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调控

2024-08-05

联合调控(精选五篇)

联合调控 篇1

一、技术特点

1. 针对性

旱地玉米土肥水联合跨季节调控操作技术针对东北地区的三大问题, 以多功能机具的研制为突破口, 设计研发出集深开沟、宽合垄、秸秆深层还田、肥料集中施用和秋季覆膜保墒于一体的“土肥水联合跨季节调控”机械化实施系统。在墒情监测的理论与数据信息指导下实施玉米的全程机械化收获→灭茬→深开沟 (35~40厘米) →秸秆深还田 (每亩800公斤) →化肥集中深施→合垄整形→秋季覆膜→翌年春季大垄双行二比空种植密型玉米 (每亩4500~5000株) 。通过技术的实施,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 技术优点

(1) 深开沟, 打破犁底层, 降低土壤容重 (耕层容重由1.3吨/立方米降低到1.1吨/立方米) , 提高土壤的蓄水功能, 雨后耕层含水量由20%提高到27%, 为作物深层扎根创造了基础条件。 (2) 化肥集中深层配施, 避免了营养元素的径流与挥发, 从而提高了肥料的有效性。 (3) 秸秆还田, 秋收时大剂量向深沟内回填含水量较高的秸秆, 增加土壤的有机质, 使土壤养分得以持续不断的供应。 (4) 秸秆还田后覆膜, 保住了足够的土壤水分, 为秸秆的腐解和矿化提供所需的水分, 同时也为第二年春季适时播种创造了先决条件。

3. 增产效果明显

该技术体系在大旱之年灾区绝收的情况下, 项目区玉米平均亩产450~500公斤, 平水年玉米亩产800~900公斤比邻近对照增产50~150公斤;丰水年玉米亩产达到1214公斤比对照950公斤提高了264公斤。

4. 作用机理

辽宁旱区玉米“土、肥、水联合跨季节调控”的保水、保肥、改土效果明显。通过土壤墒情监测, 提出玉米出苗率大于85%的土壤含水量墒情指标, 为秋季的水分跨季节调控提供依据。采用大垄双行二比空玉米密植的栽培模式, 充分利用了保蓄的水肥资源, 做到了“丰水年高产、平水年增产、缺水年稳产”。从土壤培肥的角度上讲, “墒情监控、收后灭茬、深开沟、整秸还、重施肥、秋覆膜、大垄双行二比空”的模式在旱地农田上构建了土壤的水库、肥库、气库、能量库。从根本上改变了土壤的水分循环、碳循环、氮循环、能量循环以及微生物区系, 形成了一个水、肥、气、热协调可持续生产的土壤环境。

二、技术要领

该项技术由沈阳农业大学提出, 2010年在凌源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等地试验示范。

1.秋季做大垄操作过程 在秋季玉米成熟后, 先用灭茬机灭茬, 随即用4J Q-1.5型开沟犁开沟, 开沟机具为58.84K W拖拉机牵翻转犁开沟, 开沟的形状为梯形, 上底宽60厘米, 下底宽40厘米, 沟深40厘米, 每亩放入秸秆800公斤后施入尿素15公斤、磷酸二铵20公斤、硫酸钾15公斤、秸秆发酵剂2公斤, 均匀撒施在垄沟中。然后用翻转犁上的合垄犁将肥料和玉米秸秆埋入垄台中间覆盖上土, 最后垄面宽100厘米后, 再覆上120厘米宽0.008毫米黑色地膜。第二年春季当地温升至玉米播种时的温度要求, 利用人工播种器或人工进行双行播种。

2.春季适时播种当土壤温度稳定在8~10℃时的4月28日适时播种, 选用郑单958或辽单565耐密玉米品种, 在床面宽100厘米、行距150厘米的大垄上播种双行, 小行距40厘米、株距20厘米, 每亩保苗4500株。5月8日出苗, 9月29日收获。

3.田间管理主要是出苗后的间定苗和遇到干旱时及时灌水, 防治玉米螟为害。 (1) 当苗生长到4叶时及时定苗, 每埯留1棵苗。 (2) 在耐密玉米的生育过程中实行不铲趟不松土, 只将两行中间在沟中生长的田间杂草人工除掉, 也就是在耐密玉米出苗35天即拔节前后和大喇叭口期的抽穗前进行两次人工除草。 (3) 在抽穗期和灌浆期遇到干旱, 将水灌入大垄的玉米沟中二次。 (4) 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 每亩放蜂1万头, 于6月20日前后将蜂卡别在玉米植株的叶片上, 可有效地防治玉米螟的为害。当耐密玉米的植株叶片变黄、玉米棒苞叶变黄白、籽粒饱满时, 及时收获。

