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交互性活动

2024-07-13

师生交互性活动(精选六篇)

师生交互性活动 篇1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反馈,表扬和批评

一堂优秀的课, 正如一座美轮美奂的大厦, 既要符合科学原理, 又能令人赏心悦目, 可以将生动活泼的把学生组织起来, 进入探索知识的海洋, 同时把抽象严谨的知识本质, 用艺术的方式呈现出来让学生理解知识的伟大价值, 获得美的享受。教室是一个活动的场所, 课堂是我们每位教师教书育人的主阵地, 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思维过程, 决定课堂教学效率的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学生的参与, 而一堂较佳的课堂教学气氛应该是由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共同体验和感受到的最佳情感情绪状态。我们认为在课堂上, 教师提问、反馈、表扬和批评、对学生的问题作出反应等等, 这些交互作用影响着学生的学习, 下面就讨论一些重要的交互作用变量, 以便提高教师的教学基本技能, 使这些技能逐步走向艺术化。

一、教师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为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 它意味着人是否确信自己能够成功地进行带来某一结果的行为。当人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 他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 并会去进行那一活动。在教学过程中, 对于概念的学习, 学生不仅要知道注意听课可以带来理想的成绩, 而且还感到自己有能力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时, 才会认真听课。人们在获得了相应的知识、技能后, 自我效能感就成为了行为的决定因素。

二、反馈

“反馈—控制”是控制论的基本原理。所谓“反馈”就是系统的信息输出转化为系统的信息输入, 而所谓“控制”则是通过不断反馈来实现目的的活动。教学过程就是师生多边活动的“反馈—控制”过程, 包括教学反馈和学习反馈。教学反馈是指教师按各种有效方式把学科知识的信息传输给学生;学生则接受、转化和贮存来自教师的信息, 再通过问答、作业、考试等方式把掌握知识信息的情况反馈给教师;教师再对学生的反馈做出适当调控, 在这一过程中, 相对教师来说, 教师就是一个控制中心, 这时的信息反馈就称为教学反馈。同时相对学生来说, 每个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都是他自己的控制中心, 直接控制着他本身的学习状态, 学生接受了教师和教材的知识信息之后, 通过回答问题、进行练习、完成作业等取得自我反馈并及时监控, 这种以每个学生为控制中心的自我反馈活动, 则称为学习反馈, 在教师“反馈—控制”的同时, 每个学生也都在进行着微观的“反馈—控制”。在课堂上教师需要及时给学生提供反馈。

三、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也称课堂心理气氛, 一般认为它是指班集体在课堂上的情绪、情感状态, 是师生在课堂上共同创造的心理、情感和社会气氛, 它反映了课堂教学情境与学生集体之间的关系。我们倡导创设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 能艺术和有效的处理突发事件, 保持愉快、振奋的心理, 对于“哪些问题要展开, 展开到什么程度?什么时候要放, 什么时候要收?哪些地方要详, 哪些地方要略?在学生认为平安无事的地方, 提出尖锐的问题;在学生认为感到陡险处, 要归结为一个已经解决的问题等等。”要胸有成竹。良好的课堂气氛造成一种具有感染力的催人向上的教育情境, 使学生受到感化和熏陶。

四、表扬

表扬是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催化剂, 美国教育家詹姆斯说, 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 而当他受过激励后, 其能力是激励前的3—4倍。课堂教学中, 为了适时地对学生进行肯定和表扬, 在课堂开篇我们要表扬、鼓励、拢人心;中间环节的课堂提问是表扬、鼓励、激潜能;最后的课堂总结则是表扬、鼓励、促巩固, 这样既帮助学生体验成功、建立自信, 又使他们享受到成功的愉悦, 扬起自信的风帆, 尤其在学生智慧的火花闪现之时, 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

五、批评

所谓课堂批评, 是指对在课堂上, 学生中出现的破坏纪律, 讲闲话, 小动作, 影响教师授课或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进行指责、说明、整顿的教师行为。研究表明, 批评并非总是坏事。批评对成绩的影响依赖于它在多大程度上传递了学生有能力的信息, 是否告诉学生只要努力, 运用有效的策略, 就会取得更好的成绩。一般情况下, 批评作为一种促进学习的动机手段, 它并不完全是一种好方法, 它会产生多种不同的影响, 只有教师向学生传递了你是有能力的, 可以取得更好的成绩的信息时才会有作用。总体来说, 教师应该采用积极反馈的形式来改善学生的成绩, 而慎用对现在的成绩进行批评。

师生交互作用过程中, 教师在运用表扬和批评这两种手段时, 一定要谨慎。表扬好比营养品, 批评好比药品, 营养品和药品是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相辅相成的。表扬能使人树立信心, 多了会迷失自我, 不知天高地厚;批评恰当能对症开方, 使人清醒, 多了也许会适得其反, 让学生失去自我。

课堂上的师生交互作用, 是教师经常调整教学以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的有效方式, 在课堂上教师能有效选择教学方法、手段并灵活运用, 对课堂进行有效调控, 善于捕捉反馈信息, 有效调控教学进程和教学内容, 能迅速洞察学生心理细微变化, 并对此作出积极反应, 准确把握启发学生思维的时机, 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成就动机。

以上是我们从促进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角度, 对师生交互作用变量的一些阐述, 而事实上作为一名教师需要的课堂教学技能远远不止这些, 还需要教师在工作中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去领悟和掌握。

参考文献

[1][美]戴尔.H.申克著, 韦小满等译.学习的视角[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2][美]加里.D.鲍里奇著, 易东平译.有效教学方法[M].江苏:江苏教育出社.2003.

师生交互性活动 篇2

1.1 交互的定义

传统意义上的交互概念是指互相、彼此之间的替换。我们这里主要讨论的是教学过程中的交互, 在教学过程中, 交互作用主要体现在, 学习者之间的交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以及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交流。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遇见不理解的知识可以与教师或是其他学习者在微博、微信以及贴吧中进行及时有效的交流。在交互的研究过程中交互有着多种不同的解释在此主要是采用穆尔对交互分类的方法。

1.2 信息技术教学

所谓信息技术教学是为学习者提供信息技术资源 (这里指的是在学习过程中可以被学习者利用和需要的一切与信息技术有关的要素) 和环境, 是学习者全面持续学习的可靠保障, 是教育走向四化的强有力的理论和技术基础。从哲学的角度来说, 信息技术教育主要是由经验形态技术、物化形态技术以及知识形态技术等三大类要素组成。三者之间存在紧密联系, 共同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前进和发展。

