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连续测量

2024-07-08

非连续测量(精选四篇)

非连续测量 篇1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在箱梁块体悬臂浇筑和边、中跨合龙以及临时支座解除等结构体系转换过程中,标高和内力都是不断变化的。为保证桥梁精确合龙,使合龙后桥梁的线形和应力符合设计要求,桥梁运行状态处于控制之中,对连续梁的施工过程进行测量监控和测量实施方案优化是必要的。

1 工程概况

平安湟水河特大桥为跨径(80+128+80)m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该桥位于圆曲线上,曲线半径为8000m;一联总长289.7m,边支座中心至梁段距离0.85m,边支点及跨中梁高为5.80m,中支点梁高9.60m,梁底曲线为1.8次抛物线。箱梁顶宽12.2m,箱梁底宽6.7m,悬臂端厚20cm,悬臂根部厚75cm。

2 线性监测目的

在新建湟水河特大桥(80+128+80)m连续箱梁桥施工过程中,对线形进行监测的主要目的有:验证结构的实际变形值和理论计算值是否相符,保证合龙精度满足设计要求;通过优化测量方案加快挂篮调整和模板的定位,保证箱梁的线性平顺。

3 线性测量实施步骤

施工过程中,对桥梁的线形行监测,主要按以下步骤实施:

(1)布设控制网并进行测量;

(2)计算各个块体(梁段)控制点的坐标;

(3)建测量基站,设置临时监测控制点;

(4)在理论坐标和预拱度值的基础上,调整挂篮和托架立模位置;

(5)每隔两个块体(梁段),测量张拉前、后的块体坐标;

(6)根据前块体(梁段)的实际变形值,指导后块体(梁段)的挂篮立模。

4 控制网等级

新建兰新铁路第二双线线路CPI、CPII控制测量网由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分别按铁路B级GPS网和铁路C级GPS网的精度布设。该桥GPS控制点7个,二等水准点7个,采用GPS静态测量和二等水准测量。

5 测量控制

5.1 0#块测量

5.1.1 托架测点布设

顺桥向在箱梁底模下工字钢上布置测点,测点位于底模两侧及中间,每排设5个监测点。测量时由于作业空间限制,仪器架设不便,且部分观测点在观测时容易受施工干扰,采用常规水准测量的方法无法正常开展工作,故采用全站仪配合聚乙烯反光贴片利,用自由设站法观测各变形点和某一固定点的相对高差变化值。

5.1.2 加载及卸载过程测量

按设计对托架进行逐级加载,测量加载前各测点的初始值H1和逐级加载后各测点的标高值H2,认真记录好测量数据;加载过程中每级加载完后,只有连续2次(间隔为2小时的读数在误差范围内,才能进行下一级的加载。加载结束后,通过观测确定沉降稳定24小时后,开始逐级卸载,卸载过程与加载过程正好相反。测量卸载前各测点的初始值H3和逐级卸载后各测点的标高值H4。通过以上观测数据则可获得托架受荷载以后的弹性变形和非弹性变形,从而用来调整托架的标高。

弹性变形:δ2=H4-H3。

非弹性变形δ1=H1-H4(施工过程中假定通过已消除托架架、模板、支撑方木的非弹性变形)。

通过对加载、卸载以后H2和H3的比较,可估算持续荷载在施工拖架变形中影响权值。

5.1.3 底模标高的确定

底模标高的调整是0#块施工的最关键环节,因为后续块体标高都是以0#块为参照。各点的设计预拱度δx,施工预拱度=拖架变形值+设计预拱度,则可确定托架的实际预拱度为:

(1)对预压托架,底模标高为:

底模顶面标高=梁底设计标高+δ2+δx

(2)对没进行预压托架,底模标高为:

底模顶面标高=梁底设计标高+δ1+δ2+δx

5.1.4 监测点的布设及检测

测点在顶板钢筋上提前进行预埋,将预埋件牢固焊接在顶板钢筋上,然后进行以下四个工序的测量:浇筑前、浇筑后、张拉前、张拉后。由于混凝土浇筑时对点位可能有碰撞,测点在砼浇筑后,因此对挂篮吊带、模板、托架要认真进行检查,在确认模板,挂篮和托架安全的情况下对变化量大的数据进行调整,为后续的测量过程提过监控依据。

