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孩子教育

2024-07-15

留守孩子教育(精选十篇)

留守孩子教育 篇1

一、农村“留守孩子”教育问题及其根源

“留守孩子”年纪尚幼, 思想单纯, 自我管理和保护能力差, 加之长年难得双亲的直接关爱和教育, 在心理上, 容易患上性格孤僻、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等心理扭曲病症;在认识上, 容易导致读书意识淡薄, 厌倦上学的情况;在行为上, 容易沾染不务学业、乱花钱、欺骗说谎、沉湎游戏等不良习气。有的存有叛逆心理, 出现出走、暴力等过激行为, 甚至走上了盗窃、抢劫等违法犯罪的道路, 不仅个人前途毁于一旦, 而且埋下了家庭、学校和社会不和谐的隐患。

分析“留守孩子”在教育管理过程中面临问题的根源:一是家长的溺爱放纵, 难于教育。外出打工经商的家长, 难得回家一次。在家时, 对孩子过分溺爱, 百依百顺, 于是与学校有规、有矩、有度的教育发生强烈的碰撞, 以致学校教育难。二是“留守孩子”现实监护人存在监护的局限性。“留守孩子”的监护人多数为祖辈亲人, 隔代管教。由于监护人更多的存在年高体弱、文化水平偏低等特质, 他们更关心孩子的生活, 疼爱有加, 却对引导孩子的学习和心理需求无所适从, 很难真正担负起教育管理孩子的重任。三是托管教育具有功利性。第三方对“留守孩子”进行托管教育, 由于无血缘关系, 往往功利性较重, 在“尽量不得罪他人孩子”的思想作祟下, 使“留守孩子”得到了太多的自由, 从而长期处于无人管束的真空状态。

二、农村“留守孩子”教育的补全措施

解决农村“留守孩子”的教育、成长问题, 需要把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营造良好氛围, 构建教育合力。

1.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

“留守孩子’常常一方面表现为自私、任性、缺乏爱心、合作意识差、行为习惯差;另一方面又渴望关爱, 渴望同情, 渴望得到重视。因此学校的教育引导尤为关键。

一是引导孩子增强对父母的爱。学校要通过开展“父母对我的期望”、“我最想对父母说的话”等主题班会及组织参观工地、参加劳动等集体活动, 让“留守孩子”表达对父母的情感, 了解父母的生活状况, 体会父母外出挣钱的艰辛, 增加对父母的理解、信任和感恩。

二是学校要定期召开家长会, 反馈交流“留守孩子”的学习和操行情况。通过举办培训班、召开家长座谈会等途径, 加强对孩子家长或其它监护人的教育和培训, 使之转变思想观念和教育方式, 增强育人能力, 提高教育和监护孩子的水平。

三是学校要与“留守孩子”的家庭密切配合, 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尊、自律、自立的能力。通过开展丰富多采的课外活动, 发挥孩子的长处, 增强其自信心, 引导他们学会接纳、维护和发展自己, 不断完善和提升自身的人格。

四是实施“人文关怀”。开展“师生结对帮扶”和“生生结对帮扶”工程。对个别家庭贫穷、经济困难的“留守学生”, 为他们指派责任老师、责任同学, 互相交流、共同进步, 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情, 增添他们心中久违的温馨。

五是教师要客观公正地评价孩子, 引导“留守孩子”增强自我教育和调节的能力。教师的评价对缺失父母关爱的学生影响非常大, 凡是得到老师肯定的学生往往更加积极乐观, 对生活充满信心和希望, 反之则会变得冷漠、敌对、自卑。这就要求教师在改进教学方式的同时, 也要帮助孩子分析认识自己的性格缺陷, 制订帮扶教育和自我教育计划, 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期待与期望, 激发他们积极乐观向上性格的形成。

六是加大对“留守孩子”的法制教育力度。通过开展法制讲座, 看法制宣传片等活动加强对“留守孩子”的法制观念教育, 帮助他们树立“守法光荣, 违法可耻”的观念。

2.监护人要尽到家庭教育的职责

由于家长长期在外, 孩子对父母容易产生陌生感和距离感, 是出现问题的根源。在外的父母应通过电话、书信方式定期与孩子联系和沟通, 在学习上予以帮助, 在情感上予以关心, 在思想上予以教育, 并及时与老师进行交流, 配合学校教育。家长每学期应尽可能抽时间回家看望孩子, 特别是在孩子有较大过错时, 更应及时回归。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尤为关键。父母要利用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 以自身的奋斗历程激励孩子, 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促进孩子人格的全面发展, 不能“重智轻德”。家长切忌因为在精神上不能给予孩子过多的安慰, 而借助物质上的更多给予来补偿, 这只会使孩子平添娇气、自私和霸道。

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作为“留守孩子”家庭教育的实际承担者, 囿于其教育思想和方法的局限性, 需要学校、孩子的父母多与他们交流, 让祖辈们理解正确的教育理念和方式, 适当学习一些教育知识和方法, 突破隔代教育的局限性。当然, 还可以是“留守孩子”的其他亲属和社会志愿者担当“代理家长”, 承担和关注“留守孩子”的家庭教育。

3.营造“留守孩子”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在加强学校、监护人对“留守孩子”教育的同时, 各级地方政府和组织也要积极创造孩子成长的良好社会氛围。

一是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因地制宜, 适时调整办学模式。充分考虑农村中小学区域广、生源分散、教学点较多等特点, 积极探索新的办学模式, 在儿童集中的地方有计划地筹建幼儿园和寄宿制中小学, 让农村“留守孩子”得到应有的教育、管理与关爱。

