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化技术推广

2024-07-16

农机化技术推广(精选十篇)

农机化技术推广 篇1

1 做好农机推广方面的宣传工作

农机推广工作涉及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其宣传工作包括2个方面:一是对政策的宣传, 二是对先进实用新机具的宣传。一方面, 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印发宣传材料等多种形式, 宣传党和国家对农机推广方面的优惠政策、法律、法规;另一方面, 做好对先进、适用新机具的宣传工作。农机推广部门要开多种形式的现场演示会、推进会和推介会, 扩大农机化新技术的宣传途径, 利用各种媒体进行宣传, 可促进新技术的普遍推广。

2 积极协调, 争取主干线对农机推广的支持

各级农机推广部门以配合当地政府抓好农业和农机化重点工作为契机, 积极争取各级主干线领导对农机推广的重视和支持, 为农机推广工作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3 以农机补贴为契机, 加快农机推广步伐

近年来, 国家实施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 极大提高了广大农民的购机积极性。随着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 将免耕播种机、深松机、设施农业机械等适应新型机具作为农机购置补贴的重点, 加大补贴宣传力度, 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 首先满足这些机械的补贴, 发挥国家政策的引导、带动作用。实践证明, 实施农机购置补贴的优惠政策, 鼓励群众购买农业机械, 使五河县农业机械化得到快速发展。据统计, 2011年五河县共补贴机具1 000多台套, 落实补贴资金890万元, 对当地农机推广工作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4 扶持培育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 切实服务“三农”

4.1 结合农业生产需要, 提供多样化推广服务

五河县组织各种农机作业服务队, 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据统计, 全县农机推广机构成立各种作业服务组织20多个, 并在服务中进行示范推广,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例如, 新集镇建立7个农机服务队, 其中包括4个小麦收割服务队、2个机耕服务队和1个综合机械服务队。五河县还有1个中心服务队, 除为当地提供收割服务外, 还组织机手到外地参加跨区作业, 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4.2 依托农机专业大户, 站户联合开展推广服务

五河县农业机械推广中心为进一步扩大当地专业大户的经营能力、农机推广能力, 充分利用专业大户的经营条件, 与各乡镇农机大户联合, 组成联合的专业服务组织, 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同时也切实增强了农机专业大户的服务实力。农机推广部门利用大户的典型示范作用, 既达到了推广的目的, 又使农民切实看到经营先进农机机械的效果, 从而激发其购机热情, 优化了农机装备结构。

4.3 成立农机协会, 规范农机服务市场

近年来, 五河县不断购进新型农机具、新技术, 农机化水平得到提升。为保持良好的竞争氛围和农民的利益, 必须科学规范全县的农机管理体系。为此, 五河县组织成立了全县农业机械行业协会, 通过协会在农机推广领域中的维系、协调各农机手之间的利益纷争, 从而使各农机手加强交流, 沟通信息达到服务社会、资源共享、利益共享的目的。

5 加强农机推广队伍素质建设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农业生产规模和种植方式的改变, 农户迫切需求更多的农机新技术、新机具应用于生产。农机推广人员作为农机技术推广、项目管理和操作技能培训的执行主体, 要适应新形势的需求, 深入实际, 及时提供农户所需的农业机械或信息技术[1,2,3,4]。同时, 农机推广队伍要不断研究和分析农机推广工作的变化, 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 改进推广方法, 创新推广手段, 提高自身队伍素质, 推动整体工作的协调发展。

5.1 加强政治学习, 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就是推广人员对农民进行农机化科学技术和技能教育的过程, 其服务的主要群体是广大农民, 工作环境也主要集中在农村, 推广人员的综合素质会直接影响到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的实施效果[4]。因此, 广大农机推广人员要不断加强学习, 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管理能力和科学决策水平。以服务农业生产者为目的, 提高全心全意为“三农”服务的意识, 切实为农民提供新型农机技术, 促进农业生产合理、有序地开展。

5.2 强化培训, 提高业务水平

为进一步提升农机推广人员的综合素质, 政府及农机主管部门应加大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的投入, 采取多种措施开展农机在职教育和技术培训, 主要加强业务、政策、社会实践等方面的培训。

5.3 完善、规范激励机制

为提高农机推广工作的成效, 应完善管理体系。一是推进用人机制的有效化。农机推广部门要建立科学的用人机制, 坚持知识化、年轻化、专业化的原则, 完善、规范激励机制, 增强农机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4]。二是坚持干部管理目标化。明确各责任人的工作目标和任务, 用具体的目标责任, 将干部管理目标化、责任化。同时, 有效结合干部绩效考核与干部任用、奖惩、交流、培训, 强化各级人员的工作责任心[1]。

5.4 保障农机推广经费足额投入

农机推广工作是一项基础性、公益性、持续性工作, 只有保证农机推广经费的足额投入, 才能稳定和加强农机推广队伍建设。各级农机主管部门要把农机推广工作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 积极主动地争取项目资金, 确保推广经费足额到位, 保证农机推广工作正常运转。

参考文献

[1]刘琳.浅谈农机培训师资队伍建设[J].江苏农机化, 2011 (1) :54-55.

[2]黄勇.加强农机推广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J].浙江农村机电, 2005 (B6) :51.

[3]宋军.新形势下加强农机推广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国农机化, 2002 (5) :43.

农机化技术推广的对策论文 篇2

随着我国农机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农业机械化成为基本的发展趋势,必须对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体制进行深化改革,制定与我国农业机械技术发展相适应的配套技术推广体制。首先,出台相关的指导性法规及政策,切实强化基层政府在农机化技术推广中的职责,着力形成完善的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其次,基层农机化技术推广部门要制订详细完善的推广普及计划,着力加强调研工作,明确农机化技术推广的重点和工作措施。最后,地方政府、财政部门和农业机械的上级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农机化技术推广的监督,着重建立完善的`农机化技术推广的考核体系,在给予农机化技术推广必要支持的基础上,提高相关工作的管理水平,着力解决基层农机化技术推广的困难,全面提高农机化推广效率[2]。

3.2 建立高素质的技术推广队伍

为了扎实做好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解决农机化技术推广中存在的推广能力不足、培训体系不完善、技术推广质量不高等问题,必须完善专业的基层农机化技术推广队伍。首先,提高农机化技术推广队伍的待遇,着力加强对农机化技术推广队伍施行绩效管理,根据农机化技术队伍的工作业绩和工作量给予适当补助。其次,全面提高现有农机化技术推广人员的素质水平,根据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的现实需要,开展必要的培训和轮训工作,重点解决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人员水平不高的问题。此外,不断完善农机化技术推广队伍,加大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力度,不仅从高校毕业生中引进青年人才,同时还要建立专家志愿者队伍,结合大专院校的高端农机人才,引导他们加入到基层农机化技术普及工作中[3]。最后,开展农机化技术人员的交流考察工作,重点学习农机技术推广先进地区的经验作法,全面提升农机化技术推广效力。

4 结语

做好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必须从农机化推广的实际需求出发,在全面调研的基础上明确推广的重点,解决以往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杨爱莲,丁春梅.农业机械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J].科技致富向导,(29):169.

[2]胡振睿.推广应用农机新机具新技术要培训先行[J].农机使用与维修,(1):94.

农机化技术推广的功能及任务 篇3

关键词:农机化技术;教育;转化;推广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4.24.0050

1 教育功能

农机化技术推广教育不同于一般的基础文化教育,它具有农民职业技能教育的特点,能因地制宜,密切结合当地农业生产的实际,而且是在生产实践过程和农村经济生活中边学边做,边做边学,不脱产教育。因而能满足各种情况的农民学习的要求,最易发挥提高农民素质的社会教育功能。由于农业机械是现代化的农业生产工具,受教育者学习掌握它的使用操作和管理技术时,需要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知识。

2 转化功能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但它作为一种知识技术形态,只是潜在的生产力。科学技术只有经过传输,投入社会经济生产实践活动中,才能够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农机化技术推广的目标是发展农村经济,紧密结合农业生产进行的,其推广过程既是对农民的教育过程,也是技术传输、转化生产力的过程。通过推广工作,帮助农民掌握农机化科学技术,同时在生产中去实践它,经传输、投入农业生产,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从而最终表现出发展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农机化技术推广的转化功能主要表现知识形态技术和技术载体的转化功能。知识形态技术主要有信息、管理技术、机械化耕作技术和加工工艺等,技术载体主要有各种农业机械和有关的农用物资。农机化技术概念的外延和内涵都要求技术推广与物质经营及技术转化,成为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而作用于整个农业生产系统,这样农机化技术推广的两种转化过程才能较好的完成,为此,必须有相适应的机构和职能,如推广工作可根据工作和生产的需要,实行技术与物资结合,兴办各种经济服务经济实体,开展与农机化技术推广有关的新机具、新技术的生产服务性经营,以增强推广效果。

3 服务功能

服务功能主要是指技术咨询、技术培训、技术承包等。科技成果和生产经验转化为生产力,技术服务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农业生产和农机化技术的进步,农机化技术推广中的技术服务正在发生着新的变化;从单纯的技术服务到物、技相结合的综合配套服务;从本区域服务到跨区域服务;从单向作业服务到增产、增收、增值相联系的全程服务;在参与生产、组织生产中进行技术指导服务等。都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4 开发创新功能

