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传统音乐

2024-07-04

地方传统音乐(精选十篇)

地方传统音乐 篇1

随着全球性的产业结构调整, 第三产业, 尤其是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日益凸现。如何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我国目前遇到的主要问题之一。通常人们习惯于将文化产业分为文化艺术业、新闻出版业、广播影视业、文化 ( 文物 ) 旅游业、体育业等门类。地方传统音乐文化属文化产业中的文化艺术业范畴, 是文化产业的重要构成部分, 提升地方传统音乐品牌价值, 能够有效的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对文化产业的改革起到推动作用。

二、张家口地方传统音乐发展现状

张家口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 在漫长的岁月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音乐, 如二人台、口梆子、蔚县秧歌、戳古董、张北大鼓等。在政府的支持下, 其中的一些音乐形式已经发展的初具规模, 形成了文化品牌。例如二人台与口梆子。

二人台已入选全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具有专业演出团体康保、张北二人台剧团等, 以及许多民间小型演出团体。在保护与传承方面, 康保县政府开展“二人台”普查工作, 梳理康保“二人台”的发展历史, 代表人物及经典曲目, 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资料档案库。同时, 对已有的“二人台”曲目和牌子曲进行重点保护。在创新发展方面, 创新剧目《父子争权》, 二人台风格器乐曲《古道乡音》分别获2001年、2013年文化部群众艺术最高奖“群星奖”金奖。在传播方面张家口电视台品牌电视栏目“戏迷俱乐部”以二人台为专题, 多次录制专场, 反复播出。尚义县二人台艺术团吕峰带领他的团队先后参加了央视《非常6+1》、《星光大道》等栏目节目的录制, 在全国播出, 吕峰还在电影《骆驼旦》中担纲男一号, 扮演一位二人台艺人。康保的梁增斌在辽宁电视台与目前国内最红的艺人郭德刚同台献艺, 展示二人台的风采。在电视剧《大境门》中, 剧中充满张家口地方音乐元素的音乐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特别是张北县的老艺人霍占海配唱的片尾曲, 把东路二人台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让数亿全国电视观众和网民领略了二人台的魅力。风情张家口·大型音舞诗画《大好河山》中的音乐是著名作曲家卞留念充分利用二人台、四块瓦等, 合理“嫁接”, 提升了二人台的品质。在人才培养方面2009年9月, 张家口市艺术团与呼和浩特市民族艺校达成定向培养协议, 选拔50名张家口籍十三四岁孩子, 成立了张家口二人台艺术明星班, 在呼市民族艺校学习。

口梆子入选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正在申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张家口市口梆子艺术剧院是专业从事口梆子艺术表演的大型演艺集团。剧院的演员阵容非常强大, 即有以牛学祯为代表的在冀晋蒙享有盛誉的老艺术家;也具有多次在全国及省、市戏曲汇演中获得大奖的常惠卿、董丽萍、张文河等一批中青年演员, 而青年演员李萍更是获得过全国“文华表演奖”和“梅花奖”;在保护与传承方面, 《白蛇传》、《杨门女将》、《薛刚反唐》、《宝莲灯》等传统戏目目前还活跃在舞台上, 在创新方面有《程婴救孤》、《狸猫换太子》、《清风亭》等新编历史故事剧;有《土炕上的女人》、《特殊婚礼》、《借钱》、《还钱》等现代戏。剧院创作演出的《龙城二娇》、《太阿剑》、《梳妆楼》、《天漠滩》、《天使情怀》等剧目分别获得国家文华新剧目奖、中国人口文化奖、河北省“五个一”工程奖和文艺振兴奖、省政府精品剧目奖、省戏剧节剧目一等奖和省戏剧百花奖优秀剧目奖等多项大奖。在传播方面, 先后5次进京演出, 张家口电视台“戏迷俱乐部”栏目多次录制口梆子专场。在人才培养方面建立张家口市口梆子艺术教育基地。

虽然二人台与口梆子是张家口比较成功的音乐文化产业, 但是这两种艺术形式也面临着听众老龄化, 传播区域小, 品牌影响力、竞争力弱的状况, 同时, 张家口还有许多地方传统音乐亟待保护、传承与发展, 挖掘地方音乐品牌的发展潜力, 提升其品牌竞争力, 是保护与传承、带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需求!

三、提升地方传统音乐品牌竞争力的基本策略

树立品牌是一种长期的投资, 在现在社会激烈的竞争中, 这一点尤为重要。因为只有树立了品牌, 才会更加的注重生产与销售的各个环节。要想做一个强大的企业就必须有一个有影响力的品牌, 这是是需要一步一步建立的, 是需要进行一定的管理的。所以, 要想打造一个地方传统音乐品牌, 弘扬和发展地方音乐, 并且带动当地的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发展以及当地的经济的发展, 就必须做好规划, 使品牌塑造得到重视。

(一) 对现有的地方传统音乐进行保护和开发

挖掘地方特色的音乐品牌, 就要从地方传统的音乐入手, 只有继承和发扬传统的音乐, 才能打造一个独特的品牌。而如何建立一个地方差异音乐品牌, 就要做到以下四点:第一点是地方政府要对此引起重视, 发展当地科技, 挖掘和吸收大量的人才, 人才是发展的基础, 只有一定的人才保障才能为品牌奠定基础, 同时政府要制定一套可实施的方案, 对当地传统的音乐进行大力的保护和宣传, 对一些还未消失的进行补救;第二点是要有一定的传承人, 一件事物要想一代一代的永永远远的传承下去就必须一起要有一定的传承人, 只有这样才不会使传统音乐消失, 而现有的传承人一定要对其进行保护, 以免他的音乐不能在流传下去。地方传统音乐一般都比较缺乏先进的科技, 所以都是面授口教, 一旦在传承人将要离开人世的时候还没有传承给下一代人, 那这样的音乐就可能再也不会流传在世界上了, 正如北京的民歌一样, 它现在就面临着伴随着上一代民歌艺术家的离世而离开我们的生活, 所以在这一方面政府要加强重视的程度, 加强资金与技术的支持, 让传承人多收一些弟子, 政府要加大宣传的力度让喜欢并对此抱有极大的学习心的人能够来到这里进行学习, 只有这样才能为传承人创造一个得以生存的环境, 从而得以继承和发展地方传统音乐;第三点是要组织一定的社会团体。地方传统音乐与民族化的音乐不同, 地方传统音乐不一定是在全国都吃得开, 这就需要为地方传统音乐组织一定的团体, 这样让传承人能够得到重视, 能够有一定的组织, 我国可以在不同的地方建立一些专门的管理地方传统音乐的发展的部门, 这样可以更好地为传统音乐的发展做出贡献, 可以把较为分散的传承人聚集在一起, 这样使他们加强交流, 更好地促进地方传统音乐的发展, 不仅如此, 政府还可以为地方传统音乐建立一个专门的小广场, 是这些传承人在一定的时间内进行表演, 这样更容易促进传统音乐的发展;第四点是大量的培养人才, 发展是以人才为基础的, 地方传统音乐要想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 这是一条必不可少的发展之路。

(二) 把地方传统音乐品牌摆在地方文化发展的首位

现在, 随着人们精神文明的不断提高, 许多地区都把传统音乐的发展放在地方文化发展的首要位置。而地方要想把自己的传统音乐发展起来, 就必须对其进行一定的检验, 把那些影响力较大的音乐包装成品牌, 这样才能促进地方传统音乐的发展。其实地方传统音乐的发展甙类的经济收益是不容忽视的, 文化是看不见的金钱。从以前次成功的例子中我们不难看出, 音乐味不同地区的经济带了了相当大的收益和知名度, 因此, 地方一定要把那些具有地方特色的、与众不同的传统音乐挖掘出来, 形成一种产业, 打开发展的大门, 把发展地方传统音乐品牌摆在地方文化发展的首要位置。

(三) 加大资金投入

政府要对发展地方传统音乐这一板块重视起来, 加强财政在这一方面的资金投入, 挖掘和发展地方地方传统音乐, 并且创造一定的品牌。不仅仅真股份要加强在这一方面的资金投入, 还要鼓励企业和信贷资金的投入, 拓展地方传统音乐的发展空间, 使地方传统音乐具有更大的影响力, 从而一些社会大众对其支持, 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地方传统音乐品牌发建设与发展。同时, 还要为地方传统音乐的可持续发展铺好道路, 使地方传统音乐团体多进行义演, 这样才能促进社会各界的资金支持, 不仅如此, 还要建立地方传统音乐发展基金会, 这样才能源源不断的为地方传统音乐的发展带来一定的资金支持, 促进地方传统音乐更好、更健康的发展。

(四) 建立发展机制, 促进地方传统音乐品牌化

根据各个地方传统音乐发展的不同现状, 建立一个有市场为主导, 政府的适当干预为辅助手段的地方传统音乐发展机制, 只有以市场为主要的发展依据, 才能使各种各样的资源得到合理的分配, 同时, 一定要发展不同的同时音乐产业, 这样才能促进各个不同地方的传统音乐相互交流, 共同发展。

(五) 组建优秀销售团队

每一个事物的发展都需要营销, 地方传统音乐品牌亦是如此, 虽然营销是事物发展的最后一部分, 但是其重要性要我们不容小觑, 只有营销的成功才能使品牌更好地发展下去, 否则就会失败。所以, 组建优秀的销售团队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 要有组织力和战斗力。

(六) 加强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社会不断地发展, 新科技层出不穷, 地方传统音乐的发展也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 只有把科技与传统音乐结合在一起, 才会使传统音乐散发出时代的光芒。运用科学技术为地方传统音乐的发展奠定一个较为坚实的基础, 凭借网络技术的发展, 建立一定的网络平台, 使我国地方传统音乐的发展也不断前进。

摘要:地方传统音乐文化属文化产业中的文化艺术业范畴, 是文化产业的重要构成部分, 提升地方传统音乐品牌价值, 能够有效的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对文化产业的改革起到推动作用。本文探讨了地方传统音乐品牌的发展对于深化产业文化改革的重要性, 分析了张家口地方传统音乐发展现状, 提出了提升地方传统音乐品牌竞争力的基本策略。

关键词:张家口,文化产业改革,音乐,品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汪璐.网上音乐品牌营销战略分析[J].知识经济, 2010 (3) .

