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转及入库管理

2024-07-05

流转及入库管理(精选八篇)

流转及入库管理 篇1

随着我国经济转型的不断推进, 农民的农业生产积极性大大降低, 农民纷纷外出打工。从农业部了解到数据显示, 在农村农业劳动力极具减少的情况下, 农户采取承包土地的流转面积与劳动力的下降幅度完全不符。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我国的城镇居民已经占到了我国总人口的52.6%, 但是具有城镇户口居民数量却远低于这个水平, 实际上他们只是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方式, 并不是真正的城市居民。一方面, 他们不肯舍弃自己经营多年的土地, 在就业压力、生活压力等城镇生活的困难下, 仍不肯放弃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 通过城市打工他们获得了客观的经济投入, 并投入到机械化自动化的农业生产中, 高效的农业生产技术让农活变得非常便捷, 必须要多大的人力投入。尽管如此, 农村的土地流转面积仍然在逐年增加, 从农业部公布的统计数据来看, 截至2013年底, 我国农地流转面积已经扩大到0.23亿hm2, 同比涨幅高达22.5%。而且流转农地用有超过1/2都不是应用于粮食生产, 真正用于粮食生产的仅有56.6%。

2 农地流转现状

在新时期, 农地流转表现出了一定的时代特点, 在当前的社会和经济发展中, 农地流转发展的现状以及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外出打工的多数是青壮年, 被留下来多数是没有什么劳动能力的老人和妇女, 尽管到动力素质低下但是借助现代化的机械生产, 他们还能够完成相关的农业劳动, 导致很多家庭并没有完全彻底的放弃自己的土地;二是是农业规模化经营水平较低, 一家一户的生产经营模式使大型农业机械和新技术无法大面积推广应用, 而小块农田的农业生产投入成本高, 资源和土地的收益率非常低。而且在具体的农田流转方案实施中, 很多的农户不能形成统一意见, 一方面是他们根深蒂固的土地观念和情结;另一方面, 有一部分钉子户严重影响了相关工作的开展;三是农业经营主体的资金筹措手段的落后, 导致很多新兴的农业经营主体如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等机构因为无法凑集足够的资金而流产, 没有足够的财力和物力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新技术和人才引进, 限制了生产发展;四是地方政策导向, 近年来, 农地流转承包经营权总体平稳健康的, 各地将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作为发展农村经济, 以农地流转为突破口来形成规模经营。

3 农地流转问题的主要成因

一是国家有明确规定基本农田只能用来发展种植业导致流转土地使用不够规范。如作为企业业主流转大规模土地建设办公用房、培训区、道路等用地, 严格地讲都属于违规用地。二是由于增值收益不稳定所以极易出现违约问题。虽然承租方都要是经济实力较强, 一旦出现经营不善, 就可能存在农民拿不到租金的情况。三是土地联产承包制的期限限制会对流转项目的合同造成一定的影响。由于流转的土地基本是1998年第二轮承包签订的承包合同, 30 a承包期所剩时间不长, 承包到期后的政策具有不确定性, 给企业的投入和生产带来较大风险[1]。

4 农地流转的政策基础以及主要的方式

政策基础:首先必须是在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前提下, 其次是农地流转的主要对象必须是承包农户或居民小组, 整个流转过程必须以自愿的原则, 并以政府的主要决策和法规完成对土地承包单位和农户之间的协调和组织。承包过程不能私自改变土地用途, 并保护农民利益不受损害。

农地流转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土地转包, 即将土地在规定时间内的承包经营权完全转让给一个集体经济组织;土地出租, 即以出租的方式将土地租赁给指定的个体、单位并制定一定的租金协议;农地入股, 将农地量化作为股权参加到新型的农业经济中;农地交换, 双方按照协议相互交换对应土地的承包经营权。除了以上几种常见的农地流转方式, 还有农地转让、代耕、托管等。

5 农地流转管理的对策建议

5.1 加强政府的干预作用

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流转, 对此我们应分类指导, 因地制宜, 不能搞一刀切, 坚决做到“四个”不宜流转的土地一律不转。不宜强制性流转, 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不宜“带病”流转, 对承包经营权属有争议且未得到有效解决, 不利于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不宜超长期限流转, 对于超出土地联产承包期限的土地不宜进行流转, 属于不具法律效力的合同, 流转期限过长, 双方都不能充分预判到未来形势, 易损害其的利益。在城市发展规范区内的土地不宜流转, 作为中西部地区, 为促进县域或镇街经济发展、不断完善城市功能, 加快城镇化建设是大势所趋[2]。

5.2 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

要想提高土地利用的效率必须不断的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2013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 对新型农业经营组织的重视和扶持力度, 并加强相关的政策和法规的制定和完善。首先, 加快研究出台这方面的注册或认定的相关制度规定, 明确新型农村经营主体的法律地位、认定标准、设立登记相关内容。其次, 通过政府的干预加大对农业流转相关的财政补贴和资金扶持, 适当的增加对种植业、养殖业等方面的信贷投资力度。对农村土地流转的行为进行事前、事中、事后跟踪服务, 强化保障管理, 维护农民权益, 防止农土地流转“非农化”“非粮化”[3]。

5.3 完善政府机构建设

政府要加大相关机构的建设力度, 调动人力物力完成与土地经营纠纷相关的机构建设。逐层建立完善的维权机构, 从自然村、乡镇、县级逐层建立完善的制度总裁机构, 保证在农地流转过程发生的纠纷做到有机构受理、有人管理, 提高政府方面的作用。

5.4 改变土地观念

综合分析影响农地流转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陈旧的土地观念, 为此一定要通过电视、报纸等大众媒体改变农民的土地使用观念, 不要让他们以为农地流转就是永久性的失去了土地的所有权, 而是有多种灵活的形式实现农地流转。并加强普法宣传, 采取一定的措施加大对乡镇、农村的农民的土地政策法规的宣传力度, 加强手法和依法监督的意识。

6 结语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 当前急需实现农业转型, 而农地流转是发展规模经营实现农业转型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 为此要认识到农地流转存在的问题和成因, 并进行一定的改革措施, 全面的实现农地流转的工作, 提高广大农民的利益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摘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明确指出, 长期维持土地承包关系, 并在不断完善和控制耕地保护的基础上, 扩大农民对土地的支配权利。在政策上, 允许和鼓励围绕土地开展多种经营模式;开展农地有序、有效、合法流转工作, 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农业经营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 《决定》对于农村土地制度、扩大经营规模、加快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农地,土地流转,土地制度

参考文献

[1]范小玉, 许成宝, 冯润达.安徽农地经营权信托情况调研[J].农村经营管理, 2014 (5) .

