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技术学方法

2024-07-19

社会技术学方法(精选十篇)

社会技术学方法 篇1

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 教育信息化要求教师具有信息化专业素养, 能够利用信息化工具优化课堂教学、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近年来, MOOC、翻转课堂等舶来品纷纷在国内登录, 而囿于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及教师专业的复杂性, 上述课程理念在很多地区受限。然而, 信息化时代要求人们用互联网思维去分析问题, 许多免费、在线、开放的社会化信息技术工具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拥有良好的推广和应用, 而广大的教师、青少年学生都是这些社会化信息技术工具的受众。因此, 利用此类社会化信息技术工具来优化课堂教学则是一条可行之路。此外, 此类技术工具往往具有免费、在线、开放的特点, 且操作简单, 容易上手, 可以在学习活动中提供良好的师生互动体验。笔者立足多年的观察和自身实践经验, 在本文中整理了五种常见的社会化信息技术工具, 并讨论其在组织特定教学环节中的应用。

一、利用“二维码”拓宽信息传递通道, 实现资源的实时共享

二维条形码是用某种按一定规律在平面上分布的黑白相间的几何图形, 可用以记录数据符号信息。相比一维条形码, 二维码能够存储数字、字母、文本、图形等类型更加丰富的信息, 具有数据存储量大、保密性高、追踪性高、抗损性大、备援性大、成本便宜、互动性强、体验性好的特点[1]。它起源于日本, 2012 年, 受巨量的3G手机、智能终端的普及, 二维码市场迅速打开, 时至今日, 二维码已经融入了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

二维码的生成和应用都十分简便。

互联网提供了众多的二维码在线生成工具。以国内最大的二维码在线服务平台“草料二维码”为例 (链接http://cli.im/ ) , 生成二维码的步骤很简单, 只需:打开链接→选择内容属性→输入内容→点击“生成二维码”→进行二维码的个性化设置→下载保存, 即可完成 (如图1) 。

目前, 大量的智能手机软件都支持“扫码”功能, 如微信、腾讯QQ、UC浏览器等。

在教学中, 利用二维码可以拓宽教学信息的传递通道, 便捷迅速地实现资源共享。体现在两方面:第一, 它可以把“逐个字符输入网址、再进行搜索、最后获取资源”的冗杂步骤化繁为简, 只需利用手机软件“扫一扫”, 就可以迅速打开资源链接, 这样更适应课堂教学中资源即时共享的需求;第二, 二维码本身就可以编码大量的字母、数字、汉字、图片信息, 可以把一定的学习内容 (如练习题、概念、术语定义) 转换为二维码, 以适应特殊教学环节的需求, 甚至还可以把二维码应用于学案、习题作业等文本材料中, 有效地实现纸媒与数媒的衔接。

总之, 教师可以从自己的教学需求出发, 把预设的学习资源进行序列化的整理, 并转化成为二维码, 制作成学案或其他形式, 呈现给学生, 在课堂讲解中呈现出来。因此, 怎样设计学习资源就成为教学组织中的重要内容。

例如:围绕学习内容进行概念讲解或习题讲解时, 教师可提前录制若干片段的微视频 (或文本资源) , 并发布到网络平台上 (如云盘, 本文亦有讲述) , 将链接转换成二维码, 在课堂或课后用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此外, 针对部分打印下载成本过高, 或更适宜于在线观看的网络资源, 教师也可以利用二维码更便捷地实现网址推送。

二、利用“Padlet”网页故事墙实现小组协作学习

Padlet (网页故事墙协作工具) 是一个通过简单的拖拽式操作和丰富的模版, 让新手也能很快地做出好看的网站的建站工具。Padlet是由Nitesh Goel和Pranav Piyush两人创办的, 最早起源于新加坡国立大学创业项目, 原名“Whitewall”, 顾名思义就是给用户一面白墙, 让其发挥想象, 随意涂画。目前, 已经成为月访问量数百万次的著名网站。

Padlet分普及版本 (免费) 和高级版本 (收费) , 其页面组织形式是以Wall (墙) 为基本结构, 每面墙即一个独立的网页。用户可以随意创建一面墙, 各个墙可设置主题, 用户可以通过隐私设置来控制谁能浏览或者共同编辑某面墙。当用户把墙的网址公开分享后 (墙的域名可以自己设置) , 任何符合访问条件的访问者都可以点击链接打开这面墙, 并可以随时在“墙面”任意处双击或者直接拖拽一张照片, 这样就可以创造一个内容单元, 访问者可以向其中添加标题文字, 甚至可以附上一个URL (即可链接到一个指定网页) , 也可以从本地上传文件到单元中, 或者用网络摄像头拍摄一张照片。这些单元可以按照访问者的意愿摆放在墙上, 可以调整大小。所有的访问者都可以看到其他访问者的内容单元, 实现内容分享。用户拥有这面墙的最高编辑权限, 可以随时整理、导出页面上的信息, 或者个性化调整墙面的外观 (如图2) 。

Padlet在教学中具有很广泛的用途, 它可以实现更大限度的师生互动, 有利于开展协作学习。第一, 利用Padlet的匿名发言功能, 可以促进学生参与课堂讨论, 随时随地对课堂的学习内容进行评价, 或给出自己的观点;第二, 更好地贯彻面向全体学生的课程理念, 将发言的机会平等面向每一位学生, 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第三, 提供一个更加生动、形象、多元的展示平台, 学生可以把即时的问题反馈在Padlet上展现出来, 甚至可以把自己的文本、表格、图片贴到墙上, 讨论交流;第四, 便于教师整理、导出学生的讨论内容, 用以教学评价。

例如:在课堂讨论环节中, 教师可以事先准备好一面墙, 并在墙上注明讨论主题, 把网址 (或网址二维码) 印在学案中, 在课堂讨论中可以组织学生思考, 边组织学生进行口头交流, 边鼓励学生在墙上发表观点和论据, 并通过屏幕将讨论结果动态地呈现给学生。学生可以观看别人的观点, 进一步启发思维, 形成头脑风暴效应, 助力于创新思维的培养。

三、利用“问卷星”实现课堂学习即时评价

问卷星是一个专业的在线问卷调查、测评、投票平台, 专注于为用户提供功能强大、人性化的在线设计问卷、采集数据、自定义报表、调查结果分析系列服务。

问卷星是由Sojump团队于2005 年建立的、以“打造一个全新的以问卷为载体的信息沟通平台”为目的的公众调查平台。目前, 有免费版、专业版、企业版三个版本。问卷星因具有快捷、易用、低成本的明显优势, 已经被大量企业和个人广泛使用, 而问卷星也积累了许多优质的调查问卷的模版和案例, 可免费提供给公众使用。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时常要组织学生进行习题练习、投票或展开组间评价。传统的做法一般是由学生举手、教师清点人数, 或把练习题或评价量表打印成纸张, 组织进行纸笔测验。这种做法在统计时比较耗时, 难以做到即时反馈, 教师无法在第一时间精准地掌握学生学习情况。问卷星则可以妥善地解决这个难题, 教师可注册一个问卷星账号, 利用问卷星提供的各类题型模板, 将课堂上要进行数据统计的题目事先编制好, 然后在课前进行问卷的发布 (即获取了一个填写问卷的网址) , 在课堂的问答环节, 引导学生登录指定网址 (可通过扫描二维码的形式快速登录) , 现场进行答题。问卷星同时提供了数据统计与分析, 教师可以随时在个人终端登录后台查看统计结果, 以指导教学。

以一道练习题 (单选题) 为例 (如图3) , 在当堂测验环节中, 教师登录账号, 选择“创建新问卷”, 然后依次“创建空白问卷”→“选择问卷模板”→“导入问卷文本”, 最后发布问卷。问卷发布后, 会自动生成问卷链接的网址和二维码, 教师可以把试题的二维码提前设计到学案中, 当课堂上使用这道题目时, 可引导学生扫描答题, 学生提交后, 教师可以立即刷新后台, 看到学生的答题情况统计, 再针对易错的选项进行针对性讲解。

再例如:在进行小组作品的组间互评环节, 教师可以以各小组组号为题干, 边组织小组进行成果展示, 边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评分 (如图4) 。评分结果同样可以在第一时间内登录后台掌握。

