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处理

2024-07-20

手术处理(精选十篇)

手术处理 篇1

1 病理标本的处理

1.1 术中快速 (冰冻) 病理标本处理

对需要做术中快速病理检查的标本, 应按手术医生的要求做好特殊标记, 由器械护士传递给巡回护士, 巡回护士将标本放入干燥、洁净的标本袋中并贴好注有病人及标本信息的标签, 在快速送检登记本上登记并确定无误后交给专人送达病理科进行检验。送检人员应等待病检结果出来后, 把快速病检结果带回手术室, 不可只听电话汇报结果而不拿纸质结果, 避免电话所说与报告所写诊断结果不一致造成手术差错。

1.2 术后普通病理标本处理

术后标本大多数都是需要送病理科检验的, 手术病理标本的正确处理是手术室护士日常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需要每个手术室护士认真对待。普通病理标本处理程序繁琐、要求比较严格是手术室标本处理时比较容易出现问题的一项工作。对待每一个标本都应严格按程序处理。

1.2.1 取出标本正确分装

对取出的标本由器械护士与手术医生认真核对后分别放入不同的标本袋内, 并由巡回护士二次与医生核对后, 在标本袋上注明取出标本的部位、左右及具体名称, 便于病理医师做出精准的诊断。如果不注意这些, 会造成多个标本混在一起, 术后无法进行明确辨认, 影响病理诊断的明确定位, 使临床诊断含混不清, 不利于患者的进一步治疗。

1.2.2 病理申请单与标本一致性核对

每一个手术标本都要有相应的病理检验申请单, 每位手术医生都要认真填写, 才能保证病理诊断的准确[1]。手术室护士应该严格查对, 对缺少申请单的要求手术医生术后补写申请单;对一些术前填写的申请单要认真查对填写内容与送检组织是否一致, 如有不一致的地方, 请手术医生核对后改写申请单。严格核对病理申请单填写内容和手术标本的一致, 可避免手术标本的错送和丢失, 为病理医师提供准确信息, 有利于做出正确诊断。

1.2.3 术后标本的固定

为了防止手术标本的腐败、风干现象出现, 普通病理标本应用专门人员配制的4%的甲醛溶液进行固定处理。固定时应注意把标本完全浸泡在固定液中, 固定液的容积应为标本的10倍左右, 保证手术标本的充分固定。处理不当会造成标本固定不良及腐败、风干现象, 会严重影响病理检查的结果[2]。标本固定时应注意标本袋的密闭性, 防止固定液溢出, 必要时用双层袋子或放入大塑料盒内。固定液是有毒物质, 溢出后会使标本固定不良同时造成手术室环境污染, 危害手术室人员健康。

1.2.4 手术标本送检

手术标本应有专人负责送到病理科, 送检前应再次核对标本并进行送检标本登记。送检途中应用合适的容器盛放标本, 防止传送过程中丢失标本, 到达病理科后与收检人再次逐一核对病理申请单及标本无误后, 由收检人签字确认[3]。

2 非病理标本的处理

非病理标本是指那些没有病理价值或保留价值的手术取出物, 常见的有取出的结石、截肢取下的肢体等。这些标本应先让病人家属看后确认并征求患者意见, 病人要保留的登记备案后交给病人家属, 病人不保留的应认真登记备案后放入医疗垃圾袋内封存统一送去焚烧炉焚烧处理, 可避免患者或家属没见到取出物或者想自己保留取出物引起的医患纠纷。

3 讨论

手术室手术标本处理是否正确, 可体现手术室护士的职业素质、责任心、同情心及自我保护意识的强弱, 关系到护士与手术医生、护士与病理医生及护士与患者的和谐相处。在对手术标本的处理中, 也存在着潜在的法律问题[4]。手术标本处理过程中, 任一环节出现问题, 导致标本送错、遗失或标本腐败、风干等, 影响到患者的诊断或造成重大手术失误时, 均可能引起医疗纠纷, 在法律上均属于医院方面的责任, 尤其是手术室的责任重大。所以, 手术室护士在处理手术标本时, 一定要严格按照操作规则及相关程序去做, 既保证了患者的利益, 也减少了自身的风险。此外, 手术室手术标本处理应制度化、规范化, 这样不但可以保证手术标本处理的合理性、正确性, 而且可以提高手术室的护理质量。

摘要:介绍手术室护士对各种手术标本的正确处理措施, 探讨处理不当可能引起的后果, 认为正确处理手术室手术标本可保证手术病人的利益, 减少手术室护士的医疗风险, 改善医护、护患关系, 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

关键词:手术室,标本

参考文献

[1]陆利萍, 谢慧珍, 冯燕.手术标本盛放及运送用具的改进及管理方法[J].中华护理杂志, 2005, 40 (9) :708.

[2]钱建凤, 宋美娣, 罗保国.手术室病理标本管理及质量控制措施[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5, 21 (7) :71.

[3]费云, 谢研.手术室病理标本的管理体会[J].当代护士, 2009, (8) :108~109.

手术终末处理 篇2

手术间终末处理常规

一、常规手术终末处理(按标准化预防措施)

㈠洗手护士将布类上的巾钳取下,薄膜巾撕去后将所有布类放入布袋内,将房间地面垃圾捡干净。

㈡将所有台上用的器械、电刀头、无影灯灯罩等取下规范放置在外走廊治疗车上,由工人将此车推到污物洗涤间预清洗后,再与供应室回收人员交接回收。㈢分类处理各物品

1.将初步去除肉眼血迹的器械与供应室工作人员交班。

2.输液管、输血器、电刀头、吸引器管、吸引瓶、手套丢入黄色垃圾袋内。㈣用1:500含氯消毒剂拖地,用1:500含氯消毒剂擦拭桌面,手术床。㈤整理铺好床铺,要求整洁,无外露。㈥补充壁柜内术中所用物品。

㈦填好标本送检单,标本标签,及时送检。

二、乙型肝炎阳性等手术的处理

㈠乙型肝炎、梅毒、HIV、绿脓杆菌感染等病人除常规处理外,还需贴橙色接触隔离标记以示警告。㈡污物

垃圾袋及布袋贴上橙色隔离标记统一处理。

三 烈性感染手术的终末处理

㈠术前准备用物,力求简单并选较差的器械为宜,尽量用一次性包,含脓血的物品尽量控制在手术台上,勿随意放置。

㈡术前尽量将不需要的物品放在室外,配备两名巡回护士,室内外各一名。㈢在隔离手术间或负压手术间进行,手术门外挂“隔离手术”标识。

㈣关闭手术室空调或中央空调及空气净化装置,避免空气流通造成交叉感染。㈤术中用过的物品全部焚烧,非一次性物品另行消毒灭菌处理。㈥将手术用过的器械在手术间内用1:2000消毒液浸泡30 分钟,然后用清水清洗器械并在手术间打包,由室外护士用清洁包布在外层再次打包,包外写明器械名称及隔离种类,将器械包与供应室人员进行当面交接。

㈦手术完毕医务人员将手套、衣服、鞋、鞋套及帽子留在手术间内一起熏蒸。㈧手术间熏蒸,用6g/平方米高锰酸钾,12ml/平方米甲醛熏蒸。关闭净化,用报纸封闭门缝,24小时后净化通风,再进行彻底清扫手术间。㈨熏蒸后布类及垃圾及时送出手术间。㈩常规空气培养合格后方可使用手术间。

(十一)标本外套两个袋子,门外护士填写病理单,外贴隔离标志,立即联系送病理科。

(十二)吸引瓶内吸入含氯消毒液。

2013-8-27修改

2.锐器损伤预防措施

2.1遵循普遍防护原则

对锐器损伤树立标准防护的理念是防止锐器损伤的关键,即将病人的血液、体液、排泄物等均按传染性的物品对待,预防污染其他物品及感染医护人员。采取的防护措施有:在进行可能接触到病人血液、体液的操作时应戴手套。使用双层手套能够针对手套破损造成的危险提供较好的保护作用。

2.2 针头的使用 2.2.1 注射器针头

医护人员在使用注射器操作后习惯回套上针帽,是造成刺伤的重要原因,尤其在忙碌的工作时,仓促的回套针帽,容易发生针刺伤。为避免针刺伤的发生,医护人员应养成良好的操作行为,立即并小心地处理使用过的注射器针头[4]。

2.2.2 手术缝针

不要对缝针进行校正,更不可用手直接拿取缝针,应使用持针钳或镊子。2.3 设立传递锐器的“中间区域”

