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民族文化奇葩

2024-07-10

保护民族文化奇葩(精选五篇)

保护民族文化奇葩 篇1

任何工艺品的产生都与它所处得独特的历史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 而唐朝陶瓷的兴盛与唐朝所处的独特的文化背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下面就从唐朝独特的文化背景这一角度来探讨唐代陶瓷兴盛的原因。

一、文化宽容政策对陶瓷艺术的影响

(一) 唐朝文化宽容政策

唐朝文化宽容政策陶瓷艺术呈现品种丰富、瑰丽多彩的面貌是基于道, 儒齐肩、文化宽容政策造就的, 这种活跃场面促使唐代在思想意识领域方面实行全面的开放政策, 这种开放政策促使唐文化及陶瓷向着多元化、丰富化方向发展。

尽管李渊、李世民父子出身于北朝的关陇军事集团, 但是北朝基本上为胡人政权, 所以李氏父子因为害怕被怀疑成汉族身份, 又为了提高李唐政权的权利地位, 在当时就选择尊李姓的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 李渊后来宣布:道第一, 儒第二, 佛第三,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道家在唐朝中的地位。

(二) 唐朝文化宽容政策对陶瓷艺术的影响

隋文帝在位期间实行科举制度, 这一政策后来得以继承和发展。在唐代, 儒家的地位在唐代初期就确定了其统治地位。我们都知道, 儒教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孝, 孔子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生, 事之以礼, 死, 葬之以礼, 祭之以礼。”这种思想使得从两汉、六朝以来就非常盛行的厚葬延续到唐代, 而正是这一延续使陶瓷业尤其是三彩釉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发展。

与此同时, 佛教势力也开始渐渐发展起来。佛教自汉朝传入中土后, 其势力逐步蔓延扩大。到了唐代, 其蔓延速度更是快得惊人, 据记载, 唐代佛教已经发展的十分强大, 佛教系统体系也更加完善, 自唐朝建立以来, 除武宗灭佛外, 其余全部是崇佛, 由于佛教佛理本身非常重视逻辑严密的论证关系, 这给儒道的思想形成非常大的影响和威胁, 所以儒、道不得不在多方面向佛教学习。

在唐朝一时期胖女俑便是当时社会女性以胖为美的逼真写照。其衣饰线条的飘逸流畅与气质的高贵典雅, 不失为佛教艺术与中国文化的完美结合。但是道、儒两家的思想的存在都发展了那么长时间, 最后所说的佛教的发展也必然得到儒道的支持, 因此道、儒、释的融合便成为唐代思想的主要特色。

外来风气下的陶瓷精神气质

(一) 唐朝风气中的外来风

唐朝风气中的外来风在上一节中, 我提到了中国唐朝宽容的文化思想对陶瓷艺术的影响, 但是, 由于唐朝实行非常宽松的对外政策, 所以外来文化对中国工艺美术的影响也是非常明显的。总的来说, 唐朝的对外政策以安史之乱为界限划分为2个阶段, 安史之乱以前, 唐朝社会盛行胡风, 由于许多皇帝与北朝有着密切的联系, 使得整个社会明显带有鲜卑和匈奴背景。安史之乱以后, 唐朝整个风气有所改观, 如脱胎换骨一般, 其精神气质焕然一新, 在当时的整体精神气质中我们可以看到饱满和阳刚之美。国力强盛、经济繁荣, 使得整个社会气氛非常轻松自由, 这使得人们愿意接受外来文化。在这种独特的风气的影响下, 唐代中前期的陶瓷造型往往具有圆浑饱满、器宇轩昂、气势磅礴等特点。

由于唐太宗、高宗连年的扩展自己的疆土, 使得西域最终为唐朝所控制, 这使得对外交易达到一个新的高峰, 外来文化通过各种方式传入到中原, 胡乐、胡舞、西方金银器等文化艺术就是在此时传入的。

