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基层医疗

2024-08-12

加强基层医疗(精选十篇)

加强基层医疗 篇1

1 加强领导, 健全组织

成立由院长为组长、主管院长为副组长, 感染管理科、医务科、护理部等相关部门为成员的医疗废物管理委员会, 制定各项管理制度, 如医疗废物管理制度、应急预案等, 在感染管理科的指导下, 由各科室主任、护士长负责管理, 由感染管理科、医务科、护理部等职能科室进行监督为基本框架的管理体系, 保证该项工作健康有序发展。

2 加强培训, 严格医疗废物分类收集

坚持深入科室, 对重点部门及保洁人员强化培训, 科室对每天产生的医疗废物由医务人员和保洁人员进行严格的分类收集, 严禁与生活垃圾混装。各科室产生的医疗废物按感染性、损伤性、化学性、病理性、药物性等废物的分类分别置于专用容器内。 (1) 感染性废物使用符合要求的、有警示标识的黄色塑料袋收集, 放入标识清楚、防渗漏的临时存放容器内, 待转运处理; (2) 病理性废物放入双层黄色塑料袋内, 处置之前低温保存; (3) 化学性废物可经降解处理后排入医院污水系统; (4) 药物性废物装过期、淘汰、变质或者被污染的药物, 少量药物性废物可以混入感染性废物, 但应当在标签上注明; (5) 损伤性废物放入利器盒等防渗漏的坚固容器内。但应注意:医疗废物在丢弃过程中如已发生分类错误, 切忌重新分类, 禁止手直接接触, 如感染性废物误丢入生活垃圾桶内, 只能按感染性废物处理。其他废物包装物或容器被感染性废物污染时, 应增加一层包装。

3 制定医疗废物的正确处理流程

盛装医疗废物的容器和包装物上必须有警示标识, 包装袋为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黄色塑料袋, 当医疗废物收集达到包装袋的3/4时, 袋口进行有效封扎, 防止泄露和遗散。每个包装袋外均系有中文标签, 标注医疗废物产生的科室、日期、类别及需要的特别说明等。由专职人员负责, 每天按规定的时间、路线, 用密闭的容器和车辆下科室收取并转运至医疗废物暂存点。运送工具每天用含氯消毒液终末消毒。科室及暂存点的医疗废物登记本按要求规范登记。

4 加强督导, 严格监督管理

经常进行随机性抽查、考核, 发现问题及时向科室反馈, 并指导科室进行整改, 纳入经济考核。

5 加强职业防护

(1) 对从事医疗废物收集、运送、贮存、处置的专职人员, 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 (2) 做好个人防护, 工作人员在直接接触医疗废物前应穿好工作服、戴口罩、帽子、手套, 如接触感染性废物或手部皮肤有破损时戴双层手套, 接触后洗手或手消毒, 如遇针刺伤, 要立即脱下手套用流动水冲洗, 规范挤出血, 用碘伏等局部消毒, 填卡上报; (3) 每年对相关人员进行健康检查。

通过实践证明, 加强医疗废物的规范化管理, 是体现医院整体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是防治疾病传播、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的重要手段;是改善医院环境、提高患者满意度的有效措施;是预防医院内交叉感染、提高医疗护理水平的重要保障。

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实施方案 篇2

(一)加强对项目建设的组织领导。市级将成立“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协调推动工作的落实,确保按进度完成建设任务。各县(市、区)也要成立相应机构,加强对项目建设的组织领导。

(二)明确项目建设的责任分工。各县(市、区)要明确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目标任务,各建设项目确保年底开工建设,已经开工的项目,务必按照省规定序时进度要求,加紧加快推进。省将集中采购部分计算机、打印机、交换机配发给各县(市、区),由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统一调剂配送给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使用并组织安装、调试。基层医疗机构卫生信息系统软件由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统一组织实施,市卫生局负责验收,省卫生厅根据各设区市验收报告支付实施费。新农合信息系统等接口改造由市卫生局组织实施改造,费用由投资银行支付。读卡器由市卫生局协调市劳动保障部门由投资银行配给。

(三)落实项目建设的资金筹措。17个乡镇卫生院建设项目(含漳平市d级危房拆建项目5个),总投资1769万元(中央投资330万元,省级投资580万元,地方配套859万元)。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项目,总投资374万元(省级补助120万元,地方配套254万元)。22个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改扩建及环境改造项目,总投资3479万元(中央投资200万元,省级投资1160万元,地方配套2119万元)。18个d级危房拆建项目,总投资1436万元(省预算内投资824万元,地方配套612万元)。各县(市、区)要落实项目建设配套资金,务必尽快足额到位。按照省政府10月10日《关于研究社会保障卡项目和卫生系统信息化建设有关工作的会议纪要》(专题会议纪要[]133号)提出的“分级承担”的原则,市级居民健康信息系统建设经费由市级财政负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计算机配置数量的50%、打印机配置数量的60%、交换机配置数量的100%,所需资金由省级财政承担,不足部分市级财政适当补助、大部分由县(市、区)负责解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读卡器由我市协调社保卡投资银行承担。基层医疗机构卫生信息系统软件由省卫生厅统一配发,并给每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一定的实施费的补助。省级财政也将补助我市一定资金,用于购置市级平台运行基层医疗卫生信息系统所需的服务器和存储设备。

加强基层医疗 篇3

[关键词]基层医疗机构;内部控制;现状;措施

当前基层医疗机构承担着重要的医疗任务,为了能够能够更好的推动基层医疗机构的自身业务的开展,确保基层医疗机构资金能够得到有效的利用,则需要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的内部控制,通过不断强化内部控制,以便于有效的发现医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更好的提高医院财务管理的水平,确保基层医疗机构财务信息具有较好的准确性,保证各项财务资料的完整性和真实性,为基层医疗机构的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内部控制贯穿于基层医疗机构的各个环节,其所包含的范围非常广泛,对于基层医疗机构的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基层医疗机构内部控制由于基础较为薄弱,而且管理模式较为落后,越来越无法与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相适应,所以需要不断的对内部控制进行完善,确保基层医疗机构能够取得健康、稳定的发展。

一、当前基层医疗机构内部控制的现状

(一)内部控制不完善,缺乏风险意识

当前基层医疗机构由于受到经济及技术等条件的制约,其规模都不大,这也使其内部控制的开展缺乏稳定的基础。所以需要对基层医疗机构的内部控制体系进行不断完善,依靠基层医疗机构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根据目前基层医疗机构内部控制的实际情况来强化医疗机构的内部控制,使医院全体人员都要意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医疗领导层要对内部控制给予充分的重视。但在当前我国大多数基层医疗机构经营管理工作中,普遍对内部控制缺乏重视,医院管理者并没有意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没有领导层的重视,单纯的依靠财务人员的努力来实现内部控制是无法实现内部控制的整体性的,而且当前基层医疗机构也缺乏风险意识,在具体经营活动中没有采取必要的风险防范措施,从而使基层医疗机构存在着较大的财务风险。

