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器材与装备的利用

2024-08-08

体育器材与装备的利用(精选十篇)

体育器材与装备的利用 篇1

随着煤炭工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加快, 机电一体化技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与煤矿装备的结合使得煤矿生产过程实现自动化具备了可行条件, 电牵引采煤机和电液控制系统在液压支架的应用为综采自动化提供了基础。近年来, 国内一些局矿已经引进了成套自动化刨煤机开采薄煤层, 但利用滚筒采煤机作为落煤、装煤工具的成套综采设备尚没有完全自动化工作面的成熟案例。因此, 利用国产滚筒采煤机、液压支架等组成成套装备, 实现综采自动化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 平煤集团矿井开采范围不断扩大, 生产年限和采深不断增加, 工作面条件恶化, 七大自然灾害加剧。现用综采设备以人工操作为主, 工作面人员多、环境恶劣、工作劳动强度高、安全保障低, 限制了设备效能和煤炭产能, 因此, 需要提高综采设备自动化装备水平, 实现工作面无人或少人, 解决高瓦斯煤层安全开采和薄煤层高效开采的难题。

1 自动化综采设备发展现状

1.1 国外自动化综采设备发展现状

国外利用滑行刨煤机及电液控制系统控制液压支架组成的薄煤层全自动化综采设备解决了薄煤层安全高效开采问题。但因其对煤层赋存条件要求苛刻以及进口设备价格昂贵而未能得到大量推广。二十世纪末期以来, 美、德、英等先进采煤国家研制开发了新型电牵引采煤机, 实现了机械-电气一体化和工作面的液压支架采煤机的联动, 为滚筒采煤机作为落煤装煤成套综采装备实现自动化奠定了基础。由于落煤装煤工艺的特殊性, 由滚筒采煤机组成的综采工作面尚没有真正的全自动化成熟案例。

1.2 国内自动化综采设备发展现状

近年来, 国内液压支架电液控制系统的关键部件能够替代进口产品, 自主开发的电液控制系统操作方便, 且具有中文显示。采煤机采用交流变频牵引取代液压牵引, 普遍具有离机遥控操作、中文状态显示和故障自诊断功能, 实现了采煤机的自动控制。另外, 具有记忆功能、能够在工作面实现“记忆仿形切割”及“视频监测”的智能型采煤机也取得突破, 其与电液控制液压支架组成的自动化综采工作面成为现实, 利用国产滚筒采煤机组成成套自动化综采装备的条件已经逐步成熟。

2 成套自动化综采设备的适应性研究

自动化工作面根据工作面的作业规程, 将各设备的动作编制成相应的程序存入系统中, 由集中控制器发出指令, 实现采煤转载机、破碎机、运输机的顺序启停功能;采煤机、液压支架联动功能, 支架跟随采煤机位置和方向自动完成降-移-升、推溜、喷雾等动作;所有喷雾系统与喷雾泵的成组自动控制功能;采煤机记忆切割功能等。通过自动化控制系统对工作面情况的检测, 供电系统与瓦斯监测系统实现了自动闭锁功能, 对工作面所有设备的工况进行监测和监控, 并以数字化或图形的方式直观显示, 可及时发现设备的故障信息, 并对设备进行控制和处理。

由于目前自动化综采设备对周边环境、顶底板状况没有判断能力, 因此, 对工作面条件要求较高。根据经验, 要求自动化工作面的顶板、底板中等稳定, 避免在正常生产中发生漏顶、冒顶事故。为防止液压支架拉移过程中出现歪架、咬架现象, 要求工作面倾角小于15°。

由于滚筒采煤机自开切口工序复杂, 采煤机在机头、机尾煤壁开切口工艺还无法实现自动化, 因此, 仍需人工遥控操作。滚筒采煤机对工作面两巷的布置方式、巷道断面无特殊要求。

可见, 煤层赋存条件限制了自动化综采设备的广泛使用, 还需要进行针对性的研究和实践。

3 成套自动化综采设备选型设计及配套技术研究

充分运用现有集中控制、采煤机工况自动监测及故障诊断、采煤机自动控制、液压支架电液控制、刮板输送机工况监测、顺槽集中控制等技术, 与已在平煤使用成熟的液压支架、刮板输送机、电牵引采煤机等装备相结合, 构成适应平煤工作面条件的自动化综采设备, 如图1所示。

1-采煤机;2-刮板运输机;3-液压支架;4-破碎机;5-转载机;6-可缩胶带;7-绞车;8-六组合开关;9-喷雾泵;10-乳化液泵;11-清水过滤器;12-绞车;13-电缆车;14-电站 (2台1 250 kVA, 1台850 kVA) ;15-自动配比装置;16-乳化液泵箱;17-喷雾泵箱;18-自动控制室;19-电缆车

3.1 设备选型设计

采煤机 (太原矿机) :MGTY250/600-1.1D智能电牵引采煤机, 截深为800 mm, 功率为600 kW

刮板输送机 (张家口煤机) :SGZ-764/500

转载机 (张家口煤机) :SZZ-764/200

液压支架 (郑州煤机) :ZY5000-1.45/3.0D

支架电液阀 (天玛和郑州煤机) : PM31

泵站 (无锡威顺) :WRB-400/31.5

喷雾泵 (无锡威顺) :BPW31.5/12.5

移动变电站 (吉林通化) :KBSGZY-1250 kVA, 3台

组合开关 (潞安海通) :QJZ1-1200/1140-6, 3台

通信、控制系统 (天津华宁) :KTC101

乳化液泵站微机全自动控制和综合保护系统 (无锡威顺) : YKZ-2B型, 1台

3.2 自动化综采工作面控制系统集成

3.2.1 工作面集中控制系统

工作面集中控制系统由2台井下防爆计算机 (1台采煤机现场控制站、1台液压支架现场控制站) 、1台光纤环网交换机、1台隔爆型UPS电源组成。采煤机现场控制站通过具有多种标准化接口与协议的本安型光纤环网交换机, 集成了采煤机子系统、运输机子系统、负荷中心子系统、泵站控制子系统、工作面语音通信系统等。

采煤机现场控制站:根据采煤机位置及方向自动控制;根据运输机负荷自动调整采煤机牵引速度;实现自动调整采煤高度、远程记忆监控、采煤工作面三机 (采煤机、支架、运输机) 联运功能, 对工作面采煤设备的工况参数进行在线实时监测与监控, 实现设备运行状态参数的采集、监测、传送、记录、图形模拟显示、表格输出、故障诊断等。

液压支架现场控制站采用PM31或ZE07-01电液控制系统。其中PM31支架电液控制系统是集散型控制系统, 采用TBUS总线+BIDI总线的通信方式, 所有控制功能的实现都由工作面支架控制器完成, 当连接工作面系统与主机系统的电缆出现故障时, 工作面的控制动作不受影响。PM31支架电液控制系统配置和连接如图2所示。