(二) 外来风气对唐朝陶瓷的影响

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 唐代陶瓷带有浓郁的西方情调。唐代陶瓷中许多方面都带有明显的异域风貌, 比如造型、图案、装饰等。青釉凤首龙柄壶是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一件初唐时期的陶瓷作品, 该壶的壶口和壶侧都有象征着汉族传统的吉祥装饰, 壶身的形状结构是中东地区的铜瓶常见的样式。壶体表面被联珠、宝相花、蔓草纹装饰的满满的。一个满脸髭须、深目高鼻大力士形象更是中东波斯一带金银器常见的装饰图案。

由于唐代烧制瓷器的迅速发展, 陶瓷的使用与往年相比更加普及, 陶瓷的品种也越发多样, 从茶具、酒具、文具、乐器以及实用的瓶、壶、罐等各种器皿几乎到处可见。瓷器的器类品种与造型新颖多样, 制作精细, 远远超越前代。种类的增多使得生产陶瓷的窑也随之增多, 其中以浙江越窑为代表的青瓷和以河北邢窑为代表的白瓷为唐朝两大瓷窑系统, 这两者统称为“南青北白”。越窑在南方浙江省绍兴, 主要生产青瓷。邢窑在北方河北省邢台, 主要生产白瓷。

唐代陶瓷器也受到了西亚波斯文化的影响。故宫博物院收藏一件龙柄凤头壶, 造型巧妙, 器身堆贴瑰丽纹饰, 壶盖塑成一个高冠、大眼、尖嘴的凤头, 与壶口相合, 由口沿平底部连以形状生动活泼的蟠龙柄, 这是唐以前所未见的新样式。双龙耳瓶的器形, 也同样可以看出是吸取了外来“胡瓶”的特点, 壶身与隋代李静训墓出土的鸡头壶大体相同, 无头, 而用一对龙形耳作为装饰, 这种双龙耳瓶与凤头壶均盛行于初唐。

三、茶文化及文人对唐代陶瓷的影响

(一) 唐朝茶文化的兴盛

唐代陶瓷业的质量大幅提高后, 引起很多文人墨客的关注, 随之而来带动饮茶业的迅速发展。受茶文化的影响, 唐代人对嫩绿的纯茶色非常钟爱, 制陶师们将这份喜爱很好的反映到陶瓷器皿中, 一些瓷碗通常为青白色。《茶经》为唐朝非常著名的茶著作, 这里面列举了煮茶、饮茶的器具, 并对各种陶瓷茶具哪些宜茶哪些不宜茶做了非常详细的分析。文章指出:“越州瓷、岳州瓷皆青, 青则益茶, 茶作红白之色;邢州瓷白, 茶色红;寿州瓷黄, 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 悉不宜茶。”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使得唐代人们对茶的认识不在停留在解渴这一初级定位, 他们更多的把品茶放在第一位, 这从陶瓷器皿中的盏托中就能得到体现, 在唐代, 人们不仅广泛使用饮茶专用的盏, 而且还开始使用了盏托, 这正说明品茶在当时人们心中的地位。另外, 据史书记载, 唐朝人们不但达到了“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的实用目的, 还增加了装饰性。这更说明当时的人们不光是为了饮茶, 更多的是在“品茶”。

(二) 文人对待陶瓷的态度

由于文人墨客青睐瓷器, 为生产自己满意的瓷器, 另外唐代达官贵族为了显示自己的社会地位也开始挑选质地优美的陶瓷, 据调查, 越窑在唐朝后期开始大量生产“秘色瓷”, 这是一种专门用来进贡的瓷器, 这种瓷器的大量出现显示了当时贵族阶级对陶瓷的喜爱程度, 同时也为宋代官窑系统的观赏瓷的繁荣奠定了基础。随着人们欣赏水平的提高吸引了很多文人工匠, 他们大都以工匠的身份参与到陶瓷的生产中, 并在陶瓷上题诗作画, 提高瓷器的品味来吸引更多的爱好者。

