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级管理

2024-05-05

两级管理(精选十篇)

两级管理 篇1

一、校院两级教学管理体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校院两级教学管理体制是一种新型的教学管理模式。通过调整学校与学院之间的责权利关系,转变学校教务管理部门的管理职能,下放管理权力,调整管理跨度,规范管理行为,使学校的教学管理重心下移,从而形成以学院为办学中心、学校宏观调控的高校教学管理运行新机制。

由于将过去的以学校教务管理部门管理为主体,大跨度地转变为以学院管理为主体,因而在学院教学管理层面上形成了复杂的内部功能结构。校院两级教学管理模式在实际运行中已暴露出一些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对学院教学管理机构的功能定位模糊,责权利不明晰;(2)学院教学管理机构的建设与改革尚未引起学校管理层的高度关注;(3)学院教学管理机构普遍不完整,工作任务繁重,岗位数量严重不足,岗位人员极不稳定[1]。上述问题的出现并长期存在,若不予以高度重视,必然会严重制约高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的健康发展。

二、学院教学管理机构现实状况分析

学院教学管理机构是高校教学管理行政组织总体框架的一部分,具有稳定、等级、服从等行政管理属性。在校院两级教学管理模式下,学院教学管理机构承担着学院整个教学管理工作,担负着学院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实验室建设、实践基地建设等规划性工作,以及教学计划管理、教学工作安排、教学活动实施、课程管理、成绩管理、考务管理、教学检查与教学考评等具体工作。可见,作为校院两级教学管理模式下教学管理工作主要执行单位的学院教学管理机构,是高校教育事业建设与发展的基石。

目前,学院教学管理机构的组织形式在诸多高校还未完善,或缺编少岗,或责权不明,或人员素质低下,导致学院教学管理机构的管理功能、管理能力难以充分发挥,校院两级新型教学管理体制预期的管理效率也难以实现。出现上述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一,主观准备不足,学院的教学管理人员对校院两级教学管理模式尚未普遍适应。就现实而言,学院的教学管理活动还没有完全摆脱原有体制下管理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束缚,学院教学管理人员仍习惯于原先学系管理模式下的被动接受与服从,习惯于对学校教学管理职能部门所下达的有关指令的传达、贯彻与落实。

教学管理重心下移后,教学管理中很多过程性的工作均需要学院教学管理人员主动承担起来,由于业务上的不熟悉或能力上的局限性,尤其在管理教学与服务教学相互关系的认识上,在学校、教师与学生相互关系的处理上,以及在教学管理内容、方式、方法及手段等方面的把握上,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缺乏系统的研究与实践,或多或少还保留着原有教学管理工作体制下的特点或惯性,导致学院层面教学管理的力度大为削弱[2]。

其二,对校院两级教学管理模式缺乏深入的研究,对学院教学管理机构的功能定位模糊,责权利不明晰,职能划分不合理,学院制教学管理的科学运行机制尚未完全建立。由于受长期沿袭的管理模式的影响,在教学管理中校院两级之间既存在许多教学管理职责重叠的区域,产生多重管理问题,也常常出现教学管理中的一些盲区,产生管理脱节现象。因而导致学院教学管理机构的自主管理能力难以充分发挥,造成教学管理整体水平和效率低下。

其三,误读“精简机构、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的蕴涵。精简机构与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是高校提高办学效率的基本价值取向,但精简机构与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的问题始终未能得到科学合理的解决。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急速膨胀,学院层面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量也在快速增加,学院教学管理人员每天都要处理大量繁杂的工作,工作压力巨大,造成学院教学管理机构缺岗现象严重,教学管理队伍不稳定,骨干成员流失现象严重。而教学管理工作又有很大的连续性和专业性,现实已充分表明,教学管理人员尤其是骨干成员的频繁更换,其直接后果必然导致学院层面教学管理工作无法正常运行。

可见,理顺校院两级教学管理之间的关系、健全学院教学管理组织机构、完善学院教学管理机制势在必行。

三、完善校院两级教学管理体制的途径与对策

(一)提升教学管理理念,发挥学院教学管理工作的活力[3]

当前,在高校教育教学、人才培养中大量具体的工作,需要学院教学管理机构去落实;学校教育教学、人才培养中诸多的新情况新问题,需要学院教学管理机构去掌握;学校教育教学、人才培养中的各种困难和矛盾,需要学院教学管理机构去解决。可以说,作为基层的学院教学管理机构夯实了,中层的学校教学管理职能部门及学校高层领导才会踏实和放心。因此,学校高层领导及教学管理职能部门对学院教学管理机构的组织与建设工作,必须建立起一种科学性的理念和建设性的态度,尤其要从学校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分析、考察和认识。

学校的高层领导及教学管理职能部门必须进一步提升教学管理理念,基于现实并立足长远,将学院教学管理机构的组织与建设工作作为学校建设与发展的基石,以积极调动和充分发挥学院在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中的活力。

(二)健全教学管理体制,明确校院两级管理职责

当前,各高校的学院普遍形成了完整的专业群、学科群,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办学层次日益提高,几乎拥有了完整的教学管理、教学建设和教学基础设施管理的责任,并进而要求学院具备面向社会独立开展与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相关的各项服务的能力[4]。这一切无疑增大了学院教学管理机构所从事的管理工作的幅度和难度。因此,高校的教务管理职能部门必须进一步健全校院两级教学管理体制,根据各学院办学规模的大小与层次,建立并完善学院教学管理机构,明确学院教学管理工作的职责范围与权限、学院教学管理人员的目标与任务,建立科学合理的学院教学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并从制度上规定学院教学管理人员的聘用条件、岗位要求和岗位待遇,对尚不熟悉教学管理工作的岗位人员开展有效的培训。这一切都将有助于学院大幅度提高教学管理效率,提升教学管理水平。

如何进一步健全校院两级教学管理体制,明确学校和学院的教学管理工作定位,并建立一套完善的保障系统来使教学管理机制正常运行,将是学校教学管理职能部门急需研究并解决的首要任务。

(三)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稳定教学管理队伍[5]

随着办学规模扩大,学院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量也在快速增加。学院教学管理人员每天都要处理大量繁杂的工作,每天都要面对无数个教师和学生,过强的工作负担和沉重的工作压力,造成学院教学管理队伍不稳定,转岗现象严重。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不是一个简单的适应性工作,而是一种不断解决新问题的创新性和专业性工作,教学管理工作还有很大的连续性,频繁更换管理人员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学校教学管理工作无法正常运行。因此,建立一支求真务实、敬业奉献、开拓进取的高素质教学管理队伍,并把校院两级教学管理机构及管理人员的组织、建设与管理工作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考虑,将有助于提高学院教学管理人员的积极性、提升教学管理水平,使广大教学管理人员更安心于教学管理岗位。

学校组织人事职能部门有责任制定相关管理政策与激励措施,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以进一步落实校院两级教学管理体制,健全学院教学管理机构,明确学院教学管理机构岗位职数及管理人员的任务与目标,并规范教学管理人员行为,促进高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的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佘佐辰.学院“底部”:大学建设与发展基石[J].当代教育论坛,2006,(5).

[2]吴斌,马赛.高效教务管理运行机制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5).

[3]韩月奎.当前高校教学管理的创新研究[J].教育论丛,2005,(3).

[4]荣华,严以谨.改革高校教务管理模式适应教学改革要求[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0,(S1).

校院两级财务管理实施办法 篇2

为深化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提高财务管理效能,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进一步加强学院财务管理职能,根据国家《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和《**大学学院管理办法》,制定本办法。

一、财务规章制度

(一)、学校职责

1、宣传并贯彻执行国家财经法律、法规和政府财务规章。

2、根据国家《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和《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负责制定并颁布实施全校统一的财经政策和财务规章制度。

3、对所属的部门单位执行财经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情况进行监督。

(二)、学院职责

1、遵守国家的财经法律、法规和政府财务规章,执行学校财经政策和财务制度。

2、根据学校有关财经政策、财务制度和本学院具体情况,负责制定学院财务管理的办事制度和实施办法,如经费审批办法、预算管理办法、财产管理办法、内部分配办法、以及建立向院教代会报告经费收支情况的制度等,并报计财处备案。

3、学院不得制定与学校财经政策和财务规章制度相违背的单位财务制度。

二、收支预算编制

(一)、学校职责

1、根据《预算法》和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负责编制学校财务收支预算;

2、根据学校的财经政策,负责核定学校划分给学院的预算控制数,主要包括:教职工工资、补助工资、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事业单位失业基金、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费、班主任津贴、学生奖学金、学生困助学经费、学生活动费、学生社会实习经费、各项公务费和业务费(学费收入11%部分)、师资培训费、教学设备购置费、房屋修缮费、消防费用和院聘岗位津贴等经费。

(二)、学院职责

1、根据学校下切的预算控制数,结合学院其他经济收入,遵循以收定支、统筹兼顾、收支平衡的原则,负责编制包括学院整个财务收支活动的收支预算。

2、学院收支预算应重点安排教学六项费用,保证院聘岗位津贴等人员费用,控制招待费支出在学院公用经费预算支出的3%以内。

3、学院不准编制赤字预算。

三、预算执行过程的管理和控制

(一)、学校职责

1、积极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对预算外资金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做好学费收缴工作。

2、按照预算和事业进度合理安排支出,负责执行“对学院预算实行总量控制,结余留作下一使用”的管理办法。

3、对学院收支的合理性、合法性进行财务监督。

4、加强预算执行情况分析,如实反映学校财务状况。

(二)、学院职责

1、积极组织与专业、学科建设相结合的创收工作,配合学校做好学生学费收缴工作。

2、按照学院预算,负责安排并审批学院预算经费的各项支出。

3、建立并健全“一支笔”审批制度,各项支出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财务规章制度规定的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不得安排无计划无预算的财务开支。

四、会计核算

(一)、学校职责

1、实行一级核算,负责全校资金的调控。

2、领导校会计结算中心负责办理各种渠道各项经费收支往来的核算,负责对不具备独立核算条件的二级核算单位统一实行代理记账,负责对“学校二级及二级以下单位不设独立的会计机构、不设独立的银行账号”的监控。

