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真实性的维护

2024-07-27

新闻真实性的维护(精选十篇)

新闻真实性的维护 篇1

在网络无孔不入的时代, 媒体人面临的新闻报道现状发生了很多变化, 新闻的真实性越来越难把控。

新闻报道的新闻源本由专业的采编团队产生, 现在已经转向普通民众, 二者的互动越来越强。一部手机, 一条微博、微信, 往往就成为一个重大新闻的信息源, 这一过程由以前的一两天变成了现在的几分钟甚至几秒钟。信息渠道多元化, 无疑对新闻的时效性提出了要求。宁夏主要媒体公众号“新消息报”“银川晚报”都在第一时间推送新闻, 有时只差几分钟。读者再也不用等到“明天”才知道“今天”发生了什么新闻。但是, 随着信息源的多元化、时效性的增强, 信息真实性却参差不齐, 虚假信息更是趁虚而入, 并伴着分裂式传播, 较之以前, 产生的危害性大大加强。2016年, 权威部门尚未公布宁夏高考录取分数线, “银川晚报”微信公众号未加核实即发布了分数线, 误导了很多读者。

当下新闻传播, 从一定意义上可谓当之无愧的网络新闻。对于网络新闻的具体定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闵大洪从新闻传播角度, 认为网络新闻是指通过因特网发布、传播的新闻, 其途径可以是万维网网站、新闻组、邮件列表、公告板、网络寻呼等手段的单一使用或复合使用, 其发布者 (指首发) 、转发者可以是任何机构也可以是任何个人。

由于互联网“信息发布完全开放”的特点, 网络新闻的真实性日益引起业内人士的关注。正如美国评论家戴维·萧曾撰文指出, “网络新闻的报道速度已经对新闻的准确性和新闻的职业道德提出挑战。”

二、新形势下必须维护“新闻真实性”

新闻真实性指的是在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具体事实必须合乎客观实际, 即表现在新闻报道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原因和经过都经得起核对。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这是新闻学的基本要义。尽管中外新闻学理论在“新闻”的定义上不尽相同, 但是所有新闻的定义都离不开“事实”二字。在网络传播时代, 维护新闻的真实性, 具有更加深刻的意义。

新闻的真实性, 是坚持舆论导向的需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是新闻媒体坚持的报道理论之一, 而正确的舆论导向, 建立在真实的新闻报道基础之上。美国著名报人普利策曾把国家比作“航行在大海上的船”, 把新闻记者比作“船头的瞭望者”。不难想象, “瞭望者”如果出现“假情报”, “船”的航向难免不会发生改变。无处不在的网络世界, 出现一则影响巨大的虚假报道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我们很多人都亲身经历过这样的事情, 在微信中遇到一些谣言, 在辟谣之前, 对谣言的内容充满恐惧和愤懑, 这些负面情绪在网络中扩散, 如洪水猛兽。有的谣言涉及政府决策和民意表达, 更是影响重大。所以, 在准确传播真实信息这一基本功能上, 新闻媒体任务艰巨、责任重大, 切不可掉以轻心。

新闻的真实性, 是关乎新闻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传统媒体之所以影响深远, 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它常年积累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这也是网络新闻最缺乏的。新闻报道是否真实, 直接影响着媒体的权威和公信力。一则失实报道, 经过网络传播的扩散, 会对媒体公信力产生很大影响。最近, 宁夏某区级媒体, 刊发了一则记者道听途说的新闻, 内容涉及儿童拐卖, 记者未核实事件的经过, 随意编造人物和情节。此报道在微信朋友圈内被刷屏, 造成一些学生家长的恐慌;经公安部门核实后辟谣。可想而知, 该媒体有多令市民失望。

新闻的真实性, 直接关系到记者的个人信誉。新闻记者代表社会的良知, 承担着社会守望者的职责, 一旦发布甚至编造虚假新闻, 其个人名誉的损害必定难以挽回。尤其是网络时代, 各种利益、诱惑都在考验记者的良知, 坚定维护新闻真实性成为一个合格记者的必备素养。

三、网络时代如何维护新闻报道的真实性

维护新闻真实性, 既关系到国家立法、管理部门的决心, 又关系到从业人员素质的提高, 因此需要多管齐下。

第一, 政府加大对网络新闻的监管力度, 严惩利用网络制造和传播虚假信息、造谣惑众的行为。目前, 国家已经通过了《中国新闻界网络媒体公约》, 出台了《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公约法规, 但这远远不够, 还必须进一步加强立法, 建立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规, 建立严厉的“虚假失实报道”惩处制度。同时, 在制度和技术两个方面对网络媒体加强有效监管, 使追究散布虚假信息的网站和个人的法律责任有法可依, 从根本上保护国家、社会和公民的信息安全。

作为管理媒体的宣传部门和新闻出版部门要加大管理力度, 在出现虚假新闻, 尤其是虚假的网络新闻时, 要坚决予以严惩;平时要做好相关宣传工作, 对散播谣言的媒体公众号一律关停。

第二, 媒体强化内部审查机制。网络新闻时代, 时效性变得高于一切, 考验着新闻从业者对待新闻事件的耐心。为了抢发新闻, 一些记者存在侥幸心理, 对新闻真实性降低了要求, 或者干脆对道听途说的事件进行臆造, 后果可想而知。因此, 媒体应该建立更为严格的媒体内部审查机制, 严把新闻真实性这道关。尤其是在审核网络稿件的过程中, 编辑应当更好地发挥其“防火墙”的作用。

第三, 媒体人提高职业道德, 增强自律。任何时候, 媒体人都是新闻报道的核心。网络传播时代, 媒体人更要加强职业道德修养, 坚守新闻理想, 不要被时代的潮流冲昏头脑, 抵制虚假报道, 对来自网络的新闻线索增强鉴别能力, 努力求证。

总之, 新闻的真实性关系到新闻媒体和新闻从业者的方方面面, 网络传播时代, 媒体必须严守立场、恪守原则, 严守新闻的真实性。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 新闻报道再也回不到那个简单纯朴的年代。随着信息来源和传播渠道的多元化, 媒体人获得新闻线索变得越来越容易, 但新闻的真实性却越来越难把控。维护新闻真实性, 需要从多方面入手。

关键词:网络新闻,新闻真实性,维护

参考文献

[1]项国雄.“新闻报道真实性与时效性的博弈”[J].传媒观察, 2005 (05) :11-12.

对新闻真实性的认识 篇2

新闻所报道的对象――事实所决定的.新闻传播过程中存在着真实性与真实感相背离的情况,新闻作品的真实性与真实患并不总是统一的`.要弄清二者的关系,还需从明确概念入手,对真实感与真实性做一番辨析.本文将通过事例和概念对新闻的真实性进行一些粗浅的讨论和分析,从而能够更好的认识和理解新闻的真实性.

