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基础培训

2024-08-13

计算机基础培训(精选十篇)

计算机基础培训 篇1

1 培训过程中学员特点

由于成人学员是来自社会的各行各业, 主要有下岗失业失业职工、农民工、残疾人、复转军人、零就业家庭人员、在岗困难职工及家属, 以及无计算机基础的社会弱势群体进行的短期计算机培训。文化程度参差不齐, 学员的学历有初中、中专、高中、职高、大专、本科。年龄从18岁至60岁都有, 平均年龄在40岁左右。介于以上因素, 他们的知识储备、理论功底及思维能力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有的基础较扎实, 对知识和技能接受和掌握得较快;而有的课堂反应较慢, 接受能力较差并且容易健忘。诸多原因使成人计算机教育具有需求上的宽广度和操作上的难度。

2 学员的学习目的多样化

来参加培训的学员都有自己的目的和要求。目的一:工作需要, 比如在岗职工, 他们主要是想通过培训汲取新知识, 提高自己在岗位上的工作实力。目前计算机在办公事务、工业控制、信息处理、现代教育等方面的应用广泛, 人们在日常工作中处处要用到计算机。这部分员学习目的性明确, 学习上往往善于思考, 好提问, 喜欢结合实际进行交流和学习, 具有较强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目的二:生活需要, 有些学员子女都不在身边闲在家里, 因为现在计算机都普及到家庭, 想通过对计算机知识的学习, 只是想在家能上网, 会聊天、会打游戏、会发邮件、会发微博等打发时间。抱有这样心态的人对计算机入门的东西都没有弄懂, 这以后遇到稍有难点的操作就无法应付了。目的三:再就业需要, 社会上有很大一部分人来参加成人计算机培训, 是为了通过培训学习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 能在找工作时达到应聘单位的要求。还有一部分人是通过学习, 掌握一技之长自己创业, 比如开个打印复印店。凭着这些社会性的软需求, 学员在学习起来就会很主动, 很认真。

3 制定明确的教学大纲、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

对于成人学员来讲, 要根据个体差异制定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 在教学目标要有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在技能方面应达到两点:1) 学会使用操作系统, 并具有熟练操作、使用微型计算机的基本能力;2) 掌握使用一些应用程序完成某项具体工作的能力。例如会使用Word进行中英文字的输入、编辑、排版等, 会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等。

《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 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教材选择或教材建设应本着厚基础、重能力、严实践、求创新的原则;符合科学性、思维性、启发性、先进性和教学的适用性;以培养能力为主、基础理论适度、适当反映科学领域内的新发展。教师在课堂设计以及具体教学中, 要努力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 使他们在不断的成功中逐步树立自信心, 强化学习动机, 提高学习能力。降低操作实践的要求, 消除学习的畏惧感。针对没有任何基础的学员, 应从最简单的操作实践开始, 使他们认识计算机这门现代科学是可以学会的。在成人计算机教学过程中, 消除学员的学习顾虑需要通过一定的激励方式。注重基本技能的培训, 增强学员的成就感。成人学员应以实用技能培养为主, 注重社会实效, 注重学员实际的操作应用能力。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对于培训的每块内容都应精心设计安排, 比如, “一帮一学习”, 让一个接受能力强的和一个接受能力差的学员坐同桌, 进行互帮互助。注意学员的实际情况, 更应贴近日常生活和工作实际, 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比如, 针对中老年学员拼音能力的欠缺, 教师可以教学员使用“笔画输入法”输入汉字, 只要学员能理清笔画顺序, 就能顺利输入汉字, 一学就会。这样, 就轻而易举地突破了以往学员在学习汉字输入过程中的难点, 从而进一步让学员产生一种成就感。考虑成人学员的尊严, 卸掉教师的威严感, 成人学员在学习计算机的过程中, 难免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 有些内容或许是老师多次强调过的, 但学员还是无法掌握, 这时, 教师应该正确估量学员的学习能力, 考虑到他们的自尊心, 千万不能不予理睬或敷衍了事, 应该采取换位思考的方法, 与学员一起解决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员操作的的熟练程度让学得好的学员进行操作演示, 以提高学员的自信心, 增强学员的成就感。正确引导他们将失败归因于自己努力不够或学习方法不当或条件不够等可控制因素, 使学员确信失败是暂时的、偶然的, 只要努力, 就一定能获得成功。

另外, 由于成人学员一般都要边工作、边学习, 在学校的时间很少, 所以学员要根据课程的教学大纲, 制定出详细的自学实施计划, 因每个人基础不同, 所需自学时间也不同, 有了自学实施计划, 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 有目的地安排自学计划。课后与教师见面的机会也很少, 但学生还是有一些问题要问, 有作业要交, 这时网络和多媒体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 教师都应建立自己的个性化教学网站, 将自己的多媒体电子讲稿、学习资料、常见问题解答等放在网站中, 供学员课后参考自学。

4 成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应培养学生得实践能力和创造性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强的课程, 上机操作是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和创造性的重要环节。在操作课上, 上机前教师把要操作的内容先讲解和做示范, 对重点和难点进行适当地点拨, 有意留下问题让学生自己动脑筋去解决, 以培养学生独立操作能力和创造的能力。根据成人学生的个体差异, 在上机时注意巡视、仔细观察, 发现问题时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方法指导, 大大提高学生的上机效率。给学生业余上机操作的时间, 让其自己动手操作去体验学习的快乐和成就感, 同时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和平时上机时所掌握的操作技巧, 达到熟能生巧。学生在这种民主自由的学习环境中, 思维和意识就会完全被激活, 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形成奠定了良好基础。

5 总结

在上述的各种措施保证的前提下, 我校成人教育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较前几届已有明显提高, 而且学生不仅仅学到了计算机的知识, 也提高了学生有意识的、自主的学习能力, 同时通过这些环节有效地提高了成人教育学生的信息素质。S

参考文献

[1]刘志强, 任本鹏.成教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方法和体会[J].中国成人教育, 2006 (10) .