3、本着“谁的钱归谁用”原则,负责保证对学院各项资金不挤占、不挪用、不改变资金性质,保证学院资金安全和及时用款。

4、负责审核原始凭证的合法性、真实性和完整性,根据真实、有效的原始凭据按实际开支数办理支出,不准以预算数和计划数虚列支出。

5、负责审批学院一次性现金金额5000元及以上、票据金额10000元及以上的借款、报账。

6、倡导“认真、热情、务实、高效”的办事作风,努力提供优质服务。

(二)、学院职责

1、遵守并执行学校一级核算制度,杜绝在校外自开银行账号回避学校财务监督、自收自支、公款私存、私设小金库等财务违纪行为。

2、严格执行学院主要负责人“一支笔”审批制度,防止职责不清。

3、设置财务管理员,统一办理学院的财务事务,提高办事效率。

五、专项经费管理

(一)、学校职责

1、负责按照指定用途统一安排专项经费(包括财政专项和高教附加专项)。

2、负责专项经费的跟踪核算,杜绝非指定项目或用途的支出在专项资金中列支。

3、根据定额或承担的任务,负责将有关专项资金切块到学院。

(二)、学院职责

1、根据学院发展规划和学科建设要求,负责组织专项经费的项目申报,落实相应的配套经费。

2、负责专项经费项目和任务的实施,负责专项经费的安排使用。

3、遵守专项经费管理和核算的有关规定,专款专用,提高专项资金使用效益。

六、固定资产管理

(一)、学校职责

1、根据国家关于国有资产管理的要求,负责全校固定资产管理,以及产权的界定、登记、变更、撤销等管理工作,确保固定资产的安全完整和保值增值。

2、负责统一调配全校固定资产和其他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参照国家规定的定额标准,逐步实行学校固定资产有偿使用制度。

(二)、学院职责

1、负责自行配置学校调配的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资源,包括用房、场地、设施、设备等。

2、遵守国有资产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产权变更、资产处置、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以及改变房屋结构等,事先须经学校批准,并按规定程序办理报批手续。

七、对学院财务管理考核的主要内容

1、遵守执行国家财经法律法规和学校财经政策、财务规章制度的情况,包括学院自身财务制度建设,重点检查违纪违规情况。

2、财务收支预算编制及执行情况,重点考核执行情况。

3、支出结构及经费使用效益,重点考核六项教学经费和教学仪器设备投入占预算支出比例。

4、学院开源节流、增收节支情况,重点考核学院其他经济收入占学院预算收入比例。

职业学校“两级三面”管理模式初探 篇3

关键词:职业学校;管理模式;两级三面

近年来,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兴起,职业学校招生人数日益增多,导致了学校的总体规模不断扩大。原有的单极管理模式在应对这种“扩张”时已是捉襟见肘,因此。规模较大的职业学校采用两级管理模式乃是大势所趋。两级管理是指在学校的管理体系中划分学校——院系两个层级,校级管理单位的任务主要集中在协调、统筹各个院系的管理工作,而院系级管理单位则主要负责第一线的教学管理。在具体的实践中,两级管理又会具有不同的体现形式,不管践行什么形式,两级管理所要实现的提高管理效率的目标都是一致的。

一、两级管理模式实行中的现实问题

职业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建立两级管理体制成为职业学校改革发展的必然,不过,大多数学校对这种管理模式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形式并不是很清楚。首先,这是一个在实践过程中内涵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概念,人们对于两级管理概念本身缺乏清楚准确的把握;其次,每个学校的具体情况不同,所遇到的管理方面的问题也有所差异。这就对两级管理模式的实行造成了一定的阻碍:系部级管理部门应该在哪些方面拥有多大的自主权?系部与其他职能部门应该保持什么关系?职能部门的责权应该如何定位?

一般来说,职业学校现行的两级管理制度主要存在这样一些问题:校系责权利的关系不明晰、相关的规章制度不完善、资源配置不合理等等。我们以柳州市一职校为例,学校在规模日益扩大的同时转变管理思路,采用了校——系两级管理模式。结合以下图表,我们来分析两级管理模式在一职校的践行效果,并从中发现其原因所在。

单纯地从组织结构上看,此职校实行的的确是两级管理的模式,不过就实际的运行效果而言,职能部门与专业系部在某些方面的工作仍是重合的,双方的职责划分并不十分明确。另外,我们也对普通教职员工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目前这所学校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部门间的合作协调性不强,重复性工作严重。绝大多数员工都承认,他们的日常工作需要跨部门的协作(6.2%则认为不需要协作),但是仅有17.3%的员工从未遇到过其他部门配合不积极、不到位的情况。也就是说,大部分员工都会(67.9%偶尔、14.8%经常)遭遇部门间难以协调的情况。对于管理结构的满意程度而言,只有25.9%的员工没有或极少遇到由于管理结构而难以开展部门工作的问题。19.8%的员工对管理层的工作效率非常满意,77.8%则认为效率一般。(2)基层教师的事务性任务繁重。被调查的教职员工中,91.4%能明确自己及其部门的职责划分,只有27.2%的员工每天所做的事情没有超出自己的职责范围。这就意味着,有相当一部分人每天都要从事一些职责以外的事情。(3)反馈和应对机制不完善。只有35.8%的员工认为学校做的定期评审能够较大程度反映部门的实际情况,42.5%的员工认为存在的问题在评审后得到较好的改善。觉得评审结果基本不真实、问题基本没有得到改善的则分别占13.6%和16.0%。50.9%的员工认为。学校管理层在制定政策时多数情况下考虑教职工的意见和建议,16%则认为他们基本不考虑基层的意见。

而在对系部主要负责人的访谈中,我们还发现了这样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实行两级管理之后。职能部门与专业系部的责权利没有明确。大部分原来由职能部门负责的事务性工作都下放到系部,由各个专业系部负责处理。前者负责下达指令、催要档案材料,后者则要服从指令。填写各种材料以便递交。两者之间的关系其实还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职能部门夹在系部与学校领导层中间,一方面难以把握各个系部的发展情况,另一方面却要代替领导层负责为各个系部发展提供指导和服务,经常出现难以协调双方工作的情况。此外,学校职能部门之间的沟通也不顺利,一度出现责任空缺。例如学校的招生工作和学生结业推荐工作没有明确固定的部门负责。招生工作一般由学校办公室等职能部门兼任,而结业推荐工作则主要由基层老师来承担,各个专业系部老师为了自己学生的就业不得不以个人名义与企业打交道,学校在这方面既没有承担责任也没有提供资源支持,而系部能够动用的物力、财力资源相当有限。另外,学校缺乏有效的反馈机制,对于毕业生工作后的跟踪调查主要由班主任单线联系。但是班主任负责的学生数量庞大,因此调查难免会形同虚设。

综合以上调查所得的结果,我们发现教职员工和学校系部负责人反映的问题集中体现在:部系化管理造成的部系权利职能划分不明、重复工作、沟通难;部门之间缺乏协调沟通、效率低下、欠缺责任感、办事程序复杂;管理层不了解基层情况、行政措施不很合理、对青年教师不够关心等几个方面。可见。两级管理模式在这里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或没有获得适合的实践形式,校级领导层、职能部门、专业系部三个方面在权利的划分中构成了某种程度上的抵触。在具体落实两级管理模式时,我们必须以妥善处理三者之间的责权利关系为重点,并对上述种种因素作出全面的考虑。

二、“两级三面”概念的具体释义

“校系两级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管理模式,其复杂性不仅表现在“权利下移”所带来的人员冗余等问题上。还涉及更为复杂的行政处室的调整。以及行政处室与系的关系。要完善两级管理中各个管理单位的责权利关系划分,就必须明确各个管理单位在学校的整体管理体系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下面是单极管理模式的简易图表。从中我们可以更为清楚地看到管理层的权力和职责。

在单极管理模式中,职能部门被包含在管理层中。下辖于校长团,接受决策层的直接领导,它们对基层具有指导权和指挥权。在规模较小的职业学校中,由于管理幅度不大、复杂程度有限,单极管理模式显示出了较高的效率和良好的效果。但是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仅由职能部门承担管理工作,显然无法实现面面俱到,部门之间沟通交流不畅的问题也会暴露出来,对管理工作本身构成阻碍。

二级模式是在学校规模不断扩大情况下的最佳选择,而采取此种管理模式的关键就是要摆正职能部门的位置。“两级三面”这种模式贯彻的依然是两级管理的精神,不过在具体落实上就职能部门和专业系部的职责权关系作了特殊的处理。在这一模式中,决策层、职能部门和专业系部构成了管理体系的三个方面。三者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由上图可以清楚地看出,所谓“两级”就是指以校长和副校长组成的决策层和以职能部门及专业系部平行共同构成的管理层。前者作为一个管理单位代表学校整体。后者则是对学校各个方面实施具体的管理。所谓“三面”就是指决策层、职能部门和专业系部作为相对独立的管理单位各自担当一面,开展相对独

立的工作。决策层可以对职能部门的工作方向和重点进行指导,但是不应该过多干涉其具体的工作方法和进程:职能部门的主要职责在于监督各个专业系部的运行,对相关项目的开展进行跟踪调查,定期对运行状况进行检测和评估,并适时向决策层报告;专业系部的职责在于管理系部内部的各项事务,工作的重点在于教学与培训。同样,系部也需要适时直接向决策层汇报工作,其年度的工作计划和校级项目的申请需获得决策层的批准。在各个专业系部的运行过程中,决策层不应该加以干涉,但是可根据职能部门及相关专业系部的报告提出否定性意见,即对于运行不当的方面发出批评、责令改正或取缔的指令,以及在涉及学校的发展方向和重点上提出建设性意见。

整个分工遵循的原则是“行内做事,行外监督”。各个管理单位应该专职从事自身最为擅长的工作,对于不熟悉、不了解的方面应该主动放弃指导、指挥的权利。为了保证质量控制,在放弃指挥权的同时应该加强监督、监测的力度和权重。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管理上最根本的问题恰恰是原来的管理层(决策层和职能部门)无法全面把握和控制学校各个方面的情况,对于基层的事务越来越缺乏了解。在实行两级管理。引进专业系部之后,将原来的管理层一分为二,其中的职能部门下放为一个与专业系部平行的相对独立的管理单位,形成三个管理层面,这样才有可能发挥两级管理的优势。我们知道,“管理”不限于指导、指挥。还包括监督、监测以及咨询、反馈。一个良性的管理体系应该在其内部形成制衡的力量。制衡效果的形成,正是源于系统强大的监测与反馈功能,而这个重要功能则是由指挥权力的职能部门来执行。职能部门的监督主要是针对教学质量、专业情况、就业及思政状况等方面进行。作为监督的结果,应该产生相应的评估报告。重点指出相应专业的相应方面的发展状况和潜力。各个专业系部也应该对自己的内部运行状况进行评估,以便为自己提交的报告和申请提供材料证明。

