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产业结构调整

2024-07-18

地方产业结构调整(精选十篇)

地方产业结构调整 篇1

所谓产业结构是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以及各产业部门内部的构成” (1) 。产业结构调整指为了达到某个预定目的, 通过一定的方式、机制改变产业间或产业内部的经济资源的配置比例和配置关系的过程。对于产业结构的理论研究, 国外的起步较早且比较成熟, 而国内对于该理论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 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及其在国际分工中地位的演变, 有关研究亦迅速得以开展。

一、西方产业结构调整研究的缘起及发展

西方对于产业结构的研究起源于17、18世纪,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政治算术学派的创始人威廉·配第在17世纪时研究得出结论:由于产业结构的不同, 工业比农业, 商业比工业的附加价值多。亚当·斯密 (1776) 认为“增加国民财富就要提高经济结构的效率, 而提高经济结构的效率又首先依赖于分工的发展”。两位经济学家的研究成果是产业结构理论的重要思想来源。

20世纪以来, 在产业结构理论领域众多西方学者进行了开拓性研究。霍夫曼 (1931) 对工业化进程中产业结构的演进问题及其工业化阶段理论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 提出了“霍夫曼定理”。沃西里·里昂惕夫从20世纪30年代起研究美国的经济结构和经济的均衡问题。费希尔 (1935) 提出了三次产业, 为后来产业结构研究提供了必要的统计资料。克拉克 (1940) 通过回归分析方法对多个国家的统计资料进行分析, 得出三次产业间劳动力分布随着经济发展的变化规律。库兹涅兹 (1941) 统计分析了国民收入和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间分布结构的变化, 提出了“产业结构的变动受人均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的论断, 即库兹涅兹法则。刘易斯 (1954) 提出了“二元经济结构模型”, 指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由传统部门和现代部门两个不同的经济部门组成。筱原三代平 (1957) 提出了两基准理论, 即根据收入弹性基准和生产率上升基准, 要将积累投向收入弹性大或生产率上升最快的行业或部门。赫希曼 (1958) 认为发展中国家必须按照一个“不平衡增长路线”发展, 即把有限的资源有选择地投入某些行业, 使有限的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罗斯托 (1959) 对产业主导部门在产业间的扩散效应作了规范, 开创性地提出了主导产业扩散效应理论和经济成长阶段理论。库兹涅茨 (1971) 根据多个国家的统计资料, 应用回归方法对三大产业间的价值比例和劳动力比例进行研究。钱纳里 (1975) 将开放型的产业结构理论规范化, 提出了“发展型式”理论。20世纪90年代以后, 实证分析和国家间产业结构比较研究成为产业结构研究的重点领域, 近几年也出现了产业结构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研究。

二、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的研究现状

作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条主线, 产业结构调整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根本举措, 也是实现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再上新台阶的根本途径。产业结构成为众多国内学者讨论的热点, 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产业结构调整的讨论也得以逐步展开。

在产业结构的演变过程方面, 郭克莎通过分析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的变动, 认为我国产业结构偏差明显, 经济增长速度和增长质量受到需求的制约 (1) 。毛健将我国产业结构的演进过程与其他国家进行对比, 认为我国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存在诸多不协调并提出了政策建议 (2) 。张平考察了中国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轨迹, 通过将各区域产业结构进行横向比较, 探讨如何促进中国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

在产业结构调整影响因素方面, 石磊认为, 人均收入水平、最终需求、技术进步水平、中间需求以及产业关联效应是决定产业演变的六个主导因素 (3) 。周冯琦分析了劳动力、资本、技术和制度四个因素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并就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现状、现实条件和路径选择进行了探讨 (4) 。原毅军用经济周期、技术进步和经济全球化解释了产业结构的短期变动、长期变动和全球性趋同的原因 (5) 。

在产业结构升级作用机理方面, 杨治从宏观的角度研究了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变动与我国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6) 。周振华通过对产业结构机理的分析, 研究了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及实现机制 (7) 。俞可琴运用产业转移理论分析了我国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王元地等认为技术与产业发展紧密相关, 技术进步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8) 。

在产业结构调整方向方面, 杨治从产业政策出发, 就产业间合理的比例关系进行了探究;刘伟认为经济发展的本质就是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 在研究中他发现产业结构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将逐步让位于技术进步 (9) 。蒋选指出应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拥有自主技术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 (10) 。而刘治提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1。1张俊伟认为我国今后将由重化工业发展阶段向以技术和知识为主的发展阶段过渡 (1) 。

三、西方政府博弈的研究历程

对于政府博弈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 政府竞争或制度竞争是最初对政府博弈的表述。亚当·斯密认为:“自由市场经济发展之际, 政府间的竞争就不可避免”。他认为, 一个国家要能做到有效保护产权, 否则, 资本所有者就会迁往他国, 这样就形成了国家间的政府竞争机制 (2) 。亚当·斯密主要是通过分析人们对资本税差异的不同反应, 来研究要素可移动性对于制度竞争的影响。他的论述不仅开启了研究制度竞争的先河, 也为以后研究政府竞争的作用机制和效应提供了借鉴。

Easterly认为增长需要提供“合适的激励”才会发生, 而这一激励的影响因素也就制约着经济增长, 其中最致命的因素就是政府的腐败无能和低效。诺斯提出“制度对经济绩效的影响是无可非议的” (3) , 由于政府本身的腐败无能及政府间的非合作博弈, 地方政府陷入博弈困境从而导致产业同构化问题, 造成帕累托效率的损失和经济的负效

蒂布特、阿波尔特、哈耶克等学者研究了政府的公共产品供给及由此引起的政府竞争问题。蒂布特认为如果地方政府存在竞争关系, 居民有足够多的区域可以选择, 那就意味着居民可以在提供地方性公共产品的区域间自由流动, 这样就驱使地方政府要提供居民满意的公共产品数量和质量, 从而达到了帕累托最优状态 (2) 。阿波尔特提出制度竞争“必须始终把政治行为主体置于竞争压力之下, 且它必须提高一国或者一个地区居民的福利” (3) 。哈耶克认为竞争促使地方政府有效供给公共物品, 同时也激励地方政府寻找、发现更有效的公共物品提供方式, 这样该地方政府在竞争中也就居于有利位置 (2) 。以上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极大地推动着政府竞争理论的发展和完善。

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地方政府博弈

国内学者在市场经济和行政体制改革的背景下, 对地方政府间行为及涉及到的利益关系进行了分析。主要研究成果分为地方政府博弈的原因、结果和可能的发展趋势三个方面。

(一) 地方政府博弈的原因

关于政府博弈的原因国内学者进行了广泛的探讨, 主要观点集中于行政体制、利益争夺和政府官员的晋升三个因素。张维迎、栗树和指出民营化趋势是由于中国地方分权引起的地方政府竞争导致的, 这也为地方经济发展走不同路径提供了可能。周业安认为经济领域的市场化分权导致地方政府为了争夺经济资源而展开竞争和博弈, 但竞争的结果并不必然带来经济的良性增长, 是因为受到垂直化行政管理架构和资源流动性的限制。毛寿龙指出由于自身的特定利益的存在, 地方政府必然竭尽全为自己争取更大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4) 。周黎安认为地方政府官员为了政治晋升会导致政府博弈的产生 (5) 。

(二) 地方政府博弈的结果

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政府博弈结果的集中表现就是各地招商引资的恶性竞争以及产业同构化。在以往的非合作博弈中, 地方政府为了限制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 常常设置诸多的行政壁垒, 而现在则更倾向于采取技术壁垒的方式, 其中“招商引资”成为博弈的焦点, 各地方政府为此展开激烈竞争, 招商引资也转变为各地的工作重心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战略 (6) 。姚震宇通过考察地方政府间及地方政府与外商之间的博弈关系, 认为其他方式的博弈需要成本, 地方政府更倾向于以非合作博弈的方式利用优惠政策来吸引外资 (7) 。曹洪指出由招商引资所产生的产业同构化在前期对地方经济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但随着发展瓶颈的出现, 产业同构化问题日益突显, 严重阻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 (1) 。陆铭、陈钊的研究表明, 在收益递增条件下, 地方政府竞争将导致地区重复建设, 不能按比较优势参与分工 (2) 。地方政府出于对政绩和短期经济效应的追求而容易忽视整个地区产业的协调发展, 从而导致同构化问题, 最终阻碍经济的发展。

(三) 地方政府博弈的可能发展趋势

由于采用非合作博弈的模式地方政府陷入博弈困境, 导致社会整体效益的损失, 无法实现帕累托最优。而通过构建合作机制实现地方政府合作博弈也许是打破博弈困境可供选择的有效途径之一。冯兴元从区域制度竞争的角度研究中国地方政府的竞争属性, 认为要提升一个区域的竞争力需要制定完善的外在规则和内在制度, 区域实现成功转型有赖于有效的制度保障。陈进通过对比众多博弈模型, 指出“零和博弈”和“对抗博弈”结构必然带来效益的损失, 区际间的最佳选择是非零和合作博弈, 这种博弈模式可以实现双方利益的双赢, 进而实现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3) 。

五、述评

事实上, 政府与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关系问题是经济学研究的永恒主题。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 政府一直是重要的推动力量, 同时由此也产生了许多问题。产业结构的“同构化、低度化”问题, 不仅是市场作用下企业恶性竞争的结果, 是低水平重复建设的过剩, 更与地方政府行为有直接关系, 是地方政府间博弈的结果。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 地方政府的博弈行为一定程度上主宰着生产要素的流动方向和流量, 也深刻影响着双方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区域内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综观国内外对产业结构调整和政府博弈的研究, 呈现以下特点:

(一) 产业结构调整的研究重宏观分析, 轻微观分析

在产业结构调整的研究中, 国外学者主要侧重于宏观层面和定量研究, 主要以历史数据为根据, 通过国别 (或地区) 间的比较分析, 考察产业结构变动的一般标准模式和演化规律。他们认为产业结构调整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研究视角较多涉及产业结构的影响因素、产业间的比例关系、体制安排、宏观政策及经济发展战略等, 但是较少探讨各参与主体的经济行为, 也很少从利益分配的角度来研究产业结构调整失败的困惑。国内在这个领域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显著性成果。但研究视角主要集中在产业选择和政府政策等宏观层面, 较少涉及各经济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探究, 未能认识到现有产业结构失衡的根源, 研究成果难免缺乏一定的现实意义, 不能用于指导遏制我国地区产业结构不合理的发展。

(二) 地方政府博弈研究重原因分析, 轻对策分

国外的大部分学者认为产业同构化在短期内将有利于地方政府利益的实现。但从长期来看, 地方政府行为带有个人主义, 其政策调整是依据政治筹码改变而进行的, 这样的情况下地方政府间的博弈呈现非合作性化, 从而造成整个社会福利的损失。另外, 有部分学者认为地方政府博弈在一定程度上能较好实现资源配置, 是实现地方经济发展的一种次优策略。国内主要学者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政府博弈的原因、结果和可能的发展趋势三个层面。在传统的行政体制下, 地方政府的行政手段导致资源配置受到种种限制, 这并不必然带来地区经济的增长, 相反, 地方政府利益却进一步扩大, 从而限制了地方经济发展。地方政府作为地方利益的代表, 在市场化的分权状态下为了争夺经济资源而展开博弈, 追求地区利益的最大化, 并以此为筹码实现地方政府官员的政治绩效和政治晋升, 从而导致资源流向特定的行业, 导致产业结构失衡。

