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农村医疗保险调研

2024-07-26

基层农村医疗保险调研(精选十篇)

基层农村医疗保险调研 篇1

一、医改实施后单位收支变化及职工福利情况

我区自2009年医改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基层医疗卫生单位收入大幅度上升, 总收入由2007年的4258万元, 到2014年底19498万元。其中:财政补助由2007年的343万元, 到2014年的8365万元;医疗收入从2007年的3915万元增长到2014年的10625万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和卫生室 (服务站) 的管理逐步上轨道, 基药的执行和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日趋完善, 药占比明显下降, 老百姓的自我健康意识明显加强, 看病就医的费用下降显著, 真正享受了医改带来的实惠。虽然如此, 但还有许多地方与医改的初衷相违背, 如:各项工作的要求不断提高, 职工人数随之增加, 从2007年在职职工515人增加到2014年1053人, 职工工资不断上调, 带薪年休假等待遇逐步到位, 而骨干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如从前, 奖勤罚懒、奖优罚劣的力度不够大, 难以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普遍存在人浮于事, 上进心不够, 原因就在于人员得罪不起, 稳定高于一切的思想;奖励性绩效工资总额不足, 难以扩大分配差距, 管理者权限受限制。

二、基本药物制度实施以来的利弊

我区2010年2月开始实行基本药物制度, 实施范围为全区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立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站。基药实施前后, 我区的各项基本数据及指标对比:门诊人次从2007年38.91万人次增长到2014年108.19万人次, 门诊均次费用变化不大, 2007年个人负担与医保负担之比中个人负担部分偏重, 到2014年个人负担与医保负担之比为2/3。出院者人均费用有所上升, 2007年人均1300元, 2014年人均2300元, 但其中个人负担比例呈下降趋势, 药占比从2007年的55.9%下降到2014年的45.32%。此一系列数据综合说明基药制度的实施与其目的是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 看病贵”紧紧相吻合, 很大程度上纠正了过去的滥用药, 滥用高价药, 滥用抗菌素, 进药渠道不正规等现象。但仍有需要完善的方面:一、由于基本药物品种有限, 药商伺机提价, 加上药品配送的相对垄断, 部分品种的基本药物采购没有下降反而上升。二、政府遴选的基本药物品种以专家经验为主, 并不能完全满足基层单位的临床用药, 如痛风、腰腿病、关节炎等临床用药药量受限, 经常出现政策性“缺药”。三、部分常见慢性病的常用药品不包含在基本药物目录范围内, 而目录范围之外的药品又不得自行采购, 加之医务人员的用药习惯不尽相同, 致医疗业务的开展受到了影响。

三、医疗服务价格的偏低, 严重制约基层医疗机构的前行

当前基层医疗机构主要是常见病的诊治, 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 老百姓的健康意识明显增强, 但乡镇卫生院以往开展的手术项目近几年来呈明显下滑趋势, 所看病种也严重受到限制, 业务工作量也明显大幅减少, 最明显的体现在这两年来基层医疗机构呈业务收支倒挂现象。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当前开展的项目有十一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如:高血压, 糖尿病, 老年人的健康管理, 健康教育宣传, 健康档案的建立等这些基本都是免费无偿服务, 中医康复主要有针灸推拿理疗按摩等, 这些项目开展过程中的收费均是按照国家统一的收费标准., 收费价格偏低.在这些项目的开展上要占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同样导致业务收支的不平衡现象。

四、推进基层契约式服务开展, 基层医疗服务需新增的服务和延伸服务价格项目

近年来,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快速上升, 传统的医疗服务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人的健康需求。而契约式医疗服务作为一项新的服务模式, 正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契约式医疗服务的推行, 旨在与广大居民建立长期稳定的服务关系, 为居民提供主动、连续、个性化服务, 引导更多的居民到乡镇或社区医疗保健机构就诊, 促进分级诊疗、有序就医格局的形成, 充分发挥现有医疗卫生资源最大服务效益, 让每一位居民都能享有基本健康保障。为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医疗、养老、护理服务需求, 大力开展以医疗护理康复为基本内容, 拓展日托及机构养老健康服务内涵, 根据居民不同需求, 为社区、乡镇居民提供连续、综合、有效、个性化的医疗、养老、护理一体化的健康服务。这一系列契约式服务的开展, 目前政府未能根据形势的需要, 在宏观调控下分级分层地制订出政府指导价格, 此价格的制订也应与医保政策相结合, 做到真正做到让利给群众。

五、完善基层医疗服务价格政策的建议

(一) 基层医疗机构是实施医疗卫生服务的最基层的主体, 是距离群众最近, 为城乡居民提供安全、可及、均等化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对所付出的医疗卫生服务劳动有建议权, 政府制定基药及医疗服务价格应充分调研广大基层医务工作人员的意见, 相应的地域差异也应该在考虑范围之列。

(二) 定期调整基本药物目录, 按照防治必需、安全有效、使用方便、中西药并重的原则, 结合实际使用情况遴选基本药物目录, 保持合理数量、优化品种结构, 增补品种时, 要充分考虑基层常见病、慢性病用药, 适当考虑地区性群众用药习惯。

(三) 确保基层医疗机构“一般诊疗费”实施到位。基层医疗单位设置一般诊疗费是国家医改的一项重要政策, 是基层医疗机构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政策后健全补偿机制的一项重要措施, 但由于但在与市、区医保部门结算时, 不予认可, 我区仅对新农合人员执行了“一般诊疗费”项目。因此, 要进一步宣传增设一般诊疗费的目的、作用和意义等, 特别要发挥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的主观能动作用, 通过他们做好宣传解释工作, 让政策深入民心, 消除负面误导。加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统一, 建立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和区域基本医保统筹政策, 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新型医保制度。

(四) 基层医疗机构能开展的收费价格明显偏低, 比如说有些检验项目连试剂成本都不够, 而有些收费项目价格虽然高, 但基层医疗机构开展不了或虽能开展但数量少, 试剂成本多收不回, 医疗卫生服务中还有不少免费项目, 如隔年的居民体检、老年人体检等, 因此应适当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所能开展的诊疗项目的收费价格。新推进的契约式医疗服务收费依据的制定迫在眉睫, 完善的基层医疗机构服务价格形成机制对改善城乡居民的“看病贵”的问题有着极大的积极因素, 大大促进基层医疗卫生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郑大喜.我国医院医疗服务价格管理现状及改革思路[J].中国卫生产业, 2013 (02) .

[2]吕馥蓉.完善医疗服务价格政府管制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 2013.

[3]卢艺.我国医疗服务价格监管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对策研究[D].山东大学, 2013.

[4]赵玉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卫生事业的发展走向[J].卫生经济研究, 2012 (06) .

[5]于红文, 徐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国家基本药物价格政策后的调查, 2011 (4) .

基层医疗机构调研报告(推荐) 篇2

通过本次开展医疗改革工作情况调研,发现我市基层医疗机构普遍存在服务能力不强,与医疗改革提出的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机制所需求的服务能力还有一定差距。导致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不强的原因如下:

一、基层医疗机构人才队伍落后。

由于基层待遇低,生活环境不便,工作后发展空间受限等原因,基层医疗机构很难招到高素质人才,即使招到也很难留住。致使基层医疗机构人才严重缺失。

二、政府财政投资不到位。

按照省医改文件要求,基层医疗机构基础工资及“五险一金”由当地政府财政承担,各种设备更新,基础建设等经费均由当地政府财政承担。目前,只有太和县政府兑现了基层医疗机构的基础工资和“五险一金”。由于政府财政投资不到位,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及发展受到限制。

三、基层医疗机构的药品短缺。

造成基层医疗机构药品短缺的原因:

1、基层医疗机构的药品目录不同于上级医院药品目录,使上级下转的患者不能得到有效的治疗。

2、基层医疗机构目录内的药品配送不到位,不能满足日常用药需求。

根据上述存在的问题,建议如下:

一、政府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的财政投入,以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

二、提高基层医疗机构人员待遇,使高素质人才愿意留在基层。

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调研与思考 篇3

【摘要】 从监管补偿运营三方矛盾进行深入分析及探讨,提出多种制度相结合、商业银行参与等新颖模式,对于新农合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和在深度及广度地推行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新农合;农村医疗保障;保险监管;制度对接

一、调研基本情况分析

晓南村隶属于安徽省合肥市大圩乡,位于合肥市东南郊。截至2009年,晓南村占地1.9平方公里,可耕地面积达1750亩,全村人口达到了1728人,人均年收入达到了5320元,略高于全国农民人均4761元的收入。

晓南村卫生所1993年开设,占地60平米,卫生所中中专以上文凭仅有一人,且无执业医师资格。具有药品种类165种,西药占据151种。2008年晓南村卫生所总计收入4100元,其中主要以药品收入为主,得到政府补助1200元,药品支出2800元。全村患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者37人。

二、调研分析

1.案例分析

(1)慢性病病人——需要关爱的特殊群体。在这次农村医疗卫生保障调研中,走访了一个慢性病病人的家庭。该家庭男户主在外打工,维持着家庭基本生活和这个病人每月近千块的药费,因为住院太贵现在只能在家靠药物维持。通过走访这家慢性病的农户家庭深切地感受到,农村医疗保障制度还存在很多不足:

首先,政府办事效率低下,缺少为农民服务的思想。

其次,政府的宣传力度低下,没有积极宣传国家推出的相应政策,更没有把相关对农民的好处落到实处。

再次,村里诊所的服务质量差,药价高,特别对于这些慢性病患者缺少相应的保障措施,没有建立慢性病诊疗档案以及定期体检。

(2)医保制度——落到实处才是关键。在这次调研中,还碰到了一个疾病缠身的农妇,当时正是夏天最热的时候,农妇长袖长裤在家里,关节处还塞了很多棉花。这位农妇说到她多种疾病缠身,还有风湿性关节炎,丈夫在外打工但身体也不好,每个月都要回来歇息很多天,共同维持着艰难的生活。在采访中令我们吃惊的是:在这种疾病缠身经济条件又差的家庭,老两口都没最低生活保障。

在深入的采访后发现了原因:因为老两口没文化,不知道申请最低生活保障的方法,且跟村里的领导又不熟,村里的政府领导对此又不管不问,没有足够申请材料和证明就是批不下来,这位农妇没有医保也是因为她不是本地人,户口在外地,她也向村里多次反应过此事,最后都不了了之。在不断的出台新的利国利民的政策时,应该关注一下如何把这些好处真正落到实处,不光要不断改善我们的医疗保障制度,更要抓紧我们的政府工作,要让政府做到真真切切的为人民服务。

