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手段

2024-07-09

艺术手段(精选十篇)

艺术手段 篇1

一妙用音乐, 创设意境遐思飞

1. 背景音乐设情境

动听、感人的音乐能触发听者强烈的情感, 能在人们心灵深处掀起共鸣的波澜, 能唤起人们美的体验以及对文本的遐想。如教学《二泉映月》时, 配上《二泉映月》的乐曲, 把学生带入文中的情境中。学生仿佛看到了阿炳双目失明, 戴着墨镜, 流落街头悲惨的身影, 真的听到了他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体验到了他对命运的抗争和对音乐无比的热爱。音乐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它反射出了课文语言、意境的凄美。

2. 改文为歌愉快记

音乐富有美感, 让人放松, 能引起人无限遐思, 让人轻松、愉快地去学习、记忆。听一次公开课上王老师执教苏轼的《六月七日望湖楼醉书》, 王老师与学生共同解读了诗意后, 王老师让学生想象诗人当时微醉而高兴放歌的情景, 让学生感悟诗人的心情, 并从自己所学过的曲子中选择其中的一首, 把《六月七日望湖楼醉书》的歌词带进去吟唱, 有能力的同学也可自谱曲子, 只要能把诗人当时的心情唱出来就行。当时课堂异常活跃, 学生们通过不同的曲调唱出了古诗的意境, 唱出了诗人的心声, 沉醉在古诗中。学生们兴致盎然, 轻松愉快地掌握了古诗。语文课本上很多短小精美的文章, 我们都可以都为歌曲吟唱, 让语文教学成为一种享受。

3. 轻音乐激发灵感

作文课上, 结合所要写的作文内容播放轻音乐, 让学生在愉悦、放松的氛围中选材、构思, 以激发学生作文灵感, 让他们遄飞逸兴、文思泉涌。

二翩翩起舞, 文随体动意更浓

舞蹈是人类最早的艺术形式, 它以人肢体的律动, 传导十分丰富的心灵和人生内容。在简单中复杂, 在优美中激情, 富有张力和想象空间。换句话说, 正是舞蹈的力与美, 柔与情, 进一步地开发了人自身及深入地表现了生活, 从而使优美的舞姿表现了人的精神面貌。舞蹈是许多孩子向往的活动方式, 翩翩舞姿不仅优美生动, 也迎合了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在教学时适当引入舞蹈, 根据文意编排一些简单易跳的舞蹈, 让孩子们翩翩起舞, 在飘逸的舞姿中感悟文章的美, 爱上语文课堂。

如在学习《赶海》一文时, 可以适时插入《赶海的小姑娘》这一舞蹈, 它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 同时也激活了课本内容, 效果极佳。

三书法欣赏, 渊远流长妙笔传

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它具有很强的艺术性, 与语文的书写教学密不可分。将书法这支奇葩恰当地嵌入语文课, 语文课堂将大放光彩。

1. 书法作品导航, 学会欣赏

如教学《鸭儿饺子铺》一文时, 先出示王羲之的作品, 与学生共同欣赏, 然后导入课文。不仅能激起学生认识人物的兴趣, 而且为理解整篇文章奠定了感情基调。

2. 书写名篇名段, 自娱自励

名篇名段耐人寻味, 激人奋进。语文课本中处处可见这些“瑰宝”, 学生书写临摹, 不仅有利于识记原文, 而且培养了他们对书法的情趣, 一举多得。如让学生临写励志的格言装饰自己的书房, 临写优美的课文片段放入书法角……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有了用武之地, 心中充满了成就感, 更加激起学习的兴致。

四课本短剧, 活化文本演中乐

面对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 如何让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 提高学习效率, 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这是个纷繁而严峻的课题。在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中, 运用演课本剧这一教学形式, 将有利于引领语文教学走向生活、互动、整合、智慧。语文课本中的成语故事、民间传说、古典诗词、中外名人轶事、童话寓言, 乃至科普小品等文章都可以改编成课本剧。整个编排过程是解读课文的过程, 整个表演过程是学生的内化过程, 它充分展示了学生的组织和表演能力。如《小稻秧脱险记》《争论的故事》等课文可以编排成生动有趣的课本剧, 让学生说说演后感和观后感, 在演乐中掌握了课文知识, 提高了审美能力。

艺术形式多种多样, 在教学实践中根据本班情况, 课文内容选择合适的形式, 优化教学过程, 发挥语文课堂最大的实效性, 提高学生艺术欣赏能力和语文素养。不能只图热闹, 摆花架子, 这样必将走向语文教学的反面。在实现语文和艺术手段的交融中, 要做到得鱼忘筌, 乐而知返, 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提高审美能力, 全面发展语文素养。语文无处不有美, 我们要做懂“美”的教师, 点燃艺术这盏宝灯, 暖融孩子的心房。做到语文“美教”, 在学生幼小的心田中播撒下美文的种子, 让学生乐在语文课, 爱上语文课。

参考文献

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2 篇2

在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方面,改革现行脱离经济社会和人的自身发展需要的、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主动适应环境艺术设计业需要,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体现高职教育的基本特征、特色鲜明的教学方法与相应的教学手段。深入研究职业技术教育的基本规律,摒弃以学科为中心,树立能力本位的思想;加强技术应用能力、尤其要注重创新能力、关键能力和基本素质的培养。

在教学方法的具体方面,改革现行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法,探索建立有利于培养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的相对独立并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方法和教学体系。

3.2.1 积极开展教学方法的改革,推动研究性教学,推广先进的教学方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和技术应用能力

遵循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市场规律,以新时期的人才观、质量观、教学观指导本专业的教学方法的改革。在专业教学改革中体现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体现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结合,增强就业竞争能力和职业转换的适应能力,增强自学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充满时代气息和进取精神。

1.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缩短基础与专业的距离,从专业出发,强调实用性。这是我们近

年来一直在思考、努力探索的一个课题。我们强化基础中的实用部分,将基础课程中无关紧要或可有可无的部分进行大胆整合,将与专业不协调或定位不准确的部分进行纠正。对基础课程进行深刻反思,大胆改革。

(1)素描教学方法改革

1)我国高等职业技术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素描基础教学的现状作分析。

素描,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通用基础课,在基础教学中一直充当“顶梁柱”的角色。所谓基础课,是为专业学习和设计打基础的课程,它与专业密切相关,属于为专业服务的课程。扎实的基础无疑对专业的学习和设计带来许多方便。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这门本来很科学的基础课往往出现不是为专业而基础,而是为基础而基础的现象。

素描源自欧洲,解放前传入中国。解放后又引进了苏联契斯恰可夫体系。“素描”一词的意思从字面解释即朴素地描绘,或指以单色的工具描绘的作品。就工具而言,有铅笔素描、炭笔素描,钢笔素描等,就表现手法而言,有光影素描、形体素描、结构素描等,可谓丰富多彩。可是奇怪的是,学校教的素描却非常单调。几乎是青一色的苏派“契氏”的表现明暗的光影法素描。因此在素描训练过程中,学生多以描绘光影为能事,只是在“浮光略影”地“磨铅笔”,一排排、一层层地涂调子,花去了许多宝贵时间,使本来充满活力的基础训练变成“磨洋工”。学生在客观对象面前显得十分被动和无能,成了光影的奴隶。

2)素描与设计。设计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在设计过程中,设计者思绪万千。设计者要善于将自己的构思及时地记录下来,表达自己的思路,把这种记录构思的形式我们通常称之为画小稿,从若干小稿中进行选择、综合反复推敲、定稿、再绘制成效果图。在设计过程中如果没有熟练的造型能力,即使想得再好,说得再妙,也无法描绘出那种灵感。而熟练的造型能力的培养,有赖于素描课程中科学的训练,也是素描教学目的之所在。

然而,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这样的现象:许多学生在画明暗光影素描时画得头头是道,可谓“栩栩如生”十分到位。而一到上专业设计课就暴露了问题,叫他画草图却动不了手;心里想得出却表达不出来;本来很简单的形体,弄了半天还是不对劲儿,要么比例失调,要么透视不准。究其原因:以前画的素描是“有口无心”依葫芦画瓢式地摹出来的,多归功于橡皮功夫,只注意不厌其烦地刻划细部和“浮光掠影”地涂明暗调子,而不注意去理解、分析、研究对象的形体结构与透视关系;没有在大形的把握上和本质刻划上下功夫。所以一旦离开了对象便束手无策。这是素描教学的失败。

3)为设计而素描教学方法。我们的素描教学中,拼弃“契氏”的“阴影”而采取重结构、重形体、重透视、重理解、重默写、重速写、重创意,以线为主,“单刀直入”的素描训练方法正是我们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训练应采取的方法;那种直接而快速、生动而活泼的素描才是设计工作者的“童子功”。

