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生化

2024-08-31

临床生化(精选十篇)

临床生化 篇1

关键词:临床生化检验,溶血,影响研究

在目前的临床上,检验工作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其中血液的检查可以作为疾病诊断的辅助手段,来检验疾病的种类及疾病的发生的状态[1]。因此,血液检验的准确性显得极为重要,这就对血液标本的质量提出了要求,在采集血液的过程中,要注意对血液标本的保存,很多因素[2]都会影响血液标本的质量,如采集时的速度,离心的速度,水浴的温度过高等,这些均可引起血液标本发生溶血,进一步的对血液标本的质量产生不良的影响,本研究旨在探讨临床检验中溶血对生化检测结果的影响,现将其介绍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选取2014年1月~2014年10月在我院进行体检的65例正常人,其中男性43例,女性22例,年龄在22~60岁之间,平均年龄(42.09±2.41)岁。所有的患者都进行静脉抽血10毫升的操作,将每人的10毫升血液平均分为两份,再将两份血液随机的分到两个组中,观察组、对照组,每组各有65份样本,将观察组的样本进行溶血操作。对65例体检者的一般情况如性别、年龄、血脂、血糖、血压等进行统计学分析,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将对照组的样本在1200转/分钟的条件下进行离心,取其中的1毫升作为待检测样本;观察组的样本使用人工的方法使其发生溶血的现象,在1200转/分钟的条件下进行离心,取其中的1毫升作为待检测样本。

使用奥林巴斯4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所取样本进行相应的检测,检测的项目包括甘油三酯、碱性磷酸酶、尿酸、谷草转氨酶、总蛋白、直接胆红素、总胆红素、酸性磷酸酶、血糖等,并对观察组及对照组检测后的结果进行比较。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对本研究所得的数据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

2 结果

对观察组与对照组的临床检测生化结果进行比较,正常血液与溶血的血液的临床生化指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具体结果表1。

3 讨论

溶血[3]是临床检验工作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影响检测结果的现象,主要是由于红细胞的破裂导致血红蛋白溢出细胞外。导致血液标本溶血的因素有很多,如标本所处的环境过酸或者过碱、低温、强力震荡等,另外,随着真空管在检验工作中的应用越来越多,血液标本发生溶血的可能性也逐渐增大[4],对检测结果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这样对结果的准确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也给疾病的诊断带来了不确定性,因此,在临床检验的过程中,要保证血液样本的质量,从而对结果的准确性进行保证。

本研究的结果显示,有些生化指标在溶血后显著地下降,有些指标在溶血后则显著升高,由此可以看出,溶血对临床检验的结果影响很大,这就对疾病的诊断造成误导,因此,在临床的工作的过程中,要对医护人员的操作进行规范,在抽血的时候要注意抽血的速度,不要对盛血的仪器进行过分的摇晃;不能使用酒精进行消毒;对血液的标本进行离心的时候要注意离心速度;如果标本溶血,则要重新采集标本,做到规范化。

言而总之,临床检验是一种诊断疾病的重要的辅助手段,能对相应的疾病提供血液学理论上的依据,在疾病的诊断及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价值,溶血会使结果严重的偏离实际情况,因此在临床检验工作中,要做好血液标本的保存工作,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与对照组相比,*P<0.05

参考文献

[1]杨环.标本溶血对临床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分析[J].继续医学教育.2014.28(8):35-36

[2]万东文.临床生化检验中溶血对结果影响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2.7(6):90-91

[3]格桑卓玛.溶血现象对临床生化检验的影响分析[J].现代养生.2014.5(11):115-116

临床生化室内质量控制流程 篇2

检验科临床生化室内质量控制流程

①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质控措施需要有管理手段和制度来保证其实施,在开展室内质控之前要建立和健全管理制度。

② 搞好质量控制知识培训:使工作人员掌握质控基础知识,能通过质控图查找失控原因,及时发现解决工作中的问题。

③控制好质控血清的质量:在开展质量控制前,必须认真选择和标化各种标准品,并注意观察其稳定性和瓶间差。高质量的定值质控血清是质控的最佳保证;

【操作步骤】

一、室内质控品的选择

理想的室内质控品至少应具备以下特点:

人血清基质;无传染性;瓶间变异小,酶类项目CV%<2%,其它分析物CV%<1%;冻干品复溶后稳定性好,多数常规生化项目2~8℃稳定7天,-20℃稳定30天;有效期应在1年以上。

二、质控品的正确使用与保存

严格按质控品说明书操作和保存,不使用超过保质期的质控品;冻干质控品的复溶确保所用溶剂的质量和所加溶剂的量的准确性,复溶时应轻轻摇匀,使内容物完全溶解,切忌剧烈振摇,防止泡沫产生,复溶时间不得少于20分钟;质控品要在与患者标本同样测定条件下进行测定;每天至少做两水平以上质控品。

应用质控品的注意事项:

1、要充分了解控制品的复溶过程。

2、要仔细阅读产品说明书,注意各分析物的稳定性。

3、说明书的质控值只为对应的检测系统提供数据参考。

4、“开放”检测系统可考虑选用无参考值质控品。

5、实验室应尽量保证质控品批号的稳定。

6、了解质控品和病人血清的差异——基质效应。

7、质控品的值不具有溯源性。

三、室内质控图的绘制 1.均值和质控限的确定

在开始室内质控时,首先要确定质控图的均值和质控限,将质控品应与常规标本一起测定。根据20次质控结果(每天开一瓶,一天测一次),对数据进行离群值检验(剔除超过3s外的数据),计算出平均数和标准差,作为暂定均值和暂定标准差。以此暂定均值和标准差作为下一个月室内质控图的均值和标准差进行室内质控;一个月结束后,将该月的在控结果与前20个质控测定结果汇集在一起,计算累积平均数和累积标准差(第一个月),以此累积平均数和标准差作为下一个月质控图的均值和标准差。重复上述操作过程,连续三至五个月。以最初20个数据和三至五个月在控数据汇集的所有数据计算的累积平均数和标准差作为质控品有效期内的常规均值和标准差,并以此作为以后室内质控图的均值和标准差。对稳定性较短的质控品,均值的建立可在3至4天内,每天分析每水平质控品3至4瓶,每瓶进行2至3次重复。收集数据后,计算平均数、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对数据进行离群值检验(剔除超过3s的数据)。如果发现离群值,需重新计算余下数据的平均数和标准差。以此均值作为质控图的均值。至于标准差,可采用以前变异系数(CV)来估计新的标准差。以前的标淮差是几个月数据的简单平均或甚至是累积的标准差。这就考虑了检测过程中更多的变异。标准差等于平均数乘以以前变异系数(CV%)