[2]杨琛.论当今中国流行音乐的“传统化”趋势[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0 (1) .

[3]刘莹.关于河北省民间音乐产业化发展的思考[J].河北学刊, 2013 (4) .

地方传统村落保护规划探析 篇2

——以秀山县田家沟村寨为例

齐立(工程师、注册规划师)

摘 要:传统村落是我国数千年农耕文化的结晶,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当前传统村落的发展与保护矛盾日益突出,其传统风貌与文化特征面临各类形态的同化和威胁。本文以秀山县田家沟村寨保护规划为例探讨了如何使地方传统村落保持持续的生命力,在保护传承历史地域文化的基础上,融入现代文明,弘扬本土精神。

关键词:田家沟 传统村落 历史传承 保护发展

引言

传统村落是我国数千年农耕文化的结晶,承载着不同历史时期的信息和历史演变的密码,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保护传统村落就是保护各种历史信息的真实遗存,其意义不仅在于对文化遗产的抢救,更在于对地域文化的传承和现代文明的持续建设。我国有相当部分历史悠久但未列为各级历史文化村(镇)的村落,保存有相对完好的空间格局,并较为完整地保留着传统民居、田园等人文自然信息,形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特色的地方传统村落,秀山县岩院村田家沟就是具有代表性的地方传统村落之一。这些地方传统村落与各级历史文化村(镇)一起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的乡土历史文化。

1区位与概况

1.1区位

田家沟位于秀山县东北角的海洋乡岩院村的山谷盆地,所在区域偏远,距乡政府所在地12公里,距县城68公里。

1.2概况

1.2.1村寨格局

岩院村村域范围10平方公里。村域可分为生活区和生产区两大区域。生活区是指位于村域内各个组团式的村寨聚居区,其中的田家沟就是最重要的村落所在。生产区是村域内除生活区以外的区域,以山林、梯田、河流等自然生态景观为主,有少量零星居民点,散布于山林之中。

1.2.2自然环境

田家沟自然资源独特,生态优良、山川秀丽。俯瞰全村犹如“仙人撒网”。田家沟小河贯穿全村,曲折蜿蜒,是全寨的动脉,孕育着全村的生命。这里青山绿水,如诗如画,村寨与周围自然景色融为一体,浑然天成,魅力非凡。

1.2.3人文历史

田家沟自清朝道光年间建村,至今已有约200年历史。村落内人文景观盛多,土家吊脚楼群在全县内绝无仅有,连片的古式岩院坝、干溪河石拱桥、合葬墓、严氏墓、梁氏祖坟等都具有较高的文化研究价值。村落里的家族创业始祖传说、兴盛式微的记载、族规遗训等均口口相传保留至今。

图1 秀山县在重庆市位置 图2田家沟在秀山县位置

2特色与价值

2.1.1生态景观价值极高的世外桃源

田家沟历史较悠久,遗存的村落保持着依山而建,顺应自然,山环水绕的格局。隔河眺望,田家沟掩映在大山中的一片田园树林里,自由散落的民居院落依山旁水而建,一幢幢纯木建造的传统民居房屋,古朴而美丽。原生态的山水环境加上淳朴的田园风光犹如世外桃源,生态景观价值极高。

图3 山环水绕的世外桃源

2.1.2传统民居建筑的活标本

村寨内的民居建筑具有典型的土家特色,是一处携带丰富历史信息、建筑质量较高、还侥幸保存着建筑多样性和建筑系统的完整性的聚落。建筑以一字形三开间的座子屋为基本模式,正屋两边建厢房,在此基础上又有若干变化,若一侧端间伸出,变为厢房,则平面变成L型;若厢房前檐呈阁楼式上翘,楼盘外不落脚,悬在二楼,则称为走马转角楼,俗称吊脚楼。座子屋两侧山墙,还可以加偏厦。绕宅外后部及两侧设有明沟排水。全木质房屋结构,分“五柱六”(即房屋两边分别由五根柱头顶住六根瓜桐,其上架中梁,再上为上梁)、“五柱四”和“三柱四”等。特别是清末时期的民居建造尤其古朴典雅,其做工精细、匠心独具、雕龙画柱,拱斗飞檐。窗花为蝴蝶、蝙蝠、龙、凤等艺术形象,配以卷草、祥云图案,形象生动,形态各异。

2.1.3中国乡村农耕文化的缩影

田家沟因为山高路远,几百年来受到外界影响甚少,经济的欠发达保存了传统村落完整的格局,同时也保持了村民们传统农耕的生产方式。民风纯朴,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土家人,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牧歌生活。土家族特有的风俗习惯也随之保存延续下来,头包青帕、女穿大襟衣、足穿千层底、男为对襟衣、逢时过节敬奉祖宗、土家摆手舞、传统花灯二人转、吃“三月三”粑粑、供奉“火星菩萨”胜吉祖等都是数千年传统农耕文化的结晶。

图4 兼具保护和观赏价值的吊脚楼 图5 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山林

图6 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古墓葬 图7 见证村寨人文历史的石拱桥

3现状与问题 3.1.1功能设施

田家沟村寨功能构成单一,缺乏活力,基础设施早已跟不上时代的需求,尤其是卫生条件较差。由于长期身居大山之中交通不便,也完整的保留了传统土家族村寨自给自足的山区农耕生活方式和古老的生产生活设施。

3.1.2村寨建筑

田家沟村寨建筑具有典型的土家特色,大部分传统村寨民居保存较完好,许多民宅已有上百年的历史。由于与外界联系较少经济萧条,村寨内大多数民宅都年久失修,居住条件早已无法满足现代生活的需求,以致部分村民为了改善居住条件,拆旧建新,致使新建筑的无序建设破坏了村寨的传统风貌。村寨的保护与村民的建设矛盾日益突出。

3.1.3道路交通

村寨内道路系统不完善。外部交通可通达性欠佳,缺乏停车设施及错车道;内部交通衔接不畅,断头路较多,路面状况差,村民出行很不方便。

3.1.4景观环境

村寨内的民宅结合周围的地形地貌与田园菜地形成特有的绿化小环境。宅前院落皆为开敞式,多以菜园与晒坝组合,宅后及两侧多为竹林环绕。村落自然景观较好,村貌略显杂乱,环境卫生状况较差。

4保护与发展

4.1.1保护分区与规划措施

在村域内依据历史文化遗存的分布情况和类别划定保护范围,并根据不同的保护对象实行分区保护,有针对性地对各分区采取相应的规划保护措施。

(1)核心保护区——为指保护元素最集中的区域范围,重点保护村落的空间形态、水体体系、建筑群体环境、传统建筑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人文景观和民俗风情。严格保护历史形成的村落格局、道路肌理、传统民俗文化,以及构成风貌的各种组成要素。严格控制建设,适当调整用地结构,确需重建、改建、修建的建筑必须对形式、高度、体量、材料、色彩以及尺度、比例进行严格控制管理。

(2)环境保护区——区内的山体、植被、水系和农田是古村落赖以生存的基础,采取严格的封山育林,进行水土保持,限制建设,特别是影响环境的建设项目。

(3)建设控制区——是保护区的主要缓冲地带,可安排基础设施发展需要建设的项目,但需控制建设项目规模,对需新建、改建、扩建的建筑须保持传统风貌,要与传统建筑风格相协调。(4)风貌协调区——指规划区内配套建设和村寨拓展预留的区域,位于核心保护区的东西两端。其目的是为了完善村寨的功能设施,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以持续保护发展村寨。风貌协调区的新建建筑和环境设施必须与老村寨相协调一致,不得破坏老村寨风貌环境的完整性和独特性。

4.1.2保护要素与保护策略

通过梳理村寨内各类自然与人文景观要素,制定保护各要素的策略及建议。

(1)山体:山体是田家沟自然环境风貌的总体轮廓形象,除了必要的地灾防治外,不得开挖。(2)河道:除了必要的局部防灾治理外,不得进行河岸渠化,保持河道原有自然形态。(3)农田:维持原有农田划分格局和作物种植类别,除了必要的田埂维护整治外,不得随意进行农田形态改造。(4)植被:挂牌保护古树、大树和名树,保护原生植被,新种植被不得影响原有植被的景观和生态安全。(5)建筑:实行分级挂牌保护,在维护修缮时应修旧如故,完整保护建筑群落和庭院、晒坝。(6)步道:今本维持原有步道格局,新、改建步道敷设时应采用地方材质,仿造故道形态尺度。(7)桥梁:保护修缮加固现有石拱桥和木桥,不得拆除改造。新建桥梁应与老桥形式协调。(8)墓葬:挂牌保护古墓葬,适当整理墓葬周边环境,不得随意改造、拆除。(9)居民:合理控制外来人口迁入,尽量留住原住民。(10)民俗:游意识地延续地方宗教、节气、服饰等民俗文化和传统生产生活方式。