植根地方 服务产业 篇2

2012年年底,由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任总主编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一书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作为入编该书的两所高职院校之一,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经验和做法被推向全国;同年6月,学院“一镇一品一专业”等12项建设成果,参展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主办的“高等职业教育服务青年成长发展暨第五届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成果展示会”,成为“创意高职”的典型案例;11月,教育部职成司高职高专处连续来函拟将学院“高职教育与区域发展相生相伴”“我爱高职毕业生”等案例写入《2013年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报告》;12月,学院获评“全国职业院校魅力校园”……

是什么使这所办学仅6年的高职院校受到社会如此高度关注与好评?专家指出,高等职业学校要想体现出经济性和社会性,学校就要建在有“气场”的地方——要有人气、企业气、产业气。实践中,中山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切身努力将这一点体现得淋漓尽致。

有人气,把高职教育办到产业园区中

中山市地处珠三角经济圈核心地带,是全国少有的不带县的地级市。全市共有15个省级产业镇、27个国家级产业基地,中山职业技术学院被产业园区天然包围。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缘条件,学院积极探索“一镇一品一专业”的专业布局,实施“政校企行”合作育人模式。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充分集聚了办学的人气。2010年11月,学院举行了建校五周年庆典,与中山南区办事处、中山古镇镇政府合作成立了“南区电梯学院”“古镇灯饰学院”。2012年,学院又与中国休闲服装名镇——沙溪镇合办“沙溪服装学院”,与中国乡镇之星——小榄镇合办“小榄工商学院”……把发展之根深植于镇区、企业的沃土,使学院办学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

把职业教育办到产业园区依靠什么?依靠政府政策的支持,依靠校企合作,依靠精心培养的受企业欢迎的人才。中山南区是国家火炬计划中山(南区)电梯特色产业基地,包括日本三菱电梯、德国蒂森克虏伯扶梯等在内的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在此落户;中山古镇素有“中国灯饰之都”之称,全国60%以上灯饰产品来自古镇,并大量出口国外;中国的休闲服名镇——中山沙溪镇休闲服装行销全国等。在广东省、中山市加快专业镇转型升级的背景下,产业园区及其特色的产业基础成为中山职院办学、兴学的基础,学院则成为政府促转型和企业谋升级的智慧库与人才摇篮。于是政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顺理成章,并且在短短的5年间取得了服务转型升级、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与整体办学水平的丰硕成果。2011年2月,广东省教育厅将学院确定为省政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体制改革试点单位。扎根产业基地、紧贴产业发展、服务产业升级的职业教育,让政校企合作变“两头冷中间热”为“三热”和“多赢”,增强了中山职院办学的底气与人气。

学院与政府、企业的合作,还在于创新,在于创造“人气”。政校企合作专干就是聚集“人气”的一大创举。自2011年2月启动政校企合作专干、科技特派员“驻镇”计划至今,学院从专业教师中选拔了12名政校企合作专干和80余名科技特派员(特派员总数位列全省高职院校之首)分别派驻中山各个镇区。通过让教师深入市场一线,作为信息员及时了解政企需求、传递合作意向,适时帮助企业开展科技攻关,为政府建设共性生产服务平台及制定相关发展规划出谋划策,使产学研平台更加灵活与实用,也使政校企合作更加丰富和牢固,“人气”更加凝聚。

有企业气,为企业培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

地方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就是为地方产业升级培养人才、输送人才。中山职业技术学院是如何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呢?先看最近的一组事例。

2012年6月,学院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广东赛区总分第三名,学院3支队伍代表广东省高职院校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国赛,获得3个三等奖;同年7月,学院选手分获2012年第四届全国电子专业人才设计与技能大赛二等奖、三等奖,并获全国决赛资格;教育部高职高专工商管理类全国大学生企业经营管理沙盘模拟大赛在学院举行,学院3支代表队从全国102所高职院校的155支参赛队中脱颖而出,分别获得二、三等奖;在广东省教育厅主办的广东省第一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上,学院教师郑琦获人文社科组二等奖,被授予“广东省职工经济技术创新能手”称号;同年11月,学院教师潘斌、黄国柱获全国职业院校现代制造及自动化技术教师大赛“智能电梯装调与安全维护项目”(高职组)一等奖,并被授予“全国机械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优秀教师”称号……

这些荣誉是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办学成果的一个缩影,也是学院把企业竞争理念引入办学机制的结果。中山职院坚持“育人为本、工学结合、创新发展、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职业技能竞赛,突出高职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实现“以赛促建(学科专业建设)、以赛提质(学生素质培养)、以赛创新(办学理念更新)、以赛助聘(帮助学生就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院逐渐走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得到夯实。在2011年12月由广东软件行业协会、东软集团主办的广东高校第六届“东软杯”网络攻防大赛上,本、专科学校63支代表队共189名选手参赛,由李招文等3名学生组成的中山职院代表队力挫群雄,摘得大赛冠军,选手在比赛现场就被知名企业相中,成为比赛现场的“明星”。

企业气,还意味着为企业培养转型升级的创新人才。“将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创新创业型高技能人才”。学院积极探索名师工作室、企业工作室、教师工作室、学生工作室四位一体的“校中厂”教学模式,大力开展项目化课程改革,使教学过程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全面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平台,开设《创业实务》国家精品课程和《知识产权》课程,定期举办创新创业论坛讲座;不断夯实创新创业实践环境,建设可容纳20余家企业进驻的创新创业教学工场和1000平方米的校内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区,牵头建设13000平方米的中山市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发挥教师、企业家的传帮带作用,组建由专业教师、企业导师、创业讲师组成的“三师结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等,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据相关调查显示,中山职院2011届毕业生自主创业率为3.4%,明显高于全国平均1.2%的比例,也高于广东省高职院校平均1.8%的比例。学生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近4年连续位居广东高职院校前列。很多学生带着专利成果到企业就业,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甚至没有毕业就被企业争抢一空。

有产业气,实施“一镇一品一专业”发展战略

“一镇一品”是中山产业重要特色,即每一个镇区都有一个品牌产业,形成一个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一镇一品一专业”就是学院对应镇区产业结构开设相应专业,进行人才培养。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最直接的方式是培养人才符合地方产业的需要,而学生凭借学习技能也能顺利就业,做到“产业—职业—专业—学业—职业—事业”的无缝对接。

基于这种思考,2010年春天,学院明确提出了“一镇一品一专业”的专业发展布局,在人才培养上以提升产业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加快区域特色产业集群转型升级为目标,调整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专业教学改革。目前学院开设的33个专业、55个专业方向几乎涵盖了中山所有的产业形态,电梯维护与管理、灯具设计与工艺、创业管理等专业是全国高职院校首开专业,动漫、社工、物流等专业在全国同类专业中也颇具影响力。

在紧扣区域产业布局专业的同时,学院也时刻注意与时俱进,前瞻性地预测产业发展趋势,不断调整和优化专业设置,如根据中山市新能源产业发展战略,学院及时开设了LED设计的专业方向。正是学院面向市场办专业,使专业有效对接产业,为镇区产业的优化升级培养了高技能人才,使得镇区、企业纷纷向学院伸出橄榄枝,表达合作办学、共同培养人才的强烈意愿,吸引了30家市内行业协会进驻学院,数十家企业与学院联合开办人才培养订单班。

2012年5月、6月,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连续转载了《中山职院数控专业学生驻扎企业学习》《高职院校更多的是服务地方产业经济发展——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办学特色观察》等文章,引起了高职领域的广泛关注。其中“厂中校”建设的成功案例一时间反响热烈。在珠海市旺磐精密机械有限公司,学生融入真实生产现场,亲身体验现代企业的最新技术及项目组织、实施和管理全过程,迅速掌握了专业核心技能,并深度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厂中校”跳起了校企无界合作培养学生的双人舞,这就是产业气,就是“产业—职业—专业—学业—职业—事业”的无缝对接。

瞄准中山特色产业的人才需要办学,走政校企合作之路,助力中山经济转型升级和幸福家园建设,是学院打造特色、提升效益的基础,也使学院的办学凸显人气、企业气和产业气,既为自身找到了发展的土壤和营养,也为地方性高职院校的成长与发展探索了一条新路。

地方产业结构调整 篇3

一、大学生消费行为现状及其基本规律分析

在研究大学生消费行为变化发展规律的过程当中, 首先应当考量的是“大学生消费支出”这一指标。简单来说, “大学生消费支出”指标是指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过程当中, 基于对基本生活需求的满足而需要付出的货币总量。在本文所研究过程当中, 该指标计量单位选取为月均水平, 即大学生基于对生活需求的满足, 每月需要付出的货币总量。在以大学为研究单位的过程当中, 学费费用支出以及必要的住宿费用支出均为恒定状态, 在本文研究过程当中予以剔除。基于以上分析, 本文重点研究的“大学生消费支出”指标下属内容主要包括:①饮食费用支出;②学习费用支出;③娱乐费用支出;④交通通信费用支出。本文以Q市某高校为调查对象, 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针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相关指标进行调查研究。本文所研究问卷调查的调查总量设定为该高校10000名全日制在校大学生, 调查样本总量设置为1100名, 采取集中填写问卷的方式, 于2012年6月20日进行。1100份下发调查问卷共回收1100份, 剔除无效问卷共计100分, 有效回收率为90.91%。其中, 回收男大学生调查问卷共360份, 所占比例为36%, 回收女大学生调查问卷共640份, 所占比例为64%。问卷调查中所反映的相关数据均通过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研究。

在对大学生饮食费用支出情况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的过程当中, 采取取头数以及中位数的方式进行平均值的计算, 即大学生饮食费用支出平均数=200×8.5%+250×16.7%+350×24.5%+450×31.6%+500×18.7%=380.2 (元) 。加之以上数据的代表对象为Q市10000名在校大学生, 则可以初步估算Q市大学生月平均饮食费用支出总额为380.2万元。与此同时, 进一步考量在校大学生年均在校时间 (剔除寒假及暑假) 为9个月, 则不难得知, 已上样本研究对象在校大学生全年度的饮食费用支出总额为3421.8万元。

对大学生学习费用支出情况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的过程当中, 采取取头数以及中位数的方式进行平均值的计算, 即大学生学习费用支出平均数=50×80.3%+75×12.0%+125×6.1%+150×1.6%=60.525 (元) 。加之以上数据的代表对象为Q市10000名在校大学生, 则可以初步估算Q市大学生月平均学习费用支出总额为60.525万元。与此同时, 进一步考量在校大学生年均在校时间 (剔除寒假及暑假) 为9个月, 则不难得知, 已上样本研究对象在校大学生全年度的学习费用支出总额为544.725万元。

