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涉税处理

2024-07-14

会计涉税处理(精选十篇)

会计涉税处理 篇1

一、增值税法规定根据售价确认销项税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四条中规定视同销售业务, 其中就包含第 (八) 条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进货物无偿赠送其他单位或者个人。这个规定说明企业发生这类业务, 按增值税法规定应当根据售价确认销项税。

二、所得税法规定根据售价确认收入总额

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处置资产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第二条中规定, 企业将资产用于对外捐赠, 因资产所有权属已发生改变而不属于内部处置资产, 应按规定视同销售确定收入。同时在第三条中规定, 上述情况, 属于企业自制的资产, 应按企业同类资产同期对外销售价格确定销售收入;属于外购的资产, 可按购入时的价格确定销售收入。根据这两条规定, 说明企业发生这类业务, 按所得税法规定应当根据售价确认收入总额。

三、会计准则规定不能确认收入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六章第三十一条规定:收入只有在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从而导致企业资产增加或者负债减少、且经济利益的流入额能够可靠计量时才能予以确认。根据这条规定分析, 企业捐赠货物原本属于无偿捐赠, 不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不会导致企业资产增加或者负债减少, 经济利益的流入额更不能够可靠计量, 这类业务根据会计准则规定也就不能确认收入

四、涉税会计处理

根据以上分析, 税法规定要按售价确认增值税销项税和所得税, 也就是说按税法规定是要确认收入的, 而会计准则规定不能确认收入。对于一笔业务, 就是否确认收入这个事, 税法与会计准则规定存在不一致情况, 要求会计处理时能够统筹兼顾, 一个会计分录要同时遵循会计准则和税法, 就产生了会计中典型的视同销售会计分录模型, 与一般的销售业务分录不一样。下面简述对外捐赠库存商品和原材料会计处理流程。

(一) 发生对外捐赠业务会计核算

借:营业外支出

贷:库存商品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销项税额)

这里的库存商品遵照会计准则按成本结转, 销项增值税遵照税法按售价计征。

借:营业外支出

贷:原材料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销项税额)

这里的原材料遵照会计准则按成本结转, 销项增值税遵照税法可以按估计售价计征, 根据前文分析, 也就是按进价计征。

(二) 期末计征所得税

所得额=收入总额-扣除额

应纳所得税额=所得额*税率

这里的收入总额遵照税法按捐赠商品或原材料的估计售价确定。这里的扣除额需要根据税法具体规定确定。根据所得税法第八条规定, 企业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的支出, 包括成本、费用、税金、损失和其他支出, 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另外再根据所得税法第九条规定, 企业发生的公益性捐赠支出, 在年度利润总额12%以内的部分, 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在第十条规定, 公益性捐赠支出之外的捐赠支出不得从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对于第九条中说到的年度利润总额《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五十三条中的解释指企业依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计算的年度会计利润, 这里可以理解为就是已经抵减了营业外支出后的会计利润总额。根据计算, 会计分录如下:

借:所得税费用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五、举例说明

例一:某企业2013年会计利润总额为300万元, 通过非营利的社会团体向希望小学捐赠了自产产品一批, 该批产品公允价值 (不含税) 120万元, 成本100万元, 企业已将成本和增值税销项税额的金额计入营业外支出, 并抵减了会计利润总额, 增值税税率为17%。假定不存在其他纳税调整事项。

据税法分析该业务产生收入120万元, 产生成本100万元, 形成了所得额20万元;另外该业务属于公益性捐赠支出, 按税法规定, 可以在已经抵减了营业外支出后的会计利润总额为300万元的基础上按12%的比例计算扣除限额;这些都必须在恢复到发生该笔业务之前状态的会计利润基础上加以调整, 从而得出企业最终的应纳税所得额, 具体会计处理如下:

(一) 发生对外捐赠业务会计核算

销项增值税额120×17%=20.4 (万元)

借:营业外支出120.4

贷:库存商品1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销项税额) 20.4

(二) 期末所得税核算

1.抵减营业外支出前的会计利润300+120.4=420.4 (万元)

2.已经抵减了营业外支出后的会计利润总额为300万元;

3.公益捐赠的扣除限额300×12%=36 (万元) ;

4.捐赠业务产生所得额=120-100=20 (万元) ;

5.企业总的应纳税所得额=420.4-36+20=404.4 (万元)

6.企业应纳所得税额=404.4×25%=101.1 (万元)

借:所得税费用101.1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101.1

这笔业务在处理时, 关键点有三个:第一, 先要把会计利润恢复到发生该笔业务之前的状态;第二, 确定该笔业务发生的收入和成本, 从而得出该笔业务所得额;第三, 根据已经抵减了营业外支出后的会计利润总额计算公益性捐赠扣除限额。搞清个点, 后面计算企业总的应纳税所得额和应纳所得税额就很简单了。

例二:某企业2013年会计利润总额为300万元, 通过某某社会团体向希望小学捐赠了自产产品一批, 该批产品公允价值 (不含税) 120万元, 成本100万元, 企业已将成本和增值税销项税额的金额计入营业外支出, 并抵减了会计利润总额, 增值税税率为17%。假定不存在其他纳税调整事项。

据分析该业务不属于公益性捐赠支出, 与上例比较而言, 除了没有扣除限额之外, 其他没有区别, 具体会计处理如下:

(一) 发生对外捐赠业务会计核算

销项增值税额120×17%=20.4 (万元)

借:营业外支出120.4

贷:库存商品1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销项税额) 20.4

(二) 期末所得税核算

1.抵减营业外支出前的会计利润300+120.4=420.4 (万元)

2.捐赠业务产生所得额=120-100=20 (万元) ;

3.企业总的应纳税所得额=420.4+20=440.4 (万元)

4.企业应纳所得税额=440×25%=110.1 (万元)

借:所得税费用110.1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110.1

总结

企业增值税涉税会计处理 篇2

增值税会计培训

二0一四年一月

培训目的l

掌握增值税一般知识

l

掌握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认证流程

l

正确进行增值税会计核算

l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38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第50号令)

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管理办法

(国家税务总局令第22号)

应交税费

l

三个二级科目

l

一、应交增值税

l

二、未交增值税

l

三、增值税检查调整

l

注:CAS中没有增值税检查调整

二、已交税金(一)

l

“已交税金”此栏目核算一个月内分次预缴增值税。

l

以一个月为一期的纳税人,自期满之日起十日内申报

纳税,一般不使用此科目。但辅导期一般纳税人企业超限量领购发票时,需预交部分税款,此时账务处理如下:

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已交税金)

贷:银行存款

二、已交税金(二)

l

以1日、3日、5日、10日或15日为一期的纳税人,自期满之日起五日内预缴税款。例:某企业10日分次缴纳增值税5万元。

l

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已交税费)50000

l

贷:银行存款

50000

三、减免税款

l

此栏目反映企业按规定减免的增值税款。企业按规定直接减免的增值税额的账务处理:借:本科目

贷:营业外收入

l

账务处理

借:银行存款

l

贷:主营业务收入

l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售税额)

l

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减免税款)

l

贷:营业外收入

四、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一)

l

此栏目反映出口企业按规定的退税率计算的出口货物的进项税额抵减内销产品的应纳税额。

l

生产企业以自产的货物出口,内、外销业务共同使用的原材料难以凭票退税。在实行“免抵退”税办法的条件下,先免(出口不征销项税额)、再抵(进项抵内销),再退(未抵扣完的申报退税)。

四、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二)

l

账务处理: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

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

例:某企业本月进项税额34000元,内外销共用原材料,当月内销销项税额13600元,外销产品离岸价200000元,退税率13%,征收率13%。

解:应退税额=200000×13%=26000元

进项税额账面余额=34000-13600=20400元。(需退税)

差额26000-20400=5600元(是以内销产品的销项税额抵减)。

四、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三)

l

免抵退增值税会计处理

l1、出口

借:应收账款

l

贷:主营业务收入

l

借:主营业务成本

l

贷:库存商品

l2、内销

借:应收账款(货币资金)

l

贷:主营业务收入

l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l3、计算应纳税额:

l

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转出未交增值税)

l

贷:应交税费—未交增值税

l4、申报出口免抵退税时

l

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

l

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

五、转出未交增值税

l

此栏核算企业月末应缴未缴增值税。

l

计算月末应转出未交增值税=销项税额-(进项税额+上期留抵税额-进项税额转出-免抵退税额+纳税检查应补缴税额)

l

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转出未交增值税)

l

贷:应交税费—未交增值税)

六、销项税额

l

起征点:对月销售额未达到规定起征点的个人纳税人,可免缴增值税。销售货物:月销售额2000-5000元;销售应税劳税的起征点为月销售额1500-3000元;按次征收为每次(日)销售额150-200元。

l

含税销售额的换算

销售额=含税销售额÷(1+税率)一般纳税人企业

销售额=含税销售额÷(1+征收率)小规模纳税人企业

第三、计算销项税额

销项税额=销售额×税率(17%、13%、6%)

13%:粮、水、农、图

七、出口退税

l

“出口退税”记录企业向海关办理报关出口手续后,凭出口报关单等有关单证,根据国家的出口退税政策,向主管出口退税的税务机关申报办理出口退税而收到的退回的税款。若办理退税后,又发生退货或者退关而补交已退增值税,用红字冲减

l

申报时,借记其他应收款——应收出口退税款,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贷方反映实际收到的出口货物的应退增值税。收到退税额时,借记银行存款,贷记其他应收款——应收出口退税款。

