分面的方法予以交代。体块和分面是对大的基本型的分解和深入,这里提倡学生轻轻地、松松的、快速的将看到的、理解到的结构、转折都画上去,宁脏勿静、宁拙勿巧、宁可多画不要少画,然后再归纳整理、去伪存真。这时更要注意小的区域基本型的观察、比较和表现,也就是局部单元完成法的运用,这样的表现不但不能破坏大的体块概括,而且还是对大的体块概括更进一步的、更符合人们视觉经验(感受)的深入刻画。

3 关于局部单元完成法

局部单元完成法是针对学生不能深入刻画,观察和表现只停留在画面表层游离的毛病提出的方法。因为前边的基本型和体块分析已经使头像做到了形体、比例、位置准确,这样我们就有可能进行局部观察和局部刻画,而且还能够不失去整体。我们把眼睛聚光在一个眼睛单元上,像放大镜一样看,像扫描仪一样画,以体积为原则,不择手段的一次性画完,然后再移向另一个相邻的单元。。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遵循的是化整为零,各个击破,攻其一点,不及其他的战略战术。实践证明这样做降低了难度,充分发挥眼睛和手的功能,挖掘了学生自身的潜能,使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培养了兴趣,提高了能力。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每一个单元的范围应尽量放大一些。比如眼睛单元包括眼球、眼眶、眉间、鼻根、鼻骨、颧骨、眼角外侧、眉梢等比较大的范围。相邻两个单元之间要有一定的交叉带,这样做是为了相互联系,照顾整体,浑然一体,避免支离破碎。一个头像大概包括以下几个单元:眼睛单元、鼻子单元、嘴巴单元、脸轮廓、下颌及耳朵单元、头发单元、颈、肩及衣服单元。

4 关于平面色与立体色的关系与控制

平面色指的是画面中整体的黑、白、灰色调分布,通常又是固有色的分布。比如一幅头像作品中的黑头发、白皮肤、灰衣服及画面背景。这些大的色块是画家对绘画各要素、画面构成、节奏韵律和形式感等方面高度概括和苦心经营的结果,是画家基本功和学养的集中体现。立体色则是指光、交界线、影子的关系。通常有五大调子的区分,是把物体画的有立体、有空间的基本技术,又是对平面色的丰富和具体化的过程,。平面色与立体色是概括与具体、控制与被控制、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关于这些论述希望同学们反复体会和实践。

5 表情与表现、情趣与状态

局部单元刻画完成后画面会很深入,高低起伏、形体块面都有较充分的表现,但也可能会有些生硬,画面不够协调。这时我们要根据球体原则对整体进行表现,以使画面很"贯气"。对那些极具"表情"的形体或位置进行再次"拿捏",比如眉毛、眼角、鼻翼、嘴角、下巴乳突、发梢、衣领等。我们要在这些地方发现人物的个性特征,抓住人物的表情瞬间,以期达到整体贯气、既对比又协调、形神兼备的至高境界。这一阶段会观察多、感受多,画的少,但却是画面提升品位和效果的重要阶段。这对于成熟的艺术家来说是很容易的,对考生来说却很困难,因为这一步凝结了画家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扑捉人物神情瞬间的能力、丰富的学养和出色的表现技法。这对于考生来说则需要长期大量的实践和细心体会才能获得。总之,无论是艺术家还是考生,都需要一种状态:对人性充满同情与关怀,对画面创造充满激情与热爱,对表现和操作的过程充满情趣和快乐。

玩赏犬的基础训练 篇4

在主人上床休息时却呜咽或哭叫, 会影响主人休息。因此, 玩赏犬的安静休息训练必不可少。训练方法是:在犬箱的旧衣服下面放只小闹钟, 令犬进去休息, 同时主人人闭灯, 上床。几次训练以后, 由于有滴答声作伴, 犬不感觉寂寞, 就会在主人闭灯后自动进窝休息, 不再乱跑、乱叫了, 待犬习惯后, 就可以拿掉小闹钟。

2 定点、定时吃食玩赏尺进食应固定地点、固定容器, 并培养其定时进食的习惯。

可用铃或某种声响作信号, 指挥其定时进食。

3 定点、定时大小便一般在饲喂以后, 可以让犬到外边去散步, 指定专门地点.

