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信息人才

2024-07-22

医学信息人才(精选十篇)

医学信息人才 篇1

1 医院信息系统内容框架

医院信息系统 (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 HIS) 是指利用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等现代化手段, 对医院及其所属各部门人流、物流、财流进行综合管理, 对在医疗活动各阶段中产生的数据进行采集、存贮、处理、提取、传输、汇总、加工生成各种信息, 从而为医院的整体运行提供全面、自动化的管理及各种服务的信息系统[2]。

从医院信息系统基本含义可以归纳出该系统由6部分构成, 即临床诊疗、药品管理、经济管理、综合管理、统计分析、外部接口;使用、维护、管理该系统涉及计算机、网络通讯、医药学、管理学、信息学等学科知识。

2 本科层次的医院信息系统管理人才知识结构与目标定位

2.1 知识结构

医院信息系统管理是一个较专业化的信息管理行业, 对人才的要求较高。它需要集计算机科学、医学信息学、电子科学、管理科学等学科知识为一体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人才[3]。其知识结构包括以下几部分。

2.1.1 通识教育知识

这是复合型人才必备的素质基础, 包括思想政治素质、人文素养、道德情操素养、职业素养、外语水平等。

2.1.2医药卫生专业及其相关学科知识

医院信息系统管理面向医药卫生领域, 医药卫生专业及其相关学科领域知识是医院信息系统管理人才必备的背景知识, 同时也是他们的行业优势与专长。

2.1.3 管理科学及信息管理科学知识

这一模块属于学科基础及其实践所必备的理论与方法知识模块。

2.1.4 信息技术知识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既是现代信息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与工具, 也是医院信息系统管理工作者必备的知识。

2.2 目标定位

根据医院信息系统的基本内容及正常运行需要, 本科层次主要培养具有良好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 熟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掌握管理学、信息管理、信息组织、信息利用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 具有医学信息组织、分析研究、传播与开发利用基本能力, 具有应用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技术基本理论和技能, 能独立从事医院信息管理、信息服务、信息研究、系统应用维护等工作的复合应用型专门人才。

3 医学院校培养医院信息系统管理人才的优势

目前医院信息系统管理人员的专业结构, 大都采用“医师 (专业管理人员) +工程师”的复合模式。这种结构存在很大缺陷, 一方面, 医学专业人员缺乏全面的信息系统专业知识和培训, 在对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管理上存在一定问题;另一方面, 专业的计算机或信息人员缺乏系统的医学背景知识, 不但和医生存在有效沟通问题, 而且认为自己从事的是辅助性工作, 积极性不高, 导致人才流失严重。目前, 全国开设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院校有300多所, 其课程设置虽各具特色, 但培养目标基本一致, 即培养通用型信息管理人才。而医学院校开设的该专业紧紧依托医学院校强大的医学知识背景及其附属医院的信息系统资源, 突出了信息系统中的医疗卫生信息管理方向, 有别于普通高等院校开设的信息系统专业, 所培养的学生将更加具备行业特点 (从事医疗卫生单位信息系统管理工作) , 符合医院信息系统管理对专门人才的要求。这是医学院校培养医院信息系统管理人才与其他类别院校相比独具的特色与优势。

4 医学院校培养医院信息系统管理人才的方式

对医院信息系统管理人才应具备的知识及层次定位分析, 认为学校在培养方式上, 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4.1 理论教学方面

课程设置应具有科学性和针对性, 由4部分课程组成。

4.1.1 通识教育课程

包括开设的公共必修课, 如政治理论课、公共外语、体育、道德修养、法律基础、数学与统计、计算机基础等。

4.1.2 计算机科学及信息学专业课程

主要包括专业通识骨干课程和专业特色核心课程两大块。这一知识模块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理论、数据结构、数据库管理系统、程序设计原理、网络与多媒体、医院信息系统、医学图像信息处理、临床决策支持系统、远程医疗等课程。

4.1.3 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

这一知识模块主要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等学科背景知识。在教学中, 以学生了解这一部分知识内容为主, 不需像其他医学专业那样要求有一定的深度, 相比医疗卫生专业人员要求较低。

4.1.4 管理科学和医疗卫生政策 (如国家医疗保险政策) 等

包括管理学、医院管理学、信息管理基础理论、信息资源开发、调配与组织管理、信息传递与交流组织、信息用户需求与信息利用管理、信息服务管理、信息系统管理、信息技术管理、信息经济管理、信息政策与法律管理等。

通过4年的培养, 使学生具备扎实的医学基础理论及计算机系统知识, 能熟练应用信息学专门技能从事临床信息处理和医院信息及其他管理工作, 达到培养目标对理论知识的要求。

4.2 实践教学方面

医院信息系统管理人才定位于“具有应用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技能, 能独立从事医院科技信息管理、信息服务、信息研究、系统应用维护等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专门人才”。说明本专业人员应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这些能力的培养, 在学校主要通过以下实践教学实现。

4.2.1校外基地实习

建立校外实习基地, 与系统开发企业合作, 将其作为校外实习基地。校企同城的, 可采取学生边学习理论知识边到企业见习, 或一门课程结束后到企业集中实习的形式。校企异地的, 采取阶段集中实习或毕业前集中实习形式。

4.2.2 参与医院信息系统开发

采取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医院信息系统方式, 学校承担医院信息系统部分模块的开发设计任务, 校内研发人员或教师带学生共同参与。

4.2.3 校内实验室模拟实习

目前医院信息系统管理尚无教学版软件, 因此, 绝大多数学校主要以信息技术应用实践为主, 缺乏医院信息系统管理软件模拟及应用操作, 影响学生的医院信息系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校应引进医院信息系统管理软件, 以弥补这一不足。虽然引进一套中等规模以上医院信息系统管理软件需要很大的投入, 并随着系统的更新投入还要逐步增加, 但是引进全真系统软件对教学、学生实践操作及快速适应就业岗位工作需要、增强竞争力等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4.2.4 附属医院信息管理部门实习或见习

这种形式可以弥补校内未建立实验室的不足, 部分满足学生实习需求。但这种形式与实验室实践效果差距很大, 因为医院信息管理部门人员为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 不愿让学生操作, 只是给学生简单介绍软件或系统情况, 学生动手机会很少, 很难达到实习或见习目的。

关键词:医学院校,医院信息系统,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傅征, 任连仲.医院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M].北京: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3.