4.1.3建筑分级保护措施

根据对古建筑的历史、文化、科学价值分析,参考其建设年代、建筑形式特征、建筑保存的价值等因素,需保护的建筑共39幢,规划分为5级保护。其中特级保护建筑15幢,一级保护建筑13幢,二级保护建筑5幢,三级保留保护建筑3幢,四级保护建筑3幢。

(1)特级保护建筑—— 主要为保护完好的濒危待救的重点民居,以修缮为主。在不改变原有的历史风貌的前提下,对建筑物与院落环境进行修缮,对濒危的重点建筑进行恢复性修缮,还原历史风貌。

(2)一级保护建筑——主要为保护完整的濒危待救的一般民居,以整治为主,在不改变原有的历史风貌的前提下,对建筑物与院落环境进行整治,外观维修保存并进行定期维护修缮。内部适当更新改进,增加卫生设计。允许适当更改内部结构(如家庭旅馆)。

(3)二级保护建筑——主要为局部已改变的一般传统建筑,以改善整治为主,保持原有建筑的主体结构风貌,对与历史风貌有冲突的部分采取改善和整治。外观立面进行修整,与传统村落空间协调。内部结构现代化,满足现代生活需要。

(4)三级保护建筑——主要为49年以后建设的非传统民居,数量较少,可安传统形式进行立面改造。内部结构现代化,满足现代生活需要。

(5)四级保护建筑——主要为陋室棚屋,牲畜圈和厕所等质量差,风貌不协调的临时搭建建筑,采取拆除或拆后重建的措施,并与周围建筑风貌相协调。

图8 保护规划总平面图 图9 保护规划分区图

4.1.4打造旅游观光村寨

传统村落的保护不但要保存其完整的历史信息及遗存,还应该最大限度实现其潜在的价值。在可能的情况下赋予传统建筑以新的生命,做到保护开发与利用相结合。因此,项目组对田家沟未来的定位是将其建设成为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保存完好的传统土家族特色村寨,一个集传统农耕文化、传统建筑文化为一体的自然生态观光旅游村寨。

在不破坏村落传统风貌的前提下,规划着重完善村内管理服务、旅游服务及公共卫生设施。为保证村落内环境和村民出行及村落发展的要求,规划合理保留原有路网形态和结构,打通断头路,保证有效联系,增设错车道及停车场,并设置消防通道,完善道路交通系统。在村寨入口打造旅游接待区,作为入口前区承担观光旅游的旅游接待功能。围绕传统村落打造村落生活区、田园休闲区、山地探险区等,并组织开展村落保护观光旅游、田园休闲旅游、山地探险旅游等。

结语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规划,当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在保护传承地域文化、历史遗存的基础上,提高当地村民自发保护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地方传统风貌的意识,增强保护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在传统村落的发展过程中,既要表现出对传统的继承与延续性,又要适应新的生活与生产方式,保护与更新并重,传承与创新并举,只有这样才能使地方传统村落保持持续的生命力,才能保证在营造新时代新村落时传承地域文化,建设现代文明,弘扬本土精神。

参考文献:

[1]黄莉芸.特色古村落的保护规划探析.建筑与环境,2008(4).

地方传统建筑文化创新 篇3

关键词:小学美术 传统建筑文化 教学探究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校园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途径,美术课程具有传承文化的科学价值与作用。在美术教学活动中,不仅要重视技能技巧的学习,还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磐安的传统文化从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走来,几经起伏,积淀成为了无可复制的特有文化体系。那如何把磐安地方传统建筑文化资源引入到小学美术“设计·应用”教学领域中?本人浅谈以下几点,与各位同仁共同探讨。

一、充分挖掘地方传统建筑文化资源

1、地方传统建筑文化资源引入小学美术“设计·应用”领域中的重要意义

地方传统建筑文化资源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地方传统建筑文化资源的开发,丰富了美术课程的内容,扩展了美术课程的教学领域,使具有地位的地方传统建筑文化资源在教学中更加充实我们的美术课堂。

2、注重对地方传统建筑文化艺术资源的调查与研究,做好向“设计·应用”领域转化的论证和课例设计

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对地方传统的建筑文化艺术资源进行认真仔细的研究,选择出具有一定艺术性和实用性的资源,有针对性的进行“设计·应用”领域课程资源的开发。

在走访过程中,我们将镜头对准了各姓氏的宗祠:新渥大山下陈氏祠堂、仁川镇校四知堂、双峰宋朝进士牌坊、清朝的节孝牌坊、明清时期的“二十四间”德清堂等古名居、盘峰乡榉溪村孔氏家庙、孔氏祠堂、领口钦赐花厅、玉山古茶场、尖山东里、楼下宅祠堂、双溪蔡氏宗祠、钟英堂等大量古建筑。并对教学资源转化的可行性进行论证和课题、课例的设计,开发出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设计·应用”课程,如:《拐边抹角——盘峰“孔氏家庙”》、《精雕细琢——双溪“蔡氏宗祠”“钟英堂”千功梁》、《吉祥如意——仁川“四知堂”卷草纹》、《“蝠”气临门——岭口“钦赐花厅”蝙蝠纹》、《不拘一“格”——方寸之间的窗格》等课。

二、引领感受地方传统建筑文化资源

教学的实施是课程开发的实践过程,是将磐安丰富的地方传统建筑文化资源引入到小学美术“设计·应用”领域教学的终极目标。我们要通过教学让学生充分地了解和认识地方传统建筑文化资源的特点,了解地方传统建筑文化资源的精神内涵。使学生的艺术修养和人为修养得以提高,这就需要教师通过正确的方法引导学生能够走进地方传统建筑文化资源中,去认识、去发现、去感悟地方传统建筑文化资源的艺术精髓,将这一文化精髓运用到现代的艺术设计领域中,让古老的艺术为现代人所应用。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建筑艺术欣赏能力呢?

1、选材

经过课题组的认真研究,我们将地方传统建筑文化资源和现代艺术设计作为培养学生欣赏能力的主要内容。

地方传统建筑艺术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多彩。祠堂除了用来供奉和祭祀祖先,还具有多种用处。祠堂建筑一般都比民宅规模大、质量好,越有权势和财势的家族,他们的祠堂往往越讲究,高大的厅堂、精致的雕饰、上等的用材,成为这个家族光宗耀祖的一种象征了。这些建筑雕塑大都与民间传说有关,内容大都是精神活泼向上、吉祥如意、长命健康、富贵有余、儿孙满堂等,为艺术鉴赏课提供了丰富的教材。我们侧重欣赏了地方传统建筑艺术的纹饰,并将现代艺术设计的鉴赏穿插于其中,如现代灯具、服装、家具等,在对比欣赏中体验传统民间艺术的“百家争鸣”,感悟现代设计艺术的“百花齐放”,来一顿丰盛的视觉大餐!

2、方式

培养学生艺术欣鉴赏的能力可以从下面三种方式进行:

(1)课堂欣赏

课堂欣赏主要以了解与作品的有关知识为主,并把这些知识与作品的形式即构图、色彩、线条、明暗、风格样式等联系起来整体感受和领悟,把这些知识转化为一种审美经验,这是提高欣赏能力的重要部分。

如在《精雕细琢——双溪“蔡氏宗祠”“钟英堂”千功梁》一课的教学中,我们把通过观察、欣赏、讨论、操作和绘画等手段(图1),了解古建筑中横梁的基本知识和特点,掌握其图形装饰的一般规律,知道纹样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运用作为本课教学的目标。

(2)专题欣赏

即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展览,组织学生参加校、县、市举办的少儿书展、美术展、手工展或参加一些名家举办的画展,让学生享受这些有浓郁艺术氛围且较高层次的展览,在现有的艺术创作作品中寻找与地方传统建筑艺术的契合点,以熏陶感染学生(图2)。

(3)户外欣赏

带学生外出采风、写生或游玩,让学生领略古名居浓郁的人文风情和大自然优美的风光,在欣赏之余以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操,开阔学生的视野,且能体验生活。

三、实践创新地方传统建筑文化资源

对于曾经被历史遗忘的地方传统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则需要通过创作实践活动来实现。让学生在教学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在学习体验变现的方法和技巧后,再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知,融入自己的审美体验,创作出具有新意的艺术作品。这是一个对地方传统民间艺术进行传承和再创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提高对地方传统文化的兴趣,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崇尚文明,珍视优秀的民族、民间美术与文化遗产,增强民族自豪感,养成尊重世界文化多元的态度。

课例精彩回放一

优秀的地方传统建筑文化需要教师巧妙的引导学生细心的体会。在《拐边抹角——盘峰“孔氏家庙”边角纹》一课中,我非常重视地方文化的传承,通过故事图片等方式让学生感受身边的精彩。并且让学生试着用对称剪纸的方法设计表现边角纹,是一堂“朴素中流淌着美丽,简单中演绎着精彩”的课(图3)。

课例精彩回放二

美术教学要创设一定的文化情境,增加文化含量,使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加深艺术对社会作用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涵养人文精神。在《吉祥如意——仁川“四知堂”卷草纹》一课中,让学生通过观察、欣赏、讨论、操作和绘画等手段,了解古建筑中卷草纹样的基本知识和特点,掌握其图形装饰的一般规律,知道卷草纹样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运用。会运用以前学过的点、线、面等装饰方法和夸张、变形、省略等变化方法,来对卷草纹样进行设计(图4)。

通过对地方传统建筑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实践,我们深刻地认识到,自然、社会、生活中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教材。充分利用农村自然教育资源,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围墙、融入社会,放眼农村广阔天地,挖掘农村特有的资源,引导学生在农村这片广阔的天地中发现美、寻找美、表现美。

