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女首富的传奇人生

2024-09-08

传奇女首富的传奇人生(精选六篇)

传奇女首富的传奇人生 篇1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 王雪红意外结识了卓火土、周永明等几位台湾工程师, 他们刚从曾经是全球第二大电脑生产企业的美国DEC公司在台湾大溪的分厂辞职, 因为康柏电脑将收购DEC, 而他们不愿加入康柏, 认为电脑业已经被微软及英特尔的架构给框住, 要想发挥创新很难, 准备独自创业。这个当时看来颇为激进的想法却赢得王雪红的赞赏, 她当即决定投资500万元新台币, 与几位股东合资成立国际电子公司 (简称宏达电) , 并亲自任董事长, 由卓火土担任首任执行长 (CEO) , 周永明负责产品研发。

宏达电从一个连窗户都没有的小办公室开始起步, 初始定位为设计研发创新电脑产品。此时, 微软刚推出Windows CE操作系统不久, 但却叫好不叫座, 绝少有硬件厂商与之合作。王雪红认为这是个机会。但微软觉得宏达电是个不知名的小企业, 不是理想的合作伙伴, 希望与惠普这样的大公司合作。

王雪红将宏达电自行研发的掌上电脑样品拿给盖茨看。盖茨特别惊奇, 赞不绝口, 就这样开始了宏达电与微软的长期合作。1998年5月, 当宏达电与微软合作开发的第一款采用微软Windows CE操作系统的掌上电脑在全球率先量产时, 盖茨甚至充当起这款产品的免费代言人。王雪红与盖茨也成了好朋友。

由于当时市场并不明朗, 不得已, 宏达电选择了为外国品牌大厂代工这种更稳妥的商业模式。通过不断的改善产品的设计和功能, 宏达电发展成为台湾最大的掌上电脑代工厂商, 为康柏电脑、法国Sagem、日本三菱等代工设计生产掌上电脑。2001年, 全球掌上电脑出货量289.7万台, 创办三年的宏达电出货量就达149.1万台, 市占率高达48%。

在为康柏公司研制第三代i PAQ掌上电脑的过程中, 他们第一次尝试将掌上电脑与手机的功能结合起来, 成为智能手机。这一创意来自王雪红的早年经历, 她说:“我最早的一份工作就是卖电脑, 机器放在一个大箱子里, 然后坐火车到处去卖。我那时候就梦想过, 如果有一个小的电脑可以放在手上, 可以展示给客户看, 可以打电话、听音乐, 那多好呀。”仅仅过了七八年, 她就有机会亲自实现这个梦想。

但研发只进行了一半, 康柏便因资金问题进行改组, 断绝了与宏达电的合作, 转而投靠韩国企业。受到挫折、感觉无奈的王雪红, 只得硬着头皮将这一概念拿到英国电信部门推销, 提出“客制化手机”的商业模式。

当时通讯发展正从2代语音传输跨入2.5代, 从语音服务转向数据资料服务, 无线数据传输、GPRS、蓝牙等技术开始推广。英国电信投资大笔资金更新网络设备, 却苦于没有相应的手机配合业务。尽管当时这项产品连个影子都没有, 对方却爽快地答应进行合作。

此外, 宏达电还与美国微软保持长期合作伙伴关系。那时, 通讯软件平台中的绝大部分份额都被诺基亚Symbian和黑莓RIM操作系统所占据, 微软也准备进军通讯软件市场, 在全球到处找人谈Windows手机操作平台合作。

“当比尔·盖茨找人来跟我谈时, 我们马上一拍即合。”王雪红说:“宏达电是第一家和微软合作的中国企业。”她亲自率队飞往西雅图会见盖茨。周永明和卓火土把很多手机样品放在西装口袋里, 每讲一款就拿出来做演示。盖茨看得高兴, 说道:“这就是我要找的公司。”

此后, 王雪红每年都要到西雅图拜会比尔·盖茨和鲍尔默, 宏达电大部分智能手机均采用微软操作系统, 其产品一度占据微软移动操作系统市场超过80%的份额。

有了国外著名电信商和微软支持, 宏达电手机可以和他们一起开发、测试产品, 并了解客户的各种电信服务需求。以前, 电信公司经常抱怨推出的新服务, 手机却不能支持。宏达电采用智能操作平台, 可以灵活扩充各种功能, 量身订做出差异化的个性手机。

2002年10月, 宏达电研发出第一部采用微软Pocket PC Phone操作系统的智能手机;2005年, 研发出第一部采用微软Windows Mobile操作系统的3G手机;2006年, 研发出第一部采用微软Windows Mobile 5.0操作系统、具有上网和影音功能的智能手机, 让手机不再只是一部移动的电话, 还可以进行文件处理以及收发邮件、管理联络人和行事历, 甚至还内置了You Tube播客网站播放器功能, 随时可以下载和观看视频短片, 丰富了人们的移动娱乐生活。

宏达电持续地与微软合作, 配合其最新的操作系统开发相关的产品, 自身的产品研发技术以及顾客服务的能力不断地锻炼提升, 奠定了宏达电在微软Windows平台智能手机的领导地位。同时, 因为与微软的合作关系, 受到欧美日电信运营商的信赖, 接到源源不绝的订单。

2004年, 欧洲无线电话公司筹建Starmap移动通讯联盟, 宏达电立即被该联盟选定为全球第一家战略合作伙伴。该联盟涵括了泛欧地区9家移动运营商, 包括西班牙的Amena、奥地利的One、匈牙利的Pannon GSM、瑞士的Sunrise、挪威的Telenor Mobile、意大利的Wind以及遍及英国、爱尔兰和德国的移动通讯运营商O2等, 移动网络总用户数超过4100万户, 其中包括企业用户与一般消费者。成为联盟的合作伙伴, 让宏达电借此布局全球通讯市场, 迅速建立全球营销服务体系。

此外, 宏达电也没忽略对掌上电脑的研发, 他们先后推出在尺寸造型上极具新颖及功能强大、能够通话的掌上电脑HTC Advantage, 配备了5英寸屏幕和可拆卸式键盘。不久, 又推出采用最新Windows Vista操作系统并配备高清晰度7英寸触控式宽屏幕以及40G硬盘的掌上电脑HTC Shift, 利用指尖即可以操控导览。

走自创品牌之路

2006年, 宏达电的营收突破千亿新台币, 智能手机出货近1000万部, 是成立以来成绩最好的一年, 公司股价升至每股1000多新台币, 成为“台湾股王”。但由于是为国外厂商代工设计与生产, 尽管产品研发设计的技术都在宏达电, 但却没有产品的主导权, 他们研发的智能手机全部以欧美著名电信运营商的品牌销售, 如英国电信 (BT) 、沃达丰 (Vodafone) 、德意志电信 (DETECON) 、法国Orange、美国AT&T、Verizon、Sprint、T-Mobile等。即使在大陆, 也只能以“多普达”的牌子上市, 除了业内之外, 消费者并不知道背后的宏达电是谁。

尽管做代工生意收入稳定, 但王雪红与周永明等人经过长期的思考, 毅然决定, 今后将走自创品牌之路, 主推自己的品牌产品, 但也不放弃代工业务。

股民们并不看好宏达电的这次转型, 投资分析师纷纷调降对宏达电的股价评等, 不到半年, 股价狂泄, 曾经的“台湾股王”每股从1000多元直跌至500元以下, 主要原因就是自创品牌造成代工订单的大量流失。股东们一再质问王雪红, 台湾手机业打品牌已有明基 (BANQ) 失算的例子, 证明不会成功, 宏达电为什么还要这样做?

王雪红回答, 谁说台湾人只能做代工?长期以来, 台湾企业做代工, 处在价值链的最底端, 最后竞争只能比谁更便宜。鸿海堪称代工制造的代表, 但毛利率仅为7%。“要做世界级品牌, 是很不容易的。但做出自己的品牌, 突出自己的特色, 才能创造更高价值。”

真正干起来才知道, 做品牌其实是件很困难的事。尽管宏达电很会设计和制造产品, 但其他方面没有经验, 包括广告、售后服务和销售渠道。

智能手机是成长快速的市场, 除了要面对世界级竞争者苹果的i Phone、RIM的黑莓机, 台湾科技公司也纷纷跳入, 准备蚕食鲸吞这块大饼。包括鸿海、宏碁等, 电脑的发展趋势, 携有多年的设计生产经验和渠道优势, 积极布局手机市场。宏达电面临的是迫在眉睫的国际级竞争。

王雪红的目标是要做世界一流、高定位的品牌;与其做二、三流的品牌, 还不如不做。本来她曾想用“Qtek”作为自己的品牌, 但后来发现, 宏达电公司的英文简称“HTC”在业界有很好的声誉, 虽然消费者不一定了解, 但很多人都曾见过这个标示。一提“HTC”, 就知道很科技、很创新、产品很好, 因此决定就以“HTC”打出自有品牌。

为了实现做世界一流品牌的宿愿, 王雪红眼里不看其他竞争者, 而是把挑战自己定为目标。她说:“我们今年绝对不再做去年的产品。要做新的, 要自己突破自己, 不要等别人来突破你。”

2007年6月, 宏达电正式推出第一款自有品牌手机“HTC Touch”, 也称触控屏智能手机;2008年5月, 又推出的该型号手机的改进版, 宏达电称其为“钻石机”。这两款手机的技术含量可不低, 可与美国苹果公司去年新推出的第二代i Phone手机来PK。事实上, 宏达电的这两款手机针对的主要竞争对手就是i Phone。要知道, i Phone可是大家公认的世界最高技术水平的智能手机, 目前其中最令人津津乐道的就是它的触控屏功能, 以及自由上网浏览网页和收发电子邮件的能力。在这方面, HTC Touch也不示弱, 它拥有超薄的外型和人性化流畅的操作界面, 采用微软的操作系统, 能够与第三方软件兼容, 其实就是一个能通话的掌上电脑, 更不用提还有其他手机所具有的全部功能。特别是“钻石机”, 表面采用钻石般的切面, 有别于传统的平面设计, 因为使用集成式单一芯片, 使它的体积比i Phone还小、还薄。

i Phone与宏达电背后的零部件供应商也都不相上下, 几乎都是各领域的全球第一。i Phone的芯片设计来自德国的英飞凌, 晶圆代工出自台湾的联华电子, 相机镜头产自台湾的大立光学与玉晶光学, 液晶显示屏由日本的夏普提供, 机壳与组装则是大陆的富士康。而钻石机的芯片设计是全球第一的美国高通, 晶圆代工出自台积电, 相机镜头同样来自大立光学, 液晶显示屏由台湾的时纬公司提供, 机壳制造与手机组装则是宏达电自己。由于拥有自己的品牌, 与台湾五大代工厂相比, 尽管它们的平均营收是宏达电的5倍多, 但平均获利却和宏达电几乎相同。

i Phone上市时, 凭借其30年的名气, 引发全球无数“苹果迷”彻夜排队支持, 很快便销售了600万部;而HTC Touch也不含糊, 尽管没有i Phone卖得好, 但300万部的成绩在业内绝对算得上“表现靓丽”。尽管2008财政年度苹果公司的合并营收是宏达电的6倍多, 但若仅计苹果的手机产品及服务业务, 营收额却不到宏达电的1/7。