二是妇幼组织和教育部门开展“知识下乡”活动。一方面, 帮助建立和恢复乡村图书阅览室。对现有的农村文化网点, 如乡村书社、乡村报吧、乡村书吧等给予大力支持, 用先进的文化占领农村阵地, 为农村孩子提供健康有益的精神食粮。另一方面, 通过开展家庭教育报告会、聘请专家授课、组建家教讲师团巡回报告等有效形式, 培养家长树立正确的现代家庭教育理念和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 以便父母在家或在外地时通过电话对孩子进行教育。同时, 还可以精心设计和组织各种内容丰富、主题鲜明、形式新颖、有感染力的宣传或文艺活动, 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

三是各级政府、教育、财政、民政部门要为农村“留守孩子”的教育、管理提供一定的经费保障, 将“留守孩子”中的贫困生纳入重点资助对象, 为他们能够上得起学提供一定的公用经费补助。

四是各级文化、公安、工商、教育等部门要在政府的统筹协调下, 狠抓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 彻底根治精神污染对孩子的毒化。

留守孩子教育案例 篇2

学生韩某,男,15岁,父在外打工,母有病缠身,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经过一段时间观察,我发现在孩子身上集中出现了以下问题:

1、行为习惯差,个人卫生差,上、下课都特别好动,无法克制和约束自己的言行。

2、懒惰心理强,随心所欲。

3、缺乏良好的班级意识。缺乏热情,参与意识淡薄。

二、问题分析

我通过观察、家访、交谈等各种方式接触留守孩子韩某和他的家人,我发现他身上的这些问题主要来源于三方面:

1、长辈关心不当。缺少严格的管教,什么事都依着孩子,导致其随心所欲性强。

2、粗暴的教育方式。缺乏情感上的沟通,遇事缺乏耐心,好动手。

3、由于成绩差,得到表扬少,内心深处自卑。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发现他身上的问题主要源于家长和他的不自信,于是我决定从他的家长和本人两方面入手采取措施。

三、主要措施

1、帮助家长走出爱的误区,我利用课余时间和他的母亲交谈,同时我对韩某提出建议:

①在孩子犯错时应该让他接受正确的批评,让他认识到错误,鼓励他改正。

②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的时候,应该让他问老师和同学,不能养成不做作业和抄袭他人作业的坏习惯。

③父母要多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并对孩子取得的微小进步给予肯定,这样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

2、帮助孩子树立自信,融入集体,找到和同龄人交往的快乐 ①利用表扬树立信心。针对孩子平时的每一个小小的进步和成功都给予表扬,让他体会到从未有过的成功和喜悦,逐步树立自信。

②针对实际,设立小目标。在孩子走出低谷后,我立即把他的注意力转到学习上,使他知道学生要以学习为主,按时上学,完成作业,是一名合格学生最起码的任务。

四、辅导效果

经过我和孩子家长的密切配合及他本人的努力,近段时间取得了可喜的进步。

①虽然在生活上仍有依赖性,但我知道他一直都是自己努力去做。 ②他已认识到按时完成作业是每个学生必须做到的,尽管他的作业书写和质量有待提高,但能按时完成作业确实是一个不小的进步。

③经常能看到他和同学们嬉戏时活泼的身影,。听见他开朗的笑声。

留守儿童并不是天生的行为习惯不良,不是天生的冷漠无情,他们是缺少成人的正确引导,做老师的决不能推卸责任,对自己的学生要一视同仁,甚至要付出更多,只要我们不放弃,肯定会有收获。

作为班主任,我们应该经常给孩子创造不同的成功机会,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特殊对待这一类学生,既要做他们的老师,又要做他们的“父母”,要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引导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我相信爱的阳光能使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让我们共同努力,携手共创留守学生成功的今天和明天。

★ 父母应该如何科学教育孩子

★ 父母教育孩子不要总翻旧账

★ 「调查报告」两个特殊孩子教育案例分析

★ 父母教育孩子是一种人生乐趣

★ 父母应该怎样教育叛逆的孩子

★ 上班族父母教育孩子避免7大误区

★ 小学教育案例范文

★ 孩子家庭教育处理案例

★ 父母必知!如何教育出喜欢的孩子?

留守孩子教育 篇3

自卑且具有一定攻击性和自虐性。“学困生”班级标签就像魔障一样难以逾越,若班主任不能正视现实、敢于担当,这样的班级也就成了学校麻烦制造基地,学生成长的伤心地。本文结合该班出现的相关案例谈谈对留守孩子出身高中生进行生命教育的几点思考。

一、实施生命教育,对留守孩子家庭教育缺失的弥补

每个人只有一次生命,它的珍贵不言而喻。老舍曾说过,“父母的教育是生命的教育”。家庭是人成长的起点,家长会通过各种方式教会子女甄别安全与危险的方法,教育子女尊重生命、关爱生命。[2]但是,寄养的生活、隔代的教育缺乏深刻而系统的生命教育。

曾某,单亲家庭,父早逝、母外出打工,3岁始一直和爷爷生活在一起。2011年以均衡生身份进入宁都中学学习。初始,表现尚好。第10周起,似乎变了个人。上课做小动作、睡觉、作业不完成等现象层出不穷。究其因,“不想读、想退学”。他体恤年迈爷爷的艰难而想退学的想法与爷爷希望他读书出人头地的愿望相矛盾。为此,他只有借助“外力”把他送回家。鉴于近年来我校曾多次出现学生翻墙外出上网而导致的重大安全事故,学校三令五申严禁学生晚上外出上网。曾某2次翻墙外出上网,给学校逮了个正着,结局也如他所愿。曾某利用制度达到自己目的无可厚非。问题是他对近2米高围墙的“藐视”恰恰体现了他对安全意识的极度缺乏。血淋淋的教训,他置若罔闻,说明了他未受到系统而深刻的家庭生命教育。没有受过生命教育,他就不懂得敬畏生命,也不理解只有健全、健康、安全地生活才能获得生命的尊严,从而实现生命的价值。印度伟大诗人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所以,教育之“育”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使人性向善,使人胸襟开阔,使人唤起自身美好的“善”根。[3]留守孩子出身的高中生家庭生命教育的缺失,对其成长将产生极其不利影响。亡羊补牢,补比不补好。高中阶段是青少年向成年的过渡阶段,也是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班主任既是留守学生的学习导师也是留守学生的生活导师。对留守学生的生命教育应该是班主任的担当。

