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好三个问题

2024-07-10

回答好三个问题(精选五篇)

回答好三个问题 篇1

C语言是当前许多高校针对计算机专业或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的程序设计入门课程, 它不仅有着广泛的应用领域, 也被各类计算机等级考试列为重点考试科目之一。其教学目标在于使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 逐步掌握程序设计的思想和方法, 进而具备计算机应用能力以及问题的求解和探索创新能力。然而, 从目前的教学情况来看, 学生普遍感到C语言课程难学、面对实际问题时不知如何转换编程思想。C语言中的循环结构, 却正是学生形成并掌握编程思想和方法的关键环节。

作为面向过程的结构化程序设计语言, C语言具有顺序、选择、循环三种基本结构, 其中循环结构是重点亦是难点的内容。说它重要, 是因为它既是顺序和选择结构教学内容的深入, 又是后续章节教学的基础。例如数组的引用就是以循环为基础, 利用单层循环可以解决一维数组的引用, 利用循环嵌套可以解决二维数组的引用[1]。说它难, 是因为与顺序和选择结构不同, 循环结构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非常直观类似的情境。因此初学者往往会对于“什么是循环”、“何时需要使用循环结构”和“如何使用循环结构”感到十分困惑。本文就是以解答好这三个重要问题为目标, 通过精心选择的教学案例和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牢固地掌握循环结构, 为其后续章节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 传统的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

在C语言的各类教材中, 对于循环这一章的介绍通常都是先从循环的定义入手, 给出循环的理论概念并比较循环的两种基本结构:“当型”循环 (先判断条件, 再执行循环体) 和“直到型”循环 (先执行一次循环体, 再判断条件) ;接着列举出C语言中实现循环的4类基本语句:while语句, do…while语句、for语句与goto语句, 说明它们的语法规则和执行顺序;然后进一步引出循环嵌套并给出一些循环的应用示例。这种传统的教材编写模式固然对于知识的传授更具系统性和逻辑性, 然而却不利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教师往往也是按照教材的章节安排按部就班地进行讲解, 先花大量的时间系统地讲授各循环语句的语法规则、执行过程, 然后再举出相应的示例。这就使得学生在一种毫无感性认识的前提下枯燥地学习相应的理论知识点, 造成理解消化困难、兴趣缺失, 对于给出的示例也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并没有从根本上弄清楚什么是循环, 为什么要使用循环, 以及循环结构的真正意义, 也就更加谈不上对循环结构灵活运用、举一反三。

3. 选取合适的教学案例, 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 回答好循环结构的三个问题

针对传统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 笔者认为, 在教学安排上, 可以改变传统的先讲理论后举实例的做法, 直接采用案例驱动来回答好循环结构的三个重要问题。首先, 可以通过选择一些贴近生活的比喻来引入循环的思想, 使学生了解什么是循环;然后再通过列举一些生动有趣的实例来说明为什么要使用循环, 使学生明确循环的意义;最后通过设计一些具有连贯性的、由浅入深的案例来加深对循环语句的理解和应用, 使学生掌握如何使用循环结构。

3.1 什么是循环?——了解循环的概念

对于这个问题的解答, 可以通过实际生活中“吃饭”[2]与“考试”的例子来引入循环的思想, 如下图1所示。从这两个例子可以看出:“循环”其实就是“重复”, 是为了达到某种目标 (循环条件) , 而反复地执行某些动作 (循环体) , 直到目标达成为止。同时, 虽然这两个例子都是循环, 但细节处仍有不同。“吃饭”是典型的“当型循环”, 即先判断是否饥饿来决定是否执行吃饭的动作, 是“先判断后循环”, 其循环体 (吃饭) 有可能一次都不执行。而“考试”是典型的“直到型循环”, 即必须先通过学习才能参加考试, 并根据考试的结果来决定是否需要继续学习和重新参加考试, 是“先循环后判断”, 循环体 (学习和参加考试) 至少执行一次。

