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经验

2024-08-17

欧盟经验(精选九篇)

欧盟经验 篇1

1欧盟跨国应急管理协作的动力

欧盟进行跨国应急管理协作的动力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来自于发生在欧洲和其他大陆的重大灾害。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欧盟各成员国出于自身需要通常会加深或扩大在应急管理领域的合作。例如,在疯牛病和SARS危机后,欧盟各成员国签订了共同防治传染病协议,各国卫生官员相互联系,建立了快速预警系统,成立了欧洲疾病预防中心(ECDC)。大规模灾难的影响也为2003年《欧洲宪章》草案中“团结条款(Solidarity Clause)”铺平了道路;2004年马德里爆炸事件后,各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又在《反恐怖主义团结宣言》中重申了“团结”概念; 2007年的《里斯本条约》确定了“团结条款”,该条款的纳入为欧盟加强应急合作提供了理由。 二是欧盟成员国一体化程度的加深。欧盟各国在能源、交通和金融等多个领域紧密依存,而越来越多的灾害威胁具有跨国性,只有通过欧盟层面的协调管理才能有效减灾。通过欧盟这个平台,各国在应急领域的交流将更为顺畅,建设欧盟整体应急体系的同时也可提高各国的独立减灾能力。三是欧盟的政治需要。合作不仅是为了协助各成员国减灾,也是为了维护政治联盟的稳定性。欧盟本身应该具有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协调能力,而这能力来自于各国的合作。《里斯本条约》“团结条款”规定,如果欧盟某国发生突发事件,该国可向其他成员国请求帮助,且其他成员国必须提供援助。

2民防机制在欧盟应急管理体制中的地位

2001年10月23日欧盟委员会决议构建了民防机制的雏形,2007年11月8日修改决议正式确立了民防机制的地位。民防机制(Community Civil Protection Mechanism)以欧盟委员会为主导,将各成员国的民防机构联合起来,是欧盟应急管理的常规合作机制,见图1。

3民防机制

3.1民防机制的组成部分

民防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部分:监测和信息中心(Monitoring and Information Centre,简称MIC) ,公共应急与信息系统(Common Emergency and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CECIS ),培训项目(Training Programme)和民防模块(Civil Protection Modules)。

3.1.1 监测和信息中心(MIC)

MIC由欧盟委员会的环境总局实行24小时全天管理,它将各成员国的民防部门联合起来,是各成员国的通讯交汇点,也是整个民防机制的核心。MIC有三个核心角色(见表1)。

3.1.2 公共应急与信息系统(CECIS)

CECIS是一个基于网络的警报与通信系统,其终端用户是MIC和各成员国——根据2001年10月23日理事会决议第3条,各成员国都设置了民防通信网点。也即,CECIS是连接MIC与各成员国的媒介网络,它提供了一个发送和接收警报的集成平台,以便MIC掌握所需援助明细、时刻跟踪灾难信息,并促进MIC与各成员国之间的沟通,增进各国民防和海洋污染机构之间的信息、经验交流。CECIS的主要任务是:建立潜在可用援助资源的资料库;在已建立资料库的基础上处理援助请求;交流信息并记录所有的信息往来和行动。

3.1.3 培训项目和专家交换制度

为了使灾难发生时的减灾措施更为有效,民防机制采取了两种旨在提高协调性和一致性的措施:民防培训和专家交换。

自2003年以来,欧盟每年举行多次民防培训,各成员国设有民防协调员,协调员在本国选择专家参加欧盟培训。培训内容可在欧盟官方文件《The European Community Civil Protection Mechanism Training Programme》中得到。培训之后,通常还会有针对相关培训内容的仿真演习。

专家交换制度旨在让专家直接获得其他成员国正在使用的先进方法和技术。该制度的主要形式是各国之间的民防专家互换,非政府组织人员也可参与该制度,交换时间从数天到数星期不等;另外一种形式是参加(或提供)本国相关的民防专业知识培训课程。

3.1.4 民防模块

民防模块是相应专业领域所需资源和人员的预先集中安排,资源由一个或多个成员国自愿提供,能独立工作也能同其他模块协作(互操作性),为欧盟成员国和国际机构(主要是联合国)提供援助。这些民防模块按照公认的国际准则配备、训练和运行,可在极短时间内派遣(一般在收到援助请求的12小时以内)。MIC所派遣的救援干预队也包括各民防模块的人力和物力资源。欧盟委员会和各成员国在2007年修改决议中确定了民防模块的技术框架,定义了13个民防模块,分别是:抽水和水净化、空中灭火(飞机和直升机)、城市搜救(大规模和中等规模)、包括医疗疏散的医疗援助(先进的医疗站,现场医院,空中疏散)、紧急避难所、核生化检测和取样、核生化情况下的搜救等。决议还包含了民防模块的实施细则,对民防模块的任务、能力、组成部分、部署时间等都做出了详细说明。

3.2整体化协作流程:PRADR模型

自建立以来,民防机制参与应对过许多自然和人为的灾难,因此本文将运用PRADR模型、结合2007年希腊森林火灾来演示民防机制的运行。表2描述了民防机制运作过程中欧盟、求助国与援助国的相互关系,以及为应对突发事件,受灾国向其他国家请求和接受援助的基本流程(简称PRADR模型),包括准备(Preparation)、请求(Request)、启动(Activation)和调配(Deployment)和补偿(Reimbursement)。

3.2.1 准备

所谓“准备”是指制定行动计划发展各种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准备阶段的工作主要包括:各成员国在本国指定参与民防机制的机构和人员;各国民防机构承担着将民防机制整合进国家民防体系的职责,制定与执行民防机制内部程序;参与民防机制的专业培训、仿真演习,并积极参与专家交换制度,改善各成员国救援队间的合作关系并促进相互交流经验;在欧盟所有成员国中进行初查,在民防机制及其他应急体系中确定紧急救援队和评估协调队的人员组成;在上次灾难后或下次灾难来临前,欧委会、各成员国代表一起召开会议评估应对上次灾难的经验与教训,并提出改进意见,制定应对灾难的政策与计划。如,欧盟委员会在2007希腊森林火灾后提出了希腊倡议,建议通过专家借调和购置欧洲共同民防资源(如飞机、直升机和水泵)来提高MIC的效率,简化欧盟救灾资源的运输程序等。同时,MIC持续监测各地形势,向各成员国发布灾难预警。在希腊火灾中,MIC共发布了120次火灾预警。

3.2.2 请求

当受灾国确定本国力量不足以应对灾难时,受灾国可以通过民防机制向其他国家请求援助。请求援助的程序十分简单,成员国只需通过CECIS向MIC发送援助请求,告知本国所需援助的类型和数量即可。2007年6月到8月间,希腊向MIC发送了四次援助请求。

3.2.3 启动

一旦MIC接受援助请求,民防机制立即启动,但启动程序因受灾主体的不同而变化。倘若是发生于欧盟成员国的突发事件,MIC在接受援助请求后立即将请求转发到各成员国,各国则向MIC(有时候直接向求援国)反馈信息,告知本国是否提供援助以及可提供的援助类型和数量。在希腊火灾中,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挪威、德国、奥地利、瑞典、荷兰、罗马尼亚等国家在接收求援信息后先后表示愿意提供援助。在接受欧盟外部国家的援助请求时,欧委会需要咨询欧盟理事会以确定需采取的步骤。例如,如若求援国是因为内乱而发生紧急情况,欧盟理事会将按照《里斯本条约》第五章规定中的欧洲安全与防务政策(ESDP)提供援助。在这种情况下,欧盟理事会将扮演主要角色负责协调欧盟的援助。

3.2.4 调配

民防机制启动后,援助国将与求助国直接联系,商议接收援助的程序(如援助的交付、输送、签证规定和海关要求等)。一旦求助国与援助国达成民防援助协议,援助国的应急资源就开始向灾区调配。需要指出的是,任何援助国派出的救援队应受当地法律的制约,遵从受灾国的规定和程序展开工作。求助国有权在任何时候要求救援队停止工作。

由于援助的主体多样化,MIC会向受灾国派遣一个专家小组进行现场协调。该小组将确保求助国和其他援助国进行有效沟通,以整合欧盟提供的民防援助并促进欧盟救援队工作的展开。他们还会持续监测灾难的发展并作出评估,以此促进MIC总部的信息更新。除此之外,MIC还会根据相应的专业领域从民防模块中抽调援助资源。在希腊火灾中,MIC连同援助国向希腊提供了共33架灭火飞机、12架直升机和400多名民防专家(其中包括火灾专家和消防员)参与灭火救援。

3.2.5 补偿

民防机制有关财政问题的指导原则是请求援助的国家应自行承担他国所提供援助的费用,至于如何补偿则由援助双方在调配阶段直接商定。实际上,大多数成员国出于团结精神会提供免费的援助,各国对希腊火灾的免费援助即是例证。如若救援对象是欧盟以外的国家,根据官方发展援助(ODA)的救援原则,受援国不应承担任何援助费用。

4启示与借鉴

建立协作为导向的制度安排需要教育和培训方面的配合,而这实际上应是备灾阶段的活动。因此,我国要在跨区域应急管理事业上有所作为,在备灾阶段就应做好充分的准备,也即各省市从备灾阶段开始可以共同制定应急预案、进行各种专业领域的联合培训和演习并进行多种多样的信息交流等,以加强减灾过程中的跨区域沟通和协调,提高应急响应目标的针对性。没有任何一项制度安排是完美无缺的。仿真演习可以发现应急资源的不足,对制度安排和应急预案进行查漏补缺,从而改善各应急部门、机构、人员之间的协调。

在恢复阶段,欧盟做出的努力十分有限,唯一的跨部门安排是欧盟团结基金(EUSF),但这并非是欧盟的失职。重建、修复工作是单一成员国的责任,欧盟只能在其正常职责范围内提供支持。同样,防灾阶段的工作也并不完全是欧盟的责任。防灾意味着减少或消除威胁,大多数防灾工作在各政策部门内部即可进行。例如,欧盟健康和消费者总局通过早期预警系统EWRS监测重大传染病,以在早期阶段发现并阻止流行病的爆发,而早期预警系统的建设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欧盟MIC充分利用先进的卫星,全天24小时对世界各地的突发公共事件进行监测跟踪,大大的提高了欧盟的预警能力。我国幅员辽阔,是世界上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依靠高科技增强预警能力以防止灾害发生,将大大节省我国应急资源的消耗,提高我国的应急管理水平。

需要指出的是欧盟没有直属于委员会的民防力量,这大大限制了欧盟在实际过程中的应对能力。我国的情况则截然不同,作为单一制国家,中央可以积极调动全国的资源,纵向决策过程也不像欧盟如此繁冗。但是,横向的管理碎片化问题比较严重,地区间、部门间难以整体协调。对此,可以参照民防机制的结构,建立全国统一的常备防灾、抗灾指挥和协调机构。应急管理是一项牵涉到许多政策部门的活动,例如卫生保健、农业、核能、交通运输、化学安全等,大多数应急管理工作是制定应急预案,协调机构的主要任务是确保所有的部门树立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在制定应急计划时,各政策部门要相互依赖和协调。欧盟某些成员国出于这个原因建立了相关机构以确保所有的政府部门执行应急管理政策并相互协作(如英国的民事应急秘书处和丹麦的应急管理部)。

如果不创建专门机构,那么启动标准化过程也是可行的。各地区、部门采用共同战略并精简机构,那么合作协调也可以顺畅运行。届时,所有的应急管理责任将主要归于各地区和部门自身。当然,前提是建立类似MIC的跨区域、跨部门沟通平台,该交流平台的人员可以包括来自中央、地方机构、大学和独立研究机构的官员和专家。实现跨区域、跨部门的资源共享,可视化的信息平台是基础。交流平台的建立有助于改革和完善各地区、部门的应急管理系统,从而提高我国的应急管理标准。各地区、部门的应急管理机构对危机有更为充分的准备、更好的装备和训练有素的工作队伍,我国的整体应急能力将得到加强。其次,由于突发事件和应急管理的特点,决定了非常时期的信息发布不同于平常时期的信息发布,平台的建立有利于统一公开信息,积极、主动引导社会舆论,避免出现不必要的混乱。

摘要:突发公共事件产生的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发生过程也不是孤立的,其处置需要多个部门和区域的配合协调。为了应对跨区域灾难,我国政府付出了诸多努力以提高本国应急管理能力。然而,我国横向的管理碎片化问题仍然存在,大大影响了我国的应急管理效果。欧盟作为一个区域一体化组织,其民防机制涵盖多方参与者,跨国、跨区域协调功能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研究欧盟如何成功协调各国在应急管理行动中的关系将为我国有效应对跨区域灾难带来启示。

关键词:欧盟,跨区域协作,民防机制

参考文献

[1]Arjen Boin,Mark Rhinard.Managing Trans-boundaryCrises:What Role for the European Union[J].Interna-tional Studies Review,2008(10):12

[2]European Council.Declaration on Combating Terrorism.2004,3.http://www.consilium.europa.eu/uedocs/cm-sUpload/DECL-25.3.pdf.

[3]Consolidated Version of the Treaty of the Functioning ofthe European Union,article 222.http://eur-lex.europa.eu/LexUriServ/LexUriServ.do?uri=OJ:C:2008:115:0047:0199:en:PDF.

[4]European Council.Council Decision:Establishing aCommunity mechanism to facilitate reinforced cooperationin civil protection assistance interventions.2001,10.ht-tp://ec.europa.eu/echo/civil-protection/civil/prote/cplegis/301d0792-en.htm.

[5]European Council.Council Decision:Establishing aCommunity Civil Protection Mechanism(recast)(Textwith EEA relevance).2007,11.http://eur-lex.europa.eu/LexUriServ/LexUriServ.do?uri=CELEX:32007D0779(01):EN:NOT.

[6]European Commission.Commission Staff Working Docu-ment:Towards Better Protecting Citizens against DisasterRisks:Strengthening Early Warning Systems in Europe.2007,12.http://ec.europa.eu/echo/civil-protection/civil/prote/pdfdocs/faq.pdf.

[7]European Commission.Commission Decision amendingDecision:As regards rule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Council Decision,establishing a Community civil protec-tion mechanism(notified under document number C(2007)6464)(Text with EEA relevance).2007,12.ht-tp://eur-lex.europa.eu/LexUriServ/LexUriServ.do?uri=CELEX:32008D0073:EN:NOT.

[8]European Commission.Commission Decision:Layingdown rule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visions ontransport in Council Decision,establishing a Civil Protec-tion Financial Instrument(notified under document num-ber C(2007)3769)(Text with EEA relevance).2007,8.http://eur-lex.europa.eu/LexUriServ/LexUriServ.do?uri=CELEX:32007D0606:EN:NOT.

[9]European Council.Council Decision:Establishing a Civ-il Protection Financial Instrument(Text with EEA rele-vance).2007,4.http://eur-lex.europa.eu/LexUriServ/LexUriServ.do?uri=CELEX:32007D0162:EN:NOT.