参考文献:

[1]《少儿美术》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2]《美术新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磐安县志》 方志出版社

地方传统音乐 篇4

近年来,对于戏曲音乐的发展问题,众口不一,有的人认为戏曲音乐单调乏味.尖锐刺耳,与当代青年人的审美情趣格格不入,认为是“老古董”、“夕阳艺术”。而这些态度,也与我记忆深处的戏曲音乐吻合。持这些论断的人都举出了一个相同的原因,即戏曲音乐已渐渐失去观众,尤其是青年观众。的确,上述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但这只是事物的一个表象。这一方面反映了观众群体随着世界文化交融和文化多元化引发的审美情趣的变化及转移;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戏曲音乐创作者对观众的需要及审美情趣的把握不够,但这种现象并不能说明戏曲音乐就没有发展空间。从近期在太原举办的第三届全国地方戏优秀剧目(北方片)展演的一些剧目中我听到看到,戏曲音乐,在经历了3 0年改革开放的历程之后,已经不是我记忆中的声音,而是一种传统与现代并举,民族乐器与西方乐器相触,具有特色的一种高雅音乐。

从戏曲音乐发展历程历史来看,它有着非常深刻的内涵和极其独特的个性.这些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所在。但由于时代的发展,有些民间乐种和传统曲目在形式、手法、结构、音响,乃至思想性、表现力等方面,都已经与现代人的意识拉开了距离。人们觉得不满足了.不新鲜了,不过瘾了。那么我们在继承的同时,是否有必要在传统中融入现代意识,在观念上接近主流音乐,来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和要求呢?我认为是非常必要的。3 0余年来,随着戏曲改革的深入,出现了大批新编历史戏、现代戏。这些戏,适应了现代经济基础,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和审美要求。这说明,戏曲这种载歌载舞的艺术形式,是能适应其所生存的社会环境的。

坦白的说,观众对戏曲音乐的接受、喜爱、拒绝都会对戏曲的发展起重要作用。首先我们可以把观众按年龄划分为高、中、低三个年龄段,这三个群体的人对戏曲音乐的选择都有不同的态度。听众也分三种:专业听众、积极普通听众,消极普通听众。专业听众,指票友、戏迷。他们对戏曲文化传统有较系统的了解与掌握,因此,他们的言论及态度对戏曲音乐的发展有着指导性的作用。积极普通观众,虽然对于戏曲音乐的知识系统掌握不多,但他们热爱戏曲音乐艺术,积极主动地去接受戏曲音乐。消极普通观众,其外在表现是积极的,但内部心理状态是消极的,他们的戏曲音乐知识视野狭窄,只是被动地接受戏曲音乐。当戏曲音乐本体符合大多数人的内心的“范式”时,戏曲音乐就会拥有大批的观众,便能逐步发展。

那么,观众内心的“范式”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结合戏曲音乐本体的三个构成系统,做一简要分析。戏曲音乐本体有三个系统来构成,即念白系统、唱腔系统、器乐伴奏系统。

念白系统。戏曲中的念白,分为散白、韵白两部分。所谓散白,就是使用剧种的地域普通话(如晋剧中的晋白);所谓韵白.是音乐化的韵诵,具有一定的音乐调值及节奏型,属音乐范畴。对高龄群的观众来说,这样的念白系统与他们的内在接受系统基本吻合。但对于一部分中、低龄群的观众来说就产生了一定的偏差。对此,戏曲音乐创作者应全面考虑观众的需求和地域性,增加一些具有地方特色及时代感的语言素材.赋予戏曲音乐以时代气息。

声腔系统。是文学(诗歌)与音乐的综合.即指词曲结合、演员演唱的部分,是中国戏曲音乐(唱、韵白、伴奏)三部分的主体,是塑造人物音乐形象的主要艺术手段。由于戏曲音乐本体更容易与由高龄及部分中龄观众组成的接受系统达成默契,所以这些观众主张戏曲音乐以继承为主,尽量遵守原有的程式性。但对于低龄观众来说,他们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强.主张标新立异,原有模式,创造一些新的音乐与之接轨。为此,戏曲音乐在继承传统音乐精华的同时必须创立新的音乐元素,注入时代音调才能引起当代观众的共鸣。从北方片展演来看,其戏曲音乐主要创作方法有以下几种:(1)本剧种不同腔系、不同行当之间相互吸收借鉴。如晋剧《傅山进京》、秦腔《庄妃与多尔衮》、晋剧《常家戏楼》中各行当之间音乐的自然过渡,是那么柔和、动听。(2)吸收相近戏曲、曲艺的音调。如晋剧《满都海》吸收有内蒙风格的曲调。越调《老子》、豫剧《大明贤后》和《李清照》,它们都属河南三大剧种,在音乐风格上和表现形式上,都融入了各自的音乐元素。(3)吸收特定风格和地方色彩的音调,体现地方、民族风格。如晋剧现代戏《麦穗儿黄了》、眉户剧《父亲》、评剧《马本仓当官记》、《赵尚志1 993》、秦腔《百合花开》、河北梆子《女人九香》等音乐采用民间小调为载体,在此基础上围绕主题,以时代为背景,增添了许多时尚戏曲元素。(4)由近及远地吸收中外一切时代音调。如评剧《新月台》,音乐大胆吸收了一些地方特色旋律,使该剧具有了强烈的地域、民族色彩,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龙江剧《鲜儿》等大胆吸收民歌和时代音调,并加入电声乐队伴奏,不仅使音乐具有强烈的时代感,也增强了戏剧环境的真实性。

器乐伴奏系统。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民族乐器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在这次北方片展演中,各剧种除使用传统的三大件、四大件民族乐器之外,吸收西洋乐器,采用西洋乐队编制,利用西洋音乐的作曲技法来创造适合中国特点的戏曲音乐伴奏体系,使乐队伴奏更加丰满,更富有戏剧性力量,加之西洋乐器的演奏又给予了传统艺术新的听觉空间,所以能引起现代观众的共鸣。

通过此次全国地方戏优秀剧目(北方片)展演,我们看到了戏曲音乐的发展趋势。它将在未来的发展中,从意识形态融入到前进的社会形态里,音乐形式与当代的其他音乐形式相触合,音乐形式要与接受主体呈互动式发展,艺术观念要走向多元化,音乐样式要走向多样化,从而使戏曲音乐最终形成一个具有海纳百川的开放音乐系统,达到传统与现代并举,中西音乐相融的视听境界。

注:

小地方英语学习:英文传统文化-4 篇5

Be awake

Love yourself and be awake-

today, tomorrow, always.First establish yourself in the way,then teach others,and so defeat sorrow.To straighten the crooked

you must first do a harder thing-

straighten yourself.You are the only master.Who else?

Subdue yourself,and discover your master.丢掉妄想,记住善福恶祸的规律

要爱护自己,不要让那无谓的苦折磨自己,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今天,明天,到永远。

学道立身,传承兴家,抹去弯路所带来的泪珠,搽去心中的伤痕,下决心端正自己的思想。

“音乐地方学” 篇6

一、北京的地方文化是城市文化?还是乡村文化?从特定地方文化特性入手展开一个新的命题,是上海音乐学院学术团队率先发起,并已形成一批学术成果。他们的学术成果以研究上海地域所有的音乐文化现象为表征。上海在近两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有的都市文化,故而在民族音乐学领域研究中,可资借鉴的西方理论是城市民族音乐学。然而北京和上海的文化性质由于历史的原因形成了较大的差异。华东师大的许纪霖教授在6月13日北京举行的“双城记:比较视野中的北京上海城市史学术研讨会”中的主题演讲《中国双城记就是如此精彩》中概括地谈到北京、上海这两个城市的文化,其中引用了哈佛大学李欧梵教授在谈到对北京印象的一句话:“北京?北京是一个有文化的大村庄。”①许教授以一个上海学者的立场很友好、或很礼貌地评价北京有很强的文化创造力,并有一种很强的容纳力,有无数的文化“村庄”,这些文化村庄包容了今日北京的各种人群。的确,这就是北京的文化特点。在北京这地界儿活动的人们,他们来自于皇城根儿、周边八县、全国各地的行业精英、打工者和农民工、海归及老外,还有以实现艺术梦为目的来到这个城市的北漂。这些人各自的文化宿求不同,品味不同,当然圈子也不同。这些人群中的大部分与农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所拥有的文化性格是都市的?还是农村的?仅以他们每日工作的所在地作为身份背景来进行学术观察,显然是不够的。

中国在近两百年的城市发展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一直与乡村血肉相联。在过去三十余年经济迅速发展的过程中,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城乡之间,随着农村人众进城发生了强烈的文化碰撞。我们越来越多地听到“旭日阳刚”这样的农民工歌唱,用都市化的演唱方式宣泄情感,也听到如“大衣哥”朱之文这样的非中国式歌唱。对这种种文化现象的阐释,绝不是一个城市文化或乡村文化可以定位的。

二、对文化地域的学术性定义

我个人对于命名“此学”“彼学”持谨慎、保守的态度。因为,汉语中的“某某学”作为后缀来用,有“研究”和“学科”两种不同层面的语义。前者是对有一定范围限定的对象的学习、研究,可以对应英语的“study”。后者是指一个系统性的知识范畴,有其相应的表述体系、分析体系及有哲学基础的方法论。比如“音乐学,musicology”“考古学,Archeology”“图像学,Iconology”等。“音乐学”是个学科,没有人会认为“中国音乐学”是个学科,它只是表明“音乐学”这个学科在中国的存在状况和发展状况。同理,地方音乐学,则是强调某个地方的音乐学学科的研究情况。很显然,“音乐地方学”不是作为“学科”的“学”。那么,如果从第一种意义来看“音乐地方学”,理解为以地方性的音乐文化现象为研究对象,和我们原来以地理特征为疆域,从音乐本体看有地域性特征的音乐地理学研究视角似乎并无本质区别。那么,如何从会议命题中寻找新的学术激励点,是个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

