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体注射

2024-07-31

子宫体注射(精选七篇)

子宫体注射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临床资料根据如下纳入和排除标准收集2012 年3月- 2014 年12 月来我院就诊的具有剖宫产后出血高危因素患者100 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0 例。试验组年龄为20 ~ 36( 27. 6 ± 5. 3) 岁; 对照组年龄为20 ~ 36( 27. 2 ± 5. 5) 。2 组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 05) ,具有可比性。

1. 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 纳入标准: (1)结合患者临床表现、体征,经B超等检查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产后出血诊断标准; (2)患者属于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治疗依从性较好,符合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子宫体注射联合卡孕栓舌下含服治疗; (3)患者及家属了解研究内容和治疗风险,签署知情同意协议,愿意配合调查。( 2) 排除标准: (1)患者存在子宫内膜癌、宫颈癌等子宫恶性肿瘤; (2)患者属于胎盘、软产道或凝血功能障碍所致产后出血; (3)患者存在妊娠相关并发症和不良反应; (4)患者存在心肺肝肾功能不全,神经精神障碍等内外科疾病。

1. 3 方法2 组患者经确诊后立即给予针对性治疗预防和治疗产后出血。试验组给予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子宫体注射联合卡孕栓舌下含服。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 1ml: 250μg,注册证号H20120388) ,每次250μg,于子宫体三角肌处肌内注射,间隔15min后可再次注射,视患者产后出血严重程度调整剂量及注射频率; 卡孕栓( 卡前列甲酯栓,东北制药集团沈阳第一制药有限公司,0. 5mg,国药准字H10800007) ,剖宫产胎儿娩出后立即舌下含服1mg。对照组仅给予卡孕栓舌下含服治疗,治疗方法和剂量同试验组。根据1. 3 评价标准观察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临床价值差异。

1. 4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 临床指标包括收缩压、舒张压、氧饱和度( Sa O2) 、产后2h出血量和产后24h出血量等指标[2]。( 2) 显效: 患者治疗后停止出血或出血量降至50ml/h及以下,生命体征平稳,盆腔内子宫逐渐收缩,尿量≥30ml/h;缓解: 患者治疗后出血量50 ~ 100ml/h,生命体征较为平稳; 无效: 患者治疗后出血量> 100ml/h,盆腔内子宫未见有效收缩,患者各项生命均呈恶化表现,且尿量小于30ml/h。剖宫产产后出血患者治疗后常见不良反应包括腹泻、呕吐、血压增高及发热等[3]。总有效率= ( 显效+ 缓解) /总例数 × 100% 。

1. 5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20. 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P < 0. 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试验组患者治疗后收缩压和舒张压低于对照组,产后2h和24h出血量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 05) ; 2 组患者治疗后氧饱和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5) 。试验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 。见表1,表2,表3。

注: 与对照组比较,*P < 0. 05

注: 与对照组比较,*P < 0. 05

3 讨论

产后出血作为产科最常见且危重的分娩并发症之一,尤其见于剖宫产术后。由于近年来剖宫产的临床使用率逐年升高,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居高不下,严重威胁产妇正常分娩安全。鉴于宫缩乏力是产妇产后出血发生的主要原因,宫缩剂在其治疗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4]。

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是临床应用较早且广泛使用的宫缩剂,最初被应用于中期流产和子宫收缩乏力所致的产后出血。相较于传统的前列腺素类宫缩药物,卡前列素氨丁三醇作为PGF2α-15 甲基衍生物,可有效拮抗15-羟脱氢酶所致的灭活,且其半衰期较长,生物活性优势显著。此外,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卡前列素氨丁三醇通过提高肌细胞内Ca2 +浓度、抑制腺苷环化酶,降低肌质网膜蛋白的磷酸化过程,促进肌原纤维收缩和缝隙连接直接形成,进而提高子宫收缩频率和幅度,实现快速、有效收缩子宫,发挥止血作用[5]。尽管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具有良好的宫缩效果,但其注射方式选择对宫缩效果亦具有重要影响。研究表明,由于子宫体注射宫缩药物的吸收时间和吸收浓度均优于传统肌肉注射,因此,采用子宫体注射的止血效果明显优于肌内注射方式[6]。

本研究额外选择卡孕栓舌下含服治疗产后出血,其主要成分为卡前列甲酯,属于传统前列腺素类宫缩药物,为前列腺素F2a衍生物,但其对子宫平滑肌的收缩作用和作用时间较缩宫素显著。而舌下含服卡孕栓具有给药方便,药物吸收和起效快的优势,患者用药后2 ~ 3min即可起效,在短时间内即可发挥宫缩和止血效应,且其持续作用时间长达30min。因此,与卡前列素氨丁三醇联合治疗,可先于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发挥缩宫止血效应,待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发挥效应时,卡孕栓仍处于持续作用时间范围,确保持续缩宫止血治疗的进行[7]。

此外,针对二者联合治疗的不良反应,本研究观察结果表明二者联合治疗不仅未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同时进一步降低了不良反应,肯定了联合治疗的安全性。同时针对治疗后血压变化、出血量及有效率进行评估,二者联合治疗血压波动范围和出血量明显低于卡孕栓单独治疗,而治疗有效率高于单独治疗。因此,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子宫体注射联合卡孕栓舌下含服对预防剖宫产产后出血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目的 探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子宫体注射联合卡孕栓舌下含服预防剖宫产产后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 将100例具有剖宫产产后出血高危因素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试验组给予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子宫体注射联合卡孕栓舌下含服,对照组仅给予卡孕栓舌下含服治疗。观察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临床价值差异。结果 试验组患者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低于对照组、产后2h和24h出血量少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而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子宫体注射联合卡孕栓舌下含服对预防剖宫产产后出血具有良好的临床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子宫体注射,卡孕栓,舌下含服,剖宫产,产后出血

参考文献

[1]Liu GY,Tong J.Analysis of 68 cases of the effect of uterine packing with pledget on postpartum hemorrhage[J].Chinese Journal of Practical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2012,15(9):569.

