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商业入口

2024-06-05

地下商业入口(精选六篇)

地下商业入口 篇1

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仕途顺利的时候,壮语豪言,指点江山,以天下兴亡为己任,显然是一幅入世的姿态。如果仕途受挫,命运多舛,则吟咏“沧浪之水”,如同宋代的苏舜钦,明时的王献臣,隐于闹市,独善其身,感受与自然的亲近和交融,这俨然是超凡脱俗的出世态度。在感性与理性的深度交集之下,他们又产生了慈悲、普度众生的情怀。儒、道、佛三种文化信仰并非对立,在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身上,他们共同构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基因。近代康有为、梁启超都颇有禅宗味,看看他们的论著,可以窥探到典型的中国文人,他们的文化信仰是多么的复杂而又丰富多彩。

无论如何,儒、道、佛三种文化信仰都有一个共同的观点,那就是希望与大自然亲近,追求“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这与以“征服自然”为特性的西方文化形成强烈对比。

地中海孕育出的西方文明,天生带有征服欲和钻研精神。它曾经因“征服自然”为人类创造了辉煌的成就。但是今天的地球因此而满目疮痍。未来的世界,人们应秉承怎样的文化基因才能更好的生活。

五四运动以来,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对自己的传统文化进行“革命”,鼓吹者的提法往往较为激烈,有矫枉过正的态势。而事实上,无论是鲁迅、胡适,还是蔡元培、梁实秋,不管他们的舆论观点站在哪个角度,都无法彻底摆脱“中国文人”的形象。他们那个时代所了解的西方文明,还远远没有成为自己文化信仰的一部分。但从那以后,中西方文化开始在中国知识分子身上激烈的碰撞、摩擦、融合,经过近一个世纪的时间,直到今天,中国人的文化基因终于发生了突变。

中华民族诞生于黄河与长江缔造的内陆平原上,她自有谦和、内向、大度的特点。她激烈而不张显,对于外来者的那种热烈情操,“拿来”的同时,也要对其改造和消化,从他们热烈的情操中汲取鲜活的血液,来活跃自己的文化基因。今天的中国人,特别是新一代的年轻人,他们的文化基因中已经有了来自“奥林匹亚的精神”——那是经过了“中国化的西方文明”。这使发生了基因突变的中国本土文化更加丰富起来。最明显的特点是,在依然愿意热爱自然的同时,又有了一种孩子般的稚气和天真。正是这种稚气和天真预示着新的生命和活力即将到来,我们的文化和艺术将重新焕发青春活力。在我的建筑实践中,我一直在验证这种感受。

2 文化广场地下商业入口设计

用地位于新区核心地带,主体工程位于天中广场地下。本期工程位于会展中心(已建好)的南部广场部分,即文化广场地带。东西两侧已经设计完成的博物馆和工会活动中心,其建筑形态都是以圆形体量为构图重心。实地考察后,明显感觉到此时此地的城市环境是灰色的,一种沉闷的气息逼迫而来。我希望有一束充满活力的艺术之光冲破这种沉闷。

2.1 立意

立足本土文化,验证文化基因突变的感受。

内心深处有一种对大自然刻骨铭心的热爱,因此从大自然的造化之中寻找建筑设计灵感,成为本次设计的寄托和出发点。同时还有一种来自奥林匹亚的声音在呼唤我,我知道这也是我在作品中要验证的重要部分(见图1)。

2.2 构思

驻马店文化广场地下商业入口方案设计主要分两部分:1)地上入口和景观设计;2)地下功能空间设计。地上部分是建筑的形象主体,入口处于天中广场,这就要求它不仅承担入口的功能作用,还要肩负雕塑性的责任,使其本身就成为一处景观。

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举行,这是世界人民的盛会,更是中华儿女的骄傲。祖国的发展如同奥运圣火一样蓬蓬勃勃,成为世界东方最有生命活力的国度。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中小城市也正步入健康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城市硬件的建设是经济文化发展的见证。建筑需要完成历史赋予的责任,并渴望展现永恒的艺术魅力。

实地考察后,决定选择红色调,以此照亮周围灰暗的环境。入口东西两边的建筑都以圆形体量作为构图重心。所以入口造型在城市空间中要想紧紧地抓住两边的建筑,就必须采取圆形元素为主。

2.3 三个构想

1)奥运圣火——梦中的鲜花。

东西两边分别是博物馆和工会活动中心,已经设计完成的两幢建筑,在形体上都是以圆形体量作为构图中心。商业入口的造型以圆形火炬形象出现,成为这一区域城市空间的凝聚点和纽带,牢牢地抓住了两边的建筑,使建筑之间浑然一体,相得益彰(见图2)。

2)绿叶的构想。

根据规范要求,本方案需要多个疏散出口,在地上广场零星散布。所以这些出口应以小品的形式出现,有些出口甚至可以隐于绿化之中。因此,次入口以“绿叶的构想”强调主体,使主次分明(见图3)。