[2]金新政, 陈敏.医院信息系统[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

医学信息人才 篇2

福建中医药大学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医学信息方向)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系统掌握信息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熟悉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具备一定的中西医学知识,拥有信息系统设计、开发及应用能力,能在卫生、文教、企事业等行政或科研单位从事信息化建设、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和评价的综合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

1.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要求

科学的世界观,崇高的敬业精神,严谨的工作作风,积极的创新精神,终生学习的观念,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健康的体魄和心理,基本的法律观念等。

2、知识要求

具备扎实的计算机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方面的理论知识,扎实的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和应用知识,扎实的信息组织和管理的知识;有较扎实的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人文方面的知识基础;基本的中西医知识,一定的体育和军事知识。

3、技能要求

具备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和应用技能,信息组织和信息管理的能力;了解专业相关领域的发展动态,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熟练掌握英语,具备信息管理专业英语的应用能力,并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三、修业年限:4年

四、教学安排与时间分配

本计划分基础理论教学、课堂教学实践、毕业实习与论文答辩四个步骤实施。

1、福建中医药大学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医学信息方向)人才培养方案

1、主干学科:管理学、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计算机。

2、主要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离散数学、SPSS统计软件、运筹学、计算机科学导论、C语言程序设计、VB语言程序设计、管理学基础、经济学原理、管理信息系统、信息组织与检索、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电子商务、UML面向对象建模与设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网络数据库技术与应用、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信息安全、医学信息学、医院管理学、医药物流管理、ERP企业资源管理、人解、生理、病理、西诊、西内、中医学基础。

六、课程设置

(一)公共课程(10门):

1、纲要 32学时 2学分

本课程主要进行中国近现代史的教育。

2、基础 48学时 3学分

本课程主要进行通过理论和直观教学,开展各种辅助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人生观、价值观、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健康高尚的人格;通过教学向学生传授基本的法律知识,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作为一个公民应懂得的法律知识,树立法律权威的思想,明确有关权利和义务,正确认识法律的功能不仅是制裁违法犯罪行为,而且更多的是保护公民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从而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做到知法、守法、护法和用法。

3、军事理论 32学时 2学分

本课程主要进行军事基础理论的教育,帮助学生理解军事思想、军事方法、军事理论。

4、概论 96学时 6学分

本课程主要进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建国实践与理论以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的教育,帮助学生理解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 福建中医药大学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医学信息方向)人才培养方案

近现代中国社会历史发展和革命运动的规律,认清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

5、原理 48学时 3学分

本课程是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教育,通过学习毛泽东和邓小平哲学思想,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信念,为自觉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打下扎实的哲学理论基础。

6、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 16学时 1学分

根据教育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教高厅〔2007〕7号),使学生了解职业生涯发展和职业生涯管理的基本理论,明确大学生涯规划的与意义;让学生能够使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科学自我认知和分析,利用职业倾向测试等工具了解性格、兴趣、价值观类型和职业发展倾向,初步培养职业意识;帮助学生初步进行职业社会认知的探索,了解现代社会的职场状况;帮助学生掌握大学生涯规划的步骤与方法,并结合个人专业和职业发展倾向,制定和实施大学生涯发展规划。

7、大学生就业指导 24学时 1.5学分

根据教育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教高厅〔2007〕7号),使学生掌握求职材料准备的基本要求,掌握获取就业信息的方法和渠道,懂得就业信息的整理和使用,自荐的方式和技巧;使学生了解面试的形式、一般程序和技巧,与主试人交流时应注意的问题;使学生了解当前的就业政策、法规,了解就业的一般程序,重点掌握国家对毕业生就业的相关规定、就业的优惠政策、各地接收毕业生的有关规定等;使学生了解就业协议的内容,签订就业协议书的作用,就业协议签订的原则、步骤、程序以及无效协议、就业协议解除等常识性知识。

8、英语 256学时 16学分

以国家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组织教学,通过学习,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一定的听力,初步的写和说能力,使学生能达到大纲规定的四级英语所要求的读、听、写、说水平,并在此基础上,学好专业英语。

9、体育 128学时 8学分

福建中医药大学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医学信息方向)人才培养方案

本课程主要内容有体育理论、发展身体素质的基本手段以及田径、篮球、排球、体操、健身操、武术等项目。通过学习和训练,使学生自身的身体素质得到提高。

10、公共艺术 32学时 2学分

通过鉴赏艺术作品、学习艺术理论、参加艺术活动等,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人文的素养;了解、吸纳中外优秀艺术成果,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过德、智、体全面和谐发展。

(二)专业基础课(12门)

1、高等数学 96学时 6学分

掌握高等数学的微积分、微分方程等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培养学生正确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力以及运用数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习后继课程打下较好的数学基础。

2、线性代数 40学时 2.5学分

掌握行列式、线性方程组、矩阵、向量空间和它的线性变换、欧氏空间和它的线性变换、二次型及对称阵等知识。

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48学时 3学分

掌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一般原理和方法,培养科学的逻辑思维能力,并能运用有关的统计学方法,正确制订试验方案,处理实验数据,做出科学的、合理的结论,为学习有关专业课做准备。

