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检监察案件

2024-07-15

纪检监察案件(精选八篇)

纪检监察案件 篇1

纪检监察案件的审理工作是针对违纪案件进行处理的一个重要环节, 也是依法办案的必然要求。在新的发展环境下, 纪检监察案件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 必须得到纪检监察部门的重视, 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立足实际, 合理运用法律法规, 提升案件审理工作的成效。

1 纪检监察案件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做好纪检监察案件的审理工作, 是实现依法办案, 提升相关部门依法执政能力的保障, 是维护党员干部及监察对象合法权利, 强化政治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也是严格办案程序, 确保办案质量的内在要求, 更是贯彻从严治党, 针对贪污腐败现象进行严肃惩处的有效手段。但是在当前新的发展环境下, 纪检监察案件审理工作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影响了案件审理的质量和效果。

1.1 重视不足

在当前全新的发展环境下, 违纪案件的数量有所增加, 纪检监察部门面临着更大的压力, 将工作的重心放在了对于违纪案件的紧抓严查方面, 但是对于违纪案件的审理工作却没有足够的重视, 影响了案件的处理效果。纪检监察案件的审理工作是对违纪案件进行依法查办的最终环节, 在这种情况下, 部分纪检监察人员可能会产生懈怠心理, 认为在证据确凿的情况下, 违纪案件的处理已成定局, 审理工作并不十分重要, 甚至觉得其可有可无[1]。由于这样的错误认知, 导致了违纪案件的查办中存在着非常严重的重检查轻审理现象, 影响了案件审理的最终结果。同时, 在针对违纪案件进行检查的过程中, 部分比较重要或者影响巨大的案件往往是由相关领导亲自指挥, 其本身会针对案件进行定性, 使得纪检监察人员降低了对于案件审理工作的重视。另外, 案件审理处于案件查办系统的后方, 缺乏相应的宣传工作, 导致许多纪检监察人员缺乏对于案件审理的了解和认知, 这也是导致案件审理工作重视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

1.2 认识欠缺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 违纪案件的数量有所增加, 其本身也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和问题, 但是纪检监察人员和案件审理人员本身的思想认识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 仍然沿用传统的方法开展案件审理工作, 对于其中存在的新问题缺乏有效的应变能力, 使得违纪案件的审理难以跟上时代发展步伐, 工作水平难以提升, 工作的质量也无法保障。就目前而言, 纪检监察案件审理人员思想认识的滞后性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1) 缺乏对于违纪案件检查工作的深入介入; (2) 对于违纪案件违纪事实缺乏足够的了解; (3) 对于违纪案件的规律性缺乏有效分析, 在这种情况下, 纪检监察案件的审理工作十分被动[2]。

1.3 素质偏低

一方面, 案件审理队伍的结构不合理, 年龄结构存在断层, 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难以提升, 存在着老同志“吃老本”, 单纯依靠自身经验办事, 新同志“吃书本”, 死板的依照相关程序进行操作, 缺乏灵活性;另一方面, 缺乏对于案件审理人员的教育和培训, 导致其知识结构出现断层, 案件审理的知识面过于单一, 依照固有程序进行办案定案, 对于新环境下违纪案件出现的新情况和新特点缺乏合理的认知和分析, 在案件审理工作中存在着生搬硬套的现象。

1.4 缺乏创新

创新意识的缺乏同样影响了纪检监察案件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当前, 许多案件审理人员受党规政纪的约束, 在工作中存在着“不求有功, 但求无过”的心理, 采用之后的模式和方法去开展“依纪办案”, 缺乏大局思想, 没有能够从全局的角度去进行分析和研究, 缺乏开拓创新的精神[3]。

2 纪检监察案件审理工作的改进措施

针对上述问题, 想要切实保障纪检监察案件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就必须做好相应的改进和创新, 对问题进行解决。

2.1 更新观念, 强化认识

想要保证纪检监察案件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首先必须提升对于工作的重视程度, 及时进行思想观念的革新。 (1) 应该从工作流程上, 转变传统的思想误区, 提升纪检监察工作人员对于案件审理工作的重视度, 进一步加快案件审理部门的建设, 保证部门的专业性, 提升综合素质; (2) 在对违纪案件进行查办的过程中, 应该认真听取案件检查人员以及案件审理人员双方的意见和建议, 从多个角度, 对违纪案件进行全面审视; (3) 应该加大对于纪检监察案件审理工作的宣传力度, 使得纪检监察人员都能够认识到案件审理工作的重要性。

2.2 重视教育, 强化培训

应该意识到, 纪检监察案件的审理工作是一项专业性的工作, 其本身具有极强的业务性、政策性以及政治性, 因此, 要求案件审理人员必须具有复合型的知识, 能够应对各种不同的情况, 确保案件审理的质量和效率。在这种情况下, 一方面, 应该加强案件审理队伍的建设, 通过人员的优化组合, 使得审理队伍在年龄层次、知识结构以及综合素质方面都能够达到最佳;另一方面, 必须强化对于案件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 在提升其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的同时, 强化其使命感和政治责任感, 确保其能够从全局的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在案件审理过程中, 必须做到求真务实、严谨细致, 坚持原则, 尊重事实, 在敢于大胆提出自身见解的同时, 也必须善于聆听不同的意见, 保证案件审理结果的可靠性[4]。

2.3 立足基础, 开拓创新

在针对纪检监察案件进行审理时, 需要关注一些基本的要素, 如定性准确、证据确凿、程序合法、手续完备等, 这是在长期的办案经历中总结出的经验教训, 同时也可以将其作为衡量案件审理质量的一个标准。而面对新的情况, 案件审理人员应该以此为基础, 大胆开拓创新, 寻求案件审理方法的多样化, 针对一些影响严重、情况复杂的案件, 应该做到提前介入, 认真听取专家对于一些专业问题的意见和看法, 对案件进行准确定性;应该探索申诉听证以及公开审理等环节, 进一步强化案件审理的透明度, 自觉接受监督;应该对受处分人员做好必要的回访和教育工作, 使得其能够感受到来自组织的关怀, 树立起改正错误的决心和信心。对于一些典型案例应该做到深入剖析, 治标更治本。

2.4 面向实际, 妥善处理

对于出现的新问题, 如果在相关规范中没有明确的规定, 则应该坚持稳定发展, 保护检查对象合法权益的原则, 进行妥善处理。例如, 需要重视对于工作失误与工作失职、主观故意与过失违纪等的界限, 做好违纪案件的合理定性, 为案件的审理工作提供参考[5]。

3 结语

总而言之, 在新的发展环境下, 纪检监察案件审理工作遇到了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 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 分析违纪案件的新特点的规律性, 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和方法, 提升案件审理的有效性, 保证审理的质量, 推动我国社会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范安申.新形势下纪检监察案件审理工作浅析[J].东方企业文化, 2015 (19) :310.

