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应当

2024-06-19

不应当(精选十篇)

不应当 篇1

2011年元月, 一家房地产开发公司在其售楼广告中称, 购买其所建小区内的房屋, 业主子女可以“不出社区, 轻松读完小学, 且不必承担任何费用。”我夫妻因上班无暇照顾儿子上学, 觉得该条件对我们非常有利, 遂购买了一套商品房。可我们搬入居住后, 发现小区内的小学系民办, 不仅不能免费反而必须按照民办学校的更高收费标准缴费。我们要求公司承担该费用, 但被拒绝。理由是其先前的说法只是广告, 而房屋销售合同中并无有关子女入学的约定。请问:公司究竟应否担责?

读者:许茜

许茜读者:

公司必须就其承诺负责, 向你赔偿相关小孩入读费用。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条规定:“商品房的销售广告和宣传资料为要约邀请, 但是出卖人就商品房开发规划范围内的房屋及相关设施所作的说明和允诺具体确定, 并对商品房买卖合同的订立以及房屋价格的确定有重大影响的, 应当视为要约。该说明和允诺即使未载入商品房买卖合同, 亦应当视为合同内容, 当事人违反的, 应当承担违约责任。”其中表明, 即使未载入商品房买卖合同但可视为合同内容的条件有二:一是“出卖人就商品房开发规划范围内的房屋及相关设施所作的说明和允诺”;二是“所作的说明和允诺具体确定, 并对商品房买卖合同的订立以及房屋价格的确定有重大影响的”。

本案情形与之吻合:一方面, 上述“相关设施”, 并不单纯是指会所、健身设施、绿化面积等有形的附属物, 而还包括广告中承诺的有关服务。公司对业主孩子就读的承诺, 系其明确的自我添加义务, 该承诺自然应视为“要约”而被容纳。

另一方面, 子女的教育历来是普通民众最关心的问题, 你觉得公司对业主孩子就读开出的条件对自己非常有利, 也正源于此。公司同样是为了迎合购房者的需求, 而将之作为推销商品房的重要卖点, 或者是使其商品房卖得相对较高价格的一个重要砝码。由此反映出该条件对于你是否购房、是否接受该房价, 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及重大影响。在可以将公司就业主孩子就读问题视为要约的情况下, 你们夫妻买房时, 就此虽未在合同中明确, 但“亦应当视为合同内容”。

不应当只记得五年级作文 篇2

我们在生活中,考好了,不应当只记得,你自己付出的辛勤努力,还要知道,是谁?在你的背后默默地为你辅导,默默的督促着你。买衣服了,不应当只记得,衣服好好看,妈妈给我买的,还要知道,这都是那些纺织工们为你一针一线的缝制的……

在今天一周一次的晨诵课上,老师为我们讲了一首金波写的《不应当只记得》,老师讲的是呢么动情,是我也沉迷于其中,这首是写的是多么感人,是我的眼睛里不禁滴出来了几滴眼泪,这首诗的内容是这样的:

《不应当只记得》

金波

不应当只记得,

牛奶是从奶瓶里

倒出来的,

还应当知道,

牛奶是从奶牛身上

挤出来的——

牛从大草原上走来,

草原很辽阔、很遥远。

不应当只记得,

苹果是从奶奶的`

菜篮子里取出来的,

还应当知道,

苹果是从树上摘下来的——

苹果长在土地上,

土地很黑、很肥,

泥土里还有人们的汗水。

不应当只记得,

你是你爸爸妈妈的孩子,

还应当知道,

人人都有自己的爸爸妈妈——

这个世界很大很大,

有许多许多人,

共同生活在一个太阳下。

这首诗作者主要想表达的意思是:人们不应当只看一件事物的表面性,在享受这些事物的同时,请再想一想,这个事物的故事,因为,在这个事物的背后,或许会隐藏着一个令人不可思议的秘密!

下面是我看过读过品味过这首诗后自己仿写的一首诗:

不应当只记得

赵敏

不应当只记得,

饭是从锅里

乘出来的,

还应当知道,

饭是从妈妈的手里做出来的——

饭在妈妈的手下做着,

饭是那么香、那么甜,

饭里面还有妈妈对我们的希望。

不应当只记得,

衣服是你从衣柜里

取出来的,

还应当知道,

衣服是从洗衣机里洗出来的——

衣服在洗衣机里搅动着,

是那么神秘、那么有趣,

衣服中充满了妈妈对我们的关爱。

不应当只记得,

电脑是从商店里买来的,

还应当知道,

电脑是从科学家的手里研究出来的——

电脑在科学家的手里琢磨着,

是那么的艰难、那么的曲折,

电脑里有着科学家们辛勤的汗水。

在生活中,我们最不应当只记得,钱,时从口袋里掏出来的,还要知道,钱是爸爸妈妈用辛勤的汗水一分一毛攒下来的,同学们,让我们用自己的付出,来回报那些曾经帮助过我们的人们吧!

6月9日 星期一

不应当害怕中国人 篇3

中方组织者让我们选择参观线路:可以去领略建有许多摩天大楼的、令人难以想像的上海,也可以徜徉于拥有梦幻般的街道和多层立交桥的北京。据说,看到这一切,普通俄罗斯人会歇斯底里。他们只想找到我国的政府官员,责问一句:“可我们呢?!”

于是我选择了让俄罗斯人心理平衡的线路——乌鲁木齐—喀什。导游说,这可是中国的偏远蛮荒之地,是上海的反例。但是飞机尚未降落,我却已经有了“上海—北京综合症”的症状了。下面是无边的沙漠,但中国人却在顽强地“咬住”那一块块绿洲,农田在一寸一寸地同沙漠争夺土地。

再一次让我对中国人萌生敬意的是乌鲁木齐。一座座高楼大厦、贸易中心、高架桥……周边除了工地还是工地。中国的一个边疆地区的首府看上去即便赶不上圣彼得堡,至少也不比新西伯利亚差。

我们用数天时间参观访问了建在边境地区的几个经济开发区,每一位领导人的讲话都让我们觉得似乎是回到了苏联时期——到处都在说“我们会超额完成计划,产品多多,利润更高”之类的豪言壮语。汽车展厅里的中国吉普车只卖1.2万美元,摩托车和轻骑更是便宜得不得了。防火面板厂、瓷砖厂、医疗器械厂……一家家企业遍布整个园区。

忽然间,我似乎悟出了其中的奥秘。这里的生产线很老旧,企业使用的不是昂贵的进口机械设备,而是廉价的劳动力(月工资只有几十美元),工人每天工作12小时,一周只休息一天。当地提供给厂商的条件优惠至极:三年免税,低息贷款,投资建厂的计划一周内审批完毕,监管部门要想前来检查须经园区领导批准……

中国人是好样的!他们的力量令人惊叹!不过,经过了一周的长途旅行后,我们那孩童般的惊喜渐渐消退,因为我们看到了两个中国。

一个中国:到处是摩天大楼、工矿企业,人们开着名车,收看有线电视。

另一个中国:人们得不到怜惜关爱,住在土坯房里,没日没夜地干活,月工资只有20~50美元,却要支付高昂的学费、医疗费和种种赋税,为买一台电视机而长期攒钱……

一个中国:发射航天飞船,几乎向非洲所有国家提供资助(甚至超过苏联),经济上维持着高增长率。

另一个中国:因人口过剩和社会不平等而呈现紧张的状态。

脑子里想着关于俄罗斯是否会沦为中国殖民地的问题,我最终没能管住自己,向当地人提出了这一问题。令我吃惊的是,中国人哈哈大笑。他们把这当作是玩笑。后来发现我是当真的,感到莫名其妙:为什么要这样?