在对大学生娱乐费用支出情况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的过程当中, 采取取头数以及中位数的方式进行平均值的计算, 即大学生娱乐费用支出平均数=100×12.5%+150×14.9%+250×51.8%+300×20.8%=226.75 (元) 。加之以上数据的代表对象为Q市10000名在校大学生, 则可以初步估算Q市大学生月平均娱乐费用支出总额为226.75万元。与此同时, 进一步考量在校大学生年均在校时间 (剔除寒假及暑假) 为9个月, 则不难得知, 已上样本研究对象在校大学生全年度的娱乐费用支出总额为2040.75万元。

在对大学生交通通信费用支出情况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的过程当中, 采取取头数以及中位数的方式进行平均值的计算, 即大学生交通通信费用支出平均数=50×21.3%+75×60.9%+100×17.8%=74.125 (元) 。加之以上数据的代表对象为Q市10000名在校大学生, 则可以初步估算Q市大学生月平均交通通信费用支出总额为74.125万元。与此同时, 进一步考量在校大学生年均在校时间 (剔除寒假及暑假) 为9个月, 则不难得知, 已上样本研究对象在校大学生全年度的交通通信费用支出总额为667.125万元。

通过表1~表5所反映的数据信息不难发现:综合饮食费用支出、日化费用支出、娱乐费用支出以及交通通信费用支出的全年度大学生消费费用总支出金额为6675.4万元。现阶段, 大学生消费范围相对于而言处于比较固定的状态, 主要消费支出行为的产生集中于第三产业, 特别是在餐饮与娱乐方面的消费支出比较显著。相对于社会人士而言, 大学生日常生活比较单纯, 消费支出也比较单一。造成这一消费行为特性的最关键因素在于大学生生活环境的特殊性。与此同时, 现阶段绝大部分大学生消费支出的经济来源多为父母及家庭, 这也是导致大学生消费行为比较单一的最关键因素所在。

二、大学生消费行为影响下产业结构的调整分析

1. 大学生消费行为影响下的产业结构调整理论分析:

首先, 从静态研究角度上来说, 某一个时点上的产业供给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产业结构的主导型因素影响。即产业结构下生产什么样类型的产品, 市场就消费什么样类型的产品。在这种形态作用之下, 生产者可以说是整个产业结构的绝对引导者, 消费行为, 即本文所研究大学生消费行为相对于产业结构的影响始终维持在较小水平。换句话来说, 大学生消费行为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在于:大学生消费行为与产业结构一方面保持有紧密的连接性, 另一方面也保持有相对于的独立性。与此同时, 生产对于消费行为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这也就是所, 产业结构决定了大学生消费行为的主要内容, 同时也决定了大学生的消费方式以及消费水平。在静态化的研究角度作用之下, 大学生消费行为与消费方式受到了来自于产业结构的影响与制约。这一时态下的大学生消费行为从属于产品结构, 对于产业结构的影响并不显著。消费方在商品购买的全过程当中处于被动地位, 无法确保消费需求的有效满足, 进而也就无法发挥消费对于生产的能动性优势。

其次, 从动态研究角度上来说, 消费主体所实施消费行为相对于生产的能动性得到了充分体现, 作为微观经济主体的大学生群体所执行消费行为相对于整个产业结构有着极为重要的宏观效益。特别是对于我国而言, 在经济发展自买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的情况下, 基于对消费行为的合理分析基础之上研究产业结构的变动与调整无疑有着重要意义。从这一角度上拉说, 在买方市场条件下名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导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整个产业结构的发展方向。与此同时, 大学生消费行为也仍然服从于产业生产。即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变迁对于产业结构的影响需要借助于消费需求的方式予以实现。在大学生消费需求的变动因素影响下, 市场需求变化同样存在, 通过带动产业发展的方式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2. 大学生消费行为影响下的产业结构调整实践分析:

从表5所显示数据当中不难发现:饮食消费支出是大学生消费行为各消费支出项目中的最关键内容之一, 在6674.4万元的年度大学生总消费额中, 由饮食消费支出所占据比例为51.26%, 即每年度仅有本文所研究这一所高校所带动的饮食消费总额占到了3421.8万元以上水平。并且更为关键的一点在于:在消费水平持续升级的过程当中, 这一数额及其所占比例势必还会呈现出更为显著的增长趋势。而这一发展趋势相对于Q市餐饮行业而言无疑是一个颇具发展潜力的市场。就本文所研究该高校而言, 全校在校大学生 (剔除在读研究生) 共计10000名, 月平均饮食消费支出为380.2元。然而现阶段, 该高校仅设置有一个食堂以及两个校园餐厅。可以预见的是:如果在校内增加食堂, 在校外增加餐饮店, 势必可以达到极为显著的经济收益, 由此也会进一步带动更为多元化的消费行为。

与此同时, 通过对表2以及表5中相关数据的分析不难发现:大学生这一学生群体在学习上所涉及到的费用支出始终维持在较低水平。在对调查问卷资料数据的统计过程当中发现, 接受调查对象月平均花费在学习方面的消费支出总额仅为60.525元, 即便是对整个高校大学生进行分析, 其月平均学习费用支出总额仅为60.525万元。从年度数据研究分析当中发现:在6674.4万元的年度大学生总消费额中, 由学习消费支出所占据比例仅为8.16%, 即每年度仅有本文所研究这一所高校所带动的学习消费总额仅表现为544.725万元。在进一步的访谈过程当中发现:该高校绝大部分学生并没有参与校外教育或是社会技能培训的规划与想法, 自愿购买学习书籍的大学生也比较少。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基本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首先, 学生图书馆提供有各种类别且比较完备的图书供学生借阅, 大学生在学习费用支出方面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消费诉求;其次, 其他各种类型的兴趣爱好导致大学生在学习费用支出方面有所限制。然而从产业结构的发展角度上来说, 区别于上文所研究的具有显著市场潜力的餐饮行业而言, 通过外语培训机构以及驾校等社会培训机构优惠措施以及宣传力度的强化, 这一产业同样是不容忽视, 有着巨大消费潜力的新兴市场, 应当引起相关人员的重点关注与重视。

三、结束语

通过本文以上有关大学生消费行为以及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的分析不难发现:一所大学的存在对于地方经济发展以及产业机构的优化升级而言发挥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在生活消费水平持续提升的背景作用之下, 大学生群体所具备的消费力量不容小觑。各地政府应当如何进一步支持高校的建设发展, 进一步扩大大学生消费行为相对于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力, 确保校方、政府以及商家的互利共赢, 是亟待思考与解决的问题之一。总而言之, 本文针对有关大学生消费行为以及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相关问题做出了简要分析与说明, 希望能够为今后相关研究与实践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帮助。

摘要:本文以地方产业结构的调整为研究对象, 着眼于大学生消费行为实际情况。通过调查研究的方式, 针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现状及其基本规律进行了简要分析, 在此基础之上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入手, 就大学生消费行为影响下地方产业结构的调整这一中心问题展开了较为详细的分析与阐述, 旨在于为今后相关研究与实践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帮助。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行为,地方产业结构,调整,现状,规律,分析

参考文献

[1]龙海明, 熊黎, 柳沙玲等.改革开放以来湖南省城镇居民消费行为实证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0, 37 (11) :87-92.

[2]王建明.公众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消费行为测度——外部表现、内在动因和分类维度[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 20 (6) :141-146.

[3]王建明, 贺爱忠.消费者低碳消费行为的心理归因和政策干预路径:一个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性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 2011, 14 (4) :80-89, 99.

[4]景奉杰, 熊素红.冲动性消费行为内在机制研究述评——提升调节点在冲动性消费行为中所起作用[J].心理科学进展, 2008, 16 (5) :789-795.

[5]赵卫亚, 袁军江, 陈新涛等.我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区域异质分析——基于动态面板分位数回归视角[J].经济经纬, 2012, (4) :6-10.

[6]沈素素.农村居民消费行为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基于农户、企业和政府视角的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12, 40 (17) :9515-9516, 9519.

[7]吴鹏飞, 陈漓高.中国居民消费行为解析——1980-2004中国城乡居民消费行为的协整分析[J].生产力研究, 2007, (22) :6-8.

略论地方文献与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 篇4

文献,对长宁县竹业文化发展历史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制定了发展长宁竹业旅游业的规划。这些年来,长宁县依托中国国家风景名胜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全国首批AAAA级旅游区、中国生物圈保护区“蜀南竹海”大做竹文章,发展竹业旅游,让中外游客前来领略竹君子的风采,感悟竹子的文明。每年,长宁县接待中外游客50多万人次,旅游经济收入1.5亿元。旅游业现已成了长宁县的支柱产业之一。反之,如果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没有地方文献资源做先导,地方文化产业发展就缺乏佐证,许多事就无从谈起。

1.2 发展文化产业是地方文献价值真实体现的一个方面

图书馆搜集、整理和开发地方文献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有效地利用。通过开发地方文献为地方文化产业服务,使地方文献的价值得到真实体现,其例不胜枚举。如:宜宾的哪吒文化。相传宜宾是哪吒的发祥地,我国古代商周时,在两江终点、长江起点的三江口,哪吒惩治了利用水息兴风作浪的海龙王,才使江河畅通,地域变成泽园良田。从此,哪吒被人们尊奉为治理水息的神人。三江口也因此成了亘古洪荒水患得以治理的标志。总之,有关哪吒的神话传说和人文民俗胜迹

在宜宾这个古老的土地上俯拾即是、流传至今。今天的哪吒文化,正是在这些神话传说和人文民俗胜迹的基础上,通过广大地方文献工作者的辛勤劳动,才得以开发、利用使之成为宜宾文化体系中一朵奇葩。现在宜宾翠屏山“哪吒行宫”已成为海峡两岸同胞公认的哪吒祖庙,每年春秋两季、尤其是九月九哪吒传统贺诞,台港澳等地同胞络绎不绝前来朝觐,形成了宜宾在两岸特定政治背景与人文地理条件下的特色文化现象。哪吒矿泉水、哪吒酒也相继出炉,走俏市场。取得了旅

游业和经济建设双重丰收的`效果。

可以说,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地方文献的文持,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反过来又可以丰富地方文献的内容。地方文献与地方文化产业的关系是相互依赖、相辅相存的。地方文献是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的文化基础和先导,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地方文献价值的真实体现。

2 地方文献在发展地方文化产业中的作用

由于地方文献在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反映了地方事物的真实面貌,因而它在地方经济文化发展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其在文化产业方面的作用主要有:

2.1 地方文献是进行乡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绝好教材

杜定友先生在《广东文化与广东文献》一文中提出要“研究乡帮文化,发扬民族精神”。在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和热爱乡土的教育活动中,地方文献工作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宜宾抗日民族英雄赵一曼纪念馆,由于珍藏和陈列有丰富的革命文献和文物,曾被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为国家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基地。每年都有许多单位、学校组织前去悼念,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由于赵一曼是在东北抗日牺牲的,所以,每年都有许多东北人专程到宜宾来参观赵一曼纪念馆。