[2]杨瑞元.对当前企业纪检监察案件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J].先锋队, 2011 (2) :36~37.

[3]吴玉琴.浅谈新形势下纪检监察案件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时代报告:学术版, 2012 (6) :242.

[4]张强.关于纪检监察案件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J].石油化工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4, 16 (1) :76~78.

纪检监察案件审理报告 篇2

http:////-找文章到

2005年以来,在市纪委的正确领导下,我办深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学习党的十六大

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中央纪委第三次全会精神以及《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新颁布的党内法规和其他法律法规,进一步提高政策水平和依纪依法审案能力,不断增强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把我办案件审理工作不断提高到新的水平。现将我办纪检案件审理工作报告如下:

一、领导重视,为案件审理提供组织保证

办党组认为案件审理是查办违纪案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处理违纪案件的一项法定程序,是贯彻从严治党方针、正确执行纪律、严厉惩处各种违纪违法分子的重要保证,也是保障党员和行政监察对象合法权利的重要途径。办党组对案件审理工作非常重视。为此,我们始终把纪检监察审理紧紧抓在手上,形成了“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靠上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网络,进一步细化措施,全面推行案件审理责任制,把案件审理与业务工作同布置、同检查。

二、加大业务学习,提高案件审理工作水平

加强业务学习是提高案件审理工作水平的有效途径。把案件学习摆上重要位置,纳入案件审理工作的基本内容。办党组认真组织学习了中央纪委第三次全会精神以及《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新颁布的党内法规和其他法律法规,通过学习,进一步明确了案件审理是查办案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案件查处工作的法定程序。做好案件审理工作,是依纪依法办案、提高办案质量的重要保证,并在纪检监察案件审理实践中切实贯彻执行。在学习中不断改进学习方式方法,注重把学习和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结合起来。

三、严格依纪依法审理案件,确保办案质量

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严格依纪依法审理案件是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做好新形势下案件审理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纪检组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事业心,牢固树立法治观念,全面履行党章和法律赋予的职责,切实保证纪检监察机关所办案件的质量。首先,严格遵循中央纪委第二次全会提出的“二十四字”办案基本要求,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处理恰当、手续完备、程序合法”。其次,牢固树立程序与实体并重的观念。必须充分认识到“程序合法”的重大意义,按照程序合法的要求,审理好每一起案件。第三,正确理解和适用法律法规。《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党的纪律检查机关案件审理工作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对违犯党纪政纪案件的定性依据、量纪标准和案件审理程序作出了明确规定,为依纪依法审理案件提供了基本依据。学习领会好、掌握运用好这些法律法规,不断提高正确理解和适用党纪政纪法规的水平,使所审案件公正、合法,经得起历史检验。

严格依纪依法审理案件,重点要审理好自办案件。自办案件的质量和效率直接关系到执纪水平。在审理自办案件中,坚持承办人负责制,坚持集体审议案件制度,坚持主动与上级纪委沟通协调,切实发挥审核把关和执纪监督职能。对案件审理中发现的证据不足、事实不清、定性不准、量纪不当、手续不全及违反法定程序等问题,敢于坚持原则,如实反映,为上级纪委审定案件提供全面情况,保证“二十四字”办案基本要求在自办案件中落到实处。重视被调查人的合理申辩,健全审理阶段与被调查人谈话制度,切实做好处分决定的宣布、执行工作。

四、积极探索,促进机制、制度创新

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案件审理工作新的实践,必然要求案件审理工作始终坚持与时俱进,不断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我们在学习小弟单位审理工作的先进经验基础上,发扬求真务实的精神,根据变化着的实际情况,深入探索新形势下审理工作的特点;遵循审理工作的规律,符合人防工作实际,力争增强审理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和有效性,不断提高案件审理的质量和效率。

今年以来的纪检案件审理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案件审理工作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在下一步工作中,我们将认真学习借鉴兄弟单位的先进经验,在市纪委的坚强领导下,进一步提高案件审理水平。

纪检监察案件 篇3

关键词:检察机关 纪检监察机关 职务犯罪 反腐败

在我国当前的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下,纪检监察机关和检察机关是惩治腐败与防止权力滥用最为核心的两种力量,检察机关与纪检监察机关的协作配合无疑是反腐败机制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厘清检察机关与纪检监察机关的关系,明晰各自职责与定位,对于强化二者之间的协作配合,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形成反腐合力,构建反腐败长效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检察机关与纪检监察机关的职能定位

(一)检察机关在反腐败中的职能定位

《宪法》第129条明确了检察机关的性质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检察权是“依法监督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和全体公民遵守宪法与法律的权力。”检察机关在反腐败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来自于其职权之一,即对国家公职人员的职务犯罪行使刑事侦查权。检察机关在反腐败过程中,除了通过立案侦查打击腐败行为,进行职务犯罪预防外,还与其他部门合作,接受其他部门移送的触犯刑法的腐败犯罪,并对其作出处理。

(二)纪检监察机关在反腐败中的职能定位

纪委作为负责党内监督的机构,其主要任务是维护党的章程与法规,检查党的政策、方针、决议的执行情况,协助党加强党风建设和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是党内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纪委在反腐败过程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一是按照党章的规定,在职责范围内查办违法违纪案件;二是在反腐败工作中组织协调,即在查办违法违纪案件的过程中,纪委应该积极牵头,使得执纪执法部门能够密切配合,形成反腐合力。

监察机关是人民政府行使监察职能的机关。《行政监察法》第18条详细规定了监察机关的职责和权力,归纳起来是三项,即检查权、调查权和处理权。其中,监察机关行使调查权主要是依据举报、通过开展监督检查工作等方式发现行政监察对象的违纪行为后,依法开展调查并作出处理。监察机关主要是对有违法行为但未构成犯罪的国家工作人员进行行政处分。在调查中如发现涉嫌犯罪行为,则移送公安机关或检察机关依法处理。

为加强党政监督的整体效能,从1993年起,纪律检查机关同行政监察机关合署办公,实行“挂纪检、监察两块牌子,一套工作机构,履行两种职能的体制”,共同履行党的纪律检查和行政监察两项职能。纪检监察机关是反腐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查办违法违纪案件时承担着组织协调职能,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我国反腐败机构主要是纪检监察与检察机关两个机构,而主要需要处理好的关系也就是纪检监察与检察机关之间的关系。