一名姓陈的官员对我说:“我们想同你们合作。我们不再当倒爷。我们要在独联体建工厂。这对我们双方都有利。”

人应当亲近土地 篇4

按照《圣经》的记载, 上帝是用泥土造出人类的始祖亚当的:“上帝用地上的泥土造人, 将生气吹在他的鼻孔里, 他就成了有灵魂的活人, 名叫亚当。”在中国神话传说中, 女娲也是用泥土造人的:“女娲抟黄土作人。”这些相似的传说, 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土地是人类的生命之源。

2

现在, 我们与土地的接触愈来愈少了。砖、水泥、钢铁、塑料和各种新型建筑材料把我们包围了起来。我们把自己关在宿舍或办公室的四壁之内。走在街上, 我们同样被房屋、商店、建筑物和水泥路面包围着。我们总是活得那样匆忙, 顾不上看看天空和土地。我们总是生活在眼前, 忘掉了永恒和无限。我们已经不再懂得土地的痛苦和渴望, 不再能欣赏土地的悲壮和美丽。

这熟悉的家、街道、城市, 这熙熙攘攘的人群, 有时候我会突然感到多么陌生, 多么不真实。我思念被这一切覆盖着的永恒的土地, 思念一切生命的原始的家乡。

3

“家乡”这个词提示着生命的源头, 家族的繁衍, 人与土地的血肉联系。一种把人与土地隔绝开来的装置是不配被称作家乡的。被阳光和土地放逐是最悲惨的放逐。拥挤导致人与人的碰撞, 却堵塞了人与自然的交流。人与人的碰撞只能触发生活的精明, 人与自然的交流才能开启生命的智慧。

4

一个人的童年, 最好是在乡村度过。一切的生命, 包括植物、动物、人, 归根到底来自土地, 生于土地, 最后又归于土地。上帝对亚当说:“你是用尘土造的, 你还要归于尘土。”在乡村, 那刚刚来自土地的生命仍能贴近土地。从土地汲取营养。童年是生命蓬勃生长的时期。而乡村为它提供了充满同样蓬勃生长的生命的环境, 农村孩子的生命不孤单, 它有许多同伴, 它与树、草、野兔、家畜、昆虫进行着无声的谈话, 它本能地感到自己属于大自然的生命共同体。相比之下, 城里孩子的生命就十分孤单, 远离了土地和土地上丰富的生命, 与大自然的生命共同体断了联系。在一定意义上, 城里孩子是没有童年的。

5

人类的聪明在于驯服自然, 在广袤的土地上为自己开辟出一个令自己惬意的人造世界。可是, 如果因此而沉溺在这个人造世界里, 与广袤的土地断了联系, 就真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了。自然的疆域无限, 终身自拘于狭小人工范围的生活毕竟是可怜的。

6

土地是洁净的, 它接纳一切自然的污物, 包括动物的粪便和尸体, 使之重归洁净。真正肮脏的是它不肯接纳的东西———人类制造的工业废物, 以及人类那些肆意践踏土地的恶念与丑行。读

学雷锋不应当给予奖励事例 篇5

3月11日,兰州七里河吴家园小学的一位学生家长向媒体反映,学校老师让学生上街摆拍劳动照,作为学雷锋活动的作业。家长质疑让学生从小学着弄虚作假,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不良影响。老师回应称,摆拍能够感受雷锋精神。

兰州这所学校之举并不好笑,而是令人啼笑皆非,继而摇头叹息,愤慨万端:他们这是在误人子弟!这些校领导和老师自己不懂雷锋精神、没有丝毫雷锋思想,作为为人师表者,已经是不可饶恕了,再将他们的错误思想强加给孩子们,简直是可忍,孰不可忍!

三月份是学雷锋月,这个月应该是最为热闹的,各地各部门各单位各企业各学校均无一例外地会举办许多活动,一时,阳春三月温情四溢、爱意融融。而在学雷锋活动中,我们需要警惕的是活动的形式化。

诚然,学雷锋不能停留在口头上以及概念上,要有实实在在的行动,要发自内心的互敬互助,以活动为载体的效果显然比纸上谈兵式的学习更能触动人心。但活动必须是有效的、切合实际而又能在参与者内心形成行动自觉的,一切留于形式的活动,都是与雷锋精神背道而驰、甚至对雷锋精神造成伤害的。

而弄虚作假的学雷锋,比搞形式的学雷锋负面影响更大这是在对雷锋精神的玷污。

时至今日,什么是雷锋精神根本无需在此再作普及,尤其对有文化的人。而往往是有文化的聪明人,聪明反被聪明误,作出一些给雷锋精神抹黑的举动。

看来,学习雷锋精神还真是个系统工程,要让人们的内心真正形成感动,在心灵感动的基础上做出自觉的助人为乐行为,让自己走进无私的高尚境界,还得从源头抓起,从认识开始,从思想开始,从人性深处的信念开始,这样,才能真正形成道德自觉和价值判断,否则,任何活动都是浮光掠影,即便活动那天再卖力地劳动、再热情地助人,都于事无补,活动一过,又回到了麻木的原点。

要消除人们内心阴暗和麻木的部分,必须重塑信念。在信念的引领下,才会明白人为什么活着,为谁活着,怎样活着才有意义,继而具备人文关怀和终极关怀,让博爱的阳光充溢人有限的一生。

生活日报3月10日讯(记者尹玉涛实习生刘雯通讯员刘珂珂)3月是“学雷锋月”。每逢3月,一些人就一窝蜂去学雷锋,有的敬老院、老年公寓甚至一天要接待十几拨献爱心的人。对于“扎堆学雷锋”,敬老院的老人不堪其扰,“感觉十分头疼”。

一进入3月,槐荫区康乐老年公寓的工作人员就感觉到,前来献爱心的人一天天多起来,有时候一天要接待十几拨“学雷锋小分队”。一拨刚走,一拨又来了,前呼后拥的,阵势都不小。一天下来,老人的被子被叠了十几遍,地被扫了七八遍,窗户也被擦了五六次,而要求给老人按摩的人不下三十个。此外,还有的学雷锋小分队要给老人义务理发,还要不停地和老人拍照合影,搞得这些老人们午饭吃不好,中午的休息也被迫取消。

一些敬老院的孤寡老人明确表示,他们不欢迎这种“献爱心扎堆”的形式,主要是每天要接待十几拨学雷锋的志愿者,他们身体上确实有些吃不消。实际上,这些老人平时比较寂寞,很喜欢有人来聊聊天、帮助自己干点活什么的,可每逢3月一些人就一窝蜂来学雷锋,搞得老人们疲惫不堪,现在不少老人都有点害怕3月了。一位老人告诉记者,去年3月5日“学雷锋日”当天,他被理了四次发,“一拨一拨的,想起来就头疼!”

电视台的去敬老院采访,志愿者帮卧床不起的老人擦洗。老人说:“能不能不洗了?”这是我今天第六次洗澡了!“不行!”于是老人在3月5日这天洗了七次澡。”

3月5号那天竟然发生了这样的笑话:一个上了年纪的老大爷,一年也不洗一次澡,3月5号那天一大早,民政局领导带着老人家去澡堂洗澡,老人非常高兴,表示衷心感谢。半上午的时候,街道妇联的领导又来接大爷洗澡。大爷说,我已经洗过了,不容分说,几个膀大的妇女,架起老人家就直接送进澡堂,洗完澡老爷子已是上气不接下气。下午一点,街道团委又来请老大爷洗澡,从澡堂出来老爷子有些迷魂倒眼。下午3点,又来一队解放军战士请老大爷洗澡,老大爷还没来得及解释,就被战士背走了,等到从澡堂里出来,老爷子直接倒地,赶紧送医院抢救。一天搓了四遍澡险些把老爷子搓死。形式主义害死人,自此,每到3月5号老爷子就跑到后山上藏起来,担心被活活搓死!

一、每当三月五号左右,大街上,多了很多的中小学生,急急地等着过马路的大娘或大爷!好不容易出现一位大娘,经常被学雷锋的人们,“架”着从街道上走几个来回!

二、每当这个日子,公共汽车上,从始发站坐到终点站,经常有“学雷锋”的人们,焦急地期待着抱小孩子的妇女,或挺着肚子的孕妇,经常为争一个孕妇,几个同学“争”得面红耳赤!

三、每当这个日子,敬老院里,突然“冒”出好多个“儿女”,因为不够“分”,一天一个大爷会经常“被理发”五六次,一位大娘会“被梳头”七八回,一位瘫痪的老人,经常“被洗澡”十多次!

四、每当这个日子,街道中学雷锋的学生们就多了起来!纷纷低下头去寻找地下的“一分钱”,警察叔叔也开始忙起来,“交给警察叔叔”的“一分钱”突然地“多”了起来!令警察叔叔也不知道将这么多的一分钱“交”给谁?!

五、每当这个日子,孤儿院里,突然“冒”出了好多位“父母”,因为“孤儿”不够分,经常一个孤儿要被几位“父母”来帮着吃饭,一件小衣服要有几位父母洗来洗去,送来的小食品,会堆成一堆,直至过期!

六、每当这个日子,五保户孤寡老人,突然“冒”出了好多个“兵儿子”,一股脑地将院子扫了又扫,缸里的水挑了又挑,柴劈了又劈,可这些老人,生怕这些“兵儿子”们把“藏着”存折,给“扫”没了!

七、每当这个日子,大街小巷的修车摊“生意”最难做!路过摆满了各种型号的打气筒,偶尔停下来打气的师付,车胎经常会有打爆的现象!