所谓“中间区域”指被预先指定的放置锐器的区域,并且医护人员均能十分方便地从中拿取锐器,这样可以减少用手直接传递锐器。使用“中间区域”传递锐器,也被称为无接触传递技术。

2.4 尖锐物品的处理 2.4.1 尖锐物品处理原则

将所有使用过的一次性手术刀、缝针、注射器针头等直接丢弃在利器盒里;避免双手回套针头,如需重盖,应使用专用的针头移除设备或使用单手操作技巧完成;不要徒手弯曲或掰断针头。

2.4.2 利器盒的要求

材质坚硬,不能被利器穿刺;开口大小合适,能轻易容纳利器;利器盒安置在适当并容易看见的高度,安置在利器的附近;利器盒装满3/4后便及时更换并移去。

2.5 针刺伤后的紧急处理

戴手套者应迅速按常规脱去手套;立即用健侧手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挤出血液,同时用流动水冲洗伤口;用0.5%碘伏,2%碘酊,75%乙醇对污染伤口进行消毒;抽血做进一步

2013-8-27修改

检查,如被有传染病污染的锐器损伤,应采取预防接种及治疗,并定期复查,上报相关部门,进行医学观察,建立档案。

2.6 重视职业防护教育,建立锐器损伤报告管理制度 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

1.1 化学性危害:手术室使用的化学物品种类繁多,主要包括各类化学消毒剂、各种麻醉废气、抗肿瘤药物等。这些物质在起到消毒、灭菌、治疗等功效的同时也给人类的健康带来潜在的巨大危险。

1.1.1 化学消毒剂的危害:手术室常用的消毒灭菌剂如甲醛、戊二醛、环氧乙烷等,轻者刺激皮肤,引起接触性皮炎、鼻炎、哮喘,重者中毒或致癌。甲醛可刺激粘膜引起职业性哮喘,急性大量接触更可导致肺水肿[1]。

1.1.2 手术室废气的危害:麻醉废气污染的危害:麻醉废气在机体组织内蓄积后,可能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包括心理行为改变、慢性遗传学影响以及对生育的影响等,吸入麻醉废气可对听力和记忆力产生影响,孕妇可引起自发性流产[2];其他废气:手术中电刀切割、电凝肌肉、脂肪时组织产生烟雾焦味可引起烦躁、头痛、头晕。关节置换术中的骨水泥异味使人头痛,甚至发生过敏反应。

1.1.3 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影响:恶性肿瘤切除术,术中应用抗肿瘤药物也很普遍,护士在准备及输注药物过程中通过皮肤、呼吸道、消化道吸收少量药物进入人体,对人体最严重的毒性反应是骨髓抑制。

1.2 生物因素、意外损伤的危害:手术室护士每天工作中不可避免地接触到患者的血液、体液、排泄物等容易被传染各种疾病;锐利器械、针头等不当的操作会发生血源性感染,研究表明,医务人员因针刺伤或损伤接触受污染的血液,感染乙肝的危险性为2%~40%,感染丙肝为3%~10%[3]。电损伤:高频电刀、电钻等设备的广泛使用,大大增加了护理人员电击伤、电灼伤的概率。1.3 物理因素的危害:噪声危害:手术室属于噪音污染严重的科室,因集中了现代化的监护、抢救设备及器械等,噪音常>90 dB[4]。长期如此工作会造成人的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的紊乱,如睡眠障碍、血压升高、心悸、焦虑等,影响注意力,降低工作效率。辐射损伤:长期过量照射会使人产生疲乏无力、记忆力减退、睡眠障碍、头晕、恶心等症状。粉尘吸入:手术室敷料、棉球、一次性口罩、帽子等粉尘极易吸入呼吸道引起过敏性鼻炎,日积月累可造成呼吸系统损伤。1.4 与职业相关的危害

1.4.1 手术室工作性质:手术室护理人员工作繁忙,劳动强度大、连续长时间工作及空腹、饮食不规律等,易导致护士患溃疡病、偏头痛;站立时间过长导致下肢静脉曲张、慢性腰痛、颈椎病等;长时间憋尿及禁水易引起泌尿系感染。

1.4.2 患者方面的因素:护士经常面对手术患者紧张、恐惧、憔悴的面孔,手术中各种创面、坏死组织、恶性肿瘤等刺激也会对护士的心里产生影响,经常接受这种刺激会导致护士神经过敏,过分担忧自己及家人的身心健康等;或在工作中,遇到一些因醉酒及精神方面疾病所致的外伤急诊手术,由于此类特殊患者已丧失了正常的理智,也会对护士的身心带来一定伤害。防护措施

2.1 化学物质安全使用与防护

2.1.1 提高防护意识:加强防护知识的教育,充分认识到空气污染的危害性,提高防污的自觉性,减少污染源的产生。

2.1.2 改善通风换气条件:保证麻醉机密闭性能良好,防止气源管道漏气,减少麻醉废气的2013-8-27修改

产生,保持室内通风良好。术中使用高频电刀进行烧灼组织时,应用吸引器抽吸烟雾,避免有害气体吸入人体;标本室加强通风设备,标本使用特制塑料袋,扎紧开口,防止福尔马林散发,并及时送检标本。

2.1.3 正确使用化学消毒剂:提倡物理消毒灭菌,减少化学消毒剂的使用。消毒剂集中保存管理,放置于阴凉通风处;易挥发消毒剂密封保存。消毒剂现用现配,浓度准确,使用适量,以保证消毒效果,防止发生喷溅,避免污染空气。

2.1.4 抗肿瘤药的防护: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戴口罩、帽子、手套,被药液污染立即用生理盐水冲洗,把影响程度降至最低;废安瓿和注射器放入固定容器,及时焚烧[5]。? 2.2 生物因素、意外损伤的防护

2.2.1 患者准备:规范手术患者术前检查项目,准确了解其病毒携带情况;对已知感染者的手术进行特别防护和处理;对急诊或未被确诊的患者,一律按照有传染病的患者进行自身防护。

2.2.2 防止意外受伤:在护理操作过程中,思想高度集中,避免忙乱操作,要保证充足的光线,手术中传递器械要穏、慢;禁止手持针等锐器随意走动;禁止将针头等锐器双手复帽;禁止将针头、刀片等锐器物徒手传递,使用后的锐器直接放入利器盒,锐器收集到容器容量的3/4时关闭盒盖。也可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用锐器,以防被刺伤。2.2.3 正确使用隔离技术:有可能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的各项操作前必须戴手套,必要时应穿隔离衣、戴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脱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2.2.4 职业暴露后正确及时处理:若不慎将污染的血液或体液溅入眼睛时,立即用大量生理盐水或清水冲洗眼部。如遇刺伤,应及时在流动水中挤出伤口之血液,并用0.5%碘伏消毒损伤部位的皮肤,更换双层无菌手套。必要时,抽血检测,做药物预防。2.3 物理危害因素的防护

2.3.1 降低噪音:在手术间内限制不必要的交谈,做到四轻:说话轻、走路轻、操作轻、关门轻。护士要掌握各种医疗电器的原理和操作规程, 定期做好仪器设备的保养与维修,定期进行检查,及时淘汰陈旧的设备,引进性能好、声音小的仪器设备。

2.3.2 X线的防护:手术室内应设有防X线的专用手术间,术中需要行X线透视的手术,在保证患者安全的前提下,医务人员应暂时回避,如不能回避上台前必须穿好铅衣,参加手术的护士要定期轮换,避免短期内大剂量集中接X线照射,孕期、哺乳期护士避免接触X 线。2.3.3 激光手术的防护:激光器必须设有安全防护装置,定时检查维修、监测激光的防护系统,工作人员佩戴防护眼镜,严禁裸眼直视激光束。2.4 其他危害因素的防护

2.4.1 合理安排工作:在工作安排中,注意合理安排和适当调整洗手护士和巡回护士工作的次数,即保证了工作的连续性,又缓解护士因工作姿势带来的身心疲劳。根据次日手术情况合理调整,灵活安排人员,实行弹性工作制。如此既保证手术的安全配合,也为安排工作提供更宽松、更有利的条件。

2.4.2 加强防护:手术前了解手术持续时间长短,保证术前睡眠质量,大手术前摄取高蛋白、高脂肪的固体食物以延长胃排空时间;穿弹力袜或弹力腿套预防下肢静脉曲张;术中拿取和传递器械时,尽量做到身体与颈部同时转动,以减少颈部转动的幅度和次数。