基础训练五作文 篇5

基础训练五作文.教案

(习作指导)

题目:我家的`一个星期天

一、教学目的、要求:

1.作文前列出提纲。

2.按一定顺序叙述。

3.把主要事情写具体些。

二、教学时间:2课时

三、教学准备:教学小黑板

四、教学过程:

㈠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星期天你们家是怎样度过的?哪一个星期天你过得最愉快、最有意义?说给大家听听。

㈡指导作文提纲。

1.这次作文的题目可以怎么定?(学生发言)

可以用“我家的一个星期天”,也可以自己另外定题目,强调题目一定要紧扣文章内容来定。

2.选好写哪一个星期天以后,再想一想用什么题目,表达什么中心思想,材料怎样安排,然后列一个作文提纲。

㈢学生各自列作文提纲,教师指导。

㈣请几个学生读自己列的提纲,教师酌情评议指导。

㈤提出具体作文要求。

1..写作时要按提纲来写,做到有顺序。

2.把主要的事重点写。

3.做到有中心,有条理,语句通顺。

㈥学生.写作,教师巡视指导。

基础训练五作文教案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基础知识综合训练 篇6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对于“读书”这件事,历史上的论述可谓汗牛充栋,而观点却大相径庭。单在基本以读书为业的知识分子内部,说到读书时态度也有天壤之别。欧阳修说“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苏东坡一面发誓“立志读尽人间书”,一面又有“人生识字忧患始”的缺憾;清朝的黄景仁就更绝望了,他有“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的喟叹。探究起来,在这种评价的天差地远背后,除了个人的因缘机遇、性格胸襟不同之外,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恐怕在于对读书的认识不同。 ,直接影响了人们对读书的评价。如果仅以功业来权衡,那么古人早已发现, 。但如果像欧阳修认为的那样,读书为立身之本,这个“立身”不仅是功业的建立,还包括见识的( )、品质的( )、精神的( )、人格的健全。从这里出发,欧阳修看到了读书之于人生的重大价值,他对于读书的评价因此没有显得逼仄与褊狭。

(1)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想从读书中获取什么,怎么看待读书 谋取功业的唯一途径远非读书

B.怎么看待读书,想从读书中获取什么 谋取功业的唯一途径远非读书

C.怎么看待读书,想从读书中获取什么 读书远非谋取功业的唯一途径

D.想从读书中获取什么,怎么看待读书 读书远非谋取功业的唯一途径

(2)依次填入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拓展 挺立 铸造

B.铸造 拓展 挺立

C.挺立 拓展 铸造

D.拓展 铸造 挺立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2016年我市商品房销售实现同比增长10%,库存去化周期控制在合理区间,房价运行保持基本平稳,力争在2~3年时间我市房地产市场供需结构达到均衡。

B.马彩云同志牺牲后,昌平区人民法院向区、市政府申报其为烈士,北京市高级法院与市人事局决定追授其为“北京市模范法官”荣誉称号。

C.近年来,棚户区改造工作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诸多资源型城市相继开展了以政府为主导的多种形式的棚户区改造工作,很多人实现了多年的住房改善梦,陆续住进了新房。

D.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近日表示,制定延迟退休方案主要有三个方面考虑,首先是渐进到位、小步慢走;二是区别对待、分步实施;三是提前公示、预先通告。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科幻小说是一种展示不同可能性的文学。《三体》作者刘慈欣借着主人公之口给出了这样的回答:“宇宙就是一座黑暗森林, , , , ,

, 。在这片森林中,他人就是地狱,就是永恒的威胁,任何暴露自己存在的生命都将很快被消灭。”

①每个文明都是带枪的猎人,像幽灵般潜行于林间②竭力不让脚步发出一点儿声音,连呼吸都必须小心翼翼③因为林中到处都有与他一样潜行的猎人④他必须小心⑤轻轻拨开挡路的树枝⑥如果他发现了别的生命,能做的只有一件事:开枪消灭之

A.①⑥④⑤②③ B.④⑤②③⑥①

C.①⑤②④③⑥ D.④⑤⑥③②①

4.根据下面给定的材料写一则通报。

(1)昨天中午,東方乐园前开来了一辆编号为××的空调大客车。乘客上车后,乘务员宣布每位票款2元。乘客说:“平常只收到一元,为何……”乘务员说:“不坐可以下车!”于是十几位乘客下了车。其他乘客见天阴快要下雨,只好忍气吞声买了票。奇怪的是,乘务员一律只收款不给车票。车到市内,一些乘客没要车票便接连下车走了,有些乘客则非要车票不可,乘务员才每人给了一张1元的车票。票上印着“××市××客车有限公司机动车票”字样。

(2)××市××客车有限公司今天作出决定:对敲竹杠的司机、乘务员罚款200元,停职检查1周,并在全公司通报批评。

5.观察下面“影响睡眠质量的因素是什么”一图,按要求回答问题。

(1)概括图表所反映的信息。

答:

(2)请给出一条解决睡眠质量问题的办法。

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光时亨,字含万,桐城人,崇祯甲戌进士。时亨为人有才气,断决明敏,清正自守,性嫉邪,不为群小所悦。起家知四川荣昌县。已而征入京师,历兵、刑二科给事中,直声震京师。居有顷,流贼陷山西,入畿辅,直逼京师。有为南迁之说着,时亨言于上曰:“贼四面环集,乘舆将安往?请固守根本,以定人心。”及城陷,时亨与御史王章巡城。章为贼杀,时亨堕陴折左股,匍匐入尼庵,夜半自经,尼救之不死。寻为贼踪迹得之,过御河,与御史金铉同投河,铉死而时亨为人所救。移时苏,遂潜行南还。

至宿迁,旦日开舟,行不数里,岸上有军士数辈持剑上船曰:“谁为光给事中者?吾等为大帅刘泽清所遣奉迎者也。”时亨方持剑问之,铁索已系其项矣。先是,同郡阮大钺者,名在逆案中,天启中左、魏之死,大钺有力焉。时亨尝切齿诟詈大钺,而大钺度时亨清正,不可以术数笼致。至是唆泽清使执之,以阻南迁为时亨罪,而与金坛人周钟、泾阳人武素同日杀之。周、武两人固降贼者也,故野史误称为降贼,至今无白其冤者。

时亨初堕陴及自经、投河,屡死不得,而志遂移。卒丧其躯于奸人之手,惜哉!惜哉!康熙丁卯,余入京师,有役事我于舍馆,京师所谓长班者也,年八十余矣,谓余曰:“始我事给事光公,当都城破时,予从御河中救给事中起。”复拊其膺叹曰:“岂知其送与阮、马杀乎!”此亦可证野史之诬,因并书之。

(节选自《戴名世集·书光给事谏轶事》,有删改)

辛卯,督师大学士李建泰上书请驾南迁,愿奉太子先行。壬辰,上召对平台,谕阁巨曰:“李建泰有疏,劝朕南迁。国君死社稷,朕将何往!”大学士范景文、左都御史李邦华、少詹事项煜请,先奉太子抚军江南。兵科给事中光时亨大声曰:“奉太子往南,诸臣意欲何为?将欲为唐肃宗灵武故事乎?”景文等遂不敢言。上复问战守之策,众臣默然。上叹曰:“朕非亡国之君,诸臣尽亡国之臣尔!”遂拂袖起。

(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卷七十九》,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黑体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家知四川荣吕县(主管)

B.寻为贼踪迹得之(行踪)

C.不可以术数笼致(权谋)

D.至今无白其冤者(昭雪)

(2)下列各组句子中,黑体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时亨与御史王章巡城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B.铁索已系其项矣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C.以阻南迁为时亨罪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D.有役事我于舍馆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光时亨清正自守且忠君爱国。他天性嫉恶如仇,因而不被小人所喜欢;为官刚直不阿,因而名震京师。京城陷没后他曾屡次自杀却没有成功,潜行南下时也没有通敌叛国。

B.光时亨平生蒙受了不白之冤。他因痛骂过同乡阮大铖陷害忠良而被阮记恨在心,阮大铖暗地里唆使大帅刘泽清去逮捕他,把他和叛徒一起处死,以致世人对他产生误解。

C.光时亨命运遭际令作者同情。康熙丁卯年作者进入京城,听到长班者追忆当年救起光公的故事,他和长班者一样,对先时亨死于奸人之手无比惋惜,指出野史记载有误。

D.光时亨遇事不愿意随波逐流。当范景文等请求先行南下时,光时亨就公开质疑他们这样做的动机,吓得他们再也不敢说话,这种特立独行的个性招来崇祯皇帝的不快。

(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贼四面环集,乘舆将安往?请固守根本,以定人心。

译文:

②章为贼杀,时亨堕陴折左股,匍匐入尼庵,夜半自经,尼救之不死。

译文:

③李建泰有疏,劝朕南迁。国君死社稷,朕将何往!

译文: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劳停驿[注]

□欧阳修

孤舟转山曲,豁尔见平川。

树杪帆初落,峰头月正圆。

荒烟几家聚,瘦野一刀田。

行客愁明发,惊滩鸟道前。

[注]此诗为欧阳修被贬峡州夷陵令时作。劳停驿,驿站名。

(1)简要说明此诗前两联景物描写的时空变化。

答:

(2)简要分析第三联中“荒”“瘦”二字的妙处。

答:

8.补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在《望岳》中,借齐鲁大地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形象的语句是:“ ,

”。

(2)《次北固山下》中,与刘禹锡诗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在哲理上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两句是“ , ”。

(3)岑參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

, ”两句,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描写沙漠奇寒、彤云密布的景象,并由此过渡到“送别”。