八、每当这个日子,理发店的“生意”也开始冷淡!路过免费理发的“摊子”象雨后春笋,可是负责卫生的城管从来不管!

九、每当这个日子,中小学校的学生们,都会到校很早,班级的拖布和扫把,经常会被有心眼的同学前一天藏起来,怕别人抢了学雷锋的机会!

十、每当这个日子,街道上的雕像和街道护栏,经常会有学雷锋的人们,拎着桶脏水,擦来擦去!

学雷锋给予荣誉被人利用

昨日上午,“著名炒作大王”,也是著名的“老赖”邓建国,携同其投资拍摄的电视剧《公主出山》的几位演员,其中包括他的90后新女友刘阳等,一道来到位于白云区的广州寿星大厦,参加“学雷锋”尊老爱老活动,为老人们发苹果拖地擦窗。面对是否又是“炒作”的质疑,他坦承此举是为扭转个人负面形象,“以前我的负面新闻太多了,现在想通过慈善来修复形象,希望以后正面新闻多过负面新闻。”(3.5《信息日报》)

“邓老赖”也称要学雷锋?怎么看都让人感觉别扭!

不是说邓建国不能学雷锋。全国人民都应该学雷锋,甚至包括一些老外都在学雷锋。学雷锋不存在谁可以谁不可以的问题。但学雷锋最根本的是心要诚,要真心实意地学,踏踏实实地学,通过学雷锋来改造自己的邪恶思想,树立高尚的人生观、世界观、荣辱观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为人民做一辈子好事善事,不做坏事恶事。邓建国这样一干人,只是摆摆姿态,让舆论炒炒自己,便于在公众面前,扭转太过负面的形象,改善自己做生意的环境。这算哪门子学雷锋?再说,邓建国之“臭”又岂是当着公众给老人发几个苹果所能扭转得了的?

学雷锋贵在以身作则,用模范行动来展示自己的社会形象。这些年,邓建国都在“身体力行”些啥?欠债赖账,招摇撞骗,高调消费,频繁换妻;馋于“老牛吃嫩草”,且一个比一个年幼,刚刚走了19岁的黄梓琪,又追了个少女刘阳;以54岁老汉高龄,染满头金发装嫩,居然还向公众宣称:我就喜欢年轻的,这是我的爱好!喜拥少女,也算人生爱好,真是闻所未闻!听其言观其行,似乎不知世间有“廉耻”二字。街头混混亦不过如此!即便在演艺界,也鲜见有这等厚脸皮!一个满肚子卑鄙龌龊坏水,不知廉耻为何物之徒,竟然面对公众说要学雷锋?鬼才信!

邓建国如果真的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之意,真想扭转个人负面形象,非下一番苦功不可。叫我看,得首先平心静气坐下来,花上一年半载时间,好好补习一下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认真接受一番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教育。然后,实实在在做几件符合伦理、符合道德、利于社会的好事、善举,用看得见摸得着的真诚与忏悔来取信于人。不经过脱胎换骨的重建形象过程,仅喊几句学雷锋口号,做做表面工作,除了给社会添几则趣闻之外,对眼下邓建国太过负面形象的改善基本上无济于事!

学雷锋的持续性

最近学雷锋是一个很热门的词汇,但是根据以往经验,也就火一段时间后面就啥都没了。

怎样才能使雷锋精神真正深入人心,化为自觉行动,正该成为我们思考的重点,成为我们工作的重心。毕竟,就在我们颂唱“学习雷锋好榜样”的时候,就在我们组织义务劳动、志愿服务等的时候,已有了“3月5日学雷锋,三月过后无影踪”的尴尬,对雷锋作为英雄典型的形成,对现有的学习形式和活动方式,有了不少微词甚至腹非。似乎雷锋虽一直在人们的记忆里,却又难免越来越模糊,越来越迷茫。

其实,时代在发展,雷锋、“学雷锋”及“雷锋精神”也一样,必然也得“与时俱进”。但我们不能不遗憾地承认,我们不少地方,许多时候,却始终将“雷锋”固定在“做好人好事”上,固定在“助人为乐”上,而“学雷锋”也自然就是“挥帚扫地,义诊医疗,爱心奉献,免费咨询”之类。这些固然是学习雷锋的具体行动之一,其实也该是每位公民、每位中小学生所应该做的,该是起码的要求和自觉的行为,套用雷锋同志生前的话,就是“这是我应该做的”!做了应该做的就是学雷锋,这样的学习有多少意义?而雷锋精神的实质,的内涵,我们到底传承了多少,践行了多少?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的意义,的价值,我们又发掘了多少,宣传了多少,社会认同了多少?这样工作的缺失,再加上社会矛盾的凸显,诚信的危机,道德的沦丧等等,虽年年呼唤雷锋,年年组织学习雷锋,但雷锋精神总落不了地,生不根,也就不必大惊小怪了。

这里,我突然联想到了网上广泛流传的一个段子:人们问回国的“海归”,国外有雷锋吗?外国人学习雷锋吗?而“海归”的回答是,国外到处都是雷锋。我没到国外去,但我愿意相信这样的话。而这样的话正给了我们启示,我们在千方百计组织学习雷锋和宣传雷锋时,我们在感慨“雷锋精神”之不存时,其实,我们更应理解雷锋精神的真谛,理解雷锋曾说出的那句“这是我应该做的”!如果我们每位公务员都牢记官德,勤政廉洁,执政为民;每位职场人都恪守职业道德,诚信互信;每个家庭都温馨和睦,孝亲互敬;每位学生都乐于学习,舒心愉悦;每位公民都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人格健全,品德良好;整个社会都以公认的道德准则与行为规范要求自身,约束行为,我们还需要天天讨论学习雷锋吗,我们还需要每年3月都组织开展学雷锋活动吗,我们还担心“雷锋精神”不会永传恒久吗?

毛泽东关于雷锋

1963年毛主席为雷锋题词时曾说:“学雷锋不是学他哪一两件先进事迹,也不只是学他的某一方面的优点,而是要学他的好思想、好作风、好品德;学习他长期一贯地做好事,而不做坏事;学习他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当然,学雷锋要实事求是,扎扎实实,讲究实效,不要搞形式主义。不但普通干部、群众学雷锋,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才能形成好风气。”

学雷锋应当给予保障

【黄石善良女孩“学雷锋”被骗8000元众网友热评】路遇两男子开着宝马,衣着不俗,还自称“港商”,有事急用钱,你借还是不借?“雷锋日”前夕,黄石一名女孩“学雷锋”借出8000元,谁知对方一去不回,女孩方知受骗。

黄亚夫说,社会保障机制匮乏,在个人利益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下,被救者和施救者双方都会产生焦虑感。对施救者而言,被骗被讹甚至被告等潜在风险所导致的焦虑强度一旦超过“利他”行为所产生的快乐感,就会选择回避甚至逃避。

“南京彭宇案”、“天津许云鹤案”等一系列恶性案件经媒体曝光后,作为一种负面效应形成一种条件反射,潜在的焦虑让人们在救人之前先考虑明哲保身。

“救人成本和风险高过正性预期,再想出现像雷锋那样完全纯粹的利他主义者,也难了。”黄亚夫对说。

按心理学划分,互助互惠的社会氛围也正趋向消解,“身边没了榜样,谁还敢做雷锋呢?”

周如南也认为,倘若无制度保障相关权益,公民作为个体为善“学雷锋”的成本太高。无制度保障的善行仅靠热情很难持续,“雷锋三月来了四月走”的现象,亦源自于此。最终,无论法律层面还是道德层面,遇事惯性依赖政府,成为大家本能的选择。

现在,我们该如何学雷锋

“法律的归法律,道德的归道德。”周如南认为,政府不能强行插手解决社会的道德困境。为了树立意识形态标杆,政府将雷锋作为宣传典型推出,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但是,新时代谈学雷锋,人心自治和公民社会的重建应为第一要务。

“新时代,同样需要雷锋。”黄亚夫说,在心理学上,人类的需求最高层次是为自我价值的实现。以“贵阳最美救人少女”向欣园为例,那一瞬间,潜意识里对自我价值实现的追求超越了对自身安危的顾虑。

2009年,美国加州通过“好心人免责条例”。立法初衷即是保护做好事者,避免其陷入“做好事反而惹麻烦或被告上法庭”的困境。

黄亚夫说,在雷锋稀缺的时代,提倡“纯粹利他”式雷锋要先通过各种方式保障和鼓励“互惠利他”行为,建立起互助的社会氛围。

7月初,海南某镇。该大队下士小刘完成测绘任务后,骑自行车返回宿营地途中,看到一位老大爷晕倒在路边,急忙拨通120急救电话,与医护人员一起将老大爷送到医院,使老大爷转危为安。不料,老大爷的亲属赶来后,硬说小刘是肇事者,不但要求他赔偿医药费,还扬言到部队告他。小刘担心激化矛盾,影响军民关系,只好从银行卡中取出3000多元付了医药费。

