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培技术、南京地区

2024-06-25

栽培技术、南京地区(精选十篇)

栽培技术、南京地区 篇1

南京地区夏季炎热多暴雨、早春寒冷寡照, 大西瓜的生育期比较长。在南京地区早春低温, 夏季高温33℃以上的条件下一般不容易长成30 kg以上。通过多次试验, 培育出了平均产量在40 kg以上的巨型西瓜, 现将其具体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 选择优良品种

航天182巨型西瓜、特大景丰宝2号、飞龙2000、双抗大地雷等都是容易超过40 kg的巨型西瓜良种。

2 提早培育大苗

播种时间一般在12月中旬左右, 播种前先用55℃温水浸种, 冷却到室温后浸种8 h, 用湿纱布包好放入恒温箱催芽, 待种子露白即可播种。用直径20 cm的营养钵 (或花盆) 装入专用育苗基质, 浇透水, 在中间用手指按出定植孔, 播入种子后覆盖基质, 其厚度为种子直径的3倍。覆盖地膜保湿, 保持温室内白天25~30℃, 晚上15~18℃, 70%出苗即可揭开地膜。子叶平展后用普力克600倍液喷雾防治猝倒病。苗龄50 d, 出现6片真叶以上, 且根系长满营养钵时即可定植。

3 培肥定植

栽培地块在3年内没有种植过任何瓜类作物。巨型西瓜必须稀植, 一般行距10 m, 株距4 m;冬前整个地块深耕30 cm冻土。定植前1个月以定植点为圆心, 挖直径1 m、深50 cm的定植坑;挖出的土在外围地面摊开, 厚度30 cm, 晒干拍碎。定植穴用经过杀虫杀菌的栽培基质回填, 采用一层基质一层肥的方式施入腐熟鸡粪100 kg、腐熟饼肥10 kg和硫酸钾复合肥 (15-15-15) 2 kg, 底层多施, 中层少施, 顶层15 cm不施肥。基质总厚度需超出地表30 cm。填好基质后浇透水。一般在2月连阴雨过去以后定植, 定植时避免弄碎根部基质, 定植后浇透底水。

4 温室环境管理

4.1 光照

西瓜的光饱和点为8万lx, 补偿点为4 000 lx, 属于喜光作物, 应该尽可能地保证温室的透光性, 遇到连阴雨天气, 有条件的要人工补光。

4.2 温湿度

西瓜最适宜生长温度为25~30℃。夜间最低不低于16℃, 白天最高气温不超过32℃。因此, 在西瓜生长前期主要以保温增温为主, 通过覆盖小拱棚和加温, 将棚内温度控制在15℃以上。坐果后期温度会上升至33℃以上, 可以用风机和湿墙进行通风降温, 将温度控制在32℃以内。空气湿度保持在60%~70%为宜[3]。

4.3 气体

温室环境密闭, CO2含量不足会影响光合作用, 同时氨气等有害气体容易积累。白天应及时进行通风换气, 即便遇到连阴雨天气也要选择适当的时机进行短时间通风换气。

5 肥水管理

定植后浇足定根水, 覆盖地膜保湿, 在坐果前不遇到大旱天气一般不浇水或者少浇水, 避免湿度太大造成徒长, 以免延迟开花;第一雌花现蕾时不浇水以促进开花坐果;当果实长到鸡蛋大小时浇大水, 结合浇水混入0.4%水溶肥 (20-20-20) , 瓜长到直径15 cm左右时, 在距离瓜根70 cm处环施45%三元硫酸钾复合肥1 kg/株, 之后浇水。进入成熟期控制浇水, 以利于着色均匀和增加含糖量。

6 整枝坐果

6.1 五蔓整枝

一般情况, 主蔓长到50 cm左右时, 基部发生侧蔓, 当侧蔓长到30 cm左右时, 选取4个强壮侧蔓进行整理压蔓, 其余侧蔓全部自基部剪除。随着瓜蔓的生长, 及时理蔓, 保证瓜蔓在田间均匀分布。并每隔3~5节用土块进行压蔓, 注意留瓜的部位不压[4]。一般主蔓坐瓜, 位置为第3或第4朵雌花, 瓜长到拳头大小时选瓜, 保留形正色鲜的瓜, 摘除畸形瓜、病弱瓜。瓜坐稳之后, 主蔓延伸至瓜后面16~20片叶子时打顶, 促进坐果位置后面的侧蔓萌发和生长, 以增加叶面积供应瓜的生长。瓜长到1 kg左右时, 用泡沫板进行垫瓜, 以防地下害虫危害以及地面结潮造成病害烂瓜, 瓜周围加海绵或干稻草固定以防果实滑动破碎。

6.2 人工授粉

巨型西瓜是雌雄异花, 在温室内没有昆虫授粉, 所以必须进行人工授粉。晴天授粉时间为7:00—10:00, 阴天为9:00—11:00。为了增加授粉效果, 一般用3~5朵雄花同时对一朵雌花授粉。授粉后最好挂牌标注授粉日期, 以便适时采收。

7 病虫害防治

巨型西瓜最容易发生的病害为白粉病和炭疽病, 白粉病可用四氟乙醚600倍液喷雾防治, 炭疽病可用80%炭疽福美800倍液或甲基托布津500倍液喷雾防治。

巨型西瓜主要虫害有白粉虱、蚜虫、蓟马、红蜘蛛。白粉虱可以用科凯生物除虫剂250倍液在日出前或日落后均匀喷雾防治;蚜虫可用吡虫啉1 000~1 500倍液防治, 蓟马可用联苯菊酯600倍液喷雾防治, 红蜘蛛可用多螨沙700倍液喷雾防治。

8 适时采收

一般情况下, 巨型西瓜开花后35~50 d可以采收 (因品种而异) 。西瓜成熟的标志主要有瓜皮清亮有光泽, 纹路清晰, 果蒂收缩向内凹陷, 果柄基部收缩, 果柄表皮毛基本褪去的瓜果即可判定为成熟果。成熟果要及时采收, 避免过度成熟造成空心或烂瓤而降低或失去食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朴海燕, 孙保亚, 田亮, 等.超级大西瓜栽培技术研究[J].园艺与种苗, 2011 (6) :55-56, 73.

[2]王跃兵, 杨艺博.巨型西瓜棚室栽培技术[J].天津农业科技, 2009 (3) :12-14.

[3]韦金河, 闻婧, 孟力力, 等.南京地区春季大棚巨型南瓜栽培技术[J].江苏农业科学, 2013 (4) :156-157.

南京地区菜价调查报告 篇2

【摘要】利用一些数据反映南京地区的菜价现状,从数据和现实情况分析菜价上涨的原因,在此基础以上分析整理应对菜价上涨的措施和方法。

【关键词】菜价上涨菜价现状平抑菜价

2010年,这是特殊的一年,上海的世博会,广州的亚运会都赢得了全世界人民的关注。与此同时在中国有一件事也引起了全国人民的高度关注,而且关注的程度也远远超过世博会和亚运会,人们几乎每天都要关注它,它便是关乎民生的菜价。伴随着菜价这个话题温度的不断升高有关于它的一些专业名词如CPI(消费者物价指数,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商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PPI(生产者物价指数,主要的目的在衡量各种商品在不同的生产阶段的价格变化情况)也慢慢被人们了解,人们已经想从更专业的角度来讨论菜价这一问题。尤其是CPI,CPI这三个字母被人们所熟知应该是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的。那个时候,随着股市的不断高升,CPI也以高调的姿态不断进入人们的耳朵里。尽管普通百姓对CPI是什么还不熟悉,但当每个月CPI的数据公布出来的时候,人们却已经知道:物价又涨了!