二、整合各方力量,防治自虐行为

润物无声,激发对自身生命的敬畏。自虐行为是青少年对自身生命漠视的通常的外在表征。自残甚至自杀是漠视生命的最严重表征,往往是自虐行为未得到及时防治而继续恶化的结果。防治自虐行为需要依靠社会、家庭和学校各方面的力量。有效预防是治标,进行生命教育,激发起对自身生命的敬畏才是治本之策。

李某(女),离异家庭,从小寄养于亲戚家。敏感、好强、孤傲、脆弱是其性格特征。2012年6月的一课堂,老师正在板书,李某突然吼了一声。唐某(女)马上回骂一句。一男生班干为制止事态大声呵斥了一句。三句话虽简短但火药味十足。同学面面相觑,老师也一头雾水。老师刚提醒同学间应友好,不应把情绪带入课堂,更不应扰乱课堂纪律。李某突然嚎啕大哭冲出教室,摇晃着走向寝室。李某只字不说原因,仅是嚎啕大哭,两只眼睛也哭肿了,尔后手猛敲铁床架并头撞橱柜,说什么“还是死了好”。在房管员的协同下,费了好大功夫才使其慢慢平息下来。委托房管员看好她的同时,自己向教学区走去,调查清楚事情原委。一小时后,突然接到房管员急促电话。方知,李某从楼梯上滚了下来,可能骨头出了问题,一直在哭。见其痛苦状又未能确定是否骨折的情况下,毅然打120求救。妥善安排住院及陪护人员后,及时与其家长取得联系,通报情况并详细询问其以往有否类似情形发生。然后迅速确定处理思路:不深究谁是谁非,借助此事给李某挫折教育并修复其和唐某等人裂痕;尔后夸大李某伤着但一点也不责怪同学的泰然,感化并诱使部分有前嫌同学去看望、陪护李某;最后在李某出院后进行一次班级生命教育主题班会。李某因生气过度脚下无力导致踩空跌倒,幸运的是没有骨折。几天的医院生活接受了一次生动的挫折教育课。唐某、李某等一大批人通过此事前嫌尽释,多了份感恩之心。肉体自虐是看得见的,较易防范。精神自虐行为令人焦头烂额。

张某,离异家庭女孩,内向且逆反心理强。一日,突然递来请假条说要去校外舅舅家住且征得其母亲同意。我以请假须走一定程序为由,争取了7天核实时间。致电其母亲时,其母亲说知晓此事。但问及是否和亲戚住时,她母亲含糊其辞,似有难言之隐。她母亲迫于某原因在不情愿而又不得不迁就她女儿。我就把社会的复杂和女孩子的安全问题不能当儿戏的大道理跟她说了一遍。不是去舅舅家而是去上月刚认识并认的干爹家住。她母亲说他家有一女儿在读大学和她女儿很玩得来。不解的是现在大学开学了,她不可能在家。张某母亲也感觉不是很踏实,但迫于化解女儿对自己积怨的渴望还是违心同意。这简直是精神上的自虐行为。通过谈心得知,张某并没有考虑过安全问题,之所以结识陌生人并相处下去不排除是对母亲多年来冷落自己的报复。

三、强化和谐教育,杜绝轻视他人生命的行为发生

北京师范大学亚太实验学校校长徐向东指出:当前学校和家庭教育中存在一个不容忽视的倾向,就是过度竞争和过度物质化,这导致了部分青少年情感的荒漠化。所谓情感荒漠化,是指一个人的注意力只集中在知识或技术等某一个狭窄的领域,而忽略了丰富的情感世界,主要表现为情感冷漠、对人缺乏同情关怀之心、为实现个人目标很少考虑后果。[4]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谐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思想。对学生进行和谐教育就是如何把人的活动的两种职能配合起来,使两者得到平衡:一种职能就是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另一种职能就是人的自我表现,自己的内在本质表现,自己的世界观、观点、信念、意志力、性格在积极的劳动中和创造中以及在集体成员相互关系中的表现和显示。[5]学生能够不老是以自我为中心,而能从他人角度思考问题,从而尊重他人生命、关爱他人生命。

总之,青少年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对青少年进行生命教育非常关键。教育的价值在于促进人的健康成长,而健康的价值在于提升人的生命意义与境界,关怀生命是现代教育的核心价值。生命给人的机会只有一次。以“尊重生命、关爱生命”为宗旨的生命教育需要靠家庭、社会和学校各方面力量长期进行。但作为留守孩子出身的高中生,在家庭、社会方面的生命教育较为薄弱。高中生又是身体成长、人格定型的关键期,学校,尤其是高中班主任适时补上生命教育这一课非常有必要。

注释:

[1]宁都县人民政府政务网“投资环境”统计数据.

[2]张文质.生命化教育的责任与梦想[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6.

[3]刘先茜.对青少年进行生命教育的几点思考[N].云南师范大学,2007.