从地域范围看音乐文化是一个由来已久的视角。从王光祈先生的世界三大乐系说②,到音乐地理学的学术探讨及至“汉族民歌色彩区”划分,一直贯穿着以地域疆界来看文化现象分布这样的理念。当然,划分依据的不同也反映了在近一个世纪中学术认识的发展方向和学派特征。

在王光祈先生开中国现代音乐学研究先河之时,以比较音乐学的立场,在知识系统下从音乐本体的乐制,诸如音阶、音律和节奏的特征来概括三大乐系,并以传播学的观点来强调在广大区域内的共同音乐现象。尽管这个区域很大,覆盖整个东亚和东南亚地区,但仍是一种以地方并有地理标志的立场来看音乐现象。这里可称为音乐地方学版本1.0。

至20世纪80年代始,中国本土学者以民族音乐学的学科立场看音乐,经历从“在文化背景中看音乐”到“音乐是一个文化事项”这样的认知过程,对王光祈的“中国乐系”这个概念就有了一个升级版的表达,即“中国音乐文化体系”。并在这个认知基础上设计了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区划方案,对于广大的汉族音乐文化区域研究也提出了色彩区划分的方案③,从地理背景、古代文化背景、方言背景、社会背景诸方面确认音乐色彩区内在与外在的成因,并根据这些方面在汉族民歌风格上体现出的差异,划分为东北、西北、西南三大区,长江中下游江汉、江淮、江浙、湘、赣五区以及东南沿海闽、粤和客家三个方言区,共11个近似色彩区。④赵宋光先生又在这个基础上将华北东北、西北、西南三大区各分为内、外区,于是形成14个区划。⑤这样的划分有利于更详尽深入地进行各地方性文化阐释。全国各地的学者在上述有大体共识的基础上,在更具体而微的区域划分方案下进行各自的研究。这是在社会学基础上,仍然在知识系统下以地方并有地理标志的立场来看音乐现象。这里可称为音乐地方学版本2.0。

以西北高原内区为例,这里亘古不变的高原地形,沟壑地貌决定了数千载较为稳定的经济生活方式,秦汉之际、魏晋六朝及至隋、唐、宋、金,这里不断地因为战乱和平定而发生民系举族迁徙,易地定居。游牧、农耕生产方式不断相遇,经历程度不同的冲突、互渗、互融而形成农牧互补的生产形态。语言的相互杂用,也在音乐旋律中留下了烙印。在黄土高原上,沙丘、草滩错落分布,塬、峁、沟、梁与河流交错形成许多川道坪湾,歌词中常见这些地理特征名词。民歌如同录音机、照相机般,将生息于此山此水间人们的历史故事、生活经验以及精神面貌记录下来。

从《中国民间歌曲》山西卷、陕西卷的综述中,我们看到这里的民歌传统可以上溯到《诗经》时代,如现山西境内的“唐风”“魏风”,陕西境内的“豳风”。它们都在这个黄河“几”字形的右下方。“豳风”之“无衣无褐,何以卒岁?……采荼薪樗,食我农夫。……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⑥与“掌柜吃的是雪花带点心,看忽饿坏我长工……掌柜的粮食装满囤,可怜的长工两手空。”⑦所唱叹的缺吃少穿无自由的生活困苦状态惊人的相似。“魏风”中“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⑧与西北高原内区数不清的“走西口”所叙述的离开故土,寻找生计的内容尽相一致。不同的只是经过文人整理的“风”比山民的直抒吁嗟“破大皮袄顶铺盖,穷光景逼得哥哥走口外”⑨要委婉含蓄许多。从贯穿古今的比兴手法也能感悟到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对着同样的天地用歌声表情达意。“唐风”之“山有枢,隰有榆……山有栲,隰有杻……山有漆,隰有栗……”⑩比之“哥哥在山坡上割莜麦,小妹妹在沟底下掏山药。”{11}这其中引人联想的是古往今来的魏地、唐地之人所有的生息劳作和精神寄托都与这沟沟壑壑紧密相系。历史上“五胡乱华”的结果带来深层多元的民族融合,形成音乐形态的多元性和音乐文化性格的复杂性。我们无法了解每首民歌究竟有多古老,也无法分离出各种族群的音乐形态元素,但不变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所决定的物质生产方式,方言和习俗传统类型,音乐形态特征等因素构成了这个音乐文化区的整体面貌。

三、升级至音乐地方学版本3.0?

任何音乐作品从根本上来说都是个人或由个人组成的群体的精神产物。借用吉尔兹的话来说:艺术是一种意识的产物,是色彩、形式、运动、声音或其他要素被安排成一种能作用于美的感觉的载体。{12}毫无疑问,无论是把音乐当作文化事项之一还是一个被欣赏的艺术形式,它的存在形式从来不会脱离民族性、地方性,这就是文化属性。然而在城市化进程迅猛发展的今天,地方性音乐文化呈现怎样的存在方式?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命题。

三十多年前电视剧《钟鼓楼》所反应的京腔京韵,京城的地方民情,在今天的四九城内已经难得见到。拆迁和回迁已经完全打破了原来的社区结构;北京作为政治文化中心,城市发展以此为基础,也使这个城市的人员构成发生了彻底的改变。原来那些经由历史沉淀,从古代走到20世纪的老北京人所理解的音乐事项,随着社区重组已经难以呈现,或者重新组合,相对于传统样态已经发生变异。今天以音乐地方学并具体到“音乐北京学”这样的命题展开文化研究,虽然是以地方区划为前提,但其本质与前述两种以地方并有地理标志的立场看音乐现象完全不同,仅仅以“发明的传统”“再造的传统”或者“借用的传统”这些华丽的说辞也不能胜任这个文化阐释的重任。

地方性知识自古就存在,文化持有者对自己的文化有自己的理解。但今天作为一个立场、一个命题,被格外强调是出于学术对世界文化保护的警醒与自觉。因为,当全球化带来文明进步的同时,也破坏甚至摧毁了文明的多样性。当这种危机迫在眉睫时,我们再一次以地方区划为文化单元来讨论文化内涵时,我们的任务已经不是纠缠于“局内”或“局外”,“主位”或“客位”,而是要了解在这个迅速变化的城市化进程中,各个地方的地方性知识还剩下些什么?谁是地方文化的持有者?我们与会各位在北京工作的人,我们作为新北京人,或者其他城市的公民,我们都是这个命题中的人物角色。我们是否准备好以“文化持有者的内部眼界”展开新的学术历程,我们会不会对身边发生的事情熟视无睹?我想,对于音乐地方学的思考应该不只是要理解文化载体,发现文化行为的初衷,更重要的是要理解人们创造它们的原因以及它们对人们生活的意义和影响。这一次以地方性立场来看音乐文化现象,是知识探索还是社会学命题?是否可称为音乐地方学版本3.0?

① 《北京青年报》2015年6月29日B02版。

② 王光祈《东方民族之音乐》,冯文慈、俞玉滋选编《王光祈音乐论著选集》(上册),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年版,第128页。

③ 苗晶、乔建中《论汉族民歌近似色彩区的划分》(上),《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5年第1期。

④ 苗晶、乔建中《论汉族民歌近似色彩区的划分》(下),《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5年第2期。

⑤ 赵宋光《音乐文化的分区多层构成描述——关于音乐文化学学科建设的目标、方法、步骤的若干建议》,原刊于《中国音乐学》1992年第2期,后收入《赵宋光文集》第二卷,花城出版社2001年版,第237页。

⑥ 同{5},《七月》,第377—378页。

⑦ 绥德县小调,《揽长工》《中国民间歌曲集成·陕西卷》,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年版,第177—178页。“雪花”,点心名,用白面和油包白糖,用火烤熟。

⑧ 同{7},《硕鼠》,第284页。

⑨ 河曲县山曲《什么人留下个走口外》,《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山西卷》,人民音乐出版社1990年版,第38页。

⑩ 同⑨,《诗经楚辞鉴赏辞典》,《山有枢》,第200页。

{11} 同{9},《割莜麦》,第134页。

{12} [美]克里福德·吉尔兹《地方性知识》,王海龙、张家瑄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153页。

李玫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

用地方传统剧目激活古代戏曲教学 篇7

从学生的全面发展、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素质教育等诸多方面来审视, 这都是有害无益的。在教学实践中, 为了激发学生对古代戏曲的学习兴趣, 丰富和提升学生的戏曲文化素养, 窃以为用好地方传统剧目资源, 激活课堂教学, 不失为一种有效途径。

一.对比勾连, 梳理戏剧知识体系。

中国古代戏曲由“戏”和“曲”两部分组成, 是以演员表演为中心, 以唱、念、做、打等手段为基础, 融文学、音乐、美术、说唱、武术、杂技、舞蹈等表演要素为一体的综合性舞台艺术。它主要包括宋元南戏、元杂剧、明清传奇和清代花部, 以及近代、现代的京剧和各种地方戏。在漫长的形成过程中, 从先秦祭祀歌舞、汉魏百戏、隋唐戏弄, 到宋代院本, 表演要素日臻形成和完备。元代是中国古代戏曲发展的最高峰。