以上只是就三个管理层面的职能进行了粗略的划分。在明确这三者之间的大致责权关系的同时,可能会产生一个问题,即三个相对独立的管理方面如何实现良性的互动协调?以前。管理层与基层的协调主要依靠职能部门。但是在上述模式中,职能部门也处在被协调的范围之内。因此,协调功能似乎不能由整个职能部门而应该由系统的某个特殊部分来承担,这将有待于在接下来的管理实践中进一步加以总结。

三、“两级三面”管理模式的特点

“两级三面”管理模式在两级划分上延续了两级管理的本质,在三面的构建上则具备了两级管理的基本结构。以柳州市一职校为例,据调查,管理体系中存在的最集中的问题就是部门之间责权利关系不清楚、协调性不强。其根源就在于职能部门的位置没有处理好。延续之前讨论的话题,再结合协调性,我们来看看“两级三面”管理模式的优势所在。

从上图可以看出,三个管理层面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重叠的部分就是某些能够使得三个管理单位不至于松散的关键因素。可以说,职能上的相对独立而组织上的不完全独立是“两级三面”管理模式的一个重要特点。

部分①表示校长办公室。这个特别的部门应该隶属于决策层,是决策层的内部职能部门。它负责协助决策层收集和整理其他管理单位的报告和请示,做好各种决策层内部讨论和决策的记录及结论发布,负责各个部门相关材料的备份存档以及涉及多个部门的活动协调。这个部门不对管理单位负责,也不具备指导职权,只是负责决策层指令的发布和回收反馈的机构。一般来说,各个职能部门应将自己的活动计划提前汇总给办公室,让其负责检查是否存在冲突。办公室发放通知给相关部门,以便各个部门及时了解全校活动的某些具体情况,及时进行核对和协调冲突。另外,校长办公室还为所有咨询者提供各个部门的具体职责。或某件事应该找哪个部门解决等诸如此类的信息。

部分②代表各个专业系部的职能岗位。目前柳州一职校教务、政教、后勤等职能部门在每个校区都派遣一个办事员。但是由于职能部门和各个专业系部的职权没有分清。办事员的协调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针对这个问题。“两级三面”模式作了相应的改善,确立了一种新的设置。即在每个专业部都设立与职能部门相关的行政岗位。这些岗位将由各个相关的行政部门派出自己的职员担当。这就意味着,各个专业系部在行政事务上就不需要再花费大量的精力。各个专业系部涉及职能部门的所有的行政事务都由相应的职员处理,他们熟悉对应部门的程序操作,处理行政事务较为方便,而且由于职位设置在各个专业系部,相应的职员亲临系部的运转。更了解系部涉及相关行政事务的情况,完全可以完成这些事务。处于这个岗位的职员有着双重的身份:职能部门和专业系部的职员,因此,职能部门有权委派和收回该职员。并且必须要保持有一个自己的职员在此岗位上。专业系部有权取消某一职员担当该岗位的资格并要求相应职能部门重新派遣职员。此时职能部门必须积极配合。如果职能部门有异议,可向决策层提出,并由其协调处理。在达成协调结果之前,职能部门在此一问题上必须优先实现专业系部的要求。这一个岗位的工作同样接受职能部门的监督和评估,但主要由专业系部给予成绩考核。至于专业系部的哪些方面应该设置这样的岗位。取决于职能部门与专业系部之间事务上的密切联系与否。

部分③表示管理各个专业系部的副校长。原则上,决策层不应该对各个专业系部的内部事务进行干涉。但是需要对它们的申请或建议进行审查。各个专业系部的重大事务都需要获得决策层的肯定,因此一般首先需要呈报给相应的副校长。主管副校长们负责组织相应的讨论,对相关专业系部的提案、建议和申请进行审核,在协调专业系部与决策层的关系上发挥其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周清明,校院两级管理模式的构想,中国高等教育,2006(6)

[2]马建明,高职院校构建院系两级管理体制的策略[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4)

[3]杨泉良,对高职院校‘校系两级管理’的思考[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

两级管理 篇4

新时期高校管理模式总是面临着不同的挑战,在发展中不断寻求新的变革。在新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高校提出了“以院办校[1]”、“院为实体[2]”的管理理念,这相对于之前校级管理层主导的管理模式,是一轮新的尝试。越来越多的院系主导,意味着从人才培养到科研工作,院系作为实体有了更多的自主权,校级管理部门越来越多地承担引导者和智囊的角色,而在这种变革中,校、院两级的管理角色相较以往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这种背景下,如何重新梳理校、 院两级管理角色定位,对于提高管理效率、转变管理模式、形成互助共赢的局面是十分重要的。

二、教学运行管理的现状及改革方向

高等教育的核心和高等学校的首要任务就是人才培养,而在整个高校职责范围内与人才培养息息相关的,是整个教学管理工作。教学运行管理是教学管理中最核心,最重要的管理[3]。教学运行管理工作从工作流程上囊括了注册学籍、课程安排、考试安排、成绩审核等一系列事项;从主体上包括校级教学管理部门、院级教学管理部门、教师、学生和其他管理部门等。因此教学运行管理工作具有事项繁杂、覆盖面广、 涉及人员主体范围多等特点。

在当前高校中,教学运行管理模式普遍为学校教务处主导。以我校现实情况为例,从注册学籍、全校所有年级的课程安排、考试安排、成绩审核的事项教务处都由办公室、特设专岗专人统一处理;而各院级教学管理部门则主要负责教学计划上报、日常教学活动核查和具体到个体层面的学生学籍、学业管理工作。 在大量基础教学管理活动由校级教学管理部门主导的模式下,在教学运行管理过程中极易造成各类“冲突”发生。教学运行管理的顺畅和科学进行,直接影响了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为了减少这些冲突的不断产生,有必要在新时代背景下,在“以院办校”、“院为实体”的管理理念之下,对校、院两级教学运行管理角色进行重新分析和定位,这有利于缓解矛盾,解决问题。

三、新时代背景下校、院两级在教学运行管理中的角色定位

(一)校级管理部门

1.管理理念倡导和规则规范制定。教务处,作为校级教学管理的实现部门,要能够从宏观层面把握教学工作的重心,积极倡导新的管理理念和从实践中研究、制定新的规则、规范,从顶层设计的角度为教学运行管理过程中的各类问题提供解决方案,从而更好地指导和服务于教学运行管理工作。作为校级部门,应该从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4],不应该将工作重心放在操作性的课程安排、考试安排等问题上。而且事实也证明,作为校级管理部门,校教务处在直接处理这类直面师生的事物上,更容易引发矛盾和产生失误。

作为管理理念的倡导者和规则规范的制定者,教务处应该从以往的“冲突”中吸取经验,要充分调研和了解在管理范围中各类主体的需求,要明晰教学运行管理工作的本质不在于管理,而是服务。以学生和教师为根本,不断推行服务意识,践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从而推进教学运行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

2.协调者、调配者与监督者。教务处作为校级管理部门,应该能够做好各院级、各教辅单位之间的协调者的角色。在出现问题的时候,能够起到推动、协调和辅助作用。这种沟通协调并不局限在校级和院级的教学管理部门之间,还体现在作为校级管理部门,协同学校其他各相关部门,去推动整个教学运行环节的顺畅运行。

其次,对于教学资源的管理和分配,一方面教务处应该有宏观调控、资源分配的权限,从整体角度做到总量控制、院系均衡,使得教学资源能够更加合理、 科学地配置和使用;另一方面,教务处下发一定的教学资源,让院级管理部门有着更大的自主权,也能充分调动院级教学管理部门的工作能动性和积极性。

再次,作为校级层面的管理部门,教务处更应该从监督者角度作为教学运行质量保障的支撑。在院级安排的教学活动中,若是缺少了监督和检查,那高校的教学成果就得不到根本的保障。并且从校级角度, 通过长期的质量控制和监督,形成连续的数据记录, 也有利于从数据支持角度,去发掘教学运行中的问题,从而为改革提供方向性指导。

3.提供现代化的系统支持。除了制度设计和协调、 调配和监督功能以外,校级教学运行管理部门另一项重要任务,是为整个教学运行管理环节提供现代化的信息系统支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高等学校教学运行环节的顺畅和科学运行,离不开信息化系统。而教务处所提供的系统支持,应该包含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功能全面:信息系统应该能囊括从学籍、课程、考试等教学运行管理的各个基础方面,功能全面且集成在同一个系统中;(2)权限分级:信息系统可以做到精密的权限分级,校级教学管理部门根据教学资源进行统一配置,根据业务分工和单位类别进行不同的操作权限设置;(3)数据记录:由于教学运行基础数据繁多且直接面向学生和老师,因此系统应该有数据的记录功能,这样能够便于问题复盘,同时海量数据的记录也能为教学改革提供根本的数据支持; (4)信息反馈:作为校级管理部门,如果不能充分接纳教师和学生的意见,那么在政策推行过程中其现实价值就会大打折扣。因此,信息系统应该有信息反馈功能,建立完善不同主体的诉求机制,能够使得意见反馈机制顺畅。

(二)院级教学管理部门

1.日常教学活动安排。在院为实体的教学运行管理模式之下,教学运行中的基础环节———日常教学活动的安排,应该由院级教学管理部门承担,其包括学籍学业、课程安排、考试安排等与教师和学生最息息相关的环节。作为院级教学管理部门,具有和教师、学生直接接触的优势,因而更能体察教师和学生的基本需求,并直接协同专业系、课程组去负责教学任务的审核和专业建设。更能够从实际出发,去安排和组织各类教学活动:例如一名任课教师在本学期的课程安排,在院系直接安排的前提下,比较能够综合体察到教师的科研分配、实际生活困难等需求,从而更加合理地对教师课程时间进行安排,更能体现“以人为本” 的服务理念。除了日常活动的安排,院级教学单位本身也应该佐以定期的抽查或者复盘手段,从而在根本上实现院为主体的教学运行模式。

2.上传下达的“沟通桥梁”。院级教学管理部门,作为校级管理部门和师生关系之间的沟通桥梁,要充分发挥其上传下达的作用。一方面,能够及时将校级层面的指导理念、改革政策准确、及时地传达给教师和学生,确保各类教学改革、政策举措能够快速、有效地传达到师生中去,形成渗透效应;而另一方面,院级教学管理部门也能够以更贴近的角度去充分听取教师、 学生关于教学活动的各类意见和建议,综合、反馈并协同校级单位进行调整、改革,去积极引导教师、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教学制度指定和改革中来,促进整个高校教学管理活动的顺畅、平稳进行。这样一来,校级管理部门与教师、学生之间不再是分散的个体,而是通过院级的教学管理单位的有效连接,形成了完整的沟通回路,信息传递顺畅、有序、快速。

