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学校化工分析

2024-09-07

职业学校化工分析(精选七篇)

职业学校化工分析 篇1

化工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指的是学生能把自己在学校里学到的专业知识和自己对工作的态度分类整理后将特定职业任务完成并服务于后期生活和工作的能力。其中化工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包括了有机化工生产技术、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及其石油化工生产技术等,且均属于学生的基础职业能力。通常依据职业能力类别的不同可将其分为社会能力、方法能力与专业能力三种,其中专业能力指的是专业技能与知识等硬性基础能力的储备。而方法能力包括了分析、判断、独立制定计划、思考、决策、创新等能力。而社会能力则包括了对社会的责任感、对事件的组织协调及自身的职业意识等。而对于那些即将要毕业走出校园,面对社会的工作压力的毕业生来说,他们只有在同时具备这些能力的基础上才能使自己去找到一份好的适合自己的工作。

二、高职化工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现状分析

(一)专业能力不足。随机抽取高职化工专业各年级100名学生,对其进行问卷调查,涉及的相关内容包括了专业知识能力及其学习热情度等方面。其研究结果显示,学生学习自主性缺乏且学习热情不高,其中学生比重占到了一半以上;还有接近五分之一的学生是在进入大学前的化学基础就并不是很好,由于种种原因进入了这个专业来学习,因此即使他们有想要学好的欲望,但却不能掌握基本的入门方法,以至于他们对于学习有心无力,以致彻底失去兴趣;能够认真努力学习专业课程,个人目标坚定且学习态度认真端正的学生比重仅找到了1/5左右,而其余学生则表现为极易受外界因素的硬性,且成绩波动大。因此大多由于专业能力的不足,进而就将巨大的就业的压力形成,对学生发展极为不利的同时,也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二)未来职业的规划模糊。只有在明确自身发展目标的前提下,才能引领学生一步一步的走向成功,然而事实上,目前诸多的化工专业学生对自身的人生规划都不明确,因此在知识储备方面也具有盲目性,不是十分的明确,只会想着说我要去做哪些因为高中学习而放弃的事情,去做哪些所谓自己喜欢的事请,去旅行不辜负自己的花样青春,而忽略了专业知识能力的重要性,但他们忽略了自己现在所学习的才是在以后生活中会有用的东西,在谈到自己未来发展时,总觉得那些好像还很早不用太操心,然而当真正到了要出去就业的时候却显得手足无措。

(三)社会交际处理能力低下。在大学里有很多学生不愿意去参加学校或各大社团组织的集体活动和比赛,甚至有一些集体活动还需要班委来强制性参加,即使这样也是为了逃避惩罚而参加;也有一些同学在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在逐渐的缩小自己的社交朋友圈,比如部分学生的交流对象多为老乡或者是同宿舍学生,进而导致在社会发展中学生很难很快融入,进而导致自我禁锢现象的发生,之后逐渐成为我们当下所说的宅男宅女,使得学生在参与工作之后无法顺利的与同事交流沟通,同事也不熟悉管理工作,长此以往,就对自身职业发展相当不利。

三、培养高职化工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既是为了满足高职教育的要求,同时也是为了满足社会发展对技术人才的需求,因此,在实施职业教育的时候,必须以学生就业为终极目标,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使高职化工专业学生能够更好的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同时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促进高职化工毕业生就业率的提升。由此可见,培养告知化工学生的职业能力是各大高校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让学生具有较强的从业能力和较高的创造、创新能力,促进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的加强,实现职业岗位与高校人才培养的接轨,保证毕业生就业的专业对口,并将较强的职业能力凸显。

四、提升高职化工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策略

(一)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学校是培养学生成才的基地,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加强教育宣传,使学生将自身的专业性质明确,从而将自身的就业方向或者是自身的社会服务价值明确,着重注意培养学生们的对未来工作的职业荣誉感,让他们发自内心的喜欢上这个行业,才能让他们心甘情愿的努力为之奋斗;而对于高职院校来说,首先要明确高职化工专业的开设是为了促进实践性人才的培养,使其在后期的工作中能够将一线实际生产问题快速、高效的解决,如处理数据、设计简单工艺、排除故障、生产安全等方面。目前在化工行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下,不断增多了更强的技术岗位。

(二)革新教学手段的方法。引进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等直观教学方法,使教学内容能够更加形象生动,吸引学生的兴趣,同时也将枯燥的理论知识学习转变;经常课下举办职业技能竞赛,按教学进度及内容给学生设计竞赛题目,这样既能保证正常的教学,又可以强化学生的相关专业技能训练,同时还能营造一种热烈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独立创新思考的更强的职业能力的养成;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教育教学中能够引用的科技业越来越多,借助各种科技仿真教学的引用,让学生在学校也能感受到实际工作的情况,由此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创新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结论

通过对化工专业的现状解析和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高速发展各种新技术和新工艺的不断出现,企业也越来越需要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强的应用性人才,因此对各大高职化工专业学生的教育,对化工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迫在眉睫。

摘要:通过对“化工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准确定义,从各个方面分析高职化工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现实情况及当前社会下对下职业能力培养的必要性,老师在教学方面改革并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实践教学改革、教学手段优化、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实施双证融通教学体系的实行六方面研究培养高职化工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化工专业,职业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马江燕.高职化工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探究与实践[J].潍坊高等职业教育,2008,03:31-35+38.

