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阅读

2024-08-17

儿童文学阅读(精选十篇)

儿童文学阅读 篇1

儿童阅读的兴起意义重大,宣示着社会对童年的重视与再认识。

我国儿童阅读的兴起,国际儿童阅读的大环境起了推动作用。在欧美发达国家,儿童阅读得到了高度重视,已经作为一项重要教育政策来实施。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1998年10月签署了“阅读卓越法案”,美国的儿童每天有一个小时在阅读作业室工作。布什总统上任后,提出“不让任何一个孩子落在后面”的教育改革方案,并且将“阅读优先”作为政策主轴。德国有很多非政府的全国性文化团体,受到政府很大的重视和倚重,成立于1988年的“促进阅读基金会”,其历任名誉主席都由德国总统担任。日本文部省把2000年定为“儿童阅读年”,拨款资助民间团体举办儿童说故事活动。2001年底,日本《儿童阅读推进法》颁布,指定4月23日为日本儿童阅读日。即便我国的台湾地区,对儿童阅读的研究起步也较早,1996年提出“书香满宝岛”活动,从2000年8月起在全岛实施儿童阅读计划。

有个叫孙一丹的小学生曾在美国夏威夷州的Noelani小学学习了一年,这是奥巴马总统曾经就读的学校。我们且从她的记叙中得窥一斑:

……在北京几乎天天都有的语文课,在这儿并不很受重视,每周也就是一两节,取而代之的,则是各种各样的读书课。

在这儿根本没有语文课本,只是有时老师会发一些检查我们单词的应用的小卷。而各种各样的读书课却是大抢了风头。

…………

总之,这里的语文课似乎并不像正规的语文课,而是货真价实的“读书”课。

———孙一丹《一丹卧底美国小学》

儿童阅读的兴起,优秀作家、作品的涌现是前提。儿童文学的兴起,跟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时代开始关注儿童,开始对儿童的尊重是分不开的。没有对儿童的尊重、自觉,就不可能有儿童文学。有学者指出:“在我国,真正的儿童读物是从‘五四’运动以后出现的。这之前,也有给儿童阅读的书籍,极大多数是强调‘文以载道’的道德训诲,如《小学》《圣谕广训》《三字经》《神童诗》《幼学琼林》《高厚蒙求》之类的读物。这些读物从成人的心理、意志和文化出发,将他们的阅读经验用以支配儿童的阅读经验,体现了封建社会的儿童观和儿童阅读观。这些读物,从根本上背离了儿童的阅读需要,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儿童读物。”(李雅《民国时期商务印书馆儿童读物的出版与阅读》)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方面,我国原创儿童文学获得长足发展,涌现出一批优秀作家和作品;另一方面,许多优秀的国外名家名作得以引进,为大家所熟悉、喜爱。

儿童阅读的兴起,当然也是因为一批有识之士充分认识到阅读对于童年成长之不可替代的作用。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明确规定了小学阶段的阅读总量应达到145万字,提倡读整本书。梅子涵、朱自强、阿甲、徐冬梅、彭懿、朱永新等一批人通过不同平台积极鼓呼,获得广泛响应。

儿童阅读的兴起,最主要的,当然与儿童自身的热烈欢迎和积极呼应分不开。正是他们的喜爱、呼唤,增强了先行者们的信心和力量,也唤醒了更多成年人的目光和行动。

二、儿童阅读的特点

1.季节性

儿童阅读具有自身先在的季节性特点。国外有学者指出,中国儿童的阅读存在“超前性”的问题。卢梭有句名言:“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这说的就是要尊重儿童的年龄特点,尊重儿童的心理需求。表现在阅读上,就是要让孩子阅读与其年龄相应的书籍,不要急于将那些成人文学名著推荐给孩子,逼迫着他们阅读,那样,很有可能会败坏孩子的阅读胃口。儿童文学是专为着儿童而创作的,是最适宜儿童的读物。

2.自由性

儿童的阅读一直受着成人本位的干涉,儿童没有选择权、决定权。作为学生的儿童,在语文教材的学习上,必然地多少承受着某种强制性要求,那么,教材之外的儿童阅读,应该还孩子更多的自由。

儿童阅读的自由性,首先表现在阅读书目的选择上。成人的推荐、指导不是以限制的方式来表现,而是一种协商,最终是否阅读某本书的决策权在儿童手中。

儿童阅读的自由性,也表现在阅读方式、方法的选择上。儿童有权利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

3.丰富性

如果说,教材突出的是规范性和典型性,那么,作为教材之外的读物,就应该突出其丰富性和多样性,要让儿童体会到不同的表达风格、语言趣味、内容风采。

4.游戏性

台湾的林文宝先生有一个观点,阅读是一场游戏。我很是赞同,尤其对儿童而言。当下教科书的一个局限,在儿童的趣味性上明显不够。“诗言志”“文载道”,是我国历来的传统,很多作品背负了知识传授、道德说教的使命。

游戏性首先指阅读的内容。幽默有趣是儿童文学尤其是低幼文学的重要特点。周作人曾用“无意思之意思”形容理想的幼儿文学,因为“非教训的无意思,空灵的幻想与快活的嬉笑,比那些老成的文字更与儿童的世界接近了”。因此,我们在选择作品时,应先把“有意思”放在首位考虑。

游戏性也指阅读过程中的方式、方法。我们组织、陪伴儿童阅读时,应该想方设法让儿童的阅读过程快乐起来,通过多种方法帮助儿童展示阅读的收获,让他们享受到阅读的愉悦,整个阅读过程应该轻松、低压迫甚至零压迫。

5.摇篮性

这一特点与儿童阅读的“季节性”特点紧密相关。儿童是最需要呵护的,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晶莹剔透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又是脆弱的,一不小心露珠就会摔碎,就不复存在。”成人的世界复杂纷繁,其中的残酷性没有必要让儿童过早了解,以免儿童对这个世界产生畏惧。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即便描写生活的忧伤、打击、磨难,也总会给人温暖和力量,总会让儿童得到心灵的抚慰,去勇敢地面对生活,战胜挫折,阳光成长。

三、儿童阅读的开展有赖于成人的阅读儿童

儿童阅读活动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儿童的了解、理解程度,取决于我们是否真正走进了儿童的内心世界,是否尊重他们的天性,是否懂得他们的需要。因此,儿童阅读的开展需要我们认真阅读儿童。

有的成年人自负地以为,自己的阅历和知识经验远远高于儿童,根本无须用心费力地走近儿童。其实,儿童与成人是两个世界,成年人只有心怀虔诚地真正靠近,才会赢得儿童的心,也才会读懂儿童。

不朽童话《小王子》里说:“如果你对大人们说:‘我看到一幢玫瑰色的砖盖成的漂亮的房子,它的窗户上有天竺葵,屋顶上还有鸽子……’他们怎么也想象不出这种房子有多么好。必须对他们说:‘我看见了一幢价值十万法郎的房子。’那么他们就会惊叫道:‘多么漂亮的房子啊!’”

作家郑春华的《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还曾被拍成动画片。有一回,作家说,直到今天,还有人问她那个《“小头”儿子和“大头”爸爸》怎样。她说,说错的永远都是大人,至今没有一个孩子错过。这种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

阅读儿童,需要我们去实际地与儿童交朋友,听他们谈天说地,与他们玩耍嬉戏,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像前辈斯霞老师那样,与孩子心心相通。

阅读儿童,需要我们认认真真地关注儿童的生存面貌、阅读状态。当下,随着信息传播节奏的日益加快,越来越多的儿童的心灵面临着快餐文化的侵蚀,粗鄙化、偶像化、浅表化阅读比比皆是。孩子们已经很少有时间去体验内心的波动,去丰富自己的心灵。而应试的压力,又使得他们时常陷入童年的忙碌、恐慌、焦虑和无奈。请看:

要期末考试了

我连看会儿书都不行

书柜上的那个位置已被抽空

爸爸你又绑架了

我的安徒生

———王立春《爸爸绑架了安徒生》

儿童阅读的推动,必须直面严峻的现实。

阅读儿童,需要我们专心虔诚地阅读那些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童谣、诗歌、童话、小说、戏剧、传记……透过那些经典作品的描写,去感受、探求儿童的宇宙。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是“感性儿童心理学”。教育学者李庆明先生说:“通过儿童文学可以很直观地、诗意地去观照儿童科学所无法触及的细腻、微妙的充满活力的儿童世界。”