大学计算机基础培训总结 篇2

蒋望东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信息管理系湖南长沙 41020

5在过去的两天里,我参加了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组织的《大学计算机基础》精品课程班培训学习。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天,但是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受益匪浅。两天时间,分别由上海同济大学的龚教授、杨教授两位老师讲授了许多《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和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要领、教学方法、教学中碰到的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等。这些真正是我们在实际教学和课程建设中所需要的掌握的,对我们以后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龚老师工作态度细致、踏实,体现了真正的名师风范。

通过这两天的集中培训,我感觉很有收获很大,首先感谢老师们,感谢他们的辛勤工作,更感谢他们提供了多年积累的工作经验和资源,同时感谢提供这次培训机会的所有部门和参与讨论的同事们,大家的互相交流使得我对网络课程的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我所在的学校地处湖南,学生的生源来自全国,统计资料表明,有30%左右的学生具有中小学信息技术基础。所以对课程内容不太满意。而起点低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和偏远西部,中小学时上机的实践条件不足,结计算机知识一片空白。这个问题非常突出。学习计算机知识是一个熟能生巧的过程,实践在这个过程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只看演示记下步骤,不自己动手练习,是不能达到学习目的,必须有充足的时间自己动脑创意、动手练习,在反复的练习中才能使自己牢固掌握所学知识。但往往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使我们没有充裕的时间进行操作。《大学计算机基础》是一门高实验负荷的课程,对机房的要求,实在是难以想象。也就是,除了《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师团队的付出,机房的实验指导老师也有难以想象的工作量。

这次学习与交流的机会十分难得,我所在湖南分中心班同学们均来自湖南各本、专科及高职院校,通过本次培训,使我有机会了解湖南各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开设情况和面临的各种问题及解决办法。在与同班同学面对面的讨论中,收获颇多;在网络BBS上与其它分中心参会老师的交流中,体会甚深。通过本次的培训学习、交流和讨论,加深了各院校老师在教学经验和教学内容以及实验设计等方面的交流和沟通,扩大了知识面,拓宽了视野,使我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有了新的认识,对该课程建设有了更明确的思路,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教学水平和质量,搞好教学和科研工作。以这次培训为契机,积极接收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更新教学观念,开阔教学研究视野。

关于课堂上如何把《大学计算机基础》课讲好,我认为,要讲出一堂精彩、生动的课,作者简介:蒋望东(1971-),男,湖南永州人,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人工智能、计算机辅助教育。

必须做到“三备”,即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有这样的几个要点:课前精心准备,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即备学情;针对正在使用的教材,要广泛汲取其它同类教材的优点,准备好要给学生上课的内容,即备教材;在此基础上,还要认真准备课堂上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学习《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备好课,是上课成功的关键,是教师的必备技术和基本功。备课,就是在对讲授内容有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考虑如何组织讲授这些内容,从而达到知识传授的目的。备课要求教师要深入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广博的收集、阅读和积累有关资料,最后还必须了解自己的学生,因材施教。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有了充分的备课,还需要做好课堂讲述,才能成功的把课上好。备课和课堂讲述的关系好比作曲家和指挥家的关系,有了优美的曲子,还需要好的指挥家。讲述,是一种教学技术,也是一种教学方法。讲述是介绍新的知识、概念、方法和原理的必要手段;讲述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养成评鉴能力;讲述是整理复习,形成系统知识和概念的途径。精彩的课堂,离不开精彩的讲述。讲好课,就要做到讲述时清楚明白,系统严密,具体生动。清楚明白,是大学教师讲课的最基本要求。“以其昏昏,何能使人昭昭?”所谓“清楚”,就是应该把教材的基本内容、基本线索核实理顺,达到思路清、线索明的要求;所谓“明白”,就是应该把教材的基本观点、基本理论论证真切,达到言之成理,能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前提下,智能得到发展。系统严密,是课堂讲述的重要要求,讲课内容应当层次井然,条理有序,使学生获得系统的概念。具体生动,这是课堂讲述的最高要求,这与教师的学识、经验、言词和教学内容等诸多方面都紧密相关。

由于时间关系,本次培训内容中,部分内容广度有余、深度不足,对于学生入门基础的利用和出口的适应性讨论不足。希望有机会向龚老师和她的团队,面对面的进行交流,并有关本课程的发展方向进行讨论。

校本培训为高效课堂奠定基础 篇3

我们主要选择校本培训的方式,通过校本培训,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技能,为高效课堂奠定基础。

一、确立培训目标,为高效课堂明确航向

一开始,我们就确定了整个培训的目标,即要打造高效课堂。因此,在具体目标的制定方面,我们全部围绕“高效课堂”着笔。我们确立的培训目标是:通过培训,使我校教师拓宽教育视野、更新教育观念、更新知识结构、形成教学特色、掌握现代教育技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打造高效课堂。通过确立培训目标为高效课堂明确航向,进一步促进高效课堂成为现实。

二、完善培训方式,使高效课堂有章可循

既然是校本培训,我们就着眼于可操作性强的培训方式,以尽快达到目标。在完善培训方式方面,我们主要采用了以下几个措施。

其一,慎选培训读物。针对教师教育教学所面对的问题,我们着重选择最新出版的教育教学基础理论读物,涵盖“教师专业技能”“教师素养”“班主任培训”等多个方面。国内近几年出版的有影响的相关读物,我们都购买并推荐给老师阅读学习。“教师专业技能”方面,我们推荐了《怎样让学生爱学习》、《教学方法应用指导》、《问题学生诊疗手册》、《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等共读图书。给语文老师推荐了《听王荣生教授评课》、《怎样成为一名优秀语文教师》等图书;给数学老师推荐了《我这样教数学》、《你能成为最好的数学教师》;给英语老师推荐了《怎样成为一名优秀英语教师》、《好用的英语教学游戏》。在“教师素养”读物的推选上,我们先后选择《年轻教师必听的讲座》、《给年轻教师的建议》、《优秀教师的修炼之道》、《教师的二十项修炼》、《优秀教师的九堂必修课》等影响深远的图书供老师们细读。为重点做好班主任培训工作,我们先后选择《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挑战班主任的19项全能》、《做学生欢迎的班主任》等图书让班主任老师品读。总之,选择的专业读物,通过学校行政力量的强制推动,很多老师从中受益,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得到了转变,教学效率得到了提升。

其二,聘请专家做专题讲座。针对高效课堂打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误区和不解,我们及时请教本市课程改革走在前列的学校,请他们派出专家为我们解疑释惑,指导实践。学校每学期邀请至少两批次的专家来校,通过专家的解疑和答惑,老师们的课程改革更有方向,目标更为明确。

其三,实行教师结对交流。我们通过制定教师帮扶计划和师徒结对管理规定,通过师徒结对,强化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间的互动;通过校内各种教育、教研、教学活动,让青年教师逐渐掌握全新的教学理念和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真正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