①-支架控制器 (pm32/sg) ;②-隔离控制器 (pm3.1/pa/11) ;③-双路电源箱 (ntz/d/2×1.5) ;④总线提升器 (pm3/pa/tpu) ;⑤-网络终端器 (pm3/ack) ;⑥-架间干线电缆组件 (conm/4c) ;⑦-电源输出电缆组件 (conm/4a) ;⑧-耦合器-本架干线电缆组件 (conm/4c) ;⑨-耦合器-邻架干线电缆组件 (conm/4c)

工作面集中控制系统的具体实现方案:

(1) 工作面系统

工作面系统包括单个支架控制单元系统及将所有支架上的单元系统通过必要的共用或附加设备连接起来的控制网络。每个支架控制单元包括1个支架控制器、1个电磁线圈驱动器、1个推移千斤顶行程传感器、1个立柱压力传感器、1个红外线接收传感器以及将上述设备连接在一起的电缆、固定安装所需的附件等。

(2) 主机系统

主机系统包括1台井下防爆主控计算机、1台网络变换器、1个BIDI通信电流变换器、2个限流器、1个电缆接续器、3个本安接线盒、各元件之间的连接电缆、1条主机到工作面的数据通信电缆, 通信电缆为2对2芯双绞线。

主机系统收集、显示、存储工作面系统的监测信息, 具有保护系统及控制软件, 并可对工作面系统实施控制 (如启动跟机自动化、配置参数等) , 主机系统具有多种标准数据通信接口, 可与第三方设备进行数据通信 (如与采煤机通信以获得位置信息) , 并具备各种井上、下通信解决方案接口, 具备标准的RS485接口, 保证与井下以太网对接。

(3) 采煤机位置监测系统

采用红外线方法设计采煤机位置监测系统。在采煤机上安装红外线发射器, 发射数字信号, 每台支架上安装1个红外线接收传感器接收红外线发射器发射的数字信号, 以监测采煤机的位置和方向信息, 实现支架跟机自动化。

3.2.2 通信、控制一体化系统

选用KTC101系统, 采用灵活的控制方式, 为工作面刮板输送机、转载机、破碎机及乳化液泵站提供通信、控制及综合保护作用。KTC101系统原理如图3所示。

中位机安装在机巷距采面200 m处, 工作面每15 m设置1台组合扩音电话, 共设置16台, 运输机、转载机分别实现联合控制和单独控制。

除了通信控制以外, 上位机具有完善的监测及汉字显示和语音报警功能。它可根据下位机采集到的设备工况、运行状态等信息, 作出相应的动作, 如沿线闭锁台显示、沿线线路断路位置显示、启车报警、启动设备反馈信号连续检测等。系统留有过载报警接口, 可接入瓦斯、风速等传感器, 实现与被控设备的联锁;并可以与其它控制系统互联, 传递或接收所控设备运行参数, 可接收第三方发送指令, 完成对所控设备的动作。

3.2.3 系统实现功能

实现转载机、破碎机、工作面运输机顺序启停;工作面运输机与采煤机互锁;采煤机与液压支架联动;所有喷雾系统与喷雾泵联动;供电系统与瓦斯监控系统闭锁;所有设备均有检修手动位置, 不受集控主机的控制;单台支架降-移-升自动顺序控制及单台支架的分步操作;支架跟随采煤机位置和方向的自动推溜、自动移架、自动辅助采煤机喷雾。

4 具体实施方案

4.1 工作面概况

首选采面为六矿戊8-22110工作面。

地理位置:该工作面位于戊二采区东翼, 西到胶带下山保护煤柱, 东至四、六矿井田边界。南面为戊8—22090工作面采空区, 北面为实体, 地面标高为+240~+270, 回采标高为-404~-464。

煤层赋存条件:可采走向长为1 400 m, 倾斜宽度为180 m, 斜面积为252 000 m2, 平均煤厚为2.2 m, 容重为1.5 t/m3, 可采储量为78.85万t, 煤层倾角为3~6°, 平均4.5°。

煤层顶底板情况:直接顶底为0~1.2 m的砂质泥岩, 老顶为0.6~3.2 m的细砂岩, 直接底为0.3~0.5 m的砂质泥岩, 老底为1.2~3.8 m的细砂岩。

地质构造:缓倾斜单斜构造。掘进期间风机巷共揭露17条断层, 风巷距掘进开口500 m处有一段落差为13.5 m的正断层, 对回采有一定影响, 在回采过程中要采取措施 (掘一个切眼, 跳过) 。机巷中段有一段瓦斯异常区, 瓦斯涌出量较大。该工作面水文地质条件简单, 水源主要有顶板砂岩水和老巷补给水, 在顶板裂隙处、断层破碎带附近有淋水, 正常涌水量为10 m3/h, 最大涌水量为17 m3/h。

4.2 劳动组织

循环方式: 按正规循环作业方式, 零点班完成4个循环, 八点班完成4个循环, 四点班完成3个循环。 环循环进度为800 mm, 日循环个数为11个正规循环。

作业方式: “三·八”制作业。3个生产班割煤, 检修班插班检修 (17∶00~21∶00) 。

综合工种和专业工种相结合, 分段追机作业, 循环工作。

5 结语

该自动化综采工作面控制系统的各设备于2008年10月到货, 11月进行设备联调、井下设备安装, 11月中旬进行整套调试, 11月底进行试生产, 12月中旬投入正常运行, 运行状况良好, 实现了割煤、拉架、推溜、自动喷雾计算机程序化控制功能;实现了破碎机、转载机、运输机、割煤机顺序启车, 三机 (采煤机、支架、运输机) 联动, 采煤机远程记忆监控功能, 规范了现场管理, 提高了采煤机械化、自动化和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实现了工作面采煤设备工况参数的实时监测监控、传送记录、图形模拟、集中显示和故障诊断功能, 确保了各设备间协调、连续、高效、安全运行;实现了乳化液自动配比功能, 保证了配比浓度, 增强了支架使用效果, 延长了设备使用寿命;降低了职工劳动强度, 提高了生产效率;实现了在复杂地质条件下自动化采煤新工艺, 移架速度比人工操作提高了1倍以上, 减少了辅助工序占用时间, 相应增加了有效生产时间, 原每班需要职工20多人, 每天产煤3 000 t, 现只需职工12人, 采面实际操作人员仅需3人, 月产原煤18万t以上;有效保证了安全生产, 实现了综采工作面无人跟机作业, 从根本上预防了较大人身伤亡事故的发生。

该系统是国内首家采用全套国产综采设备集成的自动化工作面。它的投产对于提升平煤集团六矿的产能、加快安全高效矿井建设的意义重大, 在国内综采设备成套应用方面具有示范作用。

虽然平煤集团六矿综采自动化取得了可喜成果, 但是对于适应赋存条件复杂多变的煤层及采煤机等设备进行本机工作状态智能化监控的综采自动化控制系统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与实践。

摘要:文章分析了自动化综采设备的发展现状, 提出了成套自动化综采设备的适应性研究、国产成套自动化综采设备选型及配套技术研究及实施方案。文章重点研究了自动化综采工作面控制系统集成中的工作面集中控制系统和通信、控制一体化系统。该系统已在平煤集团六矿成功投入运行, 运行状况良好, 有效提高了综采工作面的机械化、自动化和安全管理水平, 降低了职工劳动强度, 提高了生产效率, 实现了综采工作面无人跟机作业。

关键词:国产装备,综采自动化,设备,研究,实施

参考文献

[1]谭得健.综采工作面自动化现状及中国21世纪发展展望[J].煤矿自动化, 1999 (增刊) .

