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合作教育

2024-07-17

开展合作教育(精选十篇)

开展合作教育 篇1

合作能力是学生未来发展、适应社会、立足社会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质, 更是现代人所应有的基本素质。不论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还是社会人文精神的建设都对人们合作探究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合作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精神、合作能力等, 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与人交往、相互尊重、悉心倾听。这实际上有利于他们掌握生存与发展的本领, 促进身心健康, 以形成高尚的品德和正确的价值观。

我国独生子女占人口的很大比重, 他们从小就处于一种相对独立的生存状态, 是整个家庭的核心。由于从小缺乏合作的环境和机会, 其在社会环境中往往以自我为中心, 缺乏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所以, 合作教育正为愈来愈多的教育专家和学者所认可。作为一名高中教师, 我就合作教育谈谈教师在高中教育教学中该怎么做。

一、给学生树立合作的榜样

时代的发展赋予了合作教育更宽广的外延。近年来, 美国的中小学教师对合作教学抱有相当的热情和兴趣, 仅明尼苏达大学就已经至少培训了三万名“合作教师”。两位美国小学行政领导最近写文章说道:“运用合作学习是教师跟上当前教育趋势的一个出色标志。”

可以说, 教师的互助合作是个人成长和教学有效开展的前提和基本要求。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有很高的地位, 教师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同学科之间、不同学科之间的教师是否能互相配合、合作教育会对学生产生直接影响。因此, 教师要注意自身行为, 加强同事间的合作, 为学生树立正面榜样。

二、在师生间搭建合作的平台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对于学生来讲, 最好的教师是在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自己的学生视为朋友、志同道合的那种教师。”学校教育中的两大主体是教师和学生, 教师首先要有合作意识。高中生已经形成自己的性格和思想见解。很多时候, 他们都希望自己的某些见解得到教师的认可。所以, 教师要乐于走进学生的世界, 在对学生的教育中多一些交流, 少一些“命令”;多一些鼓励, 少一些指责;多一些探讨, 少一些灌输。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变接受为互动, 创建一个师生互动, 师生合作的舞台, 让学生成为最佳舞者。

1.和谐的师生合作 关系 , 让学生有轻 松的学习环境 。例如:我在教《雷雨》一课时, 和学生一起参与话剧表演, 在表演中感受人物个性的特点, 感知时代特征。此时, 学生都感到老师能和他们一起表演觉得很开心, 从准备到演出都尤为认真与投入。在活动中, 我较多地给予他们赞美的眼神、真诚的表扬, 学生和我更亲近。在以后的师生交流中, 学生不再那么拘谨, 课堂上的学习氛围也变得更加活跃了。

2.和谐的师生 合作关系 , 让学生愿意 自主学习。 再如 :在一次以“我的家乡”为主题的中学生作文比赛中, 我鼓动全班学生积极参与, 在审核学生作文时, 我发现班级一位后进生写得颇具真情。我在认真批阅后, 找他一起讨论修改, 我逐步引导他发现文中的硬伤, 他也积极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想法。经过多次努力, 在完成了整篇的修改后, 我将其作文打印成铅字给他留作纪念。虽然在此次比赛中他并未获奖, 但很明显, 在之后的语文学习中他愈加认真, 成绩也有了大幅的提高。

三、为学生间创造合作的机会

在日常在校学习中, 学生大部分时间是集体共处的。教师既不能放过每一次让学生合作的机会, 又要有意识地为他们创造、提供与同伴合作相处的机会, 培养学生间的合作意识, 让学生在实践中树立合作意识, 学会与人合作。

学生间的互动是教学系统中尚待进一步开发的宝贵的人力资源, 是教学活动成功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萧伯纳说过:倘若你有一个苹果, 我也有一个苹果, 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 那么你和我仍然各有一个苹果。但是, 倘若你有一种思想, 我也有一种思想, 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 那么, 我们每个人将各有两种思想。合作学习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在互助中集思广益, 从更广阔的角度获取知识、认识世界, 同时在参与互动的过程中增进交流, 使其智力品质与情感品质同步发展。如在教育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 让学生能正视自己的缺点, 接受别人的意见, 更懂得尊重他人成果。

1.在生生互助合作 中 , 学生间彼此 获得了解 并建立融 洽的人际关系。合作学习中, 学生学会了把自我融于群体之中, 互相认识、相互交流、相互了解, 他们会感到要使自己在学习上有所收获就必须学会与他人相互帮助、彼此尊重、共同分享。

2.在生生互助 合作中 , 让每个学生进 一步发现自我 , 认识自我, 增强自信心。合作学习在教学中为每个学生个体提供平等的机会和条件, 让学生得到充分的语言、思维及胆量的训练。交流互动中, 他们能够大胆地将自己的见解通过语言表达出来, 进而形成学习的自主性, 向既有独立见解又有社会交往能力的开放型人才发展。

3.在生生互助 合作中 , 将个体间的 竞争转化 为小组间 的竞争,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学习在学生的合作交流中有明确的责任分工, 这就使那些不愿思考的学生在合作的氛围中不得不去思考、探讨问题的答案, 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团队责任感。

新时代的竞争不以伤害别人为前提, 而是以共同提高为原则, 只有与人合作的人, 才能获得生存空间;只有善于合作的人, 才能赢得发展。合作是时代新人应该具备的一种素质学生是未来世界的主人, 他们必须学会在竞争中合作, 在合作中相互理解, 相互交流并和平共处。二十一世纪的社会, 是一个竞争与合作的社会, “学会共同生活”, “学会与他人生活”这种社会教育观是今日教育中的重大课题之一。我们只有充分地进行教师间的合作, 鼓励师生间、学生间的合作交流, 才能体现现代教育的时代性与实用性, 才能让学生的未来迸射灿烂的火花。

摘要:合作意识是指个体对共同行动及其行为规则的认知与情感, 是合作行为产生的基本前提和重要基础。不论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还是社会人文精神的建设, 对人们合作探究能力的要求都越来越高。合作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精神、合作能力等, 让学生在合作中掌握生存与发展的本领, 促进身心健康, 形成高尚的品德和正确的价值观。文章围绕如何开展合作教育展开论述。

多途径开展混龄班幼儿合作教育 篇2

合作是两个以上个体为达到共同的目的而共同进行某一活动的行为。它是儿童社会行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儿童立足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素质。现在的孩子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群体活动中以自我为中心,比较缺乏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也很少体验到合作行为带来的愉悦和成功感,这严重阻碍了幼儿与他人合作这一新社会行为的发展。因此,我们教师在混龄班教育中对此问题加以重视和研究,并利用多渠道、多途径有效开展混龄班幼儿早期合作教育,让大中小不同年龄的幼儿有机会一起合作游戏、互动交往。通过团体的互助,去感觉他人对自己以及自己对他人的关怀,进而发展对环境乃至对全人类的关爱。

一、培养混龄班幼儿合作的必要性

《纲要》中提出:“要让孩子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分享、有同情心。”幼儿期是同伴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期。如果幼儿期没有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幼儿不能正常地与同伴进行合作交往,就可能影响幼儿更新社会生活经验,失去同伴间的情感支持,不利于培养幼儿理解和帮助别人的情操,以及关心集体、相互合作精神的培养,从而最终影响幼儿社会化的进程。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因而没有相互体贴、照顾的经历,没有互爱互助、相互模仿、共同努力的经历,这不利于发展儿童的集体意识,而会导致儿童个人主义的蔓延。”因此,培养混龄班幼儿的合作能力十分必要。

二、增强混龄班幼儿合作意识

体验到合作行为带来的美好情感,是进一步强化合作意识,进而产生合作行为的条件。对幼儿进行合作教育仅凭空洞的说教肯定达不到目的,因为合作是一种具体的社会行为,必须让混龄班幼儿在具体可感知的情境中体会、领悟合作,幼儿更能明白怎样去进行合作。