3)空中花园。

下沉广场不仅丰富了立体的城市空间,而且还给地下人防空间提供了出入口和通风口。另外,为延续立体的城市空间,地上广场中的次入口可以采用“空中花园”的建筑形式。这样一方面和下沉广场有个呼应,另一方面使入口造型与绿化景观融为一体(见图4)。

最终选择抽象奥运圣火的特征,形成入口造型。作品初步完成后,主入口的造型可以给人多种想象,其中有鲜花的特征,也就是说,无论是“鲜花”的构思,还是“绿叶”(次入口的造型设计)的构想,都是立足本土文化,追求自然之美的结果(见图5)。

3 结语

我们深知,美是生命力的再现,而艺术的灵魂就是美,作品艺术价值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命力的表现。整个设计一方面追求与自然的亲近和融合,另一方面使其张显生命活力。追根溯源,思考设计的文化依托,我用一首诗歌总结。

有一种信仰/我们不曾忘却/它滥觞于黄河/那里有我们的故乡/有一种爱恋/我们忠贞不渝/它源自奥林匹亚/那里有我们固守的情操。

设计完成以后,有人说它像火炬,有人说它像一朵鲜花,也有人说它像诗中的桂冠。无论像什么,它都是美的象征,设计的意图已经达到。

摘要:以研究文化基因的突变为出发点,结合驻马店文化广场地下商业入口设计实例,就其展现本土文化的设计构思作了探究,并指出这种设计新突破最明显的特点是:在融入了“奥林匹亚精神”之后,中国本土文化和艺术将重新焕发青春活力。

关键词:文化广场,地下商业入口,设计,本土文化

参考文献

[1]鲁一平,朱向军,周刃荒.建筑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2]林楠.浅析建筑策划与建筑设计[J].山西建筑,2007,33(23):46-47.

地下商业入口 篇2

关键词 城市综合体 地下空间 入口节点 形象设计

一、城市综合体的发展现状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娱乐的增多,使得城市综合体慢慢发展,而且渐渐的普及。它是一个微型的城市,也是出现且发展在城市之中的城市,成为“城中之城”。也可以说是一类进展完备的商圈,却比商圈多出了一些功能。我们对于城市综合体的发展不可以忽视,必须对它加以充分的重视和支持。我们在城市的发展中,需要对这些圈子进行改进和投入精力。在对其设计和规划的过程中,也需要充分的考虑到现在的形势和以后的发展。要从长远的角度来对城市综合体进行更好的设计和规范,其成为进步的主要动力。

城市综合体在现今的发展越来越好,功能更加完善,使得其在城市中有更廣的应用。我们在对其进行设计是也需要考虑各种因素,要结合其功能和所处的位置以及未来的发展进行规划。城市综合体城市中已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存在模式,我们要对其进行有效地管理和改善。它的发展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看到的,我们所有人都离不开它,需要鼓励其发展并促进其能更完备。

二、城市综合体地下空间入口节点的形象设计

对城市综合体地下空间入口节点的设计需要我们付出比平时更多的精力,我们不能忽视。在城市综合体中,处于地面并与地下有直接的连接的点,它不只是有很好的交通作用。还直接影响着 “城中之城”的整体形象,是其最主要的门面。我们对于其设计往往采用开放性和标志性共存等方案,共同展现整个建筑的整体性和重要性。

对于地下空间入口的开放设计,我们在生活中经常见到,也在感情上更喜欢这种设计。它避免了人们直接从开阔的空间进入封闭区或者楼梯间,让人们不至于在心理上产生落差。它的开放性体现在空间的开放和视野的开阔,这让人们从身心上都能够平稳的接受。让人们更容易接受和喜欢整个结构和我们所营造出来的氛围,从而让整个规划能有更好的发展。

另一个比较鲜明的特征就是使用了标志性的结构,使得整个建筑让人印象深刻。能让人在不经意间就想起我们这个结构,从而让更多人都能接触到我们的创意。标志性形象的设计需要我们结合我们的意义和我们对于城中之城的目标进行设计。

基于以上两种方案,我们对于地下空间入口节点的设计应具备其鲜明的特征。并且能够让人容易发现,但是要给人以神秘感,从而吸引更多的人来到入口。在入口的设计能让更多的人接触并发现我们的存在,这就给我们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三、在城市综合体中入口节点设计需要解决的问题

城市综合体入口节点的设计在现在的基础上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对其进行改善和解决。在设计入口节点是我们还有很多不足,比如说我们的施工技术的要求达不到。我们不只是要从材料上对其进行创新,还要在施工技术上进行改变。更重要的是对人员的培养,我们需要具有专业知识的人对其进行设计和建设。这就要求我们对人员这方面的培养有很完善的体制,我们目前仍有很大的困难。