浅谈考前基础素描训练 篇7

一、调整良好心态, 做好考前准备

良好的心态, 是学习进步的主要基础。这些年来, 很多考生想借助美术作踏板, 实现自己的大学梦想。他们认为美术基础考试容易, 高考文化分数要得又低, 而蜂拥而至。但有的学生在学习中不思进取, 上课“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存在侥幸思想, 学而不专, 就难以形成良好的学习心态, 对所学内容把握不清, 未能规范地学习, 更缺少对画面内容的深入研究, 导致自己的素描水平未能提高。素描, 是运用一定的工具, 以线条或面, 甚至点来描绘形体, 在不同材质 (如纸、布、木等) 上作出的单色画, 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因此, 在基础素描学习中, 首先要精力集中, 排除一切可能的影响和干扰, 要全力以赴, 大量地画, 拼命地画, 碰到问题要多动脑子, 虚心向老师学习, 向同学学习, 方能获取更多素描绘画知识, 做到“艺高人胆大”, 为考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熟悉评分标准, 解决存在问题

在基础素描训练中, 有的学生未能获知考试的评分标准, 就没有学习目标, 不知道加强哪方面内容的学习, 认为能把对象画好就行。这几年基础素描考试评分标准大致为:一是构图大小适宜, 布局自然有序, 占10%;二是动态比例准确, 特征结构严谨, 占40%;三是块面体积清楚, 效果厚重结实, 占30%;四是主次强弱分明, 画面深入整体, 占20%。从上述几项评分标准来看, 除构图容易达标外, 其余的都要下工夫方能达标, 才能取得好的成绩。把握好了评分标准, 方能跟老师有步骤地学习, 对自己存在的问题才能加强认识, 掌握处理的技法。

三、加强临摹训练, 手眼协调发展

临摹是基础素描训练的有效方法, 是提高眼、手、脑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正确临摹才能够有质的飞跃, 才不会被别人的作品风格所束缚。临摹是培养观察能力, 提高眼睛的观察能力, 逐步培养对素描“好和坏”的观察能力, 学会整体观察和立体观察;临摹培养理解能力, 使自己感受作品的处理能力, 理解物体的结构和对物体的分析, 提高了自己的理解能力;临摹培养感受能力, 感受原作者作画的过程和心态, 提高自己的创作能力, 同时培养自己的鉴赏和审美能力及自己对画面的表达能力。临摹还掌握基础素描的最基本方法与步骤, 理解画面效果和线条的形成, 理解块面的和谐、明暗的对比运用等。同时, 临摹能使学生熟悉材料的使用, 比如炭笔、铅笔、炭精条的性能、特点, 从而有一个最初的笼统的印象与学习一项新知识、新技能的体验。

四、注重造型训练, 确保画面协调

在学画过程中, 有的学生低头就画, 使得构图不是偏上就是偏下, 要不就是过大。在作画前, 要有一个充分感受被画对象的过程, 要先考虑布局的合理、大小的适中, 接着确定造型对象的基本比例、位置和相互关系, 避免主体过小和过大。要始终从整体上观察与刻画形象, 观察时力求做到上下左右同时看:画左边, 看右边, 画上边, 看下边。注意转折与结构点, 寻找其内在联系规律, 并做到对构成体积的形体交点与转折的明确与肯定。通过比较的方法, 比较出形体比例、长短、宽窄、大小、虚实, 这样才能把整体效果把握下来。

五、突出线条训练, 表现画面造型

线是素描艺术造型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线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 表现力非常强, 它可以是一种独立的绘画艺术语言:一根强弱变化不同的钱, 可以体现整个物体。因此, 学生在画线条前, 要认清线的来龙去脉、线条的弯转曲折、线条的粗细等, 只有这样才利于线条的表现。法国新古典主义画家安格尔就是一位杰出的用线大师, 他曾不止一次地告诫学生们说“要画线条, 多画线条, 线条就是素描, 就是一切。”可以说, 素描如果离开线条将是一片苍白, 将是艺术的结束。所以说, 基础素描应重视训练线条的运用, 关注线条的流畅与否。

六、强化色调训练, 深入刻画对象

素描写生离不开明暗色调, 只要表现出对象的结构、体积和刻画出五官关系, 注意整体关系和人的形象感觉就行。一幅画一旦没有层次感, 整个画面就会显灰暗, 效果就不强烈。比如, 模特的面部大部分处在亮处, 这就应该强调深灰的作用, 尽量拉开深灰和浅灰的距离。而对模特的皮肤处理, 初学者应主动减少中间色调的深度, 提高脸部的亮度, 保持画面的层次感。在此基础上, 对画面作全面调整与把握, 尤其是重点的结构部位、人的五官及骨点, 物体的转折与交界, 前面的、主要的、关键的地方都应该更进一步地刻画与深入, 对黑白灰与光影明暗关系都应丰富和强化, 加强这方面的关系与效果, 才能深刻地、真实地表现对象。