欧盟经验 篇2

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国际区域合作”赴比利时培训团

一、欧盟的基本概况

欧洲联合进程已逾60年,先后经历了煤钢联营、经济共同体、统一大市场、经济货币联盟四个发展阶段。1993年,原欧洲共同体的12个成员国批准了《欧盟条约》(也即《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欧洲联盟(简称欧盟)正式成立。2004 年5 月,欧盟吸收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斯洛文尼亚、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塞浦路斯、马耳他10 国入盟,使其成员国增至25 个。2007 年,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即将入盟;此外,土耳其、克罗地亚等国家的入盟问题也在讨论之中。这样,欧盟将成为拥有4.5亿人口、GDP总值逾10 万亿美元,西起大西洋,东与俄罗斯、独联体接壤,北到波罗地海,南与地中海比邻的“大欧盟”。

经过60年的努力,欧洲一体化建设在经济金融、外交安全、内政司法三大领域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目前,欧盟经济总量和国际贸易量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欧元已成为了第二大国际货币。此外,欧盟在独立防务和共同外交上取得重要进展;在制定共同移民和难民政策、打击跨国犯罪上取得一致,并决定建立统一司法区,推动成员国的法律趋同。欧盟已名副其实地成为了世界上一体化程度最高,综合实力最强的国家联合体。欧洲一体化建设之所以取得上述骄人成绩不是偶然的。这里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原因。欧洲各国在历史背景、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经济水平等方面差异不大,而且从地缘政治、地缘经济角度看,又从来是分分合合,密切相联的。欧洲历史上战乱不断,使欧洲国家失去了昔日称雄世界的地位。为求和平、谋发展,恢复昔日的辉煌,欧洲各国理性地选择了一条捐弃前嫌、联合发展的道路。因此,欧洲一体化有其内在的驱动力。

欧盟的不断扩大给新、老成员国都带来了不小的发展机遇,但也提出了严峻挑战。通过考察,我们强烈感受到了欧盟在区域发展方面存在的不平衡现象。

近年来,随着欧盟成员国数量的加大,成员国内部发展差距过大的问题日益显现。按人均GDP和就业率划分,欧盟可以分为中心区域和边缘区域。中心区域是从英国北约克郡和伦敦,经法国北部、比利时、荷兰、德国汉堡等地,是欧盟发展速度最快、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其形状像个香蕉,俗称“蓝香蕉带”。这一地带只占欧盟土地面积的1/7,欧盟人口的1/3,但将近一半的欧盟总收入产生于此。围绕这一中心地带的边缘区域则相对贫困,多数地区农业人口比例较大,竞争地位较弱。据统计,欧盟生活在最繁荣区域10%的人口,与生活在最贫困区域10%的人口比较,前者的人均GDP是后者的2.6倍。

就各成员国而言,欧盟25个成员国之间发展差距更大。卢森堡是欧盟中最富的国家,其人均GDP是欧盟平均水平的20多倍,法国、德国、英国和丹麦等国家也均比欧盟平均水平高20%-60%。相对而言,新近入盟的原东欧国家由于各种原因,经济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西欧国家。据统计,已入盟和即将入盟的10个原社会主义国家目前经济总量只相当于荷兰一国,占欧盟原成员国国内生产总值的5%。

经济贫富差距如此悬殊的国家入盟后,必然会成为相当沉重的负担,使得欧盟内部本已存在的利益分配矛盾更加尖锐。以农业补贴为例,最近这次的成员国扩大使欧盟农业人口从700 万增加到1000 多万,分配农业补贴就成了大问题。新成员国的农民在现阶段只能获得老成员国农民所获补贴的1/4。经济差距悬殊也导致移民压力增大,在老成员国的强烈要求下,新成员国不得不接受限制其向老成员国移民的几年“过渡期”。再加之这些由社会主义国家转制而来的成员国,在各个方面还留有不少旧体制的烙印,在新老成员之间长期形成的隔阂绝非短期内能够化解。随着成员国多样性的增加,协调不同利益要求就显得更加困难、棘手。

欧盟每个成员国内部,区域发展的不平衡现象也同样存在,比如德国的人均GDP是欧盟的1.3倍左右,而德国东部大部分地区的人均GDP不足欧盟平均水平的60%;意大利南部地区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北部地区,英国的北部和西部地区落后于国内其他地区。而我们主要考察的比利时,国家内部的区域不平衡问题也比较突出,北部地区的商业意识强烈,经济发展水平高,而南部法语地区的商业意识要相对较差,经济发展水平明显落后。

二、欧盟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的有关政策 由于欧盟成员国之间以及各成员国内部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多年来,欧盟一直把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作为一项重要任务,设立了专门机构,制定了扶持计划,并安排了专项资金。

(一)欧盟协调地区发展的机构

欧盟在区域政策方面设置了职能机构与顾问机构。欧盟委员会是常设执行机构,负责起草政策、法规、报告和建议,并保证欧盟的政令在各成员国畅通。欧委会由20个委员组成,其中一个委员专门负责地区经济发展;下设一个地区政策总司,专门负责制定和执行地区经济政策。通过专项拨款、税收优惠、项目引导等方式,扶持欧盟欠发达地区及行业的发展、工业企业转产等。此外,欧盟顾问机构还设有区域委员会,我们对区域委员会进行了考察,了解到区域委员会的主要职能是对欧盟的区域政策和社会发展进行咨询和评价,提出协调区域发展等领域的政策建议,供欧委会和欧洲议会参考。

(二)欧盟协调地区发展的战略规划

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盟对制定区域发展规划开始重视,通过规划安排资金和项目成为一种制度。据了解,到目前为止,欧盟已先后实施了1994-1999年的“六年规划”和2000-2006年的“七年规划”,明年开始,即将实施2007-2013年的“七年期支出计划”。

1994-1999年的“六年规划”中,把减少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提高落后地区的竞争力,作为实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重要手段和重要任务,安排了1550亿欧洲货币单位的结构基金(占当时欧盟预算的1/3),并制定了七大目标:一是集中扶持人均GDP低于欧盟平均水平75%的地区(投入资金占基金的68%);二是支持工业衰落地区的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投入资金占基金的11%);三是解决长期失业问题和青年人的就业问题;四是实行职业培训;五是促进农业和渔业地区的结构调整;六是帮助芬兰和瑞典人口稀少地区;七是支持欧盟共同倡议的用于跨国、跨边界的项目。据统计,此次计划中欧盟最落后的地区获得了约2100亿欧元的公共和私人投资,创造了80万个就业机会,修建高速公路4100公里,普通公路3.2万公里,有21万家中小企业和800万人得到帮助。

2000-2006年“七年规划”中,为提高政策效率,欧盟把原来的7大目标合并为三大有限发展目标:一是促进人均GDP低于欧盟平均水平75%的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二是支持新目标以外的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地区,同时包括一些经济需要多样化的地区;三是人力资源开发。该“七年规划”期间,基金规模加大到2130亿欧元。

即将实施的2007-2013年“七年期支出计划”,目的是寻求提升欧盟的竞争力,以帮助欧盟成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该计划将进一步增加基金规模。据在欧盟委员会调研了解到,2007-2013年间,欧盟将其公共财政的1/3,约3360亿欧元投入到旨在缩小地区差距的政策方面。

(三)欧盟地区政策的主体内容

欧盟的地区政策发端于1973年欧共体委员会提交的地区发展报告,1978年基本框架形成。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在建设单一市场目标的促进下,地区政策趋于成熟。欧盟地区政策主要有四方面内容:一是界定“有问题地区”,这类地区包括:促进经济长期增长而需要对其经济和社会基础结构给予援助的不发达地区,通过短期和中期援助来扶持调整产业结构的地区,受世界经济波动或共同体政策负面影响以及预计要受影响的地区,边境地区;二是建立地区发展基金;三是协调成员国与欧盟关系的地区政策;四是制订判别“地区发展失调”指标。

欧盟区域政策的工具主要是基金工具和贷款工具,此外还附之以一定的行政手段。

1、结构基金

结构基金是欧盟区域政策的主要支持工具,近年来额度一直占欧盟总预算的1/3,由各成员国按照国民生产总值的一定比例缴纳,并纳入欧盟财政预算统一管理。结构基金由四部分组成:一是欧洲地区发展基金(简称ERDF),该基金主要用于缩小地区差距、支持工业地区的基金发展和结构调整以及实现欧盟所有地区均衡的社会基金发展提供资金援助。该基金主要用于生产性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创新以及为商业提供服务等领域。二是欧洲社会基金(简称ESF),主要用于职业培训和就业帮助。三是农业指导和保障基金(简称EAGGF),主要为欧盟的共同农业政策提供资金支持,支持农业的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四是渔业指导性融资基金(简称FIFG),主要用于支持渔业和水产业的结构调整,鼓励渔产品的加工和市场化,并为渔业的发展和现代化提供良好的条件。

2、团结基金(也称聚合基金)该基金成立于1994年,主要为符合条件的环境和交通项目提供资金援助,支持力度可以达到项目总投资的85%,从而强化欧盟内部的凝聚力和团结。基金覆盖的国家主要是欧盟最不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目前包括希腊、葡萄牙、西班牙、塞浦路斯、捷克、爱沙尼亚、匈牙利、拉脱维亚、立陶宛、马耳他、波兰、斯洛伐克和斯洛文尼亚。

3、金融手段

欧洲投资银行是根据1957年关于成立欧洲基金共同体的罗马条约设立的,主要是为欧洲经济一体化提供资金支持。1993年以来,它的贷款额已经超过世界银行,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多边优惠信贷提供者。为提高信贷安全,欧洲投资银行对一个项目一般只提供项目投资额30%-40%的贷款,缺口部分由结构基金和其他方面解决。据介绍,2004年,有280亿欧元的资金被投入到援助地区,其中71%是对欧盟25国的融资。欧洲投资银行资金的投向主要是交通和通讯基础设施、对工业和服务业的投资、城市基础设施以及健康和教育基础设施。

4、行政手段

欧盟注重发挥组织机构在地区发展中的作用。一方面,把在落后地区建立有效的法律体系和社会规范,作为实施地区政策的重要条件;另一方面,重视组织机构的建设,强调政府、企业、工会和家庭之间的和谐与合作关系,强调树立服务意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协调辖区内的经济社会发展,是欧盟各级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责。从中央政府、大区政府、省政府到市政府都有负责协调地区经济发展的专 门机构和人员。一方面申请和实施欧盟援助项目,实施本级预算安排的项目;另一方面制定辖区内的发展政策,运用各种手段扶持辖区内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各级政府为辖区内企业强烈的服务意识。

三、比利时在促进地区发展方面几个值得借鉴的典型

此次培训过程中,我们重点对比利时进行了调研,对几个地方发展经济的做法印象深刻,现将其发展地区经济的一些组织机构的成功做法总结如下:

(一)比利时布鲁塞尔大区地区发展局

1974年,比利时中央政府下发权力,全国分为了10个大区。此次培训,我们考察了比利时布鲁塞尔大区地区发展局。布鲁塞尔大区地区发展局有120名工作人员,主要由代表政府的官员和代表民间的业主同盟及工会代表组成。

20世纪70年代,因布鲁塞尔的土地成本和生产成本不断攀升,大量企业外迁。为避免企业大量流失,并更多地吸引外来企业,政府于1974年成立了布鲁塞尔大区地区发展局。30多年来,该局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绩。总结起来,该局主要开展了如下几项工作:

一是针对土地及房地产价格过高的问题,开发了总面积为171万平方米的工业园区和研发园区。为吸引企业入园,工业园区厂房租金每平方米每年仅为8欧元,科研园区土地每平方米每年仅为6欧元,并允许企业可以30年、60年、90年的期限长期租用。同时,发展 局在城区内收购了一大批旧的楼房并将其改造成办公用房廉价租赁或卖给企业。上述措施,极大节约了企业的用地成本。

二是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随着工作的开展,发展局意识到企业仅有土地还是不够的,还需要配套相关服务设施,比如银行、邮局、幼儿园、小学等社会服务设施。为此,发展局采取了公私合营的方式,成立了7个企业商业服务中心,共同开发配套设施。布鲁塞尔大区下设19个市镇,任何企业到地方政府提出用地申请时,地区发展局都去一个专家帮企业向地方政府作解释说明工作。在一些企业(如区内的大众汽车组装厂)需要扩建时,都由发展局出面去和当地政府协商解决。对未能进入园区的企业,发展局对其无偿提供数据库信息,通过该数据库,企业可以找到布鲁塞尔的生产、生活的各类信息,并为企业无偿提供信息更新。

三是高度重视企业的竞争力培育和环保标准。为增强地区企业的竞争能力,发展局共开发了四个研发园区,结合当地的科研力量,吸引和培育了一批医药、汽车、信息等高新技术企业。布鲁塞尔作为首都,发展局在入园企业审核时高度重视环保标准,对污染型企业不予接纳。

四是高度关注当地民生和就业。为解决当地就业问题,发展局对入园享受低廉地价企业除了环保方面的要求外,一个硬性的规定就是要求该项目必须解决多少就业。近年来,按照政府的要求,发展局还开展了中档住房的开发工作,为中低收入家庭解决住房困难。

(二)比利时爱诺省发展委员会 比利时爱诺省是比利时南部的一个经济相对落后的省,毗邻法国,是欧盟结构基金重点扶持的一个地区。该地区经济发展原来存在几个突出的问题:一是该省主要以农业为主,工业门类不全,工业部门与大学、科研机构间的联系不强;二是工人和职员的教育培训不够,就业教育和再培训欠缺;三是人口的流动性比较差,大多数居民不愿意更换工作;四是旅游资源潜力大,但开发程度不够;五是对地区发展研究不够,区域开发的主导方向不明确。为解决上述问题,1994年爱诺省成立了发展委员会。近年来,爱诺省经济获得了较快发展,爱诺省发展委员会发展了积极作用,我们在培训期间考察了该委员会。

1994-2005年,爱诺省得到了欧盟总计30亿欧元的资助。在欧盟结构基金的支持下,该委员会近年来主要开展了如下几项工作:

一是积极拓展壮大本地的竞争性产业。经过充分调研,委员会确定了制药和卫生医疗行业、特色农业、机械工程业、运输物流业和航空航天工业作为地区的主导发展产业,并力争将上述产业培育成在欧洲具有龙头竞争地位的主导产业。目前,一批企业已具备了一定的生产规模。

