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的四种境界

2024-06-19

逍遥的四种境界(精选八篇)

逍遥的四种境界 篇1

一、宏观———整体把握教材

整体把握教材是初中英语教师备课的前提, 教师要从宏观上了解初中英语教学的内容, 认识初中英语教学在基础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师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展开这一层面的备课。

1.通读当前的《中学英语课程标准》, 领会初中英语课程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 明确初中英语课程的目标, 仔细研读《标准》中关于学生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的具体内容、标准和要求, 并结合《标准》所提供的具体案例去领悟实施意见中的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建议、教材的编写和供用建议, 以全面领会其内涵, 为实际应用打下基础。

2.通读或浏览当前初中英语教材, 了解全部初中英语教材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重点阅读当前所要教授的教材, 弄清本册教材的具体内容、教学要求和在整个中学英语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 大致了解一下高中教材的内容和所教学生的英语水平。

3.在以上两个步骤的基础上, 结合具体的情况编写切合实际的学期教学计划。学期教学计划应包括学生的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教育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进度安排、教学活动安排等内容。

二、中观———设计单元教学

这一层面的备课是在整体把握教材的基础上, 以一个单元为单位进行备课, 是一个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过渡的过程。这一层面的备课既要求教师从宏观上驾驭教材, 又要求教师从微观上具体地分析研究教材, 确定教学重点、难点, 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制定教学模式, 搜集整理相关的教学材料, 合理安排课时。

1.仔细阅读教材和教学用书, 熟悉教材内容, 弄清本单元在整册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分析本单元与其他单元之间的联系, 理清单元内部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 借鉴教学用书中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

2.教师根据个人对教材的理解和教学用书的指导, 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单元教学的思路、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课时分配方案等。在这一步骤中, 教师编写课时教案时, 一是要做到具体, 具体到像词汇、句子这样的层面;二是要做到全面, 力争不要遗漏任何一个重难点;三是要切合实际, 要根据学生的学情来确定教学难度与教学重点。

3.准备媒体材料。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需要, 教师要提前准备好幻灯片、录音、录像等多媒体材料。

三、微观———编写课时教案

这是教师对从宏观层面上备课内容的细化与具体化。这一层面要求教师从非常细微的、具体的知识点入手, 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去设计和组织好每一个教学环节, 落实具体的教学目标, 完成教学任务。因此, 初中英语课时教案的编写需要教师有丰富的知识, 灵活处理教材的能力, 还需要教师的细心和耐心。

1.教师要根据单元教学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课时教学的内容、重点和难点, 这一步骤是教师编写课时教案时首先考虑的问题。课时教案内容的安排要适量, 重点要突出, 难点要适当分散。教师应根据确定的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和难点,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选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教学媒体, 做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媒体之间的协调统一。

2.设计教学步骤, 兼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一致性。在上述步骤的基础上, 教师将具体的教学内容分成若干部分, 结合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设计出具体而详细的教学步骤。在初中英语课时教案的编写过程中, 一定要兼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一致性。教学内容力求详实、准确、全面, 因为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涉及到语音、词汇、语法, 句子、段落、篇章等内容以及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培养。由于初中英语教学有其特殊性, 所以教学方法也显得尤为重要, 应该把具体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同教学内容紧密地结合起来, 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3.备好板书、课堂用语以及习题。对于板书与课堂用语, 教师备课时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板书, 思考用哪些课堂用语效果会更好。编写教案时还要精选作业与练习, 作业与练习要有明确的目的, 要考虑其有效性和科学性。

四、升华———课后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对备课与教学工作的一种自我评价, 是教师总结经验和教训的过程, 是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把教学反思纳入备课, 作为备课的一个组成部分可以使教学反思经常化, 也可以使教师在反思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备课质量。

1.写好教学札记和教后感。教师写教学札记可以查缺补漏, 也有利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写好教后感, 教师可以在总结中发现自己教学的闪光点和教学的不足, 在自我反思的过程中逐渐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2.提炼、整理教学反思, 撰写教研教学论文。教师在经常坚持写教学札记和教后感的基础上发现一些有规律的教育现象, 并加以分析和总结, 撰写教研论文。

沟通的四种境界 篇2

开口说话,看似简单,实则不容易,会说不会说大不一样。古人云:“一言可以兴邦,一言也可以误国。”苏秦凭三寸不烂之舌而身挂六国相印,诸葛亮靠经天纬地之言而强于百万之师。传说古代有一位国王,一天晚上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满嘴的牙都掉了。于是,他就找了两位解梦的人。国王问他们:“为什么我会梦见自己满口的牙全掉了呢?”第一个解梦的人就说:“皇上,梦的意思是,在你所有的亲属都死去以后,你才能死,一个都不剩。”皇上一听,龙颜大怒,杖打了他一百大棍。第二个解梦人说:“至高无上的皇上,梦的意思是,您将是您所有亲属当中最长寿的一位呀!”皇上听了很高兴,便拿出了一百枚金币,赏给了第二位解梦的人。

同样的事情,同样的内容,说不同的话,却能让一个人生,也可能让另一个人死;一个挨打,另一个却受到嘉奖。两种完全不同的结果,像征着是两种不同的人生轨迹和命运。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说话的方式,然而失败的人生可以有千万种,成功的人生却都不尽相同。如果说,“相由心生”说的是一个人的面相可以看出性格。那么,一个人只要一张嘴说话,往往就能听这出个人的处事能力与做人的境界。

第一种境界:开口就杀人

所谓开口就杀人,就是一开口就会伤人。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人说话直来直去、嘴上毫无遮拦,我们称这种人为炮筒子,这种炮筒子的人说话往往不进行认真的思考,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既不分场合地点,也不分男女老幼,更不考虑自己的话是否让对方接受,想放炮就放炮,嘴上虽然痛快,却在有意无意中伤了许多人的感情。炮筒子与直爽不同,直爽的人虽然说话不拐弯抹角,但绝无欺骗,耍弄他人之心。而炮筒子的人则是信口开河,不负责任地攻击别人,不顾及影响。这种人说话只顾嘴痛快乐,不顾他人内心痛苦。

在炮筒子说话伤人的时候,遇到不同的对像有两种结果。如果被伤害的对方是位修养很好的人,一般是对他不予理睬,不会跟其一般见识。但在之后的相处中,往往采取避而远之的态度。但被伤害的对方如果是个较真的或是个脾气不好的人,往往要和放炮的人针锋相对地理论了,也会变成冤家。所谓冤家宜解不宜结,而这种开口就杀人的说话方式,一开口只会有两种结果:要么错过了一个真正的朋友,要么会凭白无故的多了一个敌人。

第二种境界:开口就烦人

有一则笑话是这样说的:有一位长得略胖的妇人一进服装店,售货小姐就对她说:大娘,你太肥了,我们没有您可以穿的衣服。这位太太正想反驳,小姐又加了一句: 其实老了还是胖一点好。这位妇人气得不知如何发作才好,此时老板娘从后面走出来,这位太太马上告状: 我今天是招谁惹谁了,怎么才进店,就被你们店员说我又胖又老。老板娘很不好意思地赶紧赔不是,却是二度伤害,因为她说: 我们这店员是从乡下来的,特别不会说话,但说的都是真话。

说话直来直往的人说自己是说真话没有坏意,但也容易伤人。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的性格是心直口快,没有城府,从不拐弯抹角。有时候这样的人会很受欢迎,因为人们觉得他率直,交往起来很轻松,可是有时候这样的人却很让人头疼,因为他总是无意中伤害别人,常常把人弄得下不来台却毫无察觉,你怪他吧,他是无意;你不怪他吧,他又屡次让你恼火。这样的家伙真是让人头疼。

北宋时期的寇准,吃尽了说话过于直爽的苦头。《资治通鉴》记载了一个故事:一次会餐,不小心寇准的胡子沾了汤汁,丁谓站起来慢慢替他擦干净。寇准讽刺说,你身为国家大臣,就是替领导擦胡须的吗?丁谓自此记恨寇准。寇准的话看上去是玩笑,但实际上却是一种过于直爽的讽刺挖苦。自此,丁谓全力诋毁寇准,并且和王钦若、曹利用等同样受过寇准谩骂、讽刺、挖苦的大官结成同盟,共同对付他,经常在皇帝面前说寇准的坏话。最后连皇帝也觉得寇准不会讲话了,寇准政治生命也随之结束,一而再,再而三被流放,直至客死雷州。寇准的悲剧,根源就是没有管好自己的口,说话太直。

也许你会说,我本来就性格直爽,实在讨厌拐着弯说话。如果你平时说话太直,那么现在教给你一个办法:开口之前试着先问自己三个问题:这是真的吗,这是善意的吗,这是有必要的吗?这三个问题就是佛教中所说的开口的三扇门。提出这些问题作用,至少能在开口之前给自己一点思考的时间,而这短暂的时间足以给你省掉很多麻烦。

第三种境界:开口就服人

《战国策》里有一个《触龙说赵太后》的故事。说的是赵太后刚刚执政,秦国就急攻

赵国,危急关头,赵国不得不求救于齐,而齐国却提出救援条件,是让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溺爱孩子、缺乏政治远见的赵太后不肯答应这个条件,于是大臣竭力劝阻,惹的太后暴怒,“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面对此情此景,深谙说话艺术的左师触龙并没有像别的朝臣那样一味地犯颜直谏,而是察言观色,相机行事。他知道,赵太后刚刚执政,缺乏政治经验,目光短浅,加之女性特有的溺爱孩子的心理,盛怒之下,任何谈及人质的问题都会让太后难以接受,使得结果适得其反。

所以触龙避其锋芒,对让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的事只字不提,而是转移话题。先问太后饮食住行,继之论及疼爱子女的事情,最后大谈王位继承问题。不知不觉之中,太后怒气全消,幡然悔悟,明白了怎样才是疼爱孩子的道理,高兴地安排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

其实说话技巧再高,它高不过“理”字。言论一定要合理,要让别人能接纳领受,要有信用,要令人无懈可击。触龙的话之最终所以能够让赵太后欣然信服,愿意安排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关键在于他能够在动之以情的基础上,以理服人。谁不疼爱自己的孩子,爱孩子就要为孩子考虑的长远一些,就要让孩子有立身之本,不要仅仅依靠权势、父母。站在客观事实的角度,触龙步步诱导,旁敲侧击,明之以实,晓之以理,全部对话无一字涉及人质,但又句句不离人质。迂回曲折之中尽显语言奥妙,循循善诱之余凸现事情必然。