1南京地区菜价现状

“菜价贵啊。”这几乎成了人们在讨论菜价时必说的一句话。据新华社消息,近段时间全国部分省市菜价上涨速度惊人,普遍超过往年同期水平。在南京,一元以下的菜价已经很少见了,某报纸甚至打出《寻一元菜需火眼金睛》的标题来吸引读者。

1.1南京农贸市场菜价现状。

菜篮子拎起来越来越重是人们的共同感受。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7月份CPI比去年同期上涨3.3%,比六月上涨0.4%,蔬菜的价格较去年同比上涨22.3%,粮食价格上涨11.8%,肉禽类价格上涨4.1%。到十一月底南京青菜、白菜、芹菜、西红柿比月初都有所下降,豆腐、土豆价格继续上涨,大米、散装菜籽油仍略有上涨,而猪肉市场走出了价格回落的低迷时期,猪腿肉上涨2.7%,猪五花肉上涨2.5%比去年同期分别上涨14.8%和15.6%。南京菜价今天张明天跌的情况让市民头痛不已。总体而言南京今年的菜价与去年相比还是有很大幅度的提升的,全国的蔬菜价格今年以来也确实一直在高位运行。

1.2南京各大高校食堂价格现状

南京各大高校食堂菜价均有所上涨。我们学校就是典型的例子,一个暑假过来几乎所有的盖浇饭都涨了五毛,一份蔬菜了稍微加了点肉丝就要3元。当然光以一个学校为例是不足以说明问题的。为此我搜索了其他几所高校的食堂菜价情况。

1.2.1南京大学食堂菜价。南大菜价涨幅在8毛左右男生一顿午饭大约7.5元左右,女生大约

5.7元左右。“想要五块钱解决一顿饭的话基本上不大可能。”南大一学生向记者这样反映。

1.2.2河海大学食堂菜价。河海大学的菜价盖浇饭涨得厉害最便宜的盖浇饭要5.5元,类似于香菇鸡块、番茄牛肉这一类盖浇饭要6.5元,与羊肉沾边的盖浇饭都在8元以上,让很多爱吃羊肉的同学望而却步。

1.2.3南师大食堂菜价。南师大快餐每个菜的“涨幅”大约在5毛左右,盖浇饭普遍涨了1元左右。一位南师大的男生说他一月光华在吃饭上就要700多元。

2菜价上涨的原因

现在,食品价格上涨已经成为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而鲜菜、水果等又为食品价格上涨做出了巨大“贡献”。菜价贵到底贵在哪?今年菜价又为什么涨得这么厉害?就这个问题本文列出以下几个观点进行讨论。

2.1自然因素

自去年十一月份,北方的大雪,西南干旱,导致蔬菜正常生长受到干扰,许多蔬菜因为天气原因减产,甚至大面积死亡,菜农遭到重大损失,以蔬菜为首的大米,禽蛋,肉类价格一路上涨,今年四月份北方倒春寒,一场大雪,山东大风,西南干旱,接着又是南方的洪涝灾害,蔬菜长势受到影响,气候原因是导致蔬菜价格上涨的直接原因,这也是许多专家的一致看法。

2.2需求增加

过去蔬菜属于副食品,现在很多人为了保持身体健康,用蔬菜替代主食,所以需求增加。人们的消费需求提高,是相关商品价格提高的一个前提条件。但实际上价格是否会提高还取决于市场上对这些产品的供给情况。如果人们的需求提高不能为现有的供给所满足,那么价格将会作出上涨的反应,但如果人们的需求提高可为现有的生产能力所满足,那么就不会给这些商品的价格带来上涨的压力。因此菜价上涨通过影响消费而对物价所产生的影响也要取决于经济中的供给情况。

2.3中间成本

不断上涨的汽油柴油价格使运输费用提高运输工人、搬运工人的工资也构成蔬菜的成本,随着物价上涨,工人工资必定随着长高,据调查,工人工资较去年相比上涨15%左右,工资构成成本一部分,这些成本最终都体现在菜价上。不同市场间由于场地租金成本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也直接影响市场菜价水平。有些地理位置好、设施好的市场,租金水平会高于其他市场,这些市场销售的蔬菜价格往往也较高。生产资料成本的上涨也是导致蔬菜产地收购价上扬的因素。今年以来化肥、农药、种子、人工全部涨价,蔬菜的田间收购价也比去年差不多上涨了20%。除此之外,正常的蔬菜流通方式应该是从产地到批发市场,从批发市场到零售商场的三点一线。但现在大多数蔬菜是从产地到大批发,二级批发到三级批发,三级批发到零售商,环节多一道,价格就加一道,这样到超市的时候,价格就会很高。

2.4生产体制

中国在实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之后没有建立起适应包产到户的小生产体制与市场对接的流通体制。蔬菜从生产开始就缺乏市场的引导,因此一直没有改变蔬菜生产乃至整个农产品生产“多啦多啦,少啦少啦”的被动局面,价格也总是高低起伏,农民的收入得不到切实保障,城市居民时常会受到高菜价之苦。而从蔬菜的初次收购、运输、市场交易(可以多达3 道批发环节)、零售(以农贸市场销售为主,超市销售为辅)等流通环节来看,缺乏大型的组织化程度高、负有社会责任的流通企业,大部分以农村的贩运户或从贩运户转变过来的市场交易户为主,绝大部分交易都是现金的无税票的,蔬菜流通主要交易对象的个体性、小规模、多环节和无序化就必然导致蔬菜市场的价格不稳定和投机的可能性。

3平抑菜价的措施

从天气到市场体制导致菜价上涨的因素还有很多,远远不止以上我列举的这些因素,我们在寻找的同时也应当好好思考我们到底该如何平抑菜价。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应当用何种方法把市场的菜价导入一个合理规范的环境中。

3.1国家采取的措施

要想调整菜价国家无疑是一个最重要的调节者,他能做什么是我们最关心的事。我认为国家应采取以下两点措施。

3.1.1发展才是硬道理。稳定蔬菜市场,归根结底还是要致力于发展和丰富“菜篮子”。它包 括强化“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加强蔬菜重点生产基地建设、改善蔬菜流通设施条件、完善“绿色通道”政策、提高蔬菜产销的组织化程度、强化蔬菜信息体系建设、统筹抓好当前“ 菜篮子”产品生产供应等措施。

3.1.2调整流通与税收政策。要从根本上稳定蔬菜的价格必须将蔬菜价格的稳定作为社会稳定保障民生的基础性经济工作,在流通与税收政策上进行调整。在流通政策上要确立以连锁超市为代表的现代零售业态为蔬菜销售的主渠道和主形式,迅速提高超市在蔬菜总销售中的比

重。抑制菜价除了调整流通政策之外,还必须同步地调整税收政策。在税收政策上应当将农业税的免除政策延伸到蔬菜的超市销售环节。

3.2学校的措施

作为一个学生学校能采取什么措施关乎我们自身的利益,让我们来看一下学校可以做哪些事。

3.2.1集中采购。统一招标。进一步降低进货成本。

3.2.2节约办伙,减耗增效。进一步提高管理效益。

3.2.3分析物价。坚持创新,进一步调整菜品结构。

3.2.4严格标准.规范操作。进一步稳定伙食质量。

3.2.5多方沟通,积极引导。进一步营造办伙环境。

3.3市民的措施

我们作为南京市的公民,我们可以做什么呢?其实我们可以做很多事。不要囤积物品,不要哄抬物价,合理安排每天的膳食„„只要我们想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为平抑物价出一份力。

参考文献:

[1] 范言慧.看不懂的CPI:价格只属于你的生活[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40-44.

[2]宋豫书.跑赢CPI[M].中国时代经济,2008:01-23.

[3]郝苏霞.从菜价——数据看经济[J].商业文化,2010,(09):08-09.

[4]田皓.物价上涨与通货膨胀之忧[J].商业文化,2010,(06):26-32.

[5]顾国建.抑制高菜价须调整流通与税收政策[J].商业前沿, 2010,(07):36-37

栽培技术、南京地区 篇3

关键词:双孢蘑菇;工厂化;低产因素;培养料;覆土材料;改进建议

中图分类号: S646.1+10.4 文献标志碼: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5)10-0295-03

双孢蘑菇生产在我国许多地区的农业经济中都占有重要地位,由国外双孢蘑菇产业发展历程可知,工厂化生产必将是我国双孢蘑菇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经过多年的摸索,目前国内双孢蘑菇工厂化生产量迅速增长,但工厂化生产投资高、成本大,尤其是单产水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严重制约着产业的发展。因此,如何改进和创新生产技术,提高双孢蘑菇工厂化生产产量,是当前应首要解决的问题[1]。

江苏省是我国双孢蘑菇的主要产区之一,但其工厂化生产比例很低,在南京市目前仅有2家冷库栽培双孢蘑菇工厂,但运营状况均不理想。作为江苏省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之一[2-3],南京市高淳区在2011年便开始尝试双孢蘑菇工厂化生产,成立了固花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建设“冷库”式菇房面积 2 800 m2,配备温度、湿度、CO2浓度等监控系统,但是经过几年的努力,目前双孢蘑菇单产平均为10 kg/m2左右,远不及25 kg/m2以上的国内先进水平,连漳州季节性栽培的 15 kg/m2 也没有达到,生产效益很不理想。江苏丘陵地区南京农业科学研究所科研人员对高淳区固花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的实际生产状况、管理水平进行了调研,结合相关的科研试验,对造成低产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建议,以供双孢蘑菇工厂化生产企业参考。

1 低产因素分析

1.1 培养料

培养料是蘑菇生长的物质基础,高质量的培养料是双孢蘑菇优质、高产的关键要素[4-5]。目前固花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在培养料上存在着以下问题。

