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文化空白

2024-08-31

英汉文化空白(精选四篇)

英汉文化空白 篇1

关键词:语言,文化,交际用语

语言 (language) 是一种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 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每一种语言都不是凭空捏造出来的, 他从只字片语发展到博大精深, 无疑是存在着一个强有力的“后盾”, 这一“后盾”便是文化 (culture) 。最早给文化下定义的是爱德华·泰勒, “文化是一种复杂体, 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及其于社会上学得的能力与习惯。 (《原始文化》) 。后来的学者给文化下了一个通俗易懂的定义:一个社会具有的独特信仰、习惯、制度、目标和技术的总模式。在我们看来, 这种概括似乎更能体现出文化的独特性这一方面, 因此也为研究语言的独特性铺平了道路。

本文所提到的英汉文化主要是指英、美文化和中国的汉文化, 下面就从交际原则、会话结构和词汇空缺三个方面浅谈一下两种文化影响下其交际用语的差异。

一、交际原则

交际原则是语用学的基本研究对象之一, 最早是由美国的格赖斯 (Grice) 提出的。指的是在日常交际中, 交际双方所必须遵循的准则和规范。其中最重要的是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

(一)

合作原则 (cooperation principle) 是指交际双方为了使交际能够顺利的进行下去, 必须采取互相合作的态度, 尽可能简明清楚的为对方提供真实、适量的有关信息。中国自古就有“言多必失”, “知者不言, 言者必失”的传统, 同时, 还要学会察言观色, 避免激烈的言辞辩论和角逐。而英美等国家从来就是以崇尚自我, 弘扬个性著称的。他们理解的合作原则是你一言, 我一语, 有问必答, 有争必辩, 尽量把自己内心的想法疏导出去, 而并不在乎对方会怎样看待自己。

例如:一位朋友过生日, 你在一个地摊上看到了他一直很想要的一件小玩意, 于是买下来作为生日礼物送给他, 当朋友惊喜地问道:“太好了, 你是在哪儿找到它的?”

(汉) 我记不大清楚了, 只是想着把它送给你。

(英) I bought it on the street, I know you will like it.

这两种表达都有可取之外, 汉语重视的是交际的可承受度, 即量的原则;而英语重视的是交际的真实程度, 即质的原则。

(二) 礼貌原则 (politeness principle)

最早提出这一原则的是英国的列奇 (Leech) , 指的是人们在交际过程中所要遵守的社会礼貌规范。其中包括得体、慷慨, 赞誉, 谦虚等原则。这里单就谦虚原则谈一下我们自己的看法。中国的谦虚传统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对道德准则的遵守和对完美人格的追求。在汉族文化的字典中, “谦虚”是最大的美德, 而谦虚是核心是“卑已”。

比如: (汉) 甲:你的英语说地真好!

乙:一般, 一般, 还差的远呢!

(英) A: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

B:NO, no, my English is so poor!

英美等国家的人认为, 谦虚很重要, 但绝不是不实事求是。所以在受到赞美时, 他们会十分爽快的说一句“thank you”。

由此看来, 同样的原则在不同的民族文化感染下就会有千差万别, 不同的表达方式也就随之产生了。

二、会话结构

会话结构是指人们构建论点的方式, 它的产生与民族文化背景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中华民族在内敛型文化的浸泡下, 自然而然的形成了内向型的民族性格。所以, 我们在表达对某一事物的喜好, 厌恶, 评价等时, 并不是直截了当的说出内心的想法, 而是在事情周围转过几个圈后才回到中心上来。而英美民族无时无刻不在弘扬个性, 追求独立人格, 所以在交际中就表现出大胆直白的特点。正是由于两种截然不同文化的给养, 人们的交际便显现出丰富性同时也带出了复杂性。请看下面例子:

在见到别人漂亮的妻子时

中国人常对这位丈夫说:“真羡慕你能娶到这样一位妻子。” (言外之意是在夸他的妻子)

而美国人常对这位妻子说:“Oh, you are so beautiful!”