[2]郭振洲, 王瑞贤, 于海忠, 等.综采工作面“三机”正确选型及合理配套的探讨[J].煤矿安全, 2006 (1) .

[3]张守祥, 李首滨, 黄曾华, 等.综采工作面生产自动控制的探讨[J].煤矿机电, 2005 (3) .

体育教学器材的开发与利用 篇2

关 键 词:农村学校;体育教学;教师与学生;器材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2410(2014)08-0074-02

农村学校因为器材短缺,教师又缺少必要的利用和挖掘当地课程资源的意识和能力,结果一学期甚至是一学年的体育课都是一个模式的“常态课”,最终导致大部分学生对体育课丧失了兴趣,把体育课看成了最简单的自由放松课,这一方面在于体育教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积极性的缺失,另一方面就是体育教师缺少挖掘器材活力资源的能力。

就拿我们学校来说吧,根本就没有跑道。仅有的器材就是两副篮球架,而且一副篮球架还没有篮筐。为了丰富我们的课堂只有群策群力,合理利用废弃物,自制体育教学的辅助器材。首先,我给学生讲解了如何开发课程资源,重点讲述了课程资源开发的方法。如改造法,即从简化规则、降低或增加难度、修改流程、转换和移植其他课程内容、变形器材、限制条件等方法着手对器材进行开发和改造;通过改变器材的形状、大小、重量、高度、场地布局、材料更换、功能转化等来开发器材的一样多用性、开发器材应用的普遍性,通过简化规则、修改比赛方法、得分方法、获胜条件等来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确保每一名学生都参与受益;再有就是整合法,就是把原有的体育课程资源按照一加一的形式很好地结合为另一种活动形式,如跳长绳时踢毽子、跳长绳时跳短绳等,让学生真正知道什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的途径,方法和意义。这样学生就会有一定的方向性去动脑、动手,很好地完成自主、合作、探究,同时更重要的一点是我强调的开发资源的可再生性、活力性、绿色环保性、科学性、健身性、安全性。其次,我们成立了由体育组为首的师生学校体育器材研发小组,然后成立了年级、班级自制体育器材活动小组,各小组的研发器材需上报学校体育器材小组通过方可实施,对于开发器材好、推广好的小组学校都会给予一定的奖励。最后,对于通过的器材方案,师生在一起结合废旧的材料研究探讨改造的器材、形式和用途,由倡导者带头全体同学提供废旧的材料,师生在一起制作,然后尝试、改造、尝试、再改造,直到学校器材小组检查验收通过为止,才能应用于教学实验中。

比如废旧的汽车内外胎我们改造成要跳进,跳出的连续路面障碍或推着运行跑的竞赛器材;塑料瓶我们装上沙子改造成场地标志;破旧的足、篮、排球我们改造成可以供学生练习投掷时的移动靶子等,只要我们做一个有心人,就会让它们变废为宝,在我们的体育课上发挥“余热”。再如一名女同学把一个大纸壳箱子剪成了“井”字型,中间空格画上“0”,然后在其余四个空格分别画上“1”“2”“3”“4”,游戏方法是: 一名同学在中间“0”空格,当听到开始口令后,按照0-1-0-2-0-3-0-4连续的跳跃跳完4为完整的一次,看一分钟之内谁跳的次数最多,非常的有创意,博得大家的一致认可;还有一个小不点,拿了两块磁铁和一根八号线铁丝,铁丝的两端都圈成了圆避免划伤,活动方法是:用铁丝代替跨栏的栏板,这样两块磁铁可以带动铁丝自由的调整高度。其实这个问题我早就发现了,就是没有去想怎么解决,110米栏高1.067米、100米栏高0.84米、男子400米栏高0.914米、女子400米栏高0.762米,这些标准高度对于我们这些身高不足1.40米的孩子们来说就是从栏架中间钻过去都绰绰有余啊!他们根本就不可能跨越,上课他们就是看客,跨栏架就是课堂上的摆设。这些都是他们缘于自身发现而创造出来的,还有很多同学的创意都出奇的好,让身为老师的我都感到汗颜。

通过尝试,我们暂时选择大家都认可开发的资源项目进入课堂实验,加以改进和提高。我们在上器械课的时候,我们只用一些安全系数比较高的器材。如跳高,没有现成的跳高架,我们就用两个竹竿,一根橡皮筋;垫子没有,我们就到山上拾掇一些细小的茅草,然后用粗布缝成将近一米厚的草垫子包,这样就解决了跳高的问题。技巧就在我们自制的芦苇垫子、毛草垫子包上完成。我们分别缝制了不同厚度的草垫子包,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草垫子包。然后通过情境想象在蓝天与碧草的世界里自由的翻滚,想怎么翻就怎么翻,只要在安全的范畴内学生可以自由的创新性学习。再如攀登和爬越课,我们就用长拔河绳系在两棵粗壮的大树上,拔河绳最低点距离地面1.20米,然后在下面铺上草垫子,让学生手脚并用练习攀爬,每一项活动我们都会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提出相应的要求、要领、帮助与保护、安全等事宜。

通过拔河绳、草垫子包等自制器材充实课堂教学,充分调动每个孩子的积极性。同时我们还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充分开发他们的聪明才智,让他们提出创意和自制学习器材。如学生自制铁环、口袋、陀螺、沙包、毽球、球、跳绳等。较为突出的是学生利用废旧的自行车车圈制成了鱼跃前滚翻的障碍,利用铁皮易拉罐装上废纸制成了投掷的器材等。同时我们利用学校一切可以利用的器材和资源,如树木、墙壁、花坛等应用于教学。对于跳箱、跳山羊这类项目,我们都是用孩子的背,根据学生高矮胖瘦的具体情况进行分组,强化安全事宜,加强保护与帮助,甚至采用其他有效保护措施,如护腕、护膝、橡皮筋、绳子、体操垫垫得多一些、厚一些,找力量大点的学生或老师亲自保护与帮助等,让学生真正在教学活动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和兴趣点。

我们的体育课教学器材不在于多少,而在于如何利用和挖掘器材的活力资源,真正发挥器材的一样多用性。如我们自制栏架,栏架可用来跨栏、也可用来做投掷时的碉堡、小场地足球门、障碍游戏时的摆设障碍、双人小组合作搬运的器材等。