(三) 茶文化与文人对唐代陶瓷的影响

由于唐代陶瓷在造型与装饰上面都处理的非常好, 加上唐代陶瓷的主题通常为具有生活的主旨, 使得唐朝陶瓷的造型装饰都非常得体, 风格也非常明朗。造型简沽, 线型流畅、灵巧, 如有一陶瓷茶具, 这件茶具的外表是用玉青釉作底色的, 表面上绘有梅、兰、竹、菊的画面, 从这件作品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另外, 茶具设计时, 还可注重运用不同材质进行配套设计。具体表现在:动物装饰题材的陶瓷渐渐被以线为主的卷草、莲花、牡丹等生活气息浓厚的植物纹饰所替代;器型也由汉魏的仿动物器型渐渐转向仿植物器型, 制成瓜形、花形。

四、总结

瓷器作为日常生活器皿与时代和社会的外来风气密切相关。唐代饮茶之风的盛行, 促进了茶具的发展。唐代的陆上与海上的对外贸易的发展也促进了瓷器的发展, 当时出口商品中的瓷器大量随之销往国外。为适应外销的需要, 以及西亚文化的影响, 瓷器的造型、纹饰也吸取了一些外来的因素。

弘扬民族文化 绽放古诗奇葩 篇2

关键词:文化情操;文化底蕴;诗情画意;书香氛围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优秀文化熔铸的瑰宝,是中国人心中的雕塑,魅力无穷。欣赏古诗词,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文化情操;品味古诗词,有利于深化学生的文化内涵;创作古诗词,更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

一、激发兴趣,确立主题

为了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彰显学校特色,我校确立了“咏诵千古名诗,弘扬民族文化”的主题活动。围绕这一主题,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教师在探索中不断成长,学生在活动中不断提高。如今,走进我们的校园,到处洋溢着书香诗韵,浓郁的诗词文化扑面而来,我们的学生就在这种氛围中感受着古诗词的博大高雅,大大提升了学生的精神文化品位。

二、诗情画意,积累底蕴

我班学生,在低年级时主要以背诗为主。我们本着学生特点,从课标中选出必背篇目,采用教师讲解、学生背诵的方法,基本上都能达到熟读成诵;课外可以拓展,并用“古诗大王”评比,激发学生兴趣,学生非常踊跃,课间随处可见他们背诵的情景,二年级的学生能一次背诵178首,大大超出了我的想象,也让我看到了这项活动的前景是乐观的。

到了中年级,在学生背诵感悟的基础上,我开始尝试让学生画诗。既可临摹,又可根据古诗文自由创作,学生在画诗过程中,能更好地品味诗词,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又让我领悟到诗词对学生的深远影响。

三、诗词新作,小荷初绽

学生通过背诗、画诗的环节,积累了大量的诗词名句。他们随时会用诗词名句表达心情,抒发感慨。到了高年级,我又大胆推出“作诗”。

开始仿写时不做具体要求,让学生自由发挥,当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我们开始情景作诗,鼓励学生把所见、所感用诗表达出来。如,学了《百合花》一文,我班崔珊珊同学写了一首《百合花》“众人皆赞百合好,洁白无瑕多奇妙。百年好合为花语,旷也永恒高情操。”学了《咏柳》,我班李梅也仿写了一首“青青柳树碧如玉,萬条垂枝飘丝絮。不知嫩叶谁裁出,恰似春风剪新绿。”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优秀作品屡见不鲜。学生的创作能力,令我赞叹;他们的想象力,令我折服。

四、娱乐互动,情趣双盈

如果说“作诗”为学生插上了一双理想的翅膀,那么“悦诗”则把学生带进了娱乐的空间。我受学生跳皮筋的启发,精心编排了一套竹竿舞。舞蹈节奏鲜明,动作优美,诗词朗朗上口。学生诵着诗词跳起竹竿舞,既提高了学习诗词的兴趣,又做到了人、诗、舞的高度合一,真是妙不可言,美不胜收。难怪我班董子娇和诗一首《竹竿舞》“纵横交错棋盘线,六竹四人跳中间。编新重导奇花样,心飞意扬不用掩。”悦诗把我校的诗词活动推向了高潮。

这项活动,给学生搭建了展示艺术天赋的平台,让学生体验了愉悦的文化生活和快乐人生,同时也为学校营造了文化书香氛围,创设了绿色和谐的育人环境。让民族文化永驻校园,让诗词艺术在学生心中绽放奇葩!