1.3 传统意义的教学与信息技术教学的比较

1.3.1 传统教学的交互特点。

传统教学更加重视知识的教学, 侧重基本原理、法则和方法的讲解, 强调以教师为主体和主导的教学模式。传统教学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相对容易, 在交互的过程中, 教师与学习者是面对面的直接交流, 教师可以根据学习者实时情况随时对课堂把控, 从而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传统教学主要是师生面对面的交流, 教学过程通常是在传统的教室中。教学过程就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导, 学习者被动接受知识。传统教学中教学对象人数、年龄或知识结构相对比较固定, 由国家同意招生安排, 因此, 不会出现学习者年龄和知识结构悬殊很大的情况和学习者人数大幅度的变动。

1.3.2 信息技术教学的交互特点。

信息技术教学是基于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教学, 主要是实现“教师一多媒体一学习者之间的知识传递。信息技术教学的交互具有多样性, 包括交互对象的多样性, 交互形式的多样性。学习者和教师在交互的过程中是同步的, 教育过程可以基于课程资源本身, 也可以是学习者相互协作。信息技术教学的交互具有间接性,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与学习者师生相对分离, 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可以是非面对面的, 师生之间的交互也可以是借助于计算机网络媒体进行的间接性交互。

1.3.3 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交互特点的比较。

传统教学与信息技术教学的交互存在很大的差异, 以下从教学的方式、环境、模式以及对象进行比较。传统教学侧重的是提升学习者接受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教学重视的学习者对知识的探究和学习能力的提升;在传统教学中学习者与教师是面对面的交流,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交互是非面对面, 教师与学习者是更加灵活多变的交流。

2 信息技术环境下师生交互的方式

2.1 异步交互方式

电子邮件在网络资源中是一种经济高效的交流手段, 它只需要很简单的网络设备、软件等。电子邮件的使用方式很简单, 学习者通过电子邮件回复教师提出的问题。一般情形下, 学习者的邮件是以私人信息的方式发送给教师, 教师通过回复邮件和学习者互动。与传统意义教育模式相比较, 电子邮件降低了师生交流的成本, 使教学交互变得更加便捷。需要说明的是, 电子邮件这种高效的沟通必须建立在这样一个假设上, 那就是所有的参加者 (学习者、教师、教学管理者) 都具备一定硬件、软件和网络资环的条件, 这些是进行信息技术教育的一个最基础的条件。在线异步讨论系统, 也称作异步会议讨论系统、网络公告栏、BBS。教师或学习者建立相应的主话题和子话题, 参与者在所感兴趣的话题下发布相关内容, 包括发送者的ID、信息的标题和内容。参与者要查看相关内容, 可先选择所感兴趣的话题, 然后选择相关信息。在线异步讨论比电子邮件方式更加开放, 交互性也更强, 而且由于所有的内容都保留在系统中, 更加适合集体交互。

2.2 同步交互方式

多人聊天室的参与者通过键盘和话筒输入相应消息, 一旦消息发布出去, 每个参与者都能接收, 每条消息都包含发送者ID, 这样就可以清楚识别消息的来源。这种交互方式是实时的, 高效的、动态的。如果参与讨论的学习者人数较多, 则需要有一名或多名协调者来控制话题的讨论节奏, 使讨论保持高效性和连贯性, 并使每个人的参与话题的程度相对平衡。

视频多人交互系统实际上是一个用视频数字图像内容代替文本消息的同步聊天系统。数字视频图像 (包含音频) 通过与多媒体计算机相连的一个小型数码摄像机取像, 这些摄像机价格低廉, 与计算机连接简单快捷。利用配套或相应的通讯软件, 与视频会议软件的服务器连接, 或者通过IP地址与另一台多媒体计算机进行直接通讯, 来进行两人数字视频电话会议。数字音频图像系统支持进行音频交互, 提供图像或者应用软件图象的实时交互。参与者能够听到每个用户音频信号, 并且能看到数字图像信号。图像通常是幻灯片或是相应的数字电子文档, 它们也可以是由参与者在屏幕上实时更新的。与多人视频会议系统相比, 它对计算机网络及硬件的配置的要求较低, 因此该系统在大多数中小学环境中可轻松实现。

3 信息技术环境下师生之间交互活动存在的问题

交互对于现代学习如此的重要, 人们对信息技术学习环境下的交互活动研究与探索越来越深入, 并且取得了很多重要理论和实践上的成果。与此同时我们必须看到,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师生交互在学习者、教师以及学习环境等因素方面仍然存在较多问题和欠缺。

3.1 学习者自身存在的问题

3.1.1 学习者欠缺信息技术的技能和学习的能力。

其实大部分学习者都能比较好的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但是信息技术技能是要为学习自身服务的, 这不免对学习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合理的运用它们满足多样学习目的的需要, 比如:学习者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获取多媒体网络的信息、更新教学信息和知识、网络交流和沟通的能力。

3.1.2 大多数学习者并不是自主学习。

对于大多数学习者的情况而言, 多数学习者的学习状态是比较被动的, 说明学习者并没有正确的引导自身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再者是其自身缺乏相应的自觉性和约束力。

3.2 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

3.2.1 教学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信息技术教学。

就目前国内的信息技术情况而言, 并不能完全算是信息技术教学。它更多以播放数字视频为主要手段, 固定时间的直播互动和不定时的在线答疑, 课程并没有实现24小时全角度多层次的开展, 基本还处于由传统多媒体向信息技术、数字化转型的初级过渡阶段。

3.2.2 学习模式选择的是无意识的。

教学单元的开发者和设计者很少能积极有效地选择相应的学习模式, 现在而言这种重要的选择几乎是一种毫无意识的决定, 它是在主流学习模式影响下的一种随机的选择。所以, 我们需要探究一种知识信息传递方式之外的其他方式, 改变当下的无意识的学习模式。

3.3 学习资源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

3.3.1 学习支持系统不够完善。

在客观物质条件等方面, 信息技术的技术有有所欠缺, 教学软件开发数量和质量不足, 难以满足当前多样的学习者的需求, 难以达到高质量交互学习的效果。

3.3.2 教学资源非常匮乏。

信息技术学习资源匮乏主要表现在相关专业人才很少、教学课件数量很少、教学课件质量低、重复开发现象严重。教学资源匮乏已经成为目前制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