欣赏古代戏曲, 主要以元明清为重点。无论是元代杂剧、南戏, 以及后来演变成的明清传奇, 还是清末兴起的地方戏曲, 他们之间除了流行地域、表演形式、剧本结构、演唱风格等方面的局部区别外, 更多的是存在许多共性的东西, 具有很强的继承性。比如, 尽管不同剧种不同时期的表述不同, 但剧本都包括曲词、科介、宾白等三要素, 角色都可分为生、丑、净、旦, 剧本结构大都有“折”“出”, 表演方式上讲究“四功五法” (四功, 就是唱、念、做、打四种表现方法, 五法是指手法、眼法、身法、发法、步法) , 等等。这些在现在的地方传统戏剧中体现得非常充分, 是引导学生对比延伸, 以今观古, 增强直观体验的活教材。

比起元明清杂剧、传奇来说, 大多数教师和中学生对地方戏, 特别是自己生活地域的传统戏剧, 多多少少还是有一定了解的, 甚至一些师生在当地的传统节日里也参演一些民间剧目演出, 积累了一些表演实践知识。这为我们利用地方传统戏剧引导中国古代戏曲教学创造了便利条件。比如, 豫剧、秦腔、川剧、昆曲、京剧等大的地方剧种, 尽管各地都有大大小小的院团, 但都有各自的盛行地域, 在各地的流行程度大不相同。如果教师能够紧紧结合本地广泛流行的地方传统戏剧的欣赏, 比对勾连, 引入古代戏剧课堂教学, 就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和知识储备, 把古代戏曲发展历史、戏剧脸谱与服装、声腔板式与演唱程式、地方戏与元明清戏曲之关系等戏剧知识体系的传授与戏剧表演艺术的情境感知有效结合起来。这样, 学生对以杂剧、传奇为代表的古代戏曲的学习就会收到良好效果。

二.文本欣赏, 鉴赏戏剧文学作品。

中学戏剧教学实际上主要是戏剧文学的教学, 重心是对剧本的品读欣赏。作为综合艺术的戏剧, 其构成要素是丰富多元的, 音乐创意、美术设计、舞蹈编排、表演设置、场景布置等都是重要元素, 剧本只是其赖以舞台表演的文本呈现。

以剧本为承载形式的戏剧文学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戏剧文学的教学, 特别是古代戏曲的学习, 主要要依靠工具书, 借助文本注解研读剧本语言, 通过语言来品味剧本的文学特点。要引导学生针对其内容的综合性、舞台的虚拟性、表演的程式性、语言的文白性等特点, 重点研习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重视品味戏剧语言。对于古代戏曲的教学来说, 全面理解戏剧语言是整体把握剧本的基础。由于古代戏曲语言的民族地域色彩很浓, 具有文言白话、方言俚语的交织性, 给学习鉴赏带来了很大难度。因此, 教学中, 首先要指导学生疏通文句, 理解文意, 为欣赏剧本的文学意蕴打下基础。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人物语言又包含宾白和唱词两方面。古代戏曲语言具有宾白、曲词、曲白相生的特点, 曲词主要用来演唱, 又呈现出工整、押韵、亦诗亦歌的特性。

二是引导把握戏剧冲突。戏剧冲突是戏剧文学的主要内容, 具体表现为剧中人物性格冲突和一系列的戏剧动作, 具有尖锐激烈、高度集中、进展紧张、曲折多变的特征。戏剧冲突的表现形态为:人与人的冲突、人物内心冲突、人物与环境的冲突等。从类型上看, 有单一型、主次型、多样型特点。在教学实践中, 要把它作为教学的重点, 引导学生准确把握和理解, 强化鉴赏的频率和质量。

三是要着力分析戏剧人物。戏剧文学是重要的叙事性文学样式, 人物塑造是其基本的核心的文学功能。引导学生通过剧本的阅读鉴赏, 分析人物形象是教学的基本环节。中国古代戏曲塑造了许多成功的广为流传的人物形象, 成为后世文学的典范。关汉卿笔下的窦娥、王实甫笔下的崔莺莺、汤显祖笔下的杜丽娘都是脍炙人口的戏剧人物形象。通过人物形象的分析可以加深学生对剧本内容的理解, 积累文学功底, 提高文学欣赏能力和素养。

三.表演观赏, 激发戏剧学习兴趣。

戏剧教学由于高考、中考未列入考试范围, 即使设题也只是文学常识之类, 蜻蜓点水, 因而处于教学的边缘地带。要强化戏剧文学的教学欣赏力度, 我们可以借助地方传统剧目家喻户晓的优势, 通过视唱观赏、模拟表演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戏剧学习兴趣。

元杂剧和明清传奇的许多优秀剧目, 大多数都被加工改编成了各地方戏的重要剧目, 如《窦娥冤》《西厢记》《牡丹亭》等都是各个地方剧久唱不衰的剧目。为此, 我们可以向学生播放一些当地流行剧目的影视光盘和教学课件, 并通过对比勾连, 在脸谱、曲词、服装、音乐、舞美等方面作一些比较, 就能够增强学生的戏剧体验, 培养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学实践证明, 选取一些名家优秀唱腔, 经典表演折子戏, 往往能起到勾趣激兴的作用。如豫剧经典剧目《七品芝麻官》《卷席筒》, 豫剧大师常香玉的《花木兰》经典表演和唱段, 秦腔经典剧目《三滴血》《白蛇传》, 著名演员刘茹慧的《辕门斩子》表演, 秦腔艺术家马友仙在《断桥》中的经典唱段《西湖山水还依旧》, 西北名丑孙存蝶专辑, 昆曲《十五贯》, 黄梅戏《天仙配》, 越剧《红楼梦》, 等等, 都深入观众, 妇孺皆知。如能课堂运用得当, 能给人久长的艺术享受。

还可以组织参与过当地民间戏剧演出或有戏剧爱好的学生进行排练表演, 让学生通过直观的戏剧表演, 亲身演唱, 增强学生的情境体验, 从感性认识、书本知识的表层理解中加深心灵体会, 透过表演、词曲的视听体味, 体会其中深层的内涵, 从而提升自己的戏剧文学欣赏能力。笔者所带学生生活区域属于秦腔流行地域, 在讲授关汉卿的《窦娥冤》时, 我们先组织学生观看了秦腔《窦娥冤》第十场《杀场》, 正好和课本节选内容相合。然后由师生自由献唱, 一会儿就有四五个学生演唱了各自的拿手唱段。有苦音、要花音, 有快腔、有慢板, 有生旦、有净丑, 听者唱者神情专注, 课堂气氛热烈, 教学效果出人意料。

地方传统产业特色档案应受到重视 篇8

一、地方传统产业特色档案收集的意义和作用

地方传统产业特色档案是指具有突出反映本地区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及民族宗教特色的具有重要影响和利用价值并经科学鉴定的档案资料,所反映的内容必须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对本地区的现实生活和将来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传统产业是支撑地方经济的支柱,它应是地方繁荣或衰落的历史见证,具有极其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重视传统产业特色档案的收集,就是为日后的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规划提供宝贵的第一手经验,对整个地方的经济体系起着不个估量的作用。因此,在企业改革转型的今天,收集、整理地方特色产业、产品、品牌的档案资料有着深远的意义和作用。

二、地方传统产业特色档案收集范围

具有地方特色档案,一是要具备地方产业特色,二是要具有代表性,三是要具有先进性或认可性。就佛山而言,必须具有突出反映佛山地区重点产业、历史文化和地方特色的,具有重要影响和利用价值的档案。例如佛山陶瓷,经历了几个朝代的佛山陶瓷从传统的公仔、器皿发展到瓷砖、洁具,在上世纪80年代起逐步与世界接轨,形成中国第一砖;海天酱油,国转民后经营更加灵活,品牌更加创优,市场从国内发展至国外,产品占领了大半个中国。还有佛山的盲公饼、大良蹦沙、佛山剪纸、均安烧猪、顺德香云纱等等。收集的档案不仅具有地方独特色和风格,且某些门类或载体形式较多,如纸质档案、照片档案、实物档案、音像档案等。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法,丰富特色库藏和满足社会各阶层人士对特色档案信息资源的需求。

三、地方传统产业特色档案的整理

特色档案的整理应本着“替历史负责,为未来着想”的精神,制定工作方案,科学地设置全宗,明确特色档案的全宗名称,按每个阶段分别整理。整理的内容应具有题材上广泛性,载体上的多样性,一个产品种类一个全宗。按照一定原则对档案实体进行系统分类、组合、排列、编号和基本编目,使之有序化的过程。把同一单位、产品或型号形成的档案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管理。根据档案的来源、形成时间、内容、形式等特征对档案实体进行的分类。档案整理要求保持文件之间的历史联系,如文件的来源、时间、内容和形式等方面的联系,便于保管利用。维护文件之间的历史联系有时可采用不同的方法,在优选时应以便于档案保管和利用为其最高要求,并使二者统一起来。

四、地方传统产业特色档案的开发利用和管理

法国圣戈班档案馆也是一家企业集团档案馆,从上世纪30年代企业成立以来,虽然经过历次重组,但一直把档案材料很好地保存下来,并不断接收和收集其他企业档案资料,其馆藏档案甚至比地方档案馆还要丰富。现已成为对外开放的企业档案馆,并通过查阅利用收费及其他服务等手段实现自己养活自己。

因此,通过收集、整理地方特色和产业特色的档案,不断丰富和优化企业档案内容,扩大可查阅范围,使人们能全面准确地了解和认识企业变革的过程、产品更新换代的过程,科学地规划、指导现在和将来。结合其他功能,便可逐步从无偿服务过渡到有偿服务,形成一种产业,延续一段工业发展史。