儿童文学阅读篇目 篇2

儿童诗

金波、柯岩、高洪波、圣野、鲁兵、任溶溶、王宜振、台湾儿童诗、斯蒂文森

童话

张天翼、孙幼军、任溶溶、张秋生、郑渊洁、冰波、周锐、王一梅童话

安徒生、米尔恩、琼·艾肯、罗大里、林格伦、达尔、中村李枝子、安房直子、米切尔·恩德、怀特童话

《彼得·潘》、《木偶奇遇记》、《吹牛大王历险记》、《爱丽丝漫游奇境记》、《随风而来的玛丽·波平斯阿姨》、《小王子》、《绿野仙踪》、“纳尼亚王国”系列、《小鹿斑比》、《时代广场的蟋蟀》、《夏洛的网》、《5月35日》、“哈利波特”系列

儿童小说

曹文轩、秦文君、杨红樱、沈石溪、林格伦、凯斯特纳、尼·诺索夫小说 《汤姆索亚历险记》、《爱的教育》、《海蒂》、《金银岛》、《小淘气尼古拉》、《男孩彭罗德的烦恼》、《白比姆黑耳朵》、《拉拉和我》、《铁路边的孩子们》、《窗边的小豆豆》

儿童散文

谨防儿童阅读中的“反儿童阅读” 篇3

【关键词】快乐阅读 人文阅读

阅读是关乎人的精神成长与生命成长的一件大事,儿童阅读更是关乎民族未来的一件大事。改革开放以来,儿童阅读受到了家庭、幼儿园、学校和整个社会的空前重视。让广大儿童充分享受人类优秀精神成果、从阅读中汲取人生的养料,对儿童的人生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儿童阅读,至今尚未完全步入一条健康、正确的轨道,还存在不少与阅读真谛背道而驰、事与愿违的“反儿童阅读”的做法。

儿童阅读中的“反儿童阅读”,主要体现为如下八个方面。

一、阅读目的上的“反儿童阅读”

基于儿童的年龄特征和他们在认知上的特点,必须确保儿童阅读是快乐的、轻松的、游戏化的。儿童阅读的目的,第一是获得童年快乐,第二是感受语言之美,第三是体验人的情感,第四是接受心灵熏陶。儿童阅读,应是一种“快乐阅读”“美的阅读”。学习知识,不应成为儿童阅读的主要目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家长、学校和社会上的儿童教育机构,违逆儿童的天性,急功近利,将“求知”作为儿童阅读的主要追求,或简单地将阅读作为儿童的识字工具,或过早地让儿童背古诗、读名著,或让儿童大量阅读科普类、百科全书类书籍,给儿童增加负担,剥夺儿童的童年快乐。

二、阅读兴趣上的“反儿童阅读”

儿童阅读,兴趣第一。我们必须研究和尊重儿童的阅读兴趣和个体差异。一般来说,多数儿童对图文并茂、故事性强的读物以及儿童文学作品较为感兴趣。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和教师在给儿童推荐读物时,罔顾儿童的阅读兴趣,或依据自己的阅读兴趣和阅读经验,想当然地把自己喜欢的书籍硬塞给儿童;或唯“专家”的马首是瞻、照单全收,“专家”推荐什么,就让儿童读什么;或一味盲从“畅销书排行榜”,思维跟着媒体宣传走;或儿童缺什么就给他们“补”什么,譬如儿童作文不好就给他们买本作文读物;等等。完全忽视了儿童的阅读兴趣。

三、阅读种类上的“反儿童阅读”

儿童阅读,不能“偏食”。若阅读种类过于单一,容易造成精神上的“营养不良”。要让儿童阅读各种门类的书籍,譬如文学、科学、历史、军事等等,读得越杂越好。近年来,儿童绘本阅读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绘本教学成为很多幼儿园和小学的热门教研活动。但我们必须明白:绘本只是童书的一种,不是童书的全部;绘本阅读,只适合幼儿和小学低年级段儿童。绘本阅读只是一种阅读“桥梁”,在儿童建立了一定的阅读兴趣、养成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之后,必须过渡到对文字书的阅读。对文字书的阅读,才是儿童阅读的主要内容和最终方向。儿童阅读,仅有绘本,是远远不够的。

四、阅读任务上的“反儿童阅读”

儿童阅读,重在体味文字之美、情感之真、情境之妙、想象之乐。儿童一旦真正进入书里的境界,其收获将是一种难以言说的全身心的奇妙感受,不必也很难都以文字的形式再现或固化下来。越是心灵放松的阅读,所得越多。与此同时,思想只有在心灵与书的撞击达到相当力度时,才有可能迸射出火花。一些家长和教师不明此理,在儿童一开始阅读时就给他们套上任务的枷锁:或强迫他们边阅读边做笔记,摘抄好词好句;或在阅读前就提出“看完后要讲给我们听哦”;或他们刚读完一本书,就迫不及待地问他们读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儿童完全没有自由、自主的阅读,心中只有任务。

五、阅读品位上的“反儿童阅读”

儿童阅读的品位将对国家、社会和民族未来的精神品位产生深刻影响。对儿童进行阅读引导,既要顺乎其本性,又要注重对他们进行高品位阅读趣味的培养,提升儿童的精神和灵魂。现实生活中,很多家庭和教育机构,只满足于顺从儿童的天性,忽视对儿童阅读品位的塑形,放任儿童进行一种品位不高的浅阅读,以一种简单而肤浅的快乐,取代一切有深度的感受和思考。譬如听凭或强迫儿童大量阅读漫画、迷宫、脑筋急转弯以及教辅、作文指导类书籍,冷落古今中外那些体现爱与美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或为儿童选择的是一些只有“儿童”、没有“文学”的劣质儿童文学作品,等等。

六、阅读梯度上的“反儿童阅读”

儿童阅读,因其年龄不同、学段不同,必须遵循由低到高、由易入难的原则,设置一定的阅读梯度。著名儿童文学理论家方卫平教授提出,儿童阅读须遵循“从口语到书面语,从形象到意象,从故事到情节,从韵文到散文,先叙事后抒情”这样五条原则。儿童在不同年龄段、学段,所阅读的书籍难度应该有所不同。一些家长和教师对此认识不到位,他们要么认为只要是好书,任何年龄段、学段的儿童都适合阅读,将高难度系数的书籍硬塞给认知水平尚未达到相应程度的儿童阅读;要么在儿童已经超越原有认知水平后,仍然让他们停留在对肤浅书籍的阅读上,浪费他们宝贵的阅读生命。

七、阅读环境上的“反儿童阅读”

阅读环境,也是一种“阅读生产力”。儿童阅读,家庭需要重视“环境建设”。然而在现实生活中,部分家庭并没有为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创造一种良好的阅读氛围。有些家长,不懂得与儿童一起开展“亲子共读”的意义,或只管忙自己的事业,或只顾自己打麻将、看电视、玩手机,对儿童阅读没有陪伴、只有放任——或放任儿童在家自由玩耍,或让儿童盲目地浏览,对儿童阅读缺乏有效的过程控制。有些家庭不重视或没有条件为儿童提供阅读环境的“硬件”保障,儿童阅读没有正规的书房、书橱和书桌,让儿童“随遇而安”,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儿童阅读质量的提升。

八、阅读目标上的“反儿童阅读”

儿童阅读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儿童的阅读兴趣,丰富儿童的童年生活,熏陶儿童的心灵世界,培养儿童的意志品质,帮助儿童度过一个快乐的童年。儿童阅读的目标,是为了培养精神健全的“人”,而不是万众瞩目的“神”。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家庭的目标值过高,拼命进行“造神运动”,千方百计要将儿童打造成“神童”。为此,他们无视儿童的身心发展特征,无视生命成长是一种持续的、漫长的过程,无视阅读是一项终身性的事业,在阅读的广度、难度和深度上,全方位对儿童施压,酿成儿童阅读“不可承受的生命之重”。

儿童文学阅读 篇4

一、对小学阅读教学现状的反思

1. 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存在缺失。

研读目前的语文教材我们发现, 文学作品数量少, 儿童文学作品更少, 随着小学年级的升高, 儿童文学作品骤减。从内容上来看, 入选的儿童文学作品往往经过删减或改编, 变成了短小、单薄的教材体。从编排上来看, 以成人的角度居高临下编排教材, 道德教化痕迹过浓, 不能贴近儿童生活。从体裁上来看, 文体单调, 以儿歌、童话居多, 儿童小说、科幻小品等诸多儿童文学体裁未进入教材视野。教材中儿童文学作品单篇零散, 很少以“儿童文学”的名义集群呈现, 课标提出的读整本的书, 教材更是几乎就没有涉及。