2.绘制质控图及质控方法(规则)的应用

根据质控品的靶值和质控限绘制质控图,并将原始质控结果记录在质控图表上,保留打印的原始质控记录。将设计的质控规则应用于质控数据,判断每一质控结果是否在控。现多采用Westgard多规则即:12s/13s/22s/R4s/10X。

四、失控情况处理及原因分析

室内质控出控时,应填写失控报告单,并上交专业主管,由专业主管做出是否发出与测定质控品相关的那批患者标本检验报告并分析及登记失控原因。失控信号的出现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包括操作上的失误、试剂、校准物、质控品的失效,仪器维护不良以及采用的质控规则、质控限范围、一次测定的质控标本数等等。失控信号一旦出现就意味着与测定质控品相关的那批患者标本报告可能作废。此时,首先要尽量查明导致的原因,然后再随机挑选出一定比例(例如5%或10%)的患者标本进行重新测定,最后根据既定标准判断先前测定结果是否可接受,对失控做出恰当的判断。对判断为真失控的情况,应该在重做质控结果在控以后,对相应的所有失控患者标本进行重新测定。如失控信号被判断为假失控时,常规测定报告可以按原先测定结果发出,不必重做。当得到失控信号时,可以采用如下步骤去寻找原因:

失控原因分析

(1)立即迅速、仔细的回顾整个操作过程。分析有无特殊情况,如电压波动、仪器不稳、试剂瓶标签脱落、试剂放置位置不符合要求、质控品瓶盖松动、复溶过程异常等。并应检查使用的容器、量器是否正确、仪器有无变动(如波长旋钮移动了位置)、校准品或试剂有无变更生产厂家、批号或接近失效期等,同时复查计算结果。

(2)立即重测定同一质控品。如是偶然误差,则重测的结果应在允许范围内(在控)。如果重测结果仍不在允许范围,则可以进行下一步操作。

(3)新开一瓶质控品,重测失控项目。如果新开的质控血清结果正常,那么原来那瓶质控血清可能过期或在室温放置时间过长而变质,或者被污染。如果结果仍不在允许范围,则进行下一步。

(4)新开一批质控品,重做失控项目。如果结果在控,说明前一批血清可能都有问题,检查它们的有效期和贮存环境,以查明问题之所在。如果结果仍不在允许范围,则进行下一步。

(5)进行仪器维护,重测失控项目。检查仪器状态,查明光源是否需要更换,比色杯是否需要清洗或更换?对仪器进行清洗等维护。另外还要检查试剂,此时可更换试剂以查明原因。如果结果仍不在允许范围,则进行下一步。

(6)重新校准,重测失控项目。用新的校准液校准仪器,排除校准液的原因。

(7)请专家帮助。如果前六步都未能得到在控结果,那可能是仪器或试剂的原因,应和仪器或试剂厂家联系请求他们的技术支援。

如何正确对待失控

质控在控:患者样本可以检测和报告。

质控失控:1.停止患者样本的检测。2.拒发检测报告。3.寻找原因。4.解决问题。5.对失控时的患者样本进行重新检测。6.做好记录。7.避免用不正确的方式对待失控。8.盲目的重复检测质控品。9.试用新控制品。

失控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的处理失控!

查明失控原因并解决问题:

1、查看质控图,根据失控规则明确误差的类型。

2、判断误差类型和失控原因的关系。

3、自动分析仪多项目检测系统上常见因素,单个项目还是多个项目出现失控。

4、与近期变化有关的原因。

5、确认解决问题,做好记录。

五、室内质控数据的管理 1.每月室内质控数据统计处理

每月末,应对当月的所有质控数据进行汇总和统计处理,计算的内容至少应包

括:当月每个测定项目原始质控数据及除外失控数据后的平均数、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当月及以前每个测定项目所有在控数据的累积平均数、标准差和变异系数。

2.每月室内质控数据的保存

每个月的月末,应将当月的所有质控数据汇总整理后存档保存,存档的质控数据包括:当月所 有项目原始质控数据;当月所有项目质控数据的质控图;上述所有计算的数据(包括平均数、标准差、变异系数及累积的平均数、标准差、变异系数等);当月的失控报告单(包括违背哪一项失控规则,失控原因,采取的纠正措施)。

3.每月上报的质控数据图表

每个月的月末,将当月的所有质控数据汇总整理后,应将以下汇总表上报实验室负责人:当月所有测定项目质控数据汇总表;所有测定项目该月的失控情况汇总表。

4.室内质控数据的周期性评价

每个月的月末,都要对当月室内质控数据的平均数、标准差、变异系数及累积平均数、标准差、变异系数进行评价,查看与以往各月的平均数之间、标准差之间、变异系数之间是否有明显不同。如果发现有显著性的变异,就要对质控图的均值、标准差进行修改,并要对质控方法重新进行设计。

系统误差

1、质控结果的均值发生变化是系统误差的证据。均值的变化可表现为倾向和漂移。

2、倾向提示检测系统可靠性的逐渐丧失,这种变化通常是缓慢而细小的。

3、漂移则是指控制品均值的突然改变。

倾向和漂移

产生系统误差的因素:

1、样品或试剂加样系统安装不完整。

2、恒温系统温度偏倚或漂移。

3、实验场地室温或湿度不合适。

4、试剂或校准品批号更换。

5、试剂在使用、储存或运送过程中变质。

6、校准品在使用、储存或运送过程中变质。

7、控制品在使用、储存或运送过程中变质。

8、控制品处理不当,如:不要求冰冻的却冰冻了。

9、滤网脏。

10、光源坏。

11、检测系统使用非试剂级用水。

12、近期做过校准。

13、更换操作人员。

随机误差

技术上,随机误差是对于预期结果无一定方向与大小的离散。在 QC 结果中,相对于均值发生的正或负的离差被定义为随机误差。这些若被确定为可接受(或预期)的随机误差,并由标准差量化;若数据点超出预期的数据群体(即,数据点超出±3s限值)的,为不可接受(未预期)的随机误差。

产生随机误差的因素:

1、电源。

2、控制品的重复加样。

3、控制品编号错误。

4、水中产生气泡。

5、试剂或样品加样系统内有气泡。

6、控制品复溶不正确。

7、控制品储存于自动化霜冰箱内。

如何提高临床生化检测质量 篇3

【关键词】提高;临床生化;检测质量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3-0173-02

临床生化检测是一个比较复杂而又繁琐的过程。在进行临床生化检测过程中,其结果的准确性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有一部分来自于检测过程中所使用的试剂、设备等,也有一部分取决于检测过程中的细节工作。本文结合实际的临床检验工作经验,针对如何来提高临床生化检测的质量,进行简单的分析与探讨。

一、临床生化检测质量的影响因素

(一)生理因素

影响临床生化检测质量的生理因素表现为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及在检测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生理性波动、妊娠等不同的机体特征,这都将会影响到临床生化检测的质量。如对于女性而言,其月经期为生理特殊的时期,在正常的情况下,处于月经期间的女性体内的激素水平会与平时不同,如果患者正好处于月经期间,加之情绪的紧张,会使得身体处于一种应激的状态,其表现为患者机体内的血糖、游离的乳酸水平以及脂肪酸等都有相应的升高,从而影响到临床生化检测的结果。同样如果受检者在进行检测之前,短时间内进行过剧烈的运动,就会使得受检者所检测出的磷酸肌酸激酶的水平要比平时高出很多。

(二)标本的因素

在很多的临床实践中,对于标本采集方法的不正确,或者是处理不当,以及其他不规范的操作,都将会使得相关的检测结果受到影响或异常。如在实际的临床实践过程中,常见的脂血、溶血等问题,都将会导致最后的检测质量不达标准。溶血标本严重影响血清K+、乳酸脱氢酶等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其次就是检验人员的行为与素质,也将会直接影响最后的临床生化检测质量。如对临床检测仪器的不规范操作或者是理论知识的不足等,都是在临床生化检测过程中出现误差的一些本来可以避免的人为因素。

(三)饮食用药

要进行临床生化检测前,受检者的饮食也将会对临床生化检测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与此同时,也将会影响到体内其他物质的水平,如果在检测前受检者进食后,其血液中的脂质成分将会增加,从而对其具体的项目生化检验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除此之外,对于药物的服用所产生的一些机体反应,也会影响到最后临床生化检测的结果。

(四)检测方法与设备

正确、科学的临床生化检测方法有助于其最后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因而在实际的临床生化检测过程中,应当选择最为合适的一种检测方法。再者,要确保进行临床生化检测的仪器处于正常使用状态,如果对于检测仪器的操作不当或者不注意保养,都将影响最后的临床生化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二、强化临床生化检测的质量措施

(一)做好检验前的准备工作

在进行临床生化检测之前,可以先对受检者的病理状态以及治疗的方式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从而客观地判定检验结果。例如,对于月经期间的女性,以及在检测过程中表现出的内心紧张、受检者短时间内进行过剧烈的运动等众多的情况,都应当尽量的避免去进行临床生化检测,另外,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受检者也应当分情况来进行检查。

(二)把控好分析前的质量

首先是对于临床生化检测标本的要求,通常情况下,在进行采集标本的时候,是要求受检者早上在空腹的状态下进行检测,以受检者空腹12个小时以上为最佳,但也不能由于受检者因过于饥饿而使得体内的糖、血清蛋白等含量降低,从而影响到临床生化检测结果,另外在检测过程中还需要受检者有一个平静的心态。

其次就是对于采集标本时的质量控制,在进行采集时,应当注意是否有溶血的现象出现,同时,还需要保持采集所用的容器以及工具的干燥与卫生。对于受检者采集所选择的部位也要尽量避开机体的发炎、水肿等部位,以免影响到临床生化检测的结果,当标本采集完毕之后,可以把针头取下,然后再慢慢地沿容器壁注入于容器之内。

最后就是对于采集标本的传送与保存。对于采集完的血液标本不适合于放置时间过久,否则会使得血液中成分发生变化,所以一般情况下,都会有专人及时的送达采集标本。如果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于无法及时送达的采集标本,应当把血液的标本与血清分离之后,把上层的清液放置于4℃的冰箱中进行冷藏。在整个临床生化检测过程中,如果出现有溶血的情况,则应当及时的进行沟通并进行重新采血。值得注意的是,在整个的采集标本过程中,从采集到运送、保存等过程,都应当尽量做到不要让标本与人体皮肤、试验台面以及污染容器等外界的物体有接触。

(三)采用正确合理的方法进行检测

当把采集的标本进行送达时,对于所选择的检测方法应当有一定的合理性与实用性,另外,对于检测所采用的设备、物品,也应当做到定期的检查,从而确保检验试剂的有效期以及检验仪器设备的准确度,降低检测结果发生偏差的几率。在进行使用仪器设备检测时,需要建立一个统一的操作流程,同时也要加强对临床生化检测人员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的操作技能的培训,从而提高临床生化检测质量的准确性。除此之外,在日常的检测工作中,要对仪器的性能有一定的了解,并且注意日常的管理,既有利于仪器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又能够有效的延长使用寿命,降低仪器的维修成本,从而保证仪器处于一个正常的工作状态。

(四)分析后的质量把控

在进行临床生化检测后,对于同一受检者的相同项目,要做好对比工作,并且对于同一天之内的检测结果也要做到认真观察,并且要有相关的记录,如果合格,则可以把相应的化验报告填写好发放给病人,同时操作人员需要把原始的数据做好备案以便存档。

临床生化检测质量的准确性将直接会影响到对于疾病的诊断以及相应的治疗方案,由此可见,临床生化检测在临床诊疗过程中的重要性。而在进行临床生化检测过程中,会受生理因素、仪器设备、工作人员因素以及标本本身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从而导致临床生化检测质量的不合格,因此,在强化临床生化检测质量的过程中,需要对检测的每一个流程做到认真、细致,并且按照严格的规定来进行操作,同时提高操作人员的职业素养,尽量减少一些可避免的人为因素,从而保证临床生化检测的质量和准确性。

参考文献:

[1]王迅,伍晓菲,向东,朱永明.血液筛查的可靠性及其证明[J].中国输血杂志.2014(12)

[2]王海英.血液生化检测分析各阶段质控影响因素的探讨[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3(09)