1.利用混龄班幼儿喜爱的童话故事,大班幼儿先理解故事中的人物是如何进行合作的,带领弟弟妹妹一起模仿童话故事中的角色行为,从而将童话中情感体验移植到自己的生活中来,从而体会合作后的成功感和愉快感。

2.发挥教师作用,通过分享、体验与教师合作行为带来的愉悦情感。教师是幼儿心中的榜样。教师通过让幼儿分享与自己合作行为带来的愉悦情感来发挥榜样的作用,使幼儿在榜样力量的感召下模仿其行为,进而体验到其产生的情感,从而增强合作意识。

3.增强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之间交往活动。幼儿的情感是在交往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教师可在一日活动中主动寻求与幼儿的合作,并对其合作行为给予肯定评价,教师只要做有心人,教师随时都可捕捉到寻求与幼儿合作的机会。而且这些机会特别有利于那些个性强、不善于与他人合作的幼儿,即合作教育的重点对象,这对他们也正是极好的教育形式。此外,教师要创造条件,开辟空间,注意为大多数的幼儿提供更多的合作交往机会。

4.开展系列主题教育,让幼儿直接感受到合作带来的愉悦感。如开展“找一个合作伙伴”的系列活动,“发现一件同伴互相合作的好人好事”,“做一次与同伴互相合作的事情”“做一件与同伴互相合作的游戏活动”等。又如幼儿进入生活角色,开展以“家庭”(小中大三人一组)为单位的劳动竞赛活动等。幼儿在这些系列主题教育中,亲身体验到合作带来的成功感和愉悦感,明显增强了合作意识。

三、激发混龄班幼儿合作欲望

幼儿的发展是在与环境的互相作用中实现的,是在与周围的人,特别是异龄伙伴的交往中,互相学习,掌握社会规范,从而提高交往、合作技能,发展社会情感的。

1.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游戏环境,拓展与同伴合作的空间。游戏是儿童最喜欢的活动,要与同伴友好地游戏,必须克服困难,使自己的行为适应游戏的规则,这也是培养幼儿合作能力的最有效的方式。如在搭建建筑物的活动中教师要求幼儿每一组搭建一个建筑物,最后全班组合成一个小花园等,这种有共同目标的游戏,比较容易使幼儿达成良好的合作。当然,教师在组织幼儿游戏时必须针对各年龄段幼儿的特点适当引导。

2.营造一个合作生活、学习的环境氛围。团体具有良好合作氛围,有利于促进个体产生与团体相一致的行为。如在混龄班建立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群体,各项活动的开展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并要求做到生活中小组成员互相照料、互相关心;学习中小组成员互相帮助、互相监督,从而促使小组成员通力合作、共同取胜,以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再进一步,还可努力使小组间的合作走向班级间的合作,从小的群体的合作走向更大的合作。

3.建立一个以家庭居住地为纽带的相对紧密的友邻环境群体,保证园外活动与园内教育的同步、一致。在家长的支持下,鼓励混龄班幼儿间互相交往、适当串门、共同游戏,努力促使混龄班幼儿在不断的交往中产生合作行为,增强合作意识,强化合作精神。

四、挖掘混龄班幼儿合作空间

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只要我们留心日常生活中的一切,几乎随时可见“合作”教育之题材所在。如父母在家庭生活的合作,教师在班级教学活动中的合作,幼儿在与同伴交往中的合作等等。此外,我们还给混龄班幼儿介绍一些舍己救人的感人事迹,开展一些公益的捐献爱心的活动等,也可自己举些题材,从不同的角度,挖掘出更多的合作教育的题材。这些都是进行合作教育的好题材、好时机。

1.从混龄班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分:生活环节中的合作、主题活动中的合作、区域游戏过程中的合作等。

2.从与混龄班幼儿的数量分:两人(同龄、异龄)间的合作、小组(小中、中大、小中大、同年龄段等)间的合作、班集体中的合作等。

3.从与混龄班幼儿合作的对象分:幼儿与幼儿间的合作、幼儿与老师间的合作、幼儿与家长间的合作等。

4.从混龄班幼儿感受合作的角度分:从童话故事里感受、从日常生活中感受、从有意识的教育中感受等。

教师应该尽可能地为混龄班幼儿创设与同伴合作的机会,特别是对过于内向的、小年龄的幼儿,教师更要鼓励其与不同年龄的同伴交往,每迈出一步,都要给予表扬和赞赏。这样一来才能使幼儿与同伴交往产生兴趣,促使其与同伴更好地交往。

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对策 篇3

摘 要:产学研合作教育,已成为高教界的共识,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通过对国内外产学研合作办学的实践进行系统分析与总结,探索在新的知识经济条件下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长期发展问题、产学研合作的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问题,以推动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人才培养;对策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普及化,大规模扩招导致教育资源严重不足,教学条件跟不上,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远远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从而导致所培养的学生缺乏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相关能力。因此,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仅靠学校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政府、企业和科研院所的积极支持和参与。

一、提高认识,树立正确的合作教育观

(一)产学研合作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教育应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提供各种人才的支持和知识贡献。第一,产学研合作是指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同企业之间的合作,企业是主体,没有企业的参与不属于产学研合作。第二,产学研合作是实现科技、教育同经济相结合的重要形式,是知识经济本身的要求,也是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战略措施。第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是高校21世纪教育改革的主旋律。

(二)产学研合作是高校职能转变的必然结果

我国高校走产学研合作发展之路,不仅是高校职能转变的必然结果,而且是实现我国“两个根本性转变”的需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市场将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随着集约型经营方式的推进,科技对提高生产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企业将成为主体进行科技开发和投入。

(三)产学研合作能推进学科专业发展和学术水平提高

新科学的发现、技术的突破和市场的需要这三方面的紧密联系促进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所以在加强学科之间、专业之间的横向联系的同时,把学科、专业的发展和市场的需要紧密联系起来,产學研合作为此提供了契机,也促进了专业的发展和学术水平的提高。

(四)产学研合作能加快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

地方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可以让更多的教师参与到企业的实际工作中去,直接面对一些企业的生产难题,进行一些高技术的项目研发,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快地更新知识,提高实践动手能力,接近科技前沿发展对教师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产学研合作能推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更新

科技的进步引起了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对于地方高校的毕业生来说,企业对其知识结构、知识的更新、工作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教育为了适应这样的变化,满足企业的需求,必须整合教学内容,不断更新内容,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地联系起来,增强毕业生就业后的适应能力。

(六)产学研合作能确保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地方高校应拓展思路,把产学研合作从单纯的锻炼学生实践经验及提高就业竞争能力提升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强调发展学生兴趣、爱好、专才等方面的价值。产学研合作为学生提供了很多实际接触企业的机会,在校内外导师的共同指导下,真正承担起企业的专业技术工作,把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动手应用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二、建立健全产学研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运行机制

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发展,必须使全社会都认识到产学研合作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使更多的高校、企业、学生参与其中。

(一)互惠互利是产学研合作成功的基础

因长期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高校重理论轻实践,使得学生的知识与生产实际严重脱节,学校培养的人才实践能力滞后于科技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不相适应,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高校应同企业或科研院所合作,实现学校与企业、科研院所的共赢。

(二)科研合作是连接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桥梁和纽带

在产学研合作教育实践中,科研合作、科研项目是连接合作教育的桥梁和纽带,可充分发挥高校科技力量和学科齐全的优势,根据企业的需要,学校与企业共同进行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并以此为结合点来推动教育上的合作。

三、政府和主管部门的支持是产学研合作教育健康发展的保证

政府积极倡导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切合实际的政策法规是产学研合作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保障。政府应通过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加强对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宏观指导和调控,支持、促进合作教育的发展。

