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与有效教学

2024-07-27

备课与有效教学(精选十篇)

备课与有效教学 篇1

关键词:课堂教学,备课,“动”

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新课程核心理念: “以人为本”, 充分体现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双边参与的动态变化的过程, 每一个学生都是生动、独立的个体, 是课堂上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 而教师是这个变化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起着主导作用。以 “找规律”这课为例, 谈谈自己的感受。

备课中, 身为教师应着重解决这几方面问题: 自己作为合作者应该给予学生哪些方面的帮助; 作为信息提供者, 怎样提供信息; 以什么方式, 什么途径提供? 例如,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材“找规律”这一课中, 教材提供了四个一组的红旗图、三个一组的灯笼图、二个一组的盆花图, 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规律, 进而深入研究规律。按理说直接照书本提供的美丽情境图能引起学生的一定兴趣, 但直接出示似乎又显得笨拙, 为教而教。数学特级教师吴金根老师, 他在设计这一内容时有自己独到的思路。

1. 从注重学生参与的角度去思考, 就有了猜牌的游戏, 让学生从瞎猜中悟出规律, 最后推导出规律知识, 这一系列的探讨过程不是强加给学生的, 而是在学生积极的热情中完成的。

2. 从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这一角度思考, 教师就想到了发给每组学生一些两种颜色的小圆片, 让他们合作, 在小组中创造规律, 并分别展示自己的成果, 准备引用这些学生亲手创造的成果发现规律, 从不同的视角进行推论, 采用不同的思想方法加以判断与思维。

3. 练中悟, 悟中练。 教师设计画一画与发奖的情境, 让学生在练习中强化认知程度, 就如陶行知先生所提倡的, 解决了 “劳力” 与 “劳心” 的问题, 孩子们在这样的课堂中应是轻松的、愉悦的。不知不觉掌握了知识, 发展了思维也培养了能力。

如何在40 分钟的课堂演艺精彩, 这是一门艺术, 根据本人的实践, 我觉得应在以下几方面重点把握:

1. 创设严而有度、宽松的课堂。教师是教学工作的组织者, 课堂上教师的 “活”应体现在对课堂教学氛围的调控上, 全班四五十名学生, 各有各的思维与特点, 如果放任自由那后果不湛设想, 因此, 严而有度是组织教学的重要保证, 也是课堂进行曲得以进行的前提, 给学生提供的是适度的学习焦虑。宽松的课堂是融洽的, 孩子的情感思维处于各极状态, 在这里, 老师的言语、表情、体态起着致关重要的作用。一个微笑给孩子的是亲切, 一次鼓励与赞赏激发了孩子的信心, 积极向上的情感有利于引导学生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 为有效的数学学习提供保证。

2. 让学生 “动” 起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所有的新知识, 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 “再创造” 活动, 才能纳入其认知结构中, 才能成为有效的知识。课堂教学中, 我们可以借助操作、交流等 “动”的形式, 引导学生积极探索, 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思维的 “动”。

例如, 在教学四年级下册 “认识倍数和因数的含义” 这一课时, 可以分以下两大环节进行。第一环节, 分组操作, 初步认识倍数和因数的含义。用12 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 每排摆几个? 摆几排? 用算式把自己的摆法表示出来, 并在小组里交流。

学生动手操作后引导交流: (1) 每排摆6 个, 摆2 排, 6 × 2 =12, 12 ÷ 6 = 2 (2) 每排摆4 个, 摆了3 排, 算式是4 × 3 =1212 ÷ 4 = 3 (3) 每排摆12 个, 摆了1 排, 算式是12 × 1 =1212 ÷ 1 = 12 教师以4 × 3 = 12 为例, 指出12 是4 的倍数, 12也是3 的倍数, 4 是12 的因数, 3 也是12 的因数。

从表面看, 第一环节的 “动”, 学生初步认识了倍数与因数, 但真正内化并理解其含义第二环节至关重要, 即思维的“动”, 那就需要老师积极的引导, 如果只是机械地读, 或相互说, 那这样的 “动” 是远远不够的, 也是没有深度的, 我们可以比较各数之间的大小, 在比较中加深认识, 通过观察4 × 3 = 12的例子, 让学生感悟倍数要大些, 因数要小些, 再用6 × 2 = 12的例子, 巩固复习四句话, 让孩子从陌生中逐步熟悉对 “倍数与因数”的认识。但我们知道这样的想法并不全面, 那老师就得再应用一个例子就可以解决这一矛盾, 根据12 × 1 = 12, 说谁是谁的倍数, 谁是谁的因数。有了上面两题的模仿, 学生对这一问题一定会热情高涨, 因为桃子就在眼前, 采摘很容易, 殊不知, 里面还暗藏机关呢。当说出 “12 是12 的因数, 12 是12 的倍数”后, 学生头脑中原有的认知结构必须有所调整, 增加新的认识, 即一个数它既是本身的倍数, 也是本身的因数。

综贯以上两大 “动”的环节, 如果前者是形式, 那么后者就是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和掌握, 我们不难有这样的体会, 有时候一个问题下去, 热闹的课堂马上安静下来, 但静悄悄的课堂并非一潭死水, 那却是学生的思维在积极进行。当思维一旦冲破了种种迷惑, 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或答案后, 课堂一定因为学生迫不及待地要展示自己的想法而又显得 “热闹” 起来, 正如周玉仁教授所说: 要为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的情境, 多一点思考的时间, 多一点活动的余地, 多一些表现的机会, 多一点成功的体会。

3. 活用现场生成, 创造更多精彩。再精心设计与准备的课堂, 也不可能把方方面面的问题全部考虑到, 因为我们的孩子是生动的、活泼的, 他们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欲与好奇心,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表现由为突出, 因此, 课堂中总会有一些动态的生成。

备课与有效教学 篇2

在新的课程标准下,教学中的合作,必须是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要相结合,提倡合作,合作就是大家互相配合,相互交流。拿集体备课来说,大家互相讨论,利用众人的智慧,是取长补短,是互相帮助,是同时进步。

那么,高效课堂下如何进行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

一、实现集体备课活动高效运行的基本要求。

(一)集体备课时教师要树立以下四个意识:

1.合作意识 ; 2.整体意识 ;3.超前意识 ; 4.反思意识。

(二)集体备课必须正确处理好 “三个关系” : 1.正确处理好个人钻研与集体讨论的关系。2.正确处理好备课与试讲的关系。

3.正确处理好骨干领路与培养新教师的关系。

(三)集体备课要避免流于形式:

1.虽然定时定点,人也到位了,但各干各的事或东扯西拉聊一通,白白浪费时间。

2.虽然有集体备课活动记录,但无实质性内容。如只是知识点的罗列,提纲挈领,过于粗略,纯粹应付学校检查。

3.虽然有一定的形式,但不够深入,质量不高。如:一位教师主备、主讲,其他老师不愿意参与,个别老师留一手;一位教师备好后,不进行讨论和研究,其他教师用,坐享其成。

4.尽管研讨比较充分,形成了一体化教案,但到了自己课上仍然用自己的一套。

如何处理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的关系 集体备课不能替代个人备课,但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学习某备课人提供的教案(原案),自已再设计出符合个人特色的新教案来,以施教学,则教学效果会更好。因为只有把个性化的备课和集体备课融合起来,求大同取小异,从而上出既有特色、又有水平的好课来。东西相互交换就会变成双份的东西,因为集体的力量是最大的。

二、集体备课的流程。

教师的个人备课与集体说课进行整合,确定集体备课的基本程序为:确定课题——个人钻研——集体商讨——确定主备人(形成粗案)个性化设计(形成个案)——教学实践——课后交流反思——二次修订——资料保存。