调控房价不如调控地价 篇2

推而广之到全国也是如此。2010年11月份以后,全国地产频出,此类地王主要出现在杭州、南京等二线城市。11月25日,广州、武汉、杭州三地的总价地王或单价地王同日问世。此后相隔4天,温州拍出楼面价达3.7万元的新地王,创下全国楼面价单价地王。12月9日,上海青浦单价地王诞生,该地块折合楼面价达到21865元/平方米,溢价率达192%。全国地王蜂拥而至,地王频出成去年底房地产市场中最具有关注效应的话题。地王频出的背后,是开发商对楼市销售价格预期的良好。土地市场再度升温,地价再度走高,直接带来的后果就是房价也将随之升高。

究竟是地价推高房价,还是房价推高地价,一直存在争议。经过几年土地大热的验证之后,高地价推高房价已成无可争议的事实。土地是房地产开发的基本“原料”,按照一般的商品经济规律,商品的销售价格参考生产成本来制定,虽然最终决定产品价格的是供求关系,但高价“面粉”,做出来的“面包”肯定不便宜。

北京诸多区域地王,最终都成为区域高房价的标杆。广渠路15号地是当年的区域地王,当时业内预测该地块开发出来的房子,至少要卖3万元/平米。现在这个即将入市的项目,单价在4.5万元/平米左右。目前周边在售房价则在3.5-4万元/平米。高地价最终演变成高房价,地王成为楼王,已是毋庸证明的课题。

此外,市场出现的所谓“伪高端”楼盘,就是高地价带来的后果。高地价下,开发商常常会给楼盘贴上高端的标签,借此提高售价,而楼盘本身并不具有高端的内涵。“伪高端”楼盘盛行,就是高地价下楼市病态的表现。

地方政府在“土地财政”的诱惑下,往往对地王现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此次土地市场开闸放量,其开发的楼盘会在今后两年进入市场,而这两年正是房地产调控的关键期。事实上,中央政府除了要求各地方政府严格执行调控政策外,对涉及到金融、信贷、交易以及市场秩序方面也要从严执行,最为关键的则是要从土地出让的源头从严,合理遏制地方政府“土地财政”的想法,改变住宅用地的出让方式,进一步抑制地价。

联合调控 篇3

近日, 江苏电网新一代调控一体化联合仿真培训系统在省调正式投运。 这套系统适应“大运行”体系下调控一体化业务需求, 实现了调度仿真、监控仿真以及变电站三维仿真三大主要功能, 同时具备培训教案自动生成、省地联合仿真等功能, 将为调控运行人员业务培训、反事故演习、事故预案编制等工作提供强有力支持。

该系统采用符合IEEE1516 标准的分布式、交互式电力仿真支撑平台, 与智能电网调度技术支持系统联通, 全面应用电力系统全过程实时仿真引擎技术、一二次设备统一全息建模与管理技术、基于变电站二次系统详细仿真模型的电网二次系统全维度仿真等技术, 整体技术水平国内领先

摘自《江苏电力信息网》

“目标调控”如何实现调控目标 篇4

人们注意到:在这些城市的目标调控中, 除北京提出“新建普通住房价格控制目标为新建普通住房价格与去年相比稳中有降”、长春提出“新建住房房价收入比 (住房套型标准按60平方米计算) 控制在5.8以内”将目标调控与房价收入比挂钩外, 其他城市大多以GDP增速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为标准, 并未关联“居民支付能力”计算, 从而令“目标调控”大打折扣, 甚至背道而驰。

由此, 被解读为“限涨令”的地方楼市调控目标广受批评。鉴于公众对各地房价的质疑,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出《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 要求各地确定年度新建住房价格控制目标时, 要在本地区内听取社会的意见, 使调控目标的制定科学合理, 并取得社会的认同和支持。已经公布控制目标的城市, 也要以适当的方式听取社会的意见, 并根据听取意见的情况, 酌情调整已发布的调控目标。这说明中央对各地已出台的调控目标并不满意。

