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政治参与

2024-09-05

网络政治参与(精选十篇)

网络政治参与 篇1

关键词:政治参与,网络政治参与,现状,途径

近年来,我国互联网覆盖范围扩大,网民数量增加,还有微博、论坛等网络交流工具的产生与快速发展,网络政治参与已成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手段,其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管理事务领域发挥着越来越不容忽视的力量,互联网具有无空间、时间限制的条件,使得信息能够快速传播和共享,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民众政治参与的范围,其影响力也进一步提高。党和政府逐渐接纳并利用这个民意平台,更多的政府官方网站、微博的建立,公民能够通过网络与政府相关部门“面对面”对话,表达其希望参与到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中去的意愿,加强了社会对行政部门的监督力度,公民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增强,网络政治参与正逐渐被大众接受。

然而目前,我国网络政治参与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管理与监督制度并不完善,在其发展过程中也暴露了不少问题,制度与法律方面得不到根本保障,需要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对其进行引导,才能更大更好地发挥其政治参与的力量,为社会主义民主事业添砖加瓦。

一、网络政治参与的相关概述

( 一) 网络政治参与的含义与特点

政治参与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公民通过参与国家政治生活从而影响政府公共决策的政治行为。网络政治参与作为公民政治参与的新形式,突破了传统政治参与的限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李斌认为: “网络政治参与是指网民及虚拟团体通过网络平台影响和推动政治决策过程的活动。”[1]笔者认为,网络政治参与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新形势下,人民物质与精神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产物,代表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扩大化,是公民运用互联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新途径,从而达到其影响甚至引导党和政府对公共事务进行决策的方向的目的。

基于网络这个载体自身的特点,网络政治参与同样具有其快速传播的特点,公民运用微博、论坛、电子邮件等方式可以直接对社会热点问题发表意见,并进行讨论,白热化的交流使得社会问题能够更早更快地得到公众和政府的关注,并加以解决。另外,网络“隐身”的效果能够使得公民忽视身份、地位的差异,在对国家事务、政府公共决策评论时更易发表真实的心声,有利于政府倾听民声、了解民意。最后,我国各级政府正积极主动地融入网络政治参与建设,官方网站、政务微博的开通改变了原有的传统行政模式,实现了社会性的信息公开、公正,是我国政务创新的结果,为网络政治参与创造更加开放的环境。

( 二) 网络政治参与的现实意义

网络建言献策已成为网络政治参与的重要表现形式,网民针对社会热点或政治生活在微博、政府网站或论坛发表评论,得到关注并转发,很容易获得媒体和政府的注意。胡锦涛同志曾在与网友的在线交流中指出: “网友们提出的一些建议、意见,我们是非常关注的。我们强调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因此做事情、做决策,都需要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通过互联网来了解民情、汇聚民智,也是一个重要的渠道。”[2]民众通过网络参与政府和国家会议,或者与官员和代表在线交流,通过网络进行投票和选举,都是我国政治参与形式的新变化,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新的表现形式。

我国网络政治参与的另一个重要的表现体现在揭黑反腐方面。近年来,网络反腐事件逐渐增多,可以说,网络已成为反腐揭黑的重要工具,网络监督意识在公民中广泛流传,也取得了一系列反腐成果,无论从“房叔”“表叔”的下台,还是“雷公”不雅视频的曝光,都说明了网络政治参与在中国廉政建设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二、我国网络政治参与的现状

在公民运用网络技术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并取得效果的同时,互联网的主体虚拟化、操作的无规则性造成的信息混乱。目前,我国互联网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并不完善,网络舆论的引导与监督也没有到位,这些都给公众网络政治参与带来不少的挑战,影响了民众网络政治参与的热情与政治民主化进程。

( 一) 网络群体性事件频发

群体性事件是指人民因为某些涉及自身利益的事件而聚集,通过发生语言或肢体冲突来表达诉求,维护自身利益的不正当的行为。网络作为“虚拟社会”,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王扩建认为:“在网络世界,受众却被赋予极大的选择权利。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口味对信息进行选择,而且可以自由即时地参加讨论,表达自己观点。但是由于群体压力下的从众心理,一些本没有什么想法的网民很容易在已达成共识的小团体言论的引导下盲从,从而使更多的人对同一事件产生共同的思想感情,从而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声势的网络群体性事件。”[3]

笔者认为,不同于传统群体性事件,网络模式更加“一呼百应”,在政治参与的过程中,一些网民由于利益没有及时得到维护失去理性,有的网民出于“娱乐”心理,在网络上对社会事件或政府决策发布不实或激烈言论,得到更多网友跟帖,容易造成网络信息混乱,失真的言论也导致网民产生不理性政治行为。网络成为公民发泄情绪的工具,可能会在短时间内造成很大影响,给政府带来不少执政压力。类似“南京天价烟房产局长事件”、“张家港官太太团出国事件”层出不穷。网络群体性事件不仅超越地域限制,覆盖范围更大,而且更加容易恶化和难以控制,社会各界的关注度也高,如何妥善地处理这类事件是对我国政府执政能力,尤其是“网络问政”的严肃考验。

( 二) 网络监督和法律方面不够完善

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并没有或者说目前没有如同现实世界所制定的社会行为规则和法律制度对公民的政治行为进行约束,网民作为“隐身”的存在,他们既没有受到现实世界的法律法规和社会规范的限制,也没有受到相关监督,从而打破现实社会的道德底线。其匿名发布信息比现实社会更“自由”,更易侵犯他人隐私,却不用为自己不负责的言论承担社会责任。这种风气一旦形成,网民往往变本加厉,更容易形成“破窗效应”,违背网络政治参与的初衷,影响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行。

笔者认为,公民的网络政治参与行为虽然起到了对社会监督的作用,揭露了社会底层被覆盖的一面,但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这种方式的无序性,网民肆意发布的“曝光”信息,已侵犯了其他公民的人身隐私权,多数当事人不能接受这种监督方式,尤其是一些不实的言论,更容易影响社会秩序的稳定发展。很多网站的监督并不到位,相关法律方面更是匮乏,网络道德标准方面也需要社会各界加以关注。

( 三) 政府网站建设的不健全

我国各级政府的官方网站、微博正在建设过程中,也取得了很多成果,在推进政务公开、便民服务方面都有显著成效,但是,作为网络政治参与的主体,目前我国不少政府网站存在不少问题亟待解决。笔者认为,首先面对的是基层政府网站建设发展缓慢的问题,除了地域因素带来的资金、技术、人员等条件限制,还有政府方面的不重视态度导致政府网站建设速度迟缓,许多网站只发布新闻之类的信息,有些并没有设置诸如网民信箱之类的与政府直接对话的功能,不能及时知民所愿,真正地做到为人民服务,阻碍了公民与政府的交流。形式单一,内容匮乏,且更新缓慢,不能引起民众更多的关注,只具有一般的政治宣传作用,并没有把政治参与的成分加入到网站的建设方面,基层政府网站的问题同样会对上级政府产生影响,自上而下的网络政治参与系统难以形成。

在网站信息更新缓慢的同时,各级政府网站建设也缺少友情链接,不能及时获得新的社会动态,也不能就相关事宜及时沟通,达成协议,造成了信息的区域限制,网络政治参与的最大化程度就不能得到提高。最后,政务信息透明化程度有待提高,公民关注的公务员财产公开等网络监督措施短期内难以实现,减少了民众对政府工作的满意度和信任感。

三、解决我国网络政治参与问题的途径

网络政治参与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有效助力,如何使这个助力发挥其最大效用,是社会各界都在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针对以上网络政治参与出现的问题,必须协同各方力量,共同加以解决。

( 一) 政府部门的主动推动

政府是网络政治参与的主要参与者,引导着社会主流舆论的走向。网络从根本上说只是一个技术平台,公民政治参与的可行度以及是否被接受归根结底还是要看政府对其的态度如何。

笔者认为,首先,各级政府应改变以前对网络政治参与的消极态度和不作为,在意识到网络对提高行政效率和执政能力的作用的基础上,变“官本位”态度为主动接受和积极参与,起到带头榜样作用,使公民能够体会到通过网络政治参与提高自身地位、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能够真正地被政府重视。其次,政府应该加大内部网络建设,政治生活与科技手段结合,通过开通政府论坛、电子邮件、微博等方式,为公民提供更多的网络政治参与的途径。最后,应该主动应对公民的提问,为需要维权的公民提供适当的援助。只有掌握了网络政治参与的主动权,政府才能有效地引导网络舆论的导向,也是党和政府执政能力提升的有力证明。

( 二) 制定相关法律,加强监管力度

无规矩不成方圆,任何事物的运行都需要严格的规章制度来维持其有序运行,网络政治参与也不例外,反而,由于其具有网络的隐蔽性,网络政治行为与现实世界相比较难管理和监督,不法分子散布谣言,攻击政府决策,网络上的非法政治参与现象逐渐增多,给网络政治参与的正常健康运作带来阻碍。埃瑟·戴森说过: “数字化世界是一片崭新的疆土,可以释放出难以形容的生产能量,但它也可能成为恐怖主义和江湖巨骗的工具,或是弥天大谎和恶意中伤的大本营。”[4]

笔者认为,政府应加快制定有关互联网政治行为的法律法规的步伐,用法律武器保障网络政治参与,例如,对《中国公用计算机与互联网国际联网管理办法》等法律进行完善,这些法律法规条例陈旧,可操作性不高,新出现的网络政治参与行为约束并没有被列入其中。另外,在制定法律法规的同时,应对网络上出现的各种政治参与行为分门别类,再分别针对其对社会影响程度做出相应的奖惩措施。最后,网络非法政治行为如同现实社会中的犯罪行为一样,种类繁多,而且严重的行为同样具有恶劣的社会影响力,政府应在组织机构中设置专门部门管理与监督网络政治参与行为,培训专业人才操作网络平台,有针对性地与民众交流。

( 三) 网络政治行为应受道德约束

无规矩不成方圆,道德约束着一切社会行为,虚拟社会亦不例外。李祥指出: “与法律规范的刚性相比,伦理道德对网络秩序的规范效用是柔性的,是非强制性的。网络伦理不像传统的伦理道德那样,主要依靠舆论来规范个体行为,而是表现为公民在网络中的道德自律,是维持网络秩序的内在需求”。[5]

笔者认为,党和政府要加大网络政治行为的道德宣传力度,并且制定网络道德标准,严格衡量公民的网络参与言论与行为。网民也应该对自身政治参与行为进行约束,主动接受网络道德规范的约束,理性参与政治生活,对自身网络政治参与行为自愿承担社会责任,也是文明网民的应有素质。政府和公民共同对网络舆论进行引导,才是网络政治参与系统稳定发展的强力保证。

综上所述,网络政治参与对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起到重要作用,要保证其健康发展需各方面做出努力。针对公民网络政治参与行为中出现的种种问题,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加以改善,才能使网络政治参与能够真正实现“了解民意、维护公民权利”的目的,为社会弱势群体建立表达自身诉求的新渠道,有利于社会秩序的平稳有序,也能更好地推动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建设。

参考文献

[1]李斌.网络政治学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148.

[2]胡锦涛总书记通过人民网强国论坛同网友在线交流[EB/OL].人民网,2008.

[3]王扩建.网络群体性事件:特性、成因及对策[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09(5).