因此,在素描课程教学中,我们根据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将传统的单一的明暗块面法教学进行改革。在教学中尽量避免长期作业,加强默写、速写的练习。让学生根据推测,想象表现出多种不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加强学生的理解能力;要求学生不仅要表现出眼前所见的形象,还要能表现出眼前所见不到的形象角度的形体来,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加强线描训练,培养学生快速表达对象,把握对象本质的能力。将原来的长期的光影素描(石膏几何体、人像)的课时进行压缩,用大块时间让学生用钢笔画线描速写和默写,画结构透视,画环境场景,强化学生的快速抓形的能力。在教学中,采取写生——默写——再写生——再默写的方法,来强化学生理解形象与记忆形象的能力。这样的训练将大大提高素描教学的效果,真正为专业学习与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在环境艺术设计工作中构思草图和效果图表达服务,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色彩教学改革

传统色彩教学,主要是以水粉、水彩作为主要表现形式,以写生作为主要学习手段进行色彩训练的,属于西画体系,是一套纯绘画的教学方法,即用色彩去努力模仿自然企图再现自然。从静物,风景到人物,无不如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或竭力去效仿某家某派,人云亦云,而缺少自己的真实感受。或仅满足于画面本身的所谓完整,却很少去分析、研究色彩的组织规律,诸如色彩的色相、明度、纯度的对比与调和;色彩的情感、节奏、布局的把握,等等。从设计专业和色彩的应用角度来看,倒是色彩构成的训练更具有基础性。

因此,在色彩课程教学中我们切入色彩构成中的相关内容,对色

彩进行系统而深入地研究,从而指导我们的设计。色彩写生固然是一种重要的训练手段,但不是唯一的手段,所以,我们体会到,写实训练与抽象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比单一的绘画式训练更有益于专业的学习,我们学习色彩的目的即是运用色彩。

(3)构成教学方法改革

构成作为设计教学的基础课是从包豪斯以后才开始的。构成引入我国也只有20来年的历史。随着我国“工业设计”这门学科的兴起,在很多艺术院校先后开设了构成课,如今已成为国内艺术设计专业的必修基础课。构成的引入,确实给我国设计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构成对我国的设计水平的提高和设计艺术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构成有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之分,故称之为“三大构成”。构成以其独特的、系统的、科学的教学方式出现在我国艺术院校的艺术设计基础课中,令人耳目一新。它打破了过去以素描、色彩、图案为主的具象训练模式,它是以一种全新的观念,更具设计意义的抽象形式训练为模式。通过构成的学习训练,可以启发人们的创造思维,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然而在我国的构成教学中容易流于形式。或夸大训练内容的某一部分。如:平面构成多搞些图形游戏;立体构成多用卡纸折来折去,甚至用纸来做动物、植物、人物等纸工艺品,可谓煞费苦心,把本来很简单而生动的形体组合训练弄得很累;而色彩构成则将一张彩色照片打散,分割成若干小方块不厌其烦地去填色块,学生被“马赛克”搞得头昏脑涨,稀里糊涂,容易挫伤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对创造的敏锐,将大块宝贵时间在那里麻木地填色块实在可

惜。

我们在构成教学与构成训练中根据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际,加进专业设计的内容,即把构成训练与专业设计相结合,如《平面构成》结合室内界面造型设计去进行设计练习;《色彩构成》与室内色彩设计相结合;《立体构成》与室内空间与家具设计相结合。使构成练习不再是空洞的游戏或麻木的模拟,使学生学有目标。

2.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在专业设计课程教学中,理论教学与实际教学的学时分配通常比例为1比1,但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由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具有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特点,如何在有限的课时里使学生既要较好地掌握基础理论和相关的专业理论常识,又要保证一定时间的设计技能训练,掌握专业设计技能,为了使学生在短期内既要掌握该课程的基本概念与理论常识,我们将理论教学与教学在结构上作了调整,方法上进行创造性的尝试:

(1)浓缩理论

教师将基本概念进行简化、通俗化处理,使学生容易理解也容易记忆。避免文字游戏。

(2)教学互动

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教师不再大包大揽。改变传统理论教学中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把问题交给学生。教师布置作业,以简答题的作业形式,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寻找答案,教师不必在课堂上去照本宣科,占用太多时间。教会学生查阅资料的科学

方法、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要求每门课程至少完成一篇论文,以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使学生不再是被动旁听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学生参与讨论,加强交流,形成良好的教学互动。

(3)案例教学

通过案例调研、分析,使学生更深刻的理解设计原理、形式法则在现实中的应用,在案例分析中,学生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案例教学,撰写调研报告,加强学生的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3.2.2 积极开展教学手段的改革,环艺专业的必修课中有 25 %以上使用多媒体授课

无论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技能还是实践(实训)课,不同的教学内容所采取的不同教学形式和方法,总是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来实现的:课堂讲授离不开教材、黑板、粉笔等;实践课也需要场所、设备、仪器、材料;老师们制作了各种教学电子课件、挂图、实物标本、模型、各种演示设备和实践器材,来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几年以来,现代电子、光学技术、计算机技术已迅速地渗透到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所有课程教学中来,哪怕是《素描》、《色彩》等完全要求以手工形式进行教学的课程,也都毫不例外地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越来越多样化,多媒体教学、电视系统教学、远程教学等新秩序相继问世,为我们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的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

本专业教师结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采用最适合、最实用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开展教学。设计类课程要教学中大量涉及到图形,讲解经典作品,分析图形图像的色彩、构图、图形和文字的编排都要浏览图形,用黑板粉笔的传统方法是很难进行图形设计教学的,因此,设计类的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能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加大课堂容量,提高效率。专业教师在备课时收集大量设计案例、图片资料、经典作品,经过筛选组织、编辑成形式活泼、切合实际教学的多媒体课件,丰富了教学内容,开阔了学生视野,效果十分明显。目前,本专业的所有专业课全部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方法,专任教师除了自己开发的专用课件外,选用市场上出版的高质量的 VCD 专题光盘作为教学辅助材料,扩大学生眼界,为学生提供更多素材和信息的来源,丰富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

艺术手段 篇3

摘要:剪纸艺术作为一种赋有历史底蕴的民间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它具有很强的趣味性、装饰性。运用剪纸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在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建立与培养中,是十分有效且适合的一种方式。本文从剪纸的原始艺术形象中培养学生的形象发散性思维、从剪纸灵活多变的构图形式培养平面构图的创作性思维、从剪纸的表现形式中学习多样的表现方式手法,三个切入点来阐述剪纸艺术在培养学生艺术的创造思维所产生的作用,并对如何通过剪纸这一古老的技艺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关键词:剪纸 艺术创造 思维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6)02-0112-02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创造性始终占据不可替代的位地位。它对于增加知识的储备量,提高个体的认识能力,改变原本的实践活动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当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使得是否具有创造性思维已然成为了衡量国家与个人在面对各种竞技比赛,衡量其能力与价值的重要标准。尽管我们的很多智力活动被电脑所代替,甚至在很多方面,电脑的方便与运算的速度要远远强于人脑,但是创造性思维始终是人脑不可替代的优势。因此,我们唯有不断提高思维素质以及创造性思维,才能提高综合国力,且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当代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革对我们发起了新的挑战,因此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素质的培养就更显示出它的必要性,想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不被时代淘汰,只有在教育过程中把对学生思维素质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发展放在首要位置,我们某一阶段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无法“一劳永逸”,它可以发挥作用的时间是有限的,只有提高创造思维素质,才能够长远的发展。

剪纸艺术是我国—种源远流长的民间艺术形式。它独特的构图形式和古朴的艺术现象具有很强的趣味性、装饰性。它以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渗透进人民的生活。它取材于生活,将各类人物动物形象和风俗景物,从三维空间转化为二维空间,以简单并灵活的构成形式展现出来,这种艺术表现形式不仅亲切、古朴、并且表达了劳动人民的真情实感,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创造。正是因为剪纸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使得剪纸艺术在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建立与培养中,是十分有效且适合的—种方式。

一 从剪纸的原始艺术形象中培养学生的形象发散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始于发现和想象,无限制的想象力有利于开拓思路、解放思想、解决新问题、推动认识的不断发展,在创造思维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丰富多样的民间文化传统中,民间剪纸是一种比较普遍、应用广泛、赋予象征性的文化方式。它在历史的长河中展现出了它作为民间艺术的一种独特魅力。剪纸基于它独树一帜的造型观念,成为了多种多样的造型艺术中的一个特殊美术品种。

这种独特的形象形式,便是创造性思维产物。靳之林先生曾经这样讲:剪纸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与中国散点透视构成的造型观念和西方写实造型观念都大不相同。它始终与创作者的民族、环境、情感、审美等因素有着奠大的关联,是中国人民生活的产物,在不断的发展中,人民把日常生活中的情感与场景与古朴的形象相融合,以灵活的方式表现出来。进而将其升华为—种极具魅力与特色艺术创造。

