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生物学处理技术

2024-07-16

秸秆生物学处理技术(精选十篇)

秸秆生物学处理技术 篇1

1 秸秆青贮技术

传统的青贮方法———塑料袋青贮和窖贮法, 在我国技术成熟, 这里仅介绍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青贮技术———拉伸膜裹包青贮法。该法包括圆捆青贮和袋式青贮。

1.1 圆捆青贮

采用圆捆捆草机将草料压实, 制成圆柱形草捆, 然后采用裹包机, 用青贮专用拉伸膜将草捆紧紧地裹包起来。

1.2 袋式青贮

特别适合玉米秸秆、高粱等, 秸秆经切碎后, 采用袋式灌装机将秸秆高密度地装入塑料拉伸膜制成的专用青贮袋。

1.3 二者的优点

投资少、见效快、综合效益高;青贮质量好, 粗蛋白含量高, 粗纤维含量低, 消化率高、适口性好、采食量高、气味芳香;损失浪费极少;保存期长达1~2年;不受季节、日晒、降雨和地下水位的影响, 可露天堆放;储存方便, 取饲方便;节省了建窖费用和维修费用;节省了土地和劳力;改善了环境, 且易于运输和商品化。

2 秸秆微贮技术

秸秆微贮就是在农作物秸秆中, 加入微生物高效活性菌种-秸秆发酵活干菌, 放入密封的容器 (如水泥窖) 中贮藏, 经一定的发酵过程使农作物秸秆变成具有酸甜香味的草食家畜喜食的饲料。

2.1 秸秆微贮的好处

成本低, 效益高。消化率高。适口性好, 采食量高, 秸秆来源广泛, 各种作物秸秆树叶, 无毒野草, 青绿无毒植物等均可做微贮原料。不受时节限制且保存期较长, 无毒无害, 饲喂安全。

2.2 微贮原理

秸秆在微贮过程中, 由于秸秆发酵活干菌的作用, 在适宜的厌氧环境下, 将大量的木质纤维素类物质转化为糖类, 糖类又经有机酸发酵菌转化为乳酸和发挥性脂肪酸 (VFA) , 使p H值降到4.5~5.0, 抑制了丁酸菌、腐败菌的繁殖。

2.3 微贮秸秆的制作

不同种类的秸秆, 用菌量、水量等不同, 其区别详见表1, 其制作过程参见图1。

(1) 与容器的选择:可用水泥地、土窖或塑料袋。

(2) 菌液的配置:秸秆发酵活菌剂3g, 可处理风干秸秆1t。在处理秸秆前, 第一步把菌种倒入200~300m L清水中, 充分溶解后加入20g白糖, 常温下放置1~2h食用菌种复活。第二步将复活的菌液倒入1000~1200L含0.8~1.0%的食盐水中, 充分搅拌待用。

(3) 秸秆的铡碎:调制微贮的秸秆要铡短, 5~8cm为宜, 这样易于压实, 排除窖内空气保证微贮饲料的制作质量。

(4) 装料:先在窖底放20~30cm厚秸秆, 然后均匀喷洒菌液压实, 再铺放20~30cm厚的秸秆, 再喷洒一定量的菌液, 再压实, 直到填装秸秆高出窖口40cm以上。

(5) 封窖:窖装满充分压实, 在最上面洒上一层食盐粉或尿素, 防止顶层接触空气而发霉变质。窖顶覆盖塑料布, 再盖20~30cm厚的秸秆, 然后覆土15~20cm使窖密封。

(6) 开窖利用:微贮处理一般20~30d可完成发酵过程。

(7) 品质鉴定:观色, 优质微贮青玉米秸秆饲料的色泽呈橄榄绿, 稻、麦秸秆呈金黄色。嗅闻, 优质微贮青饲料具有醇香和果香气味并具有弱酸味。手感:优质微贮饲料拿到手里感到很松散, 质地柔软、湿润。

2.4 饲喂注意事项

(1) 微贮秸秆由于制作中加入了食盐, 应在饲喂牲畜的日粮中扣除。 (2) 饲喂时应循序渐进, 逐渐增加饲喂量。

3 生物-化学复合处理技术

复合处理秸秆具有生物、化学处理的双重效果, 饲喂效益最高, 且能达到较高秸秆利用率和日增重, 解决了氨化秸秆成本过高及微贮秸秆粗蛋白含量不足和容易发生霉变 (第二次发酵) 的问题, 是今后值得大力推广应用的技术方法。

3.1 复合处理的好处

(1) 粗蛋白含量增加。据测定, 复合处理秸秆粗蛋白含量比未处理秸秆提高105%。

(2) 消化率大幅度提高。

(3) 适口性增加, 采食量提高。复合处理后木质素明显降低。

(4) 复合处理秸秆饲喂肉牛增重显著。

(5) 复合处理秸秆经济效益最好。

3.2 原理

复合处理秸秆是把氨化处理与微贮处理结合起来的一种技术方法, 其原理是加入2%的尿素, 使秸秆起到氨化作用, 加入秸秆微贮活杆菌使秸秆起到微生物发酵作用。一方面氨化后的秸秆渗透力增加, 更有利于微生物发酵, 使微贮作用加强, 另一方面补充了秸秆中氨源的不足。复合处理秸秆木质素分解大幅度提高, 适口性增强、消化率提高, 粗蛋白含量提高, 而且通过氨的作用, 解决了微贮处理容易霉变的问题, 使秸秆营养价值大幅度提高, 并降低了氨化处理的成本。

3.3 操作方法

每吨风干秸秆加3g微贮活杆菌剂、20kg尿素、10kg食盐、加水1t, 制成2%尿素-复活微贮菌液, 均匀地喷洒在秸秆上, 装入水泥池中, 充分压实后密封, 在常温下发酵处理21~30d, 即可饲喂。

3.4 复合处理秸秆的制作与氨化技术

秸秆生物学处理技术 篇2

农村秸秆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

1 发展秸秆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技术的意义 1.1 有利于改善环境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一些城市郊区和粮食主产区,农民对秸秆作为传统生活燃料的需求减少,导致剩余秸秆处理难.