2.4.3 加强学习:正确认识手术室工作的特殊性,不断加强新业务、新技术的学习,提高手术配合的准确性,提高手术医生和患者的满意度。同时还要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队协作精神,这样才能够有效的抗衡工作压力。其次要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避免在工作中触犯法律。

2.4.4 注意心理调节,增强心理承受能力,正确对待社会偏见及各种心里困扰。在工作之余,2013-8-27修改

合理安排休息与休假,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劳逸结合,加强营养,减少生理、心理疲劳,促进身心健康,提高工作效率。

随着不断更新的各种医疗设备和医药用品的广泛应用,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因素也会随之产生新的变化。应高度重视护士职业的防护问题,制定可行的、科学的管理方法。消除恐惧感和盲目性,从预防入手,安全操作,生物监测,环境保护,应急处理的配合,促进手术室护士的身心健康。

手术间洁具处理要求

1.每个手术间配备专用拖把头。

2.每日将拖把头用500mg/L的84消毒液浸泡,手术结束后用84浸泡过的拖把头进行湿式清扫并且做到一室一用一消毒。3.用过的拖把放到500mg/L84消毒液浸泡半个小时后清洗,晾干备用。

鼻窦手术围手术期的内窥镜处理 篇3

【关键词】 鼻窦手术 内窥镜 围手术期

1 术前处理

1.1 询问病史。

1.1.1 鼻手术史。初治的患者,鼻内解剖标志都存在,手术容易操作。再次或多次手术者其鼻内解剖标志发生变化,有些鼻内解剖标志消失,组织纤维化和血管增生明显,造成术中出血较多,增加了手术的难度。

1.1.2 变应性因素。患者的鼻窦炎、鼻息肉是否由变应性鼻炎引起,是否同时伴有哮喘和/或阿司匹林敏感症。这类患者在国内鼻窦炎分型中没有体现,但术后极易复法。鼻息肉患者同时伴哮喘和阿司匹林敏感症,其手术效果差。 为了获得更好的局部控制,术前和术后需鼻腔局部应用和口服类固醇激素。

1.1.3 药物应用史。是否长期使用类固醇激素和抗炎、抗凝类药物。这类患者中极易出血,创面渗血严重。术前10天应停用这类药物,但激素应酌情考虑。

1.2 专科检查。

1.2.1 前鼻镜和内窥镜检查。注意鼻中隔有无偏曲,是否影响手术和术后复查,鼻腔的解剖标志如中鼻甲等是否存在,中鼻道、窦口鼻道复合体的阻塞情况,鼻息肉的来源和范围,是否伴感染。必要时行上颌窦内窥镜检查,可明确上颌窦内病变的性质和程度。

1.2.2 鼻窦的CT扫描。推荐同时使用鼻窦冠状位和轴位CT扫描,明确鼻窦病变的范围、有无颅底、眼眶和蝶窦骨质缺损,必要时做MRI检查明确有无脑组织和眶内受侵。值得一提的是鼻窦CT扫描不能替代鼻内窥镜检查。

1.3 术前用药。①抗生素应用。炎症的程度与术中出血量有关,炎症程度重术中出血量较多。伴有鼻窦感染的患者,术前一周应用口服抗生素;②鼻息肉患者特别是伴有变应性鼻炎、哮喘的患者,术前即开始口服强的松40mg,每日1次,一周后手术,术后连续服用1周后减量停药。

2 术后处理

内窥镜鼻窦手术后的处理极为重要,它是内窥镜鼻窦外科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术后处理的质量直接影响整体治疗的效果。将术后第一周称为术后早期,术后第二周称为术后后期。术后早期处理在住院期间完成,而术后后期处理一般在门诊完成。

2.1 术后早期处理。

2.1.1 术后早期的临床表现:术后当天鼻腔少许渗血,头部胀痛,眶周痛,由于鼻腔填塞导致张口呼吸。次日,鼻腔渗出物呈粘液状,仍感头部胀痛,部分患者出现低热,可有眶周淤血、眼脸水肿、结膜水肿。待取出鼻腔填塞物后,上述症状即可改善。通常鼻腔填塞物取出的时间为24~48h。由于微创技术的应用和新填塞物的出现,极大的减轻了患者术后的痛苦。由于鼻腔的伪膜和分泌物阻塞使鼻腔通气不良,鼻腔通气的明显改善多在术后一周后。嗅觉的恢复有赖于鼻腔嗅区粘膜病变的程度。

2.1.2 术后早期鼻腔及鼻窦粘膜的变化:主要是粘膜肿胀和渗出。再取出鼻腔填塞物后的2天,手术创面的渗血在鼻腔内凝固干硬形成黑色的血痂。鼻甲表面由于纤维素渗出形成伪膜,浆液或粘液性分泌物积聚于鼻腔和鼻窦底部,由于粘液纤毛清除系统的严重破坏,粘液分泌物在粘膜缺损处干硬形成棕黄色的痂皮,在数天至数周内,粘膜缺损处逐渐出现肉芽。术后数天鼻腔水肿,有作者认为是淋巴引流障碍所致,一般持续致术后四周。粘膜水肿以筛窦、额隐窝、上颌窦开窗口边缘的窦内粘膜等处尤为明显,造成已开放的额隐窝或蝶窦扩大的窦口、少数上颌窦开窗口的阻塞术后第一周上皮仅有轻微的再生趋势。

2.1.3 术后早期的处理:术后预防使用抗生素;为减轻病人的疼痛,术后持续阵痛至取出鼻腔填塞物;术后24~28h取出鼻腔填塞物,同时吸引清理鼻腔底部和上颌窦内积聚的分泌物、伪膜。术后第4天,清理血痂、痂皮和伪膜,同时吸出术腔的分泌物。操作要轻柔、准确,避免粗暴操作,防止新的粘膜损伤,最好使用指控吸引管以便调节吸引的力量,可以防止粘膜的脱落。这个时期的操作还要防止粘连,特别注意吸引清除纤维膜性桥带。使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通过湿润鼻腔可以加强鼻腔的清洁功能,有助于溶解鼻腔干痂与粘膜之间的粘连,服用桃金娘油制剂(吉诺通),可促进粘液纤毛清除功能的恢复。

2.2 术后后期的处理。

2.2.1 术后后期的临床表现:鼻腔通气功能明显改善,嗅觉功能也明显恢复,鼻涕逐渐减少,在鼻内创面未上皮化前,会出现涕中带血。局部使用激素者可能有鼻腔干燥感。部分患者可出现面部疼痛,牙齿麻木,头痛等症状。

2.2.2 术后后期鼻腔及鼻窦粘膜的变化:总的变化是鼻腔及鼻窦粘膜的再生的生理过程与保留的鼻窦黏膜病理改变共存。鼻窦黏膜水肿是这一时期的特征。鼻腔粘膜普遍的肿胀开始逐渐消退,但是,鼻塞粘膜的水肿可持续数周至数月,粘液纤毛清除功能开始恢复,一般在术后2~6月恢复正常。在这期间

可有肉芽、组织增生和小息肉出现,消退的粘膜水肿又出现。

这一时期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是去上皮化粘膜区的粘连。

2.2.3 术后后期的处理: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是防止粘连。临近的创面常通过纤维素膜性桥带粘连,如不及时处理,可形成纤维瘢痕粘连。常造成已扩大的上颌窦口、额隐窝和筛窦的阻塞甚至闭锁。发生粘连的部位常见于中鼻甲与鼻腔外侧壁之间和中、下鼻甲与鼻中隔之间,另外,狭窄的中道筛窦也易形成瘢痕阻塞窦口。清理鼻腔时,特别注意要清理粘连带,对局限的粘连可用手术刀或手术剪切除粘连,也可用激光或微波分离粘连。广泛的疤痕粘连阻塞窦口,则需要再次手术治疗。对于水肿的鼻窦黏膜,无需器械处理,任何不必要的操作均应避免。在这一时刻药物辅助治疗仍需持续应用。定时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或喷鼻可保持鼻腔的湿润,对鼻腔起到有效的清洁作用,同时也可促进纤毛运动而改善粘液纤毛清除功能。如术腔黏膜严重水肿,亦可采用3~5%的高渗盐水鼻腔冲洗,有利于减轻局部水肿。局部应用高效的类固醇激素,疗程根据鼻内窥镜定期检查的结果而定。粘液稀化剂也是这一时期常用的辅助药物。随访时间最少为6月,长期随访应在12月以上。