为纪念革命先烈赵一曼,宜宾市二中―― 赵一曼的母校,还编写了赵一曼母校之歌《共创辉煌》,作为该校校歌,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弘扬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

2.2 地方文献可以为旅游业的发展注入丰富的文化内涵

文化是旅游活动的本质属性,旅游景区都包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古寺名刹记录着各自不同的宗教文化;文物遗迹跳动着历史的脉搏;名山大川则诉说着各种传说、朗诵着古诗名赋。只有充分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并使之融入旅游活动之中:才能使旅游景点各具特色,才会具有更强的吸引力和生命力。而地方文献中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正是旅游开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如:宜宾的焚文化开发。作为焚文化开发的主要景区、景点建设之一的珙县“石堡古寨”群

景点的建设,正是根据《珙县志》记载的“石堡古寨”群,其传“为焚人所筑”,“焚人避兵之所”(现属省级文物保

护单位)。“石堡古寨”群,坐落在珙县罗渡乡天堂村,与苏麻湾悬棺隔河相望,有“马鞍寨”、“方岩寨”、“小

寨”、“躬背寨”、“宝塔寨”等五座。它们既各自独立于陡峭、挺拔的孤立石峰之上,又相拥成群,雄奇壮观。

各寨寨墙、寨门均保存完整。此处风景秀美,古寨林立,蔚为壮观,具有很高的旅游开发价值。如果没有丰富的地方文献的支持,“石堡古寨”群就成了一个空壳,缺乏人文信息内涵,就会失去了它应有的历史价值及观赏价值,“石堡古寨”群景点的开发也就空乏无力。

2.3 地方文献可以为开发地方文化艺术提供原始史料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我国的地方文献具有丰富的历史资源和人文内涵,它可以为开发地方文化艺术提供原材料。在进行现实主义历史题材的文艺创作方面,更免不了以某一特定地方作为写作背景,或是以某些历史人物作为描写对象。如:1958年,宜宾川剧团创作演出的大型现代川剧《宜宾白毛女》(后更改为《四川白毛女》,剧本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就是取材于宜宾县凤仪乡罗昌秀的真实斗争生活。该剧演出后,受到省、地、市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受到了专家的赞赏和广大观众的欢迎。不仅省内多家报刊先后刊登了评价文章给予鼓励和肯定,戏剧活动家席明真还在1958年11月17日的“人民日报”上,以《解放了的创作力― ― 从川剧(宜宾白毛女)谈起》为题,高度赞扬了该剧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开发地方文化艺术,打造特色品牌,不仅能提高本地区的知名度,还能够提高本地区特色文化的商品价值,改善投资环境。又如:宜宾市的第三届竹文化艺术节,有国内外余人参会。其中,有12个国家的驻华使节及外交

官,22个国家的外商和国内15个省市的客商,有各友好地区和单位的领导及工商界、新闻界、文艺界的朋友们,堪称盛况空前。

除此外,地方文献在地方文化产业方面的作用还很多很广,它所涉及的历史文化资源也是方方面面,如:“盐文化”、“茶文化”、“酒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灯文化”等等,包罗万象。因此,在各地大力发

地方产业群 生命在特色 篇5

联合国贸易与发展大会最新发布的《2001年世界投资报告》指出,产业集聚优势已经超 越低成本优势,成为吸引外资投向的主导力量。该报告还指出,要重视地方产业群在全球生 产组织中所发挥的作用,为此,新的投资政策所关注焦点是“推动产业联系”。

发展中国家的地方产业群主要由中小企业构成,缺少资金雄厚的大企业支撑,主要依赖 海外大客户的定单,在不了解市场信息,缺少技术研发投入的情况下,企业很难抵抗市场的 波动。所以,需要从市场出发,促进本地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和集体协作、增加人力资本积 累。

国际上地方产业群的经验对我们有两个最重要的启示。首先,产业群在一切部门都可以 发展,关键是发展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不仅是高新技术 产业,而且服装业、制鞋业、织袜业、玩具业等很多产业都将遇到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产 业群战略揭示了在发展这些产业的企业集群、提高创新能力方面,所具有的特别重要的意义 。其次,在政策中需要减少对大企业的偏爱,提高对中小企业集群重要性的认识。对中小企 业和创业的帮助不仅在要素的供给方面,更重要的是在提供市场需求信息方面,帮助它们认 识如何抓住机会,如何选择生产或服务于什么特色产品,如何参与劳动分工。 发展本地产业群的必要性 产业集群经济发达的地区,要在维持产业集聚优势的基础上,构建更多的产业联系,发 展真正有竞争力的本地产业群,同时使外资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长远目标服务,从而形 成品牌优势,持续提高对潜在投资者的吸引力。

我很喜欢说一句话:“世界正驶向未知的水域”。日益动荡的环境有“全球”和“本地 ”二重性。一方面,跨国资本在全球化的流动空间里搜索资源和组织经济活动,区域竞争的 焦点是吸引投资和争夺高附加值的经济活动;另一方面,当代财富主要蕴藏在全球商品链的 资金、物质、信息和人的流动之中。如果能够粘住这些流动着的财富,并利用财富创造新的 价值,不断自我强化,就进入了安全的水域。这种粘力蕴藏在本地产业群之中。在本地建立 真正的产业群后,不仅吸引来的工厂会根植于本地,还会有很多新企业在本地繁殖和成长, 从而粘住流动着的财富。世界上发达的区域都是这样形成的。

我们常常说到一个地区发展经济的底蕴和根基不足。要增加底蕴,首先需要发展教育和 培训,创办有本地专业化特色的大学,使企业减少新增雇员成本,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 其次,要建立企业之间的联系,发展本地产业群。特别是外向型加工区域,不能仅仅作为外 来企业暂时落脚的“飞地”,更要发展好本地的产业群,并把它作为“苗床”,培育当地新 企业。国际投资新趋势是,投资区位正在向有产业群基础的地方转移。为了持续地吸引外资 ,使外商在本地扎根,也需要发展产业群。 本地产业群的概念 什以是本地产业群(或地方产业群)呢?简单地说,产业群是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 系的公司和关联的机构,它们同处在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 一起。产业群具有专业化的特征。

世界上的产业群是千变万化的,由于它们的专业化部门、经济发达程度、社会文化环境 、地理位置等诸方面的差异,各个产业群内所包含的企业数会不同,企业的规模结构也会不 同,企业之间的互动程度也是不同的。如意大利的产业区由大量中小企业构成,而另一些产 业群的核心可能是大企业,甚至是外国的大企业。在不同的地方,甚至产业部门相同的产业 群,结构也会相异。之所以认作“产业群”,是因其有特定产业内涵,例如医药产业群、领 带产业群等;之所以认作“企业集群”,是因其有企业群集特征,俗称“扎堆”。实际上, 无论称之为“产业群”,还是“企业集群”,都不能全面地概括其结构特征,因为很多集群 除了包括本地企业之外,还包括提供研究和技术性支持的政府机构以及其他机构,例如大学 、智囊团、专门培训教育机构、制定技术标准的机构、行会等。当外国企业在一个地方进行 永久性投资,对当地起重要作用时,外国企业也可以作为集群的一部分。

企业近距离集合成群,可以增强专业化,并增强企业间的劳动分工。产业群最重要的意 义,是当其中的多个企业正式或非正式地接触时,知识和信息会很快地流通,而这是创新的 关键。也就是说,产业群内部有一种创新的氛围。企业在地理上靠近,有助于创造出越来越 高效的合作机会,使企业在培训、金融、技术开发、产品设计、市场营销、出口、分配等多 方面实现网络化的互动和合作。在全球化背景下,产业群可以使一个地方持续吸引资金和劳 动力,并提高生产力。产业群还有助于企业发展出口和建立国际战略联盟。比如意大利的一 个制鞋业群的企业家最近与在墨西哥的两个制鞋业群联合,安排合资、销售和分配协议,开 展技术特许项目。

地方产业结构调整 篇6

———2010全国地方皮革协会工作会议暨行业经济运行情况座谈会摘要

4月19日~23日, 2010全国地方皮革协会工作会议暨行业经济运行情况座谈会在云南丽江召开。中国皮革协会理事长张淑华和全国各地方皮革协会商会的理事长或秘书长, 以及部分皮革特色区域的代表共60多人出席了会议。会议的中心议题是:调结构下真功, 促转变重实效。

各行业协会负责人在会上总结分析了各地皮革行业2009年及2010年1~2月份经济运行情况、主要影响因素和2010年行业面临的新形势及发展预测。同时, 会议还深入研讨了《中国皮革行业“十二五”及2020年远景发展规划 (征求意见稿) 》, 集中交流了《中国皮革史》编写工作。

会上, 中国皮革协会理事长张淑华发表了题为《分析形势, 沟通信息, 群策群力, 共同推进皮革行业“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主旨讲话, 分析了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国际国内经济形势, 总结了皮革行业“二次创业”和“十一五”规划完成情况, 提出了皮革行业“十二五”期间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等, 并介绍了2010年行业协会的重点工作。各地方皮革协会商会相关负责人也分别介绍了本地区2009年行业运行情况及2010年的亮点工作。同期, 会议还深入研讨了《中国皮革行业“十二五”及2020年远景发展规划 (征求意见稿) 》, 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为更好地完成编制工作奠定了基础;集中交流了《中国皮革史》编写进度和编写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进一步明确了编写体例、格局、条理等要求, 既要突出各地发展特色, 又要尽可能做到形式上的规范化, 确保全书风格的统一性。与会人员还就产业转移、淘汰落后产能、低碳经济、“用工荒”、网络营销、人民币升值等与皮革行业相关的热点问题进行了积极的讨论。

经过积极的交流和热烈的讨论, 会议就以下问题达成了共识:

一、全行业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积极应对后金融危机时代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 统一思想, 明确目标, 求真务实, 扎实工作, 确保皮革行业平稳健康发展。

二、积极引导企业通过加强管理、技术创新、多元化开拓市场等, 调整产业结构, 转变发展方式, 全面提高行业发展质量和效益, 使全行业从数量、出口主导型过渡到以质量、品牌、效益主导型的新发展阶段。

三、总结2009年各地方协会信息交流的实际情况, 决定从季度报改为年报, 即在每年全国地方皮革协会工作会议上进行各地经济运行情况分析和交流, 剖析现象, 研讨趋势, 更好地为行业企业提供引导和服务。同时, 对于行业发展中的突发事项和重点问题, 中皮协与各地方协会保持即时沟通。

四、继续做好为行业企业服务的“三大平台”:特色区域、真皮标志、展览与地方专业市场, 这是十多年来中皮协和各地方协会坚持不懈务实工作搭建的重要平台, 在新的历史时期要与时俱进提升这些工作。同时, 共同做好五项创新性工作:1、探索建立国内外皮革信息调研、汇总、发布机制;2、加强各地方专业市场的沟通与合作, 为扩内需促消费提供服务;3、推进全行业摘帽子工程, 制革行业环保自律小组积极开展工作;4、打造行业协会与行业媒体合作的新局面, 为行业发展做好舆论引导;5、探索建立皮革行业自主知识产权鼓励措施。