作 者:彭珍凤 陈杏华 查跃华 作者单位:刊 名:农业装备技术英文刊名:AGRICULTURAL EQUIPMENT & TECHNOLOGY年,卷(期):35(2)分类号:X7关键词:

科学应用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 篇3

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应用过程中,有时因为某些环节被忽视而导致技术应用的不成功。为充分发挥该技术的应用效果,最大限度地实现增产增收,现根据内置反应堆为例说明在生产操作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几种形式应结合使用:

根据各种反应堆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反应堆类型,做到优势互补,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不同作物品种制宜。蔬菜生产中一般选择行下内置反应堆,也可使行间和外置反应堆做补充。

二、应与植物疫苗配合应用:

植物疫苗可提高植株抵抗力,具有良好的防治病虫害作用,可有效解决蔬菜重茬造成的死棵烂秧等危害,是实现无公害生产农产品的根本出路。与生物反应堆配合应用,可收到增产增效、事半功倍的显著效果。

疫苗使用办法:蔬菜定植时,先将处理好的疫苗与麦麸的混合物一小把,与穴内土壤混合,然后放苗定植。

三、应与配套管理相结合:

(1)施肥:新建的棚区,可根据原有地的肥力适量使用底肥,用量一般少于常规用量的50%,但最好不施用鸡粪、猪粪、鸭和人粪尿等非草食动物粪便,研究证实它是传播线虫和其病害主要途径,底肥可用牛、马、羊、驴、兔等吃草的动物粪便和各类饼肥。三年以上的棚区,实际应用中已验证,不用任何粗肥,植株长势也非常好。整个过程中可不施或少施化肥,化肥只用于追肥;

(2)行距与密度:应用反应堆后,作物生长较常规枝叶茂盛,种植密度可以比常规密度要小,如大棚为3.6米开间,4~5行制被普遍认为可采用,大行1.0~1.2米,小行0.6~0.8米,株距可适当缩小。暖冬时可适当稀植,冷冬可适当密植,也可采用先密后稀的原则,灵活掌握;

(3)用药:可以在叶片上喷施防治飞虱、蚜虫等的农药,但绝对不能往根部灌杀虫、杀菌药物;

(4)秸秆与菌种的使用:秸秆用量要足,填植物秸秆(玉米秸、麦秸、杂草、食用菌废料等)并压实,先将硬、整的秸秆放于底层,施入整沟1/3的菌种,再填入另一半的秸秆,施入2/3的菌种,内置沟两端秸秆要露出茬头,秸秆充足的话可以行间、行下全进行,菌种用量要足,微生物菌种(菌种可与粉碎的豆饼混匀一起洒)要求均匀地撒在秸秆上;

(6)覆土:接种后开始第1次覆土,覆土厚度3~4厘米,以秸秆不露为准,定植前15天进行第2次覆土,覆土不宜过厚,两次不超过20厘米;

秸秆生物学处理技术 篇4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玉米秸秆、粗饲料降解剂、玉米粉。

1.2 供试羊群的选择与分组

选择健康无病、体重接近、3月龄左右杂交公羔40只, 随机分为2组, 每组20只, 各组间平均体重差异不显著 (P>0.05) 。

1.3 试验羊的预饲处理

试验羊分组编号后进行场地消毒, 按每千克体重15 mg口服丙硫苯咪唑进行驱虫, 皮下注射伊维菌素0.6 m L/每只, 经过7 d的预试期饲养后, 连续2 d早晨空腹称重, 求出平均值为试验始重。

1.4 精料的配制

根据肉羊饲养标准NY/T 816—2004配制, 精料含粗蛋白质15.38%、钙0.87%、磷0.31%、食盐0.75%。

1.5 秸秆的处理

取玉米秸秆用粉碎机粉碎备用, 将粗饲料降解剂125 g加入10 kg玉米粉中, 充分搅拌制备菌悬液, 将菌悬液与粉碎的玉米秸秆拌匀, 调节含水量至60%~70%, 装入饲料袋内, 压实密封, 发酵30 d。

1.6 日粮组成及饲养管理

正式育肥期为25 d, 在饲养管理方法相同的情况下进行:育肥羔羊舍饲, 于每日5:00、12:00、19:00饲喂, 每只每天喂精料1.0 kg, 试验羊饲喂处理后的秸秆0.3 kg, 对照组羊饲喂干秸秆0.3 kg。水槽内蓄满清水自由饮用。

1.7 测定指标及分析方法

观察试验期羔羊的健康状况及饲料适口性, 育肥期结束后, 于早饲前空腹称重, 连续2 d称重取平均值。测定每只羔羊日增重和饲料效率。根据每千克增重所耗饲料计算生产成本。