第一步:确定课题,个人钻研。

基本要求 :脑中有标、腹中有书、目中有人、心中有法、胸中有案。具体要求:由备课组长提前确定备课内容和集体备课的时间,然后每个教师进行认真钻研,充分准备;一定要学习研究课程标准、教材、教参及其他相关材料,备课应做到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现代技术与学科整合、备教具、备教学过程、备学法指导、备练习、备板书设计、备德育渗透等。

(1)要抓住“八点”:教学重点、难点、弱点、疑点、考点、易错点、易混点、和盲点。教师都要逐步提高具备轻而易举地驾驭教材的能力。这就要求明确知识关联,一方面要求教师了解本学科内知识的关联,另一方面要求了解与之相关知识的关联,这对于提高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是大有帮助的。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所说的,“轻而易举地掌握教材,甚至胜过教材,这是对优秀教师的起码要求。”(2)课堂教学的设计,不仅要求针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还要针对学生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针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师从教学的要求、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来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教学基本过程完成后,再回头审视自己的教学得失,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教学反思,通过教学反思来总结和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3)每个备课组成员必须写出备课提纲,确定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提出具体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备时每位教师都要尽力提出自己有独到的设计方案,以便资源共享。初备时提出自己有疑问的地方,以便会诊,排除困难。注意超前备课,这样有利于把握全局,扫清障碍,有利于教师在课堂上解决学生因为超前预习而提出的问题,集体备课时要带好提前一周的教案。

第二步:确定主备人,形成粗案。

在备课组长的组织下,主发言人首先阐述自己的观点、做法,然后进行商榷和探讨,大家各抒己见,观点上相互碰撞,激烈争论,最后比较、切磋和完善,确定最佳方案(即所谓的教师参加集体备课,带着自由、经验和问题而来,带着感悟和启发而归)。

(1)整体备课,纵横联系,备课教师在集体备课时,也可陈述各自的备课方案,采用“说课”形式,进行比较,扬长避短,统一思想,达成共识。

(2)要做到“四个统一”: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教学目标,统一教学重难点,统一作业。这“四个统一”不是一刀切,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分析。

(3)要执行主发言人制度:集体备课要确定主发言人。对主发言人的选择,不能老是老教师、教学水平高的教师,要做好“传帮带”工作。

①老教师要带好青年教师,但不能越俎代庖,尤其是想办法让青年教师担任主发言人,使得他们能广泛收集材料,大胆钻研业务,这样才能迅速成长起来。在集体备课时,有时也可邀请备课组外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给组内老师进行专题讲座,以扩大交流的空间。

②作为主发言人,必须深入地研究教材、教法,研究学生的学法和学习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学生训练的方法和练习题,提出一个教学的预案。在这个准备中,无论新老教师都是一个钻研和提高的过程,再通过备课组的讨论,相互启发,提出问题,共同研究,形成一个基本一致的教学意见。

③只有教师在备课中加入自己的思考、个性化的加工,集体备课才能真正凝结集体的智慧,再经过实践和对教学的反思,从而完善教与学的过程。

第三步:集体研讨,形成细案,“让每一堂课都优质高效”。

经过备课组研讨过的学案导学案是否可行还有待于考证,因此,有必要进行跟踪听课进行检验,以便得到总结,提高。力争实现“让每一堂课都优质高效”的理念。

依据主备人写出的导学案,由主备人给大家讲解教学流程和每一步的设计意图,主要说明此环节设计的目的是什么,学生怎样学,学什么,独学、对学时教师应关注什么,辅导什么,展示什么内容,几个组展示,教师应点拨什么,提升归纳哪些问题。其次大家根据主备人的讲解意图进行讨论交流,讨论怎样教学对学生的发展更有利、教材用什么样的方式处理更能吸引学生、如何设计问题才能更好地激活学生的思维,用什么方式展示更有效。

第四步:个性化设计,形成个案。

由于教师教学风格不同,各班学生学情不同,规定每位教师特别是辅备人拿到导学案后都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对集体备出的导学案做深入地推敲斟酌。个性设计的方式可以旁注、可以是知识点的解释、可以是教学方法的更换,也可以是教学片断的增删,形成适合学情、符合自己教学风格的个案。修正教案。每个教师根据集体达成的共识,具体设计教学方案,并在导学案添加个性化备课内容。

第五步:教学实践,课后反思。

课后,教师还要就实施过程中的启发、瞬间的灵感、困惑等问题进行反思,和年级组教师进行交流,并记录在导学案上。这些困惑心得使教师在不断的反思中可以得到发展,在发展中得到新的动力,它是前进的阶梯,同时也是教师在专业成长过程中的记载。

第六步:二次修订,资料保存。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实践后,教师针对课堂上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对导学案进行重新调整修订,提供更适合学生发展需求的高质量的导学案。

有效的集体备课过程,应该有备课前的构思准备,备课中的深入研讨和备课后的充实完善三个环节组成。备课前的准备是为了有的放矢,备课中的研讨交流是为了达成共识,而备课后的充实完善是集体备课的目的所在,是集体备课活动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师分享集体教育智慧吸纳营养,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再创造,再提升的过程。只有备课深入透彻,才能在课堂上挥洒自如,使教学充满活力和生机,才能出现“学生乐学”的良好局面。

强化备课有效教学 篇3

那么,我们备课时,到底备些什么,又注意哪些问题呢?我个人认为,要做到“四有”:

1. 脑中有纲: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明确学科教学的总目标,各章、节内容的具体要求在教材中的地位,把握一些描述性的语言: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等。做到把握方向,有轻有重,有详有略,以便更好地驾驭教材,运用好教辅资料。

2. 胸中有本:本——教材,教材是教师备课的依据。我们都知道一滴水和一桶水的道理,也就是说,教师首先要吃透教材,教师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掌握教材的知识结构的设置,站在一定的高度上再重新审视教材,要求教师具有讲课的技巧和讲课的艺术,培养高超的讲课技能,尤其在消化教材上要有较强的能力,要求学生理解、接受、运用的知识,教师必须首先将这一知识性内容熟练掌握、理解透彻,了然于胸,只有自己深刻理解的内容,传授给学生时才会轻松自如,这就要求我们备每一节课时,具体做法如下:

(1)要有明确的课时教学目标。课时目标就是教师在这一节课上要实现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首要前提,课时教学目标是每一节课时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方法、步骤、内容都要根据教学目的来确定,它是前提、保证。

(2)认真理解和处理好教材中的知识性内容。但是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基本的”、“主要的”能够引起迁移的知识是重点,保证重点知识的讲授的时间安排,教学设计上要围绕重点去展开,这样才能使一堂课有了“灵魂”。

(3)备难点。所谓难点,就是大多数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难点和重点有时是一致的。备课时,要根据教材内容的广度、深度和学生的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能力的基本情况来确定这一节课的难点,确定难点后,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形象,教师要注意分析、研究难点,抓住关键,找到解决难点的切入口、突破口,突破难点可以采用教具、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等,把抽象的知识(实验、立体几何、物理电学知识等)具体化,减缓知识的坡度,使学生容易理解、接受和吸收,也就是让学生“知”、“懂”、“会”。

(4)备疑点。即备问题——学生易混、易错、易问的知识点。备课时,要结合学生的基础和实际能力,找准学生可能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点,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预测学生会出现疑点及疑点产生的原因,然后认真提炼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分析和解决这些疑点。比如,备习题课时,教师最好自己先做一遍,不参看答案,这样可以准确地体会习题的难易、优劣,哪些可能是学生的疑点,哪些是难点,以便有的放矢,有备而讲。

(5)合理、灵活地使用教科书和教辅资料。教师要深入研究和分析教材,了解教材编写的层次和结构,根据自己学生的特点,对教材进行科学的整理和组合,可以适当的调整知识内容的讲授顺序、适当增减教辅资料中的习题,也可根据课堂内容适当拓展,不完全照搬、照抄,要认真研究,对材料进行加工、处理、选择,即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和教辅资料。

