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检测中心

2024-06-16

技术检测中心(精选十篇)

技术检测中心 篇1

1 检测工件的主要手段

加工中心采用的在线检测并不只有一种方法, 手段比较多, 但是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一些手段。

1) 手工检测。对于手工检测而言, 生产及技术能力均是由企业现状所决定, 因为受企业自身财力限制, 缺乏高精度高效率检测设备, 这种检测方法必然给企业造成许多不便。还有一些产品要求不高, 只需要通过粗检, 这种就选用了手工检测。手工检测中常用的工具是千分表及卡尺等比较常用工具, 效率较低, 并且人为操作极易影响精度。

2) 离线检测。当完成加工之后, 就要将工件从中心取出来, 通过其他的检测设备对工件进行检测, 即为加工和检测在不同设备上操作, 或者二者不同步, 采用先加工后测量。这种检测手段目前应用较多, 比较常用的测量设备为三坐标测量仪。通过离线检测能够真正发挥出系统功能, 测量的精度比较高, 并且对于加工设备专业化程度要求不高。

3) 在线检测。加工中心配备上触发式测头及检测程序组成了在线加工检测系统。目前许多厂商在数控机床上加装上各种检测加工精度的设备, 有效避免了手工与离线检测中各种弊端。并将自动检测技术应用到加工中心, 获得极大成果。现在所采用[1]的触发式测头, 价格低、可靠性强及自身精度比较高等各种特征。具有超程量大、安全性高、结构坚固以及抗干扰能力比较强等各种优点。

从检测发展可发现, 因市场所需与技术发展, 发展方向为手工、机械化、单机自动化、刚性流水自动化、柔性制造自动化、智能自动化。

2 在线检测技术探析

2.1 系统的硬件组成以及接口电路

在产品加工过程中, 检测属于质量控制中重要的一环。当然检测产品质量的方法并不是唯一的, 从各种应用现状来看, 在线检测属于一种比较可靠且有效的办法, 应用非常普遍。

检测系统划分成前向通道与后向通道。向前通道就是被检测对象和系统之间进行联系的输入信号通道, 这个通道主要采用和传感器相关的变换电路、信号调节[2], 即传感器的接口通道。而前向通道且是由触发式测头, 光栅尺以及接口共同组成。后向通道属于检测产品的输出通道, 通道结构和控制对象以及控制任务紧密联系, 主要是用来实现大功率控制小信号的输出功能。而后向通道且是由X、Y向的交流伺服驱动电源以及和微机接口共同组成, 检测系统结构的组成图如下所示:

当传感器和工件进行接触时, 就会产生一种开关信号并传递出去, 而X/Y光栅传感器以及二次仪表就将运动的X/Y方向坐标值记录下来, 同时采用BCD码的形式把记录信息传递给计算机。SCIC (专用通讯接口) 就能够依据计算机系统发出的控制指令, 驱动检测头运动, 从而完成计算机发给加工中心的指令传递;当然计算机控制系统主要是处理相应信号, 发出检测指令及误差反馈补偿指令。

1) 光栅传感器以及接口电路。作为一种检测位置的装置, 光栅传感器[3]就是把机械位移或者模拟量转换成数字脉冲, 并将该脉冲反馈到CNC装置, 从而实现了闭环控制。本文就选用了GX-A型的光栅尺, 其分辨率是1um。

工作之时, 各个栅距相同的标尺光栅与指示光栅就彼此平行叠放, 并且保持着一定间距。而两个尺上条纹形成了一个小角度θ, 一旦遇到光照就会在相交之处呈现黑色的条纹, 并在整块的光栅上呈现明暗相间的莫尔条纹, 这种条纹属于一种干涉条纹。而光栅条纹和莫尔条纹几乎处于垂直, 例如把指示条纹沿着标尺光栅的长度方向进行平移, 那么莫尔条纹就会沿着指示光栅移动方向相垂直方向平移, 指示光栅平移到了某一个刻度线, 莫尔条纹就正好也平移到了一个条纹。将光栅栅距设为P, 莫尔条纹的节距设为W, 就能够得出如下的关系:

从这个关系式就能够得到, 移动莫尔条纹的距离和移动栅距的距离成正比例关系, 在检测中只要能够读取莫尔条纹的数目就能够得到栅距移动的距离, 在光栅制造时就已经知道栅距, 因此光栅移动距离就能够采用电气系统自动测量。同时, 莫尔条纹是许多条光栅刻线共同组成, 能够平均误差, 因此得到的测量结果比较精确。

而光栅接口的电路使用了32位的光电隔离数字输入板, 其原理如下图所示:

备注:1表示光耦PC814;2表示电阻排;3表示六反向触发器74Ls14p;4表示缓冲存储器74Ls244;5表示缓冲存储器74Ls245;6, 7, 8表示SN74Ls688。

2) 当外部信号通过光电藕时, 就将两个电路中地电位全部隔离开了, 即便地电位存在一定差异也不会彼此干扰。当信号传送到电阻排, 而上拉电阻让电路处于光耦不通情况喜爱, 如果是高阻状态, 信号就经过74LS14P (整形滤波电路) 转变成有规则信号, 并且该信号传送到缓冲存储器中, 一旦计算机发出指令经过图b电路 (四选一功能) , 就能够选通K1~K4之中任何一个, 通了后就将相对应缓存中信号传送到缓存245中, 而计算机传送的使能信号在K5控制下, 就实现了信号输出。

3) 加工中心和PC控制通讯的接口。加工中心中CNC装置要和其他设备之间传递数据与通讯信息, 这些设备为数据的输出输入设备, 外部机床的控制面板, 通用手摇脉冲器, 进给驱动线路以及主轴驱动线路。CNC装置属于FA或者CIMS结构中一个层次, 不但要和输入输出设备连接, 还必须要和计算机系统直接进行通讯, 所以要具备网络通讯功能。事实上, 计算机和加工中心的通讯存在一些困难, 主要是当前的大部分加工中心并非为网络通讯设计的。和CNC装置连接的串行口是无法传输控制指令。所以要实现这二者之间的通讯, 就要另外使用专用通讯接口单元。比较常用的通讯接口单元SCIC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 即为多功能、高性能的数据采集卡和专用通讯接口单元。

2.2 选用检测头

在新型数控机床中, 尤其是加工中心类的机床上, 大部分都选用了三维检测头, 其种类也比较多, 比如HURCO BMC 20L镗铣就选用了PH9检测头, 平常采用了三种测尖组合, 而对于一些特定测量表面, 可以采用多种测尖组合进行测量。选用测头的策略为[4], 首先要确定好各个测量表面能够使用哪一种测尖组合与测尖延长棒的长度, 之后依据测量精度要求及可用测头情况综合起来, 决定出测量先后顺序。而确定测尖组合与延长棒的长度主要因素为, 测量表面自身形状、测量面形体结构以及在整个工件中测量面占据的位置。

对加工中心所用三维头主要要求是要节省工时与提高精度。因机床主轴系统精度比较高, 安装到主轴上测头检测出来的精度, 必然高于传统的测量方法。

2.3 规划在线检测的轨迹

在线检测需要满足X、Y平面中两个坐标能够同时运行且能够快速定位, 必须要满足不丢步以及不增步情况下实现快速进给速度, 就需要对检测过程开发出一些新的插补算法, 以及能够实时调速的规划轨迹控制, 就能够有效兼顾插补中的检测效率与位置精度。

3 结束语

加工中心所用的在线检测技术就是把加工与检测溶为一体, 从而实现加工中自动检测。而对于在线检测技术而言, 除了上述的硬件方面, 还必须要选择好检测系统软件, 只有合适的系统软件才能够驱动硬件设施。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加工中心的在线检测, 才能够确保检测的精度。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发展, 加工行业的竞争日渐激烈, 加工产品质量是获胜的条件之一。因此, 采用在线检测技术确保加工产品质量, 是加工中心探究的重要课题。本文阐述了检测工件采用的主要手段, 对在线检测技术进行探究。

关键词:加工中心,在线检测技术,手段

参考文献

[1]李丽伟, 董申, 程凯.不同转速下超精密车床主轴轴向振动的实验研宄[J].航空精密制造技术, 2013, (6) :1-3.

[2]宋德儒, 吴玉厚, 张坷.高速精密实验磨床电主轴振动特性的实验研宄[J].中国设备工程, 2005, (4) :46-48.

[3]高兴勇, 李子毕.用电阻应变片检测电机主轴运行故障的方法[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 2004, (4) 17-18.