农机化新技术成果是在一定的生产条件和技术条件下产生的,只适应于一定的范围,有一定的局限性。加之农业生产条件的复杂性,不同地区经济状况、农民文化技术素质的差异性等因素,故对推广的科技成果有强烈的选择性。这就要求在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过程中,必须进行试验示范、技术改进等创造性的工作,以适应当地的环境条件。而这些过程实质上就是农机化科学技术研究的延伸和发展,需要推广工作者付出艰苦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也就是说,技术推广绝不是对农机化科研成果的简单转移,不是对原有成果的简单复制,而是在原有成果的基础上再创新。农机化科技成果是人们对农机化技术的不断认识、实践的结晶;技术推广则是对这些成果的再认识、再实践的过程,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对科技成果进行检验、修正、补充和提高。

技术推广还向科学研究不断提出新问题、新要求、和新课题。反馈成果新信息,为科学研究提供设计改进依据,从而促进科研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它还为科技成果提供新的实验方法、手段和设备,为科研工作提供必要的物质、技术条件。

5 农机化技术推广任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第51条规定:“国家设立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应当以农业技术试验示范基地为依托,承担公共所需的关键性技术的推广和示范工作,为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提供公益性农业技术服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第16条规定:“在推广地区经过试验证明具有先进性和适用性。”技术推广的任务,就是使新技术成为社会生产的正常程序,促使社会生产向更高一级的形式发展,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农机化技术推广的基本任务和目的是:根据农、林、牧、副、渔各业生产、农村建设以及农民生活需要,示范推广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普及农机化科学技术知识,指导农业生产者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有效利用资源,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产量。

农业机械化科技新成果是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的主要技术来源。这些科技成果在生产过程中虽然经过了一定范围的试验和监定,但在大面积、大范围推广之前,还必须进行先进性、适用性、安全性、可靠性试验论证。通过试验考核本机械化技术对当地农业生产环境和条件的适应性,通过技术经济分析,论证该项技术在当地具体的农村经济环境下推广是否有效益,在此基础上提出能否推广,推广的程度和范围等方面的意见。不能适应当地的农业生产环境条件,在当时、当地具体的农村经济条件下推广没有效益,甚至要亏本,这样的农机化技术应提出暂缓推广决策,待条件成熟后再推广。通过试验论证,还可以发现和提出相应的配套技术,使新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效果更好。

浅析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创新 篇4

关键词: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创新

农业机械是农业科技的物化载体, 农机化技术推广是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力量。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不仅关系农机化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而且关系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为适应新形势农业发展要求, 应全面加快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创新。

1 农机化技术推广在农机化发展中具有主导作用

1.1 农机化技术推广是提高农机装备水平的需要

近年来, 国家不断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力度, 农民购买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高涨, 农机化技术推广部门要及时把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及时向广大购机农民宣传、介绍、推广, 确保购机农民所购机型先进、适用、性能好, 使农业机械先进技术以最短的时间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去, 发挥农业机械的最大效用, 提高农机装备水平。

1.2 农机化技术推广是实现农业机械化的需要

农机化技术推广, 是农业机械化的科技支撑。这些农机新技术、新机具, 需要农机化技术推广部门搞好试验、示范、推广、培训等工作, 引导农民使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 农机化技术推广是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基本条件。

1.3 农机化技术推广是保障农机安全生产的需要

农机操作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 既关系到农业机械的使用效率和生产效益, 更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只有做好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中的技术培训工作, 把先进适用、安全可靠的农机化新技术及时传授给农民, 才能让农民使用好、维护好农机具, 减少农机事故隐患, 确保农机安全生产。

1.4 农机化技术推广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实现农业机械化是为了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做好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 对推动农机节能减排, 提高农业生产组织程度、农产品竞争力, 促进农业生产方式变革,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作用。

2 积极推进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创新

2.1 建立国家基层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

根据新修订的《农业技术推广法》, 明确了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的公益职责, 各级政府尽快建立健全国家基层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 配齐配强专业技术人员, 保证必要的工作经费, 依法履行农机化技术推广职责, 确保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适应新形势下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的需要。

2.2 健全国家基层农机化技术推广队伍

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需要有一支专门的队伍来保证, 各级政府要根据本地农机化发展实际, 建立一支技术、作风过硬的农机化技术推广队伍, 保证这支队伍的待遇, 并提供必要的服务设施、服务手段, 确保农机化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为生产力, 逐步形成国家扶持和市场引导相结合, 有偿服务和无偿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农机推广服务体系。

2.3 提高国家基层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装备水平

各级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 改善基层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办公条件和服务水平, 确保基层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的办公有场所、试验有设备、示范有基地, 提升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水平和能力, 适应新形势下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的要求。

2.4 提升农机化技术推广服务能力和水平

各级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要结合本地农业生产实际需要, 制定农机化技术推广规划, 积极开展各项服务工作。农机化技术推广人员要经常深入基层为广大农民提供技术指导、技术咨询等服务, 在服务过程中要注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并加强对农民应用农机化技术的培训, 满足农机化全方位的服务需求, 提升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服务水平。

3 新形势下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的重点

3.1 科学建设农机化技术推广示范区

要结合本地农业发展实际, 突出重点, 科学规划, 合理布局, 建立符合实情的农机化技术试验示范区。通过试验示范区的示范带动作用, 将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及时、准确、快速地向周边地区推广, 满足新形势下农业生产的需要。

3.2 搞好农机化新技术的试验示范

立足本地农业生产实际需要, 开发、引进先进适用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 做好试验, 快速准确地向选定所要推广的农机化新技术和新机具向广大农民进行推广, 保证农机化技术推广技术上先进、机型上适用, 以点带面进行示范, 引导农民自觉应用。

3.3 广泛开展农机化新技术的培训

要加强对使用新型农机具农民的培训工作, 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 对其进行必要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培训, 使其能够掌握技术要领、正确操作使用农机具, 最大限度地发挥农业机械的使用效益, 确保农机安全生产。

4 创新完善农机化技术推广机制

4.1 创新完善协作机制

发挥国家基层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的主导作用, 协调社会农机服务组织、农机制造及销售企业、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大户等在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中联动, 发挥各自优势, 取长补短, 共同推动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的有效开展, 形成良性互动的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新机制。

4.2 创新完善运行机制

依据《农业技术推广法》和新出台的《事业单位管理条例》, 创新国家基层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的运行管理机制, 明确农机化技术推广的服务职能。将服务内容细化, 分解落实到人。明确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绩效考评, 完善奖惩制度, 严格工作纪律, 规范服务行为。

4.3 创新推广服务机制

改变传统的农机化技术推广方式, 利用好各种现代化服务手段, 逐步建立起实用、便捷、高效的农机化技术推广服务信息平台, 提高服务效率, 满足农民对农机化技术推广的需求, 增强服务农民、农业和农机化发展的能力, 确保为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持服务。

农机化技术推广 篇5

如何发挥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和推广队伍的作用,推进农机农艺深度融合?本刊就与此相关问题,专访了农业部农机化技术开发推广总站站长刘宪研究员。

记者:谢谢您接受我的采访。您长期从事农机化行业管理和技术工作,熟悉业务,对农机化热点问题也很关注。想请您谈谈对推进农机农艺融合的看法。

刘宪:农机农艺融合的确是农机化快速发展中面临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是个老问题。40多年前,我国农机工作者就开始研发水稻插秧机,受历史条件的局限,当时研究重点是如何实现用机械模仿和替代人力插秧,没有从水稻栽培方式改变的整体上进行系统研究,导致水稻生产机械化技术开发应用进展缓慢。后来,日本在学习借鉴我国技术的基础上搞水稻生产机械化,注意全面考虑水稻品种、水土肥、秧苗规模化生产等因素,育秧、机插秧和收获一体化研究,成为了当今稻作机械化程度最高的国家,日产的水稻插秧机和联合收割机也因此行销世界。美国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特别是收获机械化的成功实现,也没有单打一,同样是走农机农艺融合的路子。纵观世界农机化发展的成就,无一不是农机农艺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典范。汲取历史经验和教训,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推动农机农艺深度融合,成为各级农机化管理部门特别是我们农机化技术推广人员面临的艰巨任务。

农机化是用先进技术装备农业生产的过程,同时也是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的载体。因此,农机化技术推广不仅包括农业机械技术,也包括农艺技术,是促进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的“连通器”。推进农机农艺深度融合,技术推广是主要途径。从某种意义上说,技术推广是农机化工作的核心业务,在农业机械化事业全局中占有举足轻重、不可或缺的地位。在推进农机农艺融合中处于举足轻重、不可或缺的地位。全国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和推广工作者肩负的任务繁重,使命光荣。我们必须看到:

——推进农机农艺融合大势所趋势在必行。

近年来,水稻育秧技术与机插秧技术配套问题日渐突出;玉米的栽培和收获技术模式千差万别,与机械化作业相互适应的问题急待解决;油菜、甘蔗、棉花机械化收获呼唤适宜的品种和机械化技术;马铃薯、花生等根茎类机械化、丘陵

山区等欠发达地区农机化水平提高缓慢问题,都与农机农艺不融合不配套有很大关系。“十二五”农机农艺融合度低的问题如果继续存在,提高薄弱环节的农业机械化水平将难以实现,建设现代农业将成为一句空话。