4 提高信息技术学习环境下师生交互活动的策略及方法

根据以上研究结论及分析, 也为了更好地进行信息技术学习环境下师生交互活动的进一步探究, 在此提出几点提高信息技术学习环境下师生交互活动的策略和方法。

4.1 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服务质量和教学水平

4.1.1 加强对相关教师的技能培训和理论指导。

为了能有效地进行信息技术师生之间的交互并大幅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质量, 必须大力加强对相关教师的培训以及指导, 培训可以从观念、知识技能两个方面入手。在观念方面, 通过开展教育研讨会和专家讲座等形式的活动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的教学设计意识、教学手段创新意识、师生交流平等意识和师生教学互助意识。在知识技能方面, 如今信息技术教师的信息技术教学水平、网络多媒体应用技能还有待提高, 因此应该采取大多数地区集中学习和个别地区重点学习的方法对其进行培训。

4.1.2 增强对教育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

信息技术环境下师生交互质量的探究对教育技术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开展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如何才能培养出适应当前乃至未来教育的教育技术人才成为一个深思的问题, 这就要求必须加强对教育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 努力快速提升教育技术人才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技能素养, 为信息技术教育提供更为有效的技术保障。

4.2 大力普及高效的虚拟学习环境

4.2.1 加大软硬件的资金投入力度和环境资源建设强度。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搞好教育技术相关技术平台、电子通讯网络、卫星电视网络和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硬件以及部分理论实验性资源的建设, 有想法、有目的、有计划、稳步地建设教育技术教学资源数据库, 组织相关技术人才研究、设计并开发适合信息技术师生交互的交互软件和交互平台。

4.2.2 建构的信息技术学习环境要符合学习者的年龄特征。

学习者的意识形态、思维水平在不同年龄段有着不同的特征, 因此其有着不同的学习特征和学习环境的需要。学习者在信息技术学习环境有很强的自主性, 而低年级的学生自制力相对比较差, 因此, 想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并更为高效的学习就必须营造出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学习环境。

4.2.3 信息技术教学中尝试采用“多人协作学习”。

“多人协作学习”是将信息技术学习者分成若干个小组, 每个学习小组在学习过程中担任不同的角色, 处理相应的任务, 并进行相关的信息整理和梳理, 最后总结归纳进行讨论。这种学习方式可以使学习者的协作性大大提高, 而较高的协作性和相互信任的团队合作提升交互水平有很大的帮助, 并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快速完成。

4.2.4 相关管理部门需加强环镜的约束力。

与传统意义教学相比, 信息技术学习环境中, 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师生相对分离, 具体的有形的约束力消失了。想增强信息技术学习环境下的约束力, 应当通过以下方式来实现: (1) 进一步明确学习者的学习任务以及健全的课程教学的组织结构。 (2) 强化学习者成为信息技术学习的主导者和责任者。 (3) 建立科学且公开透明的学习反馈方式。只有这样, 学习者才会始终感受到到来自于学习者本身和教师的约束力, 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习效率和学习成果。

5 总结

本文以当前专家和教育学者提出的相关理论成果和教学成果作为研究依据, 总结了目前信息技术教育中师生交互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从而得出了学习者、教师、信息技术学习环境三方面在信息技术师生交互中各自存在的问题。针对以上三方面在信息技术交互学习中存在的相应问题, 提出合理的解决策略, 进而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水平和效率。

参考文献

[1]李长萍.论大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交互关系[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6 (4) :53-55.

[2]刘欣.从对话理论看远程教育师生交互原则[J].中国远程教育, 2006 (3) .

师生交互性活动 篇3

要解决上述问题,可以增加教学装备,也可以改革教学模式。但是考虑到教学装备有限,改革教学模式就成为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一方面,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教员素质的提高,信息化教学在各所高校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这为部队装备信息化教学提供了技术支撑; 另一方面,军校大学生对信息化教学设备和手段都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并且在教学中越来越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因此,将信息化教学模式与装备课相结合,建立“师生装”三方交互式的教学模式,也是装备课教学发展的一个趋势。

一、“师生装”三方交互式教学模式的内涵及意义

所谓“师生装”三方交互的教学模式是指: 将网络、视频共享等技术与装备课程教学相结合,实现教员对装备的控制以及学员与教员的互动等,从而改变装备课教学中学员被动等待的现状,提高教学质量。

从总体上看,“师生装”三方交互式教学模式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克服装备数量和空间限制,是装备教学效益最大化的迫切需要。

当前专业课教学的主要内容有实装原理、构造和维修等,要求学员对所学的装备有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并且能够进行一般的操作和维修,但是用于教学的装备是有限的,如果分组操作,大部分学员就会被动等待,教学效果不佳。基于网络和视频共享技术的互动教学方式可以将对装备的所有操作传到学员的电脑中,这样等待操作的学员也能够进行自查,并且纠正上级操作人员的问题。这打破了装备教学中装备数量和空间的限制,有效提高了教学效益。

第二,缓解上机时大部分学员被动等待的问题的需要,是提高直观性和教学效果的迫切需要。

前面已经指出,目前专业课教学的主要不足还是学员时间操作的时间不够,不能很好地掌握装备。将网络、视频共享等技术与教学过程紧密结合,将装备结构、操作或测试过程、信号波形等实时地展现到大屏幕上,甚至将测试结果直接发送到学员计算机屏幕上,从而实现教员、学员和装备的三方交互,使学员对实际操作有更加明确、清楚的认识,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第三,对信息化教学方法的进一步探索,有利于军校教学的信息化。

按照“精通一型、旁通一类、兼顾系统”的装备教学思路,在进行专业装备教学的过程中,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实现教员、学员和装备的三方交互,解决教学中装备少、空间小、学员上机少等问题,也是对军校信息化教学手段的进一步探索,是科技服务教学的典型实践。

二、“师生装”三方交互式教学的实施

研究以网络、视频共享等技术为基础,综合教员、学员、装备和仪器设备的“师生装”三方交互式教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总体组成如图1所示。

如图1,三方交互式教学环境的建立以“总线型”网络为基础,以“教员、学员、装备”为节点,主要组成部分简述如下:

1. 教员部分。首先,是进行多媒体教学所需的最基本的部分,包括计算机、投影仪或大屏幕电视以及实物投影设备等。其次,为了实现教员课件、装备操作或测试、软件演示等的显示切换,需要视频共享器。视频共享器的作用是将播放课件的计算机视频、软件演示计算机视频、装备测试视频等多路视频,共用一个投影或电视等输出设备分时输出,教员可以根据需要对多路视频进行实时切换。最后,是网络设备,采用网络交换机或无线路由器,目的是将所有设备构成一个局域网。

2. 学员部分。学员部分主要是计算机,一是用于和教员进行交互,二是用于显示装备操作或测试视频、数据等。

3. 装备部分。主要包括两部分: 一部分是装备操作视频,利用高清网络摄像机将装备操作情况实时记录并传输到网上,由教员和学员根据需要进行显示; 二是网络仪器设备,将对装备接口信号等的测量结果实时传送到网上。