[2]王星远.岗位需求与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3,05:94-96.

职业学校化工分析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07年1月~2012年1月某化工企业3 182名工人, 男2 765人, 女417人, 年龄17~54岁, 平均年龄 (33.5±8.4) 岁。根据是否持续接触一定强度的噪音分为接触组和非接触组, 经调查询问得接触组1 722人, 非接触组1 460人。

1.2 听力检查

员工均进行职业体检, 包括五官科、内科、外科、口腔科、血常规、血生化、尿常规、心电图、胸部透视检查和B超等。听力检查依据国家标准《声学纯音气导听阈测定》, 由经过专业培训的资深医护人员进行。所有受检员工体检时间均为脱离工作岗位12h以上, 采用丹麦MADSON922型听力计及上海声诺标准测听室, 共测定六个频率 (0.5、1.0、2.0、3.0、4.0、6.0 k Hz) 的纯音气导听阈。

1.3 听力损伤判定标准

听力损伤判定以双耳均进行计算, 以较差耳为判定标准的方法, 并排除外伤或者中耳炎等非职业噪音造成的听力损伤者。高频听力损失:取3.0k Hz、4.0k Hz、6.0k Hz平均听力计算, 大于25d BHL为听力损失, 小于等于25d BHL为听力正常。语频听力损失:取0.5k Hz、1.0k Hz、2.0k Hz平均听力计算, 大于25d BHL为听力损失, 小于等于25d BHL为听力正常。所有检查结果均按GB7582进行年龄修正。

1.4听力防护与健康干预

医护人员就职业噪音的危害以及注意事项对员工进行宣传, 让员工了解保护自身听力的重要性。再者, 联系企业管理人员进行制定相关听力保护措施, 并严格实施力度, 主要方面有:

(1) 所有员工均必须佩戴耳塞以及耳罩以保护听力;

(2) 每年对企业员工进行听力检查, 检测出听力损伤的员工需调离噪音岗位, 需要者进行相关治疗。健康干预后统计员工人数, 比较健康干预前后员工听力损伤情况结果变化。

1.5 统计学分析

数据分析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接触组与非接触组听力检查结果比较

接触组1 722人中听力异常人数262人, 异常率为15.2%。非接触组1 460人中听力异常人数80人, 异常率为5.5%, 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表1)

2.2 健康干预前后听力检查结果比较

3182名工人中342人听力异常, 异常率10.7%, 其中语频听力损失133人, 检出率为4.2%;高频听力损失209人, 检出率6.5%。在对工人进行健康防护与干预后, 统计为3 106人, 再进行听力检测检测结果显示, 听力异常234人, 异常率7.5%, 与健康防护与干预前相比明显降低 (P<0.05) 。其中高频听力损失158人, 检出率5.1%, 语频听力损失76例, 检出率2.4%, 与干预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表2)

3 讨论

在一定强度的职业噪声环境作业对人体的多个组织系统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危害, 而首先并且主要受损害的是听力系统[4]。职业噪音对人体的危害一般要经历一个过程, 即从生理变化到病理变化, 先发生暂时性听阈移位, 再发生永久性听阈移位[5]。永久性听阈移位的主要表现是语频听力受影响, 并且高频听力下降。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3 182名工人中342人听力异常, 异常率10.7%。接触组1 722人中听力异常人数262人, 异常率为15.2%。非接触组1 460人中听力异常人数80人, 异常率为5.5%, 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这说明持续接触一定强度噪音的工人的听力确实受到了损害, 这种损害是由职业噪音造成的, 而并非其他非职业因素造成, 符合职业噪音损害的特点, 也与近年来此方面的研究报道相符。

由于职业噪音危害的严重性, 对工人进行相应的防护则显得尤为重要[6]。目前, 虽然很多化工企业都为作业工人提供了耳塞及耳套, 但是很多工人在工作的时候却不予佩戴。一个原因是由于耳塞和耳套佩戴起来不舒服, 工人随时摘下。再者是由于企业并没有相关的卫生管理措施, 不能对工人的佩戴情况作出严格的监管, 导致企业员工听力仍然受到危害[7]。针对这些情况联合企业管理人员进行了健康防护与干预。结果显示, 干预前3 182名工人中342人听力异常, 异常率10.7%, 其中语频听力损失工人133, 检出率为4.2%, 高频听力损失工人209人, 检出率6.5%。健康干预后统计员工总数为3 106人, 听力异常人数下降到234人, 异常率7.5%, 与健康防护与干预前相比明显降低 (P<0.05) 。其中高频听力损失人数158人, 检出率5.1%, 与语频听力损失人数76例, 检出率2.4%, 与干预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这说明了健康防护与健康干预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说明了其对于员工听力安全的重要性。

总之, 噪声工作作业对工人的听力有着严重的影响, 应对化工企业工人采取健康防护与干预措施, 以降低工人听力受影响程度, 保护工人的听力健康。

关键词:噪声,职业体检,听力健康,健康干预

参考文献

[1]孙倩, 黄德寅.某石油化工企业噪声和高温联合暴露对听力影响及控制对策[J].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 2011, 01:32-34.

[2]孙永泰.噪声环境作业中的听力保护[J].安全, 2008, 10:40.