第四种境界:开口就乐人

当一个人用生命去说话。这种境界的人很少说,也不需要说什么。你只在他身边停留片刻,他什么也没有说,一点声音也没有发出来。可是在你今后的日子里你会一点一点的发现其实他说了很多。其实他离以理服人并不远,只是前者是搭售强卖,而后者是免费赠送,并且当你拿到了东西还不知道。等你知道自己受益了,想去感谢他的时候,他只已经飘然远去。甚至他都不是刻意的要给你什么,甚至也不知道自己给了你什么,所以说你大可以把这一切都当作是你自己的感悟所得。这就像是部好的电影,每个人看完都会有不同的感悟与心得,但电影里却没有把这些感悟与做人的道理强加给你。

说话的最高境界就是“天人合一”,真正的大师应该是从深层的心灵的角度与你交流,是一种情感的沟通,这时的语言可能是最普通、最不起眼的,却也是最朴实、最能打动人的,正所谓真水无香,真爱无痕。这像是一种返朴归真的境界,或许他的语言,明明说起来一点都不花哨,却能直直的渗入人的心坎里,能够恰如其分的表达,而没有多余的赘述。

玩的四种境界 篇3

第一种是玩物丧志。春秋时,卫懿公是卫国的第十八代君主,平生爱鹤,整天与鹤为伴,如痴如迷,常常不理朝政、不问民情。他还让鹤乘高级豪华的车子,比国家大臣所乘的还要高级,为了养鹤,每年耗费大量资财,引起大臣不满,百姓怨声载道。后来,北狄部落侵入国境,将士们竟无一人上阵,卫懿公只好亲自出战,战死沙场。

第二种是玩物修文。每一个文人墨客都是一个贪玩的人。他們把玩的心得记录成文字,就成了后世不朽的经典。李白爱玩山水,留下了许多描写壮丽山川的篇章,从未有后人能超越。清代的李渔爱看戏,他的《闲情偶寄》里,不仅有系统的戏剧理论研究,成为重要的经典,还有饮食、园艺等方面的精彩论述。政治不得意的欧阳修被发配边疆,他只能把玩作为情绪的排遣和精神的寄托,一篇《醉翁亭记》不但是游记的巅峰之作,还悟出了很多人间真理。

第三种是玩物立业。曹操一直是中国历史上性格最复杂的人,战场上的冷酷、政治上的严肃、文学上的豪放和生活上的随意集于一身。工作的时候,他是钢铁战士;玩的时候,他是花花公子。就在出征袁术之时,将士们口渴难耐,曹操随便挥鞭一指,“前面有片梅林”,将士们的口水装满了嘴巴,一时间竟然不渴了。随后一鼓作气,拿下了袁术。望梅止渴本是一个游戏,被曹操用在战场上,就成了事业的助推石。

第四种是玩物定规。孔子,只不过他玩的是思想。他以“礼”、“乐”为核心的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几千年封建史的主流思想,时至今日,依然在时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可以说,是孔子用“礼”“乐”为中国社会定下了游戏规则。

对于玩的这四种境界来说,第一种最简单,第四种最难。其实,不必要每个人都能成为玩物定规的人,但至少不能成为玩物丧志的人。只要实现了玩物修文、玩物立业,依然是一个浩瀚的人生。

从事科学研究的四种境界 篇4

首先, 我认为科研的第一个境界应为:生存。这也是做科研最低层次的境界, 当然也是最实际的问题。动物活在世上, 最大的挑战就是生存。人也是动物的一种, 当然也存在生存的问题, 当今世界人口逐渐增多, 资源逐渐短缺, 金融危机还未走出人们的视线, 在自然环境恶劣的地方, 还有不少人面临生存的危机。这些人连最基本的自己的衣食住行都难以完全满足, 试想:这样的他们还能有空坐下来仔细思考科学研究的事情吗?恐怕那是不可能的。做科研可以接到一定的课题, 也就是说有一定数额的课题费。依我自己的情况来看如果一个男人每年有几万块的课题费, 基本可以解决养家糊口的问题了, 也就是让自己和自己的家人在这个世上生存。

其次, 科学研究的第二个境界即为:发展。生存下来了, 就得考虑发展的问题, 人要不断向前看, 时常提醒自己往前走。怎么样才能使自己过得更好, 使自己和自己家人的一些基本的要求得到满足, 怎样使人人步入小康社会, 如买个宽敞的房子、去国外留学进修提高、让自己的孩子参加他们想要学的艺术班什么的。对于自己来讲, 那就是说在自己所在的学术圈子里有一定的知名度, 做的研究也有一定的影响力。做科研接课题也可以达到这样的一个目标。

再次, 科学研究的第三种境界为:兴趣。学术界一直有一个疑问, 那就是1 3亿的大国, 为什么出不了一个诺贝尔奖得主?即使是按上帝掷骰子计算, 中国也出了不少诺贝尔奖得主了啊。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出现呢?2 0 0 3年暑假去中科院物理所参加暑期讲习班的经历给了我答案。在暑期讲习班上有一位老师来自法国, 是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院的博士, 叫L o w a d y。他从事科研, 靠的完全是兴趣。他去市场买花菜, 看到花菜的纹理, 能从力学机理方面研究花菜的生长, 并把自己建立的模型做了相应的试验;他为了研究颗粒, 每年自费去世界上有名的大沙漠考察沙子的运动规律……他在science和nature上发表的文章一大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科学的执着, 一直都打动着我心灵的最深处。他的经历也告诉我一个道理:科研不是为了生存, 也不是为了发展, 而是一种兴趣、一种爱好。这种兴趣爱好会驱使他不停的忙自己的科研, 不计什么, 也不求什么, 为的只是一种纯粹, 一种纯粹的爱, 这种感觉好高尚。

最后来提提科研的第四种境界:理想。为理想、为信念而做科研, 这种人是最值得钦佩的。仿佛茫茫大海中一直向着太阳航行的水手, 让人颇感佩服。对于这种境界, 我不想评论太多, 因为我还没有体悟到其中的道理, 在这里我只想举一些活生生的例子来佐证我的观点。爱因斯坦在银行小职员的工作岗位上发现了相对论;力学家钱学森为了祖国的强大, 毅然放弃国外优厚的条件回国奉献, 从现在看来, 他的价值和贡献, 绝对不止“一个师的兵力”;“两弹元勋”邓稼先为了祖国的强大, 也是放弃了在美国有良好发展的机会, 回国默默奉献, 到牺牲后我们才知道他的名字。离“歌德巴赫猜想”最近的科学家陈景润, 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竟然做出了那么重大的成果......这便是理想的力量, 它会让你不顾一切排除万难, 坚信着一个信念, 为科学研究立下一个深深的主心骨, 有助于不断刺激自己以至于可以做出更大贡献, 从而完成自己的人生目标。

而我呢, 现在只处在为了生存而做科研的地步。为了赚钱去做课题, 这也许是科研人员最可悲的地方了。没有住的地方, 只靠自己出钱租。虽然我也追求那些高尚的东西, 但是条件不允许, 我只能先解决主要矛盾了。

生存成了问题, 发展又是遥不可及的东西, 那么谈兴趣和爱好就更是海市蜃楼、空中楼阁, 说自己做科研是为了理想, 那说出来连自己都不会相信。虽然自己有时会无端抱怨, 但我想糟糕的生活应该在我踏踏实实工作后带来改变, 那种境界的追求梦应该不会就此切断, 伟大的科学研究工作者总是不断的在我前方闪现。

或许因为现在的某些现实问题使我偶尔会觉得自己思想境界低, 但回过头来想想像钱学森、邓稼先等老一辈科学家不也在生存、发展、兴趣和理想之间作了权衡和选择么?当然也为祖国做出了令世人刮目相看的成就!所以我要常常看看前方, 努力的最辛苦的时候, 不忘再坚持一下, 也许机遇与关键就在不远处……

参考文献

科研方法导论, 张伟刚, 科学出版社, 2009年2月。

教师备课的四种境界 篇5

墨子在《七患》中指出:“备者,国之重也。”“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备课是教师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决定着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是教学的起点和基础,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只有备得深,才讲得透,析得准,练得精。

不同的教师,素养和能力不一样,备课的境界也不一样。同一个教师,在其成长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学识和经验在发生着变化,其备课的境界也在变化着。教师的备课有四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 写在本上

“写在本上”这种境界是指把教案认真地详写在备课本上,这是新教师常经历的。由于缺乏经验,缺乏课堂调控能力,有一股工作热情,又诚惶诚恐,害怕课上得不好,又担心领导检查备课本,批评自己备课不认真。

于是,在备课本上详细地写出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具准备、教学步聚、作业布置、板书设计,先提什么问题,后提什么问题,提问怎样表述,问题的答案是什么„„都在备课本上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常常是写得洋洋洒洒,好几大篇。教案写好后,反复看,反复记,恨不得把它背下来,临上讲台时,又把它拿出来温习几篇。讲课是严格按教案进行,亦步亦趋,唯恐遗忘了哪个环节,讲错了哪个知识点。讲课时还不忘把翻开的备课本放在讲台上,忘了哪环哪节,就赶紧瞟上几眼。

第二种境界 写在书上

当工作了一些时间后,有一些工作经验了,发现上课时去瞟备课本实在不方便,便把需要强调的知识点标注在教科书上,把需要向学生提问的问题旁批在教科书上,把需要注意的重要任务、关键的环节写在教科书上。

这种境界是已具有一些教学经验和能力的教师所具有的。上课时边讲边看书上的批注,必要时作些调整和处理,抓住关键问题,完成主要任务,既方便又实用,灵活性也大多了。

第三种境界 写在心上

苏霍姆林斯基谈到这样一件事:

一位有三十年教龄的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课上得非常出色。听课的教师们和视导员竟连做记录也忘记了,完全被讲课吸引住了,就跟自己也变成了学生一样。