由此, 便回答了“什么是循环”的问题, 并比较了两种循环结构的特点, 也引出了“循环条件”和“循环体”等概念。

3.2 何时需要使用循环?——明确循环的意义

了解循环的概念之后, 学生还需要进一步明确在面对实际问题时, “何时需要使用循环?”即明确循环结构的实用性。对此,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带有趣味性的实例来加以说明, 如经典的“百钱买百鸡”问题[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情境, 在将题意说明清楚后让学生先通过手工演算的方式来进行求解, 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在分析讨论的过程中会发现, 对于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 通过列举方程式却无法轻易得到答案。因为根据已知的条件, 这个三元一次问题中只能列举出两个方程式, 运算条件不够充分。然而, 使用最笨拙的“穷举法”却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即将所有可能满足条件的值都一一进行尝试, 虽然运算时间长, 却必然能够最终得到正确答案。此时教师便可以向学生说明, 实际上“穷举法”就是一种基于循环结构的解题方法。对比于前面得出的循环概念可知, “将所有可能满足条件的值都一一进行尝试, 直到得到最终解答”, 此命题里其实已经隐含了循环结构的“循环条件”与“循环体”。其循环条件就是“尝试完所有可能的值”, 循环体就是“判断是否满足百钱买到百鸡”。

循环结构除了可以实现值的穷举, 还可应用在一些需要重复计算的问题求解上。如求解“一球从10000米高的地方自由落下, 每次落地后反跳回原高度的一半, 再落下, 问当它第58次落地时, 共经过了多少米?”;或是求解“棋盘上的麦粒”问题 (国王问发明了国际象棋的宰相需要什么奖励, 宰相说:“请陛下您在棋盘的第一格里放1粒麦子, 第二格里放2粒, 第三格里放4粒, 以后每一格的麦子都是前一格的两倍。这样把棋盘上的64个小格摆满, 就把这些麦粒赏给我吧!”) 里国王需要给出多少的麦粒?这些问题不但生动有趣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能够促使学生开动脑筋, 并在各种运算方法的比较中体会出循环结构的方便性与实用性。

3.3 如何使用循环?——掌握循环的应用

明解了循环结构的意义, 对于如何使用循环结构来解决实际问题还不能急功近利。应当先选择一些难度较小的基础性例题, 来具体地讲解循环语句, 然后在此基础上设计一些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案例来加深对循环语句的理解和应用。

例如, 可先以求解“1+2+3+…+n=?”这样的简单问题为例, 鼓励学生找出其中隐含表示的“循环条件”和“循环体”。通过分析学生会发现, 这个问题其实质是在重复地做“加法”运算, 先加值1, 再加值2, 直到n为止。因此, 可判断出循环体为“相加运算”, 循环条件为“到n为止”。进一步分析循环体, 会发现, 相加的值在不断的增1, 因此循环体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两个动作“加上当前值”和“当前值增1”, 这两个动作使用复合语句便可以同时放入循环体。

分析出循环结构中的关键要素“循环条件”和“循环体”之后, 此时教师便可具体讲授C语言中的几类循环语句的一般形式和执行过程了。goto语句由于能够实现无条件的跳转, 因此通常不提倡使用。教师可以先从简单的while语句入手, 说明在其语句中循环条件与循环体分别放置的位置, 并现场进行编程演示, 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用循环语句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接着, 教师可对比介绍do…while语句, 可提醒学生由于其执行过程与while语句有区别, 因此有一些细节需要注意:一是要考虑到给定的n值小于1的情况, 所以相加的第一个“当前值”应取值为0;二是要留意do…while语句本身末尾所带有的分号, 并不是一个空语句。最后, 教师可引出for循环语句, 它实际是对while语句的一种变形, 只是形式更加灵活。可以通过将初始化语句以及循环体内的语句放置于for循环的不同的位置, 使学生在对比中体会for语句的执行顺序。

在学生理解了C语言中的循环语句之后, 教师可再设计一些具有连贯性的、由浅入深的案例来巩固其对循环结构的掌握。例如, 要求打印出如下图2中所示的各个图形。其中图形a要求打印出一个n行n列的星号矩阵, 可简单地运用循环嵌套加以实现;图形b是在图形a的基础上增加了难度性, 虽仍是一个n行n列的矩阵, 但需要打印出不同的数值;图形c则是在图形b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变形, 不仅需要打印数值, 而且需要分奇数行和偶数行来考虑所打印数值的规律;图形d则不仅需要分析归纳出所打印的数值与给定的n值之间的规律, 还需要总结出打印的列数与行数之间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运用“举一反三法”来对这些经典问题进行变换, 将教学知识点融入于不断变换的问题情境中, 使学生在问题探究中掌握知识和方法, 学以致用。或是鼓励学生运用“归纳法”来找出问题内在的规律, 将特殊问题归纳到一般性的问题。

4. 结束语

循环结构是C语言学习的重点, 掌握好循环结构的使用不仅能为后续的数组、函数、指针章节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也能使学生建立编程的自信心。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若能事先选择好生动有趣的案例, 事中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事后进行及时有效的总结, 解答好学生心中的疑惑, 定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赵俊峰.《C语言程序设计》中“循环结构”教学探析[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8, 24:74-76.