2.调研数据分析

(1)家庭社会经济状况。晓南村是个较小的村,农户居住相对集中,家庭社会经济及卫生状况较为相近。在调研的10户家庭中,有2户家的亲朋好友中有村干部,8家没有。家中的成年男子一般在外打工,家中承包的土地为4~6亩不等,饮水的形式采取井水的形式,离乡卫生所比较近,大概0.2公里左右。晓南村的经济条件较为落后,村民居住相对集中,离村卫生所近,步行15分钟即可到。

(2)健康与新农合状况。调查的10户农户中有8户没参加了新农合,参加的人全部是自愿参加。由于晓南村刚刚上马新农合,调研的农户中尚未有获得新农合报销,村民们对新农合报销范围内的药品和诊疗项目的满意度较高。

(3)村卫生室的评价。村民们对村卫生室的评价普遍较差,普遍认为村卫生室的服务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村民们对村卫生院诊治一般常见病的评价较差的占到了70%,对村卫生院的服务态度的评价较差的占到了50%,有20%认为很差。在统计中10个农户均是不经常去村卫生院,更倾向于市里的医院,选择去市里医院看病的原因主要有:价格低,质量好,服务态度好。村里卫生院的医疗水平差和服务态度差是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

(4)个人健康状况和农户资金供求调查。在采访的10户农户中,有两户的身体状况比较严重,已经影响到从事日常工作,其他均是有些不适,总体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发现大部分农户考虑到费用问题,小病基本上都不去医院。

3.调查中发现的问题

新农合在中国开展多年,在我们调研的小南村过程中统计大部门村民离乡村卫生所仅为1公里内,步行不足15分钟,却惊奇的发现居民都不去乡村卫生所,去私人诊所看病。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原因:

(1)药价虚高。各级医疗机构已经成为新农合基金的超级吸纳器,其能量远远大于筹资力度和农民的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村新农合定点医院的药价往往比药房贵出许多。乡县医疗院是新农合的主要收益者,农民只是名义上的受益者。

(2)村卫生院服务态度差。整个村卫生院的医务人员中专以上学历的仅一人。学历低,医务人员的素质不高是导致村卫生院服务态度差的最根本原因。

(3)医疗设施不完备。村医务所没有足够的住院床位,一些基本的医疗设施如生物显微镜,担架等村医务室并没有配备。

(4)村政府工作效率低下,村领导工作不负责,上级监管不力。政府对国家政策的宣传不到位,工作不负责,没有使新农合落到实处,再加上上级监管不严,没有成立专门的新农合管理机构,县级以下卫生院缺少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员,乡镇一级没有建立起严格的财政保障,这影响到了新农合的可持续运行。工作效率低下还表现在报销手续繁琐方式落后,需要等待的时间长。

(5)新农合制度本身有缺陷。新农合的对象是全体农民,由于参合费用、起付线、报销比例以及封顶线等限制,特别是逆向选择的影响使得新农合关注覆盖面而不能倾斜支持困难的农民群体。在的这次调研中就出现了这样的案例,农户家参加了新农合,且享有最低生活保障,依然无法满足正常的生活,想仅仅靠新农合来解决农民所有的医疗问题是不可能,也是不现实的,需要多种制度的结合。

三、思考与建议

1.多种医疗模式并行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遵循的是大数法则,我们以参与人数为分母,住院人数为分子来分析,当参与人数多时,住院率就会下降,参合率高,新农合的救助能力也就增加,当参与人数少时则住院率反而上升了,备用的资金也将缺乏,这就使得新农合的性质更适合于普遍化的全体农民,造成新农合对于困难农民的支持度不够。

多种医疗模式的并行发展可以说是一种必然的趋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应该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等相结合。农村医疗救助制度主要的受众群体是比较困难的农民,但是因其覆盖面的缺陷导致管理和运行成本过高,如果能够将类似的多种医疗救助制度结合,取长补短,不仅解决了农村人的“看病难、看病贵”,也能为政府节省一笔不菲的财政支出。

2.加强管理部门思想建设 完善管理监督体制

在调研中我们不止一次的得到村民对于乡村医疗干部不信任的信息,甚至有村民对于其不作为、违规操作等的指责。在当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尚且处于起步阶段,必然有很多监管手段、体制、力度方面的缺陷。

(1)治标先治本,我们首先应该加强的是领导干部的思想转变工作。(2)要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3)要完善监管制度,防止工作人员利用职责之便为自己、亲人谋利。建立医患管三方制约机制,做到“管账的不管钱,管钱的不用钱,用钱的不见钱”。

3.解决村医疗机构基本硬件

村卫生所仅仅提供了一些妇女医疗设备,这间接使得大部分村民只能转投一些无资质的私人诊所,这就造成了很多的潜在隐患。政府应为这些乡村在财政支出中预留一定的资金来改善当地卫生所的医疗硬件条件,使得农村医疗从类似新农合的“补偿机制”转化为“预防机制”。

4.取缔非法诊所 提高新农合普及率

无资质的私人诊所的存在引起了潜在的医疗风险,同时也是新农合普及道路的一道障碍。非法私人诊所大多没有合格的资质,也没有合规的医疗器械,在医疗水平和操作规范都存在很大的隐患,给当地的治安和卫生状况带来极大的不安定因素。且农民可能因为其低廉的价格而拒绝前往正规医疗机构救治,从而不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利于新农合的普及、发展。职管部门应对其投入相当的重视,对于不符合要求、无资质的非法诊所予以取缔,追究相应的罪责。

5.利益导向转化为服务导向

农村的医疗机构人员普遍工资比较低,而且服务意识不强,这主要与受教育程度和培训机制不利有关。晓南村卫生所中受过中专及以上教育程度的仅一人,且无执业医师资格。农村卫生所应将医护人员从个人利益导向向服务导向方向引导。

(1)可以从城市中派一些资深的医疗人员到农村中去,在农村中培养自己的年轻医护人员,带动他们思想转变,提升服务意识和相关的医疗水平。(2)政府也可以采用大学生下乡等措施,鼓励有志于服务贫苦偏远地区的大学生到基层去锻炼。

6.价格明示

在调研过程中,村民集中反映的一个问题是在乡镇卫生所看病感觉比城里医院看病贵,对于自己所用的药物价格并不明确,并未真正给参与新农合的群众带来福利和优惠。政府应将新农合的药物纳入价格管理范围内,为农村医疗机构的药物定价提出一定的指导价格,使就医的群众做到心中有数,减轻农民医药费用负担。

7.避免过度医疗

在农村医疗过程中,有些人可能仅仅是患了一些感冒伤风,乡镇医疗所却可能给予吊盐水,多次注射药物等医疗,这对于一些城市中的人来说可能合理,对于收入普遍偏低、追求实用治疗的农民来说却是过度医疗,更有甚者夸大病情、不合理检查、处方高价药以达到个人的利益最大化,这对于农民来说显然不能接受。应该采取上级医疗机构的直接监管和村民监督的结合方式。

8.简化报销手续

报销费用的及时下发是直接关乎农民生计的。农民本身自身积蓄就不多,如果患了大病、重病那么必将掏尽其毕生的积蓄,一旦报销费用不能及时领取到,那么将影响他们的生活和劳作问题,断了他们的“再生产”能力对此相应医疗机构可以改善如下几点:(1)提升专员业务能力,熟练掌握报销手续;(2)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使各联系机构联网;(3)对于经济困难的患者村卫生机构应该予以垫付。

9.商业保险参与新农合

基层农村医疗保险调研 篇4

为弄清楚近些年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面临的困境并寻求改革之道, 本课题组成员参加了黄冈市卫生局组织的2013年黄冈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调研以及黄冈市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组织的2015年黄冈市乡村医生调研。通过对调研结果进行整理分析, 发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最突出的问题是人才的匮乏, 而人才匮乏的核心原因是缺乏合理的人才培养和人才流动机制。政府主导的多元校企合作订单培养模式, 有助于解决当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匮乏的问题。由于黄冈市的情况与我国其他很多省市情况相似, 因此本课题组提出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参与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样适用于其他省市。

1 多元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的内涵[1]

多元校企合作是指学校—学生—行业企业—政府多方共建的合作, 是一种系统的, 更具深度的多方协调、共同推进的校企合作。订单培养是指学生入学就读时就已经与学校和用人单位 (包括政府相关组织部门) 签订就业合同, 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后, 就可以直接到用人单位上班的一种就业模式。其中, 本论文所指的行业企业是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如乡镇卫生院、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

2 黄冈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特点

结合2013年黄冈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调研以及2015年黄冈市乡村医生调研结果, 现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特点报告如下。

2.1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及相关卫生人才数量现状

2013年黄冈市全市共有10个县市区, 总人口数744.24万人, 以农村人口为主。医疗卫生机构共计有4 139个, 卫生技术人员共计24 141人, 其中乡镇卫生院、卫生室、诊所、医务室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计有4 043个, 卫生技术人员13 378人, 这些数字还不包括县市内的一级医院以及一些小型的专科医院。黄冈市每千人拥有执业医师 (包括助理医师) 1.26人, 拥有执业护士0.93人, 远低于2013年全国统计数据———每千人拥有执业医师 (包括助理医师) 2.06人和护士2.05人以及2020年国家规划数据———每千人拥有执业医师 (包括助理医师) 2.5人和护士3.14人的标准[2]。

2015年黄冈市的基本情况与2013年相比差别不大。作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最底层的村卫生室, 10个县市共计3 505个, 工作人员总数为6 449人, 其中男性4 469人, 女性1 980人。具有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卫生人员1 077人, 注册护士332人。

从以上的调查可以得出: (1)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数量远远多于医院; (2) 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从业的卫生技术人员占到全市卫生技术人员的半数以上, 构成了医疗卫生体系金字塔的基底部; (3) 我市的卫生行业拥有巨大的人才缺口, 具有执业资格的卫生人员占比较低; (4)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女性卫生技术人员明显少于男性, 除了女性医师人数明显少于男性外, 护士的严重缺乏也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2.2 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结构现状

2.2.1 医疗卫生人才学历结构

2013年黄冈10个县市中, 医院以本科 (2 221人) 和大专 (2 966人) 为主, 中专 (973人) 以及研究生 (93人) 学历所占比重较少。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大专 (2 855人) 和中专 (2 990人) 学历为主, 本科 (453人) 和研究生 (5人) 学历所占比重较少。卫生室卫生技术人员以中专及以下学历为主, 极少有本科学历, 并且大专学历和本科学历多为职后学历。2015年10个县市村卫生室大专和本科学历人数总计487人 (其中本科9人) 。