该段施工完毕后,将测量数据提供监控单位进行分析,为下一块体的立模标高提供可靠的数据,各块体的测量过程同0#块。

6 合龙施工测量控制

6.1 测量控制目标

(1)通过合龙前梁体顶面标高及轴线的观测,获得梁体在合龙前的误差。

(2)设置平衡配重前,对全桥进行联测,控制连续梁悬臂端的预抛高及稳定性,从而保证连续梁线形平顺。

(3)体系转换过程中,连续梁的施工受力状态转换为正常受力状态,连续梁支点由固结转换为简支,这个过程中对于边跨箱梁底板,顶板标高及其轴线的测量精度要求最高,必须认真测量,认真分析,保证中边跨的顺利合龙。

6.2 合龙前梁体顶面标高及轴线的观测

通过不间断观测气温、梁体相对标高变化及轴线偏移量,最终获得合龙后温度因素变化对梁体长度的影响。观测时间为连续48小时,间隔为3小时/1次。通过以上测量监控,顺利完成了全桥的线性监控测量工作。

7 结束语

通过有效的线性测量控制,平安湟水河特大桥(80+128+80)m连续梁线性平顺,标高准确,梁面平整,各项指标均符合设计要求,成为了兰新铁路甘青段的样板工程。通过测量过程的优化,避免了测量数据繁杂的计算过程,给测量控制带来了简单可行的实施方案。所以,本桥的测量控制方案,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人力,物力,财力,创造了经济效益,为以后挂篮施工线性监控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非连续方法 篇2

非连续性文本由于在内容上的衔接性不强,且内容较为零散,因此阅读这方面的文本能有效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学会辨别真伪、剔除无用信息,从而能形成基本的判断能力。首先,在教授低年级的学生时,教师可以搜集一些较为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材料,将十分明显的有效信息分散在其中,培养学生基本的筛选辨别能力。其次,在学生学会了基本的判别方法后,教师可以选择稍有难度的阅读材料,并将有效信息设计得更具有隐蔽性和迷惑性,同时可增加一些图形、表格的阅读练习,使学生能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材料,扩大知识面。最后,在学生已经具备较为熟练的能力后,教师可以将文字材料与图形、表格等结合起来,重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其能从学习中受益。

2、培养学生比较、归纳信息的能力

在学生学会了如何提取有效信息之后,就需对其进行进一步教学,教授学生如何比较、归纳这些有效信息,找出它们的不同和相同之处,并能进行正确的分类和归纳整合,帮助学生增加对社会生活的认知,能通过对事物的比较分析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因此,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首先带领学生一起阅读不同种类的非连续性文本材料,教会学生应当如何进行比较、分类,以及如何进行更深入地分析,领会作者的意图,然后教师在通过布置相关的任务对学生进行训练,在此过程中尤其要注意的是,教师应认真讲解学生做过的练习、习题等,这样学生才能够认识到自己在学习中的不足之处,以便在今后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学习,促进能力的不断提高。

例如,学习《埃及的金字塔》时,老师就可以把课文中的一些关键信息抽取出来,划为非连续性的阅读文本拿给学生阅读,让学生在已经学习完这篇课文之前再阅读,这样学生可以在学习前先阅读这个非连续性文本版的《埃及金字塔》,从中归纳信息,再进入到正式学习之后,对比自己之前的归纳和学习,验证和反思,这样不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新课文,还能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非连续文本的阅读方法。

3、在教学中强化练习训练及实际运用

浅谈连续性文本与“非连续性文本” 篇3

关键词:连续性文本;非连续性文本;转化运用;策略

【分类号】G623.2

非连续性文本在小学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是增加新课程标准的时代意义。非连续性文本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与时代特征,使得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具有丰富的阅读体验。不仅仅在阅读教学中,在社会生活中,非连续性文本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是每个社会活动中的人都需要具有的能力,例如地图、说明书等等都需要我准确的解读,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就要开始培养学生的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能力,将一些连续性文本有效的转化为非连续性文本,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本文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经验,对连续性文本与非连续性文本的转化做出相应的探讨。

一、连续性文本与“非连续性文本”转化案例

案例一:三年级下册《燕子专列》

课文内容:有一年春天, 在欧洲瑞士的一个车站, 一列漂亮舒适的空调列车正准备启程, 站台上站满了送行的人,他们送的是一批特殊的客人——燕子。燕子是候鸟, 能长途飞行, 怎么还用专列送呢? ……瑞士政府知道了这个情况, 决定用火车把这些燕子送到温暖的地方。教师可以设计一张燕子乘车的图片类似于人类的火车票,上面标注有乘车的时间、车次、目的、价钱等等。这是燕子的火车,教师要求学生根据文章内容,提出一些问题,要求学生进行填空。