[4]现代教育报.教师应挑起学生生命教育的重担[R].2007.01.22

[5]B.A.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译.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浅析农村留守孩子教育问题及对策 篇4

一、留守孩子存在的问题

1、性格缺陷。

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认为, 儿童和青年时期是一个人性格形成的最重要的阶段。[2]而大多数的留守孩子由于父母不在身边他们身边, 当中相当一部分孩子感到孤独无助, 家中寂寞冷清, 普遍存在“亲情饥渴”, 与其他孩子对比时, 自己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 不愿与监护人或是老师交流, 长期下去, 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另一方面, 照顾留守孩子的大多是老人, 他们对孩子过分的溺爱、袒护, 有人容易使孩子变得任性、自私, 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 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愈加的我行我素。

2、学习欠佳。

通过调查表明留守孩子的学习成绩只有少数优秀, 绝大多数孩子处于中等或偏下水平。由于孩子的年龄小, 自制力差、学习动力不足, 陪在孩子身边的监护人多是老人, 知识年龄等原因, 思想和观念往往陈旧, 无力督导孩子的学习, 父母一方在家时也因教育方法单一或是知识水平局限, 而导致教育效果不佳。

3、心理贫困。

留守孩子这个特殊的群体往往容易滋生各种的心理问题, 如 (一) 焦虑感, 青少年正处于情感教育的关键期, 可是在这时, 留守儿童却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 他们经常处于神经高度紧张, 情绪烦躁不安。 (二) 孤独感, 父母远离, 留守儿童大都感觉家庭空落, 心里话无处诉说, 有事时常感到无助, 在人际交往和群体生活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情绪表现出明显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他们有融人群体的强烈愿望, 渴望得到别人的接纳和认可, 却又不愿接受他人的同情和帮助, 因此, 对涉及自己的事情很敏感, 容易出现情绪和情感上的强烈波动, 让周围的同学感到难以相处, 又不愿意让别人看到自己内心的脆弱, 于是极力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 更让自己陷入了孤独的境地。 (三) 自我封闭感, 留守儿童不愿意过多参加各种社交活动, 不愿意过多表现自己, 压抑了各种潜能, 所以, 他们总感觉在语言表达能力、社交能力、应变能力等方面不及其他同学, 内心感到自轻和自我封闭。对同学和老师的好意总摆脱不了被施舍的感觉, 在心灵的深处设置了一道屏障。[3]

4、人格和道德教育的缺失。

人格和道德教育的主要载体是家庭, 父母能让孩子知道自己的角色, 家庭训练孩子如何与人相处, 家庭也教给孩子一般的道德观念和基本的是非感, 父母可以手把手地辅导孩子社会化的进程, 家庭的不完整, 显然使农村留守儿童的此类教育残缺不全, 容易使孩子形成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4]一旦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他们也极有可能滑向犯罪的深渊。

二、解决留守孩子教育问题的相关对策

留守孩子的这一特殊群体的教育问题绝不单纯, 如果任其发展, 便会演变成为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 应引起全社会的深切关注和高度重视。因而, 全社会都应努力解决好这个问题。

1、政府方面

1) 政府应成立农村留守孩子问题的相关协调机构, 动员吸纳基层党政机关大量富余人员和中小学大量退休人员及各地的青年志愿者, 整合资源, 共同构建农村留守孩子的教育和监护体系;

2) 以人为本, 建立全方位的教育管理体系, 如:积极支持创办民工子弟学校, 让农民工子女随其父母就近住读;在农村儿童集中地区开办幼儿园, 聘请专业教师代替爷爷奶奶陪儿童度过童年;

2、家长发面

1) 父母始终是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的关键力量, 他们在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上的作用是其他力量所不可代替的。家长在外出务工和抚育子女两者之间要理性选择, 合理安排、长远考虑。[5]父母一定要坚持不间断的保持和孩子的各方面联系, 设法消除和孩子的沟通障碍, 尽量不要在孩子的幼小阶段和发展关键期长期外出, 把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而不是物质需求放在首位;

2) 履行父母的义务, 应及时与代养人、学校、教师保持通讯联系, 关注孩子身心健康、学业成绩、品德发展等各方面的变化与发展, 一旦出现问题, 各方及时沟通, 协商对策, 让孩子心里充满父母的关爱, 缩短心理上的距离。

3、学校方面

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 工作极其重要

1) 让孩子心中充满爱, 自信乐观的面对生活。建立“师生对对帮”工程, 重视鼓励和引导。于此同时丰富的课外活动, 丰富孩子的生活, 发挥孩子的长处, 增强孩子的自信;

2) 开设“知心姐姐”信箱, 及时了解孩子们的心理诉求, 并在必要时及时和家长沟通;

3) 学校要定期召开家长会, 反馈交流“留守孩子”的学习和在校行为情况。通过举办培训班、召开家长会等途径, 加强对孩子家长或其他监护人的教育和培训, 使之转变思想观念和教育方式, 增强育人能力, 提高教育和监护孩子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姚丽娟.对我国现今农村“留守孩”教育问题的思考[J].民族教育研究, 2005 (2) :93

[2]吴贵生吴磊.中国农村社会转型期“留守孩子”问题刍议.农业教育, 2006, 3

[3]盛洁等.对留守儿童心理贫困的探讨.现在教育科学, 2008年第4期

[4]陈香.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家庭应对策略.教育与管理, 2007年4月

留守孩子教育 篇5

一、我市农村中小学留守孩子数据统计

2005年秋学期,我市中小学共有在校学生76544名,其中农村中小学在校学生40516名。现全市农村中小学计有留守孩子(指孩子父母均在××以外的地区打工,且很少回家)2942名,占全市农村中小学在校学生总数的7.26%。