[2]李秀存.土地流转“四不宜”[J].农村经营管理, 2014 (4) .

流转及入库管理 篇2

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工作现状

一是土地流转没有形成完整有序的运作机制,不规范的自发流转较多,仍有违背农民意愿强行流转和越权流转的现象,以致带来土地的权属纠纷和矛盾较多;二是一些农户由于外出打工或经商,家中无劳力耕种时,一般采取农户之间相互协商方式,口头约定,自行转包,没有履行契约形式,也不通过乡村组织办理登记手续的土地自由流转非常普遍,以致带来每年种粮补贴资金的分配问题、土地流转承包费问题、擅自改变土地用途问题时有发生;三是村组集体或农户确定的产业化项目,要进行土地流转才能实施,但由于少数农民拒绝转包而使规模经营项目不能实现;四是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制度下新生、老死、嫁出、迁入人员土地不增不减的规定,以及肥瘦、远近、优劣田块均衡问题很关注,对承包田块动态调整要求很迫切;五是税改前部分农户逃避税费充耕抛荒或私下无偿让他人耕种交税,而税改后,种粮不交税并有补贴时,又回来耕种,以致双方纠纷,权属不清矛盾多。

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影响原因分析

一是承包合同填写的内容不具体、不明确、不完善。有的承包合同内容非常简单,缺少合同的主要条款;有的承包合同只明确了地块名称,连承包面积、承包期限都没有填写。同时,许多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承包地交由他人耕种或因抛荒而被村集体收回,都没有办理相关手续,仅凭口头约定,容易引发纠纷。

二是人口的不断增长引发矛盾纠纷。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人们对土地的需求不断提高,从而也带来了许多矛盾纠纷。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30年不变政策的实施,土地承包的不平衡性显露出来,人口的变化使得人地矛盾日益凸显。

三是城乡开发建设征用土地引发矛盾纠纷。近年来,随着城市开发建设的加快,乡村建设迅猛发展,大量投资项目的上马,使越来越多的土地被征用,短期内实现了土地价值的增值。在利益的驱使下,农户相互之间、集体与农户之间出现了许多的矛盾纠纷。

四是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的实施,客观上导致了土地承包纠纷的增多。农村土地刚实行承包经营时,农民负担相对较重,除了上交公粮、农业税外,还要负担乡统筹、村提留等费用。随着农业税的取消和各项补贴政策的落实,农民种田的积极性空前提高。同时,随着农产品价格的不断上涨,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也就多了起来。

五是《农村土地承包法》滞后,部分乡村干部对土地承包的法律政策认识、执行不到位。农村土地承包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而《农村土地承包法》是从2003年3月1日起施行。2003年3月1日以前的农村土地承包产生的纠纷没有法律依据,拿新的法律去裁定法律颁布前的案件,不仅法律上没有这样的追溯力,而且往往容易引发许多新的矛盾。我们发现,有的乡村干部以大多数人的意愿为由,要回集体主动放弃的已填入他人土地承包合同书上的土地。这说明部分领导干部对农村土地承包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认识不到位,在发生矛盾纠纷时,不能准确判断是非,导致矛盾升级。

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工作完善建议

一是广泛宣传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意义。宣传推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意义,要立足当地经济发展的现状,逐步建立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经营体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创造性,进一步优化农村土地资源最佳配置,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提高规模效益。宣传政策,增强农民的法律意识,应将国家《农村土地承包法》及省委、省政府关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工作方面的政策法律编成小册子,印发至村、组、农户手中,使广大农民朋友了解政策,熟悉法规,充分认识到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必须依法依规进行,做到家喻户晓。

二是完善农村土地延包制度,明晰土地承包经营权权属。首先,抓紧发放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对尚未完成农村土地延包的乡镇,组织发包方与农户签订土地承包合同,并颁发由县级人民政府印制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其次,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其次,加强土地承包合同管理。乡镇政府和村委会均要建立承包合同档案,专人专柜管理。档案资料要齐全,包括承包方案、合同、登记表册、变动情况台账等,确保土地承包资料有案可查。

三是建立健全土地流转监管服务调处机构。成立农村土地流转监管服务机构。市、县要成立领导小组,设立办公室;乡镇设立土地承包经营管理机构,配备2—5名专职人员对土地流转进行监管服务。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处机制,成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处机构。村级成立纠纷调解小组;乡镇成立纠纷调解领导小组,并依托乡镇农经管理机构组建调解庭;县级成立纠纷仲裁委员会,并依托县级农经部门组建仲裁庭。

四是研究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和实施意见。抓紧研究制定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包括财政扶持、农村金融信贷、统筹城乡劳动力转移就业、社会保障等;抓好试点工作,总结成功经验,尽快研究出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实施意见,制定完善规章制度,正确引导和规范农村土地流转工作。依法依规实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工作,既消除了过去土地经营权任意甚至违法流转造成的诸多矛盾,又解决了过去耕地抛荒的不良现象,既鼓励了种田能手多种田,又实现了规模种植,大大提高了产出率。通过流转价格的杠杆作用,既让转入户增加了经济收入,同时又为转出户增加了经济效益。

