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2024-09-03

区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精选十篇)

区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篇1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来源

阿勒泰地区职业卫生相关基本情况的调查, 采用了网上查询的方法和引用了阿勒泰地委组织部2010年12月在迎接黑龙江省第一批援疆干部和人才培训班的材料, 还引用了阿勒泰地区国土资源局2001年编制的《2001-2010年阿勒泰地区矿产资源总体规划》中的资料, 该资料由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制科负责收集整理;阿勒泰地区职业健康监护机构人力资源调查和职业健康监护受检人员情况调查, 采用本研究设计的阿勒泰地区职业健康监护机构人力资源调查表和职业健康监护受检人员情况调查表, 分别由课题组人员问卷调查了被调查机构的办公室人员和现场查阅《职业健康检查表》, 这部分资料由新疆富蕴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质量控制科负责收集、汇总和分析。

1.2 样本选择

其一, 选择了阿勒泰地区地理位置、人口数、矿产资源等内容;其二, 选择了阿勒泰地区已取得职业健康检查机构资质的3个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其中有1个县还取得了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资质) , 调查范围包括其所有从事职业健康监护的47名专业技术人员的学历、专业、职称构成等内容;其三, 随机抽取了富蕴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1年度职业健康监护档案中的3115份《职业健康检查表》, 对其受检人员的工作单位、工种和接触有害因素的种类等内容分别进行调查。

1.3 方法

为了分析职业健康监护受检人员的所从事工作工种、接触有毒有害因素的种类及跨省流动情况, 采取了分别计算分析的方法;对这些受检人员职业史中的工作单位、工种、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和跨省流动等内容进行了比例分析;对从事职业健康监护的47名专业技术人员的学历、专业、职称构成等调查资料应用EXCEL进行资料汇总, 采用SPSS18.0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χ2检验。

2 结果

2.1 阿勒泰地区相关基本情况

阿勒泰地区位于新疆北端, 全地区辖6个县1个县级市, 总人口603283人。为全国高寒地区之一 (冬季最低气温-51.5℃ (1961年) , 。地质构造复杂多样, 矿产资源丰富, 矿种齐全, 配套性好。区内已发现矿种94种, 占全国拥有矿种数171种的54.97%, 占新疆拥有矿种数138种的68.12%。其中能源矿产7种, 黑色金属矿产4种, 有色金属矿产11种, 贵金属矿产4种, 稀有、稀散、稀土元素矿产12种, 冶金辅助原料矿产5种, 化工原料矿产8种, 建材非金属及其它矿产41种和水气矿产3种。

2.2 阿勒泰地区县 (市)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健康检查机构人力资源现状

2.2.1 疾控中心职业健康检查机构人数构成 (表1)

三个已开展职业健康检查的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从事职业健康监护的专业技术人员总数占三个单位总人数的51.1%, 从他们构成比例分别来看, 富蕴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比例最高, 占所在单位总人数的67.7%;青河县次之, 占所在单位总人数的54.2%, 哈巴河县比例最小, 占所在单位总人数的35.1%。三个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从事职业健康监护的专业技术人员数构成比例上的差别有显著性 (经检验, χ2=7.300, P=0.026) 。

2.2.2 职业健康检查机构人员的学历构成 (表2)

三个职业健康检查机构人员学历总体构成:本科以上、大专及中专以下分别为14.9%、46.8%、38.3%。职业健康检查机构人员学历构成方面的差别有显著性 (经检验, χ2=20.073, P=0.000) 。

2.2.3 职业健康检查机构人员的专业构成 (表3)

从职业健康机构人员的专业构成看, 预防专业技术人员占19.1%、临床专业占38.3%、其他专业占42.6%, 按预防专业、临床专业、其他专业分组, 经检验, χ2=4.187, P=0.381。职业健康检查机构人员的专业构成差别无显著性。

2.2.4 职业健康检查机构人员的职称构成 (表4)

从职业健康检查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构成看, 高级职称较少, 仅占12.8%, 中级和初级以下职称占分别占42.6%和44.6%。职业健康检查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构成差别无显著性 (经检验, χ2=2.590, P=0.629) 。

2.3 受检人员工作单位、工种、接触有害因素的种类和跨省流动性分析

随机抽取富蕴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1年度职业健康监护档案中的3115份《职业健康检查表》, 对这些表中受检人员工作单位变动、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和种类和跨省流动等内容进行了分析 (表5) 。分析结果:工作单位变动一次以上在有毒有害岗位工作的人员占53.6%, 职业史中接触过2种以上 (含2种)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人员占92.8%, 跨省流动的人员占61.99%。

3 讨论

3.1 阿勒泰地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立职业健康检查机构的必要性

阿勒泰地区地广人稀、矿产资源分布遍及整个地区。伴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 本地区以矿产资源开采、加工为主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而企业的分布与矿产资源分布伴随, 职业人群与企业相随, 矿产的种类决定了企业职工可能接触到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 企业采用工艺先进与否, 又决定了工人暴露职业危害因素的机会。通过以上调查分析, 可以看出, 本地区矿产企业生产过程中可产生《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绝大部分职业危害因素、该地区工作单位变动在一次以上有毒有害岗位工作的人员占53.6%, 职业史中接触过2种以上 (含2种)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人员占92.8%。基于这些客观因素, 该地区每个县 (市) 成立职业健康检查机构是必要的。

3.2 职业健康检查专业技术人员的人员定额、专业、学历、职称要素的发展要求

职业健康检查专业技术人员定额, 应与其所承担的职业健康监护任务相适应。该地区有三个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成立了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工作, 该机构中本科以上学历专业技术人员占14.9%、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占12.8%。与国内其他省、市、地区的比较, 上海市职业健康检查机构本科以上学历的专业技术人员占32.38%、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占12.4%[1];山东省疾控机构本科以上学历的专业技术人员占28.9%、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占14.9%[2];广西省百色市11个县级疾控中心本科以上学历的专业技术人员占3.23%、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占1.08%[3]。与上海市和山东省比较, 本科以上学历明显偏低、高级职称比例相差不大;与广西省西部的百色市县级疾控中心比总体状况要强得多。职业健康检查的目的是早期发现职业病、职业健康损害和职业禁忌证;跟踪观察职业病及职业健康损害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分布情况;评价职业健康损害与作业环境中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关系及危害程度;识别新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和高危人群;进行目标干预, 包括改善作业环境条件, 改革生产工艺, 采用有效的防护设施和个人防护用品, 对职业病患者及疑似职业病和有职业禁忌人员的处理与安置等;评价预防和干预措施的效果;为制定或修订卫生政策和职业病防治对策服务。所以职业健康检查与其他的健康检查比其内容更为宽泛, 要求职业健康检查机构要有合理的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构成, 职业健康检查医师不仅要有良好临床医师的医学知识素养, 又要具备优良的预防医师公共卫生服务的知识储备。优秀的预防医学专业医师在职业病危害因素调查分析和职业病患者及疑似职业病和有职业禁忌人员的处理与安置等方面具有强大的优势;优秀的临床医师往往具有临床专业的纵深知识, 在职业病及疑似职业病诊断等方面具有强大的优势。专业技术人员的学历和职称是衡量其专业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 一个职业健康检查机构中本科以上学历的专业技术人员少、职称偏低, 从严格的意义上讲, 该机构能很好的承担起职业健康检查任务还有一定的困难。

3.3 做好关键时期的职业健康检查工作, 提高职业健康检查机构服务能力

本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 导致了相当多数量的用人单位在每年在最冷的季节安排了停工期。该区的61.99%用人单位的职工来自于外省, 他们在停工后绝大部分急忙参加职业健康检查后回家, 从而形成了离岗或岗间职业健康检查的高峰期;停工期结束后千里迢迢来到本地区又急忙参加职业健康检查后上工, 又形成了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的高峰期。所以每年该地区的职业健康监护工作出现了两个明显的高峰期, 该期即为职业健康监护工作的关键时期。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应积极应对关键时期职业健康监护任务, 单位领导要高度重视、制订该时期的工作方案、调整专业人员的休假、做好辅助检查科室人员安排, 做好相关的物资、设备的准备。积极与用工单位沟通, 做好受检人员的基本情况调查、合理安排体检的具体时间、人员数量等。

基于以上分析, 就阿勒泰地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健康检查工作的巩固和发展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政府部门应重视职业健康检查工作, 加大对职业健康检查机构的经费投入;支持县 (市) 疾控中心购置“流动体检车”, 在不影响厂矿生产的情况下开展职业健康检查工作, 从而改善体检高峰现象;吸收更多的优秀人才到职业健康检查工作中来;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应加强人才的引进与培养, 选派业务人员外出参加培训班或邀请专家到本机构指导工作, 提高专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能;利用好目前黑龙江省对口支援阿勒泰地区千载难逢的机遇, 积极开展省、地 (市) 、县不同级别疾病预防机构间的职业卫生技术合作, 充分利用各地域现有的职业卫生人力资源和检测检验设备, 互利双赢。针对各县域的实际职业病危害因素分布的特点和危害程度、职业人群职业史中的共性, 积极努力开展职业健康检查工作, 从而更好的保护劳动者健康及其相关权益, 促进本县域的经济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英涛, 刘向阳, 张震巍, 等.上海市职业健康检查机构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 2011, 18 (3) :89-91.