3.有效反馈。院级教学运行管理部门,在新的角色定位下,因为掌握基本的教学活动安排,因此掌握了教学管理活动中第一手的数据和资料。除了系统化地去整合、提供数据,院级教学管理部门也应该协同校级部门,去分析、研究这些基础数据,及时发现现有运行模式中的各类问题,以“大数据”的角度为教学质量的提升和教学改革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

四、关于校、院两级管理角色定位的进一步思考

以上对于教学运行管理环节中校、院两级的管理角色进行了重新的梳理,而总体来看,其核心在于校级管理部门更着重于制度设计、宏观调控和服务支持上,而院级管理部门其工作重心在于日常教学活动的管理和协调、反馈,此角色定位是落实院为实体,促进高等教育管理改革的着力点和重要抓手。此项角色的重新梳理,对于教学管理改革有着积极的意义:第一, 从根本上落实了管理重心下移,突出权责明晰,校级和院级教学管理部门各司其职,并且充分利用既有优势,发挥其在管理理念中的长板,为新时期高校教学运行管理开创新的局面提供基础;第二,在新的角色定位上,除了教学运行的日常活动环节,也提到了校级和院级管理部门在对于数据的共享和利用上,这些基础数据的利用,是教学质量的提升以及未来教学运行改革的基础支撑,最终有利于形成合作、共赢的有力局面。

本文所提的角色重新梳理,并不是对于当前教学运行模式的整体摧毁和重新构建,更多的是对于当前工作模式的更为科学、合理化的再分工。从管理学原理来看,采用校、院二级教学管理模式,增加了管理层次,大大提高了管理和运行的效率。校级教学管理部门起着导向性、调配性和服务型的职能,而院级教学管理部门起着实践性、协调性和反馈性的作用。二者各司其职,通力合作,才能保障全校教学运行管理工作稳定、有序、高效地运行。角色的梳理是改革实现的第一步,如何真正能够形成科学、有效的两级管理模式,并推行于高等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值得更多地思考和研究。

参考文献

[1]蔺兵兵,郭秀颖,等.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运行管理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冶金教育,2008,(1):73.

[2]胡海涛.高校教学运行管理中的冲突研究[J].中国轻工教育,2010,(2):45-47.

[3]陈悦,孙文元.校院两级管理体制转变中的学院教学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5,(7):37-40.

两级管理 篇5

一、学生工作管理机制缺乏活力

要使校院两级管理体制下的学生工作更有活力,充分调动学工干部的积极性,必须有相关的激励政策并制定出具体的管理细则,在用人体制上要形成竞聘上岗、劣者淘汰的环境氛围。一些高校学生工作管理部门也在试行一系列的管理措施和规定,但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学生管理部门出台了很多管理制度和措施,但是并没有形成规范的管理体系,有些制度制定了但没有得到认真执行,工作中部分管理人员对自己的工作内容不熟悉,并有“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懈怠思想;由于学工人员待遇低,同时缺乏职业认同感和成就感,使岗位缺乏吸引力,部分学工干部不能把全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学工干部岗位管理职责没有根据新的管理要求进行更新,对于出现重大工作失误和突出贡献的也没有明确的奖惩办法,学生工作管理机制中没有很好的体现工作质量的差别;同时学生工作评估体系没有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进行完善,与新的管理体制对学生工作的要求不相适应。

二、学生工作队伍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

高校学生工作水平的高低与学生工作队伍的能力和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教育,科技文化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学工干部的参与,各二级学院根据校院两级管理体制要求,已设立了相应的学生工作管理部门和配备了学生工作管理人员。由于学工干部大部分都比较年轻,学校对学工干部的培训普遍不够,同时还存在着队伍结构不合理、人员流动性大、业务素质不高、缺乏创新精神等问题。有效的的激励机制,严格的约束机制的缺乏,个人发展的“进口与出口”问题得不到相关政策的保障,也影响着学工干部积极性的发挥。再加上部分学工干部没有主动为学生服务的意识,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和手段,面对庞大的学生群体和日常事务只是疲于应付,很难提高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不能适应学校学生工作管理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三、校院两级管理体制下学生工作模式改革探析

1、转变思路,明确职责,强化院级管理

校院两级管理体制下的学生工作模式应适应新的工作体制推陈出新。校级学生工作管理部门,应该是进行宏观控制与指导,强调的是统一管理,而学院学生工作管理部门主要是落实工作,具体执行全年学生工作目标任务。校级学生工作管理部门,应根据本校学生工作特点,全面规划学生工作任务要求,负责检查、督促和工作评估。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校级学生工作管理部门,应相信基层的工作能力和充分依靠基层开展工作,理顺校院两级管理的关系,明确工作职责,不要过多地干预。在加强宏观指导的情况下,尽可能多地下放学生工作的具体管理权利,否则既会影响校级学生工作的宏观控制,又会影响学院学生工作的正常开展。二级学院的学生工作主要是根据学工部的工作要求来具体开展,在开展具体工作的`过程中要结合学院实际,学生特点,专业设置等情况来实施工作计划。学院学生工作在新的管理体制下,一定要有创新的观念、独特的思路和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并有一套保证工作顺利开展的运行机制。

2、提升管理水平,加强学生工作管理队伍建设

学生工作队伍在学校发展中对维护学校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提高学工干部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是学生工作队伍专业化、专家化、职业化的关键。在校院两级管理体制下,学生工作主管领导对学生工作的重视不能仅仅放在口头上,而应从理顺学生工作管理机构入手,从实际出发增设管理部门,选聘学工干部,优化学工干部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学工部应根据学校统一要求,对学工干部的职称、职务的晋升,校内人员选拔任用,转聘为专职教师等方面制定合理的政策,以保证学工干部的合理流动,增强学生工作队伍的活力。进一步加强对学工干部的培训,使他们具备在当前形势下充分利用现代的技术与手段顺利开展学生工作的途径和方法;要求他们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在继承传统的工作模式的同时,顺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创新工作方式;根据学校学生工作要求以及学生的特点,转换工作思路,摸索出一套可行并富有成效的工作模式。

3、通过学生工作评估,促进学生工作质量提高

在校院两级管理体制下,可以通过学生工作评估,来作为考核二级学院学生工作管理成效的重要手段,以促进学生工作质量的提高。高校学生工作评估是对二级学院学生工作进行全面的分析、判断和认识,是评定优劣并以此作为奖惩的重要依据。通过学生工作评估,对二级学院全年的学生工作情况进行定性和定量的综合考评,综合分析考核结果,不仅可以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还可以找出学院学生工作存在的差距,促使各二级学院改进工作的方式方法,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完善工作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学工部还可以根据学生工作考核的结果与激励政策相挂钩,对二级学院进行形式多样的奖励,对于工作中表现突出的集体和个人进行奖励,充分激励学生工作干部的干劲,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学生工作的水平。对于学生工作评估排名落后的学院,给予相应的惩戒,促使他们采取措施,提升工作业绩。

4、构建和完善学生工作服务体系,强化就业指导和心理健康教育

两级管理 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 院系两级管理体制 改革 问题

[作者简介]寇宝明(1959- ),男,西安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学管理与质量控制。(陕西西安710077)

[课题项目]本文系陕西省2008年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立项课题“创新高职学院两级管理体制机制的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SJG-GZ080029)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985(2009)35-0011-02

近年来,许多高职院校为了增强办学活力,对院系两级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分析这些问题,从中寻求高职院校院系两级管理体制深化改革的途径,对高职院校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一、高职院校院系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

1.止于两级权限职责制定,迷于职教学术权力发挥。在高职院校中,教师拥有充分的学术权力是其对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性与创造性持久发挥的保证,这一权力是否有效发挥是判断院系两级管理体制改革是否有效的重要标准。然而,一些高职学院将院系两级管理体制改革简单地理解为院系两级在人、财、物原有管理内容上的分权和系、处干部竞聘上岗,以及两级权限下新的职责制度的制定,而忽视了作为办学主体的核心力量——骨干教师的职教学术权力在根本制度上的建设与发挥。因此,现有的管理体制重管理干部岗位竞聘,轻专业带头人及骨干教师的选拔与培养,致使骨干教师涌向管理岗位,影响了专业建设和骨干教师的培养工作;重教学任务完成,轻职教科学研究,影响了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和教学改革的积极性;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缺乏教师的参与管理,影响了教学改革工作的开展。

2.工于群体之间的分配差异,失于个体差异的激励倾斜。随着多年来分配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入,利益分配作为调动教职工积极性、创造性的激励支点,正在由不同群体之间的差异,向少数个体业绩优异者倾斜。对业绩优异的个体激励的重视程度,影响着激励机制的形成。然而,一些学院只重视教师与管理人员之间、不同职称的教师之间以及不同级别的管理人员之间的分配差异,而忽视同一职称的教师或同一级别的管理人员之间不同业绩的分配差异。这种分配机制对个人贡献突出者不作奖励,对职级高的群体激励力度不够,同时也使职级低的群体不是为取得优秀业绩作努力,而是为到什么群体、什么职级岗位作努力,从而弱化了教职工改革创新的深入性和广泛性。教师职业具有创造性的特点,不重视个体之间所做贡献的差异是多年来分配制度建设中的顽疾,这一问题在当前分配制度建设中仍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3.思维习惯与行为定式难以破除。在院系两级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有些院校面对出现的新问题,将新制度与新措施束之高阁,难以破除原有的思维习惯。如有些院校会选取一些单位作为院系两级管理体制改革的试点。这些试点单位本应是对新政策和新措施进行试验,但有些试点单位并不清楚改革内容,把新旧政策与措施混同;还有些高职院校对于新制定的政策和措施并未经过试验就仓促出台,这些都不利于院系两级管理体制的改革。教职工关心的事情,也是院系两级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但在评选优秀教师、选派新的工作任务和晋级晋职等过程中,有些院校仍沿用举手、画圈等原有的办法,体现不出改革的创新之处。一些学院有了较好的新的激励制度方案,甚至颁布了新的奖励制度,但在面对教学改革和教学科研中成果突出的单位或个人时,又认为条件不成熟,不予兑现,挫伤了教职工改革和科研的积极性。

4.体制改革的保障机制乏力。一些院校对院系两级管理体制改革缺乏总体设计,对改革的总目标、阶段性目标、工作任务和保障措施没有形成明确的认识,改革过程中,难以进行有效的检查督导和调控。有些高职院校虽有较为详细的改革计划,也对改革过程进行了监督检查,但对出现的问题不能进行及时地纠正,改革也因此难以有效地推进。

