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大班教学效率

2024-07-12

提高大班教学效率(精选十篇)

提高大班教学效率 篇1

一、在课堂中合作探究,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在班级授课的情况下, 要想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实现有效教学,首先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课堂上,总有一些学生不听讲,也不思考,他们只是坐在教室里当“看客”。对于这些学生而言,上课几乎是浪费时间。他们既没有从事学习活动,也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为了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最好的方式就是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例如,每次上完新课进行反馈练习时,先出示一组基本练习,全班一齐练习。这时,我就安排十多位优秀生作为“小老师”在行间巡视。每次练习时,“小老师”都来回观察小组成员的做题情况。这样做既满足了优秀生作为“小老师”的崇高责任感,又能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纠正。一组练习完成后,我便让“小老师”带着组员合作编题,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优秀生在检查别人做题的同时,自己的知识也得到了巩固。通过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使得每节课的查漏补缺工作及时到位,落到实处,同时调动了优秀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发了优秀生的潜能,使全体学生都得到了应有的发展。

二、在试卷讲评课中进行师生角色互换

要提高“大班额”课堂的教学效率,教师应该走下讲台,走“近”学生,营造一个“畅所欲言”的氛围。平常的试卷讲评课,教师经常独霸讲台,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却听得索然无味,很少积极参与到讲评过程中去。结果教师辛苦,学生疲惫。尤其进入小学毕业总复习阶段,试卷讲评更是总复习教学的“重头戏”。我们不妨摒弃这种“一言堂”的做法,让学生在自我诊断、相互交流、自我反省、自我完善的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首先,可以让做错题的学生讲。看到有纠错的机会,有错题的学生跃跃欲试,积极争取这个重新证明自己的机会。在他们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他结合自己出现的错误的原因进行分析、现身说法,既讲出了正确答案,又分析了产生错误的原因。

其次,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交流。小组成员重点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弄懂后再改正,达到“生教生”的目的。优秀生在讲解的过程中进一步提升了知识的系统性和深刻性,“学困生”则得到了最符合他们认知规律的指导,特别是一对一的“小灶”。在这种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的主动性得到了发挥, 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应有的收获和提高。

三、在作业讲评课中进行随堂检测

作业的讲评是数学课必不可少的环节, 是反馈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在作业讲评课中进行随堂检测,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随堂检测题从何而来呢?基本题可以发挥一般学生的作用,让他们根据讲评内容进行变式编题; 综合题和拓展题可以由学习小组共同商讨来编题; 难度较大的题则可以让优秀生或者教师来命题。

比如,讲评题是:一个圆柱形水桶,底面半径为20cm,里面装有80cm深的水。现将一个底面周长为62.8cm的圆锥体铁器完全沉入水桶里 ,水面比原来上升了,问圆锥体铁器的高是多少厘米?

学生编的检测题是:一个圆柱形水缸,底面半径为30cm, 水面高为20cm, 里面完全浸入一个长为6cm,宽为5cm的长方体铁块 ,取出长方体铁块后 ,水面高为15cm,求长方体铁块高是多少厘米?

讲评题中主要让学生明白上升的那部分水的体积,就是放入的圆锥体的体积。知道了圆锥的体积,就可以求出圆锥的高。测评题中也要让学生明白下降的那部分水的体积,就是放入的长方体的体积。知道了长方体的体积,也可以求出它的高。测评的目的是把教师讲评的内容通过学生独立做题,加深理解,检查讲评的效果。

实践证明,在数学作业讲评中进行随堂检测,并让学生参与编题, 学生的学习状态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学生在讲评中注意力高度集中, 有时静静地思考,有时热烈地争论,特别是编检测题时,谁先编好谁上黑板写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高了,学习效率自然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如何提高教学效率 篇2

教学活动是师生间有计划有目的的共同活动,在师生的双向活动中,优化信息的反馈,能使教师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效地调整、控制教学,也能使学生更有效地学习。因此,要提高教学的效率,就必须优化师生间的信息反馈。在教学活动中优化信息的反馈,应努力抓住以下几点:

一、要及时反馈

根据心理学的有关实验表明:及时的反馈和不及时的反馈间有着较大的差异。及时的反馈能使教师正确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更好地调整教学活动,讲解时就更能抓住重点,有效地克服难点,更好地贯彻执行各项教学原则;不及时的反馈,可能会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模糊的认识,甚至产生知识的负迁移,学生也就不能够及时地根据教师输出的信息正确地调整自身的认知结构,影响了学生正确地清晰地掌握所学的新知识。作为教师来讲也因此丧失了最好的教学时机。因此在教学中要做到信息反馈的及时性。

例如,通过课堂上多人次的提问,可了解各个层次的学生对问题理解的清晰与否,理解的深度如何,广度如何;结学生作业的及时批改,能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错误立即得到纠正,正确的认识及时得到强化,肯定;课堂训练中对于一定数量的练习题,采用作每次少题量的练习后迅速反馈信息,从而立即纠正学生在认识活动的偏差,以利提高下一次练习的正确率;对于课堂作业,尽量应做到当堂完成作业,当堂批改,有错误当堂解决。这样,由于反馈的速度加快,缩短了反馈周期,学生的正确认识及时得到强化,错误的认识及时得到纠正,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二、要多次反馈

对于某一知识块或每一节课的教学我们都要采取多次反馈。对于一节课而言,在新授课前,利用复习题作第一次反馈,看看学生学习新知识应具备的知识基础是否已经形成;在教授新课时,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多次的提问,或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表情,动作反应等形成一次又一次的反馈,对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情况有一个基本的估计;用基本题在新授结束后作一次反馈,看看学生对所学的基本知识掌握得如何;用变式练习作一次反馈,看学生是否从本质上掌握了知识;运用逐步加深的方法,对学生再作一次反馈,看学生是否能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灵活的运用。实际上一节课上的反馈,远远不止这些。通过多次的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也能比较清楚了,教学活动的调整也就能有的放矢了。

三、要多向反馈

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是呈网络状的。我们要运用反馈的这种多向性。如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由于学生知识基础不同,学习能力也不同,因此在讨论中输出的信息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学生可能会输出一些错误的信息,其他学生对这种信息就会作出相应的反应;也可能会有学生输出一些价值高的信息,这些信息对其他学生会起一定的激励、启迪作用。由于教师参与了学生的讨论,能收集到各种各样的信息,了解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效果,有利于教学的调整与控制,学生在交流中也得到了相应的修正、补充与提高。