[2]薛慧芳.《C语言程序设计》循环结构的教学探讨[J].网络财富, 2010, 10:175-176.

作文教学必须回答的三个问题 篇2

“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在广大中学生中流传的这句话,道出了学生对作文的恐惧程度。其实,何止是学生,广大的中学语文教师又何尝不是这样,许多语文教师穷其一生去寻找作文教学的出路,最后的结局仍旧是“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但是,作文教学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等闲视之是万万不可的。那么,作文教学该何去何从呢?就当下而言,作文教学至少要回答以下三个问题。

其一,作文教学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七至九年级阶段目标中关于“写作”的目标共有10条,这10条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阐释了初中阶段写作的教学目的,但并未真正给“写作教学”下一个定义。也许总目标中第8条“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一句可以作为作文教学的目的。诚如是,我们似能回答以下问题:

“为什么写作?”

“日常生活需要。”

“怎样写作?”

“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实际上,写作教学的目的就是如此简单。巴金说:“我们写作,只是因为我们有话要说,有感情要倾吐,我们用文字表达我们的喜怒哀乐。”可当今我们的写作教学现状又是怎样的呢?

1.作文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严重脱节。学生的主要生活几乎都是两点一线,要么是“家庭――学校”,要么是“教室――宿舍”。学生生活的区域主要就是学校和家庭,生活的的主要内容就是学习、实践、锻炼、交往、娱乐、休息等,这些内容通过老师、同学、家人等关系体现出来。在这之中,学生有说不完的酸甜苦辣,有道不清的喜怒哀乐。在学校,他们偶有迟到早退、上课开小差、课上睡觉,有与同学发生纠纷、与老师发生争执……中学生活中应有的,同学们都可能遇到。在家中,他们也偶尔煮饭、洗衣、抹窗、扫地,也偶尔与父母争吵赌气,甚至离家出走,家庭生活中应有的,许多学生也可能遇到。应该讲,作文教学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能真实客观地记录学生的实在生活,让学生感到写作原来是“日常生活需要”。作文其实就是自己心路历程的真实反映,有对过去生活的撷取,有对未来生活的憧憬;作文还是学生表明观点,抒发胸臆的平台,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真实场景的再现。因而,学生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可以写进作文中,在日常生活中的所有需要都可以通过作文表述出来。可是,现今语文教材中的作文训练乃至每年的中考高考作文题目,有多少真的是学生“日常生活所需”。像国外的作文题目,诸如“你怎样组织一次郊游”、“饭是怎样煮熟的”、“为什么电视屏幕有雪花”、“关于某某社区环境卫生的建议”那样的题目能有多少?那些富有诗意与哲理的、转了几个弯的作文题目于学生有何价值?在今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能够用到多少个这样的作文题目?那些读了几遍材料还不知所云的材料作文的目的是什么?叶圣陶说:“作文不是为了考试,作文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必须。”“作文要说真话,说实在的话,说自己的话。”鲁迅在《作文秘诀》中用12个字概括道:“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作文教学与学生生活脱节是学生怕作文的主要原因之一。