此外,如果装备就在教室里,也就是距离较近时,也可以直接用视频分路器来实现视频共享。视频分路器能够将一路视频分作多路同时输出,这里主要是将装备操作视频、网络仪器设备输出视频等同时分路传输,可以实时送到教员和每个学员计算机上进行显示。

4. 网络部分。采用网络交换机时,需要将各种设备用网线进行连接,设定不同的IP地址; 采用无线路由器时,则各部分均可通过无线方式进行连接。构建无线局域网时,IP地址可以设定,也可动态分配。另外,无线方式比较灵活,无线路由器可以放在讲台上,也可以放在装备上。

三、装备教学的组织

以下以某自行式弹炮结合武器系统构造和维修课程教学为例,简要说明教学过程的组织和实施,具体步骤如下:

1. 将硬件设备调好,构成上述交互式环境。

2. 教员播放课件,进行讲授部分教学,期间可以穿插实物投影、播放录像等。

3. 讲解装备结构和操作时,将投影切换到网络摄像机,用计算机控制摄像机的角度等,将装备不同部分投影到大屏幕上,通过分别位于炮手舱和车长箱中的网络摄像机可以了解到炮手舱和车长箱的结构和主要设备分布。这样,无需学员到装备上就能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4. 讲解装备测试时,利用网络示波器以及自主开发的网络测试设备,由助教在装备上进行演示操作,操作过程则通过网络摄像机传送过来,同时进行大屏幕显示和声音播放; 装备信号的测试波形等数据则通过网络部分传送过来,可通过多屏幕或者视频切换进行显示。

5. 在实装操作环节,由学员逐个进入车长舱或炮手舱进行操作。在传统教学时,由于舱内只能容纳一个人,因此教员需要站到炮上扒着舱口进行检查和指导,十分不便,也很危险。利用本系统,可以将学员在舱内操作情况实时传送出来,教员和其他学员都可以实时观察操作情况,这样教员就能够随时讲评,学员之间则能够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6. 教员与学员的交互。根据教学内容,教员可以通过网络将相关内容推送到学员计算机上,也能够控制学员计算机显示的内容; 学员通过网络可以随时向教员提出问题。最重要的是,学员能够将自己屏幕上的内容( 例如实验结果、软件代码、作业等) 上传到教员计算机上,方便教员分析、指导。

经过经验总结和模式改进,笔者将“师生装”交互式教学模式应用到了某自行式弹炮结合武器系统构造和维修课程教学中,在装备教室搭建了硬件系统,将学员的笔记本电脑建成局域网,进行了课程的讲解和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教学和实践过程中,学员的热情都很高,他们认真实践、积极提问,并后在专业素质考核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四、结论

师生交互性活动 篇4

UML(统一建模语言,Unifie d Mode ling Language)是一种标准的图形化建模语言,是第三代对软件系统进行可视化、详述、构造和文档化的工业标准机制。UML可以与所有的开发方法、生命阶段、应用领域和媒介一同使用,使得在软件开发中信息的交流变的更加容易和方便。模型(model)是对事物进行有目的的简化。模型提供了系统的蓝图。建模的一个基本理由是:因为人们不能完整的理解一个复杂的系统,建模是为了更好的理解正在开发的系统。

本课题针对一个实际的教学改革课题进行研究,并根据教育教学的规律,以学科和专业建设为依据,充分考虑学科知识的特点与学科教学的具体要求,研究如何使用UML构架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网络教学体系,设计和建立一个通用的专业课程教学网站。本研究与开发不仅在理论上有一定的先进性,同时在实际应用上也达到了实用化的阶段。经过一定的改造,它可以在通用的课程教学网站在各系和各专业中进行全面推广。

2 平台系统需求分析

2.1 迭代增量式软件开发方法

面向对象软件开发一般都采用迭代增量式的开发过程,这种方法不是在项目结束时一次性提交软件,而是分块逐次开发和提交。每一次迭代都包含了软件生命周期的所有阶段,即分析、设计、实现和测试阶段。如图1所示:

2.2 R UP开发过程

RUP把需求定义为“(正在构建的)系统必须符合的条件或具备的功能”。RUP是用例驱动、以构架为中心、迭代和增量的开发过程。RUP的核心特点就是用例驱动。构造用例模型和用户界面原型的过程是一个反复迭代的过程,在迭代中不断地与用户进行交互,根据用户的反馈信息对模型及界面原型进行修改。

2.3 系统需求

2.3.1 功能需求

构建师生交互平台系统模型,其目的是为专业课程教学搭建一个网络教学交互平台。教学平台建设应考虑学科知识的特点与学科教学的具体要求,以学科建设为依据。因此,系统的功能需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学生可以登录平台修改个人信息,进行网上提问、网上查看和网上测试;教师可以登录平台修改个人信息,进行网上答疑、网上试题和网上课程管理;系统管理员可以对页面维护,进行班级、教师和课程设置管理。

2.3.2 性能要求

系统模型应具有开放性、高可靠性、较强的安全保密性。

校园网师生交互平台主要有三类用户:学生、教师和管理员,不同类别的用户对系统的功能、效率、安全性等有着不同的要求。平台系统提供以下服务:1)学生和教师通过Web来访问和使用这个系统;2)管理员可以通过Web来访问和管理这个系统。系统应对不同的角色进行权限分配,分权登陆管理和应用。实现用户注册,用户登录,用户资料信息更改,课程管理,试题管理和测试等功能。

3 平台系统设计

任何软件设计的任务总可以用下图2所示:

问题空间中的问题一般表现为客观世界的一组对象及作用在对象上的操作,而设计的任务就是把这些客观世界的对象和操作变换成计算机可接受的形式,即在解空间中用程序设计语言表达。面向对象方法设计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主体部件设计、用户界面设计、任务管理部件设计和数据管理部件设计。在软件设计阶段,则需要从系统实现的角度出发,以需求分析阶段建立的模型为输入,对需求进一步精化,也就是说实现所有需求。

3.1 系统功能描述

3.1.1 系统体系结构

网站的核心部分是师生交流平台。根据用例的功能需求和体系结构的定义,专业课程教学网站划分的功能体系结构如下图3所示:

3.1.2 用户界面原型设计

用户界面是系统的窗口,界面塑造了用户对系统的感觉。因此,界面的设计在人机交互中处于首要的位置。界面的设计遵循三个重要的原则:1)置于用户的控制之下;2)减少用户的记忆负担;3)保持界面的一致性。