四、要利用反馈信息

教师都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尤其是对同一教学内容经过数次教学后,往往会发现有些信息的一致性。教师如果能根据以往教学中取的反馈信息,基本估计到学生可能出现什么样的反馈,就能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例如,学习了圆的周长计算以后,让学生计算组合图形的周长,有的学生往往不顾实际情况,胡乱套用以前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而致错。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可先出示类似的题型,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从而达到纠正错误、深化理解的目的。

提高大班教学效率 篇3

一、聚焦封面,猜测大意

拿到一本绘本,首先看到的就是它的封面,书的封面同时也透露出这本书的一些重要信息。大部分绘本的封面都取自书里的某一幅画,并且这幅画是这本书的精华所在。大班能力强的幼儿单看封面就可以大致猜测出书的故事内容。在阅读绘本前,教师应先引导幼儿关注封面,并对书名及故事情节进行猜测,定会激起幼儿强烈的阅读愿望。就如绘本《逃家小兔》的封面,在一片美丽的田野上,有一对在草丛中互相对视的母子兔,当笔者让幼儿猜测这本书可能会讲些什么时,他们的想象真是五花八门:“兔妈妈在和兔宝宝说悄悄话!”“它们可能在说这里的草可真好吃!”“兔妈妈肯定在告诉兔宝宝当心大灰狼!森林里的大灰狼可厉害了!”“她们是不是在这里等谁呀?”……幼儿根据封面的预测大大出乎了笔者的意料,这么幅图片竟然会有这么大的想象空间!又如:阅读《赶回家过圣诞节》这本书时,可以先让幼儿想想外国人过圣诞节是什么样儿,他们会干些什么,和我们国家的哪些节日相似,然后再看封面,想一想“赶”回家可能会发生什么事,从而使幼儿迫不及待地打开绘本进行阅读。

二、看图表达,文字传递

翻过扉页,终于到了正文,书的主题部分开始逐渐呈现。正文是绘本的最主要部分,教师必须和幼儿一起深入挖掘,才能帮助他们整体感知故事的内容,领略到绘本的精彩,真正享受到阅读的乐趣。

1.图文结合,获得阅读乐趣

文字是作家的语言,而绘本是画家用色彩、线条、形状和媒介等来表达思想的。幼儿是最能够领会这种美丽的语言的!图画和文字都是是绘本表达故事的两种基本媒介。有些绘本整本书合起来也没多少文字,那该如何引导大班幼儿阅读呢?对于大班的幼儿来说,已经有了一些识字量,可以先放手让他们自己阅读,寻找图文对应是很多大班幼儿阅读绘本的一种乐趣。教师要让幼儿知道图画和文字共同在讲故事,让幼儿从图画中寻找理解文字的线索,从文字中寻找理解图画的线索。图文结合共同理解故事。如《老鼠三兄弟》这本书,其中有三幅图上的文字是有省略的,幼儿阅读之后,笔者问他们:“鼠老大、鼠老二、鼠老三究竟对猫裁缝说了什么悄悄话呢?”这就需要幼儿凭借对画面的观察,通过判断、推理来寻找答案了。当他们找到答案时,这种快乐和喜悦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

2.关注细节,细致阅读

一个好的绘本,它的任何一部分都是经过了精心的设计和安排的。因此,教师在引导阅读时要让幼儿充分、细致地看图画,去捕捉一些细节,唤醒幼儿的创造和想象,读出许多文字中没有的精彩。如绘本《蚂蚁和西瓜》,这个故事是发生在蚂蚁王国里的,故事的情节虽然比较简单,几只蚂蚁碰到了一块大西瓜,想办法把它搬回家的经过,故事的亮点、也是幼儿最感兴趣的地方在于蚂蚁洞的构造、蚂蚁的生活状态以及蚂蚁们是如何分工搬西瓜的等,这些细节需要细致的观察才会发现,这些都需要教师引领着幼儿慢慢去发现、慢慢去品味。简单的想象,既激发了儿童的创造思维,又延续了故事的发展。

三、方式多样,增强趣味

绘本都比较唯美,版式精到独特,以封面、扉页、正文以及封底,构成一个近乎完美的整体。翻开一本本大大的绘本,那精美的纸张、优美的画面在赋予幼儿审美的同时,也让幼儿产生浓厚的兴趣。在给大班幼儿开展绘本阅读时,教师可以运用一些技巧来吸引幼儿,这样会使阅读活动开展得更加丰富、多样,可以让幼儿的阅读兴趣更加浓厚。通常,笔者都采用以下几种方式来阅读:

1.用纸遮盖部分图片内容激起幼儿的想象

可以将画面中的人物、动物和情节做一些适当的遮盖,便于幼儿调动已有经验,加以想象和思考,建立故事前后的联系。例如:在与幼儿共同阅读《想吃苹果的鼠小弟》时,将故事的后半部分用回形针别了起来,让他们根据前面的故事情节来猜测接下来将可能发生的故事情节或结局。幼儿在讲述中都能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对故事进行大胆揣摩猜测,想象很丰富,也很有趣。

2.利用前后对比的策略,帮助幼儿阅读理解故事的发展过程

在绘本的阅读过程中也可以利用前后对比策略,帮助幼儿把阅读的前后内容联系起来,通过重点内容的反复阅读、对比,使幼儿比较清楚地看到故事发展的过程,进一步理解故事意义。例如:在《第二块蛋糕》阅读过程中,当看到狐狸又来偷第二快蛋糕时,小动物的的表情和偷第一块蛋糕时的表情就是一个鲜明对比,教师就可以用回翻阅读的方式来进一步帮助幼儿理解故事情节,使其更好地理解狐狸来偷第二快蛋糕时小动物怎么会这么开心,原来他们是早有准备的,就等着狐狸来抢呢。

每个幼儿都是读“图”的天才,他们看到的形象永远比他听到的留下的印象深刻。绘本阅读对于大班幼儿来说,更是一个多姿多彩、神秘莫测的广阔天地!这些可爱的画面、简单的故事、有趣的语言也许已经正起着作用,推动幼儿走向独立的文字阅读。

提高大班教学效率 篇4

一、大班听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 教学内容与形式单一

在教授大班听力课时, 高校教师大多采用的是学生做听力练习, 教师对答案的方法。这种方法以帮助学生准备考试为目的, 教学内容与形式单一, 完全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更难以帮助学生提高外语听力能力。一些教师注意到这种方法的缺陷, 在教学中加入了听力技巧的讲授, 但是总体而言, 听力教学在内容和形式上仍旧相对枯燥乏味。

(二) 学生的学习需求难以得到满足

在大班教学中, 学生的兴趣各异, 能力参差不齐, 故而学生对学习的具体需求也有着巨大的差异。教师不可能同时满足所有人的需求。在教学内容上, 教师满足了一部分学生的兴趣, 但势必要忽略另一部分同学的需求。同时, 在课堂管理上, 教师更容易关注表现积极的学生, 而难以注意安静的学生, 对于这部分学生, 教师很难清楚他们是否理解听力材料, 或者在听力理解中存在什么问题。