二是为企业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为鼓励人们创办公司,委员会支持成立了很多咨询服务公司,为人们创造企业提供咨询服务;同时,大力加强信息服务,为企业提供整个欧洲市场和全球市场的信息咨询。委员会同时帮助广大中小企业了解政府采购的相关程序,提高中小企业的中标率,并根据公司的要求为其员工提供无偿培训。三是制定了相关的财税政策鼓励企业发展,并有针对性地加强企业和高校、科研单位的联系。爱诺省降低了当地企业上缴税收的比例,取消了所有上交省的税收;有效改善政府和公司间的关系,鼓励公司、大学、科研单位共创新公司。委员会开发了约20个科技园区,园区内的土地价格非常优惠,并为园区内所有的中小企业提供一个共同享用的秘书处,为企业提供日常服务。我们专门考察了爱诺省的CHARLEROI科技园区,该科技园区是上世纪90年代在欧盟的资助下建立起来的,园区内基础设施完善,目前在信息传媒、生物、航空、艺术等技术研发和生产领域都形成了一定规模,其中很多企业都是依托当地的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形成的。

四是高度重视国际区域合作。爱诺省高度重视和法国的合作关系。为促进两国之间的人员流动,实施了文凭的异国认可制度;鼓励边境两边公司的合作,鼓励环保型、促进可持续发展型企业的发展;积极发展跨边境的旅游业,鼓励共同改善农业污染等问题。

(三)比利时林堡省地区发展局

林堡省位于比利时讲荷兰语的弗兰德斯大区,距离首都布鲁塞尔以东70至120公里,与荷兰东南部城市马斯特里赫特和德国西部城市亚琛相邻,人口大约80万。1975年,林堡开发局作为比利时第一个区域性开发机构成立,1975年合并进入弗兰德斯公共行政机构。我们在比利时培训期间考察了该局。

1960年以前,林堡省的经济结构极为单一,主要以煤矿业和一些重金属生产业为主。1960年至1980年期间,由于海外资本的流 入,林堡的经济发展开始多元化。1987年,政府关闭了林堡所有的煤矿,该项决策导致了18000位雇员下岗失业,当前的社会经济形势十分紧张。比利时和弗兰德斯政府意识到关闭煤矿所引起的高度社会危机,两级政府承诺在尽短时间内降低失业率,以达到10年阶段内(1987-1997)与弗兰德斯大区相同的失业水平。从那时起,林堡省地区发展局开始发挥重要作用。

在欧盟的支持下,林堡省地区开发局主要开展了如下几项工作: 一是鼓励私营企业投资。1988-1992年,林堡实施了一项名为“转变公司”的财政计划,该计划规定在公司营运的前十年,提供以减少公司税为形式的津贴。此外,林堡对私营公司投资实施补助金政策,即对在林堡进行投资的公司进行补助金奖励,以扩大生产能力和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因林堡省是一个工业转型地区,给投资方的补助金比率通常要高于弗兰德斯的其它地区。这些鼓励措施对提高林堡企业的吸引力发挥了重要作用。1987-1992年,林堡在吸引外资方面工作取得巨大成绩。

二是积极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为支持中小企业,地区发展局制定了很多计划方案。比如为中小企业在质量管理(依据ISO认证标准)、环境认证、出口及市场营销等方面提供支持服务。帮助中小企业建立关系网络和交换经验,组成不同行业的智囊团为特定行业提供战略、策略咨询;帮助中小企业提供管理培训,通过多种多样的管理训练课程来支持中小型企业的创业。

三是积极推进技术革新。地区发展局对科技发展的支持包括三个 方面:必须的基础设施和设备、基础研究及与企业合作研究。欧洲地区开发基金的资助加速了林堡科技园的建立,科技园内既包括高科技公司和一些公司的研发部门,也包括研究机构。目前,科技园已拥有500名雇员,被称作“弗兰德斯多媒体谷”。

四是大力扶持支柱产业。经过充分论证,确定了交通和物流、工业转包、旅游、计算机研究、新型媒体和商业服务作为替代采煤业的“先锋产业”。经过多年的努力,目前交通和物流业自1990年以来已创造就业机会4000个。旅游业已成为林堡当前最具增长潜力的产业,尤其是短期旅游和单日游,目前,林堡建立了1900公里的自行车道,旅游业创造了15000个就业机会。计算机技术研究和新型媒体已成为信息产业的重点门类,技术实力比较雄厚。此外,商业服务在林堡也获得了较快发展,目前林堡正准备实施一个“孪生城市”计划,即把根克和哈根两个城市联合起来,从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五是大力推进职业培训。这一点给我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在结构基金的支持下,林堡省对50000人进行了职业培训。在经济转型的第一阶段(1987-1992),林堡省把重点全部放在了失业矿工的再培训工作上,大量的人员在短期内完成了培训。在经济转型的第二阶段,在失业风险非常高的社会背景下,为了发现并联系到那些失业高风险目标人群,并激励他们参加培训课程并帮助其重新就业,组织方做了极为特殊的努力。在此期间,地方政府在现有研究机构的基础上,支持建立了几个新的培训公司,特别针对生产自动化、新型媒体、仓储物流等方面进行职业培训。自1996-1997年,林堡的培训 重点已从为失业者培训的供应方转移到需求方,即根据公司要求,对其员工进行专业化培训,培训内容和方式更加灵活。目前,林堡大约有70%的欧洲科学基金用于资助与工人有关的培训(每年培训5000人)。

六是积极改善地区生态环境和居住条件。在欧盟地区开发基金的协助下,林堡在短短几年间,完成了煤矿路面的清理工作,原来空闲地面被开发成旅游度假区、商业街和游览区;其它地面恢复为自然景区和休闲区,这项工作意味着林堡从黑色空间向绿色地带的转变,绿色环境对投资者、游客和本地居民创造了积极的形象。与此同时,林堡省加大了对矿工居住区的重建力度。对原来的矿山居住区的公共基础设施进行了全面的改善,对矿工原来居住的10000所房子进行了改造,并以低廉的价格卖给矿工,从而有效保持了社会稳定。

经过上述努力,目前林堡失业矿工的就业问题基本得到解决。林堡的国民生产总值和失业率与弗兰德斯富裕地区相接近,林堡经济呈现出多元化的新特点。

四、欧盟地区政策对促进我国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启示

欧盟区域政策是目前世界上最典型也是最成功的区域政策,它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的形式对经济落后的成员国和地区进行援助,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社会效果。我国当前存在的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与欧盟有很大的相似性,但从区域政策的设计和实施角度来看却存在明显的差距。结合此次培训和调研活动,对我国区域政策的设计提出如下几条建议:

(一)尽快完善保障区域协调发展的管理体系。

区域管理机构设置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区域政策的效应和效益。欧盟促进地区发展的经验表明,区域政策的研究、实施、评价要依托一个完整的管理机构,在中央政府(欧委会)要一个完备的职能机构和咨询机构统筹考虑欧盟区域发展的政策,并统筹协调有关区域发展的事务;在基层政府,都有一个专门的委员会或发展局来统筹考虑区域问题的协调及资金项目的安排。目前,我国还没有独立的、统筹的区域政策研究和制定部门。因此,从提高协调区域发展的效率出发,亟待加强对区域政策研究、制定的统筹和协调工作,有必要根据客观实际发展的需要,对目前存在的区域经济管理机构进行调整整合,建立权威的、统筹协调的区域政策管理机构。

(二)加快完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体系

目前,我国的区域政策工具是残缺不全的,国家没有针对问题区域、用于解决区域问题的指向性的发展基金,也没有为问题地区提供服务的有针对性的贷款工具。这样就使得我国对问题地区的经济援助没有稳定的经济基础。为此,国家有必要在中央财政中建立区域发展基金,并结合不同类型的问题性区域建立指向性更为明确的子基金。国家政策性银行应改革其现有的贷款机制和运作机制,进一步加强对问题区域的扶持力度。同时,应逐步建立起区域政策实施效果的评估体系。对区域政策的执行效果定期评估,适时调整区域政策的方向和重点。

(三)积极开展区域发展类型的划分工作。实施明确的区域类 型划分,是为区域政策的实施设定合理指向空间的基础性工作。目前我国主要以行政区划作为标准来实施区域政策是不妥的。国家应该选取特定的经济指标,按照功能区定位和区域发展阶段,尽早完成以经济特征为基础的标准区域和问题区域的划分工作。为区域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奠定基础,保证区域政策有明确的针对性。

(四)建立完善的区域发展规划体系。欧盟促进地区发展的几个规划目标明确,手段措施完备,对我们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为保证区域政策的有效实施,国家要考虑研究制定国土综合开发规划。同时,加快完善区域规划,区域规划的着力点要放在明确发展思路、产业重点、空间布局、区域合作等重大问题,并明确规划的主体地位和法律地位,使区域发展在理性的指导下科学发展。

(五)高度重视提高地区竞争力和自我发展能力。通过调研,我们强烈感觉到欧洲各国和各个地区在促进落后地区发展过程中,对地区产业竞争力的高度重视。为此,在设计我国的地区政策时,要高度重视对地区竞争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的重视,对技术密集型、生态环保型企业提出相对优惠的财税政策,大力倡导企业与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的合作。

(六)突出强调提高政府对企业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欧盟的地方政府对企业服务是全程式的、无微不至的,包括企业创立前的政策咨询、市场分析、办公选址,包括企业生产过程中的配套设施建设、财税减免、战略咨询、员工培训、信息服务、财税优惠等等各个方面,即在强调企业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将政府完全置于提供服务的 角色。总体来看,目前我国各级政府在发展地区经济时对企业经营行为干预过多,服务欠缺,为此,有必要强调尽快提高政府对企业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意识。

(七)高度重视地区劳动力的就业和培训工作。欧盟各国在建立开发区、设置诸多优惠政策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解决区域内的就业问题,解决就业也是地方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发展地区经济的过程中,高度重视对劳动力的培训力度,包括产前和产中的培训。而当前我国各级政府对职业培训工作往往重视不够,发展经济急功近利的倾向比较突出,对人的素质提高重视不够,往往影响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区域政策的设计中,要突出对提高就业容量和劳动力素质的相关内容。

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国际区域合作”赴比利时培训团组成人员包括: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邹勇、杨荫凯,国家发改委培训中心王小莉,铁道部国际合作司的王连斌,吉林省政府发展中心梁占田、财政厅王长祥、开发办王铁虹、共青团延边州委张志刚,上海市合作办彭江,安徽省发改委耿冬木,江苏省发改委陆建康,云南省财政厅樊黎明、许薇、省投资开发公司刘海建、省铁路投资有限公司郭晓,西藏自治区发改委曹宗杰、省招商局康浩,新疆兵团发改委周霖、农九师发改委傅茂淑,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符志平。

欧盟经验 篇3

一、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运行现状分析

(一)欧盟碳排放采用“限额与交易”体制,通过市场机制实现企业节能降耗、减排

2015年已是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运行的第十年。欧盟委员会通过立法形式规定碳排放物权,即通过了《排放贸易指令(2009/ 29/EC)》,以最低的成本实现了减排。采用“限额与交易(Cap-and Trade)模式,规定了各成员国、高能耗高污染行业的排放权上限即“欧盟排放许可(EUA)”,构建欧盟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市场交易平台,实施总量控制与配额分配相结合的形式。如排放配额有余的企业,可将剩余部分留到以后使用,或是放到市场上获得利润;排放配额不足者为需求方,必须到市场上购买配额,否则将会面临巨额的经济惩罚,如超额排放部分每标准吨二氧化碳将被处以100欧元的罚款。通过市场直接管制、经济激励等手段,实现政府、企业、个人间自由的买卖交易,促进企业履行节能降耗、减排的社会责任。自欧盟实施碳排放权交易模式以来,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据欧盟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2014年碳排放量约为18.12亿吨,较上年同期下降4.5%。尤其是其交易体系与日本、加拿大、挪威等国成功对接,更是丰富并完善了碳排放权交易模式。

(二)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采用阶段性运行,逐步在其成员国、高能耗企业间推行

截止2015年5月,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已覆盖31个欧洲国家,11000家发电厂、工厂、航空公司。这些行业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约占欧盟地区排放总量的50%以上,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约占80%以上。由此,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的推行采取了循序渐近的“温和”方式,给予一定的时间促进企业整改、转型升级。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创新地采用分阶段运行机制,具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05-2007年为试验阶段。排放权交易仅限于二氧化碳,且给各成员国的碳排放配额均为免费。第二阶段,2008-2012年为履行减排义务阶段。将甲烷、氢氟氯碳化物等六种均加入交易体系,对配额分配制度进行了调整。尤其是行业范围不断扩大,2012年将航空部门也纳入EUETS管制。第三阶段,2013-2020年为减排阶段。力争实现2020年碳排放量比1990年排放标准减少21%。数据显示,2014年欧盟温室气体排放比1990年已减少约20%,第三阶段性的目标几乎能够超额完成。由此,在2014年欧盟高峰会上通过了《2030年气候与能源政策框架》,设定2030年温室气体排放比1990年减少至少40%的新目标。整体来看,欧盟采用阶段性运行的碳排放交易体系取得了良好成效,多数欧盟国家的碳排放量都呈现了下降趋势,如2014年,斯洛伐克、丹麦、斯洛维尼亚的碳排放量分别减少14.1%、10.7%和9.1%。

(三)欧盟碳排放权配额分配本着成员国间共同但有差异的分摊原则

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有效运行的基础是对碳排放权的合理分配。碳排放权交易本身是建立在信用机制上,若发放额度过于宽松,可能会导致信用泛滥,失去节能减排的效果,甚至导致碳排放权价格大幅下跌,无法公平约束企业节能降耗,影响交易所体系的良好运行。欧盟碳排放权交易体系采用“总量控制”模式,即整体8%的减排要求。各成员国经济发展不同,单纯的平均分摊势必不公平,甚至会加剧国与国之间的贫富差距。由此,欧盟碳排放权配额分配本着共同但有差异的分摊原则。如对于卢森堡、希腊、丹麦等经济发展较好的成员国,减量排放目标为20%左右。对于经济发展滞后的国家,如最贫穷的保加利亚,给予增量排放20%,如马耳他、塞浦路斯则未受限。各成员国依据本国经济发展情况、产业调整目标等,对碳排放配额进一步分配至企业,促进企业提升节能减排意识并落到实处。整体而言,欧盟碳排放权的配额分配充分考虑了其成员国经济发展实际,减排标准制定科学、合理,均衡各国经济发展。如作为经济发达的德国,2005-2007年的排放配额为499Mt,2008-2012年降低至453.1Mt,2013-2020年降低至412.4Mt;经济发展滞后的保加利亚,2005-2020年排放配额均为42.3Mt,旨在促进保加利亚经济发展,对节能降耗要求较低。

(四)欧盟碳排放权交易体系有着严格的履约、注册、监测报告与核查制度

欧盟碳排放权交易体系有着一系列严格的制度,通过经济惩罚督促成员国、企业履约。如各碳排放企业必须申请碳排放权许可证(EUA),并提供碳排放量相关信息,否则无法从事任务交易活动。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必须遵约,若超过规定的碳排放量就必须通过市场交易对冲实际碳排放量,一旦违约,将被处以巨额的罚款。统计数据显示,2005-2009年,欧盟碳排放企业的遵约率超过98%,2010-2014年遵约率更是提升至99%以上。同时,欧盟成立了独立交易志(CITL)组织,准确跟踪、记录各成员国、碳排放企业的碳排放情况,对交易进行核查监管。只有通过层层验证无误后,才对每一个账户的碳排放权交易进行确认、有效交割,这就避免了虚假交易,提升了排放交易体系的可靠性与可信度。报告经独立的核证机构核查后,定期向社会公开,提升公信度,促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二、我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建立所面临的制约因素