3 临床资料

(年龄18~64岁,男性40例,女性20例)病例60例,最长随访时间3年,最短者半年。50例鼻息肉合关鼻塞,10例鼻窦炎。均行鼻内窥镜下围手术期处理。

结果分析如下:①术后1月后创面愈合良好,鼻塞完全減轻,短者4周,长者8周。②鼻道未见新生物,50例随访1年,均无息肉生长。③术后鼻塞情况: 完全感头痛者37例;间断性感鼻塞者16例;交替性鼻塞有4例;鼻塞减轻不明显2例;息肉复法1例。

4 讨论与体会

骨科手术前准备和手术后处理探究 篇4

骨科手术从时间而言, 可分: (1) 争分夺秒的急症手术, 例如骨折合并大血管损伤的止血术、断肢再植术和开放骨折的清创缝合术等。 (2) 可延迟1~2 d甚至几天后施行的手术, 例如股骨颈骨折的三刃钉固定术等。 (3) 不计时间的选择性手术。它们的术前准备虽基本相同, 但因时间要求不同, 术前准备也有所不同。对后二者, 可以从容不迫地做好一切全身和局部的术前准备, 使患者适合手术要求时, 才进行手术。但对急症手术, 要在短促的时间内完成必要的术前准备, 以挽救生命和伤肢, 这样, 非有高度的组织性、纪律性、责任心和平时的锻炼与准备不可。

1 手术前准备

1.1 诊断和手术指征

受术者必须掌握病史、体检、X线检查和化验等全面而重要的资料。只有将这些资料归纳、分析, 才能得出正确诊断和手术指征。这是保证患者安全、手术成功的首要条件。玆将其要点叙述如下:

病史:这是疾病或损伤的发生、发展过程。对损伤要详细询问受伤史 (包括时间、地点和发生机制等) , 并进一步分析暴力的性质、大小和方向等。又需详细询问现场急救和运送过程中的处理。一个断肢浸泡在盐水或冰水中是难于再植成功的;但若维持于干燥低温的条件下, 则非但再植时间可以延长, 而且成功机会也较大。对任何创伤都必须注意多发伤和联合伤和既往史。

对骨与关节疾病, 必须详细询问起病和发展过程。例如慢性化脓性骨髓炎和关节炎, 与骨关节结核的起病和病程是不同的。目前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 一些化脓性骨关节炎的病史较不典型, 但起病过程仍是诊断的要点。对骨关节先天性畸形需注意其他系统的畸形, 又需询问家属史。对深部骨骼的持续性严重疼痛, 要警惕肿瘤或感染。对四肢或躯干的慢性损伤, 必须询问职业、工种和工龄, 从而思考与职业的关系。对慢性职业性损伤, 如不预防, 治疗将无裨益。

体检:体征是疾病和损伤的主要客观证据。对运动系统的检查, 首先要暴露广, 两侧对比, 然后按照望、扪、动 (主动和被动活动) 、量 (测量长度、周径、角度等) 四诊, 再加特殊检查法进行检查。

X线检查:这是骨骼系统疾病和损伤的一项重要的辅助检查法, 但不是唯一的检查法, 不能代替病史和体检。骨折的诊断主要靠病史和体检。

化验和其他检查:血、尿、大便三大常规检查是需要的, 对某些骨肿瘤和骨病要测验血钙、血磷和碱性磷酸酶。对休克患者要留置导尿管, 观察每小时的尿量和比重, 并需作一系列血、尿化验。对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 化验更为重要。对脊髓受压的患者, 脑脊液动力学和生化检验也极为重要。关节滑液的检验是常被忽视的诊断法, 其实简单实用, 尤其对各种关节炎的鉴别诊断颇为有用。其他如肌电图、血流量图、同位素扫描等对骨科疾患的诊断和治疗都有其应用范围。但应立足于因人制宜, 不过于强求。对一些诊断困难的疾病, 可考虑活组织检查。

1.2 手术方法的选择和设计

选择和设计:这也是一项重要的手术前准备工作。同一骨科手术常有几种方法可供选择。选择时要结合全身情况、局部病理、手术组的经验、物质条件以及文献上的经验教训等, 慎重商讨和计划手术中的各环节, 并做好多种准备, 以备应急。丁焕文等[1]研究出独特的数字化手术新方法, 广泛应用与脊柱外科手术、骨关节创伤治疗、韧带重建修复、骨肿瘤切除重建、骨关节严重畸形矫正等骨科各分支领域, 实现了骨科手术的数字化、个性化和精确化, 从而进一步提高手术安全性, 改善临床效果。

手术途径:外科各专业都有手术途径的问题, 但手术途径之多莫如骨科。书本上的手术途径都以正常解剖关系为根据, 而在患者, 则必须考虑局部解剖常因病理变化而被扰乱。例如陈旧性髋关节后脱位必然伴有臀肌和坐骨神经的移位, 髂腰肌和内收诸肌的挛缩, 假髋臼的形成, 前侧关节囊的移位和挛缩, 以及髋臼的瘢痕形成等。若考虑不周, 手术将极为困难, 或招致失败, 或损伤坐骨神经。因此术前必须选择好手术途径, 考虑到可能遇到的困难等。

体位:为了显露满意, 又须慎重考虑体位和铺无菌巾法。这也是骨科手术的特点之一。必要时, 手术者要自己在手术台上试一下。必须搞清和记住手术侧是左是右, 以免发生事故。文献报道[2]手术体位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手术的成败, 骨科手术尤其对体位的要求更高, 不但要使手术体位充分暴露, 还应便于医师的手术操作, 顺应重要的呼吸及循环功能, 同时使患者感到舒适和安全。

器械:骨科手术常需一些特殊器械和内固定物。为了得心应手, 利于手术, 有些器械要手术者亲自选好, 交手术室护士灭菌备用。有些器械和设备要按具体情况自己设计, 不断革新。袁伟等[3]设计研制一套骨科通用手术器械, 包含各类螺丝刀、钻头、环钻、螺钉打滑取出器、骨凿、钢丝剪等工具, 解决在无法获得专用配套手术器械时的手术难题, 并为脊柱内固定螺钉滑丝、断裂等情况下的取出提供适用的手术工具。

2 手术后处理

手术不是治疗的结束, 手术后仍需继续治疗, 同时又有手术反应、并发症等新问题需要预防和处理。

2.1 抗感染

由于骨科手术的创口感染可引起严重后果, 术后常规给予抗菌药物, 这是不加区别的错误做法。如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手术技术轻柔而创伤很小者, 则不必使用抗菌药物。如手术野深、范围很大、时间很长、创伤较大, 或通过污染或感染的创口进行手术者, 则须选用有效的抗菌药物, 并须从术中起就要保持血液内有足够的药物浓度。相关文献[4]报道骨科无菌手术感染原因要求手术医师重视围手术期用药, 严格按照卫生部制定的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的因素用药。肖胜添报道[5], 引起骨科无菌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的因素分别为患者年龄及身体状况、手术时间长短、手术月份等因素。调查发现[6]骨科患者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常存在选药不合理、用药起点高、联合用药多、用药时机不当、术后用药时间长、甚至术前至切口拆线都全程静脉联合使用抗菌药物等问题。

2.2 观察患肢血液循环

这是一项骨科的重要基本护理, 医护人员都要熟练掌握。对缺血性肌挛缩, 以五个“P”记忆。胡于俊等[7]探讨骨折患者肢端血液循环观察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实施情况, 试验组采用“5P”法[Pain (疼痛) 、Pallor (苍白) 、Paresthesia (感觉异常) 、Paralysis (肌肉麻痹) 、Pulselessness (无脉) ]观察患者患肢血液循环;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结果试验组有效率100%明显高于对照组80%。为了预防患肢发生血液循环障碍, 须注意下列几点: (1) 手术操作要轻柔仔细, 止血彻底, 不损伤主要血管;吻合主要血管时要完善正确;如认为术后有严重水肿的可能者, 可不缝合筋膜。 (2) 绷带包扎不可过紧, 如需加压包扎, 则更需严密观察。 (3) 石膏或绷带内的敷料禁用横条胶布固定, 更不可环形固定。 (4) 石膏不可有局部内凹, 形成压迫。 (5) 术后需要有效抬高患肢, 但对怀疑有血液循环障碍者除外。 (6) 密切观察、及时处理血液循环障碍。

参考文献

[1]丁焕文, 涂强, 王迎军, 等.数字化骨科手术新方法的建立及其临床广泛应用[J].中国骨科临床与基础研究杂志, 2010, 2 (2) :92-96.