溶血对临床生化检验影响的临床分析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125例由于抽血或其他原因导致生化标本溶血的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62例, 女63例, 年龄20~68 (35.9±4.6) 岁, 所有患者均于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5ml, 第1管为病区抽取的溶血不合格标本, 第2管为通知病区重抽后的标本, 并对试管做好相应编号。

1.2 方法

采用日立集团提供的7600生化分析仪测定直接胆红素、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谷氨酸转肽酶、尿酸含量、肌酐、血清葡萄糖含量, 记录溶血前后的数据。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与溶血前相比, 溶血后血液样本中直接胆红素、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谷氨酸转肽酶、尿酸含量显著升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尿酸氨、肌酐、血清葡萄糖与溶血前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附表。

3 讨论

临床生化检查结果是否真实、可靠将直接影响病情的诊断, 因此, 明确影响血液样本的相关因素对提高生化检测准确性有重要的意义。但临床实际操作中由于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 血液样本生化指标往往出现偏差, 从而影响病情的诊断[3]。因此, 为了提高临床生化指标检测的准确率, 在血液样本采集及检验过程中应注意如下问题: (1) 正确、规范采血过程:在采血过程中, 应选择较粗、弹性较好的血管进行抽取, 避免在瘀痕部位再次采血。同时采血过程中应注意严格按照无菌操作步骤进行, 并保证采血医疗设备消毒干净, 完整无损。当采血过程中需应用抗凝剂时, 应立刻将抗凝剂摇匀, 防止过分震荡损害血液样本, 抽血完毕后应马上将血液样本送检, 避免放置过久对血液样本造成污染[4]。 (2) 提高医务人员操作技能及素质:在血液样本发生溶血的众多因素中, 部分原因是由于医务人员工作不认真以及操作技术不熟悉引起的, 因此, 应加强对医务工作技能及思想素质的培训, 定期对相关操作人员进行培训, 同时应不断提高医务人员工作技能, 树立医务人员良好的职业操守, 让医务人员认真对待每份血液样本, 尽可能减少血液样本溶血现象, 提高检查准确性。 (3) 对医疗器械进行严格把关:目前医疗器械市场鱼龙混杂, 存在各种质量不一的产品, 部分产品可能并不符合质检部分的相关要求, 因此, 应加强对医疗器械质量的把关, 提高医疗器材质量。

本研究中, 与溶血前相比, 溶血后血液样本中直接胆红素、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谷氨酸转肽酶、尿酸含量显著升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肌酐、血清葡萄糖与溶血前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表明溶血可对临床上相关生化检测指标造成一定的干扰及影响, 临床生化检测工作应避免对血液样本发生溶血现象, 以提高生化检测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苗青兰.标本溶血对常规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J].医学信息 (上旬刊) , 2011, 2 (8) :963-965.

[2]贺秀琴.溶血对生化检验项目结果的影响[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1, 10 (5) :741-743.

[3]梁志敏.标本溶血后对临床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0, 13 (5) :632-634.

临床生化 篇5

问题: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激期血生化的特点是(答案:b)

a.血清钙正常,血清磷降低,碱性磷酸酶降低

b.血清钙降低,血清磷降低,碱性磷酸酶增高

c.血清钙降低,血清磷正常,碱性磷酸酶增高

d.血清钙降低,血清磷增高,碱性磷酸酶降低

e.血清钙正常,血清磷降低,碱性磷酸酶增高

佝偻病激期时,血钙浓度不是正常或降低吗?这样有两个答案了?为什么碱性磷酸酶增高?机制是什么?

答案及解析:本题选b。

教材中有如下描述: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可以看成是机体维持血钙水平对骨胳造成的损害。骨骼是重要的、易被利用的钙源,以维持细胞外液钙浓度正常。维生素d缺乏造成肠道吸收钙、磷减少医学教育网原创,血钙水平降低,pth分泌增加,以动员骨释放出钙、磷,使血钙维持在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但pth同时也抑制肾小管重吸收磷,使尿磷排出增加、血磷降低。

当血清钙、磷浓度不足时,骺软骨正常生长和钙化受阻,软骨细胞失去增殖、分化的正常程序医学教育网原创,骨骺端临时钙化带被新形成、未钙化的骨样组织沉积,失去正常的形态,成为参差不齐、无规则的阔带,骨骺端增厚,向两侧膨出,形成临床所见的肋骨“串珠”和“手、足镯”等征。

上述的病理改变正对应的激期的临床表现,提示为该期血清钙、磷浓度不足。依此,考虑答案设定合理。

教材中有如下描述:碱性磷酸酶广泛存在于机体各组织器官,血清alp主要来自于肝脏和骨骼。在骨生长、妊娠、成长和脂肪餐后等情况下,alp活性可显著性增高。

佝偻病激期时,骨骼改变和运动功能发育迟缓是此期的主要改变。其骨骼改变引起血清alp升高。

相关名词

分析临床血液生化检验的影响因素 篇6

【关键词】临床;血液生化检测;影响因素

【分中国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6-0113-02

血液生化检验是目前临床上应用较多的检查方法之一,它不仅可以及时有效地反应患者的身体状况,而且对很多疾病有着一定的警示作用,因此,其结果的精确性和有效性在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生化检查的过程和方法非常繁琐和复杂,极易受到各方面的影响造成误差出现,影响临床医生的判断;而且,在基层医院的检验工作中,由于各方面条件的制约以及部分操作不规范、采血人员不细心、采血方法不正确、采血用具的不清洁等原因,导致血液标本存在了各种问题,从而影响了生化检验的结果。本文将临床生化检验过程分为采血前、采血中、采血后三个阶段,并就各阶段可能对生化检测结果产生影响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1. 采血前的影响因素

1.1饮食因素:患者的饮食状况是影响生化检验结果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常规生化检验要求患者禁食10小时左右,即晚餐后不再进食,而在次日清晨空腹采集静脉血。这是因为食物中很多成份如糖类、脂类、电解质等会直接干扰生化标本的检测,而且进食后,人体内各种物质进行生理代谢,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血液生化成分,大大影响了生化标本的检测和分析。一般而言,一顿标准餐可迅速升高血糖和血脂,而高蛋白饮食可使血尿素氮水平大幅度增加。有报道称[1],于餐后采集血液标本,其血清多呈乳糜状,这将严重影响生化检验的准确性。