(一)法律、制度体系缺乏,导致我国碳排放权交易效果不佳

当前,我国碳排放权交易主要集中于《京都议定书》的CDM(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项目,交易模式单一。尤其是由于碳排放权资源缺乏产权化的法律依据,导致节能降耗、减排效果不佳。据全球碳计划组织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碳排放总量全球第一,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29%。一方面,相关法律、制度体系缺乏,导致市场监管、违规处罚等制定约束不成体系。目前,未从法律层面明确碳排放“总量控制”的交易原则,导致全社会节能降耗效果不明显。地方政府为发展区域经济,一味地给企业发放碳排放权许可证,导致交易底线不断突破,碳排放权的初始分配、市场监管等难以形成有效约束体系,无法督促企业履行节能减排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实施单一的地区性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提供的数据支撑与经验总结相对有限。2012年,我国7省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试点地区涵盖东、中、西部,各自建立了交易、核算体系,确定了碳排放总量与分配机制。截止2015年3月底,7省市碳排放权交易平台累计成交2000多万吨二氧化碳,成交额达到13亿多元。建立全国的碳市场是必然趋势,这就需要完善的法律、制度体系作为支撑,为碳排放交易体系的拓展奠定基础。

(二)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矛盾,导致我国碳排放权“总量控制”难以推行

改革开放之初,居民物流需求与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促使我国经济发展选择了粗放增长模式。大量的工厂、发电厂巩固了我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随之而来的碳排放量激增也使我国成为全球碳排放第一的国家。2014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已超过欧美的总和,人均碳排放量首次超过了欧盟。自2012年起严重的“雾霾”天气,使我国政府意识到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促进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然而,短期内经济发展模式不可能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尤其是我国拥有众多的中小型制造业,更是给以“总量控制”为目标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带来困难。据中国发展改革委员会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中小制造业的碳排放量约占全国总排放量的60%左右,而这些企业分布零散的特点,导致碳排放权交易数据搜寻难度大、成本高,监管体系的实施效率低。同时,我国还未形成完全市场化的体制环境,不利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健康运转。如企业产权界定、转让等方面细则不成熟,可能导致碳排放权交易体系运作失灵。

(三)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导致我国碳排放权难以建立统一协调的交易体系

我国地域广阔,受历史、地理、人口等因素的影响,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存在着显著的不均衡性。东部地区经济发达,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严重滞后,若在西部地区推行“总量控制”的碳排放权模式,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经济发展,甚至面临推行阻力。一方面,西部地区地形复杂,生态环境复杂多变,自身恢复能力差。如西藏占地128平方千米,占全国总面积约八分之一。青藏高原栖息着藏羚羊、白鹤、野牦牛等125种保护动物,有着虫草、灵芝等多种珍贵植物,环境一旦遭受破坏,极难恢复生态。另一方面,经济发展严重滞后,亟待开发与建设。在“一带一路”建设机遇下,西部地区积极扩大再生产2014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8073.5亿元,与此同时,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不可避免。可见,包括甘肃、贵州、云南等省份在内的西部地区面临着经济发展的尴尬局面。另外,我国区域间生态、经济发展不平衡,在温室气体的分配标准、检测、监管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给我国建立统一协调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造成一定的制约。

(四)金融体系建设基础薄弱,制约了我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有序发展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金融行业建设不断加强,逐步向市场化方向运作。然而,我国金融体系建设还处于初期,基础相对薄弱,未形成完全市场化体系。当前,金融体系分为银行、证券、基金、信托等多个部门,联系不紧密,未形成成熟的交易平台。尤其是我国缺乏健全的社会整体信用体系,缺乏具备碳金融业务能力的专业人才,难以创新碳金融产品。企业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相关部门、交易对象难以准确获得企业的真实信息,这将削弱碳排放权交易体系运作的有效性与安全性。金融部门缺乏碳排放技术咨询体系,无法准确评估和规避碳排放权交易过程中的交易风险。与此同时,若碳排放权交易、碳偷排等行为发生,若得不到相关部门的及时控制与严厉处罚,将制约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碳金融市场的有序发展。从我国在7省市碳交易试点情况来看,企业超标、不履约现象严重,如2014年世邦魏理仕公司碳排放超出配额1万吨以上,微软(中国)公司超出配额400多吨,百盛商业公司超出配额500多吨,北京节能监察大队予以碳市场均价3-5倍的处罚。由于中小企业过多,给监管部门的工作带来困难,目前仅实现了重点排放单位的履约。

三、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对我国节能、减排的启示

(一)加强立法建设,建立完善的碳排放权交易法律与制度

以立法的形式,界定碳排放产权职能,为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构建提供法律与制度支撑,能够有效实现全社会节能降耗、减排,降低组织成本与实施成本。借鉴欧盟的成功经验,应从多个维度构建我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制度结构。确定碳排放权“总量控制”原则,具体包括减排目标、排放总量、交易对象、期限等。实施配额制度,在充分考虑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基础上,科学设计碳排放权配额的初始分配与再分配原则,促进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如东部经济发展较快,生态破坏严峻,采取绿色、低碳发展战略,严格控制碳排放量。制定完善的碳放权交易制度,成立独立的部门对企业碳排放情况进行监督与核实。严格控制碳排放许可证的放发制度,确定碳排放市场监管惩罚制度,并将惩罚所得用于生态修复、环境保护中。

(二)确定合理的碳排放总量,构建“总量——配额”为主的交易模式

从环境治理层面,统筹经济发展、环境质量、技术水平等方面因素,制定碳排放权总量。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同时也面临着环境污染严峻的压力。由此,在设定碳排放总量时,不能一蹴而就,既要结合欧盟的先进经验,又要与我国国情相结合。同时,我国地域广阔,经济、生态发展存在着较大差异,实行全国统一的碳排放量标准是不合适的。“总量控制”可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分阶段地推进。如自2013年起,泛珠三角地区实施跨省区合作的绿色式发展战略,将锅炉生产企业搬离市区。然而,搬离市区是不够的,必须通过“总量——配额”的交易模式,从根本上解决锅炉生产企业的碳排放问题。从国家层面上科学设计各省市的碳排放总量,各省市结合地方发展实际科学分配到各排放实体企业。

(三)构建动态推进式的运行模式,促进我国碳排放交易体系的调整与完善

分阶段式递进是欧盟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最大特色,也给我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可靠经验。我国应借鉴欧盟经验,构建动态推进式的运行模式,并根据每一阶段运行数据及发现的问题对碳排放交易体系进行调整与完善。对交易对象采用递进式,第一阶段确定碳排放量大的行业,如火电厂、钢铁企业等,后续逐步扩大交易对象,如航空企业、高耗能制造业等。对温室气体采用递进式,第一阶段将二氧化碳纳入交易体系,随后逐步扩展至六种温室气体。对碳配额分配方式动态调整,第一阶段碳配额全部免费发放,逐步向拍卖过渡。整体而言,我国碳排放交易体系的构建是一个长远的推进过程,通过由浅及深的方式更易被全社会接受并履约。

(四)引入市场自动调节与约束机制,促进碳排放权分配的灵活性与效率

构建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实质是将碳排放权作为稀缺资源商品化。通过引入市场自动调节与约束机制,才能促进碳排放资源的市场化配置。从欧盟实施碳排放交易体系的经验来看,碳排放权在投入交易所二级市场以前的初始分配决定了体系能否顺利推进。目前,碳排放权的初始分配主要有三种方式:免费分配、有价出售、拍卖。从我国在7省市的试点情况来看,采用免费分配与有价出售相结合的方式更为合理。当前我国存在着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采用免费分配方式实现公平性原则,更易于在企业中推广。同时,准确的排放数据使分配额度更具科学性,结合有价出售方式,能够加强企业节能降耗、减排的积极性,促进碳排放权分配的灵活性与效率。

(五)完善金融体系,构建多元化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完善金融体系,能够促进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规范运作,规避市场、操作、信用等风险。金融部门联合构建碳交易平台,包括银行、证券、基金、信托等,促进碳市场规范运作,整合碳排放权资源。加大对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如外派学习欧盟经验等,为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发展提供有力支撑。金融部门逐步完善社会征信体系,节能监察部门通过平台能够及时、准确获得企业信息,便于碳排放的监督与核查。加强对交易平台数据的分析,平衡碳排放权供需关系,促进高效率、低成本交易。构建多元化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除传统意义上的交易直接参与者(碳排放企业)、监管部门(如碳排放权交易储备中心)、审核部门(如节能监察部门、环保部门)外,还需引入具有环保意识的社会团体。社会团体与审核部门作为第三方,共同规范交易秩序、加强市场监管,避免碳排放权滥用现象。▲

参考文献:

[1] Chen J, Wu N, Li M. Analysis of the International Carbon Emission Trading Market and Chinas Countermeasures[J]. World Economic Research, 2015, 4(02): 28.

[2] 李奇伟. 中国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履约期的市场特征与政策启示[J]. 中国科技论坛, 2015 (5): 128-134.

[3] 袁嫄, 刘纪显. 欧盟碳排放权管理制度沿革对中国的启示[J]. 中国科技论坛, 2015 (8): 145-149.

[4] 常威. 浅析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对于中国的借鉴意义[J]. 经营管理者, 2015, 1: 185.

《欧盟水框架指令》及其成功经验 篇4

关键词:欧盟,水框架指令,水资源,水污染

随着人们对水体清洁程度的要求不断提高, 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治理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 为此各国均制定了相应的水法和水污染防治法, 其中欧洲在此方面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成绩。为防止水资源状况的继续恶化并改善其状态、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2 00 0年1 0月2 3日, 在整合现有的法律法规的基础上, 欧盟颁布了《欧盟水框架指令》, 建立欧盟水管理框架, 为保护和提高欧盟内所有水资源 (河流、湖泊、地表水、过渡带和沿海地区的水) 的质量制定统一的目标和要求。

1 发展历程

从197 5年开始制定《欧洲水法》, 《欧盟水框架指令》的建立共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1975~198年) , 为用于提取饮用水的河流和湖泊及洗浴用水、渔业用水等制定了质量标准, 并为饮用水制定了具有约束力的质量目标。

第二阶段 (1980~199年) , 就控制废水排放达成一致, 对城市废水和含有危险成份的工业废水排放做出统一规定, 但是由于这些法规本身的不完善各个单独的条例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第三阶段 (1990~2015年) , 经过10年漫长的谈判, 欧洲理事会和欧盟议会于200 0年10月23日签署《欧盟水框架指令》。2000年12月22日, 该指令正式执行, 其主要目标是“在2 0 1 5年以前实现欧洲良好的水状态”。作为欧盟一个特殊形式的法规, 指令要求所有成员国以及准备加入欧盟的国家必须于2 0 0 3年年底之前将其写进国家法律, 使本国的水资源管理体系符合指令要求, 并严格按时间要求执行。

2 主要内容

《欧盟水框架指令》内容丰富, 要求全面。共有2 6条和1 1个附件, 主要包括:

(1) 框架与计划。

(2) 水的功能。渔业用水指令、饮用水源指令、贝类养殖用水指令、沐浴用水指令、饮用水指令。这些指令针对特定水体功能设定了水质控制目标, 而贝类养殖和渔业用水指令则使水体功能更为明晰。

(3) 优先控制物质。危险物质指令及其子指令要求成员国采取适当措施, 对杀虫剂、重金属以及其他3 3种有害化学物质在地表水中的浓度进行限制。其中汞、镉等1 3种有毒、难降解或容易在生物体内积累的“重点有害物质”禁止排放, 苯等其它2 0种“重点物质”必须减少排放。子指令确定了水质目标和统一的排放标准。

(4) 污染源。城市废水指令、硝酸盐指令、杀虫剂指令、综合污染防治 (IP PC) 指令。城市废水指令用来控制人口规模在2 0 0 0人以上社区的污水和废水排放, 以及工业废水排放。硝酸盐指令主要用来保护水体不受农用硝酸盐的污染, 其目的是减少农用硝酸盐对水体的污染并防止这类污染的进一步加重。杀虫剂指令同样关注农业, 该指令规定, 禁止将含有某些活性物质的植物保护产品投放市场。植物保护产品只有通过“正确使用不会对人体健康和环境产生危害”这一鉴定才能被批准投放市场。I P P C指令适用于比较大的工业装备, 要求采用最先进的环保技术, 否则, 将可能受到更严格的环境税赋制约。

(5) 其他有关指令。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安全指令、环境信息指令、关于大气、废物和自然保护的一些指令等。

另外, 《欧盟水框架指令》还包含一些经济措施, 涉及家庭用水、农户用水和工业用水水价的征收, 且三者之间不得进行交叉补贴。

3 重要特点

在水框架指令颁布实施之前, 欧盟已有若干个涉及水保护和污染控制的指令, 但这些指令仅仅涉及特定水体保护的某一个方面, 而且对于跨界河流缺乏统一的管理。为了让各个单独的指令成为一个整体, 出台水框架指令的想法应运而生。

与欧盟过去的指令有所有不同, 《欧盟水框架指令》将水体作为一个完整的目标对象, 扩大了水保护范围, 既有地表水也有地下水, 还包括港湾和沿海水域, 基本囊括了欧洲范围内的所有水域类型, 且涉及保护水的各个方面。如水量, 这是欧盟水立法中首次涉及水量问题, 它规定每个流域建立起来的措施方案必须以保证地下水的抽取和补给平衡为目标。在水生态系统的评价方面, 以往的法规仅通过制定地表水中各项化学指标标准来保证动植物群可持续健康地生存, 现在水框架指令强调必须清楚地验证这些水中健康的动植物群体是否存在。

另外, 《欧盟水框架指令》将水域保护与污染控制紧密结合, 通过采取综合性措施对污染进行控制。一方面要求各成员国在其措施方案中列出点污染源的控制排放指标、所采取的污染源控制措施;另一方面要求各成员国针对那些用于饮用或未来用于饮用的水体制定出相应的环境质量标准。

《欧洲水框架指令》改革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将河流和湖泊系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管理, 建立综合的监测和管理系统, 而不是根据行政范围和政治边界进行管理。成员国必须辨认出国家领土以内所有的江河流域, 流域覆盖超过一个成员国的领土, 被指定为国际流域地区。每一个流域地区拥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负责建立“河流流域管理计划”及有关条款的实施, 并每6年将这一计划更新一次。该计划必须明确提出政府为遵守指令所采取的实际措施, 如控制点源和扩散源, 控制引水以维持水的可持续利用等, 并鼓励所有感兴趣的团体积极参与此项活动。

