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执法监察

2024-07-31

土地执法监察(精选十篇)

土地执法监察 篇1

1 加强主观方面的认识

1.1 加强基层部门执法人员的执行力

县级国土资源部门做出的《行政处罚决定书》是一份严肃的法律文书, 违法当事人必须自觉履行。实践中, 有许多违法当事人对县级国土资源部门做出的《行政处罚决定书》不予理睬。申请法院执行的案件, 往往不了了之, 特别是涉及到拆除违法建筑物的案件, 更是如此。也有的是执法人员碍于人情面子, 或者是为了减少麻烦, 怕得罪人, 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究其根本原因, 是执法人员法律信念不坚定, 没有法律至上的观念, 导致土地执法难以到位。再好的法律, 再好的决策, 如果没有执行力, 那就是个“空壳”。所以加强执行力培训, 特别是基层一线人员的执行力培训很关键。

1.2 加强土地联合执法力度

为了适应土地执法新常态, 一些地方政府出台了土地联合执法文件, 以“政府挂帅、国土牵头、部门联动”为原则, 建立由国土、财政、公安、纪检监察、发改、住建、环保、工商、供水、供电等单位参加的会议联席制度, 形成执法合力, 协调解决在国土资源执法中相互协作和在案件移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但在实际运作中, 其他部门和单位往往以各种理由推诿, 不予配合, 致使国土部门在查处违法用地中孤军奋战。一些部门和单位认为查处土地违法行为是土地管理部门的事, 与己无关。处理人是得罪人的事, 都不想沾。最后导致县级政府出台的文件无法落实, 形似一纸空文。

不可否认, 多部门执法能够解决许多法律程序上相衔接的问题, 比如一宗违法占用耕地超过0.67 hm2, 既要受到行政处罚, 还要追究刑事责任。但如何联合好各部门, 杜绝孤军奋战, 就像如何踢好足球一样, 要有团队意识。既然联合执法, 共同承担责任, 就要有团结协作的意识, 沟通好一切事务, 真正使联合执法发挥出效果!

2 要加强宣传教育, 提高相关人员法律意识

各基层土地管理部门在当前条件下, 要充分利用广播、微信、宣讲团、宣传手册以及村一级文化站等宣传平台, 让广大群众了解当前我国土地国情国策、法律法规, 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土地保护重要性的认识, 自觉遵纪守法, 维护法律的权威性。例如, 违法当事人对县级国土部门做出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通知书》不闻不问, 拒不配合执法人员调查取证和停止违法行为;乡村两级干部长期以来划分宅基地不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去做, 随意卖宅基地, 还有些村, 前任干部规划一片宅基后, 现任干部又规划一片, 不制定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致使个人宅基之间出现矛盾, 引起土地纠纷。这就要求国土部门尽快采用多渠道、多形式常态化的宣传教育活动方式, 不断提高群众的土地法律意识。

3 改进现行法律部分条款与制度

3.1 改进法律条款, 增强法律条文的现实性

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二条规定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近几年执法检查中, 村集体与农户之间、农户与农户之间非法转让宅基地的行为很多, 在追究法律责任时, 仅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七十七条规定进行处罚, 显然对以上违法者没有任何警示作用, 不能有效遏制违法占地势头。

3.2 制度上的改进, 权责要对应

土地违法案件“既要处理事, 又要处理人”, 追究问责的对象大多是村干部, 而对国土资源违法行为默认甚至背后支持的决策者, 却几乎未被追究问责。建议在对违法行为当事人和相关责任人追究问责的同时, 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 对基层党委政府的决策者实施党政一体化问责。特别是在年度土地卫片执法检查中增加乡 (镇) 一级问责, 开展由地市级领导约谈乡 (镇) 一级党政领导督察。

4 加强巡查是关键

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对违反国土资源管理法律法规行为发现、制止、报告、和查处工作的通知》 (国土资电发〔2010〕78号) 要求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巡查实行“零报告”制度, 对重大、突发行为实行“专项报告”制度, 对国土资源违法行为总体情况实行“定期报告”制度。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对违反国土资源管理法律法规行为报告工作的意见) 的通知》 (国土资厅发〔2010〕58号) 对3项报告制度进一步给予明确。“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机制的核心是“早”, 所以说早发现违法用地是关键。而落实好巡查制度又是“早发现”的关键。

5 将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追究相结合

在实践中过多注重行政处罚, 而刑事追究很大程度上落实不到位。所以要增强土地执法的威慑力, 就要严格追究土地违法行为的刑事责任。而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违法主体大多是企业法人, 他们是社会的主体, 具有代表性, 能够起到“处理一个, 震慑一方”的效果。同时, 案件的行政处罚标准要与被处罚单位占地面积成正比, 而不应当只依照占用土地类型来定性处罚标准, 就能更进一步使违法用地单位或者个体在占用土地时谨慎考虑, 提高节约利用土地资源的思想意识。

6 要发挥土地执法监察的反馈

土地执法监察制度 篇2

1、建立预警机制。为进一步加强全区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坚持两个“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维护“土地执法模范区”的良好形象,真正形成土地“一家用、大家管”的`氛围,落实各级责任,保证全区土地使用合法规范,根据《违反土地管理规定行为处分办法》(监察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土资源部第15号令)和《江苏省党政领导干部违反土地管理规定行为责任追究暂行办法》(苏纪发 []10号)的文件精神,建立实施全区土地违法预警、约谈、问责工作机制。通过国土所日常巡查发现、通过局监察大队、市局监察支队督查和抽查发现及社会监督,各类信访、信箱反映等渠道,局对全区各镇(区、街道)土地使用和耕地保护情况每月进行红、黄、蓝三级预警。一是红色预警:当月侵占基本农田进行非农建设项目或违法占用农用地进行非农建设项目超过2宗的,累计用地面积超过5亩的。二是黄色预警:当月违法占用农用地进行非农建设项目2宗以下,累计用地面积5亩以下的。三是蓝色预警:当月未发生违法用地行为,土地管理规范良好的,预警平台显示蓝色。根据每月通报公布出现红色、黄色预警的镇(区、街道),对相应国土所进行考核。

2、建立上下联动执法机制。强化国土所和监察大队、监察中队执法监察动态巡查职责,建立“早发现、早报告、早制止、早查处”工作机制。一是坚持“属地管理”原则,明确国土所长为第一责任人,国土所负责对辖区巡查,要做到巡查到边,不留死角。二是国土所发现问题应及时制止,积极主动与镇(区、街道)联系,会同有关部门和村(社区)将问题处理到位,重大问题应在第一时间内报告局监察大队。三是局监察中队巡查发现问题会同国土所及时处理,对出现的问题二天内能处理到位的,进行结案并跟踪监督,二天内不能解决的,3个工作日内由监察大队、国土所联合书面报告镇政府和局领导。四是实行“零报告”制度。监察大队、监察中队、国土所实行巡查报表和跟踪情况报告,每月上报书面分析报告。

3、建立土地违法共同执法责任机制。局(所)与区政府(镇、街道、管委会)及相关部门、行政村(社区)建立土地执法共同责任制度,对土地动态巡查、信访举报、上级转(交)办等发现的土地违法行为,国土部门采取措施未能制止、纠正的,在三个工作日后书面报告区政府(镇、街道、管委会)及纪检、监察等相关部门所在行政村(社区),建议予以制止、纠正,同时上报苏州市国土资源局监察支队。

4、建立卫片执法检查工作机制。局、所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明确专人负责,图斑数据核对准确,批文等台账资料收集齐全,数据按规定、按时上报。认真做好卫片发现违法用地的查处及整改工作,落实责任、专人跟踪,按时查处及整改到位。