5.对进一步改革迷航。有些院校对院系两级管理体制改革中应解决的基本问题认识不清,激励制度没有形成或没有施行,或激励政策力度较小未产生明显的作用,改革没有将教职工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改革中沉睡的问题得不到解决或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改革体制没有实质上的创新,改革难以推进和深化。

二、高职院校院系两级管理体制改革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总的来说,高职院校院系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对改革缺乏深刻的认识、细致的规划和认真的实践。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缺乏对院系两级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设计。院系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发展的总目标确定以后,实施的关键在于阶段性目标的逐步实现,如果总体设计中阶段性目标不明确,各系、各部门很难有效地制定和实施各自的阶段目标和工作内容,也难以制定目标完成的考核依据、衡量标准及奖惩措施。如果对改革的发展趋势、改革中各阶段出现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案缺乏充分的准备,会影响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如果总体设计不明确改革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如所制定的政策和措施的着力点、完不成阶段任务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改革依靠的中坚力量、如何制定更好地发挥这些力量的有关措施和政策等,改革很难有实质性地推进。

2.不重视院系两级管理体制的建设。改革需要一定的条件,激励措施的实施和激励制度的形成有助于改革体制的形成。如果不重视改革体制的建设,改革将流于形式或流产。高职院校院系两级管理体制的改革有利于高职院校和师生员工的发展。然而在改革实施中,有些人因思维定式和行为习惯的改变而对改革心有余悸,有些人因利益关系将发生变化而对改革产生抵触情绪。院系两级管理体制改革的体制建设就是要鼓励人们欢迎改革、参与改革并在改革中做出贡献,除了全体教职工共享改革成果外,及时对贡献突出的个人给予褒奖和激励,以此调动教职工参与改革的积极性。

3.对院系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存有认识误区。一些院校误认为院系两级管理体制的改革是一家独秀的改革,没有兄弟院校成功的例子可以借鉴,这种认识使人们产生了过多的畏难情绪。事实上,许多高职院校都已开展过院系两级管理体制的改革,这些改革中有一些好的做法值得借鉴。一些院校误认为与院系两级管理体制改革紧密相连的教学改革是原创性改革,并产生了畏难情绪和小步求稳甚至安于现状的心理。其实,对许多高职院校尤其是对非示范性高职学院来说,教学改革是按《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若干意见》中规定的内容和项目进行的,不是自己在独创,而是早已有许多院校进行过类似的教学改革。改革必须按规定的内容、规定的时间、规定的路径进行。有的院校误认为激励制度的改革条件不成熟,理由是学校收入有限,这种认识使激励措施举棋不定,方法单一,收效不佳。事实上,用于激励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既有物质激励,也有精神激励,对激励制度的改革,视野应更加宽广,办法应多种多样。

4.没有将体制改革目标与教学改革目标联系起来。一些院校在改革中只重视院系两级管理的权限界定与职责划分,没有将教育教学改革的任务与院系两级管理体制的改革紧密结合起来。总结改革时,过多地关注权限的划分及人员的安排,而很少关注其在教学改革的目标完成情况中的作用。在判断院系两级管理体制改革的成败时,只注重判断改革中人、财、物的划分是否合理,而忽视了其与教学改革之间的联系。这种做法不仅使高职院校院系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失去科学评价的依据,而且陷入了人、财、物权限难以界定和相互攀比的纠纷调整之中。

三、高职院校院系两级管理体制深化改革的途径

为了增强办学活力,提高办学质量,必须解决高职院校院系两级管理体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为此,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其进行深化改革。具体的改革途径如下:

1.进一步明确高职院校院系两级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院系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就是要使系部成为办学主体,使其根据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形成灵活的运行机制,并进行创新和变革。改革的具体目标有:(1)建立以系为主的院系两级管理体制。给系部一定的办学自主权,使其独立行使教学、科研、社会服务职能,拥有人事管理、学生管理、财务管理、就业服务、对外交流等方面的权力,成为自主运行的办学实体,并承担相应的责任。(2)促使院级管理部门的职能和管理方式发生转变。在新的管理模式下,院级管理部门的职能由直接控制管理转变为间接调控管理,管理方式由过程管理转变为目标管理。(3)促使高职院校教师学术权力的有效发挥。系部拥有办学自主权后,为其管理职能和教师学术权力的有效发挥提供了保障。院系两级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目标是调动校内外教师(包括教授、专家、学者、骨干教师、企业兼职教师等)参与高职院校管理与决策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在院校管理与决策中的作用。(4)促进教师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的充分发挥。通过实施新的管理制度,激活学术权力要素的机制基本形成,教师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办学活力日益增强。

2.了解高职院校院系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发展的过程。目前高职院校院系两级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是:院系分权—建立目标管理制度及激励约束机制—对管理者及教师进行有关职业教育改革和创新的教育培训—以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为核心的专业、课程建设的引领、督导、评估、激励等管理体制的建立与健康运行。改革过程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为目标,即改革过程的前两部分;第二阶段是以激发教师的创造性为目标,即改革过程的后两部分。教师的积极性容易激发,但难以长久维持。高职院校办学活力要依靠教师创造性的发挥而增强,但创造性并不一定随着积极性而产生,如何促进教师充分地发挥创造性是院系两级管理体制改革的难点。高职院校院系两级管理体制的改革要把重点放在促进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激发、保持和提高上。

3.明确高职院校院系两级管理体制改革中须解决的问题。高职院校院系两级管理体制改革中必须解决的问题主要有:(1)界定院系两级教学管理责权,使系成为办学主体。(2)分权后院级教学管理部门的管理职能和管理方式如何转变。(3)分权后系级管理权力使用方向——如何保证权力用于有效实施教学改革和发挥教师参与院校管理与决策的积极性。(4)如何调动教师积极性,使其较好地发挥学术权力。建立并实施激励机制和评估机制,确定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科学组建教学团队,明确专业建设的任务并赋予一定的职责和权利。(5)如何激发教职工创造性。这需要以先进文化、先进办学理念、教育培训、榜样支持、制度激励等要素营造创新文化氛围,从而激发教职工的创造性。(6)改革的评价与考核。教师的积极性是否被调动、创造性是否被激发是判断院系两级管理体制改革是否有成效的重要标准,其评价点是专业、课程建设是否按照高职教育教学的各项改革要求进行,学生职业能力结构是否优化,就业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否增强。(7)制订规避、调控教学管理体制改革中的冲突与迷航的措施及预案。对改革的目标和任务,要始终坚持,时常对照,以避免改革迷航。

4.明确高职院校院系两级管理体制改革举措的着力点。实施以系为管理重心的院系两级管理后,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重担落在教师肩上,需要由教师群体不断地研究、改革、实施。如何激励教师学术权力的有效发挥就成为改革的关键。因此,调动教师积极性和激发教师创造性就成了改革的着力点。这就要求我们构建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管理体制,激励是为了保证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约束是为了保证系部正确使用其权力。要通过制定与实施目标管理制度、约束激励制度、学习培训制度以及督导、评估、考核等制度,实现从过程管理到目标管理的转变,从身份管理到岗位管理的转变,从被动沿袭传统教学到持续推进教学内容和方法创新的转变。

5.建立调动教职工积极性的机制。要制定并实施以激励、约束相结合的激励政策和目标管理制度,并对管理者及教师实施以新的两级管理制度及模式运行为内容的研讨、培训,以便付诸施行。实践中要注意从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建立多元激励机制:(1)尽可能地实施量化考核制度。对教学部门和教师个人的教学、科研、改革三方面工作成果的数量和水平,尽可能实施量化考核。改凭印象、喜好投票“评”先进为依据考核标准“算”先进。实行初期,考核标准易粗不易细,其内容应包括教学、科研、工作三个方面。(2)建立分配来源保障机制。在不影响教师与管理人员的分配数量及其比例的基础上,另辟一块分配金,用于对系、部门的科研与改革工作任务的数量与质量完成情况的激励。(3)完善精神激励和学术激励制度。教师是最渴望满足其精神需要并实现其人生价值的职业之一。应根据教师职业特点,在学院改革发展中,设计施行能促进教师实现人生价值的激励制度,其内容与形式包括“模范教师”“教学能手”“教改能手”“科研能手”等荣誉称号,以及等级立功、嘉奖等荣誉激励。或是对需激励者给予新课程主讲、新教材编写、新项目责任人等工作安排。这类内容与形式,既是对授予者本人的激励,也是对他人的榜样支持。

6.建立激发教师创造性的机制。激发教师创造性机制的建立,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抓好组织机制建设,重视专业带头人的竞聘,组建好教学团队。(2)组织培养教职工创新能力的学习与培训,以便教职工掌握相关的基本知识,能运用创造思维、创造技法和创新技能投入改革实践。(3)在制定相关制度的基础上,加强学习、训练与实践,营造促进创新的氛围。(4)按专业建设发展规划考核教学改革任务及目标的完成情况,评价创造性工作成果。(5)关于如何有效促进教师发挥教育教学改革创造性的问题,可以加强校内外学习、考察、总结和交流工作,以课题、论文、报告等多形式展示创新成果。

7.加强院系两级管理体制改革的组织协调工作。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院系两级管理体制改革要与教学改革紧密结合。可将教学改革三年规划的阶段目标作为院系两级管理体制改革效果的观测目标,使其与教学改革联系起来,既利于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也利于对院系两级管理体制改革进行监督与评价。(2)组建院系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和教学改革督导机构,对各系、部门的改革进行监督。(3)加强高职院校教学改革与发展规划的考核评估及总结工作,奖惩措施要定期、及时,全面兑现,不断总结新问题,不断推进高职院校院系两级管理体制的改革。

总之,院系两级管理体制的改革有助于增强高职院校的办学活力,改革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些问题,但问题是暂时的,也是可以解决的,深化高职院校院系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在于深入、广泛、充分地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

[参考文献]

[1]陈国锋.高职院校二级管理:运行现状与发展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33).