问卷星提供了单选、多选、量表、排序、滑动条、填空等十余种矩阵题题型, 满足绝大多数题型的作答需求。此外, 还可以在题目中插入图片、PPT、表格、动画、链接等, 用户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题目内容上的关联逻辑, 可进行问卷的外观设置, 十分人性化。得益于广大的用户量, 问卷星也积累了一批优质的题库资源。

综上, 问卷星功能强大, 且简单易上手, 不仅能够实现调查、测验、投票、考试的需求, 而且提供了很细致的数据分析服务。应当说, 以上两个例子只是问卷星在课堂教学中最普通易用的案例, 而基于问卷星开展的更加具有创新性、更系统科学的学习活动设计或课堂评价设计还有待于广大一线教师进一步去实践和开发。

四、利用“网络智能摄像头”构建移动学习课堂

随着智能家居市场的开拓, 市面上形形色色的智能商品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如智能电视、智能手环、智能扫地机器人等。这些智能家居, 大多以网络化、云存储、可进行事件记录、非接触式操控、人性化作为功能定位, 给家庭生活带来了方便。

相比传统的摄像头, 网络智能摄像头是一种可以利用手机软件进行远程操控、可以远程推送语音信息、随时返回观看视频的监控工具。它既可以作为预警的工具, 也可以作为与家庭成员远程沟通的工具, 甚至可以一家人共享一个摄像头, 随时随地查看家中情况。随着技术进步, 网络智能摄像头的成本日趋低廉, 目前, 市面上面向大众群体、效果合乎需求、拍摄画面清晰的网络智能摄像头一般在200 元左右。

在学校中, 远程同步课堂的构建是一个热点, 同时也是一个难点, 因为技术繁琐、对设备要求高, 而一个网络智能摄像头则可以解决此问题, 甚至可进一步支持搭建移动学习课堂。

网络智能摄像头的安装与使用很简单, 以360 智能摄像机为例, 用户只需要购买一个360 智能摄像机, 在手机客户端安装一款摄像机专用APP, 注册一个360 账号, 在有wifi的教室中即可配置好360 智能摄像机。然后, 用户即可随时随地登录摄像机APP, 查看摄像机当前的接收画面, 摄像机上安装了外放音响, 用户还可以远程发送语音信息。此外, 如果给摄像机配备了容量足够的TF存储卡, 还可以登录APP回放视频。用户还可以授权给其他拥有360 账号并安装了摄像机APP的手机客户端, 共同登录并接收摄像机视频画面 (如图5) 。

在教学中, 网络智能摄像头具有三个显著的用途。第一, 实现远程同步课堂, 不在教室的学生可以通过登录APP参与到课堂互动中来, 甚至可参与口头讨论, 或可开启直播模式, 可以不用向指定帐号授权, 让其他班级或学生参与学习;第二, 家长或教学管理人员可以随时关注学生学习情况, 并可以随时录制捕捉一些教学片段, 存储到云端;第三, 学生在结束一天的学习后, 对于课堂存疑的学习内容, 可以随时观看视频录像, 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 实现移动学习。

五、利用“云盘”实现学习资源的管理与分享

“云盘”是互联网云技术支持下产生的一种互联网存储工具, 具有安全稳定、海量存储的特点。云盘的存储空间一般是以GB或TB为单位的。

市面上常用的云盘有许多, 例如:百度云盘、360 云盘等。云盘的窗口式操作简单易学, 与Windows系统处理文件的操作相似。云盘实现了海量资源在云端的共享, 用户只需要申请一个云盘账号, 就可以在联网的情况下随时随地登录云盘, 可以便捷地将文件上传至云盘, 或下载所需资源;还可以通过云盘分享指定文件或文件夹, 将生成的链接和访问码提供给指定人群访问下载。此外, 许多云盘也都支持在线预览文件等操作。

相比传统的教学辅助平台, 云盘具有支持电脑或手机设备自由下载、免维护、操作自由简易、实现网络文件的灵活整理 (可自由建立一级文件夹、多级子文件夹) 、存储空间巨大的特点。

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可以针对自己的课程开辟一个专门的云盘, 并结合自己的教学需求在其中整理课程资源 (图6 所示为一个云盘功能模块的拓扑示意图) , 也可以建设成为学生提交作业、自主学习的教学辅助平台。

总之, 信息技术的发展带给教育的不仅是技术上的进步, 更是它所体现的内涵丰富的教育思想和理念。而亲历此过程的广大教师既是技术工具的使用者, 又是它的开发者, 二者相互促进, 相得益彰。因此, 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工具促进教学质量提升将值得我们进一步去思考和探索。

摘要:社会化信息技术工具在中小学已经具有广泛的受众, 利用其来优化课堂教学是一条可行之路。许多信息技术工具具有免费、在线、开放的特点, 且操作简单, 可在学习活动中提供良好的师生互动体验。笔者立足多年的观察和亲身实践经验, 在本文中整理了五种常见的社会化信息技术工具, 并讨论了其在组织特定教学环节中的应用。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二维码,信息技术工具

参考文献

社会调查方法与技术课程实训总结 篇2

各位同学,晚上好!今天由我就本次社会实践做出总结,如有不对之处,还请大家指正!本学期由XX老师担任《社会调查方法与技术》课程的授课老师。在这里,我代表全班同学感谢老师的辛勤付出,我提议大家用热烈的掌声感谢梅老师这一学习辛勤的耕耘。谢谢梅老师!

现代社会调查课程是一门十分具有实践性的课程,需要我们每一个同学认真听讲、积极参与、热情投入调查实践才能真正掌握这门课程的精髓。现代社会调查课程的社会实践部分,一方面能够体现出小组成员的内部合作,尤其是能够展现出团队精神。在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强化大家的课程学习,为日后的工作奠定一定的基础。

本次调查实践,我们一共经历了选题和方案设计、问卷设计和调查实践以及数据统计和分析总结三个环节。在整个社会实践的实训过程中,每一个同学热情参与,每个小组之间都密切配合、充分交流,反应出班级内部的高效、协调、一致;同时,成员之间保持高度的默契、互相指导,保质保量的完成调查工作。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对本次实践做出总结:

首先,在思想上,各小组组长和成员高度重视本次社会调查实践,全心投个社会调查实践的各个环节。社会实践是我们专业拓展的一个重要平台,同学们在整个调查过程中不断深化自身对课程实践的认识,把握好调查课题的深度和广度,灵活运用课程内外知识,实现调查的基本目的,达到强化专业学习的要求。

其次,在学习上,社会调查课程要求我们掌握调查问题的选择、方案设计、抽样方法、资料查找、数据统计分析和总结报告的书写等几方面的内容,检验理论是否掌握最好的方法就是付诸于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同学们依据课程理论,结合自身实际和校园生活环境选择合适课题,顺利完成调查任务,并且形成研究报告,既巩固了课程专业知识,又对深化今后的学习具有实践意义,能够进一步引导大家发现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不人云亦云。

最后,在生活上,将社会调查课程实践的经验运用于生活,不断提高认识问题的深度和广度,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过,在调查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我们日后在学习和工作上都引以为戒。第一、社会调查问题一些答案之间界限界定不清晰,存在重合和模棱两个的现象,对被访者造成一定误区;第二、调查没有完全按照设计方案规划进行,具有随意性;第三、报告文书制作不够精良,需要重视。

总的来说,本次社会调查课程实践是成功的,达到了预期的目的。较为全面地考察了我班同学对现代社会调查课程的掌握情况、社会调查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一些基本问题和对总结性文书的书写、制作能力。在此,需要表扬和感谢各位组长对本小组工作任务的积极调配和高度负责,当然,也需要感谢在社会调查中的被访者的积极配合和XX的精心指导。同时希望我们本次社会调查的报告能够对我班同学的学习、生活具有指导价值,进一步深化大家对生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的认识。

社会技术学方法 篇3

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决定了自然科学方法和人文社会科学方法之间不但要相互借鉴,而且要进一步走向渗透。文章介绍了这两种方法的内涵,阐述了自然科学方法向人文社会科学方法渗透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且探讨了自然科学方法向人文社会科学方法渗透的三个层次。