八、进项税额转出

l

“进项税额转出”记录外购货物、在产品、产成品等改变用途且不离开企业作“进项税额转出”通常如发生非正常损失,将在产品奖励给职工等。

l

例:如某企业将购进的生产用钢材用于本企业基建成本价50000元。

借:在建工程

58500

贷:原材料—钢材

5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8500

l

例:某商场6月份因仓库保管不善,被盗4台洗衣机,成本价2000元/台。

l

借:待处理财产损溢

9360

l

贷:库存商品

8000

l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

1360

进项税额转出(二)

l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非正常损失,是指因管理不善造成被盗、丢失、霉烂变质的损失。其进项税额需转出,现自然灾害、火灾损失不需进项税额转出。

l

对于视同销售行为,由于有销项税额,其进项税额允许抵扣,无需进项税额转出。

l

现固定资产修理领用外购材料,其进项税额不需转出。

l

例:如某固定资产进行修理,领外购材料32000元,进项税额5440元。借:固定资产

32000

l

贷:原材料

32000

这一点体现了新的增值税暂行条使我国从生产性增值税转型为消费性增值税

九、转出多交增值税

l

记录企业月末当月多交增值税的转出额。

l

账务处理

借:应交税费—未交增值税

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转出多交增值税)

应交税费—未交增值税

l

月末转出未交增值税

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转出未交增值税)

贷:应交税费—未交增值税

l

交以前月份未交增值税

借:应交税费—未交增值税

贷:银行存款

l

余额(贷方)反映企业未交的增值税

应交税费—增值税检查调整

l

增值税经税务机关检查后,应进行相应的会计调整。为此设立了此账户。

l

例:某企业12月当期销项税额236000元,进项税额247000元,“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借方余额11000元。税务机关次年对某企业进行税务检查,发现有如下两笔业务会计处理有误:

l1、12月3日捐赠产品成本价80000元,无同类产品售价。借:营业外支出80000贷:产成品80000元。

l2、12月24日为基建购材料35100元,借:在建工程30000

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5100

贷:银行存款35100

查补税款的会计处理

l1、进行会计调整

l

(1)对外捐赠应视同销售,无同类产品售价的,先组成计税价格计算。销项税额=80000×(1+10%)×17%=14960

l

调账如下:借:营业外支出

14960

贷:应交税费—增值税检查调整

14960

l

(2)企业用于非应税项目的购进货物,其进项税额不得抵扣。

l

调账如下:借:在建工程

5100

贷:应交税费—增值税检查调整

5100

l2、确定企业偷税数额。

偷税数额=14960+5100=20060

应按偷税额的1倍罚款。

l3、确定应补税额

当期应补税额=23600-24700+20600=9060

l4、账务处理

借:应交税费—增值税检查调整

20060

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20060

贷:应交税费—未交增值税

906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11000

其他应交款—税收罚款

20060

借:应交税费—未交增值税

9060

其他应交款—税收罚款

20060

贷:银行存款:29120

征收率

l

小规模纳税人或一般纳税人特殊规定用征收率

l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第十二条 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征收率为3%.征收率的调整,由国务院决定。

l

销售时:借:银行存款

贷:主营业务收入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交税时: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贷:银行存款

一般纳税人企业销售旧货的规定

l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

l

关于全国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若干问题的通知

财税[2008]170号

l

自2009年1月1日起,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固定资产(以下简称已使用过的固定资产),应区分不同情形征收增值税:

l

(一)销售自己使用过的2009年1月1日以后购进或者自制的固定资产,按照适用税率征收增值税;

l

(二)2008年12月31日以前未纳入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试点的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2008年12月31日以前购进或者自制的固定资产,按照4%征收率减半征收增值税;

一般纳税人企业销售旧货的规定

l

(三)2008年12月31日以前已纳入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试点的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在本地区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试点以前购进或者自制的固定资产,按照4%征收率减半征收增值税;销售自己使用过的在本地区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试点以后购进或者自制的固定资产,按照适用税率征收增值税。

l

本通知所称已使用过的固定资产,是指纳税人根据财务会计制度已经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

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管理办法

l

第二条

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和认定以后的资格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增值税纳税人(以下简称纳税人),年应税销售额超过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规定的小规模纳税人标准的,除本办法第五条规定外,应当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

本办法所称年应税销售额,是指纳税人在连续不超过12个月的经营期内累计应征增值税销售额,包括免税销售额。

l

第四条

年应税销售额未超过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规定的小规模纳税人标准以及新开业的纳税人,可以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

对提出申请并且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纳税人,主管税务机关应当为其办理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

(一)有固定的生产经营场所;

(二)能够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设置账簿,根据合法、有效凭证核算,能够提供准确税务资料。

注:小规模纳税人的标准为:

(一)从事货物生产或者提供应税劳务的纳税人,以及以从事货物生产或者提供应税劳务为主,并兼营货物批发或者零售的纳税人,年应征增值税销售额(以下简称应税销售额)在50万元以下(含本数,下同)的;

(二)除本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以外的纳税人,年应税销售额在80万元以下的。

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管理办法

l

第五条

下列纳税人不办理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

(一)个体工商户以外的其他个人;

(二)选择按照小规模纳税人纳税的非企业性单位;

(三)选择按照小规模纳税人纳税的不经常发生应税行为的企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

l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已经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第34次常务会议修订通过,现将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公布,自2009年1月1日起施行。

l

总 理

温家宝

二○○八年十一月十日

l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38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

l

第一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为增值税的纳税人,应当依照本条例缴纳增值税。

l

第二条 增值税税率:

(一)纳税人销售或者进口货物,除本条第(二)项、第(三)项规定外,税率为17%.(二)纳税人销售或者进口下列货物,税率为13%:

1.粮食、食用植物油;

2.自来水、暖气、冷气、热水、煤气、石油液化气、天然气、沼气、居民用煤炭制品;

3.图书、报纸、杂志;

4.饲料、化肥、农药、农机、农膜;

5.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货物。

(三)纳税人出口货物,税率为零;但是,国务院另有规定的除外。

(四)纳税人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下称应税劳务),税率为17%.税率的调整,由国务院决定。

注:低税率就是:粮、水、农、图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

l

下列进项税额准予从销项税额中抵扣:

(一)从销售方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增值税额。

(二)从海关取得的海关进口增值税专用缴款书上注明的增值税额。

(三)购进农产品,除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或者海关进口增值税专用缴款书外,按照农产品收购发票或者销售发票上注明的农产品买价和13%的扣除率计算的进项税额。进项税额计算公式:

进项税额=买价×扣除率

(四)购进或者销售货物以及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支付运输费用的,按照运输费用结算单据上注明的运输费用金额和7%的扣除率计算的进项税额。进项税额计算公式:

进项税额=运输费用金额×扣除率

准予抵扣的项目和扣除率的调整,由国务院决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

l

第十条 下列项目的进项税额不得从销项税额中抵扣:

(一)用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免征增值税项目、集体福利或者个人消费的购进货物或者应税劳务;

(二)非正常损失的购进货物及相关的应税劳务;

(三)非正常损失的在产品、产成品所耗用的购进货物或者应税劳务;

(四)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的纳税人自用消费品;

(五)本条第(一)项至第(四)项规定的货物的运输费用和销售免税货物的运输费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

l

第十五条 下列项目免征增值税:

(一)农业生产者销售的自产农产品;

(二)避孕药品和用具;

(三)古旧图书;

(四)直接用于科学研究、科学试验和教学的进口仪器、设备;

(五)外国政府、国际组织无偿援助的进口物资和设备;

(六)由残疾人的组织直接进口供残疾人专用的物品;

(七)销售的自己使用过的物品。

除前款规定外,增值税的免税、减税项目由国务院规定。任何地区、部门均不得规定免税、减税项目。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

l

第五条

一项销售行为如果既涉及货物又涉及非增值税应税劳务,为混合销售行为。除本细则第六条的规定外,从事货物的生产、批发或者零售的企业、企业性单位和个体工商户的混合销售行为,视为销售货物,应当缴纳增值税;其他单位和个人的混合销售行为,视为销售非增值税应税劳务,不缴纳增值税。

本条第一款所称非增值税应税劳务,是指属于应缴营业税的交通运输业、建筑业、金融保险业、邮电通信业、文化体育业、娱乐业、服务业税目征收范围的劳务。

本条第一款所称从事货物的生产、批发或者零售的企业、企业性单位和个体工商户,包括以从事货物的生产、批发或者零售为主,并兼营非增值税应税劳务的单位和个体工商户在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

l

第六条

纳税人的下列混合销售行为,应当分别核算货物的销售额和非增值税应税劳务的营业额,并根据其销售货物的销售额计算缴纳增值税,非增值税应税劳务的营业额不缴纳增值税;未分别核算的,由主管税务机关核定其货物的销售额:

(一)销售自产货物并同时提供建筑业劳务的行为;

(二)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七条

纳税人兼营非增值税应税项目的,应分别核算货物或者应税劳务的销售额和非增值税应税项目的营业额;未分别核算的,由主管税务机关核定货物或者应税劳务的销售额。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

l

第十二条

条例第六条第一款所称价外费用,包括价外向购买方收取的手续费、补贴、基金、集资费、返还利润、奖励费、违约金、滞纳金、延期付款利息、赔偿金、代收款项、代垫款项、包装费、包装物租金、储备费、优质费、运输装卸费以及其他各种性质的价外收费。但下列项目不包括在内:

(一)受托加工应征消费税的消费品所代收代缴的消费税;

(二)同时符合以下条件的代垫运输费用:

1.承运部门的运输费用发票开具给购买方的;

2.纳税人将该项发票转交给购买方的。

(三)同时符合以下条件代为收取的政府性基金或者行政事业性收费:

1.由国务院或者财政部批准设立的政府性基金,由国务院或者省级人民政府及其财政、价格主管部门批准设立的行政事业性收费;

2.收取时开具省级以上财政部门印制的财政票据;

3.所收款项全额上缴财政。

(四)销售货物的同时代办保险等而向购买方收取的保险费,以及向购买方收取的代购买方缴纳的车辆购置税、车辆牌照费。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

l

第十六条

纳税人有条例第七条所称价格明显偏低并无正当理由或者有本细则第四条所列视同销售货物行为而无销售额者,按下列顺序确定销售额:

(一)按纳税人最近时期同类货物的平均销售价格确定;

(二)按其他纳税人最近时期同类货物的平均销售价格确定;

(三)按组成计税价格确定。组成计税价格的公式为:

组成计税价格=成本×(1+成本利润率)

属于应征消费税的货物,其组成计税价格中应加计消费税额。

公式中的成本是指:销售自产货物的为实际生产成本,销售外购货物的为实际采购成本。公式中的成本利润率由国家税务总局确定。

第十七条

条例第八条第二款第(三)项所称买价,包括纳税人购进农产品在农产品收购发票或者销售发票上注明的价款和按规定缴纳的烟叶税。

第十八条

条例第八条第二款第(四)项所称运输费用金额,是指运输费用结算单据上注明的运输费用(包括铁路临管线及铁路专线运输费用)、建设基金,不包括装卸费、保险费等其他杂费。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

l

第三十五条

条例第十五条规定的部分免税项目的范围,限定如下:

(一)第一款第(一)项所称农业,是指种植业、养殖业、林业、牧业、水产业。

农业生产者,包括从事农业生产的单位和个人。

农产品,是指初级农产品,具体范围由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确定。

(二)第一款第(三)项所称古旧图书,是指向社会收购的古书和旧书。

(三)第一款第(七)项所称自己使用过的物品,是指其他个人自己使用过的物品。

第三十七条

增值税起征点的适用范围限于个人。

增值税起征点的幅度规定如下:

(一)销售货物的,为月销售额2000-5000

元;

(二)销售应税劳务的,为月销售额1500-3000元;

(三)按次纳税的,为每次(日)销售额150-200元。

丢失已开具专用发票的处理

l

一般纳税人企业丢失已开具专用发票的发票联和抵扣联,如果丢失前已认证相符,购买方凭销售方提供的专用发票记账联复印件及销售方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出具的《丢失增值税专用发票已报税证明单》,经购买方主管税务机关审核同意后,可作为增值税进项税额的抵扣凭证。

丢失已开具专用发票的处理

l

如果丢失前未认证的,购买方凭销售方提供的专用发票记账联复印件到主管税务机关进行认证,认证相符的凭该专用发票记账联复印件及销售方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出具的《丢失增值税专用发票已报税证明单》,经购买方主管税务机关审核同意后,可作为增值税进项税额的抵扣凭证。

丢失已开具专用发票的处理

l

一般纳税人企业丢失已开具专用发票的抵扣联,如果丢失前已认证相符,可使用专用发票发票联复印件留存备查;如果丢失前未认证,可使用专用发票发票联到主管税务机关认证,专用发票发票联复印件留存备查。

l

一般纳税人企业丢失已开具专用发票的发票联,可将专用发票抵扣联作为记账凭证,专用发票抵扣联复印件留存备查。

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辅导期的规定

l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纳税辅导期管理办法》的通知

l

国税发[2010]40号

l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

l

为加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纳税辅导期管理,根据《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管理办法》第十三条规定,税务总局制定了《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纳税辅导期管理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l

国家税务总局

l

二○一○年四月七日

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纳税辅导期管理办法

l

第五条

新认定为一般纳税人的小型商贸批发企业实行纳税辅导期管理的期限为3个月;其他一般纳税人实行纳税辅导期管理的期限为6个月。

l

第六条

对新办小型商贸批发企业,主管税务机关应在认定办法第九条第(四)款规定的《税务事项通知书》内告知纳税人对其实行纳税辅导期管理,纳税辅导期自主管税务机关制作《税务事项通知书》的当月起执行;对其他一般纳税人,主管税务机关应自稽查部门作出《税务稽查处理决定书》后40个工作日内,制作、送达《税务事项通知书》告知纳税人对其实行纳税辅导期管理,纳税辅导期自主管税务机关制作《税务事项通知书》的次月起执行。

l

第七条

辅导期纳税人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以下简称专用发票)抵扣联、海关进口增值税专用缴款书以及运输费用结算单据应当在交叉稽核比对无误后,方可抵扣进项税额。

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纳税辅导期管理办法

l

第八条

主管税务机关对辅导期纳税人实行限量限额发售专用发票。

l

(一)实行纳税辅导期管理的小型商贸批发企业,领购专用发票的最高开票限额不得超过十万元;其他一般纳税人专用发票最高开票限额应根据企业实际经营情况重新核定。

l

(二)辅导期纳税人专用发票的领购实行按次限量控制,主管税务机关可根据纳税人的经营情况核定每次专用发票的供应数量,但每次发售专用发票数量不得超过25份。

l

辅导期纳税人领购的专用发票未使用完而再次领购的,主管税务机关发售专用发票的份数不得超过核定的每次领购专用发票份数与未使用完的专用发票份数的差额。

l

第九条

辅导期纳税人一个月内多次领购专用发票的,应从当月第二次领购专用发票起,按照上一次已领购并开具的专用发票销售额的3%预缴增值税,未预缴增值税的,主管税务机关不得向其发售专用发票。

l

预缴增值税时,纳税人应提供已领购并开具的专用发票记账联,主管税务机关根据其提供的专用发票记账联计算应预缴的增值税。

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纳税辅导期管理办法

l

第十一条

辅导期纳税人应当在“应交税金”科目下增设“待抵扣进项税额”明细科目,核算尚未交叉稽核比对的专用发票抵扣联、海关进口增值税专用缴款书以及运输费用结算单据(以下简称增值税抵扣凭证)注明或者计算的进项税额。

l

辅导期纳税人取得增值税抵扣凭证后,借记“应交税金——待抵扣进项税额”明细科目,贷记相关科目。交叉稽核比对无误后,借记“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科目,贷记“应交税金——待抵扣进项税额”科目。经核实不得抵扣的进项税额,红字借记“应交税金——待抵扣进项税额”,红字贷记相关科目。

l

第十二条

主管税务机关定期接收交叉稽核比对结果,通过《稽核结果导出工具》导出发票明细数据及《稽核结果通知书》并告知辅导期纳税人。

l

辅导期纳税人根据交叉稽核比对结果相符的增值税抵扣凭证本期数据申报抵扣进项税额,未收到交叉稽核比对结果的增值税抵扣凭证留待下期抵扣。

思考题:

一、增值税分析控制法的原理及稽查应用对企业有何影响?

二、国家税务总局怎样对增值税纳税评估?

会计涉税处理 篇3

关键词:企业合并;涉税问题;会计处理

企业合并是企业发展和行业发展中很常见的交易行为,能够为企业生存发展寻找新契机,并提升企业综合实力。企业合并属于交易行为,必然涉及税务问题,其合并涉税处理水平会对企业合并效果有很大影响。2006年的财务部“会计准则第20号”和2009年的财政部“财税59号文”明确规定了企业合并涉税事项。近年来,企业为延伸产业链和优化资源配置,进行兼并重组。税收和会计方面出现了许多新问题。

1.税收法规和会计准则中的企业合并概念

我国2006年的“会计准则第20号”规定,企业合并是两个以上的单独企业合并成为报告主体事项或交易。我国2009年“财税59号文”规定,企业是多家企业把全部资产、负债转给另外的现存企业或新设企业。这里面牵扯到了合并企业和被合并企业的概念。被合并企业获得合并企业非股权和股权支付,完成两个以上企业依法合并。会计准则和税收法规的企业合并概念并不一致,会计准则合并概念含有控股合并,更注重报告主题。而税收法规只是指新设合并和吸收合并,更注重法人主体。

2.企业合并中的会计处理

会计准则根据合并双方处于合并前后时期是否受到了相同多方和同方控制,把企业合并分成非同一控制企业合并和同一控制企业合并两种,采取不一样的会计处理方式。非同一控制的企业合并更注重企业与第三方交易情况,需按照会计准则第7号文件处理。而同一控制的企业是集团内部合并,强调账面价值概念。

2.1非同一控制的企业合并会计处理

非同一控制企业合并是合并双方合并前后未受到相同多方和同方控制,它属于购买行为。购买取得其他参与的合并企业控制为购买方,而参与合并其他企业是被购买方,会计处理方式采取购买法。购买方购买成本和被购买方账面价值和公允价值差异列为当期损益。被并购方和合并成本的净资产公允差异分成两类情况处理。若前者小于后者是商誉,而前者大于后者是当期损益。