同样是赞美漂亮的妻子, 中国人认为随便说别人的妻子漂亮是一种不雅的做法, 会引起别人的反感;而美国人认为无论对谁, 真心赞美的话语会让对方感受到自己的真诚。

三、词汇空缺

通过对交际原则和会话结构以及一系列民族心理的探寻, 我们就不难理解英汉语中的词汇不是一一对应的原因了——其中存在着词汇空缺的现象。

(一) 全空缺词汇

全空缺词汇指一种语言某些词汇的字面意义和引申意义在另一种语言中都没有与之对应的词汇, 比如, 中国人盖房、修坟时喜欢看风水, “风水”一词一直沿用到今天, 引申为适合做某事的有利条件, 而英语中很直白的把“风水一词译为“wind and water”, 引申的含义已经荡然无存。

全词汇空缺现象在英、汉语的称谓语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汉民族讲求尊卑观念, 长幼有序, 称谓语十分复杂;而英美民族只把称谓当作一种代号, 无所谓是否表达亲属关系。

这样复杂的关系网在英语中只用了“aunt”和“uncle”两词就全权概括了, 从而可以看出英语词汇在称谓语上的空缺。

(二) 半空缺词汇

半空缺词汇指的是在两种语言中, 字面意思相同, 但在一种语言中有引申意义, 在另一种语言中没有该引申的意义的词汇。文化的差异构成了民族喜好的不同, 所以在一些词的褒贬义上也就出现了分歧。比如, ambition在英语中偏重于“进取心”的意思, 在汉语中却偏重于“野心”的意思;又如, 妥协 (compromise) 在汉文化中不受欢迎的词, 谁先妥协就意味着失败, 所以词义是消极的。

四、结语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文化, 而语言特别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交际语言, 能够从不同的侧面展现出各民族文化的精彩纷呈。透过一个民族的语言层面, 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乃是这个民族绚丽多姿的文化形态。这种特殊的镜像反射, 给了我们了解自己的捷径。

参考文献

[1]邓炎昌, 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2]郑春苗.中西文化比较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4

[3]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提高涉外交流能力的学问[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

[4]许余龙.对比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英汉成语之英汉文化差异透视 篇2

英汉成语之英汉文化差异透视

成语是习用的固定词组.通过英汉成语反映的数字文化观、自然环境、文化习俗、历史典故、宗教信仰、神话寓言故事等方面透视英汉文化差异,表明正是这些因素制约了英、汉成语的形成,并赋予了它们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了解英、汉文化的差异是准确把握英、汉语成语含义的基础.

作 者:沈敬萍 SHEN Jing-ping  作者单位:新乡学院外语系,河南,新乡,453000 刊 名: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NXIANG UNIVERSITY 年,卷(期):2008 22(1) 分类号:H315.9 关键词:英语和汉语   成语   文化差异  

英汉文化空白 篇3

[关键词]英汉翻译;文化空缺词汇;翻译策略

在进行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这种情况非常常见:即当文化的一方输入某些信息时,另一方对这些信息无法理解,也就是对方应激活的空位没有办法被激活,这样就会很容易致使交际失败。具体来说,其一般是由于双方不同的文化所造成的,那就是说,在双方的文化上存在一定的真空,即文化空缺,这种文化空缺在词汇这一领域的体现尤为明显。因此,为了让英汉的跨文化交流进行得更为便利,需要对翻译中的障碍进行克服,这就需要对英汉的文化空缺词汇有较为深入的了解。下面笔者将会对文化空缺词汇的概况、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以及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翻译进行具体的分析。

一、文化空缺词汇的基本概况分析

从文化学的角度出发进行分析,可以知道,文化意义和语言意义是词语意义的两个组成部分,但是也有一些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比如吴樱、王福祥等人就曾提出,词语意义是由文化内涵与指示意义这两个部分组成,而徐君则提出,所谓文化内涵,主要是指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在交流的过程中,以民族文化为重要基点进行比较,最终所呈现出来的本族文化。因而,要想做好跨文化背景下的翻译工作,译者需要具有较强的文化意识,并且能够对词语中蕴含的文化内涵有较为准确的理解。著名的教授王佐良提出,文化的差异是翻译中面临的最大困难。这是说,要想将翻译做得合乎要求,对英汉词汇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都要有非常准确的理解。但是,由于中英两种语言的差异性较大,因而词汇中的文化内涵也很难做到完全对应,当文化内涵不对应时,文化空缺的现象也就随之产生,这样就会导致非常多文化空缺词的出现。而文化空缺词,通常是指某些词汇是某个民族特有的现象,其中的文化内涵与信息非常独特,其他民族中没有对应的词汇,也很难进行理解。这种文化空缺词汇,既可以是某个民族独创的一种词汇,也可以是在历史发展中慢慢形成的词汇。文化空缺词主要是由于词汇在文化内涵上的差异所导致的,这种词主要由两类组成,即完全空缺词与部分空缺词。其中,完全空缺词,是指就某一个词汇来说,无法在英汉这两种语言中找到文化内涵或者是指示意义相同或者是相近的词汇;而部分空缺词,则是指能够在英汉这两种语言中发现指示意义较为相近或者是相同的词汇,但是在文化内涵上却无法相对应。总之,在英汉翻译的过程中,文化空缺词汇的存在给翻译带来了非常大的困难。