剪纸艺术是创造性思维的源泉,体现在它古朴的形象。剪纸的创作者把生活方式、民俗宗教、山水人物,飞禽走兽以剪纸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并非只是对它所要表现的物象的复制性的还原与呈现,它更注重对其精神的表述,追求神似而非形似,所以,当创作者要表现这些不同的主题时,更多依赖于主观的想象,而非客观的模拟重现,这就形成了剪纸作品不拘一格,大胆随性的表达方式,充满了创造力。创造性思维在解决问题时会发挥有主动性、开拓性和突破性三个特点,只有在思维与创造活动相辅相成,共同联系与共同作用的基础上,才能体现产品独特的社会价值。

在思考与想象的作用下,在历史文化背景和生存环境的影响下,剪纸中的艺术形象往往比原型更加具有视觉长激励与表现力。它源于充实丰富的人民生活,是人民智慧的结晶。剪纸艺术的造型基础是对自然届的原本形象进行的简化,去粗取精的处理,体现了中华民族无穷的创造力。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所以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如果一个问题可能有很多答案,你就围绕这个问题,以往外散发的方式思考,不是只找一个正确的答案,而是找出很多种类的答案。在这种思维的酝酿中,不妨左右冲突,相互矛盾、不受拘束,而思维的创造性就在这些合适的答案中表现出来了。

提到创造思维,增强发散思维是必不可少的,剪纸独特的艺术特色与创作形式,为培养发散思维创造了条件。剪纸文化多是表现不同的生活场景,心理感受,但是在形象的选择和表现手法上却丰富多样,我们可以大概拟定一个主题,让学生结合扁平化的形象特色自行创建场景,自行选择形象,进行简化的创作与搭配。

二 从剪纸灵活多变的构图形式培养平面构图的创作性思维

剪纸以各色类纸张为基本素材,在材料上有一定限制,在构图上多采用平面构图,主要在点线面的形式,在表现过程中对基础素材取舍大胆,去繁留简,线条以简练为主,重点突出,有很强的表现力。剪纸艺术的构图通常的情况下是上下对称的。整体饱满丰富,布局方式多为平列和互不遮拦的方法。剪纸形象的平面化特征是由以平面的视角表达真实的三维物象所决定的,即将所有需要表现的立体形象塑造在一个规定形状内的可视平面内。给人们带来无限的想象空间。而相对于复杂的场面,剪纸艺术较少留下较多的空白处,剪纸同样是通过系列的、流水式的、平铺直叙的方式来进行表达。当一个同样的形象连续地在出现在同一个画面上,则是以这个形象作为中心的圆形的构图方式出现的,大多数是按照上下左右进行地城排列的,这种构图方式,使得画面具有强烈的装饰性,并具有独特的对称美感。例如对折剪法。endprint

古语有讲“文章本天成,妙手偶为之”可见创作灵感的来源,在一定程度上是具有偶然性的。而偶然性则需要作者本身具有一定的想象力,并在思维方式上具有一定的新颖性与灵活性。发散性思维的以重要特征是当问题出现时,能从各个设计方面、角度、不同层次、进行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而不受现有框架与现实的限制。这种思维方式是开放的。是在不同的方案、途径中去探索、选择它解决问题的方式。

纸本身空间的局限性,使得创作者需要把所有三维空间形象简化为二维空间形象。所以民间剪纸在创作过程中是不受拘束的。在这种特殊的创意和想象中,剪纸艺术成为了—种,不受任何体积、空间、透视、比例控制的特殊的艺术形式,他仅靠手艺人的经验和随意挥洒,大胆的创造变形成了一幅幅极具艺术感的剪纸作品。它不受客观世界的束缚,而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来表现手艺人心中的客观形象。

剪纸在构图及布局的重要特点是注重画面的饱满,体现在线条处理的随意性,在连接之处进行留白,等等。它神秘的气息是作品独特魅力的灵魂。在另外一些作品中,作者大多体现了满族的原生态特点和单纯的气息,给作品带来了无穷的想象空间,间接的、直白的方式使得作品具有一种独特的抽象美感。

正是这种扁平化的造型基础,造就了剪纸独特的构图形式。也是作者的至情至性创作的灵感来源。现代设计中,如网页的页面、海报、书籍的排版都用的上这种扁平化的设计形式,造型如何应用更好,我们可以在传统剪纸中找到答案。

三 从剪纸的表现形式中学习多样的表现方式手法

剪纸作为民间艺术的一种形式曾_度被众多当代艺术家称为“母体艺术”,人民群众在不断发展的历史中成为这以艺术的真正创造者,剪纸艺术拥有如此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与广阔的生存土壤是分不开的。剪纸在表现手法上自成一派。民间剪纸艺人在造型中将心中所想的主观意象通过剪纸图形表达出来同时书法了自己强烈的思想感情。并没有限定在某种固定的思维方式与构形方式。它在造型中即不同于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也不同于西方透视严谨理性的油画写实技法和造型原理。

剪纸艺术是在具体的社会现实生活不断发展当中产生、发展、创新的,在传播和发展当中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形式,比如有阴刻、阳刻、阴阳刻结合、剪影、手撕、折叠、熏样等多种艺术表现手法。

在剪纸艺术中有两种主要的表现形式一阴刻与阳刻。所谓阴刻与阳刻,体现的是—种关于“虚实”,“有无”的关系概念,阳刻本是—种“实”的形式,而表现出一种“虚”的效果。相反,阴刻是一种“虚”的形式,而它表现出来的却是“实”。

熏样剪纸,也称“烟熏剪纸”,它是将以做好的作品贴在白色的纸张上,之后用煤油,蜡烛等可以产生黑烟的燃物将整张纸熏成黑色,在揭下之前贴在纸张之上的剪纸作品,留下的白色的图案,就可以进行制作花样了,此种方法由于它的简单、随意、与便捷,在民间—直广为流传。直至现在,在许多地区仍然沿用这种方法制作花样与鞋样。它是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流传下来的具有悠久历史的复制性剪纸,成为了人们保存图样的—种方式。

折叠剪纸。它在制作上较为简便快捷,并在艺术形态上讲究对称性与韵律性。由于它制作省时省力,效率极高,使得它更好、更广泛地应用于生活中。创作方法是其特别之处,将一张完整的纸张不断对折,对折后再对想表现的题材进行剪裁,剪裁完成后将对折的纸张打开,就形成了最终的作品,折叠剪纸的作品多是同一个图形的重复与对称,其中,“红双喜”、就是具有代表性的折叠剪纸之一。折叠剪纸具有极强的艺术效果和强烈的感染力,给人以美的享受,受到劳动人民的喜爱。

手撕剪纸,顾名思义,就是通过“手撕”的方式制作出来的“剪纸作品”。但剪纸作品最终还是需要通过剪刀进行制作,但之所以产生手撕剪纸,是因为剪纸作品大多数时候都不是刻意的“生产行为”,并没有进行集中的生产。它是人民在历史中对生活热爱的体现。由于剪纸创作者多为妇女,而创作时间多为茶余饭后的消遣,和与村人闲聊的时候,经常是兴致来了就随手剪出个样子,因为并不是随时随身携带剪刀,妇女们经常为了方面就随手撕出一些剪纸的图形,这种“图省事”的态度反倒使得妇女们不用依赖于剪刀,直接用手撕的方式就可以制作出精美的富有美感的剪纸作品,练就了一手娴熟的技艺,也形成了手撕剪纸这种独特的艺术制作形式。手撕剪纸由于特殊随意的制作方式使得它具有丰富的表现力,构图饱满且充满活力,形象和轮廓都充满了古朴的情怀和自然的韵味。

现代的平面设计,大部分学生过分依赖电脑软件设计,动手能力不强,导致的思维方式相对单一,所以借鉴剪纸艺术形式,创作过程中,需要创作者善于从全方位思考,不拘泥于一种模式,继而灵活变通的处理问题。在这点上,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制作剪纸作品时自主选择或制作不同种类的剪纸工具形式、表现方法,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方式。

传统意义上的剪纸使用的工具为刻刀与剪刀,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学生创作的需要,让他们自行寻找适合于创作的方式,甚至可以借助现代化的工具来完成。通过转换思路,变更意境等方式,去寻找合适的办法。在过程中,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多角度、多方位考虑问题的能力,继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中外公关案例中艺术手段分析 篇4

人类的历史有多长,艺术的历史也就有多长,伴随着艺术历史的发生与发展,艺术的传播也在自觉与不自觉地发生着。在大众媒介出现之前,艺术的传播范围主要局限在上层贵族阶级及士大夫之间,普通百姓很难感受到艺术的魅力。而随着媒介技术的进化,特别是大众媒介的出现,普通大众享受到了艺术、美的光环。从此,艺术与大众传播开始产生越来越紧密的联系,在两者发生、发展的过程中,表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趋势。