(6)确定科学的讲授程序,合理地安排教学时间。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好先后顺序,同时设计好前后各层次间的过渡与衔接,使每一个程序的进展都是科学知识与学生接受规律的合理结合,使学生听得清晰、明确,不混乱。每一步课堂程序所用的时间及整个课堂结构各部分所占的时间都要进行合理的安排,要使得整个课堂面貌严密、紧凑,课堂教学的容量大,该讲的要讲得丰满,该让学生练习的,就尽可能练习,努力做到省时、高效,不浪费学生的一分钟。

3. 手中有法:有的课可重点备知识点,但是更多的课应着重教法和学法,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课型(新授课、复习课、习题课)等考虑采用不同的方法——讲授法,读书指导法,实验法,讲解法(说明式讲解,解释式讲解,剖析式讲解,归纳式讲解,演绎式讲解,类比式讲解),问题叙述法,练习法等等。

(1)教师要掌握课堂语言技巧。教师个性鲜明、幽默机智、内涵丰富的课堂语言,可以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教师的语言要体现对学生的高度尊重,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灵活多变,同时,教师的语言又要充满激情,善于使用启发、点拨性的语言,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教师要创造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创设教学情境是教学本身的需要,教师要通过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他们的求知欲望,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3)有效确定课堂教学中的事例。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列举生活中的实际事例,进行分析、说明、解释和论证,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定义、定理等的含义,通过举例可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使学生便于接受、乐于接受,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心中有数:数——差异:不同年段,不同班级,不同学生间的差异。

(1)不同年级段的差异。我们一直强调,平时的授课一定要注重基础,尤其是高一、高二阶段的新知识的讲授、学习,不宜过深、过难,要多强化基础,备课时要突出基础知识,让学生可以跟得上,学得来,有兴趣,有信心。避免两极分化。高三阶段要进一步拓展知识面,多总结,多归纳,使知识形成系统和网络,适当强化深度。

(2)学生的差异。重点班、普通班的学生的差异,他们基础不同,习惯不同,这就需要老师对他们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目标,这一点却常常被我们忽视。对于重点班,在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上,教师要有较高的要求,而对于普通班则要适当降低要求。

(3)班内学生的差异。教师在问题的设计上要有针对性,对于基础不同、能力不同的学生,问题的设置要有层次性。教师在课堂设问时,要有技巧,以不同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进行启发、诱导式设疑,在整体提高的前提下,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展现自己的闪光点,使每个学生都有存在感,感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

充分备课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和保证。无论你是老教师还是新教师,无论你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还是现代的教学方法,都是这个道理。备课充分,上起课来就会感到踏实、从容,才能避免陷入尴尬的境地,在与学生的互动中才能做到“得心应手”,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何在教学中实施有效备课 篇4

那么, 何为有效备课呢?所谓有效备课是指为了让学生获得更有效的发展, 在一定的教学投入下, 形成有个性、有亮点、有创意、有拓展的教学设计。备课除了书写教案的常规要求外, 还应从教师自身、教材、学生等角度入手, 有效地开发和整合课程资源, 优化备课方案。

如何做到备课的有效性呢?下面就简单谈一谈有效备课的实施策略。

一、备课中要融入课改理念

新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 以德育为核心,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积极的情感;倡导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实践、敢于创新等等。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中要把课改新理念内化为可操作的教学行为的意识, 并自觉地把这种意识贯穿于备课的全过程。有了这种意识, 才能在教学目标的制订, 教学环节的设计, 教学内容的选择, 教学形式的组织等方面自觉以新理念为指导, 努力让课堂充满活力, 从而传递出新课程、新课堂的清新气息。

二、备好教材

要想让备课突出有效性, 就得在备课时多角度地钻研教材, 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 与教材进行深入地对话, 继而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备课时, 教师不仅要熟悉教材, 读懂教材的编写意图, 全面、准确地掌握学科知识, 还要弄清楚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教材各部分之间的联系, 以便做到融会贯通, 从整体上把握学科知识体系, 引导学生将生活和书本知识融为一体。而且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效地整合教材。

三、备学生

课堂教学面对的是全体学生。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包括操作能力、合作能力、探究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等, 这样才能在教学设计中, 有针对性地合理安排教学活动。所以备课要全面了解学生, 做到因材施教。

四、备教法、备学法

教学内容的重现途径是多样的, 考虑多种教学手段与方法, 才能让课堂富有乐趣, 吸引学生,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现代教育技术, 能形象地展示相关的教学内容。考虑多种方法与手段, 不仅使备课具有更强的针对性, 而且使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多样化, 课前的准备工作才能更好地为课堂服务。另外, 教师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 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会学”。

五、课后备课

课前备课、写教案固然重要, 但课后反思, 进行二次备课, 更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熟与提高。在教学实践中, 课堂一旦放开, 真正活起来, 就会有很多突如其来的可变因素, 学生的一个提问、一个“发难”、一个突发事件, 都会对原有的教学设计提出挑战。教师在课后把这些突发事件记录下来, 对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 学生的表现、教学的成功与失败进行理性的分析, 通过反思、体会和感悟, 则可以帮助自己总结和积累经验, 形成一套能适应教学变化的、能出色驾驭课堂教学的知识体系和本领。

六、加强集体备课, 强化优势互补

集体备课是建立在个人备课的基础之上的, 同学科的教师, 因为教同样的内容, 对课标有自己个性化的解读, 对教材有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对教材难点和重点处理有自己独特的方式和方法, 因此集体备课能够让每一个教师都阐述自己的观点、见解。教师在倾听同事的发言中, 会产生更多新的思路和方法, 便于更好地把握教学目标、重点、难点以及学生活动方式等内容, 不断完善自己的备课。教师再把自己有个性的备课和集体备课融合起来, 从而上出既有特色、质量又高的好课来。

有效备课的探索与思考 篇5

内容提要:备课是教师以自己所有的生活感受和知识储备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思索、逐渐成长,备课不等同于写教案,良好的制度管理也不是仅仅把“完整、清楚、美观”的教案为考核依据。教学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综合活动,任何一种备课形式都不可能适合所有的课堂教学,备课的关键是思想和方法,而恰当的备课形式对教学是有着积极的影响的。关键词:个人备课集体备课改革探索有效备课

备课是教师的一项基本的而又至关重要的工作,备课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有关备课的争议由来已久,而我们开展的基础教育改革实验更使这一问题凸显出来。实际上关于备课问题的争议主要是对备课形式的争议,而我们都知道,形式应当为目的服务,形式只是一种手段或是途径,而不是最终的结果。教学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综合活动,任何一种备课形式都不可能适合所有的课堂教学,备课的关键是思想和方法,而恰当的备课形式对教学是有着积极的影响的。

一、传统的备课形式

传统的备课是以个人备课的形式,为课堂设置预案、设定程序,以完成教学任务,其书面表现形式就是写教案。教师的自主性大,可以灵活地选择与使用教学方法,可以根据具体的学情设计较有效的教案

。而规范的教案模式可以帮助年轻教师逐渐适应教学过程,可以规范教师的语言和教学模式,也使管理工作容易操作。

本校是一所镇中心小学,下属有几个规模较小的小学。历年来重视教育教学的质量,以严格的管理制度闻名,特别是对教师课前备课极为关注,管理制度制订的很细、很周全。不仅规定了备课中要体现“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课前准备”、“教学时间”“教学过程”,还一律要求详案,有的课程甚至规定了“过程”的具体细节,如数学学科的“准备题导入、教学新知、练习巩固、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的教案模式几乎一层不变,如缺其一项就是“课备的不详”,老教师、新教师都要按这标准去做。教导处对此的监督是每学期三次大检查,检查的形式是翻阅备课本,看看字迹是否工整、数量是否足、有没有超前备课等等。对照计划、数出节数、评出优劣,签字盖章算通过,期末还得全部上缴教案作保存并进行教案评比中的展览。每位教师每周课时数平均是22节,除了上课,每天需要备4节的基础课、2—3节活动课及完成多项各类记录、批改前一天的家庭作业和当天的课堂作业,还要个别辅导学生、处理班级问题、参加学校各类活动和学习,所以即使牺牲休息时间,然而花在备课上的时间也是很有限的,为了完成任务,有的教师不得不抄袭名人教案集和往年自己的备课,谈何钻研和深思!