在这种“非连续性文本”的考察中,是将短文中的信息即“连续性文本”转化为图画中的信息,进行信息的有效筛选。在思考这种问题的时候,需要学生对非连续性文本中的信息进行筛选与整合,与文本中的有效信息进行对比填空。在这个题目中,将学习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的结合起来,将连续性文本转化为“非连续性文本”,特别是在学生填写票价的时候,文本信息中,没有直接说出票价是多少需要学生从文本中得到票价是零元。

案例二:四年级上册《长城》

课文内容:城墙顶上铺着方砖, 十分平整, 像很宽的马路, 五六匹马可以并行。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珠子, 垛子上有方形的望口和射口,供口望和射击用。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是屯兵的堡垒。

教师根据这些教内容,设计长城的平面图,引导学生根据图片内容,填出下列问题。

1.(1)代表(2)代表(3)代表

A. 城台 B. 隙望口 C. 城墙

2 . 第一题目中的那些组成部分的作用是什么呢?

在这一题目中,主要考察的是学生对图形中的方位、图形的辨别,能在图形中找出相应的信息与文章的内容进行比对,筛选出用用的信息,进行文章的理解。

二、连续性文本与“非连续性文本”的转化策略

“连续性文本”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容呈现方式是不同的,在转化的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寻求有价值的信息,提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1. 要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

在非连续性文本中,比较常見的呈现方式是图表。在图表的阅读中,主要要注意以下几项:标题是整个非连续性文本的概括,是非连续性文本的主题,例如《圆明园平面结构图》,学生一目了然,这篇课文是学习圆明园的有关知识,这是关于圆明园的平面结构图。(2)在图表的阅读中,要注意标清门类,分清类别,指明方位,哪边是北,哪边是南,我们才能迅速的获取知识,与文本信息进行整合与对比。(3)在进行非连续性文本的解读时候,要得出相应的结论,例如圆明园的平面结构图中,长春园在那个方位,惜春园在那个方位,引导学生从文本中获取相应知识。(4)在图表解读中,对于得到的信息,要重新的理解与整合,将图表与文本信息进行比对,帮助学生有效的筛选信息,引导学生有效的整合结论。

2. 引导学生进行信息的整合

常见的非连续性文本还有图片如何从图片中进行信息的整合呢?以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为例,根据课文内容,给学生呈现爬山虎的简笔画图片,根据文段的描述与图片的内容,让学生选择该图片中,爬山虎爬的状态是什么,你是如何判断的?图片中的每片叶子代表的都是什么?你觉有没有画错的地方。在这种图片的信息整合中,主要考察学生对信心的筛选与整合,以及对图形的辨析,在解答这个问题的时候,学生对文本中爬山虎的形状、状态、叶子等等要有清晰的认识并且进行信息的整合。

3.尝试简单推论

在学生学会整合信息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学会进行简单的推论。如可以给学生提供课外的文章《湿园虫怎么寻找食物》这篇课文,在进行非连续文本的整合的时候,需要对文章中的内容进行规划:实验的材料、现象、结论以及寻找食物的轨迹。引导学生做出相应的判断食物放在盒子的左边还是右边是正确的?学生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对文章的内容有大致的了解,然后得出相应的结论,湿园虫是利用触角感觉食物的。

总而言之,在日常的教学中,要注意非连续性文本的转化,并且善于将连续性文本转化为非连续性文本,调动学生将各种感官投入到学习中去,将文字与图形、图表等紧密的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实践操作能力、想象能力与形象思维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素养,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升小学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提升学生的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叶平编译. Pisa 阅读素养及其测评[M].湖北:湖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2011.

[3]巢宗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热点问题访谈[J]. 人民教育,2012.6.

非连续性与连续性文本教学大PK 篇4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三学段的目标与内容中指出:“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笔者认为,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应该紧扣这一目标,着重提升学生“找出有价值的信息”的能力。近两年来,笔者在各级公开课、家常课上听了近二十节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课例,发现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受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定性思维的影响,还是重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忽视了“找出有价值的信息”这一核心目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中,如何与连续性文本的定性思维大PK,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一、朗读指导 VS 读懂信息

当学生拿到非连续性文本时,我们应该立即为他们指明方向,即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应找出有价值的信息。然后给足时间,让学生静静地阅读,激励他们通过观察、比较等方法,找出有价值的信息。而不是像阅读连续性文本一样,一开始就是练习朗读,做到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

一位教师在非连续性文本《读书》的阅读教学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师分发材料一:

2012年我国18~70周岁公民每日在传统纸媒和电媒上的人均分配时间表

师:当你拿到一份资料时,首先要会读。你会读吗?