三、丰富培训内容,为高效课堂奠定基础

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最缺什么?通过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反复沟通、交流,我们逐步梳理清楚了当前教师面对新课程改革所必须改变的教学理念。为此,我们首先要解决教师思想观念上的问题,给教师“换换脑子”。以此为基础,我们首先组织教师听讲座,组织教师观看专家理论讲座和名、优教师课堂实录。其次强制教师阅读推荐读物,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再次我们组织教师讨论甚至是辩论,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接着我们分学科、分年级组织教师上示范课、研究课。逐步将所学到的有价值的方法和理念进行推广应用,进而组织全体教师践行新的教学理念。

四、强化培训成果,为高效课堂保驾护航

当校本培训有了一定成果的时候,我们要想着巩固这些成果,让校本培训真正地为高效课堂保驾护航。为此,我们制定了严格的校本培训制度,规定每位教师每月必须共读一本图书,每月必须上一节示范课,每月必须与结对教师就共读图书、示范课做一次书面汇报。通过严格的校本培训制度的强化,很多教师养成了自觉读书、主动上示范课的习惯,课堂教学效率有了明显的提高。

五、形成培训机制,使高效课堂延续发展

校本培训必须形成制度化、规范化,必须制定工作方案和规章制度进行强制推动才能取得实效。为此,根据学校发展和教师个人实际,我们制定了教师校本培训总体规划,要求教师根据学校总体规划制定出详细的个人每学期校本培训计划。与此同时,我们不断建立健全校本培训规章制度,将教师参与校本培训情况列入年度考核范畴,并将培训结果作为评先、晋职、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评定的重要依据。

通过近三年强化校本培训,目前,我们的老师已经享受到了校本培训所带来的巨大变化,他们的教育理论知识得到了强化,教育素养得到了提升,教学技能得到了巩固,教学视野得到了开阔,课堂教学效率更趋高效,学生也因此而受益。我们相信,通过持续不断的校本培训,我们一定会为高效课堂的创建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计算机基础培训 篇4

信息技术是一个高新技术领域, 具有发展迅速和知识复杂两大特点。但是它涉及面极广, 并且只有与各行各业结合才有生命力, 这给教育工作提出了一个难题。教学的实践证明, 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是, 用“滚雪球”式的方法学习, 用层次结构组织教学。按照基本目的和教学规律, 将信息学分为如下三个层次:

(1) 计算机信息处理平台。这一层次主要任务是进行平台能力教育, 即是进行最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的训练。内容应当包括单机平台 (当前主要是Windows) 和网络平台 (当前主要是Internet) 的主要操作、在这些平台上的日常工作 (如字处理、表处理等) , 以及平台维护 (如系统配置与设置、病毒防治、压缩解压等) 。

(2) 信息技术与信息化。这一层次的宗旨是使学生对当代信息技术的核心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并能进行基本的操作;同时还要对学生信息化知识和信息化意识的教育, 以便能很好地适应未来信息社会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3) 程序设计。这一层次的目的不仅在于它是应用计算机解题的基本功, 有助于深刻理解计算机的程序存储控制原理, 更重要的是它作为严谨地运用公理系统进行演绎思维训练的与普通数学相平行的另外一种思维方法的训练, 在处理复杂问题时极为有用, 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那么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我们应该怎么样进行一些改革的尝试呢?

(1) 教学大纲和教材应当有明显的时间性。

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和日新月异的变化, 必然带动这一学科的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而另一方面, 由于设备、师资、专业方向等方面的差异, 计算机与信息的基础教育必然是多元化的。这种多元化, 除表现在教学内容上外, 还表现在从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发展的时间轴上选取的区间的不同。对先进的院校来说, 如何探索新的教程及其体系也将成为一个永恒的课题。最好能形成“2003”、“2004”、“2005”……等一系列不同时间性版本的大纲和教材。这个系列将描述出我国计算机信息基础教育内容不断前进的轨迹。同时它不要求把所有的院校都拉在一个水平线上。设备先进、力量强的院校可以选新一些的大纲和教材;设备落后, 力量弱的院校可以选较陈旧一些的大纲和教材。

(2) 改变计算机中心的职能。

在研究课程大纲和内容改革的同时, 必然要涉及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对计算机信息这门课程来说, 这些更为重要。但现实是, 计算机升级换代周期越来越短, 计算机软件规模越来越大, 尤其是图形界面的使用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 对机器的速度、容量要求越来越高。目前一台P4兼容机大约5000元人民币。如果考虑学生5~6人合买一台机器, 每人平均不到1000元。加上学校补贴 (应为学校省下了一大笔设备购置费和维护管理费) , 再加上公司的资助和薄利多销, 每人大约只需花费500~800元。学生花了这么点钱, 在整个大学期间便可以随心所欲地使用机器了。对学校来说, 既节省了费用又提高了教学质量;省下的买机器的钱用来进行网络建设, 不仅解决了上机难的问题, 还可以在网上开展其它教学或活动。

上述的想法如果说得以实现, 或者说我们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达到一定的程度后, 我们就会很自然地想到我们的学生一定没有问题了, 一定可以把计算机基础课学好了, 但事实上未必如我们所愿, 那么作为学生应该怎么样学好计算机基础课程呢?

自学、动手和应用是学好信息技术课程的三大诀窍。

(1) 自学是掌握知识的主要途径, 是学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 知识更新也在速度逐步加快, 特别是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更是日新月异。就常用的操作系统和文字处理软件而言, 几年前还普遍流行“DOS+WPS”, 现在几乎被窗口化的“Windows+Word”完全取代。网络技术的发展更是瞬息万变, 各种类型的卫星网、广域网及校园网层出不穷。在这样的情况下, 任何一名教师都难以完全适应形势的的需要, 如果继续坐等老师来传授知识的话, 恐怕只能是坐以待毙。因此, 中学生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 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讲, 学生听”的学习方法, 努力培养自学能力, 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获取信息, 只有这样, 才能逐步掌握千变万化的信息技术, 才能适应信息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 否则必将为社会所淘汰。

这里所说的自学主要包括两类, 一类是课前和课堂上对教材的自学, 另一类是课余时间对教材之外的一些相关知识的自学。前一类为课堂学习和后一类自学打下基础, 是为了更好地掌握知识;后一类则是真正意义上的自学, 带有广泛性和选择性, 是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相关知识的获取。但是, 不管哪种形式的自学都是为了掌握更多的知识。只有自学, 善于自学, 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2) 动手是培养技能的基本途径, 是学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关键。