(一)加强地方政府的扶持,构建高校的产学研模式

在我国,一是政府的职责在于服务社会和公众,为市场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为社会提供必要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在这样的背景下来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促使产学研相互配套和融通;二是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人们还未形成较为全面的市场经济观念,产学研合作参与者自觉按市场经济规律来发展产学研的意识还不够强烈,因此政府进行组织、协调、规范、引导是十分必要的;三是政府应借助政策工具和计划指导,重点选择产业技术的创新项目,形成产学研共同参与的一体化组织。

(二)政府对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政策法规和资金支持

一个模式的良好运行除了政策法规的保驾护航之外,具备充足的资金支持也是先决条件之一。政府对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资金支持包括财政拨款、设立产学研合作教育基金等方面,并通过写入法律章程的形式加以固定,确保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健康发展。

(三)政府管理机构的设置是产学研合作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产学研合作教育长期的、稳定的、有序地发展,除了政府的政策支持、资金保障之外,管理机构的设置也是必须的。管理机构由各地方政府依照本地区具体情况设立,成立产学研办公室,其主要职能包括研究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相关政策以及改革措施,与其他部门协商制定参加产学研合作各方的优惠政策,协调产学研合作各方的利益冲突,监督产学研合作基金运作,对外宣传本地区产学研合作等方面。

四、加强实践基地建设,构筑创新人才培养平台

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宗旨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具有全面素质的创新人才,创新人才的培养首先必须具备创新环境、创新条件、创新基地。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加强学生实践基地的建设,构筑创新人才培养平台,促进人才培养从知识型向能力型、从专业型向素质型、从适应型向创造型的转变。

(一)创新实践模式,夯实人才培养基地

一是以“以科研带动教学,以教学促进科研”为原则,建立校内研究型基地。通过吸纳学生参与基地的课题和项目,使基地既成为学生实践基地,同时也成为学生科研的舞台;二是建立校外实习型基地。学生的综合实训、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设计)等实践性教学任务,通过校外实习型基地来完成;三是利用企业的设备、技术优势和学校的人才、科技优势,建立产学研结合紧密型基地,构筑学生实践创新的平台,使之成为学生实践创新基地、教师教学实践基地、企业人才的培养基地。

(二)整合科技资源,搭建公共科技服务平台

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是一个开放高效的科技创新创业创意的服务体系和保障体系,主要通过公共科技设施建设、科技數据与科技文献资源共享、自然科技资源保存与利用,构筑一个为全社会科技创新创业服务的共享平台。因此,通过整合科技资源,搭建虚拟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将分散的资源集中化,降低社会整体创新的成本,建立健全平台管理的运行和激励机制,使其在产学研合作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深入探索和研究、总结和推动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深入开展,是完全必要和非常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秦旭,陈士俊.英美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经验及其启示[J].科学管理研究,2001,(3).

[2]梁喜,黄承锋.重庆市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及对策[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2).

[3]黄建顺.教育产业发展研究[M].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1.

[4]张炼.产学研合作教育:值得关注的人才培养模式[J].现代大学教育,2001,(1).

校企合作在护理教育中的开展 篇4

一校企合作的含义

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当前社会竞争激烈, 包括教育行业, 大中专院校等职业教育院校为谋求自身发展, 抓好教育质量, 采取与企业合作的方式, 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人才, 注重人才的实用性与实效性。校企合作是一种注重培养质量, 注重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 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校企合作做到了应社会所需, 与市场接轨, 与企业合作, 以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全新理念, 为教育行业发展带来了一片春天。

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年) 》公布以来, 在社会各界引起广泛关注。《规划纲要》在职业教育部分有一个突出的亮点, 就是强调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特别关注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制度创新。第一次提出制定校企合作法规, 并将其纳入国家教育体制重大改革试点范围。

二开展校企合作的方法及效果

1. 建立技术交流平台

技术交流平台是企业与高等院校之间进行技术成果交流转化的渠道之一, 起到桥梁和催化剂的作用。通过这个平台和渠道, 双方可以实现信息的互通有无、资源共享以及高校的技术成果可以达到有效的转化。

方法一:如参加护理技能竞赛, 校企双方参加的竞赛不同, 打分标准也不同, 如何使校企双方在不同的竞赛中都取得优异的成绩, 可以通过会议、技能比拼等形式互相交流讨论, 制定出最合理、有效的操作标准。在教学中就可以对学生进行统一训练, 在人才输出上达到一致。

方法二:如果高校教师申报的课题或撰写的论文与医院工作有关, 可以与企业合作获取资料, 让医院的工作人员也参与到课题的实施和论文的撰写中去, 进行探讨和分析。由于工作岗位不同, 思维也不同, 更有利于校企双方工作人员思维的开拓和业务能力的提升。

2. 改变办学模式

就办学形式而言, 校企合作包括企业办学校、学校办企业、订单教育、联合办学、职业教育集团化等。办学模式的改变可以转变教师们的科研观念, 培养创新意识, 更有利于教学和科研相结合。

第一, 高校自办企业。很多高校都有自己的附属医院, 为学生提供了见习和实习的场所, 带教老师深知自己的教学任务, 带教期间尽职尽责。教学资源共享, 企业也不会因为培养学生使用了人力、物力而担心影响自身利益, 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管理。

第二, 校企双方共同建立企业。共建企业是高校利用自身在人才、科研成果上的优势, 企业在资金、经营管理上的优势通过互补而建立起来的。共建的企业具备与之相匹配的管理模式和知识结构的建构, 为校企双方的紧密合作及共同承担风险和获得收益搭建一个平台。该企业的经营收益直接关系到双方切身利益, 这样可以充分地调动校企双方的积极性, 有利于该企业的长久发展。

第三, 订单教育。订单教育是学校和企业之间所商定的培养合同。学校协助企业将人力资源开发计划与学校的教学大纲对接, 学校依据企业特定需求作为教学目标, 企业则在学习目标的定位上提出相应的培养标准, 学校按“合同”为企业培养特殊的商品“人才”。这种模式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 培养出的人才更能适应企业的需要, 同时也解决了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3. 请进来, 走出去

这是校企合作最常用的模式之一。通过合作项目, 校企合作有利于学校的课程改革, 有利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使教师在指导学生实习的过程中, 积累丰富的临床经验, 提高教学质量。企业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功能, 借助学校的师资、场地等软硬件资源, 使学校和企业一起形成一个有组织、有系统的培训链条, 减少企业的成本, 达到校企双方的互惠共赢。

第一, 请进来。学校可以签订长期合同, 聘请企业的护理专家来学校进行讲课, 直接面向学生, 他们临床经验丰富, 可以运用大量的实际案例, 加强学生对护理工作的认识, 增强其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通过讲座、讨论会的形式向在校教师介绍现代护理的发展现状, 以便于在校教师及时更新过时的理论和观念。企业的员工培训可以利用学校的场地、设备和人员, 节省了职业培训成本。

第二, 走出去。老师带领学生提前到企业中见习, 让学生亲身感受医院工作的重要性和病人的痛苦, 培养其同情心和责任心。通过见习可以使学生尽早地熟悉医院环境和工作流程, 为以后实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此外, 学校可以派在校教师到企业中去学习, 切实了解企业需要, 增加临床经验, 开阔眼界, 及时转变教学重点, 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

第三, 产学研合作。产学研合作是指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之间的合作, 通常指以企业为技术需求方, 与以科研院所或高等学校为技术供给方之间的合作, 其实质是促进技术创新所需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针对护理专业, 主要采用了共建研究中心、研究所和实验室, 建立基金会, 设立产学研合作专项基金等方式, 由企业方提供资产和设备支持, 学校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持。

三校企合作的优势

1. 学校方面

校企合作是普通高等学校实现快速发展、摆脱招生困难、提高教学质量、提升综合办学能力的最有效途径。学校教师长期在教学一线, 临床经验欠缺, 极大地影响了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校企共创实习基地, 为广大教师特别是专业课教师提高实际工作的能力提供了条件和机会, 而且在实际工作中, 教师把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相结合, 把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这有利于提高自身素质, 提高教学的质量, 对职业学校建立一支过硬的师资队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 企业方面

