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道德责任

2024-08-07

公民道德责任(精选十篇)

公民道德责任 篇1

1 关于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的认识

1.1 公民道德教育理论的概念。

公民道德教育, 是提升公民道德素质的教育, 对高校来说就是针对大学生公民的普遍教育。道德教育和人们道德人格的形成与完善是一致的, 其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大学生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操、锻炼道德意志、确立道德信念, 养成良好的公民道德习惯。

1.2 公民道德教育理论的内容。

公民道德教育的内容结构从纵向看是由道德规范、道德原则和日常道德规范构成的, 从横向上看则是由政治道德、职业道德、生活道德、社会公德构成。十六大报告指出公民道德建设应“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 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 使“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二十字基本道德规范深入人心, 使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观念和道德要求成为广大青年的行为规范。十六大报告中谈到道德建设时还强调以“诚实守信”为重点。诚信教育在大学生的公民道德教育中处于基础地位, 也是较为核心的环节。

1.3 公民道德教育理论的原则。

大学生的公民道德教育主要应遵从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身作则几个原则, 要摒弃冰冷的说教, 要以真情真诚去感染感化人, 以情易情, 以爱易爱。

2 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的现状和困境

当代大学生中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已日益深入人心, 追求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的自觉行为。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在更新, 大学生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 有理想、有道德是当代大学生的主题形象。但是, 随着社会成分的多元化, 外来文化的深入化, 大学生道德问题上的矛盾和困惑也明显增多。主要表现为大学生在诚信和责任意识方面存在不少不如人意的地方, 主要是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就业、情感几个方面。

2.1 学习方面。

表现在考试作弊, 作业、实验和实习报告的抄袭和学术论文的抄袭, 考试作弊在大学校园里已经是见怪不怪了, 作弊的“战场”和“技术”都发生了巨大的进步, 从学校的期末考试到国家的等级考试, 从夹带的小抄到微型现代作弊器, 呈现了现代化和多元化的趋势。其次是整个班级大学生的作业、实验和实习报告往往只有一两个版本, 往往令很多任课教师哭笑不得。再者就是, 对于老师布置的论文, 不是认真学习钻研, 而是“百度”一下, 再“拷贝”和“粘贴”, 便大功告成。

2.2 生活方面。

表现在恶意拖欠学费和骗取国家助学贷款, 个别大学生推崇及时行乐, 攀比成风, 把学费当作一切消费的资本, 购买电脑、长期网游、大肆娱乐等等。其次是通过提供虚假证明等手段骗取国家助学贷款和国家助学金, 供其吃喝玩乐, 这大大违背了国家的初衷, 而且也带来了非常大的消极影响。

2.3 就业方面。

表现在伪造证书、自荐书上掺假和随意违约, 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 很多大学生为了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 便在就业自荐书和推荐表中, 弄虚作假, 涂改成绩, 伪造证书等等。其次在就业后随意违约, 不少大学生责任意识淡薄, 就业时稍有不如意的地方, 就觉得不能满足自己的要求, 便随意违约, 给学校就业工作和用人单位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

2.4 情感方面。

表现在恋爱的动机不纯和交友的功利性。部分大学生把恋爱看作是填补心灵空虚的一种方式, 而不考虑恋爱双方对爱情的义务和道德责任, 表现出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其次在交有时过于看重朋友的社会背景和家庭出身, 受西方文化的冲击, 带有很大的功利性。

大学生诚信和责任意识的缺失, 必然加剧社会的诚信和责任意识的缺失, 影响国家道德水平的不断提高。

3 大学生诚信与责任意识缺失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产生的诚信意识和责任意识缺失与社会客观因素、学校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和施教者自身存在的问题息息相关, 是社会、学校、家庭各方面问题的综合反映。

3.1 社会环境的影响。

当前, 我国市场经济正处在改革和转轨期, 人们处在各种利益的创新分配中, 相当多的人有失落和不满足感。社会和经济矛盾冲淡了一部分人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使诚信和责任意识缺失, 道德退化。历史的嬗变、经济的转型、新旧价值观念的冲突, 使得大学生产生了道德上的迷惘。在社会的某些领域出现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潮也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校园内的大学生, 使得他们对道德准则的信任感开始减弱, 对于公正的社会规范产生动摇。

3.2 学校环境的影响。

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 学校公民道德教育的状况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和责任意识。学校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高校公民道德教育体系的不健全。施教者自身的问题直接影响着学校公民道德教育的效果, 其次高校客观不诚信的表现严重影响了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实效, 再者就是高校的道德评价体系的不完善和必要约束机制的欠缺。

3.3 家庭环境的影响。

一方面, 中国家庭教育长期以来过分强调智育, 过分追求名次、高分、名校, 而忽视对他们进行正常的道德教育。其次很多家长忽视生活的细节, 自身不能起到很好的模范作用。

3.4 自身素质的影响。

大学生由于受到年龄、阅历、一些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误导, 表现出与道德规范背道而驰的行为模式。由于自身法律意识的淡薄, 往往漠视法律, 不知道不守信带来的法律后果, 没有把诚信和责任同法律联系起来。

4 改进大学生诚信与责任意识教育的几点思考

任何人的诚信和责任品质都是在家庭、学校、社会生活中逐步确立起来的, 它受到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制约, 诚信与责任意识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 决不能一蹴而就, 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4.1 着力改善家庭教育的垂范效果。

中国的家庭在市场经济时代, 在独生子女时代, 不能只是注重子女的智育成绩, 而忽视对子女良好优秀品格的塑造, 要重视伦理道德观念的形成和良好品质的培养。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诚信与责任品质的修养, 起到行为垂范的作用, 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道德教育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4.2 切实发挥学校教育的育人功能。

高校作为传承文明的基地, 对大学生诚信和责任教育, 具有重要的责任。大学生的诚信与责任意识如何, 不仅对大学生本身的人际交往和事业发展有直接的影响, 而且与整个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所以, 必须切实发挥学习教育的育人功能。

首先, 完善学校德育工作的师资队伍。建立一支科学合理的师资教育队伍是确保高校教育育人功能的前提, 这就要求德育工作的教师要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较高的道德素质和良好的专业素质。其次, 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工作方法。针对大学生教育群体, 应该有针对性的分阶段实施德育教育, 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增强大学生群体道德教育的长效性。再者, 健全学校德育工作的体制建设。学校应该在大学生德育教育的过程中逐步建立科学、规范、操作性强的道德评价体系, 加强大学生的诚信与责任品质测评考核。及时纠正大学生的失信行为, 建立科学合理的严惩失信鼓励诚信的良好奖惩体系, 使得道德教育自觉内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行为。

4.3 努力营造社会良好的道德氛围。

社会的道德氛围对大学生内在的道德水平的影响是很大的, 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道德氛围是十分必要的。具体来说就是, 利用现代传媒技术和文学艺术在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积极宣传塑造新时期道德要求的新事物、新典型, 着力彰显道德的榜样作用。进一步, 加强社会法制和诚信制度建设, 坚决打击各种违法和不道德行为, 营造一个和谐良好的社会道德氛围。

总之, 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如何, 不仅关系到国家的繁荣昌盛, 关系到民族优秀品质的传承与发扬, 同时也同学生的前途和命运息息相关。作为一名高校教师, 我们应该为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和研究献计献策, 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摘要:大学生道德素质的高低, 不仅关系到国家的繁荣昌盛, 关系到民族优秀品质的传承与发扬, 同时也同学生的前途和命运息息相关。从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的认识、现状、原因分析几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并就加强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提出了解决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诚信,责任意识

参考文献

[1]陈立民.高校辅导员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

[2]常建勇.美国大学生诚信管理体系运行机制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青年研究, 2008, 3.