一方面,艺术所要传播的审美、教育、娱乐功能必然要求大众传播的参与其中,从而真正实现艺术、美走进大众生活。大众传播由于其传播的受众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其范围之广泛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时期,所以其影响力超乎寻常。大众传播的电视、报纸、广播、杂志,再加上新兴的网络媒介,已经越来越普及,成为了大众生活的一部分。艺术只有借助于大众传播的手段,才能将艺术的传播真正实现大众化,从而实现生活的审美化。另一方面,大众传播的发达需要以艺术的传播为其传播内容。由于大众传播是从事信息的大量生产和传播的信息产业,由于其内容与社会观念、价值和行为规范具有直接关系,由于传播过程的特殊性赋予了它巨大的社会影响力,所以,无论在哪个国家,政府部门都会把它纳入社会制度的轨道。

公共关系传播,是指社会组织为了提高自身的认知度、美誉度、和谐度,借助传播的方式,所展开的传播活动与传播管理。一般把公共关系传播活动归结为:群体传播、组织传播、人际传播、大众传播。大众传播媒介一直是公共关系传播活动利用的最主要的传播手段。其在公共关系活动的策划组织实施过程中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信息时代,更加受到社会广泛的关注。

借助大众传播媒介平台将艺术巧妙地应用于公共关系传播当中,通过公共关系传播的手段,让艺术作品足以成为企业产品营销的新载体,成为品牌推广的新手段。

知名漫画演绎品牌娱乐营销

《杜拉拉升职记》是一部关于职场的电影,大陆知名演员徐静蕾重出江湖自导自演,协同众明星演绎了都市白领的职场生存法则。影片中杜拉拉数次升职,均得益于几次成功的装修。而在装修的场景中就有著名的“元洲装饰”的品牌植入。元洲装饰携手国内知名漫画明星“PP猪”,打造出漫画版的《杜拉拉升职记》:杜拉拉是怎样炼成的?PP猪是国内原创动漫的明星级卡通形象,以爱情、职场等各种社会热点为主题,打造出令人啼笑皆非却又感同身受的爆笑漫画,目前网络浏览量已经上亿。伴随着电影版《杜拉拉升职记》的热映,《PP猪杜拉拉升职记》通过对原作的精准把握、对职场生存的精彩演绎,以其一贯搞笑幽默风格引来数万网友参与,在网络上传播得热火朝天。

PP猪杜拉拉升职记漫画巧妙植入元洲装饰的品牌理念和企业文化,使得元洲装饰、杜拉拉升职记和职场巧妙融为一体,加之延续智慧、搞笑、幽默、创意的经典风格,一经推出,就在短时间内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传播效果。漫画被800余家主流网站、社区论坛关注,转载。点击率与浏览量达到300多万次,更有50多家站点重点推荐,检索达7000余次。

美国布丁酒店连锁,是中国第一家以乐活、环保为理念的连锁酒店,致力于为顾客创造快乐、自由、时尚的休闲体验。酒店由美国A.G团队以欧美时下流行的“PODLIFE (快时尚)”为设计灵感,结合中国市场的特质,将PODLIFE的设计风格、IKEA的家居和ROCA的卫浴等众多知名品牌联合铸就出一个时尚、温馨、个性和环保并重的PODINN。

网络漫画是风行网络又很受网友认可的一种网络传播形式。2009年布丁酒店整体扩容,在全国范围内新开十几家分店,就是通过这一传播形式推出体验POD的活动,将布丁酒店的新异和时尚与网络漫画巧妙地结合,有效地传播与推广布丁酒店的品牌形象。经过实践发现,通过网络漫画的形式推广布丁酒店,无疑是吸引广大布丁族注目、驻足的最好方法。

本案例将目前网上流行的PP猪漫画与布丁倡导的乐活、个性、时尚的PODLIFE生活方式相融合,借助白色情人节这一契机,创作了让网友们爱不释手的PP猪爱情卡片,通过有趣的故事和形象来倡导时尚、健康、轻松、快乐的新的生活方式,契合布丁酒店目标人群的欣赏需求,彰显了布丁族的乐活特性,有效传播布丁酒店的品牌信息。传播期间,许多网友索要电子版卡片,自己打印送给心爱的人,更有热情的追随者为了得到情人卡,专门去体验了一把乐活时尚的布丁酒店。

艺术绘画延续品牌消费体验

另一个将艺术与公共关系传播结合的品牌是一直以消费者体验为品牌关注点的星巴克,它在2010年推出了“星巴克触动灵感”系列主题活动,称“一场电影、一段旅行、一幅画作等都可能成为奇思妙想的源头”,通过从生活各个方面搜寻灵感,再次提升消费者的产品体验。

2010年初,星巴克推出了采用中国云南咖啡豆的综合咖啡“凤舞祥云”,作为第一款此类综合咖啡,星巴克通过给消费者带来特别的云南文化来对其进行推广,因此在2月份举办了以凤舞祥云为灵感的“彩云之南——现代艺术绘画新星赛”,同时它也成为了“星巴克触动灵感”系列主题的揭幕活动,在经过十几天的专家评审和大众票选后,12幅作品进入决赛。

在推广“凤舞祥云”这款加入了云南咖啡豆的综合咖啡过程中,星巴克整合无线互联网、传统互联网以及门店海报传播,延续其独特的消费者体验方式,激发人们寻找生活中的灵感,邀请人们近距离欣赏云南环境之美与民间风情。

在决赛的评选过程中,星巴克邀请人们近距离欣赏云南环境之美与民间风情,特别是通过手机即时回呼平台以及互动平台,使消费者能够在第一时间倾听艺术新星的倾诉,同时为喜爱的作品进行投票和拉票。

首先是手机即时回呼平台,星巴克在店内海报、无线互联网和传统互联网活动网站上都登载了入围决赛的12幅作品。在欣赏作品时,消费者可以拿起随身携带的手机,通过短信发送作品编号到106695887671,手机即时回呼平台会立刻识别相应的作品,回拨电话到该消费者的手机。消费者接通电话即可倾听到该作品的作者讲述其创作理念,了解作品背后的故事。

其次是手机互动平台,在手机活动网站上,手机用户不仅可以欣赏到全部入围作品,还可以为喜欢的作品投票,或转发给朋友们为它拉票;也可以把作品下载到手机中,设为手机壁纸,随时随地可以了解作品的各种情况。在19天的活动期间,超过123万的手机用户访问了星巴克手机活动网站,并积极参与投票、下载和转发等互动。手机即时回呼达到5256次,充分体现出手机媒体实时互动的特点,帮助星巴克为消费者带来更意味深长的体验。

这些优秀的艺术作品,能够通过星巴克的平台让更多消费者认识并喜爱,从而激发灵感,热爱我们所处的环境,积极寻觅生活之美。星巴克也是通过这种将艺术巧妙的运用在公共关系传播中,一如既往地为消费者创造独特的“第三空间”体验,延续星巴克所传递的丰富而浓醇的生活享受。可以试想,如果这样的活动在社交媒体发达的今天,品牌与消费者的互动会更加频繁和直接。

艺术手段 篇5

关键词:巴赞;梅里埃;数字艺术;电影奇观性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0-0159-02

一、奇观电影的复苏

乔治梅里埃将特效技术视为电影艺术的目的而不是手段,这一观点被影史随后的多派学者否定批判。1945年,新浪潮的代表人物之一巴赞提出了“影像本体论”,认为电影美学的基础在于重现实物原貌而不加以人为干涉。以“影像本体论”为代表的一系列学说,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电影本性中的奇观性,甚至苏联蒙太奇学派也已现实作为美学参考基石。在“影像本体论”诞生到2013年的奇观大片《地心引力》上映的六七十年间,数字技术以强势的姿态全面渗入电影艺术,对电影艺术的美学范式再一次进行了修补改造,这几乎是自电影从无声走到有声,从黑白走向彩色之后的第三次革命。至此,奇观,作为电影本性的一部分,再一次得到了彰显。

二、数字艺术手段对电影奇观的彰显

(一)巴赞在其著作《电影是什么》中提到:“摄影与绘画不同,它的独特性在于其本质上的客观性。况且,作为摄影机的眼睛的一组透镜代替了人的眼睛,而它们的名称就叫‘objectif’。在原物体与它的再现物之间只有另一个实物发生作用,这真是破天荒地一次。外部世界的影像第一次按照严格的决定论自动生成,不用人加以干预,参与创造。摄影师的个性只是在选择拍摄对象,确定拍摄角度和对现象的解释中表现出来;这种个性在最终的作品中无论表露的多么明显,它与画家表现在绘画中的个性也不能相提并论。一切艺术都是以人的参与为基础的;唯独在摄影中,我们有了不让人介入的特权。……基于这种观点,电影的出现使摄影的客观性在时间方面更臻完善。”