五、各地方协会认真做好本地区皮革行业“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 于2010年8月1日前提交本地区规划文本。中皮协将在综合各地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 于2010年8月31日六届四次理事扩大会议上提交《中国皮革行业“十二五”及2020年远景发展规划 (讨论稿) 》, 向全行业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 使该规划真正成为符合行业发展实际、赢得广泛共识的行动纲领和指南。

六、以对行业负责、对历史负责的态度, 继续推进《中国皮革史》编写工作, 确保按时保质编制完成。

七、中国皮革协会代表全行业加入相关国际组织, 并参与会议及交流活动, 今后在每年全国地方皮革协会工作会议上将集中介绍上年度参加国际交流情况及本年度拟参加活动安排。

地方产业结构调整 篇7

关键词:珠三角,制造业,地方专业化,技术进步,产业结构

1 引言

地方专业化问题是当今学者研究的热点课题。众多的学者认为, 地方专业化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着积极的作用。它不仅能吸引企业集聚、阻碍企业分散、使专业化产业区的企业数目与产业规模不断扩张, 而且还促使技术进步和产业的结构升级。[1]对此, 国内学者梁琦和詹亦军利用长三角制造业1998—2003年的数据做了分析研究, 结论是:地方专业化不仅有利于产业的技术发展, 而且有利于推动产业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升级, 使产业结构得到优化。[2]

然而, 研究也表明, 地方专业化对社会经济发展也产生与此迥然不同的负作用。表现为:专业化产业区的中心产业内部企业之间以及专业化产业区的中心产业与其他产业, 为争夺产业特定性要素和重叠性要素, 必然导致所有要素价格上涨, 从而阻碍企业进一步集聚, 促使产业分散。此外, 地方专业化后引起地方产业同构, 导致过度竞争, 使集聚地区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和萎缩, 甚至使整个区域经济消亡。例如温州的灯具业, 1995 年有生产企业近2 000 家, 工业产值近30亿元, 品种达1万多种, 是当时全国最大的灯具产销基地, 但由于重复建设, 造成过度竞争, 如今已全军覆没。

珠三角是广东省工业的核心基地, 也是中国工业经济的重地, 其产业结构的变化与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该地区专业化产业集群规模大, 集聚程度高, 大多已成为在国内同业生产中占有领先地位、甚至具有全球性影响的生产基地, 在同行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例如, 深圳近年来成为全球最大的钟表制造基地。其生产量占国内钟表总产量的一半以上, 出口量占据世界45%以上的市场份额, 全球石英钟表40%以上产自深圳, 全球50%以上的钟表产品都有产自深圳的零部件。又如, 顺德乐从的家具, 南海西樵的纺织, 石门的电子, 佛山南庄、石湾的陶瓷, 东莞虎门的服装, 南海大沥的铝型材, 中山古镇的灯饰等产业均名扬海内外。

既然地方专业化能产生两种截然相反的作用, 我们自然想了解, 在珠三角, 以传统产业为主的产业集群能否促进技术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升级?本文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①

2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2.1 研究方法

本文研究的步骤与方法是:首先, 用“地方专业化指数”来描述珠三角地方专业化状况;接着, 运用“资本/劳动比”指标, 分析地方专业化是否使产业结构得到优化;最后, 通过建立索洛—米德函数, 分析地方专业化是否有利于技术进步。

(1) 地方专业化指数的测算方法

地方专业化指数从宏观上反映地区水平上的地方专业化现状。若用公式表示地方专业化指数, 则有:

βij=qij/qjqi/q (1)

其中, 分子是地区j的产业i占该地区全部产业总值的份额, 分母是产业i占全国全部产业总值的份额。本文用制造业两位数行业的数据计算了珠三角九市的地方专业化指数, 并筛选出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

(2) 资本/劳动比 (K/L)

资本/劳动比指标反映了一个产业的资本与劳动力的投入情况, 通过分析比较不同产业的资本/劳动比, 可以看出资本与劳动在一个产业中的发展变化。通常, 该指标值高的行业为资本密集型行业, 而该指标值相对较低的行业则为劳动密集型行业, 这样就可以通过这个指标来分析地方专业化与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关系。本文采用“资产合计”代表资本投入K, 用“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数”代表劳动投入L。

(3) 索洛—米德模型

利用索洛—米德模型可以求得技术进步增长率及科技进步贡献率:

技术进步增长率=YY-αΚΚ-βLL

技术进步贡献率=Y/Y- (αΚ/Κ+βL/L) Y/Y×100%

对参数α (资本弹性系数) 估计的方法是:对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取对数进行变换, 然后运用最小二乘法加以估算:

lnYL=lnA+αlnΚL (2)

β (劳动弹性系数) 的测算方法为:β=1-α。本文通过测算地方专业化产业与非专业化产业的技术进步对工业经济增长贡献, 比较分析地方专业化与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

2.2 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1) 样本选取

由于国家统计局在近些年来对工业统计的范围作了不同程度的改变, 例如, 从1998 年起, 对工业统计的范围从乡及乡以上范围改为按规模分类, 即为全部国有企业及年销售收入500 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到2003 年, 国家统计局对《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进行了调整。为了使统计口径一致, 本文对样本的选取标准是:2003年以来珠三角九市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根据这一标准, 各年选取的样本如表1所示。从表1可以看到, 2006年的样本数量达到29 698家。

(2) 数据来源

本文所使用的数据均选取自《中国统计年鉴》 (2004—2007年) 及珠三角各个组成城市的城市统计年鉴 (2004—2007年) 。②

3 指标测算与分析

3.1 珠三角九城市的地方专业化指数与地方优势产业

在这里, 我们要测算珠三角地区2003—2006年每年的地方专业化指数。在测算珠三角某年地方专业化指数时, 首先按制造业各分行业 (共30个) 为标准, 把珠三角九城市各行业的工业总产值分别加总, 得到珠三角制造业各分行业的工业总产值, 并计算该年各分行业的工业总产值占珠三角地区全部制造业工业总产值的份额。接着计算出我国制造业各分行业的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制造业工业总产值的份额。最后利用公式 (1) 计算出珠三角地区制造业各分行业的地方专业化指数。结果如表2所示。

同样, 可计算出珠三角各个组成城市 (九市) 在该年间制造业各行业各年的地方专业化指数, 因篇幅关系, 在此省略。

从表2可以看到, 在2003—2006年, 珠三角地区的地方优势行业为 (按2006年地方专业化指数值的大小排列)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2.68)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2.33)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2.19)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1.92) ;家具制造业 (1.87) ;塑料制品业 (1.60) ;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 (1.56) ;金属制品业 (1.55) ;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 (1.51) ;皮革、毛皮、羽毛 (绒) 及其制品业 (1.29) ;纺织服装、鞋、 帽制造业 (1.17) ;造纸及纸制品业 (1.09) ;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 (1.06) 。③

续上表

3.2 地方专业化与资本/劳动比 (K/L)

资本/劳动比 (K/L) 指标其实就是相对要素价格。在计算这一指标值时, 本文分别对珠三角整个制造业、制造业中的专业化产业 (优势产业) 及非专业化产业 (非优势产业) 的相对要素价格进行测算。表3是珠三角地区九市2003—2006年整个制造业、专业化产业及非专业化产业相对要素价格的测算结果。

从表3可以看出, 珠三角地区专业化产业的要素价格比低于制造业、更低于非专业化产业的比值。其原因主要是珠三角的产业多是传统的纺织、服装、制鞋、塑料制品加工、家具制造业等行业, 是多年来依靠廉价的劳动力发展起来, 这些行业不仅相对要素价格特别低, 而且在珠三角专业化产业中占有较大的比重。虽然在专业化产业中, 电子资讯、电器制造等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的相对要素价格稍高, 但与一些非专业化产业相对要素价格较高的行业相比, 其相对要素价格仍显得很低 (如表4所示) 。例如, 2003—2006年, 非地方专业化产业中的烟草制品业的相对要素价格为233.85万元/人, 而在地方专业化产业中, 相对要素价格显得较高的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这一指标值仅为29.99万元/人, 约为烟草制品业的1/8。

从珠三角地区各城市的层面看, 深圳、惠州两市专业化产业的相对要素价格均比整个制造业及非专业化产业的比值高, 说明这两市的地方专业化推动了产业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升级, 产业结构逐步完善。而广州、珠海、佛山、东莞、中山、江门和肇庆等七市的专业化产业的相对要素价格均比整个制造业及非专业化产业的比值低。表明这七市制造业仍然以劳动密集型为主, 资本—技术型工业发展步伐相对滞后。

3.3 专业化产业与技术进步的关系

(1) 参数α的测算

在估计参数α时, 本文分别对珠三角整个制造业、制造业中的专业化产业 (优势产业) 及非专业化产业 (非优势产业) 进行估计。

将九市4年三大指标的数据 (三系列, 每系列均为36组) 分别代入公式 (2) , 用EViews 软件进行回归分析便可估计出不同情形的α (如表5所示) 。

注:***表示在0.01水平上检验显著。

从上表可看到, 不论是整个制造业, 或是地方专业化产业和非地方专业化产业来说, 资本弹性系数α的估计值比较大, 分别为0.847、0.902和0.929, 它们在0.01水平上均为检验显著。

(2) 行业技术进步指标的测算

将参数估计值αβ及相应的YKL代入索洛增长速度方程模型, 计算出2003—2006三年珠三角地区平均技术进步增长率、资金增长率、劳动增长率、技术进步贡献率等指标值, 以及分年度的这几项指标 (如表6所示) 。

注: (1) 根据珠三角9市2003—2006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历年的数据计算;

(2) 2003—2006年间的数据为平均数。

从表6知, 2003—2006年, 形成地方专业化的行业, 其技术进步增长率和技术进步贡献率都比非地方化的产业低。四年间, 专业化行业的年平均技术进步增长率为3.05%, 分别比制造业整体和非地方专业化产业低1.64%和6.13%;专业化行业的年平均技术进步贡献率为11.71%, 分别比制造业整体和非地方专业化产业低5.45%和19.81%。结果表明, 对于推动技术发展, 珠三角的地方专业化产业不如非地方专业化产业。其原因在于, 在专业化产业中, 大部分产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 技术含量较低。

4 结语

从2003—2006年的地方专业化指数可知, 珠三角已形成了电子、仪器仪表、文体、电气、家具、塑料、印刷、金属制品、工艺品、皮革、纺织服装、造纸等地方专业化产业。从总体上看, 珠三角的制造业仍然以劳动密集型为主, 资本—技术密集型工业发展速度较慢、发展程度较低, 产业结构调整亟待优化。另外, 专业化产业的平均技术进步的增长率和贡献率都明显低于非地方专业化产业, 说明了珠三角专业化产业推动技术进步的效果不如非专业化产业的效果好。

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局面, 应采取一些相应的对策。一方面, 要进一步优化区域内生产要素资源的配置。因为, 资金、技术、人才、土地等都是稀缺的生产资源, 必须得到合理的配置和充分的使用。在技术资源问题上, 必须坚定不移地走技术创新之路。另一方面, 要不断培育高级生产要素资源。美国著名学者波特认为, 生产要素可分为初级生产要素和高级生产要素。产业发展优势建立在初级生产要素时, 它通常是浮动不稳的, 只有建立在高级生产要素基础上, 才是持久稳定的。长期以来, 珠三角地方专业化产业集群主要是依赖低廉的劳动力等初级生产要素发展起来的, 这些优势已逐渐减弱或消失。因此, 培育和创造中高级生产要素将是未来珠三角地方专业化和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金祥荣, 朱希伟.专业化产业区的起源与演化:一个历史与理论视角的考察[J].经济研究, 2002 (8) .