[2]Zhao SF,Sun XF.Clinical study on preventing and curing postpartum hemorrhage in the third stage of labor[J].Journal of Practical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2013,19(5):278-280.

[3]汤淼云,张志.卡前列素氨丁三醇预防前置胎盘剖宫产产后出血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工程,2008,16(1):48-49.

[4]陈燕,石中华.缩宫素联合不同时间应用卡孕栓对预防剖宫产产后出血的疗效评估[J].中国妇幼保健,2014,29(12):4174-4177.

[5]邱娟.卡孕栓配伍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在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产妇中的临床价值[J].中国卫生产业,2014,8(2):65-66.

[6]尹红宇,芮广海.卡前列素氨丁三醇不同注射方式预防剖宫产产后出血的临床研究[J].中外医疗,2014,9(2):103-104.

一次性注射器筒体注射模设计 篇2

关键词:一次性注射器,筒体,模具设计,注射模

一次性注射器在医疗行业使用越来越广泛,需求量日益增加,为满足医疗行业的使用要求并提高产品市场的竞争力,生产厂家力求产品造型实用,质量过关,故对成型模具提出了较高要求。

1 塑件分析

图1所示是某型号一次性注射器筒体塑件二维图,该型号的一次性筒体生产批量为100万件,要求外形美观,表面光滑,无明显熔接痕等外观质量缺陷。本产品材料为PP,材料具有良好的透明性、光泽性、尺寸稳定性、力学性能及加工性能,热变形温度高。由于,产品生产数量较大,采用一模20腔生产,型腔呈矩形对称分布。

2 模具工作过程

图2所示为一次性注射器筒体注射模总装图,该模具安装于XS-ZY-250型注射机,采用压板固定。其工作过程为:注塑机的喷嘴贴紧浇口套的球形凹坑内,开始注射、保压、冷却。启模时,型腔板(件19)和点浇板(件22)随动模板移动,点浇道拉断,在2号限位螺钉(件20)的作用下,刮料板(件23)将浇道从拉料杆(件4)上刮出,浇道自动脱落,当2号限位杆(件21)工作型腔板停止移动,制件从型腔中抽出,推板(件18)将制品全部从型芯(件11)上推出,完成两次抽芯.制品推出后,动模部分在注塑机合模装置的带动下合模,动定模由导柱(件9)和导套(件8)定位,待推出机构复位后准备下次注射。

3 模具结构特点

该模具为保证制品的表面质量和尺寸精度等要求,具有如下相关特点。

(1)采用点式浇口,避免在制品表面过于明显的去浇口痕迹。

(2)模具采用双分型面,达到自动去处冷浇道凝料和产品自动落下效果。

(3)模具采用一模20腔矩形对称分布,产品数量得到了保障,同时,浇注系统的平衡问题也得到较好的解决。

1.1号限位螺钉2.浇口套3.定位圈4.拉料杆5.点浇套6.型销7.型腔套8.导套9.导柱10.1号限位杆11.型芯12.型芯套13.推出套14.内六角螺钉15.动模底板16.动模板17.水嘴18.推板19.型腔板20.2号限位钉21.2号限位杆22.点浇板23.刮料板24.定模底板

(4)采用了较为实用的冷却系统对产品进行冷却,使制品冷却尽量均匀,减少收缩。

(5)保证制品冷却效果,绕成型部位采用了循环冷却水道。

(6)型腔内的空气可通过型芯和型腔侧壁之间的间隙以及动模和定模接触面之间的间隙排出,因此无须设置专门的排气设施。

4 结语

该一次性注射器筒体注射模通过采取有效的结构设计,保证产品的质量,满足市场需求。经实践验证,该模具运行可靠,效益明显,完全达到了生产厂家的要求,已产出某型号一次性注射器筒体10万支。由此可知,合理的结构设计可以在降低模具成本、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也能满足行业的使用要求并提高产品市场的竞争力,也为同类产品注射模的设计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黄锐,曾邦禄.塑料成型工艺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7.

[2]屈华昌.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6.

[3]于华.注射模具设计技术及实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

[4]王兴天.注射成型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89.

乌体林斯注射液临床应用分析 篇3

1 药理作用

本产品系用德国原菌液, 并按德国sanum-kenbek公司标准工艺生产的草分枝杆菌P.U.36生物制剂。灭活的草分枝杆菌进人人体后, T淋巴细胞受到刺激, 释放出多种淋巴因子, 同时自然杀伤 (NK) 细胞, B淋巴细胞也活化、增多;IgM、IgC趋正常并持久地介入人体的免疫过程, 不断地调节细胞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功能, 增强机体免疫能力。在免疫功能检查中, T淋巴细胞亚群明显增加, 统计学差异有显著性 (P<0.001~0.002) ;自然杀伤力细胞免疫球蛋白均明显变化, 统计学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1) , 说明草分枝杆菌P.U.36具有显著增加免疫的作用, 能明显增加机体抵抗力, 从而达到治疗、预防疾病的目的。

2 临床应用

2.1 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 的影响

由于乌体林斯为免疫增强剂, 能促进自然杀伤 (NK) 细胞, T淋巴细胞活化增多, 临床病理实验证明, 它可使CD3+、CD4+、CD8+水平及CD4+/CD8+均有明显增强, 所以能增强COPD缓解患者的呼吸道防御功能, 提高和恢复COPD患者的呼吸道抗病能力。因此, 乌体林斯不仅能明显改善人体免疫功能, 预防反复呼吸道感染, 而且有助于改善COPD病人的症状、体征, 提高疗效, 缩短病程, 安全性高。