——推进农机农艺融合的宏观环境越来越好。

一是粮食作物耕、种、收机械,特别是病虫害、杂草的专业化防治对机械化需求增加,水稻、玉米、棉花、甘蔗和马铃薯等大宗作物收获的机械化要求迫切。许多农业科研机构顺应发展要求,着手研究农机农艺融合方面的课题。二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大量农业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和城镇转移,机械化农业成为一种必然选择。机械化农业时代的到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经阶段,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对农机农艺融合的拉动前所未有。三是耕地向种粮大户、农机大户转移趋势明显。国土整治、土地流转使农业生产呈现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和标准化的发展趋势,为农机农艺一体的机械化作业模式提供了广阔的施展空间。四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2004到2010年的7个“中央1号文件”和十七届三中全会,都明确提出“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等一系列扶持政策措施。国务院、农业部出台若干意见和工作部署,促进农机农艺协调发展,推进农机农艺融合的宏观环境越来越好。

——推进农机农艺融合的职责义不容辞。

2010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意见》在“指导思想”中提出“着力促进农机农艺、农业经营方式协调发展”;《意见》在“基本原则”中,提出“以促进农机农艺相结合,实现重大装备技术突破等为重点”。《意见》在“主要任务”中提出:“建立农机和农艺科研单位协作攻关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相互适应的农艺标准和机械作业规范,将机械适应性作为科研育种、栽培模式推广的重要指标,有针对性地推广一批适合机械化作业的品种和种植模式。”以国务院文件形式专题论述农机农艺融合问题并提出明确的要求,充分彰显其重要性和紧迫性,推进农机农艺融合是农机化工作者职责所在。是我们农机化技术推广系统的同志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记者: 农机农艺融合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农作物品种、栽培制

度、农业机械、技术推广、农民传统种植方式等诸多方面。从农机化技术推广角度看,您认为推进农机农艺融合的思路和措施是什么?

刘宪: 建设现代农业的实践证明:生物技术与工程技术、信息技术、环境技术集成,农机与农艺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是现代农业生产的发展方向,也是农机化发展的方向。近年来,在部农机化管理司和各级农机化管理部门的领导下,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紧紧围绕农机化发展的方向和重点任务,不断推进基层农机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加大先进适用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和新设备推广力度,在实施重大农业技术推广项目,落实购机补贴政策,提高农民素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明显成效。

应该看到,目前农机农艺融合度低、各方关注不够的问题仍然不同程度的存在,搞农机和搞农艺的人马各自为战、互不关联,农机农艺脱节的现象较为严重。例如,育种目标较多注重提高产量,新品种审定一般不注重对机械化作业的适应性;传统农业栽培技术的设计主要建立在手工劳动的方式上,较少关注适应机械化的作业方式,农业生产缺乏标准化的种植模式和农艺要求,“宽行窄行宽窄行,密植稀植密稀植”若干个栽培方式多项排列组合。园艺式多样化的栽培思路有其优点,能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促进农作物生长,但增加了农机具开发的难度和使用成本,不适合大面积大规模生产。另一方面,农机装备研发人员深入农业生产实际不够,对不同种植区域作物品种形态、物性关注不多,闭门造车。“十二五”期间,要按照农机农艺一体化的要求确定发展思路和工作措施。从农机化技术推广角度看,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探索解决的途径:

——加强实证研究,弄清问题症结所在。

受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农民传统习惯等多方面影响,我国各地的农业种植品种多样、种植模式各异、收获要求不一,这不但直接影响机械化的使用,而且还影响到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农民种植成本。另一方面,由于各地种植模式不同,农机生产企业为满足市场的短期需求,所生产的机具种类多、批量小、价格高,标准化、规模化水平低,从而制约了企业的科技投入和发展。例如:山东省现有玉米栽培模式中存在着十几种玉米种植行距,其中约60%能够适用目前的玉米机械化收获作业,行距设置繁多,栽培模式各异对实现玉米生产机械化的发展影响很大,科学规范行距成为推动玉米收获环节农机农艺融合的关键。我国油菜

生产也有类似情况,特别是南方地区移栽油菜,株型大、分枝多,角果易开裂,多熟制都给机械化收获造成难以克服的困难。因此,必须组织实证研究,建议选择水稻种植(插秧)、玉米收获、棉花、甘蔗全程机械化等生产环节组织农业科学家和农机专家联合调研。掌握栽培模式和机具的现状,研究提出生产路线和技术模式,制定相应的作业技术规程,推行标准化生产方式。通过农机农艺融合,完善种植技术体系,引导农机企业生产开发新产品,鼓励农民购买和使用新机具,突破薄弱环节农业机械化发展桎梏。

——总结借鉴农机农艺融合的成功经验。

农业机械是农艺技术的载体,先进的农艺技术要标准化、大规模、高速度地推广应用,必须与农机化技术相结合,才能快速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这方面农垦国营农场的经验值得学习借鉴。农垦农机化发展水平高、速度快,既有体制机制和投入方面的优势,也是农机农艺融合紧密的结果。许多农场始终围绕农业发展的全局推进农机化,按照现代农业高新技术应用的要求,及时装备、革新、改装农机具。不断完善作业规范和技术标准,每个环节农机农艺互相衔接、互相配合、互相促进,相辅相成,实现了良性循环。可见农机农艺融合不是做不到,关键在于是否有意识地去做。要善于总结学习农机农艺融合的先进经验。在水稻生产方面,江苏省一些市县实现了全程机械化;在玉米生产上,山东省一些市县也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大连、天津等一些大城市在发展设施农业中推广物理农业新技术,推进农机农艺融合,取得了很好的进展。这些地区农机化发展的薄弱环节之所以能够突破,关键是找到了解决农机农艺融合问题的途径,形成了满足生产需要的发展模式。

——不断创新农机农艺融合体制机制。

农机农艺融合不仅仅是技术问题,也是管理、体制和机制问题。促进农机与农艺相融合,需要对症下药,辨症施治。首先是领导重视,要在决策层建立推进农机农艺融合的领导机构,各行业的领导共同研究农机农艺融合的工作。在管理机制创新方面,要转变观念,改变农机农艺部门“隔行如隔山、老死不相往来”的思维定势,突破部门分割的局限,多联系勤沟通,互相理解支持配合,农机化

管理和农机化技术推广部门要主动和相关部门建立工作沟通机制,对品种、种植方式、机具配备等影响农业生产的重大问题经常进行会商,提出针对性强的工作意见和具体措施。农业部农机化技术开发推广总站已经和部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进行了沟通,2012年将按照部领导的要求开展合作,选择几个方向,联手推进农机农艺融合。建议粮食高产创建、病虫害专业化防治、增粮行动等重大项目和农业示范基地建设要包括与之配套的机械化技术内容,农机农艺措施一起制定,一起布置,一起检查落实,共同应对和破解制约现代农业建设和机械化发展中的难题;在经营机制创新方面,要支持合作社的发展,在稳定土地家庭承包的前提下,通过各种形式自愿有偿的土地流转,扩大生产规模,统一品种和种植模式,实现规范化、标准化作业;在科研和推广机制创新方面,要改变农机化技术与农艺技术相分离的科研和推广方式,建议在行业科技项目中增加农机农艺融合的课题,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技术队伍中增加农机化专家和农机技术推广人员比例,汇集各学科的科技人员协同工作。争取在 “十二五”期间建立集品种、栽培和农机化技术为一体的研发和推广模式。

记者: 目前,全国共有9.8万余农机技术推广人员。全国已形成从部到省、市、县、乡五级农机推广网络。这样一个完善的网络和人数众多的农机技术推广人员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技术指导和服务农民的作用。请您谈谈在推进农机农艺融合的过程中,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和人员工作的着力点应在放哪里?

刘宪:农机化技术推广的目的是为了减少农业劳动力和减轻劳动强度,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随着社会科技进步日新月异,适应农业规模化、精准化、设施化等要求,多功能、智能化、经济型农业装备设施不断涌现,迫切需要使这些先进技术尽快应用到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做好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对加快推广节油、节水、节肥、节种、节药等机械化技术,推动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保护耕地资源、提升地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推进农机节能减排,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十一五”我国农业生产的实践证明,大量使用机器大幅度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各种资源利用率。因此,“十二五”要从有利于机械化大规模生产的角度出发,设计或选择农机农艺融合的方案。农机化技术推广人员应在其中发挥主力军作用。首要任务是加强业务学习,不仅要精通工程技术,还要钻研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了解品种和动植物生长规律,完善知识结构;要改变思维定势,突破

部门和专业分工的局限,多接触多沟通,按照农艺要求推广农机化新技术,组织机械化生产;既要推广种植业领域农机化技术,又要加快养殖业、设施园艺、农产品初加工和其它农业产业农机化技术推广。根据不同区域的自然禀赋、耕作制度和经济条件,采取相应的技术路线和政策措施,加快农机化新技术的普及应用。要认真总结近年来开展保护性耕作、机械化秸秆还田、玉米精量播种等技术推广工作的经验,选择若干作物,制订具体的示范标准,配合农业部在全国开展主要农作物农机农艺技术融合示范区建设,建立一批具有当地特点的示范区,扩大农机农艺技术融合的示范范围和领域,推进农机农艺示范活动的深入开展。