[3]余玉文, 程俊良, 邱平, 等.某化工企业噪声作业工人听力损害的调查分析[J].热带医学杂志, 2011, 07:820-822.

[4]丁士旵, 吴成峰, 韦宁凯.某化工企业职业危害检测及职工体检报告[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 2011, 03:192-193+196.

[5]覃忠书.某化工企业职业危害因素监测与健康检查结果分析[J].职业与健康, 2008, 20:2136-2137.

[6]刘西民.化工行业员工的听力保护[J].甘肃科技, 2010, 13:101-102+94.

职业学校化工分析 篇3

关键词:化工分析,教学改革,项目化教学

《化工分析》是专门培养学生化学检验操作技能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由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部分构成, 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传统的《化工分析》教学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1) 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线进行线性教学; (2) 理论课和实验课分离, 一般是一次理论课和一次实验课 (各两个学时) 交替进行, 且实验课服务于理论课; (3) 理论课多在教室进行, 学生难以掌握实验操作的技巧。在这种教学模式下,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强, 积极性也不高, 更谈不上职业技能的培养。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精神, 我们从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探索运用工作任务引领下的项目教学法, 使学生在“做中学, 学中做”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

一、教学手段多元化

近年来, 我校致力于技术型、实用型人才的培养, 不断加强实验设施的建设。同时, 建设和配套了电脑仿真实验室, 购置了化工分析的仿真实验软件, 用于该课程的辅助教学。通过动画演示、电脑仿真操作以及实验操作等多种形式相互结合、相互配合, 来更好地完成教学。

二、教学过程项目化

我们将项目教学法运用于《化工分析》教学中, 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将实际项目引入课堂教学, 以学生为主体, 以项目完成为主线, 来安排教学活动, 较好地实现了课程教学目标。

1. 项目任务确定

精心准备和恰当策划的项目任务是实施项目教学的关键。项目任务设计的主要目的是, 使学生在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促使学生把学到的知识技能应用到日常的生活、生产实际中, 甚至间接或直接地参与到社会生产的各项活动中去。所选项目应紧扣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 难易程度应适宜, 且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项目任务设计应综合考虑以上几方面的因素来进行。例如, 我们所设计的“北塘河河水水质分析”这一项目, 充分利用了身边资源, 贴近生活, 又具有一定的实用意义。北塘河是本校旁边的一条运河, 学生对它既熟悉又有亲切感, 取样容易、方便, 因此, 学生完成此项目时积极性很高。

2. 进行项目目标分析与任务分解

项目目标分析主要在三个层次上进行:知识与技能方面的目标、过程与方法方面的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目标。所确定的项目群应覆盖预定教学目标的各个知识点, 为学生完成项目所具备的知识或技能点找准学习切入口, 以便组织教学活动。例如, 在《水的硬度测定》这一项目, 知识技能点可归结为右表。

项目任务分解是根据项目目标分析结果, 将要解决的问题分配给学生, 在教师的指导下, 以小组的工作方式, 由小组自己根据实际情况, 共同制定计划, 共同或分工完成项目任务。

3. 按计划完成项目

在教学内容安排上, 彻底打破了原有的学科教学体系的藩篱, 以项目为核心, 理论与实践交叉进行, 在实践中体验和学习理论, 在形成中形成技术应用能力。大家相互交流、讨论, 共同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问题, 既提高了实际操作的动手能力, 又加深了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 体验到一种实现自我价值的满足感。

三、教学评价多样化

针对教学方法的改革, 我们对教学评价方式也进行了相应的的改革, 采用多层次、多角度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首先采用常规的笔试、实验操作, 考核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情况;还采取口试, 考核学生对整个项目开发的思路及方法, 同时考查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与人沟通能力;最主要的考核方式是, 以项目最后实现的效果及每个人完成工作的情况、质量及效率进行评分。采取学生相互评价、小组评价及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在交流评价的基础上对自己的项目完成情况进行检验, 让学生针对自己在探究实践中所运用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总结和反思, 以便今后有所提高。

四、对教改的思考

本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 充分运用多种手段进行教学, 把相关的知识点穿插在工作项目中、融合在实践操作中, 有利于扭转学生被动参与学习的局面, 使学生逐步完成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 并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化工分析》教学改革,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在生产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利于中等职业学校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郭小荣, 李乐.化工分析[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8.

职业学校化工分析 篇4

一、煤化工企业职业危害因素分析

煤化工企业在进行生产作业过程中, 通常会产生废气、废水、废渣, 在相应的工艺过程中也会产生诸多危害因素, 详细分析如下:

(一) 废气

煤制焦过程中, 废气主要源于装煤、炼焦和化产回收过程, 装煤初期, 会形成大量黑烟、烟尘、多环芳烃等, 能够构成职业危害的污染物主要有苯系物、酚、氰、硫氧化物以及碳氢化合物等。

煤制气过程中, 其生产单元多、工艺比较复杂, 在每一个过程都存在几种职业危害因素, 例如, 氰化氢可致眼、皮肤灼伤, 吸入引起中毒。有些甚至还夹杂煤中的砷、镉、汞、铅等有害物质, 对环境及人体健康有较大的危害。