4、离散数学 48学时 3学分

主要掌握集合论初步,关系与映射,无限集,代数系统,图论,数理逻辑等基础知识。

5、SPSS统计软件 48学时 3学分

以SPSS统计软件为基础,详细介绍了多种统计分析方法的原理和实现技术。主要内容包括SPSS简介,变量、数据文件、系统参数,统计描述,均值比较和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聚类分析与判别分析,因子分析和非参数检验。

6、运筹学 48学时 3学分

福建中医药大学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医学信息方向)人才培养方案

运筹学是近代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主要是将生产、管理等事件中出现的一些带有普遍性的运筹问题加以提炼,然后利用数学方法进行解决。

7、计算机科学导论 48学时 3学分

计算机科学导论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一门十分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教学的二个最重要的任务和目标是帮助学生在高级科普的层面对整个学科进行认知和导学。

8、C语言程序设计 64学时 4学分

学习本课旨在使学生掌握C语言的基本语法、语句、控制结构以及结构化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使学生认识到算法、良好的程序设计风格以及实践在本课程学习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熟练使用C语言编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无论以后在学习、工作中使用什么语言编程,都能灵活应用这些思想和方法的能力,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和今后从事软件开发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9、VB语言程序设计 64学时 4学分

本课程基于VisualBasic语言,介绍面向对象的初步概念和可视化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内容包括:VB语言基础、数据输入输出、分支结构设计、循环结构设计、数组、过程、数据文件的存取等。

10、管理学基础 48学时 3学分

掌握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对管理活动有全面的认识,并通过案例学习积累一定的管理经验,具备进行管理活动的能力。

11、经济学原理 48学时 3学分

本课程主要进行经济学基础知识和实践的教育,使学生了解经济学的基本思维,常用的基本原理,用于看待生活中的经济现象。

12、管理信息系统 48学时 3学分

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内容为: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结构,基本技术;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规划,设计,实施及评价方法;管理信息系统在不同应用领域的模型及实例.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多种学科和技术,和系统的方法规划,组织和设计管理信息系统的能力,学会利用信息技术和先进管理思想解决不同行业的信息化的实际问题.福建中医药大学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医学信息方向)人才培养方案

(三)、专业课(共14门)

1、数据库原理

64学时 4学分

围绕数据库的设计、编程与实现,系统、全面地介绍了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以及应用技术。主要内容包括数据库建模、关系模型和关系运算、数据库语言SQL及其系统环境、关系数据库设计理论及数据库设计、面向对象的对象定义语言和对象查询语言、以及查询优化和并发控制。

2、计算机网络与通信 48学时 3学分

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兼有的专业课,是计算机和通信两种技术相互渗透和结合的产物。在信息系统的构建和信息传播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包括基本概念和术语、数据通信信道、数据传输技术、数据通信组网设备、计算机网络及其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协议、局域网、计算机网络的重要技术及其新进展等内容;初步学会理论联系实际,解决一些简单的工程实际问题;结合本课程的特点,培养学生接受新技术、新知识的能力。

3、UML面向对象程序设计 48学时 3学分

本课程主要讲授统一建模语言UML及其应用。包括数据建模、业务建模、Web建模等UML具体应用的介绍;阐述了面向对象分析和设计思想,包含大量分析和设计的例子;涵盖了与UML相关的一些技术,如RUP、UML开发工具等的介绍。

4、网络数据库技术与应用 48学时 3学分

网络数据库技术是信息管理专业的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网络数据库涉及的基础知识;SQL Server系统及SQL语句的语法规则与使用;HTML语言及VBScript脚本的使用;ASP程序设计及Web数据库的访问技术;网络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完整设计过程,包括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分析、数据模型的建立、后台数据库的建立及系统中各个功能模块的实现。

5、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 48学时 3学分

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系统介绍数据仓库原理、联机分析处理、数据仓库设计与开发、数据仓库的决策支持应用,数据挖掘原理、信息论的决策树方法、集合论的粗糙集方法、关联规则、公式发现、神经网络、遗传算法、文本挖掘与web挖掘,以及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的发展。

福建中医药大学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医学信息方向)人才培养方案

6、电子商务 32学时 2学分

本课程讲授电子商务的基本内容,包括电子商务的含义、基本架构、运行环境、所涉及的技术内容、交易手段与管理方法、以及电子商务应用实现的框架。

7、信息组织与检索

48学时 3学分

本课程系统地阐述了信息资源描述与组织的理论与方法;重点讨论了数字化信息资源的组织。其次系统地阐述了现代信息检索的基本原理与技术、信息检索学科基础、信息存取系统的结构检索机制、索引语言的概念与类型、国内外著名信息存取系统的性能与检索策略

8、数据结构 48学时 3学分

数据结构是计算机存储、组织数据的方式。精心选择的数据结构可以带来更高的运行或者存储效率。本课程系统地介绍了各种数据结构的特点、存储结构及相关算法。

9、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64学时 4学分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必修专业主干课程之一,该课程基于系统工程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介绍信息系统的概念、功能、结构、种类和评价标准,生命周期法和原型法的概念和方法,信息系统的可行性分析、经济分析、需求分析、初步设计、详细设计及信息系统管理及安全性等内容,是信息管理专业学生从事各项管理工作,尤其是进行信息系统开发、设计、维护与管理所必备的理论知识。

10、信息安全

48学时 3学分

本课程系统地讲授计算安全的各方面问题,内容涉及计算机安全的概念和术语;密码学基础及应用;程序及软件安全;操作系统安全及可信任操作系统的设计;数据库及数据挖掘的安全;网络安全;安全管理;计算机安全经济学;计算安全中的隐私问题;计算安全中的法律和道德问题,最后对密码学进行深入研究。

11、医药物流管理 32学时 2 学分

医药产品的研发、临床、生产、质量、物流、仓储、运输和使用,都有严格的规定和要求。医药产品的商品化趋势促使物流中分化出医药产品的物流配送,它对深化中国当前医药流通体制改革,促进医药产业整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医院管理学 32学时 2学分

