矫正幼儿好动行为

2024-08-02

矫正幼儿好动行为(精选六篇)

矫正幼儿好动行为 篇1

一、家长和幼儿园共同端正教养态度和方式

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仅在幼儿园里培养是远远不够的,在家庭也应严格要求。这需要家庭与幼儿园的合力,幼儿园与家庭是一车两轮,必须同步调同方向。一方面,家长应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坚持不懈地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孩子在幼儿园形成的行为习惯在家里得以巩固和发展。另一方面幼儿园也要多向家长宣传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家长的参与性,采用多种方法,家园合力,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幼儿在家的表现与在幼儿园的表现是不一样的。在幼儿园里老师对幼儿的行为习惯提出具体的要求:早上,见人打招呼;饭前饭后洗手,饭后漱口,保持正确的姿势,安静地入睡;学会独立穿衣、穿鞋,放固定位置,自己吃,自己扶碗,擦桌子搞卫生等等,在老师的督促和指导下,幼儿坚持每天去做。时间一长,逐渐形成习惯。在家里,家长不要娇宠惯纵,一味迁就忍让,或者是对幼儿过分的溺爱,不然,幼儿在幼儿园里的良好的习惯就半途而废了。这就要求家长与幼儿园搭建共育桥梁,共同对幼儿进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

二、给幼儿树立榜样进行带动改正缺点

在幼儿教育中,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大致可以分为三种:革命英雄、身边人、同龄人,幼儿往往把这些具体的人物形象作为自己的模仿对象。我班的妞妞小朋友,个子矮胖,常因为许多动作无法顺利完成而被同伴讥笑。因此,她很沮丧,做什么事情都没有信心。在一次舞蹈课上,别的小朋友都能够把动作完成得很好,可是她的动作节奏却总是慢了半拍,惹得哄堂大笑。虽然,幼儿没有恶意,却让她受到深深的伤害。此时,她的情绪非常的激动,见此情形我先缓和她的情绪、缓解其内心的矛盾,让她觉得老师是在保护她,是为她说话的人。然后,我生动地为她讲述了张海迪姐姐的故事,并结合身边人的故事让她充分感受故事中人物是如何英勇顽强、不怕挫折等。她逐渐地受故事中人所感染,觉得自己不应该太难过。最后我再让她知道,其他幼儿是很喜欢她的,并让她表演她最擅长的唱歌,在其他幼儿的掌声中,她渐渐地树立了信心,改变了受挫折就想逃避的不良行为。

三、适时表扬,树立幼儿自信心

在生活中,肯定幼儿的点滴进步是改变幼儿的不良行为、巩固幼儿的好行为、促使幼儿形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手段。对于幼儿,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的点滴进步和成功,给予适时的赞赏,把优点无限放大,使之感受到做好每件事情所应该具有的正面的、愉悦的情感体验,促使幼儿积极的情感体验得到不断强化。比如,刚入园的幼儿用过东西后往往会乱丢,教师发现这种情况,可以要求他把东西整理好,而当幼儿自主地整理好一样东西,就及时地给予类似“你能够把自己的东西整理好真是太棒了,若能够把其他东西也收拾好就更让人喜欢了”等言语进行表扬和肯定,也可以给予物质上的奖励。长此以往,幼儿就会逐渐改正乱丢东西的不良行为。