3.2 系统动态行为模型

状态图是对单个对象的行为建模,主要观察单个对象在生命周期中的状态变化即具备的所有状态。如图4为系统状态图:

3.3 系统静态结构模型

RUP是基于面向对象方法的,它在需求分析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对需求获取阶段捕获的需求进行精化。首先提取每个用例的分析类,包括边界类、控制类和实体类;然后根据获得的分析类对每个用例进行实现分析,分析类之间的关系,确定类的属性和方法;最后综合各个用例提取的分析类得到整个系统的分析类结构图,从而建立起一种静态结构模型。

3.4 系统关键技术

1)使用了ASP及其组件的技术;2)使用了软件测试技术;3)使用了UML建模技术和RUP开发技术;4)使用了Web技术,并结合了ADO数据库编程接口技术及RDBMS技术。

4 平台系统实现

4.1 系统实现

4.1.1 系统计算模式

B/S模式客户端的应用软件将移植到服务器端, 客户端将不再需要应用程序, 通过浏览器来执行应用程序。其结构如下图5所示:

逻辑上,它分成了四个层次:客户机、Web服务器、应用服务器、数据服务器。

客户端主要负责人机交互;Web服务器主要负责对客户端应用程序的集中管理;应用服务器主要负责应用逻辑的集中管理,即事务处理。在B/S结构中,客户机的规模被压缩,成为一个简单的浏览器,应用逻辑被集中起来,置于一个或多个服务器(应用服务器)上。

4.1.2 平台系统逻辑模型和组件图(Com pone nt Diagram)

4.1.2. 1 师生交互平台系统的三层结构

根据三层结构的理论,画出系统的三层次结构如图6所示:

1)表示层:系统由三大模块组成:管理员模块、学生模块和和教师。

2)业务层:业务层专门定义如何访问信息的逻辑,即如何定义SQL指令访问信息。

3)数据层:采用ACCESS数据库作为后台服务器,存储和管理永久对象。

4.1.2.2系统的组件框图 (Com pone nt)

平台系统的组件图如图7所示:

4.1.3 平台系统的物理模型图和部署图(De ploym e nt Diagram)

部署图是用来为面向对象的物理方面建模的图,为系统模型中的物理节点、节点之间的关系的静态方面建立了可视化的模型。

由系统三层结构模型图可以得到系统模型的部署图(Deploym e nt)如图8所示:它有3个节点,“We b Se rve r”,“DB Se rve r”和“PC”,外设“Printer”。

系统采用B/S结构,使用微软公司的11S架构Web服务器,以ACCESS作为数据库平台,并利用ASP技术,We b技术及数据库技术,开发设计了师生交互平台系统。基本物理结构如图9所示:

4.1.4 平台系统数据库实现

系统采用Windows Access 2000作为后台数据库,数据库命名为CSTUDY.m db。数据库的设计参照了系统设计阶段的实体类图,数据库的基本数据收集、数据结构及数据处理的流程应组成一份详尽的数据字典。

1)系统数据库中主要表格的设计结果如下面图形所示。Te ache r表结构如图10所示。

Te ache r表记录教师注册的基本信息,由管理员进行管理,教师可修改个人信息。

Tutorial表结构如图11所示。

课程表记录课程名、路径、课程描述和任课教师的基本信息,由管理员进行更新。

2)数据库的连接。采用ADO数据库编程接口技术连接。

4.2 系统测试

软件测试是软件质量保证的重要内容。通过测试发现错误后诊断并改正错误,以开发出高质量的完全符合用户要求的软件。在师生交流平台开发完毕后,需要对所设计的网页进行审查和测试,一方面通过建立大量的测试用例对软件进行测试,另一方面,在实际的教学中,通过和学生的不断交互进行验证修改,从而保证了整个系统的质量。

5 总结

师生交互平台是基于Web的网络化学习环境,它为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提供了一个学习和工作的网络平台。平台系统采用了层次化设计结构,以互联网为技术支撑,以课程教学为业务支持,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专业教师、课程和学生之间的教学交互。

由于系统的产品化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的工作,目前只是构建了一个在线交互系统框架,确立和完成了部分交互功能,较之于教学实际其功能相对较少且不完善,都有待今后根据教学的实际进行补充和完善。

参考文献

[1]McDermid, J, P.Rook."Software Development Process Models, "in Software Engineer'sReference Book.CRC Press.

[2]范振军.基于ASP.NET的在线考试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3]丁峰, 梁维泰.RUP软件工程过程研究及应用[J].计算机工程.

[4]张社广.网上教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北工大网上教学系统管理机制与安全机制的研究.

师生交互性活动 篇5

一、师生互动课堂的知识建构体系

课堂教学的基本功能, 一是实现知识的传递, 二是实现学生情感的培养, 三是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而只有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才能实现以上功能, 知识的意义建构更值得我们关注。顾小清等学者借鉴著名管理学者野中郁次郎等提出的“知识创造”理论[1], 根据知识转化模型, 把师生互动课堂的知识建构功能分为四个环节, 分别为知识的“社会化”、“外化”、“组合”和“内化”等环节。[2]笔者将以此为理论研究依据, 进行师生互动课堂知识建构的设计。

社会化环节是指知识从隐性到隐性的过程, 学生通过观察、模仿和体验等多种方式获得教师和学生的一些经验或技巧, 并结合自身的特点, 最终形成个性化的一些经验或技巧, 能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外化环节是指知识从隐性到显性的过程, 学生既充当知识的接受者, 也充当知识的生产者, 课堂教学资源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由学生的隐性知识组成。知识的外化过程能有力促进学生的高级思维技能, 充分发挥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及想象力。

组合环节是指知识从显性到显性的过程, 主要实现对已有的老知识进行加工, 最终形成新知识。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小组同伴的帮助下或学生自己以小组协作和个体独立的方式进行信息加工。知识的组合环节能充分培养学生分析、比较、鉴别和综合等能力, 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得到提升。

内化环节是指知识从显性到隐性的过程, 也就是说将掌握的显性知识转化为自己的隐性应用技能, 这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 我们可根据知识的不同类型采取不同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可通过练习、实验和模拟等多种活动方式进行。并且学生可结合自身的特点对知识技能进行必要的调整, 最终形成自身的实践策略, 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互动课堂知识建构的四个环节是相互转化的, 表现为连续动态性。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可以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和多样化的知识建构策略来实现相互之间的转化。

总之, 笔者参考了以上师生互动课堂知识建构体系, 并以此为理论依据, 进一步深入研究设计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课堂师生互动知识建构, 以此探讨交互式电子白板促进课堂师生互动的知识建构的方法和策略。