福建中医药大学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医学信息方向)人才培养方案

本课程分总论和各论两大部分,主要讲授中医院组织、质量、信息、经营管理以及中医院医疗、卫生、门急诊、住院管理、医疗安全、药房管理、病案管理等内容,实践性很强。其目的是使学生系统掌握中医医院管理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并密切结合医改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3、ERP企业资源管理 32学时 2学分

企业资源管理是指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ERP系统集中信息技术与先进的管理思想于一身,成为现代企业的运行模式,反映时代对企业合理调配资源,最大化地创造社会财富的要求,成为企业在信息时代生存、发展的基石。

14、医学信息学 32学时 2学分

医学信息学应用系统分析工具这一新技术(算法)来研究医学的管理、过程控制、决策和对医学知识科学分析的科学,是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与医学的交叉学科,应用性强又不乏自身基础理论的研究。其领域医疗领域的诸多方面:电子病历、生物信号分析、医学图像处理、临床支持系统、医学决策系统、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卫生信息资源等。

(四)、指定选修课(7门)

1、正常人体解剖学 48学时 3学分

讲授正常人体各系统和器官的形态结构、位置及相互关系,重要脏器、主要神经、血管的体表投影及常有肌性、骨性标志,通过讲授,使学生掌握人体各系统器官的形态结构和相互位置关系的知识,为学习其它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奠定必要的基础。

2、生理学 48学时 3学分

生理学是生物科学的一个分支,是以生物机体的生命活动现象和机体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本课程系统地介绍了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3、病理学

48学时 3学分

病理学是研究人体疾病发生的原因、发生机制、发展规律以及疾病过程中机体的形态结构、功能代谢变化和病变转归的一门基础医学课程。

4、西医诊断学 64学时 4学分

福建中医药大学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医学信息方向)人才培养方案

通过讲授和教学实验,使学生掌握常见症状、体征发生的规律和机理,了解体检诊断、实验诊断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方法及临床意义,了解X线、心电图、超声波等基本检查方法,为学生学习临床医学课程奠定基础。

5、西医内科学

80学时 5学分

本课程是阐述西医内科基本理论和技能的一门学科,主要讲授各种病证的发病机制与病理、临床表现、实验室与其他检查、鉴别诊断、治疗、预防等。

6、中医学基础 48学时 3学分

中医学基础是由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基本原则和基本技能所组成的基础理论体系。该课程系统阐述了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人体的形态结构及功能、病因病机与发病以及诊断辨证方法、养生康复和防治原则等内容。

7、信息系统开发案例分析

32学时 2学分

本课程遵循教与学互动与结合,强调应用的原则,让学生在了解管理信息系统方法和原理的基础上,通过指导教师的案例点评,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实践,真正掌握系统分析和设计的原理和方法,具备系统分析和设计的基本能力。

8、信息管理专业英语

32学时 2学分

信息管理专业英语是综合信息管理知识和英语运用能力的课程,注重介绍信息管理实用专业英语词汇、信息管理专业英语应用文知识,以及利用计算机进行阅读、检索英文专业资料的工具及常用方法。

9、动态网站建设

48学时 3学分

ASP 是目前最为流行的开放式的WEB 服务器的应用程序开发技术。本课程围绕ASP.NET和SQL Server技术,对动态网站的创建过程展开介绍。

10、Java程序设计

48学时 3学分

通过学习Java语言基础、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和编程实践,使学生掌握较扎实的Java语言基础,掌握一般应用程序和Applet程序的编制。

(五)公共选修课

每生必须完成8学分,128学时。

七、成绩考核与学位授予

所有课程(含实验课)均需经过考试,考试及格方可获得学分。成绩以平时成绩(30%)和期末考试成绩(70%)综合评定,平时成绩包括阶段测验、提问、福建中医药大学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医学信息方向)人才培养方案

讨论、练习、实验、见习等。

毕业成绩包括毕业设计成绩和实习考评鉴定成绩。

医学信息人才 篇3

【关键词】信息化时代;医学检验;素质

【中图分类号】R642.2【文献标识码】R【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497-01

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使信息化逐渐普及到各个领域,另外,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及医疗事业改革的不断推进,加强医院信息化建设已成当前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医学检验专业来说,也应该强化专业素养及其能力的培养,他的培养目标就是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医学检验基础知识及专业技能,具有较强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本文通过文献资料发、访谈法等,对信息化时代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素质及其培养策略进行探讨,从而为医学检验专业人才的培养与自修提供参考。

1. 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素质内涵

信息化时代对检验人员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工作的需要,学习已成为检验专业在职人员的必然,检验医学仪器的发展,新技术的应用,信息技术与实验的结合,这都都给我们带来新的挑战,而检验专业人员的基本素养,已成为顺利生人检验工作的基本条件。他具体包括:良好的医学道德素养,坚定的政治方向,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过硬的实践操作技能,严谨的工作态度与作风等。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检验专业人才还应具备全面的工作能力,又包括:自主学习能力、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协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熟练地掌握英语,能阅读一般英文资料,具有一定的英语口语交流能力,书写常用医用文件的写作能力,以及利用现代网络信息进行医学信息的检索辨析能力。这些都是信息化时代人才应具备的素質。

2. 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素质

2.1、 良好的道德素养及坚定的政治方向。良好的道德素养是一个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在具体的从业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国家在《国民思想道德素质纲要》中明确要求:“公民基本道德是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并且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为民为耻,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 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的八荣八耻为指导,努力提高自身道德素质。另外,要坚定自己的政治信仰,坚决拥护党的领导,坚持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积极反对社会上不健康风气的侵害,严于律己,身体力行,以自身坚定正确的政治信仰和崇高的道德情操投入工作,真正体现“无私奉献、救死扶伤”的医务工作者形象。