巴赞极力推崇摄影的写实客观,并且认为“若一个事件的主要内容要求两个或多个动作元素同时存在,蒙太奇应该被禁用”。他欣赏《北方的纳努克》中狩猎海豹的段落,因为镜头中空间具有高度统一性。他判断道“这样的规律自然适用于一切纪录片”。但是这一观点显然是机械的具有时代局限的,当时的巴赞显然没有预见到数字技术的诞生发展对电影美学的重大影响。后世的经典影片《侏罗纪公园》中,当男主角第一次与梁龙同时现身在同一个镜头中时,巴赞的言灵失效了,数字技术在完美的空间统一性前提下,给人们展示了一个通过“照相”却永远无法产生的幻境。

(二)在数字技术高度发达的当今,国外诸多电视节目制作机构借助数字艺术手段,再现了采用现实摄影技术无法采集到的“真实”,从而用虚拟的手段构建出了巴赞认为纪录片中光彩不容侵犯的“空间统一性”。另一种由美国电影学家考威尔提出的影像本体论认为,电影是人对再现自然对象和事物的手段以及涉及电影制作其他过程的特性进行自觉探索的现代主义概念。这种影像本体论对巴赞的“照相”说进行了解构,更加强调了人的介入,人的探索。在今天,电影制作人不断尝试挑战创造新的奇观或者再现已经消亡的奇觀,从某种意义上,当今的电影正在逐渐回归梅里埃时代重视技术打造奇观的美学特性。《地心引力》创造的奇观精神与梅里埃的《从地球到月亮》等作品何其相似。虚拟的太空场景既有文化层面的意义,也具有现实体验的审美价值。通常来讲,自然界的现实事物的现实价值常常会替代消磨它的审美价值,导致美在价值感受中的让位,因此人们才需要艺术这种手段来提取现实事物的美学价值,以供人文精神层面的汲取吸收。数字艺术创造的虚拟场景,用空前的现实感甚至空前的超现实感,让艺术取真的美走到了历史上未曾有过的高度。而片中精湛的数字技术打造的国际空间站毁灭等精彩逼真的段落,也高度契合了巴赞所褒扬的坚持空间统一性的创作原则。数字技术参与下的电影艺术,让巴赞与梅里埃的艺术追求同时得到了圆满。

(三)许多电影人将《地心引力》和《火车进站》归并在一起吗,作为两个“电影元年”的节点,只因它们都以纯粹的影像之力征服观众。电影的叙事性在影片中退居其次,不能说故事在片中被罔顾了,只能说叙事性被自然削弱了。《地心引力》极其鲜明地体现出这种变化。这并非是偶然,而是长期数字技术演技积累的结果。电影的叙事性,在上世纪末期已经达到了一个巅峰,同时影像性沉入谷底。而以《星球大战》为代表的影片引领了电影影像奇观的复苏,而叙事则显得垂直。经过此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越来越成熟的奇观电影开始涌现。到了《地心引力》,影像性已经甩开了叙事性,重新构建了电影的整体,也标志着上一个“叙事时代”的终结和下一个“影像时代”的开启。评价《地心引力》,其充盈的话题性已经成为了其本身质量考评的一部分考量。人类在太空漫步已经成为了事实,但是这一切用虚构的逼真影像首次全方位呈现在大银幕上时,观众仍然会有错觉,感觉是虚幻犹如梦境。虚实的交错恰是电影奇观性的本质体现,梅里爱所谓的电影“造梦”,不外乎此。

(四)电影中数字艺术手段的成熟仰仗于数字技术的高度发展。肖恩·库比特的《数字美学》中认为透视法是特技的精髓。数字技术创作出的世界具有高度的“平滑性,可以把以前全然不同的东西结合为一体,这可以看做是数字电影受压抑历史的一种功能:‘电影作为动画而生,但电影把动画推到极致,最终电影却变成了动画的一种特殊形式’。……用电脑模型创作出来的动画……常常更加倾向于打开深层透视法的通道,是银幕变得有如渗透、无边无界的薄雾,银幕上的角色因此显得更加耀眼、更加层次分明、更有空间感。新的动画中,图画空间与观众空间已经没有冲突”。20世纪末的奇观大作《黑客帝国》中的经典镜头“子弹时间”,是对数字技术创作出的画面透视张力的极致展示之一,同时在空间的透视展示中,更加开创性的融入了时间的“透视”,全方位融合了时间空间。子弹时间镜头中动作时间被升格延展,同时多个角度的摄影机同时开机将同一瞬间的动作捕捉分解,打破了线性时间的思维,构建了超脱现实的复杂时空体系,在巴赞倡导的空间一体性上更进一步,达到了时空的一体性,实现了时空的连续。

电影本质上也属于一种假定性的艺术。而数字艺术手段的介入,则让这种假定性朝着更为自由的方向突进,通过产生和人类审美习惯具有强烈冲突的假象,制造巨大的审美张力。在高度的假定性中人们追求更大程度上的自由精神。自由努力的方向就是靠近真理,而真理则是人的自我实现,自我实现的不短追求就是追求美的过程。自由式不断发展提高的,新的时代需要新的自由,也会有新时代的自我实现。数字艺术创造的奇观便代表了当前虚拟艺术所打造的真理,即是自由之地,代表了当前的自我实现,它迎合着人们不断增长的需要。

(五)奇观電影在大银幕上蔚然成风。但是同时,银幕上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繁杂相似令人疲劳的细节。从2007年的《变形金刚》开始,一股“细节审美”的风潮席卷了主流奇观电影类型比如科幻电影。电影的奇观打造越来越倾向于挑战视觉捕捉信息的容积上限,每年的大银幕上都会涌现成批充满了复杂甚至有些许不知所谓的臃肿细节的虚拟奇观或者角色。得益于数字技术的成熟和数字艺术作品的大规模工业流程化的生产,这样的奇观已经不足为“奇”。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开宗明义:“原则上,艺术作品向来都能复制。凡是人做出来,别人都可以在做。我们知道自古以来,学徒一向为了习艺而临摹艺术作品,师父为了让作品广为流传而加以复制,甚至也有为了获取物质利益而剽窃仿冒的。”电影中的奇观在从比特信息转化为光学介质之前,被拆分成无数可供大量复制的细节存储在工匠的工具中。甚至于在质料上,这些数字工匠彼此之间并无大异。而银幕上可怕的细节奇观,则是考验工匠复制组装这些细节的匠艺。这是一种更高形态的复制,不再是线性机械的复制,数字技术让复制也拥有了奇观的可能性。本雅明认为技术因素是艺术发展的决定力量,技术在艺术的变革中能够起到促进人类解放的作用,以及技术是大众解放的媒介和工具。数字技术把人类从想象力的牢笼中解放出来。身在数字奇观中,人类身心的自由被指数倍的扩大释放了,空间时间在这里达到了统一连续的融合,似乎再也没有看不到,只有想不到,只有看不完。数字技术操作下的复制,在传递信息、制造影响以及仿真等方面因其逼真二组易混淆视听,并且也会以“拟像”的模式创造出新的现实,原作的意义或者内涵也不在成为复本所追求的目标,它代表了更多的艺术创造的可能性,提供更多让思想自由奔放的空间。

三、总结

巴赫金这样描述电影奇观:奇特影像的“狂欢”。奇观使得电影真正实现了它自身纯粹的视觉艺术本体论,不再屈从于其他非视觉的要求,而是服从与自身的视觉奇观要旨。

以电子技术为代表的后工业时代,诞生了所谓“图像时代”。柯林伍德说:“娱乐世界和日常事务之间存在着一堵滴水不漏的挡壁,娱乐性艺术首先必须创造一种虚拟的情景。”电影的奇观美学大行其道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参考文献:

[1]安德烈·巴赞 电影是什么[M] 1987年4月第1版 中国电影出版社

[2]李嫔华 论虚拟艺术的审美特征[D] 西南大学文艺学硕士 2009

[3]肖恩·库比特 数字美学[M] 2007年4月第1版 商务印书馆

[4]张绍昌 浅议数字运动镜头之审美张力[J] 电影评介2008年11月8日

[5]本雅明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 2002年1月第1版 中国城市出版社

[6]胡辛,邓煜 数字特技彰显电影本性[J]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年11月30日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手段 篇6