对于城市综合体地下空间入口节点的设计,不仅需要我们在设计方案上进行创新。还需要我们设计人员有独特的视角,对于人性有很好的理解,能够用独特的方式吸引人。让我们值得重视的一点是我们需要对其进行很好的教育普及,还需要有很完备的监督。这要求我们必须长久的坚持和不断的努力,需要我们很多人都对其有足够的重视。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城市综合体地下空间入口节点的形象设计上我们将会有更好的发展。

四、总结

我们对于了城市综合体地下空间入口节点的问题,根据它的功能和作用进行了分析。结果是我们对于其设计必须慎重的考虑,要从方位、朝向、衔接等方式充分的考虑。再对所有影响点进行完全的考虑后,确定对其的形象设计和整体规划。我们不仅要考虑其用处,还要结合现实的情况考虑其对整个结构的特点。地下空间入口节点的形象设计促进着整个城市综合体的发展,我们要对其有足够的重视。在对入口节点形象设计中,我们可以设计开放性的规划和特色的标志。用来增加城市综合体的人气和表现能力,让人在此感受到被欢迎。我们需要对其进行用心的设计,让我们的设计能够深入人心,让每一位到此的客人都对此留下深刻的印象。

参考文献:

[1]高静瑶.城市综合体地下空间入口节点设计研究[D].吉林建筑大学,2013(06).

[2]孟子南,高静瑶. 城市综合体地下空间入口节点开放性设计策略[J].门窗,2013(05):240-241.

[3]高静瑶,孟子南.城市综合体地下空间入口节点的形象设计[J].科技与企业,2013(05):205.

[4]刘丹.城市地面上下公共空间的竖向融合[D].重庆大学,2006(11).

[5]闫娥.城市综合体地下商业空间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04).

[6]郑怀德.基于城市视角的地下城市综合体设计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05).

地下商业入口 篇3

轨道交通(地铁)作为城市客流运输的骨干,承担了大量客流,同时,它需要其他交通方式的有效接驳,包括地面公交、出租车、小轿车、自行车、步行等方式,以最大限度发挥轨道交通作为公交骨干的作用。在与地铁接驳上,需要考虑有关公交线路、停靠站点、公共停车场设置,以及合理布局、科学配置资源等内容,以方便乘客、最大限度疏散客流。本文主要讨论地铁车站建设中,车站出入口设置与周边商业地产主要通过地下联络通道的无缝接驳管理问题,对其规划、建设、权属、费用分担等进行探讨。

随着城市土地资源稀缺与城市发展需求矛盾日益突出,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规模日益扩大,规范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管理的呼声日渐强烈,合理和科学有效利用城市地下空间成为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有关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随着杭州市如火如荼的地铁建设,地铁沿线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中如何妥善、有效解决地下空间资源浪费、协调分担地下空间开发的成本和享受收益等日渐急迫。

一、有关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的现行政策法规

1997 年国家建设部令(第58 号)颁布了《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规定》,作为地方政府的杭州市,在2009 年出台了《杭州市区地下空间建设用地管理和土地登记暂行规定》,对杭州市区国有土地范围内地下空间建设用地项目的用地审批、供地方式、土地登记等方面做了规定。有关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的现行政策、法规,为促进节约集约用地,引导地下空间资源最大限度利用,规范地下空间建设用地管理、保障地下空间土地权利人合法权益提供了法律依据。

(1)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应贯彻统一规划、综合开发、合理利用、依法管理的原则,坚持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结合。(2)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管理工作。(3)城市地下空间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人民政府在组织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时,应根据城市发展的需要,编制城市地下空间发展规划,以及具体的城市地下空间建设规划。(4)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应坚持因地制宜,远近兼顾,全面规划,分步实施,使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同国家和地方的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实行竖向分层立体综合开发,横向相关空间互相连通,地面建筑与地下工程协调配合。(5)地下工程设计应满足地下空间对环境、安全和设施运行、维护等方面的使用要求,使用功能与出入口设计应与地面建设相协调。(6)地下工程应本着“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谁维护”的原则,允许建设单位对其投资开发建设的地下工程自营或依法进行转让、租赁。地下空间用于商业、办公、娱乐、仓储等经营性用途的,应依法办理有偿使用手续(缴纳土地出让金)。

二、地铁站出入口接驳的现状及分析

1.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的地下接驳规划粗略、滞后。按照《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规定》,城市地下空间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人民政府在组织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时,应根据城市发展的需要,编制城市地下空间发展规划。实施城市地下空间规划,有关建设单位应根据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供的规划设计条件,编制具体的城市地下空间建设规划。坚持因地制宜,远近兼顾,全面规划,分步实施。

笔者调研国内主要的地铁建设城市,基本都存在已建地铁线路的沿线地块的地面开发建设已成熟,导致商业地产与地铁车站出入口的地下接驳条件非常有限;待建线路规划重点主要关注交通疏解和地面开发,对地下接驳的规划较为粗略、滞后。