课后,邻校的一位教师对这位教师说:“我想请教您:您花了多长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

那位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课题的直接准备,只用了大约十五分钟。”

显然,这十五分钟,不会是忙着写教案,而是熟悉一下教材。他成功的秘诀是“对每一节课,我都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

这类教师是把教案写在心上了。这类教师对教材相当熟悉,甚至达到背诵的程度,已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具备娴熟的课堂驾驭能力,讲起课来胸有成竹,得心应手,能巧妙地利用课堂生成,引导学生思考、探索,碰撞出学生心灵的火花。教师在课堂上是智慧的点拨者、思想的引领者。要达到此境界,需下一番苦功夫,甚至花上一辈子的精力。

第四种境界 写在纸上

这是备课的最高境界。这类教师学识渊博,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他知识储备中沧海之一粟。在课堂上能一语道破“天机”,切中肯綮,游刃有余。更重要的是还具有理论的高度、知识的深度、视野的宽度、思维的活度,有较好的表达技巧、研究能力和较强的创新能力。这类教师不仅能让学生上“道”,还能让学生学会悟“道”。

在这类教师眼中,备课是在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是在深度解读文本,是在深度参悟教育,研究出具有“范式”的教学方法、形成具有独特个性的教学风格和提炼出具有指引作用的教育理论。他们把备课中得到的灵感、参悟出的道理、创新出的教法记在纸上,写成教育论文,甚至写成教育专著,进行交流、发表,指导、引领其他教师成长,推动教育的发展,甚至引发教育的革命。

魏书生、邱学华、陈少堂、余映潮、李镇西等就是进入了这种备课境界的教师。

第一、第二种境界的教师是在教教材,第三种境界的教师是在用教材,第四种境界的教师是在写教材。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工作几年后,蜕去初出茅庐的诚惶诚恐之后,备课境界由“写在本上”升到“写在书上”之后,就停步不前了。这类教师,能当一个劳动模范;能进入第三境界的,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若能跨入第四境界,离教育家就不远了,这是从量变到质变的升华。

亲爱的老师,你进入哪一种境界了呢!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建构的过程,它强调以学生为本,帮助学生在合作互助中学习,特别关注学生的主体要求,尊重学生的原有知识与经验,顺应学生的自我发展,关注个体的差异,鼓励学生的个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自我探究的学习能力。那么在新课程下我们应该如何备课呢? 首先要走出备课的几大误区。误区一:备课变成教案的“克隆”

有的老师把备课想象得很简单。备课时,找来现成的教案一抄了事,就这样,年年教,年年抄,除了写了一些细节和过程,整体基本没有变化。这样,不重视备课,不重视教法的研究,不重视教学效率,学生的学习效率自然就很低。误区二:备课走上了“形式主义”

有的老师为了在备课检查中能体现课改精神和新课程理念,将“教案”改称“学案”,并没有教后反思、二次备课等备课要求,如把以往的教学过程分解为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等。实际内容依然是“换汤不换药”,“穿新鞋走老路”。如此改革,备课成了一种形式。误区三:集体备课成了“教案之和”

网上的一则报道让人忍俊不禁:某学校开展对外公开课,五位教师上的都是同一节课,听课人听到的都是同一个模子:一样的导入,一样的话;一样的讨论,一样的题目;一样的过程,一样的调子。大家感到纳闷,询问后才知,这是之前集体备课的“成果”。他们将集体备课后的“成果”原封不动地搬进自己的课堂,照本宣科。这般“偷工减料”,这般“投机取巧”,备课“大船”岂不会“搁浅”?

误区四:备课成了网上资料的“拼盘”

有些教师网上备课很轻松,从网上下载与自己备课内容相关的教案,不加取舍地变成自己的教案,全然不顾内容是否切合自己教学实际的需要。这种“拿来”的东西,没有参与的成分,注定会造成教学的失败。

那么在新课程下我们应该如何备课,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呢?

科学处理教材。新课程有新“课标”,教师备课的真正目标就是如何达到新“课标”的要求。为此我们必须深入研究“课标”和教材,仔细阅读有关参考书,弄懂教材的思想,结合学习实际情况,确定各章节的教学目的、要求、重点、难点、关键点、障碍点及知识的内在联系等,科学地确定教学目的,不断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心理特点、知识水平。此外,教材处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是选择编排教学内容,在“课标”要求的前提下,以教材中最基本的概念、原理为中心,从纵、横两方面对教材进行处理,其中“纵”指知识的“线”,即知识的内在联系,“横”指知识的“块”,即横向联系。这样便于学生将知识联系起来,避免前学后忘。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这是提高备课质量的关键。教师在备课中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选择最优教学方法,选编典型习题,写出具体可行的教案,并设计好板书及课堂小结。

研究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其方法的选择应以教学目的、任务、教学内容、学生情况为依据,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学中要抓住关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视学习。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知识水平,是提高备课质量的保证。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因此,教师自身学识水平的提高是关键。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1)博览群书。从各种书籍、报刊中吸取与教学相关的精华内容,及时了解本学科、本行业的新知识、新情况,做好读书笔记。

(2)常听课。通过听课,学习他人的长处,认真听取评议,主动征求领导意见和同行的意见,及时改正错误,倾听学生及家长的呼声,听取学生对教学的评议,以便“对症下药”,改进教学,开阔思路,不断创新。

(3)勤写。边实践边总结,把自己积累的信息、资料、体会、办法记录下来,整理成文。(4)走向社会。有选择地交流,了解社会的变化与要求,使教学与社会息息相通。

做一个会备课的教师

(2012-12-12 14:58:25)转载▼

分类: 德育日志 这几天,很多人都在讨论一部电视剧叫《北京青年》,这部戏让许多有梦想的年轻人心潮澎湃,也包括我。其中的一句话我印象深刻:对于每个人来说,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改变自己。我们这里有很多人在几个月之前还是学生,但是今天你已经成为了“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我们的身份改变了,也就意味着我们的肩上已担负重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心态上很快的来改变自己。今天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许多有经验教师的看法和体会,和大家一起来讨论有关备课的问题,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我今天讲话的主题是《做一个会备课的教师》

一、备课的涵义

关于备课,苏霍姆林斯基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教师的一堂历史课上得精彩之至,令所有听课者叹为观止,于是下课后,大家围住这个老师,询问他,这节课上得这么好,你花了多少时间备课?那位历史老师说:我是用我的一生来备这一节课,至于这节课的教案,大概用了一刻钟。是的,最高境界的备课是用一生用心去备课。备课是一个整体概念,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备课就是写教案。必须把备课当作教学工作中一项整体工程来对待。课前的一切准备工作都称为备课。如:熟悉材料,研究新课标,收集材料,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学情,准备教具,课前实验,选择教法、学法、设计习题等。

二、备课的意义

作为新教师,刚刚登上三尺讲台,面对新的工作和生活,我们可能会有一些兴奋和紧张,很多以前看来很简单的问题此时也许会让我们有些“招架不住”,如:维持良好的课堂纪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花费大量的时间备课、上课时不敢偏离预定的方案、不能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兴趣灵活地做出反应、不知道怎样融入到教师群体中„„这些都是新教师忐忑不安的原因。每个人都有过做新教师的经历,可以说我的第一节课是甜蜜的也是苦涩的。我讲的第一课是《爬山虎的脚》,在课前我反复的读了课文,对于所教的一篇文章几乎可以背诵,但是站在讲台上,我却不知道从何讲起,觉得内容都很简单,不需要作分析,也不知道怎样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好不容易撑到了半节课,实在没有办法,我就让学生开始自我介绍。这第一节对于我来说那是相当漫长。虽然课后学生们写日记说第一印象觉得我和蔼可亲,可是我却没有完成了教学目标。这就是在开始之前我没有实际意义上的去备课,只是去关注了课本的内容。大教育家孔子说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无论要完成什么工作,都需要做好充分准备,否则就会事倍功半,收效甚微,劳而无功,教学亦然。为使教学工作获得成功,教师必须认真、充分、精心地准备。有经验的教师都懂得:即使备课,有时还教得不成功,不备课就更无把握。因此,备课是教学工作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讲什么?怎样讲?事先都要周密考虑,精心设计。教师好比导演,如果对剧本不了如指掌,对演员不彻底了解,也就不会导演出内容生动、剧情感人的好戏来。教师只有对教材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方法经过深思熟虑,了然于胸,才能把课讲得妙趣横生、引人入胜。备好课不仅是讲好课的重要前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也是教师不断丰富自己教学经验和提高文化水平、专业知识、业务能力的重要途径。对青年教师来说,更是如此。

三、备课备什么?

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教师在备课时应当备教材、备学生、备目标、备过程、备教法。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备课备的关注点因新理念而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1、备《课程标准》和三维目标

新课程中,不管你用什么版本的教材,我们进行教学的依据是各科的《课程标准》。学习课程标准,把握其本质特征,才能深刻理解编者意图,借用教材去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前必须读懂《课程标准》,准确把握旧有教学大纲和新的课程标准的联系、区别及其主要突破;了解课程目标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要求,特别是课程标准对教师所教学段有哪些具体的目标,作为教师一定要心里有数,只有以此为依据才能确定所教年级的总目标及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其次要把握好标准对知识与能力在了解、理解、运用三个层面的不同要求,进而使教学设计符合新的课程标准对三维目标的整体要求。

2、备教材

教材是教师落实课程标准要求的基本载体,如果把课程标准比作圆心,那么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把握就是半径,无论圆有多大,都离不开圆心这个核心元素,教师通过解读教材来理解课程标准,同时也用自己领会的课程标准来驾驭教材。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千法万法,读懂教材是妙法”。吃透教材是教师备课的第一环,教师一定要在读懂教材上下功夫。

(1)结合单元或整个知识体系研究教材。备课前教师应通览全册教材,阅读教学参考,注意其章、节、单元、模块内部的系统性、因果性、关联性,同时注意与相关学科的联系,从而进行单元、章、节、模块的备课,帮助自己对本学科知识的体系有个大致的了解,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使自己对某些知识点在后继学习中的作用有所认识,确定学生的认知特点与生活现实的结合,把握有效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维的切入点,(2)结合课程标准研究教材。教师要研究课程标准对本节课是如何要求的,本节的知识点是如何产生的,它在实际生活中有什么样的用途。比如:标准中要求会认的字我们只要求学生住准确就可以了,有的教师把会认的也要求写,无疑增加了学生的负担,所以我们要结合课标的要求好好去解读教材,制定明确、准确的教学目标。