一、课堂语言艺术

言语交流是师生互动的基本方式, 教师语言具有教育功能。用生动的语言去讲述内容, 能激起学生的兴趣;用准确的语言去讲解知识, 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用理性、合逻辑、充满激情的语言去讲演主题, 能启迪学生的智慧, 陶冶学生的心灵。讲授中语句的停顿能引起学生的注意, 语言的渲染可调动学生的情绪;明显的疑问语气好像在告诉学生:“要动脑筋想一想。”如:在教学《两只鸟蛋》第一小节时“小小的鸟蛋凉凉的。”此时老师可设问:小小的鸟蛋为什么是凉凉的呢?学生的回答千奇百怪。在没有得到满意答案时, 教师适时告诉学生“要动脑筋想一想”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认真地想, 在什么情况下鸟蛋是不凉的呢?不凉是因为什么呢?这种耐心而具有提示性的问题将引导学生考虑到鸟妈妈不在窝里, 同时也是为什么“我”能顺利取下鸟蛋的原因。

二、课堂情境艺术

识字教学提倡在情境中认字, 在生活中认字, 利用儿童的已有经验, 喜欢用自己的方式识字。因此, 教师在课堂上要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 如挂图、投影、表演, 帮助学生识字写字, 了解字词的意思。例如:在教学《松鼠和松果》一文时, 为了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这里将来会是一片更加茂密的松树林”我让学生到讲台上延续我的板书, 在蒙蒙细雨下画出自己心目中的松树。一双双稚嫩的小手画出了自己眼里的松树, 一棵、两棵、三棵……在黑板的一角呈现出了大大小小的松树, 有些并不是很形象, 但足以让学生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意思。此外, 课堂形象艺术还要包括一些手势形象、板书形象等。例如:识字课上, “闯”字形体难记, 我就在黑板上画一扇门, 一匹小马“闯”进门去, 学生们看了很感兴趣, “闯”字也一下子记住了, 这就是板书形象所起的作用。课堂形象艺术是最直观的艺术, 也是最适合小学生特点的课堂操作艺术, 所以被广泛应用。但也应该注意它的科学性、严肃性、逻辑性和教育性, 否则将不能称之为艺术。

三、课堂应变艺术

课堂应变艺术指教师对事先未估计到的偶发情况善于及时、巧妙、灵活地加以处理, 从而收到意外教学效果的课堂教学艺术操作。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是预定的, 教师按照预定的教案照本宣科, 学生回答的问题是教师设计好的, 若学生的回答有与教案设计的不符合, 很快就被老师“矫正”过来, 若有与计划设计不协调的其他音符, 很快也会被“消灭”。因此, 很大程度方面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进行了遏制, 整节课也只有老师一个人在滔滔不绝地讲, 而学生只是呆板地听。其实课堂上教师期望学生按教学设计做出回答, 当学生和教师的思路不吻合时, 教师就千方百计、努力引导, 将学生拉回预设好的轨道。将课堂编成表演的舞台, 学生扮演者配合教师完成教学设计的主角。

如在学习《酸的和甜的》一课时, 让学生识记“猴”字时。我事先把字词板书在小黑板上, 因为我的大意在“猴”字里面单人旁边多写一竖。把小黑板挂出来以后, 很多学生都认读了, 一个眼尖的学生看出来了, 提出了我多写一竖。因为是公开课很多老师在下面听课, 刹那的失控, 随后我灵机一变, 夸奖了那位学生, 并告诉全班学生老师故意多写了一竖, 一是考验你们的注意力, 二是提醒你们别出现同样的错误。这样的处理使一堂公开课更加的完美了。课后有老师调侃问是不是我故意设计的。我告诉他们是我的大意, 他们都对我的应变表示赞赏。

四、课堂情绪艺术

课堂情绪艺术指教师通过自我情绪传达, 以调动学生情绪, 师生形成情绪交流和互动状态的课堂教学艺术操作。正如赞可夫所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 触及物理学的精神需要, 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如:教学《乌鸦喝水》一课时, 生:一只乌鸦口渴了, 到处找水喝时……

师:乌鸦到处找水喝, 大家想一想, 平时你看到过乌鸦到什么地方找水喝?”

学生都摇头。

师:那么假如你是乌鸦, 你会上哪里找水喝呢?

生:池塘里, 小河边, 屋檐下的水沟里, 泉水边, 井口边……师:对, 所有可能有水的地方都找过了, 这才叫“到处找水喝。”这一体验举例采用拟人法, 使学生设身处地的体验到乌鸦想喝水, “到处”寻找水的情境和状态, 从而理解了概念。乌鸦找到水后却喝不着, 怎么办呢?它衔来小石子一个一个地放到瓶子里。为了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我也找来一个大玻璃瓶, 装不多水。为了便于观察, 我放了两滴红钢笔水, 水就变红了, 又用纸折了一只乌鸦, 演示乌鸦喝不着水, 谁来帮帮它?学生踊跃举手, 争着到前边来放石子, 我就让全班学生轮流到前边来放石子, 并仔细观察水的变化, 当水面升高, 乌鸦喝着水时, 学生们很兴奋, 有的说:“真有意思。老师, 下课我还想做?”我说:“行!”情绪体验能激发学生兴趣, 注意力集中, 入情入境, 课堂气氛活跃, 思维积极, 发散性强, 动手动脑动口, 反应灵敏。课堂满意度高, 课后印象深。在当今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 教师要提高并懂得课堂教学艺术, 特别是面对低年级的学生, 我们将他们的无意记忆引转至有意记忆, 课堂上我们要想吸引他们就得适时的用心用情用景, 我们教授的不但是知识更是品格。所以一个懂得课堂艺术的老师是学生一生的良师。

艺术手段 篇7

一、镜头与角度

首先我们先从镜头与角度的方面分析一下该片。在镜头语言中, 推镜头则是一种强调手段, 推的过程就是引导观众聚集的过程。拉镜头通常给人意想不到之感, 有设置悬念, 解答悬念作用, 并且具有展示功能。适合于由局部引向整体的介绍。画面先是远处的草原和湖水, 拉镜头, 画面是广阔的草原, 草原一望无尽展示生活原貌, 表现了藏北原始、天然的美, 同时也表现了它在人文物质方面的匮乏。而固定镜头则信息量大, 节奏快。通常被摄对象位置、姿态、外表变化, 用镜头切换形成节奏和韵律。在纪录片《藏北人家》里, 摄像并没有用长镜头来表现措纳家人摆放物品的过程, 而是用了几个固定镜头就清楚地展现了措纳家的原貌。角度的使用在片中很具特色, 比如超常规视角镜头:在《藏北人家》中拍摄措纳放牧以及纺羊毛的画面都是用的仰角镜头。这样的超常规视角的镜头, 给观众带来了更多的视觉刺激, 也避免了常规角度的审美疲劳。另外, 背面角度的使用也非常成功。背面角度既使观众看到主体人物, 又能看到主体人物关注的对象。背面角度使观众看不到被摄者的表情, 从而产生疑惑与好奇, 留给观众更广阔的想象空间。以人物姿态语言作为主要造型语言, 既含蓄又生动。

从构图来讲, 《藏北人家》很讲究画面的明暗配置与构图对称。恰当地运用明暗配置, 有利于突出主体, 也有助于画面的均衡。明暗配置能形成不同的影调、对比效果及画面结构。由于明暗配置是全远景画面的评价标准, 片中大面积暗影调中出现一小块亮影调, 或在大面积亮影调中出现一小块暗影调, 都会引起观众的注意。那么在片中明暗配置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点:选择早晨或傍晚拍摄易形成暗部影调;逆光以“形”造型。要有气韵的流动, 光影生动;有绒毛的东西用逆光、侧逆来拍摄。在纪录片《藏北人家》中的空镜画面都是选择这两个时间, 并且拍摄了牦牛等镜头。这里还需要提到的是片中形成画面构图对称的方法:寻找倒影。在片中摄像遇到大光斑就摇起来寻找倒影, 遇到水面也有意识的拍摄倒影, 形成对称结构。

二、镜头的组接技巧

在片中, 导演很注重画面成组使用。“组”的概念在数量上指三或三个以上, 在内容和形式上指相关性。电视创作要用成组的镜头思考, 要成组的拍镜头、编镜头。在《藏北人家》中很多镜头都是成组的, 比如在展现草原风貌时连续拍了四个堤岸的镜头, 尤其是前三个镜头。这三个镜头都是水草丰美的草原, 而且又都是固定镜头。这组镜头把藏北牧场的特色展示出来了。

片中无技巧转场的运用也非常流畅自然。如措纳拿着羊毛进帐篷的转场段落, 伴随运动主体进行了场景转换, 过渡自然。又如《藏北人家》掷色子的游戏片断, 导演利用了特写镜头与前段转场。另外片中还多次用到了拉镜头转场, 随着镜头的拉出, 第一场景越来越小, 第二场景越来越大;以及解说词帮助转场, “丈夫出去放牧, 女人们就在家中做各种家务活”, 这是一句典型的转场解说词。