2 试验结果

玉米秸秆经粗饲料降解剂中所含的微生物菌群处理后, 粗蛋白含量升高了5.32%, 粗纤维含量降低了12.84%, 无氮浸出物含量升高了17.7%, 玉米秸秆的品质得到了明显改善 (见表1) 。

%

用处理后的玉米秸秆饲喂羔羊, 试验羊只非常爱吃, 采食时间缩短, 采食频率加快, 粪便光亮形好, 无饲料残渣, 粪便臭味明显比对照组小, 日增重比对照组提高了0.067 kg, 产肉成本每千克降低了1.94元 (见表2) 。

3 分析与结论

粗饲料降解剂中含有微生物菌群, 以及促进菌群活力的促酵剂, 同时含有半纤维素酶、木质素酶和果胶酶以及起辅助作用的木聚糖酶、β-葡聚糖酶、甘露聚糖酶等, 同时加入了高效酶活化助剂, 还有协同提高秸秆饲料消化率的微量元素, 此外, 微生物菌群的生长代谢又同时促进了酶的活性。

玉米秸秆加入粗饲料降解剂后, 马上形成一个高效运转的秸秆生物处理微生态环境。菌群与酶制剂高效合作, 菌群又不断分泌出各种代谢酶系统, 不断地降解秸秆分子。经30 d处理后, 绝大部分被降解, 没有降解的部分并非没有变化, 而是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如结构更加疏松、质软、细胞壁处于破碎边缘、植物细胞间结构更为松散、木质素与纤维素的结合变得脆弱了, 这有利于提高秸秆粉料在体内的降解作用, 从而可以在体内完成更多的降解。

秸秆生物学处理技术 篇5

关键词: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推广;经济效益;机具

中图分类号:S21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4)11-0049-03

当前,辽宁省绝大多数农业生产者沿用传统的栽培方式,长期连作和过量施用化肥导致连作障碍日趋严重、土壤微生物区系严重恶化、土传病害日趋加剧,进而使得蔬菜产品产量和品质不断下降,制约了全省设施蔬菜产业的高效与可持续发展。

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既能解决制约蔬菜反季节栽培的瓶颈问题,又能解决秸秆焚烧所引发的环境恶化问题,市场应用潜力非常巨大。加大设施蔬菜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对于实现辽宁设施蔬菜的高产、高效、安全、可持续发展,农业环境保护以及农民增收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简介

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以回收的秸秆替代化肥,以植物疫苗替代农药,将玉米秸秆埋置于设施蔬菜种植行下的土壤中,配施适量腐化菌剂,使其分解为有机、无机养料,抗病孢子及酶,并释放出二氧化碳和热量,从而极大改善设施蔬菜生长环境及土壤结构,化解盐渍化,增加土壤中抗土传病害等有益微生物菌群,进而提高设施蔬菜的产量、品质和效益。

2 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在辽宁省的应用效果

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原引自山东与河北,在设施农业上试验示范推广是与辽宁省“千万亩设施农业建设工程”同时起步的,并于2008—2013年相继列入省财政厅重大科技与中央财政农业科技推广项目,累计投入资金4 950万元。

以技术集成、典型示范辐射与技术规范化试验研究相结合,组织全省14个市58个县区380个乡四级农技人员与各级财政、农业主管部门、相关企业及科研单位组成科技推广服务网络,多部门联合攻克技术瓶颈。同时,与设施农业灾害性天气防御技术组装集成,形成辽宁省地方标准——《棚室秸秆生物反应堆 内置式技术规程》(DB21/T 1985-211)和《棚室秸秆生物反应堆 外置式技术规程》(DB21/T 1984-211)。创新宣传、培训与扶持力度,促进应用规模迅速扩大。2011—2013年度大规模推广应用面积11.4万hm2,累计示范1.3万hm2次,辐射带动14.6万hm2,菜农节支增收近60亿元。

2.1 经济效益显著

该项技术有“四个3”的显著作用,即3个提高(地温棚温、室内二氧化碳浓度、作物抗病性)、3个节约(水、肥、药)、3个增加(产量、产值、效益)、3个改善(品质、土壤、环境)。具体表现在:地温提高2.30 ℃,气温提高1.45 ℃;二氧化碳浓度比对照棚室平均提升2.6倍,由对照的628 mg/kg提高到1 638 mg/kg;节约水、化肥、农药的比例分别为17.5%,19.0%,18.0%,每667 m2分别节支43.75元、180.63元和52.98元;黄瓜根结线虫、草莓枯萎病等土传病害的抗性明显得到提高;商品品质明显提高,畸形果率下降6.5%,含糖量提高18.4%;提前上市9.1 d,延长采收期17.5 d;提高单产1867.7 kg,提高率为32.3%,新加纯收益5 889.46元/667 m2,增加率为28.8%;2011—2013年应用面积11.4万hm2,新增纯收益64.5亿元。

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在使农产品的商品品质得到改善的同时,还能使土壤有机质含量、通气性、保水保肥能力得到显著提高,被权威人士誉为“设施农业技术的一次革命”。

2.2 环保效应明显

辽宁省每年产生秸秆3000万t,无法被利用的秸秆大多被直接焚烧,造成环境中二氧化硫、二氧化碳及可吸入颗粒物增多,在一定程度上引发雾霾,影响环境质量。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既可解决秸秆焚烧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又可提高秸秆的综合利用价值。据统计,辽宁省每百万亩设施农业可消耗秸秆300万t,环保效果显著,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2.3 应用领域广泛