(二)缺乏有效的内部审计监管

基层医疗机构内部控制水平的好坏,需要依赖于内部审计监管来对其进行检查,所以在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内部控制过程中,需要做好基层医疗机构内部审计工作。但由于当前医疗机构具有特殊性,再加之受制于医疗体制的限制,基层医疗机构内部审计工作缺乏公开性和透明性,许多时候内部审计工作流于形式,形同虚设,并没有有效的起到监督的作用。由于当前基层医疗机构内部审计管理的缺失,从而使当前基层医疗机构的审核工作不到位,审计程序缺乏规范性,严重制约了基层医疗机构内部控制工作的顺利开展。再加之内部审计人员配置不合理,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配合,从而使审计工作开展受外来因素干扰较大。

(三)问责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当前基层医疗机构要进一步对问责机制进行完善,则需要对相关的责任主体进行确定,从而对问责流程进行规范,确保问责机构能够有效的落实到实处。但在当前大部分基层医疗机构中,由于没有明确相关的责任主体,而且对各个岗位的也没有明确的规定,管理层之间的管辖内容也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这就导致推卸责任的现象时有发生。同时当前基层医疗机构缺乏健全的问责制度,问责机构很难得到有效的落实,这就需要对基层医疗机构的问责机制进行完善,从而确保基层医疗机构内部控制得以加强。

二、加强基层机构医疗内部控制的有效措施

(一)对内部控制工作引起重视,不断提高风险意识

首先,管理者转变思想,积极参与到市场竞争环境中去,对内部控制工作引起高度的重视。

其次,就是需要管理者及时调整现有的管理方式,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和未来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计划,并对医院内所有的工作人员进行思想动员,积极配合财务部门,共同做好医院的内部控制管理工作。同时,基层医疗机构的管理者们还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风险意识,提高对风险进行预测和判断的能力。

最后,基层医疗机构要对各种可能会影响医院发展目标的因素进行分析,对于本身可以控制的,风险指数比较高的因素进行重点监管。不断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风险意识,才能保证安全制度得到有效的执行,降低医疗事故的发生率。

(二)加强内部审计的监管工作

有效的内部审计是保证内部控制建设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为了增强内部控制的效果,基层医疗机构可以借鉴一些成功企业的经验,不断提高内部审计部门工作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率。为了提高内部审计的水平,还应该对相关的审计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使得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不断更新,专业技能也能得到提升,这样就能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同时,基层医疗机构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时候,可以让工作人员积极参与到计算机审计技术、工程造价和经营管理的工作中来,保证内部审计的工作高质量的完成。

(三)健全问责机制,有效执行内部控制制度

一个健全完善的问责机制是保证内部控制制度能够有效落实的基础,一般情况下,问责机制的主要内容都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需要进行问责的原因和免责的事项进行文字性的描述;经过相关部门的审查之后,出具对应的法令文件;确定权利人的主要责任和责任的主体。这样,医疗机构出现问题之后,才能找到明确的责任主体来承担责任,避免推卸责任现象的发生。另外,各级医疗机构还应该增加内部控制信息的公开度和透明度,让医院的工作人员能够清楚了解医院的实际情况。

三、结束语

在当前基层医疗机构经营管理工作中,加强内部控制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对于基层医疗机构的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内部控制,才能确保基层医疗机构的资金安全,确保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为基层医疗机构获取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奠定良好的基础。特别是在当前我国大力推进医疗事业改革的新形势下,基层医疗机构更需要抓住这个良好的机遇,不断对自身的目标和业务进行调整,确保资金运作方式的科学化和合理化,从而有效的加强内部控制,做好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有效的促进基层医疗机构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军.完善内部控制促进基层医疗机构健康发展[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03-28.

[2]范亚敏.浅议基层医疗机构内部控制管理[J].财经界(学术版),2014-05-20.

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初探 篇4

但是从近年来本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和绩效工资的实际情况看, 我们也面临着一些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此笔者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面临的现况问题与今后的发展进行了认真总结并提出几点建议。

1现况问题

1.1基本药物制度提供的药品品规少, 看病可供选择的药品少, 患者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看病还需再到城里购药, 改变了老百姓的就医用药习惯, 很不方便。

1.2一些急诊或专科药品没有或不全, 医务人员无法选择治疗措施或进一步诊治, 只能将病人往上级医院转诊。

1.3有些药品目录中有, 网上也选择了, 但公司却迟迟没有药品供应或供应不及时, 甚至供应一次以后再也不供应了, 因此常常遭到老百姓对基本药物的质疑, 甚至不信任。

1.4实施绩效工资医务人员收入差距不大, 影响了多数业绩突出、承担风险较大的骨干医生的工作积极性, 医生不愿诊治一些病情复杂、并承担较大风险的病例, 加之基本药物的目录品种不多, 甚至常规药品缺少, 能转二级以上医院治疗的尽量上转, 变相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与不便[1]。

1.5绩效工资制度也限制了单位的调控能力, 其工作效率、效益都不高,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减慢。

2 建议

2.1 充分认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重要性, 加大规划建设力度, 注重政府投入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网的枢纽, 承担着基本医疗、基本公共卫生的重要职能, 按照新医改的要求, 多数常见病、多发病应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首先得到救治, 给病人带来就医方便, 价格适宜的优势。因此, 我们必须加大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力度, 反复论证, 认真规划, 尤其要规划建设好能承担部分二级医院职能的中心卫生院, 做到位置适中、交通便利、利于发展, 能发挥中心辐射作用。同时要注重基础设施和医疗仪器设备的投入, 门诊病房要设施齐全、功能合理、清洁舒适, 要能吸引病人留住病人;仪器设备要精良准确、适用可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还要加强信息化建设, 建立包括医院管理、病历处方、辅助检查、远程会诊等多系统的现代化信息软硬件设施[2]。

2.2 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队伍建设, 培养实用型人才, 注重考核奖惩

一是选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院长, 配齐班子。院长不仅要有技术特长懂业务, 更重要的是作风过硬会管理。一个卫生院院长是一个单位的核心。院长要充分发挥领导集体的作用, 带领全体职工团结一致, 奋发进取。二是加强科室和人才队伍建设。科主任是科室的领头羊, 是职工的榜样, 其医德医风、业务水平直接影响到科室职工的工作态度和技术水平发挥以及科室发展, 要充分调动科主任的积极性, 对科主任实施绩效考评制, 提高科室的业绩和效率[3]。要不断加强单位职工的学习和培训, 不断招引医学院校毕业生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 制定人才培训长期和短期计划, 不断选送医务人员到二、三级医院参加全科医师和专科医师的进修培训[4]。三是发展特色专科, 培养名牌医生[5]。一所卫生院争取建1~2个特色专科, 培养3~4名名牌医生。通过特色名牌把卫生院做精做实, 从而吸引更多的人才, 发展自身的综合实力。四是加强考核奖惩力度, 制定奖励措施。要按照一定的比例从卫生院收支结余的资金中提取奖励基金, 奖励一线岗位、关键岗位、贡献突出的业务骨干[6]。

2.3 加强二、三级医院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帮扶力度, 确实做好卫生支农工作