安全检测中心技术档案人员工作职责 篇2

一、技术档案人员要严格执行文件、技术资料、档案管理制度。

二、负责检测中心原始记录、检验证书或检定结果通知书、仪器设备的技术资料等的归档工作和技术档案的管理工作。

三、对发至本单位的技术文件,严格履行登记、编号、分发和交接签字手续。

四、负责技术资料的收集、装订、建账、保管工作,做到帐物一致。

五、计量检定的原始记录每月归档一次。

六、负责技术资料的借阅和收还工作。严格履行接环的各道手续,确保资料、档案完整无缺。

技术检测中心 篇3

【关键词】食品质量;快速检测技术;食品质量检测技术

现目前,在食品快速检测技术中,主要的一项检测技术就是理化检车,该检测技术在实际使用后,能够在2个小时之内就迅速的得到较为精确的检测结果。并且,在当前科技技术持续不断发展的情况下,这一类技术发展极为迅速,特别是以现代生物技术作为核心检测技术的发展最为循序。而目前使用较为频繁并且技术主要是以下几个:快速检验纸片法、免疫学技术、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化学比色法、生物芯片、生物传感器、便携式色谱质谱联用仪等。下文主要针对食品检测技术中的快速检测技术应用进行了全面详细的探讨。

1.快速检验纸片法

目前已经有许多微生物检测纸片,可分别检测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霉菌、沙门菌、葡萄球菌等,这些纸片快速检测与传统检测方法之间的相关性非常好。如用大肠菌群快检纸片检测餐具的表面,操作简便、快速、省料,特异性和敏感性与发酵法符合率高。霉菌快速检测纸片采用25℃或36℃生化培养箱培养48h就可以观察结果,能够准确、快速地反映食品中霉菌的实际污染情况。纸片法与国标法在霉菌检出率上无显著性差异,且菌落典型,易判定。纸片荧光法利用细菌产生某些代谢酶或代谢产物的特点而建立的一种酶——底物反应法。只需检测食品中大肠菌群、大肠杆菌的有关酶的活性,将荧光产物在365nm紫外光下观察即可。同时纸片可高压灭菌处理,4℃保存,简化了实验准备、操作和判断。

2.免疫学技术

通过抗原和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反应,再辅以免疫放大技术来鉴别细菌。免疫方法的优点是样品在进行选择性增菌后,不需分离,即可采用免疫技术进行筛选。由于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所以该方法的种类特别多,目前用于食品安全检测的技术主要有免疫磁珠分离法、免疫力检测试剂条、免疫乳胶试剂、免疫酶技术、免疫深沉法或免疫色谱法等。由于免疫法有较高灵敏度,样品经增菌后可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检出度,抗原和抗体的结合反应可在很短时间内完成。如利用免疫磁珠分离技术可有效地收集、浓缩大量样品中的少量病原微生物,为研究TDH阳性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的预防提供了重要的应用价值。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可用于迅速检测沙门氏菌,将抗沙门氏菌多抗用抗原吸收法封闭与其他肠道杆菌的交叉反应,标记胶体金溶胶制成探针,采用多膜复合的方法制成免疫层析条,有良好的开发应用前景。

3.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聚合酶链式反应是近年来分子生物学领域中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的一种技术。PCR技术检测细菌的基本原理是应用细遗传物质中各菌属菌种高度保守的核酸序列,设计出相关引物,对提取到的细菌核酸片段进行扩增,进而用凝胶电泳和紫外核酸检测仪观察扩增结果。从PCR扩增开始到得出实验结果一般仅需2~4h,再加上富集的时间,整个过程所需的时间可以控制在24h之内。这些技术都能够产生出极为精确的检测结果,并且利用这类方式所获得的检测结果能够促使检测结果的判定更加精确。

4.化学比色法

一般的仪器分析法和化学比色分析法相比较而言,远不如化学比色分析法的成本低,并且该检测方式的实际操作流程相对简捷,检测的结果也更为直观,在经过一次使用之后便直接丢弃,并不需要对相关设备进行维修,专一度高,灵敏度高,该方式极其适合被使用到食品安全检测工作中来。所以,就目前来看,该技术的发展速度较为迅速。而在使用化学比色方法的过程中,其中会涉及到大量的试纸和检测剂,这两者都是能够快速对特定物质产生相应变化的待测物质,在进行检测完成并且发生变化之后,其纸条便可以使用比色卡来进行对比,从而在其中找出具体的变量。在当前检测仪器持续不断发展、提升的情况下,其他各种不同类型的微型便携仪器也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巨大的提升。

5.生物芯片

生物芯片可以说是20世纪末所发明出来的影响最为深远的一项科技技术,该技术中融合了化学、计算机、物理、生物等各个尖端学科,大量尖端技术的融合促使其有着极其精确的检测结果。并且在使用该技术进行检测的过程中,能够一次性就得到丰富的检测信息,这使得生物芯片技术已经成为了当前生命科学领域中极其热门的一项热点技术。该技术在实际进行使用的过程中,都是直接通过微阵列的方式来对多种不同的配体进行固定,并且使用特殊的标记物质对实其中所涉及到的基因、抗体等进行标记,从而利用整个检测过程中各个不同配体之间的反应和特异性相结合的靶分子,利用极其特殊的装置对靶物质进行相应的检测。而根据生物芯片自身的运作原理不同,可以将生物芯片分为以下几种:基因芯片、蛋白芯片、芯片实验室等等。

6.生物传感器检测技术

生物传感器元件自身有着较高的专一性,能够对特定物质的具体浓度进行迅速检测的装置。并且和以往传统的离线分析、化学传感技术的分析结果进行对比之后,能够明显的发现生物传感器自身有着极大的优势,例如成本低、微型化、编写、稳定、灵敏等方面的特性,所以,该项设备目前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到了农药残留、添加剂、微生物等方面的检测工作中并且获得了极为良好的检测结果。

7.便携式色谱质谱联用仪

随着与检测技术相关的各种配套装备的不断发展,近几年针对食品安全的检测车使以前无法应用到现场的一些检测方法得到进一步应用,车载色谱质谱联用仪主要有主机、顶空设备、采样探头和专用笔记本电脑四部分组成,他的优点是可以较快的检测到极低的污染,并能分析污染物质的化学成分,而且与仪器相配套的笔记本电脑里还储存有两千种有害化合物的分析材料,可以针对检测的物质立即从电脑里调出相关的资料进行分析,选取处置方法。

8.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情况下,食品自身所具有的安全性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有着直接的影响,虽然说我国目前已经针对这方面的问题采取了一定切实有效的解决措施。但是仍然无法杜绝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所以,为了能够最大限度的保证人们日常生活的安全性,就应当持续不断的对快速检测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进行深入研究,逐渐完善这一检测机制,这对于我国的食品安全发展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科]

【参考文献】

[1]汪琦.食品中霉菌检测两种方法的比较.中国误诊学杂志,2004.

[2]王晶,等.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食品检测中生物检测技术的应用 篇4

一、食品检测中生物检测技术的应用意义

食品检测是一项保障食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手段, 传统的食品检测方式主要有物理检测法、化学检测法以及仪器检测法等,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 这些检测方法渐渐显现出了许多局限性, 已经越来越不能够满足当今人们对食品检测的需要。近几年来, 生物技术在全球内发展迅速, 随着人们对生物技术的不断研究, 逐渐发现其在食品检测中也存在着非常重要的应用。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食用的食物可以归结为两种:植物与动物, 而无论是植物还是动物, 归根结底都是来自自然界的生物, 所以生物技术原理完全可以应用于食品的检测当中, 并且其比其他检测方法更加安全、环保、准确、快速, 检测成本也相对较低。现如今, 生物检测技术几乎已经覆盖了食品检测的各个方面, 譬如食品的质量监督、品质评价、生产过程监控以及食品科学研究等等, 并取得了非常好的应用成果。因此可以说, 在食品检测中, 生物检测技术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意义。

二、食品检测中生物检测的主要内容

食品检测中生物检测的主要检测内容主要有: (1) 有害微生物:食品当中所存在的有害微生物能够给人体带来巨大危害, 因此这是食品检测的第一大主要内容; (2) 残余农药:很多食品尤其是瓜果蔬菜表面会残留有农药成分, 人们长期食用这种食品容易引发许多疾病, 因此这也是食品检测当中的重点内容之一; (3) 食品的品质和成分:对于很多食品, 其营养成分是否达标或者是否存在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和成分, 都必须要经过详细的检测来判定, 尤其是对于一些转基因食品更是如此。

三、食品检测中的主要生物检测技术应用

1 生物酶技术。

在食品检测当中, 生物酶技术是一种常见的生物检测技术。生物酶技术主要是通过对食品的结构与性质进行分辨, 从而检测食品中是否含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 它能够有效保障食品的安全性, 使人们吃到放心的食品。另外, 由于生物酶技术的检测准确性与灵敏性也比较高, 因此可以大大提高食品检测的效率和效果。现如今, 生物酶技术已经在我国的食品检测工作中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

2 免疫技术。

免疫技术作为一项先进的生物检测技术, 其在食品检测当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免疫技术主要是对食品中的蛋白质结构与化学性质等进行分析, 其能够使食品的质量安全得到有力保障。免疫技术在食品检测的实际应用过程中, 不但拥有着非常强大的特异性和灵敏度, 并且还具备非常良好的再现性, 这大大提高了食品质量检测工作的有效性。目前, 我国在食品检测中所运用的免疫技术手段主要有放射免疫技术、电脉技术以及沉淀反应技术等。

3 生物芯片技术。

生物芯片技术是一种先进的高新生物检测技术, 其非常适用于食品检测工作。生物芯片技术的检测原理是利用光导原位合成或微量点样, 在载体表面将大量生物分子进行有序固化, 使其排列成为密集的二维分子, 然后再与已标记的待测食品样品分子杂交, 之后通过特定的仪器可以高效、快速地测定杂交分子的信号强度, 最后分析并确定其样品中品靶分子的含量。生物芯片技术能够一次性对食品样品中的大量序列进行检测与分析, 其很好地解决了传统核酸印迹杂交技术的操作复杂、检测序列数量较少、自动化程度较低以及检测效率比较低下等问题, 在食品检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然而由于该技术成本较高, 且其应用性能尚未达到相关要求, 因此目前在我国的应用还不十分广泛, 不过我国正在此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就会有更多的研究成果。