2.地下空间有限资源集约化建设程度不高,造成资源浪费。城市地铁不仅具有缓解城市交通压力、人民防空的功能,还具有城市地面、地下空间商业开发的功能。各城市的后建地铁线路都比较重视地铁站点出入口与周边建筑的接驳,注重地铁的地下空间商业功能。杭州地铁一期工程,也规划了地铁站点出入口与周边建筑的接驳或接驳条件预留,但因为多数地铁站点周边土地的开发在前,极大部分商业地产的地下室都作为地下停车场使用,对与地铁的地下接驳积极性不高;又因部分后建商业地产的规划缺乏前瞻性,对地铁周边尤其是地铁出入口地下接驳的商业价值认识不够等原因,导致地下空间有限资源集约化建设程度不高,造成资源浪费。

3.缺乏协调机制,地下接驳难以同步建设完成。杭州地铁建设中,有关地铁站点地下接驳,主要由周边商业地产自主提出,按照地铁建设的工期及施工条件考虑接驳问题,缺乏必要的协调机制和管理规定。周边商业地产由于管理权和所有权的分离,导致接驳申请不积极,以及在接驳建设成本分担、商业开发的收益分配等等缺乏必要的配套管理办法,现杭州市地铁出入口与周边商业地产的地下接驳率非常低。在部分地铁站点虽然作了接驳条件预留,但如在地铁运营后再进行接驳建设,必将增加建设成本,并影响地铁运营。有关地铁接驳管理问题,现尚无全国性或地区性的地铁接驳配套管理办法。

三、完善地铁站地下接驳管理的具体举措

1.完善地下空间发展规划,尤其是待建地铁线路沿线的地下空间发展规划。以杭州地铁为例,根据杭州市政府2011年6 月批复同意的《杭州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修编)》,未来杭州的轨道交通线网由10 条线路组成,总长约375.6 公里。待建线路长、范围广,相当数量地块的商业开发还不成熟,非常有条件因地制宜,远近兼顾地进行统一规划,分步开发,为后续地铁线路的作地下接驳的条件预留,并提升地块的商业价值。

2.适时制定地铁车站出入口地下接驳的管理办法。进行地铁周边地下空间开发的管理制度研究,尤其是制定地铁车站出入口地下接驳的管理办法,比如产权归属、建设实施范围、建设成本分担、维修维护责任等等,依据“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谁维护”,地下空间开发有偿使用的原则,协调各方的责、权、利,落实配套管理制度出台,努力实现地铁出入口与周边商业地产的地下接驳,开发地铁边际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在后建地铁地产开发中,提前规划,积极建设城市地铁上盖物业综合体。香港地铁成功盈利主要依靠“地铁和物业综合发展经营”模式,与香港轨道交通为先导的城市开发不同,杭州地铁线路规划较晚,政府又没有对沿线土地进行预控,到地铁动工建设时,沿线可交给地铁开发的土地已经非常有限。后期地铁开发中,对土地尚未被瓜分的郊区地铁线路,急迫需要提前规划,积极建设城市地铁上盖物业综合体,学习香港地铁“地铁+地产”模式,即以地铁为核心,沿线开发新的商业综合体及购物中心,相互配合,在提升地块价值的同时,又能积聚更多的客流,增加地铁运营的票务收入,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建设城市地铁上盖物业综合体,实现地铁出入口与商业地产的无缝对接,最大限度发挥地铁建设带来的区域性商业价值。

4.统筹规划,有序开发,努力做到地铁建设与商业配套同步建设,以节约建设成本和满足系统兼容要求。地铁建设与商业配套开发,应坚持因地制宜,远近兼顾,全面规划,分步实施。尤其是杭州地铁后续线路的建设,在与相应的商业配套开发上,努力使地下接驳联络通道同步建设完成,并由地铁建设单位在有偿使用原则下进行统一建设管理,以节约建设成本和满足空调、通风、消防、应急疏散、控制系统等的兼容要求。

结束语

有关地铁车站出入口设置与周边商业地产主要通过地下联络通道的无缝接驳管理问题,涉及规划、建设、权属、费用分担、地下空间利用开发等等方面,急迫需要进行地铁周边地下空间开发的管理制度研究,制定地铁车站出入口地下接驳的管理办法,以便远近兼顾地进行统一规划,分步开发,为后续地下接驳预留条件,最大限度开发地铁建设的边际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摘要:近几年来,随着全国许多大中型城市的地铁项目(包含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大规模上马,有关地铁的交通接驳和地下空间利用开发日渐受到社会关注。在调研国内地铁建设地下接驳管理的基础上,以杭州地铁为例,分析地铁车站出入口设置与周边商业地产主要通过地下联络通道的无缝接驳管理问题,对其规划、建设、权属、费用分担、地下空间利用开发等进行探讨。