我国税法规定并不允许商誉,商誉计税基础应当为零。若商誉账面价值比计税基础要大,两者之间差额会成为纳税的暂时性差异。递延的所得税负债会加大商誉价值。如果对商誉递延所得税负债进行考虑,会加大商誉价值,并形成新商誉。故此,商誉产生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不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

2.2同一控制的企业合并会计处理

2.2.1理论分析

一般情况下,同一控制的企业合并发生于同企业集团内各企业合并。集团内部合并更多的是账面价值,即内部交易。以集团角度分析,集团内部企业合并并不会提高集团总体价值,而资产和负债强调账面价值是满足集团会计处理原则的。同一控制企业合并是合并双方合并前后受到相同多方和同方控制,会计处理方法为权益结合法,合并方的支付对价和被合并方净资产份额差不会出现损益和商誉,需调整好合并方所有者权益。调整资本公积时,若余额不满足冲减,需对留存收益进行冲减。

2008年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71条规定,投资资产确认以两种方式确定成本,一种是支付现金方式、购买价款成本;另一种是支付现金之外方式,支付税费和资产公允价值成本。其中没有明确阐述同一控制与非同一控制的企业合并情况。而我国2000年的“关于企业合并分立业务所得税问题”中,税法把企业合并分成免税合并和应税合并。故此,企业合并计税需坚持历史成本原则,倘若达不到免税合并条件,计税基础应以公允价值为主。

2.2.2实例分析

例:A公司初投资集团中的B公司,得到80%股权。被投资单位公允价值为1800万元,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是1500万元。A公司为促进合付出200万元,定向发行900万元面值股票,公允价值1200万元。A公司支付相关税费为50万元,盈余公积账户余额是150万元。A公司为企业合并支付的评估税费是100万元。所得税率25%。

在解析时我们发现,这是同控制的控股合并,其各项直接费用计入当期损益。合并成本不包括发行债券方式企业合并和发行权益性证劵合并对价,长期股权投资入账价值是1500×80%,借:长期股权投资1200、管理费用100、盈余公积50;贷:银行存款350、股本900、资本公积-股本溢价100。而计税基础是1800×80%,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是240万元,依据规定相应递延所得税资产要归入所有者权益。所得税会计处理是,借:递延所得税资产60;贷:资本公积60。

3.企业合并中的税务处理

“财税59号文”明确规定了企业合并所得税处理情况,税务处理以不同条件分为一般性税务处理和特殊性税务处理。

3.1一般性税务处理

一般性税务处理是应税合并,即除了适合特殊性税务处理之外,合并企业需依据公允价值来确定负债计税基础和被合并企业的各项资产情况。被合并企业的股东需清算所得税处理,且该企业亏损弥补不能在合并企业结转期间。从合并企业角度观察,非现金支付需考虑同销售的税务事项,其他方面均不涉及相关的税收事项。而接收资产、负债的计税基础为公允价值。这是对价支付的行为。

因为企业资产合并转移,故此被合并企业和股东需依据企业清算来处理所得税。根据财政部2009年的“财税60号文”规定,企业重组时若企业要以清算处理,则要开展清算所得税处理。企业资产可转为交易价格和价值,减去资产清算费用、计税基础和税费。

3.2特殊性税务处理

特殊性税务处理为免税合并,企业重组若能适用特殊性税务处理,需具有合理商业目的,不能以免除、减少和推迟税款缴纳为目的,合并和被收购的资产股权需满足规定比例。重组交易对价关系到股权支付金额的要满足规定比例,企业重组后12月不能改变重组资产原先的经营活动,原股东不能转让原先的股权。

从合并企业角度分析,除了少数的非货币非股权支付要以销售计算所得税,其他没有涉税事项。合并企业在接受合并企业资产、负债时按照被合并企业计税基础进行确定,而不合并企业之前的所得税由合并企业继承,这样能够对合并企业亏损进行弥补。而从被合并企业角度分析,其股东得到合并企业股权计税基础,按照被合并企业股权计税确定。而被合并企业股权支付的不确定资产转让使得所得税出现损失。被合并企业不需要缴纳所得税,电脑需计算非股权的所得税。被合并企业在合并前的所得税事项均有合并企业继承。不同条件的税收处理不同形式,会为企业合并税务筹划提供空间和方向。

结束语:

企业合并能够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增长和经济建设,企业合并中的涉税问题和会计处理影响到企业合并的有效性和科学性,需提升企业涉税会计处理的方法,加强企业合并交易总体质量。企业开展合并业务需在税法允许条件下,考虑到资产增减值、企业盈亏和税收优惠的情况,以降低税负、纳税筹划来发挥企业合并的资源整合效益。只有发挥出我国企业合并最大合理性,才能促进我国经济建设快速发展。(作者单位:广东省惠州商贸旅游高级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赵慧芝.企业合并的会计和税务处理差异[J].商业会计,2011,(21).

[2]杨建英.企业合并涉税筹划浅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1,(23).

[3]杨美珍.浅议企业合并涉税事项的问题[J].中国总会计师,2013,(8).

会计涉税处理 篇4

一、关于视同销售

视同销售是货物流转环节中与增值税征收相关的一个特有用语,它是指某些商品发出行为不属于增值税暂行条例所称“销售”行为,但应按销售行为征收增值税。《中华人民共国和增值税暂行条例》第四条规定,单位或者个体工商户的下列行为,视同销售货物:将货物交付其他单位或者个人代销;销售代销货物;设有两个以上机构并实行统一核算的纳税人,将货物从一个机构移送其他机构用于销售,但相关机构设在同一县(市)的除外;将自产或者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集体福利或者个人消费,将自产或者委托加工的货物作为投资,提供给其他单位或者个体工商户、分配给股东或者投资者、无偿赠送其他单位或者个人。

上述视同销售行为中,争议的焦点在于:对发出的商品究竟应按成本结转,还是应按公允价值确认收入,对此会计准则并未予以明确规定,导致不同的会计人员有不同的做法,引起不同企业利润指标口径不一致,会计信息不可比。

二、视同销售行为的会计处理辨析

对上述第四至第八项视同销售行为,目前工作实际中主要有两种处理方法,有的仅将其视为应税销售,不确认收入而直接结转成本,如将自产或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集体福利或个人消费;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作为投资提供给其他单位或个体经营者、无偿赠送他人等。有的与流转税处理保持一致,在会计核算上也作为会计销售处理,按公允价值确认收入,同时结转成本,如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分配给股东或投资者等。究竟应按成本转账,还是按公允价值确认收入,笔者认为应深刻理解会计准则中关于销售商品收入的本质及收入的确认条件,并结合相关特殊准则加以判断。

《收入》准则明确规定了收入确认的五个判断条件:(1)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全部转移给购买方;(2)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售出商品实施控制;(3)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4)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5)相关已发生或将发生成本能够可靠的计量。其中,与本文探讨的问题相关的条件主要是与所有权有关的风险与报酬是否转移,以及相关经济利益是否很可能流入企业。销售商品的本质是“有偿转让货物所有权”,因此是否确认收入的关键应在于是否转移所有权以及是否引起了经济利益流入(取得货币或非货币形式的收入)。

从这两点分析,增值税暂行条例所列举的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进的货物作为投资提供给其他单位或者个体工商户和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进的货物分配给股东或者投资者,都应该按公允价值确认收入并结转成本。因为不论是将商品作为财产股利发放给股东或投资者,还是将商品作为实物财产对外投资,都完全实现了与所有权相关的风险和报酬的转移,都取得了非货币形式的经济利益(前者导致债务减少,后者导致资产增加),符合收入的确认条件。同时,《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也规定,在具有商业实质且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换出资产为存货的,应当作为销售处理,以其公允价值确认收入,同时结转成本。增值税暂行条例所列举的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者购进的货物无偿赠送其他单位或者个人,虽然实现了与所有权有关的风险和报酬的转移,但它既没有引起资产增加,也没有导致债务减少,不是有偿转让,因而不符合销售商品的本质,也不满足收入确认的条件,不能确认收入,而应该按成本结转。而增值税暂行条例列举的将自产或者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体现的是商品内部转移关系,既没有实现与所有权有关的风险和报酬的转移,也没有获得货币或非货币形式的经济利益,理所当然不应确认销售收入。至于增值税暂行条例中列举的将自产、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集体福利或者个人消费,笔者认为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将商品作为非货币性福利发放给职工以供其消费时,一方面,商品所有权及其相关的风险与报酬已从企业转移;另一方面,该项行为引起负债减少,而负债减少也是经济利益流入的一种方式,该行为符合收入确认条件,在该类商品发出后,应按公允价值确认收入,同时结转成本。《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应用指南也明确规定,企业以自产产品作为非货币性福利发放给职工的,应当根据受益对象,按照该产品的公允价值,计入相关资产的成本或当期损益,同时确认应付职工薪酬;将商品作为生产资料用于集体福利设施建设时,不涉及所有权转移,仍属于商品内部结转,应比照“将自产或者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