4 成功经验

欧盟水框架指令启动以来, 尽管欧盟各国在水资源管理和保护领域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挑战, 各国的进展不一, 但由于欧盟积极采取各种措施, 拟定详尽的时间表和可操作的实施方案, 严格监督落实, 使欧盟各国在水资源管理和保护领域取得了相当的成就, 并积累了可贵的经验, 为今后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4.1 慎重推动制定工作

如前所述, 在上世纪8 0年代, 欧盟也曾对城市废水和含有危险成份的工业废水排放等问题做出过统一规定, 却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但是通过这些法律的制定和执行, 也使欧盟获得了许多经验, 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准备工作一定要充分。为此欧盟组织了大量磋商工作, 拟定了一系列技术草案以供讨论。而且为了在未来执行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减少阻力, 争取更多的支持, 上述活动均以开放、咨询的方式进行, 不仅有政府, 更邀请各行业、非政府机构以及民间代表参加, 并根据具体情况, 将各方意见吸收到最终的法律文件中去。最终经过1 0年漫长的谈判, 欧洲理事会和欧盟议会于2 00 0年1 0月2 3日签署《欧盟水框架指令》。虽然法律制定过程漫长, 但由于吸取了以往的教训, 吸收了各方意见, 为今后执行工作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4.2 采取综合性手段推动法律执行

(1) 法律手段。围绕《欧盟水框架指令》, 欧盟还制定颁布了一系列配套法律、政策, 以提高指令的可行性。比如在公众参与领域, 欧盟专门制定了《奥尔胡斯协定》和《关于公众获得环境信息的指导方针》两份政策性文件。《奥尔胡斯协定》的正式名称为《关于在环境事务中公众获得信息、参与决策并获得公正的协定》, 该协定是19 98年在丹麦的奥尔胡斯市由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组织拟定、经欧盟签署, 于2 0 01年1 0月3 0日正式生效。《奥尔胡斯协定》对公众参与做了界定, 即“为了保证包括水用户在内的公众参与流域管理计划的制定和更新, 有必要提供有关计划措施的适当信息, 报告实施进度, 以便在最终决定采取必要的措施之前使公众参与”。《奥尔胡斯协定》的签署对欧盟各国的环境管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了符合协定的要求, 欧盟及其成员国随后采取了措施修改原有的法律条款, 这直接催生了《水资源管理框架指导方针》。2 0 0 3年, 欧盟制定了《关于公众获得环境信息的指导方针》。该《指导方针》于2 0 0 5年2月1 4日正式生效, 对所有欧盟成员国具有约束力。它强化了欧盟有关环境信息公开的现有政策原则, 与1 9 9 8年签署的《奥尔胡斯协定》一脉相承。根据上述政策文件的要求, 欧盟各国已经或正在修订和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以促进公众参与水资源的管理。

(2) 经济手段。通过总结过去十几年经济手段的经验, 在指令实施过程中欧盟及其成员国越来越多地运用经济手段, 这些手段主要包括:水权及水权交易, 具体包括水权分配、水交易和水质交易;取水费 (税) , 多数成员国都对抽取地表水和地下水收费 (税) ;价格和税收, 多数成员国将价格和税收作为环境管理的政策手段, 广泛应用于水污染控制、生活用水供给、工业用水供给、污水处理、农业用水等多个方面;私人投资, 多数国家的做法是, 公共部门保留供水和污水处理系统的所有权, 而让私营部门参与一些其经营管理, 同时, 各国政府对水务服务提供补贴。

(3) 科研手段。为了推进落实工作, 就必须在技术层面上解决基础性问题。在法律执行过程中, 欧盟发现许多与《欧盟水框架指令》相关的研究都是首次, 没有现成的方法可以利用。尤其是随着框架协议的推进, 在进行流域管理问题的分析和方法探讨时, 目前所掌握的技术和资料还比较匮乏, 比如对于河流地貌动力学与河流生态学的认识就十分有限。另外《欧盟水框架指令》要求所有成员为每一个流域地区制定“流域管理计划”, 计划中要求对每个流域地区之内水资源的特点进行总结, 制定在要求期限内实现特定目标 (生态、数量、化学和保护区目标) 的措施计划。由于流域内水资源条件极为复杂, 再加上整个欧洲各种自然、社会经济和管理条件的差异, 极大增加了工作的难度。为此欧盟充分利用成员国强大的教育和科研能力, 通过资金、人员、政策上的支持, 加快相关领域的研究。同时对于各国流域管理的研究进行协调, 避免重复和相互冲突矛盾, 以提高效率。欧盟还将水研究机构、工程咨询顾问、水资源运营者和公共管理部门都组织起来, 参与新研究工具的开发和测试, 成功之后在欧盟范围内进行推介, 这类工具可以对所有河流流域单元相关的事宜进行全面分析。欧盟还组织国际专家组参与了欧洲各地多项工程的开发, 尤其是科技力量相对薄弱的新加盟国家的工程开发。

4.3 有重点、分阶段地推动指令落实

考虑到欧盟各成员国情况千差万别, 履行指令的能力也参差不齐, 因此欧盟并没有搞一刀切, 而是有重点分阶段地推动指令落实。但是为了向成员国施加一定压力, 防止成员国拖延执行, 欧盟规定了不同阶段任务完成的期限。但是由于各种原因, 有许多国家并未按期完成, 为此欧盟委员会于2 0 0 4年向欧盟法院提起诉讼, 要求惩罚违反要求的十一国。对于已经完成法律程序的国家, 欧盟也进行了审核, 认为虽然在形式上完成了法律修改, 但是在具体条款的落实上仍然有一定差距。尤其是第四条“环境目标”设定上与欧盟要求有较大差距。为此2 0 0 7年欧盟专门发布一项主席指令, 要求进一步加强相关评估工作, 以督促成员国进一步落实法律制定工作。目前欧盟重点将工作放在流域管理方面, 据统计, 欧盟地区共划分为1 1 0个流域管理区, 其中40个属于国际流域, 覆盖了60%的欧盟国土。欧盟认为, 各成员国工作状况总体还是令人满意的, 初步完成了流域确认和流域流域描述工作, 对涉及的行政区进行了划分, 委派了专门的主管部门。

5 结语

欧盟简介 篇5

检索日期:2007年10月6日检索地址:百度百科

【简介】

欧洲联盟(European Union),简称欧盟(EU),是由欧洲共同体(European Communities,又称欧洲共同市场)发展而来的,是一个集政治实体和经济实体于一身、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区域一体化组织。1991年12月,欧洲共同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欧洲联盟条约》,通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1993年11月1日,《马约》正式生效,欧盟正式诞生。

欧盟现有27个成员国和近5亿人口(2007年1月),总部设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欧盟的宗旨是“通过建立无内部边界的空间,加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建立最终实行统一货币的经济货币联盟,促进成员国经济和社会的均衡发展”,“通过实行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在国际舞台上弘扬联盟的个性”。

【成立过程】

欧洲统一思潮存在已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进入高潮。1946年9月,英国首相丘吉尔曾提议建立“欧洲合众国”。1950年5月9日,法国外长罗伯特·舒曼提出欧洲煤钢共同体计划(即舒曼计划),旨在约束德国。1951年4月18日,法、意、联邦德国、荷、比、卢六国签订了为期50年的《关于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的条约》。1955年6月1日,参加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六国外长在意大利墨西拿举行会议,建议将煤钢共同体的原则推广到其他经济领域,并建立共同市场。1957年3月25日,6国外长在罗马签订了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与欧洲原子能共同体的两个条约,即《罗马条约》,于1958年1月1日生效。1965年4月8日,6国签订了《布鲁塞尔条约》,决定将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和欧洲经济共同体统一起来,统称欧洲共同体。条约于1967年7月1日生效。欧共体总部设在比利时布鲁塞尔。1991年12月11日,欧共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了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的《欧洲联盟条约》(通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1992年2月1日,各国外长正式签署马约。经欧共体各成员国批准,马约于1993 年11月1日正式生效,欧共体开始向欧洲联盟过渡。

【成员国】

欧共体创始国为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六国。

至2007年1月止共有27个成员国,他们是:

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英国、丹麦、爱尔兰、希腊、葡萄牙、西班牙、奥地利、瑞典、芬兰、马耳他、塞浦路斯、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罗马尼亚、保加利亚。

【组织机构】

欧洲共同体的基础文件《罗马条约》规定其宗旨是:在欧洲各国人民之间建立不断的、1

愈益密切的、联合的基础,清除分裂欧洲的壁垒,保证各国经济和社会的进步,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和就业的条件,并通过共同贸易政策促进国际交换。在修改《罗马条约》的《欧洲单一文件》中强调:欧共体及欧洲合作旨在共同切实促进欧洲团结的发展,共同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做出应有的贡献。欧共体下设:

①理事会。包括欧洲联盟理事会和欧洲理事会。欧洲联盟理事会原称部长理事会,是欧共体的决策机构,拥有欧共体的绝大部分立法权。由于马约赋予了部长理事会以欧洲联盟范围内的政府间合作的职责,因此部长理事会自1993年11月8日起改称作欧洲联盟理事会。欧洲联盟理事会分为总务理事会和专门理事会,前者由各国外长参加,后者由各国其他部长参加。欧洲理事会即欧共体成员国首脑会议,为欧共体内部建设和对外关系制定大政方针。1974年12月欧共体首脑会议决定,自1975年起使首脑会议制度化,并正式称为欧洲理事会。1987年7月生效的《欧洲单一文件》中规定,欧洲理事会由各成员国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以及欧洲共同体委员会主席组成,每年至少举行两次会议。马约则明确规定了欧洲理事会在欧洲联盟中的中心地位。理事会主席由各成员国轮流担任,任期半年。顺序基本按本国文字书写的国名字母排列。

②委员会。欧共体委员会是常设执行机构。负责实施欧共体条约和欧共体理事会做出的决定,向理事会和欧洲议会提出报告和建议,处理欧共体日常事务,代表欧共体进行对外联系和贸易等方面的谈判。委员会由17人组成,法国、德国、英国、意大利、西班牙各2人,其他成员国各1人。主席由首脑会议任命,任期2年;委员由部长理事会任命,任期4年。

③欧洲议会。欧共体监督、咨询机构。欧洲议会有部分预算决定权,并可以2/3多数弹劾委员会,迫其集体辞职。议员共有518名,法国、德国、英国、意大利各81名,西班牙60名,荷兰25名,比利时、希腊、葡萄牙各24名,丹麦16名,爱尔兰15名,卢森堡6名。议长任期2年半,议员任期5年。议会秘书处设在卢森堡。每月一次的议会例行全体会议在法国斯特拉斯堡举行,特别全体会议和各党团、委员会会议在布鲁塞尔举行。

④欧洲法院。欧共体的仲裁机构。负责审理和裁决在执行欧共体条约和有关规定中发生的各种争执。

⑤审计院。欧共体审计院成立于1977年10月,由12人组成,均由理事会在征得欧洲议会同意后予以任命。审计院负责审计欧共体及其各机构的账目,审查欧共体收支状况,并确保对欧共体财政进行正常管理。其所在地为卢森堡。

此外,欧共体还设有经济和社会委员会、欧洲煤钢共同体咨询委员会、欧洲投资银行等机构。

〖附:欧盟机构英文名〗

欧盟理事会:The Council of the European Union

欧盟委员会:The European Commission

欧洲议会:The European Parliament

欧盟法院:The Court of Justice

欧盟审计院:The Court of Auditors

欧洲经济和社会委员会:The European Economic and Social Committee

地区委员会:The Committee of the Regions

欧盟中央银行:The European Central Bank

欧盟投资银行:The European Investment Bank

【经济实力】

欧盟的诞生使欧洲的商品、劳务、人员、资金自由流通,使欧洲的经济增长速度快速提高。

欧共体是世界上一支重要的经济力量。12国面积为236.3万平方千米,人口3.46亿。1992年欧共体12国国内生产总值为68412亿美元(按当年汇率和价格)。欧共体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集团,1992年外贸总额约为29722亿美元,其中出口14518.6亿美元,进口15202.7亿美元。

欧盟成立后,经济快速发展,1995年至2000年间经济增速达3%,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997年的1.9万美元上升到1999年的2.06万美元。欧盟的经济总量从1993年的约6.7万亿美元增长到2002年的近10万亿美元。

目前,欧盟的经济实力已经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而随着欧盟的扩大,欧盟的经济实力将进一步加强,尤其重要的是,欧盟不仅因为新加入国家正处于经济起飞阶段而拥有更大的市场规模与市场容量,而且欧盟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资本输出国和商品与服务出口国,再加上欧盟相对宽容的对外技术交流与发展合作政策,对世界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特别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至关重要。欧盟可以称得上是个经济“巨人”。

【主要活动】

1、在内部建设方面,欧共体实行一系列共同政策和措施。

①实现关税同盟和共同外贸政策。1967年起欧共体对外实行统一的关税率,1968年7月1日起成员国之间取消商品的关税和限额,建立关税同盟(西班牙、葡萄牙1986年加入后,与其他成员国间的关税需经过10年的过渡期后才能完全取消)。1973年,欧共体实现了统一的外贸政策。马约生效后,为进一步确立欧洲联盟单一市场的共同贸易制度,欧共体各国外长于1994年2月8日一致同意取消此前由各国实行的6400多种进口配额,而代之以一些旨在保护低科技产业的措施。

②实行共同的农业政策。1962年7月1日欧共体开始实行共同农业政策。1968年8月开始实行农产品统一价格;1969年取消农产品内部关税;1971年起对农产品贸易实施货币补贴制度。

③建立政治合作制度。1970年10月建立。1986年签署、1987年生效的《欧洲单一文件》,把在外交领域进行政治合作正式列入欧共体条约。为此,部长理事会设立了政治合作秘书处,定期召开成员国外交部长参加的政治合作会议,讨论并决定欧共体对各种国际事务的立场。1993年11月1日马约生效后,政治合作制度被纳入欧洲政治联盟活动范围。

④基本建成内部统一大市场。1985年6月欧共体首脑会议批准了建设内部统一大市场的白皮书,1986年2月各成员国正式签署为建成大市场而对《罗马条约》进行修改的《欧洲单一文件》。统一大市场的目标是逐步取消各种非关税壁垒,包括有形障碍(海关关卡、过境手续、卫生检疫标准等)、技术障碍(法规、技术标准)和财政障碍(税别、税率差别),于1993年1月1日起实现商品、人员、资本和劳务自由流通。为此,欧共体委员会于1990年4月前提出了实现上述目标的282项指令。截至1993年12月10日,264项已经理事会批准,尚有18项待批。在必须转化为12国国内法方可在整个联盟生效的219项法律中,已有115项被12国纳入国内法。需转化为成员国国内法的法律,平均已完成87%。1993年1月1日,欧共体宣布其统一大市场基本建成,并正式投入运行。