[4][美]埃瑟·戴森.2.0版数字化时代的生活设计[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

网络政治参与 篇2

学号:×××

姓名:×××

指导教师:××× 【摘要】21 世纪是网络的世纪。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影响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逐渐渗透到人类的政治生活中,涉及到更多的权力和利益、权力和民主等范畴。在当代中国,网络政治的兴起是势不可挡的,它不仅改善了公民界定的政治参与的手段和渠道,而且为公民界定的广泛政治参与提供了一个新的生态环境。这是我国政治现代化发展的必然结果。网络政治参与不仅对我国不确定的民主建设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且对社会民主化也具有直接和潜在的负面 作用。从网络自身的特点出发,阐述了网络政治的含义和特点,进一步阐明了我国网络政治参与发展的现状,着重分析了网络政治参与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针对目前我国网络政治参与面临的一些问题,探讨了规范网络政治参与的良好有序发展措施,探讨了如何正确引导网络政治参与健康发展。

【关键词】网络;网络政治参与;政治现代化

目录 一、绪论...........................................................................................................................................................................1(一)网络政治的内涵及其理论基础...................................................................................................................1(二)网络政治的起源和发展...............................................................................................................................1(三)网络政治的特点...........................................................................................................................................1 1.虚拟性...........................................................................................................................................................1 2.直接性...........................................................................................................................................................1 3.开放性...........................................................................................................................................................2 4.平等性...........................................................................................................................................................2 5.便捷性...........................................................................................................................................................2(四)我国政治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及特征...........................................................................................................2(五)网络政治参与的条件和影响因素...............................................................................................................2(六)网络政治参与的方式...................................................................................................................................3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现代化的发展....................................................................................................................3(一)我国当代政治现代化的发展历程...............................................................................................................3(二)我国当代政治制度的确立及其特点...........................................................................................................3 三、网络发展与政治现代化的关系...............................................................................................................................3(一)拓展网络新领域是思想政治现代化的重要途径.......................................................................................3(二)互联网对推进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具有积极意义。

...............................................................................4(三)互联网发展将有助于中国政治文化的发展。

...........................................................................................4(四)互联网对中国政治现代化运作具有推动作用。

.......................................................................................4 四、目前我国网络政治参与中存在的主要问题............................................................................................................4(一)网络政治参与的局限性...............................................................................................................................4(二)网络政治参与中“非理性”因素的影响........................................................................................................4(三)网络信息安全问题不容忽视.......................................................................................................................5(四)网民政治素质仍有待于提高.......................................................................................................................5 五、网络民主政治建设的对策思考...............................................................................................................................5(一)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增强政府网上职能........................................................................................5(二)加快网络技术研究,保证网络信息安全...................................................................................................5(三)提高网民的政治素质,优化网络政治参与环境.......................................................................................5(四)实行必要的网络管制,保证网络健康发展...............................................................................................6(五)加快网络立法进程,建立网络法治秩序...................................................................................................6 六、结论...........................................................................................................................................................................6

一、绪论 进入 21 世纪以来,计算机网络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广泛的传播。特别是在本世纪,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世界上任何角落的任何人都可以通过计算机登录到同一个平台,并在这个平台上共享各种信息资源。这个虚拟计算机网络将不同肤色、政治、文化和经济背景的人聚集在一起,将人类带入互联网的一个新时代。

(一)网络政治的内涵及其理论基础 “依据纳扎里·乔克里的理解,网络政治学主要是探讨虚拟空间中的政治问题,即“谁得到什么,何时得到和如何得到”他认为理解网络政治学的关键在于网络是何种意义”。

[1].本尼迪克特对网络的描述“是一种全球网络化,由计算机支持并进入而产生的一种多维度的、‘虚拟’的真实,它是由纯粹的数据或信息组成的。

[2]

互联网是经济发展的产物,最初应用于科学技术和经济领域,但只是作为一个技术的交汇点,是流动和交流的平台。然而,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和发展,网络的互联性和快速性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观念、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并逐渐渗透到人类的政治生活中,一个涉及国家权利和特定利益之间关系的政治现象。狭义上,是互联网上的客观存在,密切相关的政治现象。政治现象目前由三个层次组成:网络空间的政治现象、网络政治对现实政治生活的动态响应和现实主体对网络的动态响应。治理起源于人类社会,是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媒体中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政治现象是网络时代的产物,它为传统政治理论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范式和独特的视角。

(二)网络政治的起源和发展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中国的网络政治开始兴起。随着中国互联网业务的广泛开放,互联网用户数量逐年增加,网络政治也逐渐发展起来。人们开始利用网络获取实时的政治信息,跟踪重大政治事件的发展,利用网络渠道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并与他人进行沟通。在党和政府的支持和指导下,中国网络政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在中国政治文明建设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中国网络媒体已经形成了以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和地方重点新闻网站为优势,积极发挥主要商业网站功能的基本体系。党中央强调各地各部门的领导干部必须加紧学习网络化知识,党的建设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组织工作、宣传工作、群众工作,也都应适应信息化网络化的特点。

[3]

近年来,随着网络的广泛传播,每当国内外发生重大事件时,几乎都会在网络中引起强烈的关注和激烈的争论,甚至形成强大的舆论。在越来越多的事件中,网络舆论显示其不可忽视的力量。中国的网络舆论活动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三)网络政治的特点 由于网络政治是网络的载体,基于互联网的特点,使得网络政治与传统政治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

1.虚拟性 虚拟网络空间决定了网络政治的虚拟性。在这个空间里,人们可以发表表达政治观点的文章,参与政治问题的讨论,向政府部门表达他们的要求。网络政治虽然在形式上是虚构的,但在功能效果上是真实的。它是对现实政治世界的一种反应,是人类政治感知和政治行为借助网络技术的延伸。从这个意义上讲,网络政治也是一种现实,但它是以虚拟的方式存在的。

2.直接性 网络政治突破了传统政治的局限性、空间的局限性、传播方式和信息获取方式等诸多障碍,开辟了公

[1]

Choueri, Nazil.Introduction: cyber politics in 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hip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Seienc Re-view[J].2001(3)

[2]

Benedikt.M,1994, Cyberspace: some proposals, in M.Benedict} Cyberspace First Steps[M], Cambridge MA: The MIT Press,p123

[3]

《光明日报》.2001 年 1 月 11 日

民直接参与政治活动的一种方式。互联网的便捷性为公众提供了大量的信息,促进人们对政治活动的渴望和能力。

3.开放性 互联网具有无边界、无中心的分散结构,网络世界的互联性质缩短了人们之间的距离,缩短了网络平台上所有信息的生成和传播。访问是开放和共享的,只要进入互联网的设备和条件,就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在互联网上表达自己的意见,参与公共决策。

4.平等性 虚拟世界中的平等比现实世界中的平等更容易实现。在互联网上,它隐藏了人们之间的差异,如果他们愿意的话。任何人都可以超越身份、时间和空间的障碍,实现人人机会平等。

5.便捷性 与传统的政治参与方式相比,在网络上,政治事件、政治观点和态度、政治决策以及一系列与政治有关的活动和内容在互联网上迅速蔓延,人们对社会和政治生活的反应也更加迅速。人们只要点击鼠标,输入数据,就可以随时参与各种政治活动,节省时间,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政治参与繁文缛节。

(四)我国政治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及特征 政治现代化就是,一种从传统政治专制政治或粗糙的民主政治走向现代政治高度民主政治的社会变迁过程,是现代人类根据一定的目标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综合性目标自觉进行政治改革,推进政治发展的活动。

[4]

所谓政治现代化,是一个追求国家全面现代化的动态变化过程,它本质上是一个政治文化的变迁。政治现代化是一个国家向更高、更远的目标迈进的重要体现。从历史的角度看,政治现代化是某些现代政权的发展过程,从进化的角度看,政治现代化的进程是无止境的。

[5]

政治现代化的特征可以通过三个相对简单的过程来决定:(1)用单一的、非宗教的、国家的政治权威、宗法的政治权威和种族的政治权威取代传统和宗教的政治权威。(2)新的政治权威(包括法律、军事、管理和科学)必须由新的管理阶层组织来处理,新的组织结构的选择是以成就为基础,而不是以生活为基础。组织结构进一步下放,其他职能更加专业化,所有参与机构和组织更好地一体化。(3)社会团体参与全社会的政治意识不断增强,新制度的不断引进和发展,群众政治参与的意识和范围不断扩大。网络化使信息技术产业逐步围绕着互联网组织起来知识的来源,生产力增长主要依赖于网络的发展和运用。成为整个经济新技术与管理专业。

[6]

国内学者李斌教授认为“网络政治参与是指网民及虚拟团体利用网络平台,通过各种合法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和推动政治决策的活动。” [7](五)网络政治参与的条件和影响因素

第一,经济方面影响。经济活动是人类最早、最基本的社会活动。所有其他人类活动,包括政治生活方式,都源于经济生活的基础。任何政治活动都是以一定的经济基础为基础的。只有当社会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时,才能为政治参与提供必要的物质支持,从而提高全社会成员的整体教育水平。提高人民参政能力。

第二,政治方面影响。政治制度本身的参与机制既是政治参与形成的基本条件,也是影响政治参与的主要因素。只有在政治参与机制健全、参与渠道多样化的情况下,网络时代政治参与的特点决定了现代政治机制必须适应网络时代的政治发展,公平合理。有效的政治机制将鼓励更多的政治参与,促进现代政治文明的建设。

第三,网络平台的影响。互联网时代的政治参与必须依靠网络技术的发展,治理参与提供了必要的硬件和软件基础。网络政治参与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快速实时信息更新,它必须依赖于快速、交互式的信息传输技术。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民主进程的加快,必然需要更强大的网络功能,更安全可靠的网络平台环境作

[4]

包心鉴.政治现代化与市场经济过程中的民主政治建设[J].社会主义研究.1994(5).[5]

朱德米.网络政治学:虚拟和真实[J].国外社会科学,2002 年第 1 期

[6]

李斌.网络政治学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年.第 11-12 页

[7]

李斌.网络政治参与的机理初探[[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7(8).3 为支撑。

(六)网络政治参与的方式 具体来说,网络政治参与的方式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电子投票,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电子身份认证相关法律的完善,“电子投票”将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第二,网上“电子公告板”,通过政治参与活动,将成为网络政治参与的一种新途径;第三,电子邮件使用直接电子邮件进行政治参与,有利于促进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增加行政工作的透明度,也有利于对政府工作的监督,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第四,网络主页,随着全社会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网络的普及,通过网络主页参与政治活动将成为网民参政的主流形式,网络主页也将成为政府了解社会形势和舆论的重要平台。

[8]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现代化的发展 (一)我国当代政治现代化的发展历程 我国政治现代化进程是全面实现现代化目标的根本要求。我国政治现代化进程有其独特的特点。它已经尝试了各种现代化模式,并正在进行进一步的探索。

[9]

我国改革的目标是实现整个社会的现代化,其中最重要的是经济市场化和政治统治。政治改革的进步模式是通过非政治领域特别是经济领域的改革推动政治领域的改革,通过对非核心政治领域的改革促进核心政治领域的改革,从而实现民主政治的状态。中国政治现代化的第一大成就是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框架和建立社会主义法制。它取代了传统的社会主义模式,创造了社会主义新模式的政治制度和政治过程,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创造了新的辉煌的社会主义。第二个伟大成就是在民主政治中建立了前所未有的崇高地位。在政治现代化进程中,法律制度的完善和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不仅从新的理论高度认识到法制建设,促进了法制的完善,而且在实践中把法制推进到国家治理的运行水平,逐步实现了从法制到法治。多年来,我们一直在探索政治现代化的道路,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新时期,我国政治现代化的发展创造了与当代社会主义发展相适应的民主政治。抓住振兴社会主要矛盾的关键问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二)我国当代政治制度的确立及其特点 改革开放 30 年来,我国政治领域的不确定成就不断向现代国家、现代社会和现代政党的方向发展。归根结底,就是要努力建立现代政治制度。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是规范公共权力的运行。我们党不断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和方向,从最初提出政企分开,到确定依法治国、实行法治的战略,再到构建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等,逐步实现了公共权力运行的合理化和制度化。

第一,国家的治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第二,中国民主建设有了巨大的进步。政府与社会之间以及不同组织之间建立了有效的对话机制。第三,政党的执政能力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三、网络发展与政治现代化的关系 政治发展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过程中发展中国家政治领域的积极政治变革。这也是发展中国家政治体制由不完善、不稳定到完善稳定的过程。目前,网络政治的兴起对促进中国政治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拓展网络新领域是思想政治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认识方向,勇于创新,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思想政治工作不会弱化,反而会更有效。随着网络的发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现代化将得到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从而加快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进程。思想政治工作在新领域的现代化建设中必将得到加强和完善。

[8]

郭小安.网络政治参与:政治冲突的催化剂还是缓冲带[J].党政论坛,2008(4)

[9]