作 者:段海倩  作者单位:河南省新闻出版学校,450044 刊 名:科技创新导报 英文刊名: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 年,卷(期): “”(23) 分类号:G239.296 关键词:新闻真实性   新闻报道   媒体  

新闻真实性的维护 篇3

关键词:世界自然遗产 真实性 完整性 法律思考

一、问题的提出

武陵源位于湖南省的西北部,地处武陵山脉中段,由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索溪峪自然保护区、天子山自然保护区三大景区组成,核心景区面积264平方公里。武陵源自然风景优美,物种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岩溶地貌发达,以罕见的石英砂岩峰林地质地貌而著称于世。1992年12月,因“具有特别的和世界性的价值,因而为全人类的利益应对其加以保护”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这块金字招牌为武陵源每年带来上数百万的游客,使得这个在20年前还地处偏远、交通闭塞的湘西山区成为国际知名的旅游胜地,到张家界的旅游人数逐年增加。大批游客的到来,使这里的旅游交通、住宿、饮食业蓬勃发展,一时间,在遗产核心区冒出了不少宾馆、饭店和大小不一的棚点或商业小区,景区建成游览线30多条,游道300多公里,景区还设有2条登山索道、1座观光电梯,违章建筑面积19多万平方米。著名景点锣鼓塔容纳了一座“宾馆城”,“世界最美的大峡谷”金鞭溪每天被迫接受2800吨污水。整个景区陷入了过度开发的误区,优美的自然环境受到了极大的污染,生物多样性受到明显的损害,遗产资源的“原生性”遭到了破坏。

二、影响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真实性和完整性的主要因素

(一)体制不顺、权责不明。武陵源遗产区的旅游开发管理,是张家界市政府管理为主的“多头管理”。首先是在遗产区范围内设立了两个处级管理机构:武陵源区人民政府和是张家界森林公园管理处。其次是因为武陵源遗产区既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世界地质公园,又包括索溪峪、天子山两个自然保护区。所以建设行政管理部门、国土资源行政管理部门、环境行政管理部门等都可对武陵源遗产区行使管理权。再次,作为地方旅游行政主管机关的张家界市旅游局,对武陵源遗产区旅游的开发和经营也有一定的管理权。第四,遗产区内的旅游经营也是两大块:一块是政府直接经营,如森林公园和天子山自然保护区范围;另一块是由企业直接经营,如索溪峪自然保护区内的黄龙洞、龙王洞、宝峰湖等是股份公司或有限公司经营。

武陵源遗产区的多部门管理,造成政出多门或相互矛盾,景区管理和保护政策往往得不到落实;地方政府与主管机关的矛盾不易协调,地方政府强调旅游开发而职能主管部门要求注意保护。这种多部门管理的区域分治、条块分割使得一些部门在对待遗产资源管理问题上,貌似建设,实为破坏,名为保护,实为垄断,使武陵源遗产资源受损,寿命缩短。

(二)政府部门缺乏科学规划和管理。政府及职能部门的规划管理存在着责权不清、管理不严、违法难纠的问题。一些具体项目,一般由区、市、省主管部门共同审批,有的还和建设部一起审批,责任分担,法不责众,造成违规项目合法化和违规项目难以纠正。武陵源在1992年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后,缺乏一部可持续发展的景区详规,以致出现比较严重的景区城市化问题。大量的房子建在核心景区内,使自然遗产保护流于形式,导致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真实性和完整性遭到严重破坏。

(三)保护意识淡薄。世界自然遗产这块金字招牌给武陵源带来巨大商机,人们向自然索取的欲望变得比任何时候都强烈。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只知道利用金字招牌招商搞建设,赚取收入,而忽略了对这一份世界遗产的保护。政府没有对全市的资源做彻底的调查、统计、规划,发现某一个景点可以开发,就马上去开发,以牺牲生态效益换取经济效益。有一流的资源,而无一流的管理。市民的环境意识淡薄,长远观点、整体观点不强。不少饭店、餐馆的污水、垃圾未经处理随处排放,造成遗产地污染,景观质量下降,威胁珍贵物种的生存。武陵源连年攀升的旅游观光压力,是影响保护遗产真实性和完整性的重要因素,较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水质明显恶化,大气环境质量逐年降低,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等。

三、维护世界自然遗产真实性和完整性的法律思考

世界自然遗产是珍贵的、不可再生的资源,但它又十分脆弱,它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一旦遭到威胁和破坏,原始面貌就难以恢复,甚至有可能从地球上消失。根据影响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要使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和我国所有的世界自然遗产真实性和完整性得到有效的保护,就必须加强法制建设。

(一)加强立法,尽快制订《世界遗产保护法》。要想使遗产地管理和保护工作得以有效开展,就必须赋予其有力的法律武器,使遗产地管理机构有法可依,依法管理。我国所有的遗产地都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其管理执行的是国务院1985年颁布的《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地方对现行法律法规了解不够、执行不力,甚至有法不依、各行其是。2000年12月,湖南省通过了《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保护条例》,但是带有严重破坏遗产真实性和完整性的“百龙电梯”于2002年“五一”正式投入营运。更重要的是没有一部全国性的、位阶较高的保护性法律。风景名胜区的管理经过10多年的发展,已经对其中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有了基本的认识,可在《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的基础上,并根据其实施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尽快制订和颁布《世界遗产保护法》,对遗产地的管理和保护做出明确的法律界定。遗产区旅游开发与建设及旅游业的发展必须与国际接轨。国际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管理的规范化、法制化。世界自然遗产区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没有国家的立法,就无法国际化,遗产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难以解决。

(二) 理顺管理体制,以法律的形式规定遗产地管理机构及职能,实现对遗产地的科学管理。遗产地管理机构的设置及其职能职责必须要通过立法,以法律的形式加以确定。目前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属不同的部门管理,而且各部门只负责业务指导,人、财、物等行政管理权力在地方,极易产生地方保护主义。为提高管理的权威性,避免地方权力对国家自然文化遗产的掠夺式开发,通过立法可将多头管理统一在一起,建立国家自然文化遗产管理委员会,各遗产地下设管理局,以实现对遗产地的科学化集中管理。对世界遗产的管理和维护,需要由一支专业的管理队伍来实施。遗产地管理机构对旅游工作的管理可以接受旅游部门的指导,但所有权与管理权不能分离,不能由旅游部门直接行使管理职权。统一的管理机构可以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对遗产地实施统一管理,科学合理的配置资源,在坚持维护世界遗产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对世界遗产地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做到有效保护、合理利用、依法管理、文明服务,使环境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协调发展。

数字化时代新闻图片真实性的维护 篇4

记者自律是保证新闻图片真实的道德保障

自律是一种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的方式, 记者的自律既是一种职业意识, 又是一种道德意识, 强调用记者的专业化原则来规范记者的行为。强化记者的自律意识要求记者恪守职业本分, 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放在首位, 谨慎自律, 从内心、从新闻职业的特点出发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 维护行业的尊严、荣誉和良好的社会形象, 抵制住各种名利的诱惑, 从而构建媒介的公信力。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因而维护新闻的真实性, 向受众传递真实的新闻信息就成为记者自律的主要内容。