[2]隋少峰, 孔凡玲, 王燕, 等.山东省疾控机构职业卫生服务人力资源调查》[J].环境与职业医学, 2010, 27 (1) :162-164.

全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规范 篇2

20.2.1继续教育

(1)目的以新理论、新技术、新知识、新方法对职工进行培训,开展继续医学教育,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素质,培养业务技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适应预防医学事业的需要和发展。

(2)内容与方法

a.地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立继续教育管理组织,县级应有专人负责继续教育工作。

b.组织、审核本单位申请上报的国家级、省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c.组织参加经有关部门认可的国家级、省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d.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登记制度和档案管理制度。

e.根据本单位各类业务人员实际情况,制订各类人员继续教育或培训计划,建立人员培训档案。

(3)结果与评价

a.继续教育、培训规划、计划和总结等资料;

b.业务人员继续教育或培训档案。

20.2.2大学生规范化培训

(1)目的对新毕业的大学、专科毕业生,通过规范化培训,使其达到主管医(技、检)师的基本条件。

(2)内容与方法

a.制定大学、专科毕业生规范化的培训规划、计划并组织实施。

b.毕业生所在科室负责专业理论、技能的培训及日常考核。

c.单位教育主管部门定期检查计划执行情况并组织阶段考核。

(3)结果与评价

a.规范化培训规划、计划、总结;

b.培训对象登记资料包括培训内容、考试成绩、证书;

c.规范化培训工作检查和考核记录。

20.3指导基层

(1)目的通过对下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业务工作的培训、指导,提高下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业务素质和水平。

(2)内容与方法

a.根据卫生行政部门的工作要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规范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工作计划下发专业工作计划,召开专业例会。

b.指导和协助处理重大灾害、事故、事件、疫情等。

c.指导基层单位建立新技术、新方法,帮助基层解决疑难问题。

d.结合重点工作和新的工作项目,培训基层工作人员。

e.编发各种信息资料。

f.组织综合性的业务工作考核。国家级对省级每5年一次,省级对地级每3年一次,地级对县级、县级对基层预防保健机构每年一次。

(3)结果与评价

a.检查内容与方法中所列的相关资料;

b.对基层单位检查、考核资料;

c.基层单位满意度调查的结果。

20.4法规文件

(1)《继续医学教育暂行规定》卫生部1991

(2)《全国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人事部1刃5

区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篇3

【中图分类号】 R184【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7-8231(2011) 07-0324-01

2003年我国发生严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SARS)后,为应对日益严峻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尤其是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等重大疫情,从国家到县区、乡镇专门组建了各类应急专业队伍,我国卫生应急工作逐步实现了五大转变,疾控机构作为实施政府卫生防病职能的专业机构,是在政府卫生行政部门领导下,组织实施卫生防病工作的技术保障部门。在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中,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主要负责突发事件报告,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处理(包括对有关人员采取观察和隔离措施,采集病人和环境标本,环境和物品的卫生学处理等),开展病因现场快速检测和实验室检测,加强疾病和健康监测。为更好地发挥疾控机构专业人员对重大疫情的现场处置,提高现场应急处置的规范率和成功率,本研究对疾控机构卫生应急专业队伍的卫生应急现场处置方式进行探讨。

1研究方法

本研究对青云谱区自2007年以来发生的重大疫情64起,涉及传染病与食物中毒类,其中流感3起、甲型H1N1流感16起、水痘3起、手足口病24起、急性出血性结膜炎15起、麻疹1起、食物中毒2起,对所有处置过的各种重大疫情进行回顾性调查,将卫生应急现场处置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统一汇总。

2卫生应急现场处置

2.1卫生应急的相关概念与工作内容

卫生应急是指通过采取监测、预测、预警、现场处置、医疗卫生救援、应急保障和善后处理等措施,及时对产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可能因素进行预防和对已出现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控制,以减少其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影响,保障公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其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监测预警、现场调查与处理、实验室检测、现场评估、督导检查、应急技术和物资储备、善后处理、应急培训与演练、信息发布与通报、普及卫生应急知识,以及组织、参与国内外医疗卫生救援等。

2.2卫生应急现场处置存在的问题

(1)基层卫生应急队伍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专业人员与工勤人员共同应对卫生应急现场处置;(2)重大疫情防控措施虽有培训、考核和演练,但由于对防控知识掌握的程度不同,导致今天培训演练,明天忘记,到真正处置疫情时又是从零开始;(3)64起疫情的处置资料的经验教训反馈,在处置每一起疫情时,所有专业知识均向应急办主任咨询,给应急办主任的现场处置与上下沟通造成困难,从而出现一些卫生应急现场处置的漏点或盲点;(4)每种疫情虽有国家规定的程序及处置方案或预案,但现场操作性不强,不实用,且大部分预案均繁文冗长,不利于工作人员的熟悉、记忆;

3卫生应急现场处置方式

根据卫生应急体制功能系统的构成和现场处置要求,所有重大疫情卫生应急现场处置包括指挥决策系统、信息管理系统、应急处置系统、物资保障系统和专家咨询系统。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可以根据该五大系统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依据不同的传染病,如当地多发常见的重大传染病的卫生应急现场处置编制成现场应急处置专家组、流行病学调查组、检验组、消杀灭组、信息后勤保障组、免疫组等,对各组的职责进行标识,统一编制成个人名片的形式,用不同的颜色加以区分,这样,将传染病的应急处置预案、流程进行简单明了化,把名片再发放至每位卫生应急队员,使处置人员便于携带和牢记,发生重大疫情时,只要带好相关处置物品和该种名片,就能较好地对反处置疫情,从而有效提高疫情处置的规范率和成功率。

4小结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廉政风险防控探讨 篇4

2013年,云南省卫生厅发出《关于开展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云卫纪发〔2013〕8号),要求各直属机关事业单位开展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工作,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下称中心)结合工作实际,制定了《开展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工作方案》(下称方案),在全中心范围内推行廉政风险防控管理。

1目标要求

按照“全面开展、突出重点、扎实推进”的总体要求,通过对中心各岗位廉政风险的“找、防、控”,开展岗位风险评估,找准廉政风险点;并根据评估结果提出针对性的防控措施,积极寻找预防岗位廉政风险的途径和方法,不断完善管理制度,牢牢控制和及时化解岗位廉政风险,做到风险目标明确,防控措施到位。 逐步建立以完善监管防控制度为目的,监管措施执行有力的长效防控机制,有效预防腐败行为的发生。

2方法步骤

廉政风险防控实行分级管理,中心主任负总责, 党委书记、副书记(纪委书记)、分管副主任承担领导责任,科室负责人承担直接领导责任,个人承担直接责任,纪检部门负责监督检查。

2.1组织动员成立中心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在纪审办,制订方案并成文发布,召开全中心职工动员大会,启动廉政风险防控工作。

2.2风险点排查中心领导岗位风险点排查,科室岗位风险点排查,业务流程风险点排查,规章、制度、 机制风险点排查。

2.3风险等级评估根据廉政风险的高低、权力的重要性、权力行使的频率、腐败现象发生的概率及危害程度,按照“高、中、低”三个等级对廉政风险点进行评定。

2.4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包括:制定防控措施、规范业务流程、加强制度建设和加强监督管理等几个部分。