2.2.2 医疗卫生人才职称结构

2013年, 黄冈10个县市的医院中正高 (98人) 和副高 (576人) 职称人数远远多于乡镇卫生院 (正高1人, 副高117人) 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正高0人, 副高2人) , 很多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连一个高级职称的人才都没有, 而村卫生室几乎没有高职称医学人才。2015年的职称分布情况与2013年相似, 变化不大。

2.2.3 医疗卫生人才年龄结构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 35岁以下的卫生技术人员人数呈下降趋势, 很多乡镇卫生院已经很多年没有招录新人, 很多乡村医生已经将近60岁, 部分已经60多岁的乡村医生, 由于没有退休保障又重新执业。其中, 2015年统计出的村卫生室60岁以上的卫生技术人员有914人。

2.2.4 医疗卫生人才执业资格结构

两次调研发现, 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卫生技术人员中, 具有执业 (含助理) 医师资格的人数不足全市总注册人数的20%, 村卫生室的卫生人员很多还是持乡村医生资格在执业。2015年调研发现, 10个县市村卫生室注册护士人数仅有332人, 这种情况已经严重影响到基层医疗卫生行业的健康发展。

2.3 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面临的困境

2.3.1 待遇不高

待遇是人才安居乐业之本, 但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待遇普遍不高, 与当地教师和政府工作人员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对于有编制低级别的医疗卫生人员, 收入勉强糊口;对于有编制工作多年的医疗卫生人员, 收入也只能勉强养家;对于没有编制的医疗卫生人员, 生活更加艰难;乡村医生的身份更加尴尬, 实际状态等同于“农民”, 一旦从工作上退了下来, 连退休保障都没有。

2.3.2 工作量大

由于国家深化医疗体制改革, 新农合、城镇居民医保全面铺开, 老百姓的医疗需求得到了极大释放, 导致基层医疗卫生工作量成倍增长, 而与之相矛盾的却是卫生工作人员的数量并没有得到明显增加, 有的地方甚至还在减员。

2.3.3 恶性人才流动

由于待遇不高, 晋升通道狭窄, 很多基层卫生人员选择了向上工作调动、辞职或者停薪留职, 这导致了人力资源进一步紧张恶化。同样, 一些研究生、本科学历人才, 由于待遇以及环境问题, 也不愿意到基层长期工作;一些中专学历和大专学历的毕业生, 由于没有编制和待遇的保障, 纵使选择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也很少把它当成是一项终身的工作。

2.3.4医疗水平不高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缺乏高学历高职称的卫生人才。一些有经验的、优秀的医务人员也常常流动到平台更高、待遇更好的医院。一些大医院的优秀医生, 虽然见多识广, 经验丰富, 但不愿意下基层工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够招收到的新人普遍缺乏临床工作经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设备和环境较差。以上的这些原因共同导致基层医疗水平不高。

3 黄冈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现实困境的应对措施建议

从上面的调研结果可以看出, 导致黄冈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面临困境的主要原因是人才问题。要解决人才的数量、质量以及稳定性问题, 单独依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努力显然不行, 因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没有办法决定聘用者的待遇、编制、职称等;单独依靠职业院校进行人才培养也不行, 因为即使培养的学生具备在基层从事医疗卫生工作的知识和能力, 这些学生也不会轻易选择长期扎根没有保障的基层。要解决人才问题, 就必须由政府出面, 进行顶层设计。本课题组认为, 多元校企合作模式能够很好地解决基层人才问题。

3.1 做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筑巢”工作

要使新的人才能够扎根基层, 就必须使正在基层工作的卫生人才安居乐业, 只有他们觉得扎根基层有前途, 才能够吸引到新的人才加入。

3.1.1 提高基层卫生人才待遇

待遇是最直接的调节杠杆, 整体提高基层卫生人才待遇, 才能够稳定人才队伍。切实落实《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落实乡村医生补偿政策的通知》 (鄂政办发[2013]51号) [3]精神, 提升村卫生室和乡镇卫生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待遇, 增加人事编制的同时, 将乡村医生部分纳入编制, 增加基层中高级职称名额的配给, 统一制订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的招录和使用计划。对于没有编制的基层医疗卫生人员, 市、县、镇、村以及个人可以联合筹资解决社会养老保险。建立乡村医生退出机制 (建议男60岁, 女55岁) , 部分人才十分欠缺的地区, 退出的乡村医生可以申请返聘。

3.1.2 加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建设

省、市、县政府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统一规划, 加大财政投入, 建设标准的村卫生室, 为乡镇卫生院购置一批常规医疗及康复设备 (考虑到很多医疗设备比较昂贵, 可以尝试与二级及以上大型医院合作, 租用或者折旧购置其闲置的设备) 。

3.1.3 提升医疗卫生人员执业能力

每1~2年组织落实一次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培训, 每年由卫生与计生委组织上级医院经验丰富的医生短期下基层对基层医疗卫生人员进行传、帮、带, 及时更新他们的医学知识和观念。

3.1.4 给予多元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学生优惠政策

政府主导, 联合财政部门、卫生计生部门、教育部门、人事部门等, 统筹制定校企合作订单培养优惠政策。依据黄冈市的经济情况, 建议每年给予每名大专学生6 000元补助, 中专生4 000元补助, 或者减免学杂费。在此基础上, 承诺每位订单培养的学生只要培养合格都将拥有编制、有吸引力的工资待遇以及明晰的职业发展通道。

3.2 做好医学类职业院校多元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学生的招生就业工作

为更好地落实医学类职业院校校企合作订单培养, 更好地服务地方卫生事业, 招生就业工作需要上下联动, 多方支援。市政府牵头指导本地区的招生工作, 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统计出各县、市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缺口, 然后向各县、市区下达校企合作订单培养招生任务指标 (建议将此纳入政府部门年度任务考核当中) 。通过层层推进, 使所有的村委会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都能够准确传递多元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的各项优惠政策。鼓励基层卫生人员给自己的子女以及亲戚孩子报读多元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班, 并且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这些工作人员给予一定的物质或荣誉奖励。医学类职业院校每年招生时需要加大对这类校企合作办学宣传材料的制作以及相关优惠政策和法规的宣传。另外, 对在校的医学专业学生开辟通道, 使有意向的学生可转读多元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班。学生培养合格后, 由市政府、职业院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联合安置学生就业。

3.3 做好医学类职业院校多元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工作

3.3.1 培养方案的制订及基层卫生人才执业资格的调整建议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主要承担区域人民群众的基本诊疗、保健、预防、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的综合性医疗卫生服务。医学类职业院校应该根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任务和特点制订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 并选用或者编写适合基层医疗卫生行业需要的教材。由于现在培养出来的医学生都要求通过国家行业资质考试方能获取执业资格, 而目前的执业 (助理) 医师资格考试、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执业药师资格考试等范围广, 难度大。为了让学生安心于学校的学习, 同时使学生所学即所考, 所考即所用, 建议国家调整基层医疗卫生人员执业政策, 改变执业 (助理) 医师资格考试、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和执业药师资格考试的范围和难度, 或者另设一个专门针对基层医疗卫生行业的执业资格考试, 使之更契合基层医疗卫生行业现实的需要, 同时也有助于学校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没有太多的后顾之忧。

3.3.2 订单班医学生的实习建议

由二级及以上的医院负责医学生的前期实习指导工作, 这个时间建议最好为7~8个月, 实习的方向为全科, 实习科室以呼吸、消化、心血管、内分泌 (主要是糖尿病和甲亢) 、皮肤、妇科以及康复科为主, 减少手术科室以及需要大型设备的科室实习时间, 注重培养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实践能力以及法律意识。最后2~3个月为岗前实习, 学生直接到事前确定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习, 熟悉工作环境、疾病种类、医务人员的工作特点等, 同时在带教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一定量的实践工作。

参考文献

[1]胡春光, 沈爱平, 胡昌盛, 等.医类职业院校多方共建“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可行性研究[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 17 (6) :26-29.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的通知 (2015—2020年) [S].国办发[2015]14号.

农村基层调研报告 篇5

城市延伸到县(区)和镇(街),镇(街)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终端。而镇(街)以下的村(社区)的群众文化活动动,则多是群众自已筹资、自己组织、自我愉乐的活动。

党的xx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入改革开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构,统筹服务设施网络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整合基层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体育健身设施,建设综合性的文化服务中心”。我们可这样理解“报告”中的这句话:一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基层也应享受均等化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二是目前基层怎么才能享受均等化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要根据目前基层各不相同的状况,对基层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体育健身设施等进行整合,建设综合性的文化服务中心(文化室)。事实上,近些年来,由政府为主体主导的共公文化服务体系的终端也开始逐渐再向下延伸,对农村基层村一级的文化室实施补助政策。

农村基层群众文化活动是当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活动体系中最基础部分。它直接与群众相关,直接由群众参与,具有大众性、自发性、传统性、民俗性等特点。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必须培育和践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有待于用群众文化的方式作为培育和践行的途径,因而农村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实际上是农村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在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建设和谐基层社会、引导基层群众健康向上生活方式上发挥出了优势。实践告诉我们: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是先进的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是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条件,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时代的进步,农村基层群众文化活动被重视程度明显上升,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农民的文化生活得到了显着的改善。

但是,目前农村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离“全面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这一要求还有较大距离。在目前新的形势下,虽然全国上下都在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但农村基层的群众文化活动却遇到了新的困难和矛盾,这些困难和问题折射到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村群众的身上,表现为认识的六大误区。

误区之一:农村基层群众文化活动软任务论。持这种观点的农村基层干部和群众认为:文化建设特别是村级群众文化建设是软任务,一无上级绩效考核,二是具体量化指标,不象征地任务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等其他任务一样,有硬扛子、有硬指示。于是软任务就软打点。因无考核,抓与不抓、抓多抓少就无所谓。基层干部多是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取向,要求投入资金后立有吹糠见米之效,在这种认识的影响下,大多都抱着无所谓,或无所作为的态度,致使农村基层群众文化“软件”不“精”,“硬件”不“实”,其活动更是可有可无。

误区之二:农村基层群众文化活动次要论。持这种观点的人大有所在,不仅有基层干部,还有更大的一批群众。他们认为:现阶段在农村基层更应该重视物质基础的建设,村容村貌、修房建屋、农田水利、乡村公路建设等等。他们重使用轻投入,重经济生产力,轻精神潜在生产力。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农村基层群众文化活动被村两委会领导班子和社会选择机制排挤到十分次要的位置。他们常说:农村人吃饭住房是主要,唱歌娱乐是次要。在抓主要的时候,次要的不可要。