在这场“目标调控”风波中, 主要凸显了两个问题。其一, 大多数地方政府既要规避中央的“责难”, 又想最大程度减少房地产市场萎缩对当地经济的影响, 于是在调控目标的制定上玩起了“文字游戏”。在已公布2011年房价控制目标的城市中, 除了北京提出房价稳中有“降”之外, 其余多数城市将房价调控目标与当地GDP增速或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涨幅挂钩, 将当地的房价涨幅定在10%左右。

其二, “国八条”提出, 各地根据经济发展目标、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和居民住房支付能力, 确定新建住房价格控制目标。但已出台调控目标的地方, 大多参照了前两项标准, 鲜有以“居民住房支付能力”为参照。况且, 各地采用的基数也不尽相同。如合肥、上海等地的控制目标以“新建住房”价格为基准, 而兰州、银川等地则以“新建商品住房”价格为基准。以新建住房价格为基准的计算方式包括保障房在内;而保障房价格很低, 能够拉低住房整体价格水平。这种所谓的“数字游戏”给目标的设定注入了很多水分, 政府实施的目标调控政策也失去了效力。

调控不动摇·目标调控“年考” 篇5

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于2011年12月12日至14日在北京举行, 会议明确了2012年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基调、方向和任务, “稳中求进”成为今年经济发展的总体基调。会上提出了今年的五大任务, 其中与房地产相关的政策方针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坚持房地产调控政策不动摇, 促进房价合理回归, 加快普通商品住房建设, 扩大有效供给, 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二是要推进房产税改革试点;三是要继续加大保障性住房领域的投入, 抓好保障性住房投融资、建设、运营、管理工作, 逐步解决城镇低收入群众、新就业职工、农民工住房困难。此次会议明确了“坚持房地产调控不动摇”的调控基调,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重申坚持房地产调控不动摇, 旨在进一步巩固调控成果。

随着限购限贷等房地产调控政策逐渐显效,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房地产市场开始降温, 房价出现了回落迹象。于是, 期待“政策松动”的呼声不绝于耳。然而,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召开则彻底打消了这一念头。

回顾近两年来的楼市调控, 可谓步履维艰, 虽然力度、规模、频度都堪称“史上最严厉”, 但“高昂”的房价却迟迟未能低头, 直到近期, 情况才有所改变。在各种调控措施共同作用下, 至2011年10月, 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出现了年内首次环比下降, 这表明市场僵持局面被打破, 下行趋势终于确立。本轮调控在历经两年的“漫漫征途”后才“小有收获”, 由此可见, 调控之难。

在这个承前启后的关键节点, 政策走向尤为关键,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定调、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对房地产调控的坚决表态, 都说明调控是“决不可有丝毫动摇”的。笔者认为, 这样的表态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是房地产市场反弹的压力尚存。由于房价长期看涨的预期还普遍存在, 国内房地产市场发育不完善, 呈现强烈的“政策市”特征——目前房价的回落、市场需求量的下降, 仅仅是通过限购、限贷、限价等行政手段实现的, 住宅市场供求矛盾并未得到根本扭转。长期来看, 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加速期, 住房刚性需求潜力依然较大, 而且由于经济长期增长而带来的房地产投资需求依然强劲, 因而被压抑的潜在购买力还很强。倘若此时放松调控, 房价很可能快速反弹, 又难免坠入“空调”的尴尬境地。

二是地方政府有放松调控政策的需求。调控楼市对地方政府形成最直接的冲击———土地出让金和税收的锐减, 因而才会有在限购政策实施初期, 不少地方政府不情愿甚至暗中抵制;才会有佛山限购松绑的“朝令夕改”;才会有鄂尔多斯楼市“崩盘”后的金融“托市”等种种怪相。在调控这个核心问题上, 很多地方政府和中央并不在一个步调上, 可以想象, 如果有一两个地方调控松绑成功, 势必会有一大批地方会“蜂拥而上”, 届时何谈调控?