[2]许丽娟, 陈云霞, 范丽萍, 等.骨科手术患者体位的护理体会[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09, 3 (13) :164.

[3]袁伟, 吴成如, 吴建, 等.骨科通用手术器械的设计研制与在脊柱外科手术中的应用[J].颈腰痛杂志, 2013, 34 (2) :110-113.

[4]何为民.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原因探究及解决办法[J].中外医疗, 2011, 30 (33) :79.

[5]肖胜添.573例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J].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2, 3 (1) :15.

[6]桂枫, 胡安定.骨科围手术期应用抗菌药物预防切口感染临床观察[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2, 22 (9) :1880-1881.

节育手术并发症应急处理预案 篇5

应急处理预案

为了确保育龄群众的生命安全,减少杜绝技术事故的发生,为此特作如下预案:

放臵宫内节育器

一、要熟练掌握放臵宫内节育器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二、严格掌握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和放臵时间。

三、掌握好放臵宫内节育器副反应:

(一)出血:常发生在放环后头3个月,表现为月经过多,不规划阴道流血。原因有①IUD机械压迫或异物刺激,引起子宫收缩使内膜接触面破损出血;②内膜局部纤溶酶激活因子,前列腺素、激肽物质增多,引起纤维蛋白溶解而出血。出血明显增多,可用氟芬那酸(氟灭酸)治疗效果较好,也可用止血环酸或6氨基已酸或止血三联往往收效甚佳。

(二)腰酸腹坠:可能由于IUD过大或位臵下移引起子宫收缩、症状垂者,因解痉药治疗无效时,可更换型号合适的IUD。

(三)IUD嵌顿:由于IUD过大,光洁度不好,或接头处断裂,损伤子宫内膜可致IUD部分或全部嵌入肌壁,根据不同原因所采取相应措施及时安全取出。

(四)子宫穿孔或IUD异位:常见的原因有:手术医生责任心不强,操作技术不熟练,术前未查清子宫位臵、大小、屈度、哺乳期子宫坚薄而软,将环放臵到子宫以外的部位:孔穿小的、出血少,立即停止手术操作,密切观察病人生命体征。孔穿大,出血多时,立即建立静脉通道,给予投放缩宫子宫药物和止血药,同时报告当地计生办、县指导指导组和科技股,并积极抢救以致于安全转入上级医院进行抢救处理。

四、人工流产术并发症处理

1、术中出血:多发生在孕周较大者,由于胎盘面积大,部分剥离,不能迅速取出,影响子宫收缩,血窦开放而大量出血,此时应尽快取出妊娠组织,钳出胎盘。

2、宫颈裂伤:根据损伤情况进行缝合。

3、子宫空孔:为严重的并发症,若不及时处理,可危及生命,立即停止手术操作,建立通畅静脉通道,给予有效的止血药物和必要的抢救,在抢救的同时立即逐级报告,并组织转诊转院。

4、感染:应及时有效给予足量的抗生素治疗。

5、人工流产综合征:一旦发生,可给予阿托品0.5-1.0mg肌注或静脉,无效时,可给予异丙基肾上腺素1mg+5%G.S200ml静脉滴注,根据心率恢复情况调整滴数。

羊水栓塞 是指在分娩过程中,羊水进入母体血循环后引起的肺栓塞、休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肾功能衰竭及骤然死亡等一系列严重症状的综合征。发生在足月分娩者产妇死亡率可高达70-80%,发生率在1/5000-1/50000之间。此发病突然,病情发展凶险,从病史上要高度重视有前臵胎盘、胎盘早剥或胎盘边缓窦破裂以及急产、宫缩过度产妇,剖宫产时在娩儿及娩胎盘前吸净羊水,产程中密切关注立妇的病情变化。一旦发病,迅速组织抢救:①急性休克期:以纠正呼吸循环衰竭为主,首先给予正压吸氧及抗过敏治疗,可静脉滴注氢化可的松300mg或先静注地塞米松20mg后续滴20mg;其次在扩容同时解除肺动脉高压,扩容可输血、输液,解除肺动脉高压首选罂粟硷30-90mg溶于25%c1.s20ml,缓慢静注,心率慢者可用阿托品1-2mg肌注用至面部潮红,合并在心衰,心率快时则应改用氨茶硷250mg+10% c1.s20ml中缓慢静滴,必要时重复使用1-2次/24h。治疗心衰亦可用乙酰毛花苷0.2-0.4mg+25%c1.s20ml中静注,在强心扩容抗休克同时,亦可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并注意纠正酸中毒。②纠正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已发生血石凝时,应积极补充凝血因:如输新鲜血,纤维蛋白原及血小板等,并可应用抗纤溶药物。③防治肾功能衰竭:已纠正休克并补足血量容仍少尿时,可用速尿40mg静滴或25%甘露醇250ml静脉滴注。④产科处理:病情好转后尽快终止妊娠,可酌情剖宫产或阴道助产。⑤产后 大量抗生素预防感染。

双侧输卵管结扎术

1、邻近组织及脏器损伤:给予及时处理,如膀胱损伤应及时缝合、导尿,给予抗生素治疗。

2、肠管损伤给予及时吻合处理,术后抗感染。

3、出血给予及时止血。

双侧输精管结扎术

1、术时并发症出血时,给予及时止血。

探讨手部深度烧伤的手术处理 篇6

方法:对收治的65例,86只手深度烧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86只手所植皮片或皮瓣全部成活,随诊6个月至3年,86只手手术后外形良好,手的功能基本恢复,未见明显的畸形和功能障碍,极少需行后期整复手术,所植皮片色泽接近正常,病人满意。

结论:手部深度烧伤患者,采用削痂或切痂,中厚皮片、带蒂皮瓣等方法修复创面,可有效预防手部瘢痕形成,使手部功能得到良好恢复。

关键词:手部深度烧伤手术

【中图分类号】R-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416-02

手是人类的重要器官,患者烧伤后尽早最大限度地重建手的功能,减轻和防止残疾。为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早期合理的手术处理对日后的功能恢复至关重要。我院自2008年6月至2012年6月四年来对65例手部深度烧伤患者采取早期切削痂大张中厚皮片移植或皮瓣修复创面,有效地防止了手部深度烧伤后的愈后畸形及功能障碍,临床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65例病人,86只手,男52例,68只手,女13例,18只手;年龄18~69岁,平均45.5岁。致伤原因:火焰烧伤35例;电弧烧伤12例:化学烧伤例8例;热压伤4例;电烧伤3例,火药爆炸伤3例。本组均为深度烧伤,其中深Ⅱ°48例,65只手,Ⅲ°烧伤17例,17只手,Ⅳ°4例,4只手。其中61例,82只手以皮肤损伤为主;4例,4只手合并肌腱、神经、骨骼或外露。本组病例烧伤面积最大占76%,最小占1%,手部烧伤创面以手背和手指背侧为主。

1.2治療方法和时机。手术方法:①切痂、削痂移植大张肢体中厚皮片。对于深Ⅱ°创面用滚轴取皮刀削痂,消除创面坏死真皮组织,尽可能保留具有活力的部分网状层、皮下血管网及浅筋膜;对于Ⅲ°和混合Ⅲ°烧伤创面用手术刀与基底创面紧贴真皮切除烧伤坏死组织,保留肉眼可见的未栓塞的静脉和浅筋膜,切痂的范围则视病人切痂面积和全身情况而定,此类患者只是单纯的皮肤烧伤,没有深部组织如肌腱、骨的外露;②指蹼的处理:同时手背和手指背侧都是Ⅲ°烧伤,在中厚皮片移植的基础上,利用指侧正常皮肤设计皮瓣修整指蹼,指蹼没有正常皮肤切开嵌皮成形。③皮瓣修整:对有主要组织外露如肌腱、骨骼等,根据伤情条件设计不同皮瓣修复。利用最多的为腹部带蒂皮瓣及腹股沟皮瓣。手术时机:本组患者63例84只手伤后5日内行切削痂手术,中厚皮片移植或皮瓣修复,有2例热压伤因创面早期未及时正规处理、创面感染未早期手术,于后期行皮瓣移植。