组接一组镜头应围绕特定含义的表达, 选择合理的镜头顺序。在片中主要就有平行式、对比式和积累式三种组接方式。在表述这一家人一天的活动时, 影片采用了两条线。一条是措纳外出牧羊的线, 一条是以挪隹为主的在家劳动的线, 即平行式。这类似于《海与沙》, 这样两条线索平行铺陈, 展示了不同形象, 强调的是它们之间的相辅相成, 加深了观众对藏北一家一天活动的理解。当讲到天气对措纳一家生活的影响时, 画面由晴朗的蓝天绿草, 一下切换到乌云密布的场景, 即对比式, 增强了表现力, 形象地强调了坏天气对牧民的影响。而影片在交代一家人的居住情况时, 用了一连串画面:简陋的帐篷、帐篷顶的绳子、锅台、帐篷边的口袋等, 即积累式。镜头形象的积累形成整体了感解, 。让观众对措纳一!家的居住情况有了一定

三、解说词的创作

《藏北人家》画面连续展现了若干个羊群的镜头, 解说词就从羊说起。这段画面始终没有出现牛和马的镜头, 解说词便只轻轻一点, 一笔带过。“他家有200多只羊……”200多只羊而没说具体是200多少, 复杂数据宜粗不宜细, 纪录片一般用比喻方式描述数据, 而不报道其本身。“这些财产属他们个人所有”点出了藏北牧区的现行体制。接下去一句“措纳家的财产在藏北属中等水平”, 把措纳的牛、马、羊这些个人财产拿到藏北这个大环境中去比较, 使我们从画面上的羊群, 了解到藏北牧区的体制和藏北牧民的整体生活水平。解说词应从具体写到抽象, 从事实写到理念。

《藏北人家》中, 每一位观众在画面上寻找树, 接着观众又注意到了帐篷的颜色, “藏北牧民的帐篷一般是黑色的, 用结实的牦牛毛和羊毛编织而成, 藏北牧民的帐篷与蒙古牧民的蒙古包不同, 蒙古包常常带有一些颜色”。这里, 解说词又在引导观众观察帐篷的颜色、材料。联想到与蒙古包的区别。所以, 解说词担负着引导观众观看重点内容和深入思考的作用。解说词应引导观众观看和思考画面上的重要内容。

《藏北人家》画面:曙色、香炉、祭神。解说:“……希望这一天平平安安地度过。”解说:“帐外白玛忙碌着……女人追求的是自然的美。”在这里有三个场景, 一是祭神;二是捡牛粪;三是女人爱美。在片子中, 这三段是连着的。解说词脱离了画面可能读不懂, 如果读懂了, 解说词可能就有问题。解说词不能脱离画面而单独存在。《藏北人家》解说:“酥油是藏民主要的食品, 人们把贮藏酥油的多少视为财富的多少, 措达一家一年储存酥油五六十公斤, 除小部分上交外, 其他为自己支配。”解说词写什么?写背景。作为一种背景解释, 它没有重复画面, 而是提供了更多的信息, 这些信息, 画面是体现不出来的。解说应围绕画面的细节展开, 深化和升华细节, 讲述与细节有关的方方面面的事情。解说词不应简单重复画面。《藏北人家》中措纳吃饭、洗头的镜头, 解说围绕牧民的婚姻观、价值观展开。在这之前, 提到措纳不识字, 相信宿命论, 喜欢平静的生活等, 这些内容都需要用事实来承载。用解说词来讲述观念时, 选用具体的合适的细节画面来承载。

《藏北人家》画面:措达照样回来, 一家人吃饭。青稞和酥油混合的一种食物。解说:“这种食物叫三巴, 它的吃法很特别。”解说词是为看而写, 要为观看留下时间和空间, 吸引观众看画面。如果观众听解说就明白了, 那不是好的解说词, 好的解说词能留给观众思想回旋的空间。

纪录片《藏北人家》透过藏北牧民那恬静淡远、和谐安宁的人与大自然的关系, 记录了藏北牧民始终与自然环境保持着和谐一致的劳动与生活。导演王海兵注重感受与体验, 善于运用熟练的艺术技术技巧, 成就了他不可复制的风格。

(责编张敬亚)

摘要:纪录片《藏北人家》透过藏北牧民那和谐安宁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记录了藏北牧民始终与自然环境保持着和谐一致的劳动与生活, 反映了藏民族在与大自然的抗争和适应中建立起的一种和谐关系, 以及他们的生活方式、情感心理和他们创造出的独特的游牧文明。导演在对内容的艺术处理上也非常成功, 给人以不可抗拒的纪录魅力。

艺术手段 篇8

音乐是听觉艺术, 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发展学生的听觉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部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喜爱音乐、加深对音乐的理解, 充分挖掘作品所蕴含的音乐美, 用自己对音乐的感悟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要不断提高音乐教学技能, 用自己的歌声、琴声、语言和动作, 将音乐的美传给学生。做到以美感人、以美育人。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学理念, 应渗透在不同的教学领域中, 通过音乐教学的各种手段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唱歌

创设与歌曲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有感情地歌唱;注意调动每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独立演唱歌曲的信心;引导学生能简单分析歌曲的风格与特点, 把握歌曲的情绪;结合歌曲内容注意歌唱技能的训练, 学会用嗓、护嗓;引导学生对自己、他人和集体演唱作简单的评价。

2.音乐欣赏

关注音乐本身, 从音响出发, 以听赏为主。在聆听音乐时,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想象、联想;问题设置应具有启发性, 做到有效提问。注重聆听习惯的养成教育, 把握音乐风格和音乐情绪;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 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

3.器乐演奏

积极主动参与各种演奏活动, 培养学生的演奏兴趣和习惯;所选的乐器要简单易学, 音准要好;重视合奏教学活动, 使学生获得多声部合作的体验;能与合作者交流、分享, 并相互评价。

4.表演唱

边唱边表演是学生喜爱的一种教学形式, 为歌曲编配动作, 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更是想用动作来表达情感, 如果歌曲是具体的, 并容易用动作表现的话, 应尽量让学生自编动作表达。歌曲配动作, 是教师对学生动作协调能力的培养, 也是学生从自然中得到创造的源泉。

●●面向全体学生, 注意因材施教

课堂教学是学校音乐教育的主要渠道, 学校和教师要为全体学生提供足够的音乐教学时间、空间和条件。教师要对所有学生给予普遍的关怀和鼓励, 要关注学生音乐能力的客观差异, 使他们充满自信地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对音乐特长学生应给予相应的指导, 并引导和鼓励他们关心集体的音乐学习。例如五年级学生在演唱时基本上能不喊唱, 会用正确的方法演唱而且基本认识到了气息的作用, 大多数学生演唱时也能满怀感情地歌唱。各班的学生情况大同小异, 有一小部分学生乐理知识掌握得不错, 唱歌的状态、音色也很优美, 这些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很浓, 但又由于自身的条件或其他原因, 歌唱技能有待进一步提高;还有一些学生由于底子薄, 对于音乐缺乏兴趣, 所以情况不是很好。其中还有一部分学生唱歌音准不佳, 连音乐知识、音乐技能、视谱都不会, 这些学生对音乐课虽喜欢, 但总是不遵守纪律, 所以学不好。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因材施教, 充分激发这些学生学习音乐、爱好音乐, 要鼓励他们多表现, 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培养他们的情感。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因地制宜把握教学内容

音乐教学领域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整体。教师应全面理解和掌握音乐教学各领域的内容要求及其相互联系, 并在教学中将其融合成有机整体, 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极大地扩展了音乐教学容量, 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 在音乐教学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教师应努力掌握现代信息技术, 利用其视听结合、声像一体、形象性强、信息量大、资源宽广等优点为教学服务。各学校和教师应结合本地、本民族和本校的具体情况, 充分利用当地的课程资源, 营造良好的校内外音乐环境, 丰富具有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特色的教学内容, 因地制宜地把握教学领域内容标准的弹性尺度。例如, 我在上四年级教材中《忆江南》一课时, 利用了交互式电子白板实施教学。“看江南”环节中我在白板课件中插入了声音及Flash文件, 让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受到刺激;歌曲教学中使用白板步骤清晰, 突出显示工具让学生发现乐曲中的创作手法“鱼咬尾”;页面缩放功能使难点变得清晰、直观, 学生学得轻松, 自然而然就掌握了。交互式电子白板实现了教学的交互性、形象性和有效性, 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启迪了学生的思维, 鼓励了学生的主动参与, 让学生在轻松自在的氛围中快乐学习, 使课堂教学精彩不断。

艺术手段 篇9

下面就是对于影像等新媒材艺术的存在的价值取向说明一些个人的观点。

1839年, 摄影诞生了。摄影师们将摄影作品呈上给维多利亚女王, 使得这一艺术形式走进了“殿堂”。大部分的摄影师认为, 通过艺术的理想化和美化, 可以通过照相机的镜头把身体的裸露转变为一幅艺术作品。但在19世纪, 一些传统艺术家坚决认为, 由于摄影固有的写实性, 不可能产生艺术的裸体摄影。现在不管上面的话孰对孰错, 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 以摄影的手段去追求艺术的价值是所有从事摄影影像的人们所面临的富有挑战性的话题。