保护民族文化奇葩 篇3

一、摒弃功利,以放松自在的心态感知乡土资源

美术教学以感知美、欣赏美和创造美为教学的核心目标。美术的灵魂在于对社会生活中美的捕捉与创造。因此,美术教学在结合乡土文化时,应该摒弃功利主义思想的侵袭,切不可在等到需要运用乡土资源时,才带着学生进行乡土资源的参观。一旦如此,学生就自然地背负着压力,而在参观感受的过程中就难以以自然轻松的状态感受乡土资源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美感情愫。作为美术教师应该秉承着对美的赏析,在教学日常之余通过多种途径,带领学生进行乡土资源的开掘与感受。这种方式可谓多种多样,既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中的图片与视频进行赏析,有条件的还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同时也可以通过讲解员的讲述以及文字说明的方式给予学生充足的资源补充,让学生感受乡土的独有文化。

我们溧阳隶属于文化古城,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古迹和乡土资源非常丰富:蔡邕读书台遗址、太虚观遗址、古林禅寺等都是值得开掘的美术教学资源。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放松心态,走进这些人文古迹,进行自主性地赏析和感知,促进学生整体感知能力的提升。

二、发挥优势,以美术专业的视角运用乡土资源

在具有传统历史价值的乡土资源中,建筑资源无疑是重要的美术资源。古典建筑不仅仅是当地历史文化传承的见证,更重要的是这些建筑本身就是美术范畴的重要内容。紧扣这些建筑资源进行美术教学,不仅能为学生鉴赏古代美术文化提供宝贵的教学资源,还能让学生在欣赏美、鉴赏美的过程提升学生对地方历史文化的体验能力。

以溧阳蔡文姬故居为例,其整个建筑雕梁画栋,古色古香,具有鲜明的古代建筑的艺术风范。即便在今天看来,也是具有较强艺术价值的建筑代表作。而在教学中,教师事前可以将这些建筑拍成图片,通过自主制作形成幻灯片播放给学生。图片拍摄的方法有着其自身独到的优势。学生在实地参观考察过程中,出于对安全因素的考量,只能从固有的视角进行观察,这就严重窄化了对古建筑观察的角度。而视频和图片资源,教师则可以从不同的视角进行拍摄,让学生能够轻松而全方位地感知古典建筑。

当然,对于一些需要近距离观察的内容,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从而以美术专业的视角进行鉴赏。通过这种活动让学生提升美术的综合素养,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乡土特有的艺术魅力。

三、扣准联系,以点拨引导的角色整合乡土资源

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一直呼吁教师角色的转变,其中最为突出的一点就是教师不再是教材的使用者和遵守者。为了契合不断发展的社会文化资源,教师更应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而小学美术这门学科呈现出强烈的开放姿态,能够融入到范畴中的资源非常丰富。这就要求教师要能够从学校以及学生现实生活所处的资源中进行选择,要充分结合学生接受能力和地域实际进行考量,从而在相应教学目标的支撑下通过遴选、整理以及串联形成一系列的教学内容。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和利用各种素材,挑选出较为适切的教学内容。例如,在我们溧阳大溪水库中,建设了有名的大溪滨水休闲区,其中既有愚公岛、鸟岛等人文自然景观,也有赛龙舟以及现代水上运用项目,经常在此地举行各种龙舟和水上项目的比赛。因此,这对于学生而言就是非常可贵的乡土文化资源。笔者在带领学校美术兴趣小组时,就曾带领学生到实地对赛龙舟进行了一次现场体验。在学生观看的整个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不仅仅要将自己定位于一个观众,更要定位于一个专业美术从业者。从而借助这种难得的有趣资源,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和自身的观察能力,形成学生以美术的方式表达自己体验和感受的习惯意识。