我们对本校35位教师备课情况作了一次全面调查,调查结果是教师在整个备课过程中,把80—90%的精力用于书写教案,仅用10—20%的精力用于钻研教材、分析学情,而把钻研的时间放在课前十分钟的老师占51%,完全没时间钻研的占26%。认为在现今的管理模式下的备课极为有效的老师为0.03%,17%的老师认为比较有效,54%的老师认为效果不大,23%的老师认为没效果。对所有调查资料进行了认真分析,究其原因有两种:一是备课管理过分地注重教案篇幅、字迹、格式和数量,使教案成为能看能用的展示品,而忽视教师钻研教材、了解学情的过程(主观因素),使得教师们将主要精力投放到书写教案上。二是教师任课门类多、任务重,也限定了教师对教材的钻研,致使教师把主要精力用在参考备课手册(教案范本)和以往教案(客观因素)上。问题存在的根源是备课管理形式的刻板,强化了备课的应检性;备课形式过于单调,讲求整齐划一,教师没有多大自由发挥的空间。

二、集体备课的尝试

集体备课是指备课组教师一起对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进行设计,形成统一教案的过程。集体备课的出发点是让教师合作研讨,以集中群体的智慧,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每一位教师的特长,从而提高整体的教育教学水平。集体备课可以集思广益,实现优势互补;其次,对新教师来说,能更快更好地向优秀老教师学到备课的技巧,有利于新教师的成长。本校考虑到原有备课形式的“劳而无功”,为减轻教师负担提高备课的实效,决定对本校备课进行尝试性改革。选定五年级的任课教师为试行对象,组建备课小组,圈定主要负责人,由负责人制定出一学期计划,并经过讨论通过。再由中心校的骨干教师备好课,分阶段进行讨论修改,然后印发给下属完小的任课教师,任课教师无须另备教案,直接在下发的教案上稍作修改就可。一学期下来,教导处发现,任课教师轻松很多,把更多的时间放在了辅导学生和批改作业上,但精心设计的教案还是没起作用,有34%的老师事先研读教案并作适当修改,14%的老师课后作点反思,57%的教师不假思索照搬上课,31%的教师完全不参考教案而据经验上课,74%的教师认为这样集体备课没什么实效,17%的教师认为比传统的“各自为政”效果更差,但86%的老师认为集体备课不需要抄写教案能节省了很多时间。教导处宣布改革失败,学校领导班子开始考虑是不是该恢复传统备课。

改革的初步尝试失败,主因在于改革的出发点不对,只是使大部分教师“不劳”了,而没有使备课真正的“有功”。只改革了组织备课的形式,而没进行内涵的革新。即使形式上是“集体”了,但并没有集思广益,更没有百家争鸣。主要存在以下几个误区:

①集体备课就是分头备课然后统一备课,集体备课就是完成一册完美经典的教案集。实际上各类教参就汇集了“百家”的专家学者对教材内容的精辟分析和教法见解,完美的教案仅仅是“华”而不“实”。除了造就了整齐划一的教案,否定不同的观点,统一上课的风格,更是增加一线老师的工作量,也抹杀了教师的个性化创造。

②集体备课就是“权威个人”备课。“老人的权威”和“行政的权威”形成一言堂。在实际工作中新教师总要服从有一定教学经验的老教师,普通教师在各级领导前面也自然“谦虚好学”的现象很普遍,这使本来非常有效的集体活动,变成为个人意志的贯彻!结果,集体的智慧,掩盖的是个人的意志。表面上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实际上是个人意志的体现。

③集体备课就是轮流备课,减轻教师的负担。许多先走集体备课道路的学校,为节省人力物力就是采用这种方法,任教同门学科的教师每人分配到若干内容,进行深入钻研备出好课,然后复制互相交换组合成本册教案集。

④集体备课就是组长备课,其他组员不用钻研教材不用写教案,等待组长的备课复印件,然后组起来讨论一下稍作修改,再每人发个一本。许多老师乐见其成,既省去备课的烦琐,又省去“检查”的累赘,课堂上爱怎么上怎么上,教案起不起作用那是另一回事。

⑤集体备课就是完成了备课。备课是永远无法一劳永逸的,集体的备课要着重对某一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大家对教学重点、难点提出不同的看法,提出自己教学设想进行交流,具体到每一堂课的重点、难点是什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必须由任课教师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决定,集体备课中形成的观点与思路中只供参考。所以集体备课要做的是分析学情研究过程,确定难点指导学法,收集资料反思教法,而不是完成备课的过程。

三、新课改下的有效备课

苏霍姆林斯基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教师的一堂历史课上得精彩之至,令所有听课者叹为观止,于是下课后,大家围住这个老师,询问他,这节课上得这么好,你花了多少时间备课?那位历史老师说:我是用我的一生来备这一节课,至于这节课的教案,大概用了一刻钟。

是的,最高境界的备课是用一生用心去备课。由此,我们明白广义的备课是教师以自己所有的生活感受和知识储备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思索、逐渐成长,所以备课不等同于写教案,良好的制度管理也不是仅仅把“完整、清楚、美观”的教案为考核依据。

通过调查取证,经多方面探究学习,本校学校领导班子制定了新的备课管理和考核制度,全方位的对备课形式的深化改革:

1、安排:开学初,各科组长就组织一次全科性集体备课,主要讨论本学期的教学方向、重点研讨内容、教学时间的调配等宏观性的问题,再根据教材编排体系,制定好本科集体备课计划。各年级根据科计划制定年级备课计划,安排好备课内容和中心发言人,任课教师轮流作中心发言人必须人人参与,提前两周作好准备除钻研教材教法,还要分析学情、收集资料、准备部分教具。以年级组为单位,固定两周一次进行集体备课,备课组长做好考勤记录。

2、组织:在个人充分备课的基础上,再作集体交流。集体备课时,主要讨论下两周上课内容、重点、难点、注意点及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教学策略等等,在平等和互相尊重前提之下的讨论、沟通、交流、争执、辩驳,不管是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还是刚刚步入教坛的新教师,都自觉把个体纳入到群体中去,集思广益,个人素质得到充分的展现与提高。

3、整理:每次集体备课时均由组内教师轮流执笔,负责把备课内容整理好后再分发给教师,各教师领到资料后,必须根据本班具体情况,对教案进行修改补充,甚至再创造,力求体现一种共性和个性完美的结合。

4、改进:人总是在不断的反思中进步的。为了吸取经验、总结教训,教导处要求老师一课一反思,记下课堂发生的事件,每次集体备课时首先讨论交流上周教后感,必要时请有关专家解难释疑。

5、评价:考核组把参与备课情况、课堂落实备课程度、学生课业的质量、教后感的撰写作为考核依据,教师每学期只交两份精品教案给学校资源库。

经过一学期的试行,再次调查发现教师们抱怨的现象少了,积极情绪高涨。认为改革后的备课更有实效的占91%,认为备课促进个人素质提高的占71%,认为淡化备课就是写教案意识的占74%,认为还需进一步改革的63%。大部分教师养成课后备课的习惯,反思正成为备课风行的主题。