1.1.1 配方原料不稳定 合作社几年中尝试了不同原料的多种配方进行培养料生产。最初采用稻草加尿素的合成培养料,这也是自然季节菇农采用最多的配方,但蘑菇产量、质量均不理想;后来采用麦秸、稻草加牛粪的粪草培养料,但采购的牛粪中常含有较多的泥土,造成地雷菇现象严重;而麦草配方发酵时缺少技术,按稻草配方的发酵技术操作,结果是发酵不彻底、栽培失败。其间还尝试过金针菇“废包”的配方,均无法稳定生产,目前主要以稻草、菜籽饼、有机肥和尿素的配方进行培养料生产。由于配方复杂、原材料不稳定,加上配料比例基本以经验为主,没有科学的计算,因此无法堆制出稳定的培养料[6],产量也可想而知。

1.1.2 发酵工艺落后 培养料的发酵是双孢蘑菇生产中最重要的工艺。出于成本考虑,合作社没有建设培养料隧道发酵系统,还是采用国内普遍使用的室内二次发酵方法,为此还专门建有二次发酵室,但使用中发现通风系统设计存在严重缺陷,根本无法堆制。改用工厂出菇房进行二次发酵时又发现问题,通入蒸汽加温时菇房保温板的“吸湿现象”非常严重,保温效果差,且对设施的损害也较大[7],无法正常进行。目前合作社采用避雨阴棚内一次发酵,铲车翻堆,二次发酵改在塑料大棚中进行,利用保温棉加强了保温效果,培养料质量有了一定的改善,但双孢蘑菇堆料关键在于规范地控制一、二次发酵的环境,仅靠简陋的设施和落后的设备,凭经验、用感官来判断发酵的标准[8],无法生产出高质量的培养料,产量也得不到保证。

1.1.3 投料量不足 国内高产菇房的培养料干粪和草总量应达到35~45 kg/m2[4],即发酵好的培养料约为65~75 kg/m2,菇床料厚度应达到20 cm以上;而国外工厂栽培投料量达到90~110 kg/m2[9],以便保证蘑菇产量。为了方便操作、节省劳力,固花食用菌专业合作社采用了框式栽培,但食用菌栽培框高度仅为18 cm,料厚仅15 cm左右,紧实度也不均匀,投料量最多达到40 kg/m2,这也直接导致后期出菇营养不足,产量无法得到提升。

1.2 覆土

双孢蘑菇生产必须覆土,否则无法出菇。覆土材料的好坏至少会影响双孢蘑菇3~5 kg的产量,双孢蘑菇工厂化栽培中由于通风换气、升降温等操作相对频繁,空气流动大,水分蒸发多,对覆土材料的保水性、持水性要求更高[6]。国外工厂化栽培采用的泥炭覆土材料吸水率高达78%左右,然而固花食用菌专业合作社至今仍使用传统田泥为材料,饱和含水量不足20%,常常造成床面过干,严重影响子实体的形成。此外,由于覆土操作是极其繁重的体力劳动,而近几年来劳动力资源日益缺乏,操作工人基本为老人和妇女,由于体力原因,规范无法跟上,工作随意性很大,覆土厚薄不均,造成丛生菇和出菇不整齐现象[10],诸多因素严重影响了双孢蘑菇的产量与质量。

1.3 栽培环境

虽然固花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的出菇房配备了一些制冷、通风等设备,但是由于建设资金限制,没有安装空气过滤、加湿等系统,因此所谓工作化仅仅只能算是“冷库种菇”,加上建设时施工不够专业,压缩机和蒸发器制冷系数不协调,压缩机和蒸发器不匹配,制冷量远大于菇房实耗冷量,造成“大马拉小车”的现象[11],常有局部温度变化过大现象,出菇受到很大制约。

另外,由于监控设备的质量不过关,很多参数不够准确,加上技术人员为传统栽培出身,没有掌握工厂化栽培的控制技术,还是依靠目测、看表象、凭经验来操作,环境控制很不稳定,加上通风换气时新风没有过滤系统,病虫害传播也很严重。还有菇房缺少加湿系统,无法提供双孢蘑菇生长的适宜空气湿度,培养料、覆土常常缺水,喷水过多又容易造成漏床,合作社主要栽培品种为W192,该品种需水量比传统的As2796要多,结果是生产中薄皮菇、开伞菇很多,死菇现象也很严重[6,12]。

nlc202309010031

2 改进建议

2.1 提高培养料的质量与稳定性

提高培养料的质量与稳定性是双孢蘑菇工厂化生产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这是保证双孢蘑菇高产稳产的基本条件。为增加效益,固花食用菌专业合作社也尝试过采购外地隧道生产培养料进行双孢蘑菇栽培,但双孢蘑菇培养料集中发酵工艺技术复杂,国内企业多数采用自主研发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发酵设备与设施,发酵工艺不够先进,技术也不稳定[1,13],加上南方地区主要以稻草为主要原料,而稻草质地柔软,易于腐烂,发酵过程中透气性差[5],所以合作社無法保证培养料稳定的品质,这也被科研人员抽样检测的数据所印证。

固花食用菌专业合作社采购培养料的检测数据与标准工厂化培养料指标[14]的对比如表1所示,供料的2家企业均是自主研发的隧道生产模式。2批料的化学指标与标准相比均有较大差别,2次发酵后培养料的含氮量均低于标准,碳氮比与pH值均高于标准,培养料指标均不够理想;抽样中还发现,2家企业培养料发酵还不够均匀,都有少量秸秆的抗拉力强,而企业1的培养料栽培产量为11.3 kg/m2、企业2为 10.4 kg/m2,与传统发酵培养料产量相差无几。据固花食用菌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透露,购买料的费用比自制料的费用增加不少,最终的生产效益反而下降了。

当然这只是1个批次料的结果,培养料的质量跟许多因素有关,但至少可以说明2家企业培养料生产的稳定性不够。由此可见,作为规模不大的菇场,在没有掌握足够的技术工艺下,投资隧道进行培养料生产并不明智。当务之急是尽快寻找到适合自己生产的培养料配方,改善2次发酵设施,掌握好成熟的室内2次发酵工艺,生产出相对稳定的培养料来提升栽培产量,并利用冷库式菇房进行错峰栽培来增加生产效益,这也不失为双孢蘑菇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过渡模式。

2.2 优化覆土材料

传统的覆土材料严重制约着双孢蘑菇工厂化生产的产量与质量,迫切需要更换适宜的材料,优化覆土配方和相关技术是提高双孢蘑菇产量与质量的最有效而现实的技术措施之一。大量试验表明,采用泥炭土作为覆土材料可以提高蘑菇产量达15%,目前国内许多双孢蘑菇生产企业采用传统覆土材料加部分国产草炭来提高双孢蘑菇生产效益[1,10,15],但国产草炭质量鱼龙混杂,掺假商品较多,固花食用菌专业合作社也曾采购过国产草炭进行覆土,由于草炭中混杂物太多,影响消毒质量,覆土后青霉病严重;同时还发现采菇时草炭土极易黏着在子实体上,不易清洗,影响商品质量,而最主要因素还是使用成本过大,投入产出率低,最终只能放弃继续使用。

近年来,随着从业者对覆土材料重要性认识的加深,双孢蘑菇新型覆土材料的研究逐渐得到重视,科研力量投入也越来越多。最近江苏丘陵地区南京农业科学研究所配制出新型覆土材料,经过多次试验,前3潮菇产量提升30%左右,目前正在高淳区进行示范推广。双孢蘑菇工厂化生产企业应加强与科研单位的合作,根据不同品种及不同的市场需求,配制出适合自己生产的覆土材料,才能有效提升双孢蘑菇的产量与质量[6]。

2.3 加强栽培管理

据国外蘑菇专家多年栽培证明,在其30 kg/m2的蘑菇单产中,10 kg由隧道发酵技术贡献,5 kg则由草炭覆土材料贡献,而剩下的15 kg是基础产量[15-16],这说明即使没有隧道技术,没有草炭覆土,只要栽培管理技术到位,也能得到 15 kg/m2 的产量,然而目前国内双孢蘑菇工厂化生产产量大多数达不到这个数据,其中与栽培管理粗放有很大的关系。江苏丘陵地区南京农业科学研究所科研人员在固花食用菌专业合作社试验时前3潮菇的产量仅为7.6 kg/m2,而同样的材料在单位试验菇房中栽培,尽管新建设施存在不少问题,栽培管理加强后,产量也达到10.2 kg/m2,可见一套成熟的栽培管理技术对双孢蘑菇产量的提升极其重要。因此,双孢蘑菇工厂化栽培技术人员应彻底更新观念,认清工厂化栽培与传统栽培的技术差别,全面学习改进自身技术,加强栽培管理,尤其在栽培环境控制上,应熟悉菇房设备的性能与操作[6],在保证设备正常运转的情况下,利用自动控制系统,及时调整好适合双孢蘑菇生长的各阶段环境指标,以达到节能省工、提高产量、增加效益的目标[11]。

3 结论

目前我国双孢蘑菇工厂化栽培还处在发展阶段,产量水平与国外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但其中也有很多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优势。双孢蘑菇工厂化企业应相互学习与吸收同行的成功经验,结合实际情况,不断创新技术,提高产品的产量与质量,为我国双孢蘑菇工厂化产业发展共同努力[1,16]。

参考文献:

[1]郑 玲. 我国双孢蘑菇产业转型升级道路探讨[J]. 食药用菌,2012,20(1):5-7.