(3)结合问题研究教材。教师要研究例题习题、实验探究过程以及知识点是如何在实验探究中、在问题的研究中呈现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应用到本节课学习过的哪些知识点,这些典型的问题或例题习题还可以怎么变式,本节内容在近几年的考试题中是如何呈现的,为什么要这样呈现。

教师要做到解读并超越教材.一方面,教师是教材的理解者、参与者、实践者。备课时,教师要钻进教材之中,有自己的钻研、解读和思考,否则,一味地接受和照搬,教师就只是充当教科书的“传声筒”、知识的“贩卖者”角色,而没有了自己的思考,很难将课上出新意和深意。长此以往,教师的思想必然僵化,学生必然厌学。另一方面,教师要跳出教材,超越教材。“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语)。既然是例子,说明教材并非是教学的全部,我们要及时关注时代发展的新动向,吸收生活中鲜活的素材,把它及时地整理、融合到自己的教学中。总之,教师在备课时,既要钻进教材之中仰视解读,更要高居教材之上审视并超越教材。只有这样,把自己变成教材的主人,教师才能充分发挥教材的功能,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3、备重点。

重点往往是新知识的起点和主体部分。备课时要突出重点。一节课内,首先要在时间上保证重点内容重点讲,要紧紧围绕重点,以它为中心,辅以知识讲练,引导启发学生加强对重点内容的理解,做到心中有重点,讲中出重点,才能使整个一堂课有个灵魂。我们的听公开课的时候发现,有的教师在讲公开课的时候课上形式多样,唱的跳的,表演的,课堂上一派热闹的景象,学生们兴趣盎然,到下课的时候一测试,成绩不理想,为什么呢?因为只注重了形式而忽视了重点,该掌握的内容并没有重点讲。现在要求我们一节课教师讲课的时间不能超过15分钟,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注意“三讲三不讲”:即讲易混淆的、易出错的、易遗漏的;不讲学生已会的、学生自己就能学会的、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也就是突出重点。

4、备难点。所谓难点,即教学中大多数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难点和重点有

时是一致的。备课时要根据教材内容的广度、深度和学生的基础来确定,一定要注重分析,认真研究,抓住关键,突破难点。例如,在三年级数学的《测量》中,就要结合现实生活,采用直观教学,把抽象难懂的知识具体化,以减缓知识的坡度,慢慢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比如数学书的长宽厚是多少,黑板的长宽是多少,身高是这样,使学生容易理解接受,消化吸收,从而达到化难为易,各个击破的目地。

5、备疑点。

即学生易混、易错的知识点。备课时要结合学生的基础及实际能力,找准疑

点,充分准备。教学时有意识地设置悬念,多用启发,让学生积极思考,质难质疑,引导学生分析判断,教师指导则点到为止,让学生自己把能力充分发挥,将疑点搞清楚。:

6、备教法

教学是一门复杂的艺术,同样一门课程,有人教来倍受学生欢迎,一听就懂;有人教来学生意见挺多,如听天书;同一份讲稿,有人讲得绘声绘色,有人却讲得寡而无味,这与是否会“教”有很大关系。所以,在备教材、备学生的基础上,要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灵活多样、不拘一格的,因而,备教学方法,应该从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出发,百花齐放,讲究实效。现在我们郊区提倡导学案教学:包括温故互查、设问导读,自学检测、巩固练习、拓展延伸和课堂检测这几个板块。

(1)温故互查。属于基础达标、基础知识的训练。主要在两人小组进行,以自己巩固、相互复述为主,达到每一个学生都能达标的目的。有时也可用来引出课题。

(2)设问导读。知识问题化——导学性问题的设计既要解决课堂上学生学什么、怎么学、怎样互相合作的问题,又要有利于教师对教学活动的引导与指导。问题具体化——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学情,设计出具有思维含量,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高质量的导学问题。教师要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使教材内容问题化、问题设置具体化、问题之间关联化、问题排列梯度化,同时要巧妙的把拓展提升的问题有机地融入导学性问题设计中。

(3)自我检测。将本节所学内容的基础知识阶梯型组题,通过自我检测,了解学生自学互学的成果,发现自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课中备课,解决问题。

(4)巩固训练。紧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能力培养目标,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题,一般是分为两组,题组一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练习,题组二重在培养学生能力,使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的掌握知识、培养能力。而且要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满足。

(5)拓展延伸。通过让学生展示学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引导学生将知识间的联系、与社会及生活的联系进行归纳和整理,并能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有所收获。比如让学生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或者是语文课上的小练笔,英语课上的小作文。

(5)课堂检测 通过自学、讨论、释疑、精讲几个环节后,学生对新知的认识水平又有了一定的提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一定数量的结合现实问题的操作题,让学生限时完成,既及时检查了学生对目标的掌握程度,又让学生在训练过程中找到了自己的薄弱环节,做到进一步完善、归纳,对出现的问题再分析、领悟,最终达到巩固掌握甚至于熟练应用的目的。

以上几个环节每个环节都需要教师的随机点拨,所以在课前你就要想清楚每个环节要用什么教学方法。是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还是演示法,探究法。不管是哪种方法都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课堂的主动权教给学生,不能一个人唱“独角戏”。另外大家在备课书写教案的时候可以根据课型适当的增减和整合这些环节。比如第一课时的温故互查是可以是检查预习,到了第二课时你就可以听写生字或者复习旧知。再比如拓展延伸页不一定每节课都有。

7、备学法

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是与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紧密联系着的。新课程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核心理念),学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久而久之便会转变成学生自己的学习经验,才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发展。新课程强调“以学定教”,因而教师要结合教材定学法,引导学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教师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不是由教师直接呈现给学生,而是要通过问题的设计、情境的创设、引导性的语言,过程性的环节,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自觉接受并生成学习方式、选择学习方式。学习方法是战术,学习方式是战略,学习方式一旦形成便相对稳定,而学习方法则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和学生的不同可灵活多变。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三种学习方式相互联系,相互融合。自主学习是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基础,教会学生自主学习是教师的重要任务。大家一定要记住:教学的本质是教学生“学”。最成功的课是学生“学”的成功,教的成功是通过学的成功体现的,因此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是很重要的。

8、备学生。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确定了,这只是做到了“知己”;紧接着还要做到“知彼”。为了“知己知彼”,我常常在新学期接新班一周内将每个新生的姓名、年龄、民族、家庭成员等有关情况以最快的速度记住,掌握了学生这些自然情况,既是尊重他们,与其心心相印,又能调动他们学习能动性,与其丝丝默契。不然,开学很长时间了,连自己学生的名字都叫不上来,岂不尴尬。在了解学生个人情况上,应该懂得,我们看到多少张不同的面孔,便应看到多少个不同的性格。教师若能把这个学生与那个学生加以区别,就如同区别他们的面孔一样,便算是真正对学生有所了解了。了解学生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就是谈话。我与学生谈话有两种方式:一是邀请式谈话,二是随机性谈话。不管哪种谈话,我都把学生看成自己的知心朋友,做到感情亲切,态度和蔼,举止真诚。把学生的情况摸清楚了,就能在课堂教学中“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当然以上所讲的这些是一节课的核心,要想呈现精彩的一节课,这些远远不够,我们还要备作业,备板书,备课件,甚至是备教态,由于时间关系,在这里我就不一一的细作分析了。

四、如何备课

(一)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深入了解学生实际,为学生找准真实的学习起点

传统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中心,因而备课重点往往放在知识与技能的训练上。

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我以为备课的重点应转移到学生的发展上来。教师不仅要考虑课堂上让学生学什么、怎样学,更应考虑这样的学习对学生的发展有什么作用,要时时把学生的需要放在首位。走进课堂,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上课一开始,学生似乎都会,都懂了,使教师事先辛辛苦苦地设计很详细的教案处于无用之席,而老师却只好生拉硬扯地把学生拉回来,让学生“假装不懂”等。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备课时忽视了对学生原有的学习现状的正确分析,所设计的教学起点与实际的学习起点不相吻合。有一次听二年级的语文课,老师教学生用音序查字法来查字典,可一上课,全班百分之九十的同学竟已经熟练地掌握了这种查字典的方法,老师一下子就慌了,这说明教材中规定的教学起点不一定是学生的真实的学习起点。其实现在学生的学习渠道越来越宽了,他们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已有了相当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积累,所以我们应重新认识我们的事业,从学生的实际去备课,为了充分地了解学生,在备课时要认真思考以下问题:

1、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2、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部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和技能,没有掌握的是哪些部分等。上述问题可以在课前了解,也可在课中利用“导入”环节进行。

(二)以文本为基础,大力开发课程资源

我们的每一门学科都是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这就是说,要广开课程资源、搜集信息,才能学好。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思考课内与课外的联系,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等。课文资源无处不在,但要遵循课外服务于课内,课外是对课内的补充和延伸。就一篇课文来讲,理解的角度不同,需要的资源也不同,教师代替不了学生的理解、有针对性的选择、准备,但在课堂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需要,鼓励学生自我开发。因为教师是资源,学生也是资源,资源的开发是师生互动合作的过程。例如:我在上口语交际《保护有益动物》时,根据教材内容,我事先设计了几个问题,让学生回去查阅资料,准备在下一次“口语交际”课上交流。这几个题目让学生很感兴趣,他们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有的上网收集资料,有的在图书室一泡半天,还有的让家长陪同去书店找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在这期间,我并不是不闻不问,撒手不管,因为学生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会很关注学生的进展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帮助他们解决。这样的准备使我看见了学生真正的风采。口语交际课前,同学们拿出了自己收集的资料,有各种珍禽的照片,有各种有益动物的简介及它们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性等。课上,他们利用图片和文字向同学们详细介绍,让同学们知道了哪些动物是对人类有益的,有些同学还自编自演了小品让同学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我们应该保护这些有益动物。这些生动、详实的展示、回答及表演让学生们眼界大开。学生们笑逐颜开,注意力十分集中,课堂上不时传出阵阵的惊叹声和热烈的掌声。这节课使学生印象十分深刻,许多学生在当天的日记里记下了他们在这节课上的真实感受。他们说:”这节口语交际课真是生动、有趣,使我们不但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还让我们学到了许多以前课上学不到的知识。”从中我感觉到了现代的课堂教学的最大特点应该是由封闭走向开放,这种开放是全方位的,包括思维的角度、情感角度、内容的选择、学习的方式等。开放的程度一切取决于学生,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发现。教师如何顺应孩子的需要,必须有灵活机智的能力。教师做不了最好,但要做得更好,尽可能满足学生。有一句话说得好:”教师不是一桶水,而是源源不断的江河水。”