2.作文教学与学生的兴趣脱节。作文教学要使学生喜欢,要让学生热爱作文,关键的问题是作文要切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学生在作文中能享受到许多乐趣。作为中学生,他们生活的时代有其自身的特色,他们的兴趣爱好必然会烙上时代的印迹。他们的兴趣爱好因个人的思想、性格、习惯等的不同肯定会有差别,但也一定会有许多的共同性,有共同的价值追求和理想目标:他们追求时尚、追捧明星,喜欢标新立异,特别张扬个性,关注时事胸怀天下等等。在学校,许多学生故意伪装自己,把自己的兴趣爱好遮掩起来,话不离学习,言不离分数,那是因为学校应试教育方式迫使学生放弃了自己的向往和追求。实际上,只要给学生一个适当的舞台,少给学生一些框框,学生的兴趣爱好会让你眼界大开的。如果我们的作文教学能经常以这些为素材,让学生明白这些素材就是作文的好材料,是作文真实感人的绝佳素材,学生在写作文时还会慨叹无米下锅吗?假如作文的内容都是写他们最感兴趣的生活,他们还会喊“无话可说”吗?你看那些远离学生兴趣的作文,诸如《隐形的翅膀》、《早》、《鱼的泪,水的心》等不知所云的作文题目,完全与学生的兴趣脱节,学生绞尽脑汁都写不出来。假如我们不出作文题目,让学生自己写,效果一定比命题好很多;假如我们鼓励学生写自己的校园生活、家庭趣事,作文也一定会很精彩;假如我们积极地看待学生的课堂开小差、玩游戏、打瞌睡、为老师和同学取绰号、与同学的争吵打骂,文章一定会真实感人。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正是学生之兴趣所在。那些远离学生兴趣的作文教学,学生不怕才怪!

3.作文教学与学生的未来脱节。教育是为学生的未来作准备的,是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毫无疑问,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是为了学生今后的发展,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所以,作文教学也必须要考虑到学生的未来,从学生未来发展的角度设计作文教学,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作文教学对其未来人生的重大帮助,从而激发出写作的积极性。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老师对学生的未来有正确的预知,能准确判断学生未来在作文方面的最急需的东西是什么。客观地说,今天的中学生在今后能成为作家的毕竟少之又少,绝大多数将在祖国建设的各个岗位为国家效力,这些人的写作能力更多地是体现在实际操作上,写作能力变成了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文学色彩自然被淡化。诸如企划书、论证书、方案设计、计划总结、工作报告等,无不是语言的实际运用与操作。在今天的许多工作岗位上,有多少岗位的诸多事宜可以用文学的语言来写?从学生未来的岗位看,也莫不如此。既然这样,今天的作文教学为什么给人的感觉完全是在培养未来的作家?从中考到高考,为什么几乎全是要求突出文章的文学性?当然,这样说似乎把中学作文教学说得俗气了,又鼠目寸光了。但面对事实,面对客观存在,我们为什么要视而不见?我们为什么不替学生的未来发展着想而一味追求作文的好看?我们在作文教学中立足学生的将来而注重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又有何不好?那些晦涩难懂的材料作文于学生将来的工作、生活有多少益处?面向未来的作文教学,是更多注重作文实用性的教学,绝不是培养作家的教学。顾之川先生说:“中学写作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要通过老师的正确引导和有效的训练,给学生打下一般的写作基础,具备适应未来学习、工作、生活的写作能力。”

其二,作文教学的最佳路径是什么

毫不客气地讲,作文教学课堂的无序化是最严重的。许多教师的作文教学课堂都是随心所欲,以师为本的。很多教师是怎样方便怎样教,但笔者认为课堂作文教学应该该怎样上就怎样上。当然,这样的无序局面也不能全怪教师。作为课程最重要载体的语文教材仅有每个单元的作文提示,最大限度仅有个内容(题材)的提醒并伴随一个作文题目。至于作文教学该怎样做,那就只有凭教师的能力了,作文教学指导的章法全凭教师个人说了算。这还不说,当今中考高考的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在教材中难觅踪影,教材中关于作文教学的内容与当今的考试现实严重脱节,教师在无所依靠的情况下凭自己的认知水平进行作文教学是情有可原的。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有许多语文教育专家提出并实践了多个作文教学模式。诸如“三级作文训练体系”、快乐大作文、个性化作文、“三节十六步写作训练法”、“四部作文教学法”、情境作文教学法、茶馆式教学法中的作文教学、活动式作文教学等等。这些作文教学模式在中小学作文教学史上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有的至今还在发挥作用。这些流派中,有的重模仿、有的重思维、有的重过程、有的重兴趣,但为什么没有哪一个能星火燎原呢?为什么很多教师一使用就成了“淮北的枳”?有这么多的作文教学流派,是大好事,在这些模式的实践过程中,大浪淘沙,也许有的模式会经受考验而流传下来,从而给作文教学以启发和指导。但是,众多的作文教学模式,有能够成为当下作文教学最佳路径的吗?有能够深受师生欢迎并能迅速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吗?可以肯定地讲,还很难说“有”。因为,既然是作文教学的最佳路径,它必须要有以下特征:一是符合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二是切合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三是不增加师生负担,简便易操作;四是要保证学生在各类考试中有满意的成绩。确实,作文教学要同时具备这四条是有些理想化,甚至于是痴人说梦。但前述的众多作文教学模式,为什么许多师生不喜欢?为什么有的教师在试验一段时间后就放弃了?恐怕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不同程度的偏离。这几条特征有的重思维,有的重模仿,有的重过程,有的重兴趣,很难有多者兼顾的。并且,许多作文教学模式加重了师生负担,师生视之为一件苦差事,毫无快乐可言。有的模式太重作文技法训练,让学生死背一些技法名称,但未必学生记住这些技法名称就可以提高写作能力。