误区之三:农村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包袱论。在当前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和边远地区的农村,持这种观点的基层干部和群众较多。他们认为:组织村民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是个无底洞,只投入,仅热闹,不见效,没回报。劳心费神,风风火火热闹了一阵子,到后来还是回归到冷泠清清的现状。花钱不值得,没有实质性的意义。不如修幢房屋,立在村头村尾,大家五年十年都看得到。他们对农村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存有偏见,视为负担。

误区之四:农村基层群众文化活动他人论。持这种观点的农村基层干部不少。他们认为:农村村级组织特别是村委会是群众的自治组织,不是一级政府,其职能就是村民自治,开展一些村务工作。搞群众文化活动,在区县有专业文化馆,搞农村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在镇或街有专门的文化站,这应该由他们去做,他们是专门抓这项工作的。他们还说:我们村干部都没有编制、没有拿国家工资,属业余,群众文化就更不要说了,文化不文化,与我们基层干部关系都不大。

误区之五:农村基层群众文化活动自然发展论。持这种观点的多是基层干部。他们认为:现在农村基层的经济发展还刚起步,还很脆弱,因而就少搞或干脆不开展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等经济好了,群众收入高了,村级组织的积蓄增加了,大伙的认识到位了,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就自然跟上去了。有了钱自然就有了一切。他们还曲解鸡鸣与天亮的关系,说什么鸡打鸣,天要亮,但如果鸡偷懒,不打鸣,天还是自然要亮的。他们说:这是自然规律,只是有了鸡鸣,梦中人早醒而也,但如没有鸡鸣,梦中人迟早也会醒的。

误区之六:农村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等靠要论。持这种观点的人很多,特别是年轻点的农村干部和比较“老成”的干部。他们当然认为农村开展群众文化活动重要,能制造声势和影响,提高知名度。但他们有一种等靠要的思想。等上面的其他单位支持开展活动,靠上面的一些部门对群众文化活动进行补助。他们向上要钱、要补贴。当要到了资金和其他物资、得到了上面的重点支持后,才有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热情。他们说:用等靠要的方法开展农村基层群众文化活动,不仅丰富了农村的群众文化生活,这是正能量。而且还热闹了乡村院落,增强了村委会的凝聚力,经费多有节余,这个很实惠。

要走出农村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诸多认识上的误区,笔者认为,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和群众必须树立五种观念:

第一、要树立农村基层群众文化活动效益观念。农村基层群众文化活动作为一种特殊的大众参加的社会活动,不象经济工作那样,投入和产出都可用十分明确的客观标准来衡量。但是,农村基层群众文化活动能够产生出巨大的社会效益,这是不争的事实,同时对经济活动也能产生间接的影响。社会效益能够极大地推动经济效益的产生和提高。树立农村基层群众文化活动效益观念,能有效地克服重农村基层干部和群众重物质、轻精神的现象,解决工作中的短期行为,并使农村基层文化工作过程中的一些机制问题、体制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

第二、树立农村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群众观念。农村基层群文活动,扎根农村、扎根基层,具有最为深厚的土壤,具有最为广泛的群众基础。人民群众既是物质文明的创造者,也是精神文明的创造者。农村基层群众文化活动,不能搞脱离群众,不能搞空中楼阁,必须依靠群众,立足基层,面向百姓。如果在农村基层搞高雅的钢琴演出会或芭蕾舞等,多是曲高和寡。农村基层的群众文化活动必须适合农村,用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群众文化方式,把基层群众文化的根留住。

第三、树立农村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整体观念。目前,我们的体制是,在县区以上有专司其职的文化馆、文艺表演团体,而镇街有文化站,这些都是国办文化机构。镇街一级还有与群众文化工作密切相关的团委、妇联、工会、教育、卫生等部门,村一级虽有与这些相对应的组织,但人员全为兼职。上述这些部门均以某项业务工作为主开展活动,这些活动都要向村一级延伸,这就要求要我们要打破狭隘的分工意识和“划地为营”的工作小圈子,找准自己的切入点,从策略上考虑问题,树立群众文化活动的整体观念,形成合力,真正做到农村基层群众文化活动齐抓共管。

第四、树立农村基层群众文化活动是先导的观念。思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灵魂,它规定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最好形式就是利用好群众文化活动这个寓教于乐、喜闻乐见的载体。生硬的说教和死板的会议以及板着面孔的批评教育其效果都会明显逊色于丰富多彩的群文活动。在农村基层群众文化活动中,必须把培育和践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放在首位,促进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农村经济落后、思想落后、文化落后现象的改观,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基层农村医疗保险调研 篇6

1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政策设计关键要素

2009年11月,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试点的实施意见》皖政[2009]122号文中, 推出了包括“一主、三辅、五配套”的综合改革方案[3]。其中《安徽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补偿试点办法》[4]回答了这次改革的核心问题:谁来补?补给谁?怎样补?补多少?

谁来补?毫无疑问这次出资补助的主体是政府。政策规定:政府负责按规定核定基本建设、设备购置、人员经费和其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的业务经费予以补偿, 保证卫生机构正常运行;对乡村医生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等任务给予合理补助;对社会力量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其承担的公共卫生任务按照规定获得政府补偿, 同时, 在房屋建设、设备购置以及人员培养等方面给予一定扶持。

补给谁?政策规定:政府投入补助对象的主体是政府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即:政府举办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以及对一体化管理的行政村卫生室承担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给予补助。

怎样补?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基本医疗服务主要通过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付费和个人付费补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通过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补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任务由政府按服务成本核定补偿。

政府举办的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人员经费和业务经费等运行成本通过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补偿, 政府补助按照“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补助”的办法核定。

补多少?政策要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核定的经常性收入不足以弥补核定的经常性支出时, 差额部分由政府在预算中予以足额安排, 并在对其任务完成情况、患者满意度、居民健康改善状况等进行综合绩效考核的基础上, 由同级财政根据考核结果予以拨付。

政府对一体化管理的行政村卫生室按行政村农业户籍人口数核定村卫生室补助标准, 即每1 200个农业户籍人口每年补助行政村卫生室8 000元, 补助资金由省财政统一安排到县, 再由县落实到村卫生室。

(1) 支出及核定。

支出项目:①经常性支出, 包括人员经费、业务经费等;②财政专项补助支出;③其他支出包括捐赠、医疗赔偿支出等。

(2) 收入及核定。

①收入项目:经常性收入, 包括医疗服务收入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收入;财政专项补助收入;其他收入。②收入核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入核定包括:经常性收入核定。医疗服务收入按照前三年医疗服务平均收入核定;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收入根据服务人口、单位综合服务成本及核定的公共卫生服务任务的数量、质量核定;财政专项补助收入核定。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承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任务;人员培训和人才招聘经费;离退休人员经费;其他收入。

2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政策执行效果

从2010年1月1日起, 安徽省在32个试点县开始实施补偿政策。

2.1 建立了财政集中支付制度。

各试点县 (市、区) 建立了国库支付核算中心, 并根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前三年收支和年度收支增减变化情况, 全部完成了收支核定工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账户全部取消, 收支全部纳入国库支付中心集中管理, 按月预拨原档案工资70%左右、备用金5-10万元, 保障医疗卫生的正常运转。芜湖县国库集中收付工作今年1月起全面执行, 制定了国库集中收付细则, 建立了公用经费备用金制度, 制定了收支核定办法, 对医疗收入和业务支出总体按前三年平均数下降15%进行了核定;绩效工资标准参照义务教育标准执行。目前, 财政保障落实到位,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转正常, 医疗秩序保持稳定。

2.2 建立了“两个考核机制”, 实行“两个挂钩”的分配制度。

一是建立公开透明、动态更新的工作任务考核机制, 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任务完成情况与财政补助水平挂钩;二是建立按岗定酬、按工作业绩取酬的分配激励机制, 将医务人员工作业绩与个人收入挂钩。

2.3 建立了经费补偿制度。

对政府举办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经费补助, 按照“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补助”办法核定, 由县级国库支付中心统一支付, 同时保证医务人员工资水平与当地事业单位平均工资水平相衔接。日常管理经费由卫生院院长按照财务管理的规定, 独立行使财务权。

政府对一体化管理的行政村卫生室给予补助, 按户籍人口数每1 200人年补助8 000元的经费已经逐步落实到位。为了有效调动乡村医生做好公共卫生服务的积极性, 芜湖县给每个村卫生室人员增加了3 000元补助, 达到1 100元/1 200人口/年;铜陵市、县在省政府文件规定8 000元/1 200人口/年基础上, 市、县政府财政各自分别再增加4 000元, 达到16 000元/1 200人口/年;有效保证了公共卫生服务数量与质量。

2.4 建立了绩效考核制度。

被调研的试点县根据省政府要求, 实施了“按岗定酬、按业绩取酬”, 向关键岗位、专业技术骨干倾斜, 适当拉开分配档次, 以调动卫生人员的积极性的工作思路。芜湖县制定并印发了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等实施办法, 建立了两级考核分配体系;制定了《芜湖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奖励基金使用管理办法》, 县财政每年拿出30万元对年度考核优秀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个人给予奖励, 对卫生院超额完成核定收入任务的, 按纯收入70%返还用作人员奖励和事业发展。按照省绩效考核试点办法, 制定了以服务数量、质量、效果和居民满意度为核心的机构绩效考核细则。同时, 根据不同岗位的工作职责、任务、技术、责任风险等要素, 制定医、护、技、公共卫生及管理、后勤服务等岗位绩效考核细则, 建立两级绩效考核制度。

改革试点后, 芜湖县财政每年安排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发展基金100万元, 对村卫生室建设投入进行“托底”保障;县财政年新增加投入1 500多万元, 药品价格平均降幅达36.2%;同时, 实施绩效工资制度, 建立考核奖惩机制, 职工月平均收入增加了800元。

3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存在的问题

3.1 经常性收入核定按前三年医疗服务平均收入补偿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在医改前因财政补偿严重不到位的情况下,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了生存与发展, 除了药品加成率超高收入外, 还存在超范围执业、违规执业、药商赞助等收入。而医改后, 政府对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 在核定收支后不足部分, 政府财政兜底, 规范了医疗行为和收支行为, 上述其它收入已不存在, 出现基层医疗单位收入减少;另外, 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 药品品种数量减少, 有些病种用药缺乏, 不可避免导致有些业务会转向外流, 也会直接导致医疗收入减少。

3.2 政府规定的核定其他支出内容虽然包括了医疗赔偿支出, 但在具体操作时很难掌握。因为医疗赔偿基本上是突发性的, 其发生的数量和每例赔偿的数额根本无法预测。医改前, 由医疗卫生机构按双方协调或法院审判的结果执行。医改后, 要财政监管执行, 需要首先建立医疗赔偿基金及其使用管理办法, 但目前基本上是空白。没有医疗赔偿基金, 对医疗卫生这个高技术、高风险行业不公平。