(三) 学生课堂参与机会被稀释

作为接受性技能, 听力需要与输出性技能相结合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常俊跃, 2013) 只有通过与说和写相结合的活动, 教师才能了解学生是否已经理解听力内容。但是, 在大班听力课堂中, 这种课堂参与的机会往往会被稀释。课堂活动大多被英语能力较高、表现积极的同学所垄断, 而害羞或胆小的学生似乎永远都没有机会发言。 (冯美娜, 2012)

(四) 学生的注意力易分散

由于大班听力课堂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同时学生缺少教师的关注, 学生在大班听力课堂上更容易走神。部分学生认为老师不会注意到自己, 因此, 在课堂中表现消极, 甚至完全不参与听力练习。

二、大班听力课堂中的教学原则

尽管大班教学困难重重, 但这些困难并非无法克服。在论及大班教学时, 赫斯概括了一些基本原则, 这些原则同样适用于大班听力课堂。

(一) 多样性

赫斯认为, 多样性在所有教学中都至关重要, 而在大班教学中尤为如此。因为不管听力内容多么有趣, 学生都无法长时间专注于单一的教学活动。因此, 在大班听力课堂中, 无论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还是教学手段都应坚持多样性原则。只有如此, 课堂教学才能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

(二) 控制节奏

在大班教学中, 教师应学会控制教学节奏。教学进度太慢会使学生觉得无聊, 进度太快则会让学生产生挫败感, 教学就容易失控。不同的课堂要有不同的教学节奏, 教师必须仔细观察学生的反应, 为不同的班级、不同的课堂选择正确的教学节奏。

(三) 开放性

许多语言教材中的练习大都要求学生给出固定答案, 这样的练习在大班教学中并不太适用, 因为在大班教学中, 学生的能力差异较大, 教学也不是工厂里的批量生产, 不可能让学生在经过几十分钟的练习之后就能达到同一水平。而开放性问题则与之相反, 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语言水平来回答问题。这样的练习以成功为导向, 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运用新语言。

三、针对大班听力课堂的解决方案

为了提高大班听力课堂的教学效率, 教师不仅要坚持以上几点原则, 同时, 还应尝试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 让大班听力课堂更为丰富多彩。

(一) 合作学习

在大班听力教学中, 合作学习应该成为课堂组织的常态, 因为教师不可能照顾到每一位学生, 不可能同时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 学生必须学会相互合作, 向其他同学学习。每位学生在学习的同时, 也担当起小老师的角色。

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 不仅应在任务型教学中加入合作学习的环节, 在课堂的常规活动中也应当增加合作学习的内容, 例如, 在原先的单一的听然后练的模式中加入小组讨论的环节, 小组内部达成一致意见之后才能将答案呈现给大家。再或者, 将教师公布答案的过程改为同伴互评。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听力能力, 合作学习不应仅局限于课堂, 在学生的课后练习中也可以广泛的开展合作学习, 增加学生学习的动力。

(二) 翻转课堂

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能最大程度的提高大班听力课堂的教学效率。翻转课堂, 又叫反转课堂、反转教学, 即在信息化环境中, 课程教师提供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形式的学习资源, 学生在上课前完成对教学视频等学习资源的观看和学习, 师生在课堂上一起完成作业答疑、协作探究和互动交流等活动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 (范立彬、王春侠, 2014) 这种教学模式重新调整了课堂内外的时间, 宝贵的课堂时间用于加深对新知识及技能的理解, 而“信息传递”的过程则被转移至课外进行。范立彬和王春侠 (2014) 认为, 听力教学有别于传统的授课教学, 听力教学的重点在于学生对所听内容的语音辨析与篇章理解, 而不在于教师理论知识的讲授。因此, 听力教学更宜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

大班听力教学采用翻转课堂的模式, 教师将听力材料布置给学生, 听与练的过程留在课外进行, 不会耽误上课的时间。同时, 学生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反复练习, 从而更好地理解听力材料。课堂的时间则用于集中解决学生在听力练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并对其中所出现的词语意思、用法、搭配等做以简要的讲解, 对其中所出现的文化现象作以深入探讨。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应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活动, 如独立解决问题和探究式活动等, 通过这些教学活动来帮助学生完成学习领域中应用、分析、评价及创造四个难度大的环节, 减轻在语言“吸收内化”过程中产生的挫败和无助感, 促进学生对新知识、技能及语言的内化吸收。

(三) 任务型教学

任务型教学是合作学习及翻转课堂的内在要求, 是二者的具体体现。任务型教学是翻转课堂的重要组织形式。教师通过设置不同的任务可以考查学生的课外学习情况, 促进学生将听力输入中获得的知识与语言技能结合起来, 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 任务型教学经常需要与合作学习相结合, 学生需要相互帮助。

就任务型语言教学的探讨, Jane Willis的研究成果取得了较大影响。他将任务型语言教学分为三个阶段, 即任务前活动阶段、完成任务阶段和语言聚焦阶段。任务前活动的核心目的是向学生介绍话题, 激活学生已有的语言和知识储备, 为任务做准备;完成任务阶段则是学生通过实践, 感知并使用语言;语言聚焦阶段是在完成任务的基础上, 对重要的语言项目进行有意识的学习和操练。

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任务型语言教学中, 任务前活动阶段和完成任务阶段由学生在课外完成。学生可以就任务的相关主题内容进行扩展学习, 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同时, 在完成任务阶段, 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 选择听力材料的播放次数, 更能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语言聚焦阶段则成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任务型语言教学核心, 教师要帮助学生总结任务过程中的经验, 采用课堂活动深化对语言的掌握。

四、结语

大班听力教学中常见的问题存在已久, 为了不断提高高校英语专业教学质量,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师们应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本研究将三种较受欢迎的教学方法相互糅合, 就大班听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但这一解决方案的具体效果还要接受长期的实践检验。

摘要:大班听力课堂给教师带来了巨大挑战。这些挑战严重影响了大班听力课堂的教学质量。本文首先探讨了大班听力课堂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结合当今较为有效的教学方法, 为大班听力教学提出解决方案。

关键词:大班教学,听力教学,教学方法,翻转课堂,任务型教学

参考文献

[1]常俊跃.高校大班英语教学问题及策略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2]赫斯.如何教好大班英语课[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

[3]纽南.任务型语言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1.

[4]范立彬, 王春侠.“翻转课堂”模式在高校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 , 2014 (12) .