作为新闻报道的一个重要形式, 新闻摄影也必然要求以真实为生命, 任何弄虚作假的行为都是与新闻的真实性原则相违背的。加强记者的自律意识, 从报道主体的思维深处做起, 是维护新闻图片真实性的源头性措施。也正由于此, 许多新闻业较为发达的国家的一些新闻媒体和新闻团体都先后制定过不同形式的自律性的新闻摄影规范。中国记协在1991年制定、1997年修改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第四条也规定“维护新闻的真实性”。中国新闻摄影学会2005年10月制定的《中国新闻摄影工作者自律公约》第二条指出:“尊重新闻摄影采访规律。用科学、正确的采访方法拍摄新闻照片。特别是在事件性新闻摄影的采访中, 尊重新闻事实, 不干涉被采访对象, 坚持‘抓拍’。反对在新闻现场‘摆拍’、‘组织加工’和‘策划新闻事实’等违背新闻原则的做法。”第五条也指出:“在新闻照片的后期制作中, 除必要的影调处理外, 不对新闻照片进行影响事实的电脑修改和暗房加工。”应该说, 道德自律是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记者最基本的职业素养。

记者的自律意识除了表现在采编制作过程的道德意识之外, 还表现在记者对自己有违道德规范行为的自觉检讨和错误的纠正上。不管是不是有意识的行为, 如果新闻图片确实违反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就要勇于承认并积极纠正, 把失实的影响和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 而不应以任何理由和借口, 拒绝批评, 固执己见, 最终不仅会给当事人和所在媒体的荣誉带来损害, 而且重要的是它会影响整个社会诚信环境的构建。如2008年2月23日, 第十六届 (2007年度) 中国新闻摄影“金镜头”奖在网上公布评奖结果。2月25日, “金镜头”奖评委会接到非突发新闻组照金奖作品《为什么不回家》作者王一的来电, 表示这组作品第七号照片的天空是经过加工拼接的, 主动申请取消获奖资格, 并表示歉意, 从而使得评委会能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挽回影响。虽然对一个具有高度自律意识的记者来说应该将造假的意识消灭到最初的萌芽状态, 但是这种事后勇于主动承认错误的行为也是应该予以肯定的。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记者的自律意识对维护新闻图片真实性的重要意义。

媒体把关是维护新闻图片真实的组织保障

根据新闻传播学理论, 新闻信息包括新闻图片的生产、传播和接受, 是一个相互联系完整的系统链条, 从记者拍摄图片到受众接受信息之间必须要经过新闻媒介组织内部一系列的传播把关环节, 而这些环节的严格与否都直接影响到新闻图片的真实性。从信息传播的环节上来讲, 媒介编辑把关是防止假照片进入公众视野的最后一道屏障。事实上, 许多假照片之所以能够得以外流传播, 都与媒体编辑把关不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 传播媒介的严格把关就成了制止假新闻图片重要的组织保障。

首先, 恪守真实性原则, 强化媒体的把关意识。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新闻的真实原则要求媒体不能为了追求图像表达的完美而牺牲新闻摄影的真实, 不能为了照片的冲击力、版面的美化而私自修改照片。如备受关注的华赛金奖作品《广场鸽接种禽流感疫苗》被指复制造假之后, 刊发此图片的《哈尔滨日报》摄影部主任张长友接受记者采访时不仅不承认错误, 还一直替作者辩解:“不存在处理结果的问题。对于鸽子, 就是正常拍到的情况。” (1) 实际上, 近年来之所以频频出现新闻图片造假事件, 都与媒体有关领导和编辑把关意识的淡薄直接相关。

其次, 提高编辑对图片的鉴别能力。作为新闻信息传播的把关人, 图片编辑在编发数码新闻图片时, 除了应具备数码摄影技术知识和图像软件使用技能, 还应该具备使用电脑检查数码图片的属性和原始格式数据的技能, 尤其应该练就一双“火眼金睛”, 具备鉴别数码图片的能力, 预防经过合成处理的新闻图片蒙混过关。对于完美的照片要特别留意, 对过于“精彩”的数码照片, 编辑一定要查验“电子底片”———RAW原始档。

另外, 媒体把关还要注意把好人才关。目前, 在媒体中从事新闻摄影的记者大都没有受过新闻传播专业的系统学习, 大都是从摄影专业人员或其他专业转岗而来, 这就造成了新闻摄影记者队伍的混杂和参差不齐, 专业素养低下, 自律意识薄弱, 缺少对新闻真实性意义的足够认识。如《广场鸽接种禽流感疫苗》的作者张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这样说:“看到画面左侧天空比较空, 为了让照片看上去更完美, 就用PHOTOSHOP软件把右侧那只鸽子复制到左边来了。我觉得新闻事件是100%真实的, 照片90%是真实的, 一只鸽子并不会影响新闻的真实性。”这种观念在新闻摄影界较为普遍, 从而也在很大程度上促使了新闻摄影造假现象的泛滥。

新闻法规是维护新闻图片真实的制度保障

法律法规是经过国家法定程序制定并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权力性规范, 在高科技条件下, 为了维护新闻图片的真实性, 维持正常的新闻传播秩序, 切实可行的法律法规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具备了相应的法律法规, 对假照片制造和发布者的制裁也才有法可依, 让造假者失去生存的空间, 以切实维护新闻摄影的真实性。

国内有关专家呼吁, 要规范新闻行业发展, 还需早日出台新闻法, 对行业标准、造假行为界定、惩治方案等方面进行细化, 实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现在新闻业界内部正在用案例的方式对这一呼吁进行解读。如原《大庆晚报》摄影记者刘为强的摄影作品《青藏铁路为野生动物开辟生命通道》曾获得《影响2006·CCTV图片新闻年度评选》铜奖, 但被发现造假后, 不仅被报社解聘, 而且成了因照片造假被业界封杀的第一人。在事发之前, 他的工作履历相当漂亮———时任《大庆晚报》摄影部副主任, 还拥有中国摄影家协会高级会员、新华社签约摄影师等头衔, 自此之后, 刘为强又多了一个称号:“刘羚羊”。《大庆晚报》总编辑王忠一也因此引咎辞职。其实, 在中国新闻界已经连续发生了多起新闻照片造假事件, 其中如“刘羚羊”这样得到解决和处理的只占了很小的一部分, 并且这样的惩处也只是在行业内部进行, 我国虽有惩处假新闻制造者的规定, 如1999年新闻出版总署发布的《报刊刊登虚假、失实报道处理办法》, 2001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信息产业部、公安部联合发布《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等, 但是被惩处的造假者却非常少, 通常的假新闻图片除了遭到舆论谴责外, 假新闻图片的作者、编者以及媒体领导大多没有受到任何实质性的处分, 对制假者没有形成致命的打击。这就需要制定切实可行, 具有可操作性的、有针对性的新闻法规, 使得制假者不愿也不敢造假, 使得虚假新闻在法制社会中没有滋生的土壤和成长的空间。