(二) 废水

煤中含有一定的氮、硫、氧和金属, 在煤制气的工艺中, 有一部分转化为氨、氰化物和金属化合物;一氧化碳和水蒸气反应生成少量甲酸, 甲酸和氨反应生成甲酸铵。这些职业危害物质大部分是溶解在气化过程中的水中, 很容易引起皮肤过敏、头晕和贫血等症状。

(三) 废渣

在煤化工企业焦化厂的废渣和油状废弃物的运输、粉碎、筛选和上煤的过程当中, 常会产生粉尘, 而在推推焦、熄焦及筛焦的过程中会产生酸焦油, 还会产生焦油渣等。例如, 以年产焦炭200万吨, 平均每年能产生酸焦油690吨、焦油渣4100吨、各种粉尘1800吨。这些都会引起强大的职业危害。

在煤制气过程中, 尤其在高温下与气化剂进行反应, 煤中的有机物转化成气体燃料, 也会形成废渣。

二、煤化工企业职业危害因素识别和控制

通过上述职业危害因素分析, 整体可以将职业危害因素划分为三种:粉尘类、化学类和物理类。在明确了这三类主要因素之后, 如何在相应的节点进行减少和控制职业危害。

(一) 粉尘类

粉尘类的职业危害因素主要包括有煤尘、烟尘、焦炭尘、焦油烟等, 这些危害因素主要在精煤装卸、机械破碎、运煤、运焦、配煤、筛焦、焦炉等场所产生。

(二) 化学类

化学类的危害因素比较多, 一般为化学毒物, 主要有一氧化碳、硫化氢、氰化氢、氨、苯系物和苯酚及多环芳烃等。一般化学类的危害因素主要存在于焦炉和煤气净化场所的各个环节, 各个环节的关键控制点也不尽相同, 如炼焦场所主要为一氧化碳何焦炉逸散物, 脱氨场所主要为氨气, 脱硫场所主要为硫化氢和氰化氢, 脱苯和苯精馏作场所主要为苯和其苯系物。

(三) 物理类

物理类的职业危害因素主要包括噪声、高温、振动等, 煤炭在进行开采、加工等过程中, 经常会伴随噪声噪音污染, 强烈的振动, 以及一线作业人员的高温条件下作业。

三、煤化工企业职业危害因素的防范对策

(一) 严格落实煤化工产业政策

目前我国煤化工产业正在从传统向新型煤化工产业转移, 像煤制油 (煤炭直接液化、间接液化) 、煤制烯烃 (MTO、MTP) 、煤制芳烃、煤制天然气、煤制二甲醚等都取得重要进展。现在国家政策是坚决遏制传统煤化工产业扩张和发展。2011年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规范煤化工产业有序发展的通知》, 要求暂停审批单纯扩大产能的焦炭、电石项目;2013年《国家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指出, 总结现有煤炭深加工示范项目经验, 按照能量梯级利用、节水降耗、绿色低碳等要求, 完善核心技术和工艺路线, 稳步开展升级示范。表明我国煤化工产业政策正在逐步完善, 但贵在落实, 尤其一些地方政府存在严重的地方保护主义。严格落实煤化工产业政策是最能直接体现煤化工职业危害的防范对策。

(二) 防粉尘和噪声对策

在煤化工企业的主要产生粉尘场所四周可设置防风抑尘网, 达到减少粉尘对附近输煤、破碎和配煤等工作阶段的影响。破碎机可以采用密闭的防尘设备, 在输煤皮带上设置雾化装置, 减少粉尘扩散。

噪声方面, 对有噪声的设备进行封闭, 减少与不产生噪声设备的接触, 并对其进行固定减少震动和噪声。另外, 除了必要的现场操作人员和巡检人员, 其余员工要远离噪声场所。

(三) 防高温和热辐射对策

在会产生高温的设备相应出, 采用相应的隔热措施, 且对高温辐射源比较近的场所配备通风降温设施。对温度确实比较高的场所, 一线操作人员可采取必要的个人防护措施和防暑降温措施。对于高温工作的一线操作采取巡检为主, 尽量缩短员工在高温场所的停留时间。

(四) 防毒对策

在煤化工企业, 一些工序中会应设置有毒气体报警器, 并且要与通风设施进行紧密配套。特别是在冷凝鼓风、脱硫、脱氨和洗苯阶段, 应积极培训, 多设置报警器, 做到通风畅通无阻。另外, 可采用分散控制系统, 减少一线操作员工。在工程设计上, 可采用露天布置, 保证自然通风。

(五) 防电离辐射对策

首先, 辐射源所采用的各项安全控制措施必须达到国家相关标准要求;其次, 放射性仪表可采用远程控制技术, 减少员工接触电离辐射的时间, 对于巡检人员, 可以配发一些防范用品;最后, 煤化工企业应当及时安排相关人员到相关机构单位进行相关检测。

结语

综上所述, 煤化工企业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比较多, 员工的职业危害较为严重, 可能导致噪声耳聋、高温中暑、多种危害气体中毒、皮肤病等。煤化工企业属于职业危害严重的行业之一, 其职业危害的防范工作非常艰难, 本文主要通过论述煤化工企业主要存在的危害因素及控制场所, 并提出一些能够直接有效的对策措施, 对煤化工企业的职业危害因素防范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摘要:煤化工属于高污染、高投入、高能耗的“三高”产业, 因此, 煤化工企业在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非常严重, 给企业员工和企业周边人们的健康生活带来很多危害。本文通过介绍煤化工产业发展现状及对职业危害现状的分析, 提出减少煤化工企业职业危害的对策。