参考文献

快速作文教学的基础训练 篇8

的确, 长期以来, 学生怕写作文, 教师怕改作文, 作文教学一直处于疲软状态。这种疲软状态可以用“少、慢、差”三个字来概括。具体说来, 就是作文数量少, 速度慢, 质量差。一般说, 每学期写七八篇作文, 完成一篇作文至少要花两节课, 而且普遍存在着中心不突出、层次不清楚、文理不通顺等问题。语文教师对此一筹莫展, 一提起作文就感到头疼。

我结合十一年的教学实践, 认识到作文教学的关键是抓基础训练。如何进行基础训练呢?我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消除心理障碍, 诱发写作兴趣

心理学告诉我们, 兴趣是获得知识, 形成技能、技巧、开发智力的动力。教师正确的作文教学方法像一盏明灯为学生写作兴趣的提高指明了道路。

我们知道多数学生怕写作文, 怕上作文课, 一上课就头痛, 其主要原因是怕无话可说, 怕作文不理想同学瞧不起, 怕受教师责备。学生怕这怕那, 兴趣从何谈起呢?为了消除这些心理障碍, 激发写作兴趣, 教师要多组织一些有趣的、有意义的活动, 创造条件让学生了解社会, 了解自然, 发现生活中的点滴。如活动课后, 测试后, 班级发生不寻常的事后, 教师都可以要求学生去写。如一次活动课上, 我组织学生搞各种室外活动, 并要求学生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都写出来。但是, 学生的作文还是存在内容不具体, 层次不清楚的问题。运用什么方法, 才能使学生写出满意的文章呢?

我抓住“活动课上”这个题目, 在审题时让学生“添加因素”, 在原题前面加上“丰富多彩”“愉快”“恼人”等新元素, 文章的中心就明确了。有了中心, 怎样才能使文章内容具体, 使学生有话可写, 层次清楚呢?在文章的构思上可以按时间顺序, 写“过去—现在—将来”的活动课;可以按空间顺序, 写“教室—操场—校外”的活动课。经过这样的指导, 学生的心理恐惧不同程度降低了。因为他们通过活动, 通过教师的指导, 知道文章该如何开头, 如何层次清楚, 如何点明中心。这样, 学生不愁没话可说, 没话可写, 作文速度自然就提高了。速度快了, 方法掌握了, 多写几篇文章已不成问题。

两周一篇的作文量, 远远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不了他们的兴趣。就像“学骑车”一样, 开始怕, 你就让他慢慢练习骑车, 一次不行, 两次, 三次……多次后, 车技好了, 到那时, 他一有空就会自己去骑。作文教学也是如此。有了一定的基础, 我们可以把作文量调整为一周两篇, 并要求在一堂课内完成, 给学生以紧迫感, 就能使学生的写作速度得以快速提高。所谓“熟能生巧, 巧能生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对于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 教师除了在写作过程中注意一定的教学方法以外, 还要在作文批改中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培养写作兴趣。

对于作文态度不够端正, 文章不符合要求的学生, 教师可采取面批的方法, 用商量的语气让学生体验到教师的亲切, 努力创造出师生间的最佳心理气氛, 帮助学生端正写作的态度, 并指导作文方法, 或向他们展示本班写得好的、有进步的文章, 用榜样的力量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为保护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教师可让学生当“小老师”, 拿起红笔, 运用各种修改符号, 指导学生准确给文章写批语。学生在“改”的过程中, “写”的水平提高得很快。有些学生的作文批语会给教师以惊喜。如在写《妈妈, 我想对您说》一文中, 李丽同学的批语是:“你能抓住这次机会, 说出你的苦闷, 我们会帮助你的。但‘可怜天下父母心’啊。希望你能和妈妈交流一下各自的想法, 妈妈会理解你的。”看到这样的批语, 小作者舒心了, 她觉得找到了自己的贴心人, 思想负担减轻了, 学习劲头也足了。学生在批改作文的反复训练中, 修改水平提高得很快, 教师也就放心了, 胆大了, 可以放手让学生互改、自改, 把自己从作文的苦海中挣脱出来。

实践证明, 作文兴趣是学生学习作文中一个最积极、最活跃的心理因素。而培养兴趣则是教师教与学效果的最好验证。

二、积累材料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写作的材料, 再好的写作高手也难以完成。因此, 快速作文的另一重要基础训练是积累材料。材料从何而来呢?我们可以直接获取, 也可以间接获取。

(一) 直接获取材料

获取直接的写作材料主要靠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 靠亲身体验, 靠勤写勤练。教师应让学生观察人、事、景、物, 并把观察的东西细致地随时间变化的不同记下来。学生积累下丰富的材料, 下笔写作时就会思绪绵绵。这样许多动人、有趣的内容自然会涌入笔端, 生动灵活地使它跃然纸上。