体育器材与装备的利用 篇3

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与器材装备工作部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体育专业委员会、中国教育学会体育卫生分会批准成立,主要从事全国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及器材装备的建设、配备、管理、使用等方面的研究、交流与咨询培训工作,旨在推动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及器材装备的标准化和现代化建设,为学校体育教学、科研和训练工作服务。

宋尽贤理事长在成立大会上指出,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与器材装备工作部的成立非常必要且及时,通过制定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器材的配置标准,及场地器材管理培训,能切实提高学校体育场地建设的科学性、安全性、实用性,有力推进学校体育的发展。

教育部副总督学杨贵仁在发言中强调,随着国家经济持续高速地发展、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特别是中央7号文件下发后,形成了全党、全社会重视体育、关心体育的氛围。近年来,国家对学校体育的投入也在不断加大。教育部专门配备副总督学就是为了加强学校体育,从各方面促进学校体育健康持续发展。学校体育有其特殊性,中小学体育和高校体育也有很大差异,那么就需要不同的配置标准、建设标准和管理办法来支持。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与器材装备工作部的成立非常及时,且符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加强标准化建设要求。工作部的成立将对这些工作起到规范性引导作用,从硬件方面首先保障学校体育健康发展。同时,他还要求,工作部成立后,部内专家组成员要积极发挥作用,与教育部紧密合作保持团结,研究、制定好适合小学、中学、高校的场地器材建设标准和配备标准。

体育器材与装备的利用 篇4

一、器材用途的多功能开发与利用

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积极转换思维方式,大胆尝试,灵活多变,积极探索开发体育器材一物多功能的特性,来实现不同的教学目标,满足不同的教学需求。

如实心球在教学中通常作为投掷功能予以利用,而在许多的课例中我们发现实心球还有更多的体育功能:用实心球滚击目标打保龄球;头上、体侧、跨下传递实心球进行接力比赛;迎面站立实心球“对对碰”游戏;把实心球作为障碍物、标记;等等。

再如“支撑摆越成骑撑”教学中体操棍的一材多用。先设置情境用体操棍引导,进行新颖奇特的小树林的跑动散开游戏,提高跑的趣味性;再利用散开的队形和手中的体操棍做自编棍操,充分利用体操棍做单杠的模仿练习(模仿移重心摆越动作);然后开展支撑单腿向前摆越成骑撑,尝试前腿向后摆越还原成骑撑,在练习中利用体操棍作限制物指导个别学生做移重心倒肩练习;最后利用体操棍安排“蛟龙游水”耐久跑游戏。

二、废物巧利用

生活中有许多废旧物品,看似无用,但若加以改造,用于课堂教学,则别有一番新意,既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

如“玩布条”教学,一教师以“布条”为明线,以“合作”为暗线展开教学活动。教学步骤如下:(1)共同备课激发兴趣,师生共同备课,教师示范领做自编街舞动作,学生模仿跟做街舞动作;(2)跑接布球及拓展练习,学生先进行最基本的两人合作抛布球游戏,然后再发展成多人合作完成;(3)两人三足赛及拓展练习,先用布条将两人中一人的左小腿与另一人的右小腿绑在一起进行接力比赛,再将游戏深入,发展三人四足或者两人两足等多种合作形式的比赛;(4)跳布“竿”舞放松,这是源自少数民族庆丰收、祭祀时跳的一种有节奏的、轻快的舞蹈。课外作业如下:(1)再充分挖掘布条的功能;(2)寻找生活中的其他可利用资源。这一教学的优点是:(1)师生人手一根普通的布条子展开体育活动,既能充分锻炼身体,又让学生自编自练,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良好的合作精神;(2)为体育场地、器材短缺的学校顺利开展体育教学提供了积极的启示。

再如“快速跑”教学,教师先在准备活动中让学生用空矿泉水瓶装满沙子制成“哑铃”,人手两个,接着采用分组讨论的方式进行自编哑铃操练习,营造了热烈探究的课堂气氛。然后又在快速跑教学中采用“哑铃”组字接力跑的游戏方式,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最后利用矿泉水瓶作“保龄球”安排打保龄球的游戏练习。这同样也给了我们开发器材设施的启迪。

三、有限资源向无限资源开发

体育教学中经常有因客观条件限制致使教师难以施展手脚的情况。对此,学校可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合理地开发使用运动场地,最大限度地挖掘场地的使用空间。

例如足球场的改造,足球运动是许多初中学生非常喜欢的一项运动,但很多学校没有正规的足球场地,导致足球活动无法开展。鉴于此,我们可以通过简化规则,在篮球场上开展小足球运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锻炼身体目的。

再如一学校将排球场地和跳高、跳远场地混合使用,利用沙粒作排球地面,学生既可尽情玩“沙滩”排球,又可进行跳高跳远的练习。不仅解决了校园场地少的问题,而且又达到了多个项目齐头并进的目的。

需要指出的是,解决这些困难光靠个人力量是不够的,必须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1)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有针对性地集体备课,实行资源共享,减少不必要的人力浪费。大家围绕某一器材进行积极探讨,可以集思广益,资源共享,最后形成比较完善的关于同一器材的不同形式的教案,再付诸实践,使课堂最优化。集体备课既可以使教研组内部的知识资源、能力资源得到共享,又有助于场地、器材的统筹安排,使各班所需场地、器材能够进行合理协调。(2)积极请教专家,请教有经验的同行,找机会到一些同类学校参观学习。如我校以承办区级体育课堂教学研讨会为契机,开展以“体育器材场地设施的开发与利用”为主题的课堂教学展示。通过交流与展示,我校体育教师不仅提高了理论探索和教学实践能力,而且少走了很多弯路。(3)积极开展主题突出的课题研究。课题研究要从实际中出发,发挥地域优势、学校特点和教师的特长,以便获得更有价值、更切实际、更符合本校特色的方法。

体育器材与装备的利用 篇5

军民融合式装备器材保障面临形势任务

新时期新阶段,随着我国军民融合战略的不断实施和日见成效,国家和军队将强化军民融合战略统筹与宏观管控,对军民融合式装备器材保障提出了新的任务要求。在此背景下,军民融合式装备器材保障要主动作为,超前谋划,积极融合,适应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战略要求。一是要建立适应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保障机制;二是要形成适应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保障格局;三是要构建适应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保障体系;四是要制定适应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规划计划。

军民融合式装备器材保障总体思路

推进装备器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就是要贯彻军民融合、寓军于民思想,打破体制壁垒,走军民融合开放、集约增效发展路子,将装备器材保障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科技发展的总体布局,创新军民融合式装备器材保障运行模式,完善军民融合式装备器材保障体制机制,明确军民融合式装备器材保障政策支持,积极推进军民保障技术向一体化方向发展,充分利用地方资源提高装备器材保障效益,促进装备器材保障能力生成模式转变。

为此,军民融合式装备器材保障,要适应市场经济和装备器材保障客观规律,按照整体规划、重点突出、注重效率、分步实施的总体思路,逐步形成机制完善、体系健全、分工合理、高效适用的军民融合式装备器材保障模式。