地下商业入口 篇4

关键词:主要出入口通道,顶板,等效静荷载标准值,允许延性比

1 问题提出

在人防地下室工程设计中经常遇到人防口部防护密闭门距离主要出入口(如室外坡道、楼梯)较远的情况,特别是人防区位于地下2层及地下2层以下,往往自人防口部防护密闭门要绕行经过较远的非防护区通道才能到达主要出入口。这部分非防护区域的通道顶板按GB 50038-2005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以下简称人防地下室规范)要求需考虑相应的人防动荷载作用,其等效静荷载标准值等同于防护区内顶板取值。因防护区内顶板结构设计要满足防护、密闭的要求,而出入口通道顶板不存在防护、密闭要求仅考虑战时不发生倒塌堵塞通道即可,所以出入口通道顶板的等效静荷载标准值取值是否合理值得讨论。

2 术语解释

2.1 主要出入口

主要出入口是指战时空袭前、空袭后,人员或车辆进出较有保障,且使用较为方便的出入口。它是保证防空地下室战时能够发挥作用的重要部分,因此一般主要出入口为室外出入口,室外出入口通道的出地面段(无防护顶盖段)应布置在地面建筑的倒塌范围以外,以免在核袭击之后被倒塌物堵塞。

2.2 室外主要出入口通道

战时人员或车辆由防空地下室防护区内第一道防护密闭门进入,要经过一段非防护区域才能到达室外主要出入口,上述区域即为室外主要出入口通道。出入口通道分为有顶盖的通道部分和无顶盖敞开段通道部分,其中无顶盖敞开段通道可不考虑动荷载作用,这里主要讨论有顶盖的通道动荷载作用。出入口通道虽然处于防护区外,但它在战时是联系防护区内部与外部的重要通道,一旦发生坍塌或堵塞,势必会影响战时使用要求,所以出入口通道的设计也是人防设计的重要部分。在人防地下室设计中,一般由建筑专业人员根据不同工程情况结合战时使用条件选择最优路径作为战时出入口通道,而结构专业人员需对出入口通道相关构件进行结构设计。

2.3 等效静荷载标准值

人防地下室规范第4.1.5条规定防空地下室结构在常规武器爆炸动荷载或核武器爆炸动荷载作用下,其动力分析均可采用等效静荷载法。所谓等效静荷载法就是只要求出等效静荷载,则结构构件在等效静荷载作用下所确定的各项内力与变形即可视为在动荷载作用下所产生的最大内力与最大变形。用等效静荷载法进行结构动力分析计算时,将结构体系拆成顶板、外墙、底板等结构构件,分别按单独的等效单自由度体系进行动力分析。等效静荷载标准值等于动力系数(Kd)与作用动荷载最大压力(P)的乘积,动力系数又根据结构构件自振圆频率ω、动荷载等效作用时间t0及允许延性比[β]等计算确定。

2.4 允许延性比[β]

允许延性比[β]系指构件允许出现的最大变位与弹性极限变位的比值。人防地下室规范第4.6.2条规定在常规武器爆炸动荷载或核武器爆炸动荷载作用下,结构构件的工作状态均可用结构构件的允许延性比[β]表示。当[β]≤1时,结构处于弹性工作阶段;当[β]>1时,构件处于弹塑性工作阶段。在动荷载作用下构件即使进入塑性屈服状态,只要动荷载引起的最大变形不超过允许最大变形,则在这种瞬间动荷载作用消失以后,由于阻尼影响,其振动变形将不断衰减,最后达到某一静止平衡状态。此时结构虽然出现一些残余变形,但仍具有承载能力。在人防地下室结构设计中,由于动荷载作用下结构构件变形极限已用允许延性比控制,且在确定各种构件允许延性比时,已考虑了对变形的限制,因而不必再单独对结构构件的变形与裂缝进行验算。

3 规范对室外主要出入口通道顶板等效静荷载取值规定

人防地下室规范第4.7.11条规定对有顶盖的出入口通道结构,按承受土中压缩波产生的常规武器爆炸动荷载计算,其等效静荷载标准值可按本规范第4.7.2~4.7.4条确定,即可理解为常规武器爆炸动荷载作用的出入口通道顶板等效静荷载取值等同于防空地下室防护区内结构顶板相应等效静荷载标准值。此处允许延性比[β]取4.0;同样人防地下室规范第4.8.6条规定核武器爆炸动荷载作用的出入口通道顶板等效静荷载取值也等同于防空地下室防护区内结构顶板相应等效静荷载标准值。此处允许延性比[β]取3.0。