1.2 生理因素:临床上血生化标本的采集一般要求患者在安静和休息的状态下进行,避免情绪激动或者剧烈运动后立即采血,而且女性尽量避免生理期。这是因为患者剧烈活动、急促的呼吸、情绪紧张等可造成较大的生理变化如血糖升高、乳酸堆积、内分泌紊乱,还可导致电解质的变化[2],从而引起血液标本的分析检测结果。

1.3 药物:一般而言,患者采血前10小时左右内严禁服用任何药物,因为不但药物本身会影响血液生化的分析检测结果,而且药物产生的毒副作用也可能对肝肾功能造成一定的影响,甚至损害各器官功能。因此,检验工作者应在采血前向患者详细讲解关于药物对血液标本的影响。

2. 采血中的影响因素

2.1采血时间和体位:在临床上常常出现某一患者在门诊和住院的血液生化检查结果存在一定差异的现象,经仔细分析和总结发现,采血时间和采血体位对生化检验的结果有着较大影响。生化检验的采血时间一般要求患者尽量空腹进行,但是并非要求患者处于極度饥饿的状态,若患者饥饿时间过长,可引起体内蛋白质大量分解,血清胆红素水平升高,从而引起检测结果的误差;另外,对于某些特殊疾病如急性心肌梗死,则尽量要求在发病4-6h采血为最佳。患者采血体位多建议采用坐位,重病患者或者不便坐位的患者也可采用平卧位。研究表明,患者采血体位主要影响体内相对大分子质量的物质的浓度,如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白蛋白(Alb)、碱性磷酸酶(ALP)等在患者站立位时,其血清水平可增加5%以上。当患者由坐位变成立位时,大量血管内的水分向组织间隙渗透,导致以上不能透过血管的大分子物质血清浓度急剧升高,因此患者坐位或卧位采血可明显降低学标本检测误差。

2.2标本溶血:在生化检测中,由于溶血而影响检测结果最常出现。很多因素可引起标本溶血,如采血时止血带扎的过久,混匀抗凝剂时用力振荡试管等。溶血时,红细胞破裂致红细胞内各种物质释放入血液中,如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乳酸脱氢酶(LDH)以及钾离子(K+)等,这些物质在细胞内含量远远高于血浆中含量,溶血造成这些物质在血液中假性升高,极易干扰临床判断[3];相反,另外一些指标,如血钠(Na+)、血钙(Ca2+)等在血浆中浓度较细胞内高,溶血使这些指标明显下降。因此,在临床采集血液时,应尽量杜绝血液标本发生溶血情况,一旦出现溶血,需要重新采集血液标本。

3. 采血后的影 响因素

3.1标本保存:采血后,应尽快分离血液标本,尽早进行分析;也可将分离血清密封保存在2-3℃的冰箱中冷藏。血液标本不宜放置过久,因为标本中的水分容易蒸发,使血液浓缩,从而导致结果偏高;而且某些特殊酶学的检查需注意酶蛋白的失活等因素[4]。

3.2检测仪器:检验工作人员必须十分熟悉机器的使用方法,并掌握各仪器的工作原理,了解一些基本的维护常识,保证仪器处于稳定的状态。尤其对全自动分析仪更加需要关注其保养知识,保证仪器正常运转。

4. 小结

随着临床检验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更新,检验工作对临床诊断和治疗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临床检验人员需要足够地重视和加强血生化检验分析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密切关注采血前、采血过程中、采血后三个阶段的进展,积极地应对每一个可能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及时和有效地解决,从而更好地为临床诊治工作服务。

参考文献

[1] 李平.浅谈化验前的准备[J].中外医学研究,2009, 7 ( 9 ): 184.

[2]吕海燕.临床生化检验测试的质量保证[J].实用医技杂志,2010, 17 (4): 373 - 374.

[3]李佳.溶血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J].医学信息,2010, 23 (10): 3830-3831.

临床生化检验的质量控制措施 篇7

1 影响生化检验质量的相关因素

1.1 生理因素

性别、年龄、妊娠、运动及生理性波动对生化检验结果均会造成影响。见表1。在生化检验过程中, 应充分考虑患者生理因素。

1.2 药物及饮食

药物可对生化检测产生物理和化学干扰[3]。饮食, 会影响受检者血液成分。GLU、TG及ALP等物质水平易受到饮食的影响。进食后, 患者血液中的脂质成分增多 (其中TG增多最为明显) , 致使血清呈现乳白状, 不仅影响总蛋白, 尿酸, 白蛋白的生化检验结果, 还干扰滴定、比浊及比色等项目的测定。

1.3 标本因素

标本的采集、处理及保存不当, 均可能影响检验的结果。在生化检验过程中, 要求受检者清晨空腹行标本采集, 然而, 很多受检者并未做好相关准备工作, 致使标本不符合相关要求。黄疸、溶血及脂血是影响检验质量的常见因素。

1.4 试剂、质控品及设备

定期养护, 及时维修是确保生化检测仪器处于最佳状态的前提。质控品及试剂, 均应按标准保存、使用, 若使用或保存不当, 则会影响生化检验结果。

1.5 合理选择检测方法

为确保检测结果的稳定性及准确性, 应选择推荐的参考方法。如果, 改变试剂或者测定方法, 应再次进行校准标定。

1.6 检验者素质因素

在影响检验质量的众多因素中, 人员素质是最为重要的一项。检验人员, 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 熟练的操作技能, 还应拥有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 以便随时同医护人员进行沟通, 使医护人员了解标本采集的正确方法, 不同检验项目的注意事项, 标本采集及运送过程中注意事项, 从而确保标本质量。此外, 检验人员还应建议医师选择合理的检测项目;积极参与临床病例讨论。

2 强化生化检验质控举措

2.1 成立专门质控小组

成立专门质控小组, 编写SOP文件, 制定质控记录、操作手册、差错登记等各项文件, 并督促各项文件的落实。质控小组负责科室质量监控, 定期组织讨论存疑病例, 不断引进先进管理理念, 从而确保科室质控水平持续提高。