二、检察机关与纪检监察机关办案协作中的问题

目前,检察机关和纪检监察机关的配合协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涉嫌贪腐的公职人员的接力查处;二是两机关在反腐败工作中发挥各自优势,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检察机关与纪检监察之间建立协作配合关系,有利于协调配置办案资源,形成工作合力,更好地打击和预防腐败违法犯罪。然而,这种协作配合关系在实践中却存在着不足,直接影响着我国反腐败协作机制的良好运转。

第一,协作配合意识不强。纪检监察机关办案时主要适用党的政策、党纪、政纪规定,而检察机关执行的是国家法律,二者对法律、政策的理解和把握有时不太一致,对案件认识出现分歧时缺乏从法律层面和配合技巧方面的沟通。

第二,协作配合随意性较大。检察机关对与纪检监察机关进行办案协作配合有认识偏差,认为二者在办案中的协调与配合就是联合办案,忽视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能和独立行使检察权的基本职责。主要表现为有的检察机关过度依赖纪检监察机关,不能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办案。

第三,协作配合程序不严格。有的检察机关与纪检监察机关职责不分,最突出的表现是相互借用对方的调查手段与措施。纪检监察机关借用检察机关的办案手段,以联合调查小组的名义对涉案当事人进行调查,无异于“让纪检机关代行侦查权”。在协作办案过程中,有的纪检监察机关未认真履行从检察机关借人办案的相关手续,以至于检察人员在纪委抽调办案中的身份和角色不明确,很容易出现办案安全和管理上的诸多问题。

第四,案件移送程序不规范。突出表现在:一是案件移送时间不确定,主要表现为案件移送缺乏法定时限,影响办案效果。二是案件移送材料不统一,有的将所有案卷材料全部移送,有的只移送与涉嫌犯罪(违纪)有关的证据材料,还有的在移送时只制作一份移送函,附一份调查报告便予移送。三是案件移送手续不完备。比如,移送手续不够规范,案件移送过程没有统一的《案件移送书》等。

第五,证据转化存在困惑。针对各自收集的证据如何使用和相互转化并为对方所用的问题,检察机关和纪检监察机关进行了积极探索,形成了一套有效的证据转化方法。但是,证据转化工作还存在一些困惑,如证据转化的可行性、转化方式、各种证据如何具体转化等。

三、完善检察机关与纪检监察机关办案协作机制的建议

(一)树立全局意识,提高办案协作效能

检察机关和纪检监察机关都是反腐败的重要力量,只有最大化地发挥各自职能优势,才能在反腐败工作格局中形成查办案件的整体合力。二者要从有利于打击腐败的大局出发,牢固树立全局观念,加强协调配合,探索建立新型分工协作关系,实现执纪执法与刑事司法的有效衔接,促进执法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协作效率,增强打击违纪违法犯罪的力度。

检察机关在查办社会影响大的案件或较高级别的党政领导干部且需要纪检监察机关配合时,应主动与纪检监察机关沟通协调,在解决办案困难或疑难问题方面积极争取支持。对纪检监察机关需要检察机关协助的案件,检察机关应按照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权积极配合。在协作办案中,纪检监察机关可以对党员干部采取灵活多样的组织手段或组织措施,耐心细致地做好政治思想和说服教育工作,敦促相关涉案人员主动投案自首或者坦白交代,使检察机关能够较早地获取直接证据;检察机关可以依法对非党员非干部人员进行询问、传唤、讯问、采取强制措施等,以弥补纪检监察机关职权上的限制。检察机关还可以充分发挥调查取证等法律专业优势,在固定证据、追缴赃款赃物等方面有所作为。

(二)遵循法律法规,规范办案协作机制

为了加强纪检监察机关与检察机关在办案中的协调与配合,1988年最高人民检察院与监察部联合下发《关于检察机关和监察机关在查处案件工作中协作配合的暂行规定》;1989年,中纪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联合下发了《关于纪律检查机关与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在查处案件过程中互相提供有关案件材料的通知》;2011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监察部、国务院法制办等部门共同制定了《关于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相衔接的意见》。这些规定对于规范检察机关与纪检监察机关的办案协作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缺少配套实施细则,使得这些规定的效力大打折扣。因此,在遵循现有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只有制定配套的实施细则,明确规范、统一的原则、标准、程序和制度,才能建立有效的办案协作机制。

一是推动制定实施细则。比如对案件移送,中纪委、监察部、最高人民检察院根据有关规范性文件,联合制定和发布相关的实施细则,明确规定移送时限、移送权限、移接交材料、移交审核、移送责任等,做到案件相互移送的各个环节规范高效。二是明确办案协作程序。以案件移送程序为例,应对随案移送的案件材料、赃款赃物处理做出明确规定,规范移送文书,制定统一案件移送通知书、移送材料目录、赃款赃物清单、送达回证、接受案件反馈通知书,以及询问(讯问)笔录格式、必备内容等等。三是规范办案协作机制。比如依法规范检察机关提前介入问题,要明确检察机关提前介入的程序、介入后的职责及范围等。

(三)厘清职能定位,坚持办案分工协作

检察机关与纪检监察机关在性质与职责上均存在显著差异,应在严格区分各自职能定位的前提下进行协作配合。法律将职务犯罪侦查权赋予检察机关,检察机关在联合办案过程中不能将自己的职责交给纪检监察机关,要把握好“联合”的度。这是关乎到案件办理程序是否合法的关键问题。纪检监察机关办理的案件移送检察机关后,严格按照检察机关的办案机制、规则、要求,依法独立开展办案工作,不受纪检监察机关的影响和约束,形成在纪检监察机关组织协调下协作而不依赖的独立办案体制。

具体说来,纪检监察机关在调查中应负责协调各方关系、积极寻找案件线索以及为检察机关的侦查创造条件、扫清障碍、铺平道路,并进行必要的调查取证工作,或者对检察机关的调查取证进行协助。检察机关主要负责从刑事诉讼角度进行调查取证,对纪检监察机关前期所获取的证据进行合法性、关联性、客观性等方面的审查,必要时要求纪检监察机关协助重新取证或者补充取证。在调查取证中需要采取搜查、扣押、通缉、技术侦查等纪检监察机关无权实施的强制性侦查措施时,应当由检察机关依法决定实施;在需要对被调查人采取人身强制措施时,应当由检察机关采取拘传、监视居住、取保候审或者逮捕措施,不应再以“双规”、“两指”措施变相羁押被调查人,以保障被调查人的基本权利。