教学不息,备课不止是教师工作的永恒主题.也是教师生活的主旋律。为了增强备课的实效性,避免流于形式,我们应趁着课改的东风,积极探索新的备课形式,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组织形式的革新

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相结合;课前备课和课后备课相结合;阶段性备课和随机性备课相结合;终生备课和短期备课相结合;静态备课和动态备课相结合等。在备课研讨中都是以讨论会的形式开展的,大家只打嘴仗,谁有说服力就信服谁,这还是太静态了,如果把动态备课结合进来,用动手实验或者找几个学生模拟来进行实地论证,那会带来新的备课热情和更大的实效。

2、备课范畴的圈定

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法、备知识、备教师形象、备社会大环境、备氛围小环境等等,而最重要的是以探究教学中存在的不确定性为主要对象:根据学科的特点、知识的属性、学习规律等,合理设计动态的引思助学活动,允许学生在知识、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方面有多元表现,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综合性的发展;仔细分析学生学习时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形,估计到学生的思维会因此怎样“发散”,设计精当的点拨,以对有关问题应做好“剪裁”和“填补”的准备;设计作业的形式和内容,采用专题作业等活动性作业,让学生在作业中动起来,避免机械的巩固和重复。

3、教案形式的多元

文字叙述式备课,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课后反思等,特点是详尽完整,但要避免过多分析教材内容和表述教学过程,应多关注学生的主体性;表格式备课,根据需要分门别类,使教案简洁清晰、层次分明,但容易忽视细节;流程图式备课,思路连贯、一目了然,适合局部备课,无法形成完整的教案;还有卡片式,绘图式等备课,可以根据学科需要综合运用。

4、特色备课的开创

各学科根据自身特点,针对任课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和素质的短缺进行特殊“备课”。如本校体育组便将每次集体备课放在操场上进行,不仅对所教课进行现场分析和模拟,还让所有的体育教师进行“体能备课”,以增进教师们的体能储备。科学组的“实验备课”,语文组的“答辩备课”,电脑组的“维修备课”、“网上备课”等。

5、新的评价机制的构建

在教研制度、备课制度、组长负责制的基础上,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教师对包括备课在内的教学各个环节进行阶段性自评;备课组把集体备课中教师的参与情况进行阶段性评价;教研组把随堂听课和研讨课情况进行阶段性评价;教导处通过作业抽查、教后札记、资料剪报(或卡片)及家长和学生的调查反馈,来评价教师备课是否认真,效果好坏;考核组综合上述评价来评定教师的备课实施效果。这样,形成一种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校本管理模式,效果更好。

并对新参加工作的教师,要求备课重在规范,以锤炼备课的基本功;对中年教师则要求备课有新意,在教学改革上下功夫;对优秀教师则重在总结经验,帮助形成教学理论。

传统的备课是施教前的精心设计,一旦物化为教案,就一劳永逸,反复使用。新课改理论指导下的备课是“有始无终”不断研究的过程,完整的教案应该是“教学前的预案—教学中的第二次备课—教学后的反思”,我们要继承传统的依赖教参的“学习型备课”转化为百花齐放的“研究型备课”的层面上来,勤于阅读、勤于思考、勤于实践、勤于积累、勤于动笔,真正体现备课为教学服务的意义。

参考文献:

王燕平首都师范大学 《备课平台的测试研究》,《教学与管理》 03.3

冯发柱 宜昌市西陵区教研室《课改时期的考核》,《管理平台》03.16

王军 山东省邹平县教研室 《备课的外延即生活的全部》,《当代教育科学》

阅读全文(14)| 回复(0)| 引用通告(0)| 鲜花()| 编辑

上一篇:从“裁缝学”中透视有效备课

下一篇: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命脉”

抓好备课环节 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篇6

一、一定要充分认识备课的重要意义。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基础,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每个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备好课的重要性,认真钻研教材,认真、深入备好每一堂课,包括基础训练、作文课、练习课、复习课等。不管是老教师或是年轻教师,都必须备课,那些认为老教师不用备课的做法是错误的做法,尽管老教师对教材掌握的比较全面,但教师上课不只是讲知识,还要讲用什么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掌握知识,还要备学生,就是要掌握学生的情况,做到因材施教。年轻教师就更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全面掌握教材内容,通过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全面掌握知识。备课对每位教师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每一位教师必须高度重视这项教师的基本功。

二、课标、教材、学生是教师备课时要高度重视的宝贵财富。课标是对每一个学段、每一个学科教学要求、重点、难点的总结和概括,是教材的基本要求,教师必须认真学习课标,理解课标。在充分理解课标的基础上才能较好的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对一个学段的教学内容有一个明确的了解。教材是教学的范本,是教师教学最基本的工具,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融会贯通理解、掌握,特别是对教材的重难点有比较明确的了解,教师拿到一本教材后,要首先通读,进行浏览,然后再对每一章、每一节、每一课的内容进行认真钻研。学生是教师教学的主体,各学校放寒暑假以前一定要排好下个学期的课程,并公布课程表。安排教师利用假期编写课标和教材的分析材料。教材分析包括本学期要讲授的教材全结构,培养学生基本知识、技能、基本功的要求、教材的基本任务、经过本学科教材教学要到达的主要目标、在目标中各章节占的位置和任务、采取的教学方法和教具、每一个章节教学目标的安排,并处理好每一个章节之间的关系、连接知识点、课时安排和指导等全面性的分析内容。通过对教材分析使教师掌握教材的全部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材分析是教师教案的一项主要内容,各学校要高度重视教材分析工作,每学期开学以前规模较大的学校以学科组为主、规模小的学校(村级小学)以学校为主组织召开教材分析会、每一个学期挑选出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好的教师进行表彰,并纳入年度考核内容。教师必须深入钻研,熟悉课标,掌握课标对所教年级的要求;要统揽教材,了解教材内在联系;要认真研究每篇教材,依据教材内客,学生实际认识规律,确定教学目标和要求,掌握重点、难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三、课时教案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教学目标(三维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设想、教学方法及教具、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作业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设想就是要求教师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对所 教学生的了解,自己所掌握的教育教学方法,设计出教学效率最高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是课时教案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一堂课教学内容的详细安排、教学方法的具体运用、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的安排、时间分配等。教学过程可以分为几个环节,每个环节的时间分配一定要公平合理,同要讲授的内容、重难点、学生接收能力密切结合。课后反思就是总结教学得失,经验教训,上的好的课,要继续发扬,存在不足的课要总结不足之处存在哪里,如何纠正。教案书写整洁清晰,条理分明。课时教案要提前一周完成。

四、教师要独自思考,不准生搬硬套,照本抄袭参考书和其它备课资料。不是不准抄写参考书的内容,而是要正确对待参考书,要同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要有教师自己的见解。教师一定要多看参考资料,取各家之长,不能只靠一本参考书。教师要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既要当好教书匠,更要成为一名研究型的教师。教师上课必须有教案,无教案上课视为严重违纪。但教师在课堂上不能离不开教案,不能边讲边看,更不能拿着教案照本宣科,要争取做到脱稿讲课。一名对教材熟悉的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到游刃有余,那种照本宣科的教师,难以在学生中留下好的印象。

五、提倡集体备课。各学校、各教研组在个人备课的基础上,可加强集体研究一课的备课内容,统一要求。编写教案时具备电子备课条件的学校可以编写电子教案,可以用电子教案上课。编写电子教案的教师必备条件是:第一,小学教师必须是按学科从1到6年级上过一轮,中学教师必须是按学科从7到9年级上过一轮。第二,教师必须得到学生的肯定和认可。第三,教学成绩一直很好、效果显著。第四,教师必须具备不断学习和探索的精神。第五,计算机水平高、能制作课件的教师。具备以上条件的老师可以编写电子教案。编写电子教案,同样是不能下载其他教师的教案,而是教师自己的劳动成果。教师必须是亲自编写的教案或自己结合教学实际修改的电子教案才算教师自己编写的电子教案。严禁使用网上下载没有结合教学实际修改的电子教案。绝不认可没有用班班通设备上课的电子教案。