3需要考虑的几个关键点

3.1风险排查是基础风险点排查是廉政风险防控的基础,做不好风险点排查,风险防控就失去了根基和意义。

3.1.1广泛动员风险点排查是廉政风险防控的第一步,也是需要每一个职工参与其中的一步。要采取多种手段、使用多种方式广泛宣传动员,让全体职工都了解廉政风险防控的目的、方法和步骤,从思想上重视,在行动上配合。每个职工都要认真对照方案,结合岗位职责分析廉政风险、提出防控措施。

3.1.2严格审核不管宣传动员做得多好,要让每个职工都准确理解方案,准确做出自查是不可能的,一定要严格审核把关。首先是科室要把关,在全科层面上看自查内容准不准,是不是与科室确定的岗位职责一致;其次是中心要把关,在全中心层面上看自查定位准不准,是不是与中心掌握的风险等级一致。

3.1.3全面统筹风险点排查中最基础的是岗位风险点排查,但还包括业务流程风险点排查和规章、制度、机制风险点排查。疾控系统是事业单位,涉及到的业务流程、政府规定繁多,更需要注重业务流程风险点排查和规章、制度、机制风险点排查。在岗位风险点排查的基础上,一定要梳理各个业务流程,形成风险流程,并在此过程分析岗位间制约关系,对比、调整各个岗位点风险大小。

3.2风险等级是关键

3.2.1考虑岗位职责大致上说,涉及“三重一大”决策、资金审批、人事安排、设备招标购置等都应该是高风险岗位,从属、配合高风险岗位运行的岗位应该属于中风险岗位,其余岗位则应该归于低风险岗位。

3.2.2控制比例疾控系统是事业单位,多数人员从事相对单纯的业务工作,从过往经验看也不属于腐败案件的高发区,因此在岗位风险等级确定上一定要实事求是,合理设置高、中、低比例,例如小于10%、小于20%、大于70%,整体结构应该呈现金字塔形状。

3.2.3突出重点突出重点就是突出高风险岗位,高风险岗位一定要反复比较、论证,在重视传统人、财、 物等岗位的同时,要结合疾控系统工作实际抓住特色,经过十多年的运行,不管是全国层面还是全省层面,疾控系统都暴露、查处了一批贪腐案件,显示出了不同于其他机构的特点。

3.3制度建设是根本在廉政风险防控制度建设中, 从内容上说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制度的操作性, 制度是用来执行的,每一条都要言之有物、简单明了, 要把可操作性放在最重要位置,防止被标语化、空心化,落入“纸上写写,墙上挂挂”的困境。(2)制度的兼容性,廉政风险制度是单位整个制度体系的一部分,要注意和其它制度的协调、统一,做到相互印证、 相互补充,使廉政风险制度融入到整个制度体系中。 (3)制度的权威性,相比于其他制度,廉政风险防控制度更加需要注意保持在法律、法规框架之内,保证大的原则不出错,小的细节有创新。

4监督管理是手段

确定了岗位风险点、业务流程风险点和规章、制度、体制风险点,只是完成廉政风险防控“网”的建设, 真正要让这张网动起来、发挥出作用,还需要落实监督管理,这其中,以疾控系统的现状而言,党委、纪检审计部门的作用尤为重要。党委责无旁贷要发挥好对廉政风险防控工作的领导作用,要站在全局的高度具体布置、具体落实,只有党委牵头,才能带动行政参与和纪委配合,只有党委、行政、纪委齐抓共管,廉政风险防控的监督管理才能有效推进。纪检部门是在纪委领导下,具体承担廉政风险防控工作的责任部门,一定要主动、积极履行职责。对上当好党委、行政、纪委开展廉政风险防控的参谋、助手,在严格遵循方案要求完成规定动作的前提下,不断提出切合实际的好建议、操作性强的好设想,供书记、主任选择、采纳。对下做好对基层部门开展廉政风险防控的指导、督促,多到部门科室中去征求意见,多到职工群众中去了解情况,统筹安排、全面兼顾,让廉政风险防控最广泛地深入到职工群众中、服务到部门工作中。通过扎扎实实地履行好纪检部门的组织协调作用,实现上下联动, 形成全中心廉政风险防控工作一盘棋。

摘要:目的 介绍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工作的一些做法,为疾控机构开展类似工作提供借鉴。方法 以云南省实际工作为依据,阐述现状,分析问题,提出防控重点。结果 从目标要求、方法步骤、需要考虑的几个关键点等几个方面,介绍疾控机构廉政风险防控的目标任务、组织机构、工作内容、预期产出等,归纳疾控机构廉政风险防控的基础、关键、根本、手段。结论 疾控机构开展廉政风险防控工作,风险点排查是基础,风险等级是关键,制度建设是根本,监督管理是手段。

区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篇5

【摘要】SARS疫情给我们国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灾难,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同时也暴露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存在的致命弱点,因此,当务之急是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本文通过对目前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分析,初步探讨了存在问题的原因及对策。

【关键词】疾病预防控制;问题;对策

2003年春夏之际,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SARS)疫情,给我们国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灾难,我国再一次面临严峻的考验!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通过“群防群控、专业防控、个人自控”等强有力的措施,筑就了抗击“非典”的钢铁长城,取得了防治非典工作的胜利。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被推向了前沿,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现在“非典”虽然被击退了,但我们不应忘记这场疫情产生的背景与教训。作为“抗非”战斗中的主力军,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今后如何开展日常公共卫生服务、如何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是一个重大的课题。本文仅就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目前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作初步探讨。

1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1.1经费严重不足,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负重运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一般而言为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实际上财政拨款经费严重不足,多数达不到其必须开支的30%,这在我国欠发达地区尤为严重。据报道[1],2001年全国卫生总经费为5150亿元,政府、社会和个人投入分别为15.5%、24.0%和60.5%,占GDP的比重约为5.3%,而同期美国、德国、英国、日本等西方国家投入分别占GDP的10%~15%以上;特别是县级、乡镇级政府经费投入微乎其微,不到GDP的1%。政府对卫生的投入不足,而防疫经费占卫生经费的比例更低。大多数单位要靠自我创收去解决人员经费开支,如果没有创收的基础和条件,单位则难以为继,人心不稳,这种状况极大地影响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防病的中心工作,也弱化了政府对于疾病预防控制的职能作用。

1.2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设备陈旧与不足由于种种原因,已经存在50多年的卫生防疫站或新成立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特别是省级以下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目前仍然是设备破旧不堪,已处于半瘫痪状态,工作难以正常开展[2]。反观成立只有几年或十几年的质检、药监、环保等部门,无论是技术设备还是人才建设发展都是十分快速的,已成为强有力的工作机构。就是同一系统、同一级别的医院大多数都已与时俱进,不论是工作条件还是实力水平都不是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所能比较的。

1.3专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由于编制、经费及社会重视程度等原因,一方面是难以引进高素质的人才,即使引进也难以留住。另一方面则是难以阻挡和控制的低水平人员甚至是

非卫技人员的涌入,致使业务工作水平下降,长此下去势必影响疾病预防控制事业的发展,这种现状在部分发达地区也普遍存在[3,4]。

1.4卫生防疫体制改革的结果与初衷相违背按照卫生部要求进行的两项体制改革,从实践的结果看:在基层无论是疾病预防控制还是卫生监督,不仅没有得到加强反而是大大的削弱。一方面不少单位将涉及公共卫生方面的专业如食品、公共场所卫生等相关科室整体或部分的划出,致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功能处于缺胳膊少腿、支离破碎现状,似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主要工作只是控制传染病;另一方面,普遍存在新成立的卫生监督所由于各种原因,不是强化监督执法,而是强调局部利益或搞创收,有些则是挤占属于疾病预防控制业务的监测评价等事务性工作,无形中形成两个过去的卫生防疫站,人为地将卫生与防病分家,相当数量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无法开展正常的公共卫生技术服务工作。其结果势必影响两机构业务工作的正常开展,也与改革的初衷相违背。