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先进性、实用性和普适性极强。目前,该项技术从蔬菜作物辐射到瓜果、花卉、蘑菇等所有设施农业产品生产,即包括树莓、苹果、樱桃、葡萄等果树,也包括刺五加、刺嫩芽等山野菜。试验结果表明,该项技术的增产增收效果颇为显著。拓展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的应用领域,势必产生巨大的综合效益。

3 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推广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3.1 适用机具少

挖沟机械与其它设施田间作业配套性不强,局部地区秸秆资源短缺、受夏季水涝影响的温室不能应用此项技术。迫切需要进行机械改型,并对秸秆利用技术进行深入攻关。

3.2 实际应用面积占比仍然较低

辽宁省虽然是设施农业大省,但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在全省的年应用面积仅为10.9%,技术应用潜力巨大,还没有完全发挥作用。

3.3 推广应用的扶持资金不足

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是一项实用技术,既需要农作物秸秆、催腐发酵菌剂等物化产品的投入,也需要开沟作业的劳力及机具,且对技术操作及配套管理有严格的规范和要求。中央财政农技推广资金扶持到期后,对农技推广机构的专项工作经费补助和对示范农户的物资补贴也都终止,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技术咨询指导工作的开展,打消了尚不富裕的菜农继续采用这项技术的积极性。

4 促进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发展的措施

在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的示范与推广过程中,全省各级农技推广机构不断探索创新推广方法,为该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应用打下了坚实基础。

4.1 构建集成技术体系

nlc202309012108

构建以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为基础和核心的技术体系,集成穴盘育苗、熊蜂授粉、防虫网、遮阳网、黄蓝板、杀虫灯与生长灯等对设施农业提质增效作用明显的新技术产品,为支撑全省千万亩设施农业提质增效提供服务,使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内容更加丰满、适用范围更广泛、操作更方便、作用更全面、模式更生态、效益更显著。

4.2 完善技术内容

在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的应用推广过程中,农户对该技术认可程度较高,但挖沟劳动力强度大的问题突出,迫切需要实现技术省力化。开发小型开沟机具,改人工挖沟为小型农机具挖沟,带动农机科研部门致力于挖沟机械的开发与筛选。同时,对现有挖沟机进行改进与完善,示范推广滴灌冲施菌剂肥等省力技术措施。攻克开沟难、打孔难、埋秸秆难等一系列技术瓶颈,优选出适宜不同地区的催腐发酵剂菌肥,掌握用稻壳稻乱、畜禽粪便、食用菌棒等替代秸秆的效果和要点。

4.3 加大技术宣传力度

针对目前生产规模小、农民技术水平低及素质不高的现状,应通过举办培训班、发放培训资料、专家及技术人员到现场进行技术指导与督查、赶科普大集等形式强化宣传培训效果。利用展板、挂图、明白纸,报纸、宣传车、道路和房屋墙体喷涂广告、宣传横幅标语、宣传画(展板)等形式开展特色宣传,全面加快此项技术的推广普及速度。

4.4 培养技术应用典型

在全省建立示范点、示范棚,培育高产高效典型,从增加产量、提高收入、抵御低温天气、抑制病虫害发生和改良土壤等角度展示此项技术的应用效果。示范典型可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起到直接宣传、示范的作用。

4.5 加强技术攻关

发挥各方优势,加强各部门合作,推进多部门结合,鼓励企业、科研院校、老科协等组织机构合作开展研究与推广。联合技术攻关,开展专题试验研究,促进技术普及和推广。

4.6 加大项目资金投入

在省财政厅重大科技与中央财政农业科技推广项目期间,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累计获得项目资金

4 000余万元。同时,在列项期间各地资金配套2 000余万元,确保技术得到普及和推广。然而,项目结束后资金问题凸显。为调动农户应用此项技术的热情,相关部门应积极争取立项,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对菌种菌肥及实用小型农机具进行补贴,同时开展技术指导及培训,确保此技术革新发展并在全省得到进一步应用。

秸秆生物学处理技术 篇6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供试花卉植物为矮牵牛 (petunia hybrida) ;供试基质母质均为同一批生产的上述发酵基质, 栽培基质共设5个处理 (如表1所示) 。每个处理重复10次, 即将相应处理的基质装入10个口径为12 cm的花盆中用于矮牵牛栽培。

1.2方法

待穴盘播种苗生长至2~3片真叶时移入装有相应处理基质的花盆中, 在温室中进行栽培管理。当有第1朵花蕾出现时对开花株率、开花序率、初花期、盛花期及盛花维持的时间进行调查, 调查方法是:开花株率:初花后7 d对各处理的全部植株进行统计计算;株开花率:初花后7 d对各处理的所有开花花序数进行统计, 计算单株平均花序数;初花期:第1朵花开放的时期;盛花期:以每株花朵数不少于6朵为盛花期;盛花维持的时间:以每株平均花朵少于6朵为盛花结束。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对矮牵牛开花率的影响