校企合作符合企业培养人才的内在需求, 有利于企业实施人才战略。企业获得了实惠与利益, 提高了参与教育培养人才的积极性。主要表现在:学校让合作企业优先挑选、录用实习中表现出色的学生, 使企业降低了招工、用人方面的成本和风险;学生在实习前经历了见习阶段, 已经熟悉了医院的环境和工作方法, 在实习期间能独立完成常见的护理操作, 帮助带教老师对病人进行整体护理, 使企业感受到接受学生顶岗实习不仅不是负担, 而且成为有效的劳动生产力, 降低了劳动力成本;企业将员工培训委托学校进行, 使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和学校教学环节紧密结合, 降低了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与职业培训成本。

3. 学生方面

校企合作符合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需要, 促进解决学生就业问题, 也有利于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通过校企合作培养, 学生普遍具有良好的职业意识, 在实习中初步具备了顶岗工作的能力, 学生在服务第一线接受企业管理, 在临床上接受带教老师手把手的教学, 和企业员工共同合作, 可以切身体验严格的劳动纪律、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感受护理工作的艰辛、协作的价值和成功的快乐, 也对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良好的职业道德以及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都有极大的帮助。

通过校企合作, 学校与企业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学校利用企业提供的设备, 不必为培养人才担心场地问题, 实现了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 达到设备、技术的优势互补, 节约了学校教育与企业成本。学校通过企业反馈, 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 结合市场导向, 注重学生实践技能, 更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 可见校企合作是一种双赢模式。在护理教育中, 实践教育处在重要地位, 要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校企合作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必须立足实际不断探索, 为医学的发展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周莉亚.浅谈对“校企合作”意义与作用的认识[J].新课程 (教育学术) , 2011 (6)

[2]王沐智.校企合作的现实意义以及模式初探[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上旬) , 2009 (11)

开展合作教育 篇5

在第十一个“公民道德建设月”活动中,合作区工商分局采取六项措施切实开展公民道德教育活动。

一是结合“六五”普法教育活动,在干部和个体私营经济从业人员中开展社会主义法制教育,不断增强各族干部群众和广大经营者的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律意识,做知法守法的公民。

二是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我是合作区主人、我为合作区做什么”大讨论活动为契机,对照公民道德的要求,查找自身在文明礼仪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制定其实可行的整改措施。

三是组织全局干部职工观看职业道德讲座视频,大力弘扬和培育“爱国爱疆、团结奉献、勤劳互助、开放进取”的新疆精神。

四是加大以职业道德教育为重点的诚信教育,不断增强干部职工和私个协会员的信用意识。

五是在市场主体登记、商标广告监管、执法办案等发证发照、执收执罚等过程中建立健全公示制、首办责任制、行政执法回访制等制度,增强工作透明度,完善监督制约机制,促进依法行政,规范执法行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行风建

设,树立工商新形象。

开展合作教育 篇6

一、发挥幼儿园的教育主导作用,让教师成为家园合作开展幼儿文明礼仪教育的主导者

家园合作培养幼儿礼仪,应以幼儿园为主导,而幼儿教师是本课题实施的关键因素。开展本课题的研究要求教师主动学礼、守礼、“正人先正己”,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理念落到实处。教师的专业化不仅仅体现在教育孩子的技能方面,还应该在言行举止方面做出表率。

我们秉承“教师与幼儿共同成长”的原则,利用业务学习的时间对教师进行礼仪知识的培训,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使教师能够更深入地研究实践;将利用优质课评比活动将礼仪教育渗透在各项教学活动中,并设计以专门教授礼仪知识为内容的教育活动,教育幼儿的同时使教师共同成长;引导年轻教师将教育行为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提高教师的教科研能力。为教师指导幼儿、指导家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开设专门的礼仪课,让家园合作开展幼儿文明礼仪教育具有可操作性

所谓礼仪课就是教师围绕某一礼仪知识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组织幼儿以上课的形式学习礼仪。一方面,我们以系统的礼仪课程为蓝本,把礼仪教育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入园、离园、盥洗、教学活动、户外活动、进餐、午睡等各个环节中,随人、随时、随地、随事地进行随机教育。并在小、中、大班分年龄使用幼儿指导用书,在集体活动中融入礼仪歌谣、礼仪故事、礼仪表演等教育活动。在幼儿之间开展“文明小天使”“文明小宝贝”“礼仪小标兵”“礼仪小明星”等评比活动。引导幼儿行为的规范,纠正不文明、不合礼仪规范的言行,以期达到“习惯成自然”的效果。另一方面,向家长发放家庭指导用书,让家长主动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指导并巩固幼儿在幼儿园之外的言语与行为,达到家园教育的一致性。

三、家园同步,提高幼儿文明礼仪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一)联系本。建立家园联系本,每周把幼兒在园的教育成长情况告诉家长,并请家长把自己的孩子在家的行为习惯记录下来告诉老师。家园联系本有利于家长和老师更详细地掌握幼儿的点滴进步。

(二)家园栏。建立家园栏我们就幼儿文明礼仪教育的热点问题展开探讨,共同促进幼儿的发展。

(三)照片展。经常展示幼儿在一些幼儿园开展相关活动的照片,同时向家长征集幼儿在园以外的文明礼仪行为照片,让家长直观地看到孩子的进步,让家园合作步入良性循环。

此外,我们还在在“家长学校”中开展专项的礼仪知识讲座;利用家长会的时机,让家长代表交流文明礼仪教育的经验与发生在幼儿身上的事例;个别幼儿出现问题,开展分层分类的家教指导活动等等。还建立了“宝宝成长记录袋”,幼儿园与家庭共同搜集幼儿在礼仪方面的点滴进步,保存幼儿成长的足迹。

四、全面创设文明礼仪环境,家园共同营造文明礼仪的氛围

(一)在物质环境方面,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将入园处的墙面更换成大幅的礼仪画面。2.尽可能的利用教室的空间,充分发挥墙面、玩具柜、作品展示角处的教育功能。3.注重楼梯、走廊等处的环境创设。4.指导家庭参与礼仪环境的创设,如家中的物品摆放整齐有序,给幼儿以秩序感等,让家园教育同步。

(二)在人文环境方面,我们重点解决以下几个方面:

1.着力打造具有文明礼仪素质的教师团队,努力营造富有文明礼仪文化的园风园貌。建立有关师生一日生活礼仪制度,包括教师与同事交往的礼仪,与孩子交往的礼仪,与家长交流的礼仪,接待来访者的礼仪,以及特定时间的特定礼仪等等。教师们以礼育人、幼儿园以德治园,良好的文明礼仪园风让教师们逐渐形成积极的工作态度、良好的工作氛围,不断充实着幼儿园人际内涵、教育内涵、管理内涵。2.充分挖掘家庭礼仪教育的内在潜力,逐步形成有初步礼仪意识的家长群体。家庭教育是贯穿在人一生发展过程中的教育实践,是在家庭互动过程中父母对子女的生长发展所产生的教育影响。我们将充分利用“家园同步”过程中的实施手段,利用礼仪教材中的家长指导用书,让家长自觉学礼、守礼、用礼,为孩子树立起榜样。3.为幼儿制定“幼儿园礼仪”、“家庭礼仪”、“公共场所礼仪”相关规则,家园同步指导幼儿的实践活动,为孩子营造完整的文明礼仪氛围。

总之,幼儿的文明礼仪教育是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家园合作能为这个系统工程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师和家长作为与幼儿朝夕相处的长者,其言行举止都是幼儿模仿的对象。在幼儿园,教师待人文明热情,说话态度谦逊,时刻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处处为孩子做出榜样;在家里,家长与孩子建立起和谐的亲子关系,洋溢着和睦与温馨,让孩子陶冶其间。长此以往,孩子受益终生。

(作者单位:四川攀枝花市西区第一幼儿园)