[3]张慧研.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浅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6, 5.

公民道德责任 篇2

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内容就是“从我国历史和现实的国情出发,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首先,公民的道德建设要从我国的历史和现实国情出发。道德建设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人民的道德水平在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但这些特点不是孤立的,而是连续的,一脉相承的。其次,公民的道德建设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任何社会主义思想观念的提出,归根结底还是为了人民群众,这就要求了公民道德建设要坚持为人民服务的这个核心。再次,公民的道德建设要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一个有道德的公民首先表现出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特点,社会主义强调集体主义的利益,这就要求有道德的公民个体应具备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的基本要求。最后,公民的道德建设要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道德水平的提高,其目的就是提高个人的责任意识,而责任意识的提高往往表现在个人对社会公德的认识、对职业道德的遵守、对家庭美德的彰显上来。如果一个人对集体、对家庭、对工作、对他人均不负责,那么更别提公民道德了。

公民道德水平决定了一个人的思想意识,而思想意识是否正确也即真理观是否正确,正确的真理观表现出来正确的理论,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实践又反过来影响对真理的认识。因此,个人责任意识的提高与否与公民的道德建设息息相关,二者相辅相成。

一方面,公民道德建设对责任意识的提高有促进作用。责任意识正是公民道德建设所表现出来的特点之一,具有良好道德规范的人,其责任意识往往高于道德水平低的人。因为公民的道德建设正是表现其责任感、价值观、世界观是否正确的基本标准。这就要求我们要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坚持正确的道德标准,在行动中规范自己,努力提高自身的责任意识。当然,在现实的生活中,包括家庭之内、邻里之间、同事关系当中均要求我们个人要具有责任意识。我们也从现实生活中看到,责任意识的缺失对社会公德的践踏是十分严重的。例如,子女不积极地赡养年迈的父母、邻里之间为了小事大打出手、同事之间为了工作利益竞相排斥,等等。这样道德水平低下导致的责任意识不高的例子层出不穷,我们要杜绝各种责任缺失的现象不仅是要靠对法律的完善,还要靠公民道德的不断建设。我们的一些官员,一些干部,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下开始自我堕落,自我腐化,各种贪污腐败现象、各种作奸犯科、结党营私现象也在小范围内不断产生,这就是道德水平不高导致的责任意识缺失的结果。

另一方面,责任意识也反作用于公民道德建设。不断提高的责任意识这正是个人努力提高自身道德水平的过程,社会范围内道德水平的提升,也即公民整体道德建设的进步受到了来自责任意识的影响。责任意识表现在个人就是对其所处的国家负责、对其所处的集体负责、对他人负责、对自身负责,如果不断做到这些点那么这个人的道德水平是不断提升的。责任意识的提升更重要的是个人对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的认同,往往三观正确的人道德水平也很高。我们身边就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环卫工人起早贪黑的为了城市美化努力清扫,这是对自身的工作负责;父母照看未成年的子女,这是对家庭的负责,等等。所有这些例子都说明了责任意识对道德建设的反作用力。

由此可以看出公民道德建设与提高责任意识之间不是孤立的关系,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互相影响的。我们在工作实践中不仅要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还要注意提高自身的责任意识。公民道德建设的内容是个系统的内容,而重要的是责任意识的提高。对个人而言就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集体的责任意识。人都是生活在集体当中,离开集体人就无法生存。所以,提高个人的道德素养就要提高个人对集体的责任感,这就要求个人不能损害集体利益,要以集体为中心。第二,对家庭的责任意识。社会的道德建设也与个人对家庭的责任意识有关,一个有道德的人回为家庭负责,这就要求个体要疼爱子女、孝敬父母、尊老爱幼。第三,对邻里之间的责任意识。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邻里之间要用于承担责任,而不能因为小事就相互推卸,互相对立。第四,同事之间的责任意识。这就主要表现在工作环境下的人与人之间,不能因为个人利益而损害他人利益,也不能因个人利益而放弃集体利益,同事之间要对集体负责,对他人负责。第四,对自身的责任意识。对个人来说,不仅要身体健康、身心健康,当然这也是对自身负责的一种,更重要的是要对自身负责。不以权、利

公共道德与公民 篇3

一、公共道德缺乏的表现

(一)在公共生活或共同生活中缺乏公共道德意识

随着现代化市场经济的发展,公共活动领域越来越大,公共交往越来越频繁,每一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被纳入到公共生活的圈子。可是人们在公共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却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现象,如:随地吐痰、乱扔垃圾、大声喧哗、排队插塞等扰乱公共秩序的现象时常发生。对公共利益漠不关心、对公共责任互相扯皮,而侵犯公共财产、损害公共利益的现象却经常发生。

(二)人际关系冷漠

经济实力、政治权力、社会地位成为区分人角色的重要判断标准,功利色彩浓重而人情味淡薄,世态炎凉。对富豪、掌权者趋炎附势,而对贫穷潦倒者视而不见。在商场,服务员根据顾客的穿着打扮,表现出羡慕或蔑视的不同态度。

(三)人际交往缺乏诚信

“诚信作为基本道德规范,意味诚实守信,也就是能够履行承诺而得到他人的信任。诚信要做到待人诚恳,相信他人,表里如一,言行一致,有诺必行。”①诚信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立人之本。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自古皆有死,人无信不立。”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石,可是在当今的市场经济活动中,诚信缺失的范围广泛、花样翻新:商业欺诈屡见不鲜、坑蒙拐骗司空见惯、假冒伪劣屡禁不止、偷税漏税无孔不入等等,它们的行为令人发指,严重干扰了市场经济秩序。

(四)环境意识淡薄

一些人为了个人利益或眼前利益,做出许许多多严重违背自然规律的事情,破坏了自然平衡。随地吐痰、乱扔垃圾、随意排放废弃物等等行为严重污染人的生存环境,诱发各种疾病,如癌症,致使人的生存面临威胁。滥砍滥伐使森林资源锐减。过度放牧使草原植被遭受破坏,过度开采矿山、石油等非可再生资源,剥夺了后代人的生存权利。

二、公共道德意识缺乏的原因

毋庸置疑,公共道德意识的缺乏是一系列的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按照马克思的观点,道德在本质上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那么,我们就试图通过分析自然经济、计划经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特征来探讨公共意识缺乏的原因。

(一)在自然经济条件下私德意识比较发达。

私德意识比较发达的道德特征,就其原因可以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来分析。在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在此经济条件下,人们主要从事以家庭为单位的小生产活动,生产生活领域比较狭隘,人际交往比较简单、单一。而社会公共道德产生的基本条件是:“一是社会公共生活领域的存在。二是人际交往的需要。”②所以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条件下,没有提供公共道德意识产生的土壤。在政治上,高度集中的中央专制集权统治将公共道德意识扼杀在摇篮中。在专制统治下,以森严的等级制度为特征的旧道德,“严格的尊卑关系、宗教的等级特权、统治和服从以及由此而来的泯灭个性、愚昧盲从、忠于个人等。”③这样使得那些顺从专制统治的人产生了惟命是从、逆来顺受、依附性的奴化意识,另一方面使得那些不满专制统治的人极易产生对国家特别不负责任的态度,对公共责任漠不关心的态度。公共道德意识也就无从谈起。在文化上,中国人重于个人道德修养和道德品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德教为先,育人为本”的观念根深蒂固。“妥协和容忍,达观和幽默感,关于人性的透彻了解,通过律己而养成的品格,所有这些形成了个人所追求和社会所赞许的部分道德结构。”④

(二)在计划经济时期(从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在这一段的前期,公共道德建设取得了显著进步,但是在后期公共道德却夭折了。