优秀的研发团队

在宏达电成功的背后, 有一支优秀的研发团队。王雪红这样评价这支团队的两位领军人物:“周永明永远会有出人意料的新想法, 而卓火土却严谨务实, 他永远会提醒你注意成本, 注意技术的可操作性。”

卓火土在DEC电脑公司干了20多年, 从维修工程师做起, 直至担任计算机工程处处长, 负责产品研发。他的工作精神可以用“狂热”来形容, 不仅全年无休, 只有除夕夜回家吃年夜饭, 大年初一照例又去公司上班。他没有其他嗜好, 最大的“休闲娱乐”就是发现问题和研发新产品, 一旦遇到棘手情况, 可以三天三夜不睡觉。

在王雪红的“三顾茅庐”之下, 年逾50岁的卓火土从美国回台湾创业。宏达电刚成立时, 王雪红认为应该主攻掌上电脑, 这样更有创新空间。但卓火土却认为:做笔记本才有号召力, 更容易招到人。王雪红尊重卓火土的意见。

创业初期, 宏达电经营初期亏损高达10亿新台币, 所有的钱都赔进去了, 以至于银行拒绝贷款, 公司融资也受到影响。当时自认决策有误的卓火土准备抵押自己的房子用于公司运转, 王雪红笑说不必。她坚信自己对于未来趋势的判断, 决定继续做下去, 并且用人不疑, 仍力挺卓火土负责, 告诉他:“只要威盛这边还有钱, 我就继续给宏达电注资。”

外表憨厚的卓火土, 工作中却极其严苛。只要员工犯错, 卓火土就会把他们的名字贴在公布栏上, 以示警告。但他首先自己以身作则, 自宏达电创业以来, 他每天半夜一、两点才下班, 是公司的“灵魂人物”。在卓火土的带领下, 通过不断的改善产品的设计和功能, 宏达电发展成为台湾最大的掌上电脑和智能手机代工厂商。2004年, 宏达电的销售额达到16亿美元, 增长率达到67%, 利润剧增108%, 达到1.23亿美元。2005年, 55岁的卓火土选择功成身退, 把领导宏达电的重任交给他的创业同伴、当时还不到50岁的周永明。

周永明原本是流离来台的缅甸侨生, 高中时就会设计音响和收音机。他并非出身名门院校, 而是先念完专科学校, 工作两年后又重新就读基隆海洋学院 (后改名海洋大学) 。宏达电刚成立时, 他只是一名年轻的普通工程师, 但他与卓火土非常投缘, 两人经常通宵达旦进行产品研发。

在员工眼中, 周永明非常挑剔, 有话直说, 不笑时总是皱起眉头, 又凶又酷。他师承卓火土, 除了追求完美外, 更重视产品细节。每次设计部门提出新的手机设计方案, 图纸画得很美, 但周永明就是不信。他需要看到模型实际做出来, 还要将系统也连上, 能互动后, 让他放在手心里把玩一遍, 才能感受这款产品是不是会有人买。

任何一款HTC智能手机, 周永明都会要求设计部门至少做出50种颜色供他挑选。同为蓝色, 就包括天空蓝、海洋蓝等不同色调, 若不摆在一起, 很难区分。而每个颜色让厂商打样、喷漆, 都是以两箱为单位。

他不只把颜色定义得很细腻, 还会闭上眼睛, 把手机放在手中感受触觉, 搓一搓之后再放到口袋里摸摸。HTC Touch就是被周永明要求希望摸起来“再Q (时尚好玩) 一点”, 才有今天不同于传统手机金属质地的“温暖触感”。

周永明很强调用户体验, 比如用手机接通电话的时间会被限制在0.8秒以内, 而按任何键必须要在0.2秒内有反应。为了追求细节的完美, 他要求将一辆汽车运到实验室, 就是为了模拟驾驶环境下用户怎样操作手机才会更方便。

他甚至要工程师将模型拿到耳朵旁听10分钟模拟通话。工程师回答, 两分钟就够了吧, 结果被斥责道:“打电话时常常要讲10分钟以上, 如果手机贴在脸上1O分钟后感觉不舒服呢?”一位宏达电员工说, “要让他满意高兴很难, 在宏达电, 最难伺候的客户就是周永明。”

宏达电的执行副总裁庄正松曾担任惠普 (中国) 公司副总裁, 将惠普笔记本电脑在大陆的市场占有率从第四名推上第二名。正值大力扩展品牌业务的宏达电亟需庄正松这样身经百战的大将, 在王雪红的说服下, 庄正松放弃了在惠普17年的优厚待遇和马上就要到手的退休金, 决定转战新战场。

宏达电的创意长陆学森来自香港, 在微软工作1O年, 设计过第一代x Box电脑游戏机, 曾担任微软移动平台产品群的创意总监, 与宏达电早有合作的基础。有一天, 周永明直接飞到旧金山去找陆学森, 从晚上8点深谈至凌晨1点半, 说服这难得的创意鬼才加入。

开发一款智能手机, 至少需要10个月, 长的可达两年, 而开发一台笔记本计算机则只需6个月。在宏达电所处的智能手机领域, 硬件设计面临最高技术门槛。

宏达电成立以来, 投入相当多资源于研发人才培育与技术创新上, 他们的研发团队一直以很高的速度成长, 在1999年大概有近70人的研发团队, 到了2002年初宏达电股票上市时, 研发团队已达330人, 2005年超过1000人, 2009年更达2732人。目前, 宏达电研发人员占全部员工总数接近30%, 对研发资源的投资约占营业收入的5%至7%。

王雪红为了创新, 给予研发团队宽广的空间, 不像一般的台湾企业, 总强调将成本降到最低, 而是要求他们做最难的事, 做别人没有做过、甚至没有想过的事。

在宏达电, 员工上下班从不打卡, 但普遍工作时间是“朝十晚一”, 即早上10点上班, 夜里1点下班。每当夜色笼罩龟山工业区, 只有宏达电一家大楼亮着灯光。设计师们每天都会接到来自全球各个部门的约20个“催促”电话, 内容多半是:我的东西好了吗?国外客户很急的, 你知道吗?

每个工作日下午5点半, 宏达电设计中心都会聚集来自六、七个不同研发团队的工程师, 每个人把自己负责的项目直接和设计部门的同事讨论。设计中心有个可以像白纸一样发挥无限创意, 却又如同奥林匹克竞技场的地方, 称为“魔术实验室”。在这里汇集了60多位优秀的软硬件工程师、机械工程师和工业设计师, 还包括一位作家和一位珠宝首饰设计师。这些“魔术师”的任务就是不断透过脑力激荡, 激发出新点子, 随时都有几千个点子在实验室里转。王雪红鼓励大家提出新的灵感, 即使很“烂”的也没关系, 先想出来再淘汰掉。彻底改变手机使用界面的“Touch” (触控) 创意, 就是在这间实验室里催生出来的。

长期以来, 随着手机功能的增加, 手机表面的按键越来越多, 越来越难操作, 向消费者解释如何操作手机的说明书也越来越厚, 越来越让人难以搞明白。宏达电与苹果几乎同步推出的触控屏智能手机, 彻底改变了这一历史。

数年前宏达电就有了改革按键操作的想法, 一来是发现手机的操作越来越复杂, 这样走下去不行;二来厌倦了大家想到的改革都只是外型上的小打小闹, 不是变薄就是换颜色。通过实验室里“魔术师”们彼此“脑力激荡”, 产生了研发革命性手机触控界面的想法。

陆学森说出产生这一创意的缘由:“为了彻底消除操作手机的困难性, 我们发现好用还不够, 要让使用者连手册都不用去看, 就是比简单更简单, 回归自然, 凭人们的手指和与生俱来的直觉去操作手机。”

现在手机的功能和服务愈来愈多元, 传统手机的操作按键就是数字和符号, 如果要发电子邮件, 得靠数字按键转换成电脑键盘, 音乐操作也要有音量和播放、暂停等功能键, 而触控式屏幕是一个空白的面板, 有无限的想象空间, 软件爱怎么写就怎么写, 随时可以在智慧型界面加一个新功能或新按键上去。

为了实现这一设计, 宏达电独立研发出用软件驱动的电阻式触控面板, 这又是一大创新突破。一般国际大厂采用电阻技术, 只能用触控笔控制, 无法做到用手指皮肤触控, 因为人们手指粗细不同, 有人还留有长指甲, 每个人触碰的力量和速度都不一样, 但要求无论怎样触碰, 软件必须做到99%的准确判断。宏达电经过数千次试验, 终于做到了这一点。

采用屏幕触控操作的HTC Touch, 全机只有3个按键。开机后, 立即出现各种生动的三维立体动画界面图标, 甚至代表天气预报的下雨图案也制作得惟妙惟肖;只需在屏幕上滑动一下手指, 即可透过简单的手指触碰动作, 存取最常用的内容、通讯录和通讯人的详细资料及电话号码。手指左右一动, 屏幕可以轻易跳到其他功能, 出现新的图标, 不用费力地就能找到所需的页面。

宏达电采取以人为本的设计方式, 简单而有特色。“我们想象婴儿看到这台手机, 直觉会想要怎么操作?”陆学森说, “你不需要懂手机, 你只需要手机懂你。如果你的科技真的那么好, 应该根本看不出科技的存在。”在宏达电的电视广告中, 完全没有提到HTC Touch的功能, 而是强调“触碰”的感觉:就像滑动一张纸、用手指去触碰起水气的玻璃画面, 如行云流水一般轻松简单。

宏达电和苹果不约而同地推出划时代的触控屏智能手机, 媒体评价为这是“宏达电同苹果第一次正面交锋”。分析师们认为, 无论是触控屏幕还是智能操作系统, 都将是未来手机的主流发展方向, 因为它给人们带来无限的想象空间, 有更多潜在的创新运用。

“做品牌, 先要赢得大家的尊敬。”王雪红说, “不单单要让大家知道你的品牌名称, 而是真正改变产业, 赢得尊敬。”这一点, 宏达电做到了, HTC Touch成为建立品牌认知的重要机型。美国《商业周刊》 (Business Week) 评选宏达电为“2007年亚洲地区科技公司表现最佳”的第二名。日本财经杂志《东洋经济周刊》评选的2008年“亚洲成长力企业TOP100”排行榜中, 宏达电名列第一。宏达电的股票再次成为“台湾股王”。

差异化竞争策略

为了与苹果i Phone竞争, 宏达电制定了一套与之差异化的竞争策略;与i Phone一年一支新机的做法不同, 宏达电采取“机海战术”, 平均每月推出一款以上的智能手机, 以中、高端为主。

2008年10月, 宏达电与著名网络搜索引擎商谷歌 (Google) 连手合作, 共同推出全球首款采用Android (安卓) 操作系统的互联网手机Mobile G1, 也称“Gphone”, 引起全球销售热卖;之后又陆续推出G2、G3直到G10, 充分发掘了最新出现的Android系统的潜力, 奠定了宏达电在Android平台智能手机的领导地位。

宏达电陆续和德州仪器、高通、爱立信技术平台签署长期技术移转与合作协议, 确保取得第一手的直接技术来源和许多重要知识产权, 目前已累积GSM、GPRD、EDGE、WCDMA、HSDPA、CDMA、CDMA2000等各种通讯产品的设计经验, 不仅掌握了各项硬件关键零组件来源, 也包括其他供货商所支持或开发的软件, 率先推出全球首款Wi MAX (一种互联网无线接入技术) 手机、首款最畅销的LTE (4G技术标准) 手机、首款采用Brew平台架构的智能手机、首批上市的Windows Phone 7手机……