5、建立建设用地全程监管平台。国土所要有专人负责对监管平台内的建设用地进行日常跟踪,并在每月10日前填写跟踪管理卡按局规范要求进行信息录入,监察科将监督各所项目跟踪监管情况,作为考核依据。

6、建立健全基本农田保护机制。落实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制制度、保护规划制度、保护区制度(有保护牌等)、基本农田保护执法监察巡查责任制、动态巡查工作考核奖罚制度等;向社会公布基本农田保护监督电话,与下属单位定期签订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开展基本农田的动态巡查监测,采取切实有效措遏止乱占滥用基本农田的现象以及卫片遥感监测图斑和处理结果,并建立相关台帐资料;严格履行占用基本农田审批程序、及时进行补划;及时、准确更新基本农田保护的台帐、图、表、册等资料。

7、巡查责任制度。健全土地执法监察网络并定期活动。局组织全区土地动态巡查每季度不少于一次,局监察大队组织人员坚持每季度全区一次执法大检查,监察中队坚持对分片辖区实行每月一次全方位巡查,对出现土地违法行为和执法重点的区域每周进行重点跟踪。国土所坚持对辖区每周不少于二次的巡查,对发现有违法苗头和有土地违法行为的重点区域必须及时制止、纠正并每天跟踪监管。

土地执法监察现状及对策 篇3

关键词: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对策

前言

我国国土资源总体上具有类型繁多、总量丰富,但是地区分布不均衡,具有人多地少的特点,同时由于盲目开发利用,土地资源浪费严重,资源储备不断减少。加之监管力度不强,土地执法监察制度不健全,导致各种违反国土资源法律的行为层出不穷。为进一步提高地土执法监察的能力,从根本上遏制国土资源违法行为,建立有效的土地执法监察机制,本文以某省国土资源执法监察中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1 土地执法监测现状及存在问题

1.1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据调查,某省土地总面积达1800万公顷,其中城市化建设用地58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2%;农业用地1520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4.4%;未被利用的土地为222万公顷,占土地总积的12.4%。

国土资源利用现状调查结果显示,该省土地利用现状存在着复杂性和多样性。该省处于山区,地形地貌以山地为主,其它还包括丘陵、岩溶洼地、山间盆地等。由于特殊的地理条件和气候因素,土壤的成土母岩组合呈现出多样性,土地垦殖率非常高,坡耕地占耕地面积比例大,但地区林地资源丰富,林地面积大。

1.2 土地使用违法行为现状分析

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土地违法使用的行为主要表现为:

(1)国家重点项目违法用地现象日益明显,尤其是在道路、市政以及水利等基础工程设施建设过程中违法使用土地的情况非常严重;

(2)农村违规建房用地具有量多、面广的特点;

(3)土地执法人员执法力度不够,土地违法案件查处困难,处理结果执行很难实施;

(4)矿产资源违法行为具有地域性,点多面广,违法行为隐蔽。

1.3 土地执法监察现状及问题

(1)国土资源执法监察人员较少,技术力量不足,经费、技术设备远远不能满足土地执法监察的需要;

(2)国土资源管理法律不完善,可操作性不强,导致制定的法律出现不协调的情况;

(3)政府违法现象层出不穷,当地政府以发展为幌子阻止国土资源执法调查,导致土地执法机关没有强制执行的权力,在具体实施工作中难以取证。在实施执法时,不同部门协调不一致,制约了执法进度;

(4)部分政府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法律观念不强,法律制度不健全,导致土地执法结果难以得到实现;

(5)土地执法需要法院、检察院、公安等部门的共同配合,形成一个步伐统一的监察组织,但是在实际执法过程中,由于联合执法的机制不完善,往往又形成国土资源部门独立执法的情况;

(6)执法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对土管理和矿产资源法律法规政策了解不深入,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在处理具体土地违法行为时能力不足。

2 对策研究

2.1 基本思路

针对新时期国土资源执法监察中存在的问题,执法监察机构应本着“保护与开发”共同发展的思路,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建立长期有效的国土资源执法监察机制,从根本上防止国土资源违法行为的发生。其基本的思路主要有五点:

①实现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常态化;

②实现国土资源全程监控管理;

③充分利用测绘信息,以科技为技术基础,实现科学监测管理;

④加大土地执法力度,强化不同部门的相互协作;

⑤建立健全监督机制,采取多样的监督方式,实现政府、群众共同监督。

2.2 土地执法监察机制措施

建立土地执法监察机制是一项涉及多部门、多方法、多手段的综合系统工程,它是以法律法规为基础,通过采取有效的方式方法来遏制国土资源违法行为的执法过程。建立长期有效的土地执法监察机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建立健全国土资源法律法规体系是有效遏制国土资源违法行为的基本出发点,现行的相关法律法规在某些层面上已不能满足当前土地执法监测的需要,因此,要不断完善、修改国土资源法律法规相应的条款,以适应土地执法监察的需要。

(2)不断创新国土资源管理方式,采用“疏通加预防”的方式,将国土资源违法行为遏制在萌芽中。创新的内容包括土地管理方式创新、矿产管理方式创新、农村土地管理方式创新和审批制度创新。

(3)建立不同部门相互协作机制,明确国土资源部门、经检监察部门、公安部门、规范部门的职责,落实具体的合作程序与方法,不断完善联动制度,实现合作执法、共同管理,

(4)实施在行动中进行巡查,采用移动的执法方式,从源头制止国土资源违法行为。在执法过程中,要大力建设动态巡查网络,加大国土资源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制定严格的责任考核制度,分重点、难点,分阶段进行动态巡查。

(5)从法律制度、群众关系、执法手段等方面着手,不断强化国土资源违法案件的查处手段。

(6)加强土地执法监察队伍的综合素质建设,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执法人员进行培训,实现持证上岗,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打造一支思想可靠、业务精湛、纪律过硬的土地执法监察队伍。

3 结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土资源违法行为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为有效遏制国土资源违法行为,本文以某省为例,分析了当前土地利用现状以及土地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这些现状、问题,提出了建立健全国土资源执法监察的基本措施,以减少国土资源违法行为,提高土地执法监察效率。

参考文献

[1] 汪其志,张燕. 国土资源执法中的无人机应用方案研究[J].地理空間信息,2015,14~18.

试析如何开展土地执法监察工作 篇4

1 土地监察的方法

土地执法监察的方法有超前控制方法、跟踪检查方法、目标管理方法以及协作处理或公开处理等特殊处理方法。

1.1 超前控制方法是通过实行“政务”公开的

制度, 对可能出现的各种土地违法现象, 超前控制, 预防其发生。这是实现土地监察防范职能的重要途径。具体做法主要有:

(1) 公开用地审批制度。包括公开建设用地申请条件、报批程序、收费项目及收费标准、审批权限, 及时公布审批结果。 (2) 各项用地实行顺序排队制度。主要是结合年终用地指标申报和年初计划用地指标, 逐级调查, 把需要用地的单位和个人的用地数量、用地类型、用地时间和位置等, 按单位和个人分类排队, 分轻重缓急, 经层层审核, 确定单位和个人用地的先后次序, 并且张榜公布。 (3) 公开土地监察办法和制度。土地监察机构和队伍名称公开;土地监察人员身份公开;土地监察办案权限与范围公开;土地监察办案处理的法律依据公开;土地监察办案处理结果公开;土地监察人员守则公开。

1.2 跟踪检查方法就是通过各种途径, 对各项

建设用地实行全过程的跟踪管理, 及时发现和制止违法行为的方法。具体做法有:

(1) 实行建设用地挂牌制度。一宗建设用地经批准后, 由当地土地管理部门发给《建设用地许可证》, 作为批准用地的原始证件, 悬挂于施工现场。建设项目竣工后, 建设单位 (含个人) 应及时向当地土地管理部门申请检查验收, 交回《建设用地许可证》, 换发《土地使用证》。施工现场凡未悬挂《建设用地许可证》或超越《建设用地许可证》规定的用途范围使用土地的, 均按违法用地处理。 (2) 实行定期现场察看制度。以建设用地批复文件为依据, 定期到建设用地施工现场, 对该用地的位置、土地类别、面积、用途、拆迁安置及建设情况等, 进行检查、核实。 (3) 实行巡回检查制度。组织专门人员, 在本行政区域内, 对建设用地情况进行巡回检查。这种巡回检查有定期的, 也有不定期的, 有重点的, 也有非重点的, 巡回检查, 一般采用分片、定人、定职、定范围的方法。 (4) 实行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制度。根据人员和技术力量, 分组分片, 利用已经建立起来的各种图件、资料及现状图, 进行野外作业, 核对用地的性质和检查用地手续。这种监测每年或隔年进行一次。 (5) 建立群众举报制度。运用举报电话、举报信箱等手段, 发动群众对建设用地实施监督。举报电话号码、举报信箱地点要公开。对举报有功者, 要给予一定奖励并负责保密。

1.3 目标管理方法是将依法管理土地和干部

目标管理挂钩, 防止和杜绝管理者违法行使土地管理权。这是对管理者实施监察的有效方法。其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由上级政府与下级政府签订土地管理承包责任状, 确立一定时期内的土地管理目标, 层层落实到各级、各部门的领导, 并具体规定考核的标准和办法, 实行工作成果同社会荣誉和物质利益挂钩。二是由政府与土地管理部门签订土地目标管理责任书, 山土地管理部门, 将责任落实到机关各处 (科、股) 室及工作人员, 以及乡村、街道土地管理员, 实行分级包干, 各负其责, 奖优罚劣, 土地管理部门的土地监察目标管理方法和行政责任方法有机结合, 使土地监察工作走向正常化、制度化、程序化的轨道。

1.4 协作处理方法是指某些土地违法案件因

为案情复杂、涉及面广, 根据不同情况, 需要与行政监察机关、党的纪检机关、经济监督部门、政府其它部门以及司法机关等, 组成联合调查组进行调查和处理的方法。

1.5 公开处理的方法。

公开处理方法是指对一些在本地区有重大影响的土地违法案件, 实行公开处理的制度。在处理时, 组织干部和部分群众到场, 请新闻、舆论界公开报道。

2 提高土地执法监察工作水平的应对策略

2.1 加大土地普法宣传力度。

加强土地法律法规的普法教育, 可以从源头上减少土地违法案件, 促进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安定。基层土地执法监察人员在履行土地执法监察工作的同时, 还要加强对土地管理法律的宣传工作, 改变以往单一的板着脸说教的宣传方式, 采用生动活泼图文并茂的多媒体形势, 提高宣传效果, 让广大群众了解我国土地国情国策、法律法规的内容, 提高广大群众对土地保护重要性的认识, 使之主动遵法守纪, 自觉维护法律的权威性。

2.2 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

财力和人力支持是国土资源行政执法中必不可少的基础性前提, 任何一项的欠缺, 都会成为影响行政执法的重要因素。就目前国土资源政执法“垂而不直”的体制而言, 如果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离开了地方政府的支持, 没有地方政府在编制、经费、办公场所、交通工具及必要设备等方面的有力保障, 行政执法成效可想而知。因此, 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要周密细致, 要取得切实成效, 就必须取得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 而只有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 才能充分协调各级部门抓好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的有效落实, 进而切实取得执法成效。

2.3 建立联合执法机制。

国土资源行政执法是一项全方位、多层次的社会管理工程, 涉及社会的各个领域, 涉及政府的各个层面, 所以, 行政执法不但要求与司法机关密切配合, 而且更要要求与相关行政机关的相互配合协调。在具体的案件中, 土地监察部门对违反国土资源法律法规的重大案件进行查处时, 一定要积极配合人民法院做好土地违法案件的审理和执行工作。基层国土行政执法人员更要通过认真研究法律、法规, 寻找其中的契合点, 协调各职能部门之间的执法力量, 争取规划、建设、发改、环保、工商、税务、电力等部门的大力协作支持, 联合执法, 提高土地执法效果。

2.4 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激励机制。

在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下, 人才是第一生产力, 土地执法监察工作的顺利开展也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支撑。因此, 一定要加强对执法人员的培训工作, 实行多层次、多渠道、多种形式的培训, 结合竞争上岗制度, 打造一支纪律严明、业务过硬、执法公正的基层土地执法队伍, 督促他们自觉树立执法为民的公仆意识, 提高执法监察人员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另外, 土地监察执法是一项涉及面很广的工作, 除要求国土资源执法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法律文化素质之外, 还要求其具备较高的语言表达和文字能力以及电算化能力。同时, 还要根据执法人员的执法工作年限、业务知识水平、年度考评结果、重大案件查处成效和担任的岗位职务等评审业务职位, 并定期晋升职务, 对业务技术拔尖, 工作表现优异, 有突出贡献者, 可予以适当奖励;对违法违纪、渎职、失职者, 则可延期晋职或降职。

2.5 强化土地执法监管机制。

确立完善的土地执法监察监督机制;建立执法结果审查制度以及责任追究制度等, 切实改变执法监督体系的薄弱环节, 将立法与执法监督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并且运用法律的形式明确土地执法监督的方式、方法以及采取的手段, 确保土地执法监督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切实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其次, 执法监察工作应在县、乡、村分别设立执法监察的组织, 聘请监察员、联络员、违法案件举报员, 作为防范和制止各种违法案件的前防线。国土局与各乡镇国土所签订监察职责责任书, 形成了一级抓一级, 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

总之,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当下, 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土地执法监察工作水平, 既需要相关执法就够和人员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同时还要调动社会各个方面的力量, 提高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积极性, 唯有如此, 才能进一步推动土地监察执法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石国玮.努力提高国土资源宣传工作质量和水平[J].南方国土资源, 20059, .

土地执法监察 篇5

一、充分肯定我市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成效

一是全社会节约集约用地意识得到了进一步增强。全市上下节约集约用地、依法用地的观念已逐步形成。二是重点急需建设项目用地得到了较好保障。今年全市争取到各类用地指标达5.01万亩,为用地拓展了空间。三是一大批土地违法案件得到了严肃查处。有效地遏制了土地违法行为的上升势头,进一步规范了土地市场秩序,保障了经济平稳发展。四是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得到了切实维护。全面实行征地区片综合价和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全市参加基本生活保障的被征地农民已达7.25万人,为建设“平安XX”作出了贡献。五是省下达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得到了超额完成。至去年底,全市共整理土地197万亩,建成标准农田151万亩,新增耕地35.6万亩,已连续9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六是“创新破难”工作得到了明显推进。实施缓解土地瓶颈制约的“1833”工程,目前进展良好。

二、认清形势,进一步增强做好土地执法监察工作的重要性认识

一是要适应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做好土地执法监察工作。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强调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节约集约用地成为必然的趋势。土地执法监察工作要主动适应这一形势,从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高度,更新观念,创新机制,使土地利用走出一条既保护耕地、节约资源,又保障用地、促进发展的新路。

二是要适应土地管理体制的转变做好土地执法监察工作。根据省政府的统一部署,我市已实行了省以下国土资源垂直管理体制。在新的国土资源管理体制下,各级政府要进一步落实地方政府保护耕地的责任,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要适应管理体制的变化,既要强化国土资源部门的管理职责,又要强调各级政府的领导作用,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把我市的土地管理工作做好。

三是要针对违法用地反弹的形势做好土地执法监察工作。经过两年多的土地市场治理整顿,有效地遏制了土地的无序需求,但是一些地方违法用地、乃至顶风作案的行为仍未消除。当前违法用地面临着强劲的“反弹”压力,一旦管理出现松懈,有可能再度蔓延。因此,全市各级政府和国土资源部门要充分认识这一严峻形势,绝不可掉以轻心,要守土有责,依法用地,严肃查处土地违法案件,巩固土地市场治理整顿成果。