在前期,共产主义道德真真正正地被许多人实践着,人们之间形成了利他助人、平等团结的和谐关系,敬业奉献、助人为乐、人心向上等在社会中已经蔚然成风。“社会中不仅出现了大批艰苦奋斗、不为名利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无名英雄,出现了无数大公无私的先进模范人物和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使普通群众的道德水平、社会风气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⑤但是,在计划经济的后期,这种建立在幼稚的“一大二公”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基础之上的共产主义道德,被严重地政治化和庸俗化了。公共道德发生了畸变,在半路夭折。

(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己或自我价值的实现是道德的特征

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是市场经济的天然属性,相应地在价值观念上,就表现为自我价值的实现。古典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经济人”的设定,将个人的利己欲望视为从事经济活动的动机,在资本时代就是追求财富的增长。这种由于个人利益驱动而不顾整体利益的道德意识往往导致人们对道德权利的强烈追求而对道德义务的置若罔闻,再加上我国现阶段市场经济制度和体制的不完善,在社会生活中就很容易实施、侵犯公共利益、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纵观历史上的各个时期,由于小农意识的局限、共产主义道德的夭折、市场经济的利己动机造成了今天公共道德意识缺乏的现状。精神的荒芜和道德危机使人们呼唤公共道德教育,这是为什么呢?

三、加强公共道德教育的原因。

(一)加强公共道德建设是现代化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结果

市场经济是开放型的经济,它打破了在长期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条块分割、地域屏障,使人们的公共活动领域空前扩大,社会交往日益频繁。这样有利于人们从小生产意识和依附性观念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形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独立意识、公平意识、竞争和创新意识,使契约伦理、法治观念日益深入人心。这样的社会环境必然呼唤公共道德意识的产生。

(二)加强公共道德建设是促进人际关系和谐和社会安宁的必要条件

人际关系不和谐、社会不安宁的主要原因就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利益关系没有处理好。现如今,诚信缺失普遍存在、商业欺诈屡见不鲜、腐败行为前“腐”后继、假冒伪劣屡禁不止等等,它们使社会财富日益聚居在少数商人和高官手中,不仅严重干扰了公共生活和公共秩序,而且还妨碍了社会公平,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在巨额利润面前,铤而走险,置法律于不顾,向道德的最底线挑战。一些政治高官为了满足自己贪婪的欲望,心甘情愿地充当这些“经济人”的“保护伞”。这种缺乏无视公共利益的不道德现象如果得不到有效的遏制,会造成社会中弱者的严重心理失衡,激化社会矛盾,不利于人际关系和谐和社会稳定。

(三)加强社会公共道德建设是促进人和自然和谐的关键因素

大自然赋予人类丰富的资源和优美的环境,它们构成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但是,人们缺乏和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无视自然规律,过度开发利用自然,如:滥砍滥伐、过度放牧,毁灭了自然的再生能力,打破了自然平衡,也威胁到人类自身利益。正如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个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⑥”因此,我们应树立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自觉地将自然的前途和命运与人类的前途和命运紧密地结合起来。

以上诸原因说明了加强社会公共道德建设刻不容缓,那么我们应通过怎样的措施加强社会公共道德的建设呢?

四、加强社会公共道德建设的途径

社会公共道德的建设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既需要加强教育,做好舆论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又需要建立健全法律和制度;既需要提高每一个公民公共道德境界,又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促进社会风气的好转;既需要加强党纪国法教育,又需要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因此,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雄笔一支抵万军”,枪杆子和笔杆子是党和政府管理国家的重要工具,记者常被称为“无冕之王”,可见社会媒体蕴含着无穷的力量。作为“党的喉舌”的大众媒体可以通过褒善抑恶,来弘扬社会正气,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一方面,表扬先进,完善真善美。对社会生活中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要大张旗鼓地进行宣扬,使广大群众从良好的道德品质中汲取力量,从模范事迹和良好行为中受到鼓舞,引起情感共鸣,让广大人民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提高遵守公共道德规范的自觉性。另一方面,大力谴责和鞭策不道德行为。对随地吐痰、排队插塞、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进行曝光,引起广大群众的齐声谴责,使不良社会现象无立足之地。这样通过大众传媒的监督,可以净化社会空气、提升公民道德境界,促进社会风气好转。

(二)抓好制度法律这个建设根本

培养公共道德意识,离不开教育的作用,但是教育并非是万能的。“道德教育只是一项道德传递和以德育人的活动,按照杜威的说法,教育就是指导,道德教育就是道德指导的活动。道德指导的活动充其量也只是思想意识范围内的活动,况且大多数道德教育是学校范围内的道德指导活动,虽然也会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影响毕竟是有限的。”⑦因此我们要抓好制度法律这个建设的根本,充分发挥它们的威慑作用。对掠夺公共财产、侵犯公共利益、浪费社会资源、污染社会环境、破坏公共设施的人加大惩罚力度,“利剑高悬”使他们不敢越雷池一步,充分发挥制裁的威慑作用。

(三)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道德在本质上是由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会有什么样的道德与之相适应。要从根本上解决公共道德意识缺乏的问题,就要建立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价值导向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使全体人民的利益不断趋向一致,就会促使以利己为主导的道德向以国家和人民利益为主导的道德转变,人民的公共道德意识就会随之增强。

注释:

①焦国成.公民道德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96.

②余玉花.社会公德的价值内涵[J].江海学刊,1999(6).

③陈昌玖.论市场经济的道德价值[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89.

④(美)费正清,张理京译.美国与中国[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125.

⑤焦国成.公民道德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11.

⑥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3.

⑦余玉花.解析道德教育的时代困境[J].伦理学研究,2008,7(4).

公民道德责任 篇4

中共中央2001年颁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通知提出, 在公民道德建设中要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要使公民道德建设既体现优良传统, 又反映时代特点。燕赵文化是在燕赵大地历史传承中形成的, 体现于这块土地上所发生的一系列历史事件之中, 体现于这块土地所滋养与熏陶出来的众多历史人物身上, 同时它也贯注、迸发于这块土地上的文学、艺术以及建筑、技术之中。燕赵文化积淀于心理深层的文化个性和鲜明特质, 在不同时期都能够影响、规范本地域人们的精神风貌和习俗, 形成良好的区域价值观。如何发掘、利用优秀的燕赵文化, 发挥时代价值应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应用于石家庄公民道德建设, 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本文着重研究燕赵文化和石家庄公民道德教育需求之间的关系, 力求找到燕赵文化与当今石家庄公民道德建设最恰当的锲合点, 所以在研究中摒弃了燕赵的区域问题、燕赵文化的形成原因等背景性因素的研究, 着重于从公民道德建设需求角度进行燕赵文化内涵的考量。课题组参考了河北省社会科学院马春香副研究员、邯郸学院董海林研究员、李广教授、燕山大学赵小萌老师等一众学者的研究成果, 确定以“好气任侠、慷慨悲歌的侠义精神;变革进取、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追求和合、顾全大局的德义精神;勤劳淳朴、虔诚礼让的处世精神”为燕赵文化内涵, 从更具包容性、丰富性和创造性的角度来设定调查内容, 设计了基于燕赵文化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公民道德现状及需求调查问卷。本问卷有以下几项目的:一是了解公众对于道德发展的需求, 这一调查从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角度进行;二是了解公众对于燕赵文化的认识程度, 探讨燕赵文化发展是否有助于推动石家庄公民道德建设。2014年下半年在石家庄市、辛集市、晋州市、藁城市、新乐市、鹿泉市、正定县、无极县、赵县、井陉县 (矿区) 、平山县、灵寿县、行唐县共十三个地区发放调查问卷450份, 收回有效问卷430份。