[5]冯美娜.英语专业大班听力教学策略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07) .

规范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篇5

——信息技术课堂管理之我见

课堂管理是课堂教学得以顺利实施的手段和保障。课堂管理主要是对课堂中诸因素进行有效地调控,采取适宜的方式与策略,以学生的自我控制并最终促进课堂教学顺利实施为目标的过程。然而,信息技术课课堂管理有其特殊,与其它的课程不同,它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课堂教学中都是以学生上机操作为主,信息技术教学拥有高端的硬件设备、丰富的网络世界,加之很强的操作性、实践性和互动性,这对信息技术的课堂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规范信息技术教学过程,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效率,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规范制度,科学管理

由于信息技术课的特殊性质,决定了它上课的时间、地点往往和其它学科不同,环境的变化使学生对教学方式方法和课堂管理的要求更高。在学生心目中,信息技术就是一门娱乐课,学习态度比较自由,所以我们必须建立管理制度来约束学生,使其逐渐养成规范。

1、制定制度,科学管理。

有效的课堂管理也意味着以预防为主,纠控为辅,其核心就是制订并有效执行课堂规则。由于信息技术课是一个独立的教学学科,独立的教学环境,针对全体学生,切实制定信息技术课堂管理规范,使学生明白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并制定相应的违反制度的处罚措施。管理规范要明确而具体,一经形成,要将规则传递给每一位学生,并让他们理解与配合,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向学生提醒、解释和探讨规则,并要注重规则实施的检查和反省。使学生了解信息技术课和其它课程的区别后能严格遵守,要做到奖罚分明。

2、规范档案,科学安排。

首先,要对全体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有一定的了解,根据学生的能力进行合理地分组搭配,做到优差结合,确保学生学习互帮互助,其次,合理安排小组长,设置流动“小老师”,帮助教师指导各小组的实践操作和督促学习任务的完成,最后,做好每节课的课堂记录,做到教师心中有数,发现问题,及时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纠正和整改。

二、完善设计,保障教学

1、任务驱动,激发兴趣

教学中的任务驱动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课堂中的任务驱动显得尤为重要。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并在完成任务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引导他们学会如何去发现、去思考、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经过思考,自己解决问题。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用性强、发展迅速的课程。因此,在教学中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终生学习的习惯是教学的第一目标。“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让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探索及合作精神。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任务”真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任务”的设计至关重要。所以,教师要在学习总体目标的框架上,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任务对学生就一个兴趣、一种“催化剂”,促进他们积极学习,通过完成任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达到掌握所学知道的目的,在此过程中要注意任务的细化,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去探索和学习。比如在《powerpoint制作》的“教学引入”设计时,我就问同学们:假如有外地的客人要到松滋游玩,你会带着他到什么地方去看看呢?学生们纷纷给出自己的答案,桃花岛、新神洞,那你们准备用什么样的方式给客人介绍游玩的景点呢?这个时候引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任务,powerpoint的制作,这时候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被吸引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最强,他们迫切地想知道、想学会这引人入胜的展示是怎么做出来的。也就是说,“任务驱动”创设着一种适当的情境,引起了学生的认识冲突,使学生产生了一种悬而未决的求知欲,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热情。

2、小组合作、相互促进

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把“小组合作式”学习做为课堂教学为基本教学组织形式,可以说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当前课程改革的具体实践。《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指出:学生在使用信息技术时要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能够在他人在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因此,作为一名信息技术老师更要善于学习,勇于创新,大胆实践,集其它学科之长,补其它学科之不足,让学生从不同层面,各个角度了解社会的发展,知道学科的重要性,从而增强对事物的判断力,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可以说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并不是说不可能实现,这就要求从学生的自身特点出发。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发现部分女生的在文字输入的速度上要强于男生,而部分男生在信息技术的实践操作能力上要强于女生。因此,在分组的过程中,尽可能的注重女生的搭配。,让小组内的男女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达到相互促进的作用。

3、完善评价、激励学生

(1)学生自评,彰显个性

多种评价方式中,我认为主要的是学生的自我评价。其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评价、学会公正的评价、学会多角度多方法公正的评价自己,体验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所的收获成功。在学生自评前,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评价要求、操作方法和操作要领的进行指导,使学生掌握学习评价的标准。在小学信息技术的探究过程中,更多的时候还是通过教师的追问、反问,来实现学生的自我评价。如:你是怎么操作的?这真的是你尝试操作后发现的吗?等等。追问不仅是培养学生质疑精神和求证意识的良好途径,而且可以促使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自我反思和自我修正。学生的自我评价也是需要教师精心有效的引领才能逐渐走向成熟,利用评价表可以引领学生评价逐渐走向专业,学生的自我评价就会逐渐变得丰富多彩。在教学中,我们也可以将设计的评价表用文件的形式上传到服务器中,方便学生查看对照,进行科学有效地评价。

(2)生生互评,体验成功

生生互评,即“同桌”的评价,美国教育家布鲁纳强调在各科教学中要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掌握学习该门学科的方法。学生互评,就是让学生参与学习评价的过程,解决在操作技能教学中教师无法顾及对诸多学生操作技能的学习评价的问题。但是,学生在进行互相评价时,往往习惯挑对方的毛病、缺点,这时教师就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他们学会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别人,能发现别人的不足,更能发现他人的优点,营造一种互帮互学,轻松愉快、和睦相处的课堂氛围,而且培养了学生与人相处的能力。如在学生对其他同学作品进行评价时,教师进行必要引导:“你觉得他的作品最吸引你的地方在哪里?”“你觉得哪些地方值得你学习?”然后再让他说出作品需要修改的地方,让学生学会欣赏。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实施学生互相评价,由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本身的特征来决定。首先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内容及学生上机操作的过程相对比较简单,操作成功与否,答案正确与否,学生容易判断。其次信息技术课学生操作的结果是显示在计算机屏幕上的,利用电子教室软件,学生操作的结果不但清楚明了的显示出来,易于周围的同学进行判断与监督,教师也能监控到所有学生的屏幕信息。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这些特征为实施学生相互评价,创造了其他学科所不能比拟的条件。

由于课堂教学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每个学生在课堂上接受评价的机会有限。因此,对课堂中学生的学习行为,我们要提倡评价主体的多元性,重视师生互动、生生互评的运用。让他们在参与互动评价中,学会发现自我、提升自我,在磋商与对话中消除分歧,最终形成多元评价格局。为了体现评价的客观公正,可以及时让学生将作品上传到服务器,让更多的同学浏览到同伴的作品,于是生生互评的“同桌”便成了面向全体的所有学生。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教师要特别注意学生之间的不同评价引导,要注重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坚信“这个世界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用善于发现的眼睛总能找到学生作品中的闪光点,让学生体验到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问题的无穷魅力和成功的喜悦。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发动学生在网上用文字记录对同学的作品作点评,以发表不同的意见。