法国的雕塑家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 对于我们的眼睛, 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只要我们身临其境, 善于观察, 以不同的角度都可以发现万事万物的美之所在。“材料来源于生活”, 许多大作家的作品之所以深受读者喜爱, 关键在于他们有亲身感受, 情感真实, 即所谓的“情到深处自然真, 情到真时自然深”。

(二) 间接经验的获取

大量的阅读是获取间接经验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培养学生摘抄好词佳句的习惯, 可以训练学生仿写片段, 可以要求学生摘抄各种类型的作文, 作为原材料积累。有句古话说得好:“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有些教师会犯愁, 书从哪来呢?我们可以在各班建立“图书角”, 比比谁的书最受欢迎, 比比谁的奉献最大。这样, 大量书籍就会组成“图书角”。

基础实验训练 篇9

标准舞基础训练阶段,升降、摆荡、反身、重心的移动、舞蹈姿态这五大技术的训练方法。

2 研究任务与意义

通过查阅各种文献资料、调查访问、课堂观摩等方法得知:标准舞基础训练阶段的技术训练,许多专家在实践中探索了很多有效的训练方法,部分学者在体育舞蹈网站发表了一些观点,但是以科研形式报道的成果目前还未见到。

标准舞的基础训练是标准舞发展的根基和起点,是标准舞运动员成才过程中的“发育阶段”。技术训练是运动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标准舞的技术训练中,“五大技术”的训练又是标准舞技术训练的基础。因此本文重点探讨标准舞五大技术的训练方法,希望为初学者提供较为实用的教材。

3 研究方法

3.1 观察法

通过对湖北省体育舞蹈学校、武汉市体育舞蹈学校、北京舞蹈学院、北京体育大学、广州体院和武汉体院标准舞教学训练课的观察,详细记录他们课堂上练习这五大技术的训练方法。

3.2 访谈法

走访长期从事标准舞教学的教师以及省级以上标准舞职业A组比赛前八名的专业选手。调查提纲所涉及的问题主要是:①您初学标准舞时,练习升降、摆荡、反身、重心的移动、舞蹈姿态,都采用了哪些训练方法?②通过您多年的经验,您认为最科学的训练升降、摆荡、反身、重心的移动、舞蹈姿态的训练方法有哪些?

3.3 录像观摩分析法

收集国内外有关标准舞教学与比赛录像资料,着重研究国内外专家、教师及选手对标准舞五大技术训练方法的观点。

4 结果与分析

通过总结得出目前国内较多使用的方法如下:

4.1 舞姿练习方法

在标准舞基础训练阶段,练习舞姿的方法有原地基本舞姿练习和运动中基本舞姿练习两大类(见表1)。

基本握持动作要领:男伴双脚并拢,整只脚着地,双膝放松,把身体拉高到极限,双臂平抬,双臂肘关节的顶端与心窝成为一条直线,左小臂向斜前上方上举与左大臂夹角略大于90°,右小臂向斜前下方平伸。女伴身体拉高,双臂肘关节的顶端成一条直线,轻轻搭在男伴的手臂上,女伴要感觉到身体成二条弧线,一是由胸腰到头部向后仰的弧线,另一条是由胸腰到头部向“左倾”的弧线。其中四个接触点分别是: ①男伴的左手轻轻握住女伴的右手,男伴的左手拇指与中指稍用力,女伴的中指稍用力,握持高度约在眼睛位置;② 男女双方身体的垂直中心线的右半部分从膝盖至横膈膜要重叠接触;③男伴右手掌轻放在女伴的左肩胛骨下,手掌平伸;④女伴左手虎口张开,放在男伴右上臂三角肌下部,拇指在内侧,其他四指在外侧,腕部和小臂放平,不得突起。

4.2 升降练习方法

在标准舞基础训练阶段,练习升降的方法也有原地升降练习和运动中升降练习两大类。其中原地练习经常使用的几个练习动作有双臂自然下垂的原地升降练习、双臂平举或者交叉于胸前的原地升降练习、单人架型下的原地升降练习、双人架型下的原地升降练习、双臂随身体自然摆动的原地升降练习和骑自行车练习。而运动中的升降练习动作有前进后退步(左进右退和右进左退)和左右侧移步的升降练习、擦地练习中的升降练习(左右脚分别做前、侧、后三个方向的练习)、并步横移练习中的升降练习、简化并步横移练习中的升降练习(见表2)。