“关注生活,读写结合”不失为改进当前作文教学的有效办法之一。所谓“关注生活”,就是重新定位作文的内涵:作文不过是反映学生学习、生活的,是记录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酸甜苦辣的,是记录学生心灵成长历程的,是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去记录自己对生活的观察、思考、实践的。因此,作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来描述自己学习、生活方方面面,是使学生明白作文是与其生活紧密相关的。作文不是为了培养作家,作文更主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今后的生活技能和工作技能。有了这样的认知,我们的作文教学就必须有一个大的转向,作文的写作内容就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生活实践,学生的日常生活就应该更多地进入作文,就应该适当地减少那些企图检验学生是否能成为作家的写作内容,少写那些远离学生生活的作文。孙绍振教授讲:“任何一个时期,任何一个状态下,作文要写好,写得有灵气,第一条是贴近自我,贴近自我的年龄和特点,贴近自我的七情六欲。”

所谓“读写结合”,就是以现行语文教材为参照,以每个单元的阅读文本作为作文训练的题材,充分挖掘阅读文本对写作的指导价值,引导学生借鉴阅读文本的写法,这实际上是对阅读文本价值的进一步开发。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往往忽略阅读文本的写作价值,只是专注于阅读文本的情感熏陶价值和语言运用价值。当我们还没有找到作文教学的最佳途径时,充分利用现有教材的价值是可行的。鲁迅先生在《不应该那么写》中说:“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都说明着:‘应该怎样写’”。现行语文教材每个单元后都有作文训练内容,都有对作文的指导,只要我们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有意关联到后面的作文教学;或者说在作文教学时有意借鉴本单元的阅读文本,从阅读教学文本的选材、立意、谋篇、布局、语言运用及表达等方面指导学生利用好文本,阅读教学还有一举多得之妙。这样以教材为作文教学的纲,以阅读教学文本为作文的一个学习样板,作文教学就可以少走或不走弯路。朱光潜说:“最简单的办法是精选范文百篇左右,细心研究每篇的命意布局分段选句和用字,务求透懂,不放过一字一句,然后把它熟读成诵,玩味其中声音节奏与神理气韵,使它不但沉到心灵里去,还须渗到筋骨肉里去。”巴金也说过,我不懂什么文章句法,也没有学过文艺理论,就是滚瓜烂熟地记下了几百篇经典文章,然后自然而然地就会写文章了!

“关注生活”是对作文教学功能定位的矫正,是回归作文的本真状态。作文教学只有回归到了作文教学的本真状态,才能使学生感到作文是可亲近的,作文是自己成长过程中所必需的。而“读写结合”是缓解当前作文教学无序状态的一个有效办法,也是简单可操作的办法。

其三,什么样的考试作文最适合学生

当今许多中考高考作文试题把中学作文教学逼进了死胡同。让人读不懂的作文题目,胡编乱造的作文材料,表面上有话可说其实很难有话说的话题作文,搞得学生如坠雾里云里。有些作文题目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难有真切的感受和体验,搜肝挖胆也找不到可写的东西。有的作文题目玩文字游戏,一棒打晕学生的头脑。由于考试指挥棒的魔力,使得中学作文教学一开始就误入歧途,无论是初一还是高一,学生一开始写作文接触到的就是类似中考高考的作文题目。材料作文晦涩难懂、命题作文意蕴深奥,真正能够关注学生生活的作文题目少之又少,真正能够鼓励学生大胆写自己学习、生活等酸甜苦辣的作文题目也似凤毛麟角,完全把作文回归到生活状态的几乎没有。