四是要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做好土地执法监察工作。发展需要用地,但是,少数地方不是从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出发管好、用好土地,而是以土地资源的大量消耗换取经济暂时的高速发展,有的地方甚至以损害农民利益为代价,导致大量群众土地信访问题。有些地方甚至已引发群体性事件,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因此,各级政府和国土资源等部门要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平安XX”的高度,既要做到依法用地,又要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五是要以优化投资环境的要求做好土地执法监察工作。今年,市委、市政府提出开展“强化企业服务、优化投资环境”专项活动,这是实现XX在杭宁城市带中间率先崛起的关键性措施之一。但是,当前少数地方以创新破难、加快推进项目建设为由,把法律法规及规划放在一边,指使、怂恿、默认违法用地。由于违法用地存在“低、小、散”的特征,而且大都规避了“预审”、“规划”等审批环节,投资强度、容积率等也无法保证,不利于调整工业经济结构和产业集聚,优化投资环境更是无从谈起。因此,各级政府和国土资源部门要严格依法行政、加强管理,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和投资环境,为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证。

三、严格依法行政,加强土地管理

去年10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这是当前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加强土地管理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各级政府和国土资源等部门必须认真贯彻执行。当前,要着重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注重严肃查处,保持土地执法监察的高压态势。国土资源部门要突出重点,查处一批典型案件,公开处理,公开暴光,再造声势,查出成效。要继续抓好农村非法买卖集体土地执法工作,重点查处乡官、村官非法卖地问题;要组织力量查处一批顶风作案的案件,特别是国务院《决定》下发后发生的顶风违法行为,要有案必查,坚决从严从重处罚和处理;要按照最近国家七部委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基本农田保护有关工作的意见》(国土资发[2005]196号)精神,加大对违法违规骗取批准、占用和破坏基本农田行为的执法力度,从严查处,对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要结合检察机关正在开展的集中查办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渎职犯罪专项工作,严肃查处在土地市场监管工作中的渎职、失职和徇私舞弊案件。

二是要注重“查人”,切实提高案件的查处效果。造成土地违法行为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在于案件查处不到位,对责任人的处理偏轻。因此,我们要强化案件查处效果,从根本上扭转土地执法“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的问题。一要对土地违法行为一经立案,不管涉及什么人、涉及哪一级的领导,都要按照“既要处理事、更要处理人”的要求,一查到底。二要对执法不严、避重就轻、处罚不到位的,必须要按失职、渎职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三要对顶风作案的,要坚决从重从严进行处罚和处理,涉嫌犯罪的,坚决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使土地违法案件查处真正起到震慑违法犯罪、教育干部群众和警示社会的作用。总之,要动真格,要“摘帽子、拆房子”,这样就有用了。同时,要切实研究依法用地成本高、违法用地成本低的问题。

三是要强调部门联手,形成合力,坚决把责任落到实处。要密切配合,建立横向联动机制,发挥联合执法威力。各级政府作为土地管理的责任主体,要全面履行土地管理责任人的职责,要加强对土地执法监察工作的领导,做到层层有责任,逐级抓落实,坚决制止乱占滥用土地行为;国土资源部门作为土地执法主体,要完善案件查处责任制度和案件督办制度,及时查处违法案件,做到件件有着落,切实负起查处违法行为的重要责任;有关部门要积极支持配合土地执法监察工作,建立联合办案和移交移送制度,纪检监察部门要提前介入土地违法案件的调查,公安机关对国土资源部门移送的涉嫌土地犯罪案件要及时侦察,检察院要及时批捕,法院要及时审判;要建立和完善重大案件专项报告制度,对辖区内查处有难度的重大违法案件要及时向市政府专项报告,由市里组织力量进行查处。

四是要注重矛盾的化解,做好土地信访工作,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引起高度重视,持之以恒做好土地信访工作。要按信访属地管理的要求,进一步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加大信访办理力度和办理效率。对因土地问题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地方,实行暂停土地审批。要以人为本,依法维护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严格执行征地告知、确认、听证等程序,全面落实征地补偿、生活保障和就业政策,解决被征地农民的后顾之忧。要畅通信访渠道,严格实行受理答复、复查、复核三级终结制,保证群众合理上访的权利,维护群众利益,减少集体访、越级访的发生。要高度重视初信初访工作,依法及时受理和处理群众信访,努力提高初信初访的满意率,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要依法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对群众信访反映的问题,通过调查属土地违法的,要依法作出处理,让群众满意;属政府过错的,要及时纠正,取信于民。市里根据形势将进一步完善土地信访联席会议制度。

四、进一步加强土地整理开发复垦工作

一是思想认识要再提高。明年是“十一五”计划的开局之年,“十一五”期间又是XX实现在杭宁城市带中间率先崛起的关键时期。据预测,到“十一五”期末,即2010年,全市每年需新增建设用地6.1万亩左右,其中占用耕地3.3万亩左右。要保证新增建设用地需求,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就必须开展土地整理开发复垦工作。同时,这也是推进农业现代化,推进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因此,各级政府一定要从贯彻落实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大局意识,克服畏难情绪,切实加大土地整理开发复垦工作力度。

二是组织实施要再抓紧。从目前看,各地离完成目标任务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各地对符合立项条件的项目要抓紧组织上报,市国土资源部门要加强指导。已立项的项目,要抓紧组织实施;已实施的,要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加快完成。各县、区要加强领导,明确职责,狠抓落实,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分管领导要具体抓,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实施力度,确保全年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三是部门协作要再优化。土地整理开发复垦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各有关部门要通力协作,相互配合。国土资源部门要抓紧项目的立项、规划及实施管理,加强对土地整理特别是开发复垦和优质园地划归工作的指导;建设部门要抓紧编制宅基地复垦村庄的村庄建设规划,避免搬迁农户无处搬迁或者产生新的违法用地;农业部门要加强各类农业园区建设,全力抓好老鱼塘改造;林业部门要为优质园地建设的立项积极创造条件;水利、农业综合开发部门要把好项目的设计关,加强项目的施工监管;发改委、财政等部门也要积极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形成各部门其抓共管、协调合作的良好局面。

四是明年工作要早谋划。明年是“十一五”计划的开局之年,要做好明年工作,资源保障是基础,因此各项工作要早作准备。市国土资源局提出了各县、区明年的土地整理开发复垦任务,下步市里将正式下达到各地,大家要抓好落实。尽管今年各县、区已经在调查摸底方面已经作了大量的工作,但是还很不够,还要继续深入调查,要更新观念,广找资源,做到应挖尽挖,为做好明年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XX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澧县土地执法突围 篇6

就在游同普开工建房的10天前,在澧县县纪委的会议室,含县国土资源局在内的7个部门和乡镇的负责人因为土地违法问题被纪委诫勉谈话。

游同普违法占用耕地从发现到被制止不到10天时间,诫勉谈话使得相关政府部门负责任人对土地违法异常警觉。2012年,澧县县委县政府先后多次出台文件,强化土地执法,重拾土地快速执法机制,建立巡查每日一报制度,通过诫勉谈话,完善共同责任机制,探索建立破除土地执法的“发现难”、“制止难”、“查处难”三难机制,建立“防范在前、发现及时,制止有效、查处到位”的澧县土地监管保障机制。

土地执法“三难”困局

所谓“三难”,是土地执法遭遇的全国性困境。难以第一时间发现违法,将违法遏制在萌芽状态,有效降低执法成本,此谓“发现难”;由于执法监察缺少手段,力量单薄,对违法违规行为难以及时制止,此谓“制止难”;对人对事很难处理到位,地方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公众参与、上下联动的共同责任机制尚未真正落到实处,此谓“查处难”。