(三)运用法治思维,完善办案协作机制

第一,健全联席会议制度。纪检监察机关和检察机关查办案件工作中的重大问题、重要情况,应当及时向同级党委反腐败协调小组报告。在协作配合中,出现重大争议时应当协商解决。必要时,可以提请同级党委反腐败小组协商。同级党委未设立反腐败协调小组的,可以通过上级机关向上级党委反腐败协调小组报告或者提请协商。同时,检察机关和纪检监察机关应当分别明确分管领导负责查办案件工作协作配合事宜,指定日常联系部门和人员,并制定配套制度。联席会议机制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办案情况通报、工作经验交流;二是研究、协调有关政策和法律问题;三是研究重大案件的查处和需要协调解决的问题;四是制定和完善联席会议工作制度。

第二,完善案件线索与案件的通报移送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一是检察机关和纪检监察机关应当建立党员和国家工作人员涉嫌违纪违法犯罪案件和案件线索的通报、移送制度。二是检察机关在办理刑事案件中,对党员或者国家工作人员决定立案侦查或者不予立案、撤销案件的,应当及时向纪检监察机关通报。检察机关决定提起公诉或者不起诉的,应当及时向纪检监察机关通报。三是检察机关在办案过程中,发现涉案对象以外的其他党员或者国家工作人员涉嫌违反党纪政纪的案件线索,应当及时移送纪检监察机关,并提供相应材料。四是通报、移送相关案件和案件线索,应当严格按照时限要求以书面形式办理。情况紧急的,可根据需要采取适当形式及时通报、移送。五是检察机关、纪检监察机关收到移送的案件或者案件线索后,应当及时进行审查。本单位有管辖权的,应当及时依纪依法作出处理,并按照处理情况书面通知移送单位;对决定不予立案的,应当说明理由。本单位没有管辖权但本系统其他单位有管辖权的,应当及时移送并书面通知移送单位;本系统没有管辖权的,应当及时退回移送单位。六是检察机关在办理案件过程中,应当查证核实当事人的政治面貌、是否系国家工作人员等身份信息,并将该信息纳入部门统计工作范围。检察机关应当随案移送证明当事人身份信息的证据材料。

第三,完善案件查办过程的协作配合制度。其一,检察机关、纪检监察机关在办理案件过程中,需要提请相应机关协助或者采取相应措施的,应当依照有关规定严格审批,按照程序提请同级相关机关协助办理,不得越级办理。其二,纪检检察机关在办理案件过程中,发现非党员、非国家工作人员涉嫌与被调查人相关的犯罪问题的,可以提请检察机关依法协同办案。案件涉及的非党员、非国家工作人员涉嫌其他违法犯罪问题的,纪检监察机关应当及时移送检察机关依法办理。其三,纪检监察机关在办理案件过程中,认为被调查人涉嫌犯罪、需要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在正式移送前可以商请检察机关进行初查。商请初查的,应当向检察机关出具正式函件。其四,纪检监察机关在办理案件过程中,需要向被检察机关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调查取证的,可以提请检察机关予以协助,检察机关应当予以配合。其五,纪检监察机关可以就案件性质认定、法律适用等问题向检察机关咨询,检察机关应当予以配合。其六,纪检监察机关在案件初步核实或者立案调查阶段,可以根据工作需要提请检察机关对被调查人或者重要涉案人员依法采取信息查询等查控措施,检察机关应当予以配合。其七,纪检监察机关在办理案件过程中,对符合没收违法所得条件的案件,检察机关应当依法启动相关程序。其八,纪检监察机关需要对涉嫌违法犯罪的党员或者国家工作人员作出党纪政纪处分决定,要求检察机关提供相关材料的,检察机关应当予以协助。其九,对同一党员或国家工作人员涉嫌犯罪问题,纪检监察、检察机关中任一机关已经依纪依法启动调查(侦查)程序的,在移送其他机关办理前,其他机关一般不得另行启动调查(侦查)程序;确需启动的,应当事先与最先调查(侦查)的机关沟通。

第四,探索建立证据转化衔接制度。《刑事诉讼法》第52条第二款规定,“行政机关在行政执法和查办案件过程中收集的物证、书证、视听资料、电子数据等证据材料,在刑事诉讼中可以作为证据使用”。具体而言,监察机关收集的物证、书证、电子数据等实物证据应当以该机关的名义移送,检察机关按照一般的证据规则进行审查,如果符合法定要求便可以直接作为证据使用,对于不符合法定要求的应予以补强,不能补强的要依法予以排除;对于纪检监察机关提供的言词证据,检察机关原则上均应重新收集,特殊情况下无法重新收集的,还应有其他证据相印证。这种衔接与转化的规则既是言词证据的特点决定的,又符合人权保障的要求。

(四)建立信息平台,共享办案协作信息

检察机关和纪检监察机关之间的办案协作能否取得良好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的流畅度、及时性以及资源能否合理共享。这要求在办案协作机制建立的过程中加大科技投入,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使检察机关和纪检监察机关在充分发挥各自职能作用的基础上,建立情况信息通报制度,逐步实现双方信息联网共享,做到信息共享、密切合作。该机制应包含以下内容:一是数据平台共享。纪检监察机关与检察机关有着各自的执法和司法流程,形成了大量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数据共享平台的搭建为这些工作依据的迅速查询提供了便利,消除了信息孤岛现象。二是案件备案共享。纪检监察机关与检察机关之间应尽快消除各自案件管理壁垒,应定期向对方通报案件。三是技术资源共享。实现司法会计、司法鉴定等专业技术资源共享,促进检察机关和纪检监察机关就执纪执法与司法衔接工作中的专业性结论达成共识,避免重复工作,节约时间和资金。

(五)强化监督制约,确保办案协作成效

纪检监察案件 篇4

一、纪检监察机关案件档案的分类

档案分类是根据档案内容和形式的异同, 按照一定的分类标准, 区分档案的过程, 必须根据立档单位的职权范围、机构设置、工作任务等结合档案内容来决定。纪检监察机关案件档案是纪检监察机关在履行纪检监察职责, 查处各种违纪案件工作中形成的案件材料, 它清晰地反映了纪检监察机关的职能活动, 依据纪检监察机关不同的工作职能和案件办理方式分为:检查类、审理类和信访类。

1.案件检查类。案件检查类档案是由纪检监察机关案件检查部门办理违纪案件所形成的材料。一般分为主办案件、协办案件、初步核实案件及转办要结果案件。 (1) 主办和协办案件, 包括办案依据、初步核实报告、立案报告、调查方案或办案计划、证明材料、调查报告、错误事实见面材料、案件进展情况报告及简报、调查过程中的往来文书、处理决定及相关材料、对下批复材料、下级对批复的执行情况报告、承办部门结案意见及对案件的通报等材料。 (2) 初步核实案件, 包括办案依据、调查证明材料、核实情况报告、承办部门的结案归档意见及领导批示等材料。 (3) 转办要结果案件, 包括办案依据、批转下级或有关单位办理的函件、下级或有关单位上报的案件查处情况报告、承办部门对下级案件查处结果的意见、承办部门的结案报告及领导意见等材料。