上述视同销售的商品如属于应征消费税产品,则应负担的消费税支出该如何进行会计处理也存在着不同的做法,有的随商品价值一起计入相关资产成本或当期损益、负债项目等,如长期股权投资、营业外支出、应付股利等;有的将消费税支出单独归入“营业税金及附加”科目。笔者认为前者处理方式不妥。消费税作为价内税,其价值已包含在商品的公允价值之中,如果商品已按公允价值计入相关资产成本、负债或损益项目,再将应交的消费税计入该项目,无疑是重复计量,同时也不符合配比原则。因此将应税消费品对外投资、分配给股东或作为非货币性福利发放给职工时,其应负担的消费税应计入营业税金及附加,以与营业收入相配比。营业税金及附加可作为所得税前扣除金额,这样处理还可以减轻企业的所得税负担。只有在应税消费品发出是按成本计量,没有确认收入的情况下(如用于在建工程、对外捐赠等),其应负担的消费税才应计入相关资产成本或损益项目。

三、视同销售行为的涉税处理辨析

《增值税暂行条例》对上述八种视同销售行为已明确规定应“视同销售”计征增值税销项税额,计税销售额按下列顺序确定:按纳税人最近时期同类货物的平均销售价格确定;按其他纳税人最近时期同类货物的平均销售价格确定;按组成计税价格确定,组成计税价格的公式为:组成计税价格=成本×(1+成本利润率)。

如果上述视同销售行为涉及应征消费税的商品,其消费税处理还应遵从消费税暂行条例相关规定,按计税销售额计征消费税,计税依据同增值税基本一致。但是,将应税消费品对外投资、偿还债务以及换取生产、生活资料的,其应纳消费税应按纳税人最近时期同类货物的最高销售价格计算确定。

会计涉税处理 篇5

2010-08-01 08:51:43|

浅谈企业拆迁补偿的会计处理和涉税处理摘要:当前,因城市建设规划、城市改造等原因,为数不少的企业会碰到拆迁,取得拆迁补偿。拆迁补偿的形式有实物补偿和货币补偿。企业取得的拆迁补偿收入如何进行会计处理,是否应该纳税,如何纳税,成为企业会计人员面临的一道难题。本文旨在根据国家现行财务会计制度和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探讨企业获得的拆迁补偿收入的会计处理和涉税问题。

关键词:拆迁补偿会计处理税务处理

目前,因当地政府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等原因,为数不少企业会碰到厂区搬迁、土地使用权收回、厂房拆除等情形,相应会从政府、拆迁公司、开发商等处获得拆迁补偿。拆迁补偿往往采用实物补偿和货币补偿两种形式。有时也许是组合式的。由于补偿形式的多样性、补偿期限的不确定性、补偿款使用的专项性等特点,使得一些企业会计人员对因企业拆迁而出现的会计事项感到难以入手,涉税方面更是感到头疼。那么企业对因拆迁而产生的会计事项应如何进行会计处理?相关税收法律法规对企业的拆迁补偿又有哪些规定呢?下面结合拆迁补偿形式分别讨论如下:

总的核算原则:依据拆迁补偿协议和补偿资金使用计划,如实反映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严格执行补偿款“专款专用”原则。

涉税处理总的原则:依据现行税收法律法规,处理拆迁补偿过程中的涉税问题,遵循收入支出配比原则,对拆迁补偿净得应纳入企业纳税所得,依法纳税。

第一种情形:货币补偿

这种情形下,企业因拆迁一方面表现为实物资产被拆除,合法拥有的土地被收回,乃至需整体搬迁、异地重建,等等;一方面则是取得货币形式的拆迁补偿。此时,会计处理一方面是反映拆除资产的实际损失,一方面反映按照拆迁协议收到的货币补偿以及按照拆迁资金使用计划用所得货币资金购置相关资产、支付拆迁费用等。

案例1:A公司位于B市区,根据B市城市建设规划,决定拓宽改造A公司前的街道,A公司沿街的厂房及部分用地列入了拆迁范围。双方商谈,补偿形式为货币补偿,签订了拆迁补偿协议。便很快付诸实施。假设拆迁补偿所得为200万元。被拆房屋建筑物原值45万元,累计折旧30万元。收回的土地使用权摊余价值5万元。A公司也没有因拆迁而有新的固定资产购置计划或技术改造计划。

(一)会计处理

A公司的会计处理如下:

1、拆除固定资产转入清理,作:

借:固定资产清理15万元

累计折旧30万元

贷:固定资产45万元

2、收到拆迁补偿款,作:

借:银行存款200万元

贷:固定资产清理200万元

3、将拆迁收回土地摊余减值冲减拆迁补偿所得,作:

借:固定资产清理5万元

贷:无形资产5万元

4、拆迁净收益转入营业外收入,作:

借:固定资产清理180万元

贷:营业外收入180万元

(二)涉税问题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土地使用权归还给土地所有者行为营业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函

【2008】277号),A公司的上述拆迁补偿免征营业税;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第八条第(二)款之规定,A公司上述所得同时免征土地增值税。

对于A公司上述拆迁补偿净所得180万元,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政策性搬迁收入有关企业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财税【2007】61号),应当计入获得补偿所得的当企业应纳税所得额,缴纳企业所得税。

但如果本例中A公司因拆迁有购置固定资产计划或技术改造项目的话,那么仍可在上述净所得180万元中列支,剩余部分再计入企业应纳税所得额,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第二种情形:货币补偿与实物补偿相结合的复合补偿

这种情形下,企业因拆迁往往会发生实物资产被拆除,合法拥有的土地被收回、整体搬迁、异地重建等情况;而补偿形式则是货币补偿和实物补偿相结合的复合补偿。此时,实物补偿的入账价值只要遵循非货币性交易原则即可。

案例2:续上例,如根据B市城市建设规划,A公司需整体搬迁。搬迁协议为政府在开发区出让土地一块给A公司建设新厂区,另再给予A公司一定的货币补偿,用于新厂区厂房等建设。

(一)会计处理

A公司可以被拆除的账面房屋建筑物价值和无形资产-土地使用权价值作为取得的新厂区土地使用权入账价值。假设老厂区拆除固定资产原值2000万元,累劫折旧1200万元,无形资产-土地使用权账面余额500万元。货币补偿2000万元。则相关账务处理如下:

1、新厂区土地使用权入账

借:无形资产-土地使用权(新厂区)1300万元

累计折旧1200万元

贷:固定资产2000万元

无形资产-土地使用权(老厂区)500万元

2、收到拆迁补偿款

借:银行存款2000万元

贷:专项应付款-拆迁补偿2000万元

3、发生搬迁费用时,直接计入“专项应付款-拆迁补偿”账户的借方。

4、新厂区建设所发生的支出,先通过“在建工程”账户进行核算,最终竣工决算形成固定资产的,作如下会计分录:

借:固定资产

贷:在建工程

同时,作:

借:专项应付款-拆迁补偿

贷:资本公积

(二)税务处理

此种拆迁补偿情形需注意的是:(1)案例2中拆迁补偿款形成的固定资产可以按照现行税收政策规定计提折旧,并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2)最终专项应付款-拆迁补偿账户结余数同样应计入企业应纳税所得额,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

第三种情形:实物补偿

这种情形下,会计处理遵循非货币性交易原则即可。收到的补偿实物其入账价值直接按照被

拆除的实物资产账面价值确定。

案例3:根据B市城市建设规划,C公司一处营业用房需拆迁,与拆迁部门签订了拆迁补偿协议,协议规定拆迁补偿形式为实物补偿,安置地点为拆迁地段新建营业房。C公司被拆除的营业房账面原值200万元,累计折旧85万元。

(一)会计处理

根据非货币性交易准则,C公司拆迁补偿得到的营业房入账价值按换出资产,即被拆除的营业房账面值作为入账价值。

原营业房拆除时,作:

借:固定资产清理115万元

累计折旧85万元

贷:固定资产200万元

置换营业房办妥产权登记手续,入账时作:

借:固定资产115万元

贷:固定资产清理115万元

(二)税务处理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土地使用权归还给土地所有者行为营业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函

【2008】277号),C公司的上述拆迁补偿免征营业税;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第八条第(二)款之规定,上述所得同时免征土地增值税。

至于企业所得税,本案例中C公司不会涉及。置换营业房可以按期计提折旧,并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

会计涉税处理 篇6

【关键词】融资租赁;流转税;所得税

一、融资租赁涉税会计处理的中美差异

美国的现行税制,是以所得税为主体税种,辅以其他税种。其主要税种有: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销售税、财产税、遗产与赠与税等,而融资租赁涉及的是公司所得税与销售税。中美在融资租赁的涉税会计处理差异如下:(1)美国租赁准则规定:“承租人应当将资本租赁记作一项资产和负债,其金额为租赁开始日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如果由此确定的金额超过了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那么应按公允价值记录资产和负债。”即在租赁开始日按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与公允价值孰低法确认租赁资产及长期融资租赁负债,不确认未确认融资费用。而我国的承租方在租赁开始日,会计上确认未确认融资费用,税法上并不确认融资费用,从而涉及所得税纳税调整,这种情况在美国并不存在。(2)对于出租方来说,虽然美国租赁准则将出租人的资本租赁分为销售型租赁、杠杆型租赁和直接融资租赁三种,但美国在税法上对不同租赁交易的划分标准却与之完全不同。税务部门首先判断租赁交易是实质销售还是实质租赁,进而明确不同租赁交易的税收适用主体和适用税种。若租赁业务被界定为实质销售,则对其销售收入征收普通所得税;若被界定为真实租赁,则对出租人征收资本利得税。由于资本利得税比普通企业所得税税率偏低,从而使得出租人得到税收优惠,以此鼓励融资租赁业的发展。(3)出租方出租资产要发生租赁初期直接费用,对于这项费用的处理,美国要求立即作为当期损益处理,我国则计入长期应收款,从而影响了对企业所得税或资本利得税的处理。此外,美国不征收印花税,而我国则征收印花税并计入资产成本;我国要求征收的房产税、契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及城镇土地使用税等在美国也一并不予征收。