2.2 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疗效确切

由于6个月~3岁婴幼儿存在着生理性的免疫功能低下, 反复出现呼吸道感染极为常见, 以往临床常用的血制品效果不明显, 而乌体林斯能明显提高小儿免疫功能, 对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有明显疗效, 不良反应少,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3 恶性肿瘤的辅助治疗

治疗肿瘤通常采用放疗、化疗、手术治疗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但在治疗过程中, 消化道及造血系统有相当大的不良反应, 而使用乌体林斯可增加免疫、杀灭癌细胞, 且不良反应少, 可达到双向治疗的效果。在化疗的同时如要增加其免疫功能, 可选用草分枝杆菌注射液肌肉注射, 可增强治疗效果, 缩短化学治疗的疗程。

2.4 预防治疗病毒性感冒

在秋冬春季节, 病毒性感冒较为常见。用乌体林斯每周1支肌肉注射, 一般可用5~6周, 特别情况可更长 (10~12周) , 注射后患者一般不感冒, 即使有症状也较轻, 基本上无高烧、肺炎等症状。

2.5 治疗尖锐湿疣

对女性阴道尖锐湿疣, 可采用足叶草脂、疣脱欣外用, 同时用草分枝杆菌肌肉注射, 可提高机体抗病毒的能力, 从根本上消除湿疣。

2.6 治疗带状疱疹

治疗时, 可用阿昔洛韦片, 通过干扰病毒DNA多聚酶, 抑制病毒的复制, 同时肌肉注射乌体林斯, 可以减少病毒对肌体的侵蚀, 达到减轻疼痛、快速消退疱疹、改善症状、缩短病程的目的。或者, 用其他药物如病毒唑、聚肌胞、干扰素等与乌体林斯合用, 也能达到同样的效果。

2.7 治疗大面积烧伤

患者大面积烧伤后, 体液大量丢失, 可引起创面感染, 严重时会引起休克和败血症。乌体林斯的应用, 可增强免疫功能, 加上与其他抗生素的联合应用, 就大大减少了上述并发症的发生。

2.8 治疗白癜风

用复合维生素B口服, 补骨脂外用, 加免疫调剂乌体林斯注射液, 其临床效果较仅加用免疫调节剂治疗白癜风明显提高, 表现在仅加免疫调节剂后白斑部位色素沉着加深。

2.9 治疗糖尿病

用乌体林斯治疗糖尿病278例, 在治疗组的158例中, 治疗40d后, 2/3患者将原降糖药物减少1/2, 经过1~3个月观察仍在正常范围内或进一步改善, 1/3患者基本停用降糖药。

2.1 0 治疗艾滋病

乌体林斯的主要成分为草分枝杆菌, 作为多种疾病的免疫治疗用药, 有强力的免疫增强和免疫调节作用, 并于1998年在德国成为艾滋病治疗的专利药品, 在我国临床应用亦逐渐增多。

2.1 1 防治禽流感

禽流感大多由高致病性H5N1型病毒所致, 其在禽流感中危害最大, 禽类感染这种病毒后数日内即可死亡, 病后死亡率高达60%以上, 由于乌体林斯对免疫系统有显著的增强作用, 大大提高了机体的体液免疫、细胞免疫的作用, 增强了机体免疫作用, 故可达到抵抗病毒的作用。

3 注意事项

临床使用乌体林斯应注意以下几点: (1) 本品使用前需振摇, 仔细观察, 安瓶有裂纹或有异物者不可使用。 (2) 每次注射前需仔细观察注射部位症状, 少数患者可能会出现疲倦或发热, 局部可能出现红肿、硬结, 停药即可逐渐消散。是否再注射应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3) 高烧和过敏者禁用。 (4)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使用安全性有待考证。

参考文献

[1]岑琳, 李经伦.乌体林斯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疗效观察[J].现代医药卫生, 2005, 21 (1) :47~48.

[2]胡君丽.乌体林斯注射液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 2006, 3 (24) :101.

子宫体注射 篇4

患者40岁, 因停经37d, 下腹坠胀8h于2010年3月28日12时50分急诊收入我院妇产科。该妇平素月经规则15[ (3~5) /30], 末次月经2010年2月19日, 停经后无明显早孕反应, 于今晨4时许无明显诱因下突感下腹部疼痛, 持续性坠胀痛, 阵发性加剧, 并向肛门处放射, 于上午10时许到当地镇卫生院行后穹窿穿刺, 抽出5m L暗红色不凝血, 拟诊为“宫外孕”, 要求其住院手术治疗拒绝, 急诊来我院。病程中患者无畏寒、发热, 无恶心、呕吐, 无晕厥、休克, 无腹泻, 小便少。既往体健, 否认“心、肝、肾”病史, 否认“高血压、糖尿病、血液病、癫痫”病史, 无手术外伤史, 无药物过敏史, 23岁结婚, G3P1, 1子体健, 未避孕。2008年8月, 在某市级医院行人工流产术, 术后回家, 阴道中量出血伴腹痛并与第2日昏倒1次, 在家休息并加强营养后自行好转。此后月经期腹痛, 经后好转。入院查体T36.6℃, P82次/min, R20次/min, BP110/70mm Hg, 意识清楚, 痛苦貌, 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及出血点, 全身浅表淋巴结不肿大, 心肺听诊无异常, 腹部稍膨隆, 下腹部有压痛及反跳痛, 无肌紧张, 移动性浊音阴性, 神经系统生理反射存在, 病理反射未引出。实验室检查:RBC3.7×1012/L, Hb114g/L, Plt134×109/L, WBC10.7×109/L, N0.82, 血型A型, RH阳性, 两对半HBs Ag+抗HBe+抗HBc+, B超提示: (1) 宫后积液最大前后径16mm; (2) 左附件包块, 妇科检查:外阴:已产式, 阴道畅, 有中量黄色分泌物。宫颈:光滑口闭, 抬举痛阳性, 无接触性出血, 宫体中位, 子宫正常大小, 压痛阳性, 附件:左侧附件区可扪及一约乒乓球大小质中包块, 压痛±, 右侧附件无异常。拟诊“腹腔内出血, 异位妊娠”, 急诊行剖腹探查术, 术中见腹膜蓝染, 吸出腹腔内积血约600m L, 清理出积血块约100g, 探查右侧附件见输卵管、卵巢正常, 左侧附件见输卵管有3个小囊肿, 左卵巢正常, 子宫体与大网膜粘连严重, 分离粘连见子宫体前壁近宫底部可见—约2cm×2cm×1cm大小破裂口, 用血管钳探可达宫腔, 用刮匙刮出内容物可见绒毛, 行8字缝合破裂口, 并加固, 电刀将左输卵管囊肿开窗。术后诊断:子宫体妊娠破裂出血, 左输卵管囊肿, 术后予以抗感染, 输血, 补液, 口服米非司酮等对症支持杀胚治疗, 住院7d, 痊愈出院。