一是管理上的支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非常重要, 二级以上医院要按照管理规范要求, 帮助乡镇卫生院建章立制, 遵守操作诊疗常规、落实核心制度。狠抓院内感染、手术室、抢救室、供应室等的管理, 加强消毒隔离制度的执行, 抓好医疗安全、消防安全、用电安全、防盗安全等工作, 引导广大医务人员合理用药、合理治疗。二是设备的支农。二级以上医院可将更新下来的设备赠送给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并培训他们学会操作、使用、保养。同时指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如何合理购置医疗仪器设备, 让其所购设备无论是性能价格, 还是创造的经济价值等方面都很实在靠谱。三是技术的支农。二级以上医院要将适宜技术直接推广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尤其要加强大病住院进入康复期诊治技术的培训, 同时派专家到基层直接帮助培养学科带头人。让基层的医务人员真正多掌握一些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要明确帮扶目标, 确保帮扶效果, 这样才能做到二、三级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联动发展、分级诊疗、双向转诊。

2.4 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发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职能

基本公共卫生与基本医疗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两大基本职能, 两者同等重要, 缺一不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必须从讲政治的高度, 认真完成基本公共卫生工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认真组织居民开展体格检查, 建立健康档案。建立健康服务团队, 走村入户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和做好高血压、糖尿病慢性病和重性精神病及特殊人群的健康管理工作, 做好儿童预防接种和传染病的管理, 完成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和卫生监督协管等工作[7]。

通过基本公共卫生工作的开展, 一可让人民群众享受政府免费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产品[8], 感受到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关怀, 也给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增加不断与人民群众交流沟通的机会;二可帮助人民群众预防疾病, 发现健康问题和促进康复, 也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提供先机。因此我们要按要求、按标准、按进度完成各项基本公共卫生任务。

2.5 重视村卫生室的建设, 筑牢基层卫生机构网底

村卫生室承担40%的基本公共卫生任务和部分常见并多发病的诊治工作, 是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的网底, 有卫生工作的前哨之称。在缺医少药的上世纪70年代, 乡村医生为消灭血吸虫病、丝虫病、疟疾等传染病起了重要作用, 作出过巨大贡献。同样当今乡村医生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如非典和H7N9高致病性禽流感等疫情的监测中也起着很大的作用, 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村卫生室和乡村医生队伍建设。要合理科学设置村卫生室, 保证卫生室业务用房达标、科室设置合理、设施齐全, 人员依法执业, 将符合条件的乡村医生纳入卫生院事业编制管理[9]。保证乡村医生的合法收入, 帮助其解决办公经费和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等问题。实行乡村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 做到六统一, 即统一机构管理、统一人员管理、统一业务管理、统一药械管理、统一财务管理、统一绩效考核, 不断加强乡村医生的业务培训, 提高诊疗水平, 减少差错事故的发生。

2.6 完善基本药物制度, 适时增加基本药物的品种目录, 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人民群众就近就医取药提供方便

基本药物制度是医改的重要内容之一, 对促进医药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 应不断巩固和完善基本药物制度的建设[10]。由于目前基本药物的目录品种少, 有些甚至缺如, 客观上限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一些科室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 如儿科、五官科、皮肤性病科、肿瘤化疗等, 尤其对糖尿病和高血压高血脂等慢性老年患者带来购药不便。笔者认为应适时调整基本药物目录品种, 以满足患者就近方便的就医购药需求[11]。

当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正面临着历史发展的最佳时机, 我们必须抓住机遇, 建设好、管理好、发展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正确引导人民群众的就医习惯, 让更多的多发病、常见病留在基层得到合理的诊治;让二级以上医院的门诊病人得到合理分流的预期;让确实需要到二级以上医院就诊的患者经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逐级转诊, 真正形成小病在基层、大病不出县的分级诊疗就医模式。为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在新医改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摘要:如何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 充分发挥在新医改中的作用, 作者总结了当前基层医疗机构存在的一些问题, 从加大规划建设力度, 注重投入;加强队伍建设, 人才培养, 注重考核奖惩;加强上级医院帮扶, 做好卫生支农;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重视村卫生室建设;完善基药制度等六个方面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

参考文献

[1]祝荣华, 周寿祺, 李汉冲, 等.乡镇基层医疗机构当前面临的问题与建议[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13, 33 (7) :728-730.

[2]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的通知 (国发[2012]11号) [Z].

[3]邸宁, 张明, 唐春燕, 等.实施科主任绩效考评的几点做法及成效[J].现代医院管理, 2010, 8 (4) :47-48.

[4]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的通知 (国发[2012]11号) [S].

[5]方敏, 郭启勇, 刘天峰, 等.转型期基层医院生存与发展研究 (四) ——基层医院专科发展现状分析[J].现代医院管理, 2010, 8 (4) :1-3.

[6]泰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与发展意见的通知 (泰政发[2013]60号) [S].

[7]卫生部.卫生部关于印发《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 (2011版) 的通知 (卫妇社发[2011]38号) [S].

[8]卫生部, 财政部, 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意见 (卫妇社发[2009]70号) [S].

[9]江苏省卫生厅, 发改委, 财政厅, 人社厅, 物价局.关于进一步提高乡镇卫生院基本医疗服务能力的意见 (苏卫农[2013]6号) [S].

[10]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的通知 (国发[2012]11号) [S].

加强基层医疗 篇5

2012〕94号

关于加强全市基层医疗机构监管工作的通

各县区卫生局:

按照省卫生厅《转发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监管工作的通知》(甘卫医管函〔2012〕343号)要求,为进一步加强我市基层医疗机构(含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诊所、门诊部等,下同)监管工作,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请认真贯彻落实。

一、加强组织领导

基层医疗机构在为群众提供基本医疗服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坚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改善群众健康状况等具有重要意义。各县区卫生局要高度重视基层医疗机构的监管工作,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职责分工,确保基层医疗机构监管责任落实到位、工作措施到位,监督检查到位。各县区要在9月10日前对辖区内基层医疗机构组织开展一次专项监督检查,并将检查结果于9月15日前报市局医政科。

二、制定检查方案各县区要严格按照《执业医师法》、《传染病防治法》、《医疗机构管理条列》、《护士条例》、《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办法(试行)》、《乡镇卫生院管理办法(试行)》等规范性文件要求,制定检查方案,对辖区基层医疗机构的执业许可、人员资质、规章制度落实、医疗服务行为等进行全面检查,重点检查执业行为和医疗安全、基本药物制度及零差率的执行,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等工作落实情况。

三、加大培训和宣传力度

各县区要进一步加大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力度,开展医疗质量和安全、医德医风等教育活动,组织有关法律法规、合理用药、医院感染、诊疗技能和医患沟通等方面的相关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医疗风险、安全责任意识,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引导群众正确认识医疗风险,提高群众医疗安全意识和甄别假医、假药和虚假宣传的能力。

四、加大查处力度

各县区在开展专项检查的过程中,对发现的违法违规问题,要严肃查处。对医疗机构管理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和安全隐患,要强化督查落实,进一步完善管理;对拒不改正的医疗机构,要严格按照《甘肃省医疗机构不良执业行为记分管理暂行办法》记录不良执业行为记分,对记分达到24分的医疗机构,卫生行政部门要对其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进行诫勉谈话和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的培训。