关于立意

三是不能把“学雷锋”仅仅地理解为做好事。——认为学雷锋就是做好事的看法,是比较简单还是比较狭隘局限的。“好事做了一火车”这是雷锋在忠诚自己的信仰与实践革命精神中的具体行动。一些人们把学雷锋当成就是做好事,是不全面的,是浅尝辄止的。说好听一点,就是还不够深入。当然,做好事,是需要的,雷锋也确实做到了做得好。但是,做好事还不能就说是雷锋精神本身(严格意义上说,即使是做个好人,也是不能地深刻地反映雷锋精神本质的)。过去,我在部队做连队指导员时,对战士们说过,一个人做好事(包括细小工作),不仅要看你做了什么,更要看你为什么去做和怎么去做。目的就在于引导战士不要把学雷锋做好事弄得浮浅狭隘了。学雷锋最主要的是思想要先进,一事当前要有正确立场、有正确态度、有正确动机。在这样的前提下的做好事具体行动,才符合雷锋精神本质要求。前边已经讲了雷锋精神的本质问题,那就是我们学习雷锋的重点。只有在这个基础上的做好人好事,才能够有质量、有价值,人民群众才会是喜欢的,赞扬的。否则,“学习雷锋活动”不流于形式主义也难,不被人刻意利用才怪。

三是不能被动学。雷锋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自觉。正如他在日记中所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无限是为人民的利益而工作而生活。我要把有限的生命运用到自觉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因此,自觉学雷锋才是实实在在的学雷锋。

然而,现在的问题正出在这里。为什么人们感叹雷锋不在了?就是因为自觉为他人服务,带来方便的人少了,有时出现这样的人,却受到一些人的冷言讽语,一方面社会组织不能给予正确的认可与充分的肯定,另一方面一些人却在用功利主义的狭隘思想去“质疑”。如此社会环境和思想环境下,能指望有谁还愿意去自觉自愿地学雷锋呢?我曾经在一篇《胡峰的主动扶,扶起的不仅仅是跌倒的老人》一文中,曾经特别地指出了胡峰“主动扶”的可贵思想和行动。

另外,在这里顺便提及一件事情。前不久,河南的一位大学生行孝替母亲坚持扫马路的事,受到社会普遍赞扬并受李瑞环肯定,结果河南省给了个“自强不息的大学生”称号,我认为,有些不妥的。这个称号并不能准确充分地反映这位学生行孝之本份与替母亲尽忠职守的精神。这位大学生身上最突出的就是“本份”自觉性。

本份,是需要形成自觉的。当自觉反过来成为一个人、一个社会的“本份”的时候,我们还会有“雷锋哪里去了”的叹息吗?

【词目】肯定

【拼音】kěndìng【基本解释】

1.对事物持确认的或赞成的态度。与“否定”相对

肯定成绩

2.有把握;无疑,有信心,有理由确信

你肯定会受到欢迎

3.确定

他们的关系还没有肯定下来,还谈什么结婚呢

毫无疑问;必定

肯定能增产

1.承认事物的存在或事物的真实性,与“否定”相对。2.表示承认的;正面的,与“否定”相对。3.一定;毫无疑问。4.确定;明确。

◎倡导

1.率先提议;首倡。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倡言和引导。

为奖励而学雷锋

家住郑州的李先生怎么也不会想到,年仅八岁的儿子为了得到一朵做好事奖励的小红花。竟然将自己的手机和钱包一并偷去教给老师,小红花是如愿以偿地得到了,但是小家伙为此也受到一顿皮肉之苦。

3月4日下午,李先生八岁的儿子涛涛放学了。小家伙还没有进屋就高举着手中的小红花高喊:“爸爸,我得小红花了,老师还表演我呢,说我是全班最好的孩子,做的好事最有意义,同学们可羡慕了”。

李先生因为家中丢失财物,正郁闷着呢。闻听儿子得到了老师这么高的评价,心情好了许多。:“宝贝儿子,告诉爸爸,你都做了什么样的好事。是怎么得到的小红花”。涛涛凑到李先生的耳朵边轻声地说:“爸爸,我把你的钱包和手机都拿去交给老师了,过几天我就向老师要回来。反正我的小红花已经得到了,你可不要告诉别人哦!.......李先生不听则罢,一听差点么气昏过去。扬起巴掌对着儿子的屁股一顿狠揍。:“兔崽子,原来是你呀,那可要了我的命啊”.......。李先生丢失的财物正是手机和钱包,钱包里面不仅有大量的现金。还有李先生的银行卡和身份证,为此他都快急疯。为此惊动了警察,没有想到自己痛恨诅咒的小偷竟然是自己的宝贝儿子,李先生的爱人知道后同样哭笑不得。

原来,眼看学雷锋日快到了。学校为了弘扬雷锋精神,就号召学生做好事比赛,谁做的好事多,有意义。就可以获得小红花,眼看离3月5日快到了。看着别的同学都有几朵小红花,而自己却还没有一朵。急中生计的涛涛便想到偷父亲的手机和钱包交给老师,得到小红花后再向老师索回。

写到这里,我却一点都快乐不起来。学校的本意无可厚非,初衷也是好的。问题是不该以奖励的方式去鼓励孩子,孩子的认知和辨别能力都还小。如果方式不得当容易误导孩子,那样非但得不到预期的效果,恐怕还会适得其反。

当然,这种方式也不是个例,就拿北京奖励公交让座来说吧。效果到底怎样,我们拭目以待,起码这种方式值得商磋。如果做一件好事都为了得到某种奖励,那还真的没有多大意义,也违背了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我看,还不如不做,或者默默无闻的做,无怨无悔得做那样不更好吗,你说的?

双方论点

浦东新区金桥镇在“3?5学雷锋日”推出一项新举措:做志愿者满一定时间,可获相应奖励,包括报纸杂志订单、体检、新区图书馆借阅证、大剧院演出票以及中级口译班听课证等。学“雷锋”做好事也需要奖励吗?人们议论纷纷———

“我们想建一个社会对志愿者的奖励反馈平台。”推出该项举措的金桥镇文明办主任史熠向记者细说原委。他曾组织志愿者向居民讲授急救知识,不料一段时间后,90名志愿者只剩3名。

中途退出的原因各种各样:有的因居民反应淡漠而兴味索然;有的开始满腔热情,做久了就有些懈怠;有的学生长期做志愿者,车费开支不少,“倒贴”不起只好作罢;还有一些志愿者因占用大量业余时间,遭家人冷言相讥,“你做这么多有什么用”„„

为什么当初一腔热忱的志愿者,难以几年如一日地坚持下去?史熠认为,志愿者需要从服务中得到快乐、得到认同,才能长期坚持下去。过去对志愿者的奖励,往往停留在精神层面,建立志愿者奖励制度,可以更有效地激励志愿者学雷锋的“士气”。

正方奖励不等于等价交换

“这样的关怀很温馨。”沈健从2001年考进大学开始,就加入金桥镇大学生服务团做志愿者。他认为,奖励是社会对志愿者的认同,而志愿者本身也有困难,需要关怀和帮助,况且一些奖励是志愿者提供的,发挥特长互相服务,与志愿者精神并不矛盾。

有人算了一笔账:做志愿者满50小时才可获订一年的杂志或报纸,事实上,50小时的劳动肯定不止挣这些钱,因此这一奖励并非等价交换,而是对志愿者的鼓励和人性化关怀。

志愿者汪凯齐仔细“研究”了奖励项目,发现都是以文化教育类为主。他很高兴:“奖励能让我们不断‘充电’,让我们在做志愿者的同时提高自己。”

奖励同样也可用于助人。金桥镇同时推出时间赠送机制:做满20小时即可把时间转送给别人,志愿者也可通过这种方式,让别人获得相应的奖励项目。

奖励制度推出后不久,金桥镇前往大学招募80名“垃圾不落地”活动志愿者,结果报名者有数百人。

反方奖励有违志愿精神

贺希是一家卫生院的B超操作员。2003年开始,她参加了“给村民做B超”志愿者活动,每个村都有200多名村民盼她去,为此她坚持了下来。

贺希认为,学雷锋并不需要什么回报,村民的认可就是最好的回报。

记者随机采访了一些市民。外企职员曹小姐认为,做志愿者应出于爱心和责任感,如要靠物质奖励来推动,是否有违志愿精神?她担心有人为了奖励将志愿服务当“打工”。

还有人担心该制度能否长期运行。市民韩先生认为,现在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存在弄虚做假的情况,如果做志愿者和自身利益有关,难保出现不诚信的情况,且如何认证志愿者服务时间也是个问题。随着志愿者不断增多,奖励支出的数额会越来越大,是否会让提供奖励者难以承受?