2 讨论

子宫体妊娠破裂出血临床上少见, 本例患者既往有可疑子宫穿孔史而发生破裂出血, 术中亦证实。而异位妊娠是妇产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 发病率约1/100, 是孕产妇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其中以输卵管妊娠最常见。本例患者的临床特点: (1) 停经37d。 (2) 首发症状下腹部持续性坠痛, 阵发性加剧, 并向肛门处放射。 (3) 患者血压、脉搏、血红蛋白均正常, 后穹窿穿刺抽出5m L暗红色不凝血, 考虑为腹腔内出血, 量不多。 (4) 本例患者尿TT阳性, B超检查示宫后积液, 最大前后径16mm, 左附件包块。而异位妊娠的临床特点: (1) 停经; (2) 腹痛; (3) 阴道流血; (4) 昏厥与休克; (5) 腹部包块。其中本例患者无阴道流血, 尤其无淋漓不尽的阴道流血, 此乃输卵管妊娠常见症状, 但过分依赖辅助检查结果, 这也是当前临床医生普遍存在问题, 所幸腹腔内出血的治疗原则是剖腹探查, 最终手术修补破裂子宫体而止血, 术后给予抗菌素, 能量, 输血输液防止胚胎残留杀胚等对症支持治疗, 痊愈出院未造成不良后果。随着剖宫率的不断上升, 剖宫产术后的并发症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剖宫产瘢痕部位妊娠 (CSP) , 是剖宫产术后的一种并发症, 近几年来发病率明显上升, 目前发生率已达1/1800~1/2216, 已经超过宫颈妊娠发生率, 子宫下段切口瘢痕处妊娠的位置, 相当于子宫峡部并位于子宫腔以外, 严格地说是一种特殊部位的异位妊娠, 其临床表现:有剖宫产史的生育年龄妇女, 一般有停经史, 发病一般在5~6周, 少数患者在常规B超检查时发现CSP, 大部分患者于停经后少量阴道流血, 患者尚可伴有轻度到中度下腹痛, 血尿β-HCG阳性, HCG测定量在1000~10000u/L之间, 超声诊断标准:宫腔内及宫颈管未见孕囊, 孕囊在子宫峡部前壁, 孕囊与膀胱之间缺乏子宫肌层或肌层有缺陷, 孕囊与膀胱之间距离<5mm, 最薄仅1~2mm。治疗:药物治疗甲氨蝶呤, 米非司酮, 氯化钾及天花粉;子宫动脉栓塞;不可盲目使用刮宫术防大出血;宫腔镜下孕囊去除术;腹腔镜手术;经腹作瘢痕部位妊娠物切除或者子宫切除术 (包括全切或次全切除术) 。

摘要:子宫体妊娠破裂出血是较少见而严重的并发症, 严重者甚至需要切除子宫, 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并使患者丧失了生育能力。而其与异位妊娠在术前较难鉴别, 往往根据B超、尿TT、后穹窿穿刺等辅助检查而误诊为异位妊娠, 尤其在剖宫产率日益上升的今天, 其与一种特殊部位妊娠-剖宫产瘢痕部位妊娠更是难以鉴别。

关键词:子宫体妊娠,破裂出血,异位妊娠,子宫瘢痕部位妊娠

参考文献

[1]乐杰, 谢幸, 丰有吉.妇产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110, 112~113.

子宫体注射 篇5

随着科技的日益进步和陶瓷材料研究的深入,人们对陶瓷各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在性能上要满足需要,而且还有各种外观的需要,要求较高的尺寸精度,比如横孔、斜孔、凹凸面和螺纹等[1],精密陶瓷就是如此。但是传统的成型技术并不能满足要求,对于一些精度要求高、形状复杂的陶瓷部件,由于陶瓷的高硬度和高强度,不能进行普通的变形加工,机械加工也很困难。因此渴望得到直接成型各种复杂形状和高精度陶瓷器件的工艺,而注射成型方法正好满足了要求[2,3]。

陶瓷注射成型(CIM)是一种从粉末注射成型发展起来的新型陶瓷成型技术。它具有非常特殊的优势:产品尺寸精度高、一次性成型形状复杂的产品、无需机械加工或者微量加工、自动化程度高[4,5]。

陶瓷注射成型技术是通过添加一部分的有机粘结剂,赋予陶瓷粉末一定的粘度和流动性,而后通过注射成型得到形状复杂的陶瓷坯体[6]。虽然通过该技术已经制备出了一些陶瓷产品,如氧化锆陶瓷套管、手表表带等,但是陶瓷注射成型仍然被广泛地研究,是无机非金属科学的研究热点[7]。

陶瓷注射成型喂料必须是均匀的,这样才能保证后续注射成型过程的顺利进行。均匀的喂料与混料工艺有直接的关系,只有合适的混料工艺才能制备均匀的陶瓷喂料,其中加料顺序和混料时间都非常重要。本实验主要研究了混料工艺中加料顺序和混料时间对喂料性能的影响,并分析了注射成型和脱脂过程中坯体产生缺陷的成因。