1.3疗效评定标准。根据手部烧伤部位是否出现瘢痕增生、关节活动的恢复程度、生活自理能力作为评定依据:痊愈:无瘢痕增生,皮肤柔软,弹性好,手部各关节活动完全或接近正常,生活完全自理,恢复工作能力。显效:有轻度瘢痕增生,皮肤稍柔软,弹性稍差,关节功能大部分恢复,局部活动轻度受限,生活基本自理,但不能完全适应工作;有效:有轻度瘢痕增生,弹性差,手部各关节可完成半握拳动作,生活尚不能完全自理;无效:手部瘢痕增生明显,挛缩,关节活动障碍,生活不能自理。

2结果

术后创面均一期愈合,愈合时间为10-35天,无并发症发生,皮片及皮瓣均成活良好,供区一期愈合。所有病例86只手随访6个月-3年,治愈67手,(77.9%),显效9手(10.5%),有效8手(9.3),无效2手(2.3%)。

3讨论

由于手部深度烧伤影响到手的外形和功能,是烧伤治疗的一个重要而复杂的问题,所以手术深度烧伤的治疗,以尽量保留其功能为目的,而用大张中厚皮片或皮瓣移植尽早封闭创面,早期进行恢复功能锻炼不失为一种比较好的措施,再次,我们体会到手部烧伤后采用积极的态度修复创面十分重要,这样手部的许多功能可以得到保护和挽回,同时可以缩短疗程,减少病人痛苦,提高患者远期的生活质量,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治疗手部深度烧伤的较好措施。

对于深Ⅱ°、混合的深Ⅱ°、Ⅲ°或仅毁及全层真皮的Ⅲ°创面,且分布于手背、指背、腕部和鱼际区创面采用早期削切痂大张中厚皮片移植的82只手,均一期愈合。其优点在于:①避免创面感染,减少深部结缔组织增生;②缩短治疗是假,有利于移植皮片成活,基本上保留了关节原有的组织构造,又可早期进行功能锻炼,避免创面修复后对关节和外观影响。对于手部深度烧伤伴有骨、关节、肌腱、血管外露的4只手,手术中彻底清除深部的坏死组织,其中有1例拇指指间关节外露,2例手背深肌腱外露,1例腕关节深度烧伤,肌腱外露。术中保留部分间生态组织,采用采用腹部带蒂皮瓣覆盖创面,皮瓣术后7-21天断蒂,术后皮瓣臃肿患者3月后行皮瓣修薄术。皮瓣由于带有血供,有皮下脂肪、筋膜、肌肉、肌腱等,是修复手部四度烧伤的较好方法之一,皮瓣手功能重建的理想结果应在最短的时间内使手的外观、功能、形态、感觉和颜色恢复。修复术后外形和功能均满意,为最大限度保留了指骨长度起了积极的作用。

早期加强功能锻炼促使功能恢复,早期削切痂植皮及皮瓣覆盖是修复受深度双手防止畸形的先决条件。烧伤后血浆的渗出,纤维蛋白沉积到掌腱膜或间隙,使肌腱粘连。中厚皮片移植术后,皮片都有不同程度的挛缩,修复创面后应主动锻炼,可以减轻皮肤挛缩和肌腱粘连,促使关节功能的恢复。

小儿下肢手术的麻醉处理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08年7月-2013年2月收治的94例需进行下肢手术的患儿,将其随机划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48例患儿接受氯胺酮麻醉醉,治疗组46例患儿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接受连续硬膜外麻醉。其中对照组48例患儿中,男27例,女21例,年龄为5个月至3岁,治疗组46例患儿中,男29例,女17例,年龄为7个月至5岁。手术包括对患者实施下肢先天性畸形矫正术、下肢骨折内固定等。

1.2 方法

术前对患者实施肌注0.2 mg/kg安定以及0.02 mg/kg阿托品,如小儿出现哭闹不止,可给予患儿5 mg/kg氯胺酮实施基础麻醉。在患儿入睡后,将其抱入手术室。将患儿随机划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48例患儿接受2 mg/kg氯胺酮间断性注射,维持全麻状态。治疗组46例患儿接受连续硬膜外麻醉注射,选L2-3尾向置管,使用1%8~10 mg/kg利多卡因药物,术中如患儿出现肢体扭动,可给予患儿0.5 mg kg氯胺酮实施缓慢推注。均对两组患者面罩给氧治疗,术后对SpO2、P、BP进行监测,将SpO2≤90%超过30 s规定为低氧血症。记录两组患者术中使用的氯胺酮的剂量以及低氧血症情发生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表示,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患者接受手术时间平均为 (1.9±0.6) h,其中治疗组患者的麻醉效果显著,治疗组患者中低氧血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组术后清醒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具体见附表。

3 讨论

在实施小儿下肢手术过程中,应注意到小儿不同于大人的生理特性,且实施解剖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因此在进行手术治疗过程中,要注意做到完全的镇静、镇痛效果,并且注意保持小儿的呼吸顺畅,不能对小儿呼吸产生抑制[1]。在临床医学中,较多应用氯胺酮对患者实施治疗,其中氯胺酮见效快,可起到较好的镇痛效果,不会对各种器官造成严重影响,且该药物可重复使用,临床治疗中被医师们广泛应用于小儿麻醉。而且该药物可直接作用于兴奋中枢交感神经系统,引发高血压以及心率加快;同时该药物可促进腺体分泌出现,在小儿中极易出现喉痉挛和呃逆,给麻醉治疗增加了一定风险;该药物还可能出现激动谵妄不良反应,对患者内脏镇痛治疗效果并不理想,肢体会出现不受控制,一般需要较大剂量氯胺酮实施治疗,相应的不良反应大,不利于患者快速苏醒,会严重抑制患者的呼吸功能[2]。对照组低氧血症的发生率为16.7%,针对该种并发症,可给予患者辅助药物治疗或对患者实施基础麻醉,小儿可在部位麻醉下对患者施行手术治疗。硬膜外实施麻醉治疗,可起到较好的镇痛效果,小儿循环代谢功能良好,较易维持血压平稳。在对小儿实施下肢手术治疗过程中,下肢极易出现牵拉反应或麻木状态,患儿常出现哭闹不止,针对这种情况,应给与小儿辅助药物治疗。硬膜外结合小剂量氯胺酮对小儿下肢手术实施麻醉处理,结合两种麻醉方法的治疗优势,对患者实施有效的麻醉,可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以及不良反应出现,有效改善患者的麻醉治疗效果[3]。

从本次研究中可以看出,患者接受手术时间平均为 (1.9±0.6) h,其中治疗组患者的麻醉效果显著,治疗组患者中低氧血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组术后清醒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由此可见,在小儿下肢手术的实施过程中,实施有效的麻醉处理,其效果满意,提高手术治疗的成功率,值得在临床医学中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分析在小儿下肢手术时实施麻醉处理的临床效果以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我院于2008年7月-2013年2月收治的94例需进行下肢手术的患儿, 将其随机划分为两组, 其中对照组48例患儿接受氯胺酮麻醉醉, 治疗组46例患儿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接受连续硬膜外麻醉, 对比两组患者的实施麻醉后低氧血症发生率、术后清醒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患者接受手术时间平均为 (1.9±0.6) h, 其中治疗组患者的麻醉效果显著, 治疗组患者中低氧血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对比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组术后清醒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 对比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对比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在小儿下肢手术的实施过程中, 实施有效的麻醉处理, 其效果满意, 提高手术治疗的成功率, 值得在临床医学中推广使用。

关键词:小儿下肢手术,麻醉处理,效果

参考文献

[1]胡元建.骶管麻醉在小儿下肢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 (18) :19.

[2]李润洲.小儿急腹症手术的麻醉处理体会[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1, 19 (2) :845.