[2]眭依凡.大学校长的教育理念与治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整合校院两级学生记者队伍管理研究 篇7

基层一线是新闻报道永不枯竭的源头之水, 扎根群众才能打动人心。对于高校而言, 学生记者来源于学生, 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想是最有价值的报道素材, 只有对各级各类学生记者队伍进行有效整合, 下大力气锻造一支能打硬仗的优秀学生记者队伍, 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独特的优势, 写出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鲜活报道, 担负起解读方针政策、引导舆论监督、服务广大师生的重要责任。校院两级学生记者队伍的整合管理已成为高校当前的一个迫切需要研究的新课题。

1 高校学生记者队伍管理现状

根据调研, 笔者以天津市8所本科院校的学生记者队伍为样本, 做过相关研究, 他们校园媒体的学生记者队伍少则十几个、多则几十个。其中, 包括校级宣传媒体的学生记者队伍和院级宣传媒体的学生记者队伍。在组织机构上, 各高校校报、校园广播、校园新闻网等的记者队伍由校党委宣传部统一管理;校级各部门如校团委、学工部、研工部等的记者队伍由该部门独立管理;各学院以及院级社团的记者队伍由该学院统一管理。在人员素质上:缺少业务学习培训, 新闻敏感性和业务知识储备不强、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在宣传效能上:分布不科学, 没有统一的管理制度, 独立运作, 各自为战, 各扫门前雪、分割校园信息现象较为突出;对待重大新闻的统一指挥、统一调度, 配合整体作战的力度不够, 新闻报道盲目重复现象严重。

这样一支支离破碎的队伍、这种“多家主管”的管理体制已经远远地不能适应现代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需要, 创新管理模式迫在眉睫。

2 创新学生记者队伍整合管理新模式

笔者建议成立高校新闻中心, 由校党委宣传部统一管理。整合现有的各部门、各学院的记者队伍, 锻造一支统一管理的、思想政治觉悟高、业务能力强、高效精干学生记者队伍。

2.1 整合并非简单合并

所谓整合, 是指把支离破碎的个体重新组合到一起, 从而形成一个放大了的整体。而锻造, 则是把一个一个有生力量在熔炉中冶炼之后融合到一起, 形成一个全新的事物。我们要锻造的这支队伍就是这样一个性质的队伍。

2.2 变“一家管”为“一盘棋”

经过调研, 天津市8所本科院校中5家建立了新闻中心, 有的隶属于校党委宣传部, 有的则是独立成部门, “一家管”的问题解决了。但大多数都由于都由于缺乏科学规范的管理, 从根本上忽视学生记者队伍整合的重要性, 而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面对当前如此多头的学生记者队伍, 整合之后如何管理好、协调好成为一个现实问题。为此, 主管部门要从队伍的科学管理、合理布局等多方面入手, 创新工作机制, 不仅要实现各部门、各学院的联动, 更要实现校园宣传资源优化配置、新闻信息的无障碍共享, 变“一家管”为“一盘棋”。

2.3“一中心、多站点”建设

所谓“一中心”是指以高校新闻中心为唯一指挥中心, 建立统一的学生记者队伍, 统一指挥、统一管理、统一调度。负责采集、编辑第一手信息, 并将信息按各部门、各学院校园媒体需要提供给相关媒体。

所谓“多站点”是指由统一的学生记者队伍输送部分业务精干的学生记者, 在各部门、各学院成立新闻中心分站点。要保证信息覆盖全面、准确, 必须细分“责任田”, 这就要求新闻中心学生记者队伍在成立之初就必须吸纳囊括各学院在内的学生, 由中心培养、锻炼之后再将本学院学生输送到本学院分站点工作。

中心负责采集、编辑一手信息, 分站点负责将信息按照各部门、各学院媒体特点进行合理传递, 为不同受众的个性化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中心与各站点能够发挥各自的传播特点, 并在思想上与中心保持高度一致, 在内容上相互互补, 不仅有利于高校党委宣传部的统一领导、利于各校园媒体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更能够有效避免新闻报道出现同质化现象;分站点记者身为本学院学生, 可利用自身优势, 广泛听取媒体受众, 即本学院学生的反映, 建立信息反馈通道, 与中心形成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双向传播模式, 不仅有利于为高校创造一个畅通的媒体环境, 更有利于实现各媒体之间的融合。

3 学生记者队伍整合管理运行过程中注意的问题

3.1 完善选拔机制是提高队伍活力的关键

如何选拔一支精干、高效、可持续发展的学生记者队伍, 是保证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充满活力的关键。首先, 可以通过笔试、面试来选拔一批思想政治素质高、对新闻宣传工作有着浓厚兴趣、能吃苦的学生。第二, 要考虑记者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大学生在校时间通常只有四年, 而一般到大三下学期就要开始着手考研、考公务员、就业等, 所以真正从事新闻宣传工作时间很短, 有的甚至刚刚承担起记者队伍的主要工作, 就要离开岗位, 担子很快移交新人。所以最好选择新生入学后就进行纳新工作, 新生的可塑性强、容易上手, 培养成熟之后的工作时间相对更长。也可选择今后计划从事新闻相关工作的学生, 他们的工作热情和时间相对能够保证。第三, 要为学校新闻中心锻造一支优秀学生记者队伍, 应兼顾全校各个专业, 才能保证宣传工作畅通无阻, 宣传报道无死角。

以天津大学天外天新闻中心为例, 它之所以在短时间内能够成为目前天津大学最具影响力的宣传媒体之一、成为学生思想动态收集的有效载体, 与其强大的学生记者队伍和科学规范的管理是分不开的。天外天记者队伍分别来自天津大学材料、建筑、管理、建工、信息、文法、计算机、软件、化工、药学院等16个学院的各个专业, 不仅能够保证为学生提供最丰富最及时的资讯, 同时也为学校的方针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3.2 培养新闻业务能力是基础, 避免重使用、轻培养

经过调研, 发现当前学生记者队伍不仅种类繁多, 培训也形同虚设。由于缺乏系统、有效的培训工作, 致使学生记者的写作能力不能得到有效提高, 因此, 学生记者的培训工作很难做到位。

只有加强对大学生记者队伍的培养, 才能使其真正成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占线的生力军, 才能使校园媒体成为大学生增长才干、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重要基地。首先, 应加强对其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和中央的重大工作部署、关于形势的重大分析判断的培训, 使其明确新闻宣传必须旗帜鲜明、坚持党性, 坚持实事求是, 坚持团结稳定鼓劲, 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第二, 应加强对其理论修养的培训, 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使其能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深入分析当前学生思想政治领域存在的各种问题, 及时发现问题、剖析深层原因;第三, 应加强对其新闻业务能力的培训, 增强其新闻素养, 提高对新闻的敏感性, 这样才能及时鲜活的报道校园新动态, 弘扬时代精神;第四, 应加强对其写作能力的培训。学生记者怀着对新闻工作的热爱加入到学生记者队伍中来, 但大都非新闻专业学生, 他们通常欠缺应有的新闻基础知识, 应交会他们如何撰写、编辑稿件。可以定期举行新闻知识讲座, 邀请校外媒体记者或相关专家等为学生记者们举办“新闻理论基础”、“新闻写作技巧”、“新闻采访要点”等专题讲座, 帮助他们从理论上提升业务水平。

3.3 健全的激励机制是留住人才的保障

对学生队伍实行严格、完善的激励机制, 对于提高学生记者队伍的工作实效、促进队伍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是必要的。只有形成完整的规章制度, 才能有利于学生记者在思想和行动上较好地进行自我约束与规范, 才能做到制度严明, 恩威并重。首先, 应在每季度末或每学期末进行业务考核评比, 设立一些有分量的奖项, 对工作业绩突出的学生进行表彰。其次, 在评奖方面应加强与学生所在学院的联系。一般学生的奖助学金、入党的考察等都在院系进行, 学生记者的表现很少与其挂钩, 在笔者调研的8所院校中, 也只有四分之一的高校直接挂钩。为了充分调动学生记者的工作热情, 新闻中心应建立与院系辅导员的沟通和交流, 打通学生记者的评奖、入党通道, 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第三, 应为优秀学生记者提供实习平台。为保证高校新闻宣传工作的高水平发展, 学校应多渠道联系校外媒体建立新闻宣传实习基地, 以激励学生记者努力工作的积极性。

总之, 校院两级学生记者队伍的高效整合可以改变学生记者队伍良莠不齐、结构混乱的现象, 以保障高校学生记者队伍人才可持续发展。在建设文化强国的背景下, 只有整合学生记者资源, 强健队伍、锻造一直永远年轻的“生力军”, 才能更有效地推动高校校园文化繁荣发展。

摘要:近年来, 在社会各种思潮冲突融合的新形势下, 全国各地的宣传思想工作者积极探讨了如何更加有效地发挥学生记者的作用, 通过各种形式的研究, 摸索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加强培训”、“健全管理机制”、“健全激励机制”、“为其‘正名’”等, 他们的研究经验是对学生记者队伍的有益探索。但研究者却忽略了学生记者队伍最基础的结构整合缺陷, 上述研究如果基于不合理的、结构混乱的记者队伍, 再多的研究成果也无意义, 假如各高校单一、机械的照搬经验, 往往会适得其反。因此, 通过对天津市8所高校的学生记者队伍进行深入调研, 试图从高校学生记者队伍管理现状、创新学生记者队伍整合管理新模式、整合管理运行过程中注意的问题三方面入手, 对校院两级学生记者队伍的整合管理进行初探, 力求寻找一种科学、合理的整合方式, 锻造一支素质过硬的优秀学生记者队伍, 使其成为推动校园文化可持续发展的突破口。

关键词:高校,记者队伍,整合,宣传思想

参考文献

[1]贾秀丽.高校新闻媒体的整合管理初探[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9, 8 (4) .

[2]刘邦华.试论校园文化视野中的高校新闻宣传工作[J].工会论坛, 2012, (11) .