4.2.1 前进后退步动作要领

以左脚的前进为例,从基本站姿开始,重心由双脚转移到右脚,右膝盖自然向前弯曲的同时重心由右脚的脚跟到脚掌再到脚趾,身体重心下降,同时左脚向前擦地出脚,然后右脚前脚掌蹬地发力,推动左脚继续向前移动,脚跟先落地,然后,重心由左脚的脚跟到脚掌再到脚趾,同时身体上升,右脚此时放松,随身体的上升而向前滑动并于左脚旁。右脚的后腿:左膝盖自然向前弯曲的同时重心由左脚的脚趾到脚掌再到脚跟,身体重心下降,同时右脚向后擦地出脚,然后左脚蹬地发力,推动右脚继续向后移动,脚趾先着地,然后,重心由右脚的脚趾到脚掌再到脚跟,同时身体上升,左脚此时放松,随身体的上升而向后滑动最后并于右脚旁。右脚前进的动作要领与左脚相同,只是出脚相反。左右脚的侧移步的动作要领也与左右脚的前进后退步相同,只是运动方向是向侧移动。

4.2.2 擦地练习动作要领

以左脚的前擦地练习举例:从基本站姿开始,重心由双脚转移到右脚,右膝盖自然向前弯曲的同时重心由右脚的脚跟到脚掌再到脚趾,身体重心下降,同时左脚脚尖擦地向前,依次经过脚趾、脚掌、脚跟,然后重心再由右脚的脚趾到脚掌再到脚跟,同时身体上升,左脚此时放松,随身体的上升而向后滑动并于右脚旁。左脚向左侧和向后擦地的动作要领同向前擦地的动作要领,只是左脚脚尖出脚的方向不同。这个动作同时还练习出脚的方向,保证出脚时脚部线条的优美。其中向侧擦地时左脚的脚尖内侧擦地。右脚的擦地与左脚动作要领相同。只是出脚相反。

4.2.3 并步横移练习动作要领

从基本站姿开始,重心由双脚脚跟到脚掌再到脚趾,身体重心上升到最高位,然后保持高度左脚脚趾内侧向左侧出脚,脚趾着地,右脚左移,脚趾着地,并于左脚,左脚脚趾继续向左横移,右脚继续并于左脚,然后重心由双脚脚趾到脚掌再到脚跟,身体随着重心的移动下降,还原到基本站姿,然后继续下降,再上升到最高位,保持高度,右脚向右横移,左脚向右横移并与右脚,右脚继续向右横移,左脚继续右移并与右脚,然后重心下降,还原到基本站姿。

4.2.4简化并步横移练习动作要领

从基本站姿开始,重心由双脚脚跟到脚掌再到脚趾,身体重心上升到最高位,然后保持高度左脚脚趾内侧向左横移,脚趾着地,右脚也左移,脚趾着地,并于左脚,左脚脚趾继续左移,重心由左脚脚趾到脚掌再到脚跟,右脚放松,随着身体的下降向左脚滑动,左脚还原到基本站姿,然后继续下降,重心由左脚脚跟到脚掌再到脚趾,身体继续下降,右脚放松,继续向左滑动并于左脚,然后重心由双脚脚趾到脚掌再到脚跟,身体上升,还原到基本站姿,重心再由双脚脚跟到脚掌再到脚趾,身体继续上升到最高位,保持高度,右脚脚趾内侧向右横移,脚趾着地,左脚也右移,脚趾着地,并于右脚,右脚脚趾继续右移,重心由右脚脚趾到脚掌再到脚跟,还原到基本站姿,然后继续下降,重心由右脚脚跟到脚掌再到脚趾,身体继续下降,左脚放松,随着身体的下降逐渐向右滑动最终并于右脚,然后重心由双脚脚趾到脚掌再到脚跟,身体上升,还原到基本站姿。

4.3 重心转移练习方法

在标准舞基础训练阶段,练习重心转移的方法也有原地和运动中两大类。其中原地练习经常使用的几个练习动作有左右脚侧移的重心转移练习、原地升降练习中脚跟到脚趾的重心转移练习、提拉脚动作中的双脚之间的重心转移的练习。而运动中的重心转移练习动作主要有简化并步横移练习中的重心转移练习、并步横移练习中的重心转移练习、前进后退和左右侧移步的重心转移练习(见表3)。

4.4 反身练习方法

在标准舞基础训练阶段,练习反身的方法也有原地和运动中两大类。其中运动中的反身练习动作有前进后退中的反身练习、斜向前进斜向后退的反身动作练习(见表4)。

4.5 摆荡练习方法(见表5)

5 结论与建议

1.上肢动作可按照由自然下垂到平举或交叉于胸前到单人架型再到双人架型的顺序,逐步加大练习难度,提高动作练习形式的多样性,防止基本功练习的枯燥感产生。

2.练习时的音乐节奏和音乐风格也可以不断变化来提高练习形式的多样性。尤其是音乐速度,要和上肢动作练习一样循序渐进,由简到难。音乐速度由慢到快,可使初级练习者逐步适应音乐节奏,最终提高学习效率与兴趣。