各县区卫生局要围绕辖区内基层医疗机构的设立和运行情况,基层医疗质量安全监管规章制度、管理措施的建立和落实情况,基层医疗服务监管机构和队伍的建设情况,医疗质量安全评价体系的建立和运行情况等方面,通过自查、互查和抽查等方式,查找薄弱环节,及时发现问题,限期整改,确保人民群众医疗安全。市卫生局将适时对各县区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抽查。请各县区将检查工作总结于9月15日前同检查结果一并报市局医政科。联系人:杨小茜

基层医疗改革的逻辑 篇6

一、何为“保基本、强基层”

就主要提供门诊服务的基层医疗机构而言,所谓基本医疗服务(Primary Care),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也是最基本的普通门急诊服务,既包括感冒发烧这些小病,也包括慢性病管理;其次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第三是提供合理的转诊建议,对于自己不能诊治的疾病向患者推荐合适的医疗机构或专科医生。

所谓“保基本”首要就是保证城乡居民的上述基本医疗卫生需求能够得到充分满足。

那何谓“强基层”?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基层医疗机构的具体含义。对于城镇地区,基层医疗机构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这无异议。农村地区的基层指什么?大多数人认为是卫生院和村卫生室,那么到底真正的基层医生是村卫生室的村医还是卫生院的乡医?应该是村医,而不是乡医。改革以来,交通的发展使得县医院的有效覆盖范围显著扩大。人口密度较高、交通便利的平原地区的乡镇卫生院在整个农村医疗服务体系中实际上已经无足轻重:就便利程度和经济性而言,它远不如村级诊所,就医疗技术和医疗质量而言,它又远不如县医院。因此,对于人口密度较高、交通方便的平原地区,现有卫生院合理的发展方向是两个:一部分变成不设住院床位的社区门诊部,向方圆几公里的城乡居民提供较好的门诊服务,无住院服务,也就变成和村医功能一样的基层医疗机构;一部分有基础、有条件的走向二级医院或专科医院,以向周边居民提供较好的住院服务为主,不再是基层医疗机构。所以,农村地区的基层医疗机构和基层医生指的是村诊所和村医,而不应该是卫生院和乡医,因此,也不应该再强化卫生院。目前,交通便利的平原地区卫生行政部门不鼓励甚至已经禁止卫生院做手术,即使像产妇顺产这种相当简单的业务也不允许卫生院来做,那么卫生院的主要任务就是普通门诊服务和公共卫生任务了。大多数卫生院拥有执业医师3~5人左右,从规模上讲不过是一个合伙制诊所的规模。这样的卫生院功能定位和村诊所差异不大。

因此,对于农村地区来说,“强基层”指的是强化村诊所和村医的医疗服务供给能力。因此,那些打击村医积极性、损害村医利益、弱化村医的政策和做法都不是“强基层”而是“弱基层”。

显然,一个强有力的基层医疗机构应该满足以下条件:能够吸引好大夫、培养好大夫、留住好大夫,激励在基层执业者做好大夫。唯有如此,才能使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得到强化,吸引城乡居民“小病进社区”。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才算是“强基层”。

二、如何通过“建机制”实现“保基本。强基层”

下面我们来看看所谓“建机制”是什么意思?这是基层医疗体制改革的根本,改革就是体制和机制改革,没有好的体制和机制,不可能实现“保基本、强基层”的目标。

以安徽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配套改革为代表的基层医疗机构改革,建立的是公立卫生院(社区中心)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基层医疗组织结构,其中村医又被纳入乡村一体化管理。卫生院和社区中心采取的是“定岗定编定工资标准”的人事制度和“收支两条线+绩效工资制度”的收入分配制度。这样一种体制,形成的是“行政等级制+弱激励机制”,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基层医疗机构吸引不到、留不住好医生,同时在位的医生人浮于事,严重缺乏工作积极性。

我们来详细说明一下为什么会是这样一种结果:

首先,一旦整个医疗服务市场形成以公立机构占据主导地位的格局,那么就必须、必然建立严格的行政等级制,这是公有体制下缓解“公地悲剧”的不二法则,只有按照严格的行政等级层级分配公有资源,才能使得这一公立主导体系维持一个基本的效率,防止租金被彻底耗散。也就是说,在医疗服务市场由公立机构主导的情况下,医疗资源包括作为核心资源的医生,也包括与之相对应的医生工资标准等都必然按照行政等级分配,那么优质资源包括优秀医生这一核心资源必然呈现金字塔结构,行政级别越高的医疗机构获得的优质资源包括好医生越多,而处于最底层的基层医疗机构获得的肯定是最差的医生。对此,经济学中早有系统的分析,也为中国的实践所证实。

因此,一旦将基层医疗机构回归到以国有事业单位体制主导的格局,行政等级制必然出现,由此留在基层的医生必然是水平最差的医生。

此外,在乡村一体化体制下,一方面村医作为卫生院的下属,成为这个等级制体系的最底层,另一方面村医没有国有事业单位身份。不是国家雇员,这又使得村医成为受卫生院管理和控制的体制外人,既是最底层、又在体制外、还被管理,当然就成为了最弱势群体:有义务和责任,但却没有权益和保障。这种做法怎么可能强化村医队伍、提高村医的工作积极性?

其次,尽管以“安徽模式”为代表的基层医疗机构改革方案中强调“加大绩效工资比重、加大绩效考核力度,以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但公立医疗机构中实际实施的必然是“收支两条线制度+财政支付工资”的体制,由此形成的薪酬制度必然是论资排辈的平均主义大锅饭制度:同样的学历、资历和岗位,拿同样的薪酬。个人薪酬与个人的实际劳动付出,与最终的劳动成果,并无多大的相关关系,所以必然是一种弱激励制度。原因在于:(1)在对医生进行绩效考核方面,政府行政部门面临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即政府行政部门没有办法对医务人员进行有效的绩效考核。我们可以给出一个实际例证:在此次基层医疗机构改革实施的绩效工资制度中,各地卫生行政部门普遍给卫生院和社区中心医务人员设置了两个绩效考核指标,一个是门诊量,意在反映医务人员的工作量,同时也说明其满足城乡居民门诊需求的程度,这个指标是正向指标,越高越好;另一个是均次门诊费用,意在反映医务人员控制医疗费用的程度,同时也说明城乡居民的医疗负担,这是个负向指标,越低越高;表面看来,这是很不错的两个指标,前一个指标能够反映基层医疗机构解决城乡居民“看病难”问题的程度,后一个则反映解决城乡居民“看病贵”问题的程度。但事实上,医务人员很容易操纵这两个指标,调研中我们发现,财政全额发放工资以后,各地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做法如出一辙:诱导轻病病人甚至无病者多看门诊,比如建议老年人两天来量一次血压,以此做大门诊量同时降低均次费用,同时满足了两个考核指标的要求;与此同时他们又将重病者推诿到县级医院看病,从而降低实际工作量和工作强度。医生如此做,实际上加剧了城乡居民的“看病难”(需要跑到更远的县级医院排更长的队看病)和“看病贵”(县级医院门诊费用高)问题,但是他们完全达到了政府确定的考核指标要求。(2)在绩效考核方面,政府行政部门存在着明显的激励不相容问题。政府官员对医生的考核工作是典型的花别人钱为别人办事的行为,政府官员缺乏把考核工作认真做好的积极性,所谓的绩效考核最终流于形式主义。(3)公有体制下,不能允许医疗机构及其医生拥有收入自主权,不允许医生之间和医疗机构之间出现较大的收入差距。其中的逻辑很简单:因为在固定资产和运营经费来自于国家财政的情况下,在拥有国家赋予的行政垄断地位和其他特权的情况下,在拥有国家信用担保的情况下,我们很难弄清楚公立机构的高收入到底是来源于其管理者及医务人员的高水平和努力工作,还是来自于国有资产、国家信用和行政垄断产生的租金,因此没有足够的理由和证据允许公立机构的员工“多挣多得”,否则其管理者及其医务人员很可能是把主要精力放在争取更多的财政投入、更大的行政特权以及更大幅度滥用国家信用上,而不是放在提高业务水平和努力为患者服务上。因为依靠前者比后者更容易“多挣”。