地方产业结构调整 篇8

产业结构与税收收入密切相关。一般来说,产业结构决定税源结构,税源结构影响产业的税负水平。当产业结构出现新旧交替时,税收制度与税收政策应及时进行调整,使税源的分布与税收负担的结构相对应,从而达到产业间税负水平的平衡,进而促进经济的增长;反之,当旧的产业衰退、新的产业发展之际,税收负担结构在产业间的分布仍停留在原有格局上,没有及时进行调整,就有可能出现该产业所创造的GDP增长率与税收贡献率不相吻合,势必影响经济的发展。总而言之,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将会影响税收收入的增加,而税收收入与税收政策又会调整经济结构和收入分配,从而影响产业结构的调整。

柯林·克拉克(Colin G.Clark)于1940年在《经济进步的诸条件》一书中指出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劳动力就业开始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进行转移[1];与此同时,随着产业结构的转变必然会引起产业经济结构的变化。西蒙·库兹涅茨(Simon S.Kuznets)通过对各产业的国民收入比重分析,揭示了随着国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产业重心转移的规律[2]。由于人均国民收入水平与产业结构是相互对应的,所以推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将会加快经济的发展,促进税收收入的增长[3]。在探索我国税收收入高速增长的定性研究中,学术界先后提出了三因素、四因素及六因素论,都把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作为税收收入持续高速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4],如闫坤、冯瑜认为产业结构决定税源结构,由于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优化,第一产业的比重逐步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且第二三产业的增长速度均高于GDP的增速,而税收主要来源于第二三产业,主体税种的税基与GDP中的第二三产业的增加值相对应,因而第二三产业的增速和比例结构对税收增长影响很大[5,6]。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上海市产业结构和税收收入的关系越来越引起相关政府部门的关注,因此,如何充分认识上海市产业结构的发展与税收收入的内在联系,合理运用税收杠杆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带动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达到促产增效和涵养后续税源的目的,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本文将从上海产业结构现状和税收结构特征入手,利用上海国民经济核算和税收统计数据,对产业结构与税收收入的协调关系进行实证分析,提出促进上海产业结构调整与税收的一些政策建议。

2 上海产业结构的现状分析

上海在1999年就实现了三次产业结构的转变,第三产业增加值在全市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从1979年的19%上升到1999年的50.8%,近年来第三产业比重持续超过50%。从上海市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和从业人员比重看,上海产业结构已经形成了“三二一”格局[7]。根据《上海统计年鉴》的统计数据,2011年上海市生产总值为19 195.69亿元,其中,第一产业产值为124.94亿元,第二产业产值为7 959.69亿元,第三产业产值为11 111.06亿元,分别占全市生产总值的0.64%、41.47%、57.89%,由此可见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产值在上海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因为第一产业的比重很小,因此在本文研究中剔除第一产业,只以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比重来分析上海市产业结构的变化特征。如表1所示。

%

从表1可以看出,上海市第三产业的比重在1999年就超过了50%,基本上实现了产业结构的转变。从趋势上看,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持续上升,但是近年以来上升速度趋缓。2011年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7.89%,仅比2001年提高5.49个百分点,10年间年均增长0.54个百分点,产业结构调整速度趋缓。

在第二产业内部,2011年的工业产值为6798.30亿元,建筑业产值为4 579.37亿元,依次占第二产业产值比重的85.41%、57.53%,其中,全市六大重点发展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已达66.1%。同时,都市型工业也开始逐渐成为全市第二产业的新亮点。但长三角都市圈的第二产业内部结构趋同问题明显,这给处于转型期的上海带来了竞争的压力。另外,高技术产业比重虽然逐年增加,但在整个产出中的比重仍然偏低。

在第三产业中,服务业占据主要部分,下面以服务业为例进行分析。2011年批发零售业在上海服务业中占有最大比重,为26.98%,占GDP的15.62%;其次是金融业,达到2 240.47亿元,占服务业比重为20.45%,占GDP的比重为11.84%;再次是房地产业,占GDP的比重已由2009年的8.22%下降到2011年的5.96%。如表2所示。

%

从表2不难得出,在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中,产值最大的金融业、批发零售业以及房地产业,三者产值合计约占第三产业总产值的63.20%;列入六大支柱产业的信息产业、金融业、商贸流通业和房地产业的增加值,合计占第三产业的66.48%;计算机与软件服务业发展缓慢,产值所占比重多年来一直徘徊在3%~4%之间;文化娱乐等产业比重偏小,在产业经济中的地位有待加强。由此可见,第三产业中的各行业发展较为不均衡,文化、娱乐服务业等发展缓慢,技术创新能力不够;传统服务业所占比重较高,整体发展水平有待提升。

3 上海税收结构特征分析

3.1 税种结构分析

从上海市的税种结构来看,税收收入主要来源于流转税(包括国内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以2011年为例,来源于流转税、企业所得税的收入达到了总税收收入的81.49%。如图1所示。

按照各种税收占全部税收收入的比重,可将全部税种分为以下级次:第一级次是增值税和营业税,其收入占全部税收收入45%;第二级次是内外资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二者总份额占了全部税收的39%;第三个级次是消费税和其他税种,占总税收收入的15%。

从各税种税收增量上看,以2011年为例,上海市正常税收收入较上年增长了17.29%,高于GDP增速近8个百分点。包括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在内的流转税以及所得税是税收增收的主要贡献税种,特别是外商投资企业的所得税增速高达45.66%。17.29%的正常税收增长率中,外商投资企业贡献了26.33%的份额,成为推动上海市税收增长的强劲力量。

3.2 税收产业结构分析

从税收产业结构来看,税源结构不断优化,逐渐形成了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为主的局面[8]。其变化以2003年为界分为两个阶段:2003年以前,第二产业税收所占比重要高于第三产业,2000年,第二产业税收收入贡献率超过70%,第三产业不到30%;2003年第三产业税收收入开始与第二产业持平,2004年开始超过第二产业,由51.16%快速上升至2011年的66.22%,年均上升2.51%,呈现明显的持续上升态势,而第二产业税收贡献率由2000年的73.96%滑落至2011年的32.28%,年均下降4.17%,下滑速度较快。

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中各行业的税负来看,在“十一五”期间,房地产业、租赁业的税负水平最高,分别达到56.54%和56.27%;批发零售业税负水平达到37.12%;金融业、交通运输业税负水平较低,分别为7.65%、11.70%;工业、建筑业的税负水平基本与行业平均税负相当。总体上来看,各行业间的税负不够均衡,如图2所示。

4 上海市产业结构与税收的关系分析

4.1 产业结构调整与税收负担的互动关系

为了进一步分析税收及税收负担与经济增长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互动关系,现引入以下指标:

(1)产业税收弹性系数=(产业税收增长率/产业GDP增长率)×100%;

(2)产业税负=产业税收收入/产业增加值×100%;

(3)税收协调系数=产业税收贡献率/产业GDP比重=(产业税收收入/税收总收入)×(GDP总额/产业增加值)。

其中:产业税收弹性系数用以反映产业税收与产业经济的同步增长情况。弹性系数大于1,说明税收增长速度快于经济增长;反之,则说明税收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经济处在快速上升期时,税收弹性系数在0.8~1.2之间比较合适。产业税负为单位产值的税收负担率,用以反映产业的课税力度及税负的轻重与否。产业税负值越大,表明产业税收负担越重。税收协调系数反映产业税收贡献与经济贡献的协调程度。当系数大于1或小于1,说明产业税收贡献与经济贡献不协调,前者反映税收超贡献,后者反映税收贡献不足;当协调系数等于1时,说明产业税收贡献与经济贡献相互协调,但是在现实情况中很难达到,一般在1附近波动。

由表3可知,2001年以来,上海市第二产业税收弹性系数平均为0.76,总体上说明税收增长滞后于产业经济发展;同时,税收协调系数平缓下降,在2004年第二产业税收贡献与经济贡献达到最佳协调状态后,协调系数开始小于1。以上两个指标说明,上海市第二产业税收在2001年至2004年经历了一段快速增长阶段之后进入了滞涨阶段,税收收入增长开始落于产业经济增长。

通过计算得出第三产业平均税收弹性为3.08,说明近年来上海市第三产业税收增势迅猛;同时,第三产业的平均协调系数为0.99,十分接近1,说明上海市第三产业的税收贡献与产业经济贡献在同步协调发展。

4.2 产业结构调整对税收增长的影响分析

影响税收增长的因素包括经济增长、管理因素、政策因素。在增长因素中,不仅有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同时还包括产业结构的优化。根据发展经济学的观点,经济增长过程是产业结构由低到高逐步再向高级化发展的过程。在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第三产业的兴起既是工业化的客观需要,反过来又促进工业化进程和产业结构升级。许多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超过60%。1994年以来,上海市第三产业产值与第二产业产值的比值总体趋势是不断上升,着力发展服务经济的成效正逐步显现。下面通过模型来分析上海产业结构调整对税收收入的影响,引入的模型如下:

其中:Y表示正常税收收入,x2表示第二产业增加值,x3表示第三产业增加值。

现把上海市1994—2011年的相应数据代入上述方程,可得到计量模型回归方程:

其中ln Y表示税收增长率,ln(x3/x2)表示第三产业增加值与第二产业增加值的比值增长率。

系数c=7.1708和a=3.4813都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判定系数R2=0.993,说明这一阶段由第三产业增加值与第二产业增加值的比值增长率解释的上海税收收入增长率的可信度高达99.3%;相关系数r=0.9452,说明这一阶段上海市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税收收入增长是高度正相关的。从t值反映的情况来看,此方程是可靠的,弹性系数为3.4813,表明上海市第三产业增加值与第二产业增加值的比值每增长1%,则税收增长3.4813%。分析结果进一步证实了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对上海税收收入的增长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