1.5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定性的不准确及偏移不少地方体制改革后,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归类于一般性的卫生服务机构,由此而将产生一系列问题:既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是一个服务性的机构,就要参与市场竞争,那么政府的财政保障就要打问号,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就不得不想方设法搞创收,其结果是“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

2主要原因分析

2.1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长期以来难以得到重视往往是空喊口号多,具体落实少,就象这项工作本身的性质一样—是幕后无名英雄。由于其产生的效益多数是非直接的,因此对于这项事业的重要性多数人甚至包括一些领导都不甚了解。

2.2政府有关部门领导长期以来形成“重医轻防”的观念目前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状:预防工作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在一些地方甚至是经济较为发达地区,一些领导对医疗单位情况介绍如数家珍,但是对预防工作能说出多少?在考虑投入的时候往往首先是倾向医疗单位,其中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是医院和医疗政绩有形并易见,不能不说是一个主要的因素。

2.3社会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缺少了解或片面在一个时期由于不恰当地宣传传染性疾病已不是主要的卫生问题,或者平时对预防工作报喜不报忧而使人们失去警惕,造成社会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加之有些单位比较重视自我创收能力的发挥,其结果可能给政府及一些领导提供了不全面甚至是错误的信息,认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创收能力强,可以自我维持而减少财政补助,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走入偏离卫生防病中心工作的恶性轨道。

2.4机构定性、定位不准、不清,直接影响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的开展和事业发展近几年,特别是在体制改革后,较为普遍存在这样一种观点: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归类于一般性的卫生服务机构,并要推向市场,纵观世界各国,基本上没有将政府行为的专业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用市场经济进行调节的,如果按照这样定位是十分危险与有害的,将直接危及疾病预防控制事业的地位和发展

2.5各地实施的两项体制改革过于急促粗糙许多地方在未统一认识,弄清改革的实质和目的情况下,不顾实情、政策,唯我所用,为改而改,多数地方是采用简单的一分为二的分家方式,美其名曰“先建后畅”,其实是一种极不严肃与不负责的做法。

3对策与建议

经过“非典”这一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冲击后,从国家到广大群众对我国的公共卫生事业,特别是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现状以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有了一个较深的认识。温家宝总理2004年3月5日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力争用3年时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提高应对重大传染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这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发展是机遇,也是挑战。

3.1转变观念,加大投入政府应转变观念,与时俱进,把公共卫生建设作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际行动,确实加强领导。疾病预防属于提高公共健康安全服务,所必需的经费是公共财政的责任。要把公共卫生机构建设纳入到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把公共卫生事业作为政府公共财政支出主要项目,并将公共卫生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疾病预防控制与防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上来,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总体水平。

3.2明确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定位对全国180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机构)的调查表明[5],98.0%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机构)认为,公共职能缺位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职能错位是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扭转公共职能缺位是重塑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首要任务。不论是国外还是长期以来我国的卫生工作方针,疾病预防控制首先是政府的一项工作,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是直接代表政府承担这项义务的专业性的部门。在一个区域中该机构履行的是包括从健康规划、公共卫生与疾病监测、评估分析、预警及大量常规业务工作的检查指导和应急问题的处置等任务。这些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同时是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一部分,跟其他医疗部门的服务工作是不一样的,其对象是群体,而不是个体,因此服务的概念也是大不相同的。2001年4月13日卫生部组织制定的《关于疾病预防控制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6]明确规定: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是政府举办的实施疾病预防控制与公共卫生技术管理和服务的公益事业单位。因此,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首先是政府的一项工作,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是直接代表政府承担这项工作的专业性部门,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应是非盈利的福利性事业。人员应该既是卫生科技人员,又具有公务员的性质。

3.3对两项体制改革进行认真总结、评估客观、科学地分析其利弊,尽快纠正和扭转不顾客观实际的一些做法。

3.4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高度重视宣传让领导和社会增强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了解和认识,客观、事实求是地反映存在的问题。当前,特别要大声疾呼进一步明确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定性和定位,确立其相应的职能和权力,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公共卫生体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3.5明确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业务范围,合理配置资源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日常业务分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其他卫生服务。政府要确保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对基本之外的根据各自的财政能力和认识程度,予以支持。运行机制上要进行项目制,要有首席专家,只有实行了项目制,按照通行的规则,拿出真功夫和成果来,才有可能让领导、社会满意。同时,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科学分工,合理配置资源,避免一方面是投入严重的不足,另一方面是极大的浪费,例如:各自独立开发各种信息系统,互不相通;各自都要上大型的化验设备,如:气相、液相色谱、超净室,结果有的基层单位大型仪器设备一年用不了几次,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

3.6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参与的系统工作需要全社会的支持,要走出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就是要“添人添钱”的误区。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需要政府投入,但也要提高效率,改变观念,只专心做好自己份内的事,而不能把公共卫生、疾病预防控制的工作全部包下来,公共卫生体系是一个多部门协作的体系,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是公共卫生的信息、监测、预警及应急处理的主角,是领导决策的参谋。

3.7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人才建设由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需要很强的专业知识,人才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否则,即使有充足的资金和设备投入,也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加强人才的引进与选拔,在用人上引入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激发专业人员的工作热情;在人才的培养上考虑长期性,注意人才结构的建设,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队,保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的长期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区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篇6

采供血机构的各业务工作环节始终离不开血液,献血者中HIV、HBV、HCV的感染率较高,有逐年上升趋势。因此,采供血机构的血液医源性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工作尤为重要,应有针对性解决血液医源性感染预防和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建立适合采供血机构业务各环节的操作程序、血液污物、污水的无害化处理。

1 建立医源性感染控制机构和管理制度并贯彻实施

与医院相比,采供血机构医源性感染控制工作在管理上易出现漏洞。所以,按照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要求,采供血机构应成立医源性感染管理委员会,委员会主任由法人担任,分管业务领导负责具体工作,并设置2~3人组成的医源性感染办公室,负责规范和监管医源性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工作。同时,采供血机构应制定和完善医源性感染的各项管理制度,探索适合采供血机构可操作性的工作程序。制定和完善制度主要依据有《血站质量管理规范》、《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和《消毒技术规范》等,具体包括安全卫生制度和操作程序、疫情报告制度和程序、检测不合格血液及血污物无害化处理制度、医疗废物意外事故紧急处理方案、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和意外处理制度等。在制度建立过程中,应结合采供血机构的工作的实际,建立具有可行的操作程序,操作部门可做到有章可循,对日常采供血工作起到指导性的作用。

2 建立适合采供血各环节的技术操作规程

采供血机构医感控制有其独有的特点,采供血如体检化验、血液采集、血液分离、血液检验、血液储存、血液发放与运输等各工作环节的全过程都是是针对血液。由于操作环节多,工作人员极易因意外接触到血液而受到医源性感染。所以采供血机构医感控制的关键除采供血区域布局及各类通道流向等设施符合要求外,内部各岗位各环节的规范技术操作以及操作人员手卫生是预防和控制医源性感染非常重要的因素。做好采供血各岗位、各环节医源性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尽可能避免操作中意外受到血液的污染,应严格要求采供血机构各岗位、各环节的操作人员都应认真严格地按照技术操作规程进行操作。管理部门应按照新的相关规定,结合采供血技术操作流程进行修订。具体应做到[1]:(1)个体防护用品控制。使用个体防护用品大小要适中,穿戴舒适。首先要正确穿着防护服。防护服应吸水性强,有一定厚度,以防血液浸透伤及身体。防护服要定期清洗、消毒,污染时及时更换。其次,要戴合适的手套。美国CDC建议采血员应戴手套,戴手套可减少70%~80%的污染。如果一个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或聚乙烯手套,医务人员接触的血量比未戴手套时可能减少50%以上。(2)洗手、擦手。每采一位献血者,用消毒小毛巾擦手一次是一种既保护献血者又保护采血者,防止交叉感染的有效措施。注意在采血结束后应立即洗手。(3)针头的使用和弃置。正确使用和妥善处理针头尤为重要,HBV、HCV、HIV等多种病原体可通过针头刺伤接触感染,对于经常接触采血针的护士危险性大大增加,特别是当一名护士同时为两位献血员采血时,一定要先夹住一个采血袋的导管,放松止血带,再给另一位献血员拔针并立即减掉针头后再处理第一位献血者,因为竖立在桌上的针头无论对献血员还是采血护士都是一个极大的威胁。所有污染的针头必须及时处理,丢入贴有标签的、不能穿透的、防漏密闭的、易于消毒的锐器收集容器内,收集到容器容量的3/4时应停止使用,并及时更换,送到指定地点统一毁形。(4)清除血迹。