关于农业院校开展合作社教育的思考 篇7

截至2013年11月底, 全国工商登记的农民合作社达到95.07万家, 实有成员7221万户, 占农户总数的27.8%。覆盖粮棉油、肉蛋奶、果蔬茶等主要农产品生产, 并扩展到农机、植保等农业服务业。2013年, 财政部安排农民合作社发展资金18.5亿元, 支持各地农民合作社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对成员开展服务等;安排9.96亿元农业综合开发资金, 扶持农民合作社项目;农业部合作社示范社建设资金增至6000万元, 安排2000万元支持农民合作社开展标准化生产。

从数量上讲, 农民合作社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 但发展中的不确定性和不规范性问题严重存在。农民合作社的不规范性, 不仅直接影响到公共财政对合作社支持, 而且有可能影响到社会对农民合作社的评价, 甚至影响合作社健康发展。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 这既有我国合作社法律制度不够健全的因素, 也与我国缺乏合作社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 我国高等院校很少开设有关合作经济的专门课程, 即使是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对合作经济知识也知之不多。高校合作社教育的不足, 导致基层政府和社区的官员、合作社管理者以及农民对合作经济基本知识的缺乏, 可能会制约我国农民合作社的规范发展。针对农民合作社教育滞后问题, 要借鉴国际经验, 利用农业院校教育资源, 构建我国合作社教育体系。

一、合作社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伴随着农民合作社的快速发展, 关于合作意识、合作社知识、合作社经营管理等方面教育的缺乏与滞后日益凸显出来, 发展合作社教育十分必要和紧迫,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 合作社教育是合作社的基本原则之一

源于1844年罗虚戴尔公平先锋社、后在1895年国际合作社联盟 (ICA) 成立时被确认的“罗虚戴尔原则”, 1966年国际合作社联盟提出的“合作社原则”, 1995年国际合作社联盟成立100周年大会提出的“合作社原则”, 无一例外地都提到了合作社教育。国际合作社联盟“关于合作社特征的宣言”中指出:“合作社要为社员、社员代表、经理和雇员提供教育和培训机会, 以便他们更有效地为合作社的发展作出贡献。合作社还要向大众, 特别是向青年和重要的传播媒介宣传合作社的性质和优越性。”

(二) 合作社教育有利于形成“有效组织”, 缩短“认知时滞”, 从而影响农民组织制度选择

第一, 合作社教育影响社会的一定意识形态, 有利于形成有效组织。合作社教育是减少不同个人、不同集体分歧的重要方法, 能团结最大力量参与合作社运动中来, 加快农民合作社发展。第二, 合作社教育改变了个体和集体学习的速度, 缩短了认知时滞, 进而改变我国农民合作社发展的速度。合作思想教育可以改变个体和集体学习的速度, 缩短认知时滞, 进而改变我国农民合作社发展的速度。第三, 合作社教育通过改变主体获取不同知识的预期回报率, 从而影响人们对农业和农村组织制度的选择。合作社教育通过改变主体获取不同知识的预期回报率, 从而使更多的人选择参加农民合作社。

(三) 合作社教育是进一步发展农民合作社的现实需要

农民合作社事业的发展需要大批甘愿为农民服务和懂行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以及大量合格的合作社经营管理人才。现代公民意识教育是农民合作社“平稳运行”的基础, 合作社教育是培育现代新型农民的“有效途径”。因此, 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开展合作社教育, 尤其在合作社事业的起步阶段, 很多国家的政府都是合作社教育的直接推动者。现阶段我国正处于合作社快速发展时期, 更需要国家加大对合作社教育支持, 推动农民合作社健康发展。

二、国外及台湾地区合作社教育的经验与启示

(一) 国外及台湾地区合作社教育的经验

1. 美国联邦农业合作推广局的合作社教育

美国联邦政府农业部的农业合作推广局专门负责合作社教育的开展, 编制各种培训资料发给合作社, 并与其他教育机构进行合作, 由联邦政府、州政府直接提供合作社培训项目, 开展农民合作社教育工作。教育、培训的目的在于帮助人们了解合作社的独特原则、组织结构、合作社区别于其他类型企业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是如何给社会带来利益的。

2. 德国合作社研究院的合作社教育

德国合作社研究院持续不断地更新合作社相关领域的最新知识, 提供广泛的合作社教育内容, 主要包括长期运行的多模块化管理课程、大学课程、研讨课、讲习班以及量身订制的培训方案等。2009年以来, 研究院制订了培训课程和大学课程之间全面互认的规定, 这样学员既节省了现场学习的时间, 又降低了学习的成本, 深受学员们的欢迎。

3. 印度的合作社教育培训网络

印度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合作社教育培训网络, 有全国合作学院和培训中心、联邦合作学校和培训中心以及地区合作学校和培训中心。印度合作社非常重视对社员的教育和培训, 提倡成人教育和终身学习。

4. 台湾大学的合作社课程

台湾大学开设了《农业合作》课程, 作为大学部二、三、四年级选修课, 计3学分。《农业合作》把合作思想、理念及运作原则应用于农业产销及农业金融领域。课程介绍称:“农业合作”实质上是研究如何以合作社组织, 有效执行农业生产、农产运销、农业劳动、农村消费, 及农业金融等业务的一个学门。所以它是一门“实务”重于“理论”, “制度”与“经济”并重的课程。课程内容包括11个部分: (1) 合作社理念与合作制度; (2) 合作社思想与合作社运动; (3) 合作社与农业合作组织概论; (4) 农业生产合作与合作农场; (5) 农产运销合作; (6) 农业信用合作; (7) 农业保险合作; (8) 农村消费合作; (9) 政府合作行政及合作社法规; (10) 世界各国之合作事业发展; (11) 我国现阶段的农业合作问题及未来愿景。

(二) 国外及台湾地区合作社教育的启示

虽然各国及地区合作社的产生背景、发展状况有所不同, 但从各国农民合作社事业的发展来看, 合作社教育都起着重要的作用。综合起来, 可以得到如下启示:

第一, 合作社教育是合作社发展的重要保证。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看, 合作社经营管理人员需要接受专门的教育和培训。这些教育和培训使合作社经营管理人员具备了专业的管理知识和营销经验, 从而保证了合作社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 政府重视是开展合作社教育的重要保障。各国政府都把合作社教育作为扶持合作社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为切实增强农民合作社自身竞争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有的政府甚至设立专项教育基金用于开展合作社教育。

第三, 大学与研究机构是合作社教育主要渠道。各国合作社教育体系存在差异, 但都注意到整合现有的教育资源, 充分利用大学与研究机构现有资源, 建立完善的合作社教育体系。

三、利用农业院校教学资源构建合作社教育体系

合作社教育有多种合作社教育资源可供利用, 包括农业大学、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农业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国家有关部门应整合现有的农业教育资源, 以大学主要依托进行合作社高层次人才培养, 以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主开展合作社职业教育, 以农业管理干部为主对在职干部进行合作社的继续教育, 构建覆盖大学学历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干部继续教育等多层次的合作社教育体系, 加强合作社教育保障条件建设。在整个合作社教育体系中, 农业院校是合作社教育的“母体”, 除了自身培养合作社经营管理人才外, 还需要为其他教育机构输送师资。

(一) 大学教育中的合作社教育

目前高校专业目录中关联最为紧密的专业是“农林经济管理”。在我们收集到37所高校 (其中教育部直属院校11所, 省属农林业大学19所, 地方综合性大学6所、地方财经类大学1所)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统计, 开设“合作经济”相关课程的只有5所学校。建议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普遍开设“合作社”方面的选修或必修课程。在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 目前有少数高等学校设置了“合作经济”研究生招生方向, 如中国农业大学、安徽财经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在合作社研究基础较好的农业经济管理重点学科, 可以设“农村合作经济”研究方向, 以支撑本科教学。