军民融合式装备器材保障运行机制研究

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必须要在源头上做文章。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机遇和新挑战,应当始终坚持以军事需求为牵引,努力构建起合作管理、合力攻关、开放运行、资源共享的军民融合式装备器材保障体制机制,并以体制机制的创新促进军民融合质的跃升,使军民融合式装备器材保障向更高水平和更具活力的方向发展迈进。

完善“民参军、军融民”的保障机制。一是完善竞争采购机制。扎实推进装备器材采购制度改革,引导企业自主技术创新,持续扩大竞争性采购范围,切实解决行业垄断难破除、竞争规则不完备等问题,并有效解决科研工作中“拖进度、降指标、涨价格”等问题。二是健全信用评价机制。加强质量检查和评估工作研究,逐步建立起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对评价较低的企业实施“黑名单”制度和退出机制,切实解决行业行为不规范等问题。三是强化监督机制。深化研究对企业的生产过程监督和风险评估,有效管控企业技术风险、质量风险、安全风险和持续保障风险,不断激发民营企业活力和创造力,切实解决对民参军“管不好”、“不会管”等问题。

构建“小核心、大协作”的总体格局。依托军方装备器材采购部门以及政府相关部门,研究建立相对稳定的装备器材保障军民融合发展联合领导机构,进一步完善联合工作机制,形成以军方为主导、各方共同参与的一体化指挥体系,切实解决各自为政、交叉重复等问题,以小核心来谋划全局,带动军地整体联动,形成大合作、大协同的局面。同时,统筹研究制定战略发展规划,特别是对于军民通用技术和产品,合理集中资源统一安排建设,实现重点突破,避免重复投入、多头管理,造成人力、财力、物力上的分散和浪费。

理顺“共享、互通”的交流渠道。针对目前信息共享渠道缺乏,民营企业了解军方需求困难,军方掌握民企能力信息不全等突出问题,着力拓宽信息沟通交流这一前端瓶颈。例如,可以构建军地信息共享的装备器材保障需求发布信息平台,实现装备器材保障需求信息的实时发布,从信息机制上保证军地之间装备器材军民融合式保障资源的最佳配置。在制度上,制定装备采购信息发布办法,系统规范装备采购信息发布的内容、机构、范围以及方式等,为打破信息不对称壁垒提供保证。在机制上,完善军地信息互动机制,保证信息渠道的权威性、信息获取的便捷性和信息反馈的及时性。在手段上,建立数字化的信息交流平台,构建公平、公开、公正的信息环境,为装备采购信息的发布、共享、反馈提供支撑。

军民融合式装备器材保障体系构建

装备器材保障体系,是遂行装备器材保障的重要支撑和依托。但是,长期以来,装备器材在科研生产、采购、储备、供应等保障环节,形成了自我保障为主的封闭体系,导致装备器材融合发展步子放不开、社会创新资源进不来等现象。为此,要以军民融合式深度发展为背景,构建适应军民融合的装备器材保障体系,融合军地的装备器材采购、储备、供应等保障资源,提高装备器材保障效益。

构建“军方主导、地方协同”的保障体系。统筹军地保障资源,建立以企业打基础、以网点构体系、以物流保运转的军民融合式装备器材保障体系。对于高新装备器材,采取以供应商保障为主体的保障模式;对于列装数量少的新型装备维修器材,军队自建保障体系投入大、效率低,探索依托厂家进行全寿命保障的模式;对于高新技术部件和精密总成部件,技术保障难度大、部队修复困难的,采取待修器材返厂修复;对于存储条件苛刻、存储寿命短,价值高、使用频率低的维修器材,逐步推行“以厂代储、以产代储”,实现部队和厂家联储联供;对于工程、车辆等军选民用装备维修器材,地方保障资源充足,网点覆盖面广,依托地方供应网点实施保障;对于待修库存装备,仓储机构自身不具备维修保障能力的,依托地方修理力量恢复装备的完好性。

构建“军民协调互补”的标准化体系。着眼建立既利于公平竞争、提升科技水平,又有利于开放兼容、促进互补发展的环境,按照“抓好现行的、完善不足的、填补空白的”总体思路,把分散性、临时性、局部性规范和标准统一起来。特别是在装备器材承制资质准入“门限”上,减少、降低不必要的“门槛”设置,尽快实现四证审核的统一;在打破标准壁垒上,完善军民协调互补的标准体系,提升军民两大标准体系的通用性,逐步缩小军用标准的使用范围,提高民用标准水平以及在军事领域的应用比例。

例析传统体育器材的创新与利用 篇6

案例1:在水平一 (二年级) 的前滚翻教学中。在完整动作练习中要求:一是下巴夹绳, 帮助完成前滚翻;二是双腿膝关节内侧夹绳, 提高前滚翻质量;三是绳子横放于垫上, 手撑在绳子后, 并逐渐前移绳子的位置, 便于分层练习前滚翻。

评析:在完整练习中, 短绳作为限制物、助力物进行利用, 帮助学生建立低头含胸、收腹、并腿完成前滚翻的动作概念, 尽快进入自动化阶段。起到了缩短动作技术的掌握时间、提高动作技能完成质量的作用。

案例2:在水平二 (四年级) 的快速跑教学设计中。热身活动的设计是游戏“传沙包”:2人1组, 音乐响起2人相互传沙包, 音乐停止, 持沙包同学追逐手中无沙包的同伴, 沙包触及同伴为追到。

诱导练习中, 要求学生持沙包摆臂练习, 提高摆臂效果;高抬腿大腿触及沙包练习, 提高抬腿高度;步频和步幅练习:将沙包放于地面上的一条直线上, 根据学生的自身能力确定沙包与沙包的距离, 要求每步只能踩在相邻的2个沙包之间 (距离可由近及远) 。

评析:沙包的一般功能是游戏的道具。在诱导练习中, 持沙包摆臂发挥了轻器械的作用, 高抬腿触及沙包起到了标志物作用, 根据沙包距离进行步幅、步频练习, 也起到了标志物的作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步频与步幅的最佳比例, 明确步幅与步频的含义。

二、隐形功能挖掘

通过对传统体育器材:绳、体操垫等的创新开发, 使器材在体育教学中扮演多样角色, 笔者就自己的教学实践积累, 将课堂中体育器材的功能主要归纳为以下几点:

1.标志物。标志物可用来确定位置、指示方向或表明物质特性的物体统称。如, 笔者提供的教学案例2, 沙包在完整练习中实现了步幅、步频练习的距离标志功能。

2.限制物。限制物可让身体某部分或环节局限在某范围内不超过界限的物体统称。如, 笔者提供的教学案例1, 短绳在前滚翻完整练习中, 通过下巴夹绳限制抬头、双腿膝关节内侧夹住短绳限制分腿, 较好地发挥了限制物的功能。绳子放在垫上, 学习初期阻止过度前伸, 学习后期引导学生大胆远撑, 发挥了短绳的限制物功能。