流转及入库管理 篇3

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一项核心政策,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30多年过去了,分散化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弊端正在突显出来,由于经营规模零散,产品质量标准很难统一,信息、枝术匮乏,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收入增长明显滞后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平均发展速度。一方面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直接收入增长速度低于CPI等消费指数的增长,另一方面,农业生产所使用的水、电、药、种子、肥料等生产资料价格节节攀升,导致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可支配收入持续走低,城乡经济二元化结构更加明显,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放弃曾经视为命根子的土地,背景离乡到城市打工,耕地被闲置、低效利用或撂荒的情况已经非常普遍。于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一种新型的土地经营方式——土地合理流转。适度规模经营在我国农村悄然兴起。在发达地区土地流转经营为我国农业经营方式转变开辟了新途径,基本解决了谁来种地的问题。但在欠发达地区土地流转经营作为一项新生事物,在其发展中还存在着请多困难和挑战,加强和完善土地流转经营方式,成为推动“三农”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当务之急。

2 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障碍

农村土地流转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产物,近年来,我市各县区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创建现代种养业示范园区,培养了一批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农业公司等新型的经营主体,在解决返乡农民工就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由于缺少系统性、权威性的指导意见、政策法规,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仍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2.1 享受国家各项补贴不合理,项目对业主倾斜不够

一是随着农业税费的取消,国家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等政策的落实,农民把土地闲置、撂荒或把土地流转给业主后,不种地还继续享受国家各项补贴。二是项目实施未给产业配套,有产业无项目,实施了项目没有产业支撑,政府投资完善了基础设施的土地流转,农民擅自抬高地租;业主建园后争取项目改造设施,要经农民同意,项目建设内容也很难实现业主所需的用途。三是必须“尊重”农民意愿,只要有1-2个农民从中刁难持反对意见,土地流转搞成片规模经营就无法进行下去。

2.2 在利益驱动下过多干预农村土地流转

个别地方靠农村土地使用权的买卖来树政绩,把农村土地流转作为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方式,原本应该规范、引导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管理者,变成了直接进行土地流转的执行者,行政干预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强制进行土地流转已经严重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还出现了不顾多数农民意愿,强行收回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行为,又擅自改变土地的使用用途,占用大量耕地建厂房、办工业园区,甚至以此为名进行房地产开发,严重侵害了农民利益,造成极大的社会影响。

2.3 农村土地流转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

目前,我国有关土地流转的法律、法规在某些方面存在漏洞,难以有效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例如:如何征集农民土地流转意愿,如何保证农民土地流转过程中拥有充分的话语权,这些条款的缺失直接造成了土地流转主体的错位,政府代位进行土地流转行为也就成为必然。另外,有关土地流转的规定不合理。导致土地流转进程受到阻碍。例如:《土地承包法》和《物权法》均未对土地流转最低期限做出规定,这就使得有意流转土地实施规模化生产的业主有顾虑,怕经营效益好时农民索回土地,就不能放心的承包土地、进行土壤改良、完善设施及农机购置,因此,如何通过政策完善使受让人吃下定心丸值得研究。

2.4 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

在有经济利益的土地流转过程中,政府部门通过行政干预来实现土地流转,而在没有经济利益的土地流转过程中,缺少对农户的宣传、指导,导致农户自发的土地流转不规范、不稳定,影响了土地流转市场正常发展。从长远来看,农户与农户、农户与公司之间的土地流转才是农村土地流转的市场主体,做好农户土地流转管理是各级地方政府的职能所在。由于土地流转管理不到位,导致当前土地流转存在一系列的后续问题。农民缺少对家庭农场和农业公司等经营能力的评估,一旦经营出现问题,参与土地流转的农民的经济利益就会受到极大损失,在农民利益保护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一切经济损失只能是农民自己承担。农民在让出或失去土地经营权之后,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业主承包土地实行规模经营,得不到国家项目资金扶持,就难以完善生产性设施,就不能减少投工量降低生产成本。这些问题都成为影响农村进行土地流转的障碍。

3 完善农村土地流转的管理对策

3.1 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健全土地流转市场,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稳定发展

完善现有的《土地管理法》、《土地承包法》以及《物权法》,研究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法律条款和详细的司法解释,进一步规范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土地用途变更制度,避免土地流转过程中因法律缺失给农户、业主、国家带来的损失。地方政府应结合相关法律规定,制定适合本地区的土地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指导县区、镇(乡)、村组土地流转管理网络。

培养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规范农村土地流转、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转让的市场化、公开化。政府部门应充分发挥服务职能,及时公布有关土地流转的数量、位置、价格等信息。发展社会性中介服务机构,为土地流转的高效运行提供咨询服务平台。

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和新农合医疗保障制度,解决农民土地流转之后的后顾之忧。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积极发展非农经济,增加农民的非农收入。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例如提供小额贷款,提供专业技术指导等帮助。

3.2 推动农村产业化,增强农村土地流转的“引力”

按照内育外引的方式,重点培育家庭农场,由发展成熟具备实体的多个家庭农场,组建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再与相关公司联姻,进一步激活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逐步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从适度规模生产到产业化经营转变”。在一定范围内由政府管理部门牵头。实行区域化布局,结合自身实际项目,统一规划和管理,实现农业工业化,农产品商品化,使市场与公司对接、公司与基地对接,基地与业主对接,达到“贸、工、农”,“产、供、销”一体化,增强市场竞争力,降低产业风险,促进业主和农民双赢。三是“从经验型向科技型转变”。面对农产品市场发育不全,信息闭塞,农民市场经济意识淡薄,文化素质较低等因素,唯有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效益为中心,以销订产、以量促销、以质取胜才是出路。三是“从输血向造血转变”一味地“输血”式的扶贫不能解决“三农”的根本问题,最重要的是创造条件,发挥业主和农民自身的力量,使他们通过智慧和技能产生“造血”功能。具体地说,就是通过土地流转,达到集约规模经营,争取国家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和项目扶持,给业主创业、农民就业打造良好环境。发展特色产业,自强致富。

3.3 加强技能培训,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和经营者素质

土地流转之后,作为农村主体的农民必然面临转型,以适应新的生产模式。开展设施农业、精准农业、机械化作业,这就对职业农民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政府结合实际、强化对农民的思想教育、技能培训就成了工作重点。同时,农口业务主管部门应委派专家、技术人员深入现场,测设规划服务指导,挂脾上岗,向社会公示,列入目标考核,确保业主正确定位,按规划发展,瞄准市场标准化生产优质农产品,同时宣传包装打造品牌。以品牌效应多贏效益,逐步把农民零散的土地吸纳为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农业公司(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属地,实行规范管理、规模经营,标准化生产,保质保量满足国民生活需求。

参考文献

[1]陈锡文,韩俊.如何推进农民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J].中国改革(农村版),2012,(3):35-37.