[2]黄建春. 中国双孢蘑菇工厂化生产现状与发展的思考[J]. 食用菌,2012(2):1-3.

[3]孔德华. 高淳食用菌产业十年发展之路[J]. 江苏农村经济,2011(6):27-28.

[4]蔡为明. 双孢蘑菇栽培技术讲座(四)——品种选择、培养料的堆制与发菌管理[J]. 浙江食用菌,2010,18(3):12-15.

[5]卢政辉. 双孢蘑菇培养料堆制技术的变革和最新进展[J]. 中国食用菌,2009,28(1):3-5.

[6]钟孟义. 论制约我国双孢蘑菇工厂化生产发展的因素与对策[J]. 食药用菌,2013,21(3):133-138.

[7]管道平,胡清秀. 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的节能分析[J]. 食用菌,2010,32(1):1-3.

[8]黄 毅. 图解欧洲双孢蘑菇栽培(二)——蘑菇栽培料的制作[J]. 食药用菌,2013,21(6):326-331.

[9]杨国良. 国外蘑菇工厂化生产技术问答(续前)[J]. 食用菌,2010,(3):78-79.

[10]黄 毅. 图解欧洲双孢蘑菇栽培(三)——泥炭土的制作[J]. 食药用菌,2014,22(3):123-126.

[11]管道平,胡清秀. 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的节能分析(续前)[J]. 食用菌,2010,32(2):1-3,5.

[12]黄 毅. 图解欧洲双孢蘑菇栽培(一)——蘑菇出菇库设置与设备[J]. 食药用菌,2013,21(5):263-268.

[13]黄建春,黄丹枫. 双孢蘑菇培养料集中发酵工艺技术研究及其应用[J]. 上海农业学报,2005,21(2):53-57.

[14]桥本一哉. 蘑菇栽培法[M]. 黄年来,译.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100-120.

[15]杨国良. 国外蘑菇工厂化生产技术问答(续前)[J]. 食用菌,2010(5):75-77.

[16]杨国良. 国内外蘑菇工厂化生产的模式及效益[J]. 食用菌,2003,25(3):29-30.

魏 力. 微拟球藻中潜在C4循环对不同抑制剂、光质的响应[J]. 江苏农业科学,2015,43(10):298-302.

栽培技术、南京地区 篇4

本刊讯5月13日, 由《金融科技时代》杂志社主办, 星网锐捷网络有限公司协办, 国际商业机器有限公司 (简称IBM) 、北京捷通机房设备工程有限公司、深信服科技公司、深圳市共济科技有限公司和艾默生网络能源有限公司赞助的“首届江苏地区银行系统IT技术座谈会暨科技联谊会”在南京召开。江苏地区30多位金融科技主管代表出席了此次会议。

会议期间, 与会代表与来自艾默生网络能源有限公司、北京捷通机房设备工程有限公司的专家们共同探讨了信息科技的发展走向以及江苏金融信息化建设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栽培技术、南京地区 篇5

关键词:地源热泵;玻璃温室;加温;节能效果;效益分析

中图分类号: S624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5)02-0374-03

收稿日期:2014-10-20

基金项目: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资金[编号:CX(12)3008]。

作者简介:郑子松(1973—),男,江苏东海人,硕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园艺作物种苗研究。Tel:(025)84390623;E-mail:jaaszhzs@126.com。设施农业作为一项高效农业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2012年,我国设施农业面积已占世界总面积85%以上,成为世界上设施农业面积最大的国家。随着设施农业的发展,对能源的依赖已越来越严重。研究表明,在中国35°~43°N地区,冬季采用燃煤锅炉加热的温室耗能费用约占全年总生产成本30%~70%以上[1],一方面过高的能耗影响了设施农业比较效益的获得,另一方面传统燃煤加温设备易产生环境污染[2]。因此,寻求节能、高效环保的冬季温室加温措施已经成为当前设施农业发展的热点。

地源热泵(ground source heat pump,GSHP)是近年来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节能环保技术,是利用地表水或浅层地下水作为空调热(冷)源,兼具加温、制冷双重功能的现代空调工艺[3-6],目前,国外相关研究较多[7-8]。我国对地源热泵系统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9],近年来,在设施农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10-13]。目前,国内研究主要集中于北方地区,方慧等的研究地点在北京市顺义区三高国际鲜花港基地(40°2′N)[13]、张晓慧等的研究地点位于40°1′N[10],柴立龙等的研究地点则位于39°40′N[11],而对地源热泵技术在长江以南地区的应用研究相对较少。

本研究地点位于江苏省南京市(31°7′N),通过分析低纬度地区地源热泵技术在冬季玻璃温室中的加温效果以及经济性能,为长江以南地区现代设施合理利用地源热泵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点与温室状况

试验于2013年在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溧水植物科学基地、江苏省高效园艺作物种子种苗产业化示范基地玻璃温室中进行,基地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31°7′N、119°1′E)。

玻璃温室建于2009年,温室屋脊为南北走向,文洛式小尖顶一跨三、多雨槽、格构架结构,跨度12 m×6=72 m,开间8 m×5=40 m,肩高4.5 m,顶高5.5 m,面积2 880 m2,覆盖 4 mm 厚国产浮法玻璃,透光率>90%。双层内保温系统。温室采用双层保温帘幕装置:第1层帘幕平装于温室桁架上弦的平面上,采用缀铝保温幕做帘幕,保温率不小于65%,遮阳率为50%;第2层帘幕平装于桁架下弦的平面上,采用专用保温膜作为保温帘幕,遮阳率为15%。温室分区均配备循环风扇,每跨安装2台,风量为5 200 m3/(h·台)。对照温室装备与试验温室相同,无加温设备。

1.2地源热泵系统及原理

供试的地源热泵是根据GB 50366—2005《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要求于2010年设计安装。系统钻井148口,钻井深度90 m,埋双U形管27 000 m,额定供冷量按照 0.21 kW/m2 配置,额定供热量按照0.17 kW/m2配置。

1.3数据测定

在试验温室、对照温室、露地分别安装5个温度计,悬挂高度距地面80 cm。2013年1月10日至2月9日,于 07:00 分别记载试验温室、对照温室、露地温度(5个温度计的平均值);2013年1月23日至2月3日每隔2 h记录1次试验温室、对照温室、露地的温度。

2013年1月11—18日分别记载源热泵进出温室的热水进出口温度,同时记载地源热泵的实际耗电量。

1.4地源热泵COP的计算

地源热泵的COP值表示系统的制热性能,其值越大则表明节能效果越好。地源热泵加热时,其COP值根据地面供热管进出口水温度、流量和热泵机组、潜水泵和循环水泵的耗电量来计算,计算公式[13]为:

COP=V×ρ×CρA×TP。(1)

式中:COP为地源热泵系统实际制热系数;V为地源热泵系统循环水流量;ρ为水的密度,取1 000 kg/m3;CρA为水的热容,取4.2 kJ/(kg·℃);T为地源热泵系统进出水口平均温度差;P为地源热泵系统总输入功率(kW·h)。

1.5地源热泵节能率的计算

先将地源热泵系统加温所用的耗电量折算成标准煤用量M1,再根据地源热泵系统加温所获得的热量折算成采用燃煤锅炉加温所需的标准煤用量M2,并根据公式(2)计算获得节能率。

节能率=M2-M1M2×100%。(2)

式中:M1根据公式(3)计算而得,M2根据公式(4)计算而得。

M1=W×3 600QH×ηd×ηp。(3)

式中:W为地源热泵系统消耗的电量;QH为标准煤热值,取29 260 kJ/kg;ηd为火力发电厂的发电效率,取0.35;ηp为输配电效率,取0.95。

M2=V×ρ×CρA×T×tQH×ηg×ηw。(4)

式中:V為地源热泵系统循环水流量;ρ为水的密度,取 1 000 kg/m3;CρA为水的热容,取4.2 kJ/(kg·℃);T为地源热泵系统进出水口平均温度差;t为加热时间;QH为标准煤热值,取29 260 kJ/kg;ηg为燃煤锅炉的效率,取0.70;ηw为管网输送效率,取0.95。