3.轻器械。轻器械可以使重量不大, 通过身体某环节负重向各个方向做屈伸、摆振或旋转等动作的物体统称。如, 笔者提供的教学案例2, 基本部分中的持沙包摆臂练习, 也是发挥了体育器材的轻器械的功能。

4.助力物。助力物可以帮助学生完成动作或降低动作难度, 有助于体验动作过程的物体统称。

谈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篇7

一、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概念与分类

1. 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概

念。课程资源是指在课堂上可以被师生利用的, 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 能够促进学生有效发展的一切因素的统称。就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而言, 其是指在体育与健康课程设计、编排、实施、评价等整个体育与健康课程开展过程中可以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及其他资源的总和。

2. 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分

类。按照功能特点来划分, 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可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两大类。素材性资源是指那些作用于体育与健康课程且能够成为体育与健康课程组成部分的素材或来源。如, 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及学生的活动方式等都属于体育与健康课程素材性资源。条件性资源是指那些作用于体育与健康课程, 但却不构成课程本身的外部条件。如, 教学时间、教学场地、教学设施、教学环境等。按照课程资源空间分布的不同来划分, 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可分为课内资源和课外资源。在教学实践中, 体育教师应加强课内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力度, 并因地制宜地开发与利用课外资源。

二、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基本策略

1. 重视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

与利用。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资源是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核心。体育教师要想开发与利用好这一资源, 首先, 要正确理解教材编写意图, 创造性地选用、创编教材。教师应根据五个学习领域的内容要求, 精选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紧密相关的教材内容, 注重不同学科之间的整合及教材内容的拓展, 使教材内容具有开放性。其次, 应根据教学需要, 改造现有运动项目。现有运动项目资源十分丰富, 体育教师要发挥自身主导作用, 对现有运动项目资源加以开发与利用, 以满足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然后, 采用探究性教学模式,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体育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组织他们开展一些探究性学习活动, 引导他们深入挖掘体育课程资源, 进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 加强对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资源是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领域。体育教师应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 加大对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力度, 以此来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2. 加强体育设施资源的开发

与利用。体育场地、体育器材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增进学生健康的物质保证。在课堂教学中, 体育教师应充分发挥现有体育设施的作用, 同时要努力开发它的潜在功能。第一, 要发挥体育器材的多种功能。体育器材一般都具有多种功能, 体育教师应转变思维方式, 可根据不同体育器材的特点来确定其多种用途, 这样就可以开发出常用器材的一些新功能。第二, 制作简易器材。体育教师可以结合本校实际, 利用废旧物品制作一些简易的体育器材, 以此来改善教学条件, 提高体育器材的利用价值。

3. 注重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

用。 (1) 学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学生所具有的兴趣爱好、经验及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是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 体育教师要从学生的运动兴趣出发,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 力求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做到“生活化”, 这样则会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2) 教师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体育教师不仅是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者, 而且其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在开发与利用这一资源时, 体育教师应做到:更新教学观念, 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观;发挥自身特长, 彰显个性魅力;把握教育契机, 用好生成性资源。

民间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篇8

一、民间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原则

1. 人本化原则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中学民间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最终要服务于学生, 所以, 学生的知识经验是课程资源中的基本资源。要根据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特点, 让学生自觉参与、主动学习、积极探索, 为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打下牢固的基础。资源的开发最终是通过教师实现的, 教育的积极性、创造性是体育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之一。因此, 应赋予教师充分的自主权, 让教师对民间体育项目进行合理的加工创新, 使民间体育更利于传播和推广。

2. 校本化原则

我国各地经济发展极不平衡, 课程资源存在较大差别, 学校在办学条件、办学风格上更是各有不同。因此, 在具体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上要从本校的实际出发, 认真分析地域特点, 发挥地域优势, 体现地方特色, 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 开发利用本民族的特色校本课程资源。

3. 课程化原则

民间体育主要在节日、祭典、墟场中得到体现, 大多还没有形成相应的课程化内容, 其教育功能和价值没有得到发挥。因此, 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科学化、系统化、理论化之路还很漫长。我们必须花大力气对课程内容进行加工改造, 增强其适应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开发出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课程。在开发的过程中, 应坚持科学发展的观点, 以满足课程目标需要为准则, 依据学习对象、学习内容统筹把握, 择优使用, 从而保证民间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有效性。

4. 优先性原则

民间体育课程资源丰富多彩, 具有很强的选择性, 在开发和利用的过程中, 需要一定的人、财、物资源。学校各有特点和优势, 在感兴趣的程度和参与性上存在很大差别。因此, 民间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切合实际需要, 符合当地经济文化水平和资源优势, 就地取材, 不能好高骛远, 不切实际。

5. 适应性原则

民间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要符合社会发展水平, 综合考虑地区学校的现有条件, 与其他的体育教学相协调配合, 适应社会发展趋势, 更为重要的是要遵循体育教学的客观规律和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规律, 以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要选择能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能提高体育能力、能达到育人效果的项目。在开发与利用中, 应剔除那些消极落后的因素, 坚持科学发展。

二、民间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措施

1. 开发利用民间体育课程的人力资源

(1) 加强师资的培训

教师是民间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之一, 只有教师提升利用课程资源的素质能力, 课程资源的开发才能产生最大的效益。从这个意义上说, 教师本身就具有课程资源的价值。因此, 应加快建立健全继续教育培训机制, 加大对现有体育教育的培训力度, 以使教师掌握进行课程资源开发的途径和方法, 促使教师教育观念、教育理念的转变。培训的主要内容应包括课程资源的相关理论;民间体育开发的意义、途径、方法、原则等。培训的方式应根据教师工作的特点和体育资源的特点来开展, 一般有举办短期培训班、举行课堂观摩会、专家报告会、专家讲座以及教学研讨会等多种形式。

(2) 加强师资的培养

体育院校担负着培养和输送体育师资力量的重要职责。但从目前情况来看, 我国多数体育院系关于民间体育课内容的设置还不够完善, 科目不多, 体系不够健全, 制约了民间体育资源的进一步开发与利用。因此, 要加强这一部分内容的教育教学, 提高学分, 部分科目由选修改为必修, 要求培养出来的体育专业学生具有高水平的民间体育知识和高质量的民间体育技能。在此需求下, 体育院校应大力调整专业设置, 多开设民间体育项目专修或选修课, 为民间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输送更多的专门人才。

(3)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学生对民间体育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 开发利用民间体育课程资源, 首先要对此进行深入调查, 掌握第一手资料, 并充分尊重和满足这种差异性和多样性, 尽量开发符合学生身体、心理和年龄特点的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 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要防止那种缺乏娱乐性、可操作性、成人化的体育项目, 多选择简单易行、趣味性、参与性强的体育项目。