2.2 加强标本质控

检验前, 指导患者起居饮食, 关注患者治疗方式, 病理状态, 然后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 确定标本采集的最佳方式及时间, 规范采样, 在运输及储存过程中, 注意保护标本及冷藏。检验前, 应加强标本质控, 建立标准化的标本采集、运输流程, 建立标本采集手册。标本质控的具体举措如下: (1) 严格按照要求进行标本采集。一般情况下, 于清晨患者空腹时进行标本采集;除特殊患者外, 患者均于禁食12~14 h后再进行标本采集;采集标本应安排在其他治疗项目及检查项目之前;为避免运动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于患者平静状态下采集标本;避免在输血或输液同侧肢体采血。 (2) 标本的运送及保存。标本久置于室温中, 会导致血液成分的改变, 影响检验结果, 因此, 血液标本采集后应立即送检, 如若未能立即送检, 则应冷藏保存。水分蒸发, 会使血液浓缩;细胞壁具渗透性, 细胞内气体会因扩散而减少。 (3) 应建立科学的标本接收体制。对于血量不够、出现溶血、编号姓名不符的标本, 应立即退回标本, 然后同采集护士沟通, 一同寻求出现不符合标本的原因, 并重新进行标本采集。对于已接收的标本, 我们应做好登记, 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检测。

2.3 加强检验系统质控

加强ICQ (室内质控) 及EQA (室间质评) 。生化试验均严格按照操作流程进行;定期进行检验设备养护、校准及维护;选用稳定性较高的试剂, 更换试剂后, 须重新校准。该科ICQ, 应用Westgard质控法对科室工作情况进行评价, 一旦发现问题, 立即修正。若出现失控现象, 遵循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的原则进行查找。重点回顾分析原始数据和检测过程, 排除人为因素的影响;应用同批次校准品, 再次测定, 若结果正常, 则代表校准品已失效;若问题仍未解决, 则应维护生化分析仪。EQA, 应积极参加分割样品检验计划和室间检验计划。

2.4 加强质控品管理

质控品稳定性不佳、靶值偏离以及试剂质量问题是常见影响质控结果的因素。对于靶值偏离, 首先应校准试剂质量, 若试剂质量良好, 再检测质控品 (数次) , 分析各次检测结果间差异是否在可控范围内, 若每次检测值与靶值接近, 那么以靶值为标准, 若偏离过大, 则以各次检测平均值作为新靶值。

2.5 加强复查管理

相关资料显示[5], 责任心不足, 基础工作不到位, 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较大。故而, 在得到检验结果后, 工作人员一定要根据相关规定进行复查。对于检测极值的项目及误差范围超过正常的项目, 应认真细致的复查, 以减少人为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2.6 加强检验记录的管理

及时、准确、全面、真实的书写检测记录。若发现不符合规定的部分, 应进行补充, 并保留原始数据。管理人员, 应结合检测记录, 对相关工作人员的绩效进行科学的评价。

2.7 落实质控管理制度

实行标本留难制度, 危急报告制度, 特殊项目报告制度等, 以促进质控制度落实, 强化质控管理[6]。

2.8 分析中的质控

检验人员应综合考虑患者的实际情况及实验数据, 及时与临床医师沟通, 建议医师选择合理的检测项目, 积极参与临床病例讨论, 以确保发出准确的检验结果。

现今, 人们对临床检验结果准确性、可靠性的要求愈来愈高。虽然, 临床上生化检验仪器不断更新换代, 检验医学不断向信息化、自动化发展, 检验所需时间更短, 精确度更高。但, 仍存在一些可能影响检验结果的因素, 如生理因素, 药物及饮食因素, 标本因素, 试剂、质控品及设备因素, 检测方法及检验者素质等。分析相关影响因素, 成立专门质控小组, 加强标本质控, 加强检验系统质控, 加强质控品管理, 加强复查管理, 加强检验记录的管理, 落实质控管理制度, 可提升生化检验质量, 为疾病的预防、诊断及治疗提供精确、可靠的科学依据。

摘要:目的 探讨如何提高临床生化检验质量。方法 分析影响生化检验质量的相关因素, 然后提出提升生化检验质量的相关举措。结果 影响生化检验质量的因素包括:生理因素, 药物及饮食因素, 标本采集、处理及保存因素, 试剂因素, 设备因素, 检测方法及检验人员素质等。根据相关影响因素, 采取有针对性的质控举措, 以提升生化检验质量, 确保检验结果真实可靠。结论 分析影响检验结果的相关因素, 并采取有针对性的质控举措, 可有效提升检验质量, 为疾病的预防、诊断及治疗提供精确、可靠的科学依据。

关键词:生化检验,影响因素,质量控制

参考文献

[1]王益武.临床生化检验质量控制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2, 9 (23) :3007-3008.

[2]丁玉海.影响生化检验结果的原因探讨[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11, 9 (3) :83-84.

[3]裘海文, 张媛媛.质量指标在临床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中的应用[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11, 34 (12) :1148-1151.

[4]石春莉.临床生化检验质量控制的探析[J].中国社区医师, 2012, 14 (8) :273.

[5]Ferard G, Lessinger JM, Kanno T, et al.Validation of an enzyme calibrator an IFCC guideline[J].Clinical Biochemistry, 2003 (31) :495.

[6]谢兆弟.浅析提高临床生化检验质量的具体措施[J].中外医疗, 2012, 31 (15) :115-116.

探析溶血对临床生化检验影响 篇8

关键词:溶血,生化检验,影响

在血液标本里会出现溶血情况的原因大多是因为在进行抽血时负压过大、血清分离转速较快、标本放置箱温度太高、混入化学物质造成污染等因素,从而影响生化检验结果。本文就溶血对临床生化检验的影响进行研究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3年8月到2014年9月在本院进行体检的80例健康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有60例,女性有20例,年龄范围在20至51岁之间,并将这80例健康者随机分配为A、B两组,每组40人,A为对照组B组为研究组。

1.2 方法

第一步,对A、B两组自愿接受此次研究的健康者采集两管等量血液。将A组对照组的血液标本进行正常的血清分离,即以速率为4000r/min离心5min,分离得出血清标本;将B组研究组血液标本采取物理方法进行溶血,随后使用血球仪对其血清里血红蛋白进行检验,以更好确定溶血状况(满足血红蛋白的水平高于10g/L)[1]。

第二步,通过利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A、B两组血液标本的血脂、血糖、肝功能、肾功能等相关生化指标进行检验。

第三步,将全自动化生化仪对血液检验得出的相关生化指标数据进行分析比对。

1.3 统计学方法

此次研究中得出的数据均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P<0.05表示两组数据之间差异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 结果

B组的脂蛋白a、β2-微球蛋白、血葡萄糖、甘油三酯、总胆汁酸、α-L-岩藻糖苷酶、谷草转氨酶、腺苷脱氨酶、总蛋白、白蛋白、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指标与A组的指标存在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