摄影这个概念始终都是围绕着艺术这个概念来进行的。什么是艺术, 艺术就是通过他的形式构成一种风格。什么样的作品是反映艺术的。我先举一个小的例子。以时装摄影中颓废派的代表人物荷兰的达纳·林克森伯格来说。以往摄影角度追求的是单纯的漂亮的美, 可是在达纳·林克森伯格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 他在作品的构图上已经不讲究传统的完整性的所谓经典构图, 他总是将模特处于一种纷乱的环境之中。在人物的精神状态上给予一种茫然的感受, 所选的环境总是在常人眼中不符合常规, 他选择平民区的阳台, 选择台球桌旁。总之他就是以一种不同于以往的特殊氛围来表现颓废派所特有的经典———性, 毒品, 摇滚的幻觉, 构成的艺术, 前卫的艺术。他的作品正是想表达他的一种精神状态, 叫它有了精神所在作品就具备了艺术作品至关重要的一步。

现在摄影的出现虽然才短短的一百多年的历史, 他的发展是迅速的, 但是他同其他一些将客观对象再现为可视形象的艺术门类如绘画, 雕塑等是不同的, 绘画雕塑等均可用自己独有的艺术语言, 直接描绘出存在与历史或者存在与人们想象中的任何的一个对象。但是摄影却不行, 摄影是不可能直接描绘出曾存在于历史上或者存在与我们想象中的形象。他的特殊性正是能在极短的时间内抓住事物的真实所在。总之, 我们不管是从更能抽象的, 更写意的, 更能直接诉诸于审美感官的形态去愉悦人生的绘画形式, 还是以更直接更能接近本质特征, 更写实的视觉冲击力去感化人生的影像来说, 他们所要表达的本质都是要追求艺术的价值所在, 追求艺术的精神所在, 他们都是追随艺术的一种手段, 一种形式而已。

影像处理是科技与艺术结合的作品形式重心, 籍由电脑如同影像再现之支撑物, 或者是作品构筑之工具, 程式介入, 软体开发及其与物理真实社会环境关系的互动性建构并超向一种虚拟之真实。个人理解, 好的作品是技术与艺术的统一, 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思想与表达的统一。

1、技术是指对照相硬件的掌握程度, 包括镜头的使用, 快门光圈的结合, 曝光的掌握, 胶片的选择, 以及后期的加工。艺术指如何熟练地应用摄影语言, 在快门的瞬间开合间, 完整、艺术地表达出摄影者的意图, 包括构图、用光、对比、取舍、暗房等, 是个人主观能动的体现。这两者的结合, 才能产生好的画面效果。

2、内容是起决定作用的, 如何能够把握时代的脉搏, 使反映的内容为多数人所接受, 这是我们应认真对待的事。大师们之所以成为大师, 首先在于他们在摄影这个不长的历史发展中开创了新的表达内容, 如果我们照抄大师, 那么你只能是形似而已, 永远掌握不了摄影的精神。

3、思想是个人的修养, 只掌握技术、艺术的, 只是“摄影匠”而已, 要成为真正的摄影家, 你应该是个有思想的人。摄影史上的大师们大多是人文主义思想家, 无论是拍纪实、人物、风光、新闻, 无不表现出他们关爱人类, 同情弱势, 注重历史, 热爱文化的思想。把思想表达在照片上, 就是好的作品。

总之, 只要我们善于把握事物发展运动的规律, 能够在短瞬之间预见或觉察到对象的个性化特征的典型表现, 选择到那个即符合自己主观意图, 又突出表现了对象某种属性的瞬间。影像的运用不是孤立的, 他是同其他艺术形式共存与艺术之中的, 所有的艺术家都在做着同一件事———那就是用何种的手段探索和开垦还未曾开垦的土地。

摘要:本文是一篇介绍关于影像作品因其器材运用的特殊性, 在一些人眼中他是否是艺术, 是否是艺术又能否取代其他艺术展开的小的论证。试图讲解说明摄影, 影像等任何数字产品的出现不能决定艺术, 但是其是作为一种形式, 一种新兴的艺术手段来诠释艺术。

艺术手段 篇10

关键词:音乐教学 辅助手段

下面就三种辅助艺术手段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谈一些浅显看法。供同仁一起探讨。

一、课堂教学导入艺术

良好的开端是事情成功的关键。一堂好课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导入作为前提。课前的组织教学目的在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新课的导入方法就尤为重要了。根据课题的不同,可以采取各异的的导入语言和导入方法。例如讲故事、提问、看录像、猜谜语。也有的可以采用集体讨论的方式,甚至可以用游戏式、竞赛式等等。

比如:欣赏京剧音乐时,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下京剧的由来和形成,以及京剧界的四大名旦,各种流派。特别是可以讲一下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京剧名旦梅兰芳先生的故事,让学生了解梅先生坎坷的一生及梅先生对京剧艺术的执着追求。也可以放一段京剧片断,既能听到优美、明亮的京剧旋律又能欣赏京剧艺术在舞台上的表演。可以介绍一些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传统曲目。如:《孟姜女》、《打渔杀家》或观看一些解放以后通过改革而再创作的优秀剧目《沙家滨》、《红灯记》。让学生走近京剧,了解京剧是我国的国粹,以引起兴趣,热爱京剧音乐。又如:在欣赏《春江花月夜》时,老师会跳舞的话,可以用一段优美婀娜的舞蹈来作为导入新课的前奏,使学生随着老师的翩翩起舞而进入意境。也可以放一段《春江花月夜》的舞蹈片断,使学生在观赏中激发起学习音乐、了解舞曲的兴趣。不知不觉沉浸于学习之中。总之,课堂的导入艺术很重要,也很值得同仁们去探究。

二、课堂教学语言艺术

教学语言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是音乐艺术的造型基础与创作核心,如果缺少优美生动的语言,音乐课就会变的呆板,枯燥无味。要上好一堂音乐课,首先,教师要有扎实的文学功底。这就要求教师要博览群书,见多识广。当前的音乐教学要求与其他相关学科渗透,那么就要求教师对历史、地理、文学等方面的知识懂一些,以便在授课时把歌曲的历史、背景介绍的更完美;其次,老师的教学态度要亲切,应有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再加上明亮圆润的音色,语言要富有情感,授课语速要有节奏,语气应有抑扬顿挫,特别要带有鼓动性、激励性;再次,教师脸部表情切忌呆板、严谨,而应慈祥、随和,使学生愿意接近,便于沟通。如:介绍歌曲的历史背景时,可以穿插一些历史知识或历史小故事,语气平稳而有感情,脸部表情要丰富。在讲授重点、难点时,语气要加重,音量偏高,使学生对知识点留下深刻印象。在提问时,老师语气要温和,脸部表情要亲切,用鼓励的眼神注视学生,让学生没有顾忌的回答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后,不管对否都要有正确的评价,教师以表扬、鼓励为主,不在师生之间产生距离。

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题材、不同的对象,采用灵活多变的、简洁有效的教学语言加以引导。要加强语言表达的逻辑性,优化课堂教学的语言,使自己的教学语言艺术给学生增加学习音乐的兴趣。力求使学生感受到语言美与音乐美达到完美和谐的统一。

三、课堂教学板书艺术

板书设计是一堂好课不可忽视的环节,在音乐学科的教学中,往往有很多老师不重视它的地位,但实际上运用独具匠心的板书设计,能够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与多层次美的教学氛围。并且它又具有自身的特点:直观、重点突出、图文并茂。如果教师一手漂亮的好字,加上精致独特、富有情趣的板书设计,那么它还能够使学生在课堂教学的板书中感受到音符的形态美、图片的色彩美、文字的造型美、音乐语言的简洁美、音乐表现的形象美、丰富美。此外,板书还能锻炼一个音乐老师的综合能力,提高音乐教师与美术等姐妹学科的整体艺术素质。

一幅优秀的板书应字迹清楚、端庄,简洁明快,不能过于纷繁杂乱,色彩也不能太扩张、多变,一般色彩不能超过3种以上。课题要放在整块板书的上方,重点、难点应放在醒目的位置,挂图、节奏练习、卡片等教学工具要安排合理,错落有致。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中可以采取不同的黑板演示,或老师画,或学生画,或采用演示与范图相结合的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意识。总之,美观大方的板书往往会给一堂好课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艺术手段】相关文章:

手段04-11

电教手段05-29

具体手段05-15

金融手段05-26

对比手段05-27

培养手段05-29

制作手段06-08

观察手段06-13

预算手段06-13

检测手段06-21

上一篇:试验区下一篇:小国寡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