你可以不理睬那晦涩难懂的作文题目,但你必须理睬中考高考的分数啊!不知何故,当今的中考高考作文喜欢在题目上做文章,似乎题目越怪越偏就越能显示出题人的水平,似乎题目能把人弄得晕头转向才能显示中考高考的非同寻常。再看那些考生的满分作文,通篇的古白话文或文言文而又不知所云,大段的比喻排比狂抒性灵使人如坠云端,怪异的判决书、解题案、诊断书、剧本等作文形式使人如读天书,堆砌词语、生造词语、离奇句式居然被认为是创新作文……当教师看到这些作文,他的作文教学还能怎样?他还敢视中考高考为儿戏吗?自己心中对这种做法非常反感而又被迫那样去做,那会是什么结果?自己非常蔑视这种做法而又鼓励学生去做,老师的心能不痛苦吗?值得庆幸的是,近两年的考试作文正在向生活回归,但力度还非常不够。

中学作文教学,不是生活在真空中,毫不讳言地说,中考高考的作文分数才是作文教学的命脉。教师作文教学能力的高低,学生作文水平的优劣,家长和社会看的就是分数,高分数就是高能力。中学作文教学唯中考高考作文是瞻是可以理解的。要扭转当前作文教学的尴尬局面,要真正做到让学生热爱作文,乐于作文,要促使教师让作文教学回归到生活态,首先必须要改革中考高考作文,对中考高考作文要矫正。目前的中考高考作文不妨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设题探究。

1.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在与同学、老师、家长相处的过程中,一定有许多趣事,特别是在与同学的交往中,在平凡而有趣的课堂中,有数不尽的高兴事、痛苦事。把这些事情写进文章中,才是学生最快乐最愿意的。也许有些事不积极向上,但作为受教育对象的中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怎么可能时时事事都积极向上呢?他们上课讲小话、做小动作、睡觉、给老师同学取绰号,他们与同学争吵、打跳,他们偶尔抄作业甚至搞恶作剧,难道这些就是心灵不健康吗?这不就是鲁迅的童真童趣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可以写,为什么中高考作文就不能写?诸如《的同学》、《校园生活》、《我们的班级》之类的作文题目,为什么被拒中高考作文之外?孙绍振教授说:“对中学生写作来说,贴近自我,就是贴近自我的年龄,贴近心理储存。如此,则任何生活小事都可以入文。”

2.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践。朱自清先生说:“写作练习是为了应用,其实就是为了应用于这种假想的读者。”现今的作文教学似乎成了阳春白雪,考试过分注重作文的文学色彩,这是对作文教学功能的异化和窄化。叶圣陶《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念》中说:“再说文学写作,少数中学生或许能够写出来很像个样子,但绝不该期望于每个中学生都能做到这一点。这就是说,中学生不必写文学是原则,能够写文学是例外。”由于作文教学的另一大功能,即作文的生活化功能被束之高阁,由于作文教学与学生生活实践的疏远,才导致许多同学怕写作文。作文教学回归学生生活才是作文教学的唯一出路。因而,中考高考作文不妨在这方面做些大胆的尝试,以新的气息来唤醒当今沉闷的作文局面。诸如《家庭这样更节约水》、《我的一次招待客人》、《我的养花故事》等题目,为何不可尝试?

3.由学生自主命题。作文毕竟是学生心灵的反映,是学生思想、智慧的反映,是学生酸甜苦辣情感的倾诉。学生到底最想说些什么,他最想让读者知道些什么,他最擅长的表达方式是什么,只有学生自己最清楚。真正最能反映学生写作水平的就是学生写自己最想写的。而我们的中考高考敢这样做吗?一句“怕学生抄袭”就堵死了这条路。就没有其它的办法让学生写自命题作文了吗?总不能因为极少数人“抄袭”而祸及大多数不抄袭的人吧!朱自清说:“作文宜在课内,抑宜在课外?宜由教师出题,抑宜由学生拟题?我认为这是自由与干涉的问题。我是主张:自由的。我的经验,出题命学生做,在教室内学生作文,都是以束缚学生的思想力,使他不能发展。这种方法只能偶一用之,使学生经历一下限时的情境,俾将来遇这种情境时,也可适应。平常则以用自由的方式为宜。”胡适先生也说:“若是出题目做文章,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最好是令学生自己出题目,(二)千万不可出空泛或抽象的题目,(三)题目的要件是:第一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第二要能引起学生去搜集材料,第三要能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学识。”汪曾祺说:“沈先生(沈从文)是不赞成命题作文的,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但有时在课堂上也出两个题目。沈先生的题目都非常具体……‘我们的小庭院有什么’……‘记一间屋子里的空气’……”