兴澄非计划成品入库管理措施 篇4

加速物资周转、减少库存成本一直是企业库存管理的重中之重。库存量大会产生以下问题: (1) 增加仓库面积和库存保管费用, 从而提高了产品成本; (2) 占用大量的流动资金, 造成资金呆滞, 既加重了货款利息等负担, 又会影响资金的时间价值和机会收益; (3) 造成企业资源的大量闲置, 影响其合理配置和优化; (4) 掩盖了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不利于企业提高管理水平。要降低库存, 就要分析库存的来源和产生的原因, 从而对库存进行有效地控制。江阴兴澄特种钢铁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兴澄特钢”) 从SCORE方法的SCO和RE两个阶段介绍了公司非计划成品入库管理的实施。

1非计划成品管理方法

兴澄特钢通过SCORE方法管理非计划成品的入库。其中, S:Select, 选择要改善的流程;C:Clarify, 阐述问题和项目目标, 测量历史数据来量化现有能力;O:Organize, 组织项目成员并对他们进行方法论和项目范围的培训;R:Run, 实施改善活动;E:Evaluate, 评估效果。

SCO阶段主要是阐述问题、组织人员等, 为后期实施做准备;RE阶段主要是项目的实施和实施结果评估, 准备好工作场所并与供应商、顾客和后勤人员进行沟通。

2兴澄非计划成品产生的原因

在以市场为导向的今天, 非计划生产看起来似乎不合理。但是从现实角度看, 不管是生产方还是销售方, 又不可避免会存在非计划成品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生产。为了实现满负荷生产, 提高各生产线的产能, 在合同量没达到适合生产的情况下, 会安排一些预合同进行生产, 从而造成了非计划成品的存在;

(2) 销售。从接收订单到生产入库需要至少几天的时间, 如果没有合适的坯料生产, 而且精整工序又复杂的话, 需要的时间会更长, 且可能会影响客户对公司的依赖程度。所以, 公司一般会提前下发一些不确定用户的订单合同, 以备不时之需, 这也造成了非计划成品的存在。

兴澄特钢系统中原入库流程不区分非计划成品和计划成品, 造成了两种材料的入库信息混乱。对于库存中存在的非计划成品没有进行分类, 无法明确非计划成品产生的原因, 也就不能有效进行控制。项目实施前期, 公司对非计划成品进行了梳理, 分析了非计划成品的三种来源。在信息系统中, 对非计划成品的入库流程进行优化, 达到控制并减少不必要的非计划成品进入成品库, 从而降低库存的目的。

3处理措施

优化非计划成品的入库流程, 就是在成品入库时刻, 标记材料是计划成品还是非计划成品, 同时对非计划成品信息进行自动采集和分类, 明确非计划成品的原因, 提供非计划成品的具体材料信息和汇总信息, 供不同需要使用。把库存降到合理范围之内, 既能满足生产要求, 又能保证合理库存, 供销售使用。

3.1非计划成品来源

为分清非计划品类型, 修改现有程序, 记录非计划成品入库的原因, 将原因分为以下三类:

(1) 生产类。称为生产余材, 指生产过程中为满足生产节奏或其他原因产生的非计划成品;

(2) 销售类。称为销售公司指定余材, 指销售合同客户为销售公司的非计划成品;

(3) 改判类。称为改判余材, 指材料产出后根据要求改判成可余材外卖的非计划成品。

3.2入库流程图

优化后的入库流程如图1所示, 在系统中新增余材查询画面, 记录余材原因和数据, 并形成分类统计, 供生产和销售等部门查看, 分清库存责任, 从根源控制非计划成品, 对有效降低库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3.3实施措施

(1) 系统中增加后台批处理, 每天定时对非计划成品数据进行采集和统计;

(2) 系统修改入库流程, 对非计划成品进行分类记录;

(3) 系统中新增画面, 该画面可以直观地显示各类非计划成品的类型和汇总量, 可以根据某时间段、钢种、标准、厂区、库区等多条件进行分类查询, 还提供了详细的材料明细数据, 用户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汇总和明细查询。新增画面展示见图2。

4结束语

玉米种子晾晒技术与入库管理 篇5

1.1 割行晾晒

制种田花期授粉全部结束后, 应及时割除父本行, 主要是为了增加母本行通风透光, 达到增产早熟作用;还可以防止秋季收获混杂, 保证种子质量。

1.2 田间站秆扒皮

在繁育种田进入蜡熟期时, 就要进行站秆扒皮。当母本果穗进入蜡熟后期, 从果穗顶部自上而下将苞叶剥开, 要一剥到底, 不能留在子粒上面。为防止苞叶复原, 造成果穗基部积水, 最好用麻绳或皮套将苞叶捆绑固定, 使其果实完全外露。

站秆扒皮的好处不但可以降低种子水分, 还有助于后期干物质积累, 增加繁制种田产量。站秆扒皮时应该注意, 把果穗外面的苞叶全部扒到果穗基部, 使苞叶下垂, 防止雨水侵入造成种子发霉变质。站秆扒皮要集中在1~2天内进行, 以缩小种子含水差距。另外要把扒皮时扒掉的果穗带回在家中晾晒, 避免造成人为混杂。