四、对幼儿不良行为进行冷处理

“冷处理”可有效避免教师由于无意中所给予的注意而间接地助长幼儿的不良行为。当幼儿无理取闹时,教师要沉着冷静。比如,有的幼儿刚入园的时候中午不睡觉,还吵着要看书或者玩玩具,你不答应,他就大哭大闹,甚至在地上打滚、尖叫。此时,如果你答应了他的要求,也许幼儿会暂时安静下来,但是他也从中悟到了一个办法———下回我想要东西的时候只要一哭一闹准行。试想,如果一个幼儿为了达到目的养成了哭闹的不良行为,作为教师能够省心吗?因此,若遇到此类情况就要采取“冷处理”的方式让幼儿安静下来。一方面不能够百依百顺、有求必应,使幼儿养成“哭闹”作为实现目的的手段;另一方面也不能够暴跳如雷,责骂吓唬。幼儿发脾气时,内心往往处于激动的状态,对教师的话一句都听不进去。此时,幼儿若是在安全的地方,那么教师就可以暂时离开他,或者是转身假装做其他事情,等幼儿情绪稳定了再对他说明这件事情不能那样做的原因,也许他就慢慢地明白一些道理了。教师的顺从无疑会强化幼儿的不良行为,而如果教师采取视而不见的态度,当幼儿明白哭闹行为对满足欲望毫无作用时,就会停止哭闹。久而久之,幼儿最终会意识到那样做根本就达不到目的,他就再也不会去做了。

幼儿行为矫正案例 篇2

“爸爸,是不是只要我把功课做好了,我就可以玩游戏机吗?”吃晚餐的时候,轩仔提出了这个要求,Ken还没有回答,就听见Sandy不满的指责:“一天到晚常专注玩游戏机,你知不知道这个习惯有多不好?”轩仔低着头,不再讲话了。

Ken知道Sandy的反应是为了儿子好,但是看到轩仔一脸委屈的模样也颇为不忍,虽然轩仔的学业并没有因为玩游戏机而变差,但Ken该用什么方法来改变儿子的这个行为呢?

我相信每个做父母的人都曾经经历过Ken和Sandy的这种痛苦,当孩子的行为产生偏差时,做父母的无不希望透过某种方式,来纠正他们的行为,但是最常使用的“权威命令”模式,往往都收不到好的效果,反而会造成亲子双方的对立。

聋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 篇3

这个故事说明幼儿期的行为习惯影响未来的人生方向。习惯是什么?习惯是一种稳定的、自动化的行为方式, 良好的习惯有益于自己, 有益于他人。如保证健康的生活、卫生习惯, 保证遵守社会公德的习惯, 立足社会的自理自强习惯等, 这些行为长期坚持, 直至成为习惯性的行为。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让听障儿童成为自立、自强、自信、有成功感的人, 并能主宰自己的人生。幼儿缺乏生活经验, 认知能力有限, 经常是非不分, 对事物缺乏正确的道德判断, 自我控制能力较差, 意志较薄弱, 易受到不良倾向的诱惑而采取不符合道德标准的行为, 易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因此, 从小进行道德品质教育, 对幼儿身心发展十分必要。然而, 现中国多数家庭为独生子女家庭, 父母们不太重视道德品质教育, 只重视孩子们智力的开发, 在生活上无微不至的照顾, 娇生惯养, 导致孩子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而听障儿童家长更是觉得孩子可怜, 便一味地迁就、溺爱, 给予过分的关怀导致孩子任性、自私、不尊重别人、无理取闹、攻击他人甚至自残, 影响听障儿童的康复训练效果。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 笔者认为矫正聋幼儿的不良习惯, 首先应认清孩子产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原因及负面影响, 明白矫正孩子不良行为的重要性, 从而帮助孩子矫正这些行为习惯。

下面笔者就聋幼儿的不良行为习惯矫正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聋幼儿行为问题的产生

孔子曰:“人之初性本善”。不良的行为是一天天养成的, 更多的行为是大人造成的。幼儿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好模仿, 大人的言行举止每时每刻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行为是模仿学习得来的。

二重视初次出现的不良行为

认真对待孩子第一次不良行为, 应该非常严肃地制止, 同时给予小小惩戒, 如让他独自站在一边或大家不理睬他一段时间, 然后再次认真地告诉他这样做为什么不好, 应怎样做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孩子的不良行为第一次就被及时责罚, 即使以后再次出现, 稍作劝阻孩子就听从了。但遗憾的是很多家长抱以“孩子还小不懂事, 现在讲没用”的态度, 错过了第一次最佳教育机会, 导致以后的矫正困难重重。