二、石家庄公民道德建设的道德需求现状

在石家庄目前公民道德现状一般认识调查中, 大部分公民认为现状是好的。

在公民对于道德发展需求的调查中, 关于基本道德规范方面, 公民对于明礼诚信、团结友善提出了更多的期待。

在社会公德发展需求方面, 公民需求比较均衡。

在职业道德发展需求方面, 对于诚实守信有突出的高需求, 其他几个方面较为均衡。

在家庭美德发展需求方面, 对尊老爱幼有较高需求。

在对燕赵文化的认识中, 公众对于变革进取、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勤劳淳朴、虔诚礼让的处世精神有着较高的认可。

在燕赵文化发展是否有助于推动石家庄公民道德建设选项中, 46.66%认为有助于, 12.48%认为没什么作用, 26.38%表示不是很清楚。

三、石家庄公民道德建设的道德需求分析

依据以上调查数据, 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一是石家庄公民关于燕赵文化认识不够清晰。虽然燕赵文化是石家庄地域重要的思想组成部分, 以其好气任侠、慷慨悲歌的侠义精神, 变革进取、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追求和合、顾全大局的德义精神, 勤劳淳朴、虔诚礼让的处世精神等优良特质, 对地域文化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但是由于发掘、推广度不够, 仅仅靠民间口口相传和部分书籍, 无法使燕赵文化为现代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丰富的资源借鉴。我们必须要加强燕赵文化的整理、发掘、系统化, 能够从现代精神文明建设、公民道德建设方面推广燕赵文化, 弘扬燕赵文化的精髓, 两相协调, 共同进步。

二是公民对于尊老爱幼、诚实守信、团结友善、办事公道、文明礼貌、夫妻和睦、勤俭持家、明礼诚信、助人为乐、服务群众、保护环境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们在研究燕赵文化应用于公民道德建设时要充分考虑这些方面, 要把传统文化和时代需求结合起来, 寻找燕赵传统文化与当今公民道德建设最恰当的锲合点。传统燕赵文化是新时期石家庄精神文化发展的根基, 要创造性地实现对传统燕赵文化的现代解读, 才能够充分发挥燕赵文化的时代价值, 发挥对石家庄公民道德建设的文化引领与精神支撑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马春香.燕赵文化的传统内涵与当下解读[J].河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3, 1

[2]董海林, 李广.燕赵文化解析[J].邯郸学院学报, 2013, 2

公民社会与公民道德信仰 篇5

公民社会与公民道德信仰

公民道德信仰的重建必须以公民社会的价值观念为基础.市民社会发展模式提供了公民社会的`基本概念、社会结构模型与公民的基本价值观念.理性作为建构现代公民社会以及公民价值观的核心观念,在重塑现代价值与继承传统信仰之间搭建桥梁.

作 者:管爱华 黄明理 Guan ai-hua Huang Ming-li 作者单位:淮阴师范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系,江苏,淮安,223000刊 名: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PLA NANJING INSTITUTE OF POLITICS年,卷(期):23(6)分类号:B82关键词:公民社会 公共理性 道德信仰

公民道德建设之我见 篇6

关键词:市场经济 公民道德建设 社会主义荣辱观

2006年3月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是在新时期对我国公民道德建设提出的新的要求。胡锦涛说,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我国家已跨入了新时代,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日益深入人心,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不断发扬光大,追求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已成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体现时代要求的新的道德观念相融合,已成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主流。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成份,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多样化等现象正冲击着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建设领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需要我们解决,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道德建设的特点,把公民道德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一、充分认清市场经济体制下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长期性和紧迫性。

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在这一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实行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以多种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我们知道由于多种经济成份具有不同的性质,有着各不相同的经济利益,从而形成了利益主体的多元化,这一经济结构的特点又对人们的思想道德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首先,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极大地推动了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资源的优化配置,真正把资源配置和生产组织的权利交给了社会,交给了经济结构的主体法人,由于市场价值规律的作用,各经济主体都以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这种合法正当的物质利益追求是调动广大群众社会主义积极性的重要力量,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发达,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而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使广大群众感到社会主义好,从而更加激发全国人民爱党爱国,对未来更加充满信心,迸发出高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主动地参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从而有利于培养社会文明和社会进步的新道德风尚。其次,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使所有的经济利益主体都能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市场竞争,传统的特权思想被打破,人们的独立意识、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增强,这种要求是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这样就有利于人们在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等思想道德观念的基础上对既有的道德体系和价值标准加以补充和完善,从而形成了一种与传统思想道德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新的思想道德体系,这不仅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也给思想道德建设注入了新的内容。

其次,我们不能否认这样的现实,即在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市场经济的盲目性、自发性导致各经济利益体对物质利益的过分追求,使得有的人过分看重物质利益,只讲利益驱动,不讲精神动力。一些领域内道德失范,见利忘义,损公肥私,不讲信用欺骗欺诈,以权谋私腐败堕落等现象。知荣知耻容易,但要做到知荣而为,知耻而不为却是困难的。有的人心里明白什么为荣什么为耻,但为了达到个人目的,禁不住要做些可耻的言行来。由于知道这见不得阳光,还会采取各种形式和手段来掩盖。说一套做一套,对上一套对下另一套,会上一套会下又一套。知耻而为者,往往最能钻法律、法规和制度的空子,达到自己的目的。

一部分人国家观念淡化,对社会主义前途发生困惑和动摇,所有这些势必影响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的发扬,影响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我国优秀传统道德的继承。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地解决,必将损害正常的经济和社会秩序,损害改革与发展的大局。所以,一定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市场经济与思想道德的关系,使二者相互促进,共同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二、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必须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价值观体系。

当前,我国正处在实施“十一五”规划、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的历史起点上。经过近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价值判断日益呈现多元倾向。目前,令我们忧虑的是人们的是非感日渐模糊。认真学习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的论述,深深感受到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在由于多元价值观而日益模糊了人们、特别是广大青少年道德判断力和荣辱观的当下,以旗帜鲜明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凝聚多元时代的道德共识,引导广大干部群众以及青少年明辨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让大家知道该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已经是一项紧迫而重大的现实课题。多元的价值一方面扩展了国人的选择自由,很多人都可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而无需背负很大的思想压力;另一方面也在价值折中和多元妥协中模糊了一些基本的道德判断。许多主流价值被遮蔽和消解,绝对价值被相对主义所颠覆,基本的是非、善恶、美丑界限被杂乱无章的多元价值混淆了,社会在很多方面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基本的荣辱感。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必须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它是整个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灵魂,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必然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于其它社会意识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更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实质所在。在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中,我们必须抓紧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和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教育,帮助公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张旗鼓的倡导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观,把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贯穿于各种具体道德规范之中,把集体主义精神渗透到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层面。这就要求我们党无论干什么事情都城要坚定不移不移地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来观察思考处理问题,把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让为人民服务的道德精神成为一种时尚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传播。

三、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必须加强党的自身建设

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核心领导力量,是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的组织者、思想引导者和行动带领者。因此,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根本保证,共产党员时刻要牢记人民的嘱托,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只有这样才能取信于民,人民才能支持和拥护党的领导,共产主义事业才能蓬勃发展。从“三个代表”到“七一”讲话,从“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到贯彻执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再到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这些举措,目的就是在于从执政党自身做起,加强自身建设,清除党内那些让人民深恶痛绝的腐败现象,让人民对我们充满信心,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身体力行带头实践党的宗旨,孔子曾讲:子率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中国自古就有“以吏为师”的传统,领导干部的正与邪,善与恶,对民众的影响是巨大的,上好德而下好善,上浮夸而下作假,已成为一条不可更改的规律。因此,领导干部的道德行为如何,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道德风貌。从总体上讲,我们党的领导干部是好的,但是不少的实事表明,当前干部的道德水平还不是很高,有相当一部分干部滥用权力,以权谋私,在群众中造成了恶劣影响,为此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必须树立这样一种观念,党员干部既是思想政治工作者,又是思想教育的对象,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水平和道德素质,实现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从而促进全民道德素质的提高。