1.3 高茬晾晒

当玉米种子进入完全成熟期时将玉米茎秆割掉, 根据植株的高矮、软硬程度, 一般留高茬60~70cm, 然后把果穗外部的苞叶扒掉, 留里面的3~4片苞叶, 每6~8个果穗捆成1把, 挂在茬上晾晒, 随扒随绑随挂, 2~3天转动1次。这种晾晒通风透光好, 降水快, 是一种较适用的晾晒方法。

1.4 场院搭挂晾晒

在农户住家庭院内, 用木棍、铁丝等搭建支架, 架高150cm左右, 然后将玉米穗8~10个捆成1捆, 挂在架上, 做到2~3天翻动1次。

1.5 晒场晾晒

将扒好的果穗平铺在房顶或晒场上, 进行晾晒, 果穗要均匀摊平, 不能过厚或过薄, 每天翻动1~2次。

1.6 网袋晾晒

将去干净苞叶、花丝的果穗整齐装入网袋中, 然后均匀摆放在通风良好的墙上、木架或房顶上, 2~3天翻动1次方向。装袋果穗不宜太满或太实, 否则影响其晾晒效果。

1.7 火炕晾晒

如遇雨水过大无法扬场晾晒, 种子水分持续偏高, 应采取火炕炕种、室内贮藏或及时脱粒、晾晒等紧急措施, 确保种子安全降水。

2 注意事项

以上晾晒方法除了田间站秆扒皮、高茬晾晒外, 都要求注意晾晒场地必须地面干燥, 通风向阳, 并备有防雨设施, 下雨或下雪时及时遮盖。切不可将果穗装仓、装袋或大堆、长时间存放。对个别水分较大的品种要准备防寒用具, 如麻袋、草帘等, 冬季来临前防止夜间温度过低造成冻害。

总之, 成熟后晾晒要根据品种、当地自然条件以及生产条件, 灵活机动采用不同的晾晒办法, 才能保证种子发芽率达到国家标准。

3 入库管理

玉米种子的储藏环境, 直接影响种子的生命力。为确保其安全储藏, 必须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

3.1 做好种仓的清理和消毒

种子进入仓库前, 应对仓库及仓库用具进行清洁打扫和消毒处理。对麻袋、编织袋、筛子等盛用器具, 采用刮、敲、摔、打、洗、阳光曝晒和用开水烫等方法进行清洗。对仓库内的遗留种子、杂质和垃圾要清除干净。刮去虫窝和鼠洞, 修补墙面, 同时做好仓库外面的清理工作。

3.2 仓库消毒

可用80%敌敌畏乳油100~200mg/m2进行喷雾或挂条施药, 然后密封72小时。消毒后须通风24小时方可进库;也可用0.5%-1%的敌百虫溶液均匀喷洒, 每100平方米喷施3kg药液。

3.3 把好种子入库关

种子入库时, 应保证种子的品质、成熟度和破碎粒率要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同时要求种子含水量不能超过13%。要做到“五分开”, 即:级别不同的种子要分开;干、湿种子要分开;受潮和不受潮的种子要分开;新、陈种子要分开;有虫病和无虫病的种子要分开。

3.4 加强仓库通风

在仓库温度较高或种子含水量较大时, 要做好及时通风透气。种子通风时间应在9:00-10:00或18:00-19:00, 中午尽量不要开窗通风。通风要掌握好以下几个要领, 天气晴朗、早晨和晚上时通风, 在天气寒冷, 滴水成冰的时候也可以通风, 但是在下雨、下雪、有雾的天气均不能通风换气。

3.5 勤于种子检查

3.5.1 查种温。

正常情况下, 要加强通风管理, 以利种子正常呼吸, 提高种子的生活力, 但在湿度大的情况下, 不要打开库房的门窗, 控制温度, 以免加大库房的湿度, 致使种子发霉变质。注意根据种子含水量等及时检查种温。检查应选晴天, 在上午9:00-10:00进行。散装仓分上、中、下3层抽样, 按照每层检查5个点共15处;针对袋装堆放的种子检查, 也应定层、定点, 也分为上、中、下层3层检查。

3.5.2 查水分。

以25平方米为1个检验区, 采用3层5点共15处的抽样方法。检查的间隔时间, 在第一、四季度干燥季节可每月检查1次长期储藏的种子, 在第二、三季度雨水丰沛的季节每月要检查2次。

3.5.3 查发芽率。

一般情况下, 每月检查一次种子发芽率, 对温度变化较大的库房, 十天半月就应该检查一次, 进入春季, 气温变化大, 容易坏种, 因此, 要勤检查, 发现问题, 立即解决。另外, 根据气温的变化及在熏蒸前后也要相应进行检查。最后1次检验应在出库前10d进行。

4 注意事项

流转及入库管理 篇6

1.1 基本产品

根据目前基础地理空间数据生产技术发展和用户的需要, 基础地理空间数据产品主要包括以下四种基本模式:数字线划图 (DLG) 、数字正射影像图 (DOM) 、数字栅格地图 (DRG) 、数字高程模型 (DEM) , 简称为“4D”。这些产品可根据需要以数字和模拟二种形式提供。根据用户的需要可形成复合产品, 如数字线划图与数字正射影像图叠加可形成数字影像地形图。

(1) 数字线划图, 简称为D LG (Di g i ta l Line Graphic) ; (2) 数字正射影像图, 简称为DOM (Digital Orthophoto Map) ; (3) 数字高程模型, 简称为DEM (Digital Elevation Mo d e l) ; (4) 数字栅格地图, 简称为D R G (Digital Raster Graphic) 。