2.案件审理类。案件审理类档案是以案件审理部门形成的档案为主, 包括经本级纪检监察机关审理并批复的审批案件下级纪检监察机关报送的备案案件材料及复查复议等案件材料。 (1) 审批案件, 主要包括下级报送或本机关移送的案件处理待审批材料、审理报告、与本人的谈话记录或征求有关部门意见的材料、本级有关案件处理的决定、本级报上级审批的请示、上级的批复、本级下达的批复、下级执行批复情况的报告、对案件的通报和报道等材料 (2) 备案案件, 包括下级报送的备案材料本级备案材料报告及领导批示。

3.信访类档案。纪检监察机关的信访工作是, 按照规定的范围受理检举、控告和申诉, 从中了解违法违纪案件线索;直接办理或向下级纪检监察机关、有关党组织或相关部门交办检举、控告和申诉。信访类档案是纪检监察机关在受理对党员和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检举、控告和他们的申诉过程中形成的文件材料。主要包括: (1) 办案依据材料, 指检举、揭发、控告、申诉材料及有关领导的批示; (2) 批转下级或有关单位办理的函件; (3) 下级或有关单位上报的案件查处情况报告; (4) 承办部门的结案报告或办结意见及领导批示。

二、纪检监察机关案件档案的保管期限划分

纪检监察机关案件档案的保管期限划分, 是根据案件的办理方式、干部管理权限、案件的查办结果以及社会、党内外影响等因素综合考虑的, 分为永久、长期、短期三种保管期限, 其中长期保管期限为60年, 短期保管期限为15年。

1.永久保管的案件档案。凡属于本机关干部管理权限内, 并直接查处的大案要案及有重要影响的典型案件所形成的, 有长远利用价值的案件档案, 应划为永久保管。 (1) 在本级机关管辖区域内有一定影响或发有通报的典型案件; (2) 在审批权限内, 经审理给予正式批复处理的审理类案件; (3) 本级机关正式立案调查后, 按审批权限需要作出正式处理的检查类案件。

2.长期保管的案件档案。凡属于本机关干部管理权限内, 并直接查处的案件,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具有利用价值的案件档案, 应划为长期保管。 (1) 本级机关正式立案调查后, 不需要作出正式处理的检查类案件; (2) 本级机关过问、督办或转办, 经下级机关正式立案调查并作出正式处理的检查类案件; (3) 按审批权限, 经审理作为备案的审理类案件; (4) 本级机关转办, 经下级机关正式立案调查并作出正式处理的信访类案件。

如何做好纪检监察案件室工作 篇5

一、认清形势、服从领导

全面从严治党,严明纪律既是应有之义,也是治本之策。在当前“依然严峻复杂”的形势下,党的纪律审查工作要不断与时俱进,通过深化“三转”,把纪律和规矩挺到最前沿,突出执纪特点,体现纪律审查的政治性。

纪律审查不是简单的办案,不能搞单打一。纪检监察室深化转职能,就是要守住依“纪”进行监督执纪问责这个定位。

党章明确规定,纪委的主要任务是:维护党的章程和其他党内法规,检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的执行情况,协助党的委员会加强党风建设和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过去人们把纪委内部的纪检监察室称作“案件室”,评价干部也动不动就说“办案能力强”,好像纪委只负责办案。

如果只是办案,纪委职责范围就变窄了,也不准确了。十八大以后,中央纪委把“办案”改叫“纪律审查”,把“案件室”改称“纪检监察室”,把“案件线索”规范为

“反映领导干部问题线索”。这些都不仅仅是称谓的改变,更是内涵的深化,体现了职能的重大转变,是对党章规定的回归。

二、认真学习业务知识 查办违纪违法案件是纪检监察机关的一项重要职能,是惩治和预防腐败的一项根本措施。平常要认真学习《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案件检查工作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等有关规定。

三、做好党员干部普通违纪行为的调查工作,争取“多办案,出精品”

我们纪检监察六室的办案目标为,增加数量多办案,确保质量办铁案、出精品。我室应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重点严肃查处三个方面的案件:一是严肃查处违反中央、省、市各项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不作为和乱作为行为。当前要着重加强对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各项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要加强对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作风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弄虚作假,讲排场、比阔气、奢侈浪费等行为,着力解决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影响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二是严肃查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案件。要按照中央、省、市关于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的安排部署,对拥有行政审批权、行政执法权、司法权的部门,以查办发生在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中的滥用职权、贪污贿赂、腐化堕落、失职渎职的案件为重点,严肃查处官商勾结、权钱交易的案件,利用人事权、司法权、行政审批权、行政执法权索贿受贿、徇私舞弊的案件。三是严肃查处严重侵害群众利益的案件。注重查处教育、卫生等方面严重侵害群众利益的案件;坚决查处截留、挪用、贪污国家对农民直接补贴资金、扶贫、救灾救济资金物资等,以及擅自处置集体资产资源、侵占集体收益、私设“小金库”等问题。

四、遵守纪律,做到廉洁自律

清正廉洁是纪检监察机关和纪检监察干部的立身之本、履职之道、成事之基。作为一名纪检干部,就应该带头严格执行《廉政准则》,自觉做到标准更高一些、要求更严一些,既要对8小时以内的行为进行规范约束,也要对8小时以外的活动从严要求。自觉接受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监督,主动报告个人有关事务,对组织、对人民群众,做到毫不隐瞒。要求干部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干部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只有真正起到了表率带头作用,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才能有效地发挥好监督作用,抑制贪腐的蔓延。

五、创新工作方法,注重从工作实践中总结经验 执行纪律时,既要坚持执行党纪条规的统一性,又要注意与不同地方和不同单位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因各地情况千差万别,有些具体政策和规定难于覆盖到特殊的情况和问题,特别是对干部、群众在改革试验、探索中新的创造和做法,就应依据总的政策精神,结合各自的实际,创新办法,稳妥地予以调查处理。对《条例》中量纪没有明确条款的,参照有关条款规量纪。对没有规定和原有规定不能参照的,应及时向上汇报,待有政策依据和答复后,再妥善处理。同时,要正确地运用“从轻”、“从重”、“减轻”、“加重”的规定,防止随意性;正确运用“合并处理”与“比照处理”的原则,防止处分不到位;正确区分“免予处分”与“不予处分”;共同违纪的按主次责任分别给予处分。