高端备课有效策略之知识教学解构 篇7

“知识教学解构”, 是指教师在对知识进行备课时, 运用专家型思维和研究员视角对所教授的知识进行多维度、多角度的学术层面上的解析;在此基础上, 结合学习者的认知水平、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对知识的教学目标、行为方式和相关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构建, 促使化学知识教学结构的优化, 提高化学教学效率。

一、知识学术解析

“知识学术解析”包含3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对知识“知识学术解析”包含3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对知识的类型进行逻辑上的概念命题解析;第二层次是从学科角度对个体概念知识的形成文化背景的解析;第三层次是对知识的内涵及其所反映的特定情感价值的解析。

1. 化学知识类型的解析

20世纪40年代, 以哲学家赖尔为代表的认知心理学家认为, 教师应该关注所要传授给学生的知识表征的类型, 也就是指人在自己的工作记忆和长时记忆中对信息的表示方式。当代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把人类掌握知识的表征形式分为: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是获得程序性知识的基础。陈述性知识主要以命题形式在人脑中表征。命题是最小的信息单位, 用于表示概念之类的陈述性知识。要学会“怎么做”, 必须知道“为什么”和“怎么样”, 这也是我们将知识同化 (或内化) 的必经阶段。对于知识的传授, 进行知识的命题解析, 能凸显知识的本质和还原知识的形成过程, 帮助学生形成专家型思维, 提高学生的分析力和辨析力。

对学科知识的类型进行逻辑上的概念命题解析, 在不改变原有的学科专业术语的前提下, 从概念命题的组不改变原有的学科专业术语的前提下, 从概念命题的组成结构入手, 将概念在不同层次上解构成若干个子命题或专业术语, 以便找出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相匹配的认知模型, 促使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该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此基础上, 学生会依照个人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模型, 将此概念命题进行个性化的构建, 按照个人的习惯和方式进行存储和记忆, 最终形成个性化的概念性思维。

2. 化学知识文化背景的解析

“知识学术解析”还包括从学科角度对个体知识概念的内涵所反映的文化背景进行解析, 内容有:知识概念所反映的思想方法 (用以把握知识的内涵) ;概念的发展历史文化背景 (用以说明概念的地位和作用) ;概念的变式与联系 (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概念的地位和作用) 。上述内容的解析应该达到三个目的:一是让化学教师明确“确定这一概念的地位”, 用以确定知识的教学重点;二是解决教师在概念理解中可能出现的偏差, 以提高教师对相应概念的认识水平;三是帮助教师找出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相匹配的认知模型和新知识的生长点, 以利于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开展。

3. 化学知识教育教学价值的解析

建构主义认为, 知识不是独立于认知主体而存在的各种规则、定律和理论的集合。它是人类永无止境的探索和研究的过程, 其中蕴含着特定的科学过程和科学精神。任何知识都具有不同角度和不同层面的教育教学价值。这种多重价值具体表现为知识具有认知价值、情意价值和应用价值。

二、知识的教学构建

知识的教学构建, 是在对知识的教学解析的基础上, 结合现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知识的教学设计的三维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行为方式进行重新构建, 优化知识教学结构, 帮助学生有序、有效地获取实质性知识本质, 以保障教学活动更切合知识的教学实际。

1. 教学目标的构建

知识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是知识教学活动的核心价值和导向。知识的教学目标是随着教育主体的认知水平和所处的时代价值观的改变而变化的。因此, 构建新的教学目标不仅是文字表述的改变, 实际上在这一过程中是教师教学理念的改变。教学目标要体现课程目标和内容目标, 是最具体的目标, 不能像课程目标那样抽象, 更不能用内容标准直接代替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师在备课时要依据课程目标、内容标准, 立足于知识学术解析的基础上, 从知识、能力和情感三方面, 从教学的具体设计来设计教学目标。

2. 教学内容的构建

教学内容的构建是教学设计中的关键, 是保障教学活动顺利实施的“剧本”。其所包含的内容有:

(1) 知识教学的重难点的构建

对于知识教学的重点, 许多教师认为高考要考的知识点就是每节课应该传授给学生的知识重点。这是表面化的、不科学的。高考学科知识的考查对象只能作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对知识深广度把握的一种依据。知识教学的重点, 应该是化学学科知识所承载的一种科学真谛、学科的观念, 能促使人类智力进化和提升人类自身素质的学科知识的内涵。任何知识的传承, 都有其传承下来的价值, 而这种价值的取向, 则是我们教师所要传授给学生的知识重点。

对于知识教学的难点, 则应该建立在学生的已有知识的基础缺陷和认知冲突上, 也就是知识解析中学生理解新知识的不连续思维节点上。结合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 以确定教学的难点。

(2) 知识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匹配

现代教学理论所提倡的是“用教材教”, 而非“教教材”。教师应该视教材为知识教学的一种资源。在教学设计中选择与知识内涵相匹配的教学资源, 不但可以优化教学结构, 还可以增强知识的理解性和可信度。一切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利用, 都是为实现知识教学的目标服务的。突破知识教学的重难点是知识教学目标达成的关键。因此, 教师应基于知识的学术解析, 根据所教授学生的认知水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 遵循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顺序, 抓住知识的生成线来匹配教学资源。

3. 教学行为的构建

教学行为是教学活动开展的具体实施过程, 实质上是学生将知识与客观事物对质的过程, 也是教师利用教学资源承载所授知识, 帮助学生提取实质性知识本质, 还原知识的生成过程, 是知识教学预设与生成能否有效达成统一的关键, 也是知识教学三维目标能否有机统一的关键。教学行为方式的选择应根据知识类型和学生认知水平的不同而有所区别。教学行为方式的多样化是满足不同类型知识教学及不同认知水平学生学习、同化知识的重要保证。能帮助学生有效地完成化学知识的学习任务是检验教学行为方式的唯一标准, 也是切实提高化学知识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对于教学行为手段的选择, 教师应该做到有据可依、有法可循。有据可依, 指的是根据所授化学知识的类型不同, 在对具体知识进行学术解析的基础上, 提取出实质性知识本质, 还原知识生成过程, 结合现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缺陷, 选择与其相匹配的教学行为方式, 促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化;有法可依, 指的是在知识学术解析的基础上, 依照知识所反映的文化背景思想以及所承载的科学文化价值, 结合现阶段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选择相应的教学手段, 来促进知识文化价值的传递。

三、结束语

有效的小学语文教学从备课开始 篇8

1.联系学生生活,激发学习动机,是提高有效性的首要途径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它分为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直接动机是求知欲,来源于知识本身。间接动机来源于与学习相关的外部,教学时必须采取适当措施,激发学生直接和间接的学习动机。如:在作文教学中,学生反映最多的问题是没什么可写,把写作当做一种负担,视作文为一件无用的苦差事。要提高学生对作文的认识,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最好的办法是在实际生活中唤起他们的写作热情。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流个不息。”这句话形象地说明生活与作文的密切关系。我们生活在农村,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因此我带学生野外踏青,让学生用眼睛观察春天的美景,用耳朵倾听大自然和谐的乐章。这样学生作文有话可说,不仅踏青的过程叙述完整,而且多处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对春天美景进行描写,更有情可抒,或陶醉于大自然的美景,或感慨此次踏青的收获,乐此不疲。通过这次活动,大家认识到:作文是记录生活、交流生活的重要手段,只要认真体会,用心写,没什么难的。