2.2、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过硬的实践操作技能。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过硬的实践操作技能是每位医务工作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无论在什么时候都应该提高该素质,对于我们检验专业来说,就是要不仅要掌握好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医用化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病原诊断学、血细胞形态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如生物化学、医学统计学、分析化学、检验仪器学、生理学、病理学、寄生虫学及检验、微生物学及检验、免疫学及检验、血液学检验、临床生物化学及检验等课程,并了解常用检验仪器的基本构件和性能,信息技术与检验的临床应用,并能自主研修,提高理论水平。另外,在时间业务技能方面,要积极合作学习、不断研修,应具备手工操作、仪器操作均能熟练应用,且能快捷、准确的分析结果,给出检验报告的实践能力。并能适应检验科室、化验科室、血库等有关检验化验的相关科室工作能力。

2.3、熟练的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及专业英语阅读与表达能力。现代社会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信息技术逐渐普及,对于医院工作者来说不但要会熟练地操作数据库、建立数据库、运用相关的软件,如Word等,更何况在全国诸多医院已普遍采用电子处方,利用现代网络信息进行医学信息的检索,这一切都需用计算机来完成,所以,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对对现代的检验工作者来说,熟练掌握势在必行。与此同时,临检、生化等都普遍使用仪器来完成操作,而诸多仪器在使用标示上都采用英文提示,有甚者在使用说明里全部采用英文叙述,尤其是一些进口仪器,表现最为突出,在现代各大医院业务相互交流与融合的大趋势下,医疗学术交流开展也较广泛,国外的新成果、新技术逐渐被医院应用,而这些论述大多都是英文内容,这就需要我们具备一定的专业英语阅读能力,以此来适应工作需要。在基层的医院里虽然有些可能没有仪器,都采用手工完成操作,但是自己必须加强学习,并具有前瞻性的眼光,了解当前的检验专业发展趋势,以便在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能力,与时俱进。

2.4、严谨的工作态度与作风。作为专业的检验专业的技术人才,必须具备严谨的工作态度,保持积极向上的阳光心态,爱岗敬业,严于律己,克己奉公,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面对病人,耐心询问、细心采血、精心操作、用心出报告、热心解释说明,把每一位病人当成自己的亲人一样看待,无时无刻谨记自己的职业道德,对于单位的工作能勇挑重担,不怕吃苦,乐于上进,不耻下问,每一天都认认真真工作,踏踏实实干活,兢兢业业操作,万无一失的做好各种事情。

2.5、自主学习及其医用文件写作能力。现代社会倡导终身学习理念,伴随这社会的发展,知识的更替较快,以前的学习已逐渐跟不上工作的需要,这就要求在工作中不断的学习,一般都可自主性的学习,并利用业余时间进行业务进修及其理论研究,并不断的完善自己的知识面,增加丰富的医学知识积淀,为更好的工作奠定基础。另外,还要不断地加强医用文件写作知识的学习,掌握相关写作技巧,能熟练的进行专业文件写作,尤其是医院常用文件和医学论文的撰写能力,这也是现代信息化时代专业技术人才发展的需要,应从技术人才逐渐走向专业技能型专家,并从工作型向研究型发展,从而更好的发展自己,发展科室,服务于医院,体现人生价值。

3. 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素质的培养策略

3.1、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加强自主学习、在岗学习,并搭建合理专业成长平台。医院应加强人才培养力度,强化人才培养体系建设,采用院本培训、专家帮带结对子、专题讲座等形式,培养实用性专业人才。同时强调职工自主学习、在岗学习,替身自身专业素养,有必要时可采用技能竞赛等形式,搭建竞赛平台,促进职工专业技术的提高及其业务能力的发展。

3.2、建立奖励制度,树模评优,激励专业发展。奖励制度是职工学习上进的有效措施与动力,更是形成良好学习氛围的有力保障,医院每年进行优秀职工、优秀党员、先进工作者等评优活动,并对获奖者进行必要的奖励,提高工作热情,带动所有职工都积极学习,强化业务能力,提升专业素质。

3.3、加强行医行为与作风整顿,树立服务意识,提升医德素质。

3.4、强化现代专业辅助技能培训(计算机应用能力、写作能力、专业英语能力、交际能力等),促进专业技能发展。

参考文献

[1]吕跃山等,医学检验本科实践能力评价体系的建立与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7年 第13期

[2]吕世静,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探索【J】医学教育2005 (03)

医学信息人才 篇4

随着现代技术的信息化及现代教与学理论发展, 在现代教学理论指导下、以网络和信息技术为依托的新型教学模式不断涌现。作为教学一线的教师, 采用那种 (或哪些) 教学模式或方法, 我认为都要因地 (内容) 制宜, 因材 (学生) 施教;因不同的教学内容和针对的不同专业的 (不同时代的) 学生采用适合的 (或不同的) 教学手段和方法 (模式) , 充分利用现代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有机的结合, 更好的为学生敞开一扇科学和知识的大门, 并注重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发源于加拿大, 兴起于美国的MOOC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迎合了信息时代中人们对于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并取得了巨大的发展。2012年被称为“MOOC元年”。与此同时, 以上海高校课程中心为代表的国内高校联盟, 开展了一场以改革教学模式为抓手, 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融合式教学实践。上海高校课程中心在实施融合式教学的四个学期里, 取得了不少成绩, 同时也存在着许多不足。如何优化融合式教学, 推动信息技术与高校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提高教学质量, 成为了高等教育研究者亟需解决的问题。基于以上现实背景, 借鉴与吸收MOOC教学的经验启示, 成为优化融合式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 实现个性化学习的重要途径。提出融合式教学的建议, 为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一些启示。