二、文化空缺词汇现象出现的原因分析

不管是宗教信仰,政治制度,还是人文历史背景,英汉两个民族都存在非常大的差异,正是这些方面的差异性致使在文化上有一定的文化空缺现象的存在,或者说叫做词汇真空地带,下面笔者将对文化空缺词汇现象出现的具体原因进行分析。

1.宗教信仰的差异

在欧美等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基督教是他们非常重要的宗教信仰,围绕着这样一个宗教信仰,形成了一种较为强大的基督文化。在这种文化的影响下,他们认为上帝创造了世界,整个世界的安排与上帝旨意关系密切,而且在很多西方国家的历史上,基督教甚至一度处于统治地位,教会势力完全超越了世俗君主的权利;相对来说,在中国大部分地区信仰的是佛教,佛教的一些观念在中国人中也有非常大的影响,在很多中国人的心中,老天爷和盘古占有非常独特的地位。汉语中的老天爷和英语中的上帝有着非常显著的区别,在具体含义上差别也较大,特别是”God”这样一个词汇,本身的基督色彩就非常浓厚,它所体现的是欧美文化的一些特性。除此之外,汉语和英语中都有“龙(dragon)”这样一个字,但是在不同的语言中,文化含义却截然不同,在英语中,drag-on象征着罪恶,它出现时,人们很容易就会联想到“残暴、凶狠”这样的词汇;而在汉语文化中,却是一种相反的含义,尤其是我国古代,封建皇权的重要象征就是龙,而发展到近代和现代,龙依然象征着高贵和珍奇。因而在汉语文化中有很多与龙相关的积极词汇,比如:“龍马精神”“龙飞凤舞”等,可以说,“龙”是中国文化个性的重要一种,也是一种“特产”。

2.政治制度的差异

在政治制度上,我国与欧美国家也是泾渭分明。欧美国家大多是资本主义国家,议会制度是他们的主要政治制度。而我国是一个典型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治制度形式。而在国体以及整体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性,导致了一些文化空缺词汇的产生。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对新闻言论自由极其标榜,因而,像电台、广播以及报纸这样的媒体已经俨然成为了言论自由的重要的代名词,因而在很多官方文件和阐述中,会将“政府”和“报纸”这样的媒体放在一起,这样,西方读者很容易进行理解。而对中国读者来说,对”newspaper”这词的认识较为简单,很难将其和自由联系起来。从这里就可以知道,这个词具有着西方国家的独特文化内涵,也是欧美国家文化个性的重要体现。同样,在汉语文化中,也有一些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词汇,比如:五讲四美、希望工程等等。如果欧美国家的人不对中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基本国策进行了解,也很难理解其中的含义。总之,当整体以及国体存在差异时,就会导致文化空缺词汇这一现象的出现。

3.人文历史背景的差异

每种语言都有自己形成的人文历史背景,汉语和英语都经历了非常悠久的发展历史,不管是中国还是英国,都有着自己国家和民族独特的风俗习惯和文化典故,这也是导致文化空缺词汇出现的重要原因。比如,在中国文化中,把娶妻、做寿等事情叫做“红喜”,却又用“白喜”来形容老人过世,这对西方人来说,如果他们对中国文化没有深入接触,便会很难进行理解,对他们来说,可能只能接受“红喜”,但是将老人去世也当做一种喜事,这对他们来说确实无法接受。在西方文化中,白色通常与纯洁相关,而婚礼中新娘的婚纱就是白色的。可以说,与西方文化相比,“白喜”是一种非常独特的中国文化。而在西方文化中,形容棘手问题时,通常会使用Gor-than knot这样一个词汇,这显然一种独特的西方文化。