4 生物传感技术。

生物传感技术也是一种新型的生物检测技术, 基于此项技术而研发的生物传感器在食品检测当中有着非常好的应用。生物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是利用处理过的酶、抗体、抗原以及DNA等良好的活性物质作为分子识别器, 使其与待测食品样品进行特异性结合而产生许多光、热等复合物, 然后再将这些复合物通过信号转换器来传播和放大输出, 最后得出相应的检测结果。由于生物传感器在食品检测工作中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使用量少、操作简单以及检测速度快等显著优势, 因此发展前景广阔。现如今, 生物传感器已经在食品残余农药检测及病原菌检测等多个方面的检测中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 并获得突破性进展。不过生物传感器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比如其稳定性不够强、使用寿命受限等等, 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在食品检测领域的发展。因此, 相关科研工作者还需要在此方面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与实践。

5 核酸探针技术。

核酸探针技术又称为基因探针技术或者核酸分子杂交技术, 在食品检测当中, 通过核酸探针技术可以对不同的基因链进行非常敏感的鉴别。核酸探针技术是基于“通过特异性结合来源不同的两条核酸链上所含有的互补碱基序列, 能够形成分子杂交链”这一原理, 在已知的DNA或者RNA片段上做标记形成探针, 从而检测未知样品中是否含有相同的序列。现如今, 核酸探针技术在对进出口动植物等的检测方面的应用比较广泛, 其主要检测的物质是一些常见的致病菌和毒素菌, 譬如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等。

6 PCR技术。

PCR在食品检测当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所谓PCR技术, 也经常被人们称作聚合酶连反应技术, 其主要作用是对生物体的基因进行分析, 从而判断物质的结构和性质等。最初PCR技术主要应用于基因克隆和转基因等方面, 后来经过人们的不断研究与拓展, 如今在食品检测当中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

结语

综上所述, 随着食品种类的不断丰富, 人们对食品质量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这就需要运用到更高效率的食品检测方法。生物检测方法是当下所应用的最多的食品检测方法之一, 其既操作简单、高效快捷, 又安全无害, 值得相关工作者大力推广。

摘要:食品质量安全作为影响人们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 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现如今, 关于食品质量问题的报道在我国各地屡见不鲜, 因此人们对国家食品检测机构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各类食品的检测要求都不尽相同, 所以其检测技术也各有不同, 其中生物检测技术是一项非常重要的食品检测技术。本文主要针对食品生物检测技术应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食品检测,生物检测,检测技术,应用

参考文献

泛亚技术中心 篇5

1997年6月12日,通用汽车中国公司与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共同组建了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汽车设计开发中心——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本着“成为面向未来,国内领先,国际上有竞争力的整车设计开发公司”的目标,泛亚将通用汽车的先进技术和专业管理能力,与上汽对中国国内市场的充分了解和丰富经验完美结合,为母公司及其他汽车制造商提供世界级的汽车工程服务。

自成立以来,泛亚一直走在中国汽车设计开发的最前沿,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汽车工业相融合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从设计到测试、从部件到总成、从系统到整车,泛亚紧紧把握中国汽车市场发展的脉搏,以丰富的全球设计和技术资源作为后盾,针对中国市场的实际需求,提供专业的工程设计和开发服务。

两年一轮的概念车自主设计与开发,不仅仅是对中国特定市场的“投石问路”,更成为泛亚研发创新能力的一次次实战演练。设计研发人员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中国文化,中国车”的设计理念。1999年的麒麟概念车、2001年的凤凰燃料电池车、2003年的鲲鹏概念车、2005年畅意概念车,都成为泛亚研发能力提升过程中的一个个里程碑。

2007年,全新概念车Riviera揭幕,成为泛亚以概念车诠释国际品牌的首次尝试。作为泛亚主导开发的首辆全球概念车,Riviera的设计在继承别克DNA的基础上揭示了别克品牌未来设计语言,同时融入了中国设计师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泛亚在一系列产品车的大型项目中所积累的设计、工程能力,在Riviera上得到充分展示。

在概念车广受好评的同时,泛亚参与设计开发的一系列量产车也驰骋在中国的大街小巷。首先,泛亚的工程设计人员对通用全球的诸多车型进行充分技术研究,挑选出更加接近中国客户品位、更加适合中国市场的车型。接着,根据中国客户的审美观点和操作习惯,并结合中国实际的法规标准和特殊道路状况,对车辆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改进和全新设计,以满足中国市场和消费者的独特需求。通过对华人汽车文明的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泛亚的设计师、工程师们将东方文化的灵动因子与西方工业的先进技术巧妙结合,使二者相互辉映、相得益彰。

年轻活力的雪佛兰系列,沉稳大气的别克系列,豪华精致的凯迪拉克系列产品,不仅在各自的细分市场中处于领先地位,更为同级车型树立起了新的标杆。2006年发布的别克“君越”,更是泛亚研发团队充分发挥自身的技术力量,全面运用通用全球整车开发流程,整合全球资源与本土化优势的一大力作。别克系列车型大气典雅的外饰、精致动感的内饰,以及顺畅宁静的发动机得到了进一步诠释,受到了消费者和社会舆论的充分认同。

06年11月,凯迪拉克SLS赛威轿车的问世,成为高档车开发领域的又一里程碑,也是泛亚平衡本地化和全球化需求的一个良好例证。STS作为凯迪拉克豪华车的代表,在北美由通用汽车董事长瓦格纳亲自代言。北美授权泛亚根据中国市场,进行车身加长10公分的改动和全新的内饰设计开发,充分体现了对泛亚工程开发能力的高度认可和重视。同年,上汽通用五菱鸿途的成功开发,提高了泛亚在成本控制方面的能力,成为微型车开发的一次重要演练。

泛亚的出色表现不仅赢得了同行的认可和尊重,更让世人看到了中国汽车自主设计的希望之光。投资方上汽及通用的高层领导多次到访泛亚,对泛亚的成长表示了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

辉煌的成就离不开人才的汇聚。秉持“情感留住人,事业吸引人,制度激励人”的原则,泛亚不仅着力建设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更从根本上把企业的发展和个人成长紧密联系在一起。目前,泛亚拥有员工一千余名,其中博士占3%,硕士占31%,学士占50%。泛亚一贯把本地工程师的培养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上海通用诸多繁重、艰巨的产品车开发项目,成为泛亚锻炼队伍、积累经验、培养人才最重要的载体。公司制定了详细的人才能力发展规划;运行双轨制,为工程师铺设“高级管理人员”与“高级技术人员”两条发展道路;实施带教制度,促进年轻工程师的迅速成长;把提高本地工程师能力作为评判外国专家工作的重要标准,建立了规范的带教体系;泛亚还设立了每周固定的工程师论坛,营造良好的交流学习氛围。

泛亚位于浦东金桥王港,建筑面积约11万平方米,占地面积约18万平方米,各项工程、设计设施一应俱全,如样车试制车间,排放试验室,模仿各种颠簸路面的短途试验道路和虚拟现实中心等等。多套国内第一、世界领先的设施陆续建成,包括新动力总成试验室、底盘运动与动力学参数测量试验室、噪声振动试验室等等。此外,结构试验室、子系统安全试验室、电气试验室、材料试验室等一系列先进的研发设施也正在建设中,由此,泛亚的工程与设计能力将得到持续不断的提升,以更好地满足客户车辆开发的需要。

随着中国汽车工业的不断发展,工程和技术被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形成完整的整车开发能力,是所有中国汽车人的梦想;每一位泛亚人都在用实际行动向着这个目标努力着,在创新的过程中,感受着喜悦和振奋;在征服困难的过程中,成就着领先和骄傲;在驱动未来的过程中,描绘着中国汽车工业的美好蓝图……

上海通用汽车企业宗旨

依靠一支训练有素、富有使命感和团队精神的员工队伍,贯彻精益管理原则,注重不断学习和积极创新,安全地为顾客提供世界级的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使上海通用汽车成为面向未来、国内领先、国际上有竞争力的汽车公司

企业价值观

以客户为中心 以满足客户的需要的程度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标准 安全和环保 充分关注人的安全和健康以及环境安全

团队合作 创造良好氛围,积极发挥员工与合作伙伴特点、长处 诚信正直

成为值得信赖的公司和员工

不断改进与创新 更好、更快、更有效,更多运用新思维

上海泛亚汽车技术中心

(2009-01-06 13:39:11)

标签: 分类: 汽车研发

汽车

一、应引进技术开发而非装配 上海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是什么样的企业,成立九年来都做了什么,很多人并不清楚。

2006年9月12日,一向低调的上海泛亚汽车技术中心中外高层面对媒体,详细介绍了中心的历史、组织构架、管理方式、成立九年来所做的工作,同时还对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媒体进行了交流。

上海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总经理白雷蒙首先介绍了泛亚的历史、组织购架和管理模式。上海泛亚技术中心是1997年通用汽车和上汽集团各占50%股份成立的合资企业。上海泛亚也是通用汽车全球12个技术中心的一员。主要承担通用汽车技术在中国的本土开发工作。从最初的具有内、外饰的设计、动力总成标定、底盘调校能力,到目前的具有整车开发能力,上海泛亚走过了鲜为人知的道路。

上海泛亚执行副总裁高为民介绍,泛亚技术中心自成立以来,一直在默默的做事,承担了通用汽车本土化车型的开发、改款的重要工作。自己也把满足客户需求、使国有资产增值作为工作的目标。高为民坦言,目前,不仅消费者购车不成熟,汽车企业也不成熟,都在经历从不懂到懂的过程。据高为民介绍,国内最初的汽车项目,从国外引进的是汽车装配技术,而非技术的开发,出现问题后找到合作的国外汽车制造企业,结果制造企业也解决不了,事实上我们最初就应该与做技术开发的企业合作,所以中国汽车企业发展也走过了漫长、曲折的道路。高为民强调,不能只是在生产过程学会装配一款车,而不会造成,那样只会赚一点辛苦钱,政策的变化常常会影响企业的发展。