(二) 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的合作社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办学目标, 他的定位和发展方向是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责任, 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面向农村经济建设一线, 合作社教育不能仅限于农林管理类专业 (农业经济管理、农村行政管理) , 而是应当对农科类所有专业开设“合作社”方面的选修课。据个案调查, 合作社教育在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几乎处于空白阶段, 农业大学应当为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的师资培养提供支持。

(三) 农业管理干部继续教育中的合作社教育

各级地方党委或政府中合作经济主管部门领导负有对本区域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领导责任, 县乡镇合作经济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负有辅导任务。通过对这部分人员的培训, 可以提高他们的农村合作经济事业管理水平。

(四) 合作社教育的条件保障

对开展产学合作启蒙教育的思考 篇8

关键词:产学合作,启蒙教育,措施

一般而言, 我们都知道产学合作教育中的“教育”从广义上讲是指教学, 科研, 服务三项功能的教育。而狭义上产学合作教育中的“教育”是指利用学校与产业, 科研单位等在人才培养上的优势, 把课堂内传授的知识与生产现场获取的实际, 经验有机结合起来, 但是, 另一方面, 产学合作本身所蕴含的教育意义往往为人所忽视。从这个角度上来看, 产学合作教育实际需有一定的思想启蒙教育, 无论对任何人都是一样的, 尤其是针对陌生的人来讲。

一、产学合作启蒙教育的理论基础

什么是启蒙?《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有两个:一是使初学的人得到基本的, 入门的知识;二是普及新知识, 使摆脱愚昧和迷信。在此, 我们取第二个解释:传播科学的知识, 建立理性思维, 摆脱误区和愚昧。启蒙教育是一些不知道新理论的人, 不具备验证科学知识的能力时, 只能简单使他们记住结果而应用科学知识, 这种忽视证明过程的教育方法。启蒙教育常用的说理方法是用一些被启蒙者已知的类似常识, 来说明道理, 而不是讲述科学证明过程。

从哲学的角度来讲, 我们知道, 认识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在认识和实践关系中,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对认识起着决定的作用。因此正确的认识对产学合作的实践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它会提高学生们在产学合作工作中的积极性。

从组织学的角度来看, 我们知道, 随着科技, 社会的发展和国际一体化的趋势, 组织基本上是从过去的简单系统走向分工协作, 再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 组织环境和内部结构都日趋复杂多变。因此面对复杂性与模糊性特征的现代社会, 组织管理的一大特点就是把分散的组织转化为网络。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组织必须被作为一种互相依赖的利害相关者的系统来加以管理。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 我们知道, 学习理论是心理学领域一个重要的理论, 产学合作启蒙教育的心理学背景是体验性学习理论, 产学合作启蒙教育可以充分激发学习者的好奇心与学习积极性, 从而促进产学合作的具体实施。

二、结合实际, 谈谈启蒙教育存在的问题

1. 对产学合作启蒙教育的认识各方不尽一致。

有些人认为启蒙教育可以放在上理论课的时候一并进行, 无需单独教育;有些人认为可有可无, 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但从教育必要性来讲, 启蒙教育是建立概念的原始阶段, 这个阶段是有一个过程的, 并不是很快能够建立的。由于认识的不一致, 会使学生在实施产学合作过程中处于被动的位置, 变成老师要求什么就做什么, 缺少了主动的意识, 也丧失了产学合作教育的真正目的性。

2. 启蒙教育工作的时间段不应局限在某一个学期内。

一般产学合作的动员, 实施都放在某一个学期内完成, 虽然工作的紧凑性和效率很可见, 但这就导致进行动员时, 就简单地将产学合作的启蒙教育一笔带过, 学生从理解、消化、实施就集中在具体的二到三个月中, 可想而知, 这样的教育怎么能够使大部分参与的学生较好地懂得去寻找适合自己需要的岗位和单位, 变成为了完成学分而去完成产学合作, 从而变成了应试教育的牺牲品, 流于形式大有人在, 有的甚至弄虚作假, 而产学合作教育意义没有任何实质性的突破。

3. 产学合作启蒙教育不仅仅针对学生, 还有教师的理解认同。

任何事物在发展过程中, 赞美的声音与反对的声音同时存在, 产学合作也不例外。有些教师和学生一样, 对产学合作的理解模棱两可, 从思想上还没有转变过来。教师作为产学合作中一个重要的环节, 如果本身对产学合作没有较正确的理解的话, 对所带教的学生将造成直接的影响。

三、加强产学合作启蒙教育的措施

1. 将产学合作启蒙教育工作提前到整个学年进行。

在上半学年, 就对新生进行系统地启蒙教育, 可以尝试融入产学合作的发展史、意义以及结合实际情况介绍这几年来我校产学合作走过的进程, 从一开始就将学校对产学合作的定位植入进学生的潜意识中, 使一部分积极向上的学生率先明确产学合作的目的, 这样可以影响到一大批的学生;在下半学年进行理论实施阶段的讲解, 这样使得学生可以在上学年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实施阶段需要做什么, 从而大大提高产学合作实施阶段的进度。

2. 产学合作的启蒙不仅是产学合作知识的教育, 更重要的是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培养。

有许多事例已经证明, 学生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是制约学生能否参与合作项目, 提高学习质量的重要因素。在启蒙的过程中, 我们应该着重培养学生对于职业的价值体系, 不应该偏袒哪一类工作, 职业是不分贵贱的, 只有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才能真正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

3. 产学合作启蒙课程的改进。

以往在进行启蒙教育时, 只是简单地介绍产学合作的由来, 实施阶段的时间结点, 以及需要登陆系统进行信息输入。其实这些远远不够, 一个合格的启蒙教育, 应该给听者在感觉、知觉、记忆力、思维上留下痕迹, 在课程上应该侧重于能力培养, 建立以就业导向和能力为本的课程观, 要积极引进新思想, 新方法, 将课程从传统的目标, 内容到形式创新的线性过程转变为将目标, 内容与形式创新的交叉互动过程。通过一系列不同课程将产学合作的启蒙教育串联起来, 进而推动产学合作教育的有效进行。

4. 多渠道的拓展产学合作启蒙教育的途径。

不仅仅依靠上启蒙教育课的时候进行教育, 也可以在班会, 在学生晚自修的时候, 都可以走进课堂, 对学生进行适时的教育, 由点带面, 逐步扩大影响力, 形成全员知晓、全员倡导的文化氛围, 这样产学合作教育的作用将得到进一步的扩大。

四、结语

在产学合作启蒙教育问题上, 本文通过思考产学合作启蒙教育的理论基础, 结合实际存在的不足, 提出了进一步对其的研究和认识, 有益于高校在开展产学合作启蒙教育时, 进行深入的验证。

参考文献

[1]汤广全.试论大学的启蒙精神[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8, (12) :26-28.

[2]胡玉可.对产学合作中存在问题的思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8, (18) :206-207.