摘要:上世纪90年代末,很多国企随着转制大潮的到来,纷纷踏上了“国转民”的道路,国有企业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大量民营企业占领了经济市场,曾经辉煌的各种各样的名牌产品渐渐地消失了,随之而消失的还有积累了几十年的国企档案。在“国转民”的历史进程中,如何记录这段历史,把这段历史延续,代代相传,建设地方产业特色档案就很有必要。

地方传统音乐 篇9

“乡土音乐”是流传与民间的音乐,它是人民群众集体创作的、真实的反映了他们的生活情景、生动的表达了他们的感情愿望的音乐作品。它具有创作过程的集体性、传播方式的口头性、音乐曲调的变易性、乡土性、即兴性、群众性、多功能性的特点。从分类来看,民间音乐有民歌、说唱音乐、歌舞音乐、戏曲音乐、器乐、综合性乐种。民歌长于抒情,有山歌、劳动号子、小调三大类。就民歌而言,山歌是人民群众在山间野外抒发内心感情的一种抒情小曲,人们触景生情,引亢高歌,尽情的出发自己内心的感情,这样唱出来的歌统称山歌。说唱音乐特长是叙事,它的曲调生动的结合着语言,表现有任务有情节的历史或现代故事;歌舞音乐有着强烈的节奏、优美的旋律,它兼收了民歌的抒情成分和说唱音乐的叙事成分,又与舞蹈结合而具有鲜明的动作性,戏曲音乐进一步的结合各种因素,把抒情的优美、叙事的明白易懂和舞蹈的鲜明节奏等这些特点交织,贯通起来,以至于能够表现人物的性格发展和戏剧性冲突。

综合性乐种则兼具上述两种或两种以上题材的特点,具有表现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特征。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民间音乐实在是形式多样、遗产丰富,根基深入群众、源远流长。

二、乡土音乐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尴尬境遇

为了保护和传承各地的民间音乐,《音乐课程标准》指出,专门留有15%~16%给地方教材,给各地的民间乡土音乐有一个传承的空间。但是,很多民间音乐主要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继承下来,许多已经失传,从现在的小学音乐课堂上看乡土音乐,我们会发现乡土音乐所遇到的困境。

首先,现在城镇上的学校都有一批专业的音乐教师,受过高等的音乐教育,有较高音乐素养。在音乐课堂上,更是充分运用现代科技,精心设计音乐课,运用各种教学方式,让学生用心去体会音乐的美,从教学硬件和师资力量上,已经具备了乡土音乐进课堂的条件。但是,在现实的音乐课堂上,我们听不到乡土音乐的歌声,看不到乡土音乐在校园里的风采,学生们对于自己家乡的乡土音乐更是一概不知,甚至对于青年教师来说,也不一定会唱自己家乡的乡土歌曲,乡土音乐在现在的音乐课堂上的地位几乎没有。

其次,面临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音乐教育作为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虽然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小学音乐课堂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和家长们的重视,但是,学校外的音乐流行资源不断地更新,现代传媒手段的多样化和普及化,现今最让大众所接受的莫过于千变万化的流行音乐,如:摇滚乐、爵士乐、R&B、Hip Pop、等等风格都是现在人非常喜欢的音乐,有些甚至是因为这是潮流,也跟着凑热闹。学生更倾向于这样的通俗音乐,对于课堂上学习的歌曲,很多学生都不是很喜欢。在给小学三年级学生期末考试中,有一个内容是自选曲目考试,让我很意外的是很多学生来问我可不可以唱流行歌曲?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就已经喜欢流行音乐了,更不用说小学高段五、六年级了,高段学生对于音乐课本上的歌曲更是不屑一顾,“乡土音乐”这四个字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有的根本就没有听说过。对于这样的事实,已经很普遍,我们音乐教师更应该深刻思考在外界流行音乐的冲击下,如果民间乡土音乐再不走到学生的身边,我们宝贵的非物质文化就会悄然的被新新一代人所抛弃。

这和我们身边的乡土音乐相比,流行音乐可是出尽了风头,而被我们“冷落”在身边的乡土音乐没有去关心它,也没有去发现它,就像沉睡的“宝藏”一样,永远发挥不了应有价值。不甘心我们古老的民间乡土音乐就这样永远记载在历史洪流里。

三、乡土音乐进入小学音乐课堂的现实意义

1. 为音乐课堂增添色彩

乡土音乐不是来自于课本,而是来自我们身边的家乡音乐,乡土音乐进入小学音乐的课堂,那形式肯定是千变万化,每一个地区,小到一个村甚至都会有自己的乡土音乐,通过学习使学生发现、了解了家乡的历史、优秀的文化、丰富的民族民间音乐。让原本活跃在音乐课本框架里的音符,“结识”了每个地方当地的新音符、新旋律。这样的的教学过程使学生对家乡文化由知之不多渐渐地到知之甚多,由表及里地了解,由感性及理性地体验,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挖掘整理本地民间音乐资源具有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我们悠久的历史和赖以生存、发展,走向未来的文化根基。乡土音乐进入我们小学音乐的课堂,又给我们音乐课堂注入了新的生命,不仅给我们音乐课堂增添的浓郁的乡土色彩,而且我们有了固定的学习环境更好的继承了家乡的音乐文化,让每个孩子都知道自己家乡的歌。

2. 亲近自然、感悟音乐

乡土音乐是文化传统的家,学生在学习本土音乐文化时,可以更进一步的走进我们的家乡,走进家乡的乡土的音乐,亲近大自然,感受属于我们自己的音乐。

记得在上三年级的音乐课,印象最深的是朝鲜民歌《桔梗谣》,我用电视剧《大长今》主题歌导入,同时出示大长今的剧照,同学们对电视剧的主题曲很感兴趣,听着熟悉的旋律,眼睛专注的看着我播放的图片,似乎都陶醉在其中了……“想不想知道长今生活在怎么样的一个民族”?我问。学生感兴趣的大声回答:“想!想!”。在学唱歌曲《桔梗谣》时,给他们讲述了歌曲塑造的是朝鲜族姑娘们挖野菜——桔梗的情景,并教学生用朝鲜方言演唱歌词,桔梗谣用朝鲜语言读成“道拉基”,同学们学唱的时候兴致非常高,看着他们有摸有样挖着桔梗的样子,唱着歌曲《桔梗谣》,“道拉基,道拉基,道拉基,道拉基,白白的道拉基……”突然觉得学生们对于贴近生活的歌曲很感兴趣。沟起了学生一大堆问题的联想,有的学生问我,为什么我们这里农民伯伯在丰收的时候,没有唱歌啊?是不是每一首歌都有一个故事呀?好可爱好聪明的孩子们,我宽心的回答:“音乐就像我们每一个人的脸一样,每一张脸都长的不一样,都有自己的特点,音乐也是一样,它也有着不同情绪的‘脸’,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乡土音乐,乡土音乐是最贴近我们生活的”。

可见,学生们对于我们民间的音乐文化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宝贵的民间音乐文化,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继承,都需要我们祖国的新一代来完成,那么就让现在的小学生更多的了解自己的家乡文化,亲近自然、走进家乡,更好的继承和发展家乡的文化艺术吧!

四、乡土音乐进入小学音乐课堂的实施对策

1. 寻找身边的乡土音乐文化资源

在我们余杭乡土艺术文化多达上百种,最普遍的如:滚灯、滩簧、龙舟、莲相、花灯、高跷、余杭山歌等。余杭山歌由来已久,山歌作为民歌中较为古老的一部分,其传播方式以基本最为原始的民间传播一一口头传授为主,因其传说的来源,故其传播范围多在运河两岸和余杭境内丘陵水网地带。余杭山歌曲调悠扬、词意朴实,有叙事、有抒情、有晓理、有警世、易学易记,这也是其基本的特点。余杭民间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在区政府和文化馆的重视下,余杭的一些乡土音乐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值得一提的是,余杭的民间艺术“滚灯”,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闻名全世界,赢得的全世界观众的掌声。还有民间曲艺“滩簧”又名“安康”兴起于清乾隆年间,2007年4月18日,“杭滩”成为浙江省政府公布了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11月19日,在“第八届中国艺术节”、“全国第十四届群星奖”中“杭摊”《西湖春秋》以优美舞姿、委婉唱腔、缭绕仙境,把江南的秀美演绎的淋漓尽致,一举夺得全国“群星奖”和“创作奖”。

在我们身边其实存在着很多地方特色的民间音乐,只是人们普遍没有意识到这些宝贵的民间音乐正在被现在高新发展的社会所淡忘。民间乡土音乐多流传于农村,主要以“口传心授”为传播方式,要挖掘和采集这些民间音乐,我们教师应做一个在乡土音乐上的有心人,随时随地用心去发现,可以用笔记录下来,也可以采访一些从事过民间音乐工作的老艺人并且录制记录下来。或者到地方的文化馆,把陈旧的乡土音乐的音响资料翻阅出来,并且细细地聆听,有选择性的把适合学生年龄段的音乐适量适时的带入到我们的音乐课堂中,把乡土音乐一点一点的逐步渗透在我们的小学音乐常规教学中。这样,学生会慢慢的意识到除了课本上的歌曲,还有周围乡土音乐的存在。在文化历史的红河里,有多少民间艺人始终钟情于自己的民间音乐,他们靠自己的能力,全力保护着这博大精深的民间瑰宝,但是现在的学生们对即将流逝的文化遗产一无所知。