3 感染性医疗废物的正确处理

采供血后的一次性注射器、试管、分离杯、转移袋等器材以及检测不合格血液等均属于感染性废弃物,应做到严格毁形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回流社会造成重复使用或疾病传播。采供血机构用后的一次性采供血器材多以含氯消毒液浸泡方法进行处理,该方法有一定缺点:一是密闭性血液分离杯等器材消毒难免有不彻底的情况,毁形时血极易污染操作人员;二是含氯消毒液刺激性强,用后大量排到外环境,对长期接触的操作人员有害,环境也会受到污染;三是操作中实际存在各种不利因素,难以保证毁形或消毒符合无害化处理的标准要求。因此,感染性医疗废弃物应由专人到科室收集,先集中高压灭菌,再集中处理。若采供血机构排出未经消毒的含病毒危险物的血污水,易造成环境污染或引发相应疾病。此时,应常规投入次氯酸钠消毒剂方法进行处理,除接受相关部门监督外,医感办公室应专人负责加强监管,污水处理效果均应达到《医疗机构污水排放要求》(GB18466-2001)的标准。

4 强化相关法规和知识培训,强化管理部门的监督职责

做好医感控制工作必须掌握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强化采供血人员的法制意识,自觉规范采供血的职业行为。针对采供血医源性感染中存在的突出环节或突出问题,应及时制定相应对策,及时对员工培进行培训并付诸实施,才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血液医源性感染的发生。医源性感染管理部门常规监管的主要内容是按照国家采供血机构疫情报送管理规定,及时报送疫情信息,监督感染性医疗废物的分类存放、回收、数量和交接手续及无害化处理操作记录,监管采供血消毒器材或物品是否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要求。这些监督内容都是目前采供血机构最易忽视的薄弱环节,因此进一步加强采供血机构医源性感染监督管理工作,不仅有利于确保献血者和采供血人员的身心健康,也直接关系到血液质量和临床输血安全。

参考文献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党建工作探索 篇7

1 具体做法

1.1 抓重点, 强化领导班子建设。

做到政治坚定, 思想统一围绕疾病控制的各项工作, 疾控中心党支部成员任务清、方向明, 心朝一处想, 劲往一处使。做到求真务实, 工作务实。严格执行例会制度, 周一上午无特殊情况必开班子例会。使班子成员之间能够多沟通多交流, 团结协作, 集体领导, 分工负责, 坚持正常的党内生活制度和议事规则。做到开拓创新, 思路领先。加强行政、专业技术培训与演练、科研等工作的管理, 不断提高单位的管理水平和专业技术能力。做到勤政廉洁、作风正派。好班子首先应是廉班子, 严格自律, 以廉促勤,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保证在日常权力运作中能够从严要求自己。利用民主测评和职工代表大会, 不断听取职工的合理化建议, 修正和完善各项工作制度, 使职工心情顺、干劲足。让班子成为党员群众信任的坚强的战斗堡垒。

1.2 夯基础, 打造一支优秀的党员队伍

1.2.1 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抓手, 不断增强党员教育管理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党支部、党小组结合党员思想实际、文化差异和疾控中心发展要求, 开展丰富有特色的教育管理工作, 使党员教育管理贴近党员的工作思想实际。

1.2.2 以规范制度建设为中心, 不断坚持和完善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机制

坚持严格的组织生活制度。坚持以“三会一课”制度为重点, 加强党员日常管理。通过党员按时参加组织生活会, 增强党员的党性观念、责任意识和纪律意识, 增强党员的自我约束力及接受管理的自觉性。坚持和完善民主评议党员制度, 通过细化党员教育管理各项任务, 为党组织的先进性、纯洁性提供制度保证。

1.2.3 以强化载体功能为基础, 不断扩展党员教育管理的内容和方式

深入扎实地开展好“创先争优”活动, 不仅按要求完成上级规定工作, 还结合疾控中心实际工作特点, 开创性地开展活动, 创建灵活多样的党员教育管理方式。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原则, 加大科学、业务和实用技术知识的培训力度。通过培训班、报告会、参观革命圣地、开展党的知识竞赛和专题讨论活动等方式, 增强了党员教育管理的针对性、时代感和感染力, 使党员教育管理机制充满生机和时代气息。

1.3 建机制, 彻底转变工作作风, 创新机制, 规范行为, 注重实效

坚持围绕业务工作抓党建, 抓好党建促业务发展的指导思想, 坚持以制度促发展, 以制度树形象, 以制度建和谐。针对疾控队伍的新情况, 管理的新要求, 对现有制度实行“废、改、立”, 使疾控中心各项制度更能符合工作要求, 使疾控中心制度涵盖队伍建设、内部管理的各个环节。并认真执行。

1.4 顺民意, 坚持科学民主决策

科学民主决策是一个单位健康快速发展的基本保障。依靠民主决策机制, 充分发挥职代会作用, 始终把职工放在科学决策的主人翁位置, 坚持做到尊重职工的权利, 依靠职工的智慧, 照顾职工的利益, 让职工成为单位决策的参与者, 而不是被动的执行者、承担者。这样决策就成为发扬民主、集中民智、反映民愿、激发民力的过程, 决策实施起来也会得到职工的拥护和支持。

1.5 查风险, 防患于未然

1.5.1 按照“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 注重治本、注重预防、注重制度建设

根据所在的岗位、所负职责, 积极查找思想道德风险点、岗位职责风险点、制度机制风险点。建立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台帐, 制定防范措施。将廉政风险点在疾控中心网页上公布, 接受疾控中心职工以及社会大众的监督。通过对自身以及科室的廉政风险点查找, 使全体干部职工在查找中反思, 在反思中进取, 从而提高了疾控中心全体工作人员的防腐拒变意识, 把不良的腐败风气牢牢挡在中心门外。

1.5.2 定期召开党员“创先争优”活动党性分析会

每位党员都围绕本职工作, 按照公开承诺活动的要求, 认真查找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剖析原因, 结合实际提出整改措施, 撰写个人党性分析材料。主要领导带头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同时积极引导其他同志相互批评。党员发言时不讲成绩, 只谈问题;不讲客观理由, 只讲主观原因。党员在开展自我批评时都能端正态度, 直言不讳, 坦诚相见。既把握了问题的方方面面, 又突出了问题产生的思想根源, 并紧密结合本职业务工作情况, 提出了整改措施。通过召开党员党性分析会, 增强了党员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的自觉性, 增进了队伍的团结, 增强了队伍的凝聚力。全体党员振奋了精神, 鼓舞了干劲, 对于以后加强内部团结、更好地开展防病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1.5.3 开展“会诊”活动, 帮助党员干部更好地查找自身不足

每半年开展一次“会诊”活动, 活动采取不记名提意见开“健康处方”的形式进行。要求每位中层以上干部本着帮助人、鼓励人、爱护人的态度, 提前准备好“健康处方”, 杜绝恶意中伤的行为发生。同时还规定了“健康处方”书写格式、纸张大小、字体字号等, 除内容外, 其余都是统一的。保证不透露出提意见建议者的任何信息, 使其能够大胆地提出自己真实的看法, 不会有所顾忌。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按顺序对每个人进行投递。这样, 每位中层以上干部都会收到除自己以外的全体中层以上干部开的“健康处方”。投递结束后, 每个人根据自己收到的健康处方进行自我诊断, 制订改进措施。

1.6 聚文化, 开展丰富多彩文体活动

单位文化不能靠自然的沉淀, 自然形成, 而是靠积极的倡导和不懈的建设。文化建设是预防各类不安定因素产生的有效措施。党支部、共青团、工会联合挖掘单位文化建设的资源, 常年协力实施以:团队拓展、普法宣传、心理讲座、节日联欢、棋牌球技、集体爬山、生日关怀、表彰奖励、文艺汇演、重阳慰问、图片展览等为载体的各种形式的“文化塑造”工程, 为职工群众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工作生活环境, 发挥导向、凝聚和激励的作用, 带领广大职工群众围绕疾控事业发展的大局, 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增强主人翁意识, 以最佳的精神状态和饱满的工作热情投身到各项工作中去。