其实,在溧阳像这种可供美术教学使用的资源还很多。例如,诗话长廊、琴湖公园、古琴博物馆、虎鹤公园、半月亭……只要教师善于观察、善于运用,找准与小学美术链接的对接点,从而使得这些可贵的教学资源为小学美术教学服务,为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奠基。

中华大地上的文化奇葩 篇4

中国地大物博,广袤的大地不但孕育出了丰裕的物质,更孕育出了璀璨的文化。不同的地域更有着各色的风情与韵味,更有着独具地域特色的文化与艺术。

请以“_______的韵味”为题,写一篇独具地域特色的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角度自选;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

写作指导

这类作文旨在让学生关注文化,关注地域文化,关注家乡文化。对生养自己的土地,对滋长传统文化艺术的土地产生一种来自生命本源的热爱。

选材很重要。首先,可以从大处着眼,选择独具特色的地域。在写作中突出其特色。厚重的北京,神秘的西藏,美丽而悠闲的丽江,传奇的敦煌,火辣的重庆……都可以成为笔下的材料。

比如选北京,可选择最具代表性的意象进行分写,着重突出其京味,或凸显一种文化意义。当然,也可直接抓住你认为能彰显北京特色的意象,以小见大地进行写作,具体而又独具韵味。很多名家都采用过这样的写法。例如,王安忆《长恨歌》里的上海弄堂,汪曾祺笔下展示北京人风俗风情的《胡同文化》,萧乾儿时记忆中的北京的《吆喝》……都是当地风俗典型的代言。

其次,亦可直接选择独具地域色彩的文化艺术。比如,那篇著名的《流浪的二胡》,表面是在写二胡的艺术,实际是通过二胡写江南,写江南的人,写中国人的韧性。可选的还有昆曲、秦腔、马头琴、纸鸢等等物质或非物质文化遗产。

所以说。对于这种文章,好的选材就是成功的一半。

在写法上,最好采取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借物抒情的艺术手法,多运用环境的渲染与烘托。以前与以后的对比,此物与他物的对比,最能够将这类文化昧的文章写得深,写得美。同时,可先写出写作对象的外在特点,这样可以彰显文采;然后写出写作对象的内在品格或意蕴,这样可以展示深度。

结构上,并列式、层递式、文句穿插式等方式可使文章脉络清楚,结构一目了然。

虽然文无定法,但好的文章还是有技法可循。所以,小到修辞的运用,大到写作手法的运用,都可以使你的文章情更真,理更深。

中国的文化是一杯浊酒,沉淀着中国人世世代代的美好与厚重。写这类文章,希望同学们能以心灵去写作,用文章彰显心灵。

例文范本

重庆的韵味

一考生

“烟火参差家百万,波涛上下浪三千。”当夜空已恢复它的沉寂与暗沉,重庆。这座美丽的城市,如一颗明珠,散发着它独特的韵味。

重庆的山是一种青翠的韵味,它们连绵不断,高大雄伟。苍翠的身段愈是高健美丽愈是令人回味不尽,愈有一种来自巴蔓子的与生俱来的生命呐喊。

重庆的水是一种悠扬的韵味,它们奔腾缠绵,带着土地的黄色和万山的翠玉汹涌澎湃。愈是环绕千转,愈是刚强硬朗;愈不柔软、安静,愈是带着白虎巴人烈火一样的性子。

这样的山、这样的水所浸泡出的重庆女子亦有一种说不出的韵味。她们带着女子的温柔与男子的开朗,带着巴女唱竹的放肆与活泼,带着如重庆山水一样自由的性子和美丽。

柔媚的江南若是一杯泡不开的热茶,沉沉浮浮,郁郁落落:那温山婉水下的江南女子就是莲花,柔弱而娇小。绚丽的上海若是一壶七彩的花草茶,五色缤纷。香味诱人:那华灯高楼中穿梭的女子就是玫瑰,妩媚自持。纤美艳丽。动感的重庆若是一缸烈酒。火热甘辣,欲醉不能:那重庆的女子就是成片的芸香,璀璨金黄,开朗美丽。几百年来。用她们的泪与笑,苦与乐,锻造了一个如她们一样的重庆。“不愁日暮还家错,记得芭蕉出槿篱。”重庆女子用坚强和聪慧,示人以婀娜轻巧的重庆形象。