3.3 医改文件虽然明确了政府负责按规定核定基本建设、设备购置、人员经费和其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的业务经费予以补偿, 保证卫生机构正常运行;省政府民生工程加上市县配套已经一次性、规范性建设了政府办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及行政村卫生室, 并相应配置了少部分设备, 但对各地存在的多数撤乡并镇后留下的卫生院, 基本建设和医疗设备问题政府没有明确的说法, 政府对今后医疗卫生机构的各种仪器设备如何更新及其经费来源也没有具体的规定。

3.4 未实施医改前, 有很多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及其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 分别通过借债、垫资、职工集资等形式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设备添置或更新等发展或开拓业务, 拟通过单位业务发展和创收来还债。现根据当时协议不少单位甲乙双方还债期限已到, 而为了当前医改大局, 此事暂搁置悬而未决, 基层医疗卫生单位迫切希望政府尽快出台相关政策或文件, 对债务有个明确的说法。

3.5 医改文件明确了政府对一体化管理的行政村卫生室承担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实行药品零差率, 按照:8 000元/1 200农业户籍人口/年给予补助, 这不仅在全国是首创, 对安徽这样一个欠发达省份来说, 补助力度也非常之大, 甚至超过了多数发达省市, 可见省委、省政府对基层医改、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工作的高度重视。根据安徽省村卫生室服务能力现状和对医改试点县的调查: (1)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包括9项服务内容, 而多数村卫生室不具备独立完成全部工作的能力, 只能完成其中的一部分, 其他部分要靠卫生院或/和县级医疗卫生专业机构完成, 因此不可能将活经费3元全部得到, 而只能得到其中的一半或三分之一; (2) 村卫生室在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常见病的初级诊治时, 会发生网络维护费、信息材料报送费、水电费、纸张费、宣传印刷费等成本性开支, 除少数市县财政予以另给补助外, 多数县级财政没有补助, 特别是靠中央或省转移支付维持运转的贫困县更是无法补助。因而, 村卫生室的成本性开支要占用省财政补助中的一部分 (8 000元/1 200农业户籍人口/年) , 开展业务也会占用其中一部分;结果是分摊到每个乡村医生的平均纯收入在5 000~6 000元/年左右, 有的地方甚至还不到5 000元。

3.6 财政经费补偿手续繁杂, 经费到位滞后。有试点县反映, 乡镇卫生院把医疗收入上交财库后, 大约两个月补偿资金才能反馈到医院账户, 全程要经过多道繁杂程序, 导致合作医疗备用金不足, 不能及时兑付。部分村卫生室的补偿不能及时到位。在基层卫生机构服务功能转变过程中, 村卫生室承担重要任务, 如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的任务主要依靠村卫生人员。但是到6月份, 有的村卫生人员只拿到2 000元的补助金, 使得一体化的村卫生室缺少积极性。

3.7 现行绩效考核补偿方法应该调整。目前, 安徽省采取固定工资加绩效工资制度, 固定工资按月发放, 占60%, 绩效工资按年度考核, 占40%。但从基层调研和召开卫生院长座谈会反映的情况来看, 这40%的绩效工资不足以拉开奖励差距, 不足以调动业务技术人员工作积极性, 特别是业务尖子的积极性。

4 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工作的建议

4.1 政策规定:医疗服务收入按照前三年医疗服务平均收入核定。但考虑前三年的收入时, 要考虑医改同时, 规范了医疗行为和收支行为, 原超范围执业、违规执业、药商赞助等收入已不存在, 导致的单位收入减少以及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 药物品种数量减少, 有些病种用药缺乏造成的部分业务外流, 导致的单位收入减少。

4.2 “医改”后, 医院的医疗纠纷赔偿的自主确定权缺乏, 但是医院出现医疗风险的可能性不会丧失。政府必须考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这种不可避免的医疗风险, 尽快建立医疗风险补偿基金。由于社会对医疗机构心存不规, 医闹不断出现, 因此建立医疗风险基金在策略上的隐蔽性也是今后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4.3 政府要尽快出台区划调整后的卫生院分院的基本建设和设备配置问题, 以及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设备更新办法和经费来源做出明确规定。长时间下去, 卫生院分院的医疗服务功能会逐渐削弱, 难以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要。

4.4 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债务问题, 要有权威的债务认定方式和化解办法。医改之后,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只能在政府规定的服务范围内从事着本职工作, 没有了多余的创收来源, 本来可以通过发展基金结余偿还债务的能力没有了, 这种债务的认定方式和化解办法必须依靠政府。

4.5 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运营成本, 特别是一体化的村卫生室, 一定要明确财政补偿办法。如果村卫生室正常运转所需的基本费用没有补助, 尽管政府出台了基本医疗服务收费办法, 但难以支撑最薄弱、最经不起风浪吹打的前哨基层卫生组织的艰难运行。对村卫生人员补助金不足, 使得一体化的村卫生室缺少积极性问题, 马鞍山市规定, 逐步提高乡村医生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的政府补助标准;对于人口数较少的行政村, 适当增加补助。铜陵县和芜湖县提高对乡村医生的经费补助是稳定网底的有效做法。

4.6 对于财政经费补偿手续繁杂问题, 安徽省霍山县、六安市裕安区等试点县在县卫生局设立县财政支付分中心的做法值得借鉴。这样既能解决资金管理重心下移, 减少中间环节, 也能及时解决资金兑付问题。另外, 也可参照卫生厅、财政厅联合印制的《安徽省卫生项目省级设备与物资采购工作规程》的做法, 采取制定财政经费补偿操作规程, 明确操作程序、各步骤应履行的手续和完成时限, 确保办理手续及时高效完成。

4.7建议将安徽省正在实施的事业单位绩效工资的基础性绩效工资和奖励性绩效工资两部分进行调换, 选择若干县进行试点尝试, 即将绩效工资的60% (或70%) 用于奖励性绩效工资, 提高业务技术骨干的奖励幅度, 更有利于通过绩效工资调动积极性, 更好地稳定和发挥技术骨干的作用。

摘要:在我国实施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 安徽省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引起广泛关注。建立科学合理的补偿机制是这次改革成功的关键之一。文章对安徽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政策关键要素做了总结性描述, 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政策执行效果进行了分析, 同时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政府补偿方面存在的问题做了破解, 对如何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效果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调研,建议

参考文献

[1]贺海峰.安徽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破冰疾行[J].决策, 2010, (3) .

[2]安徽省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为全国探路[N].江淮晨报, 2009-11-25.

[3]安徽省人民政府.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试点的实[S].2009.11.23.

基层农村医疗保险调研 篇7

(一) 资源配置不合理

调查显示, 乡村资源匮乏, 导致乡村医务人员长期得不到正规培训, 精英队伍严重流失, 从而使人们的保健工作弱化。而对于病症的处理, 数据显示, 农民多是就近选择农村卫生院就诊, 又加上现今的农村卫生院多是私有化经营, 对于利益的追求, 往往使农民的福利受到损失。医保作用甚微。

(二) 资金投入不足

2009年中央财政安排医疗卫生支出达到1180.56亿元, 增长38.2%。2010年中央财政安排医疗卫生支出达到1389亿元, 2007年全国人均医疗卫生财政投入仅为134.63元, 医疗卫生财政投入占GDP的比值为0.7074%。2007年医疗卫生的财政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3.573%。[1]由此可见, 政府越来越重视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但国家财政对合作医疗的投入比例仍旧不高。因此基金只好由集体和个人按比例负担, 但其局限性使得农村医保变成以个人集资为主的模式。这种模式, 实施范围不广, 不仅达不到互助共济、分担风险的目标, 反而增加了合作医疗的管理成本。

(三) 法律规范缺失

全国人大以及常务委员会已经制定了390多部法律和有关法律问题的规定, 却没有一部是专门调整农村社会医疗保障关系的基本法律。这体现了农村医保制度在法律和现实上的地位差异。同时, 中央把制定关于农村医保法律的权力移交给地方政府, 导致地区之间缺乏统一的制度。立法上的相互冲突, 导致省与省之间的衔接不足, 以致农民缺乏参保积极性。

(四) 监管力度不够

调查得出, 乡村卫生院是农民选择最多的医治地点, 但是乡村医院的医疗状况不尽如人意。由于市场的竞争性, 一些乡村医生把乱开药、多开药当做一种开源的手段, 小病大治、无病用药的情况较为普遍。有的乡村医生甚至不惜通过不正当的竞争手段截留病人, 严重偏离了救死扶伤的医学宗旨。看病无登记, 用药无处方, 转诊无记录, 收费无发票, 财务无账目, 严重扰乱了农村医疗卫生市场秩序。

二、对农村医保供需差异的建议

(一) 加大资金投入, 保证资金运作

目前,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加快, 我国政府已经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的投入。2012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中央财政将投入823亿元, 同比增加165亿元, 支持卫生事业向农村和基层倾斜。在中央加大投入的同时, 兰溪政府也要逐年增加投入, 以缓解中央投入不足的问题。同时也要合理安排资金, 在保证合作医疗基金能够正常运行的情况下, 适当提高补偿封顶线和补偿比率。

(二) 确立主体地位, 发挥领导意识

随着社会的发展, 社会问题的不断增加, 社会在自我协调的过程中就会出现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 就起着难以替代的作用。我国不够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 致使各种非营利、非政府组织大量存在, 他们在解决发展问题方面, 难免有很大的不足之处。因此政府必须承担起社会治理主体的角色。中国共产党作为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 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就该担负起这个责任。

(三) 提高立法层次, 健全监督机制

农村医保制度是医保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促进其建立和实施有重大作用。中央应加强立法, 制定与中国农村经济和发展状况相适应的农村医保法律法规, 保障其走向健康的轨道。而兰溪政府应当及时制定地方性法规作为补充, 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协调、统一、权威、高效的法律体系, 成为农村医保体系强有力的法律后盾。

(四) 强化法律职责, 建立责任制度

为确保农村医保法律制度的实施, 兰溪政府在设立社会医保的相关机构上, 要完善和健全其法律职责, 以保障相关机构切实执行法定职能、有效履行法定义务;合理设定政府医保管理部门的职责权限;建立、健全基金监督组织;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健全和完善农村医保基金的征缴、筹集以及支付的运营管理的法律制度, 以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对于私自挪用、贪污保险基金等行为, 根据《刑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五) 加强农民健康意识, 提高农民责任意识