高为民认为,做为合资企业中方的代表,更多的要考虑怎样使国有的那部分资产增值。像泛亚这样的合资企业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利用外资为国家赚钱,但在政府贷款等方面,却不能与民营、国有汽车企业享受同等待遇。

高为民介绍,目前上海泛亚有1200名技术工程师,其中95%的工程师都是中国人,很多人担任主要技术部门的负责人。

上海泛亚技术中心具有先进的设备,优秀的工程师,可以共享的先进通用技术平台,虽然目前主要是在通用的技术平台上做车型的改款和开发,与国内其它汽车企业的技术合作和交流也不多,但该中心的工作毕竟在多数中国工程师的操作下进行,我们的工程师在学习中会渐渐具有国际的造车眼光。未来汽车的发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也会越来越普遍、深入,泛亚汽车技术中心的发展模式,为中国汽车工业的自主发展提供了另外一条途径。使中国人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世界汽车技术竞争中。在中国汽车工业的自主发展中上海泛亚将成为一种新的力量。(张宪)

上海泛亚技术中心

泛亚:通用汽车本土化战略的最好证明

通用汽车秉承在中国长期发展的承诺,一直致力于建立和保持一种对通用汽车、中国和中国人民均为有利的合作关系,致力于成为中国汽车工业的最佳参与者和支持者。1997年成立的泛亚汽车研发中心,作为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以及目前中国最大的汽车研发中心,在通用汽车的全力支持下,已经成长为推动中国汽车工业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助推器,不但在通用汽车的本土化发展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而且为培养中国本土汽车研发力量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今天,泛亚已经走过的九年的发展历程,通用汽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瓦格纳曾自豪地表示:“泛亚是通用汽车立足本土,致力于中国汽车工业可持续发展发展的最好证明。”

“通用汽车愿意将技术和产品带给中国”

美国通用前任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史密斯、现任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瓦格纳都曾多次表示,“GM愿意将技术和产品带给中国”。

当通用汽车和上汽集团开展合作的最初阶段,通用汽车就站在长期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决定不仅要引入通用汽车先进的整车制造技术,更要引入先进的整车设计开发技术,承诺建立泛亚汽车中心,将最先进的技术带到中国,并培养中国员工的专业技能,以帮助提升中国汽车工业水平。

1997年3月25日,通用汽车和上汽集团共同投资组建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和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的签字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时任中国国务院总理李鹏与美国副总统戈尔出席签字仪式。业内外人士认为,这是一个跨世纪的战略协议,开创了中美汽车开发技术战略合作的新纪元。

通用汽车和上汽集团的目标是把泛亚建成中国汽车工业的整车开发基地,在为提高中国整车开发能力上发挥先发效应,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本土开发新路。当时,双方投资5000万美元,建立了以内饰、外饰、动力总成标定和底盘调整为四项核心能力的初步发展规划。

泛亚着手本土化研发的产品都是从通用汽车全球14个品牌的上百款车型中挑选出来的。通用汽车可任意挑选的车型库,成为泛亚的汽车工程与通用汽车全球技术体系深入接触的载体。

广泛的选择不仅进一步开拓了工程师的视野,也大大丰富了泛亚的工程数据库资源,推动了前期产品研究的发展。通用汽车是具有百年历史的全球最大的汽车制造商,其企业文化非常开放,它在全球设立了12个工程技术中心,由于不同的车型由不同的技术中心主导开发,这样的运行模式为泛亚提供了与其他技术中心进行深入技术交流与合作的好机会,极大提高了泛亚对本土市场的判断能力和工程上对产品的评价能力。

“通用汽车有信心把泛亚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新的高度”

2004年6月,通用汽车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瓦格纳宣布,通用汽车将与上汽集团共同增资21亿元人民币,加强泛亚的硬件和软件建设,将其打造成为中国汽车行业内技术最先进、设施最完善的汽车工程设计研发基地。

瓦格纳表示:“这一系列新的投资计划为泛亚进一步的发展创造了一个非常有利的条件,通用汽车有信心把泛亚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新的高度。”

站在通用汽车——这个全球汽车巨人的肩膀上,高起点、高标准已经成为泛亚发展之路的最大特色。

二、车辆开发全程数字化

1999-2006年泛亚开发的产品车图解

全生命周期的车辆开发流程

泛亚已经构建起了车辆从造型设计,工程设计,样车制作到试验认证、售后服务工程及持续改进的纵向全过程。与国内一些将外形设计,工程设计,试验认证交由不同公司完成的企业相比,泛亚可能在最初产品投放的时间上不占优势,但从长远角度而言,其自身的设计能力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能够解决引进车型在本土化过程中碰到的各种问题,更能实施持续改进,并保证售后服务。

目前,泛亚通过先进的矩阵式管理模式,把设计部、车身外饰部、空调/电子/内饰部、动力总成部、底盘及动力总成集成部、整车集成部、试验认证部、工程支持部、现有产品支持部、项目管理部和运营及工程规划部等十一个职能部门紧密联系在一起,从零部件到整车、从设计到测试、从局部到总成,均可按照客户的实际需求,提供专业的工程设计和开发服务,走在了中国汽车设计开发的最前列。

全过程数字化

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数字化开发技术就成为全球汽车开发技术的主要发展潮流。国际经验表明,数字技术可以使项目的花费大大降低。当今,国际上大部分先进设计中心都配备了虚拟开发系统。据奔驰、宝马、大众等国际大公司的报告显示,以“数字汽车”模型来代替物理模型,开发成本最多可降低到原先的1/10。通用汽车公司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公司,其数字化汽车开发技术的应用也走在国际的前沿。

泛亚汽车技术中心作为通用汽车亚太区工程中心之一,在1997年成立之初就紧跟世界汽车开发潮流的步伐,将其汽车开发的模式目标定位在全数字开发上。依托母公司雄厚的资金基础,充分利用通用汽车全球技术网络资源,通过成立到现在多部概念车和投产车的开发,泛亚在造型设计、工程设计和模拟仿真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众多合作开发项目中都得到通用汽车总部的充分认可。

2004年底,通用汽车引入全球最新虚拟现实技术,在泛亚建成了全新的虚拟现实中心。在2005年上海车展上广受关注的泛亚概念车——“畅意”的造型设计和前期工程开发均采用了国际汽车界先进的数字化开发技术。它集中体现了泛亚经过多年项目的积累在虚拟分析、车身设计等方面所集聚的优势,而同时又在造型设计以及功能部门的协作上,让工程师和设计师们对数字化开发技术进行了最好的锻炼,为今后投产车的数字化开发奠定了基础。

试验认证与认可权

产品开发中至关重要的环节是试验认证与认可。开发能力的真正体现就在于对认可标准的掌握。因为造型设计,制造质量,产品性能与可靠性等等都离不开各个节点的评审与认证。一辆整车不仅要有好的零部件,更为重要的是要彼此协调,发挥最佳配合效果,不让一个“不相称”零件,坏了一锅粥。

在各个阶段的认证评审过程中,主观评价的经验往往是最难掌握的技能,却是参与工程师的最好学习机会。在不断接近标准的过程中,积累经验,在解决工程问题过程中,拓展知识,丰富阅历,理解团队协作,资源共享的理念。泛亚就是在充分利用通用汽车全球资源的基础上,加以自身的努力,使得产品精益求精,更趋完善。

泛亚的工程师有权进入通用汽车全球的“设计工程数据库”,察看所有车型、零件的详细参数;有权进入通用汽车的“经验及教训”数据库,了解全球其他工程师在某一零件设计过程中的经验教训。通过学习通用汽车公司这100多年积累的知识和经验,泛亚的工程师迅速提高了研发能力。

“认识来自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泛亚的能力,正是得益于通用汽车“当地汽车当地造”的本土化战略,在不断的实践之中得到了提升。

泛亚的所有工程更改最终都将在产品上实现,泛亚的设计必须考虑大规模生产的要求,工程师必须能尽快解决生产中发现的工艺设计缺陷;另外,为了达到安全、排放标准,燃油经济性指标,并满足中国特殊道路状况、环境状况,每一款新车都必须通过严格的试验来检验整车性能,包括黑河的寒带试验、海南的高温高湿试验、吐鲁番的高温干旱试验、云南的高海拔试验,定远的耐久性试验等,每一轮试验都会暴露出成百上千的问题,而这些问题都由泛亚的工程师在非常有限的时间内解决。这些艰巨的工作极大地提升了泛亚的实践能力。

除此以外,泛亚对零部件供应商也提出了跟进要求,带动了国内汽车行业零部件企业的本土开发能力的提升。通过制定零部件在整车上与其它相关零件的综合性能标准,迫使本土的零部件供应商不断提高技术水平;迫使中外合资供应商的外方不能照搬国外零件,而不得不培养本土的技术开发队伍。

“泛亚让消费者真正从通用汽车全球强有力的研发实力及产品资源中获益”

毫无疑问引进车型本地生产是迅速占领市场的产品策略捷径。但是屡见“国际同步”上市的车型没有经过“本地化”改造的车型更有生命力和竞争优势,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本地化”改进更符合顾客的需求,更符合本地的使用条件和习惯。泛亚本土化的产品都是从通用汽车全球14个品牌的上百款车型中挑选出来的,但又与其原型车有千差万别。

通用汽车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瓦格纳曾表示,通用汽车的目标是,通过泛亚能力的提升,能够让消费者真正从通用汽车全球强有力的研发实力及产品资源中获益。