1.2 复合产品

(1) 数字影像地形图 (Digital Orthophoto Topographic Map) 。

以数字正射影像图 (单色或彩色) 为基础, 叠加相关的数字线划图而产生的复合数字地图产品。

(2) 数字影像地面模型 (D i g i t a Orthophoto Ground Model) 。

以数字正射影像图 (单色或彩色) 为基础, 叠加相关的数字高程模型数据而产生的复合数字模型产品。

(3) 数字影像专题图 (Digital Orthophoto Thematic Map) 。

以数字正射影像图 (单色或彩色) 为基础, 叠加相关的专题矢量数据而产生的复合数字地图产品。

2 基本特征

2.1 数据格式

基础地理空间数据的数据格式主要分为矢量和栅格二种, 数字线划图为矢量数据集, 每一地理要素分别采用点、线、面描述其几何特征, 并赋予属性, 同时按要素分类分为若干数据层, 提供地理信息系统做空间检索、空间分析使用。数字正射影像图、数字高程模型和数字栅格地图为栅格数据集, 数据结构就是像元阵列, 每个像元由行列号确定它的位置, 且具有表达实体属性的类型或值的编码。

矢量数据能全面地描述地表目标, 可随机的进行数据选取和显示, 与其它信息叠加, 可进行空间分析、决策。具有严密的数据结构, 数据量小, 可完整地描述数据的拓扑关系, 便于深层次分析, 输出质量好, 数据精度高, 但其数据结构复杂、技术要求高。栅格数据具有数据结构简单, 空间数据的叠加简便, 易于进行空间分析, 相对来说图形数据量大, 数据和信息量受像元大小的限制。

2.2 基本内容

考虑到基础地理空间数据采集时间和产品的提供周期, 基础地理矢量数据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分为核心地形要素;第二层次为在核心地形要素的基础上, 根据各地不同的需要, 选取更多的其它要素 (可选要素) ;第三层次为全部地形图要素 (全要素) 。

矢量数据的基本内容:大地控制测量数据 (包括平面控制点、高程控制点、天文点、重力点) 、水系及附属设施、建筑物及附属设施、交通运输与管线设施、境界、地表覆盖、地貌。

栅格数据:DEM格网数据, 格网间距5米或12.5米;DOM影像数据, 地面分辨率为1米;DRG图形数据, 分辨率不低于250dpi。

文本数据:地名数据, 含地名位置、类型、行政区划、经济信息等;元数据, 说明数据内容、质量、状况和其他有关特征的背景信息, 是数据自身的描述信息。

3 基于航测的空间数据生产流程及关键技术研究

3.1 资料准备

航摄资料如航摄底片、控制点资料、相关的地形图、航摄机鉴定表、航摄验收报告等应收集齐全;对影像质量、飞行质量和控制点质量应进行分析, 检查航摄仪参数是否完整等。

3.2 影像扫描

根据航摄底片的具体情况, 设置与调整扫描参数, 使反差适中、色调饱满、框标清晰, 灰度直方图基本呈正态分布, 扫描范围应在保证影像完整 (包括框标影像) 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小, 以减少数据量。影像扫描分辨率根据下面公式确定:

影像扫描分辨率R=地面分辨率/航摄比例尺分母。

3.3 定向建模

自动搜寻框标点, 放大切准框标点进行内定向, 对定向可由计算机自动完成, 人机交互完成绝对定向如不符合要求, 需重新定向, 直至符合限差要求。

检查定向精度, 需满足要求, 完成定向后需检查坐标残差。

3.4 数据采集

(1) 立测判读采集, 需严格切准目标点要求按中心点、中心线采集的要素, 其位置必须准确, 点状要素准确采集其定位点, 线状要素上点的密度以几何形状不失真为原则, 密度应随着曲率的增大而增加。每个像对的数据必须接边, 自动生成的匹配点、等视差曲线或大格网点、内插的小格网点均需漫游检查, 保证其准确性, 为提高DEM精度, 需人工加测地形特征点、线和水域等边界线。

(2) 采集的数据应分层, 进行图形和属性编辑, 矢量数据线条要光滑, 关系合理, 拓扑关系正确, 属性项、属性值正确;利用DEM数据, 采用微分纠正法对影像重采样获得DOM数据。

3.5 元数据制作

可由相应的专业软件进行计算输入各属性项中, 无法自动输入的内容由人工输入。

摘要:本文笔者基于多年从事航测的空间数据生产经验, 研究探讨了相关生产流程及其中所涉及的关键技术, 文章首先对空间数据产品的模式和基本特征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而后给出了基于航测的空间数据生产流称, 最后结合笔者工作经验, 重点探讨了流程中所涉及的关键技术, 全文既是笔者长期工作实践基础上的经验总结, 同时也是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升华, 相信对从事相关工作的同行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航测,空间数据,生产流程,关键技术

参考文献

[1]陈尊充, 陈炳桐.关于大比例尺航测成图的体会[J].城市勘测, 2002 (3) :25~27, 30.

流转及入库管理 篇7

ADS40相机采用CCD线阵推扫方式, 同时获取前视、下视、后视三个视角的图像, 由这些图像构成立体模型。此外, ADS40系统集成了GPS/IMU设备, 构成了可在航摄的同时记录了外方位元素的POS单元, 数据处理较为复杂。利用ADS40数码航摄资料, 进行航测测图作业, 与传统的框幅式航摄有着不尽相同的作业方法, 作业流程如图1所示, 作业内容如表1。

2 空中三角测量及立体模型建立

2.1 空中三角测量

原始影像引入工程后得到的影像为L0级影像, 利用Gpro软件, 在其上做自动点匹配 (APM) , 获得像片连接点。然后用ORIMA软件, 利用航摄时的GPS定位数据 (GPS定位测量利用连续运行卫星定位系统 (CORS) , 定位精度较高) 、IMU数据以及像片连接点, 进行光束法区域网平差CAP-A。以残差、中误差、标准偏差、误差椭圆、可靠性等指标, 剔除含粗差的点及参数调整, 再重复进行光束法区域网平差CAP-A, 以达到精度要求, 获取精确的外方位元素。

2.2 L1级影像纠正及立体模型建立

将空三平差所获得的精确外方位元素, 重新引入到GPro中, 对L0级影像进行纠正, 重新获取L1级影像。此时的L1级影像是进行立体观测和目标定位的基础。一般我们只选择前、下、后视3个全色波段的L1级影像来构成立体模型。