重庆的声音是动听的旋律,是那支轻灵的歌。它将十年重庆的成长化作寂寥的声音,带着重庆的豪放与大气。十年,足以树木;十年,亦能成人。但它却用十年谱出了一个新重庆,唱出了一个新未来。每成长一次,便要在天空画一道彩虹,而就在重庆画上第十道彩虹之际。我已无法按捺内心的激荡和感动。家乡已在成长中充满韵味,扣人心扉。

这里的山水城雾,灯火花树,无不有自己的味道,都是重庆的韵味。

内容:重庆很抽象。但重庆的风物却不抽象。作者写山,写水,写人,写性情,将重庆的“名片”尽收文中,可以说是既得重庆特色之精髓,又具体而言之有物。此篇文章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熟悉却又与众不同的重庆。倒数第二段说重庆直辖十年的变化因缺材料而略显空洞。得13分(满分15分)。

结构:用典雅的诗句开头,渲染了一种宁静美好的氛围。随后,用并列结构,将山、水、人并列,思路清晰。详写人及人的性情,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其中又用江南的女子与重庆的女子进行对比,巧妙而特征尽显。结尾与现实相接,升华自然,极有力度。得15分(满分15分)。

语言:语言富有情感。感染力极强。婉约中带有豪气。恰如重庆的味道。得15分(满分15分)。

老爸茶:海南茶文化的“奇葩” 篇5

“老爸茶”是海南一道独特的风景,是地地道道的平民佳饮、平民茶店。在中华民族远流长的茶文化中,海南的“老爸茶”无异于一朵与众不同的“奇葩”,海南文化的一个亮点。

老爸茶风靡全岛

曾有人总结:“海南女人在地里,海南男人在茶里”,也有人总结:“海南女人以能让自己的男人每天能喝茶为荣”。由此可见,海南人,尤其是海南男人,总是离不开“茶”的。

在海南,用“风靡全岛”来形容茶店的影响力似乎一点都不过分,不管是在都市海口、还是在乡村小镇都能看到茶店。“吃茶不?”成为许多海南本地人特别是中老年人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而在海口,这种平民味十足、消费低、毫无拘束的茶店被称为“老爸茶”。

老爸茶店是一种档次不高的茶庄,常设于老城区小街巷中,没有什么装修,临街一间铺面,排个十张八张桌凳,它没空调、没有软皮椅子、没有装修讲究、幽雅的环境。只有电扇,有能靠背的塑料椅子,不设门槛,是一个仅能遮风挡雨的地方。这里有各种各样的茶水和小吃:红茶、咖啡、牛奶、绿茶、菊花、茉莉花茶、绿豆汤、粽子、西式糕点。甜的、咸的应有尽有,品种繁多,很受茶客的欢迎。在这里。茶客们常常是边喝茶,边吃小吃,小吃品种多种多样,是吃小吃的最佳去处。

茶客往往是住在附近的闲情的中老年人,也有偶尔路过的,大多数彼此互相认识,不必预先预约,街头巷尾相逢,“走,吃茶去。”一句话,便往茶店里钻。茶店中,往往人头攒动,烟气缭绕,声浪汹汹。服务员来回穿堂,忙个不停,给这个添茶水,为那个端小吃。不过,总是热情周到。即便是茶客就点一壶茶几毛钱的,从清早一直泡到下午黄昏后。依然是服务周到,实实在在,没有人对你下逐客令的。