由于农民健康意识薄弱, 部分农民经济承受能力差, 常致使疾病不能及时得到治疗。因此, 有必要加强农民的卫生保健知识, 做到早预防和早治疗。各级政府也应增强农民的保险意识, 调动农民参保的积极性, 同时, 农村的卫生机构、新闻媒体应配合基层政府做好农民参保的动员、宣传工作, 切实让农民感受到新制度的好处, 从而自觉自愿地出资参加农村医保, 扩大医保人口覆盖面。

摘要: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是构建我国新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本文将以兰溪为例, 首先阐述分析农民农村医保的供需差异, 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可行的意见和建议, 以期实现农村医保供求平衡, 从而切实维护和保障广大农民的权益。

关键词:农村医保,供需差异,平衡

参考文献

农村基层医疗队伍现状分析与思考 篇8

1农村基层医疗队伍现状分析

1.1人才缺乏

现阶段,我国农村基础医疗机构在日常运行过程中,由于资金的不足,无法对当地医学专业大学生产生较高的吸引力,造成多数镇级医疗机构甚至常年无法招揽到人才,卫技人员严重缺乏。拿贵州六盘水市来说,目前,全市卫生技术人员8667人,无资质人员1175人,占卫生技术人员总数14%。全市乡镇卫生院人员1496人,无资质人员367人,占乡镇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29%。城乡卫生人力配置差距大,优质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乡镇和村基础薄弱。全市共有卫生技术人员8667人,其中,乡镇卫生院卫生人员1271人,约占全市卫生技术人员14.66%,乡村医生和卫生员共2533人,占卫生技术人员29.22%。并且,我国多数村级医疗机构在日常运行过程中,拥有非常简陋的环境以及较低的工资待遇。因此,部分正规本科院校毕业的医学专业学生不愿意参加城镇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的工作,卫生服务站、卫生室落后的设备和技术人员,无法给予大学生学习经验的机会。由此可见,现阶段尽管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在运行过程中非常急需人才,但是却无法应用丰富的薪酬和先进的技术设备来吸引人才。这种现象导致我国农村基础医疗队伍无法实现壮大。

1.2专业能力较低

现阶段,乡村医生是村卫生服务室日常运行过程中的主体,而这些乡村医生多数是当地原有的赤脚医生和既往卫校毕业生。其日常工作中并没有较高的医疗知识水平,同时无法快速的接受、学习和掌握先进的医疗技术和理论,在完善自身知识结构的过程中也呈现出明显的不足,更无法应用专业的理念来为农民传播医学知识和治疗疾病。由此可见,目前卫生服务站、卫生服务室的服务质量已经无法满足新时期农村医疗水平发展的需求,乡村医生的医疗水平严重落后。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某农村地区现有乡村医生共860人,其中仅有29人拥有专科以上的学历,而319人是拥有中专学历的,而其余512人,仅拥有初、高中学历。由此可见,现阶段我国乡村医生的学历和专业知识能力都呈现出明显的不足,无法有效提升农村基本医疗工作的质量。然而,这些乡村医生不仅需要完成基本医疗工作任务,还需要完成公共卫生服务方面的工作,这些农村基层医疗工作量同农村基层医疗队伍的实力和人数严重不符,也因此导致工作质量严重下降。

1.3农村基层医疗队伍建设体制不完善

近年来,我国在积极进行现代化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国家和相关部门积极制定并落实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针对农村医疗事业建设,也制定了《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等政策。其中明确指出,各级政府在未来的发展中,必须加大对当地农村地区的经济投入。然而,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在改革卫生权制度的过程中,明显减少了对村委会以及乡镇医院的资金投入,依靠自己是农村医疗机构现阶段发展过程中的主要方式。这种制度上的缺陷,严重影响力农村基础医疗队伍的建设力度,这一建设项目呈现出明显的滞后性。例如,据有效数据显示,六盘水市在近年来的发展过程中,共拥有97个乡(镇、街道办)卫生院,1103个村卫生室、医务室。其中411个左右为村集体出资构建的,占总数量的37.28%;同时,692个是由个人举办或乡村医生联合构建的。产生这种现象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农村基层医疗队伍建设体制不完善,造成农村基础医疗队伍在日常工作中只能够应用落后的技术和陈旧的设备,严重影响力农村基层医疗队伍专业能力和服务能力的提升。

2改善农村基层医疗队伍现状的措施

2.1健全人才引入机制

面对现阶段我国农村基层医疗队伍素质偏低和人才缺乏的现状,我国相关部门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对人才的引入机制进行健全和完善,在促使农村卫生政策得以有效贯彻落实的过程中,严格遵守“人才兴医”的原则,在加大农村基层医疗队伍建设力度的过程中,制定科学的人才引入机制。在这一过程中,首先应当提升社会、政府以及用人单位在日常经营过程中投入机制的多元化,构建专门的基金,为卫生人才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基础,并制定有效的奖励和扶持制度,加大对农村基础医疗人才的教育力度;同时,当地政府还应当对各种优惠正常进行制定,从而将农村基础医疗队伍的薪金待遇进行有效的提升,对广大医学专业学生产生较强的吸引力,引导其努力为农村医疗事业服务;最后,还应当有效改革分配制度,管理人才以及具备专业技能的人才应当优先分配,促使农村的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一个爱才、重才的气氛特点。

2.2加大对农村基层医疗队伍的培训力度

将城区卫生资源的优势进行充分的发挥,应用其带动村基础医疗队伍,实现资源共享的基础上,从整体上提升区域医疗水平,为区域经济的飞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现阶段,城区卫生部门应积极加大医疗设备的援赠力度,并为农村基层医疗队伍的培训提供地点和机会,基层医疗队伍工作人员的技术进行有效的指导,并定期的开展农村巡回医疗服务,保证双向转诊得以实现,从而有效解决农民看病难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应当促使城区同农村医疗机构之间形成有效的合作管理,应用城区机构来扶持农村医疗机构的发展,为将农村基础医疗队伍的壮大、工作人员专业技能的提升提供可能;县级医院在日常经营过程中,应同乡镇卫生院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定期将专业技能较强的医生派往村卫生室,在为农民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基础上,对农村基层医疗队伍进行现场指导,在轮换坐诊的过程中进行互相学习、总结经验,为当地医疗事业的发展构建一个良好的平台。

2.3完善农村基础医疗队伍建设体制

新时期,在对农村基础医疗队伍建设体制进行完善的过程中,举办基层医疗机构的工作应由集体和政府来承担,从而将该机构运行过程中的公益性质充分体现出来,也将较强的制度保障应用于农村基层医疗队伍的建设当中。政府在日常运行过程中,应对专项基金进行成立,为回购卫生院的改制奠定基层。同时,还应当对财政支出结构进行科学的调整,努力促使标准化在基层医疗机构中体现出来。更重要的是,应当对村卫生室的债务工作进行妥善的处理,针对部分村卫生室,应纳入到规划中来,乡村医生在以往的经营过程中,出资构建了房屋,那么此时政府应科学的评估和审计这些房屋,对其使用情况、建设实际等进行科学的判断,并将资金如实向乡村医生进行返还,而镇卫生院是最终掌握房屋产权的主要单位。这样一来,能够对村卫生单位进行统一的管理,对于统一提升医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3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的现代化建设水平同国家的整体发展具有紧密的联系。现阶段,在积极加强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成分就是农村基层医疗队伍建设。我国现有农村基层医疗队伍呈现出人才缺乏、专业能力较低以及农村基层医疗队伍建设体制不完善等缺陷,在这种情况下,本文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健全人才引入机制、加大对农村基层医疗队伍的培训力度、完善农村基础医疗队伍建设体制等措施,希望对于改善我国农民健康水平、实现农村的全面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诸葛毅,俎德玲.乡村卫生技术职称制度改革对农村医疗改革的影响[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3(10).

基层农村医疗保险调研 篇9

新疆地处我国西北边陲,是我国陆地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疆内由北向南分别被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系天然划分为南、北两片区域,天山以南,昆仑山系以北则称之为南疆。南疆自然气候干旱多风、早晚温度波动幅度大,大面积盐碱土质,寸草不生,沙尘、冰雹、洪水等恶劣的自然条件使得南疆农村发展缓慢,农民生活艰苦。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南疆农村也处在转型期。一方面,经济发展了,村民的生活水平较之以前有所提高,村民也开始接触互联网,用网络去看世界;另一方面,横向比较发现,新疆较之疆外发展速度慢,而南疆农村较之北疆又落后一些。总体来说,南疆农村在经济发展方面还是处于非常落后的位置,农民生活水平还有待提高。

南疆农村有着独特的人文环境。民族主要以维吾尔族为主,主要集中居住在喀什地区、和田地区、阿克苏地区。在本次调查的3个村中,97%的村民为维吾尔族,汉族村民仅有1名。并且南疆农村受教育水平整体偏低,据问卷统计,80%的被调查村民为无文化、小学、初中文化水平,村干部中也有27%为小学、初中文化水平,6名被调查的宗教人士中,有4名为小学文化水平。在南疆农村基本全民信仰伊斯兰教,每村至少设有一个清真寺,每个清真寺有一位阿訇和几位助手,阿訇主持寺里的宗教事务,还要帮助村民主持婚丧嫁娶等仪式、调解村民纠纷、矛盾、解释宗教信仰方面的疑惑等。南疆农村接壤多个国家,受其历史、外来文化影响较多,形成了多元文化的复杂环境,一方面,这样的人文环境有利于新疆的对外开放;另一方面,这样复杂、多元的人文环境也加大了基层组织的管理难度。

在基层组织部署方面,中央以及自治区党委高度重视南疆地区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截至2010年底,全区共有乡镇801个,基层党组织60 902个,其中农村8 556个。到2013年底,其中南疆“四地州”共有乡镇360个,乡村户数1 548 399户,村委会5 041个。基层组织在促进社会和谐、增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带领村民进步的责任深入落实,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基层干部的骨干带头作用充分发挥,为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提供了强大的政治保障。

二、当前南疆农村基层组织互动关系面临的问题

(一)缺乏与村民的互动,工作开展难

在194份有效村民调查问卷中,有45.36%的村民认为村干部办事不公正、不公开;有44.85%的村民同时认为村干部工作方法简单粗暴;还有21.13%的村民认为村干部缺乏进取精神和工作能力,不能更好地带动乡村发展。在访问过程中村民也反映,与村干部互动较少,每周的村组织大会也是“走过场”多于“做实事”,村干部在日常生活中与村民沟通少,村民对村干部的了解不足,旧的“官场思想”仍然存在,以至于在村民心中产生距离感,难以信任。这一系列问题的存在,导致村民对村干部的信任度有所下降,在问卷调查中发现,有52.06%的村民对村组织是“比较信任”和“一般信任”,有5.16%的村民甚至表示“不太信任”或者“不信任”村组织,基层组织未按“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原则开展工作。