(4) 发挥各方的合力作用

从教学的角度上说, 学校、教师、学生是开发利用民间体育课程资源的主体, 但要做好民间体育课程资源开发, 还需要民间艺人、家长的帮助和支持。一些民间体育资源的开发需要有较大的经费投入, 特别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和关心。因此, 整合各方面的人力资源, 与教师和学生整合成一个强大合力, 共同承担起开发与利用民间体育课程资源的责任, 是做好这一工作的长期任务。

2. 开发利用体育设施资源

(1) 加大经费投入

目前, 由于课程资源意识的淡薄, 对于课程资源的地位和作用还不够重视, 一方面课程资源特别是条件性课程资源严重不足, 另一方面大量的课程资源特别是素材性资源被埋没, 造成许多有价值的体育课程资源的闲置与浪费。因此,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新课程的一项艰巨的任务, 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帮助, 包括制订有关课程资源开发的政策以及为课程资源提供必要的经费等。同时, 将课程改革计划纳入民间体育课程资源的建设内容, 落实民间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责任主体。

(2) 改善场地器材

场地器材直接影响和制约着民间体育的开展, 是体育教育的基本资源。民间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必须保证场地器材的合理供给, 而目前民间体育严重不足, 应采取多种途径、多功能地开发与利用民间体育场地器材, 缓解场地器材的严重缺乏状况。主要措施有:就地取材, 发挥现有器材的多种功能;简易制作, 可以结合实际制作简易器材, 限时改善教学条件;合理改造, 积极开发器材场地的利用价值;利用学校周围的自然地理条件等。

三、民间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应注意的问题

1发挥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主导作用

在民间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过程中, 制定规定性文件或倡导性文件等政策, 鼓励基层学校利用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成果, 实现体育课程资源由潜在状态向现实效益的转化。课程资源开发离不开必要的财力支持, 要大力争取国家课程项目经费;地方政府应从教育经费中拨出专项经费用于课程资源开发;同时争取相关团体和企业单位的投资、捐资等进行课程资源开发。

2. 确定“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学校课程的民间体育要符合学生的特点, 满足学生的运动兴趣和需求, 从而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的全面发展, 把“健康第一”作为指导思想, 把课程内容的安全性、育人性、发展性作为基本原则, 甄别和剔除民间体育中消极的成分。

3. 选择有趣味易开展的项目

由于中学生的好奇心和娱乐性要求较强, 因此只有趣味性强的体育活动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在开发民间体育课程资源时, 为了让学生体验到运动乐趣, 体育教师应多开发与学生生活经验相符的、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民间体育项目, 如摸石头过河、板凳龙、踢毽子等体育活动。

4. 选择有健身价值的项目

民间体育课程资源总体上是非常丰富的, 可选择的范围很大, 但不是所有的民间体育项目都适合进入学校体育课堂。除去客观限制不说, 应该选择有利于人的体能机能, 而且还能加强学生团队精神, 增强民族知识和民族自豪感的项目。比如“抢花炮”因身体接触和碰撞太多, 容易造成损伤, 就不适合在中学生中开展。

5. 要因地制宜选择项目

民间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要综合考虑各种现实情况, 比如场地、器材、人力、物力等, 进行切实的选择。首先是学校运动场地状况、所需器材, 如果学校没有场地、没有器材就难以开展, 就不应该进行选择。其次是学生的兴趣爱好, 如果难度太大, 学生参与的兴趣不高, 也不应选择。如舞龙、舞狮、划龙舟, 只能用来作为欣赏的项目。因此, 学校的现实条件是开发民间体育课程资源需要充分考虑的。

参考文献

[1]周伟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概论高级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2]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2.

[3]陈连珍.体育隐蔽课程资源的开发机理研究.吉林体育科学学报, 2004 (2) .

体育器材与装备的利用 篇9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4)09-000-01

摘 要 采用归纳综合、逻辑分析等方法,对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结构、特征和开发的目标、主体进行理性思考,旨为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开发实践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体育与健康 课程资源 开发与利用

一、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概念及现状

目前,高校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着课程资源不足的现象,在体育课程资源本已短缺的情况下,部分教学设备、器材、场地未能有效的利用,同时也忽视了社会、自然环境资源和网络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忽视对体育教师这一潜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忽视非竞技运动项目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也是制约高校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原因,而缺乏开发体育课程资源意识是重要的制约因素。

二、开发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目标

(一)对学生体育能力发展的培养

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仅将极大地拓展现有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育内容,还将直接导致体育教学方法的变革。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引入会带动体育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变革;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丰富,有利于推动现行体育课堂教学的改革,学生的主体性会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习兴趣、创新能力等将有全新的发展,为学生创造性和探究意识的培养提供条件和基础。

(二)体育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

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很大程度上引入学生需要、学生实践等 内容到体育教学领域中来,可以最大程度地满足青少年的多方面需求,促进青少年人格、个性、身体、心理、社会适应的健康完善。这要求体育教师不断进行学习,不仅要学习体育与健康 课程理念,领会新课标精神,还要能在教学工作实践新课标;要掌握运动技能,更要钻研针对运动技能采用何种教学技能;了解多种运动项目的性质特点,更要能创造性改编、创造运动方法。这些必然可以有效促进体育教师的素质不断提高。

(三)体育课程内容的丰富

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开发,要将丰富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体系作为一项基本任务。要努力通过体育学科专家、体育教师、学生等多个主体以及国家、地方和学校多个层面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使各种新颖有趣、适应性强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资源不断转化为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为实施素质教育、提高体育与健 康课程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打下基础。

三、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开发利用

(一)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纳入体育课程改革计划

任何课程改革政策的推行必须有课程资源的支持,所以要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体育课程资源优化配置观,体育课程改革要改变课程,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健康、生活及适应社会的联系,要面向学生,关注学生的多元化体育需求,形成课内外、校内外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体现体育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二)体育教师是开发利用体育课程资源的关键

体育教师是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主力军,同时他们也是最重要的体育课程资源。因此,在体育课程资源建设中,要始终把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放在首要位置,加强体育教师自身的学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达到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素质和能力,教学实践中创造性地去开发与利用体育课程资源。

(三)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开发体育课程资源

学生是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导向,所有的课程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的身上,开发出来的体育课程资源也是为他们服务的。一是要对学生的各方面的身体素质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学生的身体素质是否能接受新开发的体育课程资源;二是要对学生的普遍兴趣以及他们感兴趣的各种体育活动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体育课程资源。

(四)合理利用现有体育课程资源,开发校外体育课程资源

对现有的场地器材进行合理改造,提高场地器材的利用率。在改造的基础上,还应提高场地器材的利用率,最大限度地挖掘场地器材的使用空间和时间。学校要根据体育教学实际情况和学生发展的具体需要,广泛利用校外的运动场馆、健身活动中心,开发户外体育活动,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及丰富的自然资源,建立校内与校外体育课程资源的协调和共享机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结论

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应与学生的特点相适应,树立“健康第一”的课程理念。体育教师应根据客观条件和必要性,拓展创新课程内容资源的研究。通过教师的创造性劳动,最大限度挖掘利用现有运动项目作为体育课程内容的价值和使用空间,使之更加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易被学生所接受,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学校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才能更加有效地建设和发展,体育教学水平才能更加有效地提高和发展。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编号:11c1324)。

参考文献:

[1] 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160-165.