茶客们在茶店里,悠悠闲闲,一边喝着茶,一边吃着小吃。看报纸,或说着古今中外闲情逸事,谈天说地。老爸们爱谈论时事,说世道变化,某某官贪污被抓,某某老板胡作非为……说到激动时。喜怒形于色,或是拍案惊奇都无妨。说得口干舌燥时,喝口茶再说,或是悠悠地吸一口卷烟,吃一两块小吃,又继续说下去;老妈子们却是一手摇着蒲扇,东家长西家短,谁家的媳妇孝顺,谁家的儿子发财。谁家的孙子乖巧,尽是鸡毛蒜皮地扯着……不管如何,他们总是其乐融融,和和气气,悠悠闲闲。

老爸茶店门庭若市

二十世纪初期,海口拆城扩街,将原来的五六米宽的石板路扩建为汽车街道,并将原来的四五条路扩建到30多条,并建立起市政厅,而当时为了进行市政建设。政府吸引华侨资本回乡投资,从南洋各国回来的华侨陆续在中山路、长堤路、得胜沙等建起了骑楼,这一区域的商贸业也急速地发展起来,当时全市商店迅速发展到600多家,贸易总额达到一年数百万元,而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华侨资本对海口近代城市的形成起了最为关键的作用。

华侨不仅带回了资本,也将他们在东南亚一带养成的生活习惯带了回来。在热闹的骑楼街道边,自然少不了供给商家和住户休憩的地方,一些西式的茶店开始出现,而其经营者多为华侨的亲属,这些店的地点多设在中山路、得胜沙、博爱路一带。这种西式茶店就是老爸茶店的最早形式,那时候,茶店里供应各种各样茶水和小吃。以及海南地道的小吃,很受客人的欢迎。而就是在这段时间,这种为许多大众所接受的喝茶方式开始慢慢地被海口人称为“老爸茶”。“老爸”在海口话里是指中老年人,也有人说其实“老爸茶”应该写为“老霸茶”,因为海口话里,老爸是指爸爸,而“老霸”则指爷爷一辈,“老霸茶”更为贴切,但后来可能人们更多地接受了“老爸茶”的说法。

1989年海南建省后,许多高级茶庄如雨后春笋般拨地而起,各色各样的茶庄、茶艺馆。内设空调、包厢、电视、VCD,还有各种各样的小吃茶水。品种多样化,乌龙茶、碧螺春、铁观音、苦丁……少则几十元,多则几百上千元,是个上了档次的地方,消费相当高,一般老百姓难以负担。渐渐的,这些高级茶庄、茶艺馆生意冷落。只有老爸茶生意依然是门庭若市。

老爸茶里的茶客。既有富商高官,也有平民百姓,五花八门,茶店的服务不分贵贱一律笑脸相迎。你可以要上一壶或一杯茶。从早上一直坐到下午黄昏,或者几位朋友围桌而坐,拉开话匣。海阔天空,谈天说地;或者你独占一桌。看看街道的人来人往,偶尔看到路上有相识的人走过,不免话出口,进来品杯茶吧。不必先前预约,或者街头小巷相逢,一句话“我们一起喝茶去吧”,便往茶店里钻。茶店里的服务员总是忙个不停,来回的在堂中穿梭,给这个添添茶水。为那个端端小吃。总是热情周到。即使茶客点了一杯几毛钱的茶水,从清早一直泡到黄昏,服务员依然是热气服务,实实在在,没有人对你下逐客令。也许正因为老爸茶的那份自由自在吸引人着人们,所以才使茶店的生意如此地红火。

100多年过去了,时间好像似乎已经在老爸茶店里凝固了。茶店的经营方式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店堂的陈设,还是相同的简陋;供应的茶点,仍然是人们熟悉的口味。也许正是因为这些特色,老爸茶成为了海南最具有生命力的老百姓消费得起的大众茶馆,深受人们的青睐。

休闲、热闹、包容——老爸茶外的世界

研究海南文化的学者认为,海南老爸茶是“海南式休闲”的一种文化体现,蕴含着闲适、随意、平和、安逸的心态和生存状态,浓淡相宜地勾勒出热带海岛普通市民的生活特点。

上一篇:乡镇政府依法行政下一篇:农业企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