nlc202309030047

我们之所以明确规定包括公立医疗机构在内的所有国有事业单位的个人工资标准和整个单位的工资总额标准,明确规定其要“严格控制人员经费(包括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即津贴和奖金、社会保障缴费、住房公积金等)”,“制定具体的工资总额控制指标”,其中的逻辑就在这里。只要维持公立体制,这个规定就是合理的。

私人或合伙执业的个体诊所,资产、信誉和劳动所有者集于一身,资本、信誉和劳动收益归于一人,不会产生任何激励扭曲,不管是通过做大固定资产、做大机构信誉还是提高个人业务水平并且努力工作。都是社会最优的选择。而投资方不是从业医生的私营医疗机构,对于收入分配,可以通过资本市场和人力资源市场上要素的自由流动以及内部的相互协商机制形成最优制衡,也是对社会有利的格局。显然,民营医疗机构没有向政府索取更多投资和特权的权力和能力。因此,也就不需要对其收入分配自主权做很严格的约束,对不同医生之间、不同医疗机构之间的收入差距也没有必要干预。由此,自然形成“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的强激励收入分配机制。

因此,公立机构形成的必然是一种弱激励机制,激励理论早就指出过,激励机制也是一个筛选机制,能力高者及愿意努力工作者倾向于选择强激励方案;而能力弱者及更愿意工作安稳者倾向于选择弱激励方案。此次基层医疗机构改革实践再次提高例证支持这一结论,自2010年基层医疗机构开始实施收支两条线制度以来,各地普遍出现了受到患者认可的高水平医生流失现象。

总结一下,公立主导导致的行政等级制使得留在公立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生必然是最差的医生,真正意义上的公立医疗机构所必然出现的“收支两条线+定岗定编定工资标准”导致的弱激励机制又会进一步挤走好医生、同时抑制医生努力提高自身业务、努力工作的积极性。

这样的做法怎么可能会是“强基层”?

于是乎,毫不奇怪,当我们形成了由真正的公立机构主导的基层医疗服务供给格局时,城乡居民在这些公立卫生院(社区中心)看到的基本是最差的医生以最差的工作态度工作。所谓“真正公立”的含义,正是某些人近年来一直在呼吁的“财政投入一定足额到位、医务人员的工资要由财政足额发放、医疗机构的运营经费和基本建设经费财政给予充分保障、医务人员的个人收入不能和医药收入挂钩”,也就是“收支两条线+财政保障工资和基本运营经费”的制度。

安徽模式的根本问题在于改革方向没有做对,把医改变成,药改。相比较而言,由于基层医疗机构面临着较强的市场竞争,从而高价卖药的能力较弱,因此和二三级医院相比,其药价虚高问题要弱得多,城乡居民的不满也弱得多,数据可以完全体现这一点,基层医疗机构承担了全国全部门诊量的62%,住院量的28%,但其药品费用却不到全国总药品零售额的10%。换句话说,对于基层医疗机构来言,药价虚高问题不是主要矛盾。城乡居民对药价虚高的不满也不是针对基层医疗机构的。基层医疗机构的突出问题是医疗服务水平包括技术水平和质量水平严重偏低,不能有效满足城乡居民就近看病的需求,不能完成把大部分门诊需求留在基层的任务,从而使得城乡居民蜂拥到二三级医院就诊,加剧了看病难和看病贵现象。因此,基层医疗机构改革应该着眼于能力建设而非药价虚高问题。基本药物制度尤其是安徽模式的根本问题就在于它不仅不能、不仅没有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供给能力,恰恰相反,它明显弱化了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供给能力。重回国有事业单位体制的定岗定编制度和收支两条线制度重新造就了铁饭碗大锅饭制度,它奖励了医疗技术差服务态度差、懒散的差医生,打击乃至挤出了技术水平高、服务态度好、工作努力的好医生。并形成了明显的负激励机制。使得年轻医生热衷于熬资历而不是学技术。

三、基层医改的目标模式

很多人一直奇怪,为什么英美德日等发达国家的诊所有那么多高水平的医生?也一直希望我们能够有足够数量的高水平全科(家庭)医生留在基层,建立分级有序诊疗、合理分工的医疗体系。遗憾的是,许多人没有弄清楚的是,英美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人家的基层医疗机构是以民营为主体的,他们不会出现“等级制+收支两条线”制度,当然能够吸引好医生去诊所并且留在诊所。而公立主导的基层医疗服务格局不可能做到这一点。

其实并不需要看美国英国的医生怎么样,看看中国的律师就可以。律师和医生这两个行业非常相似,都是依靠专业知识和职业声誉执业的。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的律师行业就走向了以个人或合伙执业为主体的民营主导格局,因此,今天我们看到的景象是,只要获得执业律师资格证书,就可以合法执业了,律师行业没有复杂的行政等级、更没有复杂的初中高级职称划分,只有由律师个人能力及声誉所决定的收费标准差异。律师事务所遍布大中小城市乃至乡村地区,他们提供了多元化的、能够满足城乡居民需要的法律服务。

事实上,中国好的门诊大夫并不像一些人所说的那么匮乏,二三级医院的门诊部有许多专注于门诊业务的好大夫。问题的核心是,或者说问题的正确问法是,为什么中国的好大夫不去社区工作甲

行文至此,基层医疗改革的目标模式已经相当清晰了:那就是像英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一样,像我们的台湾和香港地区一样,除执业资质要求外,应放开准入、形成自由执业的、以私营诊所为主体的初级医疗服务供给格局。

“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政策目标,也就是说降低城乡居民医疗负担、保障全体公民充分有效地获得基本医疗服务的任务,应该通过全民医保制度来完成,政府的任务是为全民医保筹资、补需方,同时为形成竞争性的医疗服务格局创造政策和制度环境。即便是公共卫生服务,政府很大程度上也不需要举办公立机构,而是通过政府购买就可以完成。事实上,目前农村地区的公共卫生服务很大程度上就是政府购买模式,因为承担了农村地区大部分公共卫生服务任务的村医并不是国有事业单位职工,而是民医,由他们从事公共卫生服务,然后政府支付报酬,是一种典型的政府购买模式。国务院文件[5]也明确指出:“对乡村医生提供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主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进行合理补助。”如果我们认定采取这种模式提高了“公共卫生均等化水平”,那就意味着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也能够实现“公共卫生均等化”。