开展合作教育 篇9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主动融入国家、地方的发展主流中, 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是一所以“学科链、专业链对接产业链”产学研联盟为主要办学模式, 以“产学合作教育”为主要育人模式的地方本科院校, 是一所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地方高等院校。城市轨道交通学院是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与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主动适应城市轨道交通大发展的需要而联合成立的学院, 在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中紧紧依托轨道交通行业, 以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的故障诊断与维护, 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信号与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管理、设计与工务养护维修为主要专业特色,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强化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本文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城市轨道交通学院为例, 结合我校产学合作教育实施情况, 深入探讨产学合作教育工作实践与思想政治教育及大学生就业工作相结合的实施效果, 进而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从而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养成和就业竞争力的提升。

一、我校产学合作教育的基本情况

1985年,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从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引进了“一年三学期、工学交替”的合作教育模式, 成为全国第一所以“合作教育”名称进行改革试点的高校。其后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和实践, 已经形成了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的合作教育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

我校第一次将产学合作教育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内涵归结为工学结合、完整计划、定岗工作、过程监督、评价考核、略有报酬、时间保证, 简而言之就是“产学合作、工学交替”。为了使合作教育动作规范、有序、高效, 学校构建了三横三纵的管理体系。“三横”即教务处、学生处和校合作教育指导中心管理。也就是教务处负责建立合作教育培养计划, 学生处负责实施合作教育计划, 校合作教育指导中心负责指导、服务、评估合作教育工作。“三纵”即决策层、组织层和执行层管理。也就是校合作教育领导小组负责决策, 各学院合作教育工作小组负责组织, 学院的协调员 (带教老师) 负责执行。在本科教育的4年中, 每年设置3个学期, 即2个理论学期和1个工作学期, 要求一、二、三年级学生一般在暑期即工作学期参加6~8周的顶岗工作。整个工作学期分为准备、实施和总结3个阶段。准备阶段主要是召开动员会及寻找雇主单位;实施阶段主要是学生顶岗工作并撰写3000字以上的业务报告, 协调员老师实地及电话走访雇主单位和学生;总结阶段主要是总结交流和表彰归档。

我校针对一、二、三年级学生在寻找雇主单位时呈“阶梯式”要求。对大一学生, 要求学生学会以“职业人”的身份融入社会, 以培养学生各方面综合能力为主;对于大二、大三学生, 要求合作教育学生工作学期岗位与专业宽口径对口或具有明显的专业背景。

二、产学合作教育的实施情况

1. 我院的基本情况。

为了主动适应上海和全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需要, 加快城市轨道交通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学科建设,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和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充分发挥双方优势, 建立产学研合作联盟, 于2005年共同成立了全国首家城市轨道交通学院。学院从成立之初, 就主动适应和对接上海对轨道交通人才的需求, 设置了4个本科专业和4个专科专业, 即机械工程及自动化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 、电子信息工程 (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信号) 、交通运输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 、交通工程和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 (车辆技术)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 (通信信号)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 (机电设备) 。学院经过8年多的建设和发展, 为上海地铁乃至全国轨道交通行业输送了大量的应用型人才。

2. 合作教育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

产学合作教育工作学期开始前, 由学院教学副院长、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产学合作教育专职教师共同召开由全体教师协调员、全体合作教育学生共同参与的年度产学合作教育动员大会。分别从教学、管理、安全角度进行动员, 并从合作教育的准备、实施、总结三个阶段需要完成的工作方面进行布置。每年一般在新生入学后的第二学期, 合作教育专职教师对参加合作教育的学生进行理论课程讲授。主要讲授合作教育的概念界定、世界合作教育的发展状况、我国合作教育与我校合作教育的发展状况、“一年三学期”制合作教育模式的介绍以及寻找工作学期雇主单位的技巧、如何制作个人简历、如何推销自己、如何撰写工作学期业务报告等内容。

学院要求学生在工作学期能够摆正自身心态, 听从带教老师安排, 发扬“敢于担当, 勇于承担”的精神, 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中, 学习更多书本之外的知识, 从而提升其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学生可通过到企事业单位定岗实习、担任学生协调员、质量督察员、参加国际产学合作教育项目、参加企业挂职、参加学校科研处批准确立的《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 (USRTP) 项目和通过家人或朋友推荐或自找单位等形式解决合作教育工作学期的安置工作。为确保工作学期合作教育落到实处, 学院积极发动班主任、辅导员、专业教师共同担任合作教育协调员工作, 帮助学生寻找合作教育雇主单位, 并专门组织力量讲解、学习《合作教育管理条例》、《合作教育考核体系》、《产学合作教育学生手册》、《协调员工作须知》等, 并将有关资料复印分发给协调员老师, 使其尽快熟悉和进入工作状态, 以确保合作教育实施质量。

3. 工作学期实施动态把控, 确保质量。

我校将合作教育列入到一、二、三年级本科学生的培养计划中, 合作教育工作学期作为专业的必修环节, 完成后可获得相应学分。产学合作教育作为我校的主要办学特色之一, 在工作学期中, 要求学生以一名“职业人”身份参加真实的顶岗工作, 要求学生从第一学年便开始投身到实际工作中, 提高其就业意识和自我完善意识, 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得到全面提高。在整个过程中, 学校产学合作教育中心和学院都会对学生进行过程监督。在工作学期期间, 校院两级主管合作教育的领导、协调员教师以及由学生组成的质量督察员队伍通过实地走访和电话走访雇主单位和学生, 真实把握学生的在岗情况, 进而有利于校产学合作教育中心和学院对学生工作学期合作教育的质量进行动态监控。

4. 工作学期总结阶段表彰归档, 完善工作学期机制。

在认真完成合作教育各项工作的同时, 不断总结、完善合作教育的工作制度以及工作规范, 构建了合作教育全程教育体系。在工作学期中, 合作教育学生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现代职业精神。同时对工作学期表现突出的单位或个人进行表彰, 比如先进工作者、优秀教师协调员、优秀学员以及优秀业务报告和突出贡献单位等。评优采取的做法是:优秀学员和优秀业务报告先由带教老师推荐, 推荐上来的优秀学员的业务报告要符合优秀业务报告标准, 然后学院再从中择优选出1人为优秀学员、1篇为优秀业务报告。学院将选出来的优秀学员和优秀业务报告上报到学校合作教育指导中心, 校合作教育指导中心将组织各学院进行业务报告的互评, 并组织专家对学院评选出的业务报告再次进行评审, 评选出学校获奖业务报告。申请优秀带教老师须附有其个人事迹及所带教50%以上的学生认可。申请产学合作教育先进工作者必须是在学院合作教育工作开展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优秀合作教育单位需符合在产学合作教育安置工作中, 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

三、产学合作教育的实施效果

1. 通过产学合作教育, 有效搭建预就业工程。

每年一般在新生入学后的第二学期, 对参加合作教育的学生进行理论课程讲授。主要内容包括如何制作个人简历、寻找雇主单位的技巧、如何推销自己、如何撰写业务报告等内容。在工作学期准备阶段, 学院把学生在工作学期寻找雇主单位的过程, 作为今后毕业时寻找工作单位的预演, 进而提高其就业意识和自我完善意识, 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得到全面提高。

2. 注重产学合作教育工作与服务社会相结合, 使产学合作教育更具活力和特色。

结合我校产学合作教育办学特色, 将地铁志愿服务工作与产学合作教育相结合, 作为产学合作教育工作学期项目进行学分认定。参加合作教育的学生在工作学期期间, 通过参加地铁志愿服务, 承担了大量的轨道交通站点信息咨询及相关服务工作。同时对其从培训、管理、激励、心理辅导等方面进行开展工作。产学合作教育通过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诸多能力, 通过实践重在培养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缩短了学生由“学校人”到“社会人”的进程, 增强了他们的市场就业竞争力。

3. 注重产学合作教育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 全面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学院借助地铁志愿服务平台这一有利载体, 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自管线———上海地铁9号线的建设, 开展产学合作教育, 同时将其融入到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让平面呆板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立体鲜活的地铁志愿服务中进行, 全面提高了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和产学合作教育工作的活力。广大学生通过参加产学合作教育工作, 既增长了学识才干, 又促进了身心健康发展;既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知识, 又增长了创新能力和服务本领;既学会了与人沟通, 又促进了记忆力、注意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磨炼了学生坚定的意志, 培养了坚韧的品格, 进而促使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全面协调发展。

4. 通过产学合作教育, 增强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学生通过参加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计划、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计划、大学生科研训练活动计划、大学生创业训练计划, 也可作为产学合作教育工作学期项目进行学分认定。这也为产学合作教育提供了新的平台, 项目导师对学生的综合评定作为工作学期的成绩。参加产学合作教育的学生可以通过申请适合自己感兴趣的项目进行研究, 或者参与到导师的校企合作课题当中, 提高了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科技竞赛、科研训练、创业实践的兴趣, 从而达到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和养成。