(3)教师点评,激励成长

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情绪体验、行为,学习态度、方法、过程、效果等进行即时评价,是重要的课堂调控手段,具有帮助、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并激励学生产生持久的后继学习动力,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教学中教师富有激励性的评价总是占据主导地位,在学生心目中教师的评价是最有权威的,当学生的作品获得老师的认可时,学生会感到学习的成功与幸福。

要想让信息技术课堂的管理不断规范,教学效率不断提高,除了从以上几个方面思考外,还有最主要的一点,我们要和学生建立融洽的关系,把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开展各种兴趣小组活动,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那么一定会改善课堂纪律,从而提高学习效率的。

如何提高教学效率 篇6

关键词:课前准备;课后辅导;教学效率

一、课前精心准备

1.教案的准备

在课程改革的高发时期,教材变化也比较快,如果老师自己不多加努力,花功夫去研究、吃透教材,就难以把握教材对教学的要求,也抓不住教材的知识重难点。因此,在备课之前老师要尽量研究教材。建议老师尤其是新老师,养成先翻教材、先通读教材的好习惯,通过这个过程,你会对教材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在这个过程中,通透地分析整本书的知识重难点,各单元的知识重难点,然后分析在这部分教学时应该如何操作,该使用哪种教法,或者采用哪种学法。例如,学生课堂听讲五法(细听讲做笔记):听到、看到、写到、说到、思到(耳、眼、手、嘴、脑五官并用)。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学生的课堂反应,预设学生学的容易的和学习困难的知识在哪个版块,最后,参照教参和各类名家的经典教案进行备课,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反复调整。

2.根据课本选用教学手段

要提高教学效率,光靠研究教材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充分利用各类教学手段,传统教学中,大家都爱使用教具,在现代教育技术发达的今天,除了传统教具,还可以使用多媒体手段进行辅助教学。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现代化教学手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得越来越广泛,已开始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方法和模式。现代化教学手段是指运用幻灯、投影、电视、电影、录音、录像、电子计算机等电教媒体进行教学的方法和方式。它形象直观,能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还能节省课堂上老师板书的时间,延展时间和空间,可以随时随地地反复运用,有利于个别教学,因材施教。

当然,选择教学手段也是一门值得探讨的学问,虽然有些电教素材是根据课本编排、设计的,把课本的部分内容形声化,但由于其不可能系统性展示和因人施教,因此,教学中应以课本为主,其他教学手段包括电教素材要配合课本。

在数学教学中,教学手段可以缩短学生的认识过程,并为改进课内外的内容和方法创造良好的条件。但教什么、学什么、怎么教、怎么学,更要看教师的选择和设计。因此,使用教学手段始终不能忘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不管你选择的教学手段有多么先进,有多么高级,它还是辅助教学手段。在教学中,老师要利用手段教学,“人要役物而非役于物”,因此,老师要研究在哪个环节使用教学手段,应该如何使用才能提高教学效率。

二、课后悉心指导

1.作业布置要合理

为了巩固教学效果,帮助学生加深知识的印象,我们常常会布置课后作业,值得注意的是,作业的布置要注意科学合理,注意质与量的平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为巩固知识和形成一定的技能、技巧而反复地完成课后任务。学生在练习操作过程中,不仅能积极地感知和掌握数学知识及方法,而且能获得思维能力的发展。对学生来说,独立思考完成练习,并注意总结归类,能保持一种积极的状态。对教师来说,练习设计要精当、有层次和坡度,形式设计要条理化,注意反馈调控、发展学生的能力,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因材施教,同时要注意学习方法的指导,合理安排练习时间。

2.基础差的学生要辅导

作为一名好老师,要提高整体教学效果,不要只关注成绩好的学生,要做到不让任何学生掉队,在课后闲暇之余,要尽力辅导基础较差的学生,帮助他们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例如,采用一对一帮扶的模式,成绩好的学生针对性地帮助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基础好的学生能巩固,基础差的学生能赶上来,这是一种双赢的学习方式。

3.引导学生反思和总结

学习要温故而知新,课堂教学结束后及时引导学生对该堂课的内容进行回忆和总结,梳理知识的脉络,形成学习总结的好习惯,在提高学习与教学效率的同时,培养学生终身受益的良好学习方法与习惯,但是,这种教育对教师的要求较高。例如,让学生写一些学习心得,或阐明自己的见解,或把内容引申拓展,或寻求新的结论和方法。又如,针对课后的练习任务,让学生对本单元的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整理知识、整理方法、整理习题,使本单元的内容在他们头脑中形成一个认知结构,从而达到巩固与提高的目的。

教育工作者要从基本功做起,课前认真写教案、精心制作课件、钻研教材习题,课后对作业严格批改、对基础差的学生热心帮助,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巩固方法,抓住课前和课后的教学工作环节,对提高教学效率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王福林.巧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优化数学课堂教学[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0.

[2]卢丽丹.自主探究须待“引”[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2).

提高大班教学效率 篇7

一、作文教学现状

1.作文内容贫乏空洞, “假大空”盛行

在作文中, “假”就是假生活, 指的是内容无中生有, 胡编乱造, 肆意而为, 毫无逻辑可言;“大”就是大道理, 指的是文风浮夸, 夸夸其谈, 不切实际, 说的都是成人的话, 对是非的判断超越了孩子道德认知的实际水平; “空”就是空感受, 指的是内容空洞, 言之无物, 无病呻吟, 不能从中得到真实的教益启示。例如初中生写作时, 经常会使用大量的排比句, 堆砌一些华丽的辞藻, 故作深沉, 以博得他人赏识, 且喜欢在文末使用一些喊口号、表决心的语句, 比如:“愿祖国国运昌盛, 海晏河清!”这一类的句子就是“假大空”的典型体现, 此现象横行很大程度上是学生的生活环境所造成的, 独生子女的家庭, 孩子缺少了与同龄伙伴之间的嬉戏生活, 没有成长的体验, 再加上长辈无微不至的关爱、面面俱到的呵护、事无巨细的包办, 孩子动手动脑的锻炼机会都没有, 哪有什么生活感悟、情感体验呢?