罗迪.当代青年:网络政治时代的主角困[N].中国青年报,2007.07-22(2).4(二)互联网对推进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具有积极意义。

互联网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民主作为人类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一种政治制度的可能性,使公民能够广泛参与公共事务。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政治参与方式,无疑在技术手段上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公民可以利用互联网上未确定的在线论坛来表达他们对政治问题的看法。互联网在舆论表达和公民政治参与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10]

(三)互联网发展将有助于中国政治文化的发展。

互联网的发展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文化,有利于各种政治文化的共享。它有助于我们吸收世界各民族文化的精华,吸收人类政治文明的积极成果。它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先进文化建设提供了新的载体。通过网络传播,增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形成了中国公民现代化所需的政治人格和能力。

[11]

(四)互联网对中国政治现代化运作具有推动作用。

随着网络的深入,政府加快了互联网的接入,促进了政府运行机制的完善。网络要求政府了解自己的职能和能力,公开接受社会监督。网络在政府职能转变中起着催化作用,使政府职能从管理向服务转变。政府利用网络机遇,加强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完善管理服务功能,为社会提供平等、公平的信息资源。它扩大了政府的不确定性服务职能,提高了政府的不确定性效率,促进了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发展。

四、目前我国网络政治参与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伴随着全球化的进程逐步加深,世界各国正在被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不同的文化之间发生了剧烈的碰撞。自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的思想观念在我国广泛地传播与渗透。网络政治参与是一把双刃剑。它不仅提高了政治参与的质量,促进了政治参与的发展,而且暴露了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网络政治参与的局限性 网络政治参与应该是全社会的所有人通过网络参与公共事务的讨论和决策,而不应局限于那些有能力和机会使用网络的人。但在现实中,人们使用互联网的能力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平等的。互联网民主仅限于那些有能力使用网络的人。他们大多拥有先进的计算机设备和熟练的计算机技术。他们可以通过网络充分参与和影响政治,充分享受民主权利。如果没有网络设备,不能使用计算机的人将无法参与网络政治,无法享受网络民主的权利。“数字鸿沟”是指信息技术领域存在的差异,即在掌握、拥有、控制和使用信息方面的差异。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数字鸿沟的影响不容忽视,严重影响着网络政治参与者的政治参与水平和网络舆论的公平与公平。

(二)网络政治参与中“非理性”因素的影响 随着传媒科技的飞速进步,使信息的交流拥有更为广阔的平台和扩散速度。但现在的许多报道都有失偏颇,有些只是为了吸引人们的眼球,更是过度关注负面新闻或是明星的私人生活,对于好人好事却不及时报道。报纸、广播、互联网等都属于大众传媒,它们以传播速度快、传播广和影响力大等特征而深受人们的喜爱。人们现在不用出门,在家中只通过互联网就可以了解全世界的信息,购买自己想要的东西,通过视频等技术就可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虽然这为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任何事物都不是完美的,在给人们各方面都带来便捷性的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作用。负面新闻报道的初衷是为了揭露社会问题,警醒世人,但现在对负面新闻的过度报道,不仅不能准确的表达主流的社会意识形态,有力的批判社会负能量,还会使得一部分缺乏辨别能力和批判力的人在行为在选择上迷失方向,产生负面情绪。

[10]

王永生.网络时代公民政治参与的若干问题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0.[11]

梁彩香.网络政治参与研究[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07

5(三)网络信息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随着网络安全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网络空间安全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目前,网络空间已成为国家间意识形态对抗的重要战场。中国作为一个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的国家,从网络空间对网络政治的安全威胁的发展和特殊性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网络的不安全也构成了网络政治发展的最大障碍。安全的网络环境是网络政治发展的关键。与此同时,网络政治的日益发展对网络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四)网民政治素质仍有待于提高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虽然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带来了便捷,但是也使得信息爆炸,并且有一定程度上的道德缺失。现在的人们都处于各自的手机或者电脑面前,仅仅依靠网络将大家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这条网络中的每个人都可以不使用自己的真实身份,而正是由于这一特点,在缺乏有力的网络监督的情况下,使得道德的约束能力在互联网之中渐渐不复存在。甚至一部分大学生认为自己在互联网之中的行为是虚拟的,并不是现实行为,可以不受到任何规则和任何人的管制,自己可以随意发表言论或者违背现实约束的事情,即使做了也没人知道我是谁,没办法让我承担任何责任,因此,我国网民的政治参与素质仍然有待提高。

五、网络民主政治建设的对策思考 (一)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增强政府网上职能 随着网络社会化的进一步深入,我们必须重视和加强对网络民主建设的引导。政府是各行各业最大的信息资源占用者。全球化不仅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根据市场的规则去选择意识形态,而且人们在意识形态上不断提出新的要求,这将会使社会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受到冲击,然后逐步淡化。虽然我国存在着若干的意识形态成分,但是马克思主义必须掌握意识形态的话语权。政府部门必须努力促进电子政务的发展,重视政府门户网站的管理和维护,加强政府网站服务能力建设,真正建立起政府与公众之间的“电子桥梁”。这不仅加强了政府与公众的信息交流,而且拉近了与公众的距离,便于听取公众的意见和愿望,迅速作出反应,更好地为公众服务,使广大群众更好地参与和讨论政治。同时,它也可以引导舆论,有效地消除公共非理性民主和情感民主的负面影响,促进社会主义民主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12]

(二)加快网络技术研究,保证网络信息安全 在互联网给社会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和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网络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不可控制的网络安全因素明显增多,破坏力也在不断扩大。网络时代要高度重视政治安全,树立网络时代的政治安全意识。我们不仅要主动思考,而且要加强信息技术的研究和发展,提高国家信息安全的能力。在进一步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必须注意世界先进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把握正确的研究方向,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利用国际先进技术发展安全高效。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安全产品使我国在网络技术上取得了领先的成果,促进了网络信息安全的发展。

[13]

(三)提高网民的政治素质,优化网络政治参与环境 要加强公民的道德教育。国家应在这一进程中发挥主导作用。通过持久而深入的教育,网络伦理思想深深植根于人们不确定的心灵,增强了个人的道德责任。提高全国网络的整体道德和道德标准。努力培养网络公民意识。由于网络活动的隐蔽性,一些受不良信息影响的网民对自己在网络上的评论和行为缺乏责任感。通过宣传教育,要使每一个网民认识到参与网络活动的每一个网民都必须遵守网络社会的规则。每一个网民灌输网络的权利和义务,逐步培养网民的合法理性的公众意识。

[14]

[12]

刘文.论网络政治参与的特点及影响[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13]

赵春丽.网络政治参与:协商民主的新形式[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7(4).[14]

李春.网络政治参与在我国的兴起:条件、形态与前景[D].复旦大学,2005.6(四)实行必要的网络管制,保证网络健康发展 大众传媒在对新闻进行报道时应该注意报道是否真实可靠,对已经发生的事件要做出中立的描述和判断,不应带有任何情绪。现在有一些媒体为了增加关注度和传播影响不顾信息是否真实,只在意引起多大的影响力,帮助这些不实消息进行传播。因此,对于这一问题新闻媒体要加强自身的管理,相关部门也应该增加重视程度,避免这种不实信息的出现。大众传媒应该增加对积极事件的报道,减少负面新闻的报道,负面新闻是用来警醒人们的,但是过多的负面新闻则会引起相反的效果。

(五)加快网络立法进程,建立网络法治秩序 互联网经过多年的飞速发展,早已渗透到每个方面,一方面提升和改善了我们日常的习惯。但是在另一方面,网络也存在着很大的负面影响,例如不文明、不诚信的现象随处可见,虚假信息随意传播,色情暴力信息比比皆是,这些不良信息的传播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形成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消极影响。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强互联网建设的问题,提出建设“网络强国”,提别提出要“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只有这样才能抵制互联网的消极作用,充分发挥网络的正面作用。

为了规范网络政治参与渠道,规范网络秩序,维护网络信息安全,必须建立完善的网络法律体系,实现网络法制建设。加快网络立法步伐,建立更完善的网络法律法规,构建完善的网络法律体系,规范网络秩序,培养网络世界的自律精神,保障互联网的安全。保护人民-不明确的言论自由和其他权利-有利于网络民主的健康发展。它可以为构建一个充满活力、和谐、有序、建设性的网络民主平台创造一个和谐的环境,为促进民主政治的良好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六、结论 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一种新的文明方式的诞生给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网络的互联性和快速性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观念、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并逐渐渗透到人们的政治生活中,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公民政治参与的手段和渠道。公民政治参与的范围和深度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为公民的政治参与提供了新的生态环境。网络治理自中国兴起以来,给当代中国政治和政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为当代中国政治和政府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动力。

网络政治参与的广泛发展是信息时代的必然趋势。网络作为信息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已经成为思想文化的集散地、舆论的放大器。它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而且深刻地改变了政治生态环境。要主动顺应这一历史潮流,积极引导,加强管理,把网络政治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形式,把网络政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 《光明日报》.2001 年 1 月 11 日.[2] 包心鉴.政治现代化与市场经济过程中的民主政治建设[J].社会主义研究.1994(5).[3]

Choueri, Nazil.Introduction: cyber politics in 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hip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Seienc Re-view[J].2001(3)[4]

政治文化视域下的网络政治参与研究 篇3

[关键词]网络政治参与;政治文化;相互影响

麦克卢汉曾预言:我们的星球是一个日渐缩小的“地球村” [1]。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作为一种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相结合而形成的新型通信形式——网络,以迅猛的发展速度把这一比喻变成了公认的事实。而今,网络作为第四媒体,以其巨大的力量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同时也给政治领域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网络政治学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并发展,而网络政治参与在以网络为大背景的社会环境下,逐渐成为公民参政的主要途径,并对政治文化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也推动了政治文化在新时期的不断发展。

一、政治文化的基本概念及构成

(一)政治文化的基本概念

美国政治学家阿尔蒙德在其《比较政治学》一书中,将政治文化定义为:“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的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活动进程、信仰和感情,这个政治文化是由本民族的历史和社会经济、政治活动进程所形成。”[2] 政治文化作为政治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是政治共同体成员在一定政治系统中形成的关于政治及政治活动的情感、态度、心理、习惯以及价值评估、取向等意识的总和[3]。

(二)政治文化的构成

政治文化主要由政治心理、政治思想、政治价值观以及政治意识形态四个层次构成[4]。其中,政治心理是政治文化的表层和感性部分,包括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动机、政治态度;政治思想是政治文化的深层和理性

部分,包括政治理想、政治信仰、政治理论;政治价值观是政治心理与政治思想相互作用并在人的认知系统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观念取向;政治意识形态则是特定政治系统试图获取其社会成员认同和支持的权威阐释系统。

二、政治文化对网络政治参与的影响

政治文化影响着政治系统中每一个政治角色的行为,不同的政治文化中的人群其政治行为有相当大的差异[5]。

中国政治文化从整体上可划分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与当代中国政治文化两部分。

第一,传统政治文化对网络政治参与的影响

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是臣民文化,臣民文化又称臣民型政治文化,对应的也是威权主义制度。在这种政治文化的社会环境下,普通社会成员把自己看成是国家政治体系中的一员,政府作为最高权威的存在,具有民意基础。民众的政治角色主要是顺应国家,公共权力的最大特征就是绝对的、自由的。在这种社会制度下,民众只能作为决策的执行者顺应政治权威的安排,他们对政治的影响微乎其微。同时,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包含的务实、德政、“和合文化”等内容总是和人的行为联系起来。人们长期在“三纲五常”、纲常伦理思想的影响下,习惯地把政治理解为管理别人,如孙中山所说的“政治两字的意思,浅而言之,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眾人之事便是政治。”[6]因此,人们被动服从的意识要远远大于积极参与的意识,另外,在长期的臣民文化影响下,中国人的从众心理比较突出,政治表达欲不强,政府与公民之间的政治沟通能力较弱,公民的主动参与意识不强,对政治的参与度热情不高。