2. 儿童文学在小学阅读教学中的缺失。

在教学中即使面对儿童文学作品, 多数教师仍偏重于认知教育, 而且仅仅停留在这一层面上, 忽略了儿童文学的审美特质与少年儿童在想象力、创新精神培养上的内在联系。教学缺乏趣味性、文学性、人文性, 缺乏儿童视角, 没有充分考虑儿童的心理特点。严肃、规整的课堂束缚了儿童的天性, 标准、单一的答案磨灭了儿童的灵性, 琐碎、枯燥的训练消磨了儿童的悟性。忽视文学作品的体裁、特点, 简单化、模式化的教学禁锢了儿童的思想和活力, 削弱了儿童的阅读兴趣。

3. 课内教学与课外阅读实践割裂。

语文素养的养成需要丰富的阅读实践, 阅读应该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状态、成长方式。然而, 每天仅有的一两节语文课反复读薄薄的一册课本, 导致课内外阅读实践的割裂。一是阅读内容的割裂。教师几乎只关注了课内, 很少延伸去链接课外的相关读物, 对学生课外读什么也缺乏系统的有序安排。对如何选择阅读材料、快速提取信息、比较思辨等实用的阅读策略与方法等, 在课内更是缺乏科学的指导和规范的训练。二是阅读时空的割裂。一些教师生硬地将学生的阅读生活分为课内、课外, 课内外无法沟通, 难以互动。课堂上学生想读更多的优秀作品, 却被教师“牵引”着一遍又一遍地读几个句子。学生在课外读到的东西无法返回课堂, 没有时空分享课外阅读的体验和收获。加之课外阅读又往往“功利性”太强, 不是让学生摘录好词佳句, 就是让学生写读后感, 学生背着如此沉重的心理负担, 哪里能进入“悦读”的境界, 导致学生在课内所学的那点知识根本无法结构化, 当然更谈不上培养阅读能力和良好的文学素养。

二、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有天然的“血缘”关系

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 因为二者有相同的服务对象 (学生和儿童) , 有相似的功能 (语言学习和人文功能) 。儿童文学为促进学生成长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为语文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材资源, 从儿童立场、儿童视角提供了语文学习的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对各学段阅读提出了具体要求, 第一学段的阅读目标明确表述为“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 指出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课外阅读总量应达到400万字以上, 并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扩大阅读面, 增加阅读量, 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 多读书, 好读书, 读好书, 读整本的书”。在“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部分列出的阅读材料以文学作品为主, 儿童文学作品分量也相当重。这意味着大量的儿童文学作品应成为小学生阅读的主要内容。由此也可见, 《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儿童的文学阅读。

三、儿童文学群文阅读, 为课内外阅读架起美丽彩虹桥

我们认为, 研究儿童阅读必须解决“读什么”和“怎么读”这两个问题。我们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 将“读什么”与“怎么读”结合起来思考, 提出让儿童文学与群文阅读牵手, 运用群文阅读的方式进行优秀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 让最适切的内容与高效的策略实现对接。

我们所说的“群文阅读”指为了某种目的, 在单位时间内, 基于议题聚集多个文本, 运用浏览、略读、跳读、比较等多种阅读方式进行同步阅读。其要义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多读, 不断实践, 不断操练, 发现至上。其基本特点是围绕一个议题, 对某一方面进行集中关注, 目标指向更强。其教学取向是:多阅读, 多分享, 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习阅读;多质疑, 多思考, 让阅读过程成为探索和发现的过程;多尝试, 多实践, 让学生选择运用真实的、实用的阅读策略进行阅读实践。我们所指的“儿童文学群文阅读”, 简单地说就是用群文阅读的方式来读儿童文学作品, 即以儿童的视野选择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 以一定的议题将数篇作品, 或一本书或几本书组织起来形成阅读材料, 在一定的时空内同步阅读, 以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 培养儿童的阅读能力, 发展儿童的人文素养。

我们开展“儿童文学群文阅读研究”, 试图在提升阅读量的同时关注阅读的“法”与“质”, 统筹学生课内外的阅读, 还原阅读生活整体的本来面目, 使学生回归阅读的自然形态并走向自觉。在教师指导下的单篇阅读与学生独立自主的整本书阅读之间架起桥梁, 打通课内外阅读的“壁垒”, 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丰富学生的阅读策略, 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自然状态下的阅读有三种形态, 即单篇阅读、群文阅读、整本书阅读。三者之间功能各异, 互补共生, 无法替代。综观当前的阅读教学几乎只是单篇阅读一种, 只重精读、有感情朗读, 显然背离了阅读的自然生态, 必将导致儿童阅读能力发展不健全和失衡, 无法满足学生实际阅读的需要。群文阅读可以满足阅读者的需求, 填补传统阅读教学的遗漏, 可以使多个文本的阅读与传统的课内单篇阅读形成互补;群文阅读可以弥补现行教材容量的不足, 扩大学生的阅读面, 增加阅读量, 提升学生的阅读品位;群文阅读可以弥补现行教材选文短小的不足, 让学生在提升阅读速度的同时, 在对比阅读中发现、质疑、探究, 在矛盾冲突中思辨、批判;群文阅读可以弥补现行教材单篇组合的缺憾, 引导学生读一组文章, 读整本书, 读一群书, 巧妙地实现课内外衔接, 实现课外阅读课内化。群文阅读贴近阅读生活本身, 更能体现语文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性质。

四、儿童文学群文阅读实施策略

儿童文学群文阅读的首要任务是吸引儿童喜欢阅读, 让儿童感受阅读的快乐, 并逐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儿童文学群文阅读以分享感悟为核心, 以探索发现为乐趣, 关注儿童的阅读体验与感悟、思辨, 让学生掌握多种阅读方式, 最大化地提高快速获取信息的能力, 使学生从阅读兴趣、习惯、方法等方面打下扎实基础, 有效地实现课内外沟通。

1. 儿童文学群文阅读材料的选择策略。

儿童文学群文阅读材料的选择与组合应坚持目标先导的原则。我们着眼于适应未来社会的阅读素养需求, 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 详细研读年段目标, 充分领悟教材编写者的精神来开发学生的读本。我们把《语文课程标准》与现行教材对照起来读, 审视现行教材和传统阅读教学能达成哪些目标, 还有哪些目标不可能达成或低效高耗, 分年段列出系列的具体教学目标, 参照常见的功能性阅读目的 (为了激发兴趣, 为了从信息群中了解某事物或人物的全貌, 为了受到某方面的人文或科学熏陶, 为了对某一作家作品加深了解, 为了对相同或不同观点的材料阅读实现新的意义建构, 为了某种学习方法、表达方法等) 开发多元的议题序列。

在目标指引下, 结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特点, 筛选适合不同阶段儿童阅读的经典文学作品, 组文建群, 形成校本读本, 与现行教材互补,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资源。组文建群的方式要不拘一格, 可以多样化。我们尝试了以下方式:一是重组课文。现行教材为主题单元, 组织形式单一, 可根据议题进行重组建群, 引导学生从另一角度阅读相关课文。二是课内外衔接, 以“一”带“多”, 丰富课本内容, 把课外阅读材料巧妙植入课内。三是课外的专题阅读。四是整本书和群书的阅读。

2. 儿童文学群文阅读课堂教学策略。

儿童文学群文阅读教学的关键是“让学”:让学生充分地阅读群文, 真正去阅读, 学习、掌握更多的实用的阅读策略和方法, 提高阅读速度和质量;让学生深入思考, 真正去思考, 学习、掌握更多的思维方式, 提升思维品质;让学生交流、讨论、分享, 真正去讨论, 智慧碰撞, 观点交锋, 实现集体建构。教师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给材料。准确设置教学目标, 设计议题, 精心选择文本, 用清晰的线索组文建群。二是给时间。把课堂还给学生, 充分地保障学生自读自悟、质疑探究、讨论分享的时间。三是给方法。在挑起学生的阅读欲望、探索欲望后, 适时搭建“脚手架”, 引导学生“聊书”, 运用整合、比较、甄别、筛选、判断、评价等一系列方法, 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力、思考力、比较力、判断力。