(三)课前预案、课上记录、调适与课后反思相结合

传统的备课是施教前的精心设计,一旦物化为教案,就一劳永逸,反复使用。按新课程设计标准来看,完整的备课应该是教学前的预案加教学中的记录、调适加教学后的反思。预案设计宜粗不宜细,只需设计主要问题,只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提供平台。备课的精华在教学中的记录与调适,教学中,有时候学生并没有按教师的设计意图来进行,教师要观察、倾听,了解学生的原始理解,发现富有创意的闪光点,从而调整教学目标、教学问题、教学流程,完成第二次备课。

所以备课不能是定案,只能是预案。预案调适的原则,不是老师牵着学生走,而是学生的思维推着老师走,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发展。老师既不扼制学生的方法,又不搁置学生的问题,而是顺着学生的思维探究下去,时时刻刻都体现“心中有人”的教学理念。教后的反思就是对课堂教学过程及结果的理性分析,可以写成功之处、不足之处、教学机智、学生创新,也可以写“再教设计”等。这种反思可以指导以后的教学行为,可以使教学经验升华为理论,促使教师自身的成长,因而是非常可贵的。

一位老教育家说过,要当一个好的教师,必须具备“三术”,就是学术(专业知识)、技术(实验能力或使用各种教具的技能)和艺术(表达能力)。通过刻苦学习,认真备课,包括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多听课,多研究交流,努力实践,不断积累,不断改革创新,就能达到三术俱备的程度,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教学是博览精选,厚积薄发的过程,一个好的教师无疑是一个学习型的教师,希望大家在走出了学校的大门之后,还能合理的制定一个学习的计划,当你站在讲台上思维清晰而又妙语连珠的时候,当你看到孩子们用崇拜的眼神看着你的时候,你的内心就会有一种快乐的感觉,而这种快乐只有我们教师才会拥有。那么就请大家从备好每一节课开始去感受这份快乐。

教师备课,如同影视导演编写脚本。事前功夫的优劣,直接决定着未来操作中的成败。如何才能备出一节高质量的课呢?不同教学理念支配下的老师,对此的看法也不尽相同。以我二十年的思考和摸索为依托,我觉得,要想把自己的每一节课,都变成学生学习生涯中不可缺少的45分钟,那就必须在关注学生的知识积累、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等方面下足功夫、做足文章,如此,才算是教师认真准备了自己的课堂、认真探究了教学的真谛、认真触摸了教学的风景。

事实上,由一个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手,到成长为具有自己的独特教育理念的个性化教师。这个成长的过程,也就是不断积累备课经验、不断发现备课妙招、不断生成教学机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几乎每一个优秀教师,都必然地要经过“模仿——整合——创新——形成个性化风格”的发展历程。在踏上这段历程二十年之后,我将自己在备课中关注的八个问题整理出来,算是一个老教师为年轻教师呈现的自以为是的八招“锦囊妙计”。

妙招之一——模仿、甚至抄袭

工作之初,每一个年轻的生命,都是对事业和未来充满了希望和热情的。然而,热情等同不了能力;希望代替不了风格。因此,刚工作时的我,便将模仿视作了自己快速提升的唯一法宝。

从学校毕业后,我便一头扎进了一所革命老区的山乡初中。学校很小,没有图书馆,没有资料室,所有的教学资料,就是教务主任文件柜里的一排北师大出版社的《中学语文教案》,但这上面都是名家的心血。于是,我就依照自己的喜好,倾心钻研各位名师所备的那些课文,不惜花费时间,将他们的课堂中起承转合的语言都熟练地背诵下来,然后将他们模仿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

大约是工作的第三年,偶然的机会,看到了县教师进修学校的一盘教学实况录像带。这给了我很大的触动,开始产生了强烈的观摩名家上课的念头。但县里的那点外出参观学习的机会,都被县城中学老师占去了。于是,我辗转托了几个同学,从进修学校把他们的12盘教学实况录像借了来,一盘盘地看,同时一盘盘地记录。把每一句精彩的过渡,每一个精妙的提问都记录下来,写在自己的备课本上,然后在教学到这篇课文,或者教学到同类课文时,就在备课过程中反复揣摩,逐字逐句地推敲备课中的各个环节。就这样,我成了魏书生、钱梦龙、欧阳代娜等专家的“偷艺”弟子。这种备课活动,让我获益颇丰,自认为教学上向前迈进了一个大步。

现在,每当新学年开始,学校安排我带徒弟时,我便会将自己的这段经历告诉给刚毕业的年轻人。我想让他知道,教师,并不是一种只需要辛勤的工作,更多时候,起点处的巧妙手段,是可以将自身成长的路程缩短很多很多的。更何况,现在的网络时代,不仅书店里有着铺天盖地的教学著作,图书馆中有着成千上万的教学文章,而且网络还以它的博大与宽宏,为人们提供了纵情驰骋的空间。当我们拥有了这么良好的备课条件时,又怎么能放弃这些宝贵的财富不用,却只凭借了个人的微薄力量蜗行摸索呢?

对于教学新人而言,模仿,是备课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最精当的成长路径。

妙招之二——在整合中博采众长化为己有

白石先生曾告诫弟子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教学也是同样的道理。要成为一名有所建树的语文教师,如果始终是单一模仿名家,只会把自己引向死胡同中。在经历了前几年的亦步亦趋式的模仿之后,我开始跳出备课时的单一模拟状态,而把自己学习来的各样经验加以融合,让它们成为能够适应我的课堂需要,适应我的学生实际的备课方式。

有了点薄名之后,外出听课与授课的机会也就多了起来。每有外出观摩的机会,听课记录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我的习惯是尽量把他人授课中精彩的设计和启发学生鼓动学生的话语都记录在专门的听课本上,这个本子,被我戏称为“授课秘籍”。回来后,遇见适合的课文,备课时就要把这些“秘籍”拿出来,与我的教学实践相磨合。一旦被我的教学实践验证了是适合我学生的好方法,那我就将之据为己有了。这种将别人的教学设计教学细节跟自己的教学目标教学构想相整合的过程,其最大好处是让我把偷艺得来原本很杂的各种风格和自己学生的实际、自己的个性特点紧密地结合了起来,为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这种博采与整合的备课法,发展到21世纪后,已成为我更新知识、保持课堂活力的最重要的招数。2004年时,我在网络上看到了《愚公移山》《荷花淀》《斑羚飞渡》等几篇风格特殊的课堂实录,尽管我并不完全认同这几位老师对于文本内容的个性化解读,但我却十分欣赏他们的课堂处理技能。于是,我把这些实录打印出来,每隔一个阶段,就在备课时拿出来揣摩。我在等待着尝试这种方法,验证这种方法。终于,我遇到了相关的文本。我便在备课时,将自己对于这种深度解读文本、互文式拓展阅读的理解融合到了我的备课活动中,设计出了具有我自己的个性化理解的教学流程与细节。这种整合的结果是,这几个文本都成为了我授课中的精品课。《一个人的遭遇》的课堂实录,被《人民教育》杂志选中;《贵在一个新字》的课堂实录,被《现代教育报》看中;其他的课堂实录,也在网络上引起一定的反响。

备课中的博采与整合,不一定要建立在完整教学流程的基础上,更多的时候,是在备课过程中,将平日里积累的各种教学细节穿插到自己的教学设计中去。比如课堂提问的设计,我就会把以前收集的资料提出来,看看别人是如何质疑的、如何表扬学生的、如何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观点等。研究这些细节,看起来和整个课堂的完整没有多大的联系,实际上,正是这些细节的完善,才有了整个教学流程的精细。例如我在很多的课堂上,需要找学生朗读课文时,就这样问学生:“今天,大家最想听谁来朗诵课文?”这个提问,就是在最初的备课中,从一个老师的实录上发现的。然后就有意识地使用到自己的教学设计中了。

妙招之三——迎合学生的喜好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对于老师的要求,如同食客对于厨师的要求一样。厨师一方面可以根据自己的手艺来加工菜肴,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到食客的口味特征,有的放矢地配料烹饪。同样的道理,老师备课,自然也就要把握住自己的学生的口味特征,有目标地安排教学活动。

我常使用的“迎合术”是游戏。贪玩,是年轻人的共性。有游戏的课堂,总是能激发出不同寻常的学习情趣的,当然每一个游戏,都不是随意而为,而是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根据文本教学的具体要求精心准备的。比如,我要对学生进行珍爱时间的主题教育,备课时,我就要考虑如何才能避免机械说教呢?我从办公室墙壁上滴答作响的时钟上找到灵感,于是,我便设计出这样的一个教学流程:

1、导语:“同学们,没有上课前,我想和大家一起做个简单的游戏测验,不知大家有没有兴趣啊?”、教师鼓动:“不是很好玩。不过,要是你用心去投入,也很有趣味的。”

3、活动开始:“请带手表的同学取下套在腕上的手表,然后把手表贴在耳朵上,闭上眼睛静下心来听手表走动发出的“滴答”声响;请没有带表的同学,用右手的食指中指按住自己左腕上跳动的脉搏,同样闭上眼睛静下心来感受生命的搏动。时间是5分钟。”

4、用心感受。

5、交流思想。

在实际授课中,我注意到开始听手表时,有的孩子脸上还挂着嬉笑的表情。随着时光的延续,他们的脸色越来越凝重,似乎有无数不可言传的感悟从四面八方汇集到他们年轻的大脑中,让他们沉静深思。也许从来没有哪一个5分钟有此刻这么漫长,漫长的好似经过了一段长途跋涉。当我宣布“时间到了”的时候,我听见教室中传出很多声音会聚而成一声沉重的叹息。