一、“自然科学方法”和“人文社会科学方法”的内涵

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国科协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讲话中指出:要“坚持宣传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充分发挥科学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这里所说的科学方法,主要是指自然科学的方法。自然科学方法,是探求自然现象及其本质和规律的手段、途径、程序和技巧。自然科学方法有一般方法、特殊方法和个别方法之分。“对于人文社会科学特别是人文科学的思维方式,人们往往将之看作是非理性的直觉、想象、体验、理解。”人文社会科学方法则要考虑人的能动性、参与性作为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无非是人类生活的物质、精神、情感、心理、文化等各个方面。

二、自然科学方法向人文社会科学方法渗透的必要性

(一)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具有强烈的主体性,极易导致科学研究偏离客观性。人文社会科学从研究对象到研究过程再到研究目的,都渗透了主体性。自然科学方法本身一般不考虑人的能动性、参与性,在自然界中起作用的是没有人的自发力量。人文社会科学要达到客观性,就要尽可能地排除主观性,这就需要我们在科学研究过程中,运用实验和观察保证客观地认识对象,保证认识的客观性。

(二)人文社会科学方法轻视实验方法,单纯地依赖理论研究,是现在制约当代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因素。实验方法是自然科学方法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对复杂的自然现象进行粗估分析,创造一些自然状态下不易得到或得不到的环境和条件,成功地捕获一些稍纵即逝的环境机制,使研究对象在一定时候多次重复出现,使模型和模拟方法的使用具有极大的灵活性。

三、自然科学方法向人文社会科学方法渗透的可能性

(一)从哲学上,理性认识是基于感性认识之上,没有感性认识就没有理性认识,这是符合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的确,没有感性认识就没有理性认识。“任何理性认识都是对它们所依据的材料的反思、概括、解释。”无论是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还是自然科学的研究,研究者都必须从广泛地收集材料开始,通过实践环节而拥有丰富的、真实的感性材料,然后运用必要的科学方法进行分析、加工,实现从个别到一般的抽象即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或理论。

(二)从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看,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与科学技术的发展,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逐步在走向融合,人文社会与科学主要表现在自然科学领域中需要人文关怀,但同时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科学化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也越发需要自然科学的一些研究方法,促使社会科学的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使得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更精确更具有预见性,使得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更科学化。

(三)从科学史上看,自然科学独立发展的时间要比人文社会科学稍长,其科学研究方法的水平、效能及成熟、完善程度也远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高。因此,自然科学研究方法自二十世纪初开始便被广泛地、大量地移植和应用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像自然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数学与逻辑方法、观察和实验方法、模拟、类比方法和新三论方法等。

四、自然科学方法向人文社会科学方法领域渗透三个层次

(一)方法论观念的渗透。自然科学的方法论观念是科学精神的体现和表征。我们前面阐述的认识的“非中心化”观念,对客观性知识和真理的追求,强烈的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等观念,以及既重视经验事实、经验检验又重视数学方法、科学抽象,既强调人类思维的规范性又强调其非理性等方法论原则,都属于这一方面的内容。

(二)具有普遍性的一般科学方法的渗透。由于其研究对象的普遍性,这类方法成为和逻辑思维方法同样普适的科学方法。如系统科学方法(包括控制方法、信息方法)、非线性科学方法、模糊方法、概率系统方法、模型方法等综合性方法,都具有这样的性质。这类科学方法往往同自然科学的原理、概念一起,通过向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移植和渗透,推动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

(三)自然科学中某些学科的专门科学方法向人文、社会科学的移植和渗透。社会科学研究不仅采用属于自己的社会科学方法,而且也大量地借鉴自然科学方法。这类方法在自然科学中往往只是在一个学科中有比较广泛地使用,但对于某些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也可能是适用的。如人类学在科学方法上就与古生物学、地质学、天体演化学等自然科学学科相近,生物学方法对社会学有很大影响,经济学家常常运用公理化方法,追求像物理学那样严密的公理化体系。

[1]孙显元.论自然科学方法[J].中国科技论坛.1992(5).

[2]陈其荣,曹志平.科学基础方法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3]洪长安.论自然科学方法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运用[J].广西大学学报,2004.

社会技术学方法 篇4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理论体系, 会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的提出是由数代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不断实践不断总结得出的, 它凝聚了几代人的心血和智慧, 而始终贯彻坚持这一理论体系对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共创和谐社会,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批判继承了人类社会认识史上的积极成果, 客服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历史局限, 依据人类文明进步与发展而变革创新, 开启了科学人士人类社会的新时代。

二、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以要马克思主义社会方法论为指导

1)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对社会科学研究具有直接指导作用, 以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实践观为基础, 融合传统社会科学方法论中人文科学方法论和自然科学方法论。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为解决中国现实问题提供了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论, 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 解决现实问题都离不开实践的科学方法论。

2) 马克思曾指出:“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 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 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在当代, 我们仍然需要马克思主义, 它的价值、意义仍然存在。它对我们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其中国化的历史经验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基本规律。因而, 认真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 把握基本规律, 应是我们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着力点。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社会方法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与我国国情相符, 与时代发展同进步, 与人民群众共命运的理论体系, 它是我国党和民族坚定的政治信念, 在我国伟大的历史进程中显现出了巨大的指导作用。

(一) 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社会方法论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最好体现, 它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又一新阶段, 其原因如下:

首先, 坚持实事求是邓小平理论的宗旨, 除此之外, 邓小平理论主张解放思想, 使其在实践的基础上不仅继承了前人的经验, 去糟存精, 而且突破常规, 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其次, 它是坚持实践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成果, 明确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建设方法, 使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科学水平。

再次, 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站在马克思主义的视角上观察世界, 拓宽了对世界的认知, 对当今时代的特征和总体的国际形势以及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状况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并对发达国家发展的趋势和存在的矛盾及问题进行了有效的科学分析和判断。

最后, 邓小平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建立有重要促进作用, 这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义深远而重大。

(二) “三个代表”与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

1) 马克思说:“历史从哪里开始, 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 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应”。研究社会历史过程必须坚持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2) 逻辑与历史相一致的方法是形成科学理论的重要方法论原则, 它要求理论概括的逻辑必然性和对象的历史发展的进程是一致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必然结论, 其历史和逻辑上的前提有两方面:

一方面,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80年奋斗历程中提升出来, 并作为我们党现在和未来的价值取向;另一方面,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

3) 所有伟大的理论和思想都具有方法论意义。“三个代表”之所以被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的指导思想, 就在于它是科学的世界观, 充分体现了理论创新精神, 具有重要的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论意义。

(三) 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社会方法论

1) 恩格斯说“被断定为必然的东西, 是由纯粹的偶然性构成的, 而所谓偶然的东西, 是一种有必然性隐藏在里面的形式。”透过偶然认识必然, 便可以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前程。

2) 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最集中的体现就是科学发展观, 其方法论, 特别是充分依据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方法论的集中体现。但顺应时代演进与社会发展, 满足理论主题与理论指向的要求, 科学发展观也呈现出一系列充分反映自己理论风格与理论品质的方法论特征:求真、务实、创新。

3) 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发展和新成果, 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它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就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最好实践, 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四、总结

伴随社会科学的发展, 目前, 我国社会科学内部的方法论意识日益自觉, 社会科学的科学性与实践性、本土化与国际化等, 正成为经济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等社会科学激烈讨论的问题。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真理观, 特别是唯物史观为指导, 研究社会科学的性质、功能和方法, 对我国社会科学学术研究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科学也是科学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科学的方法论或哲学研究, 不仅对于社会科学研究规范的建立, 对于社会科学的规划、组织和管理有积极的作用, 而且对于加强理论的宣传, 加强社会科学知识的普及, 提高全民族的社会科学素质, 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深远意义。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的一个重要体现, 它提出了许多具有创造性的理论思想和战略观点, 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有了质的飞跃;它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理论体系, 它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许多优良的理论依据。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社会调查方法 篇5

一、大学生学业倦怠问题研究(学业倦怠是大学生不能顺利应对压力时对学业产生的一种极端反应,表现为情绪衰竭、非人性化和低成就感等三个方面的症状。)

主题

二、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相处(宿舍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必然碰到、必须面对的基本问题之一。有报告显示:“沟通能力及“适应能力”是仅次于“专业水平“,大学生人际交往差异性的研究是当代大学生们自身发展的要求。)