⑤建立政治联盟。1990年4月,法国总统密特朗和联邦德国总理科尔联合倡议于当年底召开关于政治联盟问题的政府间会议。同年10月,欧共体罗马特别首脑会议进一步明确了政治联盟的基本方向。同年12月,欧共体有关建立政治联盟问题的政府间会议开始举行。经过1年的谈判,12国在1991年12月召开的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上通过了政治联盟条

约。其主要内容是12国将实行共同的外交和安全政策,并将最终实行共同的防务政策。

此外还实行了共同的渔业政策、建立欧洲货币体系、建设经济货币联盟等措施。

2、在对外关系方面,欧共体同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建立和发展了关系。

至1993年,已有157个国家向欧共体派驻外交使团,欧共体委员会也已在107个国家及国际组织所在地派驻代表团。欧共体同其中的绝大多数国家缔结了贸易协定、经贸合作协定或其他协定,并与一些地区性组织建立了比较密切的关系。欧共体于1975年5月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正式关系。

【相关知识】

1、欧盟的主要出版物:《欧洲联盟公报》、《欧洲联盟月报》、《欧洲文献》、《欧洲新闻—对外关系》和《欧洲经济》等。

2、欧盟的会旗:1986年5月29日正式悬挂,会旗为天蓝色底,上面有12颗金黄色的星,表示欧洲联盟12个成员国。制作会旗的目的是表示要建立一个统一的欧洲,增强人们对欧洲联盟和欧洲同一性的印象。

3、欧盟的会徽:1988年1月开始使用,会徽的底呈蓝色,上面12颗星围成一个圆圈,象征着欧共体12个成员国,圆圈中间为各成员国国名。

4、欧盟的盟歌: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中的《欢乐颂》。

5、欧盟的铭言:“多元一体”。

6、欧盟的庆典日:每年的5月9日为“欧洲日”。

7、欧盟的统一货币——欧元(euro):1999年1月1日正式启用。除英国、希腊、瑞典和丹麦外的11个国家于1998年首批成为欧元国。2000年6月,欧盟在葡萄牙北部城市费拉举行的首脑会议批准希腊加入欧元区。这次会议还决定在2003年以前组建一支5000人的联合警察部队,参与处理发生在欧洲的危机和冲突。2002年1月1日零时,欧元正式流通。2006年7月11日,欧盟财政部长理事会正式批准斯洛文尼亚在2007年1月1日加入欧元区,这将是欧元区的首次扩大。同时该国将成为新加入欧盟的10个中东欧国家中第一个加入欧元区的国家。

【欧盟简史】

欧盟(The European Union)的前身是欧洲共同体(简称“欧共体”)。

1951年4月18日,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6国在法国首都巴黎签署关于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又称《巴黎条约》),1952年7月25日,欧洲煤钢共同体正式成立。

1957年3月25日,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6国在意大利首都罗马签署旨在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的条约(又称《罗马条约》)。1958年1月1日,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正式组建。

1965年4月8日,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6国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又签署《布鲁塞尔条约》,决定将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统称“欧洲共同体”。

1967年7月1日,《布鲁塞尔条约》生效,欧共体正式诞生。

1973年,英国、丹麦和爱尔兰加入欧共体。

1981年,希腊加入欧共体,成为欧共体第十个成员国。

1986年,葡萄牙和西班牙加入欧共体,使欧共体成员国增至12个。

1993年11月1日,根据内外发展的需要,欧共体正式易名为欧洲联盟。

1995年,奥地利、瑞典和芬兰加入欧盟。

2002年11月18日,欧盟15国外长在布鲁塞尔举行会议,决定邀请马耳他、塞浦路斯、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等十个国家加入欧盟。

2003年4月16日,在希腊首都雅典举行的欧盟首脑会议上,上述十国正式签署加入欧盟协议。

2004年5月1日,十个新成员国正式加入欧盟。

近年来欧盟城市物流发展经验与启示 篇6

欧洲是全世界范围内城镇化水平最高的经济体之一, 城市吸纳了70%的人口, 经济生产活动也主要发生在城镇化的区域, 对G D P的贡献率已经在8 0%以上, 因此大量的城市货物运输被衍生出来, 不仅加剧了交通拥堵, 在道路行车安全、污染物排放等方面提出了新挑战。因此城市物流始终是欧盟以及各个成员国的交通运输管理部门、科研机构等关注的课题。

近年来欧盟城市配送服务模式创新及效益

从2011年5月至2014年4月, 由欧盟委员会提供资金支持的科研项目“循环物流”旨在通过发展城市货运自行车信使, 满足现代零售企业、客户的小批量、多频次、快周转物流服务需求, 取代末端机动车的使用, 进而在城市配送领域促进优化能源的使用结构。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对2013年货运自行车以及轻型商用车的成本效益进行了评估, 研究成果表明, 货运自行车除了在“行车安全与事故”方面有待加强外 (折合成人民币后, 外部成本为60元/公里, 高于轻型商用车2元/公里的水平) , 在路面损耗、气候变化、空气污染、噪音以及交通拥堵方面均实现了外部“零”成本;研究还指出, 通过免费发放货运自行车等激励措施, 2 5%的末端配送已经实现了从传统轻型商用车到货运自行车配送的转型, 仅此一项就为布鲁塞尔市带来年均2250万欧元的收益。

Citylog项目的宗旨是“城市物流的高效率与可持续发展”, 经过2011年、2012年三个试点城市的实际论证, 取得了较好效果, 并从2013年开始在其他欧盟城市实行推广。该项目为改善现代城市物流服务体系采取的核心措施是:

完善与物流有关的信息服务。该服务体系集成了事前规划、点对点地图、动态导航系统以及最后一公里包裹追踪, 从而实现配送路径的合理选择、驾驶行为优化、减少不必要的车辆行驶以及货物状态的监控与追溯。

发展“货的+配送厢式货车”模式。此种组织模式充分体现了城市物流领域内的干支衔接的思想。货的 (Freight Bus) 将小型集装箱运送至城市内的中转作业区, 并采取过桥式码放, 快速地与配送厢式货车 (Delivery Van) 完成交接。配送厢式货车通过夜间配送等方式, 将集装箱放置于商贸流通企业周围的空地, 门店可以在白天或其他时间卸货。此类“货的+配送厢式货车”的运输组织模式有效融合了干支衔接以及模块化运输的思想, 极大提升了运载单元在不同运输工具之间的中转效率;另一方面打破了传统厢式货车的“车货一体”概念, 即配送厢式货车卸下小型集装箱后, 可以继续从事其他任务, 提高了资源的使用效率。

城市集装箱解决方案。该解决方案包括Bento Box包裹配送系统以及可移动小型集装箱的设计与应用, 前者针对快递业务, 而后者则用于为零售企业配送禽肉蛋奶等日用消费品。Bento Box包裹配送系统由最多6个小型包裹箱以及城市内预留的泊位组装而成, 小型包裹箱由配送厢式货车进行运输, 也可以进行自由装卸。Bento Box为客户提供交互界面, 客户接收到电子化的授权后通过自助的方式方便地提取货物。预留泊位终端都接入了物联网, 实现了对终端包裹箱的线上化运营与监控。小型集装箱则主要满足零售商等商贸流通网点的需求, 是一种轻量化的容器, 不仅可以便携移动, 也能承载相当数量的货物, 一次性满足中小型客户的配送需求。

德国邮政集团的控股子公司DHL使用无人机向人口仅有1500~1700的尤伊斯特岛配送医药物资, 是欧洲首次尝试利用无人机进行送货。德国交通部与空管局为德国邮政集团的无人机配送项目开辟了低空限制飞行区域, 仅由D H L的无人机使用。此类无人机的最高设计时速可达到65公里/小时, 可以配送1.2千克的货物, 技术方面已经不存在任何障碍。

欧盟促进城市配送发展的有关政策措施

第一个阶段的标志是欧盟2001年交通运输政策白皮书的公布。该版本交通运输政策白皮书重新梳理了进入新世纪以来交通运输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提出供应链发展呈现全球一体化的趋势, 而在这一进程中, 路网尤其是道路运输网络的过度饱和将严重威胁欧盟的市场竞争力, 因此指出将鼓励采用多式联运等外部影响较小的运输组织方式, 被认为是欧盟着手建立可持续交通运输行业的开端。接下来的时间段内, 城市货运逐渐受到重视。2008年左右, 货运与物流行动计划 (FLTAP, Freight Transport Logistics Action Plan) 将城市货运列为重点领域之一, 并且对于城市货运车辆选型技术标准、运营企业服务规范以及绩效考核体系的建立提出了政策建议。2009年提出的城市货运行动计划 (Urban Transport Action Plan) 是第一个针对城市物流的专项推进计划, 第19项明确提出要着力优化城市物流效率, 从而畅通“最后一公里”渠道。第二个阶段的标志是欧盟2011年交通运输政策白皮书的发布。该版本白皮书提出十项建设具有竞争力以及资源节约型交通运输系统的目标, 第一次对于城市货运领域提出了明确的指标性要求, 例如在2030年前, 主要城市的物流活动要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2050年前完全淘汰依赖传统化石燃料的配送车辆。以上指标与城市物流直接关联。2 0 1 3年, 委员会又公布了“共同建立具有竞争力和高运营效率的城市机动性”项目, 展望未来城市物流发展趋势以及对配套政策制定提出的需求, 并且对于城市中心区货运需求调查的数据收集技术以及评估方法提出了框架性的建议。近年来观察到的城市配送服务模式创新, 最后一公里配送向低碳化、便利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 以及针对货运与物流的决策支持体系的不断完善, 实际上都是为完成以上目标所做的有益探索与尝试。

结论

尝试建立差异化、多层次的城市通行管控政策。从政策方面来看, 我国所有城市对货运车辆实施限制通行路段和时段的通行限制措施, 对于缓解部分路段的交通压力起到了一定作用, 但是长期以来单一的通行规则对于以城市道路为依托的城市物流造成了很多不利影响, 快速增长的城市货运需求以及小批量、多频次、个性化、多样化的货运发展趋势产生大量“灰色物流”, 整体来看交通压力并未有效减缓。同时应该注意到, 除地面运输系统外, 我国对低空空域管理在政策上仍然是空白, 由于存在监管盲区, 无人机配送技术也无法立刻投入到实践运用当中, 城市空中资源没有有效发掘。因此, 应该将“环保区”、“车辆限行区”、低空管控以及现有车辆通行规则等政策工具有机结合, 建立差异化、多层次的城市通行管控政策, 取代传统单一的通行规则, 从而缓解中心城区拥堵, 促进运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欧盟经验 篇7

关键词:欧盟国防工业,军民融合,金融支持

为了巩固自身的经济地位, 实现欧洲的政治抱负和价值观, 欧盟加快了建设独立防务的步伐, 在这个过程中, 欧盟把军民结合、寓军于民作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首选之路。

一、英国军民两用技术的国家政策

英国国会科学技术办公厅于1991年发表题为“军用与民用技术两者之间的关系”的报告, 强调要优先对军转民潜力大的军用项目加大投资力度。在英国国防部的战略中, 构建军民融合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作为加快装备发展的重要手段。该战略认为, 从国防科技的长远发展来看, 国防部必须吸引世界范围内技术先进的民用部门参与国防科研开发, 以加快武器装备的更新。1993年英国政府又发表题为《运用我们的潜力:科学、工程和技术战略》, 强调科技新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要加强军工技术转向民用, 要保证国防科研成果更加广泛地用于民用目的。1998年, 负责国防事务的国务大臣提交的《国防多种经营:充分利用国防技术》的绿皮书中, 进一步阐明了国防科技成果在国民经济中推广应用的战略意义。

英国国防部于2001年12月颁布了《面向21世纪国防科技和创新战略》, 对基础研究、民用科研机构的作用、发展军民两用技术等均做出了规划。英国国防部国防研究局专门制定了发展军民两用技术的“探路者”计划, 组建了5个军民两用技术中心, 并与英国航空航天公司共同建立了军民两用技术中心网。英国专门成立了国防技术转化局, 其职能是管理民用科研机构从事国防项目的合同和经费, 采用竞争机制, 鼓励具有较强技术力量的民用机构开发军用技术。

目前, 英国开展的军民两用技术计划包括航空领域的两用技术计划、民用航空研究与技术验证计划, 以及国防部与贸工部联合科研计划等。另外, 英国政府还建立了一些两用技术中心, 如结构材料中心、系统与软件工程中心、信息处理与电讯革新中心、超级计算机中心等, 对军用技术向民用转移进行研究。

二、德国科学技术的寓军于民支持

军民结合是军工企业的唯一形式。在德国的一些大企业里, 军品和民品生产结合得较好, 如著名的奔驰集团, 除了生产飞机、导弹等军品外, 还生产包括新式交通工具、太阳能等在内的各种民品。这样, 一方面消除了别国对德国恢复军工潜力的疑惧, 另一方面使军工生产更好地纳入了市场经济的轨道, 减少了对军工订货的依赖。在“寓军于民”的同时注意保持军工的核心力量。

德国1992年制定的国防方针明确规定, 德国必须保持强有力的军工核心力量。德国装备部门和军工企业界已提出保持军工核心力量的一些建议措施。国防部要制定可靠的规划, 在规划工作中考虑和照顾军工企业的利益, 使军工企业界获得可靠的规划保证, 做到心中有底, 以便更好地安排长远工作, 同时要合理安排研制、生产、维修等任务。德国的国防科研工作一般委托民间机构进行, 主要由私营国防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工业界的研究机构承担。长期承担国防科研任务的私营国防科研机构约有二十家左右。私营国防科研机构一般是以注册协会的形式进行登记的民间科研机构, 主要从事基础应用研究, 是德国国防科研的骨干力量。政府对军工企业实行合同管理, 提供优惠政策、补贴和低息贷款。在军工企业里, 研制经费都由国家支付, 国家提供担保。例如, 20世纪80年代以来, 英、法、德、西四国为研制欧洲的民航客机“空中客车”以抗衡美国的波音而花去了巨额资金, 在德国MBB公司为其子公司“德国空中客车”生产飞机组件, 公司的大部分亏损均由国家承担。MBB公司被奔驰公司兼并后, 国家仍为其提供巨额资金资助。

德国的国防产业都是私营企业, 政府和军队系统没有自己的军工企业, 武器装备的研制和生产均由地方企业承包。即采取所谓的“寓军于民”的军备方针。德国这个军火王国的崛起, 很大程度上是得到了历届政府的大力支持、产业政策倾斜。德国国防工业界普遍认为, 德国国防工业目前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 未来几年可能会决定德国国防工业的命运。为了把握这一关键时期, 推动德国国防工业的发展, 提高其在欧洲和世界的竞争力, 2005年初, 德国政府制定了《德国国防工业改造战略》, 强调要通过相应的财政拨款, 来维持德国国防工业的“最小核心能力”。为此, 德国政府把发展军民两用技术作为今后的国防科研重点, 在科研和教育领域的投资不断创出新高, 强调军用与民用的合作与协调, 促进工业界参与军民两用技术的开发。为此, 在新世纪由政府和民间共同出资在各地区建立技术创新联合会、组织中小公司、大专院校、咨询机构共同参与, 形成政府支持, 市场引导, 产学研相结合的新的创新组织模式。政府设立的项目中, 有的规模大至几十亿欧元, 各企业、大学、研究所等都可根据自身优势和国家发展需要申请这些项目支持, 以推动整体科技创新能力提升。