3.下肢动作练习时,注意左右脚以及各个方向全面练习,提高初级练习者对舞蹈动作的空间概念的理解,提高练习效率。

4. 本文仅仅是总结目前较多使用的方法。在教学和学习实践中,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环境因素因地制宜或者因人而异,训练方法不能死搬硬套。

5.本文总结的各种技术训练方法都是以训练动作的形式存在,因此在练习中,某一个动作可能同时练习两种以上技术,比如:前进后退步同时可以练习升降技术和反身技术。因此,在实践教学中,大家应该灵活应用。

参考文献

[1]杨威,袁水海.当代国际标准舞教程[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

[2]吴东方.交谊舞现代理论与流行技法[M].湖南:湖南文艺出版社,2005,(8).

[3]傅中枢.学跳国际标准舞[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

如何强化基础知识训练 篇10

化学是一门严肃的自然科学, 它遵循大自然的变化规律, 就其学科的特点而言, 它是通过可知的物质世界, 研究物质间的反应规律, 再把这些规律性的知识运用到未知领域中去, 从而得出研究未知领域的方法和理论, 并指导实践。任何重大的发现都要靠化学实验予以证实。在化学领域中, 任何一点小小的失误都将造成巨大损失, 延缓科学发展。因此, 严谨、求实、准确的态度是从事科学研究的工作者必须具备的。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以科学家优秀事迹为素材对学生进行思想品质、科学精神、文化素养的教育。教育学生要诚实、不说假话、不弄虚作假、不作弊浮夸、不马虎了事、不粗枝大叶, 要有一种精益求精、不断追求的科学精神。化学史上被称为“第三位小数的发现”是一个极好的例子。1892年英国科学家瑞利多次测定发现, 从空气中得到的氮气每升重1.2572克, 从氮气的氧化物中得到的氮气每升重1.2506克, 两者在第三位小数上存在差异, 相差0.0066克, 相当一个跳蚤的重量。瑞利没有忽略这一差异, 更不认为是实验本身的“误差”加以“修正”, 而是把他的实验结果与研究的论文一起公开发表, 这引起了他的朋友拉姆塞的注意, 并开始研究这个问题。这就是惰性气体最初被发现的过程。试想瑞利如果忽视了小数点第三位的差异, 那会使惰性气体发现推迟多少年呢?化学史上这一著名的发现, 真正体现了诚实和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这一事例对学生的影响很大。

二、设计科学性训练提纲, 培养学生准确的表达能力

准确的表达和准确的记忆是分不开的。教学中要按照科学的记忆精心安排训练内容, 训练题可根据内容有规律地排列起来。训练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准确的记忆和表达, 首先让学生掌握教材的内容, 带领学生进行分析, 把它的基本精神和逻辑结构找出来, 并用自己的语言把它们概括, 进而准确地叙述下来, 这就是通常学习时所作的提纲。经过自己的分析, 用自己的语言作过提纲的材料是比较容易记忆和保持的。记忆是建立在联系和巩固的基础上的, 在教学过程中, 利用一些直观的材料, 如实物、图片、模型、图表、生活实践中的应用等, 并与之建立广泛的联系, 有助于记忆, 这比单独的记忆效率高。另外, 复习在记忆中起决定性的作用, 记忆是建立联系、巩固联系的过程, 联系要经过强化才能巩固, 复习的作用就在于强化联系。同时复习也可以为学生提供机会, 促进理解, 使记忆更牢固。我们学过的知识, 如果经常复习, 就可长期不忘, 能够准确记忆的知识, 也就能够准确地表达出来。

三、培养扎实基本功, 克服心理障碍, 减少失误

参加过高考的学生会有这样的感觉, 考试中认为题目很难, 试后反而感到很容易。要克服这种心理障碍, 一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是要使学生有扎实的基本功, 三是要使学生会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分析历届高考试题情况和得分情况, 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第一卷、第二卷中的基础知识内容, 如果基础知识不扎实, 平时养成不良的习惯, 就会出现较大的失误, 而影响得分, 导致整个考试的失败。如果基础知识扎实, 基本功过硬, 临阵就可以从容对待, 即使是某些方面的习题出现了应付不了的局面, 也会因基础知识性习题得分高而不影响全局。每年高考题进行难度分析, 新题型、信息题、知识迁移性题不会超过30%, 而对于基本功扎实的学生来讲, 他们就会有能力运用规律去寻找内在的联系而找出其解题方法, 从而取得优异成绩。学生基本功是否扎实, 取决于教师平时是否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强化训练, 是否能及时纠正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等, 而这种培训是长期的、艰苦的过程。

上一篇:政府集中采购现状分析下一篇:变频器转矩故障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