群文阅读教学的基本环节是“自主阅读———交流分享———建构意义———习得方法———自我检测”, 可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不同的教学目标和不同的群文材料做适度调整。常见的方式有: (1) 以“一”带“多”, 立“一”举“多”。以课文为依托, 巧妙设置链接点, 拓展延伸开去, 带出多篇材料阅读, 实现课内外衔接。 (2) “一”主“多”从, 众星拱月。以阅读某个文本为主, 从不同角度链接多个文本, 补充材料, 通过阅读多个文本加深理解, 解决某方面的疑惑, 丰富认识等。 (3) 举一反三, 迁移强化。从引导、扶放走向自主, 从单文走向群文。 (4) 举三反一, 异中求同。阅读多个文本, 找出有规律性的东西, 再迁移运用。 (5) 读写结合, 读中学写。阅读多篇, 悟法;尝试习作, 学法;交流分享, 得法;自主写作, 用法。 (6) 对比“冲突”, 质疑探究。阅读具有对比性的群文材料, 发现矛盾冲突, 提出疑问, 设计阅读方案, 锁定目标细读深思, 合作探究, 解疑释惑。

进行儿童文学群文阅读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目标定位要准, 一群文章往往集中一个目标, 细分出若干层次, 群内每篇文章的作用要明确、具体。如激发兴趣、形成对比、补白释疑、拓展积累、补充强化、引发思辨等等, 一定要全盘布局, 考虑清楚。二是文本切入的时机要适宜, 巧妙设置连接点, 在学生急切需要的时候再给出。三是各文本阅读的策略与方法应有所变化, 指导学生根据阅读目的和文本特点尝试选择运用合适的方法去阅读。

3. 儿童文学群文阅读活动开展策略。

儿童文学阅读书目推荐(中国) 篇5

中国部分:

1、《寄小读者》冰心人民文学出版社

2、《稻草人和其他童话》叶圣陶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3、《大林和小林》 张天翼湖南少儿出版社

4、《秃秃大王》张天翼新蕾出版社

5、《宝葫芦的秘密》 张天翼湖北少儿出版社

6、《小坡的生日》老舍人民文学出版社

7、《阿丽思小姐》陈伯吹西安出版社

8、《阿丽思中国游记》沈从文南海出版公司

9、《我喜欢你,狐狸》高洪波湖北少儿出版社

10、《长生塔》巴金文化生活出版社

11、《三毛流浪记》张乐平译林出版社

12、《高士其科普创作选集》高士其科学普及出版社

13、《百年中国儿童文学精品文丛儿童诗卷》 张美妮、金玉燕新世纪出版社

14、《中国当代最佳儿歌选》 金波作家出版社

15、《中国名家经典童话叶圣陶专集》 李树芬同心出版社出版

16、《中国名家经典童话陈伯吹专集》 李树芬同心出版社出版

17、《中国名家经典童话严文井专集》 李树芬同心出版社出版

18、《中国名家经典童话张秋生专集》 李树芬同心出版社出版

19、《中国名家经典童话洪汛涛专集》 李树芬同心出版社出版

20、《中国名家经典童话孙幼军专集》 李树芬同心出版社出版

21、《中国名家经典童话陈秋影专集》 李树芬同心出版社出版

22、《中国名家经典童话冰波专集》 李树芬同心出版社出版

23、《中国名家经典童话嵇鸿专集》 李树芬同心出版社出版

24、《中国名家经典童话林颂英专集》 李树芬同心出版社出版

25、《小兵张嘎》 徐光耀接力出版社

26、《第七条猎狗》 沈石溪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27、《狼王梦》 沈石溪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28、《皮皮鲁传》郑渊洁学苑出版社

29、《鲁西西传》郑渊洁学苑出版社

30、《男生贾里全传》 秦文君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31、《女生贾梅全传》 秦文君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32、《我要做好孩子》黄蓓佳江苏人民出版社

33、《一百个中国孩子的梦》董宏猷湖北少儿出版社

34、《妹妹的红雨鞋》 林焕彰湖北少儿出版社

35、《你是我的妹》 彭学军湖北少儿出版社

36、《女儿的故事》 梅子涵,少年儿童出版社

37、《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 郑春华少年儿童出版社

38、《大脸猫·小糊涂神》 葛冰湖北少儿出版社

39、《城南旧事》 林海音湖北少儿出版社

40、《黑猫警长》 诸志祥湖北少儿出版社

41、《小巴掌童话》 张秋生湖北少儿出版社

42、《绿叶的歌》 樊发稼湖南少儿出版社

43、《和树谈心》 金波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

44、《让太阳长上翅膀》金波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

45、《追踪小绿人》金波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

46、《淘气包马小跳》 杨红樱接力出版社

47、《五·三班的坏小子》 杨红樱 作家出版社

48、《草房子》 曹文轩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

49、《新版小灵通漫游未来》 叶永烈少年儿童出版社

儿童文学阅读自绘本开始 篇6

儿童的阅读是由形象到抽象的过程。读图,是儿童天经地义的爱好,也是儿童文学阅读起始之路。作为读书的辅助方式,读图,不仅得到愉悦读书的一种额外趣味。而且,“图”成为阅读快感和价值的主要源泉和体现。绘本是用图画与文字共同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是图文合奏。它是透过图画与文字这两种媒介在两个不同的层面上交织、互动来讲述故事的一门艺术。在绘本里,图画不再是文字的附庸,而是图书的生命,甚至可以见到一个字也没有的无字书。

儿童文学阅读是离不开绘本,阅读生涯是从阅读绘本开始。

一、以绘本为审美与想象的蓝本

审美与想象是绘本最应具有的特质。简明的文字与细腻浪漫的图画能让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得以自由驰骋。正如松居直先生所说:“……对于读图画书而言,读书就是读故事,通过图画读懂故事。那么对孩子来说,就是把故事这个眼睛看不见的世界变成在自己心中看得见的画(形象)的能力,也就是一般被称为想象力的能力。如果想象力丰富,人就能看到看不见的东西。图画书与想象力有很大的关系。”

所以,在绘本阅读过程中,要重视学生读图能力与想象能力的培养。可以选择最富想象最动人的图画引导学生细细地观赏图画中的形象、色彩、细节等,感受画面所流露的情感、所表达的意蕴,遐想文字以外、图画以外的世界。此外,绘本精致的设计与装帧,能让学生形象地感受到什么是“精美”,从而对书籍爱不释手,引发读书的兴趣。

在一本图画书里,常常隐藏着许多作者在经意或不经意之间留下的细节。它们与主题息息相关,甚至可以说,缺少了这样一个细节,整个作品就缺少了一种发人深省的力量。因此,除了阅读故事本身外,还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去寻找、发现这些细节,增加学生阅读的兴趣。就象杨志成的《狼婆婆》,从开头妈妈告别三个女儿去门去外婆家起,一直到狼现出原形为止,有十四页之多,画家始终没有让我们看清狼的真面目,然而它又无处不在。比如,第一个画面妈妈出门去时,她其实就踩在了狼的鼻子上——她们房子下的那个山丘,影影绰绰,就是一个狼头的形状,这实际上已经意味着危险的逼近了。

二、以绘本为探究与创造的平台

1.由绘本内容拓展引发的探究。低年级学生,对世界的认识是很有限的,绘本丰富的内容能为学生提供各种观察性、思考性与感受性的认知学习经验,使他们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对自然、科学、社会、艺术、人生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并由这种好奇心与欲望引领着不断地观察自然社会,持续地开展阅读。

2.围绕绘本作者引发的探究。在读了一定数量的绘本之后,有的学生会对某一作者或绘者产生特别的喜爱之情,从而产生阅读其更多作品的兴趣与探究的内驱力。除此之外,阅读过程中对故事情节的推想也是一种探究。像播放电视连续剧那样,教师在共读一本书的时候要在情节发展的关键之处戛然而止,让学生们猜猜后面的故事,学生们凭着各自对前文的理解、对事物的认识以及生活体验、想象能力等做出种种猜想推测,也许他们的推测与故事的发展不谋而合,也许相差悬殊,其实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经历了探究思考的过程。