纪检监察案件 篇6

一、经济案件查账

(一) 经济案件查账的概念

经济案件查账是指案件承办人员利用会计、审计知识对案件中的有关账目、凭证所进行的勘验检查活动。查账的目的是查清涉嫌违纪的相关经济问题。是纪检监察机关在查办经济案件过程中, 揭露违纪人员、证实违纪行为、收集违纪证据的重要手段, 是调查经济案件的中心环节。

(二) 与一般会计检查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会计检查是会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根据国家的有关法规及方针政策、制度和规定, 利用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资料, 通过审阅、核对等方法对经济业务活动、财务收支的合法性、合理性, 对会计资料的真实性与完整性以及财务制度和财经纪律的遵守情况所进行的检查。

从工作方法与内容看, 经济案件查账具有一般会计查账的共同特性, 但从查账主体和目的来看又具有特殊性, 经济案件查账的主体是纪检监察机关, 主要针对涉嫌违纪的监察对象和党员领导干部, 查账的目的是查清涉嫌违纪的相关经济问题。

二、经济案件查账在纪检监察业务中的作用

(一) 勘验财务资料, 发现违纪线索

勘验财务资料内容包括会计的记账凭证、原始会计资料 (附件) 、相关财务资料。通过审阅、核对、比较等方法对会计资料的合规性、准确性、真实性进行查对, 以发现违法犯罪的线索。

绝大多数的经济案件中, 违纪者均是在运用手中掌握的权力或者利用所掌握的经济业务知识和财务知识的前提下进行的。他们大多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和处世经验, 在违纪前有一定的思想准备, 之后又往往找寻各种借口与假象予以掩盖, 因而形成了经济案件所特有的隐蔽性和诡秘性。例如, 某单位的出纳贪污了5万元现金, 必然会采取一定的手段使之不被发现, 比如制造假凭证使这5万元“正常”走账, 或者将这笔钱打入某项开支之中 (即虚列费用) , 或者隐瞒单位的5万元收入, 使收入不入账, 由此可见违纪者在舞弊之初, 便做好了防范, 放好了烟幕弹。但是, 不管他们利用什么借口, 采取怎样的手段, 其违纪行为的痕迹仍会留存于记录经济活动的会计凭证、账簿以及其它会计资料中。在办案过程中, 只要了解经济业务及其活动规律, 具备会计专业知识, 并采取行之有效的账务勘验方法, 违纪违法行为就会被揭露。

(二) 发现分析线索, 提高初核成案率

线索是查办经济案件的初始依据和重要来源。在财务资料的勘验中, 除少数账务证据能直接证实某一违纪行为外, 绝大多数的勘验结果往往只是带有某些疑点, 是需要进一步查证的线索。因此, 办案人员必须依据经济活动规律、案发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财务手续的办理情况等, 对获取的线索作因果关系、动机手段、事实过程等诸多方面的分析和假设, 而后再依据这些分析和假设, 拟定初核的方法及步骤, 形成一个循环往复的工作程序:取得账务线索—→分析、假设—→拟定初核方案—→再取得线索。

(三) 提取审查证据, 证实案件事实

查账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查帐, 查清经济活动的来龙去脉, 违纪违法者运用什么手段、通过什么途径、采取的是什么方式来进行违纪违法活动的, 并获取有关证据。

收集证据是揭露和证实案件事实的手段之一。在案件事实的证明上, 既需要账务证据之间的相互印证, 也需要收集与之有关的其它证据, 以便组成一个完整的证据链。为使提取的证据符合规定, 经得起审理的检验, 办案人员必须对每一个收集到的证据进行细致、周密的审查, 确认各证据在案件事实证明中的作用和地位, 确认证据与证据之间的关系。

(四) 确定是否违纪及违纪行为定性

案件调查的最终目的, 是在查明事实的基础上确定有无违纪发生及违纪行为的定性。由于会计专业性较强以及经济事务、违纪手段的复杂性, 在确定是否违纪和违纪行为定性上, 对于不具备会计知识的一般办案人员来说, 往往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 就需要有熟悉会计知识的办案人员或者借助专业人员, 将会计专业知识和办案技能相结合, 通过对财务资料的勘验, 提取全面的账务证据并固定证据, 为确定是否违纪及定性提供科学的依据。在各办案环节灵活开展查账工作, 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在实际工作中, 要认识查账工作在办案各环节中的不同作用, 因“技”制宜, 有针对性地、灵活地开展工作。

一是在收到举报环节。通过核实举报内容, 为立案提供准确的案件线索、有价值的会计资料证据。

二是在案件初核环节。通过审查会计凭证、账簿和现金、实物盘库, 发现疑点, 为初核提供方向, 寻找案件线索。

三是在立案环节。通过分析会计业务反映的经济内容和账务事实, 制订和调整调查方案, 重点完成证据攻坚。对举报失实的, 可以在短时间内澄清, 有助于及时有效节约办案资源。

四是在调查结束环节。通过判断综合的会计资料证据, 查漏补遗、排除瑕疵, 完善证据体系, 及时固定证据, 使其组成一个完整的证据体系。

三、提高查账水平, 更好的为纪检监察业务服务

(一) 认识查账的重要性, 加大培训力度

纪检监察机关要充分认识到掌握财务知识和查账技能的重要性, 针对目前大多数纪检监察干部对查账知识了解不多, 认识不清的状况, 加大会计、审计知识的普及教育和培训, 通过培训使其掌握查账的基本原理、方法、程序, 能够进行简单的账目检查和财产清查活动, 从而进一步提高纪检监察干部突破案件能力和获取证据、运用证据的能力。

(二) 引进专业人才, 优化办案人员结构

经济案件查账是一项专业技术性强的工作, 需要查账人员具有一定的会计理论知识和丰富的财会工作经验。通常情况下我们的办案人员不具备查账的专业技能, 遇到复杂的经济事项, 往往难以胜任, 在此情况下, 就必须借助专业人员才能够使办案顺利进行。吸纳具有会计师、审计师等任职资格或会计本科学历的专业人员充实到纪检监察队伍, 以其专业查账技能为办案服务, 打破办案力量单一的状态, 提高纪检监察机关办案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编写组.基层纪检监察干部业务知识读本[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 2011.