自学是为了掌握知识, 为培养技能打下基础, 动手则是为了培养技能, 从而更加深入地掌握知识。而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恰恰是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 而其中技能性, 也就是操作性, 则占据主要地位。

动手增强你的自信心。自信是学习过程中的巨大动力。只要亲自动手去试一试, 实际操作一下, 你就会从内心里感觉到计算机并不是那么神秘。这样, 即使每次动手只有很小的一点点收获, 你也会有一种日见成效的感觉, 随之你的信心也会大增, 学习劲头也就更大。

因此, 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敢于动手, 勤动手。实践, 实践, 再实践, 在实践中逐步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和信息技术基本技能。

(3) 应用是培养技能的有效途径, 是学好信息技术课程的根本目的。

信息技术是一门基础工具课程。所谓工具, 就是用来处理其它事务的手段或器材。既然是手段, 我们就要用, 要常用, 用它处理信息, 用它解决工作、生活和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各种各样的书面测试并不是考查的真正目的, 关键是使用知识并把它运用到有意义的场合, 最好是现实生活中。衡量一门英语课程的真正标准是你英语说的有多好, 衡量信息技术课程的真正标准是你用计算机帮助你解决了多少问题。学以致用, 学有所用。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用于解决现实中的具体问题, 为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提供方便, 才是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的真正目的。

总之, 只要牢牢地把握学好信息技术课程的这三大诀窍, 你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就会与日俱增, 学习动力也会随之逐步增强, 最后, 你必定能驾驶信息技术这艘航船, 顺利抵达胜利的彼岸。

摘要: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 是计算机与网络飞速发展的时代。新时代的技校学生掌握计算机文化, 提高信息素质、信息技能和信息能力是时代的要求、社会的需要。传统的计算机基础课教材、教学方法和手段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的教学方式, 因此应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教学大纲和教材应当有明显的时间性;改变计算机中心的职能;当前情况下学生如何学好计算机基础课程。

计算机基础知识培训教材大纲 篇5

1.1什么是计算机,计算机能干什么

1.2计算机的常用设备

第二章 Windows XP操作系统

2.1 Windows操作系统的启动,退出

2.2 Windows界面简介(标题栏、任务栏;背景、屏保、分辨率)

2.3 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键盘、鼠标)

2.4 Windows文件系统(文件和文件夹;隐藏文件和系统文件;扩展名、搜索文件)

2.5 Windows磁盘管理(G、M、K)

2.6 windows的控制面板(添加删除程序、用户帐户、区域和语言选项、软件安装和卸载、外设驱动安装)

第三章 计算机网络

3.1内网和外网(IP设置、简单故障)

2.2远程协助

3.3文件共享和网络打印机

3.4IE浏览器的使用

3.5如何从网络下载文件

3.6搜索引擎

3.7如何收发E-mail

3.8如何访问论坛

第四章常用软件

4.1 常用软件概述

4.2 压缩工具WINRAR

4.3 刻录软件nero

4.4 安全软件360安全卫士

4.5 常用输入法软件搜狗拼音

4.6 打字练习软件金山打字通

第五章字处理软件Word

5.1创建文档

5.2编辑文档

5.3处理表格

5.4保存文档

5.5页面设置及打印

第六章计算机安全及杀毒软件

6.1 计算机病毒、木马

计算机基础培训 篇6

学生的基础差异现状及其成因

在高职院校从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的过程中, 笔者曾遇到这样的情况:有的学生觉得这门课程学起来比较困难, 希望老师能够讲解得更细致、更慢一些;然而又有学生说教材中的部分内容在中学时已经学过, 希望老师能够讲快点或者跳过, 这类学生中会有少数人因对重复性内容不耐烦而“不肯再学”。

在学生中产生这种显著差异的最主要原因在于他们之前所打下的基础不同。我国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已有数年, 全国的普通高级中学和大中城市的初级中学都要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 所以, 很多中学生曾经学习过与计算机基础应用相关的部分知识, 即使这类学生在升入大中专学校时有些内容已经遗忘得差不多了, 但他们在本课程学习中仍然比没有基础的学生表现出更好的理解力和更快的掌握速度。

然而, 在中小学推广普及信息技术教育, 并没有强制规定应知应会的内容和中学阶段必须达到何种应用水平, 所以, 这些有前期学习经验的学生, 在知识面宽窄、掌握程度以及遗忘多少等方面也不尽相同。例如, 在中学学习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生中, 有的人学过演示文稿制作 (或其他) , 而有的人却没有;拥有个人电脑的学生所熟悉的往往是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上网、娱乐等有限的几个方面, 其他方面因为不重视或很少应用而显得陌生;虽然不少人学习过电子表格软件的使用, 但所学较浅, 对于函数计算之类的稍高级的应用基本没有掌握。这些情况都使学生的基础差异变得比较复杂。

重视学生的基础差异

学习是循序渐进的过程, 起点 (前期基础) 距离终点 (教学目标) 越远, 达到目标所需花费的时间就越多。开设任何课程时, 都会指定先修课程, 即选修该课的学生应该具备的前期知识基础, 然后再根据教学对象既定的前期基础和所需达到的教学目标来安排教学大纲、教学进度等内容。因此, 当学生的实际水平与该课程所假设的前期基础存在较大的差距时, 就会引起教与学之间的矛盾。例如, 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学生的起点是参差不齐的, 如果仅仅根据“学生大部分应该有一定基础”去安排教学学时和进度的话, 很可能会产生下面两种教学矛盾。

第一种矛盾:过高估计学生的前期基础, 教学进度超过学生的接受能力。在高估情况下所安排的教学, 会使学生感觉到学习难度较大, 跟不上课堂教学进度, 甚至有些学生会畏难而退, 放弃进一步学习。另外, 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自行补习的想法也是不现实的, 因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往往不大擅于自学。为了缓解这个矛盾, 任课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反馈往往会不得已减缓教学进度, 但总的教学时间已经定下, 不能临时增加, 所以要让学生能够跟上, 教师就只能降低难度、削减内容, 最后当然达不到既定的教学目标。