例如别克君威。被世界车坛誉为“产品恺撒大帝”的通用汽车集团副总裁罗伯特-鲁茨先生在2003年访问上海期间,试驾君威轿车后,对新车型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别克君威的开发质量甚至超过了北美。在君威的本土化项目中,泛亚分发动机、内饰和外饰三个分项目组完成全车10个大项、38个子项的全新设计或改进,以及试验、试制直到上市支持的整个过程。泛亚约120名工程师参与了本项目,新开发零件600余个,占所有零件的35%;并涉及到国内配套厂一百余家、国外配套厂二十余家。2004年,“别克君威系列轿车开发项目”获得了中国汽车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

而通用汽车的新闻发言人汤姆-维尔金森(Tom Wilkinson)更是在2003年11月份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工程能力的提升,有朝一日泛亚能完全开发自己的汽车,甚至可以最终为北美设计一辆车。

但考虑到市场的迫切需求,泛亚还是会把主要精力放在为中国车辆的开发上,为中国汽车业领航。2006年2月发布的“君越”中高级轿车是泛亚第一次全面运用通用全球整车开发流程的一大力作,共完成了全车8个大项、113 个子项的全新设计、试制、试验工作。中国本地研发人员在严格遵循通用全球的工程开发标准的同时,充分发挥自身的技术力量,整合全球设计资源、工程开发设施、供应商力量,将全球优势很好地融入本土化发展中。

三、培养本地工程师

1999-2005年泛亚开发的概念车图解

“通用汽车始终支持泛亚把本地工程师的培养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

通用汽车中国公司总裁兼总经理甘文维曾经谈到:泛亚研发的车,完全是依赖中国本土的工程设计力量研发出来的一款车,这可能对中国汽车开发相对还说更具有意义的。

为了增强本土开发能力,通用汽车始终支持泛亚把本地工程师的培养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泛亚大部分技术人员都曾赴通用汽车公司驻澳大利亚、德国和美国的工程设计中心接受系统培训,而来自海外的通用汽车长期/短期工程专家也为泛亚带来了全新的设计理念和及系统化的运作方式。

同时在泛亚内部,围绕“自主开发能力提升”的大目标,公司制定了详细的人才培养计划,包括设立6级工程师等级评判制度,详细划分工程师能力水平;运行双轨制,为工程师铺设“高级管理人员”与“高级技术人员”两条发展道路;实施带教制度,促进年轻工程师的迅速成长;把提高本地工程师能力作为评判外国专家工作的重要标准;泛亚还设立了每周固定的工程师论坛,营造良好的交流学习氛围。

本土人才、本土核心开发能力的培养更使泛亚成为了中国研发方面的领军力量。1999年6月,由泛亚年轻的技术人员设计开发的首辆“麒麟”概念车在上海国际汽车展上首次亮相,立刻产生了轰动效应。2001年10月,泛亚仅用8个月的时间就一举试制成功国内首辆“凤凰”燃料电池混合动力乘用展示车。2003年4月21日,在第十届上海国际汽车展上,一辆名为“鲲鹏”的概念车吸引了无数车迷。这款由中国本土的年轻一代设计师独立设计完成的微型概念车,以一尾游动着的鱼的形象,向观众和车迷们展示了泛亚超前开发的新成果。“鲲鹏”还因参加“米其林独立设计挑战赛”胜出,而作为两款全尺寸概念车之一,在2004年的底特律汽车展上大放光芒。这也是中国汽车设计师的设计作品第一次在世界舞台上受到国际汽车的瞩目。

为了实现“成为中国领先的世界级汽车设计、开发和试验服务公司”的目标,泛亚已经制定了详细的能力发展计划——2007年具备全新车型开发能力,并达到国际技术中心现有水平;2010年成为中国领先的、具有自身特色的世界级汽车设计、开发和试验中心,能参与通用汽车全球市场的整车工程项目,最终形成本土开发能力。

瓦格纳表示:“通用汽车希望能够将泛亚纳入全球的设计研发整体网络中,提升它为通用汽车整体设计开发的能力。未来,可能有一天我们在泛亚打造的产品不仅在中国生产,我们会拿到其它地方去生产、销售。”

高卫民简介

博士 教授

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党委书记 执行副总经理

同济大学车辆工程专业博士生导师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安全技术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上海汽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

上海内燃机工程学会副理事长

上海F1理事会理事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特聘专家

国家环保总局特聘专家

个人基本情况

1958年5月生于上海。1984年毕业于同济大学热能动力专业并留校工作。1990年获同济大学精密加工工艺专业工学硕士学位,2001年获同济大学车辆工程专业工学博士学位。曾在德国布伦瑞克大学汽车研究所工作一年,德国大众研发中心工作半年。

曾担任同济大学机械学院副院长,德国大众-同济大学汽车研究院副院长。长期工作在教学和科研第一线,曾获得上海市教育成果一等奖,国家教育成果二等奖,国家科技部、财政部、国家计委、经贸委联合颁发的“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先进个人和项目优秀科技成果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及其他奖项。

2001年年初,调任上汽集团技术质量部副经理,从事技术管理工作,并负责分管的科研项目运作。代表上汽集团参与了“国家863计划电动汽车燃料电池项目”,并担任副组长;担任国家科技部“上海燃料电池公交大客车示范项目”车辆专家组负责人,以及参与科技部LPG轿车开发等项目。同时参与领导完成上汽集团整车及动力总成战略发展的规划,并负责上海机动车质量检测中心的建设工作。

2003年4月,调任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执行副总经理。主要负责上海通用汽车各种平台车型的开发和改进、上汽通用五菱新产品开发工作。

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大事记

1997

1997年3月25日,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PATAC/泛亚)的合资合同签字仪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国家总理李鹏和美国副总统戈尔出席了签字仪式。获得营业执照。

1997年6月12日,泛亚汽车技术中心举行成立奠基仪式。

1997年8月14日,完成注资,正式开业,注册资金为美金伍千万。通用汽车和上汽集团各占50%的股份。

1998

1998年9月8日 , 通过国家环保总局排放试验室授权,成为中国十大排放检测中心之一,也是地处南方(长江以南)唯一的新车排放检测中心。

1999

1999年6月13日,第一辆由中国设计师和工程师为中国人设计制作的概念车——“麒麟”,在泛亚揭幕并参加了第八届上海国际汽车展。同年获得通用汽车总裁奖。

1999年6月8日,泛亚通过挪威船级社(DNV)审核,并获得ISO9001证书。

2000

2000年6月,在北京汽车展上展出了由泛亚设计制作的别克电子商务概念车。

2001

2001年6月,别克“赛欧”轿车正式投放市场,标志着泛亚承担的“赛欧”开发任务获得成功。同年“赛欧”荣获2001上海市优秀新产品一等奖。

2001年10月,“凤凰”燃料电池概念车完成研发工作,获上汽集团技术创新成果一等奖。

2002

2002年3月,正式实施通用汽车全球分布式数据管理系统(iMAN)。

2002年12月,上海通用汽车举行“君威”新车发布会,标志着泛亚首次承担中高级轿车的改型工作获得成功。完成别克2.0L手动变速箱四缸发动机开发任务。

2002年4月,通过挪威船级社(DNV)ISO9001 2000版质量体系认证。

2003

2003年4月3日,“鲲鹏”概念微型车问世。

2003年4月,上海通用汽车推出"凯越"——一款在通用汽车全球车的基础上,经泛亚本地员工改进的又一车型。

2003年5月,泛亚迁入王港。

2003年11月,第一家能进行全套轻型汽油车欧三排放试验的试验室在泛亚落成并投入使用。

2004

2004年1月,“鲲鹏”作为米其林设计挑战赛胜出作品,参加了2004年在底特律举行的北美汽车展,成为第一辆在国际舞台上展出的中国概念车。

2004年4月,泛亚样车试制车间投入使用。

2004年6月,泛亚母公司通用汽车和上汽对泛亚增资人民币约21亿,用于开发设施建设。

2004年11月,别克“君威”项目获得由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评选的“中国汽车工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2004年12月,泛亚虚拟现实中心投入使用。

2005

2005年2月,上海通用汽车推出雪佛兰品牌产品 ―― 新“赛欧”和“景程”发布。泛亚承担了新“赛欧”轿车的设计、工程、认证和“景程”的本地化工作。

2005年4月,在上海车展上展出全新的概念车“畅意”,是泛亚对交叉车型探索,对中国元素尝试应用和数字化开发流程全新演练。

2005年4月,由泛亚主导开发的全新GL8陆尊在上海车展上发布。

2005年5月,泛亚底盘运动及动力学参数测量设备建成投入使用。

2006

2006年 2 月, 泛亚主导开发的别克君越轿车隆重发布, 代表了泛亚开发能力达到了一个新的台阶。

技术检测中心 篇6

关键词:食品检测 农药残留 检测技术

中图分类号:TS207.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5)08-0000-00

食品农药残留问题是影响我国食品质量与安全的重点问题之一。近年来,随着农产品贸易的快速发展,国内外消费者对农残问题的日益关注,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更加突出,已成为农业发展新阶段急待解决的主要矛盾之一。因此,对食品农药残留快速检测技术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1 食品中的农药残留途径

食品中的农药残留途径主要有L施用农药后对作物或食品的直接污染;空气、水、土壤的污染造成动植物体内含有农药残留,而间接污染食品;来自食物链和生物富集作用,如:水中农药→浮游生物→水产动物→高浓度农药残留食品;运输及贮存中由于和农药混放而造成食品污染。

2 食品中农药残留的危害

(1)有机氯农药的危害:随食物摄入人体内的有机氯农药,经过肠道吸收,主要在脂肪含量较高的组织和脏器中蓄积。对人体可产生慢性毒性作用,当人体摄入量达到10mg/kg体重时,即可出现中毒症状。