国土资源部网站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立案查处违法用地案件3.7万件,涉及土地面积41.1万亩。有1124名责任人受到党纪处分,825名责任人受到政纪处分,200名责任人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国土资源部法律评价工程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邹谢华表示,执法监察发现难、查处难、制止难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土地督察内部体系有待进一步协调,有必要全面完善国土资源执法监察法制、体制、机制,不断推进土地督察制度法制化,继续提高执法监察和土地督察工作效率与效能。

澧县也不例外。伴随澧县县域经济不断发展的是土地违法的愈演愈烈。游同普案只是以单个农民为主体的土地违法,而更多的则是本应保护耕地的乡镇一级地方政府,却成为土地违法的主体,而且违法的手法花样翻新,层出不穷。

正因为此,据常德市2012年度土地矿产卫片执法检查警示约谈通报显示,2012年,国土资源部下发给澧县疑似违法用地图斑139个,占地801.39亩,耕地528亩。经核实,违法占用耕地面积达261.5亩,为常德市违法占用耕地面积最多的县级行政单位。

总结上述澧县土地违法的原因,常德市土地矿产卫片执法检查小组认为:一是土地执法监管不到位,违法用地问题突出。墨池公园占地达192亩,项目开工两年多,到现在还没有组卷报批,也尚未依法处理相关责任人。二是集体建设用地管理混乱,乡镇违法用地量多面广,主要涉及安置点、工业用地、幼儿园,液化气站、水厂等项目用地。据统计,6宗安置点监测面积75.2亩,耕地74.88亩,据了解今年新开工建设用地面积又有数百亩违法用地。三是违法案件查处不到位,44宗违法用地绝大部分案件查处不到位,其中6个安置点用地、墨池公园用地、澧阳变电站等对当事人均为处理到位。特别是墨池公园在卫片下发时占地只有62.6亩,现已达到120亩以上,不但违法用地行为没有制止,而且违法用地愈演愈烈。

动态巡查机制:破解“发现难”

土地违法的居高不下由于无法驱走的阴霾一直围绕澧县土地管理部门的四周。而国土资源部的卫片执法则如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可能落到澧县土地管理者们的头上。

8月份, 常德市卫片执法检查领导小组利用土地执法监测系统对澧县规划区进行一次巡查,发现澧县在卫片执法检查期间,又有百亩违法用地,形势非常严峻。

澧县国土资源监察执法大队副队长周乃柏的手机会在每天下午5点准时响起。这是队员们上报当日县城内土地动态巡查的结果。

9月25日,澧县国土资源局出台了实施城市管理“三年行动工程”工作方案。根据该方案,澧县国土资源监察执法大队成立了两个巡查组对县城城区进行动态巡查。每天5点电话报告巡查情况,及时发现违法。

澧县国土资源监察执法大队也取消了节假日,进行全天候巡查。巡查结果同时要上报给县政府的“三年行动工程”指挥部。“发现问题当场制止不了的,立即报告给县政府的创建指挥部,县政府城镇组、督查室、监察局及分管副县长直至县长。”周乃柏对记者表示。

而对于城区以外的地区,国土资源所联合乡镇政府及村委会进行巡查。发现违法行为当日内必须上报县国土资源监察执法大队。

一旦土地违法行为被发现,则引入澧县独创的快速反应机制,对土地违规案件早发现,早制止,早查处。

游同普违法占用耕地建房就是甘溪镇国土资源所在巡查中发现的,上报情况后,迅速启动快速执法机制,及时查处到位。

快速反应机制:破解“查处难”

在县城房地产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很多的地产商下沉至乡镇一级市场,违法占地建房现象异常严峻。使得澧县县委县政府重拾澧县2008年首创的“土地执法快速反应机制”。这一机制也被国家土地督察局重点推荐给各级国土资源执法部门。

早在2008年,澧县人民法院和澧县国土资源局就联合下发《关于建立查处国土资源违法案件快速法院机制的实施意见》。这一意见对查处国土资源违法的时间节点做了明确的限定。然而,这一意见却因各种原因被搁置。

按照《土地管理法》第七十七条规定,农村村民违法占地建房,只能限期拆除,没有其他处罚措施;而且处罚必须通过一定的法律程序以后,才能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行政执法部门全部走完法律程序需要的时间少则两三个月,多则半年。而违法建房户可能已经搬进新居居住多时了,再去强行拆除,造成执法成本增加,建房农户也因损失巨大而产生抵触情绪和报复倾向,往往导致矛盾更加尖锐和激化,也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

nlc202309040142

而快速反应机制则利用法院的财产保全措施弥补了《土地管理法》的这一不足。

所谓财产保全,是指人民法院在受理民事诉讼案件和行政执行案件中,为了保证民事案件当事人和行政机关或具体行政行为确定的权利人的合法权益,保证将来发生法律效力的法律文书和行政执行文书能够顺利执行,而对有争议的标的物或有关财产采取一种限制处分的临时性法律保护措施。

这就意味着法院可利用财产保全采取查封、扣押、冻结或者法律规定的其他方法。法院冻结财产后,应当立即通知被冻结财产的人。财产已被查封、冻结的,不得重复查封、冻结。

游同普的违法占用耕地建房被巡查发现后,正是快速执法机制,引入法院财产保全的条款,对搅拌机等施工设备进行封存,才得以及时制止违法,迅速查处到位。

“在查处违法占地中引入财产保全措施,可以有效防止违法占地行为的进一步扩大,有效制止继续施工、突击抢建行为,减少违法用地既成事实。这样,既节约了执法成本,提高了执法效果,也减少了违法当事人的损失,有利于缓和执法与被执法之间的矛盾,消除了一些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不安定因素,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执法理念。”澧县国土资源局副局长杨复凡对记者表示。

共同执法机制:破解“执行难”

澧县方石坪镇副镇长虞钊对9月27日县纪委的诫勉谈话记忆犹新。2013年4月的卫片执法检查发现方石坪镇宜居新村建设项目占用耕地面积50亩。该项目虽符合土地利用规划,但却未办理用地审批手续。虞钊作为分管国土的副镇长因此被约谈。

在全国层面,政绩驱动下的“招商引资”、城镇化建设,加剧了对土地的非法占用,造成诸多政府部门成了土地违法的主体。

对此,11月1日,澧县县委出台了严禁违法规划、严禁未批先用、严禁乱占耕地、严禁违法程序、严禁处置迟缓的“五个严禁”通知,对政府各部门的土地违法行为作了明确的责任界定和处罚措施。

根据该通知,乡镇辖区内因管控不严,出现违法用地的,按照每宗地1万元标准扣减乡镇财政拨款。出现3处以上、5处以下违法用地的,按照相关程序给予分管负责人警告处分;出现5处以上、7处以下违法用地的,分管负责人责令辞职,乡镇长给予警告处分;7处以上违法用地的,乡镇长责令辞职,乡镇党委书记给予警告或记过以上处分,情节严重的责令辞职;构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相关刑事责任。

全县范围内因管控不严格,出现违法用地的,按照每宗1万元标准分别减扣国土资源局、规划局财政拨款。出现违法用地,被省市约谈问责的,视情节轻重按程序给予县国土资源局、规划局分管负责人警告或记过以上处分,情节严重的责令辞职;县国土资源局局长、规划局局长给予警告或者记过以上处分,情节严重的责令辞职,构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11月10日,在法院实施财产保全,施工设备被封存后,游同普自己拆除了违法建设的房屋。澧县国土资源执法大队副队长周乃柏又松了一口气。相比数月前刚担任执法大队队长一职时,压力要小了许多。