1.7 展思路, 拓展防病工作新空间

以志愿者先锋服务队为依托, 不断拓展防病服务新空间。面向社区、农村、企业、事业单位, 志愿提供有关传染病防控、慢病防治、健康教育、健康体检等方面的服务, 不断根据服务对象的服务需求与党员志愿者的服务能力来调整党员先锋服务队的服务内容。

1.8 重服务, 着力解决群众和职工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1.8.1 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

以在职继续医学教育为主, 职工业余自学为辅开展继续教育工作, 根据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特点, 积极做好各类演练。建立由业务办公室负责的业务培训的长效机制, 年初有计划, 年底有考核。

1.8.2 改善服务态度

通过开展“双促双治”、“学、优、提”大讨论等活动, 弘扬正气。在此工作基础上, 又制订了社会公众满意度问询调查、辖区内相关部门对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满意度调查、单位职工满意度问询调查表。建立了每年至少一次的调查机制。

1.8.3 建立医务人员职业道德台帐

对在日常工作中被群众或服务对象举报的事件记录在案, 并根据实际情况对事件进行严肃处理。完善医务人员医德考评制度, 实行日常监督与年末考核有机结合, 有效规范医务人员的执业行为。开展规范化服务, 倡导人性化服务, 强化细节服务, 积极探索尊重、理解、关怀服务对象等方面的有效措施。及时化解医患矛盾和纠纷, 增强服务对象对疾控中心及医务人员的信任和理解。通过“党员示范岗”等评比活动, 弘扬正气, 鞭策后进, 逐步树立疾控中心的良好社会形象。

2 初见成效

通过各项措施的有效落实, 进一步激发了党员的荣誉感和使命感, 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明显增强, 党组织的凝聚力显著提高, 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疾控中心全体干部职工克服人员少、资金短缺等困难, 昼夜坚守在防病工作一线。充分发挥技术优势, 圆满完成各项防病任务, 正确及时地处理了多起公共卫生事件。防病能力显著提升, 成为国家级网络实验室。多个专业在市疾控中心考核中名列前茅。科技研发工作也顺利开展, 《甲型H1N1流感疫苗临床实验》项目获得怀柔区唯一一项软科学一等奖。疾控中心的良好形象逐步树立, 得到了各级领导和社会群众的认可。仅2010年就荣获了首都精神文明单位、北京市模范集体、北京市三八红旗集体等十余个市级以上荣誉称号。

浅议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绩效考核 篇8

一、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绩效考核的动因

(一) 内部原因

1、疾病控制机构的中国性。

我国疾病控制机构与国外疾控机构的国情特点不同, 它享有政府预算拨款, 承担政府的职能, 却并非政府部门, 这也就是疾控机构的中国特色。如何对财政供养负责, 保证政府投入财尽其用, 确保社会效益, 就需要疾病控制机构通过对自身工作的评估, 来对管理的方式进行改革。

2、疾病控制事业的特殊性。

国家对社会的公共卫生服务的功能从疾病控制事业上可以体现出来, 因此, 对疾控事业来说以市场化和社会化为主要方向的改革思路上是行不通的, 相对其它领域疾病控制事业改革进程较为独立, 其改革的压力和内在要求也就愈加强烈。

(二) 外部原因

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绩效考核与整个时代环境的大背景相契合, 具有强烈的外部推动色彩。由于改革与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 当发展进入瓶颈期后, 对改革需求必然会增大, 目前我国进入了新一轮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 但是事业单位改革一直没能实现实质性的突破, 因此, 要推进事业单位职能的重新定位, 政府部门必然改革现有体制, 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绩效考核改革正是这种需求的具体体现。

二、疾病控制工作绩效考核的现状与分析

(一) 管理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管理的根本目标是通过对各方面的关系的协调和调整, 来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从而使工作效率得到提高, 最终对社会和经济产生积极效益。绩效考核从目前实施的效果来看, 还没能把疾病控制发展的各种关系理顺, 疾病控制工作开展的环境也没能优化影响, 还存在固有的矛盾。

(二) 疾病控制工作绩效考核的目标没有充分实现

促进疾病控制工作发展、提高疾病控制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提高工作质量等是实施疾病控制机构绩效考核的宗旨, 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由于各种因素影响考核的目的并没有完全实现。其主要原因有:疾病控制工作在不同地区存在较大差异, 发展不均衡, 如果采用一刀切的标准很容易挫伤有些地区工作的积极性。另外新旧考核方式共同存在, 没有明显的过渡, 例如疾病控制工作每年卫生行政部门都有工作目标和工作要点, 如果现在又有绩效考核标准, 不同的目标和标准要求很容易造成被考核者的无所适从。

(三) 评价体系不科学, 反馈不及时

考核和评价疾病控制工作如果用唯一的指标和统一的标准, 而忽略地区差异和职能的不同, 将有失公平。有些单位考核计分比较复杂, 工作实绩情况通过自评和现场复核不能如实的反映, 就会导致评价和反馈不能进行。

(四) 考核程序过于繁琐

有些单位考核项目多, 而且部分指标相互重叠, 基本信息跨行业跨部门;考核周期不按年度考核, 有时候中间会间隔好几年, 设置不合理;各种基本数据、参数和率划分过细、统计繁杂;而由考核者收集整理所需资料, 一般会造成考核效率低下、成本高、考核准备时间过长。

(五) 政府未参与, 卫生行政部门不重视

按照原先设计, 卫生行政部门作为考核的主角, 应是疾控工作绩效考核的组织者和推动者。

三、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管理体系的途径

(一) 建立组织机构

通过建立管理协调指导组和评估执行组, 以充分发挥各级管理效能为目的, 使组织机构责、权、利相一致, 层次清楚。管理协调指导组具有计划、组织、协调的职能, 对实施方案和计划安排进行审核, 并协调有关部门, 对执行中的困难和问题进行研究并通过各种措施来解决;评估执行组由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各级党政领导组成, 通过领导和指导绩效考核工作, 听取责任人的初步评估意见和汇报, 纠正评估中的偏差, 来对评估尺度进行有效控制。实行“科主任领导下的分级负责制”, 构建中心、科、个人三级管理组织, 明确组织的责任、权力、绩效。

(二) 建立绩效评价体系

1、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

通过部门日常管理, 查找和纠正未按计划实施的项目、每月、每周工作计划完成情况、项目化管理和重点工作实施情况、以及检查中心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实施情况定期通报制、责任追究制, 从制度上规范岗位目标绩效考核, 强化内部管理。根据有关规范和规定的要求, 绩效考核要求对各类资料进行归档, 以备本部门考核小组检查;建立工作情况记录制度, 及时做好各部门和各组业务工作情况记录, 将对绩效完成情况、并跟踪、反馈和评估工作提供很大的帮助。

2、建立考核评价制度

结构、过程、结果构成了医疗卫生服务系统的基础, 医疗卫生服务系统通过这三个过程来完成与社会的联系。其中结构评价, 主要是对单位投入的人、财、物方面数量和质量的高低进行评估和考核, 通常也叫基础质量评价;过程评价主要是通过操作流程上来衡量具体操作行为的合理性和适宜性, 通常也称环节质量评价。绩效考核作为一项复杂的工程, 应不断进行改进监督绩效完成过程中各种行为因素, 对在过程控制中发现存在的不足要及时进行纠正, 并提出合理建议。同时, 注意保持绩效考核工作的连续性, 对考核工作也要根据绩效考核中存在的问题也要及时改进。只有这样, 广大职工干部对考核工作才能高度重视, 使他们能够自觉发挥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力, 积极完成既定目标, 从而提高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整体绩效考核工作, 全面推进绩效考核工作。结果评价也称终末质量评价, 是对过程结束时的测量评价。