——以玉米机械化为突破口,探索农机农艺融合现实途径。

玉米生产农艺技术与农机化技术融合度低的问题十分典型。我国玉米栽培和收获技术模式千差万别,机械化生产方式明显地受到玉米品种和栽培技术的制约,制订种植与收获技术模式相协调的玉米生产机械化技术体系,已成为推动玉米机械化生产的迫切需要。“十二五”期间,要认真总结各地开展高产创建活动的做法,在推广良种的同时推广玉米机械化精量播种技术。玉米栽培既要考虑充分利用光热和水资源,也要从有利于发挥玉米收获机械作用的目标出发,重点解决农艺配套和品种选择问题,推广科学合理的种植规范,关键是规范行距,实行统一的玉米机械化种植,合理配套玉米收获机械,大幅度提高玉米生产的机械化率和经济效益。农业部玉米产业技术体系的专家已经会同玉米育种、栽培专家和有关部门着手开展工作,通过开展这项工作,探索建立农机、种子、土肥、植保等推广服务机构紧密配合的工作机制,引导农民统一作物品种、播期、行距、行向、施肥和植保的途径和方法,力争“十二五”期间在建立玉米机械化种植作业技术体系方面有所进展和突破。

——以农机手培训为切入点,推广普及农机农艺融合的实用技术。

建议农机与农业等有关部门共同配合,开展农机农艺融合的技术宣传培训活动,把农机与农艺作为一个产业技术整体,修订编写教材,改进教具,通过大力组织实施对农民的培训,让广大农民特别是农机手,更多地学习和掌握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相配套、相促进的技术。例如,近几年农业科学抗旱中采用的免耕播种、小麦机播中配套的机械化镇压保墒、节水灌溉等抗旱技术等等。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学习和掌握农机农艺融合的新知识新技术,走出一条靠农民创造、靠市场运作、靠服务完善的路子。只有农民的主体

作用和市场的推动作用得到更大更有效的发挥,农机农艺融合的道路才会越走越宽广。近年来,中德现代化示范农场在农机农艺融合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工作,引进德国农机农艺一体化技术进行试验示范,取得了初步成果,要认真总结借鉴,在适宜的地区宣传推广。

——以专业合作社为抓手,加快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区建设。

阜蒙县农机化技术推广措施研究 篇6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技术;装备;推广;措施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6)12-0073-02

“十二五”期间,在国家及省、市一系列农机扶持政策的引导下,阜蒙县农机装备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农机新技术新装备得到了广泛应用。到2015年底,全县农机总值达19.4亿元,比2010年增长108%;农机总动力达189.8万kW,比2010年增长53.4%;农用拖拉机达34 766台,比2010年增长33%;机引农具达65 926台,比2010年增长45%。从农机总值、农机总动力、拖拉机拥有量和机引农具这4项农机装备主要指标来看,阜蒙县均居全省前列。作为辽宁农业大县,阜蒙县结合当地实际,积极采取措施,扎实推广农机新技术新装备,有效提升了全县农机装备水平和作业水平。

1 通过项目牵动促进技术推广,提高全县农机化装备应用水平

一是围绕全省多年开展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创新与集成示范项目,加快全县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实施进程。阜蒙县农机部门按照农业部保护性耕作技术创新与集成示范项目的相关要求,根据作业模式不同,在全县建立起3个保护性耕作技术试验示范基地,合计面积333.3 hm2(5 000亩),并在每个示范基地建立核心对比示范区3.3 hm2(50亩),用以推进项目开展。通过试验示范,建立符合当地冷凉风沙旱作地区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体系,为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顺利推广提供科学依据。二是结合全县粮食生产机械化示范区项目建设,进行玉米生产机械化技术培训。阜蒙县农机局在玉米生产重点乡镇分别举办各种玉米生产机械化技术培训班,聘请有经验的机手介绍作业及维护、保养经验。这种现身说法的培训方式深受农机手和农户的欢迎。同时,制定了《玉米联合收获机操作规程》,采取跟踪服务方式解决农民遇到的难题,保障机播、机收作业的顺利进行。

2 围绕特色产业推广农机化技术,推动花生全程机械化发展

为进一步加快全县花生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步伐,阜蒙县结合农业部花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项目,进一步探索阜蒙地区花生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提高花生综合生产能力及产量。2016年阜蒙县建立了4个花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共计666.7 hm2(10 000亩),并在每个示范基地建立核心对比示范区3.3 hm2(50亩),通过开展不同技术模式的对比试验和示范,形成适合本地区推广的花生生产全程机械化工艺路线、技术模式、机具配备,制定实用技术规范,为花生生产全程机械化奠定基础。目前,2016年阜蒙县花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项目已通过专家认定,该项目的实施对阜蒙县花生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3 围绕农机化重点推广技术,推动机械化深松整地作业进程

阜蒙县农机管理部门和技术推广部门结合国家、省、市及阜蒙县农机化技术推广重点,着力抓好深松整地工作力度。一是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台等新闻媒体以及发放宣传资料、送科技下乡等多种形式,加大技术推广和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对土地深松的理性认知;发挥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示范带动作用,鼓励其实施合同作业,做好典型引路和示范作用。二是通过举办培训班、组织现场演示等形式,让农民有切身直观感性认识,增强农民对保护性耕作和深松技术的认识。三是规范机械深松技术操作规程,加强对深松作业面积和质量的监管。四是管好、用好专项资金,按照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进行阳光操作,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并要求督查部门对工作开展情况定期通报。五是提供政策支持,在农机购置补贴资金中划拨出一部分专项资金用于深松机具的补贴,为全县实施机械化深松技术提供了机具保障。2016年底,全县有玉米联合收获机1 010台、深松机526台、秸秆还田机208台、秸秆捡拾打捆机98台,为机械化深松整地和秸秆还田作业提供了机具保证。

4 围绕农机新型经营组织,加速农机化技术推广

农机合作组织既是农机新技术新装备的主要受众者,也是农机化技术的最佳推广员。阜蒙县结合全县农机合作组织发展实际,采取多项措施进行扶持,促进全县农机合作组织发展。一是加强组织领导。为协调、引导帮助合作社发展,县农机局成立了加快农机合作组织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将加快合作社发展的任务层层分解落实。二是加大扶持力度。充分利用农机购置补贴等各项优惠政策,对农机合作社进行政策和资金方面的支持,为其发展提供动力。三是加强技能培训。组织技术人员对农机合作社负责人和社员进行农机新技术新机具培训,提高农机合作社的技能水平和管理水平。四是坚持典型带动。及时总结农机合作社在发展中的成功经验,树立农机合作社典型,为全县农机合作社和农机大户的发展起到了典型引路和示范带动作用。

5 围绕现代农业示范带建设,发挥农机化在现代农业中的作用

按照沈阜13.3万hm2(200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带建设的统一部署,结合农机化工作实际,在全力推进示范带建设各项工作中大力宣传和推广农机化技术。一是在现代农业示范带中展现农机化新技术新装备的身影。二是抓住土地流转契机,发挥农机化的节本高效作用。三是利用现代农业示范带建设的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改善机耕道、机棚等农机基础设施建设。

6 围绕秸秆禁烧工作,发挥农机化技术在秸秆综合利用方面的潜力

作为农业大县,阜蒙县秸秆生产量巨大,而机械化手段可以在秸秆综合利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一是结合农机购置补贴项目的实施,大力推广应用联合收割机、秸秆还田机、大中型拖拉机等新型适用机械,提升农机装备技术水平,为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提供机械装备保障。对购置安装秸秆切碎装置的联合收割机、配置秸秆粉碎还田机具的大中拖拉机实行优先补贴,做到应补尽补。二是积极推广新机具新技术,引导农民群众应用玉米联合机收、秸秆切碎还田、深耕灭茬等“一条龙”机械化作业技术模式,使用机械化收集离田技术,为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提供技术保障。三是结合禁烧巡查和包乡镇督导检查工作,加强秸秆还田农机作业督查,指导秸秆还田机械化技术普及应用。

7 围绕农机新技术新装备,以点带面加强示范推广

阜蒙县作为农业大县,拥有32.7万hm2(490万亩)基本农田,在植保作业季每年都有农药中毒甚至死亡事件发生,且农药残留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而使用农用飞行器喷药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此类事故的发生。为此,阜蒙县对农用飞行器进行了考察和调研,引进了3台农用飞行器,在王府镇、伊吗图镇和大固本镇进行作业试验,取得了良好效果。阜蒙县农机校紧密结合农机新技术新装备应用实际,及时举办农机实用技术培训,使农民尽快掌握安全操作技能和机具维护保养知识,提高农机作业质量和效率,降低农机作业事故率,延长机具使用寿命,培育更多的“农机技能手”。

参考文献

[1] 丁显峰.做好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的措施[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0(4):90-91.

[2] 党建军.提高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成效的对策和措施[J].当代农机,2015(8):69-71.

[3] 白锐刃,刘铁锋,孙艳华.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思路探讨[J].农业科技与裝备,2011(2):102-103.