正方

八成大学生赞同学雷锋常态化建议完善奖励保障制度

东方网3月1日消息:据《劳动报》报道,昨天,一份关于《上海大学生对“雷锋精神”的认知与态度》的舆情调查报告全新发布。调查显示,81.9%的受访者认为:学雷锋要“常态化”。绝大部分大学生都愿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学习雷锋。

助人为乐就是学雷锋

记者了解到,复旦大学传媒与舆情调查中心会同上海教育系统网络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对上海市29所高校的509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电话随访。

调查中,10.2%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对雷锋“非常了解”,对雷锋“比较了解”的占32.6%,51.3%的人对雷锋“一般了解”,只有0.6%的受访大学生没听说过雷锋。

雷锋精神是什么?超九成大学生认为“雷锋精神”最主要的内涵就是“助人为乐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的崇高思想”、“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作风”、“甘当‘螺丝钉’的爱岗敬业态度”,依次排在2至4位。91.4%的受访者表示“当今社会需要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大学生们建议,新时代“雷锋精神”应当被注入“与时俱进”、“责任感”与“和谐”等新内涵。

愿意成为“身边活雷锋”

值得一提的是,81.9%的受访者认为学雷锋要“常态化”,他们首推志愿者、义工制度。另外,大学生们也提出,全社会应当完善对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者的奖励、保障制度,并在学校中加强“学雷锋教育”、在媒体上大力宣传雷锋精神,经常组织学雷锋活动。

对于“雷锋是过时的榜样,没必要学”这一说法,97.2%的受访大学生表示“非常不同意”或“比较不同意”。近七成受访者不赞同“雷锋是理想化的榜样,值得尊重,但学做有点傻”的观点,他们并不认为“学雷锋”是一件“傻事”。

调查还显示,近六成大学生认为“身边就有不少雷锋式的人物”。他们希望,生活中能涌现出越来越多的“雷锋”。95.5%大学生愿意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学习雷锋。

会主动扶起摔倒老人

“如果您看到一个老人在人行道上自己摔倒了,您会去扶起他吗?”这个备受关注的问题也出现在了此次调查中。对此,超过一半的受访大学生强调,自己会“马上扶”。不过,其中的34.1%坦言,会在“找到保护自己的人证、物证后扶起老人”。

调查还显示,86.2%的大学生们赞同“尊重市场经济价值规律和学习雷锋精神并不矛盾”的说法,他们认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并不妨碍“学习雷锋”。调查方也建议,全社会应营造一种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的“学雷锋”风尚,把“雷锋精神”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去。

该不该学雷锋

从古人的眼光来看

那是春秋时期,鲁国制定了一道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看见同胞被卖为奴婢,只要他们肯出钱把人赎回来,那么回到鲁国后,国家就会给他们以赔偿和奖励。这道法律执行了很多年,很多流落他乡的鲁国人因此得救,因此得以重返故国。

后来孔子有一个弟子叫子贡,他是一个很有钱地商人,他从国外赎回来了很多鲁国人,但却拒绝了国家的赔偿,因为他自认为不需要这笔钱,情愿为国分担赎人地负累。

但孔子却大骂子贡不止,说子贡此举伤天害理。祸害了无数落难的鲁国同胞。

孔子说:世上万事,不过义、利二字而已,鲁国原先的法律,所求的不过是人们心中的一个‘义’字,只要大家看见落难的同胞时能生出側隐之心、只要他肯不怕麻烦去赎这个人、去把同胞带回国,那他就可以完成一件善举。事后国家会给他补尝和奖励。让这个行善举的人不会受到损失,而且得到大家的赞扬,长此以往,愿意做善事的人就会越来越多。所以这条法律是善法。

孔子还说,子贡的所作所为,固然让他为自己赢得了更高的赞扬,但是同时也拔高了大家对‘义’的要求。往后那些赎人之后去向国家要钱的人,不但可能再也得不到大家的称赞,甚至可能会被国人嘲笑,责问他们为什么不能像子贡一样为国分忧。圣人说,子贡此举是把‘义’和‘利’对立起来了,所以不但不是善事,反倒是最为可恶的恶行。

果然自子贡之后,很多人就对落难的同胞装做看不见了。因为他们不像子贡那么有钱,而且如果他们求国家给一点点补偿的话反而被人唾骂。很多鲁国人因此而不能返回故土。

==========================================

从现代人的眼光来看:

茅于轼:学雷锋的悖论

每培养出一名做好事的人,必然同时培养出几十名拣便宜的人。过去人们以为宣传为别人做好事就可以改进社会风气,实在是极大的误解,因为这样附带培养出来的专门拣别人便宜的人,将数十倍于为别人做好事的人。

过去在宣传学雷锋的时候,电视上经常出现这样的画面:一位学雷锋的好心人义务为附近群众修理锅碗瓢盆,于是在他的面前排起了几十个人的长队,每个人手里拿着一个破损待修的器皿。电视台作这样的报道,目的在于宣传那位学雷锋的好心人,观众的注意力也被他所吸引。但是如果没有那几十个人的长队,这种宣传就毫无意义了。可是值得思考的是,这几十个人完全不是来学雷锋做好事的,恰恰相反,他们是来拣便宜的。用这种宣传方式来教育大家为别人做好事,每培养出一名做好事的人,必然同时培养出几十名拣便宜的人。过去人们以为宣传为别人做好事就可以改进社会风气,实在是极大的误解,因为这样附带培养出来的专门拣别人便宜的人,将数十倍于为别人做好事的人。

从社会的经济效益来看,这种义务做好事的行为也完全不值得推广。免费修理招引来的人,手里拿的多半是破损得厉害、本已不值得再去修的东西,有的干脆就是从垃圾堆里捡来的。现在因为可以免费修理,修理花的工夫再大,用的材料再多,也都是别人的负担,他们自己所花的代价只是排队要用的时间而已。从整个社会来看,花了修理用的材料,花了修理的时间和排队的时间,结果只是将一件很难再用的器皿修得勉强能用。如果将这些修理用的材料和时间,以及排队用的时间去从事更有效的生产活动,一定能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价值。所以从经济效率看,这种义务修理的活动也是弊大于利。

更有甚者,如果再有一位学雷锋的好心人替他去排队,自己不必花费这个代价,等待修理的队伍恐怕还会长几倍。这将是一个十分可笑的情景,一部分人为另一部分人义务服务并且帮他们排队,而受服务人专门享受他人所提供的服务。可见义务为他人服务的制度,必须以有一批享受别人服务的人为前提条件。这大概是鼓吹义务为别人服务的人所从来没有想到的吧。

义务帮别人修理器皿,还有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即原来从事修理业并以此为生的人,被这些学雷锋的好心人所排挤,他们可能是下岗的生活有困难的人。

艺术家不应当没有节制的找机会曝光 篇6

——伍劲

伍劲

Hiart.cn出品人

采访时间

11月20日

采访地点

hi艺术中心

1993年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毕业后,伍劲于1995年在中央电视台《美术星空》担任编导一职,这一工作让伍劲有机会接触许多艺术家,也就是从那个时候,他便开始关注青年艺术家,并买入他们的作品,鼓励他们创作。如今在他的带领下hi艺术中心、《hi艺术》杂志、hi小店、hi21艺术市集等多个关注青年艺术家的平台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作为青年艺术家的重要推手,伍劲为我们分享了他的经验和建议。

目前正在筹备的中国新锐绘画奖已经有10年了,通过这个平台,您接触的青年艺术家在状态上有哪些转变?10年前的70后,和今天的80后。

2011年上一届新锐绘画的时候其实已经全部是80后了,80后在这个舞台上已经差不多三四年的时间了,70后艺术家的数量就没那么多,我感觉80后是比较更丰富的一代人,从事艺术创作的人也多了很多,算是生逢其时,国家发展到这个时候,对文化艺术的需求空前膨胀, 80后之前的几代人都没有这样的机会,所以50后、60后能够取得非常瞩目的成功的人凤毛麟角,大多数人都默默无闻,或者没有机会靠创作来获得生存的机会。但是80后就有很多机会和可能性,他们创作的人群基数大,面貌相对更丰富。

今年作品征集的情况如何?