基于以上的理念, 我们采用优化融合多种教学方法, 集合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方法, 比如根据不同章节的不同教学内容, 有机融合适合的PBL式教学、WPBL式教学、CBL式教学或“游离教材”式教学、尝试教学等, 结合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 (MCAI) 、MOOC平台等形式培养医学本科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从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等各个方面对医学教育、教学进行全方位创新。

1 研究方法

1.1 教学对象

确定教学对象:2014级本科学生, 分成两组, 分别进行两种教学方式, 一种应用传统的教学;另一组采用多教法融合信息化、教学、模式教学。

确立主题:多教法融合信息化教学组由老师选出本课的主要问题, 一般是展示一个典型的病例, 然后提出问题, 学生们带着各自的学习任务以问题为主导通过网络信息化平台等多种形式查找资料或讨论, 寻找答案、记录再讨论, 形成一致意见, 每组选一名代表发言, 交流。例如课前提出:小儿咳嗽20天的诊断。这样一个问题, 提出后学生们在课后自行去查找材料, 关于咳嗽的症状, 体征, 治疗方法等。

1.2 方法

1.2.1 组织教学, 实施多教法融合信息化教学

医学科学研究速度已经快于医学教学, 完全依赖教材的教学只能完成教学任务的一部分。在现代医学教育的时代要求下, 要求我们深化内涵, 优化内容, 重点突出。要根据儿科学特点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和MOOC平台辅助教学:在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了解某个疾病的基本理论知识后, 针对教师的问题, 向学生展示多媒体课件, 并逐渐揭晓问题, 并有小组展开讨论, 鼓励学生继续提出问题, 期间教师也可进行适当的提问和引导。列如上述的问题, 小组讨论完成后, 老师可以将自己准备的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 尤其是展示典型的病例, 如各种肺炎的肺部CT图片及治疗后的肺部CT图片, 可以将肺部听诊的音频播放, 尤其是对于不典型体征肺炎的展示, 从而直观, 因为学生在查找的过程中, 对疾病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所以通过讨论与对照, 能够留下深刻的印象。近几年, 由于一些较为罕见的病例很难见到, 甚至有多年工作经历的人也难以见到, 多媒体教学对于保留罕见的病案病例意义重大。

鼓励成员积极地参与, 控制学习进程, 检查记录, 防止跑题, 确保达到学习目标就是教师的责任了。教师还要对检查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估, 把握学生理解的准确性。在上课的时候教师将分好的小组的代表来阐述自己的学习结果, 也可以是幻灯的形式, 各小组的成员均可以提问题, 老师在旁边起引导及纠正的作用。

1.2.2 优化考评方法, 完善评分标准

考核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学习, 全面客观反应学习情况。根据教改要求, 我们拟采用平时表现和期末测试相结合考核体系, 提高平时表现内涵及权重, 过程考核是成绩评定重点。平时表现占总成绩的40%, 期末测试 (60%) , 综合评定、公开公正。

1.2.3 多教法融合信息化教学效果评估

知识掌握:每章中精选适当的选择题。课堂授课后, 传统教学组进行卷面考试, 多教法融合信息化教学组在讨论后, 同样卷面考试。

通过实施多教法融合信息化教学,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拓广学生知识面。通过儿科的临床带教和实习, 增强学生感性认识, 使学生理性知识和感性认识相结合, 激发学生创新意识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为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作出贡献。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V 19.0软件分析数据及处理图片。数据采用 (±s) 。实验结果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组内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one-way ANO-VA) , P<0.05为具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期末成绩比较

“游离式”教学组测验成绩均高于传统教学组 (对照组)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两组数据来源的总体方差齐性, P=0.03 (P<0.05) 。

2.2 调查问卷

发放问卷112份, 回收111份, 有效率为99%, 问卷可信度为97%。调查结果显示, 传统教学组各条目的优良率为68.35%, 多教法融合信息化教学组优良率为94.78%, 多教法融合信息化教学组优良率显著高于传统教学组。

3 讨论

多教法融合信息化教学是根据教学不同章节的不同教学内容, 有机融合合适的PBL式教学、WPBL式教学、CBL式教学或“游离教材”式教学、尝试教学等, 结合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 (MCAI) 、MOOC平台等形式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构建科学的知识体系, 从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对医学教学进行的全方位教学的改革。

PBL教学是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 (problembased, learnin-PBL) 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发现问题, 通过自学和协作等方式来解决问题为的一种教学方法[1~3]。WPBL教学模式 (Web Problem-based learning, WPBL) 是网络环境下基于问题学习教学模式 (简称为WPBL) 则是在网络信息化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支持下PBL教学[4]。案例教学法 (casebased learning, CBL) 是列举典型临床案例, 使课本理论联系实际的一种教学方法[5,6]。尝试法教学特征是“先试后导、先练后讲”[7]。“游离教材”式教学模式 (Textbook-free Classroom, TFC) 是美国的一些大学教授们提出并实施的的课堂教学[8], 做到取舍教材, 适当外延。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要求我们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实践活动, 使学生获得知识, 发展思维, 培养能力。学生先尝试解决问题, 遇到问题反馈给老师, 老师以移动终端等媒介给出归纳的学习问题[9~11]。

优化多教法融合信息化教学, 在儿科相关章节中采用PBL教学、WPBL式教学法的基础上结合尝试法教学、“游离教材”式教学、CBL教学模式,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MCAI有利于扬长避短, 解决了传统教学模式中不利于发挥学生主观能动精神的缺点。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热情, 给予学生直观的视觉教学刺激, 增加学生学习兴趣, 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临床思维模式, 提高理论及临床实践能力, 为更好更快地适应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优化优化多教法融合信息化教学基础上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的教学过程, 培养学生主体学习、独立自主精神;提升教师的研究性学习指导能力;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营造良好的研究性学习外部环境;改革考试制度, 重视过程考核, 倡导多元化的评价方式[12]。