生:会。

师:会读的请举手!

(生举手。师指名读,纠正读错的地方)

师:你们自己练习一下,来,抓紧时间。(生自由读)

师:会读了吗? (指名学生读)

师:读得完全正确。其他人会读吗?

生:会。

师:好。当我们拿到一份资料时,一定要记住首先要会读,只有会读了,才能了解其中的内容。(师板书:会读)

这是典型的练习朗读的教学片段。教师仍然按照教连续性文本的方法,要求学生拿到资料,第一步就是要会读。通过指名读,自由读,再指名读,使学生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学生是会读了,但是读完后,没有找到任何有价值的信息。

我们应该抓住“非连续性文本”的特点,换一种教学方法,变出声朗读为默读。静思默想,有利于学生读懂文本,“找出有价值的信息”。我们应给足时间,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找出有价值的信息”,还可以教给“找出有价值的信息”的方法,引导学生圈圈画画,标出关键词。上述案例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找到“2012年”“18~70周岁的公民”“读书、读报的时间远远低于看电视的时间”等关键信息。

二、说话练习 VS 交流信息

当学生提取出信息后,我们需要创设平台,让他们尽情地交流信息。交流信息的主要目的不是训练说话能力,而是为了检测学生“找出有价值的信息”的能力,并在交流分享中进一步提高这一能力。

一位教师在非连续性文本《雾霾来袭》的阅读教学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师:这是一张“全国雾24小时预报”气象图,你从中看懂了什么?不同的颜色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吗?

(生纷纷举手)

生:黄色代表轻雾。

(其他学生也跃跃欲试)

师:谁能表述得更完整?

(学生不知所云,无人举手)

师:也就是说黄色代表轻雾,那其他颜色还代表着什么呢?

( 学生似乎明白了老师的意思 )

生:黄色代表轻雾,橙色代表雾,白色代表没有雾。

师:对了,这样的表述就很完整。还有吗?

生:北京、天津、石家庄有轻雾。还有济南、郑州、合肥有轻雾。西安、贵阳也有轻雾。

师:如果要你用一句话来表述,你会怎样表述呢?

(学生结结巴巴,不知如何说)

师:这些有轻雾的地方是在中国的哪个位置?

生:中部。

生:还有东部。

师:谁能表述得既完整又简练?

(生一片沉默)

师:我们可以说“我国的中东部地区有轻雾”。

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特别关注学生“怎样表述”,不断地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学生本来看到这幅气象图后很感兴趣,能从中捕捉到很多信息,但是教师并没有让学生把捕捉到的信息充分地说出来,而是不断地引导他们表述清楚、简练,说话声音响亮等,弄得学生云里雾里,不知所措。

其实,从“全国雾24小时预报”气象图中能提取到的信息是很丰富的。当学生跃跃欲试时,我们应该放手让他们尽情地分享自己的阅读发现,充分地交流自己捕捉到的信息。当第一个学生说出“黄色代表轻雾”时,我们应该及时表扬这个学生能够发现有用的信息,而不是引导他表述得更完整,打击学生的信心。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利用表扬第一个学生的“星星之火”,鼓励激发其他学生不断地说出自己的发现,如“在北京、天津、山东、山西、四川、安徽的部分地区有轻雾”“在太原、成都部分地区有雾”“以上地区的人出行要注意安全”等。即使学生表述得不够清楚、简练,我们也应该先表扬他们能“找出有价值的信息”,再委婉地指出表述上的不足。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为了让别人准确地知道你找到的信息,要注意准确地描述信息,而不是仅仅为了语言表述准确。

三、概括训练 VS 整合信息

非连续性文本的信息是碎片化的,我们需要通过比较整合,厘清信息之间的关系,例如图表文本标题与横纵轴之间、图画与文字之间、不同文本之间的关联等,从而“找出有价值的信息”。

一位教师在执教非连续性文本《关爱留守儿童》的阅读教学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师大屏幕出示文本:

师:这是一份福建省留守儿童抑郁情绪调查表,你能从中得到哪些信息呢?

生:福建省有抑郁情绪的留守儿童中选择对同学说的方式最多。

生:福建省留守儿童中有时有抑郁情绪的最多,经常有的最少。

生:福建省有抑郁情绪的留守儿童也有35% 的人不对别人说。

师:刚才我们从中找到了很多信息,现在谁能看着表格概括一下,我们一共得到了哪些信息?