四、健全的社会主义法制是公民道德建设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道德与法律的最大不同点在于道德的非强制性,它是依靠人们内在的自觉性与意志的力量发挥作用的。由于道德偏重于自律,所以在现实生活中,道德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法律的支持,否则,它就是软弱无力的。在进行公民道德建设中除运用教育政策等手段外,还应善于运用法律手段来规范人们的道德行为。如在经济领域里的一些犯罪行为,正是利用我国市场经济法制体系不健全,置诚信于不顾,巧取豪夺,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正常运行,所以加强公民道德建设要把德治与法治结合起来。一方面,加强立法工作。做到有法可依,实际上我国的宪法和许多法律法规都对公民道德建设的一些重要内容和原则作了确认,如宪法在总则中对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五爱等都作了明确的规定。民法也将诚实守信,禁止欺诈的道德要求作为基本原则明确下来。另一方面,严格执法,严厉打击各种违法乱纪行为,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公共秩序生活秩序,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强有力的法律支持。

综上所述,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必须大力加强公民的道德建设。这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它关系到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风气的好转,关系到社会的长治久安,应当引起全社会的普遍重视,更需要社会各个领域的共同参与。只有公民道德全面提升,才能使我国社会协调发展,才能真正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

参考文献:

[1] 卫荣凡,夏代云. 完善个性品德是以德治国的基础工程[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 2005,(01)

[2] 陈金容. 学校道德教育中的逆反心理成因分析及预防对策[J]南平师专学报 , 2005,(03) . [3] 江哲先. 社会转型期道德滑坡的原因探析[J]理论观察 , 2006,(05) .

[4] 徐明波,吴真. 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06,(05)

[5] 成兆文. 论社会转型期我国的道德走向[J]甘肃社会科学 , 2006,(01)

浅析我国公民道德滑坡现象 篇7

尽管人们判定道德的标准不尽相同, 但认为近些年来我国出现了道德滑坡现象, 这是不少人的共识。可以概括为以下四方面:其一, 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扩大不明显。相反, 在某些人、某些社会群体中, 对此信念动摇或产生怀疑。不仅是最高的共产主义道德信念发生了动摇, 更可怕的是最基本的道德规范都遭到了人们的践踏。出现了四信危机, 即对共产主义信仰危机、社会主义信念危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危机、建设社会主义的信心危机。其二, 我国社会的先进分子---共产党员的道德水准出现下降势头。尽管不少共产党员保持着很高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水平, 但是也有些党员的道德水平没有明显地高出一般群众。特别令人忧虑的是, 在某些干部中存在着腐败现象。动摇了人们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念。其三, 在社会生活中, 进步道德的调节作用减弱, 而非道德因素扩大。除了在现实生活中的正当商品货币关系外, 包括经济活动在内的社会关系靠金钱、权利、贿赂、走后门成为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本来有些可以用道德力量调节的社会关系也不得不用行政、法律等待强制性的手段来调节。其四, 败坏道德的旧社会痼疾卷土重来, 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如嫖娼卖淫、吸毒贩毒、贩卖人口、赌博等丑恶现象的滋生蔓延;流氓肆扰、偷盗抢劫和黑社会势力作恶等犯罪活动的日益增多。道德状况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道德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每一角落。面对现实, 不能不承认我国社会近年来存在道德滑坡现象。在生死关头、危难之际是检验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一个人道德水平的时刻, 汶川地震时的确出现了许多“烈士教师”, 许多感人事迹, 特别是有很多青少年不怕牺牲自己而抢救同学等一些体现崇高道德人和事。但也有像“范跑跑”这样的老师, 也有人昧着良心吞没救人救灾的物资, 有的人甚至怀疑谭老师的事迹是假的, 他的良心何在?社会的良心何在?

二、道德滑坡的原因分析

1、思想多元化的影响, 阻碍了人们的道德判断力, 功利

主义心理在判断是非曲直和作出符合道德的行为时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另一方面就是随着物质财富的不断增多, 社会转轨转型时期, 人心浮躁, 人情冷淡, 过分强调物质利益, 导致对精神追求淡漠, 人们在做一件事情之前都的考虑这件事对自己有什么好处, 利己不害人的一定去做, 利己又利人的不一定去做, 损人利己和损人不利己的的有可能去做。

2、官德弱化, 腐败问题导致道德偏差。

孔子云“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榜样的作用是巨大的, 特别是中国人都有“个人崇拜”的思想倾向。可是我国官员特别是省级国家级干部的腐败现象却令老百姓痛心。官员的腐败现象会滋长社会的不良风气, 有的人会想国家级干部都腐败, 我做这点小小的有反道德、犯法律的事情不算什么。

3、儒家伦理思想的忽视。纵观亚洲国家, 尤其是新加坡、

韩国都把儒家思想作为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 他们的儒学思想都是从中国传过去的, 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却在新加坡和韩国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是学校德育的核心内容。而儒家思想的发源地, 号称孔孟之乡、礼仪之邦的中国却没有注意到儒家思想的育人作用。儒家思想虽然产生于封建社会,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但传统不代表封建, 历史不意味着就是过时的。儒家思想中也有糟粕, 如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等束缚人性发展的封建伦理, 但儒家思想中的德育思想还是健康的、有利于培养有道德的人的。虽然新文化运动“打倒孔家店”是适应当时思想解放的需要, 但随后的60多年里, 我国都在“抛弃”传统文化, 尤其是儒家思想, 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改革开放后面对西方腐朽文化思想的冲击, 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出现了断层。

4、我国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讲授道德课的老师受功利主义的影响, 教师仅仅是为了“教而教”, 学生也是仅仅为了“学而学”, 教师完全忽视了道德内化向外化的的转变, 仅仅是为了完成教育目标, 学生也仅仅是为了完成考试, 而忽视了自身的道德修养。另一方面道德教育缺乏自主性, 在一定程度上屈服于政治压力, 道德教育往往被思想政治教育所替代, 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内容又十分宽泛, 道德教育只是其中一部分, 因此, 道德教育并没有发挥真正的作用。

5、诚信缺失, 导致社会信任危机, 政府部门一些公众事

件处理不当引起了百姓对政府的严重不满, 造成了政府公信力下降。比如食品安全问题几年来层出不穷, 屡禁不止;房价一再控制、打压, 效果却不明显, 该买不起房子的还是买不起;药价问题上中央的政策是好的, 一到地方执行时就是做表面工作……导致百姓对厂家不信任、对政府不信任, 这也是为什么中国人很容易受谣言的蛊惑, 缺乏判断力的深层次原因则是对政府的不信任。

6、大众传媒的推波助澜, 误导公众的判断力。

社会上出现了一些违反道德规范行为的时候, 个别媒体大肆报道、渲染, 有的报道完全不符合实际, 大众传媒缺乏“良心”、“职业道德”, 功利心态浓厚。

三、思考

诗人但丁说过:“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 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人们对于道德价值的评价远远超越对其他价值的评价。提高我国公民道德水平不是一件简单的任务。这要从社会、家庭、学校等很多方面共同努力之下才能达到。