纪检监察案件 篇7

关键词:巡视工作,纪检监察,深入了解

一、巡视工作的“深入了解”为纪检监察工作中案件查办打下了基础

为完善巡视制度, 规范巡视工作, 从而加强党内监督, 2009年7月, 中共中央颁布了《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 (试行) 》 (以下简称《巡视条例》) 。关于巡视工作的“深入了解”, 《巡视条例》第二十条规定了巡视工作开展的方式, 授权巡视组对反映被巡视党组织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的重要问题, 可以进行深入了解。我们认为, 巡视组的“深入了解权”作为纪检监察工作中案件查办的基础, 对之后纪检监察环节的案件查办发挥了以下两方面积极作用:

(一) “深入了解”可以为纪检监察工作中案件查办发现问题。

巡视工作可以从各个方面为案件查办提供重要情况和问题, 是纪检监察工作不可或缺的信息源。在实践中, 这些有价值的情况和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组织问题。

通过巡视工作可以及时发现被巡视地区、单位党组织在组织方面的突出问题, 反映给纪检监察部门, 有利于督促被巡视地区和单位更加严格的执行组织人事工作纪律, 坚持公开、竞争、择优的用人方针, 更好地加强组织建设。

2、思想问题。

思想建设是党的根本建设, 通过巡视工作, 可以及时发现被巡视地区、单位党组织领导班子及其成员在思想上存在的突出问题, 并将其及时反映给纪检监察部门, 以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水平,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

3、作风问题。

开展巡视工作, 有利于发现被巡视地区、单位党组织领导班子及其成员工作作风、生活作风方面的问题, 及时报告给纪检监察部门, 通过整改, 及时纠正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等不良作风, 提升领导干部的党性修养、政治品格和道德境界。

4、腐败问题。

通过开展巡视工作, 明察暗访, 可以对有关党组织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的党风廉政建设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从而发现领导干部涉嫌违纪违法的线索, 推动党的反腐倡廉建设。

(二) “深入了解”可以为纪检监察工作中的案件查办提供线索。

巡视工作主要是巡视组将了解的情况和问题向巡视小组汇报, 并提出相应的处理建议, 由由巡视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巡视组的建议, 研究提出处理建议, 报派出巡视组的党组织决定。此后, 由纪检监察等部门来接手和完成具体处理工作。因此, 通常是由巡视组首先发现和收集第一手的资料和线索, 经过整理和分析后汇报上级巡视组织, 并在纪检监察机关接手工作时一并移交。这样, 就为纪检监察机关的调查取证工作节省了时间, 提高了办案质量和效率。巡视工作将被巡视地区、单位党组织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的思想问题、组织问题、作风问题和腐败问题等, 并及时汇报给纪检监察部门, 为纪检监察工作中的案件查办提供线索。

二、注重把握纪检监察工作中的案件查办是巡视工作中“深入了解”成果的实现途径

(一) 树立全新理念, 提高思想认识。

首先, 立足长远, 服务大局。纪检监察机关查办案件应该以大局为重, 全面分析、系统思考、深入剖析、抓住本质。其次, 真心诚意为群众谋利益。纪检监察机关应该认真学习、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在办案工作中始终贯彻体现以民为本, 以民为先, 群众利益无小事原则。再次, 依法安全文明办案。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在办案过程中, 必须树立案件查办的安全防范意识, 完善办案的警务保障。最后, 标本兼治、惩防并举。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按照十八大的要求, 坚持标本兼治、惩防并举, 不断提高反腐倡廉建设水平, 办案人员要在思想上、作风上、行动上保持清正廉洁的好形象。

(二) 注重实事求是, 深入调查研究。

在案件查办过程中, 有关办案人员在研究问题、制定决策时, 必须把与案件相关的各种情况研究清楚, 全面了解案件发生前因后果以及同相关事件之间的联系, 在相关案件之间总结经验教训, 这样才能为切实查破案件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办案过程中, 纪检监察机关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职能, 加强同上级监督、组织人事部门日常管理监督、领导班子内部监督和群众监督之间的密切配合, 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 创新督查方式方法, 有效预防办案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失职渎职和腐败现象的发生。

(三) 强化自身建设, 实现规范化管理。

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加强思想建设、能力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纪检监察干部要积极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路线, 坚持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把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中的突出问题结合起来。在工作中, 要积极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努力提高自身办事能力, 切实增强攻坚克难的责任感, 着重解决关键问题, 及时处理紧急事件。在生活中, 要自觉遵守党和国家的法律法规、政策制度, 不断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发展党内民主, 加强反腐倡廉建设, 积极同腐败现象作斗争。

(四) 创新监察方式, 提高办案质量。

办案人员在实际工作中既要坚持现有的监察方式, 找出其不足进一步完善, 又要与时俱进, 利用现代科技的优秀成果创新监察方式, 规范监察程序, 拓宽监察的领域和视野。同时, 不能忽视群众的坚实力量, 创新举报方式, 采取奖励措施, 为群众参与监督提供有效渠道。在利用现代科技实施监察的过程中, 严格杜绝网络犯罪, 有效惩治和防范各种违法行为, 坚持预防和治理相结合, 加强惩罚力度, 严格纪律要求, 增强监督检查的总体能力, 坚持超前谋划、统筹安排, 促进办案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仰文;中国古代巡视制度的现代观察[J];兰州学刊;2010年02期[1]王仰文;中国古代巡视制度的现代观察[J];兰州学刊;2010年02期

纪检监察案件 篇8

一、情况分析

2015年上半年, 郑州市劳动保障监察共主动监察各类用人单位4084户, 办结各类举报投诉案件1595件, 责令改正1534件, 行政处罚4件, 处理突发案件234件;追发劳动者工资等待遇2.4亿多元, 督促参加社会保险登记60户, 督促补缴社会保险费64万余元。有力维护了郑州市劳动关系和谐稳定的局面, 较好地维护了劳动者的合法群益。本次统计分析的数据来源为《劳动保障监察案件情况》表 (国统制〔2010〕118号) , 通过对比近两年来同期数据的方式, 对劳动保障监察查处的违法案件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 近两年上半年劳动保障监察案件查处情况

《劳动保障监察案件情况》表分为结案数、案件分类、案件处理情况三大类。其中, 案件分类中将劳动保障监察查处的违法案件类型分为11项, 分别是内部劳动保障制度、订立和解除劳动合同、使用童工、女职工特殊劳动保护、未成年工特殊劳动保护、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支付工资和最低工资标准、参加社会保险和缴纳社会保险费、职业介绍、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考核、其他;在案件的处理情况中, 又分为责令改正、行政处理决定、行政处罚决定三大项, 其中行政处罚又细分为警告、罚款、其他行政处罚。涉及的单位又细分为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等9类。

通过对比2014年和2015年上半年劳动保障监察案件情况表统计的数据, 呈现出以下特点:

2015年上半年, 全市劳动监察机构共办结各类违法案件1595件, 与2014年同期相比下降28% (详见表一) 。其中涉及集体企业7户, 同比下降36%;私营企业994户, 同比下降18%;其他企业324户, 同比下降31%;个体经济组织268户, 同比下降48%;非企业单位2户, 同比下降80%。