2结果与分析

2.1地源热泵系统的加温效果

2.1.1地源热泵系统对玻璃温室日平均温度的影响将2013年1月10日至2月9日期间地源热泵系统温室、普通温室及露地的温度记录(时间为每日07:00)绘制成折线图(图1)。由图1可知,试验期间地源热泵系统温室温度在12.0~17.2 ℃之间变化,1月26日温度最低,2月5日温度最高,最大温差为5.2 ℃;对照温室的温度在-1.0~9.1 ℃ 之间变化,温度最低的日期为2月3日,而1月30日的温度最高,最大温差为10.1 ℃;露地温度的变化范围为 -6.0~4.3 ℃,极值温度分别出现在1月23日(最低)和1月19日(最高),温差为10.3 ℃。地源热泵系统温室的月平均温度为14.72 ℃,明显高于对照温室的4.98 ℃和露地的1.09 ℃。表明地源热泵系统对玻璃温室的加温效果明显,并能有效减缓玻璃温室内温度的大幅波动。

2.1.2地源热泵系统对玻璃温室日不同时段气温的影响为了解不同天气条件下地源热泵系统对玻璃温室的增温效果,分别记录1月23日(晴天)和2月3日(阴天)的日气温情况并绘制成折线(图2、图3)。由图2可知,在晴天条件下,地源热泵系统温室中全天温度变化范围为1.3~26.1 ℃,温差为13.8 ℃;对照温室中全天温度变化范围为 -1.2~24.5 ℃,温差达25.7 ℃;室外温度的变化范围在-7.7~8.6 ℃,温差为16.3 ℃。地源热泵系统温室、对照温室和露地的日最高温度均出现在14:00,分别达到了26.1、245、8.6 ℃;最低温度均出现在凌晨06:00,分别为12.3、-1.2、-7.7 ℃。地源热泵系统温室的日平均温度最高,达16.46 ℃,比对照温室的7.59 ℃、露地的-1.77 ℃分别高887 ℃和18.23 ℃。由图3可知,在阴天条件下,地源热泵系统温室中全天温度变化范围为12.5~23.9 ℃,温差为114 ℃;对照温室中全天温度变化范围为-1.5~17.0 ℃,温差为18.5 ℃;露地温度的变化范围在-5.5~10.5 ℃,温差为16.0 ℃。地源热泵系统温室、对照温室和露地的日最高温度出现的时段分别为14:00、13:00、12:00,温度分别为23.9、17.0、10.5 ℃;地源热泵系统温室中日最低温度出现在凌晨04:00,为12.5 ℃,对照温室、露地的日最低温度则出现在凌晨06:00,最低温度分别为-1.5 ℃和-5.5 ℃,比地源热泵系统温度低14.0 ℃和18.0 ℃。地源热泵系统温室日平均气温达到了16.40 ℃,分别比对照温室和露地高10.95 ℃和 15.80 ℃。表明在不同天气条件下,地源热泵系统对玻璃温室的增温效果明显,不仅可以提高日平均温度,还能够提高日最低、最高温度。

2.2地源热泵系统的制热系数分析

一般生产上用制热系数COP(Coefficient of Performance)来表示热泵的性能,为制热量与所耗机械功(或热能)的比值。试验于1月11日18:00至1月18日08:00间记载了地源热泵进出水口平均温度、循环水流量、耗电量及耗电功率,根据公式(1),分别计算出实际COP值(表1)。由表1可知,1月12日18:00至1月13日8:00期间的COP值最高,达到3.66,而1月16日18:00至1月17日8:00期间的COP值最低,为3.16;试验期间的平均COP值为3.39,表示外界每输入1 kW·h的能量,温室可得到3.39 kW·h的热量。

2.3地源熱泵系统节能效果分析

根据公式(3)将地源热泵系统实际消耗的电量折算成标准煤消耗量,再根据公式(4)将地源热泵系统加温获得的热量折算成采用燃煤锅炉加温所需的标准煤用量,并根据公式(2)计算获得节能率(表2)。由表2可知,试验期间地源热泵系统日均耗电量折合标准煤用量为460.69~49954 kg,平均为478.13 kg,若采用燃煤锅炉加热获得相同热量需消耗标准煤用量为678.84~848.55 kg,平均为 751.57 kg,则地源热泵系统加热较燃煤锅炉加热相对节能31.86%~41.13%,平均节能效率为36.38%。

2.4地源热泵系统经济效益分析

为比较地源热泵系统与燃煤锅炉加热的运行费用,将地源热泵系统、燃煤锅炉加热的实际消耗电量、标准煤用量分别乘以平均单价[电0.53元/(kW·h)、煤1.13元/kg]求出运行费用(表3)。1月11—18日期间,地源热泵系统日均消耗电量为1 292 kW·h,日均运行费用为684.84元;如使用燃煤锅炉加热获得相同的热量,日均消耗标准煤用量为 751.57 kg,日均运行费用为849.27元。结果表明,在加热效果相同的情况下,使用地源热泵系统较使用燃煤锅炉加热的日均运行费用低164.43元。

3结论与讨论

3.1地源热泵系统的加温效果

本试验研究了地源热泵系统对玻璃温室的加温效果,结果表明,地源热泵系统能够有效增加玻璃温室内的温度,与前人的研究结果[10-13]基本一致。从月平均温度(2013年1月10日至2月9日)来看,地源热泵系统温室较对照玻璃温室提高了9.74 ℃,较露地提高了13.63 ℃;从日均温度来看,在晴天条件下地源热泵系统温室温度达到了16.46 ℃,比对照玻璃温室、露地分别高8.87 ℃和18.23 ℃,而在阴天条件下,地源热泵系统温室温度比对照温室和露地提高1095 ℃和15.80 ℃。本研究结果还表明,地源热泵系统温室中温度的变化相对平缓,有利作物生长,如在2013年1月10日至2月9日期间,地源热泵系统温室内的温差仅为5.2 ℃,而对照温室及露地的温差分别达到了10.1、10.3 ℃。

本试验中温度测量点高度距地表80 cm处,该高度一般为育苗床架的高度,试验结果对温室育苗具有较好指导意义。对于温室普遍栽培而言,地温对于作物的生长更加重要。本试验虽然未对地温进行测量,但前人的研究已经证明,地源热泵系统对于地温有着明显的提升作用[10,13]。

3.2地源热泵系统的节能效果

本研究中地源热泵系统的制热系数为3.39,与王吉庆等研究结果相当(COP=3.31)[14],但小于张晓慧等的研究结果(COP=4.16)[10]、大于方慧等的研究结果(COP=262)[13]。这种差异来源于试验温室的保温性能不同,此外试验地点、天气条件、地源热泵系统的差异也有可能造成结果的不一致。

由于热泵系统的制热系数恒大于1,即热泵的能量输出大于能量输入,而消耗煤、石油、天然气以及直接用电取暖时的热效益小于1,因此地源热泵系统要比其他加温设备节能[10]。本试验中使用地源热泵系统较传统的燃煤锅炉加温平均节能36.38%,使用地源热泵系统一是减少了能量的输入,二是减少了二氧化碳、粉尘等污染物的排放,有利于缓减环境压力。

3.3地源热泵系统的经济效益

地源热泵系统通过输入少量的高品位能源(如电能),实现低品位热能(地热)向高品位热能转移,因此在节约能源的基础上可以显著降低运行费用。本试验中冬季使用地源热泵系统加温日运行费用为0.24元/m2(684.84元/2 880 m2),而采用燃煤锅炉加温的日运行费用为0.29元/m2(849.27元/2 880 m2);此外,燃煤锅炉加温时需配备1~2名锅炉工,且日常维护费用也高于地源热泵系统,所以在经济性层面,地源热泵系统较燃煤锅炉有着明显的优越性。目前,限制其应用的主要问题在于高昂的初期投入费用,因此推广地源热泵系统一方面需要不断降低地源热泵安装的费用以减

少初期投入,另一方面需要温室采用更好的保温措施以减少热能的消耗,进一步减少运行费用。在种植品种上,需要选择效益更高的作物,如精品蔬菜、花卉苗木等,增加单位面积的产值,以降低生产成本,这也是扩大地源热泵系统应用的可能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万学遂. 我国设施农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 农业机械,2000(11):4-6.

[2]马丹,须晖,韩亚东,等. 日光温室专用燃煤热风炉加温效果分析[J]. 农业工程技术·温室园艺,2007(5):13-14.

[3]Zheng D. Modeling of standing column well in ground source heat pump system[D]. Stillwater:Oklahoma State University,2004.

[4]Michopoulos A,Bozis D,Kikidis P,et al. Three-years operation experience of a ground source heat pump system in Northern Greece[J]. Energy and Buildings,2007,39(3):328-334.

[5]刘照华. 我国地源热泵空调系统发展前景分析[J]. 江苏建筑,2013(1):100-102.

[6]徐伟,刘志坚. 中国地源热泵技术发展与展望[J]. 建筑科学,2013,29(10):26-33.

[7]Kozai T. Thermal performance of an oil engine driven heat pump for greenhouse heating[J].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Research,1986,35(1):25-37.

[8]Ozgener O,Hepbasli A. A parametrical study on the energetic and exergetic assessment of a solar-assisted vertical ground-source heat pump system used for heating a greenhouse[J]. Building and Environment,2007,42(1):11-24.