第二,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对网络政治参与的影响

当代中国政治文化指的是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日起直至今天这一历史时期的政治文化。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是近代中国国情的产物,这种结合的最终成果就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诞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确立以及共产主义信仰的确立。这就使得中国人民必须坚持自己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共产主义信仰,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防止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与“与意识形态的颠覆”。但是,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的全球化传播极大的冲击了主流政治文化,人们的政治意识虽然大多数仍统一于社会主义与爱国主义的主流政治文化下,但不可否认的在具体的政治倾向如政治态度、情感和政策倾向等方面却出现分化,各种政治文化、政治观点、政治情感交织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政治文化分化加剧;同时从公民个体来看,个体政治意识不强,政治情感淡泊、政治价值观摇摆、政治信仰不坚定等因素也都存在。

在这种环境下,带来了网络政治参与动机的复杂性以及参与的非理性。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第一,政治文化认识多元化,主流政治文化遭分化

网络政治参与建立了一种政府与公民直接对话交流的模式,网民可以通过网络直接及时地参与政治信息的讨论,甚至可以直接在网络中发布政治信息,在这种环境下,政府的部分特权得到瓦解,原来通过政府强制手段营造的主流政治文化氛围也得到削弱,网络传播中,政治文化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同时,随着互联网的全球化传播,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明显变化,人们的具体倾向如政治态度、政治情感和政策倾向等方面出现了分化,网络中各种政治文化碰撞、融合,加快了主流政治文化的分化,使主流文化面临着严峻挑战。再次,西方政治文化的不断渗透,不断冲击着主流政治文化。西方一些敌对势力,借助于网络散播反社会主义的言论,导致有些公民个体政治认知混乱,政治立场摇摆不定,主流政治文化原有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得以继承的机制受到影响。如2008年的藏独分子事件中,CNN故意扭曲事实,打着舆论公平的旗帜诋毁他国,充分说明了西方国家从来没有放弃过对我国政治文化的挑衅。

第二,网络政治参与与现实政治文化的脱节

随着网络政治参与的发展,个体获得政治知识、形成政治思想和政治立场的过程很大程度上是以网络为中介进行的,而网络的虚拟化特征,使政治参与去除了许多社会属性,网上的政治参与通常不必考虑现实政治的世俗和利害关系,很多在网络交往行为中形成的政治观念往往带有某种理想主义色彩,例如,对待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理想主义,以抽象的理论至上,忽视受政治生态环境制约的政治体制改革的实际进程等。更为重要的是,网络政治参与的不断强化,个体对现实政治活动的日渐减少,很可能造成个体对现实政治文化的怀疑和动摇,偏离主流政治文化,从而最终导致个体政治认知的混乱。

三、同我国政治文化相结合,引导政治文化与网络政治参与和谐发展

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政治参与创造了良好的客观环境和较为灵活的参与手段,在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极大冲击了主流政治文化。如何使网络政治参与这一新鲜事物的发展同我国传统的政治文化发展相协调,为和谐社会的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是我们应该密切关注的问题。

(一)弘扬主流政治文化,为公民政治心理的形成营造良好的氛围,减少网络政治参与带来的非理性参与

符合主流的政治心理有利于社会成员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冷静成熟地看待现实的政治关系、政治体系、政治行为、政治现象,从而减少政治参与过程中的情绪影响以及非理性判断等。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网络这一宣传阵地的重要性,大力弘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思想等当代中国主流政治文化,主动占据网络主阵地,使主流政治文化占据有利的网络空间,建立稳定有力的主流政治文化宣传机构,只有这样才能防止各种不同性质的政治文化对人们认知的混淆,帮助人们建立对本民族及本国家政治体系合法性的正确认知,增强民族责任感和爱国意识。此外,还要积极主动利用网络这一传播媒介向全世界展示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当代先进的政治文化,增加公民个体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网民具有了主流政治心理,才能在海量的政治信息面前保持较高的分辨获取能力,不被外来因素影响。

(二)注重政治实践,强化主流政治思想的形成,提高网络政治参与的有效性与可操作性

政治思想是一种显性的政治文化,它仰赖于人们丰富而深刻的政治经验和体验、广博的社会政治知识和严密的政治思维能力。尽管网络政治参与具有开放性、直接性等特点,但网络空间毕竟区别于现实世界,网络虚拟行为只能算是现实社会的政治实践的延伸,而不能取代现实的政治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网络世界中依然如此,这就要求我们在运用网络进行政治参与的同时,还要注意在实践中学习政治知识,锻炼政治技能,积累政治经验,加深对政治的理解,只有这样才能在网络政治参与过程中做出具体有效的、符合实际情况的判断。

(三)加大政府信息公開的透明度,促进公民主动形成主流政治价值观,引导网络政治参与健康发展

政治价值观是社会成员对待政治系统、政治事件以及政治活动的态度和行为取向。特定时代人们的政治价值观取决于该时代人们普遍的政治心理以及政治思想状况。政治价值观决定着人们对政治制度、政治决策、政治角色等的衡量尺度和行为选择[7]。加大政府信息公开的透明度,增强公民与政府间的舆论沟通,形成良好的社会监督体系,加强公民的政治情感。如在这次震惊世界的汶川地震中,中国政府舆论宣传反应迅速、密度强大,以及信息披露公开,被国际舆论广泛赞扬和好评,正因如此,我们才能集中动员起全国人民的力量来抗击这场灾难,很多公民通过网络政治参与表达对政府政策的支持与积极响应,体现出中华民族强大的爱国精神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力量,这无疑是主流政治价值观的迸发;同时,公民通过举行的各式各样的祈福活动、募捐活动、做义工等行动来响应政府号召,这些行为也是人们政治价值观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政府通过这样透明化的表达方式,激起了人们强烈的爱国心和和对政府决策、政府形象的强烈拥护。

[参考文献]

[1]布赖恩·麦克奈尔.政治传播学引论(第二版)[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7.

[2]阿尔蒙德. 比较政治学.第一版[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7. 26.

[3] 吉泓冰.论政治文化与政治文明建设[J].唯实,2007,(02).

[4] 孙关宏,胡雨春,任军锋.政治学概论.第二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7.

[5] 李春.网络政治参与在我国的兴起:条件、形态与前景[D].上海: 复旦大学,2005.

[6]孙中山选集下[M].人民出版社,1956.661.

[7]政治学概论(孙关宏)》笔记之第九章“政治文化”http://blog.163.com/lclwsj/blog/static/100969331200921132033712/.

[作者简介]赵自然(1984—),女,河南安阳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200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网络政治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张劲松,男,硕士生导师、宣传部部长,职称:教授,工作单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宣传部,研究方向:政治学、行政学。

政治文化视域下的网络政治参与研究 篇4

关键词:网络政治参与,政治文化,相互影响

麦克卢汉曾预言:我们的星球是一个日渐缩小的“地球村”[1]。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 作为一种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相结合而形成的新型通信形式——网络, 以迅猛的发展速度把这一比喻变成了公认的事实。而今, 网络作为第四媒体, 以其巨大的力量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 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 同时也给政治领域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 网络政治学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并发展, 而网络政治参与在以网络为大背景的社会环境下, 逐渐成为公民参政的主要途径, 并对政治文化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也推动了政治文化在新时期的不断发展。

一、政治文化的基本概念及构成

(一) 政治文化的基本概念

美国政治学家阿尔蒙德在其《比较政治学》一书中, 将政治文化定义为:“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的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活动进程、信仰和感情, 这个政治文化是由本民族的历史和社会经济、政治活动进程所形成。”[2]政治文化作为政治学的一个重要范畴, 是政治共同体成员在一定政治系统中形成的关于政治及政治活动的情感、态度、心理、习惯以及价值评估、取向等意识的总和[3]。

(二) 政治文化的构成

政治文化主要由政治心理、政治思想、政治价值观以及政治意识形态四个层次构成[4]。其中, 政治心理是政治文化的表层和感性部分, 包括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动机、政治态度;政治思想是政治文化的深层和理性部分, 包括政治理想、政治信仰、政治理论;政治价值观是政治心理与政治思想相互作用并在人的认知系统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观念取向;政治意识形态则是特定政治系统试图获取其社会成员认同和支持的权威阐释系统。

二、政治文化对网络政治参与的影响

政治文化影响着政治系统中每一个政治角色的行为, 不同的政治文化中的人群其政治行为有相当大的差异[5]。

中国政治文化从整体上可划分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与当代中国政治文化两部分。

第一, 传统政治文化对网络政治参与的影响

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是臣民文化, 臣民文化又称臣民型政治文化, 对应的也是威权主义制度。在这种政治文化的社会环境下, 普通社会成员把自己看成是国家政治体系中的一员, 政府作为最高权威的存在, 具有民意基础。民众的政治角色主要是顺应国家, 公共权力的最大特征就是绝对的、自由的。在这种社会制度下, 民众只能作为决策的执行者顺应政治权威的安排, 他们对政治的影响微乎其微。同时,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包含的务实、德政、“和合文化”等内容总是和人的行为联系起来。人们长期在“三纲五常”、纲常伦理思想的影响下, 习惯地把政治理解为管理别人, 如孙中山所说的“政治两字的意思, 浅而言之, 政就是众人之事, 治就是管理, 管理众人之事便是政治。”[6]因此, 人们被动服从的意识要远远大于积极参与的意识, 另外, 在长期的臣民文化影响下, 中国人的从众心理比较突出, 政治表达欲不强, 政府与公民之间的政治沟通能力较弱, 公民的主动参与意识不强, 对政治的参与度热情不高。

第二, 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对网络政治参与的影响

当代中国政治文化指的是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日起直至今天这一历史时期的政治文化。这一时期,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是近代中国国情的产物, 这种结合的最终成果就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诞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确立以及共产主义信仰的确立。这就使得中国人民必须坚持自己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共产主义信仰, 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 防止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与“与意识形态的颠覆”。但是, 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的全球化传播极大的冲击了主流政治文化, 人们的政治意识虽然大多数仍统一于社会主义与爱国主义的主流政治文化下, 但不可否认的在具体的政治倾向如政治态度、情感和政策倾向等方面却出现分化, 各种政治文化、政治观点、政治情感交织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政治文化分化加剧;同时从公民个体来看, 个体政治意识不强, 政治情感淡泊、政治价值观摇摆、政治信仰不坚定等因素也都存在。

在这种环境下, 带来了网络政治参与动机的复杂性以及参与的非理性。具体来讲, 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第一, 政治文化认识多元化, 主流政治文化遭分化

网络政治参与建立了一种政府与公民直接对话交流的模式, 网民可以通过网络直接及时地参与政治信息的讨论, 甚至可以直接在网络中发布政治信息, 在这种环境下, 政府的部分特权得到瓦解, 原来通过政府强制手段营造的主流政治文化氛围也得到削弱, 网络传播中, 政治文化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同时, 随着互联网的全球化传播, 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明显变化, 人们的具体倾向如政治态度、政治情感和政策倾向等方面出现了分化, 网络中各种政治文化碰撞、融合, 加快了主流政治文化的分化, 使主流文化面临着严峻挑战。再次, 西方政治文化的不断渗透, 不断冲击着主流政治文化。西方一些敌对势力, 借助于网络散播反社会主义的言论, 导致有些公民个体政治认知混乱, 政治立场摇摆不定, 主流政治文化原有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得以继承的机制受到影响。如2008年的藏独分子事件中, CNN故意扭曲事实, 打着舆论公平的旗帜诋毁他国, 充分说明了西方国家从来没有放弃过对我国政治文化的挑衅。

第二, 网络政治参与与现实政治文化的脱节

随着网络政治参与的发展, 个体获得政治知识、形成政治思想和政治立场的过程很大程度上是以网络为中介进行的, 而网络的虚拟化特征, 使政治参与去除了许多社会属性, 网上的政治参与通常不必考虑现实政治的世俗和利害关系, 很多在网络交往行为中形成的政治观念往往带有某种理想主义色彩, 例如, 对待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理想主义, 以抽象的理论至上, 忽视受政治生态环境制约的政治体制改革的实际进程等。更为重要的是, 网络政治参与的不断强化, 个体对现实政治活动的日渐减少, 很可能造成个体对现实政治文化的怀疑和动摇, 偏离主流政治文化, 从而最终导致个体政治认知的混乱。