2.遵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要变教案为学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语文课程标准》都把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作为核心理念,这是课程改革的灵魂。所以教师的备课必须一切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变教案为学案,尊重每一位学生个性发展的完整性、独立性、具体性和特殊性,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都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把从教学生的角度转变到学生学的角度设计,对字、词、句、篇的教学要从学生学的实际出发,顺应学生的思维规律,让学生变学会为会学,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在教案设计时,教师要改变自己的观点,走进学生心里,降低知识的难度,增加知识的宽度,这样更利于学生的学习。

3.品读教材,感悟文本备课

3.1.钻研文字。一篇课文摆在案头 ,先做什么 ? 先理解字词句在课文中的意思, 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及含义深刻的句子。随着悟性的提高,有些关键词语,写得精彩之处,以及课文的重点、难点,也会很快抓住。抓住了,便做上记号。

3.2.朗读课文。正确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四五遍 ,这是钻研教材、语文备课重要的环节。朗读是活的,是跃出纸外的,赋予作品生命力。朗读好了,钻研教材就成功一大半。老师朗读水平有多高,学生就会有多高,并超过老师。师生朗读得精彩的课堂,必然是充满生机的、充满灵性的、富有情趣的课堂。

3.3.正确领会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意图。 教材中所选文章都是精品,语言运用得准确、生动就更不要说。对于作者推敲、锤炼文字的匠心,一定要细心琢磨、体会。每篇课文都有不同的谋篇布局方法,也要把握好,以便引导学生感悟、学习、运用。老师领悟得深,学生才能领悟得深,甚至在老师的引导下超常发挥。否则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包括鉴赏能力)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4.关于阅读教学的备课

4.1找准阅读教学的切入点 ,使课堂教学少走弯路。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从什么地方开始对话,用怎样的话题和方式开展对话,这就是教学的切入点。选好切入点,是落实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更是激发学生读、疑、析、议的关键。切入点找准了,就理清了文章的主线,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选择阅读教学切入点必须注意:一是切入点要小,视野要大。切入点越小,学生的思考指向越明确,越能激发学生研讨交流的兴趣,越便于师生集中有限的时间突破重点难点。二是要透辟深刻,切点中肯。阅读教学的切入点应是师生研读全文的突破口,这个切入点必须有较强的辐射性,有一定的深度,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最近点,否则就会切而不入,事倍功半,甚至把学生引入思维的歧路,弄巧成拙。

4.2精心设计问题。著名教育家钱梦龙说 :“我在备课时 ,首先考虑的不是自己怎样讲文章……有时候自己在阅读中遇到难点, 估计学生也会在这些地方发生困难, 就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多想想。”其实,对文本的解读,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一些具体问题的解答过程,这些问题的产生与设计,呈现与表达,教师必须通过一定的载体———教师的问表现。在阅读教学中,精心设计几个好的问题,常常是备课中最费心思的重点工作,它无疑是启发式教学的关键。

5.编 写教案

5.1确定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教材 、学生实际 ,确定课时教学目标。具体要求:1教学目标明确、具体、恰当,符合新课程理念和本课教学要求,体现三维目标,落实写字、朗读、积累、背诵等要求。2重点突出,难点抓准。重视过程与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习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等。

5.2.设计教学过程和方法。根据教学目标与课时内容 ,设计适当的教学过程和方法。具体要求:

5.2.1教学板块清晰 ,让学生有较充裕的读书时间、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加强学法指导,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5.2.2寻找、预测学生关于课文的兴趣点或触发点 ,选准教学的切入点,注重大问题设计与活动设计,突出重点,有对难点突破的设计,预备学生的反应。

5.2.3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同课型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重视读写结合,突出语文实践活动,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合理安排课内外作业。

5.2.4根据学校现有条件选择教学媒体 ,注重课堂实效性。

6.写 教学反思

备课与有效教学 篇9

一、无效备课现象之一:把写教案当做备课内容

备课中最主要的就是写教案, 这样做才能把课上好。然而, 现在写教案的时候却产生下面的现象:有些教师在书写教案的时候非常认真, 十分讲究教案在数量以及篇幅方面的情况, 书写的教案具有整齐美观的特点;还有些教师, 在课下再补写教案, 防止检查等。上述情况都属于在进行备课时出现的无效教案的现象。通过这些途径生成的教案不仅是无效教案, 同时也不符合备课的要求, 进而演变为教师在备课时的压力, 甚至成为负效备课。

反思:

身为一名教师, 一方面, 要在本质上认清写教案是为教学而服务的, 并非为美观而写的。另一方面, 以教师本身为主要出发点, 进而总结出一套真正为自己服务的教案以及备课的方法。要彻底地认清自己, 让自己明白自己应该适合什么样的备课方式。总之, 在选择备课方式方面具有很多种类, 不一定要做到整齐有序。身为一名教师, 一定要认清备课与教案之间的联系。如果在写教案的时候想的只是应付差事, 那么就会影响正常的教学。

二、无效备课现象之二:从旧教案上按部就班

在历史的教学中对旧教案照搬照抄的现象主要有下面两种情况:第一, 对旧教案十分钟爱, 在使用的时候毫不修改;第二, 有些教师们认为名师的教案可以通用。所以, 克隆之后的教案必定与教学实情不相符, 那么教师教学的个性也就没有了。

反思:

在教学资料中, 老教案以及名师教案均是十分珍贵的, 然而它们并不是在所有的教师以及不同阶段的每个层次的学生身上都能够起效。如果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直接利用别人的资源而没有自己的观点, 那么肯定没有时效性, 这样就会出现不精确的教学起点, 教学的过程也会受到阻碍, 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没有激情饱满的情感, 也不会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教师在认识学情方面不能只是凭借着自己的经验, 要想将现代学生接受知识的思维以及接受的规律得以掌握, 就要随时地了解学生的情况。在新课改后, 教材中新增加了一些新的知识以及观念, 比如在传统史学中, 重点在阶级的斗争史, 然而, 随着近年来不断进步的史学, 世界在现代史观以及文明史观等方面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新课改的高考中都体现出以上史学的最新研究理论成果。因此, 教师一定要及时“充电”, 经常对新知识以及教法进行更新。在利用老教案的时候, 要仔细分析其在新课程中的作用, 进行改进与创新。

三、无效备课现象之三:流于形式集体备课

有些人误认为集体备课就是轮流分工进行备课或者进行“个人独唱”, “议”少“听”多、只“备”不“研”。若所有教师都承担不同的备课任务, 那么在集体备课当中实实在在地进行研讨就不存在了, 集体备课就会成为轮流备课。若权威教师“垄断”了主讲人的权利, 剩下的教师在进行讨论的时候出于面子就不会进行质疑, 没有思想矛盾, 到最后权威教师的个体备课就会代替集体备课而存在。

反思:

1. 个人钻研同集体备课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在进行集体备课之前, 所有的教师一定要对《课程标准》以及教材进行仔细研究, 个人仔细进行备课工作, 将集体备课相关的任务得以掌握, 认真研究教材、设计教学计划等。仔细记录备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的思考和个人总结, 进而与同事之间对这些问题进行共同探讨。

2. 集体备课主要围绕共同探讨, 群策群力而进行的

在进行集体备课的过程中, 所有教师全面利用各自的智慧, 集思广益, 共同打造理想的教学计划。例如, 应认真研究哪些问题?应该简要介绍哪些内容?要突破哪些重点以及难点?历史教师在进行个人备课的过程中一定要将个人观点提出来, 通过进行集体探讨, 最终取得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使备课的突出特点得以充分展现。可以说, 进行集体备课的过程同样还是教师进行自我纠正、自我反思以及改进提升的过程。

3. 集体备课要注重“和而不同”