诚如是,学生“一怕写作文”的局面将会大为改观。作文教学目的的重新定位不仅解决了写作的功用问题,还解决了学生作文的兴趣、题材、动力等问题。作文教学路径的相对统一,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作文教学东一榔头西一棒的瞎折腾。考试指挥棒的转向,使得考试作文与学生是那么亲近,那么生活化,学生作文兴趣和动力将会不可估量。

校长要回答的三个问题 篇3

校长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是:教育的价值是什么?这个问题看上去好解答,然而支撑这个答案的理论却很少有人找到。或许认真去找,也能解决,但最难的是,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理论”,即从学校土壤里长出来的理论。这样的理论是“扎根理论”,属于实践理性的范畴,最富有创造意义。

从学校土壤里长出来的教育理论,必须来自于学生,来自于教育规律之下的真实困惑。它是从教育现实的泥泞土壤中,萌发出来的最珍贵的芽。没有遇见教育困境的校长,没有在困境中“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思考和历练,就不会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教育理论。与此同时,教育理论的诞生及完善,只能从“改革”的实践中来。没有改革的实践,只能是重复别人的经验。

校长要回答的第二个问题,就是管理的价值是什么?也就是学校管理的理念。我认为学校管理的本质是为了提升教育的价值,例如我们学校的管理理念就是“为教育增值”。同样我们必须为这样的管理理念找到自己的理论——“文化经营理论”,使“为教育增值”的理念成为一种管理思想。何为“文化经营”?即用文化的完整方式,全面观照教育理念、教师心理、学校制度以及社会舆论,为学校的管理活动和教育教学活动营造一个优异的实施环境,使这些活动不仅能够顺利实施,而且能够实现增值,进而全面提升育人质量。

文化建构的完整方式是:悦纳,传导,诊断,坚守,创新,即“文化的五步锤炼”。其中诊断是关键,是学校文化传承创新的关节点。校长必须冷静地寻找到“校长文化”与学校“原有文化”的同质处,实现最大程度的吸纳。校长还必须冷静地分析自身文化与学校“原有文化”的不同处,要冷静地“隐藏”容易冲突的部分“价值”,择机“破”与“立”。

校长要回答的第三个问题就是:校长的价值在哪里?一句话:校长是学校价值的领导者。为了完成这样的任务,校长必须努力修炼四项专业能力:即原创思考力、行动聚焦力、制度重构力、资源整合力。这是校长实现价值领导的核心力量,也是校长专业的DNA!它应该超越课程、教学、管理等具体的领域。

以上三大价值问题,是校长对教育,对办学,对校长角色的基本思考。这些思考聚焦在校长身上必须“三通”,即“想通、说通、写通”。当然,最重要的是在实践层面上的“做通”。这需要坚持,这种坚持,一方面需要自己坚定的信念,需要团队的共识与合力,更需要智慧地争取各类资源的理解与支持。如此,校长才能营造好的教育环境,学校才能生长出有价值的教育理论和有意义的实践探索。

(姚虎雄,江苏省吴江实验小学,215200)

回答好三个问题 篇4

关键词:解决实际问题,应用数学,能力和意识

新教材中解决实际问题的题材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常常辅以情境、图画、对话、表格等形式呈现现实生活场景, 而且更具有开放性, 学生要从现实场景中收集、整合信息, 选择策略去解决实际问题。《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体会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形式的多样化以及教学目标的提升使得有些教师瞻前顾后反倒不会教了。其实, 无论数学素材如何丰富, 我们毕竟是要通过数学的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 依然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因此, 在教学中要引领学生经历“说清题意———理清思路———写清过程”的学习过程, 把握好“数学化、思维化、符号化”这三个转化。

一、引导学生“用数学的语言说清题意”

小学阶段的实际问题从表现形式来看一是事物情境, 二是数量关系;从表现的结构来看是由已知条件和问题组成。要解答实际问题首先要将生活化的信息转化为数学的语言, 这是通向问题解决的首要环节, 这个转化对小学生来说显得尤为困难。有的教师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做题时先多读几遍, 但我们发现有些学生反复读题后仍无从下手, 其原因就在于没有进行“语言数学化”的转化。下面以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115页12题为例说明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转化。