“对于国土部门来说,县委县政府系列土地管理措施的出台,不但使得各部门的依法用地意识得到提高,也大大提高了土地守法意识,树立了土地执法者的权威。”澧县国土资源局副局长刘飞表示。

构建土地执法监管新模式 篇7

近年来,潍坊市以实施“双保工程”为总抓手,以规范土地执法监管为目标,以落实共同监管责任为重点,在建立健全共同监管“五项机制”的基础上,采取“三扣三停三禁”综合施治措施,对土地违法案件发现不及时、报告不及时、整改不到位的县市区和乡镇街道动真的、来实的,采取组织、经济、政策“三管齐下”,从根本上解决各级党政领导和部门主要负责人责任不明晰、履职不到位的问题,增大了土地违法单位或个人的风险、成本,做到预防与惩治并举,收到了明显成效。

“三扣”。一是扣减建设用地指标。潍坊市委、市政府规定,对违法用地面积大、不能按时整改到位的县市区,严格按照15号令实施问责,同时扣减建设用地指标,违法占用耕地1亩扣减1亩,违法占用基本农田1亩扣减2亩,把扣减的指标优先安排使用到重点项目和依法集约用地先进单位。近四年全市扣减建设用地指标2900亩。二是扣减财政办公经费。立足管住、管好土地,积极运用经济手段遏制违法用地行为发生。2012年,安丘市政府出台办法,将国土资源执法监管、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与乡镇财政经费使用相联系,按增减挂钩项目补助标准的2倍扣减财政经费,即镇街每发生1亩违法用地扣减财政经费42万元;对违法用地整改不力、违法问题突出的镇街,由纪检监察部门给予相关负责人党纪政纪处分。峡山生态发展区出台规定,对因违法用地问题被上级扣减建设用指标的街道,每扣减1亩计划指标从财政拨款中扣减20万元经费,同时对列入全市违法用地重点街道的主要负责人实行约谈问责,一年内不得提拔使用。三是扣减村干部工资。村(居)是遏制违法违规用地的最前沿,也是薄弱环节。去年以来,潍坊市积极探索将违法用地责任分解到包片干部和村“两委”成员,从源头上杜绝违法用地发生。昌邑市各镇街与包村干部、各村(居)支部书记或村主任签订《土地使用管理责任状》,将土地违法情况与干部使用、工资相挂钩。近三年,昌邑市根据“责任状”规定,因为制止违法用地不力,共有10名、5名和2名村支书(主任),分别被扣发1到6个月的工资,在全市起到了很好的警示教育作用。峡山生态发展区王家庄街道出台办法,规定街道年度工作千分考核中,出现违法占地的实行一票否决,并扣减村“两委”干部工资1000元、扣减包村干部500元。

“三停”。一是停止申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项目。凡是发生土地违法问题的县市区和乡镇街道,一律停止增减挂钩试点项目申报;二是停止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市级验收。对违法用地案件查处不力、整改不到位的,坚决停止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申报和市级验收;三是停批一切土地审批业务。对违法用地问题突出、整改不力的县市区和乡镇街道,停办一切土地审批业务。

“三禁”。一是禁止用地项目观摩点评。凡纳入观摩点评项目的用地必须经过市、县两级国土资源部门审查,未经审查或审查不合格的项目,一律不得列入观摩点评。潍坊市委市政府下发了《关于严格审查观摩点评项目用地严禁弄虚作假行为的通知》,把制止违法用地作为确定观摩点评和招商引资项目认定的前置条件。二是禁止招商引资项目认定。在招商引资项目认定中,凡无合法用地手续或手续不全的项目,一律不得纳入招商引资项目考核。近三年,分别有74个项目因用地审查不合格被取消。三是禁止干部提拔重用。对市县党委管理的干部,在任职期间违法批地、违法占地被立案处理的情况,作为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潍坊市委组织部、潍坊市国土资源局等十二个部门联合下发了《干部监督信息沟通暂行办法》,因涉嫌土地违法和整改不到位的干部,一律不得提拔,不得评先树优。近三年,因涉嫌土地违法和整改不到位先后有6名县级干部、74名科级干部受到处理,取消了提拔使用资格,起到了良好的警示作用,促进了监管责任的落实。

二、注重管理方式创新,全面提升执法监管水平

浅谈土地行政执法“送达”问题 篇8

一、送达程序及手续重要性

行政程序, 是行政主体实施行政行为时所应当遵循的方式、步骤、时限和顺序。我们知道, 具体行政行为只有认定事实清楚, 证据确凿, 适用依据正确, 程序合法 (内容适当的) , 针对行政相对人的争议时, 复议机关或人民法院在裁决时才应当决定维持原裁决。反之, 即使行政机关认定事实清楚, 证据确凿, 适用依据正确, 可是送达存在瑕疵, 如送达程序及手续不完备, 则构成程序不合法, 那么该行政行为就将面临被复议机关或人民法院做出应当决定撤销的裁决。使法律文书失去了本应应有的法律效力。可见送达十分重要。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 这就如一个产品, 产品经过多少人的设计、加工、生产和调试均符合标准, 但出厂时没有粘贴标识合格证, 最终被退回厂家一样。在司法界, 著名的“辛普森杀妻”案件, 就是因为程序的违法, 使得辛普森逃脱了刑法的制裁。就连审理此案的大法官都说:辛普森杀妻美国人都知道, 但法律没有看到。

送达是指行政机关依法定方式将法律文书送交当事人的一种行政执法活动, 是行政处罚案件中一个重要的程序。处罚决定书一经送达即发生法律效力。送达, 不仅关系到执法机关与行政相对人双方的程序权利和实体权利的实现, 也直接制约和影响着行政执法的质量和效率

二、涉及送达的法律文书类型

总结《土地管理法》及其实施条例, 结合《黑龙江省土地管理条例》, 土地行政执法包括了依申请的行政行为、依职权的行政行为和行政主体本身实施的行政行为。在依申请的行政行为有行政许可、行政给付、行政确认、行政裁决;依职权而为的行政行为有行政规划、行政征收、行政处罚;行政主体本身实施的行政行为有行政合同行为。几乎涵盖了所有的行政处理行为, 但涉及到法律文书送达的常见的多为行政确认、行政裁决、行政处罚。

三、不按法定程序送达情形及产生的问题。

实践行政执法中, 执法者一贯的实体公正意识往往导致出现有应当直接送达的文书不送达当事人或送达后没有送达依据;应当直接送达当事人的文书不直接送达当事人, 而让其他人代收转交;文书能够送达到当事人却以公告送达方式进行送达;遇当事人拒收, 留置送达不规范等等。进入执行程序后, 相对人要么拒绝履行, 要么提出执行异议, 使法院在执行中难以确定谁是谁非。出现问题的原因, 属于执法手续不完备。, 当事人拒签或拒收的, 可以依法采取其他方式送达。

四、按法定程序送达中产生的问题。

行政执法处罚直接送达较好实施, 执法人员 (2人) 在宣读所送文书后, 当场交付当事人, 当事人在送达回证上签字或盖章, 或当事人有签收记录。我们重点谈非直接送达情形, 发生争议的往往在留置送达, 执法机关的执法人员在传唤行政相对人无效时, 有时为了送达一份行政处罚决定书, 往返寻找了好多次, 行政相对人即使不和行政人员玩猫捉老鼠的游戏, 费了不少周折但依然不能送达。问题的出现主要有:一是受送达人拒绝接收行政处罚决定书, 有的虽然接收行政处罚决定书, 但拒绝在送达回证上签字或盖章, 这种情形也属于拒收.原因:有的是当事人或当事人与同住的成年家属法律观念不强。他们普遍存有抵赖心理, 认为在送达回证上签字就意味着要负法律责任, 而拒收则可能减轻或逃脱责任, 只要不收就不会有事, 或者以拒收来表示对案件的不满, 力求避免自己及家属成员到时承担法律责任;二是必须有见证人, 无人见证的情况下不适用留置送达;三是见证人身份有着较为严格的规定, 即有关基层组织或者所在单位的代表。原因:邀请有关基层组织或者所在单位的代表到场见证困难, 他们不愿充当见证人的角色, 以“不愿得罪人”为由推辞见证, 有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 致使留置送达困难;四是留置送达的地点为受送达人的住所或从业场所。由于这些规定制约着执法机关, 从而让一些恶意逃避履行义务的当事人就缺少了有效的制约。降低了执法机关的执法效率, 也造成了一种执法资源浪费。“送达难”已经成为困扰执法机关的一个难题。