第二种矛盾:假定学生都没有基础, 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跟上。这样做的本意是不让一个学生落下, 让有基础的学生掌握得更牢固, 但在实践中却很难达到预期目的。一方面, “曾经学过”带来的好处是当学生再次接触相关知识时领悟和掌握速度较快, 所以, 没有必要浪费太多时间在入门阶段, 而应该将更多的教学时间安排在学习更高层次的应用知识上;另一方面, 重复的内容加上过慢的教序进度会使有基础的学生产生重复学习的厌烦感, 这不仅浪费时间, 还会进一步降低他们的学习兴趣, 部分学生甚至会产生抵触心理而不愿听课, 如果就此养成不认真听课的习惯, 最后的结果只能是:不但新知识没有学到, 而且“学过的东西”也没有得到巩固。

由上可知, 忽视学生的基础差异而“同等”对待所有学生, 实际上是忽视学生, 不重视教学规律,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中, 不能轻视或回避学生基础差异较大的现实情况, 必须认真合理地解决这一问题。

改变学生基础差异状况的对策

学生的基础差异在教学中必然会引发矛盾, 下面笔者根据调查结果和自身教学经验提出两种处理方式。

第一种方式:分级教学。将学生按照前期基础水平划分为两三个级别, 按级别高低设置不同的教学方案。按此思路去做明显可以缓解基础差异问题, 只是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必须首先处理好一个关键问题, 即划分级别。学生人数众多, 用入学摸底考试判定学生的基础水平是较为实际的方法, 所以, 摸底考试就成为能否合理划分级别的关键。

计算机应用基础涉及多方面的基础知识、多种应用软件的使用, 所以, 对摸底考试的内容必须精心选择, 否则很难反映学生的真实综合水平。另外, 考试成绩毕竟是一次性、综合性的, 即使学生摸底考试成绩较好, 也难免在之后的教学中遇到部分内容之前完全没有学过, 现在学习起来有困难, 希望转到低级别去学习的情况。

分级教学方案中另一个问题是:为各级设置的教学目标是否应该相同。如果各级别安排相同的课时, 即设置高低不同的教学目标, 固然可以控制教学成本、减轻学习压力, 但是从培养学生的角度出发, 还是应该保证不同级别的教学目标至少都能达到高职学生应该达到的水平, 而不能打折扣。

第二种方式:开设提高班。重点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中的某几部分应用知识, 例如网络、图像处理、动画制作等, 开设专项性质的课程, 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选择上普通班或提高班。这种做法同样需要先进行摸底考试, 然后为部分基础较好的学生提供另一种选择——提高班, 但教学重点仍放在基础较弱的学生身上。对于综合基础较好但是某些方面不足的学生, 设置对应的提高班正好可以针对弱点, 有效地弥补不足。根据教学实际, 这种“只需要提高某一方面应用水平”的学生较少, 所以该方法的适用面较窄。另一方面, 提高班的内容也并不容易确定, 开设什么样的提高班需要先分析学生的基础, 统计摸底考试成绩较好的学生在哪些方面存在明显不足, 然后对症下药。如果没做到这一点, 提高班可能就会成为兴趣班, 从针对学生弱点转变为发挥某些教师的强项。另外, 开设多种提高班还会增加教学成本。

解决基础差异问题的思路和建议

现有的做法各有优缺点。虽然没有完美的对策, 但是通过分析问题的起源和现状, 结合现有的处理办法, 可以比较合理地处理这种基础差异问题。

首先, 应确定教学目标——即学生通过现阶段的学习应该掌握什么、达到何种应用水平。不论学生基础如何, 必须保证的是最终的教学目标;然后, 尽量准确地分析教学对象的基础存在何种差异及其与教学目标的差距, 并据此拟定教学方案。通过之前的探讨, 在此建议采用分级教学。不过, 为了避免摸底的判断失误, 应提前告知学生不同级别的教学方案, 摸底成绩好的学生可以自行选择, 做好心理准备。

这里所说的分级, 是指按进度快慢分成慢速班、中速班等 (根据实际情况, 以多数人为准绳拟定标准班的教学进度, 可以用摸底考试作为参考) 。为不同的班选择不同的教材, 设置不同的教学进度。所谓慢速是指课时量多, 在入门层次的基础知识上比快速班花费更多的时间, 针对的是基础差的学生;而快速则是针对基础好的学生, 仅粗略复习一下基础性的知识, 将教学精力集中在更进一步的应用上, 达到教学目标所需的时间较少, 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为这些学生设置超越一般教学目标的提高性内容。

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中, 学生的前期基础体现出比较复杂的差异性, 并且对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有重要影响, 在教学中引发了不少问题。目前, 虽然没有完美的解决方案, 但是如果教学部门能认识到这些问题并加以重视, 尽力采取针对性措施, 并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 就能有效地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质量。

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在全国的推广普及, 将来信息技术类课程可能会真正像传统课程一样纳入中小学的必修课程, 并统一教学内容, 这样的话, 大学阶段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就有了学生前期基础的可靠参考, 有望消除学生基础差异的复杂性带来的教学难题。

摘要:从学生的特点出发, 分析了高职教学实践中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存在的差异性, 着重讨论了基础差异在教学中直接或间接引发的多方面矛盾和问题, 探讨了解决或缓解这些问题所应采取的应对策略。

计算机基础培训 篇7

一、中职升学文化基础课《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试题分析

从考试题型分析, 题型基本稳定为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操作题四大类。 题型与辽宁省中职学校普遍采用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中的习题及实践操作任务相呼应。 考生在答题过程中对题型不会感到陌生。 从试题内容分析, 识记知识与实践操作两大类各有比例。 从试题的难易程度分析, 试题难度适中, 均为课程计划中讲授的知识点和操作技能。

二、中职升学文化基础课《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现状

根据2009年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的要求, 课程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工作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具有应用计算机学习的能力, 为其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使学生了解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信息道德及信息安全准则, 培养学生成为信息社会的合格公民。 并在教学方法建议中指出:在该课程教学中, 应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作为主体参与教学,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应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设计、教学组织中的主导作用, 提倡结合现有教学条件, 灵活选择、运用教学方法。 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强调学做结合, 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 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应充分发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特点, 利用计算机的图、文、音、视、动画等手段, 生动灵活地表现教学内容,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情境。