群众监督是维护新闻图片真实的社会保障

除了法律法规的刚性规范机制之外, 社会上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监督力量, 对于维护新闻图片的真实性而言, 这些监督力量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完善的监督机制可以为新闻图片的真实性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因此在维护新闻图片真实性的系统工程当中, 应当通过各种方式推动不同监督力量的功能发挥。

首先, 充分利用受众的监督力量。作为信息的接收者, 受众是虚假新闻图片的最大受害者, 因此要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防止虚假新闻, 必须充分利用广大受众的监督力量, 新闻媒体要虚心接受受众监督, 集群众的智慧, 借大家的慧眼, 让假图片无处藏身, 无机可乘。很多经过处理、合成的假照片都是首先被网友质疑而后引起相关部门的关注, 最终使造假者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的。

其次, 积极实施行业组织的监督机制。通过相关的行业组织监督, 例如新闻工作者协会、新闻摄影学会等来加强对新闻队伍的行业规范、行业纪律和职业道德的教育与监督, 可以形成一种良好的职业氛围和环境, 保证新闻摄影的记者队伍能够健康成长, 从而有效地遏制虚假新闻图片的产生和传播。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在2008年3月制定的《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关于维护新闻摄影真实性原则的有关措施》第8条规定:“中国新闻摄影学会拒绝违背新闻摄影真实原则的作者参加由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举办的所有新闻摄影作品的评选。”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长于宁在“广场鸽”事件之后表示, 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将成立假新闻照片举报中心, 并在中国新闻摄影网、华赛网设立打假栏目, 公众可以通过电话、网络举报等多种形式, 加入到维护新闻摄影真实性的行列中来。同时, 在以后华赛等新闻照片的评选过程中, 也将成立专家技术咨询顾问组, 为评选提供权威的技术鉴定和支持, 从而更加有效地维护新闻照片的真实性。

维护新闻摄影图片的真实性, 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 这个工程的建设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应该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 让“新闻=真实”的道理成为所有的新闻工作者及整个新闻行业的共识, 还受众一个真实新闻摄影的世界。

注释

1新闻写作的真实性原则 篇5

新闻写作的真实性原则

●真实性是新闻的基本属性,也是整个新闻报道的原则。

●在新闻写作中坚持真实性原则,对记者来说,是第一位的要求。学习新闻写作要从这个起点开始。

第一节

新闻写作对真实性的要求

一、什么是真实性?

真实性,指的就是新闻报道必须反映客观事物的原貌。

二、新闻为什么必须讲真实性?

1、真实性是新闻存在的基本条件。

在事实和新闻之间,是先有事实,后有新闻,事实是新闻的本源,是决定新闻存在的基础,新闻只是对事实的报道。真实性是整个新闻学安身立命的“铁则”!

2、真实性是新闻传媒取信于受众的关键。

世界各国都把新闻的真实性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

三、新闻写作对真实性的要求具体要求是什么?

(一)、新闻报道的具体事实必须真实准确

1、必须确有其事。

2、构成新闻的基本要素必须准确无误。

所谓基本要素就是5个W和一个H。即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因及如何。

3、新闻中引用的各种资料必须准确无误。

4、新闻所反映的环境、过程、细节、人物的语言及动作必须真实。

5、新闻中涉及人物的思想认识和心理活动等,必须是当事人所述。

一阵阵冷雨落在黄继光的脖子上。敌人的机枪仍然嘶叫。他从极度疼痛中醒来了。他每一次呼吸都会引起胸膛的剧烈的疼痛……黄继光又醒过来了,这不是敌人的机枪把他吵醒的,而是为了胜利而战斗的强烈意志把他唤醒了……后面坑道里参谋长在望着他,祖国人民在望着他,他的母亲也在望着他,马特洛索夫的英雄行动在鼓舞着他……

——《马特洛索夫式的英雄黄继光》

当特别快车从土坡和茂林背后风驰电掣般窜出来时,他惊呆了……他绝没有想到,开车十年,铁轨不知越过万千次的他,竟会面对面与一列车遭遇……焦灼、紧张、懊丧似无数钢针刺着他的心,要是有一米的宽裕,或者再有一秒的延拓就好了,他可以避开撞击,可以将客车到出来。可是,环境对他是那么苛刻和险恶。他一跃而起,大把大把地朝左猛打方向盘……他知道,只有将车头顺着火车前进方向,偏转过去,避免垂直相撞,才能将撞击烈度减到最小……

——《九米拼搏》

她扫视全场。事后她回忆那一刻的情况时说:“忽然,一个念头攫住了我,我想见到丹尼斯。这个念头是那么强烈,以至于我几乎控制不住自己。”

——前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向议会宣布对阿根廷宣战那一刻的心理活动

(二)新闻报道的整体概括与分析要符合客观实际

1、现象真实与本质真实要辩证统一

2、微观真实和宏观真实要有机结合。

(三)新闻报道的真实是多层次的真实。

1、新闻的真实性是随着事实发展的真实,表现为一个认识过程。因为信息本身有一个不断释放的过程,信息释放完毕,或者说事实的发展完结,报道的真实性才能全部展现出来。

2、事实进展到什么程度,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只能达到什么程度。当然不排斥预测。因此,所谓的新闻真实应该是多层次的真实,有达到现象层次的真实,有达到初级本质层次的真实,有达到二级本质层次的真实,有达到核心本质层次的真实。这些层次只有深浅之分,没有真假之分。

新闻报道作品的结构形式与新闻真实性的层次是对应的。

真实性程度越高,文体的结构形式越复杂,反过来说也是一样。

一条简讯或消息,只能报道第一层次的真实。

若写成通讯,做深度报道,就需要交代事情发生的因果关系,就要求处理好现象真实与本质真实、微观真实与宏观真实的关系。

第二节 新闻报道失实的原因

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同新闻真实相对立的,是新闻失实。在实践中,报道失实这种现象一直困扰着中外新闻界。

新闻失实带有普遍性和顽固性特点,它如影随形,从来就没有离开过人类的新闻传播活动。

总结中外新闻界历史与现实的经验教训,造成新闻失实的主要原因有如下几点:

一、体制性失实

体制性失实是指因某种价值观对新闻报道发生强烈作用时而造成的新闻失实。价值观,或者说意识形态,同新闻传播活动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二、经济性失实

经济性失实是指由于金钱等经济利益对新闻报道发生强烈作用时所造成的新闻失实。

三、技术性失实

新闻记者在主观上并无故意,而是在具体写作过程中由于技术层面所造成的失实。

第三节

新闻写作如何避免失实

1、在确定主题和选择报道角度时要坚持独立思考。

2、在谋篇布局时要避免片面性。

3、在写情节细节时严禁想当然。

4、培养质疑意识,注意核对引用资料。

外国记者有一条重要经验:不要相信自己的记忆力。

在美国的一些权威媒体编辑部里,总能看到工作台上放着各种版本的字典和堆满书架的工具书,包括各类百科全书、地图集、人名录等等。记者与编辑无一例外的要经常查阅这些书。

稿件中所引用的材料,包括采访中获取的各种素材、背景材料、史料,要通过不同的途径查询与核对。

西方新闻传播学有一条规则:新闻报道必须经过与所报道的事件或人物无关的、独立的、两个以上的来源证实,才能被认为大致正确,才能在新闻写作中引用。这条规则也叫做“三角定位法”。