“要站在巨人肩膀上也不是很容易, 也得他愿意让你站。”王雪红说。就这样, 宏达电引领了一波又一波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技术发展的新浪潮。无论是谁开发的软件系统平台, 宏达电都是全世界市占率最高的硬件制造商。2009年, 宏达电全球手机销量超过了810万部, 并超越摩托罗拉和三星, 在全球智能手机排名上升至第四位。2010年, 宏达电手机总出货量2467万部, 较2009年上升111%, 占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份额的8%, 全年营收达2788亿新台币, 同比增长93%。

不同于惠普、戴尔与台湾笔记本电脑代工厂商之间互相拉扯利润的关系, 宏达电的智能手机让微软、英特尔、德仪、高通和数十家欧美电信公司同时获益。在西方商业杂志上, 无论是电信运营商的广告, 还是微软平台广告, 正中央都摆着宏达电的手机。

智能手机有助于电信运营商突破语音话费的“天花板”, 收发电子邮件、上网、下载APPS等新应用可以带来更多的缴费。欧洲手机用户月度平均话费从25欧元升至76欧元, 这导致电信运营商非常依赖宏达电。

如今, 全球已有50多家电信运营商与宏达电深入合作定制化手机, 而台湾手机代工厂平均客户数不超过3家。由于每家电信运营商都有不同的服务接口需要定制, 宏达电的优势日益明显。

如今, 在美国智能手机市场中, 宏达电主打售价约在150至200美元的Android智慧型手机, 大约占有1/6的份额, 与苹果i Phone手机差不多, 已取代黑莓 (RIM) 成为第二大智能手机品牌。在全美最大4家电信运营商中, 有3家销售第一名的手机都来自宏达电。2011年3月, 美国电信运营商Verizon与宏达电共同推出采用LTE网络的“Thunderbolt”手机, 两周内, 销售量达26万台, 成为全球销量最多的4G手机, 甚至超过Verizon版的i Phone 4。

目前, HTC成为唯一可以和苹果抗衡的品牌。苹果成功的策略主要是依靠i Tunes和App Store, 组成一个可以使客户体验不断增值的平台, 但苹果的平台相对封闭。宏达电采取差异化竞争策略, 利用谷歌Android操作系统提供的丰富至极且又免费下载的开放式应用平台, 为消费者提供诸如静音翻转功能、输入智能纠错功能、重力感应、陀螺仪、3D摄像头等多达数百个且不断更新的用户体验, 并且随着Facebook、微博等即时应用的兴起, 用手机担当起电脑以外更重要的沟通平台。

宏达电针对不同消费者推出多款智能手机品种供其选择, 许多手机都采用了4.3英寸的显示屏, 并且显示效果惊人;而苹果的手机品种则少得多, 显示屏仅为3.5英寸。如果用户用手机上网、查看电子邮件或观看视频, 宏达电手机的显示屏更能凸显优势。

相比苹果已经抛弃的物理键盘, 宏达电意识到还有大量用户喜爱并需要普通按键, 因此仍旧延续手机上普通按键与虚拟键盘并存的设计, 吸引比苹果范围更广的用户。这不仅有利于提高销量, 还能对苹果构成冲击。

布局未来

2011年初, 基于手机产业链整合的需要, 宏达电完成了几次重大收购, 包括以4860万美元收购英国Saffron Digital移动视频公司, 并购买美国Onlive游戏公司价值4000万美元的股权;不久前, 王雪红又与“香港壳王”陈国强、美国PEP私募基金 (Providence Equity Partners) 共同携手, 用86亿港元成功收购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 (TVB, 又称香港无线电视) 26%的股权。

TVB由香港传媒大亨邵逸夫创办, 成立于1967年, 是世界第一大华语商营电视台, 也是目前全球股票市值最大的华语电视台, 一直是香港的造星工厂, 周润发、梁朝伟、周星驰、梅艳芳、吴君如等明星皆出此门;制作的电视剧《上海滩》《射雕英雄传》《义不容情》等创造了多个收视奇迹;举办的“港姐竞选”、“新秀歌唱比赛”、“募款晚会”等活动, 成为香港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TVB的“翡翠台”和“明珠台”节目已在广东省多个有线系统播出, 在珠三角地区拥有不俗的收视率。此外, TVB还持有台湾TVBS电视台百分之百股权, 王雪红也因此成为TVBS的股东, 一举踏入两岸三地的传媒市场。

王雪红表示, 收购TVB的目的是希望在手机硬件之外更多地进军内容业务, 把智能手机与新媒体更紧密地结合, 让消费者随时随地看到内容, 从而获得长期竞争优势。她说, “要让消费者得到最尖端的技术, 最好的内容, 以及可以最快享受到这些产品, 我相信我们的触角会是多方面的。”

在2011年2月巴塞罗那举办的移动通讯世界大会 (MWC) 上, 宏达电击败苹果与三星, 荣获通讯产业最高殊荣的“2011年最佳手机公司”大奖。评审团表示, 宏达电建立创新的品牌形象, 能够在不同平台中打造出优越的产品, 得奖实至名归。

2011年第一季, 宏达电手机销量达到970万部, 一跃成为了全球第四大智能手机制造商, 其税收净利润达新台币148.3亿元, 同比增长192%;市值达到338.8亿美元 (4月7日股价) , 是5年前的30倍以上, 首度超过手机业巨头诺基亚 (328.4亿美元) 与黑莓 (285亿美元) , 甚至超过了日本索尼, 王雪红也因此成为台湾首富。

不过, 此时的她并不轻松, 因为全球手机业的“老大”苹果公司又对宏达电发起了诉讼之战, 控告宏达电侵权23项i Phone手机专利。这一幕, 与12年前如出一辙。“这一次, 我们当然也决不惧怕。”王雪红说。

一向强势的乔布斯, 遇到了一位劲敌。外表平和、待人谦恭的王雪红, 该强势时绝不退让, 对想要达成的目标会力争到底。宏达电除了在美国进行反诉外, 又以3.5亿美元收购了威盛集团旗下的旭上电子公司 (S3Graphics) 百分之百股权, 在美国控告苹果侵害了旭上电子4项专利, 其中两项后来初判胜诉。

在优势产品上, 王雪红同样乘胜追击。宏达电推出首款Android平板电脑产品“飞行家” (Flyer) , 正式进军平板电脑市场, 并将2011年定为“亚洲年”, 扩大在中国大陆市场份额。

中国大陆是亚洲市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也是宏达电亚洲战略成败的关键。早在2009年, 宏达电就与三大电信运营商展开有关3G通信技术标准研发的合作, 并与中国移动签署TD-SCDMA终端合作备忘录, 双方共同在技术研究、产品研发、市场分析与客户服务上开展深入合作, 推出7款中高档TD-SCDMA智能手机。2010年, 宏达电推出两款中国移动定制手机, 并针对中国联通推出“欲望”和“传奇”手机, 还与中国电信共同发布T9199双模定制手机。此外, 还与中国银联合作推出了银行支付手机, 与腾讯合作推出了“Cha Cha”社交网手机, 可以一键登录所有QQ业务。

由于宏达电2010年7月才正式以HTC品牌名称进入大陆, 品牌知名度还不高, 目前智能手机市场份额只有8.1%, 排名第六, 不仅落后于三星、摩托罗拉, 还落后华为、中兴与酷派。2011年, 宏达电参与了中国移动1220万台TD手机集中采购招标, 几乎与全球同步推出3G全球漫游手机“惊艳”和“野火S”。经过8个月时间的筹备, 宏达电在大陆的研发中心已由60多人扩充到了400人, 最终目标是打造一个800人的研发团队。随着零售渠道布建越来越广, 到今年年底, 将在大陆各地开设2000多家销售专区及70多家专卖店, 并且将像在欧美那样与移动运营商展开紧密合作, 下半年宏达电在大陆占有率可望明显增加。

注:*1为王雪红个人持股;*2为威盛电子转投资;*3为通过VIABASE公司转投资;*4为通过建达国际转投资;*5为通过全达公司转投资;*6为通过宏达电转投资;*7为通过升阳科技转投资;*8为通过其它机构转投资

香港女首富,自己的传奇 篇2

从出生起就已是公主

1957年,何鸿燊迎娶蓝琼缨。1962年,蓝琼缨生下何超琼,英文名Pansy。

拥有荷兰、犹太、中国三种血统的何超琼非常美丽,十几岁时她认识了香港歌星陈百强,还曾经与陈百强一起拍过TVB剧。

随后她去了美国求学,但只要回到澳门或者香港,所有的镜头都会指向她。

何超琼的整个青春,都笼罩在父亲巨大的阴影之下,“从小我觉得很不自由,我的一举一动都受到高度关注,做得好是应该,因为爸爸是何鸿燊。”即使她付出了同样甚至更多的努力,也换不来别人对她个人的认可,“我跟同学们读一样的书、写一样的试卷,拿了满分,人家说我是何鸿燊女儿。为什么这会跟我爸爸有关?是我去考试,又不是我爸爸去考试,他怎么可能影响到我的分数?”

好在何超琼懂得必须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证明自己的能力。众人的关爱和超高的标准,反倒成了她的动力。

接纳人生的不完美

变故从1981年开始。那时何超琼正在美国念市场学和工商管理,传来长兄何猷光因车祸去世的消息。当时二儿子只有5岁,60岁的何鸿燊于是将继承家业的目光投向了长女何超琼。

事实上,这个专业也并非何超琼的初心,她本想学文学,但父亲觉得她更适合理性的专业。和其他儿女不同,她顺从,却又独立。学完商科之后,她又花了两年时间在美国修读室内设计,1983年才回到香港。

经由父亲介绍,何超琼进入法国东方汇理银行当实习生。但因父亲是何鸿燊,大家都很怕给她事情做,为了从事更具挑战性的工作,她选择了辞职。之后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她创办了天机公关公司,并且一手将父亲旗下的“远东水翼船”改组,挽救了原本在走下坡路的企业,手段之妙令她父亲连连称赞。

1991年,何超琼和许晋亨成婚。何许两大家族的联姻是全港的热门话题,婚礼格外隆重豪华,伴娘是梅艳芳,到场的嘉宾是邵逸夫、成龙、陈百强等名流。

1995年,何超琼正式入“信德”做董事。她成立了业务发展推广部门,针对公司古老保守的情况,何超琼对内分析,对外留意公司未来的方向和机会。在澳门回归前娱乐事业不景气时,她在龙头业务——船务上打了漂亮的一仗,终于令父亲真正把事务移交给她。

何超琼努力发展事业时,婚姻出现了问题,于2000年8月末,宣布婚姻终结。后来她曾有过一段短暂的恋情,很快就不了了之。何超琼不避讳地说,目前她单身,虽无子女,但把妹妹的子女视如己出。

从此成为自己的传奇

感情虽无着落,何超琼的事业却越做越好。2003年,何鸿燊的澳门博彩引进美商美高梅集团。两年后,何超琼与美高梅集團合资成立美高梅金殿超濠股份公司,以个人名义进军博弈业。

对何超琼来说,真正影响她一生的男人,是她的父亲。在她眼中,父亲是个有魅力的人,外形潇洒、有亲和力、具有绅士典范。她从父亲那里学到的做生意成功心法是诚意,尤其一定要信守对伙伴的承诺,这影响着她在商界的处世态度。