职业学校化工分析 篇5

1 内容与方法

1.1 内容

调查某化工生产企业的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整改前后 (不同年度) 的浓度 (或强度) , 检测项目包括:粉尘、毒物 (氨、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噪声、气象条件。

1.2 方法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按《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 (GBZ159-2004) 和《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规范》 (卫法监发[2002]63号) 中的有关规定进行, 对不同年度同一时间进行检测。

1.3 统计方法以SPSS11.51统计软件进行整理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一般情况

该企业建于70年代, 为国有企业。2002年改制为民营企业, 主要产品:合成氨、碳氨、液氨、二氧化碳。现有职工204人, 其中生产工人168人, 生产采用4班制3班次运转。

2.2 职业病危害因素测定结果

2.2.1 工作场所空气中生产性粉尘浓度检测结果, 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浓度测定点合格率2008年 (100%) 明显高于2007年 (40.0%) , 校正χ2=12.60, P<0.01, 二者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2.2.2 工作场所空气中生产性毒物浓度检测结果, 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工作场所空气中CO最高浓度2008年比2007年下降了38.5 mg/m3, 测定点合格率提高了29.1%, 校正χ2=4.47, P<0.05, 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工作场所空气中NH3最高浓度2008年比2007年下降了39.1 mg/m3, 测定点合格率提高了50%, 达到100%, 校正χ2=13.44, P<0.01, 二者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2.2.3 工作场所噪声强度检测结果, 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工作场所生产性噪声最高强度2008年比2007年降低了14.7d B (A) , 测定点合格率2008年比2007年提高了22.23%, 校正χ2=4.34, P<0.05, 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2.2.4 工作场所气象条件检测结果, 见表4。

从表4可以看出工作场所气象条件测定点合格率2008年明显高于2007年, 校正χ2=7.35, P<0.01, 二者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3 讨论

积极研究和推行有效的新工艺、新技术和新工程措施来保护和改善工作环境空气质量, 严格贯彻执行“预防为主”的方针, 对影响作业工人健康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宏观控制, 是我们防治职业病的根本策略。

该企业针对超标的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 加强了通风除尘、排毒;噪声作业岗位设置隔声操作室。整改后,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浓度测定点合格率提高了40.0%;CO测定点合格率提高了29.1%;NH3测定点合格率提高了50%;生产性噪声测定点合格率提高了22.23%;气象条件测定点合格率提高了33.33%。可见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经整改后得到较明显改善, 以上整改措施对控制职业病危害因素、保护劳动者健康发挥了较好的作用, 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该企业经整改后工作场所空气中仍有8个作业点CO浓度超过职业接触限值[1], 噪声强度有3个作业点超过卫生限值[2]。主要是设备、工艺问题。CO属于高毒物品[3], 无色、无臭, 容易引起急性中毒, 甚至窒息死亡, 应引起高度重视。建议进一步采取以下措施:改革生产工艺, 淘汰落后设备, 有毒有害作业采用机械化、自动化、密闭化控制。同时加强接噪工人的个人防护, 如佩戴防噪耳塞或耳罩等, 更好地保护作业工人的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GBZ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1部分) , 化学有害因素[S]。

[2]GBZ2.2-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2部分) , 物理因素[S]。

职业学校化工分析 篇6

(1) 调研目的我们通过专业调研进一步了解了企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岗位设置、岗位要求、人才需求等方面内容, 熟悉了化工企业岗位设置和各岗位工作需要的职业能力, 为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奠定了基础, 有利于探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方案、途径与教学改革新思路。 (2) 调研内容 ①本地区化工行业从业人员结构及需求状况;②化工生产技术岗位需要的职业能力; (3) 调研对象本次调研单位主要有本地区化工企业和兄弟院校, 调研对象为行业企业专家、行业管理部门相关人员、企业负责人和部门主管, 生产企业的一线工人、技术人员、班长、车间主任及近几年毕业生等, 学校教学管理人员、专业教师。 (4) 调研方法深入企业进行座谈交流、问卷调查、电话沟通等。 (5) 调研时间2015 年7 月——2016 年1 月。

2 调研结果分析

(1) 本地区化工行业从业人员需求及就业岗位状况经过调查, 了解到目前全国化工产业发展迅速, 多数企业技术型、应用型人才较缺乏, 原因是本科以上学历的毕业生不愿意选择到生产一线从事技术应用型工作, 中职或通过短训的人员又远远不能满足企业技术管理和技术开发的需要, 限制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及产品质量的进一步提高。鄂尔多斯煤化工企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每年就很多。专业技术人员的严重不足与化工产业迅猛发展的矛盾越来越明显, 已阻碍着化工产业的发展, 化工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鄂尔多斯地区十八个工业园区为自治区级开发区, 形成了煤化工、硅化工、氯碱化工、天然气化工四条循环产业链。目前有一些大型企业和地方知名企业入驻园区, 如中煤能源、中天合创、博源控股集团、双欣集团、伊东集团、亿利集团等。用工需求非常大, 以达拉特经济开发区为例, 2016 年, 达拉特经济开发区预计需要新增技术人才四千多人, 人才需求主要集中在一线操作工人和技术工人, 年龄段集中在20 ~45 岁间, 性别要求91% 为男性, 学历方面94% 为大专及以上。