5、对被采访者的自述,即记者通过采访所获得的第一手材料,也要保持质疑意识,也要核对。

6、要注意核对数字

7、描写要有分寸感,慎用副词和形容词。

滥用 非常 最 绝 很 等等之类的副词是对新闻语言的污染

西方新闻教科书给学生立下的新闻写作规则:

少用形容词。

要像挑选宝石与情人一样挑选形容词。

形容词太多是危险的。

形容词是会戏弄人的。

只有懒惰而蹩脚的记者才会在报道中堆砌形容词。

8、要注明新闻来源

新闻来源主要指为记者提供新闻报道所需情况与材料的人或单位,有时也包括记者获得新闻信息的地方。

受众在接受新闻信息时,往往要根据新闻来源的权威程度来判断新闻信息的可信度。

9、严格执行稿件送审制度

审稿者一是被采访对象。这个程序不仅有助于纠正稿件中的失实之处,而且在某种意义上相当于二次采访。

另一个重要的审稿者是传媒内部以编辑为主的审稿系统。

“ 他早早地起来了,穿上了节日的盛装,刮了刮脸,仔仔细细地梳了梳头发。”

——出自苏联著名记者波列沃依采访之后的笔下

1849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这场19世纪末震惊世界的大海战,对中国封建官僚体制下开展的以

“富国强兵”为目的的洋务运动做出了无情的历史检验。曾、左、李苦心经营30多年的工业和北洋舰队,在烟浪翻流的黄海上灰飞烟灭。

1997年,北京某大报刊登了《一个小保姆和她的一部大书》,报道一个叫陈玉荣的女子,从陕西来北京打工,在当小保姆时写出了一部18万字的经济学专著。采访时,小保姆向报道者(主任记者)提供了一些相关的材料,包括身份证、求学简历、高考成绩和考研成绩,此外,主要就是小保姆的自述。在自述中,小保姆说她高中一年级时即报考了大学,并收到了西北大学考古系的录取通知书。这篇报道见报后,全国数十家报纸作了转载,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分三天连续播出,中央电视台某著名节目组和北京电视台都派人摄像采访,《中国妇女报》等报纸也进行了追踪采访。《南方周末》记者方进玉一个电话…… 思考题:

1、如何认识新闻的真实性?

2、造成新闻失实的原因是为什么?

坚持网络新闻写作的真实性 篇6

一、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

什么是新闻真实性?真实性指的是新闻所具有的最基本的特性,即新闻与现实中对应着的事实相符合的那种本质特性。马克思在主编《莱茵报》时就提出“真实”和“纯洁”是报刊的本质。列宁关于新闻真实性有句名言:“我们应当说真话,因为这是我们的力量所在。”毛泽东在1925年12月为《政治周报》写的发刊词中提出,《政治周报》十之九应是实际事实之叙述,只有十分之一可采用辩论的方式来打破反革命的宣传。可见,新闻真实性是新闻的力量所在,也是新闻的生命所在。在实际的新闻采写中,新闻工作者不应只满足于对构成新闻的基本元素的掌握。如果对新闻所反映事实的环境、过程、细节、人物语言、动作缺少真实具体的描述,新闻的内容就显得单薄而缺少张力,从而很难给受众以心理上的冲击。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的标语式口号“用事实说话”,恰如其分地揭示出挖掘新闻真实性的迫切性和必要性。真实的新闻总是独具特色,吸引人关注,引发人认真思考的。

二、网络虚假新闻严重危害了我党的新闻事业

一般情况下,受众对媒体的公信力和社会责任感拥有很大的信心,虚假新闻一旦出现,在未被揭发之前常常是不会被怀疑的,这就造成受众“群体受害”,形成受众认知上的偏差和错误。尤其是在当今这个网络时代,虚假新闻因技术的优势更容易快速传播,从而加深加快对受众和现实社会的危害。承担着舆论导向重任的主流媒体一旦发布了假新闻,其公信力会大打折扣,受众不再相信它说的是真的,舆论导向又从何谈起?毫无疑义,虚假新闻会影响舆论导向的正确性、一贯性,使正确的舆论导向受到严重削弱和破坏。假新闻对新闻报道生命力也产生严重损害。真实是新闻报道的生命力,而假新闻除了对受众造成“不明真相”的损害外,更对新闻必须真实、客观、准确的基本原则带来极大冲击,从而导致受众对新闻传播事实的怀疑,而这种怀疑势必造成新闻传播的无效化,对媒体形象的打击甚至是空前的、致命的。

从我党新闻事业的发展史来看,虚假新闻对于新闻事业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它不仅严重破坏损害了媒体的形象,削弱了新闻的公信力,而且严重破坏影响了党和政府新闻宣传职能的履行。当今社会,网络媒体盛行,不少媒体以牺牲新闻真实性为代价换取眼前利益,无疑是一种短视行为,无异于自毁根基,媒体也因此失去健康发展的基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使报网联动成为一种常态,作为纸媒的党报和区域性新闻网,通过互相补充可以更好地满足老百姓的知情权。面对全国网络新闻界开展的反虚假新闻活动,作为一名党报记者要将抵制、防范虚假新闻,坚持网络新闻写作的真实性作为新闻工作者最基本的从业要求和坚定的职业信念。

三、保持新闻真实性,增添新闻的魅力

没有真实性,新闻就丧失了存在的价值,不值一文;没有生动性,新闻作品就不能吸引人,更谈不上感动人、教育人、鼓舞人。所以跟社会其他行业一样,网络新闻报道也需要不断地创新。这不仅表现在新闻写作手法上日趋多样化,还表现在新闻的思想内涵更丰富、更广阔。许多网络新闻报道借鉴和吸收了许多学科的知识,使新闻报道更客观、更生动、更具有阅读的趣味。新闻的真实性往往还表现出强烈的现场感,而现场感使新闻报道更具有生动性。

实践证明,强化网络新闻报道的生动性,并不妨碍网络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只要严格遵守新闻六要素和新闻真实性的原则,在新闻报道的写作形式和语言文字上下功夫,在保持真实性的同时,网络新闻报道一样可以写得生动精彩。

坚持网络新闻写作的真实性,是一名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操守,也是时代对党报记者提出的基本要求。党报记者应该站在时代的前沿,坚定自己的政治信仰,不断丰富自己的业务知识,尤其是网络和新媒体知识,争取做一名合格的全媒体记者。