三物质强化与精神鼓励

对攻击性行为严重的幼儿, 批评得越多越容易造成他的对立情绪, 相反地, 他做了一件好事, 应立即表扬, 给予鼓励。如奖励孩子喜欢的小食品、小贴画、小印章、小红花等, 还可以给予拥抱、亲吻、口语上的称赞。这样做有利于幼儿行为的正强化。

四角色模仿

通过讲故事、表演童话剧、看动画片等形式, 为幼儿树立榜样, 让他们去模仿。在日常生活中, 注意随机教育。当不良行为习惯出现时, 要随时用故事中的正面形象去教育聋幼儿。

五回避视觉不被理睬

心理学上又称爱的剥夺。如孩子有骂人现象时, 就应采取相应措施, 如不许周围人理睬他的方式, 将其隔离在成人视线之内。这样既让他认识到为什么被罚又体验到孤独的滋味。这是既简单又行之有效的矫正方法。

六帮助孩子区分正确行为与错误行为

当孩子不良行为出现时, 家长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应该先了解孩子这样做的原因, 尽量满足孩子的愿望。待孩子情绪好转后, 再告诉孩子为什么错了, 应该怎样做才正确。如孩子拿其他小朋友的玩具回家, 家长问孩子为什么要拿回家呢?然后告诉他这样做不对, 你想玩别人的玩具要先征得别人同意, 再采取商量的口吻:“你玩一会就送回去好吗?”孩子只有知道了正确的行为, 才不会出现错误的行为。

七抓住重点, 要持之以恒

矫正幼儿的不良行为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错误会反复出现。这就需要家长和老师持之以恒的教导, 使这种行为彻底消失。

孔子曰:“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幼儿是纯净的、无邪的, 教育者应给受教育者一个平等、和谐的教育平台, 让不同的孩子都受到最好的教育, 让他们成为有用之才, 成为有责任心的人。

摘要:本文就聋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给出矫正的方法, 即重视初次出现、物质强化、回避、树立正确的行为标准、持之以恒。从而得出结论, 幼儿的行为矫正需要长期的坚持, 使行为问题从频率、强度、持续的时间上慢慢地减少直至消失, 肯定良好的行为并继续保持才能建立新的良好行为。

关键词:聋幼儿,行为,习惯,矫正

参考文献

矫正幼儿好动行为 篇4

关键词:幼儿,不良行为,原因

一、幼儿吮吸手指和咬衣角现象的成因与矫正方法

(一)幼儿吮吸手指和咬衣角现象的成因与危害分析

在教学中教师经常会发现有个别幼儿在活动或休息时会出现吮吸手指和咬衣角现象。一般来讲处于婴儿期的幼儿都会有吮吸手指的现象,这是幼儿的一种生物本能。

随着婴儿期的结束,许多幼儿会将这一习惯加以改正。但也有一些幼儿由于父母的粗心或照顾不周等原因使幼儿的一些欲望与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时,幼儿由于焦虑和不安,就会用吮吸手指和咬衣角现象进行自我安慰式的满足。长此以往这些现象就被保留了下来,形成了病理性的不良习惯。

幼儿吮吸手指和咬衣角现象,不仅对幼儿的身体健康会造成危害,还会强化幼儿情绪上的紧张、性格内向不愿与别人交流等心理问题,从而影响幼儿的健康成长。

(二)幼儿吮吸手指和咬衣角现象的矫正方法

1. 家园连手共筑爱心桥。

从幼儿吮吸手指和咬衣角现象的本质来看,这是幼儿内心缺乏关心与关爱的结果。一方面,教师要通过一些活动与方式,让幼儿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使幼儿在集体生活中能够感受到温暖和关爱,形成安全感与信任感。另一方面,教师要及时与家长沟通和交流,让家长认识到幼儿存在的问题,共同寻找问题的根源,用科学合理方法通过心理疏导与抚慰,让幼儿消除心理问题,感受到家园双方的爱心与温暖,克服吮吸手指和咬衣角现象。