参考文献

[1]张学曾、高大成:《谈近几年来的道德滑坡及对策》, 《青岛师专学报》, 1990 (12) 。

关于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研究 篇8

一、当前存在的问题

我国几十年来忽视了中华民族道德传统文化, 唯以“有之以为利”的“利”字, 制定民族教育方略, 淡化了“无之以为用”, 使整个社会精神领域出现极不乐观的现象, 贪、黑、黄毒难以根治。荀子说, “义”战胜“利”就是治世, 反之则是乱世。他倡议用义德的思想来治理由于“利”产生的乱世。当前社会转型期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多样、多变的复杂局面, 思想道德的防线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 人们心理焦虑、精神负荷加重, 无良奸商的毒食品、毒工厂, 麻木不仁的见死不救, 恩将仇报的“救人反被讹”等极端事件频频冲击社会道德底线、刺痛人心。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 导致社会矛盾更加复杂、尖锐、多样化, 社会矛盾反过来又加剧了人际之间的不信任感, 如果任其恶性循环, 社会将陷入信任困境。当前, 各种民间和海外来的异教趁着国民精神领域的真空而悄然兴起, 动摇着国本。

建议:尽快扶植和建立本民族的精神灵魂框架, 优先将国粹的道德精神教育体系建立起来。

二、基本原则

坚持“顶层设计、科学规划、全民参与、长效机制”的原则。积极借鉴我国传统优秀道德文化, 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 要坚持有鉴别地加以对待, 有扬弃地予以继承, 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三、具体措施

要想取得成效, 就要针对目前道德教育的对象、环境、条件实施有效措施, 在引导、感化难度加大的情况下, 要开辟新思路、找到新办法, 更好地激发人们的道德自觉、增加人们的道德力量, 营造有德光荣、失德可耻的社会氛围, 应不断创新观念、形式、手段, 在针对性、有效性上下功夫。国家应坚持从顶层设计, 加快建立和扶植传统文化长效学习机制, 将“仁、义、礼、智、信”尽快展开, 全民性的推动道德教育。

首先, 健全法律法规, 将学习国粹的道德精神教育规范化。社会良好道德的养成, 需要每个人的内在自律, 也需要外在的力量约束。特别是需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为全社会弘扬正气、激浊扬清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其次, 善于抓住重点人群, 事半功倍。一是“童”。道德教育必须从娃娃抓起。应该从孩子会说话开始就有一个家庭诵读的氛围进行熏陶, 并坚持把道德教育融入幼儿园、中小学、大学等教育全过程, 使孩子们从小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打下坚实的道德修养基础。笔者于近期对某大学图书馆进行了调研, 其中涉及传统文化方面的图书367册, 随机借阅了几册, 发现几乎都是全新的, 无人翻看。从而可以看出如何推动大学生借阅相关书籍进行学习是关键。二是交由社区管理的人员, 这部分人素质参差不齐, 但是他们即参与社会管理又参加家庭建设, 在修德方面应该是重点管理人群。社区应该建立人人参与的机制, 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和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 鼓励人们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为社会道德的提升贡献一份力量。如公共场所的除冰雪、扫垃圾、关心独身老人等活动, 为社会奉献爱心的同时净化了自己的心灵, 同时提升了道德意识。另外, 笔者对已退休公务员中的党员进行了调研, 他们的党组织关系仍然在原工作单位, 按时缴纳党费, 但是长期不开展活动, 应该说这部分人的素质相对较高, 退休后多数是在家照看下一代, 如果能够带动起来, 对修德的贡献一定不小。三是领导干部和国家工作人员。在2013年4月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 习总书记要求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 领导干部和国家工作人员的品性言行社会影响较大, 应该成为社会道德的标杆, 所以应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水平和“慎独、慎言、慎权”的能力, 加强自我管理, 使之为全社会作出表率。

第三、改进教育方法。有计划、有组织的针对不同人群, 将道德讲堂、道德论坛、道德模范评选等形式常态化, 进一步深入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 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充分利用公众比较集中的场所如:站台、公交车厢内外、受众较多的电视时段等发布公益广告, 如:在电视黄金时段播出的公益广告中姚明的拒绝食用鲨鱼翅、常回家看看等;公交车厢中的24孝的宣传;施工围栏宣传的中国梦等。近期宣传的北京朝阳区图书馆进社区也是一种值得借鉴的好形式。用手机短信、社交网络、微博、微信等平台传递正能量, 要言简意赅忌长篇大论;中央台的孔融让梨等连环画、动漫、微电影等手法可以进行形象化展示, 营造全社会参与的氛围, 进一步增强吸引力、感染力。

第四, 注重实践。道德教育不应只是说教, 而应重在实践。应把道德教育融入日常工作学习中, 突出行为教育、习惯养成, 引导人们自觉遵守基本道德规范, 在实践中领悟崇高、感受光荣, 使凡人善举成为社会生活的常态。充分发挥社区、党办的作用, 通过举办论坛等形式, 褒扬好人好事, 批评不良现象, 自觉修身律己、崇德向善。

加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对策思考 篇9

一、政府和国家工作人员要在道德建设中起模范带头作用

欧美国家的社会结构由两部分组成, 一部分是政府的力量, 另一部分是基层社会组织的力量, 各种自治组织、公益团体在慈善事业和基层道德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为宗教完成了道德教化职能, 所以学校教育没有承担太多的道德教育职能, 而是侧重于公民教育。我国社会与欧美国家有着重要区别, 是政府主导的社会, 没有宗教传统, 自下而上的公益组织发育不健全。我国的社会结构决定我们的政府应该是全能型政府, 政府不仅要掌管经济等各项社会事务, 还要掌管人的精神世界, 承担道德教化职能。政府要改变工作作风, 树立诚信的形象, 树立公正、公平的形象, 树立法治政府的形象, 树立民主政府的形象。另外, 政府应该切实负起监管职能, 改变虚假广告泛滥大众传播媒介的局面;应该尽快建立分级制度, 降低电影电视中的黄色和暴力内容对未成年人心灵的影响。公务员要成为道德楷模, 不论在工作、家庭还是社会, 都应该以道德模范的标准要求自己。对公务员的要求不应该只是守法, 法律只是道德的底线, 对公务员应该有更高的道德要求。对于政府的不诚信行为, 要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对于公务员违反道德的行为应建立相应的责任追究制度。如果政府和国家工作人员没有在群众中树立起道德楷模的形象, 就会形成言与行割裂的局面, 社会主义荣辱观就不会被群众接纳, 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就是一句空话。

二、充分发挥共产主义信仰在党员道德建设方面的作用

对于群众来说, 共产主义信仰的先进性需要通过党员的先进性得到证实, 党员的先进性, 主要看其在道德方面的模范带头作用, 看其在家庭、工作和生活等各方面的表现。因此, 目前党应该完成一个重大转变, 就是将共产主义信仰落实到具体的道德行动。我们注重党员的政治素质, 重视干部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但对党员的思想道德修养重视不足。我们有对党员的道德要求, 但太简炼, 标准太低, 应该制定全方位高标准的道德规范, 尤其对于党员中的干部, 要有更高的道德要求, 并落实到每个党员的行动中去。任何信仰都必须以道德为基础, 否则信仰将成为空中楼阁。道德建设最重要的力量是信仰, 要充分发挥共产主义信仰在党员道德建设方面的作用, 我们拥有八千万党员, 这是一支强大的道德建设力量。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在道德建设方面, 党必须发挥先锋队作用。