3、建立绩效考核投诉制度

绩效考核的客观公正的保障是要建立绩效考核投诉制度。如果责任人对考核结果产生争议时, 就可以通过申诉让评估小组仲裁, 从而达到客观公正。

4、建立基于绩效考核结果合理的薪酬制度

通过建立合理的绩效激励机制, 把考核结果同个人的职位变动、职务升降、薪资调整及奖金分配有机的结合起来, 为达到绩效考核的激励作用, 把责任人晋升和收入的确定以及个人能力的衡量都参考考核的结果, 从而充够分调动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 绩效考核也可以反映出员工在工作中的优劣, 可以警示他们改进工作态度, 立足自身的岗位, 提高工作业绩。

5、建立培训制度, 增强职工参与的主动性

通过培训, 可以对全面了解绩效考核体系的组成和各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 使实施绩效考核的实质和意义能够被广大职工干部所认识, 从而使他们掌握绩效考核的方法, 熟悉考核标准, 使各单位顺利实施绩效考核工作。

(三) 定期反馈持续的绩效沟通和考核结果

在评价工作结束后, 将评价绩效情况、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建议, 应以正式文件或反馈书的形式反馈给被考核人员, 并督促其改正, 来增强绩效评价工作的约束力。通过反馈, 可以避免因表面现象造成的误解, 并对考核评估结果是否正确与否进行有效纠正;同时应当把解决问题放在反馈过程中的重点, 帮助指出其工作缺陷的原因, 对自身工作存在的不足, 对提出看法、建议并进行改进。可以说评价结果反馈与整改是绩效评价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 提高社会综合参与度

疾控机构绩效考核应该是一个开放的考核架构, 我们不能把考核对象仅限于疾控系统内部, 因为现阶段疾病控制机构绩效考核所涉及的部门、影响和意义实际上已超出了疾病控制系统的范畴。但在疾控机构绩效考核在没能成为统一行为的情况下, 他还是受到了相当程度的制约。因此, 作为一项社会性很强的工作, 仅靠疾控机构有些工作是无法完成的, 疾病控制工作应积极争取到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的重视和支持。其次, 疾控机构的绩效如何, 最有发言权的是与疾控工作利益相关的社会和群体, 而不是疾病控制机构本身或者主管部门。另外, 社会满意度、服务对象调查等相关内容也在在绩效考核的指标中, 只有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改变只与被考核方接触的旧观念, 加强与利益群体的直接互动才能够解决资料的全面性、可靠性存在的一些问题, 从而增强考核的客观准确性。

参考文献

[1]龙翔凌, 程薇, 范得慧, 等.公立医院综合绩效评价体系指标权重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 2010, (2)

[2]姜福康, 高录涛, 王军, 等.实行绩效管理推进医院快速可持续发展[J].中国卫生经济, 2010, (5)

浅议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项目资金管理 篇9

一、当前疾控机构财政专项资金的项目构成

当前疾控中心项目资金, 主要包括慢性病综合干预项目、结核病防治项目、流感监测项目、烟草控制与健康素养促进项目、扩大国家免疫规划项目、手足口病等肠道传染病防治项目、狂犬病防治项目、不明原因肺炎监测、人禽流感防治等重大公共卫生项目资金。SARS以后, 从中央到地方对疾病预防应急体系的建设越来越重视, 逐年增加专项资金。如何依法管理项目资金, 提高专项资金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建立一个完整的核算网络和应急网络系统, 已经成为当今疾控财务工作者面前的现实课题。

二、财政疾病预防控制专项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

(1) 疾控中心项目多, 有资金量大的艾滋病、疟疾、流感、健康素养、计划免疫、手足口病防治、狂犬病防治、H7N9禽流感、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项目等重大公共卫生项目, 也有像地方病、布病、登革热等资金量不大执行期短的项目。随意调整项目之间的资金, 一些项目未按项目方案实施资金混合一起使用, 未体现项目资金的专款专用, 造成专项经费混淆、挤占挪用现象时有发生。

(2) 疾控各项目实施方案对专项资金使用及管理没有明确的规范, 难以操作;项目方案只规定了一些大的条条框框, 没有明确开支范围等细化规定, 仅凭财会人员对项目方案的理解开展监督审核。业务科室没有按预算使用专项资金, 项目预算管理不到位, 监管形同虚设。造成有些项目的资金结余量较大, 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率没有发挥出来。

(3) 财政部门或卫生行政部门对项目经费下发不及时、速度慢, 拨款追加不到位, 有的项目资金跨年度;有的项目工作完成后资金还未到位, 影响了项目工作的实施进度与成效。

(4) 设备、仪器、器械和材料存在重采购轻管理的问题。采购无计划, 物资器材、检验设备、药品试剂等没有做到专人保管, 入库不及时或闲置未用, 存在浪费现象。很多项目设备是上级业务部门统一采购、无偿调拨, 直接由业务部门领取接收, 未及时到财务办理入账手续, 造成固定资产管理的缺失。对项目设备在使用过程没有及时跟踪适时监管, 容易造成固定资产的丢失和损毁。

(5) 疾控中心相关财务人员知识结构老化, 业务水平有待提高。疾控项目的逐年增加, 有时十几个项目同时运行, 项目资金量大的有几百万元、项目期限长;有的资金量小、运行时间短, 使得财务核算任务繁重、工作业务量大。导致财会人员对专项资金无法做到很好核算, 难以监督管理项目资金。

三、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1) 疾控机构专项资金涉及多个方面来源, 包括中央补助重大疾控项目资金、省市财政配套资金、上级部门拨付的专项资金。项目资金来源较多、涉及层面广, 管理上具有一定的难度;加上部分工作人员服务及法制意识较淡薄, 没有意识到专款专用;重视专项资金的申请及拨付, 而忽略项目的管理和实施过程, 难以对项目资金进行全方位监管。

(2) 由于疾控内部的业务科室与财务部门之间缺少及时沟通和协调, 导致财务部门对项目使用情况难以全面掌握, 无法有效进行监管和控制, 造成业务管理与资金管理相互脱节。卫生项目资金的整体效益难以发挥。

(3) 由于现行的财政体制不完善, 部分项目在周期上跨年度, 资金拨付滞后现象严重。对一些项目方案已实施而资金未到位, 只能通过占用其他项目资金来开展或无法正常开展工作。导致项目资金不能在特殊情况下发挥预防、控制作用。

四、采取措施, 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

(1) 对疾病预防控制项目资金进行科学、规范的管理, 是做好疾控业务的基础。因此, 疾控机构的领导、财务人员、专业人员一定要提高认识, 树立正确的理念, 完善制度, 创新项目管理模式。遵循依法依规的原则, 保证公共财政资金的安全。

(2) 增强疾控相关业务科室与财务部门的沟通协调, 依据项目资金管理方案进行对照检查。对一些突发事件、没有项目实施方案也没有资金支持的项目, 由财政或上级部门采取每年预拨一定数额的专项资金用于应对项目意外及突发事件的资金使用, 如我市的埃博拉防控、中东呼吸综合征等都是特殊、突发的项目。针对部分项目资金拨款滞后的现状, 预留疫情处置及诊断经费, 或者尝试专项资金前期垫付制。如很多的项目在方案实施前期资金还未到位的情况下采取资金的垫付制, 就能保证项目实施的进度及效果, 避免专项资金的挤占挪用等诸多现象发生。

(3) 卫生项目资金的管理和监督需要财务人员的全面参与, 要树立控制意识, 规范项目资金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 定期提供资金的分配、使用情况以及项目执行情况的材料。做到事前审查管理, 事中有效监督, 事后及时结算。定期对财会人员进行公共卫生业务培训, 及时梳理各项业务流程, 健全内控机制, 加强风险防控, 维护财经秩序。

(4) 广泛开展宣传, 利用各种网络传媒、宣传栏、报纸、标语、讲座等大力宣传培训。如我市开辟人人健康电视专栏, 预防接种计划免疫、健康教育微信公众平台。各卫生宣传日加大宣传力度, 扩大群众对疾控项目工作的知晓度, 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使一些直接面对老百姓的地方病、慢性病、寄生虫病、饮用水监测等管理项目工作的顺利开展。

(5) 构建项目资金追踪反馈制度, 加强项目资金外部检查及内部监管。对投入规模大、资金需要量大的项目实行资金运作的全过程监督, 建立项目明细和支出配套方案, 明确项目资金的开支范围, 进一步完善项目实施方案, 使项目单位有可参照的标准来实施执行。开展项目实施过程的督导及项目结束后的验收评估, 确保资金规范管理和合理使用。

(6) 在项目资金的管理运用上引入公共卫生技术或服务政府购买机制。政府购买服务能发挥社会资本、科研技术优势, 减轻财政对公共卫生事业的资金投入压力。建立综合性评审机制工作, 坚持费随事转, 切实提高项目资金使用效率和公共服务质量。

总之, 只有对项目资金实施有效管理, 建立完善的资金管理制度, 做好财务管理工作, 才能充分发挥财务的监督职能, 提高财政疾病预防控制专项经费的使用效益和绩效管理水平, 保证疾控项目方案的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 .杨开宇.强化监管提高疾控专项资金使用效益.中国集体经济, 2014 (10) .