案件分类中, 案件总量也呈现出明显下降趋势, 2015年上半年各类案件总量为2319件, 同比2014年同期下降近18%。其中, 内部劳动保障制度、订立和解除劳动合同、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考核和其他类型的案件呈上升趋势;使用童工、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支付工资和最低工资标准、参加社会保险和缴纳社会保险费、职业介绍类型的案件呈下降趋势。

从案件处理情况来看, 2015年上半年数量为1538件, 较2014年同期下降15.4% (详见表四) 。其中, 责令改正1534件, 较2014年同期下降15.3%;行政处理下降2倍;行政处罚4件, 约为2014年同期的4倍。

此外, 2015年上半年申请法院强制执行5件, 行政复议案件1件, 涉嫌拒不支付劳动保障报酬犯罪案件2件。这些相较2014年同期都有明显上升趋势。

(二) 对劳动保障监察案件查处情况变化原因的分析

结合执法工作实际分析, 2015年上半年各项数据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郑州市已建立的打击欠薪长效机制发挥出重要作用。为充分维护和保障广大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郑州市在总结历年来欠薪治理工作经验的基础上, 从建立健全维权执法机制入手, 于2014年四季度出台了一揽子旨在预防和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政策措施, 并由郑州市人社局起草以郑州市政府名义下发了《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的通知》 (郑政办〔2014〕42号) , 建立起覆盖事前预防、事中监督、事后解决的长效机制, 形成了由人社部门牵头, 建设、房管、规划、教育、水务、交通、工商、公安、工会等相关部门共同参与、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全面推动郑州市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向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方向转变。近两年来, 郑州市未发生一起具有较大社会影响的劳动保障违法案件, 有效维护了省会郑州的和谐稳定, 保障了广大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2.劳动保障“两网化”管理机制在劳动用工监管中起到了积极作用。郑州市作为全国首批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管理试点城市, 郑州市政府高度重视, 给予了大力支持。按照国家人社部和省人社厅有关“两网化”工作的标准和要求, 在市县两级建立了“横向到边, 纵向到底, 责任明确, 跟踪及时”的监察执法网络, 并按照每个网格配备2名协管员, 全市942个网格共需配备1884名协管员的规模建立了协管员队伍, 全市“两网化”建设率达到了100%, 实现了劳动保障监察由被动检查向主动检查、事后处置向事前预防的转变, 使得各类违法案件数量呈明显下降趋势。

3.创新执法模式, 不断加强基层执法力量。为进一步加强基层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量, 提升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管理效能, 郑州市建立了层级负责、分片包干的办公机制。按照“一级抓一级、层级负责”的原则, 从市支队抽调部分中层以上领导对口分包指导各县 (市、区) 的劳动用工监管工作。采取局监察处与市支队相结合, 市支队与县 (市、区) 监察大队相结合, 县 (市、区) 监察大队与街道办事处 (乡镇政府) 劳动保障服务所相结合, 街道办与社区劳动保障服务站相配合, 专职监察员与协管员相协作的工作方法, 开展日常执法工作, 有效提升了监察执法的效能和水平, 加强了一线执法队伍力量, 强化了对用工单位的日常监管。

二、存在问题

通过对比分析近两年来的执法案件数据, 我们不但能直观地看出劳动保障监察工作成效显著, 但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 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量薄弱, 组织机构建设落后

郑州市劳动保障专职监察人员仅280余人, 却要监管全市30多万家用工单位 (含个体工商户) 和400多万劳动者 (含外来劳动力) , 劳动保障监察员与从业人员比例为1∶19000, 远低于国家人社部规定的1∶8000的标准, 监管力量薄弱与监管任务繁重的矛盾十分突出。此外, 随着郑州市行政辖区的调整, 各县 (市、区) 监察力量分布不均的问题也较为突出, 有些县 (市、区) 在行政区域面积扩大后, 监察力量却没有得到同步加强, 造成小马拉大车的现象, 监察任务异常繁重。

(二) 部分建筑用工企业还存在侥幸心理, 自觉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意识不足

目前郑州市部分在建的建筑工地, 施工企业还存在着侥幸心理, 以为只要劳动保障监察机构不来查处, 就能蒙混过关, 依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意识不足。虽然近年来, 郑州市劳动保障监察一直将查处建筑用工企业违法用工行为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抓, 但由于与相关职能部门缺乏信息共享机制, 往往是等到开工以后或者接到群众举报以后, 才能被动地进行查处, 不利于及时维护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三) 劳动者证据意识较差, 给劳动保障监察执法维权带来了一定难度

近年来, 随着一大批人社法律、法规 (如劳动合同法、社会保险法) 的出台和实施, 以及普法宣传力度的加大, 劳动者维权意识有所提高, 但在实际维权过程中, 却普遍缺乏必要的证据意识。有些劳动者在举报投诉过程中, 甚至无法说出用工单位名称、地址和单位负责人名字;有些诉求在劳动者无法举证的情况下, 容易转化为劳动争议问题, 给劳动保障监察执法维权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处理难度。

三、相关建议

(一) 加快劳动保障监察机构改革, 适应日益增长的劳动保障业务工作需要

根据省政府〔2010〕71号文件精神, 郑州市应当进一步加快劳动保障监察机构的改革步伐, 按照国家和省厅要求, 组建郑州市劳动保障监察局, 整合现有执法力量, 增加专职劳动保障监察人员数量, 加强对全市劳动保障监察工作的领导与管理。同时, 充分利用目前郑州市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工作取得的成果, 发挥郑州市1800多名劳动保障监察协管的作用, 建立“一企一卡、一格一册、动态监管”的信息化管理台账, 逐步实现对辖区内企业用工行为的动态监管。此外, 还应不断加强对劳动保障监察员的业务培训工作, 通过培训提升各级劳动保障监察机构的业务工作水平, 增强业务工作经验交流, 促进上下联动、反应迅速、协调一致工作格局的形成。

(二) 探索建立横跨多个执法部门的信息共享和动态管控机制

近年来, 随着郑州市社会和经济发展情况的不断变化, 劳动保障监察不能只停留在“救火队”和“稳压器”的状态上, 必须提前做好各种预防和监控措施。比如对辖区内的用工企业和建筑工地, 必须提前做好风险预警和风险评估, 定期向同级相关部门进行情况通报, 一旦发现有可能涉及欠薪逃匿苗头的企业或个人, 要及时启动联合执法预案, 由公安机关提前介入, 限制其转移资产, 促其接受并配合劳动保障监察处理。而这些都需要劳动保障监察机构与相关执法部门建立其信息共享和动态管控机制。

(三) 加强普法宣传工作力度, 增强劳动者在维权过程中的证据意识

上一篇:品牌传播机制下一篇:节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