三、同我国政治文化相结合, 引导政治文化与网络政治参与和谐发展

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政治参与创造了良好的客观环境和较为灵活的参与手段, 在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 也极大冲击了主流政治文化。如何使网络政治参与这一新鲜事物的发展同我国传统的政治文化发展相协调, 为和谐社会的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是我们应该密切关注的问题。

(一) 弘扬主流政治文化, 为公民政治心理的形成营造良好的氛围, 减少网络政治参与带来的非理性参与

符合主流的政治心理有利于社会成员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冷静成熟地看待现实的政治关系、政治体系、政治行为、政治现象, 从而减少政治参与过程中的情绪影响以及非理性判断等。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网络这一宣传阵地的重要性, 大力弘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思想等当代中国主流政治文化, 主动占据网络主阵地, 使主流政治文化占据有利的网络空间, 建立稳定有力的主流政治文化宣传机构, 只有这样才能防止各种不同性质的政治文化对人们认知的混淆, 帮助人们建立对本民族及本国家政治体系合法性的正确认知, 增强民族责任感和爱国意识。此外, 还要积极主动利用网络这一传播媒介向全世界展示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当代先进的政治文化, 增加公民个体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网民具有了主流政治心理, 才能在海量的政治信息面前保持较高的分辨获取能力, 不被外来因素影响。

(二) 注重政治实践, 强化主流政治思想的形成, 提高网络政治参与的有效性与可操作性

政治思想是一种显性的政治文化, 它仰赖于人们丰富而深刻的政治经验和体验、广博的社会政治知识和严密的政治思维能力。尽管网络政治参与具有开放性、直接性等特点, 但网络空间毕竟区别于现实世界, 网络虚拟行为只能算是现实社会的政治实践的延伸, 而不能取代现实的政治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在网络世界中依然如此, 这就要求我们在运用网络进行政治参与的同时, 还要注意在实践中学习政治知识, 锻炼政治技能, 积累政治经验, 加深对政治的理解, 只有这样才能在网络政治参与过程中做出具体有效的、符合实际情况的判断。

(三) 加大政府信息公开的透明度, 促进公民主动形成主流政治价值观, 引导网络政治参与健康发展

政治价值观是社会成员对待政治系统、政治事件以及政治活动的态度和行为取向。特定时代人们的政治价值观取决于该时代人们普遍的政治心理以及政治思想状况。政治价值观决定着人们对政治制度、政治决策、政治角色等的衡量尺度和行为选择[7]。加大政府信息公开的透明度, 增强公民与政府间的舆论沟通, 形成良好的社会监督体系, 加强公民的政治情感。如在这次震惊世界的汶川地震中, 中国政府舆论宣传反应迅速、密度强大, 以及信息披露公开, 被国际舆论广泛赞扬和好评, 正因如此, 我们才能集中动员起全国人民的力量来抗击这场灾难, 很多公民通过网络政治参与表达对政府政策的支持与积极响应, 体现出中华民族强大的爱国精神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力量, 这无疑是主流政治价值观的迸发;同时, 公民通过举行的各式各样的祈福活动、募捐活动、做义工等行动来响应政府号召, 这些行为也是人们政治价值观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 政府通过这样透明化的表达方式, 激起了人们强烈的爱国心和和对政府决策、政府形象的强烈拥护。

参考文献

[1]布赖恩·麦克奈尔.政治传播学引论 (第二版) [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5.7.

[2]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学.第一版[M].北京:东方出版社, 2007.7.26.

[3]吉泓冰.论政治文化与政治文明建设[J].唯实, 2007, (02) .

[4]孙关宏, 胡雨春, 任军锋.政治学概论.第二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7.

[5]李春.网络政治参与在我国的兴起:条件、形态与前景[D].上海:复旦大学, 2005.

[6]孙中山选集下[M].人民出版社, 1956.661.

政治参与态度构建政治生态形势 篇5

摘要:政治生活形式决定了一个国家领导的权威性程度,不是所有的人天生就是政治动物,但是所有的人都是阶段性的政治动物。不同地位和身份的人对于政治的参与态度将会构建一种政治生态,所以本文将主要从四个方面去论述政府部门的管理人员、企事业单位的人员、老百姓和受教育的青年们应当如何采取科学实用的政治参与态度去构建一个良好的政治生态形式,力求从上层抓管理,中层抓建设,基层抓监管和贡献来构建生态政治的文明。关键字:政治参与态度 政治生态

人类是不完美的政治动物,这其中包含着经济的干预,所以要谈及到政治的生态,不得不结合政治经济一起去融会贯通,但是,一个社会,当半数以上的人都参与了政治,并热衷于参与政治也是不正常的,因为我们的社会建设还需要更多的人投入到经济建设当中,所以我们要看清楚的是,我们应该持什么样的政治参与态度,才能够实现各司其职,更好的建设政治生态形势。一,政府管理部门的参与态度及改革推进

政府管理部门对于政治参与应当是敏感的,并且有自己的坚持和主见,善于从自身去反省和比较,进行内在的自我剖析。政治生态要落实政府官员的廉政建设,并且要致力于把老百姓的事当做大事去解决,反复的进行分析和实践,不忘记自身的使命,作为老百姓忠实的守护者,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坚固有力的建设者。同时政府管理部门应当“心系家国天下”,加强管理制度建设,法制建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中为百姓解决发展中同时伴随的问题。比如我们知道政治、经济、社会是分不开的,是相互建设的,所以政府管理部门和我们的企事业单位以及个人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党要为老百姓分忧,应当是党的建设中需要不断深入人心的理念,才能形成良好的政治生态形势,应当在经济建设上把好关,“在社会形式中完全由买卖产生职业体系…有关价值的问题是基本的问题。几乎每个关系到社会商业利益的观点都包含了任何价值利息原理,这层关系中微不足道的错误,传播到相关的关于我们其他结论的错误上来【1】”这句话正说明了政治建设中,经济价值的建设要始终贯穿其中,要相互周全考虑到,所以政府部门的管理人员不仅要对政治问题由敏感性,同样要以积极的态度去关注经济市场和价值取向的动向,只有这样才能够对社会建设的格局有一定的预见能力,才能审时度势,真正为老百姓做实事,通过经济的手,商品交换的利益过程中为百姓谋取良好的生活。只有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才具有不以现代制度代表者的意志为转移的调节商品交换的社会“自然”规律的性质。但尽管如此,在奥地利人的学说中,政治经济学的心理主义即经济个人主义才得以论证,得以最完整和彻底的理论解释【2】。而政府的最终目标就是让个人经济得到多方位的发展,才能让政治局势得以良好的巩固,才会让现代制度更加顺利的开展下去,这样才是社会的生态政治,经济发展的自然规律。

所以政府管理部门作为一个权力的部门,应当正确的运用手中的权力,同时有充分的理由利用自身的权力对自身进行不断的自我完善。在党的第十八次代表大会结束之后,我们的社会总体布局增加了生态文明的建设,不仅是环境生态的文明建设,同样也包括了政治和经济各方面的生态文明建设,在政治生态上,我们也不断的加强了自身的建设,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加强政府部门的管理和党员队伍的建设等等,这些措施都说明了我们的领导人在问题的认识上,具有一定的深刻性,所以,接下来的是需要更多的政府管理部门的人员进行落实,持一种认

真的态度去落实到实处,彻底的实现改革道路上政治体制的改革,为的是我们的政局稳定,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和共同富裕的目标尽快的实现。二,企事业单位的政治参与态度与遵循标准

企事业单位是我们的经济建设中的重要的经济载体,我们的经济发展需要企事业单位的不断发展,所以我们需要一方面增加企事业单位发展的自信,支持他们的不断改革开放和积极进取,同时还要避免其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的纯粹的“食利者”,还要用政治的制度对其进行约束。从企事业单位的角度来讲,对于政治参与的态度应当是遵守和积极的配合。实现国家和企事业单位的双赢,也实现自身发展的价值。我们已在孔狄亚克的《贸易与政府》中找到未来“边际效用理论”基本思想的论述。孔狄亚克竭力强调价值的“主观性”,价值在他那里不是价格的社会规律,而是一方面以有用性,另一方面以稀缺性为基础的个人判断。该作者是如此十分“现实地”提出问题,以至于在“现时”需求和“未来”需求之间也做了划分。这和划分在由价值理论向利润理论转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3】。所以对于企业发展过程中对于政治参与的态度也是一样,需要从价值和利润的角度进行多方面的考量,响应政府的贸易和对外开放等相关政策,同时积极的对于税收政策进行支持,并且在加强生产和销售等环节中也要考虑国家的整体利益,始终与国家和人民站在一条政治的线上。比如在钓鱼岛事件中,很多的企业都处于政治形势,对于日本的行为感到不满,因而自觉地打起了“抵制日货”的旗帜,导致了夏天的中国对日的旅游爆冷,日本旅游业受到严重的重创,这就是企业通国家的前途和发展保持的一个共性态度,在工业生产和生活当中,要符合并遵循政治形势大潮流和发展,才能够更好的发展自己,甚至我们可以用边际效用的拥护者凯恩斯的观点来说明,他认为“工业生活的现象不能由从人性的少数一般规律中演绎出的唯一方法加以充分解释”。而应当是多数的人的行动中不断的加以总结和发展,才能够实现自身自然的、生态的发展局面【4】。三,百姓和青年后备军对于政治参与应持有的态度

老百姓是水,百姓的力量是强大的,看似柔弱的水却能演变成山洪,有它的爆发力和冲击力,所以我们说,天下,永远都是百姓的天下。作为普通的老百姓,只求安居乐业,所以他们遵循着生产和消费的简单的生活,重复着简单的生活,对于政治的卷入程度往往是比较轻的,他们需要做到的就是通过努力,追求安定的、稳定的生活,同时对于政府管理部门的正确号召积极响应,对不合理的基层建设措施和官员的服务程度进行有力的监督,这是亿万双眼睛的监督,能够促进社会管理制度更加的完善,而每一个百姓都应当意识到自己有这样的权利,这就是一种政治态度。同时加强生产,因为生产生产着消费,首先是因为生产为消费创造材料,另外是由于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并且因为生产靠它起初当做对象生产出来的产品在消费者身上引起的需要【5】。所以我们的国家在增强经济建设过程中要求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实现经济转型,发展实体经济,扩大并通过生产和消费拉动内需等政策,都要求百姓对其不断的贯彻和落实,这样才能够积极的实现有效率的生产,合理的消费,稳健的经济增长。

同时我们要看到,社会是不断的发展和进步的,科学的发展也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发展将会呈现一种快速增长的方式,所以我们在百姓问题上不仅要重视百姓的生活,还要注重在高科技的发展下,不要一边建设,一边损害,更不要用建设社会的科学的工具去打破我们的建设平衡。比如在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中,我们就是致力于保护网络的信息安全,保护公众的利益,防止少数的人利用网络进行对企业和个人的人身攻击,并且致

力于缓解社会因为网络科技的先进而造成的矛盾,所以有人说网络治理不管好,社会就没办法好好管,因此对于公众,我们应当增强自身的防范意识,同时合理的运用自身的权益,为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打下基础,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由公众百姓而意识到作为青年的我们应该持有的参与政治的态度,就是用辩证的观念去思考问题,并致力于解决问题。我们青年是国家社会的储备军,需要树立坚定的信仰和价值观念去支配我们的行动,在行动中不断的完善自身,真正的学到知识,为自身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这样,我们才能够实现自我价值,能够不负社会教育的栽培,成为一个有用的、有利于社会建设的人。

浅谈解决网络政治参与难题的对策 篇6

关键词:政治参与;网络政治参与;网上舆论

一、加强信息基础建设,提高我国公民的网络素质

网络素质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方面是对网络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能力。另一方面是应用网络,发展网络的能力。为此,首先要加强信息基础建设。政府要根据统筹规划、集中管理、联合建设的原则,在加大政府投资力度的同时,积极鼓励非国家性投资,加速整个社会的信息化进程,推动信息产业的发展,为网络政治参与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其次要大力加强网络知识教育,对信息弱势群体采取倾斜和辅助政策,对不发达地区,加大投入,使公民了解网络的基本发展情况、体系构架和工作原理,从而使广大民众在信息社会中有发言权,积极参与和监督政府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二、加快电子政务建设