5 结论与建议

以上结果表明,上海市产业结构与税收收入增长较为协调,只是第二产业面临转型升级,税收贡献能力下降;若要进一步实现产业税收与产业产值协调发展,必须不断地优化产业结构。这进一步验证了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是税收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原因。因此,为促进上海产业结构与税收协调发展,应该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加大商贸流通、金融、汽车等方面的投入,鼓励消费,推动服务业进一步发展。在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分析中,批发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房地产业对税收贡献最大,而这些行业的发展和占GDP比重的提升与税收增长的相关性最强。因此,对列入上海六大支柱产业的金融、商贸流通、信息、汽车和房地产等,以发展培育为主,突出其技术创新能力,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加大对教育、医疗、廉租房的投入,转变民众对未来支出的预期,扩大内需。增加对现代服务业的投入,特别是文化、娱乐等服务业存在较大发展空间,增长潜力巨大。

第二,引入先进生产性服务业,将制造业“软性化”,逐步适应现行的税负制度,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根据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经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8 000美元后将进入工业化高级阶段。虽然制造业、建筑业等第二产业在上海经济中仍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服务业逐步壮大并超越是大势所趋。在工业化高级阶段,宏观税负一般趋高,低附加值的制造业将难以承受。为了适应现实的税负环境,应加快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低附加值的制造业,在上海则大力发展各种生产性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增加值与第二产业增加值的比值,既可以涵养后续税源,又可以有效解决就业问题。

第三,进一步降低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也是市场参与主体之间利益调整的过程,不断上升的宏观税负会削弱转型的动力和意愿。目前上海市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占了39%,若通过降低直接税比重或者稳定目前税负,增加劳动者和企业的可支配收入,让国家、企业和个人各承担一部分转型成本,这样将有利于调动私人部门对劳动力和资本的供给的积极性,提升人力资本投资的动力,促进企业家的产生和成长,有利于上海“四个中心”的建设,同时对上海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四,适当降低流通环节税负。上海商贸流通业的税负较高(“十一五”期间平均为37%,高于宏观税负5个点),适当降低商贸流通业的税负,如营业税、消费税,对当前启动消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有较强的拉动作用。营业税正向作用于第三产业,对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有较强的促进作用[9];消费税既可促进第一产业的发展,又可通过与第三产业的互动作用而促进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因此,适当降低流通环节的税负,对上海产业结构由第二产业主导转向第三产业主导产生较大的积极作用。

摘要:产业结构与税收收入具有相互作用、协调发展的内在关系,合理运用税收杠杆促进第一二三产业的发展,带动经济发展和涵养后续税源,对上海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通过对上海市产业结构现状、税收结构特征分析,运用计量经济学分析方法,把产业税收弹性系数、税收协调系数引入协调关系研究中,对上海市的产业结构与税收的关系进行分析,在得出相关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税收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产业结构,税收结构,税收协调系数,协调关系分析

参考文献

[1]COLIN G CLARK.The conditions of economic progress[M].Lon-don:Macmillan and Company Limited New York ST Martin'SPress,1940

[2]SIMON S KUZNETS.Modern economic growth:Rate,structure andspread[M].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71

[3]姚德文,张晖明.上海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障碍和对策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8(3):52-58

[4]万莹,史忠良.中国地区间税收负担率与产业结构关系的实证分析[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9(6):21-24

[5]冯瑜.产业结构调整与税收增长分析[J].税务研究,2011(7):84-86

[6]佘时飞.中山市第三产业与地方税收关系研究[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6):35-38

[7]王云娜,任亚萍.基于上海产业结构调整的传统产业转移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1(20):59-60

[8]李伟.上海产业结构调整及产业转移趋势研究[J].科学发展,2011(6):12-25

地方产业结构调整 篇9

一、保定市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1. 保定市产业结构的总体发展分析。

2003年以来,保定市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见图1)。

从总体趋势来看,2003—2008年这一阶段保定市的产业结构呈“二、三、一”型,即第二产业占GDP比重最大,第三产业次之,第一产业最小,标志着保定的产业结构向更高阶段迈进了一大步。但根据世界银行钱纳里等经济学家研究,人均GDP 2 000美元以上(1980年,美元),第一、二、三产业生产结构为15.4%、43.4%、41.2%,而保定市2008年第一、二、三产业结构为15.62%、48.31%、36.07%,距此标准尚有差距,有待发展调整。而与发达国家的“三、二、一”型结构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2. 保定市产业结构偏离度分析。

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其中产业结构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其发展变化客观上要求就业结构与之相适应,产业结构的不断演进和升级也伴随着就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但对于就业结构来说,除产业结构外,还受体制、教育等因素的影响,有时并不表现为与产业结构同步变化,就业结构调整可能滞后于产业结构调整,一般用结构偏离度来表示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这种非同步关系。当结构偏离度等于0时,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关系完全协调,若偏离0越远则意味着结构的偏差越大。根据统计数据,对2003年以来保定市三次产业的结构偏离度进行计算,所得结果(如表1所示)。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河北经济年鉴》数据计算所得。

由表1可以看出,自2003年以来,第一产业的结构偏离度绝对值很大。这表明,第一产业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很不协调,产业产值份额大于就业份额,具有较强的劳动力吸纳能力,但这种不协调性较为平稳;第二产业的结构偏离度均小于零,说明产值份额小于就业份额,理论上第二产业不能吸纳更多的人员就业,并且减员增效以及第二产业科技含量提高等原因,使得第二产业难以吸纳转移出来的劳动力;第三产业的结构偏离度总体呈下降趋势,说明保定市第三产业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不协调性得到了改善。

从总体上看,保定市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还是很不协调,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通过分析可以得出:随着工业化的发展,第二产业并没有充分吸收劳动力,农村劳动人口转向了较低层次的第三产业,而绝大部分的较高层次的劳动力也纷纷流向了高层次的第三产业,这就造成了目前保定市第一产业劳动力素质低下,高层次人力资本奇缺,而第二产业的人力资本也相对于低下的状况。这样的人力资本水平和配置,使得保定市的产业结构升级受到了严重制约。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好保定市人力资源优势,加大教育力度,提升人力资源总体水平,提高就业力,在立足发展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二、产业结构与高等教育的灰色关联分析

通过对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两方面的分析不难发现,保定市的产业结构虽然有了很大改善,但依然存在着诸多的不足,主要表现在第二、三产业发展落后。因此保定市的产业结构需要进一步的升级和调整,尤其是要加快工业化进程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这就要求相关产业的人才结构重新优化配置。高等教育作为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要手段,它的发展将很大程度上推动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发展。近年来,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日益紧密,每年为社会提供大量的人才,从数量、质量、结构、规格等方面为产业结构的调整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性的作用,并成为推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分析高等教育发展与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可以为保定市产业结构的调整提出有益的思考。表2列出了2003—2008年保定市第一、二、三产业每年的产值增加情况以及每年普通高校的毕业生增加人数。

(单位:亿元、人)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河北经济年鉴》数据计算所得。

通过表2,对毕业生增加量与各产业产值增量进行灰色关联分析,可以得出高校毕业生的增量与各产业产值的增量之间的关系。计算步骤如下:

1. 根据评价目的确定评价指标体系,收集评价数据,形成数据序列矩阵。

2. 对于ξ∈(0,1)计算灰色关联度。

3. 依据计算灰色关联度排序,得出综合评价结果。

以保定市历年高校毕业生增量作为比较序列;以GDP增量、第一产业产值增量、第二产业产值增量和第三产业产值增量作为原始数列,各指标均采用其产值现价值。

选取2003—2008年的时序资料作为分析对象(见表2)。计算关联度时,各序列均进行初始化处理,取分辨系数ξ=0.5,经计算得高校毕业生增量与GDP增量和三次产业产值增量的关联度(见表3)。

从以上的关联分析我们可以得出:高校毕业生的增长确实会影响产业的发展,尤其是影响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与高校毕业生业增量的关联序是第三产业最大,第二产业次之,最小的是第一产业。究其原因,一方面,从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来看,第二、三产业对专业技术的要求普遍高于第一产业;另一方面,从毕业生自身的就业选择来看,高校毕业生出于对工资待遇和稳定就业的考虑,也倾向于到以现代工业为主体的产业部门就业。总之,高等教育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存在密切的相关关系,高校毕业生的增加、高等教育的发展也必然会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三、发展高等教育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综上可以得出,高等教育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深层动力,高等教育的发展可以为各产业提供较高层次的人力资源、保证产业结构升级对人才的需求,并通过就业结构的优化,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必须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合理发展高等教育,以适应保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并引领保定经济的快速发展。

1. 构建多元化教育投资体系。

认识高等教育投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加大社会多元化投资力度,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家庭及个人多元主体合理分担的教育经费筹措机制,营造激励微观主体投资教育特别是非义务教育的政策和制度环境。

2. 优化高等教育结构。

优化人才培养层次结构,加快发展研究生教育,适度发展本科教育,充分重视专科和职业技术人员的培养;优化学科专业结构,重视基础学科建设,大力发展应用学科,积极培育和发展新兴、交叉学科;加大扶持与河北省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相关的学科专业建设,使高等教育的专业门类、层次结构更趋合理。加强“京津冀都市圈”高等教育的合作与交流。

3. 实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

首先,高等院校应深入实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加大教学投入,强化教学管理,提高教师素质。其次,大力推进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推进研究型和自发式教学。最后,加强本科教育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建设一批品牌特色专业,加强实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4. 推进高校科技创新。

深化高校科研体制改革,与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相适应,尽快形成内驱力和外推力双管齐下的产学研动力机制,推进高校与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与合作,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开发力度。

摘要:通过对保定市产业结构现状分析,运用结构偏离度方法研究了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之间的关系;通过测算保定市高等教育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灰色关联系数,分析了高等教育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关联性。结论表明,驻保高校是促进保定区域经济的发展、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深层次动力,基于此提出了合理发展保定高等教育的建议。

关键词:高等教育,区域经济,产业结构

参考文献

[1]李永东,陈钧.高等教育与四川产业结构调整的关联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新时代论坛,2006,(2):20-23.

[2]何万宁.广东产业结构调整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及其对策[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8-13.

[3]程红莉.中国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偏离及对失业的影响[J].统计观察,2006,(2):97-98.

[4]周建安.中国产业结构升级与就业问题的灰色关联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6,(9):95-98.

[5]保定市教育事业“十一五”规划[Z],2006.

[6]毛盛勇.中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分析[J].统计研究,2008,(3):55-59.