(二)基层组织队伍中缺少有带头能力的人

一直以来,南疆农村经济发展较差,再加之农村税费改革后,村级正常开支直接受到影响,导致农村基层组织不能发挥其正常的职能作用,更难以满足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需求。通过对村干部的问卷调查与访问发现,南疆基层组织干部受教育程度偏低,工作能力有限,接受新事物、新思想、新技术的时间周期较长,难以及时传递信息给村民;基层组织干部缺少农业技术、生产、市场经济、政治思想等方面有突出能力的人,人才缺乏多元化、模范性,起不到带头作用;党员吸收面窄,忽视了许多农村优秀社会力量作为储备干部的机会等。访问中,村民普遍反映,村干部未能较好地发挥基层组织干部为核心,带领村民发展经济、建设农村的积极作用。

(三)农村基础条件差,基层组织自身建设有难度

首先,由于南疆经济发展较慢,青壮年多数选择外出务工等,所以农村的老龄化问题也带到了基层组织建设中,调查问卷显示,村干部中年龄在31~45岁的有56.52%,46~60岁有39.13%。多数村干部文化水平也较低,普遍为初、高中学历,缺乏突出的专业技术等,基层组织结构有待优化。其次,在南疆农村的村民受多民族、多文化、外来思想以及宗教等多重影响,在思想政治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如“双重信仰”等),还需要长久的学习与提高,这就加大了基层组织建设的难度。作为联系群众最紧密的农村基层组织,基层工作者难以纳入全面优秀的本村人才,在开展日常工作的时候形成了一定的困难。最后,南疆农村基层组织阵地建设的不足。由于缺少资金和项目的支持,多数南疆农村基层组织阵地较为简陋,难以达标,或是年久失修又无力重建,有的甚至没有活动场所。还存在有“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仅满足于“硬件”,却忽视了基层阵地的效用发挥,没能购置配套设备或是设备陈旧,很难发挥其作用,综合利用率得不到保障,不能完全适应村级活动场所服务需要。

(四)基层组织对宗教事务管理不深不细,浮于表面

南疆少数民族众多,基本全民信仰伊斯兰教,在悠久的历史发展历程中,伊斯兰教已经融入到南疆各族人民的生活中。在调查过程中,村干部、党员村民概不信仰宗教,不参加宗教活动,除此之外的村民宗教信仰自由。在调查过程中,村民反映清真寺的阿訇平时主要就是为村民主持婚丧嫁娶等仪式、主持做礼拜、讲经解答宗教问题,并没有起到什么特殊的作用。但近几年,国外恐怖组织、极端分子,打着宗教的旗号进入南疆农村,欺骗、利用善良的村民去达到其政治目的,扰乱我国边疆安定。而南疆农村基层组织作为第一道关卡,对宗教事务的管理却不够深入、细致,仅仅只是对讲经内容、教职人员的任职、宗教场所的设立等表层问题进行条条框框的管理。在问卷调查中,有44.33%的村民认为极端宗教思想是影响农村社会风气最突出的问题之一;有18.04%的村民认为村庄急需加强宗教事务管理;甚至更有5.15%的村民在问卷中反映村干部对非法宗教活动不闻、不问、不管,以免惹祸上身。

三、对策建议

(一)规范村干部的产生、任命,完善农村自治的各项规章制度

要加强建设农村基层组织,必须从村干部人选入手。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国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选举法》等法律规章的要求依法选举是一般农村干部的产生途径,而对于人才缺乏的南疆,需要采取选举制与任命、推荐等方式相结合。争取建设一支赋有强战斗力的基层班子,尤其强调对支部书记的选举与产生要严上加严,优中选优。支部作为带动全村的“动力源头”有着重要的领头作用,支部富了村也就富了。而支部书记更是支部里的“一把手”“领头羊”,是大家的榜样与参照。农村工作烦琐复杂,全部都汇集到党支部和村委会来解决、落实,而村委会和村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能否得以充分发挥,支部书记的作用至关重要。在“选人”的过程中,要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有强领导力、组织能力,有强影响力、号召力”为标准,规范产生村支部书记;然后同标准选配村组干部;吸收纳入同样优秀的农民同志加入党组织,培养有模范作用的农村党员队伍;选人的面不能局限,广纳乡村各界精英人士加入农村基层组织中,他们可以是致富能手,亦能是有知识、有技术的人,也可以是有能力的党员同志,还可以是外出打工、经营的农民或者大中专毕业生。不断补充新鲜血液,让新的解放思想植入农村党组织队伍中,把农村各界精英作为储备干部进行培养,农村基层组织才能够得以建设。

对目前农村基层组织存在的问题,首先,加强农民监督作用,形成真正以村民自治为核心的村务公开、村规民约、社会治安等一系列详细制度。在村务公开方面尤其要重视财务公开,加强乡镇政府、村民对基层组织财政收支的监督,而村支书的财政收支则需在基层组织干部和村民中成立监督小组,对其财务进行监管、公开。进一步将村务公开落到实处,杜绝走马观花、流于形式的敷衍行为。其次,建立“两委”班子合作制度。对涉及村庄利益和长远影响村民切身利益的问题,可以由村委会(或村党支部)先提出解决方案,再交由村党支部(村委会)进行审核,最后再交“两委”合作小组共同讨论修正,最后决定的方案在村民群众中流散、公布,广泛吸纳群众意见,最后再对方案进行修改、实施。最后,对农村基层组织干部应设立考评机制、激励约束机制。以每月、每季度为周期,将干部互评制度与村民评述制度相结合,建立奖惩措施;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提高村干部待遇或养老问题,让村干部从经济上得到实质的好处;建立明确的奖惩工作责任制,激发其工作积极性,进一步强化基层组织的工作能力。将基层组织班子建设成为真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自觉实践“三个代表”重要重要思想,廉洁奉公,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优秀领导集体。定期开展多样的村民与村干部的互动活动,让村民直接并真实地了解到基层组织的构成及工作开展等,拉近村民与基层组织干部间的距离。

(二)提高南疆农村人口整体素质,增强农民“自主”意识

农民是农村的主体,是建设农村的主力军,所以培养新型农民建设新型农村成为南疆农村建设的首要内容。以自治、自主为中心,扫除文盲,培养有文化的新型农民,重视农民的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加强农民及其子女的受教育程度,提高他们的接受、理解能力,在思想上规范、提升自己;培养懂技术的新型农民,对有养殖、种植的农民,定期开展农业知识小课堂,传授最新、最实用的农业技术,提高农民收入量,在劳动中管理自己;培养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因地制宜地发展南疆特色产业化农副产品,打造南疆农村特有品牌,为地区带来辐射效应,从经济上改善农民生活的现状。培养懂法、守法的新型农民,定期以多种形式开展法律法规的宣传培训,加强村民的法制意识,加强对“民主”“村民自治”“自主”意识的认识。

农村基层组织的村干部们作为“领头人”,理应在村民之前便作为骨干培训,加强干部培养,应提前以各种形式加强对法律法规、市场经济知识、农业技术知识的培训,不断提高村干部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率先转型成为一支新型农村干部领导班子。再去让这些骨干按照以上的要求,培训、影响更多的村民同志,共同建设、发展南疆新农村。

(三)加快新农村建设,发展农村经济

在基层组织工作中,加强农村经济建设一直是工作的重点。发展壮大农村合作社,在养殖、种植等农业方面以精英领头、村民“入股”成立农村合作社,抓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带领农村经济稳步发展。目前在南疆建设新农村是带着村民走向美好生活的最佳路径,发展南疆特色产业化农产品,打造南疆农村特有品牌,为地区带来辐射效应,从经济上改善农民生活的现状。打造农村合作社,将生产资料投入集体所有,选派有生产技术的精英带领农民进行集体劳动,各尽其能,减少农民单独生产没有技术而导致的产量低、消耗大等问题,提高农村生产量、成功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基层组织需要充分了解市场行情、传统习惯来规划调整,降低成本,提高收益。南疆生态条件恶劣,却盛产核桃、枣、苹果、香梨等农产品,而普通的农产品销售并不能带来可观的利益,但一旦农副产品产业化,单一的农产品成为多种多样的农副产品,甚至可以充分利用农产品达到不浪费的状态,这为南疆村民带来的经济利益将是可观。南疆特有的地理位置与风土民情,是发展建设特色旅游的好地方。选取发展民俗村,在原有的乡村风格、房屋、绿化的基础上,设立旅游景区,突出民族特色吸引各地投资与城市游客。加强村民与外界的沟通,使得农业生产不再是农民的单一收入。而在这个过程中,又需要基层组织干部一方面要去努力获得市、乡镇的大力支持,为农村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争取优惠政策;另一方面要激励党员干部、村中能人带头兴办经济实体、创业,促进经济发展,同时吸纳本村劳动力,建设农副产品加工厂、销售中心等,解决部分农村人员的工作问题,不用再外出务工顾不上家中的老人和小孩,增加农村集体收入。

(四)发挥农村党员的先锋作用

农村基层组织班子是农村的领头队伍,而村党支部的党员同志们更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党员作为党在农村的最基层,是本村各组织、工作的核心,是团结带领广大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斗第一线,只有农村党员同志真正发挥出先锋作用,才能筑成党在农村坚固的堡垒。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要加强对党员同志的教育、管理工作,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有模范作用的农民党员队伍,帮助带领群众共同发展,勤劳致富。在党支部中要养成出“人人争做先锋”的风气,让党员同志知其荣誉。在生产发展中,党员同志应当以科学的生产发展为主,以集体经济发展为重,带头致富,敢于创新;在生活作风上,党员同志应当弘扬中华美德,爱家,爱中华民族,爱祖国;在乡风村容建设中,要带头树立农村文明先锋形象,崇尚民主,履行义务、解决纠纷,维护农村稳定。另一方面,党员同志还需要多关注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问题。建立“乡村书屋”,村民可以随时借阅、订购书籍、杂志,获取最新的知识、技术、信息,并在读书会等活动中积极与他人交流,让村民在务农之余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党员带头成立“村文化艺术队”开展表演、学习活动,为能歌善舞、热爱艺术的村民搭建一个学习的平台、展示的舞台。