政府是社会各界中最大的信息资源的占有者,各级政府掌握着80%以上的社会、经济、文化信息以及全部的政策和法律信息。虽然我国从1999年就启动了政府上网工程,但是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资源数量调查结果,在网站内容更新方面,有些政府网站的内容更新周期在半年以上。同时,政府网站的交互性服务水平普遍较低,“投诉、举报、信访”、“表格下载”、“民意调查、意见征集”是政府网站提供最多的三项交互性服务,也只有不到1/3的政府网站提供。因此政府部门有必要从软件和硬件两个方面着手,促进电子政务的发展,真正在政府与社会及民众之间架起一座畅通的“电子桥梁”。我认为,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1)领导重视身体力行。(2)数字鸿沟,设法填平。方法有两个:一是在人员培训上投入力量普及应用,二是加快电子社区的建设,为广大公众提供廉价、便捷的上网平台。(3)统筹规划,立体施工。信息化建设涉及面广、投入大,因此要考虑全面,做好规划。但是,做好规划只是成功的一半,更重要的是实施。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实施中的“立体观”。实践证明,有些步骤是可以并行或先行的,如文档数字化和素质技能培训可以先行,应用软件可在硬件未到位前,请开发单位在模拟环境下先期开发。这样交叉安排立体作业可大大缩短工期和提前烘托信息化氛围,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4)由简到繁,渐进而动。搞信息化建设切忌好高骛远,眼高手低,成功的做法应该是由简到繁,先从基础性工作做起,步子稳妥,工作扎实,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三、加强网络技术研究,净化网络信息空间

净化网络信息空间就必须对网络内容进行监控和过滤。目前对信息进行过滤主要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路由过滤法”,即在路由器上设立有害信息源的IP地址的否决开关,所有来自这些地址的信息就会全部被过滤,不能流入。第二种方法是关键词过滤法,即用专门的软件在服务器上形成一个过滤开关,它维持一个由被认为有问题的词所组成的词库。所有通过这个网关的内容都会与词库中的词相比较,一旦发现满足条件的内容,就进行过滤,使无害信息顺利通过网关。另外还要加强网络安全和保密建设,防止一些不良企图的组织和分子盗取有关国家安全的重要信息。

四、创建完备的法律规范,实施网络法制

要改变网络信息传递的无序状态,减少非规范性的政治参与,制定网络法律是当务之急。目前我国互联网络的法规建设还相对滞后,迄今仍无专门的互联网管理法。已制定的有关网络安全的法规条例,多为行政法规和部门法,在实际执行中对于一些网络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缺乏法律依据和可操作性。因此,首先应加快网络立法的步伐,建立较为完善的网络法规,对网络资源的管理,网络内容信息服务,电子商务,政府、组织和个人在网络中的权利及义务等作出规定,使网络活动有法可依。另外,没有法律只是伤害人民对法律的期望,而有法不依伤害的则是人民对法律的信仰。从这个方面来说,严格的执法也很重要。所以,要实施网络法制,依法打击网络犯罪和利用互联网从事非法活动者,维护正常的网络秩序。我认为,在执法过程中,文化、电信、公安等相关管理部门要形成统一、协调的联动管理机制,避免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的低效率管理方式。

五、加强网络伦理建设

由于网络的特点,实现政府对网络的完全监控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要健全网络伦理规范体系,加强网络伦理建设。首先要制定合理的网络伦理规范,网络伦理的自律性可以有效地控制公民在网上的政治参与行为,使之有序地进行。比如美国的计算机协会就制定了以下伦理道德和职业行为规范:⑴为社会和人类做出贡献;⑵避免伤害他人;⑶要诚实可靠;⑷要公正并且不采取歧视性行为;⑸尊重版权和专利在内的财产权;⑹尊重知识产权;⑺尊重他人的隐私;⑻保守秘密。关于我国的网络伦理建设,我们应秉承我国优秀的传统伦理文化,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最终制定出符合国情,真正深入人心的伦理规范,以期引导并规范公民的网上言行,保证他们有序地参政议政。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引导 篇7

关键词:政治社会化,网络政治参与,引导

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是大学生从一个自然人转变成为一个具有政治人格的政治人的过程。大学生学习政治知识, 形成一定的政治态度和情感, 然后参与政治实践, 通过这种学习和实践, 大学生转变成为具有一定政治人格的社会政治人。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过程, 也是大学生走向全面发展、走向成熟的过程。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大学生的“全人”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大学生政治参与是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而网络本身虚拟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增加了教师对大学生政治参与控制的难度。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加强对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正确引导, 从而促进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健康发展。

1. 从制度层面对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过程进行引导

从制度上加强网络伦理和法制教育, 规范网络行为。在大学生中积极宣传网络法制知识, 并结合高校校园的实际, 加强网络管理规则的制定和宣传, 培养学生的网络道德观和法制意识。通过法律的规范和法制教育, 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网络道德观念和法制观念, 实现网络道德由他律向自律转变, 只有这样, 大学生在网上发表舆论、参与政治时, 才会遵守网络管理制度, 而不是为所欲为, 想发表什么言论就发表什么。因此制度是必不可少的, 它使大学生的网络舆论和网络政治参与都能受到一定的制约和规范。因此, 应加强大学生网络法制教育, 促使大学生保持网上和网下行为的一致性和合法性, 提高大学生网络法制意识、责任意识、自律意识和安全意识, 培养健全人格和高尚情操, 努力营造法制的网络环境, 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

2. 从价值层面对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进行引导

要想从价值层面对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进行引导, 减少网络对大学生价值观和言论行为的负面影响, 对大学生自身的素质培养是关键。首先, 加强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 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水平, 增强其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其次, 要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培养其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 增强其自身的抗干扰能力和免疫力, 使其能抵制抵制不良诱惑;最后, 要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 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大力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八荣八耻”的行为准则。只有这样, 才能在网络提供的海量信息中增强大学生明辨是非、分清真伪的能力, 才能使他们面对各种错误思潮以及一些思潮的消极影响面前能站稳脚跟。

3. 从外部环境层面对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进行引导

加强大学生生存环境即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增强大学生的网络识别能力。一个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不仅能够使大学生的思想境界得到升华, 培养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修养和高雅的审美情趣, 而且还可以成为消除网络消极信息影响的坚固阵地。开展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可以创造具有良好学风、时代精神、优良传统、崇高理想的文化氛围和育人环境, 可以使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良好的发展, 更加理性的面对网络思潮。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理念等, 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受现实社会生活影响, 他们对网上信息的利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平时所接受的教育和经验。因此, 必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4. 从技术层面对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进行引导

执政安全视野下的网络政治参与 篇8

近年来随着网络社会的不断崛起,网络政治参与作为一种全新的参与方式向广度上和深度上进一步发展,其日益增强的影响力辐射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也影响着政府的治理方式和执政安全。

1 网络政治参与与执政安全

1.1 网络政治参与内涵探析

网络政治参与是指公民以网络为途径和工具介入政治生活领域,参与决议公共事务、制定公共政策,从而影响政治体系的生存方式、运行规则和政治决策过程的政治行为。互联网将政治参与与网络本身的特点结合起来,使政治参与的各个特点都呈现出了全新的面貌。网络政治参与的主体较于传统政治参与,具有一定虚拟性,范围不断扩大,囊括了新的人群与网络时代的新组织;而客体也由单纯的政治事件扩展到与人们生活紧密相连的社会热点事件;人们参与网络政治的动机与目标变得更加复杂,表达过程本身包含了政治、情感等多重动因;参与过程也凸显出人们自由表达和回应的交互性与自主性。

1.2 网络政治参与与执政安全

政治参与在网络技术的推动下,进一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据2015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为《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7.9%,有43.8%的网民表示喜欢在互联网上发表评论。可见,互联网的极大影响力,为网络政治参与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也对我国执政安全提出了新课题。执政环境的安全、稳定是网络政治参与能够有序进行的基础;同时,执政安全的实现也来源于民众诉求的满足,而网络政治参与正是其表达自身意愿的重要渠道,是政府治理和体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迫切需要。尽管网络政治参与的顺利进行并不直接意味着执政安全的彻底实现,然而它对执政安全的实现却异常重要,两者互相影响,相互依存。

2 网络政治参与对于执政安全的多重影响

网络政治参与也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能为执政安全带来正面效应,也可能带来消极方面影响。

2.1 网络政治参与对于执政安全的促进效应

2.1.1 拓宽利益诉求表达渠道,扩大政策输出的民意基础

日益觉醒的民主意识和愿望诉求的表达是民众参与政治的重要推动力,让最广大群众的利益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是执政稳定的重要保障。由于网络政治参与所具有的直接平等性和高效性,为公民参与政治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拓宽了公民利益诉求的表达渠道,政治参与的途径也由原来的政治投票,政治选举,政治接触,政治结社等传统途径扩展到包括电子邮件、电子投票、网络政治性论坛、政治博客、网络结社和网络舆论监督等多种途径。近些年,我国政府积极倡导、引导网络参政议政,广大网民通过成本较低的互联网通道评论时事、反映民生、建言献策,政府在更大范围内收集社会各个阶层的意见和建议,整合民众智慧充实到现有管理体系中,并对网民做出积极回应。如纪录片《穹顶之下》在网络上的热播引起民众及两会代表的热议,都可能因为人们的关注和讨论形成巨大的舆论压力而引起政府关注,倒逼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和相关政策的调整。网络日益成为政府进行治国理政、听取和掌握公众权益诉求的新平台。公民和政府之间这种直接沟通方式,避免了信息失真情况的发生,不仅密切了政民关系,而且使民众和政府都能在民意表达和政府治理中达到和谐和统一,巩固了执政基础。

2.1.2 缓冲社会矛盾,促进理性政治文化的形成

网络民意是现实民意在网络空间的反映。中国现阶段正处于黄金发展期,也是矛盾凸显期。政府通过网络媒体向公众宣传解释公共政策系统的运行,披露反思暴露出的问题和弊端,营造政策运行的社会支持环境。虚拟的网络空间有利于公民表达自己的政治见解和利益诉求,宣泄自己的不满情绪,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公民的心理压力和过激情绪,良好、通畅的对话空间成为社会冲突的“安全阀”,是维护社会长治久安的必由之路。网络政治参与降低了人们参与政治生活的“门槛”,多元信息开阔了公众视野,掌握了网络话语权的主体其使命感和责任意识都得到了加强,经过民主大学校的锻炼加速了其向理性政治人的蜕变,促使了良性政治文化的形成,增进社会民主氛围,为执政安全的实现奠定思想基础。

2.1.3 有利于决策民主化,提高执政监督效力

网络政治参与正是以民主的方式成为了政治决策和民意表达相互沟通的直接平台,利于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促进了政务公开的进程。政治参与最大的政治功能和价值在于通过影响政府的行政和决策,使国家政治体系的运作避免或减少对“公意”的偏离。舆论监督作为射程最远的大炮在网络时代更凸显出其监督制约权力的优势。网络言论开放性提升了公民的政治自由度,提高了参政热情,拓展了民众监督政府的渠道。十八大以来,网络舆论监督的成效颇丰,网络反腐成为行政监督和司法监督的有力补充,保障了权力的人民性,促进了民众对执政的认同。

2.2 网络政治参与对于执政安全的负面影响

虽然网络政治参与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增进执政安全,但由于网络技术的虚拟性、随意性以及网络上信息的无限性和可操纵性,都会干扰政府治理工作的正常运行,从而给执政安全埋下隐患。

2.2.1 给恶意造成政治动乱者提供路径

网络的自由表达空间极大地激发了民众的政治参与热情。网络参政给人们带来的言论自由也为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敌对势力的破坏活动提供了可乘之机,成为社会和国家安全与稳定的极大隐患。如“反共言论”的此起彼伏及历史虚无主义的抬头等都是最好的例证。2015年的《报告》显示,我国网民的年龄段主要集中在10-39岁,其中30岁以下网民占到了54.3%,这表明我国网民以30岁以下的青年居多,而这部分网民社会阅历不够丰富,又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因此非常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信息所误导。由于网络信息的可操纵性及公民信息的不对称,人们失控的情绪容易被一些别有用心、蓄意动乱的人利用,加上“网络水军”和“网络推手”恶意引导,就会瓦解人们的政治认同,使民众的参与激情向非理性化演变,极易引起政治上的失控。新疆7.5打砸抢烧事件就是利用网络进行的暴力事件,给国家的政治稳定会带来一定的威胁。