三、以绘本为感动与快乐的源泉

在绘本阅读的过程中,我们要以绘本为感动与快乐的源泉,让学生在类似游戏的活动中充分享受阅读的快

乐,在笑声中心有所动、情有所感。对于文本内涵的感悟一定要把握好度,不必明确地告诉学生什么道理,而是要感动他们。不要直白地、说教式地问学生诸如此类的问题:读了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道理?以后你会怎么做?我们应该怎样向文中的人物学习?如绘本作品《红鞋子》的内涵用一句话来说,就是“学习着成为别人的快乐,学习着成为温暖和幸福”。如何让这句话不着痕迹地融入一年级学生的心灵呢?可以设计让学生观赏绘本的最后一幅画,从冷色调的背景、清冷的月光、小老鼠小小的背影中,感受到落寞、孤单,然后在画面上打出“要是——。”这句话让孩子说说。看着这样的画面,感受着这样的氛围,学生可能会动情地说:“要是这时候,在铁皮小屋里有一只小老鼠在等着我该有多好啊!”“要是红鞋能陪我回家就好了。”“要是,我也像红鞋子一样有个会想我的朋友就好了。”……这样不但化抽象、深刻的内涵为形象而真切地表达了,而且让孩子们真正享受到阅读的快乐,从而激发了阅读的兴趣。

绘本之所以给孩子带来无尽的乐趣,关键是能带来视觉冲击和无穷的想象。透过言简意赅的文字与精致生动的图画,让孩子在欣赏动人故事情节的同时,引导他们感悟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感受朋友之间那种互相友爱、互相宽容体谅、分享彼此快乐的纯真友情。

儿童文学阅读 篇7

儿童文学阅读是我校的特色, 同时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有力抓手和有效途径。通过开展儿童文学阅读活动, 我校在文化环境、师生成长、办学品位等各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形成了独特而深厚的学校文化。

一、立体的文学世界, 优化学校育人环境

环境是“立体的教科书”, 是学校文化的物质外壳。我们以儿童文学阅读作为环境创设的主题, 让学生时刻浸润在高雅、纯净的文化氛围中。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所好的学校, 墙壁也会说话。”踏进红枫的大门, 学生一眼就能看到学校的彩色大屏幕, 滚动播放各年级的“每周一诗”及推荐书目。让学生走进学校的那一刻, 就感受到浓郁的文学氛围, 并移步来到学校橱窗前, “儿童文学伴我成长”专栏总是吸引着最多的孩子;穿行在一条条通道和长廊之中, 你会看到一道道独特的风景线:读书名句、格言警句、名人故事、作品展示……孩子们流连其间, 仿佛时刻在聆听着智者的教诲;走进教室, 个性化的小书橱精彩纷呈:“啃吧”“墨香园”“书海拾贝”“快乐书林”……一个个情趣盎然的名称折射出孩子们对书本的挚爱;达到省级一类标准的图书馆, 环境优美舒适, 坐在这里细细品读, 静静沉思, 一点一滴地积淀着书香情怀。这一处处用心的布置, 以润物无声的方式, 引领师生品味书本的芬芳, 踏进文学的殿堂。

二、丰富的阅读体验, 促进师生心灵成长

文化的实质是人的思维和行为的方式。因此, 要建设优秀的学校文化, 就要培育师生积极的思维和良好的行为方式。我校通过“儿童文学阅读”这一载体, 以丰富的阅读体验滋养心灵, 以高尚的文学品位引导行为, 是每一位红枫人努力追求精神境界的提升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一) 营造教师心灵家园, 激发教师成长潜能

教师是学校文化建设的组织者、实施者、推动者和创新者, 教师的精神生存状态直接影响着学校文化的方向和层次。我校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师读书活动, 形成了良好的教师心理氛围, 同时也提高了教师指导学生阅读的能力。

1. 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读书沙龙

学校为教师推荐书目, 提供书源, 约定时间, 教师在“教师书吧”自由地阅读、交流, 开展读书沙龙。一杯咖啡, 一杯红茶, 相伴着大家一页页品读经典;真诚相约、倾心对话, 激励着我们一次次不断地成长。在这里, 疲惫被清扫, 激情被点燃, 争论里诞生了共识, 商讨中找到了方向。读书沙龙好比一味心灵鸡汤, 给教师们送来了灵魂的滋养。

2. 精彩而富有启示的网络交流

红枫网站上设有专栏——诗意的生活。读书心得、诗歌赏析、师生交流……思想在这里碰撞, 心灵在这里净化, 跟他人对话, 也和自己对话, 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

(二) 建立有效阅读机制, 提高学生品行素养

1. 共读机制

主要是指亲子共读、师生共读和同学共读。在家中, 学生与家长每日睡前共读, 按照“选书—读书—聊书……”的循环立体程序, 形成亲子阅读的习惯。在学校, 主要有师生共读和同学共读:每天早上八点之前, 学生到校之后自由阅读、交流;中午的“读书频道”, 教师为学生讲故事;大课间活动前, 学生一起吟诵“每日一诗”;每周一节阅读指导课, 每月一次班级读书会, 学生在交流中习得方法、提高能力。

2. 阵地建设

学校红领巾小广播开设“美文欣赏”专栏;兴趣小组开设小记者班、诗歌诵读班、讲故事班等, 学生采用走班形式全员参与;学校网站上开设学生读书的板块:“读书的天空”, 每个班级精心挑选适合儿童阅读的诗歌、散文、童话故事等;其他班级的学生可以选择阅读, 还可以提问、交流, 跟帖回帖。

3. 考核评优

每学期评选“小书迷”“书香班级”书香家庭”, 使学生对文学阅读保持高涨的热情, 也使家校教育形成合力, 促使学生不断进步。

三、多彩的文化活动, 提升学校办学品位

要形成稳定而有向心力的学校文化, 光有制度保障和组织机制显然是不够的。对于小学生来讲, 丰富多彩的活动更能激发他们的兴趣, 也更能陶冶他们的性情。我校以儿童文学阅读为中心, 开展了一系列的文化活动。

(一) 每年的五月、十月, 我校举办“阅读节”“阅读月”。

我们组织一系列健康活泼的活动, 如:“我是制作小能手”书签设计制作比赛、“我是小小表演家”、“童话剧表演”、“师生诗词诵读”等。这些精彩的活动, 如同一叶小舟, 承载着我们的理想, 驶向更辽阔的海洋。

(二) 少年文艺小记者站。

在《少年文艺》编辑部的指导下, 小记者通过采访、写稿等活动充分发挥才能, 以《红枫树》文学报为依托, 让习作成为儿童精神的栖息地, 使红枫文化在儿童文学的沃土上生根发芽, 开出绚烂的花朵, 结出丰硕的果实。

(三) 与作家见面。

我们邀请了周锐、任哥舒等作家来到我校跟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沟通。这样的精神盛宴不但使学生获得健康成长的珍贵营养, 而且也使学校获得充盈的文化活力, 使学校的办学品位不断得到提升。

儿童文学阅读 篇8

关键词:儿童文学,阅读,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

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课程资源, 《语文课程标准》对各学段阅读都提出了具体建议。第一学段 (1-2年级) , 学生的阅读文类被明确指定为“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 “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 这意味着儿童文学至少在小学低年段已成为学生阅读的主要内容;到了第二学段 (3-4年级) , 要求课外阅读的总量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 (5-6年级) 更要求学生要扩展自己的阅读面, 课外阅读的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在“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部分, 也有多项涉及儿童文学作品。根据课程标准编制的语文教材, 儿童文学作品成为了课文的主体。除了教材中的儿童文学作品外, 还有很多优秀儿童文学如图画书、儿童诗、少年小说等也同样值得学生阅读。

不过, 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着许多无效的教学行为, 挫伤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导致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随着年级的增加而逐步降低。要改变这一现象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时, 要从儿童实际出发, 特别是从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特点出发, 选择恰当的角度, 运用适合的教学方法, 跨越一本语文教材, 拉通课内课外的区别, 来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扩大学生的阅读量, 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 促进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使儿童文学阅读成为一件快乐的事。那么, 如何实现儿童文学阅读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这一目标呢?试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以朗读促体悟。体会儿童文学的语言美, 感悟儿童文学的情感美