顾威威:新公民父母的子女教育问题

董亚亚:大学生自主创业

严浩:中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

周全:农村留守儿童心里健康问题的调查

大学生社会支持及其与压力、心理健康的关系许多研究发现,相同的压力情境对不同的个体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那些受到较高心理或物质支持的人,比那些受到较少支持的人身心更健康[1]。由于离开家庭,面临新的校园生活,大学生在人际关系以及学习等方面都需要适应,其社会支持系统的量与质也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如果应对不当,极易引发心理问题,甚至心理危机的发生。在大学生压力问题上,社会支持在压力—健康关系中的作用如何,值得探讨。

二、对象与方法(一)研究对象。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450名中山大学医科、理科和文史科学生,200名广东教育学院理科和文史科学生,目前无重大身体疾病,无严重认知障碍。经整理,删除不符合条件的问卷,剩余有效问卷516份。(二)研究方法。采用以班为单位的团体测试,统一主试和指导语。测试前由主试介绍施测目的,鼓励真实作答,当场收回问卷。问卷不记名。(三)研究工具。1.《大学生压力评定量表》

[2]。此量表为自评量表,由60项可能给大学生带来心理反应的生活事件构成,包括家庭及经济压力、人际关系压力、学习压力、生活适应压力、就业和前景压力5个维度,根据事件发生时的心理感受分五级评定,即无影响

新市民子弟小学现状及解决方法。

社会责任会计研究方法综述 篇6

社会责任会计的概念首先是在美国提出来的, 将社会责任会计定义为会计在社会学、政治学科和经济学等社会科学中的应用。在接下来的发展中, 伴随着研究的深入, 又产生了不同的观点。美国会计学教授西里·莫布里 (Sylil C.Mobley) 的观点可以归纳为社会责任会计是对企业行为与社会和经济结果的相关性。美国艾哈迈德·贝里克奥 (Ahmed Belkaou) 的观点可以归纳为:社会责任会计是对企业经营过程中给社会带来的影响, 在面对起产生的影响时, 企业需要如何应对这些影响, 在发展的同时, 促进社会向有利的方向发展。本文通过研究我国相关文献的研究方法来对社会责任会计进行研究。

二、社会责任会计的规范研究方法

通过研究发现, 相关文献主要以规范研究为主, 韩俊华在对社会责任研究中, 对社会责任会计理论进行规范研究。作者在研究过程中, 更多的是将企业行为与社会福利相结合, 把研究对象定位在是企业行为与社会福利的相关性上。

陈文华等的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研究主要是运用规范研究方法, 对其理论基础进行分析, 创造性的将企业实体化, 作者认为企业应该将效益与社会责任感同步提升。

杨虹南运用规范研究的方法对企业责任会计进行分析, 从社会学的角度提出自己的观点:企业在其生产活动过程中, 在考虑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 也应该履行其对社会应尽的义务。

国内多数关于社会责任会计的研究采用的是规范研究, 这有利于人们对这个新产生的名词有一个初步了解, 这样才会方便接下来的研究。

三、社会责任会计的实证研究法

随着国内外对社会责任会计的研究逐渐增加, 研究方法不单单局限于对其理论基础的规范研究, 许多学者开始尝试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 在实证研究过程中, 能够更直观的反映出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对市场的影响。

沈洪涛、吴奕彬等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 通过“提出假设—建立模型—回归分析”来验证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合规性对社会责任会计的影响, 分析后得出公司的合规性与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正相关。

在张兆国、李庚秦的对社会责任会计的实证研究中, 运用“提出问题—发展出研究假设—设计研究程序—选取样本和收集数据—实证分析—得出结论”的典型实证研究方法的步骤来对社会责任会计与企业经济效益的相关性进行研究, 改变了以往对于这两者单一正相关结论的看法, 提出两者之间是交互跨期影响, 而不是单纯的正相关或者负相关, 如果研究方向错了就难以得出可靠的结论。

在社会责任会计相关研究中, 采用实证研究的文献大多数是对社会责任会计与市场效应的结合的研究, 这类文章运用实证研究的实证分析能更直观的反映出作者所提出的观点, 有利于指导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加强对社会责任的重视程度。

四、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

在阅读文献的过程中发现, 度过了研究的初步阶段, 学者们开始尝试用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来对社会责任会计进行研究, 大多数采用的是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

刘新东在博士论文中利用规范分析, 提出公司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两大动机, 通过实证研究方法, 抽取2006 年至2008 年中国上市公司的年报和公司社会责任报告为研究样本, 通过分析后建立相关模型, 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对公司规模、股权性质、所属行业、董事会结构、财务状况等内部治理结构和外部市场环境来检验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

五、社会责任会计的其他研究方法

在阳秋林、黄珍文等在对社会责任会计研究中既没有采用规范研究, 也没有采用实证研究, 他们通过对真实案例进行分析, 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找出社会责任会计实施过程中的难点, 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六、结论

通过对本文的研究发现, 我国对社会责任会计的研究已经度过初级阶段, 不局限于单一的研究方法, 开始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 开始由单一研究方法向几种研究方法结合运用发展, 这也标志着研究的日益完善。

摘要:国内对于社会责任会计的研究虽然起步晚, 但重视程度已经很高, 本文对社会责任会计相关文献进行研究方法综述, 旨在推动我国社会责任会计的发展。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研究方法,信息披露

参考文献

[1]赵健敏.油田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核算问题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09.

[2]何登志.黄青.科学发展观与社会责任会计体系建设[J].魅力中国, 2010, (32) :340-340.

[3]王莹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 2010.

[4]陈文华, 石敏宅.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三大理论基础[J].财务与会计, 1997, 11 (11) :35-37.

[5]赵涛涛.注册会计师拓展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鉴证业务之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 2013.

[6]张鹏.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影响因素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 2012.

[7]郭炬忠.企业社会责任研究述评[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 12 (4) .

[8]刘新东.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研究[D].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10, 4.

[9]林泉.林志扬.国际金融危机下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探讨[J].湖北社会科学, 2010, (9) :79-83.

社会技术学方法 篇7

一、什么是社会事实

1. 社会事实的提出。

孔德把社会视为自然的一部分, 认为社会现象就是服从于自然规律的自然事实, 所以把“社会现象”作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而迪尔凯姆认为, 社会中的确存在着与自然界相同的事实, 但不是自然事实在社会中的呈现, 而是社会所特有的事实, 由于不能把它们与有机体现象混为一谈, 因为有机体现象由表象和动作构成;也不能把他们与仅仅存在于个人意识之中并依靠个人意识而存在的心理现象混为一谈。只能用“社会的”一词来修饰它, 即可名之为社会事实。

2. 社会事实的定义。

首先, 迪尔凯姆认为法律体系、道德规范、社会习俗以及传统文化是存在于社会中的、超越个人意识的、具有明显的感觉方式和行为方式的社会现象, 他通过对这些现象的细致考察, 对社会事实作出了初步的概括, 即这类事实由存在于个人之身外, 但有具有使个人不能不服从的强制力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感觉方式构成。其次, 迪尔凯姆认为社会事实与社会事实在个人身上的表现是有区别的, 构成社会事实的, 是团体的信仰、倾向和习俗这类东西, 至于以集体形式表现在个人身上的那些状态, 则是另外一种东西。像结婚、自杀、多生育或少生育等是社会事实在个人身上的表现, 无法分离。统计学则提供了一种合理的方法, 他们在统计上是用比率的形式出现的。最后, 迪尔凯姆根据这些特点给社会事实作了如下定义:一切行为方式, 不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 凡是能从外部给予个人以约束的, 或者换一句话说, 普遍存在于该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 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 都叫做社会事实。

二、社会事实的特征

1. 外在性特征。

外在性是迪尔凯姆所主张的社会事实的首要特性。社会事实对于个人来说必须是外在的, 不能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在社会中, 诸如法律、道德、规范、风俗、习惯、宗教等社会现象都是独立地客观地存在于个人的意识之外的, 一经产生就不依赖于个体而存在。同时, 个人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感觉方式中也可以看出有一种集体的成分存在, 它们构成了社会的集体意识的部分, 独立于个人意识之外。