受父亲的影响,何超琼自小就很有担当,做事讲求实际,从来不在人前落泪,也从来不会在接受媒体采访或被狗仔追踪时失言失态。她旗下公司的员工,私底下喜欢称呼她“大家姐”而不是老板;妹妹何超仪参加香港电影金像奖颁奖晚会,何超琼会为她张罗礼服。她爱用“人生总是会有输赢和后悔,但没有尝试过就一定会输”这句话勉励自己和员工。

2011年6月,美高梅金殿以美高梅中国名义在香港上市,创下580亿元港币总市值,对照何超琼当初的投入成本,7年来投资报酬率高达18倍。如果加上何超琼在信德集团与澳博的持股,光股票市值即高达1230亿元新台币,跃登香港女首富。这也让她首次打入“福布斯2012香港40 富豪榜”的四十强,位列榜上第十二位,超越因分家而身家大减的父亲何鸿燊。

何超琼说:“在一场球赛中,MVP(最有价值球员)可能不是进分最多的球员,常常是助攻最多的球员,作为企业领导者更要有这种气度。”此时,何超琼已经用成就与气度证明,她摆脱了父亲的阴影,建造起属于自己的企业王国。

如果说她年轻的时候,出身名门加上意气飞扬的美貌与聪慧,令她成为港澳两地最具影响力的商界传奇女性,那种美丽曾经惊艳了时光;而时光流转,她如今是一颗光华内敛的珍珠,更善于八面玲珑地整合手头的资源。

如今人们提到何超琼,已经甚少提及她赌王之女的身份,从前,她父亲是传奇,后来,她自己成了一个传奇。有人问起何超琼最希望达成的心愿是什么。本以为她会回答健康幸福事业更成功之类的,但何超琼的答案是:我希望能成为家族的骄傲、地区的骄傲。

(编辑 张秀格 gegepretty@163.com)

近代女商人张幼仪的传奇人生 篇3

关键词:成就,银行副总裁,云裳服装公司

一、张幼仪家世及个人情况概述

1.个人经历。张幼仪出生于1900年, 名嘉玢, 是家中的第二个女儿, 在家兄弟姐妹排行第八。时为宝山望族张府小姐的张幼仪, 虽生于显赫之家, 却性情温婉、知书达理, “幼”意为善良, “仪”表示端庄、正直。人如其名, 从她身上丝毫寻不到贵小姐的娇纵。张幼仪幼年时家教严格, 深知要光耀门楣和尊敬长辈, 所以明白礼数, 循规蹈矩。张家重视教育, 张幼仪12岁时, 被送到苏州第二女子师范学校读书, 成为接受新式文化的女子。15岁嫁给才华横溢的徐志摩, 成为徐家的媳妇, 举止端庄、谨言慎行的张幼仪深受公婆喜爱。徐父觉得徐家能娶到她, 是几世修来的福分。不幸的是, 放荡不羁的青年才子徐志摩, 却认为她是“乡下土包子”, 几乎从未给过她好脸色。

2.感情失意、奋发图强、蓄积能量。结婚不久, 徐志摩远渡重洋, 张幼仪留守在硖石的婆家, 除了带长子徐积锴外, 她还负责掌财理家。张幼仪身上有与自己年龄完全不般配的成熟, 平日里话不多, 一旦说起话来, 必定深思熟虑、掷地有声。家里开办有电灯厂、蚕丝厂、布厂、徐裕丰酱园、裕通钱庄等, 张幼仪不仅能够全面经营管理, 还打点得井井有条, 不俗的商业天赋初步彰显。

1922年, 张幼仪生下第二个儿子后, 被迫和徐志摩离婚。张幼仪离开伦敦, 辗转到了德国, 进入裴斯塔洛齐学院学习。其间, 幼子彼得病逝, 张幼仪内心非常悲痛, 身处异国他乡的她痛定思痛, 坚持念完幼儿教育, 并说得一口流利的德语。当时的她并不知道, 人生道路彻底转轨。张幼仪把自己的人生分成两个阶段:“德国前”和“德国后”。她说:“去德国以前, 我凡事都怕;去德国以后, 我一无所惧。”徐、张离婚后, 徐志摩的父母对她的好, 一如从前。张幼仪在德国读书期间, 徐父、徐母每月寄200美金支持她读书、育儿;回国后, 徐父又将上海的房子赠送给她, 并且认张幼仪做干女儿, 将遗产的三分之一留给她。

二、主政上海女子商业银行, 缔造商业传奇

1.事件缘起。上海南京路红庙旁边, 原有一家“上海女子商业储蓄银行”, 是一些妇女所办, 行内职员女性居多, 但经营不善, 濒临倒闭。此时, 她们看中了张幼仪, 既因为张幼仪四哥张公权在金融界的人脉甚广, 影响很大, 十分有利于办好银行;又因为她漫游欧洲归来, 才学兼优。于是极力动员她放弃东吴大学的教职, 聘请她出任该行副总裁。张幼仪也想在上海干一番事业, 因此就答应下来, 但从档案上看, 没有见到张幼仪当副总裁或副行长等头衔的明确字眼。

上海女子商业储蓄银行经营不善, 问题颇多, 接手后, 身居银行要职的张幼仪把办公桌放在大堂最后角落上, 以便对全行业务和职员办事情况进行监督。她每天上午9时准时上班, 从不迟到;下午5时下班后还请了一位老先生, 专门为她补习中文。上行下效, 张幼仪以身作则, 员工也不敢怠惰, 开始勤奋工作。她本人身体力行, 管理严格认真, 最大程度地发挥留学期间学到的知识和金融才干, 业务打理得井井有条, 又有哥哥做后盾全力支持, 加之上海商业银行的陈光甫和浙江实业银行的李馥荪的帮助, 银行很快反亏为盈, 生意十分兴旺, 每年都有大额盈利。

2.智诚闯难关。在抗战时期, 上海女子银行也面临挤兑倒闭的风险。据张幼仪自己回忆, 当时银行只有四千元的现金储备, 而有位顾客要取走存款四千元, 如果让这位顾客取走了钱, 银行就得关闭。所以张幼仪提议向这位顾客担保, 如果银行倒闭, 会把这四千元留出来, 双方签订契约, 在六个月内连同利息把这笔钱给他。这位顾客说:“如果是你张幼仪告诉我, 你担保这笔钱, 那我相信你。我不相信别人的话, 可是你讲的话我信。”以这个方法解救了银行, 接下来那半年, 张幼仪亲自带着那张保证书, 目的是希望在万一遇到不测的情况下, 希望发现她的人知道, 她对这位顾客有责任。她的这份睿智和诚信, 使女子商业银行渡过了难关。

3.经营成果。上海女子商业储蓄银行很快受到女性的欢迎。顾客们常常拿到支票就到银行兑换现钱, 留够买衣服、化妆品等的零花钱后, 将余额再存入银行。她们还将情人送的珠宝首饰, 存放在女子银行里, 因为这些东西, 是不能让其他人知道的。为了增加吸收存款, 扩展业务, 银行发行“储金礼券”, 专供交际礼品之用。礼券适应了沪上市民红白喜事送礼的习惯, 受到女同伴的欢迎。张幼仪在上海银行界崭露头角, 名噪一时, 她也成了中国女性主持银行的第一人。

三、出任云裳总经理, 云裳时装风靡开来

1927年, 在上海静安寺路一栋三层小洋楼里, 八弟张嘉铸等人合伙创办云裳时装公司隆重开张了, 这是中国第一家专为女性开办的服装公司, 而它当时的总经理便是张幼仪。

1.经营原则。旅欧的经历, 使张幼仪有了异于别人的、新锐的经营视角, 她积极地将欧美社会中最为流行的服装样式引入“云裳”并加以改良, 裁剪缝制完全采用西方流行的立体裁剪法, 使服装造型独特、新颖、考究, 每一款式一经上市, 立刻一抢而光。

在经营中, 张幼仪主要把握以下三个原则:一是采取世界最流行的装束, 参以中国习惯;二是材料尽量采用国货, 以外货为补助品;三是定价力求低廉, 以期普及。第一点是设计风格上的要求, 兼顾了西方流行与中国的习惯;第二点确立了作为材料的国货面料的主体地位;第三点是合理的价格, 使普及成为可能。举例来说, 云裳时装公司的一项专长是制作各种皮货大衣, 它的原料有从东北运来的紫貂皮和银狐皮, 也有从美国、俄国和德国进货的紫貂、灰背和兔皮, 取各地之优势, 使之成品价格低于其他商家。

2.运作策略。张幼仪请从法国和日本专学美术回来的江小鹣先生设计服饰, 翻新花样;邀请漫画家叶浅予为云裳公司画漫画广告, 刊登于《上海漫画》上, 以扩大服装公司的影响力与知名度。在公司运作上, 云裳公司还承办社交、跳舞、家常、旅行、电影等各种场合的新异服装鞋帽及配饰, 并打出诱人的广告———“要穿最漂亮的衣服, 到云裳去;要配最有意识的衣服, 到云裳去;要想最精美的打扮, 到云裳去;要个性最分明的式样, 到云裳去。”还邀请上海的名媛唐瑛为服饰宣传———由她穿着“云裳”的服装, 参加各种社交活动来做“活广告”。

3.“云裳”声名鹊起。名媛的带动作用奇佳, 再加上以不定时的新式时装表演进行推广, 形成了独特的“云裳”风格。如以精美的国货面料设计出适合不同季节穿着的棉、毛、单、夹, 以及丝绸质料的各色大衣与旗袍进行搭配, 既典雅又时髦, 因此深受彼时女性的喜爱。一言以蔽之, 云裳服饰的“中西合璧”符合时代需求。

“云裳”门庭若市, 生意兴隆。在社交场中, 大家闺秀、海上名媛无不以穿着云裳所制服装为荣, 穿云裳时装公司做的衣服, 几乎就是有产阶级女性的象征, 云裳时装公司成了上海女性的时尚之都, 带动了上海流行风潮的更替, 成为沪上著名品牌。云裳时装公司的发展, 带动了上海时装业的繁荣。不久, 云裳品牌走向北京、天津等地, 成为名声在外的时装店。

四、商业传奇背后的多面人生

1.参与政治亦有佳绩。抗战胜利后, 张幼仪因其出色的经商才能, 被任命为民社党执行委员兼财政部长。她管理民社党的财务时, 总能维持着党的一切开支, 在需钱时, 无论多困难她都能筹措到钱来应付, 绝无牢骚、从无怨言。民社党的党人说起张幼仪, 都赞叹不止, 说她有能力, 有魄力, 有温文儒稚的风度, 宽宏大量的气度。民社党在长时期里, 没有发生过经费方面的问题, 这不得不归功于张幼仪的贡献, 因此民社党才有实力被视为第三种势力, 在国共谈判中参与调停。自然, 张幼仪便成为民社党的风云人物。

2.赞助出版《徐志摩全集》。晚年的张幼仪希望自己的孙辈能更多了解徐志摩, 于是她请徐志摩编《新月》的同事梁实秋, 把徐志摩的全部著作编在一起。她让儿子徐积锴从美国的图书馆里找到徐志摩过去的著作, 复印寄给身在台湾的梁实秋, 出版了最早的一套《徐志摩全集》。该书的最大特点是, 书中所收徐志摩的整部著作, 不是重新排版, 而是将原书影印, 另加页码统一编排, 原书中的错讹之处, 每本著作后附校勘表更正。虽是囿于当时的条件, 无意中却保存了徐氏著作的原貌。

张幼仪承受过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 同时也有所收获, 虽然事出无奈, “我要为离婚感谢徐志摩。若不是离婚, 我可能永远都没有办法找到我自己, 也没办法成长”。未获得爱情, 却获得了财富、声名、尊敬、长寿, 张幼仪虽然不容易, 却也达到了那个时代女性所能达到的最高成就, 可谓名利双收了。

参考文献

[1]张邦梅.小脚与西服[M].黄山书社, 2011.