[2] .吴芙蓉, 李津蜀, 张莉莉.公共卫生机构项目专项资金管理分析.寄生虫病与感染性疾病, 2013 (6) .

区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篇10

社会发展的根本取决于经济水平, 财务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对社会组织的发展前景和潜力产生直接作用。所以, 财务管理是社会实体组织管理的重要内容。所以,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日常运转也离不开有效的财务管理, 保证财务资金流动的科学性, 避免资金浪费或者不合理使用的现象, 是促进机构发展的重要关键。但是,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本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属于非营利性机构的同时具备公益性的性质, 政府将其归属为一类事业单位职能。因此,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各地的财务核算有其自己的具体要求, 比如, 一些地方机构的财务核算是根据医院会计核算体系的要求开展的, 一些则直接采用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 执行收支两条线的模式。从整体上看,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财务核算体系还是以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为主, 这是主要因为:首先,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职能以及相关管理程序可操作性相对较强;其次,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非营利性缩小了其收入来源的范围, 往往会导致财政拨款受限于预算, 控制成本工作十分重要。所以, 只有在严格控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财务管理, 有效防范财政赤字问题, 才能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效益, 进而更好地发挥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社会效益。

二、我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 会计制度不成熟

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业务性质和工作职能来看, 其运转所需的资金主要来源上级财政部门拨款、机构收入以及财政补助或其他收入。所以,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财务管理应根据促进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水平, 有效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宗旨, 基于预测和决策的要求来协调资金的收支、分配以及成果之间的关系。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中, 疫苗这种生物制品所需要的资金总量机构占机构资金总量的一半以上。疫苗与一般药品不同的是, 其运输保管对冷链贮藏的要求很高, 所以只要在采购或使用过程中产生差错, 都会严重影响机构的正常运转。根据相关疫苗的管理条例, 疫苗分为一类和二类这两种类型, 其中一类疫苗的生产企业及疫苗批发企业应当按照政府的采购合同的约定, 向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指定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供应疫苗, 不得向其他单位或个人供应, 属于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的疫苗。而二类疫苗是指公民自费并且自愿受种的其他疫苗。其疫苗生产企业可以向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疫苗批发企业销售本企业的疫苗。在疫苗种类越来越多的趋势下, 其应用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因此, 一套成熟的科学合理的会计核算制度对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财务管理十分重要。

(二) 财务管理工作意识薄弱

疾病预防控制这种公益性机构作为由政府全额核拨的事业单位, 其会计核算和管理也具有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特点, 经营管理方式较陈旧, 仍实行收付实现制管理, 上级拨入和使用阶段管理范围之外的成本核算往往被忽视。这种财务管理意识薄弱且管理动力不足的现象, 会导致制度不完善以及管理措施的缺失, 不利于成本和绩效的统一管理。

(三) 内部控制管理体系有待完善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中逐渐暴露编制不足, 人员少等弊端, 导致实际财务管理工作中出现管理人员身兼多职的现象。本文从疫苗管理这方面入手, 对其进行具体分析:一些单位购进疫苗的申报计划只由各相关科室负责, 或者是不进行申报就直接采购, 疫苗购进的申报、采购和保管通常只经一人之手, 购入后也存在不办理入库登记的问题;其次, 疫苗的出库仅由购货单位进行不正规的收支款项记录或登记簿记录, 其支付或货款结算的依据只能以疫苗管理部门公开的清单为主, 导致疫苗库存脱离财务管理。此外, 疫苗的有效期较短、使用量偏大, 所以购货的周期较短, 通常以月为单位进行购货。在这种情况下, 供、销双方所签订的合同不够严谨甚至未签订合同, 导致价格的波动较大, 加上票据出具和款项结算的不及时, 容易形成相互拖欠的现象, 增加了疫苗管理的工作难度。最后, 成本核算和资金管理等方面工作的漏洞如下:成本核算工作不够精细, 缺乏整体性观念, 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资金的使用效率;对非流动资产管理的力度不够, 财务管理模式较为陈旧, 难以适应于当下高效运转决策的环境。

(四) 管理体制陈旧

由于一些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财务管理体制没有及时进行创新, 其会计核算甚至还采用手工记账的方式。那些已经采用计算机核算的单位, 也仅仅停留在数据录入的层面上, 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电算化系统。同时, 各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核算软件差异明显, 由此容易产生核算不统一以及口径不一致等问题。

(五) 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

与其他企业相比,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财务管理具有大量的不确定因素, 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而且信息化方面相对薄弱, 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信息化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管理团队结构不合理、业务知识掌握得不够、专业技术不高等等。此外, 一些财务管理人员无法端正工作态度, 难以在实际工作中落实正确的会计方针政策。

三、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财务管理的建议

(一) 完善会计核算方法

在关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会计核算应参照医院会计制度还是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问题上, 本文认为, 为了全面客观地反映、预防传染病的发生, 保障人民的健康, 应根据核算内容的特点选择核算制度。比如, 疫苗等部分核算应采用医院会计制度, 实行权责发生制。就疫苗核算来说, 首先, 应设置明细科目来完善存货会计科目;其次, 对于疫苗成本资金来源的记录, 应明细划分财政补助资金、非财政专项资金和其他资金等。而疫苗的发出顺序应由其有效期的长短决定。最后, 应进行定期盘点, 及时查明疫苗的盈、亏、废、损等情况的原因, 并按照相应的账务处理程序进行处理。

(二) 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加强学习内部控制规范, 财务管理要加强对自身的风险评估, 从预算收支业务、建设业务以及合同业务等业务层面内部控制。同时要根据实际需求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比如, 疫苗属于流动资产, 具有实效性以及发生损失的可能性, 因此, 财务管理部门应严格把握入库、调拨、发放等过程, 保证贮存运输的安全。实行集体联签制度来制约超额采购行为, 加强处理各项违规行为的力度。最后, 出于防范疫苗接种异常反应带来的风险, 应设立预防接种风险管控基金。

(三) 统一财务核算管理软件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财务软件的选择不仅要考虑软件功能的好坏, 还应高度关注软件开发商的信誉高低, 确保开发商具备充足的实力。其次, 相同地区或区域应统一选择财务软件, 以便实现计算机的网络化管理模式, 促进信息资源共享, 通过科学的财务管理和统计来实现内部控制的目标。

(四) 培养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财务人员要充分认识财务管理的重要性, 致力于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 转变财务管理理念。财务人员要深入学习业务知识和职业道德理念, 结合自身的发展特点, 形成符合自身实际的财务管理方案, 不断优化财务管理队伍, 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五) 加强财务管理的监督力度

新的“财务规则”增加了有关财务监督的内容, 体现出对财务管理进行监督的重要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重视内部监督, 加强完善财务监督制度, 积极配合相关财务部门和审计部门的工作, 并严格落实监督部门的正确决策。

四、结语

总之,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财务管理工作专业性强, 而且涉及的范围较广, 需要各部门之间的合作。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根据内部控制制度的规范, 加强完善自身财务管理制度, 以便于能更好地满足新体制下的财务管理需求, 进而促进人民健康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肖斌.浅议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财务管理[J].企业导报, 2012.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区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相关文章: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09-01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管理的若干规定(意见稿)06-30

区县城市06-27

远郊区县06-17

北京军转区县真题05-15

区县防汛工作汇报06-27

区县经济发展08-29

区县领导干部07-23

区县电视台07-25

区县人大工作制度04-15

上一篇:计算机审计发展下一篇:加强军营文化载体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