对人体的损害主要在肝、肾和神经中枢,它不仅引起肝脏和神经细胞的变性,而且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贫血、白细胞增多等病变。人若长期接触可出现体重下降、恶心、头痛、易疲劳等症状。

(2)有机磷农药的危害:有机磷农药经皮肤、呼吸和胃肠中毒,特别是脂溶性溶液经皮肤吸收更快,对人、畜毒性主要表现为血液中胆碱酯酶受抑,活力下降,使分解乙酰胆碱的能力丧失,从而引起一系列的中毒表现,如出汗、肌肉颤动、心跳加快、瞳孔缩小等,严重的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常。长期摄入有机磷农药可表现出一系列病理变化,如:肝功能下降、血糖升高、白细胞吞噬功能减退等,并具有致畸、致癌、致突变作用。

3 食品中农药残留的检测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由农药残留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而食品中农药残留的检测手段和技术也得到了长足发展。目前,农药残留检测技术主要有气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免疫分析、亲和色谱技术、电化学分析、酶抑制法及蛋白质组分析技术等方法。

(1)气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是一种新型仪器方法,其是在柱层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色谱发展中堪称最为成熟的技术手段。主要特点是操作简便、速度快、分离效能及灵敏度较高,应用范围也广。很多早期不能检测出的微量农药及其代谢物、降解物都能成功检出,提高了农药残留量的检测水平。

(2)高效液相色谱法:众所周知,目前农药都为有机化合物,其特点主要有挥发性低及分子量大、热不稳定和极性较强。而气相色谱分析法对于受热易分解或活性缺失的物质检测效能较低,明显不适用,液相色谱法因此应运而生。高效液相色谱法的作用机理是利用固定相和流动相在分配系数上的差异实现分离,其主要特点与气相色谱法相似,但更具通用性。

此方法几乎可以分析所有化合物,尤其对气相色谱法的缺陷起到了良好的补充和完善作用,不过灵敏度不高检测种类不多不如前者,目前超高效液相色谱法可以在这些方面实现突破。

(3)免疫分析法:免疫分析法具有灵敏度高、分析容量及成本低、安全可靠的特点,是以抗体作为检测器对有机化合物、酶等物质实现定性定量分析的一种超微量测定技术。进入新世纪以来,免疫分析法在检测农药的残留分析上得到迅速发展,并得到世界粮农组织的认可和推广。与色谱法相比它不需要贵重的仪器,能有效简化操作过程,非常适用于现场分析,已经成为农药残留检测领域的较有发展潜力的分析技术之一。当然,免疫分析法提供的信息量不大,在多残留分析方面应用有所不足,同时其开发时间较长,费用较高。

(4)免疫亲和色谱技术的发展:由于免疫分析方法有其固有的局限性(重要是信息量偏小),因此,一种将免疫分析与色谱技术相结合的技术就受到广大技术人员的重视,免疫亲和色谱法就是这样一种分析方法。它基于免疫分析的原理利用色谱分析的差速迁移理论实现分离样品的一种净化方法。高度的选择性是其重要特点。液相色谱技术与免疫分析法结合起来使用其主要优势是可使整个分析方法简化从而进一步提高农药残留检测效率。与此同时,两种方法的联用还可以减少结构相似的农药及其代谢产物的交叉反应,从而使假阳性的发生率大大降低。

(5)电化学分析方法:顾名思义,电化学分析方法能进行快速有效、灵敏准确的微量和痕量分析。其理论基础是利用在电化学池中的电化学反应将被测定物质的浓度转化为一种电学参量来加以测量和分析。其大大提高了分析的范围,具有较大的潜力和优越性。

(6)酶抑制法:酶抑制法的应用范围主要是测定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等化合物的农药残留,从其杀虫机理上实现检测目的。由于这两类农药属于乙酰胆碱酯酶抑制物,当样品提取液中酶活性受到抑制就说明存在一定量的有机磷类或氨基甲酸酯类的农药残留,可以起到定性并快速检测的目的。

4 结语

总之,农药残留的检测是一项复杂且技术要求较高的活动,不同的检测手段只能起到有限的检测目的,只有多种手段结合同时大力发展农药残留检测的新技术,力争在这一领域实现突破,真正实现农药残留的全方位无死角检测,才能从根本上保证食品安全,保障人民的身心健康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树兵.食品中农药残留检测的样品前处理技术[J].食品科学,2004,25(12).

[2]杨慧.我国蔬菜农药残留速测技术的应用与发展[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8,(05).

[3]符展明.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的现状及进展[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8,(08).

收稿日期:2015-03-12

加强种子质量检测组建技术研究中心 篇7

1 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行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建立标准化检验室, 是搞好种子检验工作的基础, 是种子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化县以上标准化种子检验室建设, 是加强种子监督检验机构最具有实质性的内容。建立农业主管部门对种子标准检验室审查认可制度, 进一步规范检验工作, 充分发挥县以上检验机构在质量监督检验中的作用, 切实负责起本辖区内种子质量监督任务。通过检验室达标建设和验收活动, 可以改善检验环境, 改进检验手段, 有利于实现种子质量标准化, 管理规范化、法制化。

种子检验是控制种子质量的重要手段, 是连接种子科研、生产、流通和使用等环节的技术纽带, 是一项政策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因此, 种子质量监督在保护支持农业及农村经济, 推动“两高一低一优”农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为了适应工作的需要, 随着种子检验技术的发展更新, 特别是种子检验新规程的发布, 对各级检验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为此, 必须加强对检验人员的培训, 提高他们的技能。

现代种子产业, 急需研制和引进先进的检测仪器, 更新旧设备, 改善检验手段, 从而促进种子质量达标, 适应发展种子贸易的需要。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 检测仪器设备大多陈旧落后, 且规格型号繁多, 误差大, 已严重影响了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很难适应现代种子产业发展的需要。因此, 各级检验机构增加高科技设备已刻不容缓, 加强检验机构和检验设施建设, 使种子经营企业做到仪器规格型号统一化、标准化, 使种子检验方法更加科学, 检验结果更加准确。

2 组建种子质量认证与检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必要性

随着种子市场的全面放开, 彻底改变了过去以行政计划为主的由县级种子公司供种的格局, 现正向具有不同生态区的作物品种相对集中的专业化, 集团化跨地区的方向发展。短时期内种子市场竞争的态势十分激烈, 特别是中下级经销商蜂涌而起, 成分良莠不齐, 种子质量事故不断发生, 如何控制好种子质量, 确保农民用上放心种子, 成了目前种子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当前, 种子工作正在发生变革, 一是由过去以行政计划为主向以市场需要为导向的方向发展, 二是种子生产由以县为主的小而全方式向具有不同生态区的作物品种相对集中的专业化、集团化跨地区的方向发展。种子监督检验的对象必须由系统内监督检验为主转向整个行业, 建立一个强有力的质量控制管理。以市场为导向的机制更需要提高整个行业的质量意识水平, 建立一个强有力的质量监督和检验体系进行全面的质量控制, 以保障供种安全。

3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对行业进步的带动作用

“科技兴农, 种子先行”。这里讲的种子是指质量达到国家标准的种子, 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种子。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的深入贯彻实施, 种子经营单位大量涌现, 形成了各种品牌的种子大混战, 上市种子质量参差不齐。因此, 提高检验水准, 确保种子质量, 是各级种子管理部门的首要任务。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种子检验工作已由单位自检扩大到对整个种子市场的质量管理。要以法律为依据, 以检验为手段开展全面的种子质量监督管理工作, 就要抓种子的监督机构建设, 强化监控力度, 这样才能保证合格的种子在种子市场上销售, 从而达到保护品种选育者和种子生产者、经营者、用种者的合法权益, 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目的, 树立并扩大种子质量管理公证、科学、权威的职业形象。

规章制度的建立是保障种子检验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 也是技术规程落到实处的保证, 在抓好《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种子检验管理办法、检验规程、分级标准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宣传贯彻的基础上, 结合检验室认证工作, 在检验工作的各个环节制定人员岗位责任制和工作制度, 建立健全检验工作质量保障体系, 确保检验工作纳入标准化、法制化和规范化管理渠道。

4 国内外发展趋势及国内需求状况

世界各国对农作物种子的监督检验检测都非常重视, 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 制订了严格的种子检验检测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 其检验技术不断完善和提高。美国先锋种子公司使用琼脂糖同工酶电脑技术对玉米种子纯度检测, 以控制由于不可控制的因素如气候等条件引起的品种纯度问题, 还对每批待销售的种子实行抗逆性检测 (低温协迫和加速老化) , 以判定种子批的活力。随着转基因作物的广泛应用, 美国等国家的种子科研和检验部门摸索出了许多基因作物种子检验方法, 如利用酶联反应或快速检测抗性的原理研究出试剂盒, 直接用于转基因种子的快速检测。

种子质量是种子企业的生命线。目前, 我国种子检验、种子质量认证, 工作方法等方面与国际惯用规范有很大的差距, 因而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种子检测成功经验及做法, 应尽快建立与国际接轨又符合我国国情的种子检验和种子质量认证体系, 加强种子生产、加工、储藏、经营全程的质量监控。以省级种子质量监督检测站为龙头, 各种子检验检测中心为骨干, 各县种子标准检验室为基础, 各种子企业检验室为基点, 形成系统规范的种子质量检验检测体系。积极推行种子质量认证, 对达到认证标准的种子发给认证标签, 方便农民购买“放心种”。开展种子质量监督检测、行业抽检、委托检验、仲裁检验和企业自检, 促进种子质量标准化, 提高种子质量水平。