今年参选者的年龄已经限制在1984年之后出生的了,所以更年轻,从面貌来看,我个人觉得80后的绘画其实没有特别明显的线索。写实的、涂鸦式的、抽象的、极简的,看不出来主要的趋势,但整体来说,80后的艺术品质上了一个大台阶。之前我们本土的油画和西方的比总觉得自己的比较土,但是现在不会有这种感觉,更加国际化了。现在看85后的绘画,有时候很难分辨出来是中国的,日本的,还是欧洲的,这一代人不管从信息的获得,还是生活方式都更加国际化,所以呈现出来的面貌也是如此。

如今艺术家的创作更加多元,为什么这个奖项依旧只关注绘画?

相应的现在也有各种奖项,我们从10年前就是一个绘画奖,所以就这么延续下来。我们最近做的雕塑展比较多,也有人建议我们做雕塑奖,我觉得不可以一蹴而就,至少目前在雕塑这一块我还没有看到那么大的创作人群。

上世纪90年代你就开始购买艺术品,关注的也是年轻的艺术家,都是同龄人,当时还没有所谓的市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当时都是同学,生活在你旁边的一些人,现在就不一样,这些艺术家我都没打过交道。至于购买艺术品当时只是觉得这个事有可能,或者说应该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完全是一拍脑门的事儿,其实是有一定风险的,事实也是如此,买了之后很多年都没有反应。2005年是个突变,但是从1995年到2005年这十年市场都是波澜不惊的,所以如果把这个事情当作一个生意,当作投机可能是消耗不起的,好在当时也没这个想法,也是因为从来没有获得过这种刺激,没有做个任何投机的事情,比如股票,所以这就是你的生活。

当时买了这些作品,是自己收藏还是经营?

当时和同学已经在考虑我们是不是可以做画廊,只不过没这个能力,我的同班同学林松当时在做翰墨画廊,我跟他也有一些合作,当时主要是这种方式。现在看来,那时候的画廊都是非常初级的形态。

当时艺术家的生活状况是怎样的?

其实跟现在的艺术家也不会有太大的差别,无非是机会少一些,所以他们也会抓住各种机会,希望能够出售作品来获得维持生计的可能。

那会儿没几个画廊,那么他们销售作品的渠道有哪些?

在外交公寓做展览是上世纪90年代初很常见的一种方式。现在我们不会觉得中国人和老外的收入差距有多大,只是老外的平均收入会相对高一些,中国也有很多高收入人群。但是在当时,老外的收入要比我们高很多,悬殊特别大,而且那时候中国人对当代艺术还没有概念,有购买力的人也不可能购买当代艺术。所以总体来说,那个时候的艺术家还是比较辛苦的,能够熬过来的艺术家都非常不容易。

新锐绘画奖最初以展览的形式,是否也是希望给青年艺术家提供一些帮助?

对,因为我们设定了年龄,30岁以下,越是这个年龄段的艺术家,越难获得机会,所以我们就想为他们提供这么一个可以被大家看到的平台,主办机构还可以发点奖金。那是2004年,当时完全没有市场,最近拍卖了544万港币的那件王光乐的《水磨石2004.1.1~2004.2.5》,我前几天看画册还看到,我觉得就是曾经参加新锐绘画奖的其中一件,当时估计也就2万,何香凝美术馆就收藏了一件该系列的作品,其实主办方也得到了很好的回报,当然美术馆不是以盈利为目的的机构,我们不能用金钱来衡量这件事情。

目前,艺术生态中的诸多环节您都有涉及,如画廊、杂志、艺博会、艺术奖等,能否谈谈您的规划?

所有的中心点就是聚焦年轻艺术家的成长,各个平台都可以参与进去,hi小店是跟大面积艺术家的初步接触,hi21艺术市集是更进一步的接触,然后再到画廊这个层面基本上就是以个展的形式呈现,更深入的合作。是一个递进的关系,同时在价格上也会有区分。

这样的平台接触的艺术家的数量是非常庞大的,这样一层层筛选,工作量也非常大吧?

这个很快,因为我们不同的同事负责不同的艺术家,我本人跟艺术家直接的交往很有限,我就是通过作品,比如新锐绘画奖可能要看1000个艺术家的作品,一个礼拜也就看完了,但是如果要拜访,好几年也拜访不过来。第一轮筛选后,300多个入围的,再选,最后参展的是60位,其实所有的作品在第一轮的时候我都已经看过了,所以也不复杂。

nlc202309051118

其实是一个非常高效的方式。

对,但是具体联系某个艺术家我就做不到了,所以我基本上跟艺术家都不认识,除非他们到了做个展的环节,可能我会更多一点交流,这种交流也非常有限,一年见面的机会也不会超过两三次。

挑选过程中,您的判断是基于多年的经验?

是一种经验,也有一些个人偏好,但各平台毕竟还是会呈现各自的风格,有些即便我个人喜欢的也不一定适合在这做。

这10几年来,有哪些青年艺术家的成功案例是值得现在的青年艺术家借鉴的?

这样的艺术家有很多,我想艺术家成功的理由是有很多种的,但是最重要的还是在艺术上要专注,要有自己的特点。

如何看待许多机构和项目都将注意力放在青年艺术家这块,一哄而上,您怎么看这一现象?

在这件事情上,我们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我们有超过10年的历史,会比别人多一些经验我们也走过很多弯路,知道哪条路是走不通的,但是有些人就会掉到坑里,尤其是在热潮当中,容易把控不住自己,因为里面有各种诱惑。

这是一个比较大的优势。

对,但是也非常有限,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优势,比如资金的优势、年龄的优势。今天还有个朋友跟我说,现在很多人投入到这个行业中,他们还没有一次惨败的经历,沉浸在一种乐观的情绪中。但是经历过2005~2008年的人,大多数都是有非常惨痛的教训的,就像现在刚结束的拍卖,很多结果看上去好像还不错,但是5年前是更高的价格,之所以会缩水成这样,还是在2007年前后的不冷静, 在作品选择上的失策,作品没有好到那种程度,却给了很高的价格,今天热潮再次到来,虽然还没有热到当年的程度,但是也能看到很多作品变得很贵,80后的作品也可以上百万,现在可以说是凤毛麟角,但是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我觉得在接下来的3年,可能会有10~15个人,在这个过程中肯定会有很多人受伤,但是也有一些人会获得非常大的成就。

从艺术家的角度来说,有这么多平台可以提供给他,反而让人觉得青年艺术家有点被过度消费的感觉。

常见的平台其实都是初级平台,真正的高级平台是像商业画廊,或者二级市场的拍卖行,美术馆的学术性展览,双年展等,这些才是高级形态,这种针对年轻艺术家的选秀,或者奖项我认为都是初级行为。有的人可以在海选中一鸣惊人,就像超级女声、好声音可以成就某个人一样,在这个信息发达的社会,传播非常快。但是作为一个艺术家,创作达到一个高度是需要时间的,并非年轻时候就可以实现的,而且艺术家的生涯也要经受各种考验,金钱的诱惑,情感的挫折等等,在这样的过程中,你还可以持续创作,可以在作品上有推进,所以说对年轻艺术家来说时间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不是说一次选秀就可以一直这样,最起码我不这么认为,但是选秀会对艺术家有一定的帮助,可能是个机会。

面对这么多选择,你有什么忠告要给青年艺术家吗?

我不会刻意的给出提示,但从我不建议艺术家没有节制的找机会曝光,没有用。就像我刚才说的,成功或许需要的是画廊、拍卖、双年展这样的平台,其实关键的几个节点抓住了,就有可能。参加100个选秀,没机会还是没机会,因为这个行业不是一个纯粹靠大众投票的行业,它不像超级女声每个人发条短信就可以塑造一个明星,这个行业显然是靠少数人的投票来决定结果的。整个过程参与的人不多,收藏家、画廊老板、拍卖行、策展人、批评家、美术馆长,如果这些人足够强有力,你就是明星,成为市场上炙手可热的人。

当然这整个过程也不复杂,并不是说各种秀场都一定要去,如果艺术家身上有亮点,还是很容易被捕捉到的,所以我不建议艺术家用很多时间去社交,尤其是在初级阶段,你的圈子决定了你的社交是无效的,最终还是作品说话,我们会尽可能把好的作品,好的艺术家给呈现出来,因为这就是我们的工作,也是我们整个商业循环当中的一个步骤。

应当加强写字教学 篇7

关键词:加强,训练,影响,因素,建议

目前, 在乡村中小学普遍存在学生写字差的现象, 主要是字写得不够端正, 不规范。这还是次要的, 更重要的是错别字很多, 古汉语中的通假又复活了, “通假”的滋生蔓延, 让学生写字的大地“杂草”丛生, 荒芜惨淡;写字的天空“乌云”密布, 灰暗少光。