二、留守孩子学习、生活等表现的分析

调查发现,在我市,特别是西部茅山地区,劳务输出已成为农民致富谋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成为他们供子女读书的重要经济来源。但同时,打工农民的子女却远离了父母,成为“留守孩子”。这些孩子在农村老家或跟着爷爷奶奶,或被托付给亲戚朋友,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和培养,他们往往容易出现性格孤僻、情感脆弱等心理病症,甚至逃学厌学,自暴自弃,沾染上不良习惯。在调查接触到的为数不少的“留守孩子”中,有三分之一的人学习成绩很差,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现象比较突出。在与一些中小学老师座谈时了解到,在后进生当中,“留守孩子”占了很大比例。学校在对这部分学生进行教育管理时面临着四大难题:一是家长溺爱,难于管理;二是缺乏管护,学生安全有隐患;三是爷爷奶奶等监护人的隔代教育存在很多弊端和不足;四是由于缺少了家庭这一重要环节,“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功能在这些孩子身上得不到体现。

三、我市目前在教育、管理、监护“留守孩子”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

1.树立班主任是关心留守孩子第一责任人的观念。加强管理,强化关爱意识。班主任必须及时摸清留守学生的基本的情况,做到底数清、问题清、家庭教育状况及环境清、转化程度清,并做到每月向教导处汇报留守学生教育、管理情况,及时做好记录。

2.建立互助小组是落实关爱留守互助的第一起跑线。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加强对留守学生的关心,从平时的点滴做起,为每位留守孩子建立一个互助小组,学习上予以解疑答难,生活上给予爱护和尊重,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3.落实家校联系制度是掌握留守孩子基本情况的主要手段。我们通过电话、会议和家访的形式,与家长联系沟通,弥补由于父母“失察”对孩子缺乏严格管理、关爱不够的影响,共同商议教育方案。

4.加强家长学校的阵地建设是提高留守孩子教育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家长学校,定时定期开展家教知识的培训,帮助他们的监护人有针对性地对留守孩子实施家庭教育。

四、存在问题及建议

农村留守孩子的教育、成长问题已经成为当前中国农村社会转型期一个独特的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参与,齐抓共管,营造良好氛围,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有利条件。在现今情况下,单靠学校一个方面的努力显然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和效果。

留守孩子很自强 篇6

3岁半时,你可能还没上幼儿园,但蔡耀轩已经上小学二年级;15岁时你可能才初中毕业,但人家已经开始大學生涯!在2015年的新生开学季里,西南政法大学2000年出生的大一新生蔡耀轩,告诉你一个农村孩子的奋斗经历。

蔡耀轩来自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岳堡乡,父亲常年在外打工,妈妈则在家务农。家里还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妹妹。爷爷蔡宏壁是当地村小的数学老师。蔡耀轩很小的时候,爷爷就开始教他拼音和数字,后来,他被爷爷直接安排到二年级的教室旁听。那一年,他只有3岁半。

虽然跳过了一年级,但蔡耀轩并非“神童”。他的语文和数学成绩常常只考四五十分。这样到了五年级时,他的成绩才慢慢好转,每次考试能及格了。

从小学到高中,他做广播体操都站在最前面。

“我只想早点走出大山。”蔡耀轩说,高三的八次模拟考,他的分数一次比一次考得高,到了“百日冲刺”时,750分的卷子他已能考到540分。“我不是靠天份而是靠拼搏,才有了今天的成绩。”蔡耀轩并不认为自己有颗与众不同的脑袋,他说:“我觉得我付出的努力得到了应有的回报。”

送别陪他入校的爷爷返校后,这个身高只有1.64米,体重还不到100斤,浓浓的眉毛加上白皙的皮肤,看上去像一名高中生的15岁少年,开始了他独自一人在重庆的求学生活。

尽管年龄要小些,但因为有过高中住校经历,蔡耀轩觉得自己完全可以照顾好自己。

而让蔡耀轩最头疼的,是如何快速适应城市生活。

高考前,蔡耀轩从没到过大城市。两个多月前,蔡耀轩买了第一部智能手机,在哥哥的帮助下开通了微信。

“那个一卡通,我之前从来没用过。听说去图书馆还要刷卡才能借书,我根本用不来那些东西。”蔡耀轩说,很多东西他都没接触过,包括来重庆时坐的飞机,完全不知道如何换登机牌、如何托运行李。“还好,这些东西也不难学,只要有人教,一学就会。”

作为一名从大山里苦读出来的少年大学生,蔡耀轩表示,大学四年一定要好好读书,不能因为比别人年龄小就贪玩或找借口偷懒。

留守孩子教育 篇7

一、整合教育资源, 优化教育教学环境

1. 建议实行寄宿制管理

随着学校结构的调整, 给学龄儿童特别是留守儿童上学的交通带来了困难。而学校寄宿制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办法。寄宿制就是把留守儿童集中到学校统一住宿、统一管理, 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寄宿制属于集体生活, 可以在学校统一管理中给留守儿童弥补一份在父母那里缺失的亲情与关爱。这对保障孩子的身心健康、人生安全、提高自理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很多地方的实践证明, 在农村中小学中实行寄宿制管理, 是解决留守儿童学习生活的有效办法。

2. 加强对监护人的培训

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一般是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等, 隔代人对小孩学习、生活、成长方面的关注力度不够到位, 且这些监护人自身的知识面狭窄, 文化程度普遍偏低, 自身对于教育的认识水平也很低。学校应该定期对这样的监护人进行培训, 引导监护人更新教育理念, 不仅对留守儿童的生活照顾, 更应该对留守儿童在学习和心理发展方面进行监督, 经常进行思想方面的交流, 如果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应及时向学校求助。寒假期间, 要给回家过年的家长进行这方面的培训, 并请家长积极配合学校, 实现家校携手共同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