3 坐标系统及转换

ADS40航拍数据所获得的数据及L1级影像是基于WGS84坐标系统的, 而现有的地形图及修测后的地形图成果是市平面、高程坐标系, 因此需要进行坐标系统的转换。

徕卡为了保证其软件开放性, 可以允许用户在一个ASC码文件spheroid.tab中添加自己的转换七参数和水准面精化成果bin文件。其中, bin文件是一个开放格式的二进制文件, 内有每个格网点的高程改正值, 非常容易解析。而我们知道, 现在这些参数和数据都是严格保密的, 为了保证数据安全, 我们不得不探索另外一种工作流程。

现在采用的作业流程如下, 通过编制自主研发的ADS40数字摄影测量数据自动化处理系统, 实现对4 D产品在U T M 8 4、WGS84、市坐标系之间任意转换, 我们称之为后处理方法, 而对应的软件称之为ADS40数字摄影测量数据自动化处理系统, 其过程如图2所示。UTM84与WGS84椭球参数相同, 而坐标单位为米, 与WGS84坐标系相比, 更有利于测图中的一些数据操作, 并且是目前商业软件都能支持的坐标系。

4 航内修测作业方法及步骤

航内空间数据采集及成图由莱卡的LPS数字摄影测量软件平台和PRO600数字测量模块完成。PRO600数字测量模块的成图环境为Micro Station V8, 提供dgn格式的图形文件。PRO600软件提供了增加点、线符号代码功能, 可以将我们的符号库的符号增加进去, 从而获得与现有地形图一致的图形文件。

(1) 由于PRO600测图环境为3D, 而现有地形图为2D, 需要将现有地形图的所有点、线、面数据赋予高程值, 将其输出为3D图形文件形式。通过Microstation VBA编程取出地形图的每个点位的平面坐标, 然后找到此地形图对应图幅号的DEM数据 (目前采用2001年的DEM数据, 在2008年新的数据提取出来后, 可以采用新的DEM数据, 这样在立体测图环境下更便于作业员观测) , 在这个DEM上插值得到这个点位的高程, 重新赋予高程值, 最后输出三维DGN格式。这部分功能在ADS40数据后处理软件中实现。 (2) 将图形文件从市平面、高程坐标系转换为UTM84坐标系。对于一般的点、线、面, 除了平面坐标的转换, 在高程转换时, 需要进行正常高到大地高的高程逆改正;对于高程注记, 需要特殊处理, 在其高程点的实际高程值发生变化后, 其附近对应的文本注记 (高程注记) 也必须改变, 转换为UTM84坐标系高程值高程点注记。这部分功能在ADS40数据后处理软件中实现。 (3) 打开LPS软件, 首次作业需建立工程文件*.blk, 主要是建立参考坐标系统、传感器模型、工作单位等一些参数。并调入相应航线的L1级影像。 (4) 在LPS环境下打开PRO600, 同样首次作业需建立工程文件*.prj, 主要是选择种子文件、点符号库、线性库、成图比例尺等一些参数。 (5) 打开经转换坐标后的图形文件, 通过立体模型与地形图对照, 对发生变化的地物、地貌, 选择相应的代码, 便可进行航内修测作业。 (6) 将修测后的UTM84坐标系下的地形图, 转换为市坐标系, 同时进行大地高到正常高的高程改正, 供后续作业用。与第2步相同, 同样要对高程注记进行处理。这部分功能在ADS40数据后处理软件中实现。

5 数字化叠加成图

数字化叠加成图流程图如图3所示, 打开航内修测的图形文件, 在航内修测图形的基础上, 以外业调绘图形为基本资料, 按照技术要求进行数字化。数字化内容包括对图形的补测、修测、加注记以及地物属性的录入。数字化完成后, 形成1∶2000地形图入库数据;通过符号配置和图形整饰, 形成标准的1∶2000地形图成图数据。

6 数据入库流程及方法研究

6.1 作业方案

航内空间数据采集采用基于Micro Station V8平台的PRO600数字测量模块完成, 采集的数据已按照技术规程中数据入库的要求进行代码、分层、颜色等的分类。数据入库过程是将Pro600中的代码属性转换为MGE代码, 并在MGE环境中采集录入道路、水系、房屋、地名、山名等属性点信息并存储在后台数据库中。

本测区仍按照之前的1:2000航测数据入库方式进行操作。待软件平台升级后, 可将本次作业的MGE数据通过航测与EPS接口软件读入EPS软件中, 并通过EPS软件平台转换为MDB格式, 并最终导入规划局统一办公平台的Arc GIS数据库。

6.2 入库作业流程及方法

(1) 市城市勘测信息系统以Intergraph/Geovec软件为基础, 数据文件格式包括*.DGN、*.ATT、*.PTR、*.PAR和*.XYZ等5种类型。其中DGN文件为市城市勘测信息系统的图形平台Micro Station的文件格式, 主要保存图形要素内容;Ptr、Att文件则主要保存图形元素的编码和属性内容;Par文件保存图幅设置信息;XYZ文件保存图幅坐标范围信息; (2) 对提交的航测数字化入库数据进行检查, 确保每一入库的图幅其5个格式的文件齐全, 以保证入库过程的顺利进行; (3) 将航测数字化数据录入临时数据库中, 以确保待入库数据的代码、属性信息与图形元素一致; (4) 根据待入库数据的图幅范围, 确定并连接相应的MGE工程; (5) 通过航测数字化软件入库模块, 进行图形、属性内容的正式入库; (6) 检查入库后的数据, 确保所有图形要素正确入库; (7) 通过MGE的MGNUC模块, 检查入库数据的代码和属性内容是否已正确入库。

通过MGE的BASEMAPPER模块, 将入库数据的文件名 (图幅号) 在工程数据库中注册;并检查维护属性记录在数据库中的一致性、完整性。

参考文献

[1]刘莉.浅谈航测数字化成图的图像处理[J].科技资讯, 2008 (29) :350-351.