2. 强制性特征。

迪尔凯姆看到在社会事实与人之间的关系存在一种所谓的强制性的关系。社会事实不仅存在于个人意识之外, 而且具有一种必须服从的, 带有强制性的力量, 它们凭着这种力量强加于个人, 而不管个人是否愿意接受。居民之所以聚居城里而不散居乡间, 那是因为有一种舆论和集体压力在驱使人们这样集中。强制性特征与外部性特征不可分割。外部性为人们行为提供环境, 而强制性则是描述这种环境和人们行为之间关系的概括。

3. 普遍性特征。

迪尔凯姆所指的普遍性并不是来自大量个体的事实的总和, 而是来自一种集体的属性, 集体于此是一个最小且不可分的单位。只有建立在社会生活整体上的, 如集体的信仰等, 使人们不得不产生同样的思想和行动的现象, 才属于具有普遍性的社会现象。社会事实存在于个人意识之外, 通过对个人的强制来实现自身, 成为一种普遍的行为。但同时, 迪尔凯姆也强调, 不能用现象的普遍性来确定社会学上的现象的特点。一种思想可以一再出现于个人的意识之中, 一种动作可以反复发生于个人的意识之中, 但并不能因此就说这种思想和这种动作就是社会事实。

三、如何研究社会事实

1. 观察社会事实的准则。

迪尔凯姆认为观察社会事实的准则应是把社会事实作为“物”来研究。社会事实是一种独立的客观存在物, 因此社会学能够而且必须以自然科学那种客观态度对社会现象进行研究, 才能得出客观公正的结果。第一, 在科学研究中排除成见, 必须始终如一地摆脱一切预断, 排除自己的情感因素、道德判断、先入为主的观念和世俗成见的干扰, 保持价值中立原则。因为预断观念 (或通俗观念) 妨碍我们客观的观察社会现象, 所以必须祛除它。第二, 迪尔凯姆认为在研究前, 必须明确自己的研究对象, 对其进行界定。他强调观察的重要性, 认为不能仅凭自己的想象来对社会现象下定义, 而是通过观察了解事物的外部特征。同时他认为应从具有稳定性的社会现象入手, 根据现象共有的外在特征给该现象下明确的操作性定义, 从而使描述现象的语言具有科学性。第三, 客观地观察事物的外部特征, 必须排除主观因素的干扰, 尽量采用具有足够客观性的感性材料, 保证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这就要求社会学家在研究某一类社会事实时必须努力从社会事实脱离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而独立存在的侧面进行考察。对一些不能直接观察的集体表象, 迪尔凯姆认为可以通过统计的方法, 以弥补直接观察的不足。

2. 解释社会事实的准则。

第一, 对社会事实的完整解释必须包括因果和功能的分析。迪尔凯姆认为, 当我们试图解释一种社会现象时, 必须分别研究产生该现象的原因和它所具有的功能。对社会事实的原因和功能不仅要分别研究, 而且应先研究前者, 再研究后者。这种研究上的先后顺序不仅符合社会事实产生的实际过程, 而且符合先因后果的逻辑。同时, 他还反对历史的方法。历史的方法认为, 社会现象的原因应当到过去中, 即到以前的状态中寻找。而这不是真正的科学解释, 因为这仅是一系列的史实, 对于因果关系并无暗示。第二, 社会事实必须根据别的社会事实来解释。迪尔凯姆认为, 社会事实能够而且只能用其他社会事实加以解释。某个社会事实的决定性原因应该到先行的社会事实中去寻找, 而不应到个人意识的状态中去寻找, 所以必须禁绝任何形式的还原论。为此, 他还专门批判了孔德等人的“还原论”, 即用个人现象 (心理现象) 去解释社会现象。迪尔凯姆认为, 社会是一个与个人截然不同的实在之物。任何社会现象的产生, 原因都是另一个社会现象, 而不是一种个人心理现象。要说明一种社会现象就必须找出它的动力因, 而这种动力因只能从社会环境里面而非从个人的心理行为中寻找, 即任何社会现象的产生原因都是另一种社会现象。

3. 研究社会事实的程序。

第一步, 给所要研究的社会事实下定义。迪尔凯姆认为任何科学研究都牵涉到确定一批符合同一定义的现象。因此, 社会学研究者首先必须对他要研究的事物下个定义, 以便使大家知道, 也是使社会学家自己知道问题的所在。这是取得证据进行考证的首要的、最必不可少的条件。第二步, 根据定义收集资料并依据收集到的资料对既有的有关现象的各种假设、解释进行分析批驳, 这些假设或解释通常是从个人心理、经济、环境的角度上做出的。第三步, 使用共变法对所研究的社会事实进行社会学意义上的解释。共变法就是指间接科学实验法和控制变量法。迪尔凯姆认为, 只有一个方法证明一个现象是另一个现象的原因, 这就是比较它们同时出现或同时消失的情况, 考察它们在不同环境下结合时表现出来的方法是否证明它们是相互依存的, 应该采用间接的实验方法或比较方法。另外, 他还主张恰当地使用统计方法, 运用统计的方法进行比较, 就能够得出社会现象运行过程中所蕴涵的逻辑。

四、对迪尔凯姆实证主义的评价

迪尔凯姆不仅提出了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还把它运用到自己的研究中, 《自杀论》成为实证研究的典范。他的实证研究方法使社会学从纯思辨的研究中摆脱出来, 开始采用计量和统计分析的方法, 推动了社会学向精确化、定量化的方向发展。此外, 迪尔凯姆提出的功能因果分析和结构主义的思想, 被后来的马林诺斯基、布朗、帕森斯和默顿等发扬光大, 成为近现代人类学以及社会学研究的主流方法。

但是, 迪尔凯姆提出的“社会事实”的概念以及由此引出的“实证主义”方法论的确也存在一定的缺陷。首先, 在迪尔凯姆的“社会事实”概念中, 没有为个体留有任何地位, 在社会结构和个体行动之间的二元对立中过于强调社会的作用, 几乎完全忽略了个体行动。其次, 迪尔凯姆的“社会事实”概念及其方法过于强调研究主体和研究客体的隔离, 忽略了研究主体和研究客体在认识和理解等方面的差异, 对于同样一个社会事实或社会现象, 不同的主体会有不同的理解。

摘要:迪尔凯姆的《社会学方法论准则》是社会学研究的元指导准则和认知工具, 特别是其对社会学研究对象——社会事实的提出与操作化的定义、对以社会事实解释社会事实的限定以及对社会事实研究的应用。对迪尔凯姆的实证主义方法论作一些简要的分析、评述及思考。

关键词:迪尔凯姆,社会事实,实证主义

参考文献

[1]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准则[M].狄玉明,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6.

[2]侯钧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6.

[3]华莱士, 沃尔夫.当代社会学理论[M].刘少杰, 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社会技术学方法 篇8

从国家对少年儿童交通安全的重视程度又到达了一个新的高度来看, 对少儿进行交通安全教育的工作已经迫不容缓, 教师需要全方面的引导儿童正确认识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 学校老师不仅仅应该光讲授交通法规, 更要带着学生亲自实践, 使之从小就养成了良好、牢固的交通安全意识。

二、对待幼儿的教育就要寓教于乐

(一) 方法

现在的情境教学已普遍用于课堂教学, 从实践情况来看是一种成功的教学方法。 并且我在看过不少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后, 注意到很多的学校都把情境教学模式“嫁接”到交通安全宣传中来。 因此, 我也接受了启发开展“交通规则在我心”这一套少儿活动方案让孩子们能够在听过由自己尊敬的交警叔叔所做的交通讲座, 并且通过可亲身参加的游戏, 和自主创作关于遵守交通规则的作业, 这些教学活动都能够有力的帮助学校取得较好的宣传效果。

如今的社会是极其重视少儿交通教育的社会, 那么加强每个幼儿安全教育就是一个必要的教育, 从小抓起, 从娃娃抓起, 让幼儿学习交通常识是当代教师应尽的职责。 学校老师不仅仅应该光讲授交通法规, 更要带着幼儿亲自实践, 使之从小就养成了良好、牢固的交通安全意识, 提高市民交通安全意识从小抓起。

考虑到交通宣传教育应抓住幼儿的心理, 不断出新、出奇, 吸引孩子的目光, 震憾孩子的心灵, 以触发学法兴趣, 增强意识。 所以应摒弃过去一次讲座、一块图版、一份信件机械的、呆板的宣传方式, 多策划一些轻松愉快、寓教于乐的宣传方式, 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提高广大中小幼儿的交通文明素质。