1 实验

1.1 实验原料

ZrO2粉末为国产ZrO2-3%Y2O3(摩尔分数),粉末的组成如表1所示。粘结剂原料如表2所示。

1.2 实验过程

首先采取2种不同的加料顺序制备喂料,加料顺序分别为:①将ZrO2粉末和粘结剂各组分全部加入捏合机中混料,混料63min;②先将ZrO2粉末和PS、油加入捏合机中混料,直到捏合机温度达到130℃后加入SA与DBP,混料时间分别为48min、53min、58min、63min、68min。随后将制得的喂料放入HTF86X2注射成型机中成型,成型压力为90MPa,成型温度为150℃,然后将成型得到的陶瓷坯体在PJM-28-10A马弗炉中脱脂,最后在高温箱式硅碳棒炉中烧结成瓷,烧结温度为1350℃。工艺流程图如图1所示。

通过测定喂料流出XNR-400熔体流动速率仪的质量来评价均匀性。陶瓷坯体烧结后,采用PHILIPS XL-300TMP环境扫描电镜观察显微结构,排水法测定密度,三点弯曲法测定抗弯强度。

2 结果与讨论

2.1 加料顺序对陶瓷喂料性能的影响

通过表3可以看出,加料顺序为②时,制得的坯体与烧结体的密度都比加料顺序为①时高,这是因为加料顺序为②时,ZrO2粉末与有机粘结剂混合更均匀,粘结剂能有序地包裹ZrO2颗粒。

结合扫描电镜图(图2)可以看出,加料顺序为②时ZrO2颗粒与粘结剂粉末混合均匀,呈连续状态,没有明显的团聚现象,而加料顺序为①时,氧化锆粉末与粘结剂分布不均匀,颗粒有明显的团聚现象。综上所述,加料顺序为先加入ZrO2粉末、PS与油,再加入SA和DBP时,得到的喂料更均匀。

2.2 混料时间对陶瓷喂料性能的影响

表4和表5是通过不同混料时间制备的喂料分别在130℃和150℃及一定载重下,单位时间内(20s)流出熔体流动速率仪的质量。

理想的喂料是均匀的,均匀的喂料是任何相同体积喂料的密度和粉末含量一致,从而在一定的剪切力和温度下单位时间内流出的质量应该相等。若某处的喂料不均匀,存在粉末集中等情况,喂料在单位时间流出的质量会小于混料均匀情况下喂料流出的质量。当喂料流出的质量连续2次相同时,可以认为喂料达到均匀。

从表4和表5可以看出,混料时间在63min之前,喂料在20s内挤出的质量明显逐渐增加,说明此时喂料还未完全均匀,而混料时间在63min之后,喂料挤出的质量没有什么变化,特别是温度为130℃时,变化非常微小,说明此时喂料已经基本均匀。为了减少混料过程中有机粘结剂的挥发,在保证喂料均匀的情况下,应该尽量缩短混料时间。综上所述,混料时间为63min左右时最为合适。

2.3 注射成型过程缺陷及分析

影响注射成型过程的因素有很多,如注射温度﹑注射压力﹑保压压力及时间和注射速度等,往往缺陷的产生不仅仅是单一因素影响的结果,更多的是几种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下面是几种注射成型过程产生的缺陷及其成因分析。

2.3.1 充模未满

充模未满是注射成型最为常见的缺陷(见图3),特别是一些比较复杂的模具。该缺陷与注射熔体的流动性能有直接的关系。注射温度太低会直接增大喂料的粘度,降低熔体的流动性,导致充模未满;注射压力不够会直接降低熔体填充模具的驱动力,特别是形状复杂、流道比较长的模具;注射速度过慢也会导致填充不满,这是因为在注射过程中,熔体填充模具速率太慢,在未填满前,熔体就已经冷却,流动性降低。除了这些注射参数的影响外,还有可能是外部因素,如喷嘴损坏或者料道堵塞。

解决方法:首先排除外部因素,适当提高注射温度和注射压力,再考虑保压压力和注射速度。

2.3.2 生坯断裂

生坯断裂缺陷(见图4)产生的影响因素比较复杂,主要有注射压力、保压压力、保压时间等。首先,如果注射压力太小,在注射过程中可能导致坯体成型不密实,脱模的时候容易产生此缺陷;其次,如果注射压力太大,注射过程会产生残余应力;再次,保压压力和时间如果不够,坯体完全冷却成型所需的时间太短,也会造成上述缺陷。

解决方法:首先保证模具的设计合理,然后在熔体不挥发的情况下,适当地提高熔体的温度,找到合适的注射压力、增大保压压力,延长保压时间,以降低残留应力,避免此缺陷的产生。

2.3.3 内部孔洞

注射过程中,当注射熔体进入到模具,靠近模壁的熔体冷却固化,而中间部分和流道及浇道都是熔体,随后注射口和流道及浇道固化,只剩下中间部分是熔体,导致中间部分与其他部分没有联系,随着温度的继续下降,压力逐渐降低消除,此时坯体内部会产生原始气孔,当温度再度下降,为了补偿温度下降引起的收缩,小孔会长大,直到肉眼可以观察到(见图5)。

一般情况下,如果温度过低,喂料未完全达到熔融状态,在螺杆推进的过程中夹杂一些小的气泡,在注射过程中不能完全排出,因此留在了坯件内部形成孔洞;其次,如果注射压力过大或者注射速度太快,因坯体内部排气不完全而使生坯中产生气孔。