2.2.2 加剧社会断裂及两极分化程度

在《报告》中可以发现,10-29岁网民的网络舆论表达意愿最强烈,网上发言的积极性比例高达96.8%。数字鸿沟的出现造成网络政治参与的非均衡发展和不平等性,影响网络民意在各个阶层的合理分布。传媒学家狄启诺在“信息分裂”学说中指明了网络政治参与对执政安全可能造成的加剧社会两极分化的危害。由人们不同的经济背景、文化程度以及个人偏好,充分掌握话语权的人群形成了新的政治权威主体,造成了政治权利行使上的偏向,使得弱势群体的利益和话语权进一步被打压,很难从实质上获得民主权利,而这一事实的进一步加剧,必然会导致更加严重的社会阶层分化与断裂。在网络表达中处于相对劣势的一方因为“沉默的螺旋”理论,压抑自己的观点和言论,更容易产生扭曲的价值观和消极非理性的参与意识,对执政安全在思想上会造成一定负面影响。

2.2.3 其不可控性对政治体系形成挑战

在网络政治参与中,传统政治中主流舆论通道垄断的情况被打破,互联网的反等级反权威性使得人们对于执政机构的权威大胆质疑极易产生政府的信任危机。网络政治参与在削弱了信息集权控制能力的同时也可能使信息集权控制的更加隐蔽,加大了信息监控的难度。网民素质良莠不齐,网络信息真假难辨,一条微博上的虚假信息,都可能在网络舆论中引起轩然大波,导致无序网络空间的形成,虚拟空间更易滋生违法行为和不道德的行为。网络谣言盛行,网络暴力蔓延,网络群体性事件不断涌现,如“石首事件”、“广东茂名PX项目事件”等。网络政治参与的无序发展会加剧中国走向高风险社会。

3 网络政治参与促进执政安全的主要途径

针对网络政治参与对执政安全的正负影响效应,如何积极引导公众进行有序的政治参与,寻找政府治理、公众参与和社会发展的秩序和路径,是对执政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新考验。

3.1 弘扬主流文化,加强对民众的思想正向引导

在网络传播中积极传播主流政治文化,净化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环境。通过微博、微信等全新的网络平台,扩大主流文化的影响力,并将网络的优势应用到传统政治之中去。例如全国各地反腐机构积极运用网络载体进行反腐倡廉的宣传教育,抢占网络文化的制高点。加大网络教育培训力度,提升网民与政府官员的的媒介素养,构建新型的网络伦理体系,在提高公民网络操作技能的同时强化公民道德和责任意识,宣传平等有序的网络政治参与理念,培养良好的参政文化,构建理性有序的网络参政环境。

3.2 加强责任政府建设,主动回应民意诉求

促进公民有序参与,政府必须对网民的政治参与行为作出积极有效的回应。各级政府要发挥网络问政平台功能,增强网络沟通能力,倾听呼声善解民意,支持网络监督,及时解决网民关注的重要问题,妥善化解政府与公民间的矛盾,通过合作管理提升政府形象,实现网络民主与现实民主的有效对接。与此同时要加强政府网站建设,完善信息公开机制,保障公民基本的知情权,抑制虚假信息的影响和泛滥,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政治判断和政治评价的偏差。

3.3 完善法规保障,保障公民参与权并有序进行

进一步完善网络政治参与的相关法规保障,保障公民参与权并有序进行,给民众充分行使政治参与权利提供制度化保障。在一定程度上来说网络政治参与还停留在自发阶段,对于网络空间的约束还没有形成。必须加强网络监管,完善网络信息管理法律法规,规范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秩序,健全政府回应机制,通过实名制约束网上不良行为,以法律的权威有效遏制无政府状态的网络参与。

3.4 完善社会基础,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缩小鸿沟

加快网络平台建设,畅通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及政府回应渠道,对信息弱势群体和不发达地区加大投入力度,努力消除网络“数字鸿沟”,保障自由表达诉求的权利,使更多的民众参与到网络政治中来,为执政安全的实现打下坚实基础。其次要通过电子技术开发维护信息安全,从技术角度提升网络舆论的可控性、可管理性,提高政府对网络政治空间的监管和应对网络信息危机的能力。再次,健全和完善社会组织,增强他们的利益表达和参与决策的能力,整合社会各个阶层的利益诉求,进一步提高公民素质,为公民社会的成长奠定基础,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摘要:网络政治参与作为一种全新的政治参与形式,其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对执政安全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它有利于扩大政策输出民意基础,缓解社会冲突,提高执政监督效力等,可能为执政安全带来正面效应,但由于网络技术的虚拟性、随意性以及网络上信息的无限性和可操纵性,又会干扰政府治理工作的正常运行,从而给执政安全埋下隐患。因此从执政安全的角度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网络政治参与路径,如何积极引导公众进行有序的政治参与,寻找政府治理、公众参与和社会发展的秩序和路径,对执政安全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网络政治参与 篇9

1 数字鸿沟的涵义

数字鸿沟 (Digital Divide) 又称信息鸿沟, 最先由美国国家远程通信和信息管理局于1999年在名为《在网络中落伍:定义数字鸿沟》的报告中提出。数字鸿沟是指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穷者之间的巨大差距, 是由对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掌握的多寡而产生的差距现象, 是信息技术在普及过程中呈现出的一种极不平衡的扩张状态。数字鸿沟是传统社会信息占有不平衡现象在社会转型期不断深化的产物, 也是网络时代贫与富、弱与强、落后与先进差距的全新表现形式。2000年7月, 世界经济论坛组织 (WEF) 向8国集团首脑会议提交专题报告《从全球数字鸿沟到全球数字机遇》。当年召开的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 数字鸿沟已经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问题。虽然数字鸿沟仅存在于信息技术领域, 然而由此引发的消极影响在社会各个领域都体现得尤为凸出和严重。

2 数字鸿沟的体现

2.1 全球范围内的数字鸿沟。

目前由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在信息基础设施方面存在巨大差距,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数字鸿沟十分巨大, 其数字鸿沟甚至越过了国际间的经济差距。

发达国家人口仅占世界总人口的17%, 但网络用户却占世界总量的80%。发达国家平均6.8人就有一人为网络用户, 而发展中国家平均440人才有一人上网。全球90%的电子商务额被发达国家垄断。美欧发达国家对信息技术的投资占全球信息技术总投资的75%。目前国际互联网全部网页中有81%是英文的, 其他语种总共不到20%。根据联合国秘书处公布的资料显示:美国上网人数在2000年7月就已达到1.37亿人, 而整个非洲这一年仅有311万因特网用户, 并且还集中在少数几个国家;纽约市拥有的电话线终端超过了整个非洲大陆的数量, 曼哈顿的电脑主机比整个非洲所拥有的数量还要多;在英国, 每100人有30台电脑, 而象马拉维这样的国家, 每10000人才有1台电脑。目前收入最高国家中的l/5人口拥有全球国内生产总值 (GDP) 的86%, 其互联网用户数量占全球互联网用户的93%;而收入最低国家中的1/5人口只占有全球GDP的1%, 其互联网用户数量仅占全球互联网用户的0.2%。可见,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互联网用户数量上的差距比GDP的差距还要严重。

2.2 我国内部的数字鸿沟

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 受文化层次、职业分布、个人收入、生活地域等因素的影响, 人们掌握和应用信息技术的情况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种现象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非常普遍。作为发展中国家, 由于信息社会化水平较低, 数字鸿沟在我国的体现尤为突出。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 (CNNIC) 2011年1月发布的《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10年12月底, 在我国4.57亿互联网用户中, 从学历层次来看, 大专以上的占23.2%, 初高中占68.5%, 初中以下的仅占8.4%;从性别比例来看, 男性占55.8%, 女性占44.2%;从年龄构成来看, 主要集中在20-39岁这一年龄段, 占用户总体的53.2%;从职业结构来看, 学生、职员、自由职业者分别占总体网民的30.6%、16.2%、14.9%, 而农林牧渔业劳动者、产业工人、农村外出务工者分别占总体网民的6%、2.9%、3.5%;从收入结构上看, 月收入1500元以上的占总体网民的60.9%, 月收入500—1500元的占总体网民的34.5%, 无收入网民占总体网民的4.6%;从城乡结构上来看, 城镇网民占总体网民的72.7%, 农村网民只占总体网民的27.3%。

3 数字鸿沟对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消极影响

随着互联网浪潮的深入推进, 数字鸿沟在急速的扩大, 对现有的社会系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成为诱发新的社会不平等的重要根源, 危及着国家的政治现代化, 阻碍着民主政治的发展。这严重影响了网络政治参与主体的政治参与水平和网络民意的公平性、公正性。数字鸿沟对公民网络政治参与产生了一系列的消极影响。

3.1 数字鸿沟降低了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实效性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 推动了国家政治的现代化和民主政治的发展, 为广大民众参与政治提供了一条新的重要渠道。应该说通过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可以在政府与民众之间建立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 可以在政府制定政策时更充分的汲取民意, 保证政府决策的科学性, 提高政治体系的效用功能。然而由于数字鸿沟的横亘, 使众多信息贫困者的利益要求不能畅通地输入政治决策过程, 更不能有效影响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继而造成信息贫困者与信息富有者在有关政策上所持的价值目标发生根本冲突, 政策因得不到众多民众理解而变得难以执行, 从而降低了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实效性。

3.2 数字鸿沟局限了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代表性

国家政治的现代化和民主政治的发展, 需要广大民众的广泛参与。政治参与是政治民主化的必要条件和测量社会的重要指标。民主的三个维度, 即广度、深度和强度都可以通过政治水平来衡量。数字鸿沟的出现对政治参与构成巨大威胁, 局限了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代表性, 同时抑制了国家政治民主化进程。处在数字鸿沟一边的信息富有者可以自己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通过互联网广泛表达民意、参与国家政治, 然而处在数字鸿沟另一边的信息贫穷者则很少能有这样的机会。这样使得网络民意的逻辑起点是“数字鸿沟”下的社会公众, 而不是所有的社会公众, 所以网络民意具有代表的明显局限性。

3.3 数字鸿沟拉大了公民网络政治参与能力的差距

由于数字鸿沟的存在, 一方面受过良好计算机教育和拥有先进计算机设备的人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 获得网络时代的信息霸权, 从而主宰网络社会的“喉舌”;另一方面一部分买不起计算机甚至对计算机感到恐惧的人则根本无法承受互联网这一奢侈品, 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对其毫无意义。获取和支配信息的不平衡必然导致公民网络政治参与能力的差距不断拉大。对后者而言, 政治参与的挫折感将会不断加深, 进而导致其政治不参与。更为严重的是, 互联网可能使传统的“草根政治”成为昨日黄花, 处于边缘化的信息贫困者将被彻底排除出政治领域, 引发全国性的参与危机。

3.4 数字鸿沟可能加剧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群体极化

“群体极化”指的是团体成员一开始即有某种偏向, 在协商后人们朝着偏向的方向集体移动, 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公民的网络政治参与为国家政治发展提供了体制外的动力, 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公民的民主意识。然而, 由于数字鸿沟的存在, 人们掌握和应用信息技术的情况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无形中将广大民众分为了不同的群体, 可能加剧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群体极化, 这也必将影响有序的网络政治参与。

4 我国跨越数字鸿沟的对策思考

作为发展中国家, 我国正承受着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双重压力, 消除数字鸿沟的任务非常迫切。面对数字鸿沟的冲击, 我们必须以积极的姿态迎接挑战, 结合国情, 借鉴和利用别国的先进成果和有益经验, 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 循序渐进, 推进社会信息化进程, 化数字鸿沟为数字机遇。