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 本人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当前教育评价机制的影响

不论素质教育提倡了多少年, 也不论教研教改进行了多少年, 评价学校、老师的标准是升学率、学生的考试成绩。所以, 学校不得不把学生的考试成绩 (优秀率、及格率、平均分) 作为考核教师的主要指标, 必须以“应试教育”作为教与学的中心, 一切围绕这一中心展开, 一切与此中心无关的东西均被冷漠。仅举一个现实的例子:九年级中考成绩低于国办高中录取分数线1分, 要读高中, 就得家长掏几千元 (近万元) 培养费!依然是“考考考, 老师的法宝, 分分分, 学生的命根”。字写得是否美观、规范, 正确与否, 谁去管?反正是考生语文卷错别字扣有限那点分, 其他学科成绩几乎与写字的要求无关。

二、与社会大环境有关

在现在的整个社会里, 追求功利的思想占据了主导地位, 写字训练具体到每个教师来说, 无关功利, 对学生的考试也没啥功与利。故而, 写字训练, 成了“金屋藏娇”。另外, 电视、报纸中的广告语, 为了商业目的, 随意更改成语或其它常用语句中的字, 对孩子进行了错误的诱导。这几乎是普遍现象, 势必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

三、网络技术带来的影响

电脑打字代替了手写日益盛行, 人们越来越多地选择打字作为书写手段。“微博”“聊天”“QQ”, 还能语音录入;手机短信、电子邮件等普遍使用, 谁还写信。长时间不动笔, 肯定写不出好字, 甚至到了提笔忘字的程度。

四、部分教师的影响

最近几年分来的年轻教师, 不论是专科还是本科毕业生, 也不论是学哪个专业的教师, 大多数把字写得歪歪斜斜, 也有错字, 很不规范。学生一看, 师都如此, 生又何必呢。

汉字从半坡原始居民的图画、符号, 到商朝定型的甲骨文, 以后都在发展中, 逐步形成了篆、隶、楷、行、草各类字体, 成了世界独一无二的象形文字, 也是最古老的文字, 世人称之为文化瑰宝。鲁迅先生赞汉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 音美以感耳, 形美以感目”。可见让学生写字是一种审美教育, 必须加强写字教学。

隋唐时期, 日本参照汉字, 创制了本国文字, 始铸于708年的“合同开宝”圆形方孔铜钱, 文字也是汉字。并且唐诗、书法等, 在日本广为流传。目前, 日本以及遍布世界的孔子学院、孔子课堂, 都兴起了中国书法课。外国古今尚如此, 国人将何为?一个人从小学到大学毕业, 至少在学校15年, 这可是练习、书写汉字的最佳地点与时间。然而, 有的大学生写字却歪斜潦草, 这不是把中华民族的瑰宝, 不当一回事吗?真是国人的悲哀、整个民族的悲哀。我们不要求每个人都成为书法家, 但被称为“瑰宝”的汉字, 还是要好好、规矩地写一下吧!

教育部有关文件:“在重视学生掌握计算机汉字输入技术的同时, 必须继续加强对中小学生写好汉字的训练。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写字教学应加强, 不应削弱”, “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汉字, 是有效进行交流的基础保证, 是学生学习语文和其他课程, 形成终身学习能力的基础;热爱祖国文字,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具备熟练的写字技能, 并有初步的书法欣赏能力是现代中国公民应有的基本素养, 也是基础教育课程的目标之一”。可见教育部对中小学生的写字十分重视, 因为写字教学可以陶冶学生情感、改善师生关系、培养审美能力和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对祖国文化的理解, 既有利于写字技能的提高, 也有利于增进学识修养。为了提高中小学生写字能力, 建议:

1. 语文以外的学科, 作业、试卷的判定, 均应在汉字书写、卷面整洁度方面, 给予一定的加减分。

2. 评价机制应把写字教学质量作为考量的一个方面。

3. 应规定中小学的课程表里要适当增加一定数量的写字课, 并落到实处。

4. 教育教学改革, 写字教学应是重点之一。

5. 各级师范类院校, 在学生毕业前, 最起码应把好粉笔字、钢笔字这两关。

因为“字如其人”, 从一个人的字迹中, 可以透出该人的性格、素养等方面的内容, 是一个人的“第二张脸”。教育的目的是为祖国培养“四有”新人, 写字就是重要的一方面。

行政会议应当具有“三性” 篇8

听了朋友的话, 笔者不禁哑然!从这些行政会议记录本我们就可以推断其开会的日期、开会目的、会议方式和流程。毋庸置疑, 学校中的行政人员就是学校的主心骨, 是学校发展的核心力量, 是带动学校前进的火车头, 从他们的工作重心中就可以折射出学校所开展的中心工作以及发展的方向。因此, 学校召开行政会议的主要目的应该是为了商讨、研究出解决学校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某些问题的方法、策略, 为学校的发展出谋划策, 从而使学校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 应该具有主动性、研究性、多样性。学校应当弄清行政会议的性质, 摆正行政会议的方向。

行政会议应当具有主动性

学校召开行政会议不能只是被动地传达上级指示, 它不能被异化为一个传声筒, 而应该出自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具有主动性。校领导在学校管理的工作过程中要树立“我要做”的主动观念, 而不是“上级领导要我做”的思想, 因此, 就不一定非得要在接到上级行政部门的通知之后才去召开行政会议, 在学校的发展过程出现了某种问题、状况, 我们就可以主动召开行政会议商讨出解决的策略, 从而使学校步入健康的发展轨道。例如, 某项规章制度在具体的学校管理实践中出现了一些不合理的地方, 我们就可以在发现问题之后就开会讨论, 进行相关修改;在某个时期内发现了学校内有些不利于学校发展的某些不良现象 (如有教师工作时间上网玩游戏、体育课有“放羊现象”等) , 我们就可以当天召开行政会议商讨解决的方法;“三八妇女节”来临前夕, 我们也可以临时开个会, 研究一下如何庆祝, 从而让所有的女教师过一个温馨、难忘的节日……

行政会议应当具有研究性

行政会议不能异化为事务性的会议, 不能只是一味地布置、分配任务, 不能只是“上级领导有什么样的要求, 我们就怎样落实”, 我们的工作应该有自己的思考, 有自己的特色, 有自己的创新, 即行政会议应当具有研究性。例如, 学校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创建特色, 那么到底应该创建何种特色呢?又该如何进行创建呢?我们就可以召开行政会议围绕这一主题进行分析、研究、讨论, 进行专题研讨;学校教研组活动的形式过于单一, 使得教师们的活动积极性大为消减, 影响了集体备课的质量, 我们就可以以此为话题召开行政会研究如何改进学校的教研组活动的措施;学生们的活动场所不够, 我们也可以召开行政会议研究一下如何开辟出适合学生活动的各类场所 (如“书香长廊”“‘棋’乐无穷”“乒乓世界”等) ;要保证学生在校体育锻炼时间不少于一小时, 但对于当天没有体育课的班级来说, 只有大课间活动的锻炼时间, 不足一小时, 这个问题应该如何解决?行政会议就可以对此进行研讨, 从而找到合理统筹安排时间的方法……

行政会议应当具有多样性

“裸辞”!可以理解,应当慎行 篇9

关于“裸辞”的准确词义还有待于现代汉语专家给出,相信过一段时间会有的。现在我们称之为“裸辞”的词义大致是指因某种外在或内在的原因,职场中的一些白领在没有找好下家,毅然或决然辞职的现象。当然,“裸辞”的现象在蓝领中也在发生着。分析一下白领“裸辞”的现象,期望对于即将走上职场的高校毕业生的选择有些帮助。

裸辞的N多原因

从已经“裸辞”的职场人士所述的原因来看,各有各自具体的原因,因为关于“裸辞”原因的感受是非常个性化的。我们每个人都是非常具体的人,走进职场前都有与其他人不同的出身环境、学业背景、心理结构、社会关系,“裸辞”的人们也一样,他们每个人都有对职业价值、生命意义、职业具体环境的不同理解,从而形成自己的个性,这个个性是一个由生理的、地理的、社会的、经济的、文化的、职业的因素所组成的复合体。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我们不能说某人的“裸辞”是绝对的好或绝对的不好。进入职业领域,已经“裸辞”或准备“裸辞”的人有他个性的各个方面,有他自己的各种需要。