[2]韩石山.徐志摩传[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1.

[3]丁言昭.徐志摩的元配夫人张幼仪:在现代与传统中挣扎的女人[M].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4]张放, 陈红.朋友心中的徐志摩[M].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2.

山村女教师的传奇人生 篇4

2006年7月13日一大早,郜艳敏带着女儿走上了回老家河南的路程。下岸村——灵山镇——曲阳县——石家庄——郑州——许昌——襄城——双庙——花行村,每个地方,都留有她刻骨铭心的记忆,12年前,她就是顺着这条道路外出的,就是这条道路,让母亲哭瞎了双眼,让父亲病倒在床上。

如今再踏上回家的路,郜艳敏已经30岁了,可爱的女儿刘烁也9岁了,开学就要上小学三年级了。

7月13日22时,经过一天的奔波,郜艳敏在郑州下了火车,在郑州打工的叔叔、婶婶、姑姑还有二弟在火车站接到了她,回到了久别的家。

不堪回首的12年,郜艳敏已经从痛苦过渡到了沉默,从沉默又转变成了坚强。

1994年的端午节,外出打工的郜艳敏准备在石家庄坐车回老家帮助收麦子,在火车站的售票厅内,两个自称贵州的妇女主动搭讪,说有一家效益不错的工厂要招工人,可以介绍郜艳敏去打工。

在那个夜里,郜艳敏被带到了一个被大山环抱的小山村,她被拐卖了。

这是一个叫做下岸村的小山村,距离最近的村庄有3公里,距离公路8公里。

哭喊,吵闹,一切都无济于事,在这个偏僻的小山村里,被拐卖的女子不止一个,贫穷和闭塞,致使当地的女孩没有人愿意嫁到这里,买媳妇成了这里的“风俗”。

郜艳敏所要嫁的丈夫,弟兄4个,他排行老三。大哥是买的媳妇,过了几年留下个孩子后,媳妇就走了,再也没有回来过。二哥娶的是当地的姑娘,老四走出了山外,当了上门女婿。

在严密的看管下,郜艳敏以这样一个方式嫁了人。寻死,3次都没有如愿,对于家的渴望只能寄托在夜晚天空的星星和月亮上。

郜艳敏再也不愿意提起那段往事,做了孩子的妈妈后,坚强成了她唯一的选择。

被拐女山沟里弹起《凤凰琴》

下岸村有40多户,200多口人,受自然条件限制,只能靠天吃饭。村里原来有一个小学校,几间教室很破,也有两三个老师。因为村里穷,再加上路不好走,吃水也困难,每次挑水,都要走30分钟的山路。闭塞和贫穷,老师们不愿意到这个地方工作。

“学校里缺老师,就想在村里找个代课的,找遍了整个下岸村,就我初中毕业,这样我就当上了老师。当了大半年后,女儿快出生了,我就回家了。当时代课工资特别低,每月只有100多元。生完孩子我也没再去代课了。我去山下的烧砖窑场干活,每月能挣三四百元。”7月14日的上午,在郑州市西韩寨的一出租房内,郜艳敏用一种低沉的语调讲述着过去。

2000年时,曲阳县里搞合校并点,下岸村高年级学生并到了辉岭小学,辉岭村离下岸村有好几里路,要翻一座大山,村里保留了一个教学点,教一二年级的孩子。

“可正式老师都不愿意来,眼看村里一二年级的孩子们都要辍学了,在这种情况下,辉岭小学校长马民家打听到我曾代过课,家长反映教得还不错,多次找我做工作。开始我不愿意,后来家长们领着孩子也来找,我心软了,就答应下来。我当时想的是,下岸村穷,跟村里人没知识也有一定关系,我教了这些孩子,男孩子长大后不再像祖辈一样,放羊挣钱,挣钱了买媳妇,买了媳妇生小孩子,小孩子再放羊再买媳妇。”郜艳敏说,自己的初中文化和外出打工的经历已经成为了村里最有文化的人了。

目前下岸教学点只有郜艳敏一个老师,16个孩子分成两个班,上一、二年级。郜艳敏还开了体育、音乐等课,每天虽然很累,但一看到孩子们能读书了,成就感油然而生。

2005年11月份的时候,社会上的好心人捐赠了一台电脑。现在这台电脑放在郜艳敏的家里,她常把孩子们带到家里,学习打字和画图。这些基本知识是郜艳敏自己从外面买些电脑方面的书,先自学,然后教孩子。因为条件简陋,平时体育课郜艳敏就领着孩子们做做游戏,带着他们在不大的校园内跑跑步。教孩子们唱歌跳舞都是在郜艳敏的家里,《兰花草》《蜗牛与黄鹂鸟》《让我们荡起双桨》,还有一些流行歌曲,《两只蝴蝶》、《我是你的玫瑰花》孩子们都会唱。

条件虽然艰苦,但是在这片不大的天地里,郜艳敏和学生们看到了希望。

成名后压力让她想退缩

去年,曲阳县当地的摄影家刘向阳来深山拍片时发现了郜艳敏,便把她的经历发到了网上。郜艳敏的事迹引来全国多家媒体的关注,许多读者都被她的执著与坚强所感动。有一家企业给学校修缮了教室,还有热心读者给学校寄来了捐款,资助孩子上学。今年六一节前,在一家热心企业的帮助下,郜艳敏和她的16名学生第一次走出大山,去天安门观看了升旗仪式。

“那天,孩子们都很高兴,他们大部分人是第一次坐汽车,在天安门广场看升国旗的时候,他们挥舞着国旗,站得整整齐齐。那一刻,我觉得自己很幸福。”

成了公众人物,本应该也能成为事业新的起点。但是让郜艳敏始料未及的是,来自各方面的莫名压力让她无所适从。

从5月份开始,村里通往外边的两个路口就被人把守着,不允许郜艳敏外出。更不允许记者采访郜艳敏。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都被阻挡在村外。在这段日子里,郜艳敏仅仅外出一次取包裹,最早披露此事的刘向阳也被莫名其妙地停职了。

“我觉得很对不起公公婆婆。虽说我是买来的媳妇,可公公婆婆待我不薄,很支持我教村里的孩子们念书识字。我的事情被媒体报道后,就不断有人来打招呼,不让我接受采访了。公公婆婆受到惊吓,成天不安,婆婆本来就有气管炎的病,这一段病情加重了。丈夫也随着村里人到山西打石头去了。现在家里就我、公婆,还有两个孩子,一天七节课,还得做饭,身体累,心更累。总害怕我的事会给家人带来不幸。”郜艳敏现在还心有余悸,担心这次接受记者的采访,会对自己的将来产生难以预料的后果。

“我感谢所有帮助过我的热心人,是他们的鼓励,使我能在这里坚守下去。听说刘向阳大哥不能上班了。如果他因为我的事受到了连累,我觉得自己愧对向阳大哥。别的话,我也不想多说。”刘向阳是最早报道郜艳敏事迹的人。郜艳敏说,以前对记者说过,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名正式教师,从现在情况来看,这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她也不想再提起了。

捐款带来的难言苦衷

如今,郜艳敏在老家的户口已经被注销了,现在的户口是在当地入的。在她的身份证上,郜艳敏的名字换成了“高彦敏”,出生日期也变成了1972年7月7日。但是这个身份证却让郜艳敏吃尽了苦头。

6月5日,保定市农业银行给郜艳敏寄来了一封信,在信上,她被告知,有一笔来自国外的汇款,要她尽快去取。

“可是我的身份证不对,我也没有办法出去,村里的干部去镇里的派出所给我开外出证明,但是另外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自从不断有捐款汇给郜艳敏后,镇里面就成立了一个“慈善基金会”,要求所有的捐款必须存到基金会里面去。作为村里,也需要这笔钱来修路用。

一不小心,郜艳敏就成了矛盾的根源,她想摆脱,但是她自己根本没有这个能力。

这笔钱共250美元,是一位美籍华人寄来的,在他给郜艳敏的信上,明确说明,这笔钱要她自己做主,可以补贴家用,也可以用做学校建设上。

“这笔钱我不要,我让他们去取,可是镇政府和村委会没有协调好,我很难受,没有想到这个事情这么难办。”郜艳敏承认,镇上和村委会都给过自己很多帮助,也许他们都没有错,可是究竟谁错了呢7难道是自己做错了吗?郜艳敏找不到答案。

如今,郜艳敏成为了村里面最有威信的人,村民推举她为村党支部书记候选人。

“如果下岸教学点不被取消,这样的日子再穷再苦,我也想坚持下去。可现在有一种说不清楚的压力,让我觉得很寒心。”回到郑州,见到了亲人,郜艳敏把自己的苦衷说给了自己的叔叔、婶婶和姑姑。

中国首富:王传福传奇 篇5

十多年来, 王传福一直把品牌放在企业发展战略的关键位置, 走出了一条卓越的品牌之路, 把比亚迪打造成了世界名牌。

自主品牌的一面旗帜

1995年2月, 29岁的王传福正式下海, 成立了比亚迪公司。王传福和20多人组成的团队, 开始了艰辛创业。

1997年, 比亚迪已经成长为一个年销售近1亿元的中型企业。2002年7月, 比亚迪成功在中国香港主板上市。在镍镉电池市场, 王传福只用了3年时间, 便抢占了全球近40%的市场份额。

有一种说法, 世界上每3部手机, 就有一部手机的电池是王传福的比亚迪生产的。对照官方数据:比亚迪生产的锂电池占全球市场份额60%, 王传福成为当之无愧的“电池大王”。

2003年1月23日, “电池大王”王传福开始进军汽车业。比亚迪与西安秦川汽车有限公司签订收购协议, 收购秦川汽车77%的股权。比亚迪成为继吉利之后国内第二家民营轿车生产企业。

2008年9月27日, “股神”巴菲特的投资旗舰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旗下附属公司中美能源控股公司宣布以每股8港元的价格认购比亚迪2.25亿股股份。巴菲特投资代表了对比亚迪发展前景和品牌价值的认可。随着巴菲特的持股, 比亚迪的股价一路攀升, 这也让王传福快速登上了中国内地的首富宝座。

相隔5年, 王传福用业绩证明了自己决策的正确。如今, 比亚迪已在西安、北京、深圳、上海建成四大汽车产业基地, 在整车制造、模具研发、车型开发等方面都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产业格局日渐完善, 迅速成长为中国最具创新的新锐品牌。