五、送达程序的法律规定

对于送达的方式, 行政规范性文件中一般不够详尽, 根据《行政处罚法》的要求, 行政机关的送达按<行政处罚法>第40条规定“当事人在场的, 宣告后直接送达…当事人不在场的, 依照<民事诉法>的有关规定, 将行政处罚决定书送当事人”。而民事诉讼法的适用是和若干司法解释联系在一起的, 对此大多数行政执法人员不熟悉, 但是又必须掌握。对于在民事诉讼法和相关司法解释中有大量规定, 执法机关应当是必须掌握。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了可以采取直接送达、留置送达、委托送达、邮寄送达、转交送达、公告送达等方式, 将相关法律文书送达当事人。

六、行政机关在执法过程中解决问题的送达对策

(一) 保留视听资料证实留置送达

是以拍摄或拍照的方法将送达过程予以固定, 入卷佐证送达事实。《行政诉讼法》第31条第1款规定证据有以下七种, 其中 (三) 是视听资料。《行政诉讼法>第31条第2款又规定:“以上证据经法庭审查属实, 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于是视听资料这种证据形式, 可以有效防范恶意逃避法律责任, 拒绝签收直接送达的诉讼文书。

执法人员送达行政处罚决定时, 遇到受送达人或者他的同住成年家属拒绝签收文书的, 以拍照或摄像的形式将送达过程拍下来, 制作照片或录像带、VCD保存入卷宗。按照。在拍照、拍摄过程中要使现场记录的内容尽量详尽, 对于送达的时间, 地点, 在场人员等进行记录, 特别是对于送达现场建筑物的主要特征, 送达的具体位置, 送达的具体过程, 接收人的体貌特征, 接收人是否接收等事项要进行详细记录, 在送达回证中注明当时情形。

之所以要求如此严格, 适因为《行政诉讼证据若干规定》第71条第1款第 (4) 项规定:“难以识别是否经过修改的视听资料不能单独作为定案的依据”。

有人质疑拍录行为的合法性, 《行政诉讼证据若干规定》第57条已经明确规定, “偷拍、偷录、窃听等手段获取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证据材料不能作为定案依据”。只要不是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偷拍、偷录、窃听等手段获取证据材料即为有效定案证据。

(二) 公证送达

依据《公证法》的规定, 送达过程公证是具有法律效力的书证形式。我们必须承认:公证作为一项预防纠纷、减少诉讼的司法制度, 其具有特有的证明、监督、引导等功能。所谓公证送达, 即行政相对人拒收行政执法文书时, 现场由公证机构的公证人员记录有关情况, 证明行政执法机关送达行政执法文书时行政相对人拒收的事实, 从而最终达到行政机关执法文书送达的效果。公证送达的核心内容是公证人员现场作证以证明送达程序完成的事实。实践证明, 现场公证具有实用、有效且容易实施的特点, 不管当事人以何种手段拒收执法文书, 只要送达现场有两名公证人员签字作证, 执法人员的送达就符合程序要求, 这样也就较好地解决了留置送达时因无人作证而造成执法文书不能生效的问题, 同时较好地解决了行政执法机关在申请法院强制执行或者在行政复议、行政诉讼中证据不足及程序不合法的问题。

虽然也有人质疑此中行政执法文书送达不宜采用公证送达, 认为公证送达所要证明的事实不属于公证事项的范围。但是我们认为公证送达其合法性不容质疑。公证送达属于有法律意义的事实, 送达执法文书是案件办理过程的必经步骤, 是执法人员依据《行政处罚法》第四十条的规定而进行的执法行为, 这种行为一旦实施, 执法文书就发生法律效力。

其实, 《行政诉讼证据若干规定》第63条第1款第 (1) 项规定:“国家机关以及其他职能部门依职权制作的公文文书优于其他书证”。就认证了公证送达的效力。

(三) 见证送达

在送达时邀请法律服务所或司法所具有见证资格的人员, 对拒绝接收文书的过程予以记录入卷宗。因为民事诉讼法对“基层组织”这一概念未作解释, 所以“基层组织”的界限不好把握。一般认为“基层组织”指的是村委会或居委会, 至于派出所、司法所、法律服务所, 是否属于基层组织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 所以我们也完全可以邀请法律服务所或司法所具有见证资格的人员到场见证。

不过, 上述送达方式中公证送达和见证送达都不是无偿行为。

土地执法监察 篇9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迅猛发展, 土地开发利用、土地征用、土地出让、土地转让频繁对土地权属确认与变更, 国土资源部门的管理工作也越来越重要。在国家严格规范用地审批制度的基础上, 许多人出于利益的驱使, 怀着侥幸心理, 对地块进行违法使用, 如非法进行农用地转用, 使用审批中或未审批通过的地块进行建设等等。这些行为都十分不利于国家对于土地资源的管理和保护。

1 土地执法动态巡查信息系统设计构想

土地执法动态巡查信息系统是按照国土资源部动态巡查体系要求, 分配各巡查区到配备GPS手机的巡查人员, 国土部门的执法监察数据库利用移动定位技术记录每一位巡查人员的巡查路线, 巡查时间, 疑似案件的报告, 国土部门的各级领导可以实时掌握巡查的工作状况, 同时执法人员通过后台的GIS平台的图形对比、疑似违法用地的各类信息的查询等支持, 能快速根据现场情况做出相应动作, 使用主动式的现场执法业务能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实现执法业务的流程化、智能化的信息管理。

1.1 系统总体功能

系统总体功能包括:移动定位子系统, 日常动态巡查子系统, 监督和指挥子系统, 统计和评价子系统, 接口管理子系统, 后台管理子系统等。

1.2 移动定位子系统

1) 手机GPS卫星定位

巡查人员在进行日常巡查时携带装有特定软件的智能手机, 通过GPS卫星定位技术和移动运营商提供的GPRS技术, 可将当前巡查人员的实时巡查路线传送回国土资源管理局的数据中心, 国土资源管理局的各级领导通过授权就可动态掌握巡查情况。

2) 信息上报

对于疑似违法案件, 巡查人员可将相关的违法用地和特征信息通过图片, 数据或语音上报到国土资源管理的数据中心, 以便中心案件管理人员对疑似案件进行判断, 并把相应的判断信息传给现巡查人员, 现场巡查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第一时间采取适当的动作, 同时也为执法人员的执法提供最新的数据。

1.3 日常动态巡查子系统

1) 巡查区管理

通过国土局中心数据库, 对本区域内的土地实现巡查区的分级管理以及调整, 并对各级巡查区内的附属物进行管理, 从而建立巡查制度、巡查责任制度和考核制度, 划分巡查区域等级, 落实巡查范围。

2) 巡查路线管理

可对巡查人员的路线进行实时跟踪, 管理, 统计, 同时作为历史巡查路线备份并行累计查看, 掌握巡查人员在某一时间段内的巡查工作情况。

3) 巡查人员管理

通过手机和内业管理系统相互配合, 完成每日巡查考勤工作, 并可自动生成简单的工作情况汇总统计表。具体就是通过人员列表可以看到当前有多少人员正在开展巡查工作, 哪些没有;也可以实时查看他们的工作位置和巡查的路线, 确保巡查到岗。