当前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实践研究 篇7

1 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的地位与作用

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 就是把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化技术转化、普及、运用推广到农业生产当中去, 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降低农民劳动强度, 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缩小城乡差距, 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整体水平, 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机化技术推广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技术手段, 也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可行性技术保障, 对于巩固和发展我国农业基础地位,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1 农机化技术推广对促进农机科技成果的不断完善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 农机化技术推广程序要求对一项农机新成果必须进行试验, 获得成功后才能进行后续的示范和推广;其次, 鉴于我国的国情, 任何一项新成果、新机具不可能包打天下, 需要各地的推广机构和人员在推广实践中, 根据不同的自然和经济发展条件, 进一步提高农机科研水平, 使机具和技术符合本地的生产情况, 真正解决农民的生产需求;第三, 深入实际的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 可以进一步了解到科技成果转化中反映出来的问题, 了解农民进一步发展生产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 把这些信息再一次反馈给科研部门, 甚至提出一些具体改革建议, 可以使科技成果的实用性更强。

1.2 农机化技术推广对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由于农机科技成果转化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联系非常紧密, 所以农机化技术推广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传统农业向农业现代化的逐步转变, 农业现代化对农业生产工具提出了更高要求, 迫切要求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和装备与之配套;同时, 现代农业科技成果往往是农业、生物、工程技术等各种相关技术的综合运用, 这就要求农机化技术推广与农业科技成果必须紧密结合, 相互适应。

1.3 农机化技术推广对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起着特殊的作用

影响农业经济提高的因素很多, 但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是高度的机械化, 而高度的机械化需要性能良好、高效率的农业生产机械的广泛普及。农机化技术推广是保证农业高度机械化的前提。农机新技术是科学和技术的最终成果, 影响和推动着农业经济的快速增长, 故农机化技术推广是农业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支柱。

2 农机化技术推广面临的形势

当前, 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面临良好的机遇,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公布实施, 为农机化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2)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 为农机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3) 补贴资金规模的逐年加大和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为农机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4) 科技进步为农机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5) 农村劳动力的快速转移, 增加了农业机械化的现实需求; (6) 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为农机化发展赋予了新的任务; (7) 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农民购买力水平不断提高, 农民购买使用农业机械的热情空前高涨, 同时对农业机械更新及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也表现出极大的关注; (8) 农业生产方式已逐步由传统生产方式向集约化、产业化、商业化的生产方式转变, 农业生产的新技术成分不断增加, 作为现代农业生产重要标志的农机新技术将大有用武之地; (9) 农机市场化、国际化进程的加快给农机化技术推广事业增添了新的活力; (10) 多行业多种经济成分参与农机开发, 为农机化技术推广增大了选择的范围。

3 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

3.1 农民及农机推广工作人员对推广工作认识不够

表现为:对农机化技术推广重视不够。一些人看到农机化技术推广效益没有其他技术推广直观, 误认为应用农机生产并不重要, 而只看重的是良种化肥;“重开发, 轻推广”。有些人把科研和推广对立起来, 他们不懂得农业机械独特的环境条件适应要求;有些人没有认识到科技开发和技术推广是同等重要的, 误认为好机具不推自广。

3.2 农业结构调整给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带来挑战

随着农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 以及规模化种植的发展, 农业生产的结构调整对农业机械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农机的需求从原先的粮食生产机械为主逐步向果蔬、畜禽、水产等领域的生产加工机械转变, 农机化技术推广呈现多样化发展, 同时, 对农机设备的自动化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农业机械逐步向农作物产前及深加工方向发展。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对传统的思想观念、管理模式、服务方式、运行机制等提出了挑战。

3.3 农机装备结构不合理

表现为:推广的农机品种少、水平低、性能差, 不能适应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农机配套结构不合理, 大中拖农机具配套比低。

3.4 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不适应

表现为:推广人员对市场需求缺乏深入了解, 推广与生产实际脱节;现有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在机构设置、人员素质、工作手段、运行机制等方面存在不少问题, 工作效率不高, 推广效益不好, 不适应农村经营体制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4 加强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的建议

4.1 深化体制改革进一步加强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要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意见》, 不断深化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改革, 积极探索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农机化技术推广模式。要把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抓, 改善农机化技术推广的条件和手段, 逐步建立起以国家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种粮大户、农机大户、农机科技示范户为主体, 农机科研、教育等单位和生产、流通企业广泛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要做到: (1) 稳定现有的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和推广队伍。稳定的重点是乡镇农机站和活跃在第一线的数名农机化技术推广人员。 (2) 创新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的运行机制。要从现有的按行政区域设置推广机构向按农业内部行业和农业产业区域需要设置推广机构转变, 从现有的行政管理型职能向服务经营型转变, 从现有的同农机制造企业基本脱离向同农机制造企业紧密结合转变。 (3) 提高农机人员的整体素质。要大力提高农机队伍的文化知识、技术水平、服务能力等谋求生存的本领;要提高讲究信用、保证质量、服务承诺等竞争意识, 进一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4.2 遵守推广程序总结完善工作方法

农机化技术推广部门要结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和农业生产、农民的实际需求, 抓住重点, 找准突破口, 正确引导, 按照“试验—示范—面上普及”的程序开展技术推广工作。通过小面积的多点对比试验, 得出第一手数据, 熟悉掌握技术的各项性能指标, 积累经验, 发现并解决试验中遇到的问题等, 用于指导后续的示范和面上普及工作。如果试验的结果同可行性论证相反, 则应及时停止。试验取得成功后认为可以大面积推广的, 通过建立示范基地、示范样板区等形式, 既可以供农民参观了解, 又可以为面上推广做最后验证。只有这样, 才能让购机农民得到投资效益, 激发其购机、用机热情。

4.3 提高认识增加投入

做好任何工作, 都离不开上级领导的支持。为此, 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的要求, 依法加强对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的领导, 政府领导要高度重视, 分管领导要具体抓。农机化技术推广部门要以自己脚踏实地干出来的业绩来赢得领导的信任、重视和支持, 进而使领导进一步认识到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的重要性, 将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纳入政府议事日程, 在行政上或经济上给予更多的帮助, 为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可靠的保障。

4.4 适应市场需求搞好典型示范

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必须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要从当地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 选择可行而有效的推广项目。选择的推广项目在有了技术可行性之后, 还要考察其经济可行性, 要让农民从中真正得到实惠, 有利可图。同时, 开展基地建设, 树立典型样板, 围绕本地农业生产急需, 选择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显著、见效快的推广项目在基地上进行试验示范, 并做好对比试验和技术测定工作。通过对比, 使农民充分认识并接受新技术和新机具。要把基地试验示范田建设成为精品工程、样板工程, 使其有示范作用, 有推广价值;要把基地建成先进适用机具展示的窗口, 起到以点带面、全面开花的效果;要注重农机与农艺的紧密结合, 发挥农机大户的带动作用, 要建立协调机制。通过先进农机化技术与装备的推广应用, 充分挖掘农业生产中增收、增效、节能、环保各个方面的潜能, 实现农业高效可持续发展;要加强农机技术与种植业、林果业、畜牧业、渔业和农产品初加工业的紧密结合, 推动跨地区、跨行业之间的横向协作, 拓宽农机下乡、进村入户的渠道, 结合当地特点和区域优势, 不断拓展农机化技术推广领域, 积极探索和创新推广机制。

4.5 加大宣传力度搞好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工作

要搞好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 必须搞好宣传。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现场会、发放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宣传农机新技术、新机具, 做到家喻户晓;同时还必须抓好新机具、新技术的培训工作, 使机手和有关人员不但懂得原理, 而且能够安装、调试和维修, 保证农机具的作用和效益在农业生产中充分体现出来;另外还要搞好农机具的售后服务工作, 真正做到农民买得放心, 用得称心。

4.6 明确工作重点加大重点农机化技术推广力度

要按照《农业部关于积极推广农业机械化重点技术的通知》的要求, 加大各类耕种机械、收获机械、植保机械、节水灌溉机械、畜牧机械、设施农业机械、产后处理和加工机械等先进机具和装备的推广应用力度。大力推广水稻机械化生产技术, 保护性耕作技术, 玉米生产机械化技术, 薯类生产机械化技术, 油菜、花生、茶叶等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技术, 草原建设与牧草生产机械化技术, 机械化旱作节水技术,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加工技术, 畜禽养殖及废弃物处理技术, 高效植保机械化技术和农机节能技术等11项农机化重点技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发展靠科技, 科技应用靠推广。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先进适用技术, 对于加快农业机械化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节约农业资源、降低生产成本、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粮食稳定增产、农业不断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分析了农机化技术推广面临的形势, 针对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加强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的对策。

构建农机化技术推广评价体系研究 篇8

1 构建农机化技术推广评价体系的必要性

农机化技术推广评价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设置完善的评价指标, 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反映农机化技术推广效能, 做出客观、全面、准确评价。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是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的基本要求, 也是农机化技术推广发展的必然选择。

1.1 推进推广机构规范化建设, 需要构建评价体系

推广机构规范化建设是提升推广能力的基本保障。通过构建推广评价体系, 推广机构可以准确的判断出自身的条件是否符合规范化建设要求, 从而在队伍建设、人员建设、条件建设、制度建设等各方面得到完善, 进一步提高自身推广能力。

1.2 促进农机化技术推广人员能力和作风建设, 需要构建评价体系

通过评价推广人员工作中的问题和成绩、教训与经验, 推广人员可以利用学习培训等方式, 针对性的提高业务能力、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广机构经过对专业技术人员评价, 可以采取优化配置、培训开发、招聘调整、激励惩罚等措施, 加快农机化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 达到扬长避短和存优去劣的目的, 提高专业技术人员业务能力, 改进工作作风, 提升推广效率和效果。