(二) 过程

1.“交通规则在我心”讲座

(1) 由教师 (或交警) 开 “交通规则在我心”的讲座, 分析现在的交通状况。

(2) 图片及案例的讲说, 加深学生对不遵守交通规则所带来的严重后过的印象。

(3) 引出我们要遵守交通规则, 把交通规则放在心中时时牢记。 教授小幼儿交通安全集锦, 通过图片及文字加深孩子对交通规则的记忆。

(4) 指出对错, 通过一系列图片让孩子们更进一步的认识到怎么做才是正确的。

2.实际操作

开完讲座, 由教师带领到操场, 开展交通规则练习活动

在操场上建立起临时道路 (斑马线, 红绿灯牌, 路栅栏……) 幼儿开展实际训练。 例, 有幼儿手拿汽车模型, 代表车辆;有幼儿举红绿灯牌, 代表红绿灯;其他幼儿代表行人。 按红绿灯指示车辆穿越斑马线, 行人穿过马路。 可以分成小组开展比赛, 每顺利穿过一次马路得一分, 而且做对的得分, 错的减分, 比比哪组小朋友更遵守交通规则。

3.作业

让小朋友和父母出门的时候遵守交通规则, 按规则行走。可拍DV、照片。教师选取较好作品在班内做展示墙, 播放优秀DV。

三、在寓教于乐中, 孩子们自我主动练习, 在玩中可以收获更多

规则的认识。任何一种体育游戏都是有规则的, 幼儿要遵守规则, 就必须有意识地控制自己“这样做”而不能“那样做”, 遵守体育游戏中的规则是幼儿认识社会规则的有效准备, 对于幼儿未来社会规则的认识与理解及自律行为的培养都有很大的帮助。

竞争与合作。只要是比赛就可能存在竞争与合作, 也许是个体与个体间的, 也可能是小组与小组间的, 体育活动中幼儿可以体验到努力拼搏后取得胜利的荣誉, 也可以体验到个体对团队的影响, 团队对个体的接纳, 以及同伴间的互助亦或者是强者对弱者的帮助所带来的快乐。 总之, 在体育活动中幼儿能体验到各种情感, 并因此产生不同的态度, 这些都将促进幼儿对自身与同伴的认识, 帮助幼儿理解竞争, 学会合作。

不论是规则意识、 自律行为亦或是竞争的态度及合作能力的培养等等这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倘若都只是依靠教师的权威和灌输强加给幼儿, 而不是幼儿自己去感受和发现的, 那么幼儿的头脑中不仅被灌入了他们所不理解的东西, 而且还可能形成依赖教师, 依赖权威的习惯, 更因此幼儿自主的、理智的思维得不到应有的发展。 所以, 我们倡导在体育活动中运用发现教学法让幼儿在身体得到锻炼与发展的同时, 健康的心理也能得到同样的发展。

采用多维“变形式”, 寓教于乐。 在加强幼儿道路交通安全教育工作中, 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习惯, 采取多维的宣传形式, 寓教于乐。 一是采用造型可爱逼真的卡通连环画或童话片宣传, 或在条件成熟的交通安全学校配备图板、 图片等宣传资料, 设置标志、标线等宣传模型, 宣传奥运知识, 营造良好交环境。 二是组织幼儿观看典型案例剖析, 通过直观形象的教育形式增强他们对道路交通安全知识的消化吸收。 三是开展交通安全知识竞赛活动, 以此来激发教育更多的幼儿自觉地遵守交通法规。 同时, 采取游戏形式, 让同学面对面交流, 感受身边事, 由双方互动式替代过去单调的交巡警说讲式, 让幼儿的想象力得到发挥, 好奇心得到满足, 这样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采取浓厚“氛围式”, 开辟阵地。 通过浅显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的讲解和生动活泼的交通游戏活动, 来积淀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 提高他们依法交通的自觉性。 通过留课后作业, 并在学校中建立安全橱窗, 设立交通宣传专栏, 刊登幼儿的交通安全宣传画、文章、照片, 播放幼儿自己的“遵规”DV片, 多让幼儿自己在校园宣传栏“露露面”, 鼓励一个幼儿, 带动一个班级, 波及整个幼儿园, 从而达到我们的目的。

四、教育的方法决定的教育的结果

从教学理论到实践, 不同的教学法对教学心理规律的把握是不一样的。 也就是说我们在运用发现教学法前, 必须认真学习和深刻理解发现教学论, 并在此基础上掌握应用发现教学法所需要遵循的教学活动中幼儿认知活动的基本规律和内在发生机制。

首先, 发现教学法十分强调内部动机作用。 学习的内部动机作用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得初步成功后产生的, 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科内在的兴趣的产生及发现的自信。 卢梭在其发现教学论中提出: 发现是人的基本冲动, 是基于人天然的兴趣, 天然的好奇心的。 就天然的兴趣和好奇心而言, 这近乎是3-6 岁幼儿的天性, 他们总是对各种事物有着天然的兴趣与好奇, 而对于充满活力的体育活动更是如此, 所以我们要做的是保护和发展幼儿天然的兴趣与好奇, “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 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 意即“学问的兴趣”是发现教学的基本要素, 也是运用发现教学法必须遵循的基本特征。

其次, 发现教学法的本意就是形成探究的能力, 所以, 发现教学法十分重视创造态度的培养, 强调独立思维、直觉思维和洞察力的养成。 发现教学法要求教师不是教幼儿这样做或那样做, 而是让幼儿自己尝试去做, 发现如何去做。 幼儿应被自己的独立思维、直觉思维所支配, 通过洞察力去发现和探索实践的方法, 意即“学问的方法”是发现教育的另一个基本要素, 也是发现教学法运用必须遵循的基本特征。

因此, 想要上好一节课, 就要根据学生的天性定制特定的课程, 投其所好才能有良好的收获。

摘要:国家对少年儿童交通安全非常重视。因此, 对少儿进行交通安全教育的工作已经迫不容缓, 教师需要全方面的引导儿童正确认识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 学校老师不仅仅应该光讲授交通法规, 更要带着学生亲自实践, 使之从小就养成了良好、牢固的交通安全意识。

静脉产业社会收益的计量方法浅析 篇9

社会收益一般不能实际考察或难以用精准的经济数据计量, 但可以用获得这种收益的机会成本来表示其水平的相对高低。静脉产业的社会收益主要包括资源收益、环境收益和其他收益。

一、静脉产业的资源收益

静脉产业的资源收益是指静脉产业“节约”了资源, 相当于增加了同样货币形式的社会财富总量而产生外部收益, 这种节约包括三个部分。

(一) 原生资源节约收益

静脉产业通过再生资源交易市场使得作为原生资源的替代品的再生资源重新流回生产体系, 从而减少了社会系统对原生资源的需求, 节约了为生产同样数量的原生资源而支出的成本, 这属于直接的资源节约效益。静脉产业资源收益的经济价值较难衡量, 在量化时, 原生资源节约的效益可采用市场价值法或影子价格法, 设静脉产业共处理并转化了i种再生资源, 其各自数量代表的是节约的原生资源数量。用静脉产业转化而来的i种再生资源的数量乘以i种再生资源的市场价格, 加总之后得到静脉产业的原生资源节约效益。

(二) 间接的资源节约收益

间接的资源节约收益, 即减少原生资源生产中对水资源、煤电油等能源的消耗的效益。据统计, 回收利用1吨废纸, 可造850kg再生纸, 节约17棵大树, 100m3水, 240kg纯碱和600度电, 节省40~50%的能源。回收1吨废钢铁, 可以炼钢850kg, 相当于节约矿石2吨, 节能0.4吨标准煤。废弃易拉罐可无数次循环再造成新罐, 可节省95%的新造铝所需能源。间接的资源节约效益的估算可采用i种再生资源的数量乘以每单位原生资源生产所耗费的各种其他投入资源的市场价格, 加总得到总的间接资源节约效益。