生:福建省留守儿童中经常有抑郁情绪的占5.9%,有时有抑郁情绪的占52.9%,很少有抑郁情绪的占35.5%,没有抑郁情绪的占6.7%。

师:你把“抑郁频度”概括得很完整,一个信息都没有遗漏,真棒!谁能把“解决方式”也这样概括一下?

生:福建省有抑郁情绪的留守儿童中选择对父母说的占23.6%,对同学说的占35.5%,对老师说的占5.9%,不说的占35%。

师:你把“解决方式”的信息概括得非常完整。真不错!把刚才两位同学的概括加起来,我们就能完整而准确地了解这个调查表提供给我们的信息。

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先逐步找到表格提供的信息,然后准确而完整地概括出这些信息,生怕遗漏一个。然而,准确而完整地概括出这些信息,对于学生“找出有价值的信息”,又有什么作用呢?

阅读非连续性文本找出的信息,是要有价值的,正如华东师大巢宗祺教授指出的:“非连续性文本的实用性特征和实用功能十分明显。学会从非连续文本中获取我们所需要的信息,得出有意义的结论,是现代公民应具有的阅读能力。”

准确而完整地概括信息,除了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以外,对于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得出有意义的结论,丝毫没有帮助。

当学生从中逐步找到信息后,我们应该引导他们比较信息,整合信息,从而发现有价值的信息。比如从上面这份调查表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比较抑郁频度的比例,发现有价值的信息:大多数留守儿童中有抑郁情绪;引导学生比较解决方式的比例,发现有价值的信息:大多数有抑郁情绪的留守儿童比较信任同学,选择对同学倾诉的方式最多;引导学生整合抑郁频度和解决方式所得到的信息,设计一两个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如给留守生集体过生日,举办“我与留守生心连心”演讲比赛等。

四、表达实践 VS 推断信息

非连续性文本中的信息,有些比较明显,可以直接提取,有些却比较隐蔽,需要根据表面的信息进行初步的推断,从而发现更有价值的信息。在提取出表面的信息后,我们不妨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推理判断,尤其是根据生活中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进行推理判断,形成有意义的结论。

在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教学中,部分教师会像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一样,非安排一个练笔的环节不可,否则就觉得这不是一堂好的语文课。的确,练笔对于学生提高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能力很有帮助。但是,练笔对于学生“找出有价值的信息”,究竟有多大帮助?我们应该重点引导学生推理结论,解决问题,而不是表达实践。

一位教师在非连续性文本《小明当保姆》的阅读教学中,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舅舅、舅妈不在家,小明要照顾1岁的表弟,给表弟喂感冒药、喂米粉、喂奶。教师引导学生跟小明一起当保姆,通过读懂《优卡丹说明书》《米粉说明书》《味全奶粉说明书》照顾好表弟。之后,教师布置学生当堂写一写“我当小保姆的经历”,足足花了13分钟时间,加上分享习作4分钟,在这个环节上共花了17分钟时间。

本来教师在前半节课上紧紧围绕“非连续性文本”进行教学,文本选择恰当,情境创设得也很棒,但是却不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充分地“找出有价值的信息”,反而把将近半节课的时间用在练习书面表达上,十分可惜。

后来,在大家的建议下,这位教师重新设计了教学,进行了第二次磨课,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她舍弃了练笔的环节,把时间花在指导学生读懂三份说明书的环节上。阅读《优卡丹说明书》,教师花了足足15分钟的时间细致地指导学生读懂,总结出抓住“批准文号”“生产日期和有效期”“适应症”“禁忌”“注意事项”“生产企业”等关键信息推断感冒药能不能给小弟弟喝,该怎样给1岁的孩子泡感冒药等。然后把总结出的学习方法迁移运用到阅读《米粉说明书》《果冻说明书》上,花了12分钟时间,从说明书中提取关键信息推断能不能吃,怎么吃。最后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自主读懂《味全奶粉说明书》,教师采用“考考你”的方法进行检测,即出示一些测试题,包括判断题、选择题、问答题,检测学生是否会进行合理推断,形成正确的结论,花了9分钟时间。

这样的教学紧扣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目标,不断练习抓住关键词推断信息的方法,有提炼,有迁移,有巩固,从扶到放,循序渐进,学生真正习得了方法,学会了阅读食品说明书,也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上一篇:尿微量清蛋白/肌酐下一篇:环境监测物联网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