[9]郭月明,張春月,王珂. 地源热泵研究文献综述[J]. 中国科技博览,2013(22):2.

[10]张晓慧,陈青云,曲梅,等. 地源热泵空调系统在日光温室中的加温效果[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2008,26(5):436-439.

[11]柴立龙,马承伟,张义,等. 北京地区温室地源热泵供暖能耗及经济性分析[J]. 农业工程学报,2010,26(3):249-254.

[12]田丰果,贺莹,孙铁弓,等. 水源热泵在温室大棚温度调节中的应用[J]. 北方园艺,2008(12):91-93.

[13]方慧,杨其长,孙骥. 地源热泵在日光温室中的应用[J]. 西北农业学报,2010,19(4):196-200.

南京地区体感温度气候特征 篇6

南京地处淮河、长江下游, 地势平坦, 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 雨量充沛, 雨热同季, 四季分明, 年平均气温大约在1 5.4℃, 年平均降雨量约为1 1 0 6 m m。南京春秋季短、冬夏长, 冬夏温差显著, 四时各有特色。根据1988~1997年的地面观测资料统计可知, 南京地区这10年中日最高气温的最大值为38.7℃ (1992年) , 日最低气温的最小值为-13℃ (1991年) 。在这较大温差下, 人体舒适感觉会有较大差别。因此, 以人体感觉到的温度来反映南京地区的气候是可行的。

1 体感温度的计算公式

由于南京与武汉同处于长江中下游地区, 且纬度相差不大, 气候环境较类似, 故借用武汉市体感温度模型[1,2]并加以修正, 得出可以在南京应用的体感温度计算模型:

其中, Tg为体感温度, T为日平均气温, T m为日最高气温, T n为日最低气温, U为平均相对湿度, V为日平均风速。

2 体感温度基本气候特征

南京体感温度一般是冬季低, 夏季高, 年均变幅大约在34℃左右, 一年变化呈四季之分。冬季不舒适的时间相对较短, 夏季体感温度较高, 炎热时间较长, 春秋适宜时期较短。

2.1 旬平均体感温度的气候特征

通过计算, 南京地区体感温度与平均气温平均相关系数为0.99, 而且温度、体感温度、人体舒适度的变化趋势同步, 基本成正比。从时间上考虑, 1988-1997年间南京每年从1-8旬、35-36旬在北方冷空气连续侵袭的时候会达到体感温度最小值, 并且此段时间体感温度值通常是小于气温的;在9-34旬中体感温度值大于气温值, 并在19-22旬受到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持久控制, 连续高温而达到最大值 (见表1) 。

同时, 旬平均体感温度与气温差年的变化在十年间维持在1℃左右, 变化振幅小。在温度最低和最高的时期, 同时体感温度也达到最低与最大值。故对人体舒适感而言, 在冬夏两季时, 气候变化及气象要素对人体影响最大。

2.2 逐日体感温度的气候特征

在逐日体感温度的计算结果中, 发现逐日变化的波动性要比旬平均体感温度剧烈。同样在1-91天左右和331-365天左右体感温度要比实际气温值低, 其他日期大约略高于气温。特别是结合旬平均体感温度可以发现体感温度在六月下旬至七月上旬左右有一个小的波动。结合南京浦口地区梅雨资料 (见表2) , 认为产生这一波动的原因主要是这一时期南京正进入梅雨季节。进入梅雨期, 长江中下游地区多连阴雨天气 (总云量大于8成) , 雨量充沛, 相对湿度很大 (平均大于83%) , 日平均气温约20-25℃。

2.3夏季体感温度的影响因素

对南京夏季来讲, 不妨考虑6-9月。考虑南京地区夏季日均风速很小, 故在讨论时, 主要考察温、湿因素。以1988、1992年为例 (见图1) , 通过1988、1992年的6-9月的温度、湿度、体感温度对比图可知, 两年的夏季有个共同的现象:相对湿度与体感温度的变化严格负相关, 即湿度大的日期, 体感温度却有下降的趋势, 特别是在六月中下旬至七月上旬, 越发明显。考虑此时正是梅雨时期, 原本气温应该增加的, 人们会感到夏季高温, 可由于雨季到来, 相对湿度增加, 云量很多, 日直接辐射量下降, 气温几乎维持在20-26℃左右, 因此比起其它地区而言, 相对比较舒适。但到了七月中下旬由于出梅, 雨带北跃到黄河流域, 南京地区雨量显著减少, 相对湿度降低, 温度升高, 天气开始酷热, 南京进入盛夏。到了八月却由于湿度的波动, 体感温度值也相应有所变化, 但总体来讲没有七月中下旬那么炎热。因而, 南京地区在七月中下旬至八月上旬要做好防暑降温工作, 以免影响人们的正常工作和生活。

2.4冬季体感温度的影响因素

对南京冬季来讲, 可考虑12月到次年2月份。以1992-1993、1996-1997年的冬季为例 (见图2) , 通过这两个冬季的温度、湿度、风及体感温度的对比图可知, 南京这几年冬季的日平均气温大都-4~10度左右波动, 最低气温不是很低。而且江苏气象局发布南京自1986年~2003年连续18年是暖冬, 因此1988~1997年南京整个冬季不算很冷。

1996-1997年的冬季, 相对湿度和体感温度基本成负相关。这需要在温度的基础上分析, 因为体感温度与气温的相关系数是这三个因素中最大的。在气温较低的元月上旬和下旬体感温度也达至最小, 特别是二月上旬大约有3-5天, 气温在0度以上, 但体感温度却低于0度, 这要比实际气温值还低。原因是此时相对湿度较大, 而且又有刮风, 会使人体失热, 感觉很冷。同理1992-1993年的冬季也类似, 只是出现在元月中下旬。

3 结论

(1) 南京地区体感温度呈明显的四季变化, 冬季低, 夏季高, 冬季不舒适的时间较短, 无特冷日, 夏季炎热时间较长。体感温度与气温成严格正相关, 随其增大而增大;体感温度与湿度成负相关, 随其增大而降低, 主要原因是湿度影响比重偏小, 温湿的气候条件不太一致;风速影响比重更小。特别是在夏季与冬季, 湿度因素不能忽视。

(2) 南京位于中纬度偏低地区, 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 季风显著, 雨量集中;在夏初, 有梅雨季, 气温偏低, 体感温度维持舒适;在冬季, 湿度偏大, 气温略低, 体感温度值偏低于气温, 感觉阴冷。

(3) 体感温度模型中仅仅考虑了单纯的气候条件, 并没有将人的因素考虑进去。按照实际情况, 人体的舒适感觉还与不同年龄、体质、着装等不同的生态适应能力有关。

摘要:城市环境气象服务是我国气象部门近几年新开发的项目, 是各大中城市气象服务的新领域。本文利用1988~1997年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地面观测资料, 并引用体感温度的修正经验公式, 计算南京的平均体感温度值, 并简略讨论引起变化的原因。

关键词:人体舒适度,体感温度,气候特征

参考文献

[1]、李源, 袁业畅, 陈云生.武汉市人体舒适度计算方法及其预报.湖北气象.2000 (1) :45-48

南京地区水生植物资源及其应用 篇7

1 水生植物的分类

(1)浮叶植物。其叶柄、茎、叶片发达的海绵组织中贮有大量的空气,可使叶片自然漂浮在水面上。常见的浮叶植物有金银莲花、睡莲、萍蓬莲、满江红、菱等[1,2]。

(2)沉水植物。其根扎于水下泥土之中,全株沉没于水面之下。沉水植物在水下的分布深度受其生态学特性、光照强度和水的能见度影响,其中光照强度与水能见度呈正相关。常见的有金鱼草、苦草、伊乐藻、大水芹、黑藻、金鱼草、石龙尾、水筛及水盾草等[1,2,3]。

(3)滨水植物。其根系扎于湿润的土壤中,耐水湿,可忍受短期水淹。常见的有垂柳、水杉、池杉、落雨杉、竹类、水松、木芙蓉等[4]。

(4)漂浮植物。根系悬垂于水中漂浮不定,其茎叶或叶状体漂浮干水面,常见的有大漂、浮萍、凤眼莲等。

(5)挺水植物。其根和地下茎埋在水下泥土里,茎叶伸出水面,常见的有黄花鸢尾、荷花、泽泻、雨久花、水葱、芦苇、香蒲、菖蒲、半枝莲、千屈菜、水蜡烛、水毛花、海寿花、再力花、芦竹、菰、香姑草、叶节节草等[1,2,3,4]。