维护电子文件真实性的有效措施 篇7

对于纸质文件来说, 内容的真实性附着在形式的真实性上, 人们可以借助形式的真实性来证实和确认内容的真实性。但电子文件的内容与形式是相对独立的, 不仅内容易于变化, 而且失去了固定的形式, 因此, 对电子文件的真实性进行认定是非常困难的。首先, 电子文件的原始性、真实性容易被破坏。电子文件具有可变性和信息载体的可分离性, 其内容原始性、真实性的确认难度较大。因为计算机内存贮的电子文件无个人笔迹特征、无书写墨迹和新旧的区别, 人们可以根据需要以不同的字体、字号将电子文件输出, 无法从字迹上分辨其真实性。一旦被删改、复制或纂改人字面上很难被识别。其次, 电子文件制作过程的虚拟化使得对其真实性的界定难以实现。电子文件的制作者只需制作一个“窗口”, 将必要的信息集中在一起, 并在需要时将其输出。这个“窗口”可以在众多的电子计算机上显示出来, 也可被不同的“收文者”拷贝到他的计算机存储器上或转换成硬拷贝保存。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由不同人获得的同一内容文件毫无区别, 无法区别其中哪个是“原件”, 哪个是“复制件”。

1. 电子文件的制作过程要职责分明

电子文件的制作人员, 应对其制作的电子文件的真实性和安全性负责。为保证电子文件在制作阶段不出现失真现象, 避免制作人员的相互推诿、扯皮, 首先要明确职责范围。特别是合作制作的电子文件或大型辅助设计项目, 更要注意划清制作人员的职责范围。一般来说, 不相干人员不能进入他人的责任范围, 工作需要时可允许用只读式的载体阅读, 以防由于误操作或有意增减、删改等原因造成电子文件的失真。

2. 建立电子文件全过程的管理制度

电子文件从形成到电子档案的开发利用, 中间经过很多环节。哪一个环节的职责不清, 制度不明, 考虑不周都可能影响电子文件的原始性、真实性。因此, 应建立电子文件全过程管理制度, 明确各方面的职责要求。如建立严格的归档制度, 归档时应对电子文件进行全面、认真的检查, 凡不符合要求的, 都要有明确的处理措施, 否则将会对电子文件的原始性、真实性和完整性造成极大危害。为实现电子档案长期保存所必须进行的载体转换也要采取明确的措施, 防止在转换过程中造成信息的损失。

3. 建立电子文件管理的记录系统

电子文件形成后因载体转换和格式转换而不断地改变自身的存在形式, 如果没有相关信息证实电子文件的内容没有发生任何变化, 人们便难以确认它的原始性。因此, 应为每一份电子文件建立必要的记录制度, 从收集环节即开始记录电子文件的管理和使用情况。电子文件形成、处理、保管过程的真实记录可以证实电子文件的原始性和真实性。电子文件管理系统本身也应具有实时记录功能, 随时将需要保留的信息记录下来。由于这种“跟踪记录”具有原始性, 它可成为证实电子文件真实可靠的有效依据。对于从收集、积累阶段就在网络系统上传递的电子文件, 可通过网络系统的自动记录功能记录有关信息;对于以存储载体方式进行收集、积累的电子文件, 还要辅以必要的人工记录。

4. 加强对电子文件制作者和管理人员的管理

电子文件是由人制作的, 其存储、检索、传输等处理都是按人的意愿进行的, 因此, 对参加电子文件制作和管理的人员进行审查是至关重要的。要禁止那些道德品质不好、工作不认真负责、没有良好的工作作风的人员参加电子文件制作和管理工作。为此, 要建立一套审查制度, 严格把关。同时, 还要对其进行教育及培训, 不断地提高电子文件的制作者和管理人员的责任心, 要使其养成忠于职守的品质, 认真负责的工作精神, 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精益求精的技术水平, 并提出严格要求, 明确具体管理措施, 从源头上保证电子文件原始性和真实性。

“有偿新闻”对新闻真实性的影响 篇8

一、关于“有偿新闻”

(一) “有偿新闻”的含义

有偿新闻是指一些企业、单位或者是个人为了给自己做宣传而想方设法在一些电视、网络媒体上上镜头, 报纸、杂志上面占版面, 看似是新闻报道, 实际上是以新闻报道的形式给自己做广告, 用来提高自己企业或单位的知名度, 因而给予媒体从业人员以物质报酬的一种违法行为。概括的说“有偿新闻”就是一种“权”与“钱”的交易, 是一种腐败行为。

(二) “有偿新闻”的产生

由于媒体从业人员自我约束力不强、职业道德沦丧、对金钱的错误态度以及我国新闻行业内部的不规范操作、相关新闻法律条文的不具备, 导致“有偿新闻”的产生。“有偿新闻”是一种行业内明目张胆存在的潜规则, 就算有些部门有所作为, 也因为无法可依、无理可寻, 最后只能不了了之, 从而使某些人胆子越来越大、越来越肆无忌惮。

(三) “有偿新闻”的表现形式

1. 接受劳务费、误餐费等形式的红包、礼金、有价证券、交通卡、超市购物卡等。

2. 媒体从业人员以帮助宣传为诱饵, 要求一些企业进行赞助, 最为常见的是登广告。

3. 以曝光某些内容为要挟, 迫使对方提供钱、物等好处。

4. 参加被采访单位、个人安排的聚餐、外出旅游等娱乐活动。

5. 向被采访单位提出为自己的家人提供便利条件, 比如介绍工作等。

6. 到被采访单位要求报销应由个人承担的票据。

7. 参加企业、单位或个人举办的新闻发布会的时候, 收受其给予的金钱、优盘、购物卡等礼物。

二、“有偿新闻”对新闻真实性的影响

2003年9月15日, 新华社披露了在2002年6月22日山西省繁峙县发生的特大金矿爆炸事故中, 前去采访的新华社山西分社、《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等媒体的11名记者收取涉案非法矿主现金、金元宝等财物的严重经济违纪行为。消息播出, 社会上一片哗然, 因为一直以来, 大众眼中记者的形象是光辉的, 灾难现场、战争前线都有记者的身影, 许许多多的“黑幕”、贪污腐败现象也都由记者首先揭露出来。这次揭露山西繁峙旷难真相的是记者, 可是参与隐瞒旷难真相的也有记者。陷入这样的丑闻中, 受到损害最大的并不是受众, 而是媒体, 是整个新闻界。

现如今, 社会上几乎存在着一个大家所默认的潜规则, 一些公司、企业在召开新闻发布会的时候一般都会准备红包, 里面放的是现金, 或是其它相应价格的物品, 记者到了签一下到就会发一个红包。拿了红包之后, 在发新闻稿的时候就不好意思写他们不好的地方, 总是挑好的方面写。因此, 笔者认为, 只要在新闻工作中牵涉到金钱关系, 就势必会影响新闻的真实性。

三、“有偿新闻”的危害

(一) 媒体丧失公信力, 产生负面的社会影响

在当今社会, “有偿新闻”就如同“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 会让受众对媒体失去信任。而一旦媒体丧失公信力, 他们所发布的信息将不再被受众认可, 在社会上无法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因为受众已经将他们列入不可信名单, 就算是真人真事, 受众也会认为是假的、骗人的而将其视而不见, 如此这样, 媒体也就没有了存在的价值。

(二) 记者腐败堕落, 甚至沦为罪犯

“有偿新闻”由于牵涉金钱、利益的关系, 不仅会对新闻的真实性产生影响, 也会影响记者的身家清白。记者一旦参与“有偿新闻”就是一种道德上的堕落, 一种腐败的行为, 严重的话更是一种犯罪, 是需要负法律责任的。