儿童文学作品最大的特色是语言文字优美而富有韵律, 读来朗朗上口, 如果教师以生动活泼、饱含情感、富有儿童色彩的语言为儿童范读, 充分展现儿童文学的语言美及其蕴含在语言之中的情感美。这样不仅能吸引儿童的注意力, 更能以真情牵引情感, 以情感激发想象。通过这样足够量的言语实践, 可以更好地帮助儿童品味并实践儿童文学语言的情感美与形式美, 使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 在读中有所感悟, 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如《梅花魂》一文, 以梅花贯穿全文, 而梅花被人们赋予坚强的品格, 成为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精神象征。在外祖父心中, 把梅花作为祖国的代表, 他对祖国的眷恋也如梅花, 坚贞不移;作者与梅花融于一体, 梅花魂已注入老人的生命之中。目的是学生在阅读中体会老人的爱国情思乡意。如《月光曲》一文, 作者以生动的文字, 借皮鞋匠兄妹的联想表达出一幅月光美景。在体会作者用词精妙的同时, 更为兄妹情深, 感动了贝多芬, 使他即兴创作《月光曲》, 并为之演奏。编写意图是让学生在丰富的想象、优美的文字中, 受到美的熏陶;体会大音乐家贝多芬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热爱;同时也告诉我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 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文本熔传说、美景、深情于一炉, 文字美、情感美。

二、以讲演促思考。感受儿童文学的形象美、表达美, 领悟儿童文学的意蕴美

儿童对客体的认识是从实践活动开始的。“演”, 可以为学生提供无限广阔的思维、想象和创造的空间, 会促使儿童更主动地去理解文章, 把握形象, 充分感受儿童文学的形象美。在此基础上, 还可以启发并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情节去续讲续编, 不仅可以使学生充分体会到儿童文学的情节美、表达美, 也有助于他们能通过语言透过形象认识到儿童文学所传达出的文学意蕴美。例如, 学习课文《中彩那天》后, 我提出问题:这篇课文只是简单描写库伯先生派人把车开走了, 你能想象出库伯先生派人把车开走以后, “我们”全家人当时的表现吗?让学生展开遐想释放情感。学生在投入地补白过程中, 即加深了对原作品的理解与体验, 又使原作品得到丰富和发展, 最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奠定了学生个体对儿童文学作品的一种积极的态度。

三、开展班级读书会, 引导阅读课外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

世界优秀儿童文学作品是一座语文学习的“宝库”, 它蕴藏着无比丰富的语文课程资源。因此, 在参考学校阅读书目的基础上, 我结合我们班学生的自身实际推荐了像《草房子》、《漂亮老师和坏小子》、《福尔摩斯探案全集》、《老人与海》等一些学生较感兴趣的书籍。并要求学生每天晚上至少安排30分钟的阅读时间, 每周至少写一篇读后感或与人交流一次读书感受等。随着课外阅读扎实有效地开展, 学生的阅读量越来越大, 语文学习兴趣也越来越浓厚。

以上所述, 只是我个人对儿童文学教学的一点初浅的认识, 但我相信, 只要我们的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依托儿童文学作品的特色, 灵活地运用适当的手段, 阅读就能真正成为孩子们一件最快乐的事。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儿童文学作品对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及有效性指导》.林华宁 (文学教育·中旬版) , 2011年3期)

[3]网络论文《.<儿童文学促进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研究与实验>课题基本知识问与答》.佚名

[4]网络论文《.如何提高儿童作品教学的有效性》.赵小云

[5]网络论文《.浅谈个性化儿童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策略探究》.洪诒云

儿童文学阅读 篇9

一、“文学小圈圈”的组建策略

“文学小圈圈”的组建需要由选人的“伙伴式圈圈”向选书的“文学小圈圈”过渡。随着学生阅读内容的深入、年级的升高, 须从同读一本书向同读一类书提升, 从班级“小圈圈”导向班际“大圈圈”。

1.从“伙伴式圈圈”到“文学小圈圈”

“文学小圈圈”打破了传统上“按阅读能力分组”的方法, 按照学生所选书籍类型进行组合, 以4人到8人为宜。事实上, 在“文学小圈圈”组建初期, 学生考虑更多的往往不是喜欢阅读哪本书, 而是自己的好朋友挑选了什么书。他们觉得与自己喜欢的同学组建成“伙伴式圈圈”一起阅读、讨论, 更能激发并维持自己的阅读兴趣。此时,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选择, 让学生由选人的“伙伴式圈圈”慢慢地向选书的“文学小圈圈”过渡。“文学小圈圈”是一个协同探究和阅读的团体。圈圈成员先是独立阅读, 然后再相互分享对文本阅读的感受, 接着共同确定探究的议题, 进行深入的探讨性阅读。“独立阅读”与“阅读分享”这两个基本环节, 既尊重了学生个体的独特感受与体验, 又实现了多元解读的互补与共享。

2.从同读一本书到同读一类书

选择相同的书籍, 阅读共同的内容是维系“文学小圈圈”命脉的关键所在。起初, 圈圈成员因为选择同一本书组合在一起。他们共同制订阅读计划, 分配研讨角色, 在独立阅读的基础上合作分享。随着阅读内容的深入、年级的升高, 学生的阅读喜好渐趋明显, 对作品类型的选择也趋于相对成熟和稳定。此时, 教师可引导学生由同一本书的阅读组合变为同一类书的圈圈阅读, 可以是同一作家的系列作品阅读圈, 如阅读西顿动物小说组成的“文学小圈圈”、也可以是同一类文学体裁的作品阅读圈, 如阅读校园侦探小说组成的“文学小圈圈”。在独立阅读的基础上就同一类的书籍进行分享、交流, 从多元的角度赏析文学作品, 习得阅读方法, 感受文本意义, 以此推进阅读由个别向类型、由个体向群体、由浅层次向深层次转型, 使阅读变成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

3.从班级“小圈圈”到班际“大圈圈”

“文学小圈圈”的运行初期是以班级为单位, 班内学生根据选书情况组建阅读圈。由于“文学小圈圈”强调学生个体在对作品个性赏析基础上的阅读与分享, 因此, 特别需要圈圈成员之间的多元组合与互补, 以此激活学生的阅读思维, 拓宽学生的赏析视角。所以, 待“文学小圈圈”运行比较正常后, 尤其到了中高年级, 教师可引导学生打破班级“小圈圈”的限定, 组建班际间的“大圈圈”。所谓“大圈圈”并非仅仅指人数的多寡, 还指组圈人员所涉及的范围, 此时的“大圈圈”可以是围绕同一本书的同个年级或多个年级之间学生的圈圈组合, 也可以是围绕同一作家系列作品的同个年级或多个年级之间学生的圈圈组合。班际“大圈圈”使得更多陌生的面孔因为相同的阅读爱好而组合在一起, 从而激发了学生的阅读热情。

二、提升文学阅读品质的有效对策

“文学小圈圈”通过多种策略提升学生的课外阅读品质, 主要策略有如下几种:

1.独立阅读, 强化自主体验

独立阅读的理念落实在“文学小圈圈”中, 即是学生自主选择阅读书籍、自主制订阅读计划、自行编写研讨题目。

1) 自主选择阅读书籍

“文学小圈圈”改变了以往课外阅读中学生选择权被剥夺的状况, 让每个学生自主选择作品, 把阅读真正地建立在学生的兴趣与需求之上。为确保学生所选的书籍具有一定的可读价值, 教师可举办小型书展, 让学生自行携带感兴趣的书籍参加, 利用书展与同学交换及分享。教师也可将适宜的书介绍给学生。师生经过交流、讨论后可确定难度适宜的“推荐书单”。学生可根据书单查看作品, 选定自己所要阅读的书目。最后, 选择相同书籍的学生组建成“文学小圈圈”。将选书自主权归还给学生, 除了尊重学生个体外, 也将权利及责任进行分摊, 提早训练了学生的阅读意识, 为学生将来进行更独立、有效的阅读做好准备。

2) 自主制订阅读计划

推行“文学小圈圈”的最终目的, 是为了造就更多具有独立性和自发性精神的终身阅读的爱书人。因此, “文学小圈圈”组建以后, 圈圈成员须自行讨论制订阅读计划, 如确定阅读时间, 安排聚会、研讨次数, 商定每次聚会、研讨前的阅读内容, 分配各自的研讨角色, 以保证文学圈阅读活动顺利进行。通过制订阅读计划明确可预见的阅读进度, 明确圈圈成员各自担当的权利和义务, 使“文学小圈圈”得以正常、有序地推进。

3) 自行编写研讨题目

“学生自行编写研讨题目”是“文学小圈圈”一项特有的活动, 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意识的有效形式。学生自行编写研讨题目大体经历如下几个阶段:圈圈成员自己找重点、提出问题;自己设定讨论程序;用笔记或图画引导阅读及讨论内容。这样, 教师把提问题的主导权归还给学生, 即通过教师“强制要求”学生自行编写讨论问题的方式, 把学生的阅读层次推向另一个更具挑战性的高度。学生在设计研讨题目的过程中, 必然需要反复地阅读原文, 这不只是在训练他们自发性阅读的能力, 更有助于提升学生对文本的独立思考和深层理解能力。