注:同列不同大写字母间表示差异极显著 (P=0.01) , 小写字母间表示差异显著 (P=0.05) 。下同。

于初花后一周, 对各处理开花情况进行调查, 结果见表2。就开花株率来看, 处理2最高, 达91%, 方差分析较其他处理显著, 其次为处理3为88%, 较处理4 (78%) 、处理1 (71%) 均显著, 对照为70%, 开花株率最低。就每株平均开花的花序数来看, 处理3最高, 平均每株为3.01个花序, 其次为处理2为2.46个花序, 处理1和CK分别为2.25个花序和2.22花序, 处理4最低, 平均每株为1.65个花序;对各处理的株开花率进行方差分析, 结果表明, 处理3最为显著, 处理2较处理1、CK、处理4显著, 处理1和CK没有差异。开花株率和株开花率都说明了开花情况, 综合两者情况表明:处理2开花株率最为显著, 但株开花率次之;处理3株开花率最为显著, 但开花株率次之。其他处理的开花情况均不及处理2和处理3。因此处理2和处理3的开花情况最为显著, 两者的栽培基质最为合理。

2.2 不同处理对矮牵牛花期的影响

对不同处理的初始花期、盛花期和盛花维持的天数的调查结果见表3。

结果表明, 各处理 (包括对照) 的初始花期均现于4月5日, 但盛花期与盛花维持的天数存在差异。处理2和处理3盛花期来的最早, 初花后14 d便进入盛花期, 其次分别是CK、处理4, 进入盛花期在初花后的16 d、17 d, 处理1最晚进入盛花期, 是初花后的18 d。对各处理从初花后到盛花期的天数进行方差分析来看, 处理2和处理3没有显著差异, 但较其他处理差异较为显著;处理4、CK和处理1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处理2和处理3对处理1存在极为显著差异 (P=0.01水平上) 。就盛花期维持的天数来看, 处理1时间最长, 为65d, 其次分别是处理2 (64 d) 、处理3 (62 d) 、处理4 (50 d) 和CK (48 d) 。对盛花维持的天数进行方差分析表明:在P=0.05水平上处理1、处理2和处理3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但较处理4和CK差异显著;在P=0.01水平上, 处理1、处理2均较处理4、CK差异极为显著。综合以上分析, 处理2和处理3初花后到盛花期的天数和盛花维持的天数均较其他处理显著或极为显著, 因此, 就花期表现来看, 处理2和处理3的栽培基质较为理想, 其次为处理1的基质表现较佳。

3 结论

矮牵牛花大色艳, 生长旺盛, 调整播种时期, 可实现周年上市[3]。近年来在园林绿化中被广泛使用。作为装饰性花卉, 矮牵牛的主要观赏价值是赏花, 因此, 对其开花性能和开花表现的研究显得更为重要。除了温、光、气、热外, 栽培基质是影响矮牵牛开花情况的重要因素[4]。从以上实验结果和分析来看, 处理2和处理3开花株率较高, 株开花率较好, 盛花期来的时间较早, 盛花时间也较长, 是两个较为合理的处理。其基质组合为:处理2:发酵基质∶花生壳=60%∶40%;处理3:发酵基质∶蛭石=50%∶50%。这两种基质是较为理想的生物基质组合。

摘要:利用以作物秸秆为原料培育的生物基质, 分别添加不同比例的花生壳、蛭石配成矮牵牛的栽培基质, 对矮牵牛在开花期的开花率、盛花时期和盛花时间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处理2和处理3开花株率和株开花率较为显著, 盛花期来的时间较早, 盛花时间也较长。处理2基质组合为:发酵基质∶花生壳=60%∶40%;处理3基质组合为:发酵基质∶蛭石=50%∶50%。这两种基质是较为理想的生物基质组合。

关键词:生物基质,矮牵牛,开花情况,研究

参考文献

[1]康红梅, 张启翔, 唐菁.栽培基质的研究进展[J].土壤通报, 2005, 36 (1) :124-127.

[2]张德威.几种无土栽培基质的理化性质[J].浙江农业学报, 1993, 5 (3) :166-171.

[3]丁伯龙.矮牵牛的应用与培育[J].中国林业, 2012, 12 (6) :44.

秸秆生物降解技术的效应 篇7

秸秆的高效利用一直是需要研究的大课题, 从2006年开始, 辽宁宏阳生物有限公司与辽宁省微生物研究院共同合作, 对我国北方发展越来越多的设施农业, 从秸秆转化角度, 进行了多年探索试验, 成功研究出秸秆生物降解菌种和使用技术。使用秸秆生物降解技术, 从根本上解决了土壤生态环境恶化、农产品污染、土壤病害严重及温室内冬季地温低、二氧化碳供给不足等问题。通过试验、示范证明, 应用秸秆生物降解技术有以下5个方面的明显效应。

1 提高地温

在冬季温室里, 白天气温升高很快, 地温却由于土壤的导热差, 造成地温和气温不能同步。而地温低是影响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关键因素, 尤其是数九寒天, 要提高地温是非常困难的。在北方, 三九天20 cm地温很少达到12℃, 一般在8~10℃, 甚至更低, 造成大棚蔬菜不能正常结果, 叶片变得越来越小, 特别是黄瓜容易出现瓜打顶和花打顶, 一旦出现瓜打顶, 1个月内很难正常长出黄瓜, 影响生长。土壤中放入秸秆, 分解后是一种放热反应, 产生热量, 成为有机质后为暗色物质, 一般是棕色到黑褐色, 吸热能力强, 可改善土壤热状况, 提高有效地温2~3℃、气温1~2℃, 促进作物的根系生长, 从而实现根、茎、叶、果协同生长[3]。