二、对我国融资租赁涉税会计处理的思考

1.关于流转税的会计处理。税法在原则上是根据会计制度认定融资租赁,强调其具有的融资性质和所有权转移特点,主要体现在所得税政策上对于折旧的处理,但受融资租赁企业的审批限制,在流转税政策上又区别是否具有人民银行、外经贸部、国家经贸委批准的经营资质而执行相应的政策。对经人民银行、外经贸部、国家经贸委批准经营融资租赁业务的单位所从事的融资租赁业务,无论融资租赁物的所有权是否转让给承租方,均征收营业税,不征增值税。其他单位从事的融资租赁业务,租赁货物的所有权转让给承租方的,征收增值税;未转让给承租方的,征收营业税。这造成了融资租赁业务的税收政策的不统一,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使各地方税务机关对融资租赁交易理解的不统一,也造成了会计处理的复杂性。关于这个问题,有学者建议,对于融资租赁的不同阶段征收不同的流转税,即对于租赁期间的租金收入扣除成本后的收益征收营业税,对于承租人留购租赁资产时的购买价格按照增值税征收。这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会计和税务的工作,便于理解与执行,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但是,就我国目前的国情来说,考虑到如果使用这一方法,企业可能将出售业务人为做成融资租赁业务达到避税的可能性,在我国目前融资租赁业发展不够完善,融资租赁公司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处于起步阶段,当前关于流转税的处理方法还是适合的。

2.关于所得税的会计处理。我国会计准则目前关于承租方对融资租赁资产初始入账价值的处理方法是,将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与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公允价值较低者作为租入资产的入账价值,将最低租赁付款额计入长期应付账款,中间的差额计入未确认融资费用。而我国税法则规定将最低租赁付款额作为租入资产的入账价值,即不计未确认融资费用。在这种做法下,就产生了所得税的暂时性差异与永久性差异。按照我国会计准则目前的处理方法,租入资产的入账价值是按现值计算,而长期应付款是按总额计算,造成了计算基础的不一致。参照美国的做法应在租赁开始日,按照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与公允价值两者较低者确认租入资产入账价值即长期应付款,在这种情况下,资产与负债的入账价值基础一致,比我国目前做法更加合理。但无论哪种做法,均与我国税法规定的租入资产入账价值的确认不一致,因为我国对公允价值的使用限制比较严格,而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与所采用的利率有直接关系,所以就目前来看,都会形成所得税的暂时性差异和永久性差异。我国与世界大多数国家关于融资租赁的折旧方法都不一致。国际上大都数国家,是由出租方计提折旧;而我国与韩国一致,是由承租人计提折旧。国际会计准则也建议,作为有经济使用权的承租方可将租赁资产计入资产负债表,并提取折旧费。我认为,由于我国对于出租人征收营业税时,已经扣除了作为成本的固定资产的价值,如果再由出租方计提折旧,就形成了双倍扣除,对国家税收不利。

而由承租方计提折旧,更能反映真实的经营情况,并且在融资租赁结束后,承租方往往会选择留购租赁资产,融资租赁资产最终是转移给了承租方,对承租方进行资产管理更加有利。所得税税法最大的问题在于,对出租方的应税所得没有明确规定。一种做法是按照财务会计制度执行,即依据出租方采取实际利率法计算当期应当确认的租赁收入作为企业所得税应税收入,按此方法因与会计处理方法一致,比较简便,也不产生所得税暂时性差异;另一种做法如本文所采用的做法即纳税年度应确认的所得额=本期应收租赁费-(租赁资产公允价值+初始直接费用)/租赁期,这也是我国税务上一般采用的方法,按照此公式计算得到的应纳税所得额与会计上确认的租赁收入有所不同,但会计收入与纳税收入在总额上是相等的,只是由于会计和税务的处理方法不同,产生了暂时性差异,应进行纳税调整。

3.基于国际会计准则的最近进展的思考。国际会计准则目前准备对于租赁准则进行修改,将不再区分经营租赁与融资租赁,承租人一并把租赁资产列入报表,以防止企业以售后回租形式进行表外融资。而我国目前无论在会计准则还是税法上都将售后回租形式作为融资租赁处理,而对于现在作为经营租赁的业务的涉税会计处理在将来会计准则变化之后,将按照融资租赁业务处理。此时出现两种情况:税法与会计准则一起变更,将租赁同一为融资租赁;或税法不变,仍然区分为经营租赁与融资租赁。如果出现了第一种情况,那么出租方关于流转税的问题就可以得到一个合理、方便、易理解的解决,即按租赁期的租赁收入缴纳消费税,租赁期结束后租赁资产转移时缴纳增值税。以这种处理方法,有利于税收工作的简化,并且根据我国税率的设置,并不会对我国总体税收有较大影响。而如果税法并没有改变,仍将租赁区分为经营租赁与融资租赁,那么会计处理与税法将出现严重的分歧。会计将税法中作经营租赁的业务当做融资租赁处理,会计中折旧由承租方计提,出租方的收入仅为每年确认的未确认融资收入;税法中折旧由出租方计提,出租方的收入为每年收到的租赁收入。不仅要确认折旧对双方所得税的影响,还要对出租方的营业收入进行调整,将会使税收工作量急剧增加,而且税收审计比较困难。因此这种方法可行性不大。

三、结语

固定资产出售涉税会计处理探析 篇7

根据财税[2008]170号规定:自2009年1月1日起, 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固定资产, 应区分不同情形征收增值税: (1) 销售自己使用过的2009年1月1日以后购进或者自制的固定资产, 按照适用税率征收增值税, 即应纳税额=含税销售额/ (1+17%) ×17%。 (2) 2008年12月31日以前未纳入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试点的纳税人, 销售自己使用过的2008年12月31日以前购进或者自制的固定资产, 按4%征收率减半征收增值税, 即应纳税额=销售额×4%/2。 (3) 2008年12月31日以前已纳入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试点的纳税人, 销售自己使用过的在本地区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试点以前购进或者自制的固定资产, 按照4%征收率减半征收增值税, 即应纳税额=销售额×4%/2;销售自己使用过的在本地区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试点以后购进或者自制的固定资产, 按照适用税率征收增值税, 即:应纳税额=含税销售额/ (1+17%) ×17%。此外, 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原属于自用的应征消费税的摩托车、汽车、游艇等固定资产, 其进项税额不得从销项税额中抵扣, 按照简易办法依照4%征收率减半征收增值税, 即应纳税额=销售额×4%/2。

[例1]A企业为一般纳税人, 2009年10月出售一台于2009年4月购入的已使用过的机器, 原价为100000元, 折旧年限为5年, 采用直线法折旧, 净残值率为5%, 售价为122850元 (含增值税) , 该机器适用17%的增值税税率。会计处理如下:

(1) 固定资产转入清理时

(2) 收到价款时

(3) 结转净损益

如果该机器购入时间为2008年10月, 假设机器原值为117000元, 并假设A企业为未纳入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试点的纳税人, 则出售时按4%征收率减半征收增值税。会计处理如下:

(1) 固定资产转入清理时

(2) 收到价款时

(3) 结转净损益

二、小规模纳税人出售增值税征税范围的固定资产核算

根据财税[2009]小规模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固定资产, 一律按2%征收率征收增值税。国税函[2009]90号规定, 小规模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固定资产和旧货, 按下列公式确定销售额和应纳税额:销售额=含税销售额/ (1+3%) , 应纳税额=销售额×2%。

[例2]A企业为小规模纳税人, 2009年10月出售一台已使用过的机器, 原价为100000元, 已提折旧38000元, 售价为72100元 (含增值税) 。会计处理如下:

(1) 固定资产转入清理时

(2) 收到价款时

(3) 结转净损益

三、纳税人出售不属于增值税征税范围的固定资产核算

纳税人出售房屋、建筑物等不属于增值税征税范围的固定资产, 应根据《营业税暂行条例》的有关规定, 按5%征收营业税。

[例3]A企业2009年10月出售建筑物一幢, 原价为50万元, 已提折旧20万元, 售价为40万元, 营业税率5%。会计处理如下:

(1) 固定资产转入清理时

(2) 收到价款时

(3) 结转净损益

参考文献

企业资产划转会计处理与涉税分析 篇8

(一)从母公司向子公司划转资产的层面来看

会计准则或会计制度上未就母子公司资产划转会计核算处理进行明确,但根据财会函[2008]60号第八条规定,以及《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5 号》第六条规定,等相关制度规范的规定可知,为了遏制公司的利润操纵行为,真实披露公司经营业绩的本来面目,上述文件规定,无论是接受控股股东还是非控股股东代为偿债、债务豁免或捐赠行为,会计上对相关利得计入所有者权益(资本公积)。

[例1] A公司将固定资产划转给全资子公司B,该固定资产原值2000万元,累计折旧800万元,计提减值准备200万元,假设不考虑流转税。则:

A公司会计处理:

公司会计处理

根据上述实例我们就企业所得税纳税处理的相关问题进行如下分析:

据财税[2014]109 号(以上简称“109 号文”)第三条规定显示,对于100%直接控制的居民企业之间,或者受一家或者多家居民企业直接控制的居民企业之间,涉及到账面资产划转股权问题的时,只有具有合理的商业目的,在划转后的一年之内原股权所经营的各项经济活动不会改变,而且对于二者都没有在会计上确定相关的损益的,都可以选择特殊的税务处理方式。此外,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5年第40号(以下简称“40号公告”)等相关文件也对上述问题进行了规定。

那么在上述案例中,A、B两家如果都选择特殊性税务处理,那么A、B两家公司就都不会确认所得,据40号公告文件的相关内容可知,应按其原账面净值”改为“划转股权或资产的原计税基础确定”,这样一来就会更加符合相关的税法规定,如A公司固定资产账面净值为800 万元,但由于固定资产减值准备200 万元已在计提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时作纳税调增,故该固定资产计税基础为1000万元。如果以净值800万元作为计税基础,则该固定计税基础不符合特殊税务处理其计税基础延续理论,导致纳税调整错误。

在这里我们需要进行讨论的是,当A公司对该固定计提200万元计税基础时,A公司企业所得税年度汇算清缴已作纳税调增,那么,现该固定资产已划转入B公司,会计上已作划转处理,则该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纳税调整时间性差异应通过A主管税务机关确认后转入B公司。该固定资产转入B公司后会计上按800 万元计提折旧,计税基础仍为1000 万元,待该固定资产处置或计提折旧完毕后将该200 万元时间性差异作纳税调减处理。

(二)从子公司向母公司划转资产的层面来看

众所周知,资产的划转是具有一定的商业性质的,所以在子公司向母公司无偿划分财产时是不符合商业性原则的,即不符合商业等价交换的原则,所以对于子公司向母公司无偿划分资产的行为被认定为权益性交易。有人认为应作为子公司利润分配处理,但利润分配履行法律程序与资产划转法律程序完全不同,如果子公司为亏损则利润分配不可行。此时如果母公司如果能够通过收回投资的方式来处理则比较合适,直接冲减资本公积(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资本公积不足冲减则应冲减股本,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在冲减实收资本过程中会涉及到减资,所以在进行操作时需要履行相关的法律程序。如上文例1,在划转后,因为相关资产已经不存在,所以原先账面确认的与该资产相关的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的资本公积等也需要与上述的资本公积一起进行相关的会计转让处理。

二、从资产划转中涉及的流转税层面来看

当子公司和母公司的资产划转工作涉及到房屋建筑物以及相关的设备时,就会涉及营业税或增值税视同销售行为,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第四条第八款规定相关内容的显示,即对于自产、委托加工或者购进的货物在进行无偿赠送的过程中,无论是赠送给个人还是单位,都将其视为销售货物。

[例2] A公司将设备划转给全资子公司B,该固定资产原值2000万元,累计折旧800 万元,计提减值准备200 万元,假设该设备2009 年购置,市场公允价值900万元,则A公司会计处理:

这时,A公司就可以通过给B公司开具增值税发票来使B公司用于抵扣增值税的进项税金。

如果A公司将设备以及其相关联的债权、债务和劳动力一并划转给B公司,需交纳增值税吗?据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 年第13 号规定,对于在增值税范围的资产会涉及到增值税,而对于不在增值税范围之内的将不征收相关的增值税。同样,营业税方面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51号也有此规定。根据税法原理,如果资产以及与其关联的债权、负债和劳动力一并无偿划转,应同样适用上述文件规定,即不征收增值税或营业税。

三、从资产划转契税层面来看

境内承受土地、房屋权属的单位和个人为契税的纳税人,对于母子公司土地、房屋划转,不同性质划转对应不同税收政策。

如果同一主体内部资产无偿划转,根据财税[2015]37号规定对契税的征收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对于同一个投资主体内之间的各个企业之间,土地、房屋权属的转让都会免收契税,包括母公司和子公司之间、在同一公司之间的全资子公司之间以及同一个自然人和其设立的个人独资企业之间等。

对于母子公司之间资产划转形成投资行为涉及到的契税,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契税暂行条例细则》第八条规定的相关规定显示,当投资权属的转移是以土地、房屋权属为载体时,将视为土地使用权转让或者房屋买卖来征收相关的契税。

四、结束语

总之,企业资产划转会计处理与涉税分析工作是一项十分繁杂和重要的工作,所以在进行会计处理和税务处理时一定要以遵守我国相关的法律条例和制度规范为基础,从集团公司的实际运行情况和战略目标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和风险,提高会计处理和税务处理的效率和效果。

参考文献

[1]郝春雨.交易性金融资产会计处理与涉税事项分析[J].财会通讯,2014

视同销售行为的涉税会计处理分析 篇9

(一)增值税关于视同销售的规定

《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四条规定:单位或者个体工商户发生下列行为,应作为视同销售货物或劳务:①将货物交付其他单位或者个人代销;②销售代销货物;③设有两个以上机构并实行统一核算的纳税人,将货物从一个机构移送其他机构用于销售,但相关机构设在同一县(市)的除外;④将自产或者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⑤将自产、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集体福利或者个人消费;⑥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者购进的货物作为投资,提供给其他单位或者个体工商户;⑦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者购进的货物分配给股东或者投资者;⑧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者购进的货物无偿赠送其他单位或者个人。

2015年,部分现代服务业实施“营改增”后,下列行为也列入增值税视同销售范围:①单位和个体工商户向其他单位或者个人无偿提供应税服务,但以公益活动为目的或者以社会公众为对象的除外;②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规定的其他情形。

(二)消费税关于视同销售的相关规定

《消费税暂行条例》第四条及《消费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六条规定:纳税人将自产应税消费品用于其他方面的,属于消费税中的视同销售,于移送环节纳税。其他方面指的是纳税人将自产应税消费品自用于生产非应税消费品、在建工程、管理部门、非生产机构、提供劳务、馈赠、赞助、集资、广告、样品、职工福利、奖励、以物易物、投资入股、抵偿债务等方面。

(三)企业所得税关于视同销售的相关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细则》第二十五条规定:企业发生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以及将货物、财产、劳务用于捐赠、偿债、赞助、集资、广告、样品、职工福利或者利润分配等用途的,应当视同销售货物,转让财产或者提供劳务,但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的除外。

企业所得税中关于视同销售的判断,主要依据为资产所有权归属问题,若资产所有权不发生变更,属于内部资产处置,不视同销售;相反,若资产所有权发生变更,应作为视同销售行为确认收入。

二、会计中关于收入的相关规定

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从1993年的《企业会计准则》、《企业财务通则》,到1999年的《企业会计制度》,再到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及2011年《小企业会计准则》,没有关于视同销售的提法及规定,销售收入的判断依据为《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由此可知,会计方面不区分销售行为、视同销售行为,只要满足收入确认条件,全部确认收入,相反,不满足收入确认条件的,无论是什么销售,均不确认收入。

对比以上税法及会计中相关规定,不难发现视同销售为税法中的术语,且不同税种的视同销售行为内容也不尽相同,会计处理更是不同,本文接下来对不同情形的视同销售行为进行分类,逐类分析其会计处理。

三、视同销售行为的分类

我们以不同的视同销售行为产生何种纳税义务及会计上是否确认收入为划分标准,产生纳税义务或会计上需确认收入的分类,以“√”表示,反之,以“×”表示,具体分类情况如表1:

根据上表中对各类视同销售情形的分析,本文将视同销售行为分为A、B、C、D、E、F六大类,以下逐类分析每种视同销售行为的会计处理。

四、视同销售行为的涉税分析及会计处理

(一)A类视同销售行为的涉税分析及会计处理

该类视同销售业务发生时,其会计、增值税、消费税及企业所得税的核算均与一般销售行为相同,即会计上按照销售货物或者劳务的市价确认收入,增值税、消费税按其市价确认销售额计税,企业所得税亦按市价确认收入,因而,此类视同销售业务税法、会计处理一致。

例1:A公司2月15日,将自产的一批化妆品作为福利发放给职工,该批化妆品成本18000元,市价30000元。

借:应付职工薪酬35100

贷:主营业务收入3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5100

借:主营业务成本18000

贷:库存商品18000

借:营业税金及附加9000

贷:应交税费——应交消费税9000

该例中,企业以其产品发放福利,作为对职工的补偿,会计上确认收入,企业所得税也满足收入确认条件,同时也符合增值税、消费税视同销售的规定,因而,会计、企业所得税、增值税、消费税关于收入、销售额的规定一致,无调整项目。

(二)B类视同销售行为的涉税分析及会计处理

对于委托代销货物,分为视同买断方式的委托代销和收手续费方式的委托代销。以第一种方式进行委托代销的,委托方在发出货物时即可按双方协议价确认收入,并据此计算增值税、消费税,同时产生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受托方在对外售出货物后,按对外售价确认收入,按双方协议价结转成本,计算增值税,产生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但不产生消费税纳税义务,根据消费税征税特点可知,消费税为单一环节征税,即同一消费品只在一个环节纳税,对于委托代销,委托方已经缴纳过消费税的,受托方无需再纳消费税。以第二种方式进行委托代销的,受托方以赚取的手续费确认会计收入,按服务业计算缴纳增值税,并据此产生企业所得税的应纳税所得额,但此处受托方提供代理服务,不产生消费税纳税义务。