4.1 跨越数字鸿沟, 必须普及网络教育。

面对数字鸿沟的挑战, 政府必须推行针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支持和扶助政策, 对不发达地区和低收入群体投入更大的力量, 普及网络教育, 使他们具备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换的能力, 以消除数字鸿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普及网络教育是我国跨越数字鸿沟的关键举措。一方面, 加强校园的信息化, 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加强校园的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流, 让每个学生都可以接受多媒体计算机, 让每位教师都能把计算机技术融入他们的课程教学中, 并提供高质量的在线教育内容和教育软件;另一方面, 加大对不发达地区的投资力度, 建设当地的网络基础设施, 普及电脑和网络知识, 通过远程教育, 让更多的人接触和了解现代网络技术的价值, 对其进行规范化的技能培训, 提高其吸收和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

4.2 跨越数字鸿沟, 必须发挥“后发优势”。

在信息化的进程中, 要想跨越数字鸿沟, 我们必须发挥后发优势, 实现跨越式发展。从某种角度上看, 在信息化进程中, 我国与发达国家或者说国内的欠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都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我们有理由相信, 新的信息时代将打破所有旧经济的规则, 也将消除发达国家在旧经济中的资本和体制优势。因此, 通过后发优势可以消除二者之间的鸿沟, 后来居上。因为落后, 可以学习先行者积累起来的知识、技术、治理与经验, 从而少走弯路, 通过后发优势的捷径缩短差距。同时, 因为落后, 就有追赶的动机, 有较为充分的激励去努力奋进。

后发优势不仅仅指技术的引进和填补。信息化是社会、经济、文化的集合体, 是全社会的一种系统工程。单纯技术上的引进和填补, 不进行观念改进、没有社会文化的更新和社会配套体系的建立, 就不能形成后发优势。单纯的技术只是一个空壳, 也许能使人们更加方便快捷, 但由于缺乏应用的社会、经济和技术基础, 因此将不具备可持续发展性。近年来, 许多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非但没有缩小, 反而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便是一个明证。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 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发挥后发优势, 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就是要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采用市场办法发展信息化。通过政府先行, 带动信息化发展, 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

4.3 跨越数字鸿沟, 必须发展信息产业, 健全信息市场。

当今时代, 信息产业成为社会信息化的支柱产业, 信息产业的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是衡量一国信息化水平的核心指标。由于信息产业发展水平严重滞后, 发展中国家国内的数字鸿沟日益突出, 并且在全球化进程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也越拉越大。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 如何发展信息产业, 提高本国信息化水平已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我国必须本着统筹规划, 联合建设的原则, 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由政府成立全国性的协调小组, 负责制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方针政策和整体发展规划;制定有关信息产业的政策和法规, 规范行业行为;建立不同层次、合理布局的信息资源建设体系和分工协调、资源共享的发展机制, 避免低水平的地区和部门重复建设;引入市场机制, 树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效益为中心的经营思想, 逐步形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运行机制, 培育和健全信息市场。

4.4 跨越数字鸿沟, 必须借鉴国际通行的政策, 参考他国成功经验。

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 未来我们会越来越多的依照国际惯例行事, 全方位介入国际大市场, 执行统一的“国际标准”。所以, 在缩小和消除数字鸿沟的问题上, 我们也必须借鉴国际通行的政策同时参考他国成功经验。在消除数字鸿沟方面, 国际通行政策主要是竞争政策和普遍服务政策。所谓竞争政策, 就是在基础设施领域, 通过允许更多的企业进来参与竞争, 降低购买和使用的成本。20世纪80年代, 美国成功使用竞争政策提高了本国的电话普及率。我们现在也完全可以利用竞争政策, 为公众提供价格适当的通讯服务, 从而降低上网的门槛。普遍服务政策就是为了促进落后的、偏远的、贫困的或欠发达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设计一套合理的集资办法, 在透明公正的条件下, 通过恰当的方式让企业为此承担一定义务。20世纪90年代, 美国就是通过这一政策让更多的公众用得起了互联网。我国政府也可以利用普遍服务政策, 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加大投入, 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偏远地区和贫困地区的网络通讯建设, 构建满足经济社会需要的信息化基础平台。通过利用竞争政策和普遍服务政策, 逐步解决因经济发展不平衡而造成的数字鸿沟。

摘要:试图通过对数字鸿沟进行初步探析、研究, 从普及网络教育、发挥后发优势、发展信息产业、借鉴国际政策等方面提出我国跨越数字鸿沟的对策。

关键词:网络政治参与,数字鸿沟,群体极化,后发优势

参考文献

[1]郭旭.当代中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研究[J].学理论, 2008, (8) .

[2]邵培仁, 张健康.关于跨越数字鸿沟的思考与对策[J].浙江大学学报, 2003 (1) .

[3][美]提姆.鲁克.应对数字鸿沟——计算机世界里的严峻现实[M].梁枫, 译.载李惠斌主编的《全球化与公民社会》,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4]淦家辉.中国网络政治沟通研究[D].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09, (9) .

[5]刘晓苏.数字鸿沟的政治学思考——以发展中国家为例[J].理论与改革, 2002, (1) .

网络政治参与 篇10

一、网络政治参与有序发展的困境表现

网络政治参与主要表现在任何公民都可以以网络作为参与政治的主要手段。近年来随着公民法治观念的增强和网络政治参与度的提升,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政府反腐力度的增强, 公民通过网络揭露不良行为、揭发官员贪腐, 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当下作为新型媒介和政治参与手段的网络正在飞速发展, 但国家在健全相关制度和法律法规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另外我国公民整体素质参差不齐, 因此在我国的网络政治参与有序发展方面还存在一些困境。

(一) 快速有效的回应机制尚未全面形成。

公民参与政治的热情来源于政府向心力的增强和公民切身利益的实现, 所以公民参与政治更多的是提问题和表达诉求。但是由于体制性原因和认识高度亦或是渠道不对称等原因导致公民的问题未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利益诉求也并未得到快速回应。这些滞后性集中体现在几个方面:政府对网民的回应不及时、不主动, 公民诉求有时往往是出现重大问题时才引起重视;政府回应的渠道不畅通;政府回应方式方法的分寸把握不是十分得体, 对于公民不当言论和行为等监管上放太多精力, 而对于公民切身利益相关问题的回答却不够及时;回应问题的针对性相对缺乏, 政府对于公民问题的官方回应更像是系统自动回复, 往往多个问题一个答案或者答案千篇一律, 从而导致公民所提问题并未真正得到有效解决。

(二) 大量不当言论充斥网络。

网络政治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公民参与的广泛度, 这种广泛不仅包含一些为政府建言献策、追求合理诉求的合理言论, 也包含了一些侮辱谩骂、诋毁造谣的不当言论。网络上针对提出不当言论的人群还专门有一个称号叫“网络暴民”, 这些“网络暴民”的存在不仅不利于网络政治参与的有序化发展, 而且会对整个网络的健康发展乃至国家的良性运作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有序化的网络政治参与应该是良性而有序的。网络的开放性和匿名性为公民的自由参与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但当一些“网络暴民”以极不负责任的态度发表大量极为不理性的言论时, 它会给良性的政治发展带来不利影响。网络政治参与的主观性和片面性会导致网民情绪化倾向的产生。由于网络平台看似平等的特性和广泛政治参与度, 导致网上一些言论以无限制的速度发展和传播, 如若是良性言论便罢, 如果是不当言论, 再加上个别不明就里之人的复制和别有用心之人的煽动, 会给正常有序的政治参与带来极大的舆论压力。因此, 人们在网络政治参与的过程中很容易被误导, 感觉那些谈论很多的话题很可能是正确的, 从而影响其辨别是非的能力和对网络政治参与的正确态度。

二、促进网络政治参与有序发展的对策思考

面对网络政治参与无序发展日益严重的态势, 我们既不能不加约束放任自流, 也不能因噎废食杜绝公民利用网络参与政治。我们要做到去粗取精, 去除网络政治中的糟粕, 吸取网络政治参与中的精华, 从而做到趋利避害, 引导网络政治参与良性、有序发展。

(一) 网络政治的有序推进需要加快网络的立法进程。

民主社会从某种角度去讲必然会是一个法治社会, 因此, 网络政治参与的有序化推进与应用需要法治的维护与保障。如果缺乏法治的足够保障, 必然会造成网络政治的无序与混乱参与。所以, 需要通过立法的方式对网络政治的有序参与进行规范和约束, 从而改变传统网络政治参与的无序化现象。就目前而言, 我国已经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有关计算机与互联网应用的相关法律法规与条例, 这对我国网络法制的有序化与规范化提供了有力保证。然而, 在确保公民网络参与的合法性时, 还要推出新的以及更为具体的相关立法。所以, 我国需要加快速度出台相关法律法规, 逐步指引网络政治参与的有序、良性发展, 确保公民参与网络政治的合法性。

(二) 有序的网络政治参与需要公民的理性对待。

网络的自主性、主观性和自由性以及匿名化往往会导致人们人云亦云, 最终不知所云。这就需要我们每个公民用理性的态度对待网络中出现的各种言论, 需要提高我们自身辨别是非的能力, 对网络中存在的各种情况作出合理判断;需要我们树立主人翁意识, 要身临其境去领会网络言论的真实意图, 做到不被蛊惑、不被利用、不被驱使, 用理性、正确的方式参与到网络政治中, 从而为网络政治参与的有序发展作出贡献。

(三) 有序的网络政治参与需要政府的引导。

在规范网络政治参与的过程中, 政府需要扮演领路人和监管者的角色。一是要健全现行网络政治参与的法律法规, 以对公民的网络政治参与进行规范和约束, 杜绝“网络暴民”的存在和再次出现。二是政府要以公共服务为中心, 引导公民的政治参与向着公益和健康方面发展, 形成政府与公众的良性互动, 从而有效地利用对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积极性, 对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非理性言论进行劝诫和改正, 进而提升政府公信力和执政力。“一个公正的市民社会, 不仅应该鼓励公民参与社会生活, 而且还要让他们懂得他们不仅有被倾听的权利, 而且还有倾听别人的话并对别人的话作出回应的义务。”

三、结语

良好以及健全的网络政治参与规范体系, 是我国展开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的前提与基础, 更是全国网民进行借鉴、学习及自律的重要模本。我国需要通过详细深入的实际考察, 对我国网络发展的突出特征进行总结, 并从当前网络运行环境中存在的非理性、网络暴民等政治参与的无序情况出发, 认真归纳经验与教训, 然后制定出实用性强、针对性强以及操作性强的网络政治参与法律规范, 确保我国网络政治参与的有序化发展。

尽管我国网络公民政治参与的无序性现象急需规范与解决,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 作为一种成本较低、收益明显的现代化参与模式, 只要科学合理地加以处置, 网络政治参与对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积极作用将会充分显现出来。网络政治参与是公民政治参与的一种有效和快捷的途径, 也是未来公民政治参与的发展趋势, 有序化的网络政治参与会为政府执政能力的提高、公民利益诉求的实现和国家的良性和谐发展以及中国梦的实现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所以从公民自身政治参与能力的增强和政府引导两方面入手, 净化网络政治参与的环境, 规范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行为, 有助于我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更加成熟。

摘要:政治对于一个国家人民生活的影响乃至一个国家的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为新世纪科技发展最具代表性的网络科技的发展也影响到了我们生活工作的各个领域, 而网络政治, 相结合的产物——网络政治因其参与成本小和影响广度大等因素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和运用, 然而如何更有序地参与网络政治也成为目前所面临的重要现实问题。本文分析了网络政治参与有序发展困境的主要表现, 深入探讨了对促进网络政治参与有序发展的对策思考。

关键词:网络政治,有序发展,政治参与

参考文献

[1]王林霞.关于网络政治参与有序发展问题的思考[J].临沂大学学报, 2010, 10

[2]汪子艺.浅析我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失范现象及有序治理[J].法治与社会, 2011, 2

[3]张亚勇.试论网络政治参与的无序性及其规范[J].求实, 2007, 12

[4]化建琼.当代中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无序性及规范[J].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2009, 6

上一篇:电视类讲坛节目下一篇:体育场馆的建筑节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