按照学校课程计划, 中职升学学生与非升学学生在第一学年开设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一致的。 教学紧贴各专业特色, 采用主题引导, 任务驱动实施模块化教学。 各教学模块贴近职业工作生活, 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有机融合, 实现“做中学”。 根据课程要求, 将教学内容划分为四大模块:计算机基础和硬件维护模块、办公自动化模块、网络模块、常用办公软件模块。 每个模块细分为基础学习模块和拓展学习模块, 选取满足专业需求的教学案例和实践项目, 对教材内容进行二次开发。 按照该学年总学时数, 第一学期与第二学期的课时分配比为2:1。 第一学期学习计算机基础和硬件维护模块、办公自动化模块, 第二学期学习网络模块、常用办公软件模块。合理划分教学模块, 适当地分配学习时间, 为后续教学活动奠定基础, 整体保证理实一体教学效果。

在第三学年《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 主要任务为贴近中职升学考试大纲, 加深知识点的识记及运用。 一般中职升学班单独组班在第三学年实施。 在组班初期, 学生因思想压力加大、知识点遗忘等原因出现虽然学习热情很高, 但学习积极性不强, 畏难情绪较多等学情, 阻碍学习效果的增强。 同时, 因整体课程设置为了应试, 理论课讲述偏多, 造成平时动手能力较强而理论水平偏差的中职学生记忆知识困难。

三、中职升学文化基础课《计算机应用基础》三点教学策略

第一, 确立正确的课程学习动机, 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在第三学年开始, 学生经过两年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学习, 已基本具备符合各专业岗位要求的职业技能和素养, 但面对高考思想压力较大, 考试自信心不强, 畏难情绪较强。 学习自信心是学习活动的精神支柱。 在学习过程中, 自信所迸发出来的勇气和毅力, 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种种困难和障碍, 完成学习任务。 学生经过第一学年理实一体, “做中学, 做中教”教学模式的学习已经对相应的计算机知识点有总体识记和理解, 第三学年只需通观全局, 制订阶段性复习计划, 全面且有针对性地掌握相应知识点, 这种自信应该建立起来。 中职升学考试注重的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 所以我们在制订阶段性复习计划时, 一定要务实, 抓基础, 重关键, 考试取得好成绩是不成问题的。

第二, 制定切合实际有效的复习策略。 可以采用经典的三轮复习计划, 每一阶段内都进行针对性和实用性设置。 在第一轮复习时, 要全面、系统地复习基础知识, 将知识点穿线, 形成知识体系。 带领学生正确理解教材中的基本概念, 熟记知识点, 理解记忆。 做到抓住教材知识点精髓, 万变不离其宗。 把厚书读薄, 再由薄到厚, 然后做题, 以课本上的例题和习题为主, 展开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的锻炼。 第二轮注重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的复习, 可以分单元设置知识专题和根据解题思路方法不同而设置方法专题。 目的是巩固第一轮宏观系统地复习的成果, 在第二轮实现各个突破, 加强各个知识板块之间的联系。 第三轮则进行高考热点题型的复习, 也可以加强学生薄弱环节的复习, 这是最后的巩固基础和系统提升。

第三, 注重理实一体, “做中学, 做中教”。 往往高考复习重理论教学而忽视了实训实践教学。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要求动手实践能力很强的课程, 这一点同样体现在中职升学考试中。 从题型及相应分值分析, 每年第四大题设为操作题, 分值为15分占总分值四分之一。 虽然是主观描述题, 但需要有基本上机实践操作做支持, 记忆才会深刻。 所以, 实践上机不能忽视, 给予一定课时动手上机实践。

根据《教育部指导意见》, 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和继续学习制度, 推广“知识+技能”的考试考查方式。 可见“知识”与“技能”都为中职教学和升学的重点。 不论考试如何变化, 这两点都不可偏废。

参考文献

[1]曲彦玲.中职计算机专业对口升学的教学感悟[J].中国电子商务, 2014 (13) .

[2]史丽.中职升高职数学复习的几点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 (上旬刊) , 2013 (z1) .

培训先行打牢安全基础 篇8

安全培训系统构建了培训先行的社会环境

“十一五”期间, 各地区、各部门和各单位积极落实党和国家的统一部署, 认真落实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相关政策措施, 按照大培训、大教育的要求和统一规划、归口管理、分类指导、分级实施、教考分离的工作原则, 以贯彻落实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为主线, 以预防和减少各类伤亡事故和伤残人数、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为目的, 以提高从业人员特别是农民工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为重点, 坚持依法开展安全生产教育培训, 积极构建安全生产教育培训体系, 努力实施“人才兴安”战略, 基本理顺了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管理体制, 初步建立了安全生产教育培训考核体系, 推动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和新的成效。

全国现有安全生产培训机构3 813家, 其中拥有一级资质的机构有33家, 二级的167家, 三级的2080家, 四级的1 536家, 基本上形成了覆盖全国上下各相关工业行业的四级安全培训网络。从事培训工作的专职教师人数也达到了2万余人, 适合不同层次、不同岗位人员的教材有数百种, 较为全面地满足了安全生产培训的需要。

伴随着培训体系的形成, 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的规模和覆盖面逐步扩大。2006-2009年, 全国累计培训安全监管监察人员12.7万人次, 累计培训高危行业企业“三项岗位人员”1 723.2万人次, 累计培训工矿商贸企业农民工7 173.3万人次, 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关注安全培训的氛围。

安全发展理念奠定了培训先行的理论基础

党中央、国务院领导高度重视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工作,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30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加强培训教育, 把安全生产纳入就业技能培训, 特别是要提高重点行业职工队伍的安全生产素质。”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第116次常务会议上把加强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安全技能作为安全生产治本之策。张德江副总理指出:“要靠加大投入和科技进步保安全, 要靠加强管理和落实责任保安全, 要靠强化职工培训和提高素质保安全。”中央领导的重要讲话指明了安全培训先行的方向。

随着“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深入人心, 安全发展的科学理念、指导原则得到倡导和确立, 安全生产工作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大力支持。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工作在安全生产的实践中所具有的重要的战略性、先导性、基础性作用, 也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广泛重视。大量事实表明, 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工作是安全生产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是贯彻落实安全发展理念和“安全第一, 预防为主, 综合治理”方针, 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将从根本上减少生产事故和伤残人数, 是做好安全生产的治本之策;是各类安全生产措施中成本低、见效快、回报率高的根本举措;是普及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知识、提升安全监管监察业务能力、推广安全生产新技术的重要手段;是强化安全意识, 全面提高从业人员安全素质和技能, 提升企业安全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