2. 培养兴趣与爱好,让幼儿树立自信心。

实践证明当幼儿出现吮吸手指和咬衣角现象后,如果能及时发现,并根据幼儿的特点,培养一些兴趣与爱好可以有效地矫正幼儿吮吸手指和咬衣角现象。为此教师要在活动中有意识地为出现吮吸手指和咬衣角现象的幼儿制造一些表现自己的机会,使其感受到自己的长处与优点,可以将其注意力进行转移,心理需求得到满足,自觉克服吮吸手指和咬衣角现象。

二、幼儿说谎行为的成因与矫正方法

在幼儿不良行为中,说谎行为的比率是比较高的一种不良行为。幼儿说谎行为可以分为是无意识说谎与有意识说谎两种。幼儿无意识说谎就是指那些幼儿没有目的,把某些幻想或错觉当成现实向人述说的现象。有意识说谎就是幼儿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有意识地编制的谎言,以掩盖事实真相的现象。

(一)幼儿说谎行为的成因与危害

1. 幼儿无意识说谎行为产生的原因。

一方面是由于幼儿分不清想象与现实的关系,有时会把心中的愿望作为现实而表达出来,如幼儿会向别人说自己家中有一只大老虎;另一方面是由于幼儿对实事记忆不清,将自己的经历描述错误而造成的所说内容与实事不符,如将发生在甲身上的事说成了发生在乙身上的事。一般来讲幼儿无意识说谎行为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消失或减少,但有时如果不能得到应有的矫正与强化,可能会转变成为有意识说谎行为。

2. 幼儿有意识说谎行为形成原因。

相对于无意识说谎来讲其成因较为复杂,根据其说谎的目的来看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是以得到别人的赞赏与夸奖而进行的说谎行为。其二是幼儿出于自我保护而进行的说谎行为。

(二)幼儿说谎行为的矫正方法

不管是哪种类型的幼儿说谎行为,都会对幼儿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幼儿说谎行为问题,及时有效加以矫正。

1. 通过实践性活动,提高幼儿认识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七岁以下儿童很难区分想象和现实的界限,经常将二者相互混淆。因此,教师要多组织一些实践性活动,通过参观、体验、表演、操作等途径,充实幼儿的生活经验,提高幼儿认识能力,就可以有效地减少幼儿无意识说谎行为。

2. 创设民主和宽松的教育环境。

幼儿说谎,许多时候与教师、家长要求过于严格有关。如果教师在教育中对幼儿责备过多,惩罚过严,幼儿为逃避批评与惩罚就会说谎。教师应当为幼儿创造一种说真话的宽松环境,能够用爱心去宽容幼儿出现的错误与问题,鼓励幼儿主动承认自己的错误或改正自己的错误。在出现幼儿所说内容与自己观察不一致的现象时,教师要允许幼儿有申辩的机会,防止幼儿由于不能做到心悦诚服,而产生抵触情绪为说谎埋下种子。

三、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与矫正方法

在教学中不时会发现一些幼儿,由于自己某种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或其权利受侵犯时,对别的幼儿进行身体的进攻或言语上的攻击等侵犯他人的行为。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幼儿攻击性行为。

(一)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与危害

通过对多个具有典型攻击性行为幼儿的研究发现,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家长不当的教育方法与言行影响。

2. 不健康媒体等传媒的影响。

如影视剧、游戏等,由于幼儿缺乏辨别能力,天性喜欢模仿,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攻击性行为,当在幼儿园与其他幼儿发生矛盾时,试图用攻击性行为来解决问题。

幼儿攻击性行为,不仅会有碍于幼儿间的团结友爱,还会对幼儿成长产生巨大影响,甚至会诱发幼儿在成年后走上犯罪道路。

(二)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矫正方法

1. 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交流,为幼儿改正攻击性行为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一方面,让家长认识到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危害,不要过分迁就幼儿攻击性行为,帮助幼儿改正不良行为,引导其向积极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家长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当幼儿犯错误时,不要粗暴地采取打骂与训斥的教育方式,多采用跟幼儿讲道理等积极方式帮助幼儿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承认错误并改正错误。