(三) 败坏社会风气, 对下一代产生恶劣影响

新闻报道一直以来在受众的眼中都是真实的, 媒体在受众心目中也是一个专业而严肃的机构, 大多数人对新闻行业、新闻工作者都是怀着一种敬畏的心情。如果媒体也变得腐败风气盛行, 那么会使很大一批人有样学样。所以, 媒体的风气不正, 可能会导致我们整个社会风气不正, 尤其对下一代产生恶劣影响。

四、禁止“有偿新闻”的措施

(一)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道德不同于法律, 它没有强制性而是依靠社会舆论的约束与人们内心的信念来维系。而作为一个新闻从业人员除了有一般意义上的道德外, 还有自己的职业道德, 也就是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虽然新闻专业毕业的学生, 在学校期间都学过什么是“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 但是我国许多新闻工作者并是新闻专业毕业的, 他们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并不了解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准则是什么, 所以新闻单位在录用员工时有必要对他们先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让他们从一开始就明确作为一个新闻从业人员应该有什么样的职业道德, 因为这是对新闻工作者的最基本要求。

此外, 新闻单位应该定期对新闻从业人员进行法制教育, 让他们明白怎样算是参与“有偿新闻”、怎样算是走到这个边缘、怎样算是犯法。因为有许多记者都是糊里糊涂的, 连自己已经犯了错误都不知道, 所以笔者认为这个法制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 在法律层面上加强治理

新闻策划与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篇9

一、新闻真实性的重要性

真实性作为新闻的最基本属性, 简而言之就是真实的对事实进行反映, 新闻的自身发展规律决定了对新闻的真实性要求, 同时广大读者的具体要求也决定了新闻要具有真实性, 真实性是大众媒介能够取信于民以及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原则。

(一) 真实性是新闻存在的基本前提

新闻来源于事实, “现有事实, 之后才有新闻”, 新闻报道是由事实决定的, 新闻报道仅仅是客观事实通过文字及图像形式的传播, 换句话说, 事实是新闻得以建立的基础, 真实性要求新闻报道要符合客观事实, 新闻不可能脱离事实而存在, 尽管环境不断变化, 人们不会改变对新闻的真实性要求, 可以说真实性是大众媒介安身立命之本。

(二) 真实性是新闻媒介的首要原则

新闻的真实性反映了新闻媒体的可信度与权威性, 新闻媒体将真实性作为追求目标, 不管是国内还是国际新闻, 真实性始终处于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 在《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标准》中也对新闻真实性的维护进行了严格的规定, 在《美国职业新闻工作者协会章程》中也将真实性作为最低目标, 坚决禁止对事实的随意扭曲和编造事实。

二、新闻真实性原则的实现

记者对新闻传播真实性的把握, 需要从下面的五个方面加以考量。

(一) 加强对社会生活的总体认识

新闻报道对于社会文明建设有引导和推动功能, 而新闻报道中的事实的分类通常会有真善美和假恶丑两类。不同社会以及不同的历史阶段, 两类事实在社会生活总量中所占比例问题问题拥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报道比例经过如何设置才能对现实如实的表达, 实现新闻报道的惩恶扬善功能是必须要重视的问题。另外, 真善美和假恶丑的具体表现形式, 新闻媒介通过哪些人、事及现象来弘扬真善美?通过什么人、事及现象来贬斥假恶丑?这些都是需要新闻媒体人以及为政者需要全面了解和分析的问题。

(二) 从新闻传播正反两方面来准确把握

对社会生活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目的是能够对新闻报道中的表扬性 (正面) 和批评性 (负面) 的报道各自所占比例形成可靠的把握。在我国, 总体规划及各项供暖工作的成绩和问题、优点和缺点、经验和教训如何认识?过去的主流和支流主张、“九一开”主张以及后来的“表扬一万批评三千”口号, 以及现在的“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 学者们以及传播工作者针对这些的讨论亦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此, 对正面报道和负面报道形成正确的认识, 将其合理而科学地反映在新闻报道中, 才能确保总体的真实性。

(三) 新闻传播流量的科学调控

产业结构在社会生活中的比例, 不同地区、行业、部门的投入和产出, 不同民族、性别、职业对社会的贡献和报酬, 各政府机关、民众团体的成就和不足, 其量和质都基本上处于一种特定的状态, 并维持和其他机构、部门、类别和认识的一定联系, 从整体上来说能够维持相对的平衡。新闻传播应该能够反映和维持这种平衡, 如若不然, 新闻的整体真实性也就无从谈起, 也就说新闻传播要体现出整体调控性。

(四) 新闻传播事实的道德考量

在实践过程中, 对新闻的真实性展开考察, 同时还需要从人类道德规范方面入手, 这也是影响真实报道的一大客观要素。比如说, 记者向媒体大众展示凶杀案件或交通意外的镜头和照片, 这些素材可以肯定是真实的, 然而如果从道德规范角度考虑, 这显然是不符合标准的。但是不去播报, 无疑会给民众带来更大伤害。所以对其进行考量和准确的把握, 也确实是一个很难的问题。

(五) 新闻传播效果的辩证制衡

新闻传播要求真实性是出于新闻传播的效果来考虑的。因为新闻的效果是立足于新闻的完全真实性上的。但是考察传播效果应该辩证和全面。这种对效果的考察优势也是新闻真实性的制约。比如, 某个城市在某一天大搞卫生突击检查专项活动, 在一天之内清除了若干车的垃圾, 细想之下, 为何不在平时就清扫掉这么多垃圾?可以推断该城市平常的卫生工作做得不好。只有用这种全面考量的方式, 记者才能适度的把握这件事情, 新闻真实性才能有所保证。

摘要:本文对新闻真实性的重要性进行简要介绍, 然后提出新闻真实性原则的实现策略。

关键词:新闻,策划,真实性

参考文献

[1]刘明华.新闻写作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2]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年6月版

新闻真实性的维护 篇10

新闻真实性是指新闻报道中的事实与客观实际之间的准确度。新闻是通过传播媒介传播的关于客观实际的一种信息, 所以它必须真实地反映客观实际, 它必须具有真实性。新闻的真实性是新闻的根本属性, 新闻的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陆定一同志曾说过:“新闻, 我是天天看的, 看了几十年了。看来看去, 想来想去, 我还是认为, 新闻一定要真实。技巧是要的, 但主要的是真实。”[1]

新闻的真实性, 其内涵具有两个层次:

第一, 新闻事实完全真实。这是对新闻中全部事实的要求。新闻中既有具体的事实, 也有概括性事实。新闻中具体事实必须真实, 在客观现实中确有其人, 实有其事。概括性事实也必须真实, 对事实的表现、类型、特点等做出的归纳、总结、说明等, 完全符合客观实际, 是实事求是, 而不是以偏概全的。