首先, 要求学生“全视角读题”, 不仅读文字部分, 同时要关注图表或对话。然后是“信息瘦身”: (1) 5个牛棚; (2) 每个8头牛; (3) 一天共800千克饲料; (4) 问平均每头多少饲料。其次, 明确已知条件和问题, 其中 (1) (2) (3) 为已知条件, (4) 为所求问题。完成了以上3个步骤, 学生基本上就完成了第一步的“转化”, 由情境语言、图表语言、事件描述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

二、帮助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厘清思路

如果说第一个转化是“数学化”的过程, 那么这一过程可以说是“思维化”的过程。数学基本解题方法为分析法和综合法, 教师只有反复地引导学生科学地运用以上两种方法才能帮助学生形成技能, 发展思维能力, 切不可急于求成, 要注重长期积累, 以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37页6题为例。

经过第一步“转化”后整理了4个条件: (1) 每箱30根; (2) 3元一根; (3) 卖了8箱; (4) 4天卖完, 问题:卖了多少钱?平均每天多少根?运用综合法分析:由条件 (1) (2) 可知每箱卖多少元, 和条件 (3) 结合可知卖了多少钱;由条件 (1) (3) 可知卖了多少根, 和条件 (4) 结合可求出平均每天卖多少根。运用分析法分析:要知道卖了多少根、每根多少钱, 由 (1) (3) 结合 (2) 可求得;要知道一共卖了多少根、卖了几天, 由 (1) (3) 结合 (4) 可求得。

三、严格要求学生规范书写计算过程

学生经历了“数学化”“思维化”的过程后, 就要进行“符号化”的转化了, 即要求学生书写规范, 而且要在书写过程中回顾解题思路, 特别是在技能形成初期一定要求学生列综合算式和分步算式, 二者相辅相成, 互为检验。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104页11题。

算式:645—608÷8, 分步608÷8=76 (只) , 645—76=569 (只) 。由于有分步算式的“先算什么、后算什么”的提示, 避免学生综合算式计算时错误地进行先减法再除法的计算。

新宇讲跳槽问题怎么回答比较好 篇5

新宇涂料人才网资讯: 在职场中对薪水、发展空间、人际关系不满意以及私人原因等等都有可能成为跳槽的原因,几乎每个跳槽的应聘者都会被问到:“为什么离开原来的公司?” 如何回答最得体呢?

1、人岗吻合率较低:第一种情况是公司所需求的技能与我拥有的技能是一个交集,并且交集面较小,那么这个时候劳资双方都可能不划算;第二种情况是我的技能是公司所需技能的子集或公司所需技能是我个人技能的子集,这时劳资双方其中有一方会不划算。这种无法较充分实现劳资双赢的合作是不会长久的,也即会是阶段性的。

2、职位的生命周期已到:企业中的一部份职位是为配合企业完成阶段性任务而特设的,并非常设职能,因此当这一阶段任务完成又找不到适合岗位时,我就得离开。

3、没有成就感:当我已想尽办法都无法改变目前环境、局面、观念等的时候,我会因无所突破而离职。(这种回答方式要有后续补充说明,否则考官会认为你无能)

4、企业发展较慢:当我在企业呆了较长时间,而因企业发展较慢,使我无法吸收新的养分或获得发展机会的时候,我会选择离职。(涉及到心态、价值观与忠诚度问题)。

5、个人成长问题:当我所处位置横向与纵向发展空间都不大的时候,我会因难以突破而离职。(涉及到心态与忠诚度的问题)。

6、职业规划问题:在企业中无法实现我个人的职业生涯计划时,我会选择离职(当心考官会认为你不稳定)。

7、理念问题:当我的理念与企业理念差距较大,又无法有效融合的时候,我会选择离职(以这种方式回答太危险,除非在之前你已让主考官感觉到你在一家经营管理理念不健康的企业中工作,而你的理念又是正确的,否则最好不用)。

8、用人机制问题:一朝皇帝一朝臣的用人机制除反映了一种群带关系外,更揭示了用人要讲究匹配互补。我的主子换了,把我也换了,并不代表我有什么问题,只是说明我与新主子不是最佳搭档,我不能与其有效的形成有利于企业的匹配互补组合(内阁重组就是这种情况)。

上一篇:专业沟通下一篇:燃料乙醇生产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