具体说来,基层医疗机构改革的目标模式是:(1)提供包括公共卫生服务在内的初级医疗服务功能的全科家庭医生以个体或合伙执业为主体,也就是以民营诊所为主体;(2)城乡居民的基本门诊费用60%以上由医保负担;(3)全科(家庭)医生成为整个医疗服务体系的守门人,城乡居民首诊须到全科医生诊所,转诊由全科医生负责;(4)城乡居民拥有自由选择定点门诊机构的权力;(4)医保对作为守门人的全科医生采取按人头付费或其他适宜的(比如门诊个人账户)付费机制,医保资金跟着参保者走;某些公共卫生(比如妇幼保健、健康教育、健康档案等)经费也完全可以采取按人头付费,并且费用跟着参保者走的模式。

这其实正是那些醉心于“政府主导”体制的政府部门和学者所心仪的“英国模式”中的基层医疗服务供给格局。尽管英国实施的是全民公费医疗制度,但其中承担着医疗服务市场“守门人”角色的全科医生却是独立开业或者以合伙制形式执业的。

我们希望建立以全科医生为主体的基层医疗服务格局,问题是,哪个成功建立了全科医生制度的国家,全科医生不是以自由执业为主体?不是以民营诊所为主体?

环顾世界各国,鲜有基层医疗机构以公立为主体取得成功的案例。

加强基层医疗 篇7

在实际的工作中, 部分新药, 由于临床经验不足, 对其毒副作用观察及了解还不全面, 再因早期新药管理不严, 曾发生过严重不良后果。如2006年齐齐哈尔第二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亮菌甲素注射液”发生的严重不良反应, 安徽华源生物药业有限公司发生的“欣弗”事件等。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的颁布实施已7年, 卫生部颁布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也已快1年, 在这个过程中, 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执行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还较满意, 但基层医疗机构执行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还远远不够。如我院2010年住院患者总人数为124例, ADR报表为零,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 如基层医疗机构怕有医疗纠纷, 领导不重视, 学习宣传不够, 未与绩效挂钩等。

1 基层医疗机构加强ADR工作的管理措施

1.1 消除错误认识

以前认为上报ADR怕引起医疗纠纷, 没有正确认识到ADR的重要性。现我院本着以为人本, 以患者为天的工作态度, 实事求是, 从思想上认清ADR和医疗纠纷的界限, 让医护人员大胆参与到ADR的实际工作中去, 用法律法规来保护各项措施的落实。

1.2 高度重视, 加强监管

我院成立了以院长为组长, 分管副院长为副组长, 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 药剂科人员为监测员的ADR监测领导组, 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 由分管副院长进行监督, 并每月召开会议, 由药剂科监测员报告ADR报表收集汇总情况, 严格监管我院的临床用药。

1.3 定期学习, 大力宣传

我院领导和全体医务人员每月一起学习ADR的相关法律法规, 聘请专家举办ADR的知识讲座, 定期对全体医务人员进行ADR的知识测试, 大力宣传ADR监测的意义和重要性, 让全体医务人员认识到ADR这项工作利国利民, 是有益于人民群众的崇高事业, 这项工作不但有利于基层医疗机构的发展, 更有利于我国药品的开发与研究。

1.4 收集资料, 落实绩效

深入科室与监床医护人员交流, 走访患者询问用药反应, 让全体医务人员积极主动地参与到ADR的收集与报告中, 把各项ADR的真实情况能及时上报, 对发现ADR报表漏报、隐报的医务人员与当月的绩效挂钩, 逐步在全院形成了收集、整理、报告ADR的良好氛围。

通过以上管理措施,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2011年我我院ADR报表数为11份。

2 小结

基础医疗机构面对着广大的人民群众, 是各种药品临床应用的主战场, 在21世纪的今天, 不同品种的新药特药不断涌现, 再因临床用药多为配伍用药, 这样ADR的发生率会有所增加。所以, 加强基层医疗机构ADR的管理, 会对我国新药特药的研发与临床应用做出巨大的贡献。

摘要:目的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占住院患者的10%~20%, 但多数基层医疗机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率远远低于此值。我院2010年住院病人数为124例, ADR报表为零, 上报率为零。我院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管理措施后, 使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率有所增加。方法 提高认识, 强化管理, 明确分工, 大力宣传, 建立制度, 落实绩效。结果及结论 我院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率逐步增加, 从思想上认识到加强药品不良反应上报的重要性。

加强基层医疗 篇8

近年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社会基本医疗服务及提高人民群众健康状况方面发挥着主力军作用,但是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日益深化,给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工作带来了重大压力的同时,内部控制在实际工作中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目前我国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内部控制研究的课题不多,相关的规范化管理制度建设不完善。

(1)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内部环境是内部控制生存的土壤,也是赖以发展的基础,它直接关系到内部控制的执行和贯彻治理结构、组织机构、人力资源政策等要素。由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历史因素造成的管理不利,在绩效考评体系以及人才选拔制度管理方面不完善,造成员工素质相对低下,缺乏相应的工作积极性,严重影响到基层医疗卫生的正常运营。

(2)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内部环境风险评估大部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风险评估没有足够的重视,缺少医疗风险和财务风险意识。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者执行授权审批期间存在一系列医疗风险,且法律意识相对淡薄,不能够采取有效措施及时防范与规避风险。只知道追求工作业务量增长而忽视医疗风险,比如不适合手术的病人进行手术、应该皮试再用药的直接注射、该请专家会诊的不请专家会诊等现象,造成医疗事故频频发生,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

重大投资不进行项目可行性的论证,例如新建大楼和医疗设备等投资,不对后续经营进行充分的规划,造成资产的闲置以及资金利用率比较低下,最终带来严重的财务风险。

(3)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控制活动目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业务开展

情况,对医疗和护理的服务质量、财务预算编制、医疗费用结算与货币资金管理、费用支出和成本控制管理、物资采购与货款结算、固定资产和药品管理等各业务环节都没有进行系统化和规范化的内部控制管理。

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内部控制的依据和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于2001年6月发布了财会【2001】41号《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试行)》;卫生部于2006年6月颁布实施了《医疗机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规定(试行)》;2011年,财政部会同卫生部等有关部门分别出台了公立医院的《医院财务制度》、《医院会计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制度》。财政部等部门以上法规的陆续出台,为公立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改进内部控制指明了方向,成为我国公立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内部控制研究方向和实际应用的准绳。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内部控制属于现代化管理的组成部分,也是企业管理的关键内容,在维护稳定和可持续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内部控制建设,完善内部管理机制及监督机制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减轻医疗费用负担的基础,是保证基层医疗卫生工作正常运行的前提,也是维护国有资产安全、保证财务收支合理合法、会计资料真实准确、促进廉政建设健康发展、实现经营管理目标、提高两个效益而形成的一种内部自我协调、制约和检查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的控制体系。面对新的形势分别从改善医院内部控制环境、科学建立相应的风险管理与评估机制、积极开展内部控制管理活动、增强信息沟通与内部监督管理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内部控制,才能保证医疗经营活动的效率性和效果性、资产的安全性、经济信息和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从而促进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内部控制目的措施和方法