壮大内容产业促进地方广电媒体发展 篇10

关键词:内容产业 纵向延伸 横向拓展 多元发展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地方广电媒体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正如美国公共广播公司的约翰·布兰德所说:“我们正在经历这样一个阶段,一只脚停留在20世纪,另一只脚迈入了21世纪,这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地方广电媒体现在就处于这种情况:一方面媒体的节目现状、经营创收还跟20世纪末期差不多,主要靠政府财政拨款+广告+联办协办节目获得收入,同时依赖内容产业的延伸赚取经营收入和各种传媒公司的少量收入来填补。而另一方面,受众和媒介市场早已进入21世纪,新生代受众将视线转移到了互联网、手机、微博等新兴媒体,期待着更为精彩的多媒体平台的体验。当广电媒体的广告经营人员还锁定原有广告客户和尽力拓展新的广告源时,覆盖面更广、影响更大的网络媒体早已抢走了他们一部分稳定的广告资源。地方广电媒体要想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谋求繁荣发展,必须加大投入,不断研发新节目,拉长加粗产业链条,开拓新的经营创收领域。但是钱从何处来?《南方电视学刊》2011年第4期刊载的上海百研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叔平的文章《转型还是边缘化——中国电视媒体发展模式转型》说:现在有70%的电视媒体正在(或将)陷入广告收入负增长的困境,有70%以上的电视媒体正在(或将)陷入员工平均收入难增长与负增长的困境。未来5~10年,将有10%左右的综合型传媒集团占有50%左右的市场份额,30%的专长型传媒企业占有30%左右的市场份额,60%的“边缘化”传媒企业占有20%左右的市场份额。地方广电媒体大多在“边缘化”之列,所能切到的市场份额蛋糕只有20%左右。而实际情况比吴叔平预测的更为严峻:2012年第一季度,全国所有地方广电媒体的经营创收都不同程度地下滑,只有少数几个内容产业延伸较好的地方广电媒体下滑的幅度小一些。地方广电媒体能不能突出重围,开启广电文化发展繁荣的新征程,笔者联系自身工作实际谈几点感悟。

一、当前地方广电媒体内容产业发展缓慢的原因分析

笔者所在的江苏省盐城广播电视台是一家省辖市台,近年来经营创收逐年攀升,2011年实现到账创收1.4亿元。这个数据在全国地级市台中应该不算少,但在本省只占省广电总台收入的六十分之一,与本省先进城市台也相差很多,改革发展遇到了经济实力的掣肘。分析当前地方台内容产业发展缓慢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思想不够解放,文化创新意识欠强。长期以来,经济后发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地方广电媒体,决策层和管理层疲于应付复杂多变的市场状况,疲于迎来送往;平时学习大多“走过场”,到先进地区城市台考察学习也很难学到真谛。由于无暇深入研究媒体经营管理的战略战术,在内容产业延伸和拓展上也就缺乏胆识、方略,仍然以做好节目、吸纳广告和寻找赞助单位联办协办节目作为内容产业的全部或主要模式。这种结构模式,确实曾给地方广电媒体带来过较为理想的经济效益。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弱点和局限性也逐步地暴露了出来。一方面,长时间运作一种模式,无论是客户还是观众,都会产生审美疲劳和厌倦心态。尤其是国家广电总局一系列通知、通告、禁令的出台,加强了行业管理,限制了不少打“擦边球”的违规行为。例如,某些医疗保健品、药品、化妆品、母乳代用品广告,以医生、专家、名人、明星、患者、公众人物等做疗效证明的广告都受到遏制。另一方面,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收紧,物价和人力资源费用不断上涨,企业对冠名联办、协办节目的兴趣下降,广告投放越来越理性,很大一部分广告客户的投资兴趣会萎缩甚至消亡,而新的、大的广告客户又会向中央广电媒体和省级广播电视台汇聚,致使地方广电媒体的市场占有份额难以寻求突破。因此,解放思想,调整失衡的广电文化生态,依靠创新大力发展地方广电媒体的内容产业,已是迫在眉睫,十分重要。

二是媒体融合竞争,地方广电媒体遭遇内挤外压。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地方广播电视媒体面临着国家级、省级广电媒体和县级广电媒体的上下挤压,同时又遭遇纸质媒体、户外传媒和互联网、手机及各种传媒公司的左右挑战。就盐城广播电视数字电视用户而言,目前,有限电视用户已达到220万户,互动电视达到2.1万户,宽带入户已达到12500户。老百姓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节目从“十一五”中期的80多套,发展到现在的电视149套标清节目、11套高新节目和广播20个频率节目。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江苏广播电视总台的所有频道频率节目都在盐城落地。户外大型立体或平面广告、大投影屏幕传媒、城际交通广告、车载移动广告、网络传媒、3G手机、公交车站音箱音柱、商场车站银行的移动字幕广告等,都在与广播电视媒体分羹抢食。如果我们仍对咄咄逼人的形势不屑一顾,其结果必然坐失良机,悔恨失着。

三是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仍然滞后,广电软实力不强。深化广电体制机制改革,是培育和运用软实力的根本,而软实力又是增强竞争力的保证。广电软实力就是广电文化的渗透力、影响力,就是媒体的公信力和影响力。综观不少经济后发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广电媒体,虽然管理体制实行集团化、总台化,也实行了绩效挂钩、以稿定酬、干部竞聘、员工双向选择等改革措施,但总体上还存在着诸多弊端——体制上仍摆不脱机关行政化的管理模式,机关行政化、节目生产部门事业化,经营创收公司化“三驾马车”并行;理念上“宣传”和“传播”混淆不清,管理与生产地位不等、计划经济运行模式与市场经济运行模式交叉并存,双轨制矛盾凸现;收益分配上仍然存在着“干多干少、干与不干”差别不大的状况,许多人想方设法往管理职能部门钻,不愿担风险、跑一线。搞活动经营、拓展产业创收业绩缺乏内在动力,相关人员缺乏积极性,尤其是在人才的辨析、重用、引进、培养和流动上,仍然缺乏灵活有效的激励机制。媒体严重缺乏能够策划高招、研发节目、驾驭市场、善于整合、调动资源、扩大经营创收的人才。

nlc202309030940

二、地方广电媒体延伸内容产业的路径方向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已经明确指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该走什么路”、“朝什么样的目标迈进”,这个方向不仅适用于广电文化宣传,也完全适用广电媒体内容产业的延伸和拓展。怎么延伸和拓展?笔者以为:

一要突破固有思维定势,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谋求发展繁荣。经济后发地区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最大的差距是思想观念的差距,做什么事都习惯依赖、等待、观望。广播电视媒体也不例外,长期养成的坏习惯就是希望政府能加大财政投入,希冀上级广电系统能给予物质支持,企盼某个企业大亨能援助项目。有些地方台也曾搞过三产经营,办过电视购物、媒体促销、广电设备生产等内容产业延伸。但大多办一项亏一项,最终留下不少债务无法偿还,富余人员无法辞退。究其原因,就是过于依赖传统的广告经营和联办协办节目,没有选准选好经营人才。加之过去的改革整合没有彻底解决“政企不分,政事不分,事企不分”的积弊,致使一些决策者“一朝被蛇咬,三年怕井绳”,办这项产业经营怕亏损,办那项产业经营怕陷进去背包袱,长期无作为。现在事业单位改革改制已全面启动,要借助学习、贯彻落实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的东风,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事业单位改革、改制的精神,挖掘潜力,积极兴办企业化经营的广电文化产业,一步一个脚印地探索前进。解放思想,开放思维,才能洞察前进的路径和方向。

二要围绕广电内容,用足用活资源,积极纵向延伸。以往主要依靠“广告加联办协办节目”的路子虽然太窄,但目前还不能舍弃。要考虑网络、户外传媒、手机媒体分食广告蛋糕的实际,进一步狠抓节目研发和节目质量的提升。江苏广电总台的名牌栏目《非诚勿扰》2012年初就实现了广告招商20亿元,这充分说明高质量的电视栏(节)目能够赢得高广告回报。地方广电媒体面对“上下挤压”、“左右挑战”、“内外竞争”的多重挑战,只有拓展内容产业、扩大创收途径,才能夹缝求生,突出重围。笔者认为,地方广电媒体要在坚守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开拓新的经营创收领域:一是适时搞好活动经营,要服务政府大局抓契机,服务中心工作抓时机,服务文化建设抢先机,服务企业需求抓商机,服务市民生活抓战机,服务同行盟友抓赢机,服务节庆节目抓演机,不失时机地开展各种会展、演艺、演讲、展览、房地产、汽车博览、书法美术展览等能吸引人的活动经营,扩大创收路径。盐城广播电视台去年1.4亿元的创收中,活动经营创收达到0.465亿元,占全部创收的三分之一,可见活动经营的增量潜力不容低估。二是扩展培训体系,利用城市广电媒体的各种优质资源,进行社会培训。如播音主持人培训、音像拍摄制作培训、新闻文艺作品写作技能培训、舞美化妆技巧培训、广告创意制作技能培训、动漫制作技能培训、组建小记者团、老记者团进行媒体素养培训等,均能扯起创收风帆。三是积极拓展多媒体经营渠道。如创办各类网站,与大门户网站联营;发展各种户外传媒、移动传媒、空中传媒、水上传媒、车载传媒等。

三要结合广电行业特点,放宽视野,积极横向拓展。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谋求生存发展空间已被企业界广泛运用。地方广电媒体在双重属性、双重效益、双重规律、双重任务的界域范围内,完全可以放宽视野,积极实行上下左右相互联动,加强媒体之间,跨媒体之间、跨行业之间、跨地区之间的交流合作,努力实现互利共赢。

例如,盐城广电媒体2011年曾与河南省新乡市媒体同行合作,举办亚洲巨星演唱会;也曾与本市射阳县广电媒体合作,举办海峡两岸巨星演唱会,实现了互利共赢。盐城的盐阜大众报业集团,去年与外地文化传媒公司牵手,联合拍摄28集电视剧《只要你过得比我好》。2012年三四月份在全国多家省级卫视播放,社会反映良好,报业集团也获得不错的收益。由此推想,投资拍电影电视、动画片、戏剧片,与中国书协、美协联合搞书画展,与央视合作搞演艺等,运作得好,定会有理想的回报。我台最近与省书协合作举办的“海峡两岸三地名家书法作品展览”就获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四要借助有利形势,整合资源,多元发展。有句话叫“东方不亮西方亮”。发展广电内容产业既不能“广种薄收”,也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现在,全国上下都在全面贯彻落实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各地为建设“文化强国”、“文化强省”、“文化强市”、“文化强县”出台的新政策、新举措如雨后春笋,这都为发展文化产业创造了机遇。地方广电媒体应该珍惜这个机遇,借助有利形势,围绕广电内容,多元发展,不断向广电内容产业的遗漏领域和高端领域拓展,尤其是向能占领科技制高点的广电新设备、新材料、新传媒手段的产业发展。如数字广播、数字舞美、数字电影电视、数字移动多媒体、3D电视内容和技术、巨幕影院技术等等。新技术新业务的开发是最强劲的“黑马”,地方广电媒体虽然实力不强,但我们分散在海内外的各类人才并不薄弱。比如2011年底有资料显示,盐城全市有8万多留学生在海外读书,有1万多名留学硕士、博士在海外工作。如果能引进一批高端技术和人才来发展广电产业,那将带来美好的前景。

地方广播电视媒体内容产业的延伸和发展,必须从战略和全局出发,把握发展规律,切实担负起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治责任。要充分发挥广电职工的文化创造积极性,努力构建现代广电文化产业体系,努力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只要我们认清媒体融合时代传播全球化形势下地方广电媒体的处境,抓住机遇敢拼敢上,就一定能够实现地方广电事业的发展和繁荣。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广播电视台)

(本文编辑:刘园丁)

上一篇:右美托咪定复合丙泊酚下一篇:改进护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