4) 巡查管理

通过GIS基础图形和表单工具对巡查整个过程管理和统计, 主要功能是划分巡查范围、制定巡查计划、明确巡查职责、确定巡查频率、形成巡查台帐、考核巡查责任等。并建立动态巡查登记台帐和登记卡, 对每次巡查的时间、路线、人员、发现违法行为情况、制止情况、处理意见、处理结果进行详细登记。

5) 卫片核查

通过对土地利用卫星遥感动态监测影像的编辑、判读、处理, 提取年度之间的土地利用变化图斑, 与建设用地审批项目,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其调整图斑信息、耕地保护规划及其调整图斑信息, 建设用地预审项目信息等的审批结果进行核查、对比、分析, 将核查违法用地数据进行汇总, 通过违法用地图斑的定位信息和外业核查, 完成违法用地案件立案查处或移交, 同时也可对巡查管理的质量进行检讨。

1.4 统计和评价子系统

对于大量调查和审批数据的统计一直是遥感监察工作的难题, 传统的统计方式, 既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 同时也难以保障统计的实效性和准确性。执法监察综合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对海量数据的分析汇总, 可以自动完成所有的统计工作, 可随时根据当前生效的数据进行统计, 对于地块的面积、占用农用地的面积、违反规划面积、各地类地面等信息, 由于完全是通过ArcGIS提供的强大功能自动分析得出, 保证了统计基础数据的准确性和精确性。对于统计分析的结果, 还可以根据用户需要生成不同格式的文档 (如EXCEL、PDF等) , 方便业务人员对数据进行导出上报。同时还可以根据需要, 自动生成直观的柱状图、饼状图等统计图表, 使统计分析结果更加直观更加形象。

1.5 接口管理子系统

接口管理子系统可以方便的为金融业统一征信平台、法院管理系统、检察院管理系统、公安管理信息系统和监察机关管理信息系统等提供接口。

1.6 后台管理子系统

后台管理子系统可以系统提供组织机构设定, 权限定义, 数据资源管理的定义等功能。

2 结论

土地执法动态巡查信息系统对应提高土地执法管理水平和执法人员工作效率, 在土地执法监察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摘要:为实现执法监察业务的信息化管理, 改变原有依靠投诉举报的被动式手工模式, 实现执法业务受理为智能化和违法、违规行为的主动发现模式。通过土地执法动态巡查信息系统, 能够提高国土资源管理与服务水平, 为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加强土地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信息保障。

关键词: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动态巡查

参考文献

[1]韩杰.基于GIS的土地监察管理信息系统关键技术研究[J].测绘通报, 2007 (6) :55-60.

[2]于冠男, 王庆, 等.基于GIS的土地监察管理信息系统关键技术研究[J].测绘科学, 2010, 35 (5) :228-230.

土地执法监察 篇10

1 土地执法的传统测绘技术

1.1 钢尺与比例尺结合的测量方法

将钢尺和比例尺结合使用是一种较为常规的测量方法。通过将不同规则和类型的土地,分割为若干个可规则的土地块形来进行计算,并最终对各个土地面积进行加总。钢尺和比例尺结合的测量方法有时可能有较大的误差,且人为因素干扰较多,遇到较为规则的土地还好处理,但若是遇到折线或呈弧形的土地则不好进行处理,就很容易引发争议,引起土地纠纷和浪费。由此可见,这种测量方法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

1.2 经纬仪与钢尺结合的测量方法

如上所述,钢尺与比例尺结合的测量方法适用于形状规则的土地测量;如果遇到形状不规则的土地,则可以使用经纬仪与钢尺结合的测量方法。该方法还是需要以钢尺与比例尺结合的方法为基础,通过把经纬仪架设在不规则土地上的各个拐点处进行适当的角度测量,然后再与钢尺所测量的长度相结合,综合计算出土地的面积。但是由于建筑物形状的复杂性,用经纬仪对拐点的实际测量也会变得十分困难,致使难以在土地执法中运用。

1.3 全站仪测量方法

以上两种测量方法实际操作繁琐,工作效率较低,并且只能实现对土地面积以及标高的测量,而并不能很好地测量土地拐点的具体坐标值,因此土地测量效率和质量都大打折扣,同时人工投入量大,测绘成本高,测算工作超负荷。为了适应人们对土地测绘精确度的需要,引进了全站仪,提供了方便适用的面积测算功能。与前面的经纬仪相比,全站仪的测量方式不需要将任何仪器架设在土地各个拐点进行测量,与此同时还可以实现较大面积区域以及整个区域的测量。测量者可以通过在各个目标点位置架设全站仪,然后将全站仪附件棱镜按照顺时针顺序放置到目标位置点上。选择了全站仪的面积测量程序之后,在全站仪的显示屏幕上就可以实时实地读取目标点之间连线围成多边形的面积数值。目标点的数目并不受限制,因此测量某个弧形地块时可以使用多点模拟的方法确定几个界点,使用仪器瞄准测量这些界点以后输入全站仪,仪器便会自动闭合成多边形并计算出土地面积。可以看出,此种测量在土地测绘过程中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也保证了土地执法中资源的合理运用,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因此应该提倡这此种方法。

2 土地执法测绘技术的推陈出新

2.1 GPS全球定位技术与测绘软件的开发

在对原有传统测绘技术研究的基础上,土地测绘技术也日益高科技化。接收机技术、广域差分技术、实时差分技术、CCD技术的持续发展和应用,满足了静态、动态和高精度定位的需求,接收机的形态也更为轻便灵活。与此同时,信息化测绘软件也逐步发展,数字测绘技术与GIS结合,数字信息采集后可以直接转换格式并存入数据库中,实现多种用途以及数据平台共享,加强了执法工作的连续性,提高了工作效率,可应用于湿地资源的勘测利用等,切实利用有效的定位优势,充分优化配置。

2.2 信息数据库的建立与遥感技术

通过GPS,遥感(RS)技术可获得丰富的数据资源,并可将数据和其他文档信息提供给GIS技术,GIS技术是把传统地理学科和现代信息学科相互融合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空间信息技术。该技术为达到土地利用和规划的目标,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奠定了稳固的基础。遥感技术的应用也逐渐普及,尤其是在实时动态检测系统方面,它可以为社会提供多种产品和服务,在逐步推动数码摄影测量和工程测量技术应用普及的同时,在土地执法中也保证了数据的综合实效性,方便了生活,服务了社会。

2.3 空中摄影测量技术

空中摄影测量技术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通过全自动数码航测相机与GPS连接,并与激光扫描仪结合使用,就能制作出三维的地面物体模型,从而在建筑施工、文物保护、建筑维修、地形测量、交通事故现场测量、城市规划以及安全监控等多个方面得到充分应用和发展,也使土地执法难度减小,该技术带来了一个全新的数字时代。

3 结束语

传统不是守旧和不思进取,而是为高科技奠基,使之能在土地执法工作中更好地运用。如今高科技测绘技术还未完全普及,传统测绘技术在土地执法的过程中仍具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科技的持续发展,传统测绘技术和新兴高科技测绘技术,还将长期共存,互相促进发展与应用。因此,只有推进综合利用,才能更有利于土地执法工作的开展。

摘要:根据当前土地执法部门工作中,应用土地测绘技术的进展,着重介绍了土地执法工作中的钢尺与比例尺结合、经纬仪与钢尺结合、全站仪等传统测绘技术的应用研究,展望了GPS全球定位技术与测绘软件的开发、信息数据库的建立与遥感技术、空中摄影测量技术等土地执法测绘新技术的应用前景。

上一篇:学术人力资本下一篇:创新创业课程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