儿科学是医学教育的主要的教学科目, 由于目前中国二胎政策的放开, 儿童比例的增大, 带动临床患儿的进一步增加, 为此合理的利用医学资源, 更好的为社会服务, 我们应用有机融合适合的PBL式教学、WPBL式教学、CBL式教学或“游离教材”式教学、尝试教学等, 结合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 (MCAI) 、MOOC平台等形式的对临床儿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全方位教学的改革和探索, 明显提高儿科临床教学质量, 使医学学生能够有效地将专业知识转为临床知识, 能够迅速的成长为一名合格的临床医学创新型医师。

参考文献

[1]曹博, 程志, 曹德品, 等.PBL教学模式在医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7, (7) :1-2

[2]罗振国, 杜从林, 桂士良, 等.性医学教学中PBL教学法的初步应用[J].黑龙江医药科学, 2016, 39 (1) :31

[3]徐鹏, 张武, 许传斌, 等.案例式PBL教学模式在影像教学实践中的应用[J].黑龙江医药科学, 2016, 39 (2) :52

[4]王长山, 朱金玲, 张玉萍, 等.WPBL式教学在《医学细胞生物学》教学中研究与探索[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4, 14 (4) :2760-2762

[5]张梅霞.案例教学法在临床医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南方医学教育, 2008, (4) :23-24

[6]王桂梅, 王彩霞, 聂美楠, 等.CBL教学法在临床病理学教学中的实践和探索[J].黑龙江医药科学, 2016, 39 (2) :50

[7]郭丽.浅谈“尝试教学法”在Authorware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 2015, (26) :12

[8]Powell K.Science education:spare me the lecture[J].Nature, 2003, 425 (6955) :234-236

[9]李丽, 康晓明, 顾镜月, 等.浅析“游离教材”式教学在医学教学改革中的探索与应用[J].人才资源开发, 2015, (22) :201-202

[10]李丽, 康晓明, 王显鹤, 等.儿科教学中“游离教材“式教学模式的探讨[J].高等教育教学研究, 2014, (4) :19-24

[11]孟庆云, 聂磊, 康晓明, 等.尝试法与游离教材式教学在儿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体会[J].黑龙江医药科学, 2015, 38 (5) :18-19

医学信息人才 篇5

摘要:《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为我国医学教育改革及顺应国际医学教育发展趋势、提高水平、保证质量指明了方向。文章依据《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指标体系,结合井冈山大学医学教育的具体实际,从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修订培养方案,实施多元化教学模式,改革学生成绩评定体系等方面,探索了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些做法及体会。

关键词:临床医学;教育改革;本科医学教育标准

随着《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和《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的问世,医学教育标准全球化的趋势日益凸现[1,2]。为推动国际医学教育标准的本土化,3月,教育部和卫生部联合颁布了《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以下简称《标准》)[3],并依据《标准》和程序对医学教育机构进行审核与评估的过程。从此正式启动了我国的临床医学专业认证[4](以下简称认证),也标志我国医学教育已经启动了顺应国际医学教育发展趋势的改革建设过程,为不断提高我国医学教育质量奠定了基础[5]。我校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自评过程中,对照《标准》,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和发展环境,以实事求是的精神探讨五年制临床医学教育改革与实践,现汇报如下。

1认真学习《标准》,准确理解《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主要内涵

我们把《标准》作为教育教学改革建设最核心的指导文件之一。通过对全学部教师和临床专业学生进行《标准》培训和解读、召开教育教学改革研讨会、师生座谈会、学生座谈会及名师讲座等形式,组织师生认真学习《标准》,充分认识到《标准》的重要意义。《标准》进一步明确了社会的实际需求是主导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因素;明确了医学教育的主体地位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高度概括了医学教育目标、过程和结果标准的基本要求[4]。

2基于《标准》转变教育教学思想和观念

以《标准》中所提出的理念为基础,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结合我校实际,大力推行“以井冈山精神办学育人,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育教学理念;以《标准》中所提出的教育计划为基础,改革教育教学模式,优化课程体系,完善培养方案,推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以《标准》提出的学生成绩评定为基础,改革学生成绩评定体系,促进全面评价学生的知识、技能、行为、态度和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获取知识能力及人际交流能力;以《标准》中提出的教育评价为基础,改进学校内部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严格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且实施全过程监控,使《标准》的理念深入教育教学改革的各个环节。

3基于《标准》优化课程体系,修订完善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最为重要的载体。我们依据《标准》,结合我校临床医学专业办学定位与培养目标,并在深入调研和广泛征求专家、用人单位、本校师生、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修订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设置科学方法教育,思想道德修养课程,自然科学课程,生物医学课程,行为科学,人文科学以及医学伦理学课程,公共卫生课程,临床医学课程等课程群。每个课程群均设置了必修、限选和任选三类课程,三者总体比例约为7∶2∶1,课程总学时3328学时,总学分224学分,其中,包括早期接触临床需修满3学分、拓展教育需修满5学分。实施以岗位胜任能力为导向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即以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知识教育、以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执业能力培养、以职业精神为主线的人文素质养成。采取“1+1.5+1.5+1”四段式培养:四年理论与实践教学、一年实习的培养模式。即第1年以通识课程为主、辅以少量生物医学课程;之后1.5年以生物医学课程为主、辅以少量通识课程与临床医学课程;然后1.5年完全开展临床医学课程,最后1年进行实习。四个阶段相互联系,逐次递进,将生物医学知识培养和临床实践技能培养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此外,我们采用了第一、第二、第三课堂相结合的方式,在实践教学上做到课程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及社会实践相互渗透,融入“三早理念”。具体的实践形式包括军训、生产劳动、社会实践、课外科技活动、独立实验课程、早期接触临床、临床技能训练、课程见习、创新创业能力训练、挑战杯竞赛、临床技能竞赛、毕业实习等。