解决方法:适当提高注射温度、减小注射压力,降低注射速度。在批量生产中,此缺陷的产生很难被发现,只有在脱脂后或者烧结后才会被发现。

2.3.4 表面塌陷

造成坯体表面塌陷(见图6)的最直接因素就是注射压力。注射压力过大,在注射过程中,特别是在冷却过程中,坯体内部容易形成较大的残余应力和应力集中,坯体过度密实,导致表面出现坑状塌陷;当注射压力过小时,偶尔也会出现塌陷,这是因为注射压力过小,导致注射压力不能充分作用在模腔的喂料上,从而使收缩量增大,出现较大的凹陷。在实际注射过程中,如果保压压力过低,也容易造成喂料回流,从而使表面发生塌陷。

解决方法:选择合适的注射压力和保压压力。

2.4 脱脂过程缺陷及分析

脱脂过程是陶瓷注射成型过程最关键和困难的一步,因为这个过程非常容易产生缺陷。对于热脱脂,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升温速率和升温区间。下面是几种脱脂过程产生的缺陷及其成因分析。

2.4.1 孔洞

坯体在脱脂过程产生孔洞(见图7)与坯体本身有关,坯体中粘结剂分布不均匀,或是在注射成型过程中由于注射速度太快使坯体内部气体排除不完全。这些注射坯体的缺陷很难在注射过程中发现,不仅不能在脱脂过程中得到弥补,反而会引起脱脂过程中的变形和塌陷。

解决方法:制备喂料时适当延长混料时间,严格控制其均匀性;选择合适的注射参数。

2.4.2 开裂

坯体在脱脂过程开裂主要是由粘结剂热分解造成的,如图8所示,坯体在350℃左右开裂,这个温度是起骨架作用的粘结剂聚苯乙烯大量挥发的温度。当温度升高时,由于坯体表面粘结剂的分解优先于内部,率先发生热分解和氧化分解,会形成一种较内部强度更低的表面层,这时内部粘结剂开始分解,脆弱的表面层抵抗不了由于内部粘结剂分解产生的热应力而出现裂纹,如果升温速率过快,裂纹会进一步扩展。

如果开裂缺陷发生在脱脂的初期阶段,原因可能是当温度升高时,坯体表面先发生热分解和氧化分解,在这剧烈的过程中,当坯体内部的粘结剂流向表面不够迅速时,会造成内部产生的收缩明显低于表面层产生的收缩,从而形成缺陷。

造成开裂缺陷的原因还有可能是坯体本身的固相含量太高,导致坯体内部的孔隙通道减少或者变小,在粘结剂挥发过程中增大了粘结剂分解挥发的难度,特别是升温速率太快的情况下,产生开裂的缺陷。

解决方法:主要是选择合适的升温速率和坯体的固相含量。

2.4.3 变形

变形缺陷(见图9)是脱脂过程当中最容易产生又最难控制的缺陷。变形的主要原因就是坯体内部应力松弛。在脱脂过程中,当温度升高至各粘结剂的软化点和熔点时,坯体内部残余的应力会发生松弛,使坯体内部的颗粒产生位移,在位移过程中会导致颗粒之间不能接触,坯体的强度下降到非常低的地步,这时候由于坯体自身重力的原因,坯体会发生变形。这就要求采用多组元的粘结剂,并且各组元粘结剂的熔点相差较大,使得一种粘结剂软化降低强度时,另外的粘结剂组元能起到提供坯体强度、维持坯体形状的作用。在脱脂中期由于粘结剂的挥发,坯体内部颗粒发生重组,也会产生变形。

解决方法:采用多组元的粘结剂配方,注射过程中尽量降低注射压力来减少坯体内部残余的应力;在有机物软化阶段迅速升温,使得坯体还未变形就跳过此阶段;提高注射坯体的强度。

3 结论

(1)通过2种不同的加料顺序制备喂料。研究发现,加料顺序会影响喂料的性能和均匀性。当先混合ZrO2粉末、PS与油,再加入SA和DBP时,所制备的喂料更均匀、性能更好。

(2)通过研究混料时间对喂料均匀性的影响发现,随着混料时间的延长,喂料的均匀性也得到改善,当混料时间为63min时,制备的喂料均匀。

(3)分析了注射成型和脱脂过程中坯体产生的缺陷,阐述了缺陷产生的可能成因,并提出了解决方法。

参考文献

[1]Lin Jiangliang(林健凉),Qu Xuanhui(曲选辉),Fang Jinglian(范景莲),et al.Key influence factors in ceramic power in-jection molding(陶瓷粉末注射成型中的关键影响因素)[J].Cemented Carbide(硬质合金),2001,18(2):99

[2]段继光.工程陶瓷技术[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3]Daive W Liqxin.现代陶瓷工程:性能.工艺.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4]Richard J Block.陶瓷工程[M].清华大学新型陶瓷与精细工艺国家重点实验室,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5] Wenjea J Tseng.Statistical analysis of process parametersinfluencing dimensional control in ceramic injection molding[J].J Mater Proc Techn,1998,79(1-3):242

[6]李益民,李云平.金属注射成形原理与应用[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4

子宫腺肌症离体标本低场MRI研究 篇6

1 材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7例中, 年龄31~53岁。均已婚, 16例生育, 1例未育。临床症状主要为痛经16例、经血量增多12例及经期下腹不适4例等。病程为2~23年。标本均于术后30min内行MRI检查。

1.2 检查方法

采用PHILIPS公司生产的0.23T常导型MR扫描仪, 使用头颅线圈, 行FSE序列T1WI: TR/TE (420/19ms) 、T2WI: TR/TE (4000/95ms) 及IRFSE序列脂肪抑制成像 (irT2WI) : TR/Ti/TE (4086/70/95ms) 矢状位扫描, 8例辅以轴位T2WI扫描。层厚: 5.0mm, 层间距: 1.0mm。

2 结果

2.1 MRI表现

17例子宫标本体积均明显增大, 形态规整, 呈类球形, 结合带弥漫性增厚, 厚度10.4~28.6mm, 平均15.2mm。病变主要位于子宫后壁肌层14例、前壁3例和内膜线移位。所有标本T2WI与ir-T2WI均示子宫肌层内大片状低信号区内夹杂斑片状高信号影, T1WI示子宫肌层内散在分布斑点状低信号影, 边缘模糊 (图2, 3) 。6例标本T1WI示子宫肌层内见少许斑点状高信号 (图1) 。