二、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师生互动课堂的知识建构

根据前面师生互动课堂知识建构体系的研究分析, 从知识建构的四个环节出发, 研究设计在交互式电子白板环境下促进师生间的有效互动。

交互式电子白板是集体知识建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交互式电子白板为互动课堂的知识建构提供了知识社会化工具、外化工具、组合工具和内化工具, 提供了师生交互的平台, 还提供了师生交互的资源平台, 交互电子白板支持了整个互动课堂知识建构的过程, 有利于个体对知识意义建构。

交互式电子白板作为知识社会化工具自发地存在课堂教学中, 利用白板的诸多功能支持学生通过观察、模仿、体验等方式获取教师或学生一些个性化的隐性经验和技巧。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模仿和实践能力。

交互式电子白板作为知识外化工具能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技能, 学生运用它把思维过程展示出来, 学生能在它的正确引导下, 向正确的方向思考, 交互式电子白板上的外化工具比较多, 例如, 思维导图、FreeMind和概念图等有关软件, 还包括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需要为学生的学习需要自己制作的一些简单工具和模板。

交互式电子白板作为知识组合工具, 学生们可以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诸多技术工具对各类知识进行分析、鉴别、分类、综合和深化, 实现知识的再创造。

交互式电子白板作为知识内化工具, 可以营造各种学习环境, 使学生开展各种练习、实验和模拟等活动成为可能。为了对课堂知识内容进行实践应用, 在了解实验的步骤和相关的过程控制的前提下, 利用电子白板可以搭建虚拟实验室。

交互式电子白板对知识建构体系的支持是全方位的, 支持体系中所有成员的交流和互动, 有利于知识的社会化、外化、组合和内化, 支持知识建构所需要的资源创建。[3]笔者通过对以上学者观点的综合分析, 结合知识建构的四环节, 归纳出交互式电子白板的知识建构系统的技术支持策略, 如表1所示。

从表1中看出, 在师生互动的课堂中, 要想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 交互式电子白板已成为一种重要的选择, 我们完全可以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诸多技术工具有效地运用于知识建构体系中去。交互式电子白板作为汇集了各种现代信息技术为一体的高科技媒体, 其强大的集成性和交互性为提高课堂教学的交互质量以及创建有利于知识建构的环境等方面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我们还应该从自身的角度出发, 充分挖掘现有的资源, 整合各学科特点, 依据学生特征, 以学生为中心, 以活动为载体, 以交互式电子白板为手段, 构建和谐互动的课堂。

三、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师生互动课堂知识建构的教学设计

前面谈到课堂教学的主要功能之一是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 而只有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才能实现。我们认为交互式电子白板为互动课堂的知识建构提供了知识社会化工具、外化工具、组合工具和内化工具, 提供了师生交互的平台, 还提供了师生交互的资源平台, 交互电子白板支持了整个互动课堂知识建构的过程, 有利于个体对知识意义建构。

1. 知识社会化设计

杨宁在《数字图书馆的隐含假设及其现实问题》一文中认为社会化是知识创造和传播的起点。[4]认为新知识一般起源于个人———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 强调社会化是个人间分享隐性知识的过程, 隐性知识具有难以言传的特点, 主要靠学生自己通过观察、模仿和亲身实践等形式使隐性知识得以传递。换言之, 隐性知识共享或社会化的关键主要是开展各种共同活动。只有这样, 学生之间才能够彼此分享各自的经验也就是隐性知识。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创建虚拟知识社区, 在更广范围内实现知识的社会化。如白板的资源库, 它为师生提供多种类型的、丰富的、教与学的资源, 教师还可调整、修改、增添其中的资源, 并且可在课堂教学时即时保存。并结合白板的多媒体演示功能建立起虚拟的学习社区, 有利于实现知识的社会化。

例如, 在小学语文课文《田忌赛马》中田忌和齐威王赛马, 第一回合比赛中田忌输给了齐威王。而第二回合田忌在孙膑的帮助下调整战术战胜了齐威王。其中的战术难以用语言描述, 我们利用其中预先设计好的资源库功能, 再现其中的对阵形式, 通过拖动等操作, 模仿和体验双方对阵形式, 将隐性的知识比较形象地展示出来, 学生们可就此观察体验, 甚至讨论。通过人机互动、师生互动, 实现隐性知识的掌握, 最终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

2. 知识外化设计

知识外化是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过程, 也就是对隐性知识的清楚表述, 转化为能被别人容易理解的形式。作为知识外化工具能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技能, 学生运用它把思维过程展示出来, 学生能在它的正确引导下, 向正确的方向思考, 交互式电子白板上的外化工具比较多, 例如思维导图、FreeMind和概念图等有关软件, 还包括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需要为学生学习所需自己制作的一些简单工具和模板, 供学生们使用。

例如, 在小学《自然》学科教学关于植物的光合作用时, 为了了解和评价学生掌握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以及之间的概念联系, 在白板上用概念图来介绍概念。现在已经有很多的概念图制作软件, 而用交互白板的大屏幕使整个概念图展示在所有学生面前, 教师和学生则可以用感应笔或手指对其中的概念进行解释和说明, 而学生也可以展示、控制和别人分享自己的思维过程。这一活动国外应用的尤其多, 如应用某些白板自带的概念地图软件系统, 实现思维过程可视化。完成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外化, 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

3. 知识组合设计

知识组合是显性知识再到显性知识的过程, 是知识扩散过程, 一般是将零碎的显性知识再一次复杂化和系统化的过程。组合过程就是将零碎的知识组合在一起, 并用专业语言加以表述。在组合环节中, 学生可以利用交互白板中各种知识加工工具, 如数据库和电子表格等, 对各类知识进行分析处理, 实现对知识的鉴别、分类和综合。

例如, 在讲解《科学》学科中有关蒸发内容时, 教师通过生活中晾晒衣服的实例让学生思考“用什么办法让衣服干得快些?”学生们可能讲出各种各样使得水分蒸发的方法和措施, 如太阳、空调、电扇、电吹风、电暖器、电熨斗、干燥剂、展平和拧干等方法, 老师或学生先用白板的书写功能记录答案。教师再引导学生主动提出“影响水分蒸发快慢的因素有哪些?”的问题, 并让学生利用白板的拖曳功能和电子表格对有关影响蒸发快慢因素的知识进行分析、归纳和整理, 将它们归类为:温度、空气流通、液面面积和湿度等几个大类, 达到了从零碎的显性知识到有序显性知识的组合转化。白板作为一种工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使师生间和生生间的互动交流得到充分发挥, 实现了零碎知识向系统化知识的转化, 最终实现了知识的建构。