胆道再次手术临床处理分析 篇8

关键词:胆道疾病,再次手术,原因分析,临床治疗

对于胆道疾病而言, 由于胆道的解剖变异大、结构复杂, 而且与肝脏、胰腺、肠胃等器官邻近, 因此患者进行再次手术是比较常见的。相关调查统计显示, 胆道疾病患者再次手术的发生率达到>35%[1]。由于再次手术增加了操作难度, 且患者的手术风险更大, 一直是胆道外科的一个难题[2]。为了进一步探究这类患者的手术原因, 本文选取本院收治的胆道疾病再次手术患者150例进行分析, 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1年7月-2014年6月收治再次胆道手术患者150例, 所有患者均在本院进行过胆道手术治疗。其中男98例, 女52例;年龄14~85岁, 平均 (49.5±3.6岁。所有患者有既往手术史1次95例 (63.3%) , 2次34例 (22.7%) , 3次12例 (8.0%) , 4次9例 (6.0%) 。胆道再次手术与上次手术间隔时间3个月~4年, 平均 (2.2±0.5) 年。

临床诊断标准: (1) 患者经过胆道手术治疗, 经肝胆MRI+MRCP、胆道镜、胆管造影等检查后确定需要再次进行手术。 (2) 排除精神疾病患者和严重并发症。

150例患者首次胆道手术原因和方式:经分析可知, 患者首次胆道手术, 肝内胆管结石是最主要原因 (68.0%) 。首次手术方式中, T管引流术所占比例最大 (57.3%) , 见表1。

方法:对1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统计再次手术的原因、采用的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分别计算出单项例数和占总例数的比值。

观察项目: (1) 分析150例患者首次手术的原因和方式。 (2) 分析150例患者再次手术的原因和方式。 (3) 分析150例患者再次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果

150例患者再次胆道手术原因和方式:经分析可知, 患者再次胆道手术, 肝内胆管结石残留或复发是最主要原因 (76.7%) 。再次手术方式中, 肝叶切除术所占比例最大 (64.0%) , 见表2。

150例患者再次手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经分析可知, 患者再次手术后, 并发症主要类型是感染 (50.7%) , 见表3。

讨论

肝内胆管结石残留或复发:胆道手术完成后, 肝内胆管结石残留或复发依然是没有解决的问题, 本次研究中该情况发生率76.7%。由于影响因素较多, 必须在围术期采取措施降低残留或复发率[3]。 (1) 术前对肝胆进行全面检查, 如磁共振胰胆管成像、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等。 (2) 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对于肝内胆管结石来说, 采用肝切除术疗效最佳[4]。本次研究中, 患者首次手术的原因以肝内胆管结石为主 (68.0%) , 但行肝叶切除术的比例只有3.3%, 再次手术时则达到64.0%。 (3) 术后拔管前, 要进行T管造影, 如有发现结石残留, 可使用胆道镜取石, 从而降低术后残留率。

手术注意事项:在朱威等人的研究中表明, 再次胆道手术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于首次手术患者, 且增加了死亡率[5]。本次研究中并发症主要类型是感染, 包括切口感染、膈下感染、肺部感染等 (50.7%) 。由此可见, 初次手术十分重要, 应该采取彻底性的手术方案, 降低再次手术的概率。另外, 再次手术具有难度大、复杂性的特点, 必须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和方式: (1) 详细了解患者的既往手术史, 在术前通过仔细检查确定病变部位和分布。 (2) 再次手术的时间一般选择距离上次手术3个月左右, 并且充分做好手术准备, 实施一次性彻底方案[6]。 (3) 还要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手术措施, 降低患者的痛苦。

总之, 做好术前准备工作, 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保证手术过程的严谨性, 能够降低患者再次手术的概率。

参考文献

[1]赖佳明, 梁力建, 彭宝岗, 等.胆道再次手术235例分析[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1, 3 (14) :181-183.

[2]邢安堂, 吴放, 陶勇博, 等.胆道再次手术102例的原因和处理[J].海南医学, 2006, 17 (12) :24-25.

[3]柴新群, 冯贤松, 张寿熙.胆道再次手术的术前评估及处理[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3, 10 (3) :1128-1131.

[4]王思珍, 王新波, 戴洪山, 等.肝外胆道再次手术原因分析:附152例报告[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11, 2 (17) :172-175.

[5]朱威, 赵登秋, 周龙翔, 等.&gt;70岁患者胆道再次手术46例临床分析[J].肝胆外科杂志, 2014, 1 (21) :27-30.

手术处理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取在湖北省武汉市汉南区人民医院进行胆道再次手术的老年患者78例, 随机分成两组, 对照组39例, 男23例, 女16例, 年龄62~86岁, 平均 (70.4±6.1) 岁;包括32例2次胆道手术, 7例3次胆道手术, 1例4次胆道手术;研究组39例, 男24例, 女15例, 年龄64~88岁, 平均 (69.9±6.7) 岁;包括33例2次胆道手术, 5例3次胆道手术, 1例4次胆道手术。患者再次胆道手术原因为:胆囊切除术后残余胆囊并结石, 胆管癌、胆囊癌、胆管息肉、急性化脓性胆管炎, 胆管结石等。患者的合并疾病为:高血压、慢阻肺、糖尿病、肾功能不全、冠心病等。将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 各39例。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处理:评估患者的营养状态, 协助患者进行全身检查, 给予患者基础治疗等。

研究组实施围手术期全面处理, 处理措施包括: (1) 术前准备:术前, 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检查, 包括心电图、血常规、凝血功能、血气分析、X线、彩超、CT等, 并纠正患者的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 对于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应先进行内科对症治疗, 对于营养不良, 进食差的患者应先进行补液营养治疗, 对于低蛋白血症的患者应先应用白蛋白或者血浆进行纠正, 当患者的情况好转后再择期进行手术[3]。 (2) 麻醉方法:麻醉医师应准确评估患者的实际情况, 选择最佳麻醉方法, 从而降低麻醉风险。麻醉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率、血压、呼吸、脉搏等的变化。该组患者中有69例患者采用静吸复合麻醉, 9例患者采用硬膜外麻醉, 均取得较满意效果, 无一例发生麻醉意外。 (3) 手术方式:急诊手术25例, 择期手术53例, 手术类型为残余胆囊切除术、T管引流术、胆囊/管癌根治术、胆总管切开取石术、胆管空肠Roux-Y吻合术。 (4) 术后处理。术后, 全部患者均进行心电监护, 并给予患者呼吸支持, 对于危重患者可进入ICU进行密切关注。术后应严格控制抗生素的使用, 抗感染治疗通常选用抗厌氧菌及革兰氏阴性杆菌药物, 对于不能有效抑制感染的需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从而选择适宜的抗生素。术后应对患者的血糖、血常规、电解质和肝肾功能等进行检测, 同时对营养不良患者采用TPN治疗[4]。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分析和处理数据, 采用χ2检验比较计数资料, 用[n (%) ]表示。

2 结果

经过精心围手术期处理后, 两组患者均平安的度过手术危险期。研究组患者中有37例痊愈出院, 包括5例转科治疗患者, 并有2例患者因肝功能衰竭死亡;术后共有7例发生并发症, 其中包括2例切口感染, 2例肺部感染, 2例心功能不全, 1例肾功能不全。对照组患者中有31例痊愈出院, 包括7例转科治疗患者, 并有8例患者因肝功能衰竭死亡;术后共有15例发生并发症, 其中包括4例切口感染, 5例肺部感染, 3例心功能不全, 3例肾功能不全,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经过精心围手术期处理后, 该文中研究组治疗有效率94.9%明显高于对照组79.5%, 并发症发生率17.9%明显低于对照组38.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全面的围手术期处理对于老年再次胆道手术患者应用效果良好, 与英秀梅[5]的研究结果相符合。现对老年患者胆道疾病及再次胆道手术的围手术期处理要点进行简述, 具体如下。

3.1 老年患者胆道疾病的特点

老年人体质虚弱, 随着年龄的增大, 其吸收、消化、代偿、愈合等能力下降, 且胆道疾病病程较长, 患者容易出现食欲不振现象, 因而营养摄入不足, 导致营养状态不佳。此外, 术后患者不能立即进食, 影响蛋白质、维生素及热量的摄入, 因而术后组织恢复较慢, 伤口较难愈合, 增加了并发症的几率。由于胆道疾病发病急, 进展快, 且老年患者身体机能下降, 免疫力低下, 因而发生坏疽及穿孔的发病率显著提高, 增加了死亡危险[6]。

3.2 老年人再次胆道手术的围手术期处理

3.2.1 术前准备

老年患者身体机能下降, 易合并多种内科疾病, 因而应仔细询问患者的病史, 对患者进行详细体格检查, 协助患者完善相关检查。对于合并合并高血压的患者, 术前经过对症处理后, 血压应控制在<150/90 mm Hg;对于合并糖尿病的患者, 由于手术等应激影响, 会增加儿茶酚胺、胰高血糖素等的释放, 导致胰岛素相对分泌不足, 造成伤口感染、不易愈合等, 因此, 术前及术后应控制好血糖[7]。再次胆道手术创伤性大、出血量多、时间长, 外加老年人的特殊生理条件, 因而手术方法及时机的选择显得非常重要, 相关科室应共同进行讨论。