(一)提高全员内控意识,完善内控制度,优化内部控制环境

应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文件精神,建立并制定一套完整系统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和绩效考评管理办法,来监管日常经济业务运营活动。通过建章立制加强机构管理者和相关人员内部控制意识,可有效推动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强化治理结构,优化组织结构和内部控制环境。各工作岗位分工要精细,职责要明确,责任到人,确保办理业务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监督,尽可能防控舞弊发生,强化管理透明度,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保证事前、事中、事后的内部控制,使得工作顺利高效的开展,实行岗位职责绩效考评和追责制。

(二)建立风险评估机制,强化控制活动

内部控制系统划分医疗质量评价系统、财务管理系统(预算控制系统、货币资金控制系统、日常收入支出控制系统、实物资产控制系统)内部审计控制等子系统以日常工作进行风险的预警和防范工作,所有重大的投资项目需要进行可行性的论证,防止财务风险发生;对医疗活动不定期的进行检查、监督,同时开展医疗岗位业务学习,提高医护人员专业知识和医疗风险意识,防范医疗事故的发生,最大限度降低财务风险,保证企业经济效益的获得。

1、积极构建医疗机构的质量评价系统

按照实际情况从定性评价方面以及定量评级方面实施全面评价,相应的评价指标包括运营环节指标、环节质量指标、基础性质量指标以及医疗终末期间的质量指标评价体系。

2、构建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系统

从某种程度上讲,会计核算属于企业财务管理的基础性工作,而财务管理又是单位核心管理工作,因此,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工作是重中之重。

(1)构建预算控制系统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预算编制应为全面预算,是财务工作的基本依据,预算的编制方法应由传统的基数法更改成卫生部明确指出的零基预算方法,尽可能的压缩不必要的开支,保证预算年度中每项支出是在考虑所有事项的轻重缓急后测算得出的从而制定出科学合理的预算。

(2)构建货币资金控制系统货币资金是流动性最强,控制风险最高的资产。加强收款员的日结管理制度和HIS系统自动结账的功能,使财务的收入与HIS系统的报表金额达到完全一致,并要设置专人核对现金、银行存款金额及预收账款和应收账款等金额的正确性,有效利用“网银系统”“、公务卡结算系统”等网络处理方式,规避货币资金的短缺、安全、使用效益的风险。从而保证了财务数据信息真实、准确、可靠。

(3)构建日常收入与支出控制系统规范财务管理和结算的资金监管,加强审批功能和程序的管理,完善财务收支制度,有效增收节支,控制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加强对原始凭证的真实合理性审核;制定各类单项成本核算定额并严格执行。要做到人员控制、授权控制、支付程序控制和限制接触控制等。

(4)构建资产物资控制系统借助控制管理能够有效维护相关实物资产的安全性、完整性,进而实现合理化配置以及科学使用,最终为资产物资管理工作的健康发展提供相应的物质条件以及经济性保证。对基本医疗药品、卫生材料、固定资产进行分类管理,实行公开招标采购,定期进行实物清查盘点,做到账实、账账和账表相符。

3、构建内部审计系统

并科学建立内审机构以及内审控制管理制度,积极拓展审计职能,加大对内审人员的技术培训力度,从而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实现审计工作的客观性与公正性,使每一位工作人员都可以做到忠于职守以及廉洁守法。

(三)强化信息系统安全控制,保证财务数据的完整

从国内外的实践经验看,信息化可以促进控制管理水平的提升,构建良好的基层医疗机构形象,从而有效促进基层医疗事业改革以及医疗发展。

制定规范化的操作控制流程。在财务信息数据处理过程中,必须要经过输入环节、审核环节、入账环节、保存环节以及输出环节等流程。而且要做个每一个环节中的相关工作人员必须要严格按照相应的控制权限来执行操作,严禁越权应用专业化信息系统,实现财务原始数据的真实性以及完整性,并确保信息系统科学性以及实用性。

一般情况下,会计信息在网上进行实时处理的时候,相关数据都是借助网络传输实施科学化处理的,然而因互联网具有开放性的特点,网络病毒侵袭现象比较常见,非常容易使数据信息存在安全隐患。因此,网络管理工作人员必须要加强信息加密管理,营造安全的网络环境。

(四)加强内部监督,实现内部控制管理无盲点

建立健全科学化的财务信息系统的监督管理平台,制定出合理化的内部制约以及监督机制,实现内部各环节的全方位实时控制。做好财务控制管理制度落实工作的效果评价,为充分发挥控制管理制度的作用,可以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及时完善其薄弱点。

积极发挥审计监察部门的重要作用。是内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信息系统管理工作过程中给予内部审计机构一定权限,实现数据库的共享,促进资金的安全使用,切实发挥审计作用。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根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内部控制现状及在实际工作中的意义和作用,初步探索和研究了内部控制改造的措施和方法。由于各地区状况有所不同,因而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内部控制制度。相信随着我国内部控制理论的不断发展,内部控制的管理水平会不断提高。

摘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内部管理以及控制工作主要是针对相关经济活动所实行得风险防控管理,致力于预防舞弊以及预防腐败,从而维护资金的安全性以及完整性,是确保财务信息真实准确的关键。本文从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内部控制环境、建立风险评估机制、强化内部控制活动、加强信息沟通及内部监督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内部控制,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国财政部财会[2001]41号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

[2]孙思惟.F大学基于信息化环境的财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J].财务与会计,2014(01)

基层医疗机构医疗废物管理经验介绍 篇9

1健全的管理体系是保障管理规范的前提, 符合医院实际的规章制度是有效的管理工具。

(1) 建立、健全医疗废物管理责任制, 明确法人代表为第一责任人, 成立院内医疗废物管理领导小组, 成员包括院感办、医务科、护理部、后勤总务科、门诊部、安全科等科室负责人。

(2) 院感办为具体监控部门, 负责检查、督促、落实本单位的医疗废物管理工作。

(3) 根据《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等, 结合我院实际修订规章制度, 包括医疗废物管理人员岗位职责、医疗废物管理制度、医疗废物分类收集方法和工作要求、医疗废物意外事故应急方案、医疗废物转运、交接制度、医疗废物处置人员防护制度、医疗废物转运车辆管理制度等。

2将本院产生的医疗废物交由市级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中心进行处理, 并签订合同。

3建立符合要求的医疗废物暂时贮存设施、设备。

(1) 结合我院实际情况, 选址建设医疗废物暂时贮存间, 并悬挂张贴明显的医疗废物警示标识和“禁止吸烟、饮食”的警示标识, 配置洗刷设施、防鼠板、磅秤、紫外线灯等。

(2) 暂时贮存病理性废物的科室, 配备冰箱, 达到低温贮存的要求。

(3) 为运输工人配备工作服、雨靴、防水围裙、帽子、口罩、手套、洗手用品等个人防护用品。

(4) 全院统一制作《医疗废物产生地点分类收集方法示意图及文字说明》, 并张贴在各科室暂时贮存处。

4定期组织有关医疗废物管理的培训, 全员掌握应知应会的相关知识。

(1) 全院培训医疗废物相关法律法规、分类收集、安全防护及紧急处理等知识。

(2) 定期培训医疗废物运输工人工作制度、卫生防护制度、车辆管理制度及紧急处理等知识。

(3) 每年举行1次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和意外事故的应急演练。

5及时发现、改进医疗废物管理工作中的缺陷, 做到工作的持续改进。

(1) 院内督导存在问题书面反馈给科室, 分析原因进行改进, 并追踪整改情况。院感办每月不定期进行质量督导, 主要内容包括产生医疗废物的科室分类收集、规范处置等制度的落实情况, 以及运输工人规范包装、转运、交接登记、职业防护等内容。每季度由院感办牵头, 管理小组对院内医疗废物分类收集、运输、暂时贮存及处置过程中的专业技术、职业卫生防护和紧急处理等内容进行全面检查与督导。