2.2 病理表现

大体标本: 子宫体积增大呈类球形, 切面可见增厚的子宫肌层内散在大小不等的小腔, 有时可见棕色的含铁血黄素沉着, 偶尔可见较大的囊腔形成。小腔隙周围可见平滑肌纤维呈漩涡状排列, 与平滑肌瘤类似, 但与周围肌层的分界不如平滑肌瘤明显 (图4) 。镜下: 子宫肌层内可见内膜腺体及间质, 呈岛状分布, 部分腺体呈囊状扩张, 周围有肥大的平滑肌纤维 (图5) 。异位的腺体往往呈增殖期改变, 少数腺体呈分泌期改变, 间质与子宫内膜相似。

3 讨论

子宫腺肌症实质上是一种子宫内膜异位到子宫肌层内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其病理特点是子宫肌层内存在异位的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伴其周围平滑肌过度增生。其发病原因目前依然不明确, 有人认为是子宫内膜直接向子宫肌层扩展的结果, 妊娠、分娩及过度刮宫等创伤可能会增加子宫内膜碎片进入肌层的机会, 也是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子宫腺肌症临床症状多种多样, 主要表现痛经、下腹部不适、不育等。Kunz等[3]认为, 子宫腺肌症因其防碍精子的运输而成为引起不育的重要因素。本组病例绝大多数已育, 可能与年龄组相对偏大有关。对于子宫腺肌症的治疗目前主要有药物、介入及手术治疗等。Kim等[4]认为, 动脉栓塞介入治疗应作为症状性子宫腺肌症主要的治疗手段。

3.1子宫腺肌症的离体标本MRI特点与病理对照

子宫腺肌症表现子宫体积增大, 病变严重者呈类球形。病变位于后壁肌层多于前壁, 对于病变解剖分布优势的机理目前仍不清楚。T2WI及脂肪抑制成像上可见结合带均匀或不均匀增厚, 且大于10.0mm, 因而, 对于结合带大于10.0mm者要警惕子宫腺肌症, 有文献报道, 结合带大于12.0mm为诊断腺肌症的标准之一。T2WI及脂肪抑制成像上肌层内低信号减低区出现斑片状高信号, 易自生等[5]将其典型者称之“飘雪征”。T1WI可见肌层内散在分布斑点状低信号, 部分病例也可见少许高信号。T2WI及脂肪抑制成像上肌层内低信号减低区在病理标本上反映的是平滑肌纤维的过度增生, 同时其也是子宫体积增大的病理基础, 而信号减低区内出现的斑点状高信号反映的是异位的子宫内膜组织、异位的腺体囊状扩张或出血灶, 而T1WI肌层内低信号为异位的内膜组织, 部分为内膜腺体囊状扩张, 而斑点状高信号为内膜的小出血灶。本组标本, T2WI示子宫肌层低信号病变中夹杂高信号灶是子宫腺肌症的特异性表现, 可作为MRI诊断子宫腺肌症的有利证据, 也是反应其病理特点的最直观MRI表现。

3.2子宫腺肌症的鉴别诊断

弥漫性子宫腺肌症特异性很高, 主要与子宫内膜癌、子宫平滑肌瘤以及产后子宫肌层内扩张的静脉血管鉴别。子宫内膜癌侵犯肌层时其表现可类似于子宫腺肌症, 但其内膜往往明显增厚, 同时可发生远处转移等征象, 临床上该疾病好发于绝经后妇女, 症状主要为阴道不规则出血。当子宫腺肌症比较局限时必须与子宫平滑肌瘤鉴别, 特别是当子宫腺肌症同时合并子宫平滑肌瘤时存在一定困难, 本组病例6例合并子宫平滑肌瘤。MRI的鉴别诊断主要有: (1) 边界特点:局限性子宫腺肌病边界不清, 而平滑肌瘤边界清楚; (2) 信号特点:局限性子宫腺肌症信号不均匀, 而小的平滑肌瘤呈均匀低信号, 当子宫平滑肌瘤增大时, 往往存在透明样变、黏液样变、囊变以及红色样变等变性, 可出现复杂信号。对于产后1周内的子宫, 由于子宫未复旧, 肌层内可出现扩张的静脉, T2WI及ir-T2WI上呈多发斑点状高信号, T1WI呈多发斑点状低信号, 很像子宫腺肌症。

3.3 MRI诊断子宫腺肌症的评价

MRI对于组织尤其是软组织的分辨力有着其它影像手段不可比拟的优势, 特别是随着近年来高场强的MR扫描仪的出现, 为许多盆腔疾病如子宫疾患的早期诊断提供可靠信息。本组子宫腺肌症的诊断依靠的是低场MR, 同样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能真实有效的体现疾病的病理特点, 反映出病变范围。T2WI及T2脂肪抑制像是诊断本病的最有价值的技术, 其能真实有效的反映出病变的病理特征。4例行高场 (1.5T) MRI扫描, 其信号特点与低场无明显差异, 但其分辨力优于低场MR。文献[6]认为对于活体子宫腺肌症的诊断, 快速屏气T2WI相比其它非屏气T2WI与反转恢复序列能减少假阳性及假阴性的出现, 从而提高诊断的准确性。MRI不仅对子宫肌层的内膜异位 (子宫腺肌症) 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对于盆腔深部的病灶的显示与诊断同样具有CT、超声无法比拟的优势, 特别是随着MR的分辨力的不断提高, 其优势愈加明显。Bazot等[7,8]报道, MR对盆腔深部 (如子宫颈后方及直肠、乙状结肠等) 的子宫内膜异位也有较高的敏感性与准确率。