5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通过对玉米种子纯度室内快速检测鉴定仪器、试剂的进一步开发、完善, 建立一整套规范化、模式化的玉米种子纯度室内快速鉴定程序和方法, 从而提高玉米种子纯度室内鉴定的速度和准确性。

主要技术性能指标达到:4 h检测一份种子样品, 样品检测准确率达到95%以上, 品种分辨率达98%以上。

虚拟机检测与反检测技术研究 篇8

对于恶意代码进行分析的研究人员来说,虚拟机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工具。研究人员可以在虚拟机中执行恶意代码的样本,然后对其行为进行分析。一旦分析结束,可以迅速恢复系统,而且对真实主机没有丝毫危害。它提供了一种确认程序是否是恶意代码的安全手段。然而攻击者为了提高恶意程序的隐蔽性以及破坏真实主机的成功率,他们都会在恶意程序中加入检测虚拟机的代码,以判断程序所处的运行环境。当发现程序处于虚拟机(特别是蜜罐系统)中时,它就会改变操作行为或者中断执行,甚至进行拒绝服务攻击和渗透攻击。本文主要对当前的虚拟机检测技术及其检测的准确率进行研究,然后针对当前一些恶意代码使用的虚拟检测技术进行反检测研究。

1 虚拟机技术

本文所指的虚拟机(Virtual Machine)是指通过软件模拟的具有完整硬件系统功能的、运行在一个完全隔离环境中的完整计算机系统。通过虚拟机环境(Virtual Machine Environment),比如VMware、Virtual PC、Xen、BOCHS以及用户模式下的Linux,你可以在一台宿主计算机上模拟出一台或多台虚拟的寄宿计算机,这些虚拟机完全就像真正的计算机那样进行工作,例如你可以安装操作系统、安装应用程序、访问真实或虚拟设备以及访问网络资源等等,虚拟机在宿主主机中的位置如图1所示。

2 虚拟机检测常用技术

通过虚拟机架构图可知,在恶意软件分析中,虚拟机技术提高了木马、病毒等恶意样本分析过程的安全性以及硬件资源的节约性,因此虚拟机技术在恶意软件领域中是应用越来越广泛。因此,攻击者为了让自己的代码运行在真实的系统中而不是虚拟机中,其就必须有检测虚拟机的机制。另外,当前,许多蜜罐系统也利用虚拟机进行部署,攻击者为了避免样本程序被蜜罐系统捕获,于是产生远程虚拟机检测技术。

2.1 本地虚拟机检测技术

在本地,检测虚拟机,攻击者有不少选择。当前,检测本地虚拟机有以下四种策略。

(1)在进程、文件系统或注册表中搜索VME特征;

(2)在内存中搜索VME特征;

(3)在VME中搜索特定的虚拟硬件;

(4)在VME的处理器中搜索特殊的指令和攻能。

仔细考虑一下,现代的计算机都是由文件系统、内存、各种硬件部件以及处理器,检测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式。本地的虚拟机检测机制包括了计算机系统的各个方面。

2.1.1 在进程、服务、文件系统或注册表中搜索VME特征

虚拟环境(VME)软件为了便于识别,往往都会向寄宿系统中添加一些明显的特征。添加的范围包括正在运行的进程和服务、文件与目录系统以及注册表项。许多恶意代码就是通过这种到上述项目中找VMware相关特征来检测的。

在一个VMware虚拟环境下的Win Xp寄宿系统中,有开启的VMtools服务,在文件系统中有超过50多个与“VMware”和“vmx”等字符串有关的特征项,而且在注册表中也有超过500项与“VMware”这样字符串相关的特征。在这些项目中,有足够多的特征被攻击者用来检测VMware。

虽然这种方法利用的范围很大,但是该方法利用性有限,容易被欺骗。恶意代码分析人员可以通过一些Rootkit技术挂钩系统服务函数,欺骗恶意代码,从而使其虚拟机检测模块失效。

2.1.2 在内存中搜索VME特征

寄宿系统中的内存映射与宿主系统中的内存映射之间有许多的不同,因而,攻击者可以到内存中去寻找虚拟机的痕迹。实验证明,在VMware虚拟环境下的win xp寄宿系统中,用dd命令查看RAM寄存器,在内存中可以找到1500多项与“VMware”有关的内容。当然,在整个内存中去搜索这些类似的特征并不是明智之举,将搜索范围缩小到特定的内存区域则是一个可行的方法,这样,不但容易实现检测算法,而且效率也较高。虚拟环境中的安装的操作系统,一些关键的操作系统表指针都是重定位的,从而内存位置不同,因此对这些关键部件的内存位置进行检测显然事半功倍。例如,中断描述表(Interrupt Descriptor Table),其用于管理系统的各式各样的中断操作,他在宿主系统(真实主机)中的内存位置要比在寄宿系统(虚拟机)中的内存位置低。通过利用检测IDT所处的内存位置等相关技术,程序可以很快检测出是否运行在虚拟系统中,再者,由于IDT这些系统核心部件是系统构架的一部分,不容易改变,因此该种检测技术比较不容易被欺骗。除此之外,它是一种通用方式,对VMware和Virtual PC等虚拟环境均适用,且适用Linux和Windows操作系统。

“红色药丸”是Joanna Rutkowska于在2004年11月实现的一种IDT-检测虚拟机的技术。它通过SIDT指令查看IDTR,Rutkowska发现在VMware虚拟环境下的寄宿系统中,IDT基本位于在0xff XXXXXX附近,然而在Visual PC虚拟环境下的寄宿系统下,IDT位于0xe8XXXXXX附近,在宿主操作系统中,IDT则处于很低位置的内存里。根据这个特征,“红色药丸”检测IDTR的指针地址是否大于0xd0000000,如果大于则说明该代码运行在寄宿主机上,如果小于则声称“红色药丸”在宿主主机上运行。红色药丸可以检测各样的虚拟环境,包括Visual PC和VMware,而且可以在各式的操作系统下运行,包括winxp、win2000、linux。不过在一些linux操作系统中,由于一些安全机制阻止从ring3到ring0层的调用,这样就会导致红色药丸产生段错误,无法正常进行检测。

“红色药丸”的算法如下所示:

当然,操作系统中像IDT这种关键系统结构有许多,可以通过检查其它的一些类似结构来检测程序运行环境是否是虚拟环境,如检测全局描述符表(GDT)和本地描述符表(LDT)这样的结构。Tobias Klein实现的Scoopy就是分别用SIDT、SGDT、SLDT这些命令去查看IDT、GDT和LDT的内存位置。Klein发现在宿主系统中,IDT位于在0xc0XXXXXX附近(“红色药丸”用于检测的阀值是0xd0XXXXXX),Scoopy运行检查,如果发现IDT地址以0xc0开头,则说明是运行环境是在宿主系统下,否则表示是在寄宿系统下。同样,经过实验分析,可发现在真实系统中GDT位于0xc0XXXXXX附近,而LDT位于0x0000附近,通过检测这三个系统结构的内存位置,不但可以很容易检测出程序是否运行在虚拟环境中,而且检测结果更加准确。

2.1.3 搜索VME特殊的虚拟硬件

第三种检测策略是搜索虚拟环境下特殊的虚拟硬件,例如NIC卡(通过VMware的MAC地址,它经常以00-05-69,00-0C-29或00-50-56开头)、USB控制器和声音设备等,还有,一些虚拟环境下引入的SCSI设备也可以用于检测。一些虚拟环境还会引起系统时钟的异常,在虚拟环境中运行程序的效率没有在真实硬件上高,执行速度要比在真实环境中慢。因为虚拟机模拟硬件,中间有翻译或拦截,增加了流程,也增加了执行的时间。因此也可以通过基于执行时间差异来检测虚拟环境。

Scoopy的作者Tobias Klein实现的DOO工具就是利用搜索VME特殊的虚拟硬件的技术检测虚拟机。在Linux版本的DOO中,其在IO、port以及SCSI等相关的目录下寻找“VMware”字符串,或者通过使用dmesg命令在内核中查找是否有有关VMware硬件的信息。

在Windows下的DOO,其主要是在注册表中搜索VMware SCSI适配器和VMware硬件类号的键值。这些特殊的键值如下:

2.1.4 在VME的处理器中搜索特殊的指令和能力

在虚拟环境检测领域中最令人感兴趣的是分析处理器是否含有虚拟机的行为特征。当前,有两种在虚拟环境下的处理异常被用来识别虚拟机:观察在虚拟环境下执行非标准x86指令的结果和识别宿主和寄宿主机之间的通信管道。

VMDetect就是一款利用在VME的处理器中搜索特殊的指令和能力技术检测虚拟机的工具。在Visual PC环境下,一条用于真主机与虚拟机之间通讯的非标准x86指令能够正常被执行,然而在真实主机上执行该命令时则会产生异常,导致应用程序和系统崩溃。同样在VMware环境下,它使用“IN”指令来读取特定端口的数据以进行两机通讯,但由于IN指令属于特权指令,在处于保护模式下的真机上执行此指令时,除非权限允许,否则将会触发类型为“EXCEPTION_PRIV_INSTRUCTION”的异常,而在虚拟机中并不会发生异常,在指定功能号0A(获取VMware版本)的情况下,它会在EBX中返回其版本号“VMXH”;而当功能号为0x14时,可用于获取VMware内存大小,当大于0时则说明处于虚拟机中。VMDetect正是利用这种观察在虚拟环境下执行非标准x86指令的结果来检测虚拟机的存在,其检测代码分析如下:

检测是否运行在Visual PC环境下

另外,虚拟机为了方便宿主系统与寄宿系统之间操作的方便,可以允许文件共享(VMware中通过.host命令访问宿主系统中设置的共享目录)、共享剪贴板等“后门”都为虚拟机检测提供了条件,当然这些也都可以通过虚拟机配置以对抗虚拟机检测。