企业品牌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随着行业竞争的加剧, 企业品牌的建设已成为比亚迪经营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王传福清醒地意识到, 相对于国外企业对品牌的重视, 目前, 我国企业在品牌经营上与国外跨国公司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在国际市场上, 我国商品拥有自己品牌的仅占1/3, 另外有1/3没有品牌, 有1/3打的是外商品牌。我国企业品牌竞争力弱, 造成产品档次低、价格低、附加价值和超额利润低, 在国际市场上没有竞争力。因此, 我国企业的当务之急应该是在不断提升品牌形象力的基础上, 创造和发展自己的知名品牌。

对此, 王传福有着清晰的品牌发展战略。他认为, 培育自主品牌是衡量自主创新的重要标准, 是一个企业能否发展、维持下去的重要因素。“为什么培育自主品牌是衡量自主创新的重要标准呢?因为品牌竞争力已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体现。能否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自主品牌, 使之成长为世界名牌, 进而使企业成长为世界级公司, 已成为衡量我国企业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能否实现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努力创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自主品牌并形成自主品牌体系, 应该成为我国企业创新发展的目标。”他说。

在进入汽车业之前, 比亚迪是做电池以及手机零部件代工, 在这些领域虽然比亚迪做得很好, 但还谈不上是自主品牌。尤其是手机零部件代工, 基本处于帮诺基亚、摩托罗拉等国外大企业打工的弱势地位。

因此, 王传福虽然居于行业领先地位, 但是也依然觉得不满足, 他一定要拥有能与国外一流品牌平起平坐的大品牌。于是2003年, 王传福当机立断快速进入汽车制造业, 他要打造比亚迪的制造业帝国, 打造比亚迪的百年品牌。

作为国内第一家独立收购轿车整车厂的民营企业, 比亚迪汽车从2003年组建的第一天起, 就确立了自身的产业目标:打造民族的世界级汽车品牌。王传福要的就是由自主品牌带来的核心竞争力。

经过五年的开拓, 2008年9月比亚迪首次从奇瑞手中接过了月度销量冠军的锦旗。这也是自主品牌汽车在过去数年中首次出现“城头变换大王旗”的局面。被奇瑞垄断多年的自主品牌月度销量冠军, 首次被比亚迪夺去。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 在9月轿车企业TOP10中, 比亚迪首次跻身其中, 并以第7排名超过排名第9的奇瑞, 比亚迪首次成为自主品牌车企的冠军。

毫无疑问, 奇瑞是自主品牌的一面旗帜。多年来, 奇瑞汽车牢牢占据中国民族自主汽车品牌的头把交椅, 高立中国民族汽车工业的潮头。这一次被比亚迪迎头赶上, 比亚迪也开始“一览众山小”。这一刻比亚迪的品牌效应已经形成了。

从进入汽车制造领域初期的股市风波, 到开发的第一款车的无奈被毙, 到F3的高调上市, 最快突破十万辆, 再到F0上市首月就销售突破万辆, 到股神巴菲特18亿港元入股比亚迪, 再到双模电动车F3DM上市, 比亚迪汽车走过了一条由受外界质疑到众星捧月的品牌之路。

面对比亚迪汽车在市场上的优异表现, 王传福骄傲地宣称:“自主品牌汽车的路还很长, 但我对自主品牌汽车的未来充满信心, 汽车是属于中国人的产业。”王传福对中国汽车业的现状很不满, 他认为国有汽车企业几十年来碌碌无为是非常可惜的。

王传福坚信中国汽车的自主品牌一定有崛起的那一天。他说:“从合资品牌的一统天下, 到合资的强势指导, 再到自主品牌的快速成长。自主品牌的亮剑交锋, 合资品牌退守高端, 到自主品牌挺进高端, 这是我们对未来的看法。”

“比亚迪”这三个字凝聚了比亚迪人十几年的心血。1993年, 王传福被中国有色金属研究院公派到深圳比格电池公司担任总经理, 也许是受“比格”电池公司名称的影响, 王传福随后把自己创立的公司取名叫“比亚迪”。有点像外国名字, 这从一开始就体现出王传福国际化的野心。

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在谈到为什么给自己的公司取名叫“阿里巴巴”的时候说, 因为自己想做一家八十年历史的国际化的互联网公司。在取名的时候, 就不能太中国化, 必须让全世界能够接受。思考了一段时间, 马云就想起《一千零一夜》故事里的《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 于是就给自己的公司取名叫“阿里巴巴”。“阿里巴巴”四个字, 体现的是马云力图占据全世界互联网制高点的野心。果不其然, 马云创立的B2C模式, 与雅虎的门户模式, 谷歌的搜索模式, 亚马逊的C2C模式并称为四大互联网商业模式。

王传福又何尝不是如此, 他给自己的公司取“比亚迪”这个一点都没有中国特色的名字, 正体现了王传福迫不及待地要进入世界市场。王传福要做世界第一, 而不仅仅是中国第一。在电池领域, 王传福已经做到了。那么在汽车领域, 他也没有让那些关注比亚迪的人失望。比亚迪的英文缩写BYD, 有一番特别的含意。BYD有人说是bring you dollars“带给你美元”的意思, 这是看到了比亚迪公司优异的业绩, 在电池和汽车领域的所向披靡。而王传福对BYD的解释是bring you dreams“带给你梦想”, 王传福有他的梦想, 这不是财富梦想, 而是要用技术来改变世界, 用比亚迪的电池技术, 把人类带入电动车时代。

对于汽车来说, 车标也是非常重要的。车标是汽车生产企业的品牌形象标志, 它蕴含着企业文化和品牌内涵, 是企业的灵魂。例如大众的两个W车标, 奥迪的四环车标, 这都让人一看就能记忆犹新。

反观大多数国内汽车企业的标识设计, 则是理念老化, 以图解式为主, 往往过于强调企业的名称、个性特征, 与消费者的距离较远。这样陈旧的车标很难树立国产汽车国际化的品牌形象, 体现简单、亲和、时代感的国际潮流。所以, 近些年, 为了适应市场发展和竞争的需要, 国内自主品牌掀起了换标的风潮。从2006年初开始, 江淮、长安、海马等中国自主品牌汽车悄悄换下了老车标, 各自启用了内涵更为丰富、更有创意的新标识设计。

比亚迪当然不甘落后, 为了提升品牌价值, 走向国际市场, 比亚迪汽车也要设计出让人过目不忘的车标。此前比亚迪蓝白相间的LOGO一直被认为抄袭了宝马的LOGO。这倒符合比亚迪一贯喜欢模仿国际品牌的风格。后来考虑种种原因, 2007年10月比亚迪汽车推出了新车标。新车标不再沿用原有的蓝白相间色, 图案改为椭圆形状, 中间就是比亚迪的缩写BYD, 并加入了光影元素。字体的排列、图形的颜色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突出了比亚迪汽车创新、科技的企业文化精髓, 给比亚迪品牌注入了新的内涵和活力。

造物先造人

比亚迪是一家年轻的企业, 从创办至今不过十几年的时间。在比亚迪的企业文化中, 很重要的一个原则是“重用年轻人”, 用比亚迪的话说叫“造物先造人”。

比亚迪造手机电池, 造汽车, 它必须要有一支攻关能力强大的工程师队伍。王传福培养工程师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重用大学生”。他说:“比亚迪除了压力机是买的以外, 所有的设备, 焊接线、图装线、焊接总装甚至人才都是自己造的。比亚迪一年招募几千名毕业生, 是因为明白造车需要先造人的道理, 我们先把专业人才给造出来, 然后把设备造出来, 再把产品也顺便造出来。”

“我有三万名中国的工程师, 这和三万名美国的工程师, 成本会是一样吗?这个世界就这么不公平。但他们的价值, 创造力可以说几乎一样, 甚至中国人比美国还强一点, 中国不像美国人那么享受生活, 中国人是工作第一。因此, 我觉得中国企业家很幸运, 上帝照顾了我们, 把这么优惠的东西放到我们这边来。但是我们为什么搞不过他们?因为我们过去只懂管工人, 不懂怎么把工程师组织起来。‘中国制造’今后的优势还很大, 关键是利用好中国的高级人才和低级人才, 让其淋漓尽致地发挥。”

王传福所说的三万人的工程师队伍, 其实大都是毕业不久的年轻人。王传福不迷信海归专家, 他自己就是电池领域的专家, 自己也有一个从年轻人成长为顶梁柱的过程。因此他更喜欢培养大学生, 也更喜欢把他们放到重要的岗位上委以重任, “中国的学生多聪明, 他们缺的只是机会。”王传福身边的副总裁, 绝大部分是学校一毕业就进入比亚迪的。

正如王传福所说的:“我们要利用中国人的优势, 外国人是生活第一、工作第二, 中国人是工作第一, 星期天、星期六都可以上班;国外不一样, 国外七、八月份就是假期了, 工作全部扔到脑后去。我们的员工, 我们的民族决定了我们的优势, 我们要成为世界第一, 我们靠什么?就靠人的资源。”

如果有什么事是王传福创业觉得最难的, 那就是如何发挥人的主动性。“在比亚迪, 人是每一个关键节点、每一种战略打法的最终执行者。对工人, 高压、高薪的结合可以对效率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 但对于知识结构高、价值观和自尊心都很强的工程师这一套是行不通的。只有通过建立文化认同感, 让他们追随你的理念。”王传福说。

比亚迪的工程师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硕士、博士、博士后。尤其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 博士很有点被神化的感觉, 似乎一进企业就应该是解决所有技术问题的高手。但他们的强项往往是扎实的理论功底, 而缺乏实际操作的经验。因为被推得很高, 却又在短期内做不出成绩, 这些人没有发挥出价值, 就选择了离开。王传福也曾在这样的问题上有过失误, 后来他总结出一套办法, 博士们一进门就先把他们拉下“神坛”, 事先就声明博士们某些方面还要向工人请教, 在一些方面甚至要从头学起, 这样技术队伍的氛围就融洽了很多。

“任正非应该知道我这种感觉。企业家对于技术人员要有耐心, 不能我今天投入以后, 6个月就要收到利润, 这是做不到的。技术还要通过一个产品来表现, 你要给他一定的时间和耐心, 同时对技术人员要理解。因为技术人员有很多缺点, 不会拍马屁, 经常给你挑毛病, 不会受压。你给他高压, 他说我在哪儿找不到饭碗, 为什么一定要在你这儿做?技术人员跟一般的工人不一样, 工人你给他收入提高, 他就很高兴地给你干。但技术人员要是认同你这个人和理念, 钱再少他也愿意跟你干。”王传福说。

王传福非常信任他的工程师们, 大胆地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做。他说:“比如说我做F3或者F6, 我如果把这款车的设计给欧洲做的话, 就像我们一些同行现在做的一部车至少2000万欧元。我们的车如果自己的工程师做这些图纸, 画这些图根本不需要多少钱。2000万欧元, 相当于2亿元人民币, 你想想2亿元人民币可以养多少人?”