第二, 个体真实与总体真实的统一。新闻报道的事实本身完全真实, 而且这个事实和这类事实的总体基本一致, 做到从事实的类的总体上和相互联系上去把握事实, 通过一件一件个别事实去反映事实总体的全貌。

第三, 揭示新闻事实的本质。就是把新闻事实的社会内容挖掘出来, 表现出来, 从而展示客观世界的时代真相。这是新闻真实性的最高层次的要求, 不是每篇报道都能做到的。新闻报道有三大形式:动态报道、深度报道和评述性报道。在这三大报道形式中, 动态性报道由于受时间的限制、事件的深度与广度的影响, 一般只能回答“是什么”, 而难以回答“为什么”, 也就是只能回答“现象真实”, 而难以回答“本质真实”。而深度报道、评述性报道则可以全面、及时地反映事件的全过程, 将事物完整地揭示出来。揭示新闻事实的本质要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从大量事实中选择最能说明问题的事实进行报道, 并充分挖掘事实固有的意义, 遵循唯物主义认识路线。

二、文学真实性的定义及其内涵解析

文学的真实性是指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符合社会生活 (包括现象和本质) 所达到的程度。

文学真实性, 其内涵具有两个层次:

第一, 生活真实, 是指一切客观存在着的自然形态的生活。客观存在的生活不以人的主观为转移。

第二, 艺术真实, 是指作家在生活基础上所创造的艺术形象。艺术形象能揭示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和规律。杜勃罗留波夫说过:“艺术家所创造出来的形象, 是实际人生中各种事实的集中表现。”[2]文学艺术家创造艺术真实的过程, 是一种概括、提高的过程。艺术的真实, 应该比生活中实有的事实更有组织、更集中、更理想和更典型。艺术真实是比现实生活中所实际存在的现象更提高了一级的东西。

三、新闻与文学的真实性的区别

我们分析新闻的真实性与文学的真实性的定义及其内涵, 可以看出两者的区别是:

第一, 两个概念中强调的主体不同。新闻的真实性是指新闻报道中的事实与客观实际之间的准确度。这个定义中的主体词是“事实”。事实和客观实际相符合就真实。事实和客观实际不符合, 就不真实, 即新闻失实。文学的真实性是指作品的艺术形象符合社会生活 (包括现象和本质) 达到的程度。这个定义中的主体词是“艺术形象”。艺术形象符合社会生活达到的程度, 文学作品就真实。艺术形象不符合社会生活达到的程度, 文学作品就不真实。

第二, 两个概念的层次结构及侧重点不同。新闻的真实性具有三个层次:一是新闻事实完全真实。二是个体真实与总体真实的统一。三是揭示新闻事实的本质。其中, 第一、二层次是新闻真实性所必须具备的, 第三层次则是新闻真实性的最高要求。不是每篇报道都能做到的。文学真实性具有两个层次:一是生活真实。二是艺术真实。生活真实是艺术真实的来源, 艺术真实比生活真实更集中、更典型。在文学真实性的两个层次中, 更强调艺术真实。

第三, 衡量新闻真实性与文学真实性的标准不同。衡量新闻是不是真实的标准是客观实际, 即客观存在的事实。新闻报道中的事实, 是根据现实中的事实陈述出来的, 判断新闻报道是不是真实, 只能用客观中的事实去衡量。事实是检验新闻真实的唯一尺度。衡量文学作品是不是真实, 关键在于分析艺术形象是否符合社会生活 (包括现象和本质) 。作家取材于生活, 但塑造出来的形象比现实生活中的更高。没有人会因为在生活中找不到作家写的形象, 而去指责作家造假, 指责作品不真实。相反, 作家塑造的形象越集中、越典型, 人们感到作品揭示的生活越真实。

可见, 新闻的真实性与文学的真实性有着根本区别。穆青同志在《谈谈人物通讯采写中的几个问题》一文中, 就具体、生动、深刻地说明了新闻作品与文学作品的区别。穆青同志认为, 新闻不能有任何虚构, 它的每一个细节都必须是真实的, 新闻作品中所写的人是现实生活中的真人, 是有通讯地址的, 读者可以和他们通信, 甚至可以亲自去访问他们;文学可以而且必须虚构, 它所写的人物是根据现实生活中的真人加以概括、集中而塑造出来的, 它所写的人物是没有通讯地址的。

四、坚持新闻真实性的重要意义

明确了新闻真实性与文学真实性的区别, 有利于新闻工作者及广大网民坚持新闻的真实性, 尤其是在自媒体时代的今天, 在人人都可以充当传播者的时代, 普通民众享受着传播技术带来的便利, 从传统的受众及舆论引导对象变成了积极表达意见、传播信息的主体。

第一, 只有坚持新闻真实性, 才能保证新闻取信于受众。受众的信任是新闻赖以生存的条件, 而受众只会相信真实的新闻, 拒绝假报道。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在其名著《理想国》中指出, “上当受骗, 对真相一无所知, 在自己的心灵上一直保留着假象——这是任何人都最不愿意最深恶痛绝的。”[3]

第二, 坚持新闻的真实性, 才能正确发挥新闻舆论的引导作用。在现代社会, 新闻是最大的信息策源地。重要的舆论问题, 大都是由新闻媒介提供推出的。所谓新闻一出, 舆论哗然。能产生推动或阻碍历史发展的重要变革的舆论, 几乎全由新闻媒介直接推出, 或者新闻媒介参与推出。在某种意义上完全可以说, 现代社会里, 是新闻决定舆论, 新闻直接从根本上决定舆论的形成和发展, 决定舆论的品质、形态和强度。因此, 必须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坚持新闻的真实性, 才能保证正确地发挥新闻舆论的引导作用, 否则, 就会导致误导, 引起严重的社会后果。

第三, 坚持新闻的真实性, 就是对历史负责。真实也是历史对新闻的要求。把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实报道出来记载下来, 就是记录历史, 就是不可更改的历史记录。现在的新闻就是将来的历史。作为时代的记录, 新闻必须绝对忠实于事实, 以对历史负责, 对后代人负责。

第四, 坚持新闻真实性, 遵守法律法规。为规范大众传播的信息真实性, 制裁传播虚假信息的行为, 我国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例如, 《报纸出版管理规定》第二十六条规定, 报纸开展新闻报道必须坚持真实、全面、客观、公正的原则, 不得刊载虚假、失实报道;报纸刊载虚假、失实报道因损害的客体不同而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报刊刊载虚假失实报道处理办法》则对报刊刊载虚假、失实报道和纪实作品的处理作了规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等, 对互联网的传播内容进行了限制性规定。新闻工作者和广大网民应知法守法, 坚持新闻的真实性, 是法律法规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陆定一.新闻必须完全真实, 陆定一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2.

[2]杜勃罗留波夫.杜勃罗留波夫选集 (1) [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62.

[3]柏拉图.理想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6.

[4]穆青.谈谈人物通讯采写中的几个问题[A].穆青论新闻[C].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3.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1卷) [M].

[6]蔡铭泽.新闻学概论新编[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1998.

[7]陈力丹.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2012.

上一篇:班主任教师的素质下一篇:人物服装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