三、法国制定军民两用技术计划

1994年, 法国公布了二战以后的第二个国防白皮书, 明确提出了国防工业要考虑向军民两用方向发展, 军用研究和民用研究要尽可能结合的原则和方向。法国国防部和研究部于2001年1月签署了一项科技合作协议。协议的中心内容是加强两部科技交流的组织工作, 并要求设立一个常设机构, 加强未来两部的科技计划的合作。合作的领域包括材料技术、纳米和微米技术、生物技术、光电子技术等共用基础技术, 还有信息和通信技术、集成电路等军用装备中使用的民用技术, 以及扩散到民用领域的航空、航天、火箭推进等军用技术。法国发展军民两用技术是通过实施各种计划来实现的。这些大型技术包括航天计划、航空计划、核能计划和电子、信息和通信计划, 其中大量的技术是军民两用技术。

法国也制定了新的国防工业发展战略, 不再维持一个完全独立的、生产各种武器的国防工业体系, 在确保战略发展能力的基础上, 调整国防工业结构, 缩小规模, 保留军工核心能力, 充分发挥军民两用技术的作用, 走欧洲一体化之路。法国政府从上个世纪20年代中期起, 逐渐把军事和经济的任务相互协调起来, 企图利用国防科研作为提供商业竞争力的基础, 用发展两用技术产品来解决军事力量与经济繁荣之间的关系。

2003—2008年的军事计划法也提出, 要通过优先发展军民两用技术来加强国防科研。法国政府曾拨款12亿法郎, 责成武器装备总署负责推动电子装备、复合材料、机器人和控制设备等军民两用技术的开发。法国从1991年开始组织政府科研机构和企业共同承担国家的“航天计划”、“航空计划”、“核能计划”、“电子、信息和通信计划”以及一些专项计划, 如“先进高超音速推进技术计划”等。通过实施国家大型计划和专项计划, 发展军民两用国防高技术, 确保高新技术产业的国际领先地位。

为了解决发展武器装备与财政力量有限的矛盾, 国防部把降低、节约费用作为考虑的首要方面, 尽量采用民用标准和产品。德国装备部门现已普遍认识到, 不应该追求技术上的“最佳”方案, 发展“最好”、“最先进”的武器, 而应发展经济上可承受、技术上可行的武器。

四、经验借鉴

统一的标准规范是实现军民一体化的技术保障。为此, 必须加紧制订我国军民两用技术标准, 逐步打破军民标准界限, 优先采用民用标准, 使国标成为装备的主体标准。要以改革的姿态对现有的军用标准和规范进行全面审查、清理, 提高国家标准和性能规范在国防技术标准化文件中的比例, 建立定期清理和修改各种已经失去先进性的军用标准和军工行业标准的制度。加快实施“军标体系瘦身计划”。

国务院有关部门在研究制定相关行业标准时, 应当注意贯彻国防要求, 使这些标准的制定和实施, 在推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同时, 能够具备国防功能, 并有助于促进国防科技与民用科技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对于那些暂时不能用国家标准替代的军用标准, 可以在军品设计上放开手脚, 大量引入成本低、升级快的民用技术和工艺。对于现在不得不使用军用标准而将来可能用国家标准取代的产品, 应预留接口。

参考文献

[1]Roland Vaubel: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Centralization and the European Community[J].Public Choice, Vol.81, No.1/2 (Oct., 1994) , pp.151-190.

[2]张晋平.欧盟国防工业整合步入新阶段[J].国际航空, 2008 (1) .

欧盟经验 篇8

一、欧盟成人教育制度建设的经验

(一) 以立法推动终身学习体系的建立

英国成人教育体制与设施都有法规基础, 各种成人教育政策的贯彻执行, 也都以立法为依据。1919年, 英国成人教育复兴委员会通过的《史密斯报告》不仅论证了成人有接受教育的可能性, 而且还提出对每个人的教育应该予以重视, 从而使英国成人教育作为制度得到确认。德国实行地方分权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 虽然国家不直接管理地方的成人教育事务, 但联邦通过立法、拨款、规划等手段进行宏观调控。联邦及各州为成人教育颁布了上百部相关法令, 主要有《劳工促进法》《职业教育法》《联邦职业培训促进法》《高校常规法》《远距离教育保护法》《继续教育/成人教育法》《教育假期法》等。法国是世界上进行成人教育立法最早的国家, 法国内阁中专设职业教育部, 负责成人教育的规划、立法、经费的分配和组织重大计划的实施, 成人教育立法的内容也比较健全。1971年7月法国颁布了《继续教育法》《职业训练法》《技术教育法》和《企业主承担初等阶段职业技术教育经费法》, 并统称四法为继续职业教育法。该法使1963年以来的有关成人教育法律条文系统化, 是法国成人教育制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综上所述, 政府通过立法或行政手段来推动成人教育的实施是欧盟各国推行终身教育的共同经验。各国政府都认识到, 成人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 提高劳动者素质, 保持较高劳动生产率和竞争力的重要支柱, 这是终身教育能够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

(二) 强调政府在终身教育方面的应有职责

无论是汉堡会议还是欧盟白皮书, 都一致强调政府在终身教育领域应发挥关键的作用。《汉堡成人学习宣言》指出, “国家的角色正在转变, 它不仅是成人教育的一个提供者, 同时也是这方面的顾问、发起人和监督评估机构”。一些欧盟发达国家已经在规范终身教育的立法、制度建设、协调社会所提供的各类教育活动、开展终身教育的理论研究和为社会终身学习活动提供一个支援系统等诸方面作了积极努力。

英国成人教育的行政模式与普通高等教育一样由中央政府、地方教育当局及民间团体共同管理。成人教育的组织和管理主要由地方行政机构负责, 中央政府仅通过财政拨款和考试等途径对成人教育进行控制。虽然德国成人教育较之其他发达国家的成人教育历史较短, 但是, 近年来在政府的努力下获得了极大发展, 表现在成人教育资金投入和成人教育参加人数都呈强势增长。因此, 德国提出要“让成人教育为每一个德国人创造终身受教育的机会, 并以国际性、创造性和终身学习三大原则构建德国成人教育制度体系”。法国政府对各种培训形式都订有规章制度, 国家负责检查, 违者受行政乃至刑事处分。该法规还对各部门、各成人教育机构的职能和活动范围、业余教育、广播电视教育函授教育培训班学制大学和培训中心的选择、考试等作了明确细致的规定。瑞典政府于90年代初期提交给国民议会的第一份教育法律草案, 就强调了社区成人教育在提供职业教育与培训计划、使失业者加入就业行列方面的重要性。到90年代中期, 在国民知识结构不合理、失业人数增加、高级人才缺乏, 影响了瑞典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背景下, “成人教育行动 (AEI) ”成为瑞典政府减少失业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 提倡社会各层面的全面参与和合作

汉堡会议的《未来行动纲领》中, 要求各成员国适当地投资发展非政府组织和地方社区团体, 使之为所有成人提供学习机会。《汉堡成人学习宣言》从另一个角度指出, “成人教育不仅仅是教育部的职责, 政府所有其他各部门都应参与推进成人教育, 跨部门间的合作是非常重要的”。

欧盟为个体学习提供了较为全面的支持系统, 从学校到企业、社会组织和团体、宗教机构等都是个体学习的场所。之后实施的一系列的教育计划, 更是强调各种资源之间的整合。欧盟对终身学习的推进立足于更加多元化的个体需求和更加丰富的社会资源, 致力于调动各种社会力量, 积极提供多样化学习资源和可资选择的广阔领域。在欧盟, 各种学习资源之间有频繁的交流。在欧洲共同体内, 各国特别重视紧密结合学校和企业, 共同开发多样化的学徒形式;加强欧盟国家之间的交流, 进行人员互访, 共同探讨学术性问题等, 使欧盟范围内的各种学习资源得到广泛的整合。基于此, 终身学习的推动不仅是个体的任务, 而且深入到政府、企业和团体。这项复杂的工程不仅需要国家在教育领域特别是在成人教育领域中发挥新作用, 也要求社会扩大成人教育方面的合作, 基于不同的利益, 共同推动终身学习, 为个体和人类的进步作出努力。

(四) 不断增加工作场所对员工学习知识和技能的投资

受全球经济一体化、技术日新月异和产业结构剧烈变动的影响, 工作领域普遍出现了就业不稳定、失业率上升的现象。《汉堡成人学习宣言》指出, 最积极的解决办法就是增加对职业技能开发事业的投入。欧盟的《迈向学习社会》白皮书也明确重申了“职业培训不是消费而是投资”的观念。尽管这一结论早就为舒尔茨等人力资本经济学家所提出, 但今天再强调这一观念显然具有现实意义。职业培训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 导致各国普遍将之作为建立终身教育体系、迈向学习化社会的一项重点推进工作。欧洲较早倡导了“带薪教育假”制度, 强调在工作场所开展终身教育与学习的重要性。欧盟的《迈向学习化社会》白皮书具体提出了加强职业培训的两个重点一是发展在欧洲由来已久的学徒培训制度, 以加强学校与工作场所的贯通;二是加强对新兴职业 (尤其是服务业如旅游、环保、咨询等职业) 专业人员的培训。

(五) 社区成为欧盟国家开展各类教育活动的重要场所

社区历来是人们以共有习俗为基础展开当地社会性和文化性活动的舞台, 今天, 它日益受到重视, 成为各国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化社会中开展各类教育活动的重要场所。《汉堡成人学习宣言》强调, 公民应有智慧地、创造性地参与社区生活。

(六) 欧盟国家普遍实行农民资格考试的绿色证书制度

欧盟各国规定必须完成一定的农业职业教育, 才有资格当农民, 农业工人必须经过培训才能成为合格的农民。农民通过继续教育获得绿色证书后, 也就获得了经营农业的资格, 可享受国家优惠贷款支持。

二、我国成人教育制度创新的优先领域

(一) 回归教育制度

国际教育经验表明, 回归教育制度是实现终身教育目标、进行成人教育制度体系创新的最佳选择。欧盟国家在成人教育制度建设上取得了重大进展, 为我国成人教育制度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回归教育制度的创立与实施便是其一。它的初衷是实现教育世界与劳动世界的沟通, 建立一种脱岗离职教育制度。该制度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完善, 已成为欧盟发达国家国民教育的基本制度之一。其制度内容包含:带薪休假制度、教育开放制度、企校合作办学制度等。

回归教育制度的目的与实质, 是本着终身教育的宗旨, 扫除成人接受教育的各种障碍、打通教育世界与劳动世界的壁垒, 使成人不受层次、资格、专业、入学考试、工作性质的限制, 能随意便捷地在教育和职业两领域自由流动, 可以根据根据个人意愿、兴趣及职业发展的需求自由选择学习的内容、方式、途径。这是一种不同于以往传统的别样的教育观念与模式。在我国, 虽然终身只受一次教育的旧观念已经打破, 但在现实中, 按照终身教育思想自由接受教育的途径还未打通, 还缺乏制度上的规定和实施。所以, 建立回归教育制度是建立合理的成人教育制度体系的最佳突破口。

(二) 社区成人教育制度

社区成人教育, 从1844年丹麦教育家柯隆威创办“民众中学”, 开社区成人教育之先河, 它经历了体现教育民主化和成人教育经济功能的若干阶段, 如今, 在各国教育需求日益膨胀以及教育终身化、社会学习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的形势下, 以社区为重要依托, 以社区成人教育为突破口, 已经成为众多发展中国家推进学习化社会实现的重要手段并不断确立为一项重要制度。社区成人教育的实质是沟通教育与社区的联系, 协调教育发展与社区发展, 推进学习化社会早日实现的重要形式与途径。

在欧盟国家, 社区成人教育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但在我国尚处于尝试开拓阶段。目前我们可以在经济、文化相对发达的城市地区开展这一尝试, 然后由城市社区推广到城镇社区、乡村社区, 逐步建立相对完整的遍及全国的社区成人教育系统, 为构建我国的学习化社会积累经验。为推行社区成人教育, 应制定相应的《社区教育条例》或《社区教育法》来从制度上保证依法开展社区教育。当前应重点铺开的领域是:学校与社区双向开放, 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基本满足社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基本形成社区内各级各类教育相互衔接、沟通、开放的教育体系。

(三) 现代企业教育制度

以成人为主体的现代企业教育, 是新世纪我国成人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 是成人教育制度建设须重点推进的部分。这一点, 作为集政治实体和经济实体于一身、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区域一体化组织欧盟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欧盟几乎所有国家都采取措施加强社会合伙人 (雇主和工会) 和行业对职业教育的参与程度, 企业为学生和职业教育教师提供了更多的实训/工作名额, 与社会合伙人的合作不断巩固加强, 职业教育的供给更好地适应了劳动力市场的需求。英国设立了一个国家和行业技能委员会, 鼓励企业制定用人计划和行业发展战略, 提高生产率和满足技能需求。保加利亚根据行业用人需求制定了国家招生计划, 社会合伙人则将招生计划纳入劳动力市场需求规划之中。现在学徒培训模式, 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德国的双元制模式, 在欧盟国家得到大力推广, 它不仅可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 也可更好地密切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关系, 但这种模式的推行需要有行业企业的积极参与和制度保障。

21世纪,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的关键期, 企业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积累的经验以及政府职能的进一步转变, 尤其是中共中央关于“力争到本世纪末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决策, 为推进现代企业教育制度建设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提供了巨大的动力。为此, 我们的成人教育要深入企业, 要用改革创新精神, 深化企业教育综合改革, 全面推进现代企业教育制度的创新。创新现代企业教育制度, 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中心, 借鉴国际尤其是欧盟国家人力资源开发的有益经验紧密结合我国企业实际以全面提高员工整体素质为目标, 把教育培训与生产、经营、管理、服务与科技进步紧密结合, 建立与现代企业法人制度相适应的自主的管理体制、与现代企业市场运作相适应的办学体制、与现代企业动态竞争的人事分配机制相适应的企业教育的激励机制、与现代企业人力资源开发需要相适应的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以专职为主导兼职为主体的师资队伍, 提供多形式、多层次的教育培训服务, 促进企业的发展。

(四) 农民教育制度

我国是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国家, 农业发展如何将直接影响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农业, 一靠政策, 二靠科技, 三靠投入, 但如果缺乏良好素质的农民和农业科技、管理人员, 政策的能量就不能得到充分释放, 科技就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投入也不能取得高效益。农民的良好素质只能来自教育, 尤其是成人教育。

在农村大力开展成人教育是我国成人教育事业的一大特色。从扫盲教育到各种实用技术培训的农村成人教育, 历来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我国农村发生的巨变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成人教育与农村经济发展休戚相关。一方面由于持之以恒的扫盲教育, 我国农村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得到极大改观;另一方面, 我国农村基本摆脱贫困, 实现小康, 又使人们有机会参加各种培训、增长发展经济的创业能力的愿望成为现实。但成人教育如何更好地适应农村的实际, 为农民提供形式新颖、层次不同、方便实用、内容贴切、方法得当的成人教育, 是摆在成人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21世纪的我国农村, 经济结构面临着战略性的调整, 农村城镇化、城市化的进程将积极稳步地推进, 农业将参与全球性的激烈竞争。面对新时代的挑战, 要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必须依靠科学技术, 因此, 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 大幅度提高农村劳动者吸收、运用科学技术能力, 为新世纪我国农业跟上时代前进步伐提供智力保障是面向世纪我国成人教育制度的一次创新

参考文献

[1]郑海燕.欧盟的教育与培训政策[J].国外社会科学, 2005 (1) .