本轮调控目前取得的成效尤为不易, 房价过快上涨的局面得到有效控制。更为可贵的是, 此次调控还改变了市场“屡调屡涨”或“只涨不跌”的预期。基于以上考虑, 调控必将持续进行下去。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定调尤为关键, 将坚持房地产调控政策不动摇。那些寄希望于因实体经济出现萎缩风险而放松调控的开发商和地方政府, 不得不调整思路、重新审视市场。从此次会议精神, 我们也可以看到, 今后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将更加细化, 调控思路将更加清晰。房地产调控已由注重短期效应转变到关注长期建设, 房地产业将就此逐渐走向理性健康之路。

●目标调控“年考”

年关将近, 地方政府提交房价调控目标“年考”成绩已经进入倒计时。有报告指出, 截至11月底, 在年初公开发布楼市调控目标的城市中, 初步统计约有30个城市没有完成目标, 部分城市为完成年底目标开始突击“限价”做最后冲刺。按照“新国八条”相关规定, 新建住房价格上涨幅度超过年度控制目标的城市将被问责。

住建部统计, “新国八条”出台后, 截至2011年3月31日, 共有608个城市制定了房价调控目标, 公开发布的仅有121个城市。即使这121个城市中, 除了北京明确房价要“稳中有降”外, 其他城市的房价调控目标均结合当地的人均收入涨幅或年度GDP涨幅, “调控目标”变成了“涨价目标”, 调控力度被大打折扣。

与之相对应的是, 中国指数研究院12月1日发布的11月百城房地产价格指数显示, 全国100个城市住宅平均价格为8832元/平方米, 其中仍有43个城市房价环比上涨, 主要集中于二、三线城市。而11月住宅价格环比上涨的城市中, 威海和烟台环比涨幅在1.5%~2%之间, 汕头、包头、太原和聊城环比涨幅在1%~1.5%之间。

在中央坚持调控不动摇的信号下, 多地政府突击实施“限价令”, 避免问责。中山就曾在11月初发布“限价令”, 将新建商品房的最高售价限定为5800元/平方米, 略低于该城市的“房价控制目标”。此外, 丹东、韶关等城市主要通过与周边地区同类楼盘作比较, 限制销售价格。

根据“新国八条”规定, “新建住房价格上涨幅度超过年度控制目标”的省 (区、市) 人民政府, 要向国务院作出报告, 有关部门将根据规定对相关负责人进行问责。对于问责能否落到实处, 房价调控能否真正成为“达摩利斯之剑”, 业界及公众尚存有三个疑问。

疑问之一, 如何应对部分城市的“突击达标”?事实上, 从2011年第四季度开始, 一些城市已开始人为干预房价, 希望通过临时限价拉低全年均价。近日, 中山市出台的“限价令”中“5800元”和“12月31日截止”两个关键词, 把冲刺今年房价控制目标的意图显露无疑。由于现行统计指标为“房价指数”, 且以2010年全年的平均房价为统计基期, 即便用一个月的时间完成全年的调控目标也并非难事。对此, 有关部门是采取容忍的态度, 还是通过完善考核指标, 堵塞“突击达标”的漏洞, 是公众关心的首要问题。

疑问之二, 未达成调控目标的城市将如何被“问责”?从2011年年初起, 第三次调控以限购限贷、目标调控、问责机制为主要手段, 其浓厚的行政色彩彰显了中央政府对此次调控的坚定决心。然而, 地方政府在制定各地的调控目标时, 纷纷玩起了“数字游戏”和“文字游戏”, 使房价控制目标变成了赤裸裸的“涨价目标”。但即使是这样的房价调控承诺如今也面临成为泡影之虞, 地方政府的执行力由此可见一斑。调控未达标城市将面临怎样的“问责”成为公众普遍关注的问题。是只走走过场, 敷衍塞责;还是有责必问, 以儆效尤?

疑问之三, 今年的房价调控政策将何去何从?时值年末, 调控政策的收放体现出中央政府严厉执行、地方政府期待放宽的博弈。此间, 政策层面的任何异动都很可能被看作是一种市场信号, 影响市场的走向。近日, 住建部已明令要求限购延期, 这将对稳定市场预期、加大房企降价意愿起到积极作用。但是, 如果不出台进一步的细则, 限购限贷乃至新一年的目标调控很可能走回“流于形式”的老路。如何深刻总结反思, 调整政策思路与考核导向, 真正引导地方政府摒弃土地财政和对房地产的依赖, 切实承担起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责任?人们很期待, 也有忐忑。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联合调控】相关文章:

水资源联合调控06-25

调控04-16

调控政策04-30

综合调控05-02

调控方向05-08

利率调控06-03

人口调控06-10

理性调控06-28

调控中心07-18

调控引导07-27

上一篇:奥尔夫教育体系下一篇:读书 观察 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