2 提高二氧化碳浓度

植物的生长、发育、开花、结果需要2个重要因素, 一是光照, 二是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植物叶绿素利用太阳能, 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根、茎、叶、果实等植物本身的有机物。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是影响植物生长速度的重要因素, 通常情况下温室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为500 mg/L左右, 远远不能满足作物生长的需要, 特别是温室内密闭时间长, 空气不能有效流通, 在作物生长的中、后期, 随着作物的生长, 光合作用增加, 更容易造成二氧化碳缺乏, 使作物光合效率低, 抑制作物生长, 应用秸秆生物降解可有效提高二氧化碳浓度3~6倍, 达1 500~3 000 mg/L, 可使光合效率提高50%以上, 水分利用率提高130%以上, 肥料利用率提高60%以上。

3 提高作物抗病性

秸秆生物降解使用的专用菌种中有8种有益生物, 它们在分解秸秆的同时, 能繁殖产生大量抗病微生物及孢子, 这些微生物及其孢子分布在土壤中、叶片上, 有的抑制病菌生长, 有的能杀灭病菌, 对蔬菜的各种病害, 特别是土传病害、生理病害都有很好的抑制作用, 防治效果在60%左右, 使大棚瓜、果、蔬菜的病虫害发生减轻, 真正减少了打药次数, 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量, 确实保证了农产品的安全, 生产出合格的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4]。

玉米秸秆经过降解、腐熟, 可将秸秆内钻蛀的玉米螟全部清除, 从而减少了虫源基数, 大大减轻大田玉米螟的发生。

4 改良土壤

大棚使用秸秆, 经过生物降解, 充分改善了土壤环境, 使土壤盐渍化、透气性、有机质含量、微量元素等均得到了很好的改善, 主要是秸秆分解剩余一些残渣, 约是秸秆的13%。这些残渣里面含有大量有机质, 这些有机质滞留在大棚的土壤中, 会使土壤变得肥沃而松软, 为根系生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很好地改善了土壤的营养状况[5]。

5 节本增效

应用秸秆生物降解技术能做到三节约:一是节水。秸秆吸水能力强, 渗水量少, 能保水。节水能量达30%左右, 减少浇水次数, 一般常规栽培浇2~3次水, 用该技术浇1次水即可。二是节肥。秸秆生物降解肥的流失量少, 秸秆与土壤缓释、腐熟成为有机肥, 基本能满足作物生长的需要。应用证明, 第1年减少化肥施用量的30%, 第2年减少50%, 第3年减少80%。三是节药。秸秆生物降解后, 温度、湿度条件好, 植株生长健壮, 抗病能力强, 病害发生就比较轻, 特别是土传病害、生理病害和低温冷害等, 节约用药达30%以上。

大棚使用秸秆降解技术作物产品可提前10~15 d上市, 收获期延长30~45 d, 平均产量增加30%以上, 大棚种植0.13~0.20 hm2, 应用秸秆生物降解技术产生的效益, 相当于多建0.07 hm2大棚产生的效益。

摘要:从提高地温、CO2浓度、作物抗病性及改良土壤和节本增效5个方面介绍了秸秆生物降解技术的效应, 以为该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秸秆,生物降解技术,效应

参考文献

[1]张烈, 王鹏文, 戴俊英, 等.有效微生物群在秸秆有机肥上的应用研究[J].华北农学报, 2002, 17 (3) :99-103.

[2]胡代泽.我国农作物秸秆资源的利用现状与前景[J].资源开发与市场, 2000, 16 (1) :19-20.

[3]张功, 峥嵘, 王瑞君.多菌种发酵秸秆饲料的研究[J].华北农学报, 2000 (z1) :71-73.

[4]徐春厚.秸秆生物处理技术应用现状[J].饲料博览, 2000 (5) :25.

设施蔬菜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 篇8

一、内置式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

1. 挖沟

在蔬菜上应用, 宜采用畦作栽培形式, 每畦栽培蔬菜2行, 之间行距小于步道间的行距, 形成宽窄行的栽培方式。槽沟深度25~30厘米, 前底角适当深一些, 便于灌水;畦下内置式沟槽宽度等于定植行宽, 畦间内置式沟槽宽度略窄于畦间距离;槽沟长度与行长相同。在果树上应用, 槽沟深度20~30厘米, 宽度以不伤害果树主根为宜, 一般不超过40厘米。

2. 菌种处理

固体菌种:亩用量8~10千克。在使用前5~24小时, 将菌种与麦麸1∶10~15比例, 拌匀之后加水, 加水量以手握滴水为宜, 然后避光堆积发酵备用。如菌种当天用不完, 应摊放于室内避光处或阴凉处, 降温放热, 存放时间不宜超过24小时。

液体菌种:如卢博士, 亩用量1千克 (1000毫升) , 每100毫升对10千克水 (1喷壶) , 喷洒到事先施有农家肥的秸秆上, 每喷壶水6-8畦。

3. 铺秸秆

主要应用玉米、水稻等作物秸秆。玉米秸秆用量为每亩3000~4000千克, 以铺满槽沟、踩实为宜。畦沟两头的秸秆露出10~15厘米, 便于灌水和通气。在秸秆上施农家肥, 亩施1000千克, 防止菌繁殖争肥脱肥, 叶小色淡, 空洞及果穗间差异过大。