参考文献

[1] Tamai K, Togashi, K, Ito T, et al.MR Imaging Findings of Adenomyo-sis:Correlation with Histopathologic Features and Diagnostic Pitfalls.Radio Graphics, 2005, 25 (1) :21

[2]马梦华, 刘桂艳, 王海平, 等.子宫腺肌的MRI表现及诊断价值.实用放射学杂志, 2007, 23 (9) :1218

[3] Kunz G, Beil D, Huppert P, et al.Adenomyosis in endometriosis-preva-lence and impact on fertility.Evidence from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uman Reproduction, 2005, 20 (8) :2309

[4] Kim MD, Kim S, Lee MH, et al.Long-term results of uterine artery em-bolization for symptomatic adenomyosis.AJR, 2007, 188 (1) :176

[5]易自生, 刘一平, 杨帆, 等.子宫腺肌症的低场MRI诊断.实用放射学杂志, 2004, 20 (11) :1017

[6] Bazot M, Dara E, Givry CS, et al.Fast preath-Hold T2-Weighted MRimaging reduces interobserver variability in the diagnosis of adenomyosis.AJR, 2003, 180 (4) :1291

[7] Bazot M, Darai E, Hourani R, et al.Deep pelvic endometriosis:MRimaging for diagnosis and prediction of extension of disease.Radiology, 2004, 232 (2) :379

子宫体注射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 年龄:本组年龄35~55岁, 平均42岁, 其中39~44岁为多。 (2) 婚姻及生育:选择已婚, 无生育要求的病人, 年龄大者保留子宫意愿强烈, 其中有流产史46例。 (3) 临床表现:以月经量多及月经紊乱常见共40例占40%, 自觉下腹部包块36例, 剩余临床症状如白带多及下腹不适或疼痛。 (4) 肌瘤分类及大小:100例中以宫体多发肌瘤为主, 子宫体肌瘤数月≥5个, 其中壁间肌瘤40例, 壁间及粘膜下混合瘤为26例, 最多从切除子宫组织中找出子宫肌瘤70个, 肌瘤直径一般为3~5cm, 最大者可达11cm。最大子宫如孕4月大。 (5) 常规宫颈涂片检查, 排除子宫颈细胞异形或恶变。 (6) 处于围绝经期, 子宫内膜增后或月经失调者, 行诊刮排除子宫内膜恶性病变。

1.2 手术方法

采用腹部小切口, 切口长6cm左右, 常规开腹后, 于腹腔内剔除大的肌瘤或于两宫角处子宫圆韧带, 卵巢固有韧带, 及输卵管启始点内侧, 保留两侧子宫动静脉上行支, 楔形或倒梯形切除子宫体大部, 缩小子宫体积娩出子宫于腹腔, 子宫峡部环扎压脉带, 保留子宫腔内膜长约3cm, 并剔除保留子宫组织内脉核, 吸刮所留宫腔内膜后, 碘伏消毒子宫创面, 再以0/2可吸收连续缝合子宫肌层闭合宫腔, 以1号可吸收连续螺旋状缝合子宫肌层, 闭合子宫创面并间断加固, 以0/2可吸收缝合浆膜层使表面腹膜化。100例病人手术经过顺利, 但手术部分于腹腔内进行, 对手术者要求要稳、准、迅速, 助于要充分暴露术野, 便于手术实施。

1.3 结果

(1) 100例病人术后恢复良好, 无感染及出血及并发症, 由于采用腹部小切口, 腹壁血管极少切断, 不影响腹壁血运, 故术后刀口愈合不良情况极少。 (2) 病理检查及结果:病例结果示100例病人均为子宫平滑肌瘤, 无1例恶变, 其中玻璃样变性8例, 红色变性2例。

2 术后随访结果

本组100例病例, 12例失访, 88例随访结果如下: (1) 术后月经情况:由于保留较少宫腔内膜, 对于手术后病人月经量均较前明显减少, 最少者呈点滴样, 病人无明显不适。 (2) 妇科内分泌改变:由于保留子宫动脉上行支不影响卵巢血运从而导致卵巢功能无明显变化, 术后检查同期FSH及E2均较术前无明显变化。 (3) 子宫肌瘤复发:100例病历, 复发率为1%。仅1例为多发性子宫肌瘤, 无明显临床症状, 随访观察。

3 讨论

(1) 保留子宫与妊娠问题:该术式适用于多发性子宫肌瘤, 切除宫体大部, 保留深约3cm宫腔内膜, 并缝合宫腔;缝合时闭合输卵管开口, 故仅适用于无生育要求或保留子宫意愿强烈者, 术后病人无需避孕。 (2) 出血与感染是该术式不能忽视的问题:切除子宫体大部后关闭子宫创面此时应止血彻底, 缝合勿留死腔, 如血肿形成后继而感染形成脓肿从而使手术失败, 故手术需分层缝合, 以达到止血不留死腔为目的, 本组100例病历均未发生上述情况。 (3) 术后肌瘤复发问题:这是肌瘤手术保留子宫的重要问题, 肌瘤的复发有两种可能。①原有肌瘤剔除新的肌瘤生成这种情况少见。②大多为手术时微小肌瘤即“种子瘤”术后逐渐生长。北京协和医院125例肌瘤剔除术后复发38例 (30.4%) , 但复发后需行手术治疗者也有17%, 其肿瘤复发时间, 38例复发者, 4例是在3年以内复发, 占复发病例的10.5%, 28例 (73.7%) 是在5年以后复发。手术时年龄<30岁者复发率46.2%, >30岁复发率为20.5%, 单发者12.9%有术后复发, 多发者47.6%复发, 肌瘤10个以上者80%以上复发。本术式切除易生长肌瘤的宫体大部组织并剥除所留子宫组织内肌瘤。故术后复发率明显降低约为1.13%, 也可能本组病例数较少且随访时间短的原因。

上一篇:新闻编辑记者下一篇:认知框架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