(三) 土地资源收益

静脉产业的资源收益还表现在节约了掩埋场占用的土地资源。以焚烧发电厂为例, 焚烧发电过程一般可以实现废弃物减容70%~80%, 减重40%~50%。以实现减量50%计算, 若目前堆存的城市生活废弃物全部实现焚烧发电, 仅节约堆存用地就将达到2.5万公顷以上。土地资源效益在量化时可采用“机会成本法”, 估算城市固体废物对土地的占用面积, 再乘以地区单位土地面积的机会成本, 因为土地是长期占用的, 还需考虑贴现的问题。

二、静脉产业的环境收益

(一) 环境收益的计量方法

根据经济外部性理论, 环境污染和损耗是最典型的外部成本案例。环境成本是指为防止、控制或者避免环境负荷的产生, 消除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恢复环境生态平衡, 对引起的环境危害进行补救或是有助于以上工作得以进行的投资和费用。根据环境价值理论, 环境是稀缺的有价物品, 环境资源价值由固有的自然资源价值、固有的生态环境价值, 以及基于开发利用资源的人类劳动投入所产生的价值组成。该理论确认并量化了环境资源价值。

静脉产业的环境收益是指静脉产业活动过程中给环境带来的正的外部性, 可以用减少和避免的废弃物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带来危害而节约的“支出”表示, 可理解为静脉产业节约的环境成本。包括减少城市固体废物的最终处置量带来的生活垃圾减量化环境效益、减少自然资源开发和加工过程产生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效益、节省污染防治费用和环保投资等。

(二) 环境收益的影响因素

环境收益的大小与废弃物对环境的危害性及社会成员对此危害性的认知程度相关。若废弃物直接排放不会给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危害, 或者社会成员认为无危害或危害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则环境收益接近于零。危害性本身越大及社会成员认知此危害的程度越深, 则环境收益越大。由于城市生活垃圾数量逐年增加, “垃圾围城”无论在客观上还是人们认知程度上都已成为生活质量的障碍, 因此静脉产业活动的环境收益是明显的。当认为危害性大于可接受水平, 且废弃物的排放者为获得环境收益愿意承担一定的处理、处置成本时, 环境收益大于或至少等于其愿意或应该支付的处理费。此时处理费是排放者购买静脉服务的价格, 根据微观经济学需求与供给的关系, 排放费的增加意味着静脉产业经营主体可以提高服务供给的水平, 也即静脉产业可以获得更大的环境收益。

三、静脉产业的其他收益

静脉产业的其他收益源于静脉产业提供的废弃物处置服务具有的准公共物品的属性。这些其他收益主要包括:

(一) 推进废弃物处理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

静脉产业的技术支撑体系是构筑静脉产业的物质基础, 包括平台性和共性技术, 发展静脉产业对知识经济的推进作用体现在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知识经济的发展, 有利于技术扩散。

(二) 增加就业机会, 缓解就业压力

德国“双元回收体系 (DSD) ”的建立大大促进了德国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利用, 到2000年, DSD已拥有使用“绿点”标志的企业17900个, 回收34000万吨包装废弃物, 废弃物处理已成为德国经济支柱产业, 年均营业额约410亿欧元, 最可观的是创造了20多万个就业机会, 缓解了德国的就业压力。

(三) 提高人文素质, 提升公众意识

循环经济在培养绿色消费市场和发展资源回收产业, 激励人们节约资源、增强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 自觉形成环境友好型生活方式、节约风尚及可持续消费, 在追求科学、文明的环境理念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四) 产生政府财政支出的“替代”收益

“替代”收益是指静脉产业的投资来源于静脉产业经营主体, 相当于节约了政府用于废弃物处置和环境保护的公共财政支出, 从而相对增加了政府用于其他公共福利的支出。

(五) 提高综合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力

我国社会责任计量方法文献述评 篇10

本文结合国外的研究结论, 侧重分析国内学者所使用的社会责任计量方法, 并将其重新分类。需要说明以下五点: (1) 文献时间范围, 本文搜集的文献截止时间为2010年12月, 2011年发表的最新论文不在本文的研究范围之内; (2) 文献来源范围, 主要是CSSCI来源刊, 不包括一般的北图核心、普通期刊、工作文稿和博硕士论文, 因此可能会遗漏某些学者的观点; (3) 学者观点的选择, 本文归纳的观点只选择其中一人的, 有些学者研究的内容或使用的方法类似, 不能辨别谁是原创, 所以可能有失偏颇; (4) 社会责任的界定, 本文只关注社会责任这一大概念, 也有很多学者专门对其中的某一类如环境信息披露、产品质量、员工等展开更为详细的研究, 这些均不包括在本文之内。 (5) 本文强调社会责任计量方法必须是能量化的, 有的作者只是将社会责任内容进行了分类, 但没有具体的指标计算方法, 不在本文的统计之内。

一、我国社会责任计量方法

根据李正、向锐 (2007) 的总结, 社会责任计量共有四种方法, 即社会责任会计法、声誉评分法、内容分析法和指数法, 其中指数法使用最为普遍。本文结合国外与国内学者的观点, 将目前我国学者用到方法进行整理并重新归类, 主要提出以下四种:内容分析法、问卷调查法、指标计量法、声誉指数法。

(一) 内容分析法

内容分析法是指根据公司公开披露的文件内容对其履行社会责任情况进行分析, 这些公开披露的文件, 主要包括定期报告、单独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或一些临时公告和其他信息等, 学者们一般对年报分析较多。本文所称的内容分析法是广义的, 与李正、向锐的定义不同。内容分析方法分三种:第一种是把文件中有关社会责任内容的字数、句子数或页数作为计量方法。这种方法在国内外均有人使用, 但我国较少, 如蔡刚 (2010) 根据2009年度82家上市公司自愿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的字数作为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质量指数来进行分析。

第二种是将文件中社会责任内容进行类别划分, 先分成大类, 再细分, 对每一小类, 根据定性与定量描述两种情况进行赋值, 最后汇总为总分即社会责任。这种方法在我国被充分肯定, 也被普遍使用, 但不同的学者划分的类别和打分情况各有差异。主要的赋值方法是, 如果某个类别中有量的说明, 赋值2分, 只有定性的说明, 赋值1分, 都没有为0分。如李正、向锐 (2007) 、沈洪涛 (2007) 、陈文婕 (2010) 、苏蕊芯 (2010) 等都用到这种方法。马连福、赵颖 (2007) 稍有不同, 划分的每一小类最高为3分, 最低为0分, 然后将每个公司的实际得分除以最大可能得分即18分作为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指数。

宋献中、龚明晓 (2007) 将内容分析法的分类赋值和信息质量特征结合起来, 先构建决策有用的信息质量特征, 请相关专家依据重要性打分, 最后得到15个项目 (总分100分) , 据此质量特征对照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披露整体质量水平进行评价。这种方法是对内容分析法简单赋值的一个改进, 除了量之外, 还赋予其质的体现, 使之更具客观性。

第三种是虚拟值, 即是否披露社会责任报告作为社会责任的衡量。这种方法很多学者没有提及, 运用也较少。目前主要有高洁 (2009) 从2008年沪深两市自愿发布社会责任报告和未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的两类公司中选取配对样本, 分析上市公司自愿发布社会责任报告这一事件是否会对公司股价产生影响。因为这种方法不对其报告内容展开研究, 只是关注是否披露社会责任报告这一行为, 和我们所划分的内容分析法有差异, 但是因为这种方法也是对公布的文件进行的简单分析, 因此也划分在内容分析法中。

内容分析法很大的局限性在于公布的文件质量如何。由于我国并没有要求对社会责任报告或年报中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进行审计, 因此, 社会责任的相关报告文字极大可能存在操纵行为。如报告夸大其词, 掩盖真相, 或采用模糊粉饰的语言修正自己所犯的错误, 误导使用者等。尤其是将文件中的字数、句子数或页数作为其社会责任计量方法, 可能会导致将那些用词冗长浮夸的企业视为表现良好的企业, 故不能简单地将企业公布的社会责任信息视做其真实的社会责任行为。而用是否单独披露社会责任报告衡量社会责任也显粗糙, 但可以将其用于其他的研究, 如用来对比未披露社会责任的公司等。