(五)加强宗教事务的管理

首先,必须加强教职人员队伍建设。在南疆宗教环境中,往往存在教职人员对宗教内容不正确的理解和传播及信教群众不健康的宗教期待。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教职人员自身素质有限,对经文的理解出现错误,又将错误的理解传达给信众。为杜绝此类现象,就要提升教职人员的文化水平与自身素养,正确理解《古兰经》等宗教读物的本质内涵,让宗教与社会相适应,与社会主义相适应,避免信众曲解教义受不法分子利用。在教职人员的任职过程中,基层组织也要严把关,对阿訇等宗教人员的任职进行监督管理,任职人员能正确认识熟悉教法、教义,品德兼优,加强其对国家、民族、政治认识的考核,必须持证上岗,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擅自委派或指定宗教职业人士。任何宗教人士不允许私自开办经文学校、经文班,培养宗教学徒应由自治区爱国宗教组织统一安排与组织。

其次,必须加强对讲经内容的管理。普通信众由于不懂阿拉伯语,对《古兰经》的理解都是通过去清真寺听阿訇讲经而了解到的,很多时候,信众会通过发音诵读一段经书内容,但其实并不明白其中的意思,所以教职人员的讲经内容是十分具有影响力的。基层组织在讲经内容上的管理应分为三个部分:讲经前,需要将讲经内容加以检查,讲经内容必须推崇社会主义发展,对正确的教义、引人向善的讲经内容基层组织不做干涉;对涉及政治、国家、民族分裂等非法内容的讲经,必须对相关人员做出严肃处理,依法调查。讲经时,需要有懂维语的村干部在旁督促,以免现场传递不良信息。讲经结束后,村干部对个别普通信众进行访问,了解讲经接受情况,对教职人员做出考核。

再次,必须加强对宗教活动场所的管理。宗教活动场所的设立应严格遵守《宗教活动场所管理条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宗教活动场所管理暂行规则》,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在宗教场所进行的宗教活动应当遵守法律、法规,防止任何人利用宗教场所进行破坏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公安、损害公民身体健康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对宗教场所进行社会服务、公益事业活动,需向村基层组织提前申请,审批合格后方可举办,并且宗教场所的一切宗教活动均不受外国宗教势力的支配。宗教场所的所有经济收入与支出也应定期公开,接受基层组织与群众的监督,防止贪污、挪用、私分的情况。

四、结束语

本次调查直接进入南疆农村,了解到基层组织建设、村民现状、宗教发展的最新状况,获取了一手资料。在本次调查过程中,由于语言不通等原因,未能过多地与村干部、村民直接进行交流沟通,深为遗憾。在维语问卷的翻译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导致一道题目无效,同时未考虑到村民文化水平有限,有的问题设置得过于复杂,需要有专人翻译讲解才能够填写,增添了许多麻烦。诸多问题还有待改正。

参考文献

[1]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十一五”期间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回顾[EB/OL].天山网新闻中心,2011.

[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新疆统计年鉴(2014)[K].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基层农村医疗保险调研 篇10

1 调查的对象

九处乡镇 (街道) 医院所辖区域的94个农村基层医疗机构的一体化诊所。

2 调查的内容

(1) 农村基层医疗机构的一体化诊所治疗室紫外线灯、消毒液配备状况。 (2) 农村基层医疗机构的一体化诊所治疗室紫外线消毒记录、消毒液更换记录情况。 (3) 农村基层医疗机构的一体化诊所使用中的消毒剂细菌计数分析。 (4) 农村基层医疗机构的一体化诊所治疗室桌面菌落计数分析。 (5) 农村基层医疗机构的一体化诊所治疗室紫外线强度检测。 (6) 农村基层医疗机构的一体化诊所治疗室空气消毒效果。

3 采样、检测方法

3.1 农村基层医疗机构的一体化诊所使用中的消毒剂检测采样、检测方法

采取换液前使用中的器械 (压舌板等) 消毒液。在无菌条件下, 用无菌吸管吸取1mL, 加入9mL含有相应中和剂的普通营养肉汤采样管中混匀, 送实验室培养, 进行菌落计数。

3.2 农村基层医疗机构的一体化诊所治疗室桌面消毒效果检测采样、检测方法

采样应选择在消毒处理以后进行。采用棉拭子法, 用经过灭菌处理的5cm×5cm的标准规格板, 放在被检物体表面, 采样面积100cm2, 连续采样4个, 用浸有含有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的棉拭子1支, 在规格板内横竖往返涂抹各5次, 并随之转动棉拭子, 剪去手接触部位后, 将棉拭子投入10mL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试管内混匀, 送实验室检验, 经培养后, 计数细菌菌落总数, 并计算物体表面细菌数。

3.3 农村基层医疗机构的一体化诊所治疗室紫外线强度检测方法

用UV-B型紫外线强度计对农村社区一体化诊所治疗。测定紫外线灯的紫外线强度 (测量头距离紫外线灯管约1m) , 并记录监测数据。

3.4 农村基层医疗机构的一体化诊所治疗室空气消毒效果采样、检测方法

应在消毒处理以后与进行医疗活动之前采样。采样高度距离地面1.5m, 采样点设置按下述原则:室内面积小于或者等于30m2, 于内、中、外对角线上取3个点, 两端距离墙壁1m;室内面积大于30m2, 四角和中央取5个点, 四角各点距离墙壁1m, 将90mm直径的普通琼脂平板放在采样点处, 将平板盖打开, 扣放于平板旁边, 暴露15min后盖好盖, 6h内送检, 经培养后计数细菌菌落总数, 并计算每立方米空气细菌数。

4 判定标准

(1) 治疗室的紫外线强度≥70μW/cm2即判定为合格。 (2) 治疗室的工作台桌面消毒效果:细菌菌落总数≤10cfu/cm2, 未检出致病菌为消毒合格。 (3) 治疗室的空气消毒效果:细菌菌落总数≤500cfu/m3, 未检出致病菌为消毒合格。 (4) 使用中的消毒剂:消毒液的含菌量≤100cfu/m L, 未检出致病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沙门氏菌、绿脓杆菌等) 为合格。

5 检测结果

农村基层医疗机构的一体化诊所治疗室全部配备了紫外线消毒灯, 安装位置、高度合理, 开关均在治疗室外部墙壁上, 消毒期间对人员无任何损伤, 配备合格率达100%。常用器械 (压舌板等) 全部使用消毒液浸泡, 消毒液的使用率达100%。

其中有82个农村基层医疗机构的一体化诊所消毒记录完整, 并且每天对治疗室进行一次紫外线消毒, 占86.2%。有79个一体化诊所每月更换一次器械 (压舌板等) 消毒液, 并有记录, 占84%。

经检测, 使用中的消毒剂, 消毒液中的含菌量≤100cfu/mL的诊所有87个, 合格率为92.6%, 全部诊所均未检出致病菌。有89个诊所治疗室的工作台桌面细菌菌落总数≤10cfu/cm2, 合格率为94.7%, 全部诊所均未检出致病菌。有90个诊所治疗室的空气消毒质量细菌菌落总数≤500cfu/m3, 合格率为95.8%, 全部诊所均未检出致病菌。紫外线强度≥70μW/cm2的诊所有88个, 合格率占93.6%。

6 检测结果与分析

农村基层医疗机构的一体化诊所, 是实施新农村建设后新建基层医疗服务单位, 新建设的房屋, 诊断室、治疗室、药房、病房布局合理, 医疗设备、器械配备比较齐全, 每个一体化社区诊所覆盖五至六个自然村, 是新时期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服务面向社区农村居民, 在一体化诊所内就能实现新农合报销, 是一项比较完善的便民、利民、惠民工程。从检测情况看, 治疗室紫外线强度、工作台桌面、空气质量和使用中的消毒剂基本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医院消毒卫生标准》 (GB15982-19950) 。但是, 农村基层医疗机构的一体化诊所医护人员, 主要以上世纪七十年代乡村医生为主体, 他们对《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消毒管理办法》、《消毒技术规范》等法律、法规和控制院内医源性感染的学习还不够, 认识上还不到位, 掌握的不够全面, 有13.8%的一体化诊所没有紫外线消毒记录本或者没有记录紫外线消毒情况, 不能说明是否对诊所内治疗室进行过紫外线消毒。有部分的农村基层医疗机构的一体化诊所更换新的消毒液, 没有记录消毒液更换时间, 有7.4%的诊所没有按时更换消毒液, 致使消毒液的含菌量超出了≤100cfu/mL的国家标准。

有6.4%的农村基层医疗机构的一体化诊所紫外线灯长期使用, 紫外线照射强度低于70μW/cm2的标准, 由检测结果可知, 治疗室空气、工作台桌面仍达不到满意的消毒效果。通过现场调查, 部分一体化诊所的医护人员, 基本的消毒知识掌握的不够全面, 还不知道紫外线灯有使用时间的限制, 普遍认为紫外线灯亮, 能够有紫外线照射就能达到消毒效果;消毒液不需要经常更换, 就能够有效的达到消毒效果。

7 工作思路

加强农村基层医疗机构的一体化诊所的消毒管理工作, 更好的控制院内感染, 防止各类传染病的发生, 一是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要制定消毒管理培训计划, 以乡镇 (街道) 医院为单位, 邀请卫生监督、疾病预防控制、市级医疗机构控制院内感染的专家授课, 加强对所辖社区一体化诊所的医护人员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控制院内医源性感染知识的培训。二是全市农村社区一体化诊所, 要制定《消毒管理制度》《消毒检测工作规范》《消毒剂定期更换、记录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 提高农村基层医疗机构的一体化诊所医护工作者对消毒工作的法制观念, 能够掌握《消毒技术规范》并熟练操作, 提高医护人员的素质, 增强控制院内感染的责任心。三是强化对农村基层医疗机构的一体化诊所消毒的监督管理[1,2]。乡镇 (街道) 医院卫生监督执法中队, 要加强对一体化诊所的监督管理, 采用定期发放消毒剂、紫外线灯管的方式, 实地查看一体化诊所的紫外线消毒、器械消毒液更换情况, 对存在问题的一体化诊所, 限期令其整改, 定期通报辖区内农村基层医疗机构的一体化诊所消毒的状况, 防止因不消毒和消毒不彻底而引起的院内感染事件的发生。四是定期进行紫外线强度和消毒质量检测, 发现不合格情况及时加以整改。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农村基层医疗机构的一体化诊所的紫外线强度、工作台表面、治疗室空气、使用中的消毒液检测, 列为日常感染管理检测的范畴, 定期开展日常感染检测工作, 同时对农村基层医疗机构的一体化诊所进行消毒技术指导, 卫生行政部门将疾控中心感染管理检测的结果作为考核评价和监督管理乡镇 (街道) 医院和农村基层医疗机构的一体化诊所的依据。

参考文献

[1]陈新峰.疾病预防控制三基[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9:242-243.

上一篇:初中历史教学问题下一篇:人角膜上皮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