三、文化空缺词汇的翻译策略

从以上分析可以知道,要想对文化空缺词汇进行通顺、真实地翻译非常困难,那么面对这些文化空缺词汇,我们怎样进行翻译呢?下面笔者将进行具体的分析。

1.音译法

当文化空缺词汇处于完全空缺现象时,即汉语中的词汇在英语中没有对应的词汇.或者是英语单词在汉语中没有相应的词汇,这时,音译法是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通常这些词汇会成为彼此语言中的外来词汇,为对方的语言所接受。比如在汉语中,狗不理包子、饺子、气功、风水、炕、荔枝、功夫、磕头、琵琶、茅台、旗袍等词汇都采取了音译法翻译成了英语,对应为:goubali baozi,jiaozi,qikong,fengshui,kang,litchi,kongfu,kowtow,pipa,maotai,chipao等。而在英语中,也有很多词汇被音译成了汉语,并且在今天的汉语中普遍使用,例如sofa,logic,motor,engine等词汇,则被翻译成沙发、逻辑、摩托、引擎等。

2.改编法

当英汉翻译中遇到英汉文化词汇处于完全空缺时,改编法也是一种翻译手法。所谓改编法,其是指在直译的基礎上,增加一些意义方面的补充。这种翻译手法,既能够让原文的特性得以最好地保持,又能够让读者对译文有较为明确的理解,有一目了然的效果。通常在进行汉语的成语或者是俗语翻译时,就经常会使用改编法。比如对“班门弄斧”“梁祝”“东施效颦”等词汇的英译。另外,将西方文化特性较突出的英文翻译成汉语时,一般也会对一些词进行注释,以方便读者更好地进行理解。总之,在翻译的过程中,改编法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策略。

3.语义再生法

当文化空缺词汇是部分空缺时,即在目的语中能够找到指示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汇,这时语义再生法或译借法都显得非常重要。比如,在汉语中,就有很多词汇或者句子需要使用语义再生法进行翻译,诸如:三纲五常、五十步笑百步等等。而英语在汉译的过程中,对这一翻译策略也会使用,例如:as bold as brass,rack ones brains等等。总之,语义再生法也是翻译中非常突出且重要的一种翻译策略。

总之,在翻译中,对文化空缺词汇现象的研究非常必要和重要,译者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当遇到哪些文化空缺词汇时,为了避免让读者产生理解上的误差,应当采取适当的翻译策略对这些词汇进行适当的翻译,这样也是一种负责任的翻译行为。因而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仅要对不同的文化有基本了解,进而为弥补文化空缺作出努力,还需要充分了解受众的需求,以最符合读者阅读为目标,最终让翻译最好地为大众服务。

[参考文献]

[1]蒋冰清.英汉文化空缺词汇现象及翻译策略[J].鸡西大学学报,2003(01).

[2]欧阳国华.英汉词汇空缺成因及其等效翻译策略[J].网络财富,2008(10).

[3]安玲.英汉词汇空缺的文化根源及其翻译策略[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11).

[4]徐敏娜.英汉词汇的文化空缺现象及翻译策略[J].双语学习,2007(08).

[5]吴悦.英汉翻译中词汇空缺的文化因素[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2).

(收稿日期:2015-12-22)

英汉文化空白 篇4

谚语是用简单通俗的语言对人们在劳动, 日常生活及交往中体验及观察所获得的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它是民族文化的精华, 它的形成和运用与一个民族的历史背景, 地理环境, 宗教信仰和价值观念有着密切关系。因此, 它在一定程度上能使我们了解其民族语言的特征及文化特色。本文从上述四个方面就英汉语言文化背景差异在英汉谚语中的体现进行了比较和分析, 希望能对大家了解英汉文化差异有所帮助。

2 历史背景

1620年9月清教徒们搭乘“五月花”前往北美殖民地, 寻求财富和自由, 并将它改造成他们的伊甸园。然而, 在初期恶劣的自然环境, 疾病的侵袭以及粮食的短缺让他们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但同时也把他们从最初的美梦中惊醒, 使他们认识到:现在迫切的是如何生存下去, 这不仅仅需要乐观的态度, 还要勤劳节约, 如:

No pains, no gains。不劳无获。

A horse that will not carry a saddle must have no oats.不劳动者不得食。

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天助自助者。

英国是第一个进行资本主义革命的国家, 生产力飞速发展, 资本家也通过各种手段积累了大量的财富, 如前期英国的“圈地运动”, 也可以称之为“羊吃人运动”。人们崇拜金钱, 唯利是图, 认为金钱是衡量成功与否的标准。

He will go to hell for the house profit.为了私欲, 愿入地狱。

Money is the key that opens all doors.金钱是万能钥匙。

Money can buy the devil himself.金钱能买通鬼神。

与英美国家相比, 中国经历了数千年的封建社会, 社会制度腐朽, 统治阶级腐败无能, 国家专制暴政, 使得农民纷纷揭竿起义, 有些朝代的更替便始于此, 如明朝的建立。而那些没有造成朝代的更替, 也给统治阶级沉重的打击。汉语谚语对这些历史背景有很多的映射。

衙门自古向南开, 有理无钱莫进来。

三年清知府, 十万雪花银。

舍得一身剐, 敢把皇帝拉下马。

官逼民反, 民不得不反。

3 地理环境

谚语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英国是一个岛国, 四面临海, 人们自古以来重视渔业和农牧业, 历史上航海业一度领先世界, 航海业和造船业至今仍在英国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英国的许多谚语和航海有关, 如:

A smooth sea never makes a skillful mariner.

平静的大海孕育不出优秀的水手。

Let another’s shipwreck be your navigation mark.前车之覆, 后车之鉴。

Salt water and absence wash away love.久别情疏。

Every flow must have its ebb.潮起潮落。现在比喻为有盛必有衰。

中国自古便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业是国家根本, 统治阶级从最初起便重农抑商, 农民更是重视土地, 土地被他们视作生存之本。许多谚语与农业有关, 充满了乡土气息。如:

四体不勤, 五谷不分。

农夫不种田, 城里断烟火;农民不使劲, 饿死世间人。

秋分早, 霜降迟, 寒露种麦正当时。麦苗盖上雪花被, 来年枕着馍馍睡。

4 宗教信仰

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 对人们的社会生活有很大影响, 语言的发展也和宗教有关。英美国家大多信奉基督教, 有许多谚语来源于圣经。他们信奉上帝是唯一至高无上的神, 相信天堂、地狱、魔鬼和上帝的存在, 这在许多谚语中都有反映。如:

A good name is rather to be chosen than riches.

宁要美名, 不要财富。——《圣经》

Better go to heaven in rags than to the hell inembroidery.

宁穿破衣进天堂, 不着锦衣下地狱。

Marry in Lent, and you will live to repent.四月斋结婚, 悔恨终身。

中国宗教以佛教和道教为主。佛教作为外来宗教, 在传入我国初期并未得到很大重视, 但经过历史的发展, 其教义对人们的生活习俗和精神思想有很大的影响, 这在谚语中都有反映。如:

平时不烧香, 临时抱佛脚。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放下屠刀, 立地成佛。不看僧面看佛面。

道教作为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 对我国传统文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 像“鬼”、“道”、“仙”等与道教有关的词语出现在谚语中的也比较多。例如:

八仙过海, 各显神通。道高一尺, 魔高一丈。

龙王庙里水多, 城隍庙里鬼多。

5 价值观念

价值是抽象的信念、理想、规范、标准等等, 它指导人的思想, 支配人的行动。英美价值观念的主线是个人主义, 崇尚个人相对社会的独立性, 反映在谚语中如下:

Every man is the master of his fortune.人人都是自己命运的主宰。

Each for him and the devil takes the hindmost.人各为己, 迟了遭殃。

Don’t quarrel with your bread and butter.不要做违背自己利益的事。

中国人则崇尚集体主义, 认为个人是集体中的一员, 个人离不开集体, 个人要服从集体的决定。个人利益必须服从集体利益, 而集体利益则要服从国家利益。这在谚语中都有所体现, 如:

众人一条心, 黄土变成金。众人拾柴火焰高。

众志成城, 众口铄金。独木不成林, 单丝难成缕。

6 结束语

通过对英汉谚语的比较, 了解英汉语言文化背景的差异, 对于我们学习英语很有帮助, 也有助于我们正确的使用谚语和在跨文化交际中能够得体礼貌。

参考文献

[1]王占久.英汉语言文化背景差异在英汉谚语中的映射[J].宜宾学院学报.2005 (7) .

上一篇:服用剂量下一篇:内地新疆中职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