(2) 根据调研情况, 分析各工作岗位所需职业能力要求通过进行工作岗位职业能力分析, 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初期化工生产过程的基础上, 首次就业岗位主要为化验分析岗位、化工现场操作岗位、化工总控操作岗位、化工设备仪表维护岗位等岗位, 发展岗位为生产技术管理岗位, 我们通过调研, 对这些岗位技术人员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及相关知识进行了分析, 具体如下。

①化验分析岗位: 具有化工分析的基础, 认知原料和产品的性质规格;会采样, 能按照国标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 对产品原料基本性能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能根据企业实际要求, 按企业检验标准对原料成分、中间产品控制、产品质量进行常规分析检测;具备规范操作分析仪器能力;能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出具检验报告;具有安全、环保意识。②化工现场操作岗位: 具备化学、化工的基础知识, 认知原料和产品的性质规格;会识读化工工艺流程图及设备图;能进行化工生产操作, 会调节工艺参数;能对化工仪器仪表进行识读、操作和调试;具备安全风险识读能力, 能进行急救和自救;具有安全、环保意识。③化工总控操作岗位:会进行DCS操作控制, 能够进行生产过程中各参数的控制;能指导外操进行工艺及设备操作;具备调节、优化工艺参数的能力;具备组织协调生产过程异常事故的处理能力;具备安全风险识读能力, 能进行急救和自救;具有健康、环保、节能减排意识。④化工设备、仪表维护岗位:具有化学、化工的基础知识;认知设备作用、结构及工作原理;会进行化工仪器仪表的操作、调试;会识读化工工艺流程图及设备图;具有安全、环保、节能减排意识。⑤生产技术管理岗位:熟知化工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标准化管理和信息化管理;具有良好的执行、监控、调整及应变能力;能进行班组、车间生产过程的组织与管理, 协调各工段各岗位的操作, 能组织装置的开、停车, 能优化操作工况, 降低装置物耗、能耗;能通过工艺参数变化趋势预测可能出现的事故, 能组织、协调处理装置的常见事故;掌握DCS系统PID参数整定, 能分析和诊断DCS系统的常见故障;能够对企业日常生产活动进行分析、调整和控制, 对可能发生的故障采取预防性措施和出现事故后的善后处理, 以保证生产活动按计划进行;能够制定开、停车方案、安全生产应急预案、化工工艺操作规程;能组织车间内部工艺、设备的安全检查, 进行员工岗位技术培训和考核。

3 调研总结与思考

通过调研, 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化工企业的主要工作岗位和工作内容, 掌握了各岗位工作需要的职业能力, 我们要根据企业需要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为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奠定了基础。我们建议, 先确定化工生产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 从完成典型工作任务必备的职业能力入手进行综合分析归类, 形成行动领域和职业能力要求;转化成学生的学习任务, 来构建课程体系, 把学生学习过程与企业工作过程结合起来, 注重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使学生进入企业后能迅速胜任生产一线岗位工作, 为企业培养职业习惯好、职业素养高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贤纲, 张艳君.乌海市应用化工技术类人才培养调研报告[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 3.

职业学校化工分析 篇7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调查研究

0 引言

近两年,大学新生群体逐渐由“80后”变成“90后”青年为主体,这种新生群体发生的变化使高校学风建设、学生管理、就业指导等方面出现了新情况,呈现出新特点,也引发了高校学生管理队伍的新思考。众所周知,大学一年级是大大学新生由“高中生”向“大学生”角色转变的过渡时期,大学新生从备战高考的紧张状态到自由支配时间较多的大学,出现的突出问题是目标缺失和成才动力不足。而在大四学生的就业工作中,突出的问题是职业定位不明确,求职准备不充分等。作为从事多年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的老师,笔者认为,高校从新生入学开始就要引导学生合理认知自我和职业环境,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根据自身特点和社会需求,正确树立成才目标;科学规划大学生活,为自己设计最适合的职业和职业发展道路,最终实现合理择业和成功就业。

为进一步剖析大学新生特点,调查大学新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深入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对策研究,笔者组织人员于2011年4月在我校进行了相关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45份,回收率90.83%。调查涵盖2010级24个专业的普通本科在校生,抽样调查样本数占样本总量的33.46%。调查样本中男女生的比例为1.2:1,北京学生与京外学生数的比例为1.3:1,来自城镇和农村的学生比例为1:1,其中学生干部的比例为59.27%。

1 大学新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结果

1.1 大学适应性情况

在进入大学后适应问题的调查中,新生最不适应的是合理安排课余时间,其次是大学的上课方式与方法,然后依次是食宿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离家远想家和参加社团活动,有6%的学生还有其他适应问题。在合理安排课余时间和大学的上课方式方法方面,各个群体的差异化表现不明显。而在想家、食宿和参加社团活动方面,女生和京外生源的不适应性表现的要强一些,在人际交往方面,男生、京外生源和农村学生不适应性要强一些。

在大学入学后适应时间的调查中,40.73%的学生进入大学后一个月就能适应大学生活,29.91%的学生需要半个学期才能适应大学生活,而15.78%的学生需要一个学期才能适应大学生活,13.58%的学生第二学期仍在适应中。对比发现,大学入学后平均适应时间是男生比女生长,北京生源比京外生源长,城镇学生比农村学生长,非学生干部比学生干部长。