4. 撒菌种

将处理完毕的菌种均匀撒在秸秆上, 并用铁锹轻拍秸秆, 使菌种与沟槽各部位秸秆均匀接触。

5. 覆土

覆土厚度20~25厘米, 经过沉实以后, 畦面高度18~20厘米。

6. 浇水

要浇大水、一次湿透秸秆。采用畦面种作物植行间垄浇水形式, 水量以达到畦侧洇水为宜;采取从沟槽一段灌水形式, 水量已到达前底角露出秸秆潮湿为宜。浇水后若畦面不平要调平。

7. 打孔

浇水后及时打孔, 用直径14号钢筋按20厘米见方打孔, 深度以穿透秸秆层为准, 以利于进入氧气, 促进秸秆发酵转化。每次浇水后也要打孔, 位置可与上次错开。通透性较好的沙性土壤, 可以适当延长打孔的间隔时间。

8. 定植

定植时间可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栽培习惯因地制宜, 可以浇水前定植, 也可以浇水后7~15天定植。但应尽量提早, 定植密度也可适度降低。

9. 覆膜

覆膜时间可按当地栽培习惯, 采取定植前覆盖或定植后覆膜均可。最好采用滴灌, 如不能采用滴灌要在畦中间修一条沟拱膜下灌水。地膜要采用畦覆盖, 不要在垄上对缝条膜覆盖, 以防止底叶受到气害;黑白地膜使用季节得当, 低温严冬覆盖白色透明膜。

二、三足、一露、两不准、三不宜

1. 三足

秸秆用量要足, 菌种用量要足, 第一次浇水量要足。

2. 一露

沟两头秸秆要露出沟头10厘米。

3. 两不准

不准向秸秆沟内直接灌杀菌剂。第一次大水后不准对秸秆浇水过频或浇大水。

4. 三不宜

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应用 篇9

一、生物学原理

把秸秆堆在沟宽30~60公分,沟深30~35公分,秸秆顺沟铺放,踏实后35~40公分,两端秸秆比沟长出各10公分,撒下特殊菌种加速发酵,每亩棚需准备菌种7~8袋(每袋一千克),麦麸子100~120千克,秸秆4000千克以上。发酵后产生大量二氧化碳,目前我们大棚内果菜CO2含量430~450ppm (标准CO2浓度应该在1100~2400ppm) , 使棚内浓度提高到1000~1500ppm, 并放出热量,加速光合作用,促进植物旺盛生长,达到增产增收增效作用。

二、调查结果

对生长周期的试验情况进行了跟踪调查。此次试验品种有两个,即:博美69-2和玺喜一号。10月14日育苗,12月3日定植,采用大垄双行定植模式,行长5.5米,双行距1.4米,每行20株,在一个温室内共60个畦子,应用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的有50个畦子,没应用的10个畦子,来进行对比试验。我们调查了两个温室,每个棚内随机取两点,每点5株。各10株,对照的取点相同。调查结果为应用秸秆反应堆的较没应用反应堆的黄瓜长势旺盛,叶片浓绿。其中“博美69-2”品种植株平均株高为111厘米,叶片数为14.5片,果穗个数为5个,距地面10厘米处茎粗为0.63厘米,最大叶面积为338平方厘米,平均单果体积为128厘米,无病害。品种“玺喜一号”植株平均株高为115厘米,叶片数为15.3片,果穗个数为5.4个,距地面10厘米处茎粗为0.56厘米,最大叶面积为333厘米,平均单果体积为113厘米,无病害。

而对照没应用秸秆生物反应堆的在水、肥管理都相同的条件下,“博美69-2”平均株高82.2厘米,叶片数为12.4片,果穗个数为4.8个,距地面10厘米处茎粗为0.56厘米,最大叶面积为254厘米,平均单果体积为95.3厘米,且有轻微冻害现象及霜霉病病叶,百片叶病叶率为13片。“玺喜一号”植株平均株高为87厘米,叶片数为12.7片,果穗个数为4.3个,距地面10厘米处茎粗为0.49厘米,最大叶面积为254.8厘米,平均单果体积为67.6厘米,有轻微冻害现象及霜霉病病叶。

三、对比分析

通过对比试验,可以看出应用秸秆反应堆技术的和没有应用秸秆反应堆的具有明显差别, (1) 在长势上“博美69-2”株高增加28.8厘米,叶片数增加2.1片,茎粗增加0.07厘米,最大叶面积增加84厘米,单果体积增加32.7厘米。“玺喜一号”株高增加28厘米,叶片数增加2.6片,茎粗增加0.07厘米,最大叶面积增加78.2厘米,平均单果体积增加45.4厘米。 (2) 在抗病害方面,没应用秸秆反应堆的植株都有轻微冻害及霜霉病,而应用秸秆反应堆的植株却无病害。 (3) 在提高室温方面,今冬持续低温,应用生物秸秆反应堆技术的前期提高地温4~6℃,室温2~3℃,且增加二氧化碳浓度,使植株生长旺盛,远离冻害。 (4) 在提高地质肥力方面,应用生物秸秆反应堆技术的中期当秸秆腐烂后可提供养分,增大肥效,增加植株的抗病性,提高产量,较没应用秸秆反应堆的植株提前上市5~7天。 (5) 在采摘方面,应用生物秸秆反应堆技术的比没应用秸秆反应堆的提前上市7天。

四、达到的应用效果

秸秆生物学处理技术 篇10

关键词: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蔬菜大棚栽培;应用

中图分类号:S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4-0162-1

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是一项全新概念的农业增产、增质、增效的栽培理论和设施工艺技术,该项技术的实施,一是有效地解决了秸秆利用问题,使农业资源充分合理地得到转化,农业生态进入良性循环,农业生产实现可持续发展。二是实现“两减三增”(减少化肥农药的用量,增加产量、质量、效益);三是实现了无公害化生产,农产品中无化肥、农药残留,提高了农产品质量,提高了市场竞争力。