2.学生表达能力欠缺, 词不达意居多

现代科技的高歌猛进, 电子产品的日新月异, 在给人们生活提供便利之时, 也不免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首当其害便是涉世未深的学生。学生醉心于包罗万象的多媒体, 此君俨然成为学生闲暇的莫逆之交, 学生视听皆由它掌控, 经典名著便束之高阁、少有问津, 因此学生的语言积累不甚了了。这种贫乏的积累极易彰显在文章上, 比如经常出现一些词不达意的现象。从学生行文的现况来看, 这种现象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语句不通顺, 句子不连贯, 这是由于学生对长句子的逻辑认识不到位而造成的;另一种原因是学生不解词意而错用乱用, 比如成语“惨淡经营”, 很多学生都用这个成语表示店铺或家境惨淡萧条, 殊不知此成语原意却是努力操持, 好好经营的意思, 词意不清就乱用, 这在初中生中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3.教师指导作文僵化, 思路模式固定

在作文教学中, 教师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获得作文基本分, 确保不跑题, 一般不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地进行自主创造。教师往往会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 煞有介事地为学生炮制一套所谓的写作框架, 让学生从选题、立意、行文都要按这个框架来进行, 殊不知此举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想象空间, 遏制他们自由发挥的余地。例如, 大多数教师都会为学生提供一种议论文的作文模式, 即开头总起立论, 中间几段提出若干个分论点论述, 结尾收束总结。这种中规中矩、千篇一律的行文模式, 只能让学生的作文流于中庸, 很难出彩。学生的创造性被扼杀了, 高质量的创意作文也就难以呈现了, 这是教师对孩子不信任的表现。缺少对学生生活状况的了解, 指导起来便不能有的放矢, 两眼抓瞎, 效果便大打折扣了。

二、提高初中作文教学效率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1.注重实践活动, 打开写作源泉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所有的艺术都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写作是一种最基本的艺术形式, 因此, 必须植根于社会生活, 不能脱离生活实际, 天马行空, 无中生有。否则, 无论写得如何天花乱坠, 也是毫无意义可言的。必须身临其境, 情由心生, 有感而发, 作品方彰显魅力, 才能打动人。

上文提到的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假大空”现象, 就是学生写作脱离实际生活的表现。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圣贤书, 便是应试教育下“好孩子”的典范。初中生因课业繁重、升学压力大, 很少关注时事新闻。远足旅游、祭祖扫墓、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更是寥寥无几, 这是应试教育的弊端。现代教育理念提倡孩子多亲近自然、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 把实践活动中获得的情感体验、深切感悟组织成文, 惟其如此, 作文时才有话可写, 有情可抒, 有思可辨, 写出来的文章才有生命力、才有价值。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个人都是诗人, 关键在于打开创作的源泉, 而打开源泉关键在于说真话, 抒真情。”

2.鼓励大胆质疑, 激发写作兴趣

孔子云:“疑是思之始, 学之端。”疑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且释疑过程, 能起到鼓舞人心的作用。教师在平时教学中, 须用好教材, 对于文本中的行文框架、写作技巧等特点须用心引导“此中真意”, 切勿走马观花。例如, 教学泰格特的《窗》, 可启发学生体会结尾的妙处;分析欧·亨利的《麦琪的礼物》, 可引导学生体会情节安排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的特点。鼓励学生就文本结构安排、情节特点、人物描写等方面提出自己的疑问, 随着疑问的一个个释然, 学生就能摸索到行文的一些门径。

学生语文水平的高低、底子的厚薄, 唯有在作文上才能真切地体现出来, 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历来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师对于学生作文中句意流畅、文笔优美、思想深刻等处要不吝赞美之词进行鼓励, 并且提供一定的奖励。这种奖励不仅包括物质上的, 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 比如文质优美的作文, 可当作范文全班朗读, 可张贴上墙, 可投校刊登载, 让学生产生一定的自豪感和羡慕感, 这样就能够以点带面, 营造一个全班力争写好作文的氛围。

3.培养感悟能力, 构建良好习惯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文章就是现实生活的折射, 文章中的生活感悟、人生箴言都是从实际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初中生思想懵懂、情感多变, 对于契合他们思想的文章往往是爱不释手, 兴趣盎然, 教师借此稍加引导, 便可化腐朽为神奇。其卓有成效的做法就是放手让学生挑选自己爱读的作品, 在班里进行演讲、朗诵比赛。学生激情澎湃地演讲, 声情并茂地朗诵是一种非常好的理解作品的方式。通过演绎作品、共享作品, 能够使全班学生汲取到文章中的精华:优美的表达、深刻的思想、经典的结构。从而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使读书成为一种良好的习惯。

“语言的积累和应用正如存钱和花钱。如果不是平时积攒得多, 到用的时候怎么会‘囊中取物’一样拿出来花呢?”教育专家于永正的这句话表明, 只有通过大量的积累, 方能写出美妙绝伦、耐人寻味的佳作。虽然中学生并不需要达到如此目标, 但是培养学生积累文章、感悟文本的能力, 却是我们教师责无旁贷的责任。

4.进行仿写训练, 培养创新思维

王勃仿庾信的诗翻出了“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名句, 李白仿崔颢的《黄鹤楼》而赋《登金陵凤凰台》, 仿作无疑强化了课本范文对练笔的指导作用。仿写不一定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写出一篇六百字以上的大作, 可以根据范文的选材、立意、写法等特点单纯地从某一方面练笔, 也可以综合地全方位仿写, 两三百字、四五百字视情况而定, 切勿操练过渡, 增加课业负担, 使学生产生厌写情绪。

除仿写外, 还可以选择另外一种开放的形式, 比如两天出一个小题目, 这些题目不必过于具象, 可以是一些抽象的概念, 如温暖、黑白、领悟等, 然后让学生写出这些题目的自我理解, 篇幅不一定长, 一两百字就足够, 但一定要有出彩的地方, 适当的时候可在全班进行交流评议。这种训练长期延续下去, 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5.夯实文学素养, 提高教学水平

在作文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指引学生用一双慧眼观察大千世界, 引领学生用一支神笔描绘世俗民情, 教会学生用一根彩线组织结构全文。教师学识的多与寡、能力的高与低,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自己的执教能力, 并影响着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教师平时应大量涉阅文学作品及相关的写作教材, 全面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审美情趣, 这样才有可能在指导学生习作方面独树一帜。循规蹈矩, 亦步亦趋, 学生的作文水平只能原地踏步。只有源源不断地给自己的桶内注入新鲜“活”水, 学生方能从中舀得一碗灵动之水。

同时, 教师要有与时俱进, 活到老、学到老的意识, 密切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 走进他们的心灵, 融入他们的生活, 这样, 师生才能在互动中产生情感共鸣。教师找出学生作文中的症结所在, 从而对症下药。教师平时应做个有心人, 不断地积累教学经验, 总结教学规律, 反思教学行为, 完善教学设计, 借鉴名优教师的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 在作文教学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执教能力, 这样才能在指导学生写作时达到“官知止而神欲行”的境界。

总之, 语文学科的基础性, 决定着它是一门非常注重学生思想情感与社会实践相融合的学科, 而作文便是学生思想情感在社会实践中的反映。现行的语文作文教学还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这就需要我们教育者在教学实践中集思广益, 运用智慧与经验, 努力开辟出一条高效提高作文教学的捷径, 提高学生写作的兴趣和作文能力。

参考文献

[1]次仁旺旦.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指导的有效方法[J].新课程·中学, 2013 (4) .