在学生遇到适应问题时,76.33%的学生会主动求助,23.67%的学生选择不会主动向他人求助。各个群体的差异性不是很大。

1.2 自我认知情况

在学生自我认知的调查中,50.28%的学生认为对自己的性格和兴趣非常了解,44.77%的学生认为对自己的性格和兴趣了解一些,4.95%的学生不了解自己的性格和兴趣。36.88%的学生认为非常了解自己的能力和特长,55.23%的学生认为对自己的能力和特长了解一些,7.89%的学生不了解自己的能力和特长。在了解自己在未来职业中的优势和劣势方面,11.93%的学生很清楚,58.53%的学生知道一些,29.54%的学生不清楚。差异化分析发现,女生、京外学生、农村学生和非学生干部对自我的认知要欠缺一些,学生对自我优势和劣势的认知相对兴趣、性格、能力的认知要欠缺一些。

在职业价值观的调查中,学生最看重职业的经济报酬,其次是工作环境,然后依次是成就满足、安全稳定、独立自主、人际关系,最不注重的是声望地位和利他主义及其他。而女生对经济报酬、工作环境、安全稳定和独立自主的要求普遍比其他群体要高。个人成功的首选标准调查显示,排在第一位的是生活幸福,其次是工资高,然后依次是对社会的贡献大、职位(地位)高及其它,各个群体差异不大。

1.3 专业认知情况

调查显示,38.72%的学生高考填报专业的依据是符合自己的兴趣、性格和特长,24.95%的学生是由于专业就业好,21.28%的学生是遵从父母、老师的意见,还有18.35%的学生选择其它依据。其中,填报专业符合自己的兴趣、性格和特长的男生比例要高于女生,京外学生高于北京学生,农村学生高于城镇学生,学生干部高于普通学生。填报专业因为专业就业好的女生比例高于男生,北京学生高于京外学生,农村学生高于城镇学生,普通学生高于学生干部。填报专业遵从父母、老师意见的女生高于男生,北京学生高于京外学生,城镇学生远远高于农村学生,学生干部高于非学生干部。

在选择所学专业方面,学生自选比例为76%,学校调剂比例为24%。有8.99%的学生非常了解自己的专业,72.48%的学生对自己的专业了解一些,18.53%的学生不了解自己的专业。另外,对所学专业非常满意的学生比例是7.52%,满意是41.47%,一般是44.04%,不满意是6.97%。满意率仅48.99%。其中,男生对专业的满意度高于女生,京外学生高于北京学生。

1.4 职业环境探索情况

根据调查,7.52%的学生非常了解自己专业对口的就业范围,65.14%的学生了解一些,27.34%的学生不了解专业对口的就业范围。其中,女生、京外学生、农村学生不了解专业对口的就业范围的比例要高一些。

在职业认知的调查中,61.83%的学生有自己喜欢的职业,38.17%的学生没有自己喜欢的职业。在有自己喜欢的职业的学生中,15.43%的学生非常了解喜欢职业的具体工作内容,71.81%的学生了解一些,12.76%的学生不了解;9.2%的学生非常了解喜欢职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75.07%的学生了解一些,15.73%的学生不了解;12.17%的学生非常了解喜欢职业的发展前景和趋势,68.55%的学生了解一些,19.29%的学生不了解。

学生了解职业和行业相关信息的主要途径调查中,64.59%的学生选择电脑或手机网络,25.14%的学生选择父母亲友,21.83%的学生选择老师或学长,17.43%的学生选择期刊报纸,还有3.85%的学生选择其他途径。

1.5 职业生涯规划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86.61%的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很重要,13.39%的学生认为不重要。70.46%的学生对职业生涯知识感兴趣,5.69%的学生不感兴趣,23.85%的学生认为无所谓。可见,学生对与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有较高的认识,对职业辅导相关的知识也有一定的需求。

大一新生对职业生涯规划非常了解的只有6.61%,了解一些的占57.98%,不了解的占35.41%。其中,北京生源、男生非常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比例要高一些,女生、农村学生和非学生干部不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比例要高一些。大一学生参加过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讲座或授课的学生占24.40%,未参加学生占75.60%。在中学阶段进行过职业生涯规划的学生占21.65%,未进行过的学生占78.35%,高考填报专业时进行过职业测试或咨询的学生也仅占27.71%。

在学生选课依据调查中,47.52%是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33.94%是课程容易获得学分,12.84%是随大流,只有10.28%的是根据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

在毕业去向调查中,26.24%的学生打算考研,38.90%的学生打算工作,5.50%的学生打算创业,2.20%的学生打算出国,23.49%的学生不确定就业去向,3.67%的学生没考虑过就业去向。其中京外学生考研比例较高、工作比例较低,北京学生考研比例较低、工作比例较高,男生创业的比例较高,学生干部出国的比例较高,非学生干部没考虑过毕业去向的比例较高。可见不同群体的学生的就业意向有所差别,而27.16%的学生目标不清晰。