[2] 杜国如.构建大学健康教育的课程体系[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4):497-498.

[3] 张江南.实现体育信息资源共享的设想[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8(2):90-91。

[4] 范运祥.注重培养高校体育教师信息能力的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4):522-523.

大课间活动场地器材的利用与开发 篇10

一、配置器材, 改善场地设施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场地、器材、经费、时间、领导的重视等是制约开展体育大课间活动进程和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实效性的五个基本条件。很难想象一个缺乏活动的场地、缺少必备体育器材、缺乏教育经费的学校能满足学生的有效锻炼时间。学校应自力更生, 迎难而上。通过政府投入、教育行政部门拨款、学校自筹等多种渠道筹措资金, 来增添大课间所需的体育器材, 改善场地设施。如把煤渣跑道改建成塑胶跑道、田径场中的空地硬化后建成篮球场, 使学生能在大课间有更多的活动场地和活动项目, 哪怕是下雨天, 只要雨一停就能及时进入场地开展大课间活动, 不会像煤渣场地要等两三天才能活动, 这就大大提高了场地的使用率。

二、因地制宜, 充分利用资源

在场地器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 尽管资源多种多样, 但相对不同的地区、学校、教师和学生, 可开发与利用的场地器材资源又具有极大的差异性。因此, 场地器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应强求一律, 而应从实际情况出发, 发挥地域优势, 强化学校特点, 突出学科特性, 展示教师风格, 扬长避短, 取长补短, 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地开发与利用场地器材资源。

首先要对现有场地进行全面了解、测算与规划, 应因地制宜, 充分利用, 设置合适的项目。一般来说, 狭长的地段宜放置平梯、肋木、爬竿、低单杠等攀爬和平衡类器材;挡风和较宽长的地段可浇制安放室外水泥乒乓球台;田径场弯道两角可设组合式攀爬架和秋千等, 篮球场及球架的设置除少数标准场地外, 可用双向和单向小篮球架作一字排列式设置, 只要保持适当的间隔或半个球场的地段都可设小篮球架。

其次, 利用过道、走廊开辟新的大课间活动场所, 这些地方可以开展一些小型多样的体育活动。如跳绳、踢毽子、跳牛皮筋、做健美操等。体育教师把学校可利用场地都规划出来, 制作《大课间活动场地示意图》, 大课间时各班学生按示意图到指定场地上进行活动。体育活动场地小是绝大多数学校都存在的困难, 我校也不例外。但通过精心的组织和合理的安排, 我校一千七百多人都能在有限范围内参加大课间活动。

三、就地取材, 自制简易器材

场地设施改造项目需要适当的资金投入, 但学校财力有限, 除篮球架等部分安全系数和制作技术性较强器材尚需购买外, 不少项目均可就地制作、就地取材。这些自制体育器材有四大优点:经济、耐用、安全、方便。

如湖北省黄石市龚家巷小学提倡自制、开发利用软式系列器材, 各年级在大课间活动中分类实施, 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多样化等, 一共研发了五大软式系列 (纸系列、布系列、软橡胶系列、软塑料系列、毛系列等) 40多种活动, 如低年级的纸球、纸棒、纸飞机、纸巴、小胶环、橡皮筋等, 中年级的哈比健身器、小弹球、小胶圈、砂锤瓶、跳跳器、布流星等, 按照水平一、二、三的等级, 分类推进, 分类实施, 各种研发的器材玩法越来越多, 花样越来越新颖。就纸球一种, 教师们就研发了“举、传、搓、甩、托、绕、压、滚、踢、夹、赶、抛、接、打、投”等15种方法, 体现了合作、自主、探究、创新的教学理念, 丰富了教学资源。学生现在是每人每天携带一个“健身包”, 内装毽子、跳绳、乒乓球拍、软式系列自制器材等运动器材。开发的软式系列有以下几种特点:

(1) 种类繁多:有纸系列、布系列、软橡胶系列、软塑料系列、毛系列等等, 无论是刚刚步入校园的稚嫩孩童还是进入六年级的健壮少年都可以寻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

(2) 携带方便:每生随时携带一个软式系列器材健身包, 携带方便, 活动开展不受场地限制, 课内课外相结合, 人多人少皆适宜。

(3) 花样灵活:它的取材来源于学生的生活, 贴近学生的生活, 在操作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鼓励学生自由创编, 适合儿童的心理特征及需求。

(4) 安全系数大:器材小巧灵活, 利于教学, 不易出现伤害事故。

(5) 节约经费:鼓励学生就地取材, 用废品自制器材, 充分利用资源, 由学生自带器材, 节省了摆放空间。

(6) 增强了身心健康, 极大促进了学生养成终身锻炼身体的习惯, 增强了体质, 在体育学习活动中不断努力, 相互学习, 培养了相互帮助的团结合作精神, 以及坚忍不拔、勇于进取的个性心理品质。

(7) 丰富了业余生活, 一条绳子、一只毽球、一只沙包、一个跳跳器、一个沙锤瓶, 每个学生都能拥有, 每个家庭都可承受。它们携带方便, 玩的方法并不单一, 有着趣味性。玩的时间、场地要求并不高, 可以有效调节大脑, 缓减精神压力、娱乐身心。

四、转换思维, 开发新功能

体育场地器材一般都具有多种功能, 只要转换教学思维方式, 就可以开发常用器材的许多新功能。根据器材特点确定其多种用途, 是解决器材品种少的好办法。例如, 跳绳可以做绳操、斗智拉绳、三人角力、夹抛绳、跳移动绳、绳投掷、跑蛇绳、二人三足、踩龙尾等。竹竿用来跳民族竹竿舞、完成众志成城游戏还可以用来做攀爬的道具, 来完成攀爬动作等、实心球可以用来投掷, 也可以用作负重物、障碍物、标志物, 还可以用来打保龄球。大场地划分成若干小场地, 可以让更多学生使用, 如足球场, 小型的更迎合学生活动的需要。做到活动项目新颖, 丰富多彩, 增强大课间活动的吸引力, 真正达到人人积极参与、人人得到锻炼的目的。

五、设置场景, 渗透德育教育

场地设施改造项目的设置, 要尽可能挖掘项目内在的思想教育因素。如在地上固定木椿或水泥椿, 让学生练踏石过河, 引导学生学习红军长征过草地。平衡练习器中除类似平衡木的独木桥外, 可用铁链及自来水管分格横放, 学生手护两侧护链, 脚踏链 (或管) 而过。形象地如同红军过铁索桥, 同时在运动场地及设施的周围墙面等处以文字和图案加以衬托, 如在攀登墙面上画上长城和山峰等。写上“不到长城非好汉”等壮语, 通过这样的活动渗透思想教育。

上一篇:生活常识法下一篇:鼓励要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