2.角色研讨, 促进能力提升

如果说独立阅读是学生与文本的心灵碰撞, 那么, 角色研讨则是学生与同伴之间多样视角的思维撞击。在学生个体自主阅读的基础上, “文学小圈圈”通过组织学生分工合作扮演不同的角色来参与讨论, 以多元的方法及视角去分析文学作品。

1) 正确定位角色

在自读准备阶段, “文学小圈圈”每位成员都要认真、独立地阅读所选作品, 然后结合自身特点, 选择能够胜任或希望尝试的角色。学生在完成“自读日志”的基础上, 选择性地完成相应的“角色日志”。一般来讲, “文学小圈圈”的每位成员要扮演四个关键角色:研讨小主持 (负责主持“文学小圈圈”讨论全过程;准备系列开放的问题, 引导成员就整个文本进行交流, 而不过分关注细节) 、朗诵小广播 (负责把书中有意义的句段挑选出来朗诵、欣赏) 、追踪小记者 (负责用流程表或简笔画形式呈现故事发展情节、时空背景等) 、连结小天使 (负责把故事内容与自己的生活经验链接, 找出关联性) , 和四个补充角色:词汇小灵通、摘要小神童、预测小专家、文本小神探。这些研讨角色造就了“文学小圈圈”的两大特色:一是研讨会的成员必须各司其职, 以分工合作来共同解读作品;二是每个学生在每次研讨中都必须扮演一个全新的角色, 用多元的方法及视角去分析文学作品。

2) 开展角色研讨

定期交流、进行角色研讨是“文学小圈圈”得以正常运行的引擎, 也是检验和促进学生阅读的助推剂。“文学小圈圈”中的角色研讨强调的是有序交流, 注重的是“补充、修改、质疑”。如阅读《强盗》后开展“文学小圈圈”的角色研讨活动, 研讨小主持作为阅读聚会的主持者, 通过“请‘追踪小记者’介绍文章的主要内容”、“请‘词汇小灵通’谈谈发现的重点词句”、“请‘预测小专家’谈谈故事接下去会怎样发展”、“请‘朗诵小广播’为大家朗读精彩句段”等形式来组织话题。通过有序引导、深入研讨的方式, 发散圈圈成员的思维。“文学小圈圈”其他成员通过“我有补充……”“我选了另一个词……”等形式从各自角色出发展开讨论。“角色扮演”和“积极对话”的形式使得“阅读分享”的过程更具吸引力, 让学生成为快乐的阅读者。

3) 轮换研讨角色

在“文学小圈圈”活动初期, 可将各个角色固定一个月左右, 每周组织一次研讨。这样有助于学生对角色责任形成较明确的认识, 有效地扮演角色, 熟悉“文学小圈圈”的运行模式, 保证研讨的高质量。待到学生对第一角色明晰, “文学小圈圈”运转自如时, 可采取一周轮换一次的研讨形式。其目的在于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尝试不同的角色, 都能从不同的角度赏析文学作品, 得到不同的认识。同时, 角色轮换也使小组成员懂得聆听多种讨论与观点, 意识到要对自己所学的东西负责, 促进角色间的相互尊重。

3.个性创作, 增强阅读内驱

经历角色研讨的阅读分享之后, “文学小圈圈”会再次回归到个体阅读。不同的是, 此时的个体阅读是多元赏析阅读后的再发现和再提升, 是阅读深化后的具有个性的演绎。

1) 阅读的二次发现

经历“文学小圈圈”聚会、研讨后的学生, 不会停留于阅读的表面, 而是走进了作品的更深处, 学会了质疑和思考。如圈圈成员阅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 讨论“地坛给了作者什么启发”后, 学生相互启发, 有了新的发现:有的学生认为, 地坛“让作者感受到时间的永恒魅力, 时间的永恒和历史的沧桑衬托出个人遭遇的微不足道, 它使得一切痛苦都失去了分量而又从反面使一个不幸的人得到解脱”;还有学生说“既然谁也摆脱不了一死, 所以一切追求都失去了意义。可是, 一切的消极颓废不是同样也失去了意义吗?上帝留给我们的, 只有好好地活着”。没有深度地阅读, 没有深入地思考是绝对领悟不到这样的层面的。

2) 表达的吸收内化

独立阅读的过程是学生浸润作品, 吸收、内化语言的过程;聚会、研讨的过程是学生提炼作品语言表达特色的过程。在阅读萧红的作品中, 学生不知不觉地被其语言特色所浸润, 并在不知不觉中吸收、内化, 写起文章来竟也有了几分神似。如一位学生读了《呼兰河传》后写的书评片段:呼兰河小城中的人都是些甘愿做传统思想的奴隶的人, 但这些人同时又在抱怨自己的生活, 所有的人都得按照“几千年传下来的习惯而思索而生活”……萧红的童年是寂寞的, 萧红写作《呼兰河传》时的心境也是寂寞的, 然而呼兰小城那死板的生活、死板的人们更是寂寞的……

3) 展演的个性创意

“文学小圈圈”借展演来实现交流与分享, 展演形式有小短剧、诗歌朗诵和海报评比。个性化的展演, 一方面是将静态的阅读过程, 以立体、动态的活动方式呈现, 另一方面, 圈圈成员在展演过程中相互启发、相互影响, 深化了对作品的理解, 激发了个性创作的欲望。自编、自导、自演作品的“读者剧场”, 是最受学生欢迎的展演方式。圈圈成员先将所阅读的作品改编成剧本形态, 然后以朗诵者的身份, 手持剧本, 在“观众”面前以声音与表情相结合的形式呈现剧本内涵。表演时不需要刻意装扮, 也不需要过多的舞台装饰, “观众”主要通过想象剧本内涵、聆听朗读者的诵读、观看朗读者的表情, 来欣赏文学剧场的表演。丰富多彩的演示展现了“文学小圈圈”的共同阅读成果, 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 使阅读走向更深层次, 成为学生一种内化的自觉行为。看似业已结束的“文学小圈圈”阅读, 恰恰成为下一轮圈圈活动的开始。

“文学小圈圈”将零散、松懈的个体阅读组建在一起, 保障了阅读的有序、高效, 增强了学生的阅读内驱力。而从个体到群体再回归个体的阅读策略引导, 梯度地推进了学生的课外阅读, 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文学阅读品质。

参考文献

[1]刘淼, 金艳峰.文学圈——阅读教学方式的变革[J].语文建设, 2006 (8) :45-47.

例谈儿童文学阅读指导的步骤和方法 篇10

儿童文学是我院初等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课, 同时也是一门专业课, 这就是说, 无论我院初等教育专业的学生选择的是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美术、音乐、体育等何种学习方向, 都必须修好《儿童文学》课程。这是将来学生所从事的小学教师这一职业的要求, 也是将来工作对象 (儿童) 的要求。因此, 完成好《儿童文学》的教学任务, 让学生切实掌握儿童文学的基本理论知识, 对于将来初等教育专业的毕业生从事小学教育工作, 做一名优秀的教师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但现实的情况是:近几年来, 我院所使用的《儿童文学》教材, 重理论, 轻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 (教材中没有儿童文学作品选读部分) 。这就造成了学生视野狭窄, 对一些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所知甚少, 既不利于将来的教学工作, 也更影响现在对儿童文学理论的学习。因为, 没有阅读一定量的儿童文学作品做基础, 是不可能学好儿童文学理论的。这样, 就要加强对学生阅读儿童文学作品的指导, 使之彻底改变学生阅读面狭窄的这一不利局面, 从而适应教学的需要。本文正是从这一需要出发, 探讨在学校环境中儿童文学阅读指导的步骤和一般方法。

二、儿童文学阅读指导的步骤

结合笔者近二十年教授儿童文学课程的教学经验和我院初等教育专业学生的实际以及现有的教学设备条件, 笔者认为, 对我院初等教育教育专业学生进行有效的儿童文学阅读指导, 应遵循以下几个步骤:

(一) 了解我院初等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情况

了解学生是做好儿童文学的阅读指导的最基础的工作, 又因为教师要指导学生利用校园的图书馆开展阅读, 因此, 还必须要了解我院的图书馆的馆藏情况。在撰写本文的过程中, 笔者为摸清我院初等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情况, 采用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法进行调研, 并结合笔者近几年来在教学一线所掌握的情况, 得出我院学生的学习的基本情况, 概括地说就是:在一个年级组中, 学习态度端正, 学习努力刻苦的学生约占20%;学习态度基本端正, 能够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的学生约占40%;在老师的严格要求和督促下, 能够学习一些文化知识的学生占20%左右;而得过且过、完全不学习的学生占20%左右。这样的学习现状十分令人堪忧, 究其产生原因, 笔者认为:其一是由于许多普通本科高校无限制地扩招, 不断开设新专业所致;其二是由于许多优秀的学生囿于传统观念, 不愿意报考师范专业, 致使师范专业的生源质量严重下降。

(二) 了解我院图书馆馆藏情况

笔者所任职的学院由一所职工大学、一所工科中专学校、一所师范学校、一所幼儿教师学校合并而成, 加之建院的时间较短, 致使学院图书馆藏书远不能满足学生课外阅读的需求。这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其一, 馆藏图书量小;其二, 所藏图书陈旧, 真正适合学生阅读的图书并不多。根据我院初等教育专业学生现状和图书馆的馆藏情况, 要指导学生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 首先就需要与图书馆的负责人及其工作人员进行沟通, 力求实现馆藏图书的最佳流通、借阅;其次, 从我院初等教育专业学生当下的学习状况出发, 要切实调动第二类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并把第一类学生和第四类学生结成一帮一的对子, 只有这样, 才能收到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实效。

(三) 向学生推介优秀儿童文学作品

在儿童文学的诸多体裁中, 有的同学喜欢阅读儿童小说, 有的同学喜欢阅读童话, 有的喜欢阅读科学文艺作品, 有的喜欢阅读儿歌, 有的喜欢阅读儿童诗, 有的喜欢阅读儿童散文, 有的则特别偏爱儿童影视剧。学生阅读的口味不同是极其正常的,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选择。根据学生的不同的阅读兴趣, 帮助他们选择合适的儿童文学作品。只有这样, 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另外, 儿童文学作品浩如烟海, 一个人穷尽一生的精力也不能把它全部读完。而师范生还要学习其他多门课程, 精力十分有限。这就要在较短的时间内, 读一些经典的、优秀的、有价值的儿童文学作品。因此, 教师要创造一切有利的时机向学生推荐古今中外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依笔者在长期的儿童文学教学中的得到的经验, 结合各种儿童文学体裁讲授的同时向学生推荐所讲授体裁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 时机最佳、效果最好。如, 在讲授《儿童诗》一章时, 不但向学生推荐叶圣陶、艾青、冰心、曾卓、袁鹰、严文井、郭风、金近、圣野等老一代作家的优秀儿童诗作品, 而且也向学生推荐柯岩、金波、刘饶民、高洪波、张继楼、樊发稼、傅天琳、王宜振等中年儿童诗人和新生代儿童诗人王立春、薛卫民等人的的作品。再如, 在讲授《童话》一章时, 除了布置学生阅读《鹅妈妈的故事》《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豪夫童话》等四部经典童话集外, 还向学生推荐了《稻草人》 (中国, 叶圣陶) 、《大林和小林》 (中国, 张天翼) 、《小溪流的歌》 (中国, 严文井) 、《皮皮鲁总动员》 (中国, 郑渊洁) 、《水孩子》 (英国, 查尔斯·金斯莱) 、《艾丽斯漫游奇境记》 (英国, 刘易斯·卡洛尔) 、《彼得·潘》 (英国, 巴利) 、《小熊温尼·普》 (英国, 米尔恩) 、《青鸟》 (比利时, 梅特林克) 、《夏洛的网》 (美国, 怀特) 、《长袜子皮皮》 (瑞典, 林格伦) 、《骑鹅旅行记》 (瑞典, 拉格勒英) 、《洋葱头历险记》 (意大利, 罗大里) 等大量的中外优秀童话作品。这样, 不但丰富了课堂的教学, 而且帮助学生从浩瀚的书海里, 找出了最有价值的童话书籍, 学生阅读后, 都纷纷表示:用了最少的时间, 走了一回美丽的童话之旅。这里还要指出的是, 为学生推介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 最好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 为不同层次、不同阅读爱好的学生列出书目, 以便于学生课下有目的、有选择地阅读。

(四) 组织学生对选读的儿童文学作品进行讨论评析

在学生阅读了一定量的儿童文学作品基础上, 可分专题组织几次儿童文学作品讨论评析会。这样做的好处是多方面的:其一, 可以检验学生阅读儿童文学作品的情况;其二, 能够及时了解学生阅读儿童文学作品的动态及存在的问题;其三, 通过讨论评析提高学生鉴赏儿童文学作品的能力, 进而提高学生儿童文学的理论水平;其四, 通过讨论评析, 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儿童文学的思想感情,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儿童文学的效率;其五, 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 巩固学生的阅读成果

学生阅读儿童文学作品的成果, 一般地说, 表现为内在的文学素养的提高和文学底蕴的积累上, 而外在的显现则很少。这个时候,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写读书心得、札记, 也可以写儿童文学作品的小评论;更可以根据所读的儿童文学作品

进行再创作, 如将主题鲜明、情节生动有趣的儿童故事、童话或儿童小说排演成儿童剧, 在班级、校园中演出。这样, 既拓展和深化了阅读行为, 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最有效地巩固学生阅读成果的手段是———教师通过帮助学生修改其习作, 推荐到相关杂志报刊发表, 将会使学生学习儿童文学的兴趣更浓, 学习积极性更高。

另外, 我们更不应忽视的是, 网络时代给人类的阅读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改观。指导初等教育专业学生阅读儿童文学作品, 必须有效地开发和利用网络世界。鼓励学生浏览、阅读有关儿童文学的网站。一方面, 上网阅读是深受学生欢迎的阅读方式;另一方面, 这也解决了校园图书馆藏图书量不足的问题。

三、儿童文学阅读指导的方法

儿童文学阅读指导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结合我院初等教育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 笔者认为指导我院学生阅读儿童文学作品可以采用以下一些方法:

(一) 组织儿童文学阅读兴趣小组

从各个班级中选出爱好儿童文学的骨干分子, 组成校外儿童文学阅读小组, 由专人负责, 通过以点带面, 推全院的儿童文学的阅读。

(二) 建设班级儿童文学图书角

由班级的辅导员或班长组织, 投入一部分班费或者班级每名同学捐一两册儿童文学书籍, 聚少成多, 建设班级图书角。既可在班级营造一种阅读氛围, 又解决了同学们无书可读的困难。

(三) 开展儿童文学作品阅读竞赛活动

由教务处、语文教研室, 或院团委、学生会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儿童文学作品阅读竞赛活动, 既可活跃校园文化生活, 又能提高广大学子阅读儿童文学作品的兴趣, 从而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

(四) 举行各种形式的儿童文学作品表演会

结合课堂内儿童文学理论的学习, 举行各种形式的儿童文学作品表演会, 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加深学生对儿童文学理论的准确把握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如举行儿童诗朗诵会、童话故事讲演会、儿童戏剧表演会等, 既受学生欢迎, 又开放了原本封闭的课堂, 使新课程的教育理念落到了实处。

(五) 开展儿童文学的创作征文活动

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阅读, 是阅读活动的最高目标。由读到写, 把学生对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引向深入。儿童文学创作征文评比后, 将获奖作品 (或优秀作品) 编辑成册, 让学生看到自己的学习成果, 必将激发出学生学习的最大潜能, 使儿童文学课的教学收获更加丰硕的成果。

四、结语

儿童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 儿童文学的世界则更加丰富多彩。结合儿童文学课程的学习, 要使这门高师院校初等教育专业的学生的必修课, 成为学生爱学、乐学、会学、学好的课程, 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走进丰富多彩的儿童文学世界, 是儿童文学教学成功的必由之路。笔者以此拙文就教于同仁, 探索出更加行之有效的指导儿童文学阅读的方法, 从而使高师院校儿童文学课程的教学更加科学化、高效化。

摘要:儿童文学是高师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学好儿童文学课程, 不但要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 更要以阅读大量的儿童文学作品为基础。而今天的师范生生源质量大不如前, 许多学生不爱读书, 沉迷于网络游戏或只阅读明星和社会轶闻等庸俗的东西。如是, 结合儿童文学教学实践, 科学地总结出儿童文学阅读指导的方法, 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 拓宽学生的阅读天地, 从而较好地完成儿童文学课程的学习任务。

上一篇:增长模型下一篇:数字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