1.3 加强项目实施规范化建设, 需要构建评价体系

完整科学的评价体系, 既是评价推广项目成效的工具, 又是推广项目规范化实施的指挥棒。在项目实施过程中, 严格按照评价指标体系进行, 项目实施必然规范、成效必然显著。

1.4 加快“三型”技术推广应用, 需要构建评价体系

发挥技术推广的先导作用, 加快薄弱环节机械化技术突破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增产增效型农机化技术推广应用, 需要对推广取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做出准确评价。通过评价对比, 彰显“三型”农机化技术优势, 提升“三型”农机化技术的推广普及速度。

2 农机化技术推广评价的现状与问题

当前对农机化技术推广的评价、研究多数集中在机构本身, 致力于寻找阻碍农机化技术推广的因素, 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但对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专业技术人员的分析评价较少[1]。总体来看, 我国的农机化技术推广评价体系尚处于探索起步阶段。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2.1 评价标准滞后, 不能全面反映推广工作成效

现有的评价办法, 一是定性指标多, 定量指标少, 整个评价工作带有强烈的评价人的主观意识, 缺乏科学性;二是缺少对推广机构整体工作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 对推广部门的工作评价缺乏系统性与全面性, 不能正确反映一个推广机构真实的工作情况, 限制了推广机构自身建设和职能履行。

2.2 评价机制僵化, 不能充分调动推广人员积极性

当前的评价机制一般以年终考核为主, 缺少对平时工作的评价;考核没有量化, 更缺少激励机制, 造成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 严重挫伤了推广人员的积极性, 影响农机化技术推广事业的发展。

2.3 项目评价重经济效益, 轻工作过程

对推广项目的评价, 多重视对经济效益的评价, 缺少对项目运行机制、管理措施、装备配套、资料收集等实施过程的综合评价, 评价结果不能全面透视出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和成绩, 对项目的持续推进缺乏指导意义。

3 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评价的内容

农机化技术推广评价内容。包括对推广决策、规划执行、推广过程、推广结果、推广效益、对象技能提升等[2]。从完善推广体系建设、提升推广能力、规范项目实施角度出发, 目前应重点从以下4 个方面对农机推广工作进行评价:

3.1 对推广机构能力的评价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规定:农业技术推广是指通过试验、示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服务等, 把农业技术普及应用于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活动。因此对推广机构能力的评价主要是对推广机构承担农机化推广项目、开展农机化技术推广的能力进行评价, 可以从制度建设、队伍建设、条件建设、机构业绩等方面展开。

3.1.1 制度建设

齐全完善的规章制度是推广机构保持战斗力的重要保障。机构的规章制度是否健全, 决定着推广人员的工作执行力、从事工作的态度等情况, 进而影响推广工作成效。推广机构制度建设主要有人员考录制度、岗位聘任制度、绩效考评制度、培训制度、多元推广制度等。

3.1.2 队伍建设

推动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须建立一支技术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推广队伍。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对推广机构队伍建设的要求, 应着重评价岗位设置是否规范、技术人员是否具有相应的任职资格、技术人员是否定期接受继续教育、技术人员的年龄结构是否有合理比例等[3]。

3.1.3 条件建设

农机化推广机构条件建设是发挥机构效能的重要保障, 《农业技术推广法》要求各级政府应保障国家推广机构获得试验示范场所、办公场所、推广和培训设施设备等工作条件。因此, 条件建设评价应侧重推广机构办公场所和试验示范基地建议, 是否具有机库 (棚) , 必需的交通工具和试验示范样机、维修设备、检验检测仪器等。

3.1.4 机构业绩

推广机构业绩是机构推广能力的体现。机构业绩评价主要看推广机构是否承担并完成过部、省、市农机化科技项目, 获得科技成果等级、获得自主知识产权等情况, 以及职工专著、论文发表情况等。

3.2 对推广人员能力的评价

评价推广人员应以岗位职责、聘用合同和所承担的工作任务为依据, 以服务对象满意度为基础, 以德为先, 注重实效, 综合考评推广人员“德、能、勤、绩、廉”。评价过程中, 应实行年度与平时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单位评价与服务对象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3.2.1 思想品德

思想品德主要是指政治品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廉洁从业等方面的表现, 关键是考核其政治品德和从业道德。评价过程中, 若发现推广人员政治素质差、工作不作为或有贪腐情况等, 应及时报有关部门处理。

3.2.2 业务能力

业务能力是指从事农机技术推广工作所具备的专业知识、学术技术水平及完成岗位目标任务的能力, 主要从业务素质、培训能力、创新能力、知识更新等进行评价。

3.2.3 职业修养

职业修养主要是从工作态度、组织纪律性、工作责任心和出勤率等方面进行评价。评价推广人员是否热爱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 能否专心致力于农机化技术推广。

3.2.4 业绩成效

业绩成效是指在履行岗位职责、完成年度和聘期目标任务所取得的业绩。可从工作效率、质量、效益三方面进行:工作效率是指履行岗位职责、完成工作任务的数量和时间;工作质量是指履行岗位职责的水平, 如推广活动是否符合农业生产需求, 技术路线是否正确完善等;工作效益是指经济社会效益以及服务对象满意程度等。

3.2.5 学术成果

学术成果主要是指推广人员进行推广活动时, 总结经验、提炼技术、创新方法以及形成的对行业技术人员具有参考价值、对农业生产具有指导意义的专著、论文、专利、科普文章等。学术成果评价属于增量评价。评价时应同时注重推广人员学术诚信和学风、行风建设等方面的表现。

3.3 对推广项目的评价

对推广项目的评价包括项目实施整个过程。评价时, 应以项目目标、实施方案、项目总结、实施现场、实施结果等为依据, 以原有技术和新技术为对照, 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评价[2]。

3.3.1 项目资金管理评价

对推广项目的评价首重资金管理评价。包括资金的筹措是否及时到位、项目资金是否实行专款专用、项目实际支出与合同预算支出是否相符、项目资金使用是否符合专项资金使用制度、项目支出信息是否完整等[4]。

3.3.2项目完成情况评价

主要是项目技术路线是否得当、主推技术和配套技术是否明确、机具配套方案是否合理、任务指标是否完成、项目实施是否有创新点、项目措施是否具有借鉴意义等。

3.3.3 项目管理情况评价

主要是项目运行管理机制是否健全, 项目实施过程档案资料收集是否齐全, 项目承担单位的人员、设备、场地等支撑保障情况是否到位, 项目实施过程中技术培训、现场指导是否发挥作用等。

3.4 对推广效益的评价

推广效益指的是整个推广活动所取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对推广效益的评价也是从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3 方面来进行。

3.4.1 经济效益评价

经济效益是指生产投入、劳动投入与新技术推广的产值的比较。在进行推广效益评价时, 首先要注意农民增收情况, 投入产出比是否高, 比较效益是否合理;其次在评价项目总体经济效益时, 还应注意推广规模和推广周期。经济效益评价内容通常有:单位规模新增纯收益、总经济效益、年经济效益、推广投资年均纯收益率等。

3.4.2 社会效益评价

社会效益评价, 一是看通过推广活动, 是否促进了生产发展, 改善了社会劳动条件和生活条件, 减轻了劳动负担。二是看通过推广活动, 是否推动了农民、机手对新技术的认知接受程度, 提高了机手应用操作技能。

3.4.3 生态效益评价

生态效益是指技术推广对生态环境、自然环境的影响效果。对生态效益的评价, 不但要评价推广对生态有利影响, 更要评价对生态不利影响。主要有:土壤是否有农药地膜等残留、残留期多长;是否会造成水土流失;是否能减少化肥施用量, 培肥地力;是否会造成农业用水和饮用水的水源污染等。

4 完善农机化技术推广评价体系的建议

4.1 提高构建评价体系重要性的认识

构建农机化技术推广评价体系对推进农机化推广机构规范化建设、促进推广人员能力建设和作风建设、加强推广项目规范化实施、加快推进新型农机化技术推广应用具有极大地推动作用。要以贯彻落实《农业技术推广法》为契机, 统一农机化推广人员认识, 提高对构建评价体系重要性认识, 群策群力, 不断完善推广工作评价体系。

4.2支持农机技术推广评价体系的研究

农机化技术推广评价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多方面、多部门共同参与和协调配合, 才能取得实效。政府和主管部门要结合具体工作, 制定相关措施, 从政策上界定推广评价的地位和作用, 营造全社会对农机化技术推广评价工作积极参与的有利态势, 使推广评价体系的研究制定, 能够充分吸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 形成科学、合理、完善的评价体系。

4.3促进农机化推广评价体系的完善

农机化技术推广评价体系建设本身就是一个不断积累发展、逐步完善的过程, 是继承与发展的有机结合。应在参照国内外相关评价体系框架的基础上, 结合推广工作实际, 对具体评价内容具体分析, 对初步拟定的评价体系进行不断修正和完善, 逐步建立起一套具有普适意义的、操作性强的评价体系[4]。

4.4推动农机化推广评价体系的应用

各级农机技术推广机构要积极运用评价体系, 评价考核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 查漏补缺, 使评价体系真正成为推广工作的“指挥棒”, 指导农机推广实践。主管部门要出台评价管理办法和工作规范, 以便为今后系统地开展评价提供依据, 保障评价的公平性、效率性、权威性。政府要将评价体系作为考察推广机构、推广人员的标准, 按照各项指标, 分析推广工作完成情况、透视推广工作中的问题和成绩, 真正达到提高推广工作效率、增强推广工作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邵法焕.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绩效评价若干问题初探[J].科学管理研究, 2005, 23 (3) :80~82.