3 讨论

目前,因为部分未检验的血液标本存在溶血的现象,所以会导致全自动化生化检测设备所得出的检测结果出现变化,对患者的临床诊治造成影响。人们在抽血到血液检测存多个环节之间存在很多人为干预形成的影响因素,如抽血操作不当、装置血液标本容器未洗涤消毒干净、未按照操作标准进行操作等因素都会导致血液标本出现溶血现象,影响检测结果,最后得到的错误指标将导致临床相关诊断以及疗效观察等工作出现差错,造成重大医疗事故[3]。

通过本次研究得知,研究组与对照组的脂蛋白a、β2-微球蛋白、血葡萄糖、甘油三酯、总胆汁酸、α-L-岩藻糖苷酶、谷草转氨酶、腺苷脱氨酶、总蛋白、白蛋白、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等生化指标存在明显差异,这就说明了溶血现象会对临床生化检验造成严重影响,导致相关生化指标发生变化,容易出现误诊的重大医疗事故。因此,在使用全自动化生生化仪等相关检验仪器对临床指标进行检测同时,也应加强检验制度,规范相关检验人员及抽血工作人员操作能力,严格按照相关的操作步骤操作,对标本处理也要确保安全有效,避免标本溶血情况发生[4]。在发生标本溶血情况时,相关工作人员对患者家属要耐心解释说明,得到家属及患者本人同意后再次进行抽血检验,如果患者因不同因素影响,不能进行再次的抽血检验,那么主要负责医师应在患者检验报告上详细标注标本溶血情况,避免耽误患者的诊治。

综上所述,在溶血标本里血清的变化对其相关生化指标的检测会带来一定影响,因此需要工作人员在工作时要提高规范操作意识,尽量减少溶血现象的出现,提升临床生化检验的准确度。随着科技的进步,医疗技术与医疗设备发展迅速,全自动生化检验仪器的运用也越来越广泛,但是在实际工作里难以避免因不同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检验结果不准确。那么就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弥补这一缺点。比如在采集血液样本完成时针头应缓慢拔出,使血液缓慢流入装置容器,以防出现泡沫;医护人员提高提高自身专业素质,严格按照操作标准完成抽血工作,尽可能避免出现人为因素造成溶血现象,降低检测误差率以及误诊率,提升准确性,确保临床检测结果的可靠性[5]。

参考文献

[1]李耕,邓敏.溶血对临床生化检验影响的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4,(17):108-109.

[2]唐竹林.溶血标本对临床生化80例检验结果的影响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9):.460-461.

[3]朱仁林.溶血对临床生化检验的影响及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06(11):116-117.

[4]陈永芳.生化检验中标本溶血对结果的影响及对策[J].青海医药杂志,2015,45(02):41-42.

溶血对临床生化检验的影响 篇9

资料与方法

2015 年2-9 月收治体检者40 例, 男24 例, 女16 例, 年龄26~47 岁, 平均 (30.14±3.64) 岁。

方法:对抽取的血液进行处理, A组试管血液进行常规的血液生化检验, B组试管血液通过人工的方法进行破坏, 使之溶血后进行生化检验。详细记录临床生化检验数据, 做出对比。

统计学指标:本次研究中所涉及的数据均通过SPSS 16.0 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时为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对两组血液进行对比, 生化检验16项中, 总胆红素 (TBIL) 、总蛋白 (TP) 、直接胆红素 (DBIL) 、白蛋白 (ALB) 、肌酸激酶 (CK) 、碱性磷酸 (ALP) 、尿酸 (UA) 、葡萄糖 (GLU) 、谷草转氨酶 (AST) 、谷氨酰转肽酶 (GGT) 、总胆固醇 (TC) 、甘油三酯 (TG) 、谷丙转氨酶 (ALT) 的检验数据在溶血前后的对比,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而钙 (Ga) 、肌酐 (Cr) 、尿素氮 (BUN) 等检验数据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讨论

溶血是影响临床生化检验准确性的一大因素, 临床溶血分成两类:体内溶血与体外溶血[3]。体内溶血是指患者自身血液发生溶血, 例如新生儿溶血, 或者患者受到细菌感染时也会发生溶血[4];体外溶血是指人为的一些因素导致血液溶血, 例如抽血时采血器皿不清洁、不干燥;或者是采血时针管内产生气泡、采血速度过快以及采血后剧烈摇晃试管等均能导致体外溶血[5]。临床上导致溶血的因素很多, 例如血液标本没有及时送检, 抗凝剂没有与标本混合以及检验时离心速度过快等, 临床上要细化生化检验的步骤, 避免溶血[6]。

为研究溶血对临床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 笔者做出以上研究, 通过对比溶血前后的生化数据, 结果表明, TBI、TP、 DBIL、 ALB、 CK、 ALP、 ACP、UA、GLU、AST、GT、TC、TG、ALT等检验数据在溶血前后的对比,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说明溶血对以上数据的影响较大, 严重影响到生化数据检验的准确性。而对于Ga、Cr、BUN等检验数据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医师要依据血液标本的实际状况进行诊断, 联系患者自身病情做出准确诊断。

综上所述, 溶血对生化检验数据有极大影响, 临床上要避免人为的溶血, 注意抽血过程、储存以及运输血液标本的细节, 例如抽血后要将血液沿试管壁慢慢注入, 血液送检过程中不要震荡标本, 送检的时间不能超过2 h等, 从每一个环节防止溶血的发生, 保证血液标本的完整性, 以达到生化检验结果准确的目的, 为患者更好地服务[7,8]。

摘要:目的:探讨溶血对临床检验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体检者血液40例, 对比溶血前和溶血后的生化检验结果。结果:生化检验16项, 其中总胆红素 (TBIL) 、总蛋白 (TP) 、直接胆红素 (DBIL) 、白蛋白 (ALB) 、肌酸激酶 (CK) 、碱性磷酸 (ALP) 、尿酸 (UA) 、葡萄糖 (GLU) 、谷草转氨酶 (AST) 、谷氨酰转肽酶 (GGT) 、总胆固醇 (TC) 、甘油三酯 (TG) 、谷丙转氨酶 (ALT) 的检验数据在溶血前后的对比,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标本发生溶血对生化检验的多项指标均有影响, 临床上应防止标本溶血, 确保临床生化检验指标的准确性。

关键词:溶血,生化检验,影响

参考文献

[1]王喜栋, 路曦, 宫心鹏.标本溶血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J].河北医药, 2004, 26 (8) :663.