流转及入库管理 篇8

一、建立以条形码为基础的一套信息管理系统

在实际工作中, 好多中小企业, 尤其是小微企业, 在仓库的管理上还是处于原始的人工管理状态, 雇佣一个保管员 (一般是雇佣年纪大的或者亲属, 裙带关系明显) 进行仓库物资的出入库管理, 虽然也制定有仓库管理办法和制度, 但往往执行随意性强, 不到位。有些是简单的纸质签收, 如果纸质的原始记录丢失, 仓库的管理就会是一本糊涂账。

中小微企业虽然规模不大, 但也要有与时俱进的理念, 要在信息化上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在仓库的出入库管理上, 中小微企业要向大企业学习, 建立起以条形码为基本的存货管理系统。条形码仓库管理软件是对仓储各环节实施全过程控制管理, 并可对货物进行货位、批次、保质期、配送等实现条形码标签序列号管理, 对整个收货、发货、补货、集货、送货等各个环节的规范化作业, 还可以根据客户的需求制作多种合理的统计报表。配备起基本的以条形码为基础的固定资产管理系统, 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条码打印机和标签;二是数据采集器, 以固定或移动式扫描枪为主, 主要作用是扫描条码;三是软件程序, 主要是与采集器相匹配, 根据企业的不同要求制定不同的程序要求。

在采购入库的时候, 用户使用条形码打印机来打印这一批产品的条形码标签, 完成其初始信息的采集, 然后在系统的入库收货单中的序列号一栏直接使用扫描枪扫描其序列号标签, 当此采购收货单被保存的时候, 系统在相应产品的库存中自动增加。当销售出库的时候, 管理员在出库单上的物品序列号一栏使用扫描枪直接扫描, 当保存出库单的时候, 系统在库存中自动减少此产品的库存, 平价调拨则不影响整个库存的变化, 因此库存只能通过入库或者出库更改, 否则无法改变, 且管理员可以随时查询特定型号的库存。

将条形码引入仓库管理, 不仅可以改变信息采集的传统手工作业方式, 降低作业强度, 还可避免由此造成的各种差错, 解决库房信息陈旧滞后的弊病, 帮助企业合理有效地利用仓库空间, 以快速、准确、低成本的方式进行仓库出入库管理, 大大提高了作业效率和管理水平。

二、建立严格的出入库签证制度

物资的储存和使用包括采购入库和使用出库两个部分, 建立起以条形码为基础的信息化管理系统, 只是走完了仓库出入库管理中至关重要的一步。信息化的手段还需要人去执行。所以, 在信息化的基础上, 还要建立起严格的出入库“二”签署制度。第一个“二”是指入库时采购员和库管员要做好逐件交接制度。库房管理员要根据采购计划单、发票的项目认真清点所要入库物品的数量, 并检查好物品的规格、质量, 做到数量、规格、品种, 价格准确无误, 质量完好, 配套齐全, 并在接收单上签字 (或在入库登记簿上共同签字确认) 。第二个“二”是指物品出库时, 仓库管理员要做好出库记录, 领用人做好物品领用签收记录。

入库签收, 库房管理员要凭产品发票或送货单及采购单凭证入库验收, 认真核对产品的数量、品种、规格, 如发现有损坏、质差或品种、规格不符等情况, 坚决不予入库。产品验收后要及时进行条形码打印和信息录入, 并填写货物收到记录, 并做好台账备查, 做到产品账、卡、物相符。库管员、采购员交接时双方一定要进行签字, 并保存好入库记录, 建立档案备查。这就是入库的“二”签制度。

出库签收, 库房管理员要严格凭出库单或领料单发货, 无单不发货, 内容填写不全不发货, 名称不准不发货, 要对每一件物品进行条形码扫面, 保证系统物账平衡。出库后要及时清理现场, 校对物、卡, 结清账目, 做到账、卡、物相符。库管员、领用人要当面点验清楚出库产品, 签收领料单, 这就是出库的“二”签制度。

出入库“二”签制度强调的是库管员与采购员或领用人一定要二人同时签字确认, 缺一不可。

三、在出入库的“二”签制度基础上的“二”罚制度

在平常的仓库入库验收时发现有盈亏、损坏、质差、无合格证或品种、规格不符情况不得置之不理, 不予签字, 应立即向领导汇报, 以便及时协调处理。如果事情紧急, 库房管理员与采购员配合或协助先行办理入库, 并做好备注说明。否则对库房管理员与采购员一同进行处罚 (小额罚款) 。

为了防止出现出库货物差错, 尤其是领用人要严格遵守出库制度, 应先写好出库单并且相关责任人签字后, 交仓库管理人员进行出库登记工作, 才可以到仓库拿取货物。库管员、领用人要当面点验清楚出库产品, 当面签收领料单, 否则对其一同处罚 (小额罚款) 。

为什么要在出入库的“二”签制度基础上同时进行“二”罚制度?还是如上所述, 好多中小微企业, 尤其是小微企业, 在仓库的管理上没有系统的制度, 雇佣人员良莠不齐。采取“二”签制度同时加入“二”罚制度, 这不是目的, 主要是通过罚款制度的实施, 暴露出一些管理问题, 从而促进管理方式的改变, 加强出入库的正确性, 防止出入库的弄虚作假, 提高库管人员和相关人员的素质, 提升管理水平, 到最后杜绝处罚。

综上所述, 中小微企业的存货出入库管理至关重要。建立完善的出入库管理系统, 不但使此类企业自身上管理上更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 也能使此类企业提高资产的效能, 充分发挥资源的物质基础作用。

摘要:中小微企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如何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站稳脚跟, 并逐渐发展壮大, 是很多中小微企业必须面对的一道难题。文章从中小微企业出入库管理入手, 从一个侧面对中小微企业如何做到科学、规范管理进行了剖析。

关键词:中小微企业,出入库,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1].张羽.山西中小微企业迎来发展黄金期.有望成长众多“小巨人”.新华网, 2013.5.23

上一篇:中国古典诗歌的可译性下一篇:学习型组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