2 南京地区水生植物及其在园林中的应用

南京地区水系发达,水源充足,园林景观中水景众多,小到庭院水景,大到湖泊、湿地水景都有水生植物配置。荷花、睡莲、水葱、水蜡烛、水生美人蕉、再力花、梭鱼草、千屈菜、菖蒲、常绿水生鸢尾等观赏价值较高的水生植物应用十分广泛,如玄武湖的荷花、莫愁湖的睡莲、中山植物园的王莲等都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但仍有大量适宜当地生长的优良水生植物资源未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如泽泻、灯心草、水蓼、藨草、飘佛草等。现将南京地区常见的一些水生植物及其特性进行简要概况,以供南京市绿化工作者参考(表1)。

3 南京地区水生植物应用存在的问题

水生植物作为园林造景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与环境在生态适应性上保持统一,将个体美和群体美完美结合,才能产生让人流连忘返的意境美。水生植物造景时除了水边和水面外,还可考虑水中和水底,形成水生—沼生—湿生—中生植物群落带,这样才能形成一个整体,营造出适宜生长的环境,形成优美的景观。目前,南京地区园林造景中水生植物的应用形式较为单一,多为堤岸边垂柳映水,池中荷花映日,水蜡烛、菖蒲、芦苇护岸等景观,或是水生植物点缀于喷泉、雕塑小品周围等形式[1,2,3,4,5]。

有些地方水生植物造景过程中未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明知当地水资源缺乏,依然大搞人造水景园建设,不仅无法美化环境,而且造成了大量的水资源浪费。水景营造应秉持科学的态度,客观认识所选水生植物的适宜生长环境及管理水平等,才能创造出优美的水景景观[1,2,3,4,5]。

4 南京地区水景建设中水生植物应用的注意事项

(1)水生植物品种多样化。目前,水景中水生植物应用品种单一,造成景观水景雷同,许多地方都十分相似,可观赏性较差。应该根据目的、水域的大小及地理环境配置不同的水生植物[6]。

(2)加强水景水生植物的管护。园林绿化是一项“三分建七分管”的工作,目前许多水景建成后疏于管理,水生植物长势不良或几年后杂乱无章,没有主题。要加强后续管理,及时把生长过盛或枯死的植物体清理出水体,才能使水景保持良好的可赏性。

参考文献

[1]何坤, 张志国, 董雷雷.山东省水生植物资源及园林应用研究[J].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7 (4) :304-307.

[2]张建青.水生植物在园林水景中的应用与管理[J].科技信息, 2010 (17) :351, 376.

[3]廖华娟.水生植物的发展现状及其园林应用[J].四川农业科技, 2008 (12) :34-35.

[4]李玉萍, 孙丽娟, 武文婷.水生植物资源及其在园林中的配置[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 2008, 24 (4) :83-88.

[5]黄柯, 吴铁明吴哲, 等.水生植物在园林中的应用现状初探[J].林业调查规划, 2005, 30 (5) :94-97.

南京地区藏獒的生长发育性状研究 篇8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试验所用藏獒均在西岗犬场饲养,其中公犬6只,母犬6只,健康无病。生长发育测定所用的藏獒数量、胎次、月龄等见以下各表格。

1.2 方法

对供试犬分别在初生、50日龄断奶、3月龄、6月龄、12月龄、18月龄、24月龄进行空腹称重,测量体高、体长、胸围、管围、头长、额宽等指标。同时计算公母各月龄体重、体尺等性状的累积生长、绝对生长和相对生长值。

其中,各性状的相对生长值为:当期数值/24月龄以上成年值×100%;

额宽为:两耳基内侧连线的测量值。

所有数据均用平均数±标准差表示。

2 结果

2.1 各阶段体重与增重

随机选择幼藏獒2窝12头(6公6母),测定其初生、断奶、95~100日龄、180日龄的体重,并观察其变化情况。结果见表1、表2。

表1、表2中,180日龄体重和100~180日龄的体重仅各为2头公幼犬和2头母幼犬,其余均已出售。

2.2 相对生长

以成年藏獒(24月龄及以上)的体重为100%,计算公母幼藏獒各月龄的相对生长速率,结果见表3。

g/d

从表3可以看出,母犬的相对生长速率一直快于公犬,直到18月龄时这一趋势才降下来;6月龄时的公母幼犬其体重已达成年体重的一半左右,即从初生至6月龄其生长速度很快。因此可以认为,6月龄以前是藏獒生长的关键时期。12月龄时,公母幼藏獒体重已达成年体重的80%左右;从12月龄至24月龄则无论是公藏獒还是母藏獒,其生长速度都比较缓慢了。这提示我们,在6月龄之前,应当加强藏獒饲喂时的营养。

kg、%

2.3 体尺及体尺指数

2.3.1 体高及管围体高、管围及管围指数见表4。

2.3.2 体长、胸围藏獒体长、胸围的累积生长和相对生长情况见表5。

从表5可看出,无论公藏獒,还是母藏獒,50日龄时,其体长的相对生长均达到了成年体长的一半左右;而胸围达到成年一半时所需的时间要长一些(介于50日龄和3月龄之间)。除公犬的胸围外,公母犬的体长,母犬的胸围在一周岁时都达到了成年的95%或以上。这说明,藏獒的生长最快期主要集中在2月龄以内,而在一周岁时,其体型已接近成年犬。

2.3.3 头长、额宽藏獒头长、额宽的累积生长和相对生长情况见表6。

表6的结果表明,藏獒头长、额宽的变化与体长、胸围的变化情况是基本一致的。

2.4 南京地区引入藏獒与河曲地区藏獒的比较

我们将南京地区藏獒的生长情况与河曲地区的土著藏獒进行了生长发育方面的比较。结果发现,南京地区引入藏獒,不论公母,在各个生长发育阶段,与河曲地区的藏獒相比,均有较大的差距。

南京地区藏獒的成年体重分别仅及河曲地区相应藏獒的66.9%(公犬)和53.7%(母犬),差距极大。南京地区藏獒成年公母的体长分别为河曲地区藏獒的96.39%和92.23%,基本相似。南京地区藏獒成年公母的胸围分别为河曲地区藏獒的100.81%和87.73%。南京地区藏獒成年公母的体高分别为河曲地区藏獒的93.44%和99.41%。南京地区藏獒成年公母的管围分别为河曲地区藏獒的98.06%和92.20%。

cm、%

注:管围指数=管围/体高×100%

cm、%

cm、%

3 讨论

从上述结果来看,南京地区引入藏獒的各项体征指数其累积生长的相对值比较符合动物体生长曲线的变化规律,即先慢、后快、再慢,直至平缓。这从一个方面说明,藏獒引入南京后,能适应南京地区的气候环境条件,因而其生长是正常的。

在各类体征指数中,体重的生长强度较之其他指标要低一些,即使在生长发育强度最大的3~6月龄时期也是如此。这一时期的体重生长强度,公、母犬分别为54.26%和66.24%,远低于体长的生长强度。

母犬的发育时间稍早于公犬。12月龄时,无论公母犬,其生长发育已接近于成年犬。

与河曲地区藏獒相比,上述各项体征指标,南京地区引入藏獒均有一定的差距,其中尤以体重为甚,而其余指标差距不大。

由于该试验是在一般性的生产场内完成的,藏獒的流动性比较大,幼年藏獒随时有可能被出售。故本试验中的藏獒数量无法人为控制,因而不同生长阶段的藏獒其测定数量差异较大,且后期的样本量偏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本次试验的精确性。

摘要:对南京地区引入藏獒的初生、50日龄断奶、3月龄、6月龄、12月龄、18月龄、24月龄 (成年) 的体重和体尺性状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 南京地区引入藏獒在3~6月龄时, 其生长发育强度达到最大值;各项体征指标的累积生长符合动物的一般生长曲线;与河曲藏獒相比, 24月龄的南京引入藏獒其体重较轻, 分别为同一生长期河曲藏獒的66.9% (公犬) 和53.7% (母犬) , 其余体尺指标两地藏獒的差距不大。

栽培技术、南京地区 篇9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Trust试剂采用北京万泰生物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Trust试剂

TP.PA试剂采用日本富士公司生产。

1.2 标本来源

标本来源2004~2008年饮食从业人员健康体检血清, 共123067人。

1.3 方法

1.3.1 采用Trust试验

按产品使用说明书对体检血清进行初筛。阳性者重复实验予以验证。

1.3.2 采用TP.PA试验进行确证

对Trust试验阳性血清按使用说明书要求稀释, 并加入未致敏粒子或致敏粒子。结果判定:第3孔不凝集, 第4孔凝集为阳性, 第3孔与第4孔两孔均不凝集为阴性。

初筛结果见表1, 2。

2 确诊结果 (表3)

3 讨论

(1) Trust实验具有简易、敏感度高、快速、价廉的特点, 适合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用于筛查病人。通过TP.PA确诊实验的验证, 我们可以认为Trust实验能够作为梅毒的筛查实验。

(2) 从检出的阳性率分析, 梅毒近来有快速增多的趋势, 特别是2007年以来有快速大幅度的增长, 值得我们去认真分析, 提出对应的措施, 遏制上升的趋势。

(3) 从检出的阳性人员的年龄看, 主要发生在20~40岁的青壮年时期, 此年龄段处于性活跃期, 对这类人群应该加强教育和指导。

(4) 从检出的阳性人员的性别看, 女性占了大部分, 所以对妇女的保护刻不容缓。

(5) 从复查TP.PA作确证试验来看, Trust实验出现假阳性的人数增加。对9例TP.PA阴性的血清再重复Trust实验, 其结果仍为阳性, 有的凝集颗粒还很粗大。在对Trust实验假阳性的分析中, 我们发现主要集中在25岁左右的年青人, 尤以女性多见, 可能是年青人易患胶原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红斑狼疮、慢性风湿性心脏病等。此时将血清倍比稀释后再作Trust实验, 如1:8以上仍为阳性者则梅毒的可能性大。

摘要:目的了解和掌握我地区梅毒的感染情况, 为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通过5年来共123067人饮食从业人员健康体检血清标本采用Trust试剂做梅毒的筛查, 阳性血清用TP.PA做确证实验。结果共检出阳性标本249例, 阳性率0.20%。结论梅毒感染有上升趋势。

关键词:饮食从业人群,梅毒,分析

参考文献

[1]叶顺章, 张木有.现代性传播疾病实验诊断技术.