以思想道德为主题过组织生活是坚定共产主义信仰、提高党员思想道德水平的制胜法宝。党员的思想道德水平怎么提高?一方面是对党员严格要求, 另一方面就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反思、批评与自我批评, 使组织成员相互影响。我们党的思想工作有一个重大法宝, 就是党的组织生活制度。从建党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党员组织生活制度一直没有间断, 以党支部或者党小组为单位, 每周在一起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深刻反思是上至中央领导下至普通党员的必备课程, 党员的思想问题就是通过这样的形式解决的, 党员的思想也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养成的。现在, 党的组织活动减少了, 很难看到基层支部坚持每周开组织生活会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了。应该从现在开始, 党员每周坚持过组织生活。这种组织生活不是领导开会, 而是每个党员以平等的身份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组织生活的主题应该是思想道德, 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标准, 延伸到工作、家庭和社会的方方面面。组织生活会应该以党支部或者党小组为单位, 每个党员平等地发表见解, 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组织生活会应该每周做, 坚持长期不间断, 即使出差, 也要到所在地的支部过组织生活。长期坚持, 自己反思, 大家批评帮助, 就能形成一个自省的氛围, 形成一个健康的道德环境, 形成一个互相监督的机制, 党员的道德水平就会提高。

三、把道德教育放在学校教育的首位

学校教育的专业性、系统性、长期性和对未来生活的影响力都是其他教育途径所无法比拟的, 德育必须占领学校教育这片阵地。我国传统文化认为, 德才兼备是圣人, 有德无才是君子, 有才无德是小人, 无德无才是愚人。圣人和君子是做人的目标, 小人最让人唾弃。愚人虽然没有道德, 但往往对社会不会造成大的危害;小人则不然, 会对社会造成重大危害。在德与才的关系上, 将德放在才的前面, 原因在于此, 将德育放在首位, 原因也在于此, 学校教育必须把德育放在首位。但目前的学校教育中存在德育的位置旁落的现象, 更有甚者, 考试结果张榜排名已经成为很多学校提高成绩的法宝, 这种方法的受益者是少数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 其他大部分学生的自尊心则一次次受到伤害, 造成大多数学生的消沉和学生之间的对立, 走向了德育的反面。国家办教育的原因是教育具有公益性, 德育是实现教育的公益性的重要方面, 忽视了德育, 国家办教育的目的就不能得到全部实现。应该改变学校教育以智育为中心的做法, 使德智体全面发展。学校必须培养出品德合格、具有担当意识的人, 才能实现社会和谐, 实现国家长治久安。

应该严肃处理违反教师道德的行为。教师是学生的榜样, 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 反之亦然, 因此, 教师的道德水平应该比其他行业有更高的要求。我国教师队伍的整体素养是比较高的, 但近些年也出现了一些令人不满意的现象, 比如, 大学教师的剽窃、抄袭现象成为近些年来一个引人关注的话题, 涉及的人员不乏学术带头人和学校领导。对于有道德缺陷的教师, 应该严肃处理, 比较严重的, 应该将其清除出教师队伍。有人说司法不能腐败, 如果司法腐败了, 就失去了社会公正的最后一道屏障。其实, 教师的不道德行为对社会所产生的影响丝毫不亚于司法腐败的后果, 学校是道德的源头, 学校德育不尽其职, 则社会缺少道德;学校容纳了不道德行为, 就会污染学生的思想;源头被污染了, 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怎么提升?

四、充分发挥网络在道德建设中的作用

网络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在由于人口的流动性增加而使得人际关系变得越来越陌生的情况下, 网络为人际交往创造了一个新的平台, 网络不仅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同时变成了一个人人都可以参与的公共空间。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交流和传播, 通过网络不仅在公民间达成了道德共识, 还通过人肉搜索等方式起到了道德监督的作用。道德发挥作用的主要方式是习俗和舆论监督, 网络使道德的舆论监督功能重新变成了现实。因此, 应该充分利用网络, 通过建立网站、公民个人的博客、公共道德事件的发布和讨论、网上沟通等方式, 搭建传播、讨论、监督的平台, 使之成为推进道德建设的主阵地。应该理性看待有人提出的人肉搜索立法问题, 慎重处理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不要混淆道德权利与法律权利, 隐私权保护范围的扩大可能会影响道德的舆论监督职能的发挥。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个人利益至上、道德沦丧等不良现象开始出现, 严重威胁到社会的健康发展。基于此, 本文从不同方面提出要加强我国道德建设, 要营造良好社会道德环境。

我国公民道德问题及原因分析 篇10

一、我国公民道德存在的问题

1. 社会公德的缺失

2006年4月,《中国妇女报》刊登了北京青少年研究所对北京市近2000名青少年的一项《关于北京青少年社会公德的调查报告》。报告从公共卫生、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财产三个方面反映出的青少年社会公德的现状着实令人忧虑:在公共卫生方面,57.6%的人认为随地吐痰、乱扔杂物普遍或很普遍,同样的看法在“上厕所后不冲水”问题上占40%以上,认为“自己有时也会这样做”的高达34.1%。在遵守公共秩序方面,认为普遍存在着“在食堂买饭不排队”、“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现象的分别占39.6%和54.2%;对“在公共汽车上见到老弱病残幼,您是否会主动让座?”的问题,19.9%的人选择“假装没看见”,“别人不让,我也不让”;“您外出遇到红灯时,将怎样做?”18.8%的人选择“经常闯红灯”,“警察在时遵守交通法规,警察不在时不遵守”。在对公共财产的态度上,青少年表现得相当不在意。当问及“您对课桌上乱涂乱画的看法”时,高达60.1%的人认为“很普遍”和“普遍”;“当您借到一本被污损的图书时,您的反映如何?”24.7%的人认为“公家的书就是这样”、“没什么,自己也曾这样做过”。更令我们不安的是,有一部分青少年在“物欲海洋、拜金主义、尽情享乐”的观念支配下,成为物质的奴隶和欲望的牺牲品。

2. 职业道德的失范

“据统计,2009年共立案侦查各类职务犯罪案件32439件41531人,其中立案侦查贪污贿赂大案18191件、重特大渎职侵权案件3175件;查办涉嫌犯罪的县处级以上国家工作人员2670人,其中厅局级204人、省部级8人。立案侦查失职渎职、侵犯人权涉嫌犯罪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9355人;对3194名行贿人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加强境内外追逃追赃工作,会同有关部门抓获在逃职务犯罪嫌疑人1129人,追缴赃款赃物计71.2亿元”。[2]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曹建明在报告中还指出:少数检察人员包括个别领导干部法治意识、宗旨意识淡薄,极少数检察人员目无法纪,特权思想、霸道作风严重,以案谋私、滥用职权、执法犯法甚至贪赃枉法,严重损害检察机关的形象和执法公信力。另外,医疗卫生界一些医生收授红包,医院方面因部分患者医疗费用不能及时到位,见死不救现象时有发生;权利机关执法违法、贪赃枉法、吃拿卡要现象屡禁不止。

3. 伦理道德的扭曲

“根据上海市的一份调查显示,被公安机关抓获的卖淫者中70%是20岁以下的青年;63%是有正当职业和固定收入的职工,屡犯不改者竟占卖淫人员的60%;其中未婚者占70%”。[3]我们这个素以尊老爱幼、伦理纲常而闻名于世的民族,竟出现重婚纳妾、嫖娼卖淫、买卖婚姻、歧视老人、拐卖妇女儿童等丑恶行经。

4. 价值观念的错位

一份来自在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当有歹徒向群众行凶时,你采取何种反应?”52%的同学选择“尽量不介入”,24%的同学选择“到附近电话亭报警”,13%的同学选择“旁观”,11%的同学选择“挺身而出,制止歹徒的犯罪行为”。[4]令人惊诧的“道德滑坡”出现在我们面前:贪污腐败、假冒伪劣、坑蒙拐骗、黄毒邪教、封建迷信、卖淫嫖娼、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社会丑恶现象仿佛在一夜之间死灰复燃。人心开始浮躁,人情变得冷淡,以至于世人惊呼:“公民道德处于危险之中!”