安全状况好转验证了培训先行的执行效果

目前, 我国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等重点行业存在事故类型多、监管监察点多面广、事故总量大、救援力量薄弱的特点, 容易发生较大事故和诱发次生事故, 而我国现正处于国际上公认的经济快速发展所形成的生产安全事故“高发期”。虽然, 这给安全生产带来了困难, 但是, 由于近年来我们持续不断地从法制、体制、机制等方面强化安全培训工作, 安全生产形势形成了趋稳趋好的态势。

全国事故死亡人数由2008年的10万人以下, 下降到了2009年的9万人以下。在社会最为关注的焦点煤矿领域, 全国煤炭总产量在成倍递增的形势下, 煤矿事故死亡总人数由2002年的6 995人减少到2009年的2 631人, 下降了62.4%;全国煤炭生产百万吨死亡率由2000年的5.71下降到2009年的0.892, 下降了84.4%, 历史性地降到了1以下。

企业的安全培训工作有力地促使了安全状况的改善, 如, 黑龙江省龙煤集团鸡西分公司, 2002年6月20日, 该公司城子河煤矿曾发生死亡124人的特别重大瓦斯爆炸事故, 血的教训使该公司认识到煤矿最大最危险的隐患是人的不安全意识和行为。为此, 该公司把安全培训作为加强煤矿安全基础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通过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建立齐抓共管工作体系和建立安全培训保障基金等手段, 持续加大企业全员安全培训工作力度, 坚持不懈地抓全员“必知必会”培训, 提高了职工素质, 规范了职工行为, 收到了较好效果。2003年以来, 该公司已实现连续6年未发生1次死亡3人以上事故和瓦斯煤尘事故, 形成了安全发展环境。

又如, 甘肃窑街煤电集团公司, 其矿井地质构造极其复杂, 水、火、瓦斯、油气、煤尘、顶板等自然灾害严重, 特别是煤与二氧化碳大量突出并存的现象, 属国内罕见、世界少有的特殊矿区。面对严峻的挑战, 该公司抓住安全工作的主要矛盾, 将安全培训提升为一个与采煤、掘进等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独立项目, 纳入安全标准化建设和“两型三化”矿井建设考核中, 极大地促使了安全工作的改善。

安全形势严峻为培训先行提出了更高要求

虽然, 我国安全生产呈现出总体稳定、趋向好转的发展态势, 但事故总量仍然很大, 重特大事故时有发生, 非法违法、违规违章生产经营仍然十分严重, 安全生产形势依然非常严峻。追溯根源, 重要原因之一是安全管理不到位, 基层基础工作不扎实, 班组安全管理薄弱, 安全生产责任和措施不能真正落到实处。

据统计, 近年来, 80%左右的重特大事故都是由于严重违规违章所造成。分析深层次的原因, 安全培训不到位是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源。安全培训工作缺乏有效的需求分析, 培训方式方法僵化单一, 培训内容陈旧教条, 培训效果评估走过场, 培训资金、设施、人员、时间不能得到有效保障等现象大量存在;在某些地区、某些单位, 对安全培训工作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状况依然存在。

计算机基础教学探索 篇9

1 激发学生兴趣, 提高求知欲

对于学生而言,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要尽可能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 从而调动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充分发挥他们的想像力。要使教学内容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就需要教师注重基础内容课程的设置, 如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系统的组成等, 这些都是信息技术课程中相对稳定的基础知识。因此,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注意学生的兴趣, 把握学生的兴奋点, 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如:在讲述Power Point时, 先让学生看幻灯片, 让学生从一幅幅精美的图片中, 从优美动听的音乐中, 使学生的思想集中在幻灯片上, 使其产生好奇感, 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其求知欲。

2 精心设计教学结构是关键

计算机基础教学应教会学生带着问题学习, 初次接触某一问题, 只要有一基本了解, 学生不可能一下子觉得很深。在以后的进一步教学中, 如果能使学生感到兴趣, 自己便会主动深入下去, 基于上述想法, 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2.1 培养学生学习思路的创新

教学的展开要符合学生的学习和创新心理机制。在教学活动的设计安排上始终用一种创新的思路去引导学生, 教育学生, 鼓励学生积极开动脑筋, 进行创新国民经济, 大胆提出自己的设想。在适当的时间提出一些新问题, 让学生去探索;还要培养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 去寻根问底,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对那些勇于探索的学生应当众表扬, 鼓励他们再接再厉。

2.2 引导学生, 启迪创造思维

通过必要的基础知识学习, 让学生自行设计一篇文档, 可以选取报刊的排版样式, 也可自由发挥, 同学之间可以互相讨论, 也可请教老师, 但必须以自己设计为主, 最后, 作为平时成绩的一个重要依据。这样, 启发了学生的创造思维, 形成了学习的动力, 也会有好的学习效果。

2.3 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让学生多动手, 有助于养成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大胆实践, 让学生从操作中、从实践中去领会方法。

3 建立“一身多面”的新教师观

教育靠教师, 名校靠名师。现代教育是倡导以人为本的主体教育。因此, 教师不仅在观念上要不断更新, 而且教师的角色也要转变。教师应由单纯的教书匠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个性的辅导者。

3.1 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

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 更有利于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教师的角色应转变为组织者和引导者。一方面应组织学生如何学会“会学”, 一方面应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树立勇攀高峰的决心与信心, 教师应成为学生发展中的“一盏明灯”。

3.2 确立新的学习观

在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中, 教师应把学生的学习当成是一种创新活动,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大力推行“自主、合作”这种新的学习方式。通过接受、模仿、体验等方式的应用, 使学生在民主、平等、宽松的学习氛围中满足学习需求, 体验学习兴趣, 实现学习上的飞跃。

4 采取正确的评价与考核机制, 提高学生动力

为使教学效果达到一个理想的状态, 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 采取正确的评价机制。首先是民主氛围, “百家争鸣, 畅所欲言”, 不能用“一言堂”的方法去评价;其次是平等精神, 教师应放下架子, 从学生的视角来理解和评价学生的创新;再次, 要有宽容之心, 宽待错误, 容忍失败。通过对学生的评价, 教师发现差距, 寻找原因, 为改善以后的教学提供了参照。

考核的目的是为真实有效反映学生掌握知识的水平, 肯定成绩的同时, 发现不足, 促使教师在平时教学中有重点教, 学生有重点学。我认为,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 考核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即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考核时可采用“模块法”、“任务法”的办法。“模块法”就是每学完一个内容, 就进行一次考核。“任务法”是根据学生所学相应模块的知识, 让学生独立完成一项任务。在我实际教学过程中, 采用“模块法”、“任务法”考核方法, 能够达到考查学生掌握知识和应用知识的目的, 这种考核有助于学生临场发挥自己的个性和能力。

5 积累是保障

计算机的优越性是人人皆知的, 但一旦计算机系统运行不稳定或是系统崩溃, 造成的损失将是不可估量的。因此,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逐渐地给学生讲一些应急措施, 鼓励学生订阅一些报刊、杂志, 从而积累更多的软件、硬件知识。

总之, 以上是作者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一些尝试做法, 还需要计算机教师团队不断地去探索。

参考文献

[1]庄巴朗.《计算机应用基础》任务驱动教学与实践[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03期.[1]庄巴朗.《计算机应用基础》任务驱动教学与实践[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03期.