4. 知识内化设计

知识内化是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过程, 经过组合过程, 新知识在组织成员中传播, 并经过其他成员创造出新的隐性知识。交互式电子白板可以营造各种学习环境, 使学生开展各种练习、实验和模拟等活动成为可能, 为了对课堂知识内容进行实践应用, 利用白板的资源库构建虚拟实验室。此时, 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白板不仅属于教师, 更重要的是它属于学生, 学生能够获得一个实践参与的机会, 充分体现交互、参与的新课程理念,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设计得以体现。

例如, 在小学《自然》学科教学中有关电路连接的章节时,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学生探索从交互式电子白板提供的资源库中选择相应的实验装置, 并讲述该选用的名称, 学生上台独立完成包括一个小灯泡发亮简单电路的连接。这时教师可追问让两个小灯泡同时亮起来又是如何连接的?学生们可就此在白板上展示各自的想法。学生利用白板这个舞台就此展开讨论, 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得到充分交流, 最后得出信服的结论, 完成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内化, 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

此外, 电子白板课堂教学过程的记录和保存功能的运用, 更使学生的学习、知识建构得以拓展, 师生间的互动行为延伸到课外, 正如首都师范大学的王陆教授认为信息技术环境下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按照其时间特征看, 既可以发生在课堂内构成教学互动, 也可以发生在课堂外构成社会互动, 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可以以同步方式或异步方式发生[5]。本节中教师将生成的课件上传至校园网或家校互动平台的讨论发帖区。一方面供学生复习讨论之用, 另一方面供教师反思研讨之用, 真正实现以知识的建构为目的的师生、生生和师师间更广、更深的全时空互动。

总之, 交互式电子白板并不能决定教学效果, 关键在于使用方法和策略。白板的硬件功能和软件功能为增强课堂上的各种交互提供了可能。随着交互白板在课堂教学中的广泛应用, 它可以支持的课堂交互活动将更加丰富多彩。通过教学设计使交互白板有效地应用于各层次、各学科、各类型的课堂教学中值得我们去探究。

四、结语

本文从知识建构的角度, 对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师生互动课堂的知识建构进行深入探讨, 主要通过对知识建构模型分析, 探讨了师生互动课堂的知识建构体系和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师生互动课堂的知识建构体系及其教学设计。对于结合各学科特点, 怎样在教学过程中更合理地应用交互式电子白板促进课堂师生互动以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还需要我们做更深入的研究。

随着交互式电子白板在中小学的广泛应用, 更多研究成果的出现, 并伴随着交互式电子白板产品的推陈出新, 师生之间互动将更加广泛和深入, 我们的课堂必将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迈诺尔夫.迪尔克斯.组织学习与知识创新[M].上海社会科学院知识与信息课题组, 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390-391.

[2]顾小清, 欧阳芳, 于承敏.基于交互白板的互动课堂:课堂教学的理想选择[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6 (3) :40-43.

[3]杨宁.数字图书馆的隐含假设及其现实问题[J].情报科学, 2006 (6) :919-924.

师生交互性活动 篇6

因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定位出发于培养应用型人才,而应用型人才本身的定位与需求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所以在教学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必须重构互动,转变教师为中心的关系,求变以适应。

一、现实意义

1、转变研究对象,革新研究方法

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并调控教师的专业素能、教学活动、教学评测、教育管理等等,是建设应用型大学的必由之路。目前教育教学研究中对教师或者从教师角度出发的研究已经很丰富,接近饱和。在研究多以教师、教材为中心及主导的今天,研究目标向教育对象(学生)转移无疑是一种大趋势,将开启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新篇。从学生本身出发的研究将引领以后教育研究的一代浪潮,而学生对教师影响的研究将会成为新极点和关键点。

不同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不尽相同。以教师为主或出发的研究方法有部分将不再适合于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研究。从学生角度研究教育教学及教师是新的视角,从此而会带来研究方法的大变革。改造传统研究方法,研究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学生对教师教育教学的影响是应用型大学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的重要一环。

2、提升教学能力,深化教学改革

参照应用型大学建设的规划及要求,可帮助教师提升相应的教学能力,如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实验实训等。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必须具备应用能力这一特点对自己的专业发展合理规划,针对教学要求及学生需求改进教学方式与方法,如多进行职业模拟训练及职业技能操练等。在选择教学内容及资源方面,要增加实践教学分量及频率,另外要多选择能锻炼学生应用能力的案例。

应用型大学的教学活动,需要多将理论知识转化专业技能进行传授,通过各种方式提高技能学习的有效性。教育活动中的所有参与者要高度重视和科学处理应用型人才培养对教师发展、教学及管理的新要求,并适时调整以真正提升教育教学效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进教育改革。应用型大学也势必要求转变教师“传教士”为主的身份,更多地扮演技能示范者和技巧探索者的角色,如商务英语中翻译教学教师必定要躬亲示范翻译,陶泥创作教学教师也要动手演示,文学创作教学教师要出示自作范文等等。

3、改进教育管理,促进学校建设

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确立新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评价体系。以往教学评价常是评价教师表现为主,如授课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程序等。实际上,教师的教学是为学生服务的,所以从教学中学生的表现及收获、学生应用技能掌握的程度、学生实践成果等来评价教师教学能力及教学改革是最科学和实用的。这要对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评价体系进一步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造并创新。

应用型大学和应用型人才对教师管理与培训、考核等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例如增加双师型教师的比例、选派教师挂职锻炼、引进企事业单位一线技工或专家进行教学等。教师评价及晋升中推崇研究型能力与成果至上的机制并不能发挥教师积极培养学生应用型能力的主动性。高校及教育主管部门需要研究新的对策及机制,肯定、鼓励教师在培养学生应用能力方面所付出的劳动及取得的成就。同时,高校需要有计划、针对性地对教师进行专业操作技能培训或考核,才能确保教师胜任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实践活动指导工作。

二、理论依据

同样的研究对象,以不同的理论为参考背景或研究方法,可以得出截然不同的研究成果。教育教学研究成果的创新,理论依据创新非常重要。应用型大学相比教学型及研究型大学,教学及管理自有特色。应用型大学建设及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建立一些适合自身的参考理论及研究方法。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学科丰富的学科理论及研究方法是研究应用型大学及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理论工具。除此以外,社会学、人类学等跨学科方法也值得借鉴。

1、互动理论

互动论多是指人和人或群体之间所发生的相互影响。课堂相当于一个微观社会,课堂教学过程是课堂中各种角色间相互作用并发挥其特有功能的过程。课堂中的主体角色是教师和学生,课堂师生互动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在课堂教学情景中发生的具有促进性或抑制性的相互作用或影响。师生互动也就是教师和学生这两类角色间相互作用和影响的过程。