4 允许延性比[β]规范条文解释

人防地下室规范第4.6.2条条文说明解释:当[β]=1时,钢筋应力不大于计算应力,结构无残余变形;当[β]=2~3时,构件产生残余变形,受拉区混凝土出现微细裂缝,但观察不到穿透裂缝,仍保持结构的承载力和气密性;当[β]=4~5时,用于不要求保持气密性和密闭性的防护建筑外墙。对于不要求保持密闭性的人防工事取延性比为4~5;对于要求保持密闭性的人防工事取延性比为2~3。而在GB 50225-2005人民防空工程设计规范(以下简称人防工程规范)第5.14.3条条文说明解释:当[β]=1时,结构无残余变形;当[β]=2~4时,构件产生残余变形,出现约1.2 mm宽的裂缝,但观察不到穿透裂缝,构件仍保持承载力和气密性;当[β]=5~7时,构件产生较大的残余变形,出现约2.4 mm宽的残余裂缝,构件无法保证气密性。考虑到常规武器爆炸动荷载对构件往往只产生局部作用;又由于常规武器爆炸动荷载作用时间较短(相对于核武器爆炸动荷载),容易使结构构件产生变形回弹,故规定在常规武器爆炸动荷载作用下,结构构件允许延性比([β]=4.0)可比核武器爆炸作用时允许延性比([β]=3.0)取的大一些。

5 原理分析及取值计算

根据规定对于一般防空地下室,常规武器按非直接命中的地面爆炸作用设计,核武器按中空爆炸作用设计。无论是常规武器还是核武器,设计时均只考虑一次作用。我们知道防空地下室防护区内结构顶板有防护、密闭要求:所谓“防护”包括防早期核辐射和防结构构件局部破坏。其中规范采用规定构件最小厚度的构造作法来满足防早期核辐射的要求,而防结构构件局部破坏通过验算动荷载作用下构件承载力来实现;所谓“密闭”就是在动荷载作用下,结构构件不出现贯穿裂缝,在结构构件进入弹塑性工作阶段不至于突发脆性破坏,此时结构虽然有一些残余变形,但仍具有足够的防毒密闭及承载能力。规范规定在动荷载作用下,结构构件变形极限也用允许延性比[β]来控制。

对于主要出入口通道顶板,其虽然处于防护区外部,但同样会受到常规武器或核武器爆炸动荷载作用,只是在动荷载作用下结构顶板没有防护、密闭要求,也就是说主要出入口通道顶板没有最小厚度规定,也可以出现贯穿裂缝,但通道顶板在战时要满足采用等效静荷载计算时不能发生局部破坏倒塌堵塞通道,以免影响主要出入口通行。

根据人防地下室规范对于防护区内顶板等效静荷载取值计算方法,等效静荷载的确定与抗力等级、覆土厚度、顶板跨度、顶板板厚、允许延性比[β]等有关。主要出入口通道顶板等效静荷载取值等同于防护区内顶板等效静荷载。但由以上分析可知,出入口通道顶板无防护、密闭要求,防护功能要求实际可以略低于工程防护区内顶板结构。所以在同等条件下其允许延性比[β]可以取大,这样就能满足战时的使用要求。下面依据人防地下室规范顶板等效静荷载计算公式和人防工程规范允许延性比[β]不同取值,计算出入口通道顶板的等效静荷载标准值,并进行简单比较:

以抗力等级为核6级,覆土厚度0.5 m/1.0 m,板格跨度8 m×8 m,顶板厚度300 mm为例进行计算。

由表1的计算结果可以得知:在相同条件下,随着允许延性比[β]的取值逐渐增大,主要出入口通道顶板的等效静荷载标准值逐渐减小。

6 结语

室外主要出入口通道位于防空地下室防护区外,出入口通道顶板战时无防护、密闭要求,其等效静荷载标准值计算时允许延性比[β]可以取值大一些,使得等效静荷载标准值减小。这样,特别是对于许多人防地下室防护区设置在地下2层及地下2层以下位置时有一定意义:主要出入口通道要绕行较长的非防护区域,经过地下1层非人防区到达出入口。由于通道顶板等效静荷载取值的减小,通道区域的结构梁高及建筑层高可以相应降低,从而减少了整个地下室基坑开挖深度,节省了可观的工程造价。另外主要出入口通道顶板在动荷载作用下,既受土中压缩波外压,又受自出入口直接进入的冲击波内压,两者作用时间不同,受力较为复杂,如何考虑冲击波内压对通道顶板的有利影响,这与覆土厚度、结构跨度、出入口坡道宽度等均有关系。所以通道顶板的等效静荷载的合理取值应进行专门试验研究,最终达到保证战时动荷载作用下通道顶板不倒塌而使通道堵塞且能节省工程造价的目的。

参考文献

[1]GB50038-2005,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S].

[2]GB50225-2005,人民防空工程设计规范[S].