[2]杨玉萍, 王莉军.浅谈中职学校计算机课堂教学中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提高[J].福建电脑, 2011年06期.[2]杨玉萍, 王莉军.浅谈中职学校计算机课堂教学中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提高[J].福建电脑, 2011年06期.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 篇10

非计算机专业包含的专业很多,且千差万别,每个专业对计算机知识要求的程度和内容不完全相同。所以要根据非计算机专业中各种不同专业的情况和要求,讲授不同的教学内容,学习不同的计算机技术,执行不同的教学大纲。

《计算机应用基础》内容的改革必须从“应用”这个角度出发,来规划教学大纲。在满足计算机基本知识的传授及实践操作的基础上,强调当前计算机技术及计算机应用的最新发展,让学生的求知欲得到最大的满足。

具体操作时,教师可根据本校机房设备实际、学生的实际情况自编一系列富有特色的有教学案例的教材、讲义或实验指导书。教师在选择教学案例时,首先本着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为前提,以各行各业和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实例作为教学案例,其次通过这些来自于实际生活中的案例来组织相关教学内容和知识点。教师通过精心的挑选,对每一案例明确提出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提供详细的操作步骤和多种操作手法。而且知识点尽量覆盖教学内容,以“案例”带动知识点贯穿整个教学内容的教学模式,这样学生也就容易接受这些知识点。

2 教学设计强化上机操作技能训练

计算机本身就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要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握好尺度,分层次推进。学习速度快的学生,应充分挖掘潜力,不断提高;对学习速度慢的学生则注重增强其自信心,让学生提高兴趣,通过反复强化练习,使学生实实在在掌握这门技术。

2.1 设计任务

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和学习兴趣,可以设置悬念,以问题导入教学。如在教文字处理时,可先给每人一份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样稿,然后让学生想办法实现样稿中的格式,有针对性地讲述样稿的实现方法与步骤,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较好地完成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掌握了基本方法后,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开阔思路,增加完成类似“任务”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能够尽可能多地产生学习迁移。

2.2 检验作品

任课教师对学生完成的作品进行审查,每一次评选出若干件优秀的作品放在校园网上的上机实验系统中供学生学习参考,并布置若干个类似的新任务供学生完成。这样,一方面可使学生相互学习,另一方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3 分组练习

计算机教师教学中,一人指导50-60名学生上机练习的局面普遍存在,使教师在机房来回穿梭,忙得筋疲力尽,教学效果却不好。在计算机教学中采用分组练习法,改变了过去教师到处跑、学生乱轰轰,没有辅导几个学生就下课的现象,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主动性、能动性。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3 课堂教学中注重情境的设置

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容易接受真实的、具体的事物,在特定的情境中会产生一定的情感。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创设不同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在“如何使用powerpoint”的教学中,教师自制演示软件,向学生展示一些电子影集作品,利用交替变换的精美画面,刺激学生的感官。活泼的动画、绚丽的色彩、优美的旋律,处处给人以美的感受。在美的享受中,陶冶性情,解放心灵,让学生持久拥有积极的心态和强烈的求知欲,对接下来的教学大有帮助。

另外,还可以利用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例如在会计专业学生“EXCEL”的教学中,函数的运用是教学难点,在自编“工资计算”上机题中,将相关的计算内容放入表格中,启发引导学生计算补贴、扣除、应发工资、扣税、排名次、奖金大于500的人数、平均工资……。学生通过计算,自然对Sum、Rank、Average、If、Countif、Max、Min等函数的使用了如指掌,让学生带着问题上机摸索,并用旧知带动新知,学生容易接受。学生能用EXCEL知识解决实际的计算问题,培养了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

4 教学环节紧扣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能激发和引导人们在思想、情感和意志上去探索事物的真相,是学习和创造的重要前提,是成功的先导。

首先,教师在上课之前必须要精心的备好每一次课,设计好自己的教学主题和教学过程,用幽默的语言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只有当学生认为学习是一种乐趣时才能更主动的去学习,才能更容易的接受知识。

其次,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作为辅助的教学工具,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或教学案例制作课件,使教学更具直观性,深入浅出。将原来抽象、复杂叙述用生动的图像和动画表现出来,使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要让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收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和积极探索者,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每个学生以最佳的姿态进入学习的角色,诱发了学生求知的需要,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学习的自觉性,更好的让学生接受知识,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另外,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体验成功的欢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经常采用鼓励和表扬的语言、动作等,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形成学习的内动力,注重教学中的非智利因素的培养。

5 教学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计算机的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层出不穷,学生仅仅依赖于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上,对于书本上的内容,老师应该有所讲,有所不讲,要精心组织每一次实验内容,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思维和想象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在实践中探求书本的知识,从实践中掌握计算机应用的技巧技能,给学生留出独立学习的空间。在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之后,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应用触类旁通、由此及彼的方法去自主地学习一些新的课外知识,使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之后,从容面对层出不穷的新技术,这一能力将使学生终身受益。

6 结束语

在计算机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导演出教学各个环节,始终把提高学生的能力贯穿其中,对学生全面考虑,对课堂整体布局,让学生真正的“乐”在其中,成为真正的课堂主人。

摘要: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中,教师应以能力培养为本位,调整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注重课堂情境的设置;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从学生兴趣出发,强化上机操作技能训练,不断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养。

关键词:课堂情境,自学能力,任务驱动,上机操作技能

参考文献

[1]周南岳.计算机应用基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06.

[2]史娟.计算机教学方法的探讨[J].济南:现代企业教育,2007(14).

上一篇:音乐专业的舞蹈教学下一篇:断路保护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