王传福曾有一段话表达了他的人才观, 他说:“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说, 人有五个不同层次的需求, 不同的人更有不同的需求。对普通员工, 我给他们稳定的收入, 安全、优美的环境;而对高级管理人才, 则要满足他更多的需求, 这样就能将优秀的人才留在自己的身边。”

王传福认为, 在中国有两个层次的人才, 一个是受过高等教育的高级知识分子, 另一个就是普通的工人。对于这两类不同的人才, 他有着不同的应对办法。对于工程师, 王传福总是给他们以自由发展的空间, 让他们觉得继续在比亚迪工作下去是值得的, 骄傲的, 发展空间很大。而对于上万的产业工人, 王传福尽量提高他们的工资及福利待遇, 让他们在比亚迪能够安心地工作, 赚到比较令人满意的工资。

比亚迪的员工绝大部分为女性, 男女比例高达1:10。某位员工甚至开玩笑地说:“比亚迪的男工真的非常抢手。”按照比亚迪的内部规定, 工厂基本上不允许员工离开厂区, 因为曾经有过女工被骗钱财的事情发生。在休息日, 工厂尽量安排员工加班, 除了保证安全外, 还会让工资有所增加。与此相对应, 如果某个班组经常不加班, 员工就会有怨气, 所以比亚迪的员工节假日加班都是高高兴兴的。

比亚迪的职工宿舍8人一间, 左右两边四张上下单人床, 床与床之间只有一个很窄的过道, 没有桌子。房间内没有任何插销, 电器不允许使用, 晚上统一熄灯, 在车间内, 水杯被摆放得非常整齐, 吃饭到厂区中心的万人大食堂就餐。

显然比亚迪实行的是一种军事化管理。但是与军人出身的任正非不同, 王传福跟军队其实不沾边。王传福是看到了军事化管理中蕴藏的效率, 因此他最崇尚“军队—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公司模型。

王传福说:“有人认为公司军事化管理是一种简单粗暴的管理, 其实说这话的人根本就不理解军队的管理, 更不懂管理。作为公司, 攻关作战就要有军队的作风, 上下一条心, 劲往一处使。同时公司还应该承担教育的责任。有人担心人才自己培养, 走了咋办?其实, 作为企业家, 是不应该计较这样的得失的, 你在为他人培养, 那别的企业不是也在为你培养吗?机会成本是对等的, 又有什么得失呢?再者, 一个企业, 一定要让职工有家的感觉, 你是企业家, 就像家里的老父亲和老母亲事事为儿女着想一般, 事事也要为职工着想。你只有将他们照顾好, 他们才会照顾好你的公司, 进而照顾好你的利润。”

王传福就是要给员工家一样的感觉。王传福是安徽人, 而在比亚迪, 一半左右的员工来自于安徽。因此在比亚迪也用一种地缘文化来给员工们带了家的温暖。

创业至今, 比亚迪搬了4次家, 从莲塘到布吉, 从龙岗到葵涌。从当初租下2层小楼, 到现在面积巨大的花园式厂区。王传福说, 除了公司必需的扩张以外, 他下决心要建立葵涌厂区, 是希望给所有职工一个充满阳光、充满温暖、气氛宽松、利于创新和安身立命的家园。

“职工来比亚迪寻找发展, 有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财富的, 有在这里找到自己另一半的, 也有成家立业结婚生子的, 他们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家。”因此王传福在比亚迪修起了亚迪村, 作为那些在比亚迪工作5年以上的员工福利房, 每平方米, 他从公司的利润中补贴1000元钱。他为职工建起了亚迪幼儿园、亚迪小学甚至和深圳中学联办建立亚迪分校。他说, 这些孩子也可以说是比亚迪人的后代, 他没有理由不让他们受到良好的教育。

王传福甚至还拔了一笔专款, 办起图书馆, 竖起了黑板报, 办起各类技能学习班, 甚至亲执教鞭, 毫无保留地向员工传授高科技知识。在他的鼓励下, 员工还成立了文学社、书画社、艺术团、英语协会等。

王传福把比亚迪当一个家在建, 他让员工们在比亚迪找到自己存在的归属感。

非复印式管理

一个成功的企业背后必定有成功的企业文化, 也必定有一个卓越的企业家。作为比亚迪的创始人, 王传福身上的激情、创新、执着、务实品质也融入到这个企业, 让比亚迪打上浓重的个人烙印。

有人说, 王传福是比亚迪的灵魂, 在比亚迪的发展历程中印上了明显的王传福个人色彩。比亚迪能够从一个1995年初创时仅有20多人的小厂, 发展为横跨IT和汽车两大产业群的中国制造业巨头, 这是一个传奇, 这个传奇是王传福一手缔造的。

比亚迪的员工们谈到王传福, 钦佩之情总是溢于言表。

毋庸置疑, 王传福是比亚迪的领袖, 比亚迪的每一个重大决策都要王传福拍板, 他甚至不用与其他高层领导商议, 不在乎其他股东提出质疑, 也不屑中国香港的基金经理们说三道四。“我觉得在比亚迪走过的路来看, 我的决策有98%以上是正确的吧!”王传福自信地说。

不管这种决策过程是否科学, 但高速成长的15年间, 比亚迪就是这样走过来的, 员工们对王传福很信赖, 似乎没有人对他的决策产生过怀疑。王传福也相当自信:“厂里还有谁比我懂呢?”

王传福不像是其他公司以管理为主的总裁, 他更像一个专家。王传福认为他要对他的制造王国负责, 就需要一段时间让自己成为一个专家, 他习惯于此。只有这样他才有把握掌控他对技术和市场的判断, 并把制造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摸透, 从而寻找出一种方法把成本压到最低。

在收购秦川, 涉足汽车制造业的时候, 王传福承认他当前最急需的是人才。但他只喜欢技术型的人才, 他愿意看到他们按照他曾经走过的路径成长, 从技术型向管理型逐渐拓宽, 直至二者的完美结合。

王传福就是走过了一条由技术通向管理的路, 直到今天他还是习惯主抓研发和市场这两个领域。在比亚迪的研发中心、市场部, 云集了一批业界精英, 而这两大部门直接由王传福负责, 没有任何中间层。王传福将其比喻为“非复印式管理。如果意见一层层地下达, 就像一张第五次被复印的纸, 等信息传达到他时, 已经和原来的意思大相径庭了”。王传福说, 研发和市场是比亚迪成功的两翼, 作为领军人物, 他要随时把握市场脉搏和技术走向, 而这种垂直管理, 就能让他把握市场和技术最前沿的动态。

王传福的管理是非常细致的。他说:“每个工艺的改造我都会亲自查看, 包括每个项目的设计改造, 都会一一过问, 我还是个技术型的企业家。”不过随着比亚迪的事业越做越大, 王传福也有些力不从心, 他说:“企业里每一个地方我都很熟悉, 不过现在我管得比较粗了, 有些新做的东西我也不清楚, 没以前管得那么细了。”

王传福对管理学, 对公司治理这些东西不是太在意, 这与他是工程师出身有关。他说:“我也读过一些管理方面的书, 但刚拿起来就放下了, 我觉得书中的那些东西和现实比起来, 太简单了。”王传福的说法有些道理, 现在中国的管理学书籍大部分都是西方过来的, 有的并不是很符合中国国情, 对中国的企业家的指导意义并不大。

王传福管理风格追求简单明了。比亚迪的组织架构, 按照他的标准, 也要尽量做到简单明了。王传福很欣赏自己的“非复印式管理”, 他说:“在市场管理上, 我们特别强调信息流要努力做到单纯, 最简单的就是市场和研发在我个人身上合而为一!企业做大, 有所取舍, 我可以把财务和生产层次化, 少管一些。我不认为管理一个企业很麻烦, 只要把研发和销售抓住, 企业再乱也乱不到哪里去。”

正如他自述的“我的性格比较急, 属于快来快去的个性”, 王传福胸怀坦荡, 追求简单, 追求透明。比亚迪所有办公室都是玻璃墙, 从外面可以看到里面的一切, 就连高层领导开会的会议室也完全透明。

文化成为企业发展之魂

企业文化是一种新的现代企业管理理论, 肇始于1981年, 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教授泰伦斯·迪尔和麦肯锡咨询公司顾问艾伦·肯尼迪合作出版的著作《企业文化:企业生存的习俗和礼仪》一书。该书在1981年7月出版后, 就成为最畅销的管理学著作。后又被评为本世纪80年代最有影响的10本管理学专著之一, 成为论述企业文化的经典之作。它用丰富的例证指出:杰出而成功的企业都有强有力的企业文化, 即为全体员工共同遵守, 但往往是自然约定俗成的而非书面的行为规范。

企业文化的概念自从提出以来, 广受管理学界的关注, 沿袭至今, 几乎每一个大企业都要构建自己的企业文化。关于企业文化的定义也越来越多, 大致来说, 企业文化就是在一个企业中形成的某种文化观念和历史传统, 共同的价值准则、道德规范和生活信息, 将各种内部力量统一于共同的指导思想和经营哲学之下, 汇聚到一个共同的方向。企业要真正步入市场, 走出一条发展较快、效益较好、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使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子, 就必须普及和深化企业文化建设。

从1995年建厂, 到今天比亚迪已经走过了十五年的历程, 在这十五年中比亚迪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比亚迪是这样概述自己的企业文化的:

比亚迪坚持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方针, 尊重人、培养人、善待人, 为员工建立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工作和发展环境。公司在持续发展的同时, 始终致力于企业文化建设, 矢志与员工一起分享公司成长带来的快乐。比亚迪坚持不懈, 逐步打造“公平、务实、激情、创新”的企业核心价值观, 并始终坚持“技术为王, 创新为本”的发展理念, 努力做到“事业留人, 待遇留人, 感情留人”。比亚迪的远景目标是在IT零部件产业领域, 成为世界顶级的通信和电子产品制造商。汽车产业领域, 锐意成为中国汽车市场的领导者之一。在电动汽车方面, 比亚迪将利用独步全球的技术优势, 不断制造清洁能源的汽车产品, 开创世界电动汽车新时代。

这里提到了“公平、务实、激情、创新”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和“技术为王, 创新为本”的发展理念。这两点是比亚迪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技术为王, 创新为本”无需赘言, 这是比亚迪发展的根本。

“公平、务实、激情、创新”的企业核心价值观是王传福在总结比亚迪发展的风雨历程得出来的:

1、公平。公平是座天平, 是一种平衡。天平的刻度盘就是一个标准。没有标准就无法体现平衡。比亚迪要达到“公平”, 我认为以下二点是关键:

法制化, 即制度的保障。公平的贯彻必须有共同的准则, 那就是制度。没有共同的准则, 那谁也说不出什么是公平, “公说公有理, 婆说婆有理”。其结果谁都可以给自己贴上“公平”的标签。有了制度就有了标准, 就有了衡量事非的准绳, 才有了公平的基础。人事部及其他各部门为公司制定了系统的制度, 这些制度就是准绳。保证制度的权威性, 公平才可以落地生根。如人事部实行的晋升考核制度, 就是为员工的晋升提供一个公平的舞台。

基于事实的判断。它的反面是“暗箱操作”, 是“权谋文化”。“指鹿为马”是“权谋文化”的典型。如果不以事实为依据来判断, 那再好的制度也无法维持下去。“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中国共产党也因此能战无不胜。“基于事实的判断”的指导思想, 保证了公平, 也是民心所向的重要原因。

“制度保障”与“基于事实的判断”的关系, 就是依据制度, 进行客观公正的判断。其范围包括公司的员工、客户、及所有供应商。

2、务实。或许谁都知道, 务实才能成事。可有谁真正给“务实”下过确切的定义呢?有人说, “务实”就是实干, 那实干又是什么呢?有人或许会想到:“实”与“虚”是一对的, 那做事多的就是实, 那动口讲课的, 搞管理的就不“务实”了吗?“务实”就是“快速行动的能力”, “务实”的核心, 就是执行力。