哈尔滨地下空间出入口环境设计浅探 篇5

笔者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哈尔滨居民,虽然经历了这些地下商业街在间接性修整的过程,但仍觉得有诸多问题需要解决,而在本次论文中,以其出入口为主要探究点,研究其在使用功能中、外观形象设计中以及在城市生态调节中应该如何发挥更好的作用。

一、哈尔滨地下空间出入口概况

出入口在使用功能上的作用类似于“门”,经笔者调研与整理,哈尔滨的地下空间出入口兼具有三种属性:人行流线转换、形象识别与引导、极端天气应急。

虽然哈尔滨地下空间出入口数量众多,仅南岗区果戈里大街到大直街区域内包含的金街地下商业街、国贸地下商业街、人和地下商业街就有数十个出入口节点,但是排列散乱孤立、形象单一老旧,加之遇到短时强降雨天气的积水问题,成了众多市民心中对哈尔滨地下空间出入口的统一印象。

二、地下出入口的功能性优化

行人在通过地下出入口时分别经历了以下三种过程,室外、半地下、地下空间。在室外部分的环境设计中,应该考虑到人流的集散是否可以达到不拥挤的状态,而这要根据具体路段的具体情况而定;如“大世界商城”门前的地下出入口常年有大量人群造成商场门口拥堵,就是因为当时没有合理预测到业态的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在半地下区域既要考虑地面的台阶处理,还要考虑到两侧与顶部空间。台阶必须要有防滑处理,以防止冬日降雪过后发生行人滑到引起的踩踏事故。顶部空间的处理有三种形式,无顶式、半围合式、全围合式。无顶式多在老城区,人流大,不放置顶部可以使视线更好;半围合用钢化玻璃围合出入口区域,通透美观;全围合有类似学府四道街国贸百汇出入口,整体性强,与周边城市形象能够更好的融为一体,是新城区常用的设计方法。

在出入口的地下环境中,应考虑人们从暗空间到亮空间时,本能的增加了行人的暂留时间,因此对出入口门内应采取缓冲处理,让光线尽可能多的进入到门内,既在人们视野上增加了广度,又在心理上也增加了安全感。同时应该在门内区域设置排水渠以便积水流走。

三、地下出入口的形象优化

所谓形象,是指事物的外观、面貌、外在形态。因此可以说,先有形而后生“象”。在当代都市的建设中,无论是建设者还是城市居民,几乎都摆脱了“假古董”与“国际化”这两种极端主义的建设思维,能够按照城市面貌与城市各区域面貌做相应的调整。

文化的概念可以理解为在一定时间空间条件下,由大多数人创造并形成的一种具有其内在共性与外在特性的文明体系。城市内在共性是存在于市民印象中、被感知到的物化了的城市形象,城市外在特性是外界对其整体属性的综合认知与评价,它们相互结合,在一定历史过程、气候特征、地理面貌的条件下产生的复合型文化体系。

哈尔滨被世人们称为“东方小巴黎”,虽然有着欧洲、俄罗斯、日本等多元化建筑文化的特征,但同时具备着独有的、因中东铁路而衍生的“中华巴洛克”元素。将这些元素融入到地下空间出入口可以大大增加市民对城市的认同感,进而提升城市文化的整体性与多样性。如在场地相对开阔和人流疏散合理的新区,往往将出入口的形象经典化,运用墨绿色来代表当时列车与松树的颜色,运用老道外的柱式与纹样代表中华巴洛克的延伸,以此还原城市建设初期的历史情节;而繁杂的老城区则采取灵活多变的新材料、新技术来解决人口高度集中带来的种种问题。

四、结语

城市地下空间的出入口作为市民日常通行与购物的必经之路可能不被人们察觉,但就是这样的微型城市环境才更值得城市建设者们注意其价值与意义。如果说排水系统是一个城市的良心工程,那么对于哈尔滨这样的寒地城市,地下空间出入口环境设计便是一个齿轮工程,能够带给城市居民与游客舒适的人行环境。

摘要:城市地下空间的出入口作为市民日常通行与购物的必经之路可能不被人们察觉,但就是这样的微型城市环境才更值得城市建设者们注意其价值与意义。如果说排水系统是一个城市的良心工程,那么对于哈尔滨这样的寒地城市,地下空间出入口环境设计便是一个齿轮工程,能够带给城市居民与游客舒适的人行环境。

关键词:哈尔滨,地下空间出入口,功能性优化,形象优化

参考文献

[1]蒋向荣.一体化的哈尔滨市远大商圈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硕士论文,2011-04-01.

现代商业建筑入口空间的设计浅析 篇6

一、现代商业建筑入口的空间特征

商业建筑入口空间与商业建筑外部的街区环境紧密相连, 它与一般建筑的入口的主要区别在于其识别性、商业性和导入性。

1. 识别性。

特征鲜明的现代商业建筑入口影响着人们对商业建筑的第一印象, 本身应具有与众不同的形态, 可以给远距离的消费者以视觉上的刺激, 它的形态特征、空间布局不仅强化整体建筑商业建筑的外观特征, 同时也给商业建筑赋予独特的含义。

2. 商业性。

一个成功的入口不仅可以吸引消费者的视线, 吸引消费者进入建筑内部的欲望, 激发人们潜在的社会生活需求, 同时对业主的经营理念、文化层次有所共鸣, 这种共鸣就会自然而然地转化成对其商品质量的信赖, 而这种信赖就为商品市场增添了无限商机。