[2]汤锦如.农业推广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0:272~273, 302~304.

[3]刘振伟.新《农技推广法》呈现八大亮点[J].农机科技推广, 2012 (9) :7~8.

丘陵山区农机化技术推广之我见 篇9

一、丘陵山区农机化技术推广必须遵循经济规律

一旦农机作业比人工在经济上、时效上、质量上更合算的时候, 农业生产就具备了采用农机作业的前提。为此, 百色市因地制宜, 抓好丘陵山区茶叶全程机械化技术推广, 促进有机茶叶生产发展。从2008年起, 百色市农机推广站通过多次实地调查论证, 认为在地处云贵高原延带西北丘陵的凌云县进行茶叶全程机械化试验示范, 对推动该县的茶叶生产发展乃至对周边县的茶叶经济生产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通过积极争取立项, 经广西区农机化技术推广总站领导到实地调查后, 下达给百色市农机推广站在凌云县实施茶叶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推广项目。该站实施项目以来, 技术人员认真钻研, 积极探索, 总结适合当地实际的茶叶修剪、中耕培土、施肥、植保防治、采收机械化技术模式。特别在茶叶加工设备方面, 设计制造了适用、可靠和经济性能好的茶叶杀青机、茶叶烘陪机、茶叶省柴炉和除草机, 同时引进茶叶剪枝机。通过几年来在茶叶基地的试验示范, 一台除草机一天可除草0.5~0.7hm2, 工效是人工除草的10倍以上。使用剪枝机作业比人工剪枝作业提高效率8倍以上, 节约成本1200元/hm2。使用机械中耕培土比人工培土增产10%。使用植保机械喷淋防治比不防治增产20%, 使用有机肥比使用无机肥增产25%, 使用有机肥比不施肥料增产43%, 使用有机肥比施用无机肥的茶叶销售价每公斤提高20元。通过这几年的努力, 在凌云县推广应用除草机137台、茶叶剪枝机145台、蒸泡杀青机3台、500型滚筒式杀青机37台、茶叶烘干机7台、炒茶机76台和茶叶包装机34台, 基本实现了茶叶生产方式由人畜力为主向机械化作业为主的历史性跨越, 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劳动力短缺对茶叶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实现了茶叶的规模化生产, 打造了著名有机茶品牌———“浪伏牌”, 茶产品多次获得国际、国内评比大奖。同时辐射带动了周边5个乡镇500多户茶农发展茶叶生产, 茶叶的产量和质量都有了很大提高。据统计, 2011年凌云县产干茶叶2800t, 产值1.09亿元。

二、丘陵山区农机化技术推广必须选择适合的模式

如何实现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的发展, 使先进的农业机械新技术在丘陵山区发挥作用, 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服务, 是百色市农机部门不断探索的一个问题。

根据百色市丘陵山区甘蔗生产的特点, 百色市农机部门做好甘蔗生产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具在丘陵山区的推广, 推进甘蔗生产机械化。近年来, 百色市农机推广站开展蔗地深耕深松试验示范表明, 甘蔗使用机械化深耕深松比人畜力耕作增产37%, 提高糖分1.29%。百色市甘蔗每年可使用机械深耕深松的面积37万hm2;化肥深施技术推广应用55万hm2;组织化肥深施技术培训20期, 共培训3082人;开现场示范会14次, 参加现场会人数3320人;印发资料7575份, 各种机械投入化肥深施14850台 (件、支) 。这些先进适用、技术成熟、安全可靠、节能环保到位的农机化新机具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有效地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 提高了该市农机化发展水平。

三、丘陵山区农机化技术的推广, 必须要注重实效

农机化技术推广的经济性分析 篇10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对工业起到要素贡献、劳动力贡献、市场贡献、外汇贡献的作用。然而速水佑次郎、拉坦等人的研究表明, 落后的传统农业不仅不能起到支持工业发展的作用, 还将阻碍工业的发展。因此, 只有改造传统农业, 把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 才能支持国民经济持续发展。舒尔茨认为, 新的有利的技术供给是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一个必备条件。为打破农业生产长期落后的均衡状态, 首先应该引入一种或几种现代物质要素。同时, 为适应先进技术应用的需要, 必须提高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水平, 积累相应的人力资本。为了供给新生产要素, 就需要政府或其它非营利企业研究出适于本国条件的生产要素, 并通过农业推广站等机构将它分发出去。此外, 还要向农民提供有关新生产要素的信息, 并使农民学会使用这些信息。农机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生产要素和标志之一, 是规模化生产的必要条件, 因此农机技术推广将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对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经济学的观点, 在完全理性、完全竞争、完全信息的情形下, 市场能够自动使资源和消费品配置达到帕累托意义下的最优, 使社会福利最大化, 其资源和消费品的配置方式是最好的方式, 无需外界特别是政府的行政干扰。因此, 按照这一理论, 无需外界干预, 农机技术供应者为了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会主动宣传、推销自己生产的农机技术, 农户为了使自己的经营利润最大化, 会自动采用经济有效的农机技术投入到农业生产中, 因此农机技术会自动扩散到农业生产者中。然而在现实生活中, 假设的理想条件很难达到, 因此在面对垄断、外部性、公共产品、信息不完全等情形时, 市场就会失灵, 不能使资源自动达到最优配置, 这时政府就应加强干预, 以消除市场失灵, 使资源的配置达到最优。

那么, 农机技术推广服务的经济属性是什么呢?其理论基础是什么呢?只有弄清农机技术推广服务的经济学属性, 找到农机技术推广服务的理论基础, 在选择什么样的农机技术推广制度或体系方面时才有内在逻辑依据。由于农机技术是农业技术的一种, 而众多学者又对农业技术推广的经济性分析进行了大量研究, 因此下面主要通过对于农业技术推广经济性分析的研究来阐明农机技术推广的经济性。

1 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公共产品属性

根据经济学的观点, 公共产品是私人产品的对称, 是指具有消费或使用上的非竞争性和受益上的非排他性的产品。公共产品的基本特征:一是非竞争性。一部分人对某一产品的消费不会影响另一些人对该产品的消费, 一些人从这一产品中受益不会影响其他人从这一产品中受益, 受益对象之间不存在利益冲突。例如, 国防保护了所有公民, 其费用以及每一公民从中获得的好处不会因为多生一个小孩或出国一个人而发生变化。二是非排他性。是指产品在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利益不能为某个人或某些人所专有, 要将一些人排斥在消费过程之外, 不让他们享受这一产品的利益是不可能的。例如, 消除空气中的污染是一项能为人们带来好处的服务, 它使所有人能够生活在新鲜的空气中, 要让某些人不能享受到新鲜空气的好处是不可能的。不完全具有这两个特征的产品成为准公共产品, 如公园、电影院由于可以通过设置关卡的方法把一些人排斥在外, 具有排他性;但是, 由于他们又具有部分非竞争性, 因此是准公共产品。

黄季焜[1]等认为, 大部分农业科技产品在不同程度上具有一般公共产品的两大特征:即非排他性与非竞争性。由于多数农业生产是生物产品的生产, 可以自我繁殖的特征决定了其具有非排他性;同时, 农业技术一旦产生, 一些农民对某种技术的采用不会限制其他农民对该技术的采用 (非竞争性) 。农业科技的这两个特征, 说明市场无法提供最优状态的科技投资量, 存在市场失灵现象。

沈贵银、顾焕章[2]从一般科学知识与技术的经济学性质、农业的产业特征、农业技术创新与交易过程的特殊性出发考察了农业推广服务的经济学公共物品属性, 并对农业推广服务进行了经济学分类。他们认为, 从公共产品的定义上来看, 可以把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分成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私人物品和混合物品等4类:对于纯公共产品, 应由政府出面提供或者由私人部门提供但政府部门给予补贴;准公共产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依靠市场机制来优化其供给;混合物品是个人投资的对象, 但是其溢出效应决定了政府应给予一定补贴;私人物品则应完全由私人提供, 靠市场机制来决定其配置。

王玄文、胡瑞法[3]以棉花生产为例, 分析了农户对技术指导、病虫害防治技术承包、代耕服务等3类或具有混合产品属性或具有私人产品属性的有偿农业推广服务需求。研究表明, 具有混合产品属性和私人产品属性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是可以通过市场来完成其配置的。

沈贵银[4]在对农业推广服务的经济属性进行分析后, 认为农业推广服务包括不同层次的公共物品, 因此农业推广服务单纯依靠政府供给或市场交易机制难以实现利润最大化, 必须引进其它的一些替代性制度安排或者对现有的制度安排进行变更。其最优供给主要有以下形式:一是政府公共财政支出形式;二是市场交易形式;三是企业内部交易形式。

楚永生、张宪昌[5]认为, 现实中的所谓公共物品, 一方面由于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强弱存在不同的组合以及受益主体及受益范围的差别, 会产生不同层次的公共物品;另一方面由于技术、经济发展、社会需求弹性的变化等相关因素的变化, 公共物品的特性也会发生相应的转变。也就是说, 公共物品的特性是动态变化的。