市场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中, “计划不如变化快, 变化不如电话快”, 快速行动的能力, 高效率的工作能力, 将会把“务实”的精神内涵阐述得更加辉煌。

比亚迪能够超速成长, 与比亚迪的决策层能够敏锐及时地把握市场是密不可分的。从当年的快速切入锂电池, 到去年的先人一步跨入汽车行业。比竞争对手快的行动和应变能力, 使比亚迪一次又一次夺取发展先机, 快速地发展飞跃。

另外, 比亚迪从不盲目地宣传或广告, 而总是默默无闻地挖掘自身的潜力, 脚踏实地地做事, 增强内在的竞争力。这样就避免了泡沫的成分, 促进公司健康发展。比亚迪研发的指导思想同样是紧跟市场, 从客户的需求出发, 坚持独立自主, 低成本、务实高效的路线;而不像某些电池企业盲目引进国外生产线, 造成巨大的浪费。

3、激情。从企业的角度具体地说, “对组织目标的自主承诺, 高度的敬业精神”就是激情。认同企业, 并为企业自主地努力工作, 把工作当成一种乐趣。我们的远景是将比亚迪发展成集电池、材料、电子和半导体于一身, 实现包括镍镉、镍氢、锂离子电池、LCD、精密注塑等的电池产业群的世界第一, 实现包括电动汽车和传统汽车的汽车产业群的全国第一。我们的员工都有机会参与这一使命的实现, 也为员工提供了大量发展的机会。此外, 还有物质的奖励如进步奖、最佳员工奖、服务年资奖, 工作的奖励如晋升、岗位的轮换等, 后勤的保障如房车待遇、亚迪学校, 技校培训等。这些都将激发我们的激情。

4、创新。从无到有是创新, 排列组合也是创新。对一个公司而言, 创新不仅仅是技术, 也不仅仅是制度, 更重要的是观念的创新。而观念的创新也是最困难的事。

“没有先例”, 往往是人们用来反对新主张常用的话。而创新的精神核心往往就是“否定与批判”。所谓“不破不立”, 环境不断变化, 市场不断变化, 敢于否定陈俗, 敢于否定自己, 不能不说是一种超越。《差距》的作者姜博士就曾提出“在否定与创新的基点上重建中国公司持续战略”的观点。过去和目前的成功往往让人陶醉在经验的教条, 而有位哲人说过一句话, “成功是个蹩脚的导师, 他不会带领你走向下一次的成功”, 面对不断变化的情况, 也只是不断的创新才能够保持竞争的优势。

女摄影师们的传奇人生 篇6

“一代摄影大师背后的女人”——绮尔达(1910~1937)

一代摄影大师罗伯特·卡帕在战场上为了达到拍摄的最好效果,经常冒着生命危险去抓拍战斗场景。卡帕是个内心坚强的男子,然而,就在1937年7月30日清晨,卡帕哭了。他身体僵直地站在火车站月台上,在等候心爱的女人绮尔达·塔罗的棺木。正是这个女人成就了卡帕的辉煌。

绮尔达是德国籍犹太人,没有认识卡帕之前,绮尔达是个自由派女青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她遇到了男摄影师罗伯特·卡帕,协助卡帕摄影并做了一位战地摄影记者。卡帕被活泼、开心、勇气十足的绮尔达深深吸引,从此两人成了深爱彼此的情侣。她给卡帕什么,他便得到什么。他只有一个欲望:娶绮尔达。但是,她总说不嫁,在爱情上她需要自由。

思想上的共鸣和工作上的同心协力使他们的关系不仅限于情人,他们还是朋友、兄妹和工作伙伴。绮尔达带着自己的洛莱法兰克斯相机与卡帕一起去巴塞罗那、马德里、毕尔巴鄂,到阿尔梅利亚和格拉纳达之间的山区进行拍摄。卡帕从一个战场到另一个战场,然后回到巴黎去推销两人合作的照片。阿拉贡的《今晚》报发表他们的报道,《见闻》、《生活》、《视点》也有他们的新闻。这些文章有时署名卡帕,有时是卡帕与绮尔达。他们梦想有一天共同创建一个摄影社,里面工作的摄影师都是自由独立的,是自己摄影的所有者,对自己的工作负责,在属于自己的机构里工作;不用再花尽精力去跑报馆编辑室;不接受照片刊登时不署上作者的名字。

绮尔达亲历激烈的战争,战场上非常勇敢,也是部队的吉祥物。她像个孩子那么纯情,像玩偶那么可爱,但又那么冷静坚定。绮尔达跑遍战场的各个角落,捕捉冲锋、装甲车的行动、士兵进攻和后退的镜头。她经常伏在壕沟里,一手拿着自己的洛莱法兰克斯,一手拿着卡帕借给她的小摄影机,腰间别着一把手枪,在最危险的时刻抓拍场景,甚至会跑在卡帕前面。绮尔达也会离开护墙去拍摄进行阻击和低空飞行的飞机。在前线,她拒绝服从总参谋部军官的命令,眼睛瞄着取景器,在胶卷上拍下了爆炸的炸弹。她的勇气叫同行钦佩,也让战士倾慕。

1937年7月25日,绮尔达在马德里公路上宿营。她要寄送她的照片,26日到巴黎与卡帕约会。她拦下了一辆车子,里面有伤员躺在后座上。不幸的是,一辆装甲车撞上了车身,绮尔达被送至美国战地医院,虽然当晚做了手术,她仍在第二天黎明时死去。8月1日,几千人跟在送葬队伍后面一起痛哭。卡帕眼前是绮尔达在战场上勇敢而又玲珑的身影,他的至爱就这么走了。

绮尔达的人生虽然短暂,但她的勇气仍激励着卡帕进行摄影创作。在她去世后不久,卡帕以《士兵之死》一举成名,攀上了摄影事业的高峰。卡帕魅力十足,却一生不愿结婚,因为他的内心眷始终恋着这个矮小的棕发女人。

“摄影界的梵高”

——黛安·阿勃丝(1923~1971)

书籍《荒谬的真实》在黛安·阿勃丝自杀后出版,一些摄影师因为这本书爱上了这名美国女子。这位才华横溢的怪女子出生在一个富有的犹太移民家庭,哥哥霍华德·内米罗夫后来成为美国桂冠诗人,妹妹雷尼成为著名的雕塑家。虽然生长在一个安逸舒适的环境里,黛安却很痛苦。她说:“我觉得孩提时就非常痛苦,因为我从来就不觉得有过困境,这种感觉是那么的不真实。”

十八岁那年,黛安就结婚了,丈夫亚伦·阿勃丝是个服装摄影师,他们夫妻二人同在权威时装杂志HARPER’SBAZZR工作,是商业摄影黄金时代的一个成功时装摄影小组。黛安在三十五岁那年毅然决定离开时装摄影,投入到了自己的摄影生涯中。她在NEW SCHOOL艺术学校选修了女摄影前辈丽莎·荣德的课程。荣德一直在拍非常态的人物——极胖与极瘦的人,极富有与极穷苦的人。她鼓励黛安去拍吸引她的那些带有邪恶和威胁性的东西。荣德这么告诉她:“不管是否邪恶,如果你不去拍那些你不得不拍的东西,你就永远不会拍照。”

黛安打开自己的心扉,真正地投入到了自己喜欢的拍摄之中。她在纽约四十二街和百老汇街之间的畸形人博物馆 (Hubert Freak Museum)里住了下来。半夜里,她跟踪巨人和畸形人,出没于下流社会。她还经常进出危危欲坠的小屋、妓院、变性人旅馆及奴役屋。

为了这些“不得不拍的东西”,她一步步地跨过社会禁忌之门,用相机揭露出了冠冕堂皇的人类最脆弱的隐私,用那些粗颗粒的相片抒写着关于生命、关于尊严的另一种解读。即使是拍摄名人、婴儿、双胞胎这些正常的人,黛安也非常尖刻而敏锐地揭示被人们忽视或故意掩饰的细节。

自42岁开始,黛安先后兼职执教于帕森斯设计学院、库珀联合学院及罗德艾兰设计学院。她把摄影行为作为一种哲学性思考的理念带给学生,让人透过所拍摄的对象去思考命运与悲剧,思考自己与别人,思考正常与不正常的界线。

1971年7月26日,48岁的黛安在浴缸里割腕自杀。这位传奇女性,具备了如此之多的“流行元素”:美丽的容貌,魔术师般的职业,梦魇般的作品,伴随终身的抑郁症,以及割腕自杀的收梢——任何一项都足以成为时下特立独行的时髦标签。

黛安名言: “A photograph is a secret about a secret. The more it tells you the less you know. 照片是关于秘密的秘密,它揭示得越多,你知道得就越少。”

“摄影大腕”

——安妮·莱博维茨(1949至今)

有人戏言,只要摄影师安妮·莱博维茨出马,任何明星都心甘情愿脱去衣服。在美国,别的摄影师兴许请不动好莱坞巨星拍照,但是只要安妮·莱博维茨出马,各路明星大腕都巴不得被她的镜头摆弄。

安妮·莱博维茨在1949年出生于美国康涅狄格州。父亲是军人,母亲是舞蹈演员。小时候她跟着爸妈不停地搬家,最早的摄影回忆便是在搬家途中通过车窗看到及捕捉到不同的景物。1967年,安妮入读旧金山艺术学院,在一次去日本探望爸妈的过程中,她爱上了摄影,从此至死不渝。安妮入行很早,不到20岁就开始为美国著名音乐杂志《滚石》工作,3年后平步青云成为首席摄影师。在工作中,安妮花大量的时间和音乐人相处,成为他们的好友,通过细心的观察、了解和体验,她拍摄的人物总是充满生命力。甚至摇滚女诗人帕蒂·史密斯都叹服:“就摄影来说,在摇滚领域,她是最棒的!”

1980年的12月8日,纽约中央公园的一栋公寓内,安妮为列侬与小野洋子拍下了一张列侬蜷曲身体拥抱着洋子的照片。两天后,安妮还没来得及将照片拿给这对标杆夫妇看,列侬被刺杀的消息便传来了。这张列侬最后的照片,最终成为1981年《滚石》纪念专刊的封面。

后来她替《名利场》和《Vogue》等著名时尚杂志拍摄名人肖像。安妮整天混在名利场和时尚圈中,却从不化妆,不修边幅,她全部的精力都给了摄影。希拉里·克林顿褒奖道:“她是我们国家的时代记录者,记录我们所思所想。她捕捉到了那些名人们的态度、性格和不安全感,同时将他们人性化。”

1988年,39岁的安妮认识了55岁的桑塔格,安妮和桑塔格成为人们的话题。两名强悍的女性分享相似的生命历程,逐渐超越朋友层面,成为恋人。2004年12月8日,桑塔格去世。回忆桑塔格时安妮便会哽咽:“我经历了所有情感的、精神上的痛苦,现在我终于可以很好地面对。我并没有双重生活,我的照片记录的就是我的人生。”

中国人气最旺的摄影网

http://www.fengniao.com/

优秀摄影网站:

摄影部落http://www.sheyingbuluo.cn/

新摄影http://www.nphoto.net/

图书推荐:

《摄影365》带你走上摄影路

“摄影佳作解构丛书” 全套包括《旅游摄影》、《风景摄影》、《黑白摄影》、《人物摄影》,作者迈高.巴塞尔(Michael Busselle)

电影《皮囊》

上一篇:windows终端下一篇:个性化主持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