而当我让同学们谈谈刚才这5分钟内的思想活动时,学生们如此说:

“我起先只是要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但当我静下心来倾听手表发出的滴答声响时,我开始感受到一种生命的流动。我感觉那每一次的滴答,都是一种催促,催促着我要珍惜宝贵的时光,要奋发上进……”

“我静静地听着手表的滴答声,感觉到时光流逝是那么的无情。它不会因为我们还有许多没有做的事情就停下来等候我们,也不会因为我们勤奋了就额外的多给予我们一些。于是,我想我们不能再浪费光阴了,因为人生短暂,而应该去实现的又实在是太多太多。”

“我用我的手指感受着我生命的搏动。我知道,是我的热血在鼓动着我的生命。这一刻,我感受到的是生命的可贵,是健康的珍贵,我想,我一定会好好对待生活善待生命的。因为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

……

孩子们的发言,超出了我备课中的预设目标,让我的灵魂也得到了一次净化。我带着掩饰不住的兴奋,打开了书本。……

再如2004年的一次市公开展示课,给高三学生复习字形知识。这是最为枯燥的内容,也是一般老师开设公开课时最不愿意讲授的知识。接到这个任务,我在备课时便动开了脑筋,如何才能让高三的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复习知识呢?后来我依旧采用了“迎合法”,依旧通过游戏来完成我的教学。这节课上得很成功,给了别人很多个想不到。且看一段体现我的备课精神的片段实录:

走上讲台,我说:“没有讲析正式内容前,我们先做个游戏。我请两位同学上黑板,听写几个字词,不知有没有胆量比较大的,敢于当着这么多的听课老师上台的勇士?”

两位一直很活泼的女生走上了讲台。

“第一个字:HONG。”我报出了要听写的字。

“什么,什么HONG啊?”两个人一头雾水,不知该写什么。

我又重复了一遍,并不把这个字组成词语,同时催促两个同学赶快书写。结果两个人一个写的是“洪”,一个写的是“宏”。

“第二个字:HUANG。”

两个人很快都在黑板上写出了“黄”。

“第三个字:LAN。”

两人又都写出了“蓝”。

“好,就这三个字。请两位同学说说你们为什么要写这么三个字啊?特别是后面两个,为什么写成了一样的形体?”我刁难两位上台的同学。

“第一个字,因为你没有报出词语,所以,我不知道该写哪个HONG,就只有随便写了一个。第二个是HUANG,和第一个联系起来,就知道你是要写的颜色,所以就写了黄。第三个就更简单了。”一个同学这样给我解释。

“你能给我说说这次听写的感受吗,譬如老师应该如何报听写内容,平时运用汉字时应该注意什么内容等等?”我对另外一个同学提出要求。

“我感觉汉字使用时,必须要构成词语,才能准确表达意思。单个的音是无法表达清楚字意的。这就告诉我们,运用汉字和辨析汉字时,必须要把字放到词句中去掌握才行。”

“很好,两位说的很好。老师立刻纠正错误,下面重新报几个词语来写,你们有没有信心写正确?”我用了点激将法。

“试试吧,应该没有问题的。”

我报了四个同学的姓名出来,他们的名字上分别有“烨”“琛”“焯”“鑫”四个字。

两位听写的女生很轻松地写好了四个姓名,但一个同学把“烨”写成了“晔”。

“你为什么要写成晔呢?”我问那位女同学。

“我并不知道他用的是哪一个字,因为我不知道他姓名的含义,只是依照自己的想象,感觉应该是这个字,所以就写了。”

“哦,你的意思是说,姓名要写正确,就必须要搞清楚意思啊。那咱们就请这四位同学给大家讲讲自己姓名的意思吧,怎么样?”我提出建议。

需要注意的是,备课过程中的迎合,不是无原则的迁就,而是要借助最好的手段来实现自己的教学目标。这种迎合中的游戏,也必须要能直接服务于课堂教学,而不仅仅是营造氛围。

妙招之四——胸中有丘壑

胸中有丘壑,就是说备课时,必须明了即将面对的文本,在全册书中占据着什么样的位置,在全学年中体现着什么样的编排理念,在整个学段中落实着什么样的教学思想。这种明了,是一个成熟教师备课时必须高度重视的内容。

时常见到一些持旧教案上课的老师。上一个循环时,属于高三的课文,这个循环中下放到了高一年级了,老师却用同样的流程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着同样知识的教学。这样的授课,于我而言是无论如何不能接受的。尽管课文还是那篇课文,但它所处的位置改变了,它对于学生的价值也就随之相应改变了。比如同是《蜀道难》这首诗歌,人教版将其放置在高三年级第五册课文的“李白、杜甫”单元内,而苏教版则将其放置在高一年级必修四的“笔落惊风雨”主题单元内。前者的编排目的,在于“以诗解人”,即通过诗歌来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了解李白,了解盛唐;而后者的编排目的,在于“以诗解诗”,即通过诗歌来了解诗歌的风格,然后用此风格来和彼风格进行比较,获取不同风格诗歌的感性知识。

常规状态下,教材编排的意图,自然就是教师授课的目标所在。这种对于教材编排意图的把握,是教师备课时必须了然于胸的。惟有胸中有此丘壑,备课时才能突出教学的重点难点,授课时才能提纲挈领、有的放矢。否则,用高三的备课内容,来给高一的学生讲授,虽然诗歌还是这首诗歌,内容学生也能够明白,但知识链却出现了断裂,也就无法形成语文知识的系列化和层进化了。

类似于此的教材变化,在这些年的教材变革中十分常见。准确把握这种变化中编者意旨,然后将其体现在我的备课与授课中,是我的备课中特别看重的一个要素。

妙招之五——在文本反复阅读中定位课堂

备课的核心在于阅读,而不在于资料查找。备课中的阅读,和寻常意义上的阅读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面对任何一个文本,教师备课时应该做的,都是先读懂它。备课中的读懂文本,至少包含着五点要求:先是要读懂作者想要表达的意义,其次读懂编者选入教材的编排目的,三是读懂文本本身的隐性意义,四是读懂学生阅读中可能遇到的各样问题,五是读懂教学中应该侧重的教学目标。

这是一种需要个性和创造的阅读,也是一种需要胆识和判断的阅读。这样的阅读,目的在于搭建起文本和学生间相通的桥梁,在于将作者、编者意图最大限度地纳入课堂教学之中。

比如,我在参加市里的汇报课时,带领学生学习屠格涅夫的散文诗《呱……呱……》,面对这么一个十分浅易的文本,该如何体现出作者、编者和教师的意图呢。我在备课时,把文本反复阅读,先是试图从文本本身来找寻到突破口,然后又想从文学鉴赏的饿角度找寻到突破口,但都由于文本的过于简单而放弃了。最后,我设计出“走进文本——走进生活——走进文化——走进心灵”这样四个层进式的教学模块。“走进文本”是授课的必然,任何教学,都不能完全脱离文本而存在,所以,我在这个环节,将文本中属于语文的东西都提出来进行了必要的强化;“走进生活”模块是“走进文本”的一个必然延续,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是借助多媒体介绍的方式,把现实生活中的一些轻易放弃生命的故事告诉学生,目的是用这些血淋淋的惨案来引起学生的警觉,唤醒学生心目中对自己和他人生命的重视;“走进文化“的教学环节中,我为学生设计出了三种和生命相关的情境:一是个人生活上的坎坷,一是道义,一是责任,我的目的只是想让学生们知道,人,即使是结束自己的生命,也是有着不同的情况的,至于在某种情况下该如何面对生命进行选择,同学们会在以后的人生路上去自己把握的;“走进心灵”这个模块设置的目的,则是要让学生们理解生命的宝贵,激发起学生心灵深处对生命的珍爱。

妙招之六——心中时时装着学生

网络环境下的备课,因为资源的丰富、观点的纷繁而呈现出更加绚烂的特色。在这“乱花渐欲迷人眼”的信息时代,如何才能在观念与观念地碰撞、理论与理论地争鸣中不迷失了方向,而始终保持一份个性化的风格呢? 这就要在备课中体现出心中时时装着学生的理念了。

备课的价值,在于建立起文本、学生之间的联系。也就是说,教师备课的目的,只能是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因此,备课中的一切手段,都必须以学生能够接受为根本。学生的接受,包括学生的智力水平、理解力、情感价值取向等诸多方面。

一个无法否认的事实是,越是高年级的课堂,随意性越大。这种随意性,一是来源于文本的深度和广度,二是来源于学生理解力的提高。两方面的结合,使教师无论如何教授文本,学生都能在教师的引领下有事可做。然而,万山磅礴,必有主峰。一个文本中,一定存在着某种最有价值的东西,等待着我们教师在备课中去发现去挖掘。这种价值,也应该是学生所最需要的。

例如《一个人的遭遇》的备课。面对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优秀短篇小说,我可以从小说知识学习的角度去组织教学,也可以从小说中的细节刻画手法上去组织鉴赏,还可以从高考阅读的角度来探究解题思路。但这些却并不是这个文本最有价值的东西。那么,什么才是该文本的精髓呢?备课中,我把握住了这样的一个信息:这个故事的素材,是作者十年前获得的,但作者将这个素材冷却了十年。十年之后,作者感到自己已经从故事中冷静了下来,可以相对客观公平地进入小说创作了,才开始动笔。

这个细节的价值是巨大的,它告诉我,作者写这个文本,是要避免主观情感的支配而相对客观地描绘战争。这样的好处是什么呢?那就是可以在冷静的叙事中,让人们更深刻地认识战争反思战争解剖战争。这,就是这个文本的写作目的。同样,这,也应该是这个文本中最值得让学生积累的人文素养。

找到了这个突破口,于是,我的课堂设计就简单多了。我在这个文本的教学中,就采用了文本细读的手法来组织学生咀嚼领悟课文细节中体现的人道主义精神,感受战争的反人类本质。同时带领学生认识战争文学的创作手法和风格差异,学会评价和鉴赏作品的优劣。

由于备课中的充分准备,我的这个文本教学同样获得了成功。学生们的心灵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了洗礼。