栽培技术、南京地区 篇10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2年1月—2014年1月间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进行孕前筛查和产前普查的女性, 共计3 340例, 年龄20~45岁, 平均28.5岁。

1.2 TORCH感染检测

采集受检者外周静脉血3~5 ml, 3 500 r/min (200 g) 离心5 min分离血清后, 置-20℃冰箱保存待检, 避免反复冻融。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成套试剂盒 (美国美德声科技有限公司) 检测TORCH Ig M和Ig G。采用Hamilton全自动酶免仪自动前处理系统进行标本稀释和加样, 美国BIO-RAD自动洗板机洗涤。所有操作严格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采用由专人完成。应用酶标检测仪 (美国BIO-RAD) 在波长450 nm下测定标本吸光度 (A值) , Cut-Off值 (CO) =阴性对照A值+0.25, 分别计算样本A/CO, 以样本A/CO>1.2为阳性判读标准, 每次试验均设相应的标准品、阳性、阴性及空白对照。对初次检测阳性的标本按说明进行确认实验, 排除假阳性结果。

1.3 统计学分析

用Excel 2007软件进行数据整理, 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TORCH检测结果

所有受检标本中, TORCH特异性抗体Ig M阳性者88例, 总阳性率为2.6%:其中CMV Ig M阳性率最高, 为1.05%, 与其他3种病原体阳性率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9.125, v=3, P<0.05) ;同时, TORCH特异性Ig G抗体中, CMV Ig G和RV阳性率高于HSV-ⅡIg G和TOX Ig G阳性率,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951.739, v=3, P<0.01) 。见表1。

2.2 TORCH感染的季节特征

根据本地区季节特点, 春季为3—5月, 夏季为6—8月, 秋季为9—11月, 冬季为12—2月, 不同季节TORCH特异性抗体Ig M检测结果见表2。TOX和RV Ig M的阳性率在夏季最高, 并显著高于其他3个季节 (χ2=12.197和χ2=11.211, 均P<0.01) ;CMV Ig M的检出率在夏季最高, 与其他3个季节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SV-Ⅱ的感染率则在冬春季相对较高, 但与夏秋季节相比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

注:TOX—弓形虫;RV—风疹病毒;CMV—巨细胞病毒;HSV—单纯疱疹病毒。

2.3 TORCH感染与年龄的关系

根据受检者的年龄特征, 分成低、中、高3组, 即20~25岁组、26~30岁组和31~45岁组。各年龄组间TORCH特异性Ig M阳性率见表3。20~25岁组TOX Ig M阳性率 (1.08%) 与26~30岁组 (0.36%) 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765, P<0.05) 。CMV Ig M的阳性率在20~25岁组最高, 为1.49%;其阳性率与31~45岁组 (0.47%) 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454, P<0.05) 。其他组间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注:TOX—弓形虫;RV—风疹病毒;CMV—巨细胞病毒;HSV—单纯疱疹病毒。

注:与26~30岁组比较, aχ2=4.454, P<0.05;与31~45岁组比较, bχ2=4.454, P<0.05。TOX=弓形虫;RV—风疹病毒;CMV—巨细胞病毒;HSV—单纯疱疹病毒。

3 讨论

妊娠期妇女由于内分泌的改变和免疫功能的下降, 易发生原发TORCH感染, 或由于既往感染潜伏在体内的病毒被激活导致复发感染[2]。TORCH感染常无明显临床症状, 对孕妇自身影响轻微, 但却可严重危害胎儿或新生儿健康, 并可能导致一系列严重的后遗症。因此, 积极做好TORCH感染的血清学筛查, 对优生优育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 最方便、快速且有效的方法是用ELISA检测血清中的病原体特异性抗体Ig M和Ig G。血清中的Ig M抗体在感染早期 (感染后4~7 d) 即可出现, 并可存在二三个月, 特异性抗体Ig M阳性是发生近期感染 (活动性感染) 的可靠依据[3]。本研究TORCH Ig M的检测过程中, 首先捕获血清中总Ig M类抗体, 然后用纯化的TORCH病原体抗原及其特异性单克隆抗体, 检测特异性Ig M, 具有试剂稳定、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成本低等优点。

付爱华[4]的报道显示, 国内孕妇TORCH Ig M阳性率约为3%~8%。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3 340例在我院进行筛查的孕前和孕期妇女中, TORCH Ig M抗体阳性88例, 总阳性率为0.67%, 本地区的检测结果低于相关文献报道的结果[5,6,7], 可能与地区、采用的试剂、检测方法、调查人群和样本量不同等因素有关。CMV是最常见的宫内感染病毒, 孕妇CMV感染分为原发、潜伏和复发感染3种。原发感染是胎儿先天性感染的主要原因, 可引起胎儿多器官受累或畸形;复发感染对胎儿的影响较小。本次调查显示, CMV Ig M的阳性 (活动感染) 率和Ig G的阳性 (既往感染) 率均最高;其感染虽没有明显的季节性, 但具有年龄差异, 20~25岁年龄组的感染率较高。尽管CMV Ig G对感染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但仍应引起高度重视, 孕前或孕期应及时做CMV特异性Ig M筛查。

TOX可广泛寄生于人和多种动物体内, 人类感染主要是通过食用未煮熟的肉类食品、接触家养动物 (猫和狗) 及其粪便或经胎盘获得。孕妇感染TOX多无临床症状, 可通过胎盘垂直传播给胎儿, 影响胎儿的发育或致畸, 甚至死亡。孕期感染RV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 并且感染发生在孕期越早, 对胎儿的影响越严重。若孕前RV Ig G阳性, 则自身和胎儿感染风险低。HSV有Ⅰ和Ⅱ型, 其中与胎儿和新生儿有关的主要是Ⅱ型。孕早期HSV-Ⅱ感染主要可造成胎儿流产、先天畸形、低体重儿、早产等;新生儿HSV-Ⅱ感染则主要经产道获得[8]。本地区的调查结果显示, TOX、RV及HSV-Ⅱ3种病原体的感染率均较低并相近。本地区的HSV-Ⅱ感染未见明显的季节和年龄差异。值得注意的是, TOX和RV感染呈现季节性, 两者在夏季的感染率显著高于其他3个季节。另外, TOX在20~25岁的低年龄组的感染率高于其他年龄组。因此, 有必要对不同人群、不同季节分别进行有针对性的孕前及产前保健宣教。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近年TORCH感染率虽有下降的趋势, 但鉴于围生期TORCH的易感性及感染的危害性, 并考虑到不同病原体感染在不同地区、不同季节以及不同年龄人群中感染的差异, 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对育龄女性的宣传教育, 增强其自我保健意识, 并积极做好TORCH特异性抗体的检测或定期监测, 及早针对不同情况进行处理。本调查可为本地区女性选择合适的年龄、季节怀孕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临床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577-613.

[2]闻良珍.TORCH感染与出生缺陷[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8, 24 (2) :110-113.

[3]林甲进.孕妇产前血液传染标志物检测意义[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9, 19 (10) :1202-1203.

[4]付爱华.孕前及孕早期TORCH感染检测临床分析[J].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2009, 23 (4) :307-308.

[5]傅文婷, 许玲, 潘小英.广州地区妊娠早期妇女TORCH感染状况分析[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10, 18 (3) :88, 100.

[6]张婷, 罗亮, 许飞, 等.2461例孕妇TORCH感染情况及相关因素的调查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1, 21 (11) :2250-2252.

[7]闫存玲, 李志艳, 刘平, 等.北京地区孕前及孕早期妇女TORCH感染情况调查[J].检验医学, 2009, 11 (11) :777-780.

上一篇:辅助训练方法下一篇:商贸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