教师与学生都具有不同的个性, 所以在教学内容、手段以及作业方面都应该别出心裁。教师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及学情再次加工所备的课程。教师应结合其教学的风格, 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 以集体备课为起点, 接着进行二次备课, 让教案更加适合广大受教者。

四、无效备课现象之四:误认为课前作准备就是备课

近来一些教师在课前十分认真地进行备课, 当课程结束的时候, 也就预示着备课教案失去了其有效的用途。然而, 教师在课前进行备课的时候同样是在进行课前演练, 但在新课改下所做的新教案在课后还应该有教学反思。

教师所做的教后反思是将自身教学活动作为思考的主要对象, 审视并分析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行为以及结果。而教师们通常不会注重这一环节。实际上, 教后反思就是对以往的教学行为进行理性的检查以及评价, 进而找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研究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所以, 教后反思在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占有着一定的地位。叶澜教授讲道:“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 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反思, 就有可能成为名师。”所以, 我们应该用心将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所有情况进行总结与记录, 并认真地分析教师本人的教学行为、教学理念以及教学过程中的点点滴滴, 从“思考———实践———反思”层层上升, 使自己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实现成长。

综上所述, 在新课程下进行备课, 给教师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教师应不断更新教学理念, 对教材进行钻研, 了解学生, 研究出一套可行的教学计划, 使其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需要。我们相信, 教师只要有效地进行备课, 就一定能在教学中取得理想的效果。

备课与有效教学 篇10

一、集体备课竞赛活动过程描述

1. 活动组织。

为了确保集体备课活动的真实、有效, 公平、公正, 全面检核教师的教学素养, 竞赛以赛前抽课进行, 且采用同课异构的形式, 即不同的备课组备同一个课题内容。备课的过程中, 只提供基本的制作教具、学具的基本素材和计算机, 不提供上网条件, 杜绝参考网络资源。每个参赛队由5名教师组成, 每一位教师在集体备课中的角色自主确定, 每个课题的备课时间为2个小时。

2. 角色分工。

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课题备课中, 根据团队成员的特长进行了如下的角色分工。第一, 由大家集体从数学的角度分析教学内容, 研讨和确定教学的基本构架, 明确教学的起点和环节, 确定教学目标;第二, 根据前面研讨的结果, 各自拟定教学设计简案, 提交备课组参考确定, 共享研讨成果;第三, 各成员进行任务分工, 由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开始撰写教学设计初稿, 由擅长计算机操作的教师负责课件制作, 由动手能力强的教师负责教具、学具的制作, 由另一名教师负责板书设计;第四, 在备课过程中加强各任务之间的沟通和调整, 显见课件制作和教具、学具制作都是为了促进知识的理解, 因此要根据教学设计的变化作出适时的调整。

3. 活动成果表达。

集体备课竞赛活动将以往的“个人赛和赛个人”变为了“集体赛和赛集体”, 因此在说课过程中, 各参赛队都非常注意表达集体的智慧和力量, 并成为说课过程中的一大特色。在形式上, 说课过程中团队成员共同面对大家, 说课前, 有“主说人”介绍团队中的成员及其在团队中所承担的角色和完成情况, 以及在备课过程中的反思和进一步的研究命题, 其余成员在说课的过程中进行配合, 展示给大家的是一个团队的成果。

4. 活动中的专家参与。

按照竞赛活动规程, 在各参赛队集体说课结束后, 安排了专家提问和教师互动环节。为此, 专家们一方面担任了竞赛评委的角色, 另一方面又发挥了专业指导与引领的作用。如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说课中, 通过与专家答疑互动, 分析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数学本质, 揭示了学生在数格子、割补等过程中的思维特点, 回应了教师在集体备课中的一些困惑等, 将竞赛的活动同时变成一次深刻的教学研讨活动, 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切实的帮助。

二、构建有效的集体合作与研讨机制

学校的制度保障和约束是制约校本教研的有效性的外在因素之一, 但同时也应看到, 缺乏良好的合作团队和没有形成良好的研讨机制, 团队中的成员缺乏“向心力”是当前形成相应的合作与研讨的基本程序。

以集体备课活动为例, 在教研组或年级组开展围绕“小学生数学学习过程分析”的主题研讨活动中, 首先要有活动的组织者 (被称为“教研关键人物”) 对这一主题进行分解, 分析主题中的主旨词:数学学习过程、分析;其次, 组织团队成员围绕主题词进行分析, 各抒己见, 可以结合某一个知识点的学习来谈学生的学习过程, 可以举例说明自己在教学中是如何分析学生的学习过程的, 可以不断深化研究, 研究学生的学习过程, 那么学习过程究竟包括哪些内容, 用什么样的方法来检核这些过程等等。第三, 要在团队成员充分表达的过程中做好发言内容记载, 并从中提炼出有助于推动研讨深入进行和问题解决的内容, 并不断搭建起解决研讨主题的基本框架和研究思路;最后, 要对主题研讨的情况和内容进行总结梳理, 甚至可以从研讨中衍生出新的课题, 供团队成员单独或小组合作承担开展系列研究, 直至完成总主题的研究。

三、集体备课竞赛成果内容与展示

一说教学内容的分析。对教学内容的分析是教学的基本前提, 就是要分析所讲授的内容在教学单元、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特别要从学科知识本质的角度出发, 看它是整个知识体系的转折点、起始点还是终结点, 以此确定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就是某个知识点是整个教学内容的关键, 是“联结点”, 是“课眼”, 关注的是教学内容本身;教学难点是对学生学习的困难和困惑的预设, 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接收水平, 就是要通过有效的策略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理解能力的距离, 促进学生的有意义的学习。

二说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目标是开展教学的行动线索, 教学目标不应当游离于课堂之外, 教学目标影响和决定了教学活动的设计和走向。要通过教学内容的分析来确定教学目标, 要为每一条教学目标“负责”, 即要有具体的教学活动或内容来承载教学目标, 是为教学目标的实现而服务的, 在此基础上, 才是目标动词的选择和目标的完整性选择等。

三说学生学情分析。在真实的教学场景中, 要对学生的学情分析具体化, 将经验判断与科学检测结合起来, 即要进行科学的学习前检测, 在单元学习前通过检测卷、问答、谈话等途径掌握学生的知识准备、技能经验等, 这将会影响到教学活动的设计和教学方法的选择等。

四说教学方法的选择。如前所述, 教学方法的选择决定于教学内容的分析、教学目标的确定和学生的学情分析, 如果教学内容注重学生的体验性学习, 那么教学目标的确定就要加强学生的活动的过程和体验目标, 与此相适应, 教学方法中就要引领和组织学生参与到相应的体验活动中。

五说教学过程设计。就是要对整个教学的流程有所设计, 大致有个板块化的设计, 各板块之间不一定按时间顺序呈直线式展开, 更无需用具体的时间来将动态的课堂教学支离, 要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调整, 因此各板块的设计要有一定的开放度和灵活度。

六说教学活动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搭建了教学的骨架, 教学活动是具体教学过程的载体, 也是教学目标实现的基本载体, 教学活动的设计基础就是对教学内容的分析、教学目标的确定、学生学情的分析和教学方法的选择, 要有助于促进学生对教学重点的学习和教学难点的消解, 这也是看待教学有效性的重要看点。

七说学习评价设计。用什么样的手段和内容来监测学生学习的成效是需要关注和说明的, 因此, 对教学评价要有设计, 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练习题目的设计要关注, 要围绕教学目标对教材所提供的练习题进行选择、改编和新编练习, 确保练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以此来回应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

八说成员合作状况。集体备课中要发挥每一位成员的力量, 而不能变作简单的“拼盘式”的合作, 各自承担自己擅长的部分, 在每个环节都应该浸润着团队的智慧, 是各有侧重的角色承担, 因此, 特别要对团队合作的状况进行说明和展示。

上一篇:隐患特点下一篇:植物生长调节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