四、结束语

开展合作教育 篇10

一、广西高校开展国际合作办学的整体状况

1.吸引来华留学生越来越多。近5年来, 来广西高校学习的留学生数量年均增长速度达20%, 高于全国18%的年均增长水平。2013年广西在校留学生人数实现了新突破, 达到10130人, 比2010年增长64%。其中, 东盟国家的留学生达到8332人, 比2010年增长55%。2014年, 由于受到国际关系因素影响, 东盟留学生增长小幅回跌, 但其他国家留学生却增长了近千人。广西已进入全国留学生人数较多的省份行列。

2.开展国际合作办学的范围越来越广。长期以来, 在广西高校中仅有广西民族大学等区内重点高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如今, 2014广西招收外国留学生的学校增加到了29所 (2014年) , 留学生分布的国家和地区从2010年的82个增加到了96个。以广西民族大学为例, 截至2015年5月, 该校已与17个国家、地区的137所高校和机构建立了实质性的交流与合作关系。2012年, 广西民族大学与英国斯泰福厦大学成功开展了会计学专业合作办学, 成为教育部批准的广西区内第一家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随后, 广西财经学院也开启了国际合作办学之路。

3.开展国际合作办学的模式众多。在合作办学的模式中, 举办孔子学院, 在东盟国家开展中文专业和汉语教学, 为东盟国家提供专门技能的汉语培训及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培训。此外, 采用“3+1”、“2+2”以及“4+0”教学模式, 其中“3+1”教学模式要求在国内学习3年, 在语言对象国 (东盟、美国) 学习1年, 从而完成大学学业。“4+0”教学模式是广西民族大学中英学院会计学本科项目采取的特有模式, 即大学四年全部在广西民族大学学习, 全部专业课程采取全英文教学, 聘请国外师资进行教学。通过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 为广西高校长远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前景。

二、广西高校开展国际合作办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育质量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下滑趋势。近十年来, 广西招收的外国留学生中来自东盟的留学生占比高达90%以上。其中, 来自越南的留学生占多数。由于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 加上学生的努力程度, 整体教育质量在下降。同时, 越南的经济增长水平却比较落后, 导致其本国的教育水平也比较落后, 加上广西中学阶段的教育质量就远远高于越南中学阶段的教育, 由于没有打下良好的教育基础, 越南等国家的留学生来华学习普遍感到困难, 结果普遍出现逃课、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等现象, 这影响了广西高校留学生的教育质量。

2.国际合作办学层次不高。目前, 广西国际合作办学层次不高, 仍以本科教育为主, 高级别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屈指可数。以广西民族大学为例, 作为广西高校开展实施国际性大学发展战略的典范, 该校在开展国际合作办学中基本涉及本科层次的教育合作, 高层次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合作办学几乎没有。国际合作办学的专业集中于经管类专业, 国际合作办学的层次不高, 办学质量也参差不齐。

3.国际合作办学的影响力需要提升。与国内众多省区知名高等学府相比, 广西开展国际合作办学的影响力仍需提升。广西高校开展国际合作办学的范围较窄, 涉及专业较窄, 基本上围绕与东盟国家开展的经贸活动相关的经管专业为主。由于受到双边政治意识形态及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与广西开展国际合作办学的高校在其本国基本上与广西高校在国内的地位相当, 其国际影响力有限, 需要提升。

4.广西高校的知名度不高。广西高校的知名度不高也成为了制约广西高校发展的瓶颈。在2014年中国大学排行榜中, 仅有广西大学进入全国100强高校, 排名第99位。广西通过开设特色专业, 提高高校的知名度。例如, 广西民族大学通过开设小语种专业, 成为中国开设东南亚语种本科专业最齐全的高校之一。2001年1月广西民族大学与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一同被教育部批准为首批国家“外语非通用语种本科人才培养基地”。广西高校仍然需要综合提升学科专业实力。

三、广西高校加强教育质量保障的重要性

1. 能够提高广西高校开展国际化办学的知名度。提高教育质量是增强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3]。对广西而言, 通过加强国际合作办学中的教育质量保障, 能够提高广西高校开展国际化办学的知名度, 并扩大影响力。例如, 2006年桂林理工大学与英国伯明瀚城市大学合作开办市场营销专业的中英合作办学, 扩大了学校的知名度, 提高了学生素质。

2.能够提升广西高校开展国际化办学的层次。加强教学质量保障, 通过在本科层次开展国际化合作办学, 能够引进国外先进的办学理念和优质的教育资源, 并在办学中扩大专业, 积累经验, 进一步完善学科建设, 为在研究生等高层次开展国际化办学打下基础。可见, 提高教学质量是国际合作办学教育改革和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 开展研究生层面的国际化办学, 能够提高广西高校人才培养层次。

3. 能够扩大广西高校开展国际化办学的影响力。广西具有面向东盟非常明显的区位优势, 通过为东盟国家培养大批本科生, 发挥了国际合作办学的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 扩大了地区影响力。在质量保障基础上, 广西高校进一步坚持“高起点、高层次、国际化”的国际办学理念, 打造别具一格的办学特色, 这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国际化办学的水平, 将影响力扩大至全世界。

4. 能够提升广西高校开展国际化办学的竞争力。广西高校的知名度和综合竞争力不强, 开展国际化办学的重要思路在于依托面向东盟的区位优势, 开展非通用语言教育、经贸等领域的国际化办学是其重要对象。因此, 保障教育质量是提升广西国际化办学竞争力的前提。同时, 依靠强大的师资力量, 保障教育质量, 使得广西高校在面向东盟国家人才培养方面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四、广西高校开展国际合作办学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的建立

广西高校开展国际合作办学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但仍需要不断推进[4]。然而, 当前广西高校开展国际合作办学仍然存在众多问题, 因而需要建立高等学校教育质量保障机制, 保障教育质量。

1.建立管理机制, 保障教学质量。广西高校国际合作办学教育质量的下降, 与学校的管理机制密切相关。教育质量的提升, 需要构建从学校职能部门管理, 到二级学院教学管理, 再到教师管理的三重管理体制。只有建立全面的管理机制, 保障教学质量, 才能有助于促进国际合作办学的可持续发展。

2.建立监控机制, 保障教学质量。建立监控机制, 组建一支监控教学力量。可以通过组建由主管教学副校长、教务处处长、二级学院院长、退休老督导以及相关工作人员共同构成的监控教学力量。此外, 建立教学评价体系, 运用有效的技术手段和方法, 对授课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评价。将学生评教的结果有效地反馈到有关教师, 有助于教师及时了解教学过程中的不足, 有针对性地改进[5]。对出现重大教学事故的教师, 需要进行教学事故处理。

3.建立预警机制, 保障教学质量。建立教学预警机制, 需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 提高教学质量。建立教学预警机制, 实现学校与学生及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提升整体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建立教学预警机制, 警示教师提升教学水平和效果, 认真讲授每一堂课, 并在教学过程中做好与学生的有效沟通与合作。此外, 可以发现学生学业上存在的问题, 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成绩, 防止出现由于所修学分不足或者挂科而出现无法毕业的现象。

4.建立激励机制, 保障教学质量。“让优秀成为动力”、“让先进成为习惯”已经成为绩效考核的一部分。通过建立科学、公正的激励机制, 提高教师的积极性, 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从而保证教学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 并通过创造性地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成果, 提高教学质量。此外, 建立激励机制有助于高校教师主动投身于教学改革之中, 重视科学研究与教学研究, 更加能够保障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高立平.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哲学视野[J].兰州学刊, 2007, (01) :197-199.

[2]颜黎光.论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 2013, (13) :58-60.

[3]刘利民.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性[DB/OL].腾讯教育, http://edu.qq.com/a/20131126/012968.htm, 2013-11-26.

[4]刘志雄, 张凌生.广西高校开展国际合作办学的实践——基于改进的三重螺旋模式的分析[J].江苏商论, 2015, (05) :84-88.

上一篇:地方官员下一篇:样品留样采集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