关于“裸辞”的现象,有人分析为三大派,即“放空派”、“计划派”、“修养派”。对于已经“裸辞”的人们来说,他们给自己“裸辞”的理由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一是自己的学识技能不给力,难以完成工作职责,处于疲于奔命的状态,没有职业成就感。二是从业太劳累,干不完的活,加不完的班,看不完的领导脸色。三是相对待遇低,付出与收入的自我感觉不成正比。四是职业发展遇到“天花板”,工作单调。五是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身心疲惫,缺乏幸福感。关于幸福感、疲惫感都是主观感受,因人而异的。

裸辞后的现实困境

“裸辞”的主,在没有找到一个职场下家的情况下,潇洒地“挥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享受了某种自由。我之所以用“某种自由”的概念,是因为自由体现在人的生命的不同方面,比如自主支配时间的自由、没有管理规章束缚的自由、不需看其他人脸色的自由、不需要斤斤计较的自由。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看到,就自由而言,在不同自由之间也可能是矛盾的、不能兼容的。比如不工作享受的自主支配时间的自由与消费的自由之间似乎不好协调。

职场中的人“裸辞”后所面临的处境,就一般情况而言大致会出现三类问题:第一类可能需要面对是物质性的生存。“裸辞”后,没有了薪水收入,但人依然活着,物质性地存在着,依然需要衣食住行,需要养家糊口,甚至每月偿还房贷。如果持续性的没有收入,享受“饥饿的自由”即将来临。第二类可能需要面对是精神的家园。对于职场人来说,谢绝一切应酬、劳务,在家是做宅男宅女,冬日里晒着太阳读着霍金的《时间简史》或读亨利·大卫·梭罗的《瓦尔登湖》,夏日里在树荫下的听着蝉鸣看野草抽芽,确实是一种难得享受。“裸辞”后,即可以过上这样的生活。但是,在团队文化的圈子里浸润过的人,且不说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中所论述的,人有归属的需要,就说老朋友日见生疏,新朋友无从认识,较长时期清静过后的孤独就会慢慢爬上心头。第三类可能需要面对是职业发展的障碍。在职业领域,一些行业低端岗位需要并支持跳槽,而有一些行业领域,由于业态性质并不欢迎跳槽择业的人员,这些行业领域的企业人事主管担心你以前的行为会再次发生,所以对跳槽的求职者持一种审慎的态度,导致再就职的不易。现在企业招聘中的一个现象特别应引起准备“裸辞”的人们充分注意,企业更看重求职者与企业文化的适应,而不仅仅是职业技能,以至于企业人力资源主管会更多地考察求职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因素。比如,企业人力资源主管请你提供前一个就职岗位的人力资源主管的联系方式,以便考察,你就有再次面临困境的极大可能了。而且你对“裸辞”的企业环境的不适应,当你准备求职的下一家企业可能依然会遇到同样的环境。假如“裸辞”成为职业习惯,就象炒股炒成股东,炒房炒成房东,“裸辞”裸成职业“裸奔”,以至自己无法解套,很可能招致“生不逢时”的挫败感。

慎行乃至迥避“裸辞”

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在职场中,我们面对的是始终不断的选择,比如选择坚守,或选择离去,或选择追求物质利益,或选择追求诗意生活。不同的扶择,总有着各自的尺度、砝码或内在的逻辑。

绝对地说“裸辞”是利或是弊,是不符合现实生活逻辑的。每一个已经“裸辞”的人,或者准备“裸辞”的人,或者旁观“裸辞”的人,都有自己的视角与价值追求。在这里,我对准备“裸辞”的人,包括已有心理准备的人,已有行动准备的人说,当面临是否“裸辞”时,应当把握三点:

一是认识自己。只有先认识自己,才能真正地设身处地的去理解环境,理解与自己共同学习、共同从业的其他人的反应,这对自己在职场的行为会产生积极影响。现阶段,在经济领域、政治领域、社会领域、教育领域正在并且已经发生着结构性的变革,这种结构性的变革还将以或快或慢的速度持续着,职场中所面临的问题有可能在更广阔的范围里出现。把握自己的价值与人生追求,或者换一句话说,我到底想要什么?我在职场值几斤几两?这涉及到客观地认识、评价自我,既要看到自己的优势,也要知晓自己的弱点,对自己有一个全面、深刻的认识。而深刻地认识自己,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或通过专家的咨询来澄清,专业咨询机构的专家一般会用一些理论模型作为测量工具,有一定信度和效度的。

二是把握环境与机会。人们应该而且能够自由自主选择职业生涯,但人们又是在特定的客观环境限制下进行选择的。不论是初入职场还是选择跳槽或“裸辞”,都应该对环境的认识做一番功课,分析一下机会在哪里、职业空间在哪里。

三是把握选择的方法。“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说的是比较的方法。通过比较对问题的认识可能会更清晰。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在是否“裸辞”时,听听父母或师长的意见是十分必要的,他们可能会更客观地分析问题,提出建议。

如果说,一定要“裸辞”的,我认为有四类人是可以“裸辞”的。其一是有一定资金基础的人,可以长时期不为衣食所忧;其二是准备考研或考博,辞职后可以集中心思精力去考学;其三是某些行业的高能人才,他们在职场中占有买方市场,什么时候想就职,职场会涌现许多选择的机会,这一类人“裸辞”后,猎头公司会找上门来;四是准备创业的人,这没的说,挥挥手走人就是了。除以之外,其他的职场群体,应该缓行“裸辞”,应该迥避“裸辞”。

对于准备进入职场的应届高校毕业生,以及新进入职场的高校毕业生来说,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职场的机会可能很多,但要紧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师德应当追根溯源 篇10

一、诲人不倦,崇高理想

孔子之所以成为万世师表,根本原因是他把教育当成毕生追求的事业,具有崇高的教育理想和坚定的教育信念,而不仅仅当成一个养家糊口的差事。因此,他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忘初衷,迎难而上,坚持把教育学生作为崇高的理想来追求,无论什么人向他请教,他都毫无保留,诲人不倦是孔子最可贵的品格。

想想现在的有些老师们,把教学当成事业?还是仅仅当成饭碗?又有多少老师们在各种考核的逼迫下,疲于奔命地弄课题做项目发论文?还有多少人如孔子一般坚守着教学?

二、有教无类、平等施教

孔子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悔焉(《述而》)。明确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想实现学在四夷的局面,使那些愿意学习而在学力、经济条件和时间上又允许的人,不论贫富、贵贱以及年龄和国别,都可以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孔子生活的时代是“学在官府”,只有贵族有权人才能接受教育,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提出“有教无类”,仅用“历史性的突破”都不足以描述孔子的功绩。与古人对照一下,现在的老师做得如何呢?小到调换座位,大到评选优秀,择校升学,是不是真的做到一视同仁了呢?

三、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子路》)正所谓欲为人师先正己。他虽然也不乏用语言教诲他的学生,但更多的是身教,以言行合一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他的学生。孔子说: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夫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夫何言哉?(《阳货》)治国与从教是一个道理,只要自己行得正,还忧患什么呢?

四、学而不厌,博学知新

孔子认为教师必须先学好然后才能教好。他的好学令世人钦佩,他的自我评价便是: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公冶长》)。孔子一向谦虚,而学习这件事他就没谦虚,事实也是如此,他每事必问,随处拜师,不耻下问,无常师,《学而》和《述而》便记录了大量的孔子关于学习的论述。

五、因材施教,注重方法

因材施教、注重方法属于教学思想,也可以在师德这里谈一谈,师德高尚的人才会潜心研究教学,这些教学思想之精华也能反映出一位为师者的师德。

1.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孔子教学经验的核心,前提是对学生的充分了解。孔子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学而》)充分了解学生之“材”,才能因其“材”而施教。孔子通过听其言、观其行来了解学生。了解学生之后怎么进行因材施教呢?

第一,对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第二,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教育。第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进行教育。

其实用现在的眼光看,学生的先天素质确实有所不同,教育并非万能,不可能想把学生教育成什么样子就会教育成为什么样子,不能对生命做所有的事情,所以要因材施教。孔子尚且能意识到这一点,而今人却忽略这一点,教育万能论横行霸道,认为所有的学生都应该能被教成“人上人”,而全然不顾学生的先天素质,这种言论完全违背了教育规律。

2.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性的调动是教学过程顺利完成的关键,在中国,启发式教学的奠基人当之无愧应该是孔子。孔子讲: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

3.学思并重。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他认为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乱而目标不明确,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空乏而不实没有进步。孔子以自己亲身体会告诫学生:吾偿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4.由博返约。博学多闻用来解决教学的广度和深度的矛盾。孔子主张知识应该广博,同时为防止杂乱无章,须有中心加以统帅。《雍也》中载: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上一篇:城市防涝下一篇:交易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