二、原因分析

1. 市场经济的冲击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和完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价值观如平等、诚信、公平、守法等重新树立起来,人们的道德主体意识得以全面复苏。从文化意义上理解,市场经济是以人的个性解放,以及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为根本。从经济意义上考察,市场经济是一种新的资源配置方式,是通过资源配置方式的转换,全面激发个体和社会群体的主体性、创造性,实现社会效益和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从道德意义上分析,市场经济更加重视个体的道德主体作用,尊崇个人的价值、尊严,强调个人利益的满足。市场经济对个人利益的认可和保证,使人由依附性走向独立性,走向主体道德教育。

“主体道德教育就是要弘扬人的道德主体性,使道德实践成为人与人之间在利益公平的基础上通过利他实现合理的利己,而不是为了他人利益牺牲自我。只有这样,道德才能成为人的一种自觉实践,而不是‘被迫’做好事”。“道德不是教出来的,也不是强制出来的,道德是人精神的自律,源于个人利益的追求”。[5]可见,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建构人的主体性。然而,不容我们忽视的问题是,市场经济的动机是求利,不是求德,这本身在道德上是中性的。市场经济的利益追逐和竞争的残酷无情在某种程度上会导致人们思想的混乱与道德的失序,个性得到了释放,会出现人们对物质、金钱的顶礼膜拜,若没有一套公正、完备的社会制度及时约束,市场经济将会出现“物欲横流”的景象。因此,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体系,必须在弘扬人的道德主体性的同时,进一步加强社会制度的建设,提高人们的社会公德意识,培养个体的社会责任感。

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形成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提高国民生产总值和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然而,由于公民道德建设不可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它对市场经济的推动作用不像科技那样体现为可计算的生产效率。所以,一些领导者只重视经济的发展,而忽视了公民的道德教育和道德环境的建设,“一手软”、“一手硬”现象加剧了公民道德教育的困境。

2. 全球化及国外社会思潮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的突出表现是市场经济的全球扩张,科技创新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形成了世界贸易组织和国际间的资金流动、技术交流、产业合作、劳务输出,实现了生产要素或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贸易和产业的社会化带来了社会全方位的开放,推动了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全球化背景下,公民道德教育的使命应该是:“根据每个人的传统和信仰,充分尊重多元化的情况下,促使每个人将其思想和精神境界提高到普遍行为模式和在某种程度上超越自我的高度。”若要完成这一使命,则必须“重新强调教育的伦理和文化内涵”。[6]因此,全球化视野下的公民道德教育包含两个维度,“既要让公民了解人类的普遍行为模式(主要表现为普遍伦理)及其重要意义,又要让他们认识到传统的意义,在尊重文化多元性及其意义的同时,又不失去自己的个性”。[7]中华民族曾经在人类历史的文明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较为完整的道德价值体系,重义轻利、克己奉公、安仁利仁、无私奉献,以天下为己任等一系列道德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维系了当时社会的稳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但是,这种以人伦道德为核心的价值观是在传统的自然经济条件下生成的,受时代发展的限制,传统道德中的“义”“利”关怀具有其特定的人际关系和情感范围,它是以“家族式”的血缘关系为纽带,脱离了这一特定关系范围,“义利”观也随之消亡。所以,这种传统的情感型道德观念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和“狭隘性”。全球化时代使人类社会具有开放性的特征,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社会实行了对外开放,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加入WTO,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大大推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经济的迅猛增长。然而,市场经济既有其积极的因素,又有其消极的成分,讲“自由竞争”、“等价交换”,就可能出现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本位主义现象;讲“效率”和“效益”,会导致拜金主义、“拜物教”的行为。更值得关注的是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是从计划经济体制模式中转型而来的,市场经济的成分和主体结构较为混杂。从技术水平看,既有现代高科技生产,又有传统的手工业方式,其生产的效率和社会效益差异悬殊,必然导致社会分配体制下的“公平”与“效益”的两难兼顾,会不同程度地引起人们思想上、心理上的不平衡和行为的失范。正如布莱克所指出的:“现代化是一个创造与毁灭并举的过程,它以人的错位和痛苦的高昂代价换来新的机会和新的前景。”[8]这种由社会转型期社会各方面矛盾的再调整、利益再分配、权利再分配、组织结构再变更及价值取向模式的转换所引发的利益冲突、社会矛盾也在所难免。这些现象的出现使公民精神道德危机日益加重。

3. 现代科技对传统伦理观念的挑战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的迅猛提高,在极大地增加社会物质财富、改善人们生活质量的同时,也容易使人们产生崇尚物质力量、忽视道德修养的倾向。另外,现代科学技术新成果的应用,不仅促进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促进了社会进步,而且使得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方式、内容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于科技发展造成的物质和社会环境的迅速变化,使人与客观环境失去平衡而感到难以适应,人与人之间的稳定联系被破坏,消极性消费不断增长,变动不居的生活,使人感到动荡不安,从而对未来失去信心和希望,这一切都将导致道德的危机”。[9]这些变化无疑会对人们思想道德素质产生深刻的影响,使之发生新的变化。这也要求我们不断改革已有的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方式与方法。此外,随着以国际互联网、多媒体技术为载体的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人们的视野扩大了,同时也增加了人们鉴别思想政治和道德是非的复杂程度。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都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卑劣行为的奴隶。甚至科学的纯洁光辉仿佛也只能在愚昧无知的黑暗背景下闪耀。我们的一切发现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具有理智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昧的物质力量。”[10]

4. 教育自身的原因

长期以来,我们的公民道德教育工作无论是思想观念还是原则方法都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是道德教育的理想主义。德育工作者总是喜欢用一种至善至美的“圣人道德理想”教育青少年一代,这种超越现实的价值标准和教育模式,造成青少年一代道德追求的虚幻和价值观的失落。

其次是科学主义教育的误区。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科技创新给人类带来了无限的自信和无穷的财富,对知识和技术的狂热追求淡化了人们对道德智慧的渴望,造成了教育的“异化”。正如弗洛姆所批判的:“我们现在的教育目的,主要在于造就于社会机器有用的公民,而不是针对学生的人性的教育。”[11]

再次是德育内容与方法的教条僵化。“人是道德的存在,但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意识到这一点进而实现这一点。教育首要的任务是把人的道德意识唤醒,使人认识到道德之于人的意义”。[12]从这一层意义上可称德育是对人的“道德启蒙”和“道德解放”。这就要求道德教育在内容上应贴近受教育者,使其在受教育进程中获得道德体验和认同;在方法上应注重引导、训练和行为养成教育,使受教育者主动参与、合作共享,达到知行合一的效果。然而,多年来学校德育内容的空泛、陈旧和教条化现象,严重脱离了受教育者的自身特点和社会现实,“只是把一堆死知识分别孤立地传授给学生”,其效果也“好似不要学生跳入水池而光给他讲游泳术一样迂阔可笑”。[13]在道德教育方法上,一味强调顺从的“道德灌输从根本上讲是一种‘兽化’的方式”,[14]当然也就谈不上受教育者对道德的自觉追求了。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公民道德责任】相关文章:

道德与公民道德建设08-06

公民道德建设05-11

公民道德日07-17

公民道德口号09-08

公民道德教案09-16

公民道德素质05-02

公民道德品质09-11

道德权利与公民道德建设论文04-28

公民道德建设论文04-16

公民道德论文范文05-09

上一篇:加工番茄产地下一篇:幼儿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