(三)C类视同销售行为的涉税分析及会计处理

C类视同销售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用于赠送、赞助、集资、广告、样品等,属于增值税视同销售列举内容,产生增值税纳税义务;同时,外部交易改变了资产的所有权,所得税应按市价确认其收入,并以成本价确认成本,产生所得税上的应纳税所得额;会计上该类视同销售业务并未为企业带来相关的经济利益流入,或者有经济利益流入,但流入的金额不能可靠计量,不满足收入确认条件,会计上不能确认收入。

例2:A公司3月1日,将自产的玩具一批捐赠给当地某幼儿园,该批玩具成本5000元,市价8000元。

借:营业外支出6360

贷:库存商品5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1360

该例中,企业所得税应按8000确认收入,按5000确认成本,但会计上没有确认收入,因而,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中,应确认纳税调整增加额3000元,增值税销售额按8000元确定。

(四)D类视同销售行为的涉税分析及会计处理

将自产或委托加工货物用于非增值税、非消费税项目、在建工程、非生产机构等,该类视同销售业务资产所有权并未发生变更,企业继续拥有该类的管理权及控制权,因而,会计、企业所得税法上均不满足收入确认条件,但却属于增值税及消费税视同销售的范围,应计征增值税及消费税。

例3:A企业3月21日,将自产的实木地板用于新建办公楼的装修,该地板账面成本16万,市价30万。

借:在建工程226000

贷:库存商品160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51000

应交税费——应交消费税15000

此例中,会计、企业所得税均不满足收入确认条件,无需确认收入,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也不需调整,但应按市价30万确认销售额计算确认增值税及消费税。

(五)E类视同销售行为的涉税分析及会计处理

以非公益为目的、无偿对外提供劳务及服务的,不属于消费税征税范围,也不满足会计上关于收入的确认条件,但《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细则》第二十五条规定,企业将货物、劳务用于馈赠属于视同销售行为,因而,产生企业所得税的应纳税所得额,同时该业务还属于“营改增”后,增值税视同销售中所增加条款,应按市价计征增值税。

例4:B律师事务所5月份免费为某企业赠送售价10000元的法律咨询服务,当月提供法律咨询的律师工资6000元。

借:营业外支出6600

贷:劳务成本6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600

该例中,会计上不确认收入,但有服务业的增值税产生,同时,属于企业所得税视同销售范围,应确认企业所得税收入10000元,成本6000元,因而,应在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纳税调整增加额”项中确认4000元。

(六)F类视同销售行为的涉税分析及会计处理

将自产货物的内部移送,没有实现销售,所有权未转移,不满足会计、企业所得税收入确认条件,同时也不属于消费税视同销售项目,仅产生增值税纳税义务,因而,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无需调整,增值税按市价计算即可。

综上所述,不同的视同销售行为产生的纳税义务及会计核算完全不同,本文对其逐类分析,意图为企业财务人员会计核算及纳税申报提供参考,提高其职业判断技能,减少财务差错及偷漏税风险。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15[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15.

[2]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税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5.

[3]谢海娟,梁娟娟,张洁.视同销售的会计、增值税和所得税处理[J].财会月刊,2012(07).

[4]裴玉,梁鑫.视同销售行为的涉税会计处理分析[J].财会月刊,2013(09).

视同销售业务的涉税会计处理研究 篇10

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中, 经常会发生一些视同销售的行为, 但是, 由于相关税法和会计准则对于视同销售业务的具体规定存在着很多不同和难以理解的地方, 因此, 企业在对于视同销售业务的会计处理和税款计算的时候经常会遇到很多困难。因此, 对于视同销售业务的涉税会计处理进行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1 税法对于视同销售的规定

1.1 增值税法规对视同销售业务的规定

根据增值税相关条例的规定, 企业发生以下几种情况会被视同销售行为: (1) 由其他企业帮助进行代理销售货物的; (2) 帮助其他企业代理销售货物; (3) 企业将货物从内部的一个部门转移到另外一个部门进行销售的; (4) 企业将自产的或者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非应税项目的; (5) 企业将货物作为对于其他单位的投资的; (6) 企业将资产或者货物用于股利分配的; (7) 企业将货物用于发放职工奖金或者福利的; (8) 企业将自产或委托加工货物转赠给他人的。

1.2 所得税法对于视同销售的规定

根据所得税法的相关规定, 当企业发生将自产的货物用于公司在建工程、员工福利、员工奖励、抵债、捐赠、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行为的时候, 应该将这种行为视同销售业务, 另有规定的除外。

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将视同销售业务的范围缩小了很多, 对于货物在企业内部的流转, 例如用于企业的在建工程等将不再视为销售处理。一般来说, 只要企业的非货币性资产离开了企业, 就要缴纳所得税。

1.3 会计准则与视同销售业务有关的规定

会计准则中并没对于视同销售业务做出明确规定, 但是在有关企业收入确认的准则中, 有与视同销售业务相关的规定。根据财政部新颁发的《企业会计准则——收入》中的规定:“收入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 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会使企业所有者权益增加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视同销售业务并不会带来企业收入的增加, 因此对于企业减少的货物如何进行会计处理, 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1.4 对于视同销售业务的理解

从上面的内容可以看出, 关于视同销售业务, 增值税的相关规定和所得税的相关规定从内涵到范围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增值税中对于视同销售业务的规定不仅明确了货物的用途, 还对货物的来源做了相关的规定;而所得税只对视同销售业务的货物用途做出了规定。

根据税法和会计准则的规定, 在对视同销售业务进行涉税会计处理时需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第一, 视同销售业务的“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应该如何核算和处理;第二, 货物是应该按照公允价值计入“主营业务收入”, 还是按照成本价格计入“存货”;第三, 如果视同销售业务的货物不计入收入, 那么减少的货物是否应进行纳税调整。

2 视同销售业务的涉税会计处理分析

2.1 企业将货物用于在建工程等

企业将货物用于在建工程、无形资产研发、企业自身部门以及分公司使用等, 按照所得税法的规定, 这种行为将不视同销售处理, 不需要缴纳所得税;按照增值税相关规定, 如果货物是企业自己生产的, 应当按照货物的公允价值计算销项税额并予以结转, 如果属于外购的货物, 需要将已抵扣的进项税额转出, 并按照货物的成本结转。

(1) 企业将自产的货物用于在建工程等的会计处理。货物不视同销售处理, 所得税不需要计算;增值税按照货物的公允价值×增值税税率计算。

(2) 企业将外购的货物用于在建工程等的会计处理。货物的进项税额按照规定可以抵扣, 并将货物按照成本结转。

2.2 企业将自产或者外购的货物用于对外捐赠

企业将货物用于对外捐赠, 按照所得税法的相关规定, 要将这种行为视同销售业务, 并需缴纳所得税;按照增值税相关规定, 用于对外捐赠的货物, 无论是自产或者外购, 均需要视同销售并作销项税额处理;按照会计准则相关规定, 企业用于对外捐赠的货物, 并没有相关经济利益流入企业, 不能作为收入处理。例如:

某企业将自产的一批产品 (投影仪) 100件捐赠给一所希望小学, 市场价格每件500元, 产品的成本为每件400元。会计处理如下: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企业按照货物的成本进行结转;增值税要按照视同销售业务进行销项税额处理;企业在年终对于所得税进行核算时, 需要进行相关的纳税调整, 确认视同销售收入50000元, 视同销售成本40000元。

2.3 企业将货物用于职工福利等

企业将货物用于职工福利, 按照所得税法规定, 要将此行为视同销售业务, 并核算缴纳所得税;按照增值税条例的相关规定, 企业将货物用于职工福利, 需要按照货物属于自产或者外购进行销项税额或者进项税额转出处理;按照会计准则规定, 满足收入确定的条件, 需要确定收入并结转相应的成本。

(1) 企业将自产货物用于职工福利等的会计处理。企业需要按照货物的公允价值确认收入, 并同时结转成本。

例:ABC公司将公司自产的一批电冰箱100件用于职工福利的发放, 电冰箱市场价格为每件2000元, 每件成本1500元。

(2) 企业将外购的货物用于职工福利等的会计处理。企业需要按照货物的公允价值确认收入并结转成本;外购的货物要将已经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额进行转出;所得税上要视同销售业务缴纳所得税。

2.4 企业将货物用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企业将货物用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要分为两种情况进行处理。如果交换是具有商业实质, 且货物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 则需要确认相关损益, 这与企业的所得税处理是一致的;如果交换不具有商业实质且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 在会计上不能确认损益, 同时也要进行相关的纳税调整。所得税上要视同销售业务进行计算并缴纳所得税;增值税上要按照非货币性资产的公允价值计算销项税额。

例:ABC公司将自产的一批产品用于对于长江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 这批产品市场价格为200000元, 成本价为150000元。

(1) 如果该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具有商业实质且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 则相关处理为:

(2) 如果该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不具有商业实质且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 相关处理为:

视同销售业务是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经常会出现的行为, 企业需要对于视同销售业务的增值税、所得税以及会计处理进行相关的研究, 尤其是对于视同销售业务的涉税会计处理进行研究, 从而使得企业的会计税收处理能够准确。

参考文献

[1]兰芳.增值税中涉及视同销售业务的会计处理[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04) .

上一篇:通风机控制系统下一篇:下一代防火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