2. 通过一些具体的活动,让幼儿学习如何处理与其他幼儿矛盾的方法。

在活动中通过教师的评价与鼓励来引导幼儿理解别人,避免模仿和学习同伴的不良行为,让其懂得身体攻击带来的危害。让每一个幼儿都养成谦让的习惯,合理公正地处理好自己与别人的矛盾与纠分。

矫正幼儿好动行为 篇5

那么, 什么是幼儿的攻击性和“暴力”倾向呢?它又是如何产生的呢?先看下面的几个案例:

案例: (1) 亮亮今年6岁, 妈妈是某公司职工, 爸爸待业在家, 靠打点短工维持生活。亮亮从小托养在姥姥家, 直到入幼儿园时, 爸爸妈妈才把他接回身边。亮亮的外公脾气特别暴躁, 不论家里家外, 见到谁不顺眼, 总爱拿拳头说话。外公总是担心亮亮在幼儿园里被别的小朋友欺负, 就常常告诉他:“如果有小朋友欺负你, 不用告诉老师, 你就骂他、打他。”于是, 只要亮亮被小朋友欺负, 他就骂人家、打人家。

(2) 东东5岁, 在同龄孩子中, 可谓“人高马大”, 身体壮壮实实, 平时特调皮捣蛋, 总依仗自己有力气, 欺负别人。有一天, 东东和小西正在玩电子小汽车, 两辆车你追我赶。这时涛涛正好经过, 看到两辆车在地板上跑得怪有意思, 就过去拿起一辆看看。拿的正好是东东的那辆, 东东见状, 上去先夺回自己的小汽车, 然后将涛涛按到地上连踢带打, 等到老师跑过去把亮亮拉开, 只见涛涛已鼻孔流血。

亮亮和东东的行为都属于攻击性行为, 它是一种目的在于使他人受到伤害或引起痛楚的行为。幼儿园阶段主要表现为吵架、打架, 是一种身体上的攻击;稍大一点的孩子更多的是采用语言攻击, 谩骂、诋毁, 故意给对方造成心理伤害。

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主要在于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因素:

(一) 家庭因素

孩子出现攻击性倾向, 反映了父母的某些行为失当或教育方法的偏差。比如, 有些年轻父母总是千方百计满足孩子的各种需要, 致使孩子占有欲旺盛;甚至对孩子娇宠放纵, 形成了孩子为所欲为的性格。上述案例中, 亮亮就是在外公的耳濡目染下, 渐渐对打架产生了兴趣, 攻击性很强。在幼儿园里, 只要有人惹他不高兴, 不管是谁他都敢大喊大叫。活动时经常打人骂人, 经常往小朋友身上吐口水, 上课时公然顶撞老师。从上述的案例中, 我们不难看出, 家庭因素起到了很大作用。

(二) 社会因素

由于幼儿模仿性强, 是非辨别能力差, 容易模仿其周围的人或是影视镜头里人物的攻击性行为。有资料表明, 经常看暴力影视的儿童片、武打片, 玩暴力电子游戏, 会使幼儿的攻击性心理得到加强, 容易出现攻击性行为。

心理学家认为, 攻击是宣泄紧张和不满情绪的消极方式, 攻击性行为会妨碍幼儿今后的发展, 对幼儿的身心健康极为有害, 所以必须从小进行矫正、治疗。一般来说, 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矫正, 应以正面疏导为主, 而不宜再用打骂、训斥等刺激手段去强化。

(一) 幼儿园教育措施

1、疏导释放幼儿多余的精力

在每次活动前, 教师可让好奇心强又性格急躁、缺乏耐心的幼儿先操作、多发言。户外活动喜欢冲跑的幼儿可让他当教练, 带领其他幼儿运动;分组活动时, 多提供机会让此类幼儿当组长, 这样既有约束力, 又使其发挥作用。

2、加强注意力的训练

教师应把具有攻击性的幼儿安排在容易顾及的地方, 在各项活动中注意培养他们的注意力并尽量多的给予表扬肯定。如果有接受能力较强的幼儿, 可在活动内容上适当增加难度, 从而逐步培养幼儿耐心、专注的习惯。