加强基层医疗 篇10

一、医改实施后单位收支变化及职工福利情况

我区自2009年医改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基层医疗卫生单位收入大幅度上升, 总收入由2007年的4258万元, 到2014年底19498万元。其中:财政补助由2007年的343万元, 到2014年的8365万元;医疗收入从2007年的3915万元增长到2014年的10625万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和卫生室 (服务站) 的管理逐步上轨道, 基药的执行和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日趋完善, 药占比明显下降, 老百姓的自我健康意识明显加强, 看病就医的费用下降显著, 真正享受了医改带来的实惠。虽然如此, 但还有许多地方与医改的初衷相违背, 如:各项工作的要求不断提高, 职工人数随之增加, 从2007年在职职工515人增加到2014年1053人, 职工工资不断上调, 带薪年休假等待遇逐步到位, 而骨干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如从前, 奖勤罚懒、奖优罚劣的力度不够大, 难以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普遍存在人浮于事, 上进心不够, 原因就在于人员得罪不起, 稳定高于一切的思想;奖励性绩效工资总额不足, 难以扩大分配差距, 管理者权限受限制。

二、基本药物制度实施以来的利弊

我区2010年2月开始实行基本药物制度, 实施范围为全区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立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站。基药实施前后, 我区的各项基本数据及指标对比:门诊人次从2007年38.91万人次增长到2014年108.19万人次, 门诊均次费用变化不大, 2007年个人负担与医保负担之比中个人负担部分偏重, 到2014年个人负担与医保负担之比为2/3。出院者人均费用有所上升, 2007年人均1300元, 2014年人均2300元, 但其中个人负担比例呈下降趋势, 药占比从2007年的55.9%下降到2014年的45.32%。此一系列数据综合说明基药制度的实施与其目的是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 看病贵”紧紧相吻合, 很大程度上纠正了过去的滥用药, 滥用高价药, 滥用抗菌素, 进药渠道不正规等现象。但仍有需要完善的方面:一、由于基本药物品种有限, 药商伺机提价, 加上药品配送的相对垄断, 部分品种的基本药物采购没有下降反而上升。二、政府遴选的基本药物品种以专家经验为主, 并不能完全满足基层单位的临床用药, 如痛风、腰腿病、关节炎等临床用药药量受限, 经常出现政策性“缺药”。三、部分常见慢性病的常用药品不包含在基本药物目录范围内, 而目录范围之外的药品又不得自行采购, 加之医务人员的用药习惯不尽相同, 致医疗业务的开展受到了影响。

三、医疗服务价格的偏低, 严重制约基层医疗机构的前行

当前基层医疗机构主要是常见病的诊治, 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 老百姓的健康意识明显增强, 但乡镇卫生院以往开展的手术项目近几年来呈明显下滑趋势, 所看病种也严重受到限制, 业务工作量也明显大幅减少, 最明显的体现在这两年来基层医疗机构呈业务收支倒挂现象。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当前开展的项目有十一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如:高血压, 糖尿病, 老年人的健康管理, 健康教育宣传, 健康档案的建立等这些基本都是免费无偿服务, 中医康复主要有针灸推拿理疗按摩等, 这些项目开展过程中的收费均是按照国家统一的收费标准., 收费价格偏低.在这些项目的开展上要占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同样导致业务收支的不平衡现象。

四、推进基层契约式服务开展, 基层医疗服务需新增的服务和延伸服务价格项目

近年来,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快速上升, 传统的医疗服务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人的健康需求。而契约式医疗服务作为一项新的服务模式, 正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契约式医疗服务的推行, 旨在与广大居民建立长期稳定的服务关系, 为居民提供主动、连续、个性化服务, 引导更多的居民到乡镇或社区医疗保健机构就诊, 促进分级诊疗、有序就医格局的形成, 充分发挥现有医疗卫生资源最大服务效益, 让每一位居民都能享有基本健康保障。为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医疗、养老、护理服务需求, 大力开展以医疗护理康复为基本内容, 拓展日托及机构养老健康服务内涵, 根据居民不同需求, 为社区、乡镇居民提供连续、综合、有效、个性化的医疗、养老、护理一体化的健康服务。这一系列契约式服务的开展, 目前政府未能根据形势的需要, 在宏观调控下分级分层地制订出政府指导价格, 此价格的制订也应与医保政策相结合, 做到真正做到让利给群众。

五、完善基层医疗服务价格政策的建议

(一) 基层医疗机构是实施医疗卫生服务的最基层的主体, 是距离群众最近, 为城乡居民提供安全、可及、均等化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对所付出的医疗卫生服务劳动有建议权, 政府制定基药及医疗服务价格应充分调研广大基层医务工作人员的意见, 相应的地域差异也应该在考虑范围之列。

(二) 定期调整基本药物目录, 按照防治必需、安全有效、使用方便、中西药并重的原则, 结合实际使用情况遴选基本药物目录, 保持合理数量、优化品种结构, 增补品种时, 要充分考虑基层常见病、慢性病用药, 适当考虑地区性群众用药习惯。

(三) 确保基层医疗机构“一般诊疗费”实施到位。基层医疗单位设置一般诊疗费是国家医改的一项重要政策, 是基层医疗机构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政策后健全补偿机制的一项重要措施, 但由于但在与市、区医保部门结算时, 不予认可, 我区仅对新农合人员执行了“一般诊疗费”项目。因此, 要进一步宣传增设一般诊疗费的目的、作用和意义等, 特别要发挥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的主观能动作用, 通过他们做好宣传解释工作, 让政策深入民心, 消除负面误导。加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统一, 建立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和区域基本医保统筹政策, 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新型医保制度。

(四) 基层医疗机构能开展的收费价格明显偏低, 比如说有些检验项目连试剂成本都不够, 而有些收费项目价格虽然高, 但基层医疗机构开展不了或虽能开展但数量少, 试剂成本多收不回, 医疗卫生服务中还有不少免费项目, 如隔年的居民体检、老年人体检等, 因此应适当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所能开展的诊疗项目的收费价格。新推进的契约式医疗服务收费依据的制定迫在眉睫, 完善的基层医疗机构服务价格形成机制对改善城乡居民的“看病贵”的问题有着极大的积极因素, 大大促进基层医疗卫生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郑大喜.我国医院医疗服务价格管理现状及改革思路[J].中国卫生产业, 2013 (02) .

[2]吕馥蓉.完善医疗服务价格政府管制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 2013.

[3]卢艺.我国医疗服务价格监管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对策研究[D].山东大学, 2013.

[4]赵玉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卫生事业的发展走向[J].卫生经济研究, 2012 (06) .

[5]于红文, 徐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国家基本药物价格政策后的调查, 2011 (4) .

上一篇:应用性写作评价下一篇:门冬氨酸钾镁合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