二、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让留守儿童倍感温馨

1.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近年来, 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参加省、市、县教育部门举办的各种活动, 如让留守儿童在“中秋送祝福”和“恩师难忘”手机短信活动中, 让他们感受这份亲情活动。在正月十五元宵节的晚上, 还成功地举办了留守儿童欢度元宵节的焰火晚会, 让孩子们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在市、县电视台少儿频道都进行了播放。在每年“六一”文艺会演中, 让孩子们自编自演歌舞、小品、诗歌朗诵等节目, 孩子们倍感幸福。

2. 在活动中培养个性

学校还充分利用各大节日, 举办演讲比赛、作文比赛、班会等, 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同时, 学校还经常举行体操比赛、田径运动会等各种体育比赛活动, 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 培养他们的个性特征。通过这样的形式多样的活动, 让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得到提高, 个性得到张扬, 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能力得到提升, 从而使他们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深切感到校园就是他们成长的乐园, 校园就是他们的温馨的家园。

三、开设“亲情信箱”, 为留守儿童提供个别心理服务

1. 进行个别心理辅导

为了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心理上的困惑, 班主任要做一回“心理医生”, 对孩子反映的问题采取个别的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以尽量避免意外事件的发生。曾经有一个同学在作文中说:“老师, 我真的不想上学了, 因为父母不在我身边, 我很想念他们, 在家里我没有安全感, 尤其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看到这个同学的作文后, 学校的心理教师和代理家长就多次找这位同学谈心, 无微不至地给予关怀, 从人文的角度反复开导他, 现在这名同学已经变得很开朗, 学习也渐渐地好了起来。

2. 开展关爱与感恩教育

在班级中营造一种氛围, 让他们随时感受到学校、老师、同学的关爱。学校开展评比“校园之星”等活动, 把留守儿童的先进事迹在学校的橱窗中展出后, 他们的情绪明显比以前高涨了许多, 无论是学习还是学校开展的各种活动他们都积极地参加。学校开展的这种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的积极性。随着各级政府与学校的高度重视, 在如何教育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上进行了有效探索与实践,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有的留守儿童在暑假与寒假中跟随父母到城市中生活过一段时间后, 受到了现代城市文明的熏陶, 他们对于新事物与先进理念的接受能力得到了提高, 这对培养他们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开展心理健康辅导活动

1.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近年来学校不断强化教师自身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还请了专业的心理专家对一线教师进行系统培训, 了解留守儿童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心理健康课融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为一体, 通过儿童游戏、讲故事、参与讨论等方式来丰富儿童的精神生活, 培养其良好的自我意识, 学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懂得如何进行情绪的自我调控, 学会承受各种挫折, 提高自我生活的能力等。其次, 学校还开设了心理健康课, 设立了心理咨询室, 随时接受孩子的咨询, 定期举办心理健康知识专栏、板报, 让他们了解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这个时期的留守儿童由于心理发展水平原因, 不懂、也不能认识自身的心理现象。

2. 积极开展课外活动

我们针对小学留守儿童自身的心理特点和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 还积极开展一些有关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的课外活动, 引导他们通过想象、转移注意力、体育活动、听音乐、朗读等方法调节放松, 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例如从实用出发, 教会他们几种常用方法学会放松;引导他们写心里话日记、周记;设置心里话信箱, 及时发现他们的心理问题;举行“夸夸我, 学学他”演讲活动, 使他们能正确看待自己的优、缺点和别人的优、缺点。通过心理辅导活动, 大大地提高了留守儿童心理调适能力, 他们能在开放性的大环境里学习、生活。在此同时, 加强对家长的指导, 经常开监护人座谈会, 保持与家长沟通, 交换教育孩子方面的意见, 建立学校与家庭畅通的沟通的渠道, 不断优化家庭教育的氛围与环境。

留守孩子教育 篇8

一、留守儿童现状分析

1.生活不规律, 身体发育不良

留守儿童由于得不到家长的管理和关心, 一般都没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 有好多留守儿童平时经常不洗脸、不洗澡、不换洗衣服, 这就会出现一些皮肤等方面的毛病;还有很多留守儿童吃饭不按时, 或者干脆买点方便面及一些三无产品充饥, 长期的生活不规律, 就会造成他们营养不良、抵抗力弱等情况发生, 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2.心理不健康, 存在偏执现象

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常年在外, 长期得不到关爱, 所以极易造成心理健康的失衡。有的家长虽然会隔一段时间和孩子打个电话, 但也只是问问学习及零花钱的事, 很少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 导致不少留守儿童有心胸狭隘、自卑敏感, 逆反心理严重等心理问题, 不同程度上形成了人格扭曲的隐患。

3.学习成绩差, 学习动力不足

由于缺少家长的监管和辅导, 很多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不够理想, 有的留守儿童连作业都不能按时完成, 久而久之也就对学习失去了兴趣, 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且好多留守儿童父母在外打工, 但给孩子大量的零花钱, 这又造成孩子不愁吃穿, 失去了学习的动力, 也就没有了刻苦学习的精神。当这样的情况长期发展下去, 学生就会产生厌学的情绪, 旷课、逃学也就成为家常便饭。

二、留守儿童问题剖析

1.家庭教育的缺失

家庭教育是最重要的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身心健康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不一定要求家庭多么富有, 但是都希望能够和父母生活在一起, 能够得到父母关爱, 这才是完整意义上的家。而现在好多父母在外打工, 认为没有时间陪孩子可以用钱来弥补, 其实这样想就错了, 孩子感觉到自己得到的钱天经地义, 所以花得心安理得, 根本就没有考虑到父母的辛苦和不容易, 这不仅使孩子没有得到一点有价值的教育, 还容易让孩子养成一些坏毛病。