3、在游戏中培养自制力

比如前例中的亮亮喜欢游戏, 每次游戏他都非常兴奋, 但他常常伴有破坏性、攻击性行为。有意让他在游戏中担当“重任”如让他当裁判或老师、警察的角色, 让他逐渐学会约束自己, 在游戏中培养其自制力。

(二) 家庭教育措施

1、创设适宜环境进行疏导

首先, 要创造不利于攻击性行为滋生的环境, 减少环境中易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刺激是很有必要的。家长应为孩子提供足够的玩耍时间和玩具。当幼儿发生抓、咬、踢人等行为时, 家长要及时制止并加以引导教育。其次, 启发幼儿对攻击性的认识和理解, 从动机上改正其攻击性倾向。例如, 引导幼儿进行移情换位的体验, 幼儿一般不能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省, 所以让幼儿从故事、情境中产生对他人攻击性行为的不满, 进而对自己的攻击性行为也产生否定情绪。

2、以榜样示范和强化的方法引导幼儿的正确行为

以榜样示范, 指导幼儿正确行为。家长要引导孩子与他人和睦相处, 以礼相待。另外, 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采取强化法。例如, 在幼儿对别人友好时, 家长可以给予表扬、鼓励, 使该行为长期保持, 这属于正强化。而出现不文明行为时, 应对其进行惩罚, 使他感到不愉快这是负强化。利用正负强化的方法, 可以有效的减少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3、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采取“冷处理”

“冷处理”也就是不理睬幼儿的不文明行为, 把注意力从孩子的攻击性行为上移开, 故意忽视他的此种行为。当幼儿的不良行为终止时, 再给予大量关注。

对一些较容易冲动的幼儿, 有时可实行短时间的“冷处理”, 如让幼儿呆在房间里不能出去, 或暂时剥夺玩玩具的权利等。运用这些方法时, 首先要让幼儿明白让其“坐冷板凳”的原因。该方法的好处是没有向幼儿提供呵斥打骂的行为原型。如果把这种方法与上述几种方法配合使用, 效果会更好。

最后要反复强化, 持之以恒。有些情况下攻击性行为不会在短时间内消失, 还有的情况是刚好转一点, 但一段时间后又有所反复。所以家长及教师们要坚持积极引导, 耐心对待, 慢慢让幼儿自觉驾驭自己的行为, 使孩子向有利的方向转化。

总之, 对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 我们应更多地采取平静、温和的教育方式, 尤其要注意在日常的生活活动中培养他们的爱心和善良的品格, 让每一个幼儿都生活在一种亲和力强、充满爱心的环境里, 使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摘要:近年来, 幼儿的攻击性和暴力倾向有所增强, 攻击性行为时有发生, 此现象受到了教育界及心理界的强烈关注。本文在对具体实例讲解分析的基础上, 对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与矫正该行为的措施方法作了简要的阐述, 使幼教工作者和家长们加以借鉴, 有效的减少或制止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关键词:幼儿,攻击性行为,原因,矫正

参考文献

[1]张丽芳:《儿童攻击性行为案例分析》, 《辽宁教育》, 2005-12, 22-23页。

矫正幼儿好动行为 篇6

内部成因一般归结于本身的基因遗传与成长特定期表现。有些小孩天生就属于那种比较容易兴奋的,情绪表现比较激动的,家长若不及时引导,孩子则较容易出现任性现象。当然,正常情况下,宝宝两三岁开始出现心理反抗现象,出现强烈的独立需求意识,如要自己吃饭,上下楼梯不愿别人牵领,自己家的东西不让别人动。处处以自我为核心,遇到不满意不顺心的事情就大哭大闹,劝阻和强制都不起作用,直至他人妥协,自己满意为止。

外部成因无外乎是家庭溺爱娇惯,家长教育方法不当。现代家庭“六对一”的模式,让孩子变成宝中宝。家长,特别是家里老人对孩子更是特爱有加,“捧在手里怕摔,含在嘴里怕化”。这也就无形中让孩子形成自我为中心的错误意识。有些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缺乏耐心,对孩子的日常行为给出消极的反馈,甚至是对小孩的合理需求或不予理睬或简单粗暴,这样极易容易造成宝宝的逆反心理,埋下任性的种子。部分家长对孩子的任性行为没有及时关注与引导,只是一味地让孩子顺其自然成长,错把孩子的任性当个性,甚至助长了孩子的任性行为。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说的是儿时形成的性情会影响终生。因此家长在平时教育中要做到以下四点:

一、戒掉溺爱,做到理智爱护

法国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说:“你知道不知道,用什么样的办法一定能使你的孩子感到痛苦?这个方法就是:百依百顺。”在大人的骄纵下,他们的欲望将无止境地增加,渐渐地养成“以我为中心”的行为,进而提出许多不合理的要求。因此,家长在平时教育中,不可过度盲目满足小孩的一切要求。家长要有理智、有分寸地关心爱护孩子,要正确对待孩子的要求。对孩子的合理要求,在家庭允许的情况下,尽量给予满足。既要让孩子感到父母真挚的爱,使其感受到家庭的温暖,能激发其积极向上的愿望,又要让孩子关心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并逐步要求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务性劳动和家务劳动。

二、同伴玩耍培养分享意识

任性是自我中心的产物,集体活动是破除自我中心的最好途径,让孩子到伙伴中去,到集体中去。家长要经常找机会带孩子与同龄伙伴交往。可以经常去同学家或有孩子的朋友家串门,也可以请他们来家里玩,为孩子创设一个与伙伴交往的氛围,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交往能力,获得友谊。家长可以指导孩子怎样和同伴一起玩。例如,家里买了新的玩具,可提醒孩子请亲友家的孩子来一起玩。别的小朋友上门来玩耍,更要讲表示欢迎的话,消除别人的恐惧心理,还要叫自己的孩子拿出好吃的东西招待他,拿出好玩的东西给他玩。在日常的游戏、学习、生活中,通过有意或无意的引导,慢慢形成孩子的分享意识。

三、换位思考读懂孩子内心

孩子任性不听话,不接受大人讲的道理,往往因为大人不懂“小人”心。孩子受认知水平的限制,不善于从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只考虑自己的需要、自己的情感。家长大多是以成人的思维考虑结果,而往往忽略了孩子的情绪和兴趣。这就容易形成家长与孩子之间的矛盾。因此,家长对孩子的不良情绪也应该分情况而定。只有从孩子的立场,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用孩子的心感受生活,孩子的心才能和我们相通。我们一旦读懂了孩子的心,在管教孩子的时候就会多一些顺利,少一些失误。

四、任性行为处理方法得当

任性的孩子通常借助在地上打滚、不停地哭闹、乱扔东西等行为来表现他们的情绪、要求与脾气。大部分家长,只要一看到宝宝哭闹,就会无条件满足宝宝,甚至是一些不合理的要求。这就强化了“只要我哭闹就会得到满足”的意识。这样一来,孩子就抓住了家长的心理,当想要得到满足就会任性哭闹。

要改变宝宝的任性行为,家长就要取消孩子在家中的“特殊”地位,只满足孩子的合理需求,坚决拒绝不合理的要求。家长要引导孩子关心他人,教育孩子以共享为乐,帮助孩子建立群体思想。家长要巧妙机智地处理孩子的不良情绪及行为,读懂孩子的心,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摘要:所谓任性,就是凭着自己主观的性情和喜好去做事,或对个人需求和愿望毫不克制,全然不理会他人感受。任性是幼儿普遍存在的问题。幼儿任性为何而来?分析了任性的内外成因,以及给出了矫正大班幼儿任性行为的建议,分别是戒掉溺爱,做到理智爱护,同伴玩耍培养分享意识,换位思考读懂孩子内心和任性行为处理方法得当。

关键词:任性,溺爱,分享意识,换位思考

参考文献

[1]王春亚.浅谈幼儿任性行为矫正策略[J].云南教育:视界,2007.

[2]李梅.幼儿交往能力培养的思考与尝试[J].中华少年,2015.

上一篇:物资集中采购管理下一篇:BITLOCK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