(二) 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 即向被调查者发放事先设计好的社会责任情况问卷, 考察他们对企业的评价从而进行打分。这些被调查者可以是企业员工、高管、企业所有者、一般民众或专家。如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 (2007) 让经营者对本企业进行打分, 徐尚昆、杨汝岱 (2009) 向经营者发放设计的社会责任问卷, 由企业经理根据各自企业的实际情况作答。而黄敏学等 (2008) 则是根据网络大众公开发表的帖子作为研究对象, 深入分析企业在突发事件时承担社会责任带来的市场反应。上述学者所采用的问卷调查, 其效度和信度未经检验, 是否能代表“社会责任”这一变量还值得商榷。

金立印 (2006) 根据国外相关学者的研究, 自建了测评体系, 包含16个指标, 运用7分制李科特量表法 (Likert Scale) 向各个行业的消费者进行调研。辛杰 (2008) 构筑基于利益相关者的10类评价因素共计53个测量变量, 向山东省6个城市的企业的高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陈永清 (2009) 将社会责任划分为6个维度、20个指标, 运用灰色模糊综合评价法, 结合浙江一企业具体案例, 聘请10名专家对企业的社会责任进行评价。

问卷调查法的局限性也很明显。首先是问卷的设计问题:设计的题目和量表是否足以涵盖社会责任内容, 是否会出现重复分类, 如何避免被调查者答卷的随意性等。其次是受被调查者的经历与认识的局限性, 不同的人对企业行为的看法是不一样的, 这会影响结果的正确性。再次, 调查的样本量受限, 不可能在一次调查问卷中询问几十个甚至上百个样本公司, 因此, 使用范围有限。需要注意的是, 即使不存在上述问题, 问卷调查也无法克服其最大的局限性, 那就是其只是个人对企业组织履行社会责任行为的感知, 而并不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本身, 因此, 能否把个人的感知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行为划等号值得商榷。

(三) 指标计量法

指标计量法是指用某一个指标或多个指标来计量社会责任的方法, 这里的指标包括会计指标和非会计指标, 包括公认熟知的指标, 也包括自建的指标。根据学者所用指标的多寡, 分别就单一指标和多元指标进行分析:

1. 单一指标计量法。

刘长翠、孔晓婷 (2006) 以财政部1995年颁布的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中社会贡献率为基础, 将社会贡献额进行了调整, 从而以重新定义的社会贡献率这一会计指标作为社会责任计量方法, 分析上市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程度与其财务表现和经营理念有无关系。

2. 多元指标计量法。

在用多个指标计量社会责任时, 又可以划分为相等权重法和不同权重法: (1) 相等权重法。陈玉清、马丽丽 (2005) 也以财政部颁布的社会贡献率为基础, 将指标进行调整并重新设计拆分为四个, 即为政府所得贡献率、为职工所得贡献率、为投资者所得贡献率、为社会所得的贡献率。类似做法的还有王建琼、候婷婷 (2009) 、朱雅琴、姚海鑫 (2010) 、井润田、张远 (2009) 等, 均是将社会责任按一定的理论进行分类, 以相等权重来构建指标。 (2) 不同权重法。乔海曙、谭明 (2009) 、宋建波、盛春艳 (2009) 等将社会责任分类后, 将这些指标用层次分析AHP法来确定指标权重, 最后获得加权得分。黄娟 (2010) 等将社会责任分为三个方面九个指标, 然后运用灰色关联理论进行整理后得到各项指标得分, 并根据专家调查法确定权重且进行无量纲处理来确定。

需要说明的是, 指标计量法中也会用到企业公布的文件数据, 但存在明显区别。内容分析法强调直接分析内容, 如将内容分为字数、句子数、页数或者类别;而指标计量法是先构建指标, 再抽取文件内容数据或其他途径获得的数据对比其关系整理而得。

指标计量法在我国学者中运用也很普遍, 多数运用多元指标来分析社会责任, 但指标法同样存在问题, 即这些指标设计是否合理, 尤其是自建指标;另外, 即使构建多个指标, 是否能代表社会责任整体, 也让人质疑, 其通用性受限。

(四) 声誉指数法

主要指权威机构根据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而公布的社会责任指数。我国目前公布的主要有上证社会责任指数、巨潮-CBN-兴业全球基金社会责任指数 (简称为CBN-兴业社会责任指数) 和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指数。

上证社会责任指数, 主要是估算上市公司每股社会贡献值, 根据每股社会贡献值的排名选股。CBN-兴业社会责任指数也是分析其社会贡献值, 和上证方法略有差异, 并综合考虑企业在和谐社区建设以及公益事业中的贡献进行选股。这两种指数选样方法有点类似于前面所述的多元指标计量法。

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指数是由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研究发布的, 通过分析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企业年报、企业官网, 及依据不同的行业的社会责任特性而构建出的分行业的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指标构建后, 运用层次分析法分六个步骤进行赋权与评分, 由初始得分结合调整项得到中国100强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指数最终得分。

李新娥、彭华岗 (2010) 采用社科院经济学部企业社会责任中心所公布的“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指数”作为社会责任计量, 这是目前发现的第一篇采用声誉指数法的文献。

声誉指数法是权威机构集专家力量发展出来的, 其分析内容远不止企业公布的文件还包括用其他很多途径来综合评价企业社会责任行为, 使其和其他计量方法相比更具科学性和客观性。但上证社会责任指数只对上海交易所的上市公司有用, 使用范围受限;而CBN-兴业社会责任指数和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指数样本量只有100, 至多300个, 样本量受限, 因此可以采用计量社会责任方法的思路拓展到其他企业, 但存在某些计量方法数据搜集困难的问题。

二、研究结论与展望

关于社会责任的概念, Carroll (1979) 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包括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 (伦理责任) 和自愿责任 (慈善责任) , 后有其他学者进行了追随。另外也有不同的声音, 如Davis (1960) 、Mc Guire (1963) 强调企业社会责任是除经济之外的责任;Daft (2003) 也认为经济责任是企业存在的原因, 但不是对社会的责任。因此, 将社会责任定义为除经济利益之外公司致力于积极影响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行为。那么, 利益相关者理论中, 社会责任计量方法中利益相关者不应包括股东, 这一观点被李正和向锐 (20076) 充分肯定。

而我国的学者也存在着上述两种观点, 认为社会责任包含经济责任, 股东应作为利益相关者之一, 如陈玉清和马丽丽 (2005) 、金立印 (2006) 、辛杰 (2008) 、姚海鑫 (2010) 、黄娟 (2010) 等;持另外一种观点的如李正和向锐 (2007) 、宋献中和龚明晓 (2007) 、沈洪涛 (2007) 、陈文婕 (2010) 和苏蕊芯 (2010) 等。而我国声誉指数法中, 机构颁布的社会责任指数均包含了经济责任和考虑股东利益。可见, 我国学者多数还是认同第一种观点。

目前学者所使用的方法主要集中在内容分析法和指标计量法两种, 而且研究对象集中于公司年报, 其他途径如单独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和其他方面的研究较少。这里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学者们对其研究时间较早, 采用的样本年限多为2005年以前, 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意识还未充分建立, 且深圳和上海均未对上市公司发布社会责任报告提出明确的指引和要求, 因此单独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的公司较少, 研究者也没有关注其影响, 仍主要依赖对报表的分析;另外, 还因为社会责任报告未经审计, 同时也是新生事物, 从可信度和影响力来说还是采用年报的相关数据;其他方面的信息如临时公告和其他媒介报告, 因为时间不定、信息散乱、不易搜集等特点, 也不被广泛采用。

上述国内的这些研究, 虽有各种局限性, 但都为我国研究社会责任相关问题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应用的思路借鉴。未来研究方向:一是进一步对社会责任概念框架展开讨论, 如经济责任是否应包括在社会责任中, 股东是否是社会责任的利益相关者之一;二是目前我国的社会责任计量方法过于集中, 局限性明显, 今后应结合国外的研究成果和我国实际发展需要, 从而构建更有效和可靠的计量方法, 以正确科学的评价公司的社会责任行为;三是声誉指数法, 在国外被广泛采用, 但我国尚未真正开始, 因此, 今后可以对此展开进一步探讨和增加运用机会。

参考文献

[1].李正, 向锐.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内容界定、计量方法和现状研究.会计研究, 2007;7

[2].沈洪涛.公司特征与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会计研究, 2007;3

上一篇:ITIL方法下一篇:信息化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