2.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尤其对于初中生来说, 还没有形成正确的是非判断能力, 往往分不清好孬, 并且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严格监管, 特别容易染上一些社会陋习, 如果再出现交友不慎的话, 那就更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所以引导留守儿童慎重交友, 不进网吧, 经得住诱惑, 积极抵制不正当现象, 这样才能使他们成为合格的中学生, 而不至于变成问题学生。

三、留守儿童教育对策

1.身正为范, 做好学生的表率

教师是学生的榜样, 不管是什么样的学生都有向师性, 所以我们在日常教学中的一言一行都要起到表率的作用,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教育。而不能是我们当面说得冠冕堂皇, 背后却没有严格要求自己, 让学生对我们的教育产生不信任。留守儿童由于监管不到位, 更容易养成一些坏习惯, 所以我们要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 让学生在充满和谐的氛围中茁壮成长。

2.用爱教育, 以爱心激励学生

对于留守儿童, 因为父母长期在外, 会感觉不到父母的关爱, 那么作为教师的我们, 就要担负起一定的责任, 为他们多付出一点爱心, 让孩子感觉我们像父母一样, 以弥补学生心头的这种缺憾。我们在教学生知识的同时, 更要教会学生怎么做人, 用爱心激励学生健康成长。

3.注意方法, 保护学生自尊心

因为留守儿童大多比较敏感, 在教学时我们要讲求方式方法, 对待不同性格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且忌简单粗暴。在留守儿童犯错之后, 给他们留有解释的机会, 让他们对我们的教育心服口服, 这样才能真正打动他们的心, 也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留守孩子的孤独谁来解? 篇9

一、孤独, 缘于何处?

为了有针对性地对留守孩子实施教育, 通过对留守孩子的调查、观察, 我认为让留守孩子存在孤独感有以下几个因素:

1、亲情“饥渴”。

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在农村如果只守着土地是不能满足现实生活了, 于是很大一批青壮年农民不得不背井离乡去外地打工, 将未成年的孩子留守在家或由爷爷奶奶照管, 或寄托在亲戚朋友家里。即使监护人也爱他们, 但父母的爱是任何爱都无法取代的,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 孩子缺乏家庭的温暖, 缺乏与父母的情感沟通, 孩子就倍感孤独, 甚至有被遗弃的感觉。

2、人际交往的失败。

孩子是生活在集体中的, 留守孩子中一部分因为性格内向、孤僻不愿与其他孩子进行交往, 没有朋友, 因此感到孤独;一部份留守孩子乐于与别人交往, 但在交往中没有掌握交往的方法, 常常失去朋友, 因此感到孤独。

3、学习成绩不如意。

在学校这个小集团里, 很多孩子将学习成绩的好坏作为衡量一个好学生的标准, 一些留守儿童由于监护人多为年迈的长辈, 他们文化素质低, 对留守孩子的学习是爱莫能助, 没有家长的辅导, 学习成绩一直跟不上, 老师也对他们不重视、同学也轻视他们, 他们被遗弃在“教室的角落”, 情绪低落、失意, 倍感孤独。

二、如何排解留守儿童的孤独感

针对留守儿童孤独的成因, 如何排解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呢?我在德育工作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做了初步的尝试:

1、链接亲情。

父母亲的爱, 是孩子心灵的避风港, 是孩子情感世界的重要依托。生活在家庭的温馨中, 孩子的心灵世界才有了情感的生长点, 孩子的个性才能健康形成。因此, 我要求远在外地的父母基本保证每星期给孩子通一次电话, 家里没有电话的留守孩子可通过学校的“亲情热线”接听父母的电话。同时开展“鸿雁传亲情”活动, 让孩子每月给父母写一封信, 汇报自己的生活、学习、思想等情况, 一部份有文化的家长还能给孩子回信。通过电话传心声、鸿雁传亲情活动, 留守孩子就能感受到远在他乡的父母的关怀和呵护, 孤独感就不会那么强烈。

2、人文关怀。

由于父母远离身边, 他们被留守在家, 他们能享受的亲情会比别的孩子要少得多, 因此在生活中, 我经常找他们聊天、谈心, 给予这部份孩子更多的人文关怀。比如我班有两个住校的留守孩子, 我会关心他们生活费的分配, 教他们整理内务, 每逢天气变化我总会关心地问候他们是否增减衣服。这些细小的行为温暖着留守孩子的心房。每期将过生日的留守孩子统计起来, 发动其他孩子为他们过集体生日, 让他们感受到爱就在他们身边, 身边的每个人都爱他们。

3、树立信心。

对于因成绩差而感到孤独的留守孩子, 树立他们的自信心是犹为重要的。

首先, 我在班上开展了留守孩子“手拉手互助小组”。将成绩好与成绩差的孩子结成对子, 让成绩好的孩子在学习上帮助他们, 并为他们“开绿灯”, 每节课发一次言就给一个“笑脸”, 只要有进步就就获得一枚“进步星”。孩子在点滴进步中尝到了学习的甜头, 学习兴趣更浓厚了, 上课能积极举手发言, 课外自觉完成作业, 成绩自然就有提高, 其他孩子也会对他刮目相看。

其次, 开展特色活动, 让留守孩子在活动中展现自己, 从而树立信心。留守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比一般孩子要强, 针对他人的闪光点我在班上开展了“说说我的星期天”“叠被子比赛”“过一把大厨瘾”等特色活动, 在活动中留守孩子的勤劳、能干得到了展示, 其他孩子自然十分佩服。

再次, 设置“特殊岗位”, 让孩子参与到班级管理。“午餐监督岗”、“环保小卫士”“板报小组长”……不再是成绩好的孩子的专利, 更多地倾向于学习不如意的留守孩子。让他们在班级中找到自己的坐标。