3.2.2 术中监护

对于使用硬膜外麻醉的患者, 由于麻醉会对呼吸起到抑制作用, 因而术中应进行密切监护, 避免发生不良反应。同时手术及麻醉属于应激性刺激, 会对机体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 术中应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再次胆道手术会增加手术的时间, 腹腔内的粘连会加重, 出血量会增多, 因而容易导致患者术中血容量不足, 增加循环系统并发症, 因此, 应及时为患者补充血容量[8]。

3.2.3 术后处理

术后应对患者进行严密观察, 加强对重要生命器官的功能维护, 比如心、肝、肾等。同时, 加强患者的营养供应, 以低热量糖脂供热为主, 从而缩短康复时间, 减少术后并发症。此外, 应注意改善患者的低蛋白血症, 由于术中胃肠减压、失血等, 体内的蛋白会减少, 因此, 术后应进行有效补充[9]。

4 结语

综上所述, 由于老年人身体虚弱, 且易合并多种疾病, 因而再次胆道手术具有较高危险性。做好围手术期的处理不仅能减少术后并发症, 促进老年患者的恢复, 同时也能有效降低病死率, 进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曾翔辉, 刘羽, 苏晋捷.78例胆道再次手术的手术体会[J].海南医学院学报, 2013 (11) :1566-1568, 1572.

[2]于健春.围手术期营养支持合理优化选择[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2, 21 (2) :323-324.

[3]胡志坚, 柴新群, 柏立山, 等.老年人胆道再次手术的术前评估及处理[J].肝胆外科杂志, 2012, 20 (2) :131-134.

[4]张倩.肝硬化并胆道结石围手术期护理分析[J].中国医疗前沿, 2012 (19) :79, 82.

[5]赵波.全麻腹部手术的围手术期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31) :656-657.

[6]郭秀荣.胆结石手术的围手术期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 2014 (36) :301-302.

[7]钟桂英, 姚艳萍, 唐朝霞, 等.老年胆道疾病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J].内蒙古中医药, 2013 (10) :149-150.

[8]杨英, 高兴莲.再次胆道手术患者行胆管空肠吻合术的围手术期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3 (12) :45-46.

颅脑外伤手术的麻醉期处理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颅脑外伤患者77例为研究对象, 男50例, 女27例。年龄17~63岁, 平均 (47.1±3.2) 岁。损伤原因:车祸42例 (54.55%) , 打架20例 (25.97%) , 意外15例 (19.48%) 。部位:额部24例 (31.17%) , 颞部29例 (37.67%) , 颅底11例 (14.29%) , 多部位损伤13例 (16.88%) 。所有患者均经CT扫描检查, 其中硬膜外血肿36例, 硬膜下血肿17例, 开放性颅脑损伤7例, 颅骨凹陷性骨折17例, 且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脑挫伤。颅内血肿患者实施开颅探查血肿清除术, 开放脑损伤患者实施脑清创术, 颅骨凹陷性骨折患者实施碎骨片原位复位颅骨成形术。

1.2 方法

所有患者术前留置导尿管, 保持呼吸道通畅, 给予面罩吸氧。静脉滴注咪唑安定0.15~0.2 mg/kg, 依托咪酯0.2~0.3 mg/kg, 1%普鲁卡因5~8 mg/kg, 丙泊酚1~1.5 mg/kg进行麻醉诱导, 重度昏迷患者可适当减量。肌松完全后, 行表面麻醉与气管内插管, 机械通气。持续给予丙泊酚, 开始剂量为6~8 mg/ (kg·h) , 10 min后为4~6 mg/ (kg·h) , 术始时给予芬太尼0.1~0.2 mg, iv, 术中分次追加普鲁卡因、丙泊酚进行维持麻醉, 同时给予甘露醇ivgtt, 可有效降低脑水肿。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麻醉期的血液动力学情况

77例颅脑外伤患者麻醉期效果平稳, 均无显著插管应激反应患者, 均安全度过手术麻醉期。HR、Map、Sp O2等不同时间段与正常值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术后回访

该组麻醉效果均满意, 无麻醉意外与并发症。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拔管患者40例 (51.95%) , 自主呼吸恢复欠佳带管送回ICU患者29例 (37.66%) , 其余8例 (10.39%) 病情较重, 给予气管切开手术, 术闭后均送回ICU。经过治疗后, 5例患者死亡, 其中感染、严重脑组织损伤各2例, 失血性休克1例, 该组治疗有效率93.51%, 死亡率6.49%。

3 讨论

颅脑外伤是临床上常见的危急重症之一[3]。其发病主要原因为各种因素造成闭合性、开放性颅脑损伤, 个人因素、社会因素及心理因素等均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颅脑外伤严重程度。颅脑外伤的主要临床表现有意识障碍、遗忘症、脑外伤后急性障碍及脑外伤后综合征、神经症、精神症、痴呆、癫痫、人格障碍等。颅脑外伤的死亡率较高, 自身损害程度与继发性脑损害均会影响病情发展[4]。往往颅脑外伤数分钟至2 h后会发生脑缺血、脑水肿、颅内压增高、颅内出血等情况, 故迅速、安全、准确的抢救是救治颅脑外伤患者成功的关键。脑保护是颅脑外伤手术的重要环节, 快速开颅减压、麻醉插管、呼吸管理、充分给氧、减轻脑血管扩张及二氧化碳蓄积, 可大大提高手术成功率及患者生存率。

该研究以咪唑安定、依托咪酯、普鲁卡因、丙泊酚进行快速麻醉诱导。丙泊酚起效迅速, 持续时间短, 苏醒快而平稳, 无严重不良反应, 能降低颅内高压、脑血流量、脑组织氧代谢率、脑组织葡萄糖代谢率, 起到很好的脑保护功效。插管前彻底清除口腔分泌物, 保证丰富的供氧, 插管时间以≤2 min为宜, 防止发生闹低氧。静脉靶控输注芬太尼、普鲁卡因、丙泊酚进行麻醉维持, 可降低异氟醚的吸入。插管成功后给予呼吸机呼吸, 可收缩脑血管、减少脑血流, 故降低颅内压。本组颅内压较高患者, 给予甘露醇ivgtt, 有效的降低脑水肿, 起到脑保护作用。术中密切监测颅内压, 并加强输液与输血量的管理, 保证手术必须血压、大脑血液灌流量。输液应平衡液为主, 不应用或少量应用GS, 防止生血糖升高, 使脑缺血症状加剧, 从而造成脑损害。术后注意监测患者的呼吸情况, 及时拔管。术毕应第一时间恢复患者自主呼吸, 允许在浅麻醉下拔管, 可避免患者清醒后发生呛咳、胃肠道反应等造成颅内压反射性升高的因素。该组77例患者均安全度过手术麻醉期, HR、Map、SPO2等指标在不同时间段与正常值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且麻醉效果均满意, 无麻醉意外与并发症。说明麻醉处理对血液动力学无显著影响, 其安全性较高[5]。全麻手术后昏迷患者应带管回病房或ICU, 保留自主呼吸、供氧, 并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本组8例颅脑损伤严重患者, 行气管切开术, 重新创建呼吸道, 呼吸机辅助呼吸。术后发生感染、严重脑水肿积极给予预防与对症治疗, 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综上所述, 颅脑外伤手术患者的麻醉处理原则包括加强麻醉管理、呼吸道管理, 合理降低颅内压、保证有效循环血量, 维持组织氧供需平衡, 才能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 提高手术成功率及预后情况。

参考文献

[1]杨小平.60例颅脑外伤手术患者的麻醉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10, 24 (3) :110-111.

[2]赵亚琴, 缪永辉.48例颅脑外伤手术麻醉处理的体会[J].求医问药, 2011, 9 (8下半月) :66.

[3]刑君, 崔凯, 张军.重型颅脑外伤的麻醉处理[J].现代医药卫生, 2010, 26 (22) :55-56.

[4]张雪峰.创伤失血性休克麻醉与用药原则的探讨[J].基层医学论坛, 2011, 15 (22) :39-40.

上一篇:慢性肝炎的药膳食疗等下一篇:电力电缆故障检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