[2]董振南, 高静.不同程度溶血对常规生化检验结果影响的探讨[J].军医进修学院学报, 2005, 26 (5) :329-331.

[3]Sujata JSR, Sabina K.Incidental gall bladder carcinoma in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a report of 6 cases and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J Clin Diagn Res, 2013, 7 (1) :85-88.

[4]张杰, 叶波.两种生化仪血脂测定结果的比对研究和偏倚评估实验研究[J].中华医学检验杂志, 2008, 26 (3) :284-286.

[5]罗浔阳, 张劫, 孙兵, 等.2台日立7600生化分析仪6种血酶测定结果可比性评价[J].临床检验杂志, 2007, 25 (4) :297.

[6]Lin Z, Wang H, Fu Q, et al.Simultaneous separation, ielentification and activity evaluation of three butyrylcholinesterase inhibitors form Plumula nelunbinis using onlline HPLC-UV coupled with ESI-IT-TOF-MS and BCh E biochemical detection[J].Talanta, 2013, 15 (11) :180-189.

[7]刘玉振, 张淑琴.溶血对临床生化检验的干扰和影响[J].中华医学检验杂志, 2004, 17 (4) :250-253.

肝硬化患者临床生化观察分析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肝硬化临床资料

150例肝硬化患者均为湛江中心人民医院2008年9月至2010年2月的住院患者,其中,女53例,男97例,年龄25~78岁,平均年龄44岁。乙肝肝硬化109例,丙肝肝硬化23例,酒精性肝硬化18例:失偿性肝硬化122例,代偿性肝硬化28例。200例为健康体检者,其中,女72例,男128例,年龄24~79岁,平均年龄42岁。诊断符合2000年全国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

1.2 分析方法

1.2.1 标本采集

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4ml,将血以3000r/min离心2.5min后,取血清以日本日立709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

1.2.2 各项指标观察

检测两组对象血清中的草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球蛋白(GLB)、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前白蛋白(PAB)、总胆汁酸(TBA),各个指标正常值分别为:<35 U/L,<40 U/L,<29g/L,>35 g/L,<171μmol/L, 200~250 mg/L,<10μmol/L,分析肝硬化患者与健康人的数据各项目的不同变化。

1.2.3 数据统计学分析

对测量结果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来建立数据库,两组数据的比较采用t检验,肝功能各项指标在不同分级水平的阳性率用百分率来表示,行χ2检验。当P<0.05时,差异才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研究对象的检测结果对比见表1。

3 讨论

肝硬化是世界上非常常见的慢性肝病,世界范围内每年死于肝硬化的人高达10万。其发病原理主要是反复的肝损伤导致肝细胞变性甚至是坏死,继而导致肝细胞再生以及纤维组织增生,病情加重后肝小叶的结构发生重建,最终肝变形变硬。肝硬化在我国的发病率极高,发病年龄多为40到50岁之间,对我国中年人的健康造成严重伤害,男女发病比例为4.4∶1,这可能与男性较喜好喝酒以及吸烟有关。

根据上文的数据显示,肝硬化患者与健康人的各项生化指标相比,都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肝硬化患者的ALT、AST、TBIL以及DBIL都明显高于健康人的指标,而TP以及ALB则明显低于健康人的指标,下文将对此进行详细分析。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是存在肝细胞中的胞浆酶,胞浆酶在肝硬化时会出现增高的情况。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存在细胞线粒体中,AST指标是肝细胞变形、坏死程度,预后效果的标志。当细胞内AST指标增高,则说明线粒体遭到破坏,线粒体遭受破坏会导致肝细胞的变性、坏死。在肝硬化患者的血液中AST/ALT比值一般是用于表示肝细胞变性、坏死的程度。当肝细胞出现坏死时,肝细胞会将AST以及ALT大量释放,使其进入血液循环中,血液中AST以及ALT量升高的程度与肝细胞受损害程度是成正比的。从表中可以看出,肝硬化组与健康组比较,肝硬化患者的血液中含AST和ALT的量较多。AST与ALT的比值对慢性肝炎以及急性肝炎的鉴别诊断、确定治疗效果有明显的意义,如果AST/ALT<1,则说明是急性肝炎;如果AST/ALT≥2,则说明是肝硬化。上表中的检测数据符合此结论,AST与ALT的比值越高,说明肝损害的程度就越严重。

总胆红素(TBIL)的测量对于肝硬化患者的病程以及治疗效果具有特殊的意义,在肝硬化患者血液中,如果总胆红素水平明显升高,则说明肝细胞被严重损害,。TBIL量的升高与肝的损害程度呈正比,也与病患的病程长度呈正比。

白蛋白(ALB)和球蛋白(GLB)的指标是反映肝脏合成蛋白的能力指标。从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肝功能的损害越严重,则其失偿期与代偿期肝脏的合成功能就下降得越严重,肝脏合成白蛋白的数量就会越少,这样就会导致白蛋白数量下降,而球蛋白的数量升高,致使A/G比值不平衡,严重影响机体的代谢功能。ALB指标是与病人病情呈反比的,如果在血液中白蛋白的指标低于20g/L,则说明肝受到非常严重的损害。白蛋白是治疗效果最好的证明,如果患者在接受治疗后白蛋白的指标出现回升,则说明治疗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AST、ALT、GLB、TBIL、总胆汁酸(TBA)对鉴别肝功能损害程度具有重要作用,其在血液中的数值越高,说明肝功能贮备越差;而TP以及ALB则正好相反,TP以及ALB的数值越小,说明肝功能储备越差。临床生化指标对于诊断以及治疗肝硬化都有特殊的意义,临床医师应通过观察以及分析临床生化数据对患者采取合适的治疗方法。

摘要:目的 分析肝硬化患者临床生化指标, 希望对临床实践有所帮助。方法 将150例肝硬化患者临床生化指标与200例无肝脏疾病的健康人生化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肝硬化患者的检测指标AST、ALT、ALP、DBIL、TBIL等明显高于健康人的指标, 而TP以及ALB则明显低于健康人的指标。结论 肝脏生化指标能预测肝硬化, 提高肝硬化的诊断效率, 对肝硬化治疗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肝硬化,临床,生化指标

参考文献

[1]骆泉.32例肝纤维化患者临床血清学检测指标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 2010, 48 (28) :70.

上一篇:中国戏曲与中华文化下一篇:可视化基站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