[2]陈国华.注重语文作文教学现状与提高策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 (9) .

如何提高教学效率 篇8

一、转变教育思想和理念

提高教学效率, 首先要树立现代教育思想, 更新教育理念。教师必须强调以人为本, 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 以学生为主体, 突出学生主体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树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观。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创设让学生真正能感到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 实现真正的自主学习, 让学生感到他们才是课堂上的主角, 老师其实就是他们的朋友, 只是学习的组织者、激励者、引导者、协调者和合作者。上课时师生是平等的, 教学中师生是可以互动的, 在学生学习讨论交流过程中, 给予学生恰当的引导、帮助与鼓励, 尽量避免扼杀学生的创新欲望。要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 体验物理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 以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二、认真钻研教材, 精心设计教学方案

任何一堂课的成功, 都离不开课前认真细致的备课, 而精心备课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因此老师必须认真钻研教学大纲, 明确教学目的和要求, 做到心中有数, 有的放矢。而备课的要求是多方面的, 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

(1) 备教材:对教材要粗读、细读、精读。明确目的要求、重点、难点等, 形成对教材的认识和理解, 做到深思熟虑、高瞻远瞩、胸有成竹, 只有这样, 才能驾驭教材, 掌握主动权。

(2) 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才是主体, 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 应尽可能多地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考虑在内, 针对全班学生的实际情况, 针对大多数学生, 包括学生的掌握程度的差异、接受能力高低等因素, 教师备学生不能只着眼于课堂中的一切, 还要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结合教材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健康发展, 不要因循守旧, 可以发散思维, 另辟蹊径。

(3) 备教法:教师应该在把握教材的基础上钻研教法, 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 选择适当的教法。教学方法要富于变化, 这样才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励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要树立现代的教学观念, 以人为本, 要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 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新意识, 以学生的“自我尝试在先, 教师的引导在后”为原则, 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 会质疑、善答疑, 学中有问, 问中有学, 帮助他们掌握学习的方法, 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

(4) 备教学过程: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是由未知到已知, 由易到难, 由浅入深, 由抽象到具体, 由感性到理性认识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备课时, 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只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才可能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完美统一, 也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对学习内容、教学方法的需求, 充分调动教学双方的积极性, 提高教学效率。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并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基础灵活安排各个环节的先后次序及主次地位。

三、根据教学实际, 及时调整课堂教学

我们在设计教案时, 总希望在有限的时间里教学生更多的内容, 因此每句话都要说到点子上, 讲练得精, 但再周密的教学计划, 也不一定适合你的学生, 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所以我们更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1) 敢于抛开手中的教案, 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我们很多时候都想按照自己设计出来的教案上课, 在教学过程中, 总希望学生按照自己设计的思路去做。但教师和学生毕竟不同, 我们能想到的认为简单的, 学生不一定能想到、能理解。我们没注意到的, 但学生说了出来, 特别是那些认为是“差生”的提出来, 若在自己能够解决的范围内, 这时候我们应该敢于抛下那固定的教案, 借机鼓励他们善思多问, 鼓励他们发表不同的见解, 允许他们“别出心裁”“标新立异”, 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从而充满自信, 更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2) 提供给学生合作、探究、交流的时间与空间, 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探索。在教学中, 教师既要注重培养学生动脑、动手、自主探究与合作的习惯, 在课堂上还要留一定的空间和时间给学生思考、合作与交流。特别不同学生存在差异, 要因材施教, 因势利导, 让学生都有表现自我才干的机会。

(3) 要恰当地使用多媒体。多媒体在创设情境氛围方面, 具有其他教学手段不可比拟的优势, 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上, 是极为有效的手段。

抓好化学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篇9

一、激发兴趣, 引导学生乐学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求知的巨大动力, 发明创造的源泉。兴趣的培养在于诱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因势利导, 引导他们及时排除不利于发展学生认识兴趣的因素。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扫除学习中的障碍, 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 使他们能积极主动自觉地学。

初中化学需识记的知识比较多, 有时又很集中, 如教材中出现的二十七种元素符号, 学生很难记住, 为此我们从讲绪言开始, 将需记住的元素符号分批分期地布置给学生, 并经常提问检查。我们把元素符号、原子团等制成小卡片, 把化合价编成顺口溜, 把重点内容写成韵语, 简化记忆。例如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过程中, 应是先通氢气, 把试管内空气排净后再用酒精灯加热, 当黑色氧化铜完全变为红色铜时, 要先撤酒精灯, 等试管完全冷却后再撤掉氢气流。这个实验经演示讲解后, 我们用“氢—灯—灯—氢”四个字来表示, 使学生很快地掌握, 并能完整准确地说出其四个字顺序的含义及为什么。

另外, 我们还根据初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多地依赖于学习兴趣, 其形象识记能力超过抽象识记能力, 喜欢动手, 再造想象力比较丰富的特点, 成立了化学科技兴趣小组, 目的即为锻炼学生动脑、动手、动笔、动口能力, 从激发兴趣着眼, 训练发现思维和创造思维, 发动学生利用小药瓶、塑料袋、铁丝、蜡烛等广泛开展小制作、小实验活动。例如学习了着火点以后, 我们组织了学生做“烧不焦手帕”, “玻璃棒点灯”等实验。在教学中我们还借助于图片、模型、幻灯、电影等手段进行直观教学。这些活动的开展消除了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畏难情绪, 使学生感到化学有趣, 乐意学, 使智力和能力同时得到了发展。

二、精讲多练, 提高教学效率

提高教学效率是现代教学的基本要求,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应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但必须是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下才能真正做到。如果教学中形成满堂灌、注入式的局面, 或者教师放任自流, 学生各行其是, 都不能保证教学质量。