[2]刘万亮.欧盟教育项目一览[J].世界教育信息, 2007 (9) .

欧盟经验 篇9

一、三个报告凝聚了教师政策领域的共识

“教与学国际调查” (TALIS) 是首个聚焦于教师工作条件和学习环境的国际调查。TALIS是经合组织2007-2008开展的大型跨国调查, 参与调查的有24个国家, 其中欧盟成员国有16个。

2009年, 经合组织在“教与学国际调查”结束后, 发布了专门的调查研究报告《营造有效的教与学环境:TALIS首次调查结果》。为了充分利用“教与学国际调查”的相关数据和深入了解欧洲教师专业发展状况, 欧盟于2010年发布了研究报告《从国际比较的视野分析欧洲教师专业发展———以OECD的教与学国际调查为基础》。

经合组织和欧盟发布的两份报告都是以调查结果为依据, 以政策分析为目的。前者全方位展现了TALIS调查结果, 后者着眼于促进欧洲教师专业发展。通过这两份报告, 可以比较全面、清晰地了解教师政策的症结所在, 接下来如何借鉴全球经验对症下药就显得尤为重要。

2012年3月, 经合组织向第二届教师职业国际峰会 (International Summit on the Teaching Profession) 提交了一份题为《培养21世纪的教师和学校领导———来自全球的经验》的背景报告。这份报告最大的特色是通过案例研究吸纳了全球的最佳经验, 从学校领导力培养、教师培养、教师供需匹配三个方面给出了具体可行的建议。

《营造有效的教与学环境:TALIS首次调查结果》《从国际比较的视野分析欧洲教师专业发展———以OECD的教与学国际调查为基础》《培养21世纪的教师和学校领导———来自全球的经验》三个重要的调查研究报告构成了一个整体, 既有理论分析也有实践经验, 既有调查取证也有政策建议, 阐述了教师政策发展面临的巨大挑战以及世界各国为应对挑战所采取的有效措施。

二、在“教与学国际调查”中的新发现

“教与学国际调查” (TALIS) 的目标调查人群是初级中等教育学校的教师和校长, 样本规模是每个国家200所学校, 每所学校20名教师。TALIS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 教师和校长各自设计单独的问卷, 完成问卷大约需要45分钟。以下内容所涉及到的数据, 如无特殊说明, 均出自经合组织的报告《营造有效的教与学环境:TALIS首次调查结果》。

另外需要特别说明的是, 调查结果源自教师和校长的自我陈述, 因此只能代表他们的意见、看法、观念以及他们对于自己所参与的调查活动的认识。这些信息十分重要, 但应该与客观的测量数据有所区别。

(一) 教师专业发展呈现出“需求大、参与少”的特点

TALIS参与国家平均来看, 将近89%的教师称在调查前的18个月内, 至少参与了一天专业发展活动。

尽管教师专业发展参与率比较高, 但教师实际参与天数差异很大。平均来看, 在调查前的18个月内, 教师专业发展参与天数是15.3天 (详见图1) 。换句话说, 平均每月不足一天。但是不同国家之间差异很大。平均参与天数最多的有墨西哥 (34.0天) 、韩国 (30.0) 和保加利亚 (27.2) 。平均参与天数最少的有爱尔兰 (5.6天) 、斯洛伐克 (7.2天) 、马耳他 (7.3天) 。

(数据来源:OECD, TALIS数据库)

从对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的满足程度来看, TALIS问卷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是“在调查前的18个月内, 教师是否需要参与比原来更多的专业发展活动”, 不同国家的教师对这个问题持肯定态度的比例, 可以参见图2。统计结果显示, 平均来看, 一半以上的教师认为自己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需要参与更多的专业发展活动。教师专业发展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的情况在每个国家都很突出, 比例从31%~80%不等。

(数据来源:OECD, TALIS数据库)

虽然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强烈, 但是教师实际参与专业发展活动的时间平均每个月不足一天。这就呈现出非常典型的“需求大、参与少”的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原因可能是专业发展支持措施和专业发展需求不匹配, 专业发展内容或方式都与专业发展需求存在差距。

TALIS对阻碍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得到满足的多种原因进行了调查。参与调查的国家总体来看, 最常见的原因是“与工作安排冲突” (47%) 和“没有合适的专业发展机会” (42%) 。实际上, 除了匈牙利、墨西哥、波兰和马耳他四个国家以外, 其他国家的教师都将上述一种或两种因素作为阻碍专业发展需求得到满足的最常见因素。

既然教师认为参与专业发展活动的最大障碍是与工作安排相冲突, 那么如果能够将专业发展整合到教师和学校的工作安排当中就能弱化这种冲突。与传统的财政激励政策相比, 文化观念和组织方式上的改变似乎能够更好地解决专业发展障碍问题。这些改变在学校层面比在国家层面更容易实现和管理, 与此同时, 国家的政策通过给予学校处理这些问题足够的自主权来促进学校在这方面做出努力。

(二) “特殊教育需求学生的教学”是教师最迫切的专业发展需求, 反映了当前主流教育政策的趋势和诉求

TALIS参与国家中, “特殊教育需求学生的教学”是教师认为最迫切的专业发展需求。接近三分之一的教师认为自己在这方面有很大的需求。这个调查结果表明, “特殊教育需求学生的教学”已经成为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突显出来的主要问题, 教师已经意识到自己这方面的不足并且主观上愿意积极发展自己这方面能力。这也许是当今世界流行的两种主要教育政策趋势的反映:第一, 有些国家要求主流学校和课堂更广泛地包容特殊教育需求学生的呼声越来越高;第二, 教育政策对公平和质量给予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以确保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可以得到平等对待。

TALIS数据透露出的一个重要信息是, 很多教师并未对日益增多的特殊教育需求学生的教学做好充分准备, 教师还不能够像对待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那样很好地满足学习能力较弱学生的学习需要。

(三) 教师之间为提高教学进行的非正式交流 (Informal dialogue to improve teaching) 是参与率最高的专业发展活动, 其产生的积极影响也得到了教师的认可

TALIS对教师专业发展活动类型的调查既包括有组织、有计划的专业发展活动, 也包括非正式的、自主的专业发展活动, 比如教师之间为提高教学水平进行的非正式交流和阅读专业文献。

调查发现, “为提高教学进行的非正式交流”是所有专业发展类型中参与率最高的, 93%的教师称在调查规定期限内参与过此类活动。不仅如此, 80%以上的教师认为“与同行的非正式交流”对自己的教学实践产生了很大的积极影响。

由此可见, 最普通、最常见、最自由的教师之间的日常交流其影响力和效果都不可小觑。从专业发展的需求角度来说, 这种非正规的自由交流恰恰是对教师教学需求的合理满足和即时反馈, 它与教师之间如影随形的关系是所有精心设计的专业发展活动孜孜以求的境界和目标。

(四) 学校内部对教师评价与反馈的导向性和影响力极强, 是促进教育特定方面发展的有效政策杠杆

TALIS所界定的“教师评价与反馈”是指教师工作被学校校长、外部督导员或教师同行进行评价。评价方式可以是正式的、客观的, 例如作为绩效管理体系的一部分, 包括建立程序及标准, 也可以是非正式的、主观的, 例如与其他教师的非正式讨论。

评价与反馈对于教师的工作有很强的积极影响。教师认为评价与反馈机制对于教学工作的具体方面强调得越多, 那么教师在这些具体方面改进教学的实践也就越多。

但遗憾的是, 许多国家的评估机制相当弱, 没能从学校评估、教师评价与反馈中获益。例如, 在澳大利亚 (35%) 、爱尔兰 (39%) 和葡萄牙 (33%) , 大约三分之一的教师在最近五年没有被评估过的学校中工作。此外, 参与调查的国家平均来看, 有13%的教师在学校中没有获得任何评价或反馈。调查显示, 四分之三参与调查的教师认为他们没有因为提高工作质量而获得认可。同样还有四分之三的教师认为, 他们没有因为在教学中创新而获得认可。

通过调查得知, 来自学校内部的评价与反馈比来自外部渠道的更为普遍。也就是说, 学校内部对教师的评价与反馈是最主要的教师评估手段, 学校内部对于教师教学工作的反馈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水平提升的最重要途径。

教师评价与反馈带来的更为普遍的结果是来自学校校长或者来自同事的某种形式的公开认可。公开认可是一个非常明确的非物质激励, 突出了教师评价与反馈在促进优质教学中发挥的作用。遗憾的是, 在许多国家, 这种公开认可仍然比较少见而且很不明确。

来自教师和校长的调查数据显示, 学校评估框架会影响教师评价与反馈的特征和形式, 反过来影响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因此, 对于政策制定者及管理者而言, 可以通过制定学校评估框架来改善教师评价与反馈机制存在的不足, 从而提高教育绩效, 并将绩效提高的目标瞄准学校教育的特定领域。

三、汇集全球教师政策领域的共同经验

经合组织和欧盟通过“教与学国际调查”掌握了有关教师和教学的国际比较数据,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初步的政策分析。这些基础性工作可以帮助参与调查的国家审视和改进教师教育政策, 为培养教师、激励教师和开展有效教学创造条件。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 世界各国在教师政策领域面临着很多类似的挑战, 通过彼此之间的相互比较和借鉴, 可以了解不同的政策手段及其对教师和教学的影响。经合组织向第二届教师职业国际峰会提交的背景报告———《培养21世纪的教师和学校领导———来自全球的经验》恰恰是全球优秀经验的集聚, 探讨了超越国家和文化层面的学校领导力培养、教师培养和教师供需匹配方面的有效措施。

(一) 聚焦于支持、评估和推动教师素质的提高是有效领导力培养的核心

支持、评估和推动教师素质的提高包含了协调课程和教学计划、监测和评估教学实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支持协作的工作氛围。这些已经成为有效领导力培养的核心。

学校领导力在促进教师专业学习和专业发展方面应该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公共资金支持的专业发展活动来看, 以学校为基础开展的所有教师或大部分教师都能参加的专业发展活动变得越来越普遍, 而教师自发的个人从事的专业发展活动越来越少。绝大多数国家都将教师专业发展与学校的优先发展联系在一起, 与在职培训协调在一起。可以说, 学校领导或者地方学校权力机构在规划专业发展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二) 甄别“领导力潜质”是确保领导力培养有效性的前提

很多国家在开展培训计划时都依赖申请人的自我选择来充实培训队伍, 尽管这种方式是对申请人主动性的奖励, 但是效果并不佳。自我选择的申请人未必是最有资格或最合适的培训候选人。有些国家, 像新加坡, 采取计划培养模式, 针对不同的领导岗位不断对教师进行评估, 然后为他们提供培训机会。

为了确保拥有最好的学校领导, 新加坡会不断对年轻教师进行领导潜能的评估, 并给他们提供发挥领导才能的机会。根据面试和领导岗位工作经验, 那些成功入选的、有潜质的学校领导将会参加学校管理与领导力培训计划, 进行为期4个月或6个月的培训, 在培训期间是有收入的。每年只有35人可以入选这样的培训计划。

(三) 适应 21 世纪教学生态变化的教师培养计划最为有效

世界上的许多国家正在进行大范围的课程、教学和评价改革, 目的是让所有孩子为21世纪的生活和工作所需要的技能做充分的准备。不同的理论框架已经系统地描述了在这个飞速变革的世界年轻人成功所需要的技能, 以及教师为了有效地教授这些技能所需要的能力。

21世纪的教学生态对教师的要求很高:为了适应不同教学方法的需要, 教师需要精通自己所教的学科知识, 必要的时候还要改变教学方法使学习效果最大化;教师需要具备丰富的教学策略, 综合运用不同策略的能力;教师对学习过程应该有深刻的理解, 尤其应该对学生个体的积极性、课堂以外的情感和生活加深理解;教师应该能够适应高度合作的工作方式, 不仅要与校内人员合作, 还要与校外其他合作伙伴共同开展工作;教师应该具备过硬的信息技术本领, 利用信息技术作为有效的教学工具。

(四) 满足薄弱学校的贫困学生对高水平教师的需求是教师供给的优先要务

各国教育系统普遍面临的富有挑战性的任务是如何招募优秀的毕业生加入教师队伍, 特别是师资短缺地区的优秀教师供给问题更为严峻, 而一旦招聘成功以后如何留住教师则是更大的挑战。

通过对教师选择学校的偏好的分析也可以发现, 教师最不愿意选择的学校具有如下特征:地处偏远;贫困学生占多数;少数族裔学生或少数族裔语言背景的学生占多数。水平较低的教师或新手教师大量聚集在以贫困学生为主的学校, 这会给学生的学业成就带来负面影响, 从长远来看, 甚至会让这些学生成功的机会更小。简而言之, 虽然有效的教学对学业较差的学生产生的影响会更大, 但是最不容易实现。所以说, 满足薄弱学校的贫困学生对高水平教师的需求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OECD (2005) .Teachers Matter:Attracting, Developing and Retaining Effective Teachers.Paris:OECD.

[2].OECD (2009) .Creating Effective Teaching and Learning Environments:First Results from TALIS.OECD Publishing.

[3].OECD (2010a) .Innovation Strategy A Head Start on Tomorrow.OECD Publishing.

[4].OECD (2012) .Equity and Quality in Education:Supporting Disadvantaged Schools and Students.OECD Publishing.

[5].Eurydice (2007) .School Autonomy in Europe:Policies and Measures.Brussels:Eurydice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欧盟经验】相关文章:

欧盟对华05-26

欧盟经济06-15

欧盟模式07-21

欧盟国家08-07

欧盟环保政策05-28

欧盟大学排名06-13

欧盟贸易壁垒论文04-15

欧盟能源安全论文04-16

欧盟临床试验论文04-16

欧盟法律改革论文04-17

上一篇:浙江浦江下一篇:初中生数学学习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