2.2 远程虚拟机检测技术

攻击者在进行远程攻击、渗透时,为了避免攻击目标不是虚拟机部署的蜜罐系统,于是产生了远程虚拟机检测技术。当然本地检测技术同样适合进行远程虚拟机的检测,然而直接通过网络进行检测,那将大大提高了检测效率和成本。通过网络,目前一种最有前途的检测方式就是在ICMP、TCP协议数据中的时间戳上寻找时间异常,这是因为程序在真实系统中运行时间和在虚拟机中运行时间有比较明显的误差。第二种方法是检测IP包编号异常。因为在Windows系统的IP包编号是自动增加的,而Linux系统的IP包编号则是随机的。如果此时我们有一台虚拟机是Windows系统,而宿主系统是Linux系统,它们之间采用NAT连接方式。此时一个源地址将会出现既有不少自动递增的IP包编号,还有许多随机的IP包编号,通过这种IP编号异常,程序就基本可以判断这个源地址有虚拟机的存在。目前,远程虚拟机检测技术还不够成熟,准确率也不高,但是,由于其远程检测的优越性,必然会吸引众多学者的研究,检测技术得到迅速的发展。

3 反虚拟机检测技术

网络信息的攻与防就是一个博弈的过程,由于虚拟机检测技术的出现,恶意代码分析人员为了成功顺利的对这类带有虚拟机检测技术的样本就行分析,反虚拟机技术的也就孕育而生。本文介绍几种比较典型的反虚拟机检测技术:

首先就是替换特殊字符。这种技术就是以最快的速度查找“VMxh”等虚拟机特征,然后将其替换成其他的值。Tom Liston实现的VMmutate就是这样利用这样的技术是实现的一款反检测虚拟机的工具。

Hook技术同样适合于反虚拟机检测技术。该技术主要是对SIDT、SGDT、SLDT以及虚拟机的一些后门指令进行挂钩,一旦发现恶意样本调用这些指令,就则自动对相应的寄存器和内存地址就行修改,以达到欺骗虚拟检测程序的目的,“REFORM”是利用此种技术的代表。

最后就是通过虚拟机相应的配置文件来禁止获取虚拟机的后门指令(如获取VMware的版本指令),Tom Liston给出了一系列的配置选项来防止对虚拟机的检测。

VMware配置选项

通过修改虚拟机的配置文件,如“红色药丸”等检测方法都将失效。

4 结束语

随着网络安全事件的逐年增加,网络安全得到极大的关注,恶意代码分析成为网络与信息安全领域一个热点。作为恶意代码分析人员必将竭尽全力去分析每一个样本,随着技术研究的深入,相信反虚拟机检测技术将得到快速发展。同样,作为攻击者,为了延长恶意代码的寿命,提高攻击的成功率,同样会加快虚拟机检测技术的研究,虚拟机检测技术与反检测技术之间的博弈将永无休止。

摘要:目前恶意代码研究领域普遍使用虚拟机来动态分析恶意代码,然而众多恶意代码都使用了虚拟机检测的技术来对抗。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了虚拟机技术,然后对虚拟机检测技术及其相应检测算法进行了研究,最后介绍了一些反虚拟机检测技术。

关键词:恶意代码分析,虚拟机,虚拟机检测

参考文献

[1]Joanna Rutkowska,Red Pill or how to detect VMM using(almost)one CPU instruction http://invisiblethings.org/papers/redpill.html.

[2]Tobias Klein,scoopy doo-VMware Fingerprint Suite http://www.trapkit.de/research/vmm/scoopydoo/scoopy doo.htm.

[3]http://www.codeproject.com/system/VmDetect.asp.

[4]Jason Franklin,Mark Luk etc.Remote Virtual Machine Monitor Detection.ppt.

[5]Matthew Carpenter,Tom Liston,Ed Sloudis.Hiding virtualization from attackers and malware[J].IEEE Security&Privacy.2007.

智能检测技术 篇9

英国EMS Group公司使用新型无线技术发明了新一代的无线模拟寻址火灾探测系统。该系统采用智能集群技术, 采用了欧洲868MHz频段和新的双向多频通信技术。它的控制面板可以监测多达512个无线设备, 全面覆盖整个建筑, 并且任何设备的信号可以在0.5 s之内反馈到控制面板。

如果建筑物重新整修或更改, FireCell设备能够很容易地进行重新定位。此外, 工程师们还能够利用传统系统的经验作为设计这款系统的基础。

车辆检测技术专利技术综述 篇10

关键词:车辆,检测,视频,专利技术,专利分析

一、引言

1947年在英国率先出现了车辆检测器的相关专利申请, 在这几十年的时间里, 随着社会经济和工业的快速发展, 尤其日渐增大的交通压力以及人们对交通信息的需求, 车辆检测技术得到很好的发展, 尤其是近十几年车辆检测技术应用广泛。

我国在“十一五”期间, 交通流信息固定采集点由1.6万个增加到7.3万个, 交通监控点由9250个增加到5.1万个, 根据tranbbs市场研究成果, 2014年与2010城市智能交通整体市场规模将会翻倍增长, 车辆检测技术作为交通流采集的关键技术成为研究的热点。研制出实时性、精确度都能满足实时交通流采集的车辆检测器是本领域研究人员的努力方向, 因此大量的关于检测的精确度和/或实时性的专利申请应运而生。

二、四种车辆检测技术的专利申请情况

目前常见车辆检测器主要可以分为磁频车辆检测器、波频车辆检测器、射频车辆检测器和视频车辆检测器[1]。图1示出了上述四种车辆检测器专利申请量的趋势, 为了能够得到时效性较高的分析结果, 同时避免专利申请公开滞后性 (专利申请至专利公开有一定的时间间隔) 带来的统计误差。现对2000年到2012年的车辆检测器专利申请量进行分析, 图1示出了2003-2012年车辆检测器专利申请量的年度发展趋势, 该10年的专利申请可以分为两个时期:

图1显示出, 磁频车辆检测技术和波频车辆检测技术的申请量趋于平稳, 这是因为上述两项车量检测技术起源较早, 其发展已经日渐成熟, 处于发展的成熟期。对于视频检测技术的发展, 其呈现稳定的增长, 但是增长幅度不大, 这是因为射频技术起源于二战时期, 其开始用于军事领域, 直到20世纪90年代欧洲开始将其用于民用领域, 因为其技术相对成熟, 主要是领域方面的扩展, 且其成本较高, 因此其申请量趋于平稳;视频车辆检测技术呈现迅速增长趋势。原因在于:随着经济的发展加速、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技术、传感技术、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 人们对交通智能化要求不断提高, 大量的公司以及高校开始研发实时性和准确性更高的车辆检测器以及智能交通系统。由于磁频车辆检测器和波频车辆检测器和射频车辆检测技术趋于成熟, 射频车辆检测技术应用领域越来越多, 其核心技术需要突破, 视频车辆检测技术又还在研发的初级阶段, 并且没有出现新的突破, 研究人员虽然依然在进行大量的基于视频车辆检测技术进行交通流检测, 但是研究的算法的实时性和精度都有待提高。因此, 研究人员需要开发鲁棒性、实时性、精度都要达到一定高度的车辆检测算法来进行突破。

三、视频车辆检测技术的国内外专利申请分析

图2显示了视频车量检测技术国内外专利申请量的分布情况, 从图2可以看出我国视频车辆检测技术从2003-2012年一直处于迅速增长时期, 这是由于我国关于视频车辆检测技术发展较晚。

国外从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进行视频车辆检测技术的研发, 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国的视频车辆检测技术起步较晚, 是到20世纪90年代才起步, 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 且视频车辆检测技术由于其应用的环境和检测范围的优势, 以及国外的车辆视频检测器售价高 (如美国ITERIS公司的vantage edge2售价在4000左右) [2], 激发了研发人员的热情。

因此专利申请量迅速增加, 国外的关于视频车辆检测技术的申请量处于平稳增长趋势, 在已经有了比较好的研发基础上, 国外很多企业开始着重研究关于视频车辆检测技术的新应用, 不仅仅追求检测的精度和实时性, 而且注重与其他应用的结合, 例如驾驶辅助或是导航等方面的结合。

四、结语

车辆检测技术是智能交通技术主要的组成部分, 是智能交通发展的重要共性基础技术, 在智能交通相关技术亟待解决的情况下, 需要车辆检测技术的进一步研发。目前市场上地磁车辆检测器和视频车辆检测器的应用处于前两位, 对基于磁频类检测器的研究, 可通过对检测器探头和信号处理装置的改进, 来提高检测器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对于波频车辆检测器的研究重点在于提高检测器的精度和抗干扰能力, 由于此类检测器具有便于安装和维护的特点, 因而也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

对于射频车辆检测技术, 急需解决核心技术, 超高频技术不完善, 制约应用发展, 视频车辆检测技术其应用前景广阔, 但是其检测的实时性和精度需要视频检测算法的支撑, 开发出能够满足实时性和精度要求的视频车辆检测方法是需要改进的地方。

参考文献

[1]李春杰.高速公路车辆检测器的综合比选[J].中国交通信息产业, 2006 (2) .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技术检测中心】相关文章:

检测管理技术06-27

检测pcr技术05-08

生物检测技术05-28

信息检测技术06-14

工程检测技术06-29

内检测技术05-05

航空检测技术05-08

缺陷检测技术05-15

光电检测技术05-19

检测技术研究06-09

上一篇:性格行为下一篇:鄂西山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