妙招之七——准备的,只是话题

任何一个语文教师,在工作经验积累到一定阶段后,就应该在自己的备课活动中体现出超脱琐屑问题纠缠,而立足宏观把握的课堂驾驭能力。当然,这种备课,需要的是经验的积累,对于新手而言,并不适用。

眼下的语文课,风格日趋多元。然而,在各家流派中,有一个基本点是不会改变的,那就是语文需要对话。语文课,说到底就是对话的活动课。文本意义的理解把握,需要对话;作者、编者意图的领悟,需要对话;学生文本认知的深度广度,需要对话;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探究,需要对话。所以,语文备课的核心,也就应该是对话话题的设计。

话题式的备课,最大的好处是始终可以立足文本的整体感知来组织教学。这就可以尽量避免因为过分关注细微问题而导致的任意肢解文本的现象的出现。依照“格式塔”教学理论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观点,整体把握的课堂容量,总是要高于肢解文本的课堂的。

话题式的备课,在宏观上属于预设课堂。而在微观上,由于细节操作中的非先在性,就使得学生的课堂活动,随时处在细节的生成之中。这样,就既可以保持每一个文本的教学目标的落实到位,又可以在学生的主动学习合作探究中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因而,这是一种很有价值的备课方式。

这两年多来我的大多数备课,都是在采用这样的方式操作着。比如眼下正在进行的苏教版的主题单元教学,多数情况下,就是先依照主题单元的编排要求,确立好每个文本中要落实的主要教学目标,然后,再依照文本特色,将主要目标分解成三到四个分目标。这样,也就完成了一次备课活动。当然,这样的备课,并不是不研究细节,而仅仅是不去预先设置细节。事实上,为了能在更大程度上发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在每一个文本的大框架确立之后,还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研究文本的内在人文信息和语文知识信息。还要从互文性阅读的角度入手,去广泛搜集可供互文阅读的内容。这样的工作,总是要占据备课中的绝大多数时间的。

话题式备课,在各所学校的量化管理中可能都不受欢迎,但由于它的整体把握性和细节开放性的结合,给了学生最大的创造空间,也给了语文教师以极大的挑战。所以,它对于优秀教师的成长,是很有帮助的。

妙招之八——让每节课都成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成分

这是苏州大才子袁卫星的话,这里盗用来作为备课妙招中的一招。这是一招“无招”之招,或者说是一招最为愚笨最为扎实的寻常招数,属于武术中的“长拳”,是每一个“练家子”都必须知晓的最基本招数。

然而,这招又实实在在地体现着备课的最高境界。在这种思想支配下的备课,将不会再去拘泥于方法招式的是否漂亮是否吸引人,不会纠缠于课堂某个细节中没能体现出教师的高明和智慧。它所关注的,将只是一个问题——这样的设计,会不会让学生虚度了45分钟?这个环节的安排,会不会没有价值,或者价值不大?

当然,这里又涉及到了一个相对虚空的教学命题,那就是教学中的价值到底是什么。这在前面的招数中已经有涉略,也就不值得在此继续讨论了。用一句话来归结的话,想来还是应该是指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最有价值的那些知识能力与素养学养。

婚姻的四种境界 篇6

婚姻对于我们,往往是这样。当我们有激情有时间去谈情说爱的时候,我们总是觉得自己太年轻、太冲动、太没经验,以至于常常怀疑自己爱情的质量。而当我们不再年轻、不再冲动自认为拥有了足够的经验的时候,我们又错过了爱的季节。

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把爱理解成为生活的点缀或装饰,其实爱的本质是生命最厚重的渴求和认可。同样,我们常常把婚姻当成是爱的凝固,其实,婚姻只是爱的一种形式。不是所有的爱都能形成婚姻,婚姻也并非是一个牢笼。爱和婚姻都是人生的一种经历、一个过程,而婚姻更是爱的一种境界。由爱而形成的婚姻,是爱本身的一种升华,是值得珍惜呵护的。从来没有一步到位的爱或者婚姻,“一见钟情”是靠不住的,“白头偕老”才是值得追求的境界。

其实,婚姻是一种有缺陷的生活,完美无缺的婚姻只存在于恋爱时的遐想。那些婚姻失败者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固守着一个残破的理想,太渴望完美所致。走进婚姻,我们往往会犯一个相同的错误,不懂得珍惜已经拥有的,总是千方百计寻求不可能得到的。或者,当婚姻遇到挫折或危机时,我们首先想到的并不是自己的缺点,而是对方的不足。夫妻本是同林鸟,爱情之花应植根于互敬互爱,互助互谅的土壤中,彼此应该有更多的空间,更多的宽容。

如果说人生是一座大厦,那么婚姻就是其阶梯中的几步台阶,“可恶”的婚姻是最低一级,“可忍”的婚姻是第二级,“可过”的婚姻是第三级,“可意”的婚姻是最高一级。在婚姻的阶梯上,有的人一开始是站在第二级,后来就上到第三级、第四级,也有的人一开始站在最高级,最后却下到第一级。

站在婚姻阶梯上,想让婚姻上一个台阶,应该懂得夫妻两人都是运动员,上好每一步台阶,全在于两人的配合。只有那些肩并肩、手挽手、同心协力向上攀登的人,才能走上大厦去推开幸福的大门,将幸福之歌唱到老。

逍遥的四种境界 篇7

1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第一种境界是包容群体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精神。“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强调的是教育者应该豁达大度、胸襟宽阔、包容多元、尊重差异。今天的中职医学教育,学校班集体中若干冲突、矛盾、对立、不和谐的原因很多,但在我看来,这与班集体护生之间、师生之间缺失宽容这种品质和境界相关。教育宽容是构建和谐班集体的基石,没有教育宽容,就没有和谐班集体,而要实现构建和谐校园是本末倒置,是缘木求鱼。首先,教育者的教育宽容要实现班集体中每个个体的宽容。而个体的宽容度至少需要有四种品质,即心胸宽阔、为人厚道、克己复礼、包容异己。其次,教育者的宽容度还应达到班集体每个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宽容[1]。

班集体中每个同学都来自各自不同的家庭,护生的智力、情感、潜能、修养及家庭背景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学生中有优秀的,有落后的,有成绩优良的,有发展障碍的。实习期间有动手能力强的,有动手能力差的。不埋怨班级的事情总没完没了,以积极的心态敏锐地洞察班级各种信息变化,了解班级中总体本质及发展规律,了解护生各种事情轻重缓急,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问题。在新情况下运用新信息解决新问题,一位教育者如果不肯接受外界新信息,只满足于班级保持表面平静的状态,那么这个班级也就不会进步。也不会有很好的实习效果。

2 宽柔以教,不报无道

第二种境界是赞赏他人的“宽柔以教,不报无道”的精神。此出自《中庸·明道》的古训告诫教育者要用宽容、温和及赞赏的方式、方法去教化、感化学生,对于蛮横无理的学生及家长不施以报复。在现实临床教学与临床实习过程中,不时可以看到带教老师在护理实践中态度木然,或一脸秋霜、目中无人,与学生没有眼神交流,总体表现“视不善”。同时语言间对学生的批评总是“笨、没用、你老这样迟早会完蛋”之类的口头禅,缺失和蔼可亲的语言以及人文关爱的话语,不能发现学生的优点,不能欣赏学生的长处,总体表现“言不善”。事实上,真正对提高班级管理水平,实现班级的稳定发展有意义的是提出不同意见或反对意见的护生,他们会助教育者的管理更上一层楼。教育者应给予护生改正缺点和错误的机会,切不可因为他们的一些缺点或错误而带上有色眼睛,有很深的成见,不要把一些缺点和错误看成是不能改变的。这样才能构建一种和善和宽容的班级文化氛围。教育者对于“无道”一笑置之或善意指正,给班级护生树立一个“善”的榜样[2]。

3 闻过则喜,闻善则拜

第三种境界是尊重异议的“闻过则喜,闻善则拜”的精神。“闻过则喜,闻善则拜”应该成为一种班级护生的文化精神。即全体师生成员以一种高兴、超然的心态,一种宽广的胸襟和肚量,一种极高的修养和境界来尊重异议、感恩善言、学习他人、自我改进。即别人批评我是“忠言逆耳利与行”,是善言,是我还需要提升,需要不断自我修炼。但是教育现状却说明“闻过则喜,闻善则拜”的严重缺失,继而导致人间悲剧不断上演。如2007年3月,山西运城中职生因自习捣蛋被老师“辅导”后从3层楼上跳下自杀。这种悲剧不是简单的个案,其中映射的是整个中职教育是否关注学生人格发展,以及如何培养学生阳光心态、耐受人格的问题。可以这样说,一个实习班级如果没有“闻过则喜,闻善则拜”的精神是没有文化品格的班级,这样的班级是不可能追求一流的,也不可能培养出优秀的白衣天使[3]。

4 以直报怨,报怨以德

第四种境界是超越自我的“以直报怨、报怨以德”精神“以直报怨”源自《老子·六十三章》,这是儒家和道家处理“怨与德”的两种价值取向。儒家对待“怨与德”实际上是四种态度:一是反对以怨报怨,因为冤冤相报何时能了。二是“怨”是“不报无道”即宽容、坚韧、隐忍。三是对于“德”则以“以德报德”,也就是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重视感恩。四是对于“怨”要“以直报怨”,即用公平、正义、律法来处理所有的“怨”。道家认为即使是怨恨,也要用“德”去报答。

一个人要做事,难免会犯错误。教育者做事情或要求护生做事情,都要审事度势,进退留有余地,当时机不成熟时,不能强行行动去超越现实;时机成熟时要随时接受护生的检验,随时纠错。宽容错误,蕴涵着鼓励护生多做事,蕴涵着鼓励护生对班主任的行为提出意见,蕴涵着对班级管理策略的优化。临床带教老师要有宽容之心,接受护生对管理的“评头论足”。

综上所述,班级是一个复杂的集体,尤其在实习期间,由于护生价值观、思维信念、家庭背景、观点和行为的差异,同学之间难免有很多怨气,甚至仇气,如果有怨气、仇气,无法及时有效地消除,久而久之这种怨气、仇气就会就会集成一种“酱缸文化”。如要消除这种怨气、仇气,临床带教老师既需要自我超越的勇气,也需要以直报怨的正气,既需要抱怨以德的大气,也需要心底无私的浩气,当然前提是要恪守规范、底线、操守和律法。