扈映[6]通过对农机推广服务的公共产品属性分析得出了以下3个结论:①广义的农技推广是一种服务, 在多数情况下, 是具有非排他性但具有竞争性的共有资源, 具有先使用者先受益的特点;②从投入角度看, 大部分农技推广项目兼有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特性, 是多元投入的混合物品, 部分农技推广项目则是纯粹的私人物品;③部分农技推广项目是营利性的, 但从正的外部性 (溢出效应) 角度看, 这类农业技术依然具有公益性。

由此可以看出, 通过对农业推广服务的公共产品属性分析, 可以为推广主体的选择和推广制度的安排提供理论基础。

2 农业技术扩散中的外部性

速水佑次郎和拉坦[7,8]注意到由于农业技术创新的随机性、成果的非独占性和其使用的非排他性等特点, 使得对农业技术创新的激励在市场机制和专利制度的框架内是远远不够的, 在某些领域甚至是不可能的。创新行为给创新者带来的收益远远小于创新的社会收益, 其后果提供给农民的创新技术远小于社会最优水平。农业技术创新激励的社会化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制度安排。也即是通过财政和其它公共渠道为农业技术创新提供资助, 从而有效解决农业技术创新中社会效益大而私人回报率低的矛盾。

黄季焜、胡瑞法、张林秀[1]从农业生产特征、农业科技本身特征和农产品本身特征等方面说明了农业推广服务的外部性。农业生产的特征:①我国的农业生产经营规模极小, 农户采用新技术带来的收益小于社会收益;②农业还承担着国家的食物安全、社会稳定等任务;③农业生产的风险大。农业科技本身特征:①许多农业技术具有不同程度的公共产品的特征, 说明市场无法提供最优状态的科技投资量;②农业技术保密性差, 容易产生示范与模仿效应、联系效应, 具有外溢性;③农业技术同资源和环境保护紧密相关。农产品本身特征:①农产品供需弹性小, 新技术的采用导致产量的增加反而会因为价格下降使收入降低, 技术进步带来的好处被消费者所占有;②农产品同时具有商品的属性与非商品属性。

由于农业技术的扩散具有外部效应, 决定了农业技术的推广不能单纯靠市场来完成。

3 农业技术扩散中的信息不完全

由于农户自身能力的限制, 其获取信息的能力比较低, 获得信息的途径比较少, 再加上我国政府部门的农业技术推广活动往往是低效率的, 并不能给农户有效提供科技技术和信息, 也对农业技术扩散起到了负面影响。朱希刚[9]等人进行的调查表明, 我国农民获得新技术信息困难和受教育水平低是妨碍农民采用新技术的第一重要因素;其次是缺少资金投入;第三是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性不高。

除了与新技术信息接触机会少导致农业技术扩散速度缓慢外, 由于农户自身对技术的相关信息不完善带来了主观风险, 使他们对新技术缺乏了解和信心, 不能正确地估计新技术的产出水平和投入水平, 因而对其生产决策产生重大影响。例如, 一些农民因购买假的杂交种子使当年绝收而生活无着, 此后再也不愿使用杂交优势品种。特别是在应付风险的各种作用手段极不发达的情况下, 他们往往不得不在较少的风险和较多的利润之间进行谨慎的权衡, 权衡的结果往往是追求收入的稳定, 以免使本已极低的生活水平遭受意外的损失而降低到难以接受的程度和被饿死的可能。贫困的农民对选择新技术的谨慎态度, 是他们在自己家庭与外部环境现有状况下所做出的理性选择[10]。

4 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现状与问题

各级农业部门和推广机构所做的调研报告, 多是描述政府农技推广机构现状, 一类内容主要是描述存在的问题及提出解决对策, 如浙江省慈溪市农技队伍建设的现状[11], 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的调查等[12]。另一类则是介绍改革经验, 诸如各地在农技推广机构改革中进行的一些推广模式探索, 如湖北省石首市、公安县、远安县改革的成功经验[13], 江苏省“姜堰模式”等[14]。

综合学术界内外的直接研究文献和调研报告, 多数研究承认政府农技推广体系遇到了困难, 推广效率不高, 最为集中的表现是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存在的问题, 而且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农技推广体系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几乎相同:①与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 农、科、教相互独立, 省、市、县、乡各成系统, 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指导严重脱节, 技术、市场、效益较难统一等问题。②与发展效益农业的要求不相适应。经费投入严重短缺, 激励机制不健全, 不少农技推广仍较多地沿用行政推广手段。在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存在着政府行为与农民技术需求行为相背离的现象[15]。③人员结构和素质与推进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的要求不相适应, 知识老化, 整体素质不高等[16,17,18,19]。④以减少经费为主要特征的农技推广单位改革未能充分调动农技人员从事推广工作的积极性, 农技推广体系出现的新一轮的知识断层和知识老化, 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20]。此外, 由于现有农技推广体系激励机制不合理的原因, 推广人员只对上级负责, 而不注重关注农民的实际需求, 导致许多农技推广因为推广技术的选择过程没有农户参与, 而导致推广技术不适合当地需求而推广失败。

农技推广体系存在的这些问题在农机推广体系中也存在, 但是农机技术推广体系中又存在着一些特殊的问题。如只注重了前期的推广工作, 而忽视了推广后的售后服务;农机部门没有把推广和经营有机地结合起来, 由于经费的短缺出现注重经营而忽视推广的倾向, 致使推广工作缺乏应有的活力, 经营也因推广得不到位而效益低下;农机推广没有和农艺技术紧密相结合, 在农机推广时没有同步推广与之相关的农艺技术[21]。

5 总结建议及改革措施

5.1 总结

1) 关于农机技术推广的客体:农机技术推广的客体不仅包括物化的技术成果, 还包括各种操作技术成果和软技术成果。

2) 不是所有的农机技术推广服务都具有公共产品属性, 因此政府也不应该大包大揽, 展开所有的农机技术推广服务, 导致市场扭曲。政府主要提供具有纯公共物品属性的农机技术推广服务;为了保证市场提供最优数量的准公共物品和混合物品, 政府应给私人供给部门提供一定的补贴。

3) 为了有效地提供农机技术推广服务, 应建立一种多元化农机技术推广服务供给体系。

4) 农业生产特征、农业科技本身特征和农产品本身特征3方面决定了大部分农机技术推广服务具有正的外部性, 农机科研和农民采用新技术的个人收益远小于社会收益, 因此应对从事农机科研的机构以及其采用具有较强外部性的农机技术的农民进行适当补贴, 使外部收益内部化。

5) 农机技术推广服务的受体农民由于信息获取渠道少和获取不完全, 制约了新的农机技术的采用。

6) 应对基层农机推广体制进行改革以提高机构执行效率, 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 建立农机推广人员准入制度, 加大对农机技术推广的投入。

5.2 建议

根据前面的分析, 可以认为政府在农机技术推广服务中应避免在具有私人物品属性的农机技术推广服务上和私人部门展开竞争从而扭曲市场机制, 而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具有公共物品属性的农机技术推广服务的提供上。

1) 完善农村金融体系, 承认农民的物权, 可以以土地经营权、房屋等作为抵押获取贷款, 使农民能够及时融资, 对农机技术以及整个市场反应更快速, 及时调整经营决策。

2) 加强农村道路、机耕道路以及农田水利建设, 为农机技术的推广奠定良好的基础条件。

3) 政府应加强纯公共物品的提供, 如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以规范农机市场、保障农民权益, 加强对农机技术科研的投入和对具有较强外部性的农机技术的示范、推广等;对于准公共物品和混合物品, 政府应鼓励私人个人和团体参与提供, 通过向农户收取一定费用来弥补成本, 政府给予一定的扶持政策和补贴;对于私人物品, 则完全由市场来配置。

4) 通过报刊、电视、公告、座谈会、现场会、视频和文字资料发放、网络、培训等各种途径, 加强对农机技术、农机政策的宣传, 以部分消除农民的信息不完善和信息不对称。

5) 对基层农机推广体制进行改革以提高机构执行效率, 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和农机推广人员准入制度, 加大对农机技术推广的投入。

5.3 改革措施

针对农技推广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胡瑞法、黄季焜、李立秋[22]提出了解决方案。对现有农机推广体制的改革提出了以下建议:①改革县级农业行政体制, 建立一体化的农业行政和农技推广创新体系;②剥离非农技推广职能的人员, 推进“一人一村”农技推广工程;③建立农技推广区域中心站, 加强技术引进、试验与示范。对建立农技推广激励机制提出了以下建议:①建立农技推广基金, 形成“由上到下”的农技推广体系;②实行绩效挂钩的农技推广考核机制;③实行农技推广项目主持人负责制。此外, 还建议实行农技推广人员资格准入制度和增加农技推广投入。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23]在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南地区选择了12个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运行机制研究试点县, 在试点县运行新的推广机制, 主要有农民需求调研、各项规章制度制定、规范内部管理、量化推广任务、健全考评激励机制等。通过试点研究摸索出了以下几方面的有效措施:①建立畅通高效的农民需求反馈机制;②建立农技人员岗位责任制度;③创新农技推广方式方法;④健全国家农技人员考评机制;⑤完善县域统筹协调推广工作机制;⑥建立政府推广机构主导型多元合作推广机制, 以基层国家农技推广机构为主导, 建立科工贸、产学研结合的合作推广机制。

上一篇:声乐教学中语言运用下一篇:企业数据管理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