记得笔者的老师王耀华教授曾说过:“由于传统音乐文化的特质,如价值观念、审美情趣、音乐形态及音乐所赖以存在的风俗习惯等不可能通过生物遗传的方式保存和传递,因此学校音乐教育就成为保存和传递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发掘各地民间乡土音乐文化,音乐教师是领头雁,而它的最好的传承所就是从小学音乐课堂开始。让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了解学习我们的精神文化艺术,重视学生的审美教育。

2. 加强对音乐教师的乡土音乐培训

现在的音乐教师普遍都接受过高等教育,学习的都是音乐教育学知识,具备比较专业的音乐理论知识,还有各种专业的演奏演唱技能。可以肯定的是,在自己音乐专业这一块内容,我们是积蓄了一定的内容,但是对于我们周边的民间音乐,我们关注的实在太少,也许只是耳闻。那么,我们可以适当开设各地民间乡土音乐的培训课,让音乐教师对自己地方民间音乐有大致的了解,并能够进行实践学唱。通过以个体的形式,进行乡土音乐校本教研,提升教师的自我反思意识和能力,以利于改进自己的乡土音乐教学工作。教师可以主动争取同伴互助,形成教师之间的多方合作互动,分享经验,共同成长。

3. 把握课堂资源、结合生活实际

在我们课本上每一册中至少有一课是有关地方民间音乐的,这也是一个很好的资源,我们音乐教师应把握好这一资源,精选好的适合学生学唱的乡土音乐引入课堂,借助多媒体把地方的民情、风情直观的介绍给学生。在学唱歌曲时可以用简单的地方方言来学唱歌词,也可以给歌曲创编自己的歌词,丰富歌曲,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编能力。同时,应遵循按照学生的年龄特征组织教学的时效性原则,比如:幼儿园以组织儿歌童谣的教学为主、小学以民歌教学为主,我们总不能让幼儿园的小朋友一开始就学唱旋律节奏比较复杂、戏文又比较难懂的戏曲选段,也不能到了高中阶段让逐渐迈向成年的学生再来学唱《月亮月光光》那稚气十足的童谣。错过了最佳的年龄教学时段,民间乡土音乐的教学常常就失去其意义和作用。

记得四年级上册,歌曲《采菱》讲述的江南水乡风格的曲子,歌曲贴近学生的生活,在教学设计时,我们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通过看菱角、说菱角让学生自己来谈谈生活中的例子,并且可以创设采摘菱角的情境,让学生们从歌曲中体验采摘菱角的乐趣,把江南水乡的柔美和秀丽展现的淋漓精致,让每一个小小的心灵都能领悟到歌曲所表达的内容。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多多寻找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让音乐离学生们越来越近,这样学生才会自发的快乐地学习身边的乡土音乐。其实,每一首歌曲的教学,要让学生愿学、乐学、自学离不开教师的感染和引导。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最直接的动力,在乡土音乐教育中应充分展示音乐文化,时时刻刻注意给学生也给教师自己创设一个乡土音乐文化的氛围,也使教师在这种文化氛围中体验到“润物细无声”的授业乐趣。

五、结语

民间乡土音乐反映的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生活,也是社会发展的历史见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教育,不能脱离乡土文化的根,将乡土音乐引入小学课堂教学不仅具有必要性,而且具有可行性与实践性。小学音乐课堂是孩子们最初向往音乐、感受音乐的地方,又是充满知识和情感体验的音乐海洋。所以这第一步应该让小学生们走正、走稳、走踏实。从学习自己身边的音乐开始,让学生学唱自己家乡的歌,欣赏家乡的音乐,使他们能真正深切体会家乡的艺术与文化。在熟闻熟知的乡音乡情的音乐中去亲近自然,感受生活,从而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情感。

作为从事音乐教育的工作者来说,我们更应该带头宣传对我们周边古老的乡土音乐的保护、抢救和继承下去,让民间乡土音乐的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得到充分肯定,相信在乡土音乐环境下成长的学生无论他们长大后走到世界的哪一个角落,乡音乡情都会伴随他们。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王耀华.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的意义及其展望[J].中国音乐教育,2007(3).

[3]赵晓楠.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J].中国音乐,2001(2).

[4]谢嘉幸.寻找家乡的歌——音乐教育的现代观念之三[J]冲国音乐教育,2001(11).

[5]陶能清.有多少孩子会唱自己家乡的歌[J].中小学音乐教育,2007(5).

地方传统音乐 篇10

《乐理》课程是高等学校音乐专业必修的课程, 授课对象为大一学生。运用地方音乐资源, 有利于深化乐理理论知识, 有助于丰富校本课程开发和学生发展的理论体系, 更有助于地方音乐在学生中的认知。目前, 国内大都是关于地方音乐进中小学课堂的研究, 大多数也只是以民族音乐教育研究的分支或子科目而进行。本人在高校担任理论教学工作, 其中近3年担任了《乐理》课程的教授。在与学生交流中, 发现大一学生对于他们当地地方音乐认知甚少。从高校教材来说, 是以西方的以及本国常见的民族调式常识为主, 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仅仅只是从形态上的认识, 这也是我们在教学上所缺乏的地方艺术文化教学。我认为理论教学以普通高校为主, 但也可以尝试用地方特色音乐作为理论常识加以扩大, 以地方艺术文化为辅, 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特色, 这也体现了理论的地方化。

溆浦有着悠久的艺术文化, 民间歌曲曲谱有部分都保留着, 这对于我们的研究是十分有用的, 对课程的设计应是对民间音乐资源的进一步运用。从本人专业方面来看, 以对溆浦音乐资源运用为例, 我认为可在课程设计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溆浦地方音乐资源中的音调与《乐理》旋律音程内容相结合

在音调方面, 不同的旋律音程及特性音的运用都体现了不同地域性艺术文化。其中溆浦三棒鼓 (1) 是当地极具特色的说唱艺术, 在教学中加入三棒鼓音调特色, 不仅能让学生认识溆浦地方音乐的形式, 巩固《乐理》旋律音程的知识点, 认识到旋律的重要性及音乐形象性。

二、溆浦地方音乐资源中的主要节奏 (唱、伴奏) 与《乐理》节奏节拍内容相结合

在节奏节拍方面, 溆浦地方音乐资源中蚕灯表演乐器伴奏[1]中各种曲调大多运用着2/4拍, 及不同节奏。将这点增加到教学中去, 学生可以从溆浦地域、人文地理环境等审美的理念去体验节奏节拍的魅力, 也认识了溆浦当地蚕灯艺术文化。溆浦地方音乐资源有着多种艺术形态, 节奏节拍的素材大大融入课程中, 丰富了地域性的音乐节奏内容, 也可以让学生更多地能从这些当地戏曲文化及风俗去认识音乐律动——节奏。

三、溆浦地方音乐资源中的民族调式与《乐理》民族调式相结合

在民族调式方面, 溆浦有着共同的民族调式体系。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底蕴都能在音乐中体现, 特别是民族调式的运用。不同风俗对人的审美起到了重要作用, 而这些不同点, 可以造成人们对音乐的不同喜爱。对溆浦民间歌曲中民族调式的研究, 都可以从地域人文素材进行, 也可以说是就地取材!不仅深化教学内容, 也可以对学生起到引领作用。如何从实践总结理论, 如何从理论认识实践, 如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四、溆浦地方音乐资源中的演奏演唱记号与《乐理》记号内容相结合

在演唱演奏记号方面, 溆浦地方音乐也有着独特的表达方式。地域性、民俗性的各异都能在演唱及演奏的中体现, 特别是记号的运用。在溆浦地方民间曲调、曲艺中滑音等记号是运用较多的。在传统乐理课程中, 大多只是对记号的认识, 如果将地方特色记号加入课堂中, 将大大丰富了课程民间趣味性。

五、溆浦地方音乐资源中的装饰音与《乐理》装饰音内容相结合

溆浦地方音乐资源中, 伴奏乐器演奏的曲目中装饰音的运用也是较多的。传统的乐理教材中, 装饰音课程内容是以西方音乐体系为基础的。将地方资源融入课程中, 可以从视听上, 能够扩展学生的视野, 也能丰富学生的认知。

六、结语

从以上几个方面来看, 正是因为《乐理》课程为音乐基础理论课程, 大大能融合地方音乐资源, 所以地方音乐资源在《乐理》课程的运用是可行的, 不同音乐专业对于地方音乐资源的运用也不同。其中, 音乐学专业与舞蹈学专业对乐理知识的掌握是不能等同的。音乐学专业相对为综合性的认知, 而舞蹈学专业要针对其专业特色而进行课程内容选择。本人认为节奏是舞蹈学专业的重点授课内容。如果将地方音乐资源的节奏方面也能加入到舞蹈学《乐理》课程中, 并结合地方民俗舞蹈, 那么, 将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仅提高教学质量、也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地方音乐资源的保护不仅仅只是保留, 而更应该是从它艺术本身进行传承。我非常赞同许多学者的传承意识, 所以更加肯定艺术资源在高校理论教学上中的传承。如何将宝贵的民间艺术转变为常识进入高校理论课堂, 这需要更多地尝试与总结。

摘要:地方音乐资源为传统音乐非物质文化, 具有着鲜明的地方色彩性。本人认为对于音乐传统文化的传承, 可在高校中《乐理》课程中进行。本文从《乐理》课程与地方音乐资源的内容相结合设计进行研究、探讨。

关键词:溆浦地方音乐,《乐理》,可行性

参考文献

上一篇:SVPWM调制算法下一篇:EV5000组态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