在互动过程中,人们习惯于从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之中来认识自己,形成并修改自我形象或概念,即所谓的符号互动理论。教师在职业活动中会根据学生的反应和反馈对自身言行进行调整变化,由此而影响职业活动和自身的发展。

社会交换论认为,社会互动的过程实质上是人们之间交换酬赏和惩罚。酬赏是指个人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所得到的收获,包括金钱、社会赞同、尊重和服从等。教育活动中,学校、教师和学生都会遵从或追求一定的利益,如就业率、评价数据、课程分数等,由此学校的举动、教师的行为、学生的反应等形成交互影响。

2、弗兰德斯互动分析法(Flanders’Interaction Analysis System)

在互动理论视野下,可以采用课堂行为分析技术,用于记录和分析课堂中师生语言互动过程及影响。该理论认为:语言行为是课堂中主要的教学行为,占所有教学行为的80%左右;因此评价一堂课的最佳方法是对课堂内的师生语言行为进行互动分析。在互动中,学生的言行对教师的影响极广,如教师言行风格、教学反思、心理归属感、职业效能感等。

3、班杜拉三元交互决定论(Bandura's reciprocal determinism)

班杜拉指出:“行为、人的因素、环境因素实际上是作为相互连接、相互作用的决定因素产生作用的”[1]。班杜拉把交互(reciproca1)这一概念定义为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教育和教学是交互活动,在交互过程中学生对教师及其相关活动产生影响。教育教学中两者在诸多方面相互作用,学生因此成为影响教师的主要因素之一。学生对教师的影响通过教师、学生及教育教学活动反射到教师教学、管理与评价等学校活动中。教育教学研究应注重师生间的双向性影响。

4、师生相融性研究

R.W.Greene等人关于师生相融性的研究,已开始注意到学生的问题行为影响到教师的心理健康(所谓教学压力)。如师生关系的压力:教师的压力和学生关系密切,教师需要培养并维持与学生的良好关系和情感。学生成为决定教学和影响教师的主要因素之一,学生和教师相融发展、相融共生。

5、勒温的心理动力场理论

根据勒温的心理场理论,教师的每一心理事件取决于个体的状态,同时也取决于环境。在师生的交往和互动中,学生的行为及蕴含其中的理念、情感等以教师心理场中的一种心理张力的形式,潜在地影响教师心理活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师生之间并不是单向的刺激—反应结构,师生之间实际上是一种互动的反射环结构。

三、实施要义

应用型大学在国内就目前来说属于起步阶段。尽管德国等在应用型院校建设方面初显成效,有借鉴学习的可能,但因教育体制等的不同绝无照搬的可能。中国的应用技术院校建设需要根植中国的教育现状,所以理论探索实要先行。

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如何利用师生交互的影响并付诸实施?要解决的关键理论问题主要有:首先,归纳出学生影响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与教学改革的具体因素和基本形式;其次,如何利用与防范教学能力提升及教学改革中学生的作用与影响;其三,发现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中学生的作用与影响;此外,如何构建新型教师观与学生观及优化师生关系与提高学校的社会支持。

1、对教师发展转型的影响

应用型技术大学建设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处理师资的发展。原先重理论知识教学及科学研究发展的老套路显然不适应注重培养实践应用能力的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模式。除了一些本身具有很强应用性的专业方向,大多数教师要调整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在理论学科的教师那里,如何进行专业补给,如提高针对专业或课程的基本技能是要必须解决的问题。这同时涉及到教师学术兴趣的转向,因为关乎教师个人利害且周期较长,学校要尽可能提供对策增强教师转型发展的动力,如政策倾斜、经济补助等,这样才能形成良性促进作用。

在教师的转型发展中,可以利用师生交互影响促进或调控教师的发展。在应用型技术大学建设中,教师必须面对的就是职业期待的变化,明显的体现如教师教学能力、教学成效、教学质量及个人发展等。应用型人才要求教师有良好的应用实践水平,并且教学成效重要的部分就是学生对技能的掌握。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教师必须深入研究市场需要和职业规划等,针对这些积极调整职业心理。同时,因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是有别于传统教学的创意性的活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教师的职业倦怠心理,避免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带来不良循环。

2、对教学教改转型的影响

应用型人才培养也要求教学及教改积极转型,相互配合发展。在教改方面,要求更有针对性地研究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目前新兴的应用型院校已经做出了很多努力。但存在的问题是,大量的人才培养模式多为理论探讨而少实践措施或者流于形式。应用型大学教改最好有科学可靠的评测方式来与理论探讨相辅相成,并利用到实际教学及管理活动中才能保证实效。

应用型人才对教师教学的影响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方式要求融合知识与技能于一体,甚至在技能操练中学会知识,一些在企业、工作中使用的培训、测验、考核、竞赛等教学手段都可以用在教学活动中。其次,应用型人才教学中,教学资源也需要革新,涉及到教材内容、教学内容、学生作业、课程考核、改进措施等等。增加实践性、应用性、案例性的教学资源是课程建设的一大原则。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结合应用技能培养目标设定。学生作业和课程考核,也需要主要考核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不能停留在书面知识考核的层面。在改进教学方面,可以请校外企事业单位的技师或专家参与学生教学及考核。同时,要积极开发针对性强、应用性强的新课程并对原有课程进行改造升级。

3、对管理评价转型的影响

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教师转型发展,带来了教学及教改的转型,相对应的是学校和主管部分要建立针对应用型院校及其教学的管理体制与评价机制。在师蓄养上,不能只期望引进身怀绝技的现成人才。即使能事半功倍地得到,由于市场更新及职业发展,仍会不时落伍。明智之举和长远之计是既注重引进,也重视培养。要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和教学反馈统计结果,调控师资培养的方向、重点、方式、形式、模式等等,不能一成不变或者自由发展。学校的教学管理部分和教育主管机构要研究并建立针对应用型人才教学的师资管理体系。

应用型大学的运作与管理中,教师考核和学校评价方面同样面临变革。教师考核中,如何把对学生应用型能力的培养及成效纳入考核范围目前属于鲜有的研究和迫切的需求。如果不纳入考核,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只能纸上谈兵而一成不变。此外,教师的晋升与奖励等,也应该把应用型人才培养及其举措与成就等列入重点,否则教师还是不会尽力投入。这方面,可以把结果考核和过程考核结合,把教师个人发展与教学贡献结合,不能停留于教师考证就属于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贡献。教师考核的转变,还需要教学考核和学生评价等互动配合。

上一篇:建筑企业会计管理下一篇:三三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