1 大棚中应用秸秆生物反应堆的作用

秸秆生物反应堆可以分解放出热量提高棚室温度和地温,可产生二氧化碳供给作物的生长发育。秸秆生物反应堆所用的专用菌种中在分解秸秆的同时,能繁殖产生大量的抗病微生物,能有效地抑制或杀灭有害病菌。秸秆分解后的残渣里含有大量的有机质、抗病微生物和矿质营养,留存在大棚的土壤中,会使土壤变得肥沃而松软,可基本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和营养状况。

2 秸秆生物反应堆的建造与使用

2.1 建造前准备

材料准备。秸秆:3000-4000kg/亩,菌种:内置式用6-8kg/亩,外置式用9kg/亩,中间料(麦麸、稻糠、草粉)120-160kg/亩,红砖若干或6-8丝500×700cm的塑膜一块,此外还需准备风机、二氧化碳微孔输送带、水泥杆(或木杆)等;菌种处理。将菌种和中间料按1:15-30搅拌均匀,加水比例80%,干湿度以手握即将滴水为准。冬春季堆积4-5h,夏季不堆积,平摊厚度10-15cm避光透气发酵24-28h,时间掌握在铺完秸秆正好发酵完毕。

2.2 内置式秸秆反应堆

行下内置式:首先在大棚内小行(种植行)下开沟,开沟长度与行长相等,起土均等分放沟两边。接着在沟内填加秸秆(玉米秸、高粱秸、麦秸稻草均可),铺匀踏实后,沟两头露出秸秆茬,以便进氧气。接着按每沟拌好的菌种用量均匀撒在秸秆上,用锹拍振一遍,把起土回填于秸秆上,做完后开始灌大水浇足底墒,使秸秆充分湿透,以待播种。4-5d后(定植前),顺沟或行向用钢筋进行打孔,孔深以穿透秸秆层为准,促使秸秆发酵升温,到10cm土壤温度升至18℃以上,即可定植;行間内置式:多数是因为定植前没有秸秆,故先定植,待秸秆收获后在行间(离开苗15-20cm)进行。其操作程序基本同行下内置式;追施内置式:为保持全生育期持续增产、弥补定植时没有秸秆或秸秆量不足所造成的缺失,在生长期内宜使用该方式。方法是将秸秆用粉碎机粉碎,按每亩菌种3kg、麦麸60kg、牛马粪20kg、粉碎秸秆900kg、水2000kg混合拌匀,堆积成梯形,盖膜打孔,发酵升温至45-50℃,即可穴施。内置式反应堆使用和管理可以概括为 “三足、一露、三不宜”, 三足即秸秆用量要足,菌种要足,第一次浇水要足。一露即内置沟两头秸秆要露出茬头10cm。三不宜即开沟不宜过深,覆土不宜过厚,打孔不宜过晚。

2.3 外置式秸秆生物反应堆

标准外置式:在大棚进口的山墙内侧,距山墙60cm处建一个标准的贮气池,然后在贮气池上每隔50cm横放一根水泥杆,在杆上每隔20cm拉一道固定铁丝,就可进行铺放秸秆,每放40-50cm厚,均匀撒接一层菌种(菌种与秸秆的比例为1:500),连续3-4层,最后淋水湿透秸秆,促进秸秆分解发酵。最后在底座上安装交换机,从交换机风扇源口,向棚内蔬菜群体内挂上二氧化碳微孔输送带,开机送气,打散气孔,气孔密度离风机越远越密;简易外置式:简易外置式秸秆反应堆的建造过程与标准外置式基本相同,只是为了节省工料,贮气池不用单砖砌筑,改为铺设厚的密封性好的农膜替代,在池上不放置水泥杆而放置结实的木杆,这样既经济又实用。外置式反应堆的使用和管理可以概括为“三补”和“三用”。三补即补气,是指向反应堆中补氧;补水,是指向反应堆中补水;补料是指及时添加秸秆和菌种。三用即用气,当外置式反应堆做好后当天就要按机抽气;用液,反应堆浸出液对作物生产具有增产作用;用渣,外置堆反应后剩余料是多种物质的混合体,是高肥力、高活性的生防有机肥,收集起来,可作追肥使用,也可以供下茬作物定植时在穴内使用,效果极佳。

3 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应用结果

3.1 生长表现

苗期:早发芽、生长快、主茎粗节间短、叶片大而厚,开花早,病虫害少,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强。中期:长势强壮,坐果率高,果实膨大快,个头大,畸形少,上市期提前10-15d。后期:越长越旺,连续结果能力强,收获期延长30-45d。

3.2 产量表现

不同品种蔬菜增产30-200%不等,最低的西瓜在30%~45%,最高的是甜椒辣椒豆角达180%。

3.3 品质表现

整齐度、颜色光泽、含糖量、香味香气质量、商品率显著提高,产品中农药化肥残留量显著下降后消失。

4 生产成本

由于建成秸秆生物反应堆所投入的资金少,同时在使用过程中化肥、农药的相对节约甚至零投入,大棚每亩减少1500-2500元的生产成本。

上一篇:软件质量模型下一篇:图像编辑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