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认识过程。就初中化学课来说, 我们主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 关键在于教师的启发和引导。教师要在课堂四十五分钟内向学生传授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并使他们能轻松接受, 这必须要下一番工夫。它除了要求教师自身极渊博的知识, 较强的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 还要在课前充分理解并吃透教材, 并且还应了解学生的情况, 结合学生暴露的问题, 瞄准学习目标, 深入准确、画龙点睛地讲。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激发学生的思维, 增加他们的容量, 使他们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思维始终保持在最佳状态, 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所谓精讲, 既要配合教材内容, 又要面向全体学生。精就是要突破重点, 带过一般, 设疑破难, 创造思维情境。练是巩固知识的途径之一, 练要练到点子上, 要精心设计一些针对性较强的问题, 引导学生在分析研究这些问题的过程中, 掌握所学知识。能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的或口头表达练习的, 就尽可能让他们动手动口实践, 以达到真正掌握知识, 举一反三的目的。例如学完碳一章时, 我们组织学生在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与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作对比分析, 进而明确异同点及可燃性和还原性, 进一步复习巩固实验装置及实验步骤的注意事项等。

初中化学知识主要分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元素及其化合物和化学计算四大部分。就拿元素及其化合物来说, 知识内容庞杂, 涉及三十多种元素, 七十多种化合物和众多的化学方程式, 若把这些知识孤立地讲, 往往会事倍功半。但只要抓住他们的内在联系, 区别异同, 进行归纳对比, 形成网络, 抓住其实质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情、举动以及接受效果, 针对学生感到有困难的地方、教材的关键点、知识联系的转折点以及易混淆的地方, 结合思考题给学生以点拨、启发和疏通。例如在总复习时, 我们把氢气、氧气、二氧化碳三种气体进行综合归纳对比, 让学生亲自动手, 把常见仪器的使用、基本操作和气体收集, 集中于气体的制备之中。通过此实验使学生对上述三种气体的性质、用途、制取装置、原理、收集检验等知识加深理解和掌握。为此教师还应具有对教材探索、创造和对知识进行筛选归纳、补充的能力。

优化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率 篇10

一、设疑求知, 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当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兴趣时, 也就形成了学习的内动力。这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基础。因此, 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调动学习积极性是发展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素质的前提。如在教学三角形分类时, 事先做好了一只露有三角形的一个角的教具, 让学生观察、判断整个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当露出一个直角时, 学生说是直角三角形;当露出一个钝角时, 学生说是钝角三角形;当露出一个锐角时, 学生也自然说出是锐角三角形。这时教师拿出的却不是锐角三角形, 这样就产生了悬念, 为什么有一个直角的是直角三角形, 有一个钝角的是钝角三角形, 有一个锐角的就不能确定是什么三角形呢?在学生积极探究该问题的兴趣被激发起来后, 教师紧接着说:这节课我们就研究这个问题。此时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已成为一种求知的“自我需要”, 为学习新知作好了心理上的准备。

二、三位一体, 释疑解难

俗话说,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个设疑、释疑的过程, 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的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要完成新知识的“认识—理解—掌握—应用”这一学习过程, 就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教材的示范作用和学生间的相互启发作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 动手、动脑、动口、学习和发现, 理解和掌握知识, 做到教师、知识、学生三位一体。例如:讲长方体的表面积, 导入新课后第一步, 让学生拿出课下准备好的火柴盒或其他学具, 指导学生说出表面积的意义。第二步, 让学生观察所备的纸盒, 用彩笔描出它们的长、宽、高, 然后让学生用文字叙述纸盒三对面的面积分别怎样求?表面积怎样求?有几种解法?第三步, 出示立体图, 让学生通过对立体图的观察、分析, 口头说出表面积的算式, 有几种解法?最后让学生阅读课本, 进行改错、小结。第四步, 让学生想一想自己家中的皮箱、木柜等家具的形状, 它们的表面积如何求?第五步, 拉出火柴盒的抽屉, 看一看如何计算它的五个面的面积?有几种解法?然后联系所在教室, 假如用石灰粉刷四壁和顶棚, 除去门窗的面积, 你会不会求所要粉刷的面积?这样, 在教师的引导下, 让学生观察、测量、思考、表述, 整堂课由直观———表象———抽象, 使教师、知识、学生, 台上台下融为一体, 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了知识。

三、巩固新知, 培养“四性”

课堂教学, 既要传授知识, 还要重视培养能力, 发展思维, 智力的核心则是思维能力。所以在练习中, 既要巩固新知识, 又要注意抓好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思维品质如何, 主要是由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四个方面决定的。

(1) 思维的敏捷性是思维过程的速度问题。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的敏捷性, 不仅要求学生把知识掌握好, 还要在此基础上向学生提出速度要求。在“对”“准”的前提下突出一个“快”字, 最后达到“又快又准”。其主要做法是: (1) 在课堂教学中, 对测试题要求学生能口算的要口算, 能简算的要简算, 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2) 开展“接力赛”, 就是对某些文字题和应用题, 采取第一人读题, 第二人口列算式, 第三人答结果。 (3) 笔算比赛, 在规定的时间内看谁做的题多;做完一定数量的题, 看谁做得快。 (4) 判断正误比赛, 教师出示一定数量的正误题, 看谁判断得准确、迅速。

(2)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思维的灵活程度, 主要突出一个“活”字。在练习中, 主要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解”来培养, 让学生在各种解法中进行比较、区别异同, 找出规律, 从而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3) 思维的深刻性, 也称思维的逻辑性, 它指思维过程或智力活动的概括程度, 善于抓住事物的规律和本质。常见做法:大胆假设, 善于推断。例如:笼中有鸡和兔, 头11只, 脚28只, 笼中鸡兔各几只?首先让学生展开讨论, 各抒己见, 大胆提出自己的假设。甲生:假设笼中全是鸡, 总脚数为2×11=22只, 比给出的28只少6只, 是因为把每只兔脚少算2只, 故6÷2=3只是兔的只数, 鸡有8只。乙生:假设把笼中动物脚都砍去2只, 剩下的脚数28-2×11=6只, 这时鸡的脚全砍完了, 剩的6只脚全是兔子的, 于是兔有6÷2=3只, 鸡8只。这样不仅训练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也培养了他们解题的创新性。

(4) 思维的创造性是指智力活动的独创程度, 其特点是对其他同学和自己的意见能进行严格的分析、判断;能自己动手、动脑、动口, 不随波逐流, 也不固执己见, 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第一, 无论什么作业都要求学生自己完成,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二, 鼓励学生在解题中敢于标新立异, 方法越多越好, 越新越好。第三狠抓学生自编应用题的训练,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数量关系。

四、梳理要点, 注意疑点

这是一节课不可缺少的环节, 是对一节课所学知识要点进行梳理的过程, 是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又一重要阶段。同时还要给学生指出容易出错或应该注意的疑点等, 并对本节课学生学习情况给以评价, 提出希望。

上一篇:浙江联通下一篇:复苏技术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