在对大学四年规划调查中,11.01%的学生对大学四年有详细规划,73.21%的学生有大概规划,15.78%的学生没有规划。在未来职业的发展规划上,9.91%的学生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有详细规划,66.42%的学生有大概规划,23.67%的学生没有规划。在对未来发展方向的确定程度上,47.52%的学生认识不清,对将来的职业选择感到困惑;26.49%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后已经确定职业方向;13.21%的学生选择按照父母的愿望和期待去发展;12.48%的学生认为目前还不需要对来进行计划。

2 大学新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

2.1 新生入学后适应时间长,影响大学规划和职业规划

调查显示,70.64%的学生进入大学后半个学期内能适应大学生活,其余学生都需要一个学期或以上的时间。新生最不适应的是合理安排课余时间和大学的上课方式方法,这会影响到学生的大学规划和职业规划。

2.2 职业价值观出现偏差,自我认知不深入,尤其缺乏对自身优劣势的分析

分析发现,学生对自身兴趣、性格、能力和特长虽然有一些了解但还不够深入,尤其是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对自己在未来职业中的优势和劣势缺乏进一步的分析,不能从职业规划的角度认识自己。而学生对职业价值观的选择上出现偏差,在职业选择时最注重薪酬待遇和工作环境,其中女生对经济报酬、工作环境、安全稳定和独立自主的要求都要高一些。自我认知的不足将影响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

2.3 专业选择相对盲目,对所学专业满意度低

调查显示,只有38.72%的学生高考填报专业的依据是符合自己的兴趣、性格和特长,8.99%的学生非常了解自己的专业,对所学专业非常满意的比例只有7.52%,满意的是41.47%。可见,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并不了解,选择专业时比较盲目,专业的满意度较低,导致学习动力不足。

2.4 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缺乏,意识淡薄

调查显示,参加过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讲座或授课的学生只有24.40%,对职业生涯规划非常了解的只有6.61%,根据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选课的学生只有10.28%,对大学四年有详细规划的学生只有11.01%,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有详细规划的学生只有9.91%,可见,大部分新生未接触过职业生涯规划,不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真正内涵,对大学四年和今后的职业发展并没有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职业生涯规划。

2.5 就业意向相对明确,但对职业认知不够,职业目标不清晰

分析发现,大部分同学对毕业后的去向有自己的打算,可见大家都比较重视自己的前途。但仍有38.17%的学生没有自己喜欢的职业,在有自己喜欢的职业的学生中,只有15.43%的学生非常了解职业的具体工作内容,9.2%的学生非常了解职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12.17%的学生非常了解职业的发展前景和趋势。从未来发展方向的确定程度上看,只有26.49%的学生已确定职业方向,大部分同学对今后的职业目标选择感到困惑。调查表明,学生对职业环境的探索比较欠缺,自身职业定位不明确,导致目标不清晰,就业准备不充分。

3 新形势下构建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体系的对策建议

3.1 一年级第一学期重在加强适应性教育[2]

大学一年级的适应性教育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步,“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我们要重点抓好大学的入学教育,将职业生涯规划引入到入学教育中。在入学教育阶段首先要强化对大学学习和生活特点的认识,然后是具体详细地介绍专业的研究领域及对口就业范围,这两方面可以通过讲座、座谈、参观、案例分析等形式开展,有条件的话最好请学生家长也能参与,或者向学生家长告知和反馈。最后是学生的自我认知,可以结合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和实践活动开展,第一学期引导学生正确客观的认识自我,将为大学四年的规划打下良好的基础。

3.2 加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

目前,各个学校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和就业指导课的安排上存在很大差别,据了解,首都师范大学的做法是将两个课程整合,为学生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必修课,目前其课程已经成功建设成为国家级精品课程。笔者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应该整合成学生的必修课,贯穿大学四年,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分布在各个学期完成[3]。课程体系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模式,更新教学内容。系统的课程可以使学生在理论和实践上得到有效指导,深入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解,转化成规划主体的实际行动。

3.3 设立职业咨询和指导室,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咨询服务

大学生是社会关注的主要就业群体之一,大学生的职业指导相对其他就业群体要复杂一些,目前社会针对大学生的咨询服务有高校和职业介绍中心,而大学生主要的活动范围在高校,因此高校应承担主要的责任。大部分高校的咨询服务主要落在就业指导中心和学生工作人员身上,但这种咨询比较零散,也没有严格职业准入制度,因此,笔者认为在高校应该设立专门的职业咨询和职业指导室,定期向学生开放,咨询人员应该是具备相关资格,可以是专职,也可以整合校内资源进行兼职。

3.4 加强就业服务网络建设,引进职业生涯测评系统[4],例如采用CETIC就业服务平台

网络是“90后”大学生获得信息的非常重要的途径,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学生服务平台的推广使用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学校的就业服务网络平台不仅要为学生提供重要通知和招聘信息,还要为学生提供自助式的网络测评服务,帮助学生科学认知和评估自己,供学生查询各类职业的信息,辅助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例如采用CETIC就业服务平台,它包含就业服务需求监测系统、个人出路评估系统、职业素质测评系统和职业咨询平台。

参考文献

[1]俞兰.“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J].2010(4).

[2]刘天.从大学新生适应性调查看大学生生涯设计体系的构建.教书育人.高教论坛[J].2011(1).

[3]陈啸,李小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的实证调查与分析.教育与职业[J].2009(27).

上一篇:保值增值审计下一篇:通话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