城乡建设业务档案两级管理探讨 篇8

关键词:城乡建设业务档案,两级管理

我国地 (州、市) 、县 (市、区) 级城乡建设工作机构承担着城乡建设任务, 在开展城乡设计、楼房建筑、拆迁安置、管网、道路、园林、河渠等工程建设中, 形成了大量的业务技术档案。从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博乐市来看, 各级城建部门对这部分本应构成城乡建设业务档案主体的档案采取的管理模式不相同, 有的是采用科存档案馆 (室) 存目录, 有的则分散在科室, 或由固定人员管理, 或分散在个人手中。笔者认为, 对城乡建设业务档案采取分级管理, 这样既符合档案工作基本原则, 又能满足各级城建单位业务工作开展的需要。

一、城乡建设业务档案两级管理的原则

城乡建设业务档案两级管理是指在城建单位档案工作管理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 将城建单位形成的技术档案实行分为馆级、科级两级管理。

(一) 将城建单位业务档案纳入馆级档案工作管理体系。

同其他门类的档案一样, 业务档案的管理也应接受馆级档案工作管理委员会的统一领导, 由馆级档案室负责具体组织实施。

(二) 将业务档案分为馆科两级。

对业务活动中形成的大量城乡设计、建筑、管网、道路、园林、河渠等工程档案分别为馆级业务档案和科级业务档案两个层次。

(三) 馆级业务档案管理。

凡划归的馆级管理的业务档案, 由各科兼职档案员负责收集、整理、立卷, 定期向馆档案室归档, 交由馆档案室统一保管和提供利用。

二、馆科两级档案范围的确定

(一) 馆级动物防疫业务档案的划分及范围。

在确定馆级业务档案的范围时, 应本着总体性、综合性、分析性及学术性的原则对档案进行划分。即要将那些反映主要业务工作的总体水平的材料以及在基础监督监测上形成的综合性、分析性并具有一定学术价值且保管期限长的材料确定为馆级档案, 以确保馆存业务档案能够全面反映和概括本机构业务活动及工作水平。总体来看, 馆级业务档案的范围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业务工作法规、标准及技术方法的研究档案。包括有关证书、技术报告、编制说明及验证报告等。

2. 年度或跨年度的城乡设计、楼房建筑、拆迁安置、管网、道路、园林、河渠等工程建设等。

3. 年度或跨年度的总结城乡设计、楼房建筑、拆迁安置、管网、道路、园林、河渠等工程建设分析。

4. 楼房建筑、拆迁安置、管网、道路、园林、河渠等工程建设调查处理的有关材料包括调查报告及现场调查记录及有关的行政处罚材料等或年度综合性分析总结。

(二) 科级城乡建设业务档案的划分及范围。各级城乡建设工作机构在日常业务活动中更大量地、更直接地是对其所辖区内或对被划定为辖区内管理的单位所提供的经常性地形成的材料。这些材料的保管周期不易确定, 需随所服务的对象的存亡而定, 而且不少材料还因工作需要逐年加以补充, 因此存科保管更为便利。此外, 城乡建设工作成果较多, 其规律得益于长期的大量的日常性工程建设材料的积累。

三、档案两级管理的实施

(一) 建立健全档案工作网络。

两级管理是通过档案工作网络层层的管理而实现有序的实施。因此, 建立健全档案工作网络是档案两级管理的组织保障。

建立档案工作网络即在馆一级设立由主管馆长牵头、各科主任参加的全馆档案工作管理委员会, 负责全馆包括业务档案在内的档案工作的领导、规划, 提出业务档案工作的总体要求, 并协调解决在实行两级管理中的各种困难。

(二) 建立切合实际的城乡建设业务档案管理制度。

对种类繁多、形式各异的业务档案, 要实行科学规范的管理, 就必须建立切合实际的业务档案管理制度。首先, 在制定动物防疫业务档案归档范围和归档制度时, 馆档案室人员应深入各科室, 了解各科主要业务活动, 经与各科密切协商, 具体确定符合业务实际的各科馆级和科级业务档案的归档范围。其次, 对于各科的科级业务档案也要同馆级业务档案一样, 提出统一的立卷要求, 以确保科级档案立卷的规范, 但可使用不同的卷皮, 以示区分。第三, 严格科级档案的保管及利用制度, 任何个人不得将档案据为已有。

(三) 加强对兼职档案员的培训和指导。

各科兼职档案员大多熟悉本科室的业务, 档案知识相对贫乏。因此, 要做好业务档案的立卷归档, 就必须加强对他们的培训和指导。档案室可定期举办档案业务培训班, 并将档案业务学习列入兼职档案员继续教育的学习内容, 进行学分评定, 以提高他们学习档案业务的积极性。同时, 档案室人员也要主动指导科室立卷和编目。

(四) 推行责任制, 加强考核。

各级档案馆在推行工作目标责任制时, 应将业务档案的立卷归档也明确列入科管理中, 制定相应的考核指标, 定期对各科进行考核, 与绩效奖挂钩, 这是确保两级管理实施的十分重要的措施。此外, 应将城乡设计、建筑、管网、道路、园林、河渠等工程等业务材料的归档列入全馆业务人员年终考核评分标准中, 从而真正确保业务档案的收集归档。

校院两级管理模式的思考与实践 篇9

一、校院两级管理现状

(一) 学校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的职责不够明晰。

实行校院两级管理是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创新, 是工作人员根据工作经验和文本研究制定出来的, 随意性较大, 指标的选取和权重的确定方法不够科学, 指标的信度和效度基本没经过检验, 缺乏权威性和科学性, 影响了考核结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因此, 设置好的指标体系必须经过信度和效度的检验, 全部达标后才能运用到实际的干部考核工作中去。

2. 定期考核与日常考核相结合。

干部考核应该是过程考核, 要将定期考核 (年终考核或是任期届满考核) 与日常专项工作考核相结合, 随时了解中层干部工作状况, 督促干部按期完成工作目标, 同时组织部门也可以及时帮助做好相关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工作, 在完成考核工作日常化的同时更好地促进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3. 考核数据要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利用, 考核结果要充分利用。

一是考核得出的数据不能简单地直接利用, 必须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 正确看待不同职级、不同岗位干部的职责要求、工作任务和工作环境的差异性, 综合分析得出最终考核结果才能加以利用。二是要把考核结果作为干部升降、去留和奖惩的主要依据。干部考核结果是干部履职情况的结论性表述, 在职务任免、岗位调配、薪酬激励和教育培训中充分运用考核结果, 有助于提高考核工作的权威性, 能增加中层干部对组织的信心和对考核的重视, 使其行动自觉朝向一项系统工程, 涉及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学校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职责是否清晰, 责权利是否明确, 是实施两级管理的关键所在。然而一些高校在实施两级管理过程中, 职能部门在两级管理的内涵的理解和把握上, 在校院职能分工和关系的厘定上认识不够, 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认识。一些高校沿用传统集权管理模式运行的特征还较为明显, 学校职能部门和学院工作职责划分不明确, 造成管理重心无法实质下移, 权利仍然集中在校级决策层和职能部门, 学校该下放的权利没有下放, 致使学院责权利不对称, 职能部门下达任务多, 学院请示多, 基层工作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二级学院作用的充分发挥受到了限制。

(二) 目标考核体系不够科学合理。

实施校院两级管理其本质是管理重心下移, 学校由过程管理转化为目标管理。然而在实施过程中, 大多数高校往往注重对教工岗位业绩考核, 缺乏对学院和职能部门工作目标管理和考核评估。或者一些高校虽然制定了目标管理体系, 但缺乏科学性、合理性, 可操作性不强, 一刀切现象严重, 比如忽视文科和理科的区别、基础学科与专业的区别, 学院原有的基础差别, 等等, 无法体现各个学院不同的办学特色和教学传统, 使之成为一个被动的绩效提高的方向发展。

4. 考核手段可以充分借助现代网络和软件技术。

利用现代网络和软件技术开发出网上测评系统, 可以使考核测评工作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 扩大群众参与度, 减少测评的主观人为因素, 提高考核效率, 降低考核成本, 增强考核结果的客观公正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gn/news/2009

[2]孙小舒.高校中层管理干部考核指标体系的构建[D]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 2009.

[3]周俊飞.高校党政管理干部考核办法之初探[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8, 8:70-71.

[4]杨少锋.高校管理干部考核工作中的问题与改进措施[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9, 6:51-53.

[5]王来顺.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高校领导干部考核机制研究[J].硅谷, 2009, 2:178-179

[6]宋明凯.高校中层干部考核工作的思考[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 2009, 6:134-136.

[7]张曾.基于胜任特征的高校干部考核体系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 2009.

系统, 导致考核的激励功能弱化, 难以真正调动二级学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 二级学院对校院两级管理认识不清。

实施校院两级管理是大学内部管理改革的一项新思路, 适应大学管理的特殊性, 有利于大学更快、更好地发展。但是在长期的相对集权的校系体制运行下, 面对新的两级管理模式, 二级学院对其接受和适应速度较慢, 需要一个过程。一些二级学院对自身的定位不十分清楚, 在管理过程中对学校的依赖思想很严重, 对自身长期的发展规划和管理思考不够, 措施不足, 缺乏大胆的开拓创新, 习惯处处请示学校, 缩手缩脚, 以致有些工作没有学校的推动和督促, 就无所适从或无所作为, 长此以往, 会影响学校的快速发展。

二、完善校院两级管理的建议

(一) 简政放权, 明确职责。

学校要认识到学院是办学的基础, 是办学的实体部门, 是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的落实者和体现者;要从战略高度把握学院管理的重要价值, 对学院管理有一个系统科学的认识;应进一步理清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的职责, 使责权利对等。学校职能部门要真正提高认识, 简政放权, 积极转变职能, 由管理型转向服务型转变。学校管理的重点是事关学校全局、超过学院层次的事务, 比如整个学校的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学校公共关系和招生政策, 等等。二级学院具有组织、人事管理权、分配自主权、自助理财权和自主配置物力资源等权力, 并成为日常管理运行的中心。要防止出现“权力丢失”, 即学校原有的集中管理权力失效, 二级学院统筹能力相对薄弱, 导致学校、学院双管或都不管的情况, 出现管理真空。

(二) 建立科学合理考核体系, 实施目标管理。

我们要激活二级学院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必须制定合理的考核体系, 实施目标管理。即当学校制定了一个时期的改革和发展的总目标后, 将其进行有效的分解、转化, 使其成为二级学院在教学、专业建设、科研、学生管理、文化建设等方面所要实现的目标, 并以各学院对达到目标的情况进行考核、评价, 以此作为奖惩二级学院的主要依据, 并作为干部考核的重要指标。考核体系要具有灵活性、可操作性、差异性, 防止过细、过死和一刀切。在确保学校整体发展目标的实现前提下, 兼顾二级学院的承受力和学科、基础的差异性, 各学院考核目标的制定要经过反复认真的论证, 特别要听取各二级学院的意见和建议, 对合理化建议要给予吸纳和采用。学校应认可各个学院达成目标有多种不同的办法, 突出灵活性和弹性, 使得各个学院有较大的活动空间, 各个学院可以根据各自不同的条件, 采取各种不同的办法, 从而发展和制定适合本学院的管理体系, 完成学校规定的各项指标。

(三) 学校要加强对二级学院的指导和支持。

校院两级管理毕竟是在原有管理模式基础上的新生事物, 二级学院往往习惯传统模式, 对微观管理活动比较熟悉, 缺乏宏观的把控能力和协调能力, 在实际管理过程中难免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两级管理不是二级学院“自行管理”, 也不是学校“只看结果不看过程”的管理, 相反由于管理重心的下移, 所有管理重心均在二级学院, 二级学院更需要得到学校及相关职能部门的理解、指导和帮助。学校及各职能部门应加强对二级学院的指导和支持, 帮助二级学院正确理解并贯彻执行学校各种政策, 协调二级学院不能协调的关系, 解决二级学院不能独自解决的、需要部门或学院间相互配合才能解决的问题, 为二级学院管理创造更有利的运行条件。