4、学会交往。

心理学家调查表明:学生的第一需要是学会交往, 其次才是学会学习。学会与他人的交往, 他们才能与同伴交往中找到快乐, 才不会孤独。

对于性格内向, 不愿与同伴进行交流的留守孩子, 我在课堂教学中, 采用自主学习、小组讨论交流的形式, 让他人参与到小组讨论中, 促进他们与他人的双向交往。

活动是人际交往的基础。我充分利用各种机会组织留守孩子参加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学校的“乒乓球比赛”“文艺表演”……扩大他们的交往范围, 让他们在活动中获得自我表现的机会, 增进与他人的情感和思想的交流, 学会调节冲突和解决矛盾, 从而提高与他人的交往能力, 在交往中也能结识更多的好朋友, 让他们不再孤独。

如何激发留守孩子的写作欲望 篇10

一、培养自信心

留守学生最大的心理障碍就是自信心的缺失, 不但生活上如此、学习上如此, 作文尤其如此。针对这种情况, 我经常与他们交流, 一是培养他们的胆量, 让他们放弃学习、生活上的种种顾虑, 加快融入城市生活。而是尽可能地发掘他们的优势, 针对留守孩子对农村生活比较熟悉的特点, 在作文教学中, 一律以农村题材来命题, 引导他们说, 指导他们写, 让他们有说的, 有写的, 循序渐进的培养他们的成就感, 有进步的多表扬, 多激励。二是循序渐进, 要求不高, 打消他们怕作文的念头, 让他们意识到作文并不难, 他们也能做到有写的, 也能写好。

二、培养写作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我每次作文均不命题, 让他们自己选择感兴趣的人或事来写, 从自己身边的所见所闻写起, 让他们有写的。如写家乡的山水花草树木, 写自己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同学朋友, 这些都贴近他们生活, 也是他们熟知的, 提起笔就能写下去, 不要求能写多长, 多好, 只要能写, 就给予表扬, 渐渐就有一定的兴趣。同时逐渐给以方法的指导。比如写故乡的花, 指导他们选材:故乡有哪些花, 每种花在什么季节开, 有什么特点, 你最喜欢那种花, 为什么喜欢它, 它与我们那类人有相似之处。这样绝大多数的都能准确的选好写作对象, 都有写的, 写出来都是真实的, 都有一定的中心, 也能很好的表达自己的情感。再如, 在写人物时, 我就一步一步地启发:在你们家乡总有一些农村妇女常常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吵架, 最会吵架的是谁, 她们吵架的动作神态如何, 在语言上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等等, 学生耳熟能详, 写起来也比较生动, 内容也就充实了。经过一二个学期的训练, 其写作兴趣大大提高了。

三、慢慢规范写作语言

首先, 帮助他们规范写作语言。留守学生来自乡下, 习惯于使用方言土语, 比如某某学生回家挨了婆婆的批评, 他就在日记里这样写到:“今天刚一拢屋, 婆婆就批头盖脸的说了我一顿, 我很不忿气……”, 像这样的语言, 学生作文中比比皆是。因此, 我要求学生当好方言翻译官, 变土为洋, 规范其用语。我每次讲评作文都要求同学们交叉找文中的方言土话, 与他们一起修正;同时课堂上我用普通话讲, 学生也用普通话说;课间师生均用普通话交流;课后学生对话也要求用普通话。要求他们把普通话带回家、带到公共场所。随着时间推移, 他们的普通话变得流利了, 作文的语言也规范多了。同时鼓励他们吸收生动活泼的方言, 比如说某人说话太粗野, 用他说的话“牛都踩不烂”等等, 优美的方言的恰当运用, 可让文章变得鲜活而富有生气。

其次, 双管齐下, 齐头并进。就是在指导学生在写作过程中, 坚持把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结合起来, 尤其注重口头作文, 为此, 我开展了课前5分钟说话训练, 每次作文前必先进行口头作文。写作和思考是同时产生的, 写作的过程也是思考的过程。这个过程帮助你把零乱的思想条理化, 使你的想法经过提炼而清晰起来, 内化为提高的思想。每次写作都是一次想法的提炼和思想的升华。故要求学生用通顺的语言、清晰的调理表达出来。所以经过口头作文后, 再把文字写下来, 有助于学生内在的能力的提升。

再次, 互相批改, 相互促进。我坚持好的作文是该出来的观点, 我坚持同学们分小组交叉修改, 大家点评, 推荐好作文在班上展出, 鼓励每位同学给“优秀作文”写评语, 通过大家参与的集体点评, 每位学生都有所借鉴, 有所收获, 从而让他们在写作中互相促进。

四、搭建平台、鼓励参与、享受成功

成就感是促进写作的动力, 为此, 血线成立了小记者站, 我亲自担任指导老师, 定期组织小记者们参与学校大型活动的采访报道;还与报社、厂矿企业合作, 组织小记者采访, 撰稿;假期则组织参加夏令营活动。通过这些活动, 当他们的一篇篇文章见诸报端或在广播站播出时, 他们脸上总会洋溢出成功的喜悦, 这种喜悦反过来又是促进他们写作的动力。同时我还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作文和各类征文比赛、演讲比赛, 收获也不少。

五、养成长期练笔习惯

我鼓励学生们多看书, 作读书笔记, 每天摘录1-2则名言警句或写得优美的文字, 要求学生每天早上读几遍;坚持每2天写一篇日记, 每周给父母写一封信, 并且工工整整的抄在一个专门的日记本上, 长期保存, 养成积累的习惯。

上一篇:小学沙龙式校本研修下一篇:演进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