参考文献

[1] 姜汉荣.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72(5) :27-28

[2] 陈秀梅,王丽萍.简论校园文化建设与道德建设[J].中国成人教育,2007:4:35-36

逍遥的四种境界 篇8

一、阅读的四种境界

1.自然阅读境界。一个人阅读,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平时的习惯。他阅读获取的信息全凭感觉,有时记住些情节,有时脑海里什么也留不下来。这样,阅读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有意义。他的阅读境界,我称之为自然阅读境界。

很多没有接受过正规的系统的语文教育的人,阅读基本上都处于这一境界。如果高中生不能在课堂上接受教师的语文教育,他的阅读往往也停留在这个阶段。由于这个阶段是最粗浅的阅读,所以一个高中生尽管读了些书,但是他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语文审美能力、语文探究能力并没得到有效培养,语文素养还是很难提高。

2.功利阅读境界。一个人开始意识到阅读的价值,为自己的某种功利目的而进行阅读。他的阅读目标不是指向心灵,也非对精神世界的深入探寻,而是为了获取某种能给现实带来好处的功利目的,比如阅读之后可以考高分,可以获取某种工作技能。所以他的阅读,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他的阅读境界,我称之为功利阅读境界。

现在社会上功利阅读甚嚣尘上,各类书店最好卖的往往是教辅以及各类“成功”书籍。现阶段,我国很多地方的中学教育依然走不出“应试教育”的泥淖,高中生在校的阅读,往往都是功利阅读。尽管通过功利阅读,学生能掌握大量的语文考试知识及技能,但是除此之外终身阅读能力却丧失了,由于大量的重复单调训练,学生反而丧失了对经典作品的审美与鉴赏能力,更遑论探究创造能力了。所以在这种阅读境界下,高中生的语文素养很难真正得到提高。

3.智慧阅读境界。功利阅读会带来直接的好处,而一个人通过阅读,不仅获取了他的目标信息,而且还积极思考,从中得到启发,那他的阅读就超越了功利阅读境界。从阅读中,他总结规律,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阅读,不仅带给他现实的好处,也带给他精神的滋养。这种阅读境界,我称之为智慧阅读境界。

据媒体调查,凡是事业获得成功的人,绝大多数都是热爱阅读的人。他们有广泛的阅读兴趣,他们热爱阅读,积极阅读,社会类、文学类、经济类,各种书都看,他们把获取的大量有价值的信息,整合成新的信息。他们因阅读而越来越聪明,他们的精神世界也因为阅读的扩充而变得愈加丰富。高中生如果能进入智慧阅读境界,那么他们通过阅读就不仅仅掌握一些考试的知识、考试的技能,还可以进入更为广阔的精神世界。因为智慧阅读需要阅读者的创造力,所以进入这一阅读境界的学生,其创造力大大提高。处于这一阅读境界的高中生,往往具有学习热情,能掌握科学学习方法,学习轻松而成绩优异。

4.灵魂阅读境界。人在阅读过程中,有时会与作者产生共鸣,或高兴或悲伤,但那只是情绪方面的。一个人阅读文字之后,他的心灵得到震撼,他的灵魂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这种思考往往是形而上的、超越现世的。这种阅读境界,我称之为灵魂阅读境界。

今天,我们为什么要阅读经典作品?就是因为经典作品能将我们带入灵魂阅读境界,“生存还是毁灭”,哈姆雷特的疑问让我们不断深思。高中生正处于身心发育成长阶段。他们需要依靠经典作品的阅读,来帮助自己心灵得到成长。江苏省语文高考对文科生加试名著阅读题,或许初衷也就在此。但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需要契机。一些高中生,由于生活单调,阅历尚浅,无法与作品产生共鸣,期望他们集体被唤醒是不现实的,期望他们共同在教室里集体阅读时被唤醒更是不现实的。灵魂阅读,最好是阅读者一个人,处于夜深人静时,这时外界的喧嚣消散,灵魂的呼吸才悄然而至。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自然阅读是粗浅的,高中生语文素养要提高,阅读万万不可仅仅停留在此境界;功利阅读虽然能为高中生带来暂时的利益好处,但是长期的机械训练,对于高中生的语文素养反而是有害的;智慧阅读不仅能让学生应付考试,更能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对于语文素养的提高大为有利;灵魂阅读能让高中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培养高中生更高的精神追求,对于语文素养的提高,也大有帮助,但是因为其需要阅读者灵魂的共鸣,很可能可遇而不可求。

二、阅读教学目前存在的困境

1.低效课堂使大部分学生处于自然阅读境界。一些语文教师或因自身语文素养低下或因工作态度怠慢不认真备课,上语文课就是照本宣科,读些教辅上的知识、导读完事。这样的语文课堂,学生的阅读得不到有效的系统的训练,他们只能靠自己在黑暗中摸索。

2.应试教育使大部分学生处于功利阅读境界。尽管素质教育的口号倡导了许多年,但是眼下应试教育仍如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很多地方的语文课,就是一次次应对高考的习题训练课。那样的语文课,将语文知识点切割成若干块,让学生进行长期系统的训练,从而能够熟练解答高考试题。这样的语文课堂,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虽然有一定的提高,但是由于其长期囿于标准答案的桎梏,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创造能力提高不大。机械的枯燥的解题训练,让学生的阅读兴趣丧失殆尽,从而造成很多学生毕业后就再也不读任何与专业有关的书了。

3.应试教育使大部分学生很难有灵魂阅读的机会。由于应试教育的目标直指考分,很多经典的文学作品,被认作对高考毫无帮助的闲书杂书,从而被老师家长禁读。就算有一部分比较“开明”的老师与家长允许学生阅读名著,但学生往往身陷题海而无暇自主阅读。很多学生双休日都进行补课,用一整天的时间阅读一本书,并进行思索,这对他们来说是奢侈。所以灵魂与灵魂交流的平台失去了,相当一部分学生高中三年从未有过灵魂阅读的经历。endprint

4.自身缺陷与功利思想使大部分学生很难达到智慧阅读境界。由于种种原因,语文教师不读书似乎已是一种不正常的“正常现象”。一个自己都不会阅读的老师,一个自身语文素养不高的老师,怎么能指导学生进行智慧阅读呢?另一部分语文教师,尽管有能力对学生进行智慧阅读引导,但是迫于各种指标的压力,在课堂上走捷径:培养学生功利阅读能力。因为智慧阅读的效果,可能要若干年后才能体现,而功利阅读的效果,三年后便可看到。为了实实在在的名利,一部分语文教师对功利阅读趋之若鹜。

三、在语文教学中积极开展智慧阅读

1.在阅读中,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与作者进行对话。笔者摒弃老师讲授——学生记笔记——囫囵吞枣地背下所谓的“标准答案”的功利阅读模式,在讲解课文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触发他们的共鸣点,教会他们自己与作者对话交流。他们一边阅读,一边在课文旁写下感触。那些心得体会,虽然没有所谓的“参考答案”来得深刻,但那是他们自己真正的收获。

笔者任教的学校,有一座美丽的西花园。我曾在早读课上带领学生去那里,学生们或端坐石凳上,或斜倚在紫藤架下,或伫立在瑞云峰前,捧着书自由阅读。周围绿树荫蔽,鸟儿啁啾,一派诗意。就在这样的阅读环境下,他们的阅读成为一种心灵的需要。那时他们心中记下的词句,比老师上课讲数十遍灌输的还多。

2.在阅读中,鼓励学生合作学习,与同学进行交流。既然答案是丰富多彩的,那么“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之后,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心中都有—个不同的答案。若是传统的“一言堂”模式,最多老师请两三个学生回答,大多数学生的思考成果无法得到交流。笔者鼓励学生分小组讨论,一个班级,六个小组,大家各抒己见,思想与思想发生了碰撞。由于大家都有发言的机会,学生们思考更加积极主动。比如教授课文《雷雨》时,让学生探讨周朴园对鲁侍萍的爱,一方同学认为是真爱,另一方认为不是真爱。两方同学都说出了大量的理由,并举了足够的依据。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搜集资料,研究分析课文,与对方展开逻辑辩论,他们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都大大提高了,语文素养得到了真正提高。

3.在阅读中,鼓励学生探究学习,对作品进行深入研读。在功利阅读横行的今天,很多学生已经丧失了对文本深入研究的能力,他们往往满足于老师公布的所谓的参考答案。新课标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实在大有必要。北京大学副教授孔庆东曾撰文说,他在担任中学教师期间,先是教会学生如何答出“参考答案”,再教会学生如何自己思考。这个事实告诉我们,要突破“应试教育”非常困难,另一方面也说明只要老师愿意花心思,学生还是愿意积极思考,主动配合的。

由于苏教版教材教学任务很重,大多数同学在课堂上仅能掌握教材要求的重点难点知识,笔者将探究任务主要放在课后。比如学习了五本必修教材后,让学生对其中的文言文进行知识梳理,总结规律;学习了《史记选读》后让学生分析项羽与刘邦的性格,总结他们各自成败的原因;学习了《唐诗宋词选读》后让学生模仿创作古诗词。学生深入研读之后,形成了鉴赏、创作成果。为鼓励他们这一行为,笔者将其中的优秀文章编入校刊《瑞云》,学校还特意筹集资金将一些优秀习作结集出版,这对学生而言,是莫大的鼓励。近几年来,许多高校采取自主招生,复旦大学则要求高三学生撰写论文,以此来考查学生的研究能力。笔者曾辅导过的文学社社员先后有两名学生顺利通过自主招生考试而考入复旦大学。由此可见,重视探究能力,意义非常重大。

朱永新教授很喜欢的《朗读手册》,里面有一句话:“阅读是消灭无知、贫穷与绝望的终极武器,我们要在它们消灭我们之前歼灭它们。”我想,多一点智慧阅读、灵魂阅读,我们的学生便会变得愈加聪明,愈加仁爱,这个社会也就会更加和谐,更加美好。

上一篇:立体化测量技能下一篇:写作指导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