3. 导入性。

商业建筑入口作为建筑中的开场白, 建筑入口的布局应以人流的集结与疏散、方向的转换, 以及空间的过渡为前提;入口空间同时又与城市的空间体系与整体文脉结构形成有机的流动、渗透、交叠等延展性关系, 设计师应积极地把城市的空间体系, 城市深层的文化内涵有机的纳入商业建筑入口。

二、现代商业建筑入口空间的设计策略

商业建筑入口区域是小型的公共空间, 入口设计涉及到了建筑美学、形态与视觉关系、环境心理学等众多学科领域, 商业建筑入口空间除了满足消费者的生理和心理的需要, 还需要综合处理人们的消费行为、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解决使用功能、舒适美观、环境氛围等各种要求。

1. 空间层次的组织。

入口空间不仅确定了商业场所的空间氛围与基调, 而且参与整个空间秩序的形成, 设计师应正确把握局部在整体中的角色, 使得入口空间服从整体, 完善整体, 丰富整体;另一方面, 入口空间应在整体协调的基础上, 表明彼此的差异与个性, 入口的个性化创造有利于城市空间特色的形成, 入口代表着商业建筑的性格, 标志着区域或城市的社会特征及内涵。

一个商业建筑入口应该重点突出, 其他的要素主要起着呼应和衬托的作用, 因此我们在设计的时候就要分清主次, 对关键的、需要强化的重点突出处理, 取得良好的视觉效果。商业建筑常常为了突出入口的形态而加大雨篷的出挑范围, 从而加大较远距离视野的整体效果。雨篷不仅可以为人们遮阳挡雨, 提供室外室内的缓冲地带, 而且其形象变化足以形成丰富的光影效果, 增强商业建筑的商业氛围。大型的现代商业建筑透明的玻璃边庭使得入口空间呈现出越来越透明的趋势, 能够将原本的内部空间显现为外部空间, 而入口处的檐下灰空间则是将原本的外部空间显现为内部所有, 这两种方式在于使得入口空间内部与外部融为一体, 互相渗透, 共生共存。台阶和坡道可以使商业建筑入口空间升起, 增加商业建筑的氛围, 其他细部, 如雕塑, 柱础, 或其他标志物可以增强商业建筑入口的可读性, 丰富入口立面与建筑的层次与深度。

2. 软空间的营造。

在商业建筑入口的诸因素中, 光环境与声环境的设计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光环境的营造是一项集技术性和艺术性很强的工作, 光的功能是多元化的, 在保证了足够照明的同时, 光可以完善或划分空间, 强调或改变建筑的色彩。光与影可以通过建筑平、立面上各种进退凹凸变化来展现虚实的对比, 使得入口细部精致耐看, 生动活泼。声环境这里的主要是指商业建筑入口吸引购物者购物的音乐背景, 音乐与建筑本是一体, 适宜的音乐环境可以产生空间的灵感、活力和激情, 使整个商业空间的特色、装饰, 以及商品展示效果得到充分的发挥。

商业建筑入口空间设计中, 色彩的处理应反映出商业的性质与特点, 体现出大众化的活跃气氛;利用色彩加强空间的表现力, 尤其利用色彩的敏感、进退关系塑造空间的立体感、空间感;色彩的时尚性可以用来把握好协调对比的关系, 尤其是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协调, 即建筑、铺装、雕塑的色彩与周围的树木、天光云影、水体的相互协调。质感处理也是不容忽视的, 不同的材料产生不同的质感, 例如光滑与粗糙、软与硬、光泽、肌理等, 这些质感恰当的运用可以很好地对空间效果进行调节。因此改善商业建筑入口软空间设计, 不仅为人们创造富有生命活力的空间节点, 而且使之成为配合整个商业建筑的一个和谐舒缓的元素。

3. 人文化的设计。

丰富的入口空间的划分还能增加空间的多样性和充实感, 这类空间可以是消费者进入商业建筑内部的穿越区, 商业宣传的观演场地, 以及消费者等候的停留区, 聊天交往的地带, 小型的景观主导区域等等。入口空间可以通过地面铺砖, 顶面有无, 立面配置, 建筑小品等手法进行空间的分割与围合, 把入口空间主要划分为穿越区, 停滞区和活动区。通过对人群活动的分流和分区, 同时设置一些椅凳, 隔离桩, 花池等可供休息的服务性小品, 创造舒适便利的条件, 把单纯的空间艺术人性化, 有助于商业入口的行为有序化和规范化。细节方面无论是灯光、色彩、小品布置, 广告设置, 乃至辅助设施布置等, 从视觉到美学上, 均应从人的心理感受着手, 为满足消费者心理需求而进行设计。

在商业建筑入口环境中设置的无障碍设施, 既是社会对于老年人及能力丧失者的关心, 也是体现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无障碍设施能消除环境中对弱势人群活动造成的不便, 使全体社会成员都具有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

上一篇:二十九团下一篇:中国古代的食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