(四) 二级学院党政合力, 充分发挥能动性。

二级学院党政领导班子应是“团结、高效、务实、创新、廉政”的领导团队, 齐心合力, 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 引领学院发展。所谓“事权相宜, 责权对等”, 实施二级管理后的管理重心的下移是权力与责任的同步下移。二级学院党政领导班子应及时转变观念, 清楚知道学院自身在校院两级管理体制下应该扮演的角色, 转变过去管理过程中过多依赖学校的习惯性思维, 改变传统模式下处处请示, 等待学校安排和部署的工作模式, 主动适应二级管理模式, 承担责任。不仅要完成学校指标考核体系中分配给学院的各项任务, 而且要考虑学院如何做到快速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如何加强管理提高学院的核心竞争力, 如何全面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创造团结和谐的人文环境等重大问题。同时加强制度化建设, 本着以人为本, 调动教职员积极性、多劳多得的基本原则, 对以前的各项制度进行梳理, 并根据学院当下具体情况建立健全更具前瞻性、更加细化、更具有可操作性的规章制度, 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 权力行使和运行有章有法。院长要与书记搞好协作关系, 要和谐相处;院长要有发展思路, 在学院的学科、专业规划、专业发展方向等方面, 要有大思路;书记要把握好方向, 把控好全局, 成为政治核心, 积极支持院长工作, 要善于调动班子其他成员的积极主动性, 合力办事, 营造团结和谐的工作氛围。

参考文献

[1]周巧玲.大学战略管理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9.11.

[2]刘丽开.进一步增强二级学院管理积极性创造性的研究[J].北京:中国轻工教育, 2009, (1) .

[3]李珍刚.现代大学二级学院管理体制创新探析[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11, VOL31, (6) .

两级管理 篇10

考察、审阅毕业生的档案,就是选纳前的主要依据和重要途径。档案内容是否齐全,记录是否真实,整理是否规范,管理是否科学,直接关系到毕业生的就业及一生的成长。因此,各级各类院校必须高度重视学生档案的建设和管理,尤其是学生管理部门和档案员,更应视为重中之重,认真搞好本职,诚心诚意地为学生服务,务必做到,思想重视,精心管理,及时完善,妥善保管,充分利用,安全传递。

1 学生档案管理的主要内容

根据现实情况,高职学生档案中的主要内容,大致包括以下几类: (1) 高中学籍:普通高中(综合高中)学生学籍档案册、高中毕业生登记表、高考考生报名登记表、高考考生体检表(卡)或体检报告单、高考考生志愿表等。 (2) 高职生在校期间的履历类材料和鉴定材料:高职学生在校期间的履历类材料和鉴定材料:高职院校录取通知书、高职院校学生体检表(卡),高职学生登记表、综合素质测评表、毕业生登记表、毕业生报到证存根、姓名或其他情况变更材料、学年鉴定表等。 (3) 学习成绩材料:学生成绩登记表、学生见习成绩表、实习鉴定、毕业论文成绩评定,各类职业资格证书等原件或复印件(加盖公章)。 (4) 组织关系材料:入团申请书、志愿书、入党申请书、积极分子推荐表和考察表,入党志愿书、转正报告等。 (5) 各种奖励材料:学生在校期间获得的各种表彰奖励的荣誉证书复印件(加盖公章)。 (6) 处分材料:对学生本人的处分决定,学生个人解除处分的申请,班级和学工部对其解除处分的意见,院校解除其处分的决定等。 (7) 其它有关材料。

2 学生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经调查,笔者认为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可概括为“四不到位”,即档案管理人员不到位;管理认识不到位;管理工作不到位;管理手段不到位。形成了档案工作“散、乱、差”局面,即档案材料散、管理乱、质量差。

2.1 学生档案专职管理人员不到位

众所周知,不少院校没有配备专职的学生档案管理人员,有的也仅仅是临时指定或班主任兼职负责学生档案管理工作,人员不稳定,力量十分单薄。多数人员又未经过专业培训,临时凑合,业务素质低下,手段落后,远不能胜任工作。随着高校的扩招,在校学生人数激增,档案管理人员根本无暇顾及学生现状。真正懂得档案管理业务和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建设档案的人员也少,这无疑对学生档案的长远建设和精密管理带来了困难,也是当前档案管理工作“散、乱、差”的首要原因。

2.2 学生档案管理思想认识不到位

致成许多误区。突出表现在:一是一些新生入校后的档案材料本身就不齐全,填写不规范,比较散乱质量差。有的或缺学籍表,或缺体检表,或缺高考报名表,有的没有档案袋,就是个纸卷卷,有的甚至什么也没有。高中学籍这部分材料的缺失,误认为是他校造成的,与我校无关,又不能主动函索弥补,故而长期形成空缺;二是学生在校期间,许多评先评优材料,应该是进入该生档案中的重要材料,误认为是集体活动形成的公文材料,忽略了这些材料的整理和入档。给学生档案留下了缺憾;三是当前就业形势压力大,为顾及学生顺利升学和就业,一些处分文件与欠佳表现,根本就没有进入学生档案。

2.3 学生档案管理工作不到位

一是学生档案材料传递不规范。学生档案本应由原校档案管理处认真整理后,按机密件传递或邮寄于新校学生档案管理处。经认真查阅无误后,转交各系部查存。二是突击整理弊病多。由于学校没有配制学生档案专职人员,明确责任,更不能按规定要求,及时收集整理档案。到学生毕业时,突击收集整理。弊病一,档案材料把关不严,填写不规范、不完善;弊病二,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加之参与人员在认知水平上的差异,反映学生客观情况内容少;弊病三,由于档案材料不是实时填写,为档案造假打开了方便之门。

2.4 学生档案管理内容及手段不到位

从现行学生档案管理的内容看,学生档案应包括能客观地反映院校对学生考察、录用、培养、教育的全过程和正确体现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发展的第一手资料,既要涵盖学生综合素质的全貌,也要体现当代大学生的时代风貌。而我们当前院校学生档案的归档内容及形式仍维系了传统的老面孔,没有创新。

3 做好院校学生档案管理的对策

针对学生档案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建议采取“五化”对策,即领导力量要强化;档案人员要专业化;档案材料要规范化;传递档案要制度化;管理逐步现代化。以适应当前形势要求。

3.1 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学生档案是全面反映院校培养教育学子,提高其综合素质的第一手资料,是校方举荐毕业生升学就业的权威性材料,也是学生走出校门,参与社会工作的重要依据。院校领导与全体教职工都要强化学生档案意识,自觉支持做好、做精学生档案工作。首先,院校要把学生档案管理工作纳入议事日程,纳入职能部门的目标管理,把学生档案建设当作院校一项重大的基础性工作常抓不懈。其次,要在学工部编配懂业务、会管理的负责人专门分工管理档案队伍管理和档案建设工作,非常必要和重要。第三,要认真落实当前档案管理中专职人员、经费、设备等几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做到人员落实,目标落实,责任落实,经费到位,设备到位。

3.2 队伍建设专业化

任何事业的振兴,关键在于人才;没有专业人才,就没有专业化创新,更不会创造出专业化成果。档案员落实到位,可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对学生管理部门的有关人员和档案员进行专业培训,学习基本知识,掌握档案管理与现代化建设的内容和手段,取得档案员资格证书后方可上岗。对专职档案员,要列入保密人员系列,要严格制度,明确职责,实行目标管理,诚心实意为生服务,在实践中不断提高管理水平。通过培训组建起一支觉悟高、作风硬、业务精,比较稳定的档案队伍。

3.3 档案材料整理规范化

在档案专业队伍组建的同时,院校学工部要依据学生档案收集整理之总体工作量,作出详细计划安排,集中力量,统一时间,统一目标,统一要求,对现存学生档案进行一次彻底的收集整理。应由学工部协调各系部领导具体负责,以专职档案员为中心,配合班主任、辅导员严格按照档案管理中的有关规定,限期高质量、高水平地完成学生档案重新收集整理,彻底改变学生档案“散、乱、差”局面,为今后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奠定基础。档案材料整理基本结束后,要按时序装入正规档案袋,填写封面目录,做到内外名称一致,顺序一致。

3.4 档案传递要制度化

经验教训我们,档案传递千万不能马虎。稍有不慎,就会酿成难以弥补的损失或困难。凡需调出、转入的学生档案,必须严格按照保密制度规定的程序进行。有效避免档案传递中档案丢失现象的发生。在前面所述中,重新收集建档中,对毕业生档案中能够体现其德、智、能、绩的综合材料,可搞一式两份,其中一份存档,另一份存放于学生的学籍档案中。便于个别学生档案丢失后,作为重新建档的依据。同时也可有效地避免或杜绝个人利用重新建档之机,做假材料、开假证明,涂改材料等事件的发生。

3.5 管理手段现代化

任何事业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当前已进入信息现代化时代,随着职教事业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革命也为院校学生档案建设手段现代化提供了可靠保证。面对学生档案数量大,项目多,质量要求高,流动方向多样化、流动速度加快,存放时间变短,就业方式多元化,投寄单位众多等特点,原有的学生档案建设与管理手段显然已不适应巨变的形势。加快推进院校学生档案建设与管理手段的现代化,确实成为时代之要求,改革创新之必须。

总之,学生档案管理工作是院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十分繁琐、量大面宽的基础性工作。“始于至诚、终于至善”。深信,通过院校强化领导,组建专业队伍,专业培训,重视收集整理,传递建制,现代手段等科学开创工作,定能提高学生档案的建档水平,办出各自特色,充分发挥学生档案的利用价值。

摘要:莘莘学子能否取得社会之认同, 学生及早就业之梦想能否成为现实, 有关单位能否接纳到满意的英才?考察审阅毕业生档案, 自然是选纳工作的主要依据和重要途径。因而, 学生档案必须搞好。院校应针对存在的问题, 尽快实现档案员专业化, 管理规范化, 手段现代化。

关键词:学生,档案管理,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王晓寒.高职院校学生档案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创业家, 2012 (21) .

[2]王述刚.如何做好高职院校的学生档案管理工作[J].价值工程, 2010 (10) .

上一篇:多元文化身份下一篇:广西阳朔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