4基于《标准》改革教学模式,实现教学模式多元化

《标准》提出,“必须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中心和自主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改革,注重批判性思维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关注沟通与协作意识的养成”。我们依据《标准》,结合学校实际,积极改革教学模式,实施教学模式多元化。第一,医学部出台文件要求医学主干课程必须拿出总课时的10%进行“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方法改革。第二,独立设置PBL课程,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将基础医学课程的理论知识和临床实际问题有机结合,将素质教育融入实际案例教学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发展互动技能、交流及表达能力,鼓励学生从多角度考虑问题的意识。第三,实施早期接触临床教学环节,通过临床医学导论课程、名医系列讲座及寒暑假组织低年级学生参观附属医院、导诊和急诊科见习,让学生早期认知职业、早期接触临床。第四,在教学与考核过程中采用了标准化病人,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协作与沟通交流意识。第五,开展床旁教学和门诊医疗教学,把素质教育与临床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强调教学查房和门诊医疗所关注的是病人而不是疾病本身,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临床思维形成。第六,利用临床技能中心的模拟病人开展情景式教学,学生能够在免于尴尬和负面批评的情况下得到交流和临床技能训练。通过实施多元化教学模式,使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在反复的临床实践中转化为独立处理病人和防治疾病的能力,有效培养了学生岗位胜任力,促进了学生医学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5基于《标准》改革学生成绩评定体系,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参照《标准》,结合我校实际,我们积极探索学生成绩评定体系,建立了包括课程考核、实践教学环节考核(包括实验、实训及临床实践教学考核)以及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及毕业三阶段综合考核等学生学业全过程评定体系,规定了课程考核类型及成绩评定方法。第一,课程、实践教学环节考核,采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注重过程考核与综合能力考核有机结合。过程考核成绩部分(平时成绩)由任课教师按照课堂考勤、课堂提问、平时作业、测验与中期考试、专题讨论、实验报告、实习(含见习)课程作业等方面的情况进行综合评定,并由以往占课程总分数的20%增至40%;如终结性评定成绩(即期末考试成绩)低于50分,该门课程必须进行补考。第二,终结性评价(课程考试)命题要求减少记忆题,增加情景题、应用分析题型,后者分值不低于卷面分值的50%。第三,切实做好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及毕业等三阶段综合性考试,临床能力考核实施OSCE考试。此外,我们还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网上自适应考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任何考核结束后,要求对所有考卷和考题进行分析,了解考题弱点问题、教学过程弱点问题和学生学习过程弱点问题,并将结果及时反馈给教师及学生,帮助教师改进教学,同时也指导学生学习。通过上述改革措施,充分发挥考核在教学中的引导、评价、反馈和激励作用,有效调动教、学双方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自觉学习,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6基于《标准》构建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标准》提出,“要具有健全并有效实施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以确保课程计划的.实施及各个教学环节的正常运行”。我们依据《标准》,结合学校当前实际,积极探索,构建了内部质量保证与外部质量监控相统一的质量保障体系。尤其是在内部质量保证方面,我们从“学校、学院(部)、教研室”三个层次,从“教师、学生、管理人员”三个主体对“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教学管理”三个环节开展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学生学习质量评价、教学管理工作评价等,构建了“三层次、三主体、三环节”内部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实现了“目标-实施-检查-反馈-改进”的持续循环过程,促进学校质量保证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学校-学院(部)-教研室”三层次。第一层次是学校层次,包括校长、分管副校长、校教务委员会和教学质量管理办公室,负责研究解决学校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协调各相关部门质量保障工作,组织实施评教、评学、评管工作并监督各项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的运行;第二层次是学院(部),负责所属专业培养计划的制订和修订,协调教学环节的组织,检查课程实施的效果,推进教学基础建设,确保教学文档的齐全,监控各专业和教师个人的教学质量,指导和协调实践性教学活动等;第三层次是教研室,负责课程实施和教学环节质量控制,包括课程建设、教材选用、讲义编写、教师培训与教学能力提升、教研活动、经验交流、学生学习指导等。“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教学管理”三个关键环节。学生学习质量居于核心地位,教师教学质量是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基础,教学管理则是教与学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学校制定了《井冈山大学教学管理规范》、《学生学习质量自主评价办法》、《医学类学生实习考核管理办法》、《教师教学质量年度考核》、《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等系列的规章制度,健全教学信息反馈,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全过程的监控,使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保障。依据《标准》,学校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进一步实施系列教学改革,探索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如何优化课程体系、推进PBL等教学模式多元化应用、改革学生成绩评定体系和构建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稳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然而,全方位的医学教育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必须结合实际,实事求是,以推进《标准》的实施为契机,结合健康中国建设要求,不断改革培养模式,完善培养体系,提高培养质量,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医学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参考文献:

[1]梅人朗,陈钢,杨益,等.医学教育全球标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四川大学医学教育研究与发展中心,全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教育部,卫生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教高9号)[Z].2008-11.

[4]线福华,庞文云,贾建国,等.以《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为基础推动医学教育教学改革新进程[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6):4-6.

医学信息人才 篇6

用转化医学理念加强医学本科生教育,培养转化医学人才梯队

目前,国内外院校及转化医学研究中心比较重视用转化医学理念进行研究生及博士生的转化医学教育,然而,国内有学者提出,在医学本科生阶段开展转化医学教育势在必行,它对培养转化医学人才梯队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因此,地方高等医学院校应重视用转化医学理念,加强医学本科生教育。

应重视教学改革,加强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转化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改革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革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转化能力的质量保障。由于转化医学是多学科、多层次、微观与宏观、静态与动态、结构与功能、生理与病理、预防与治疗、人文与科学的交叉融合,因此,为了增进学生对不同学科领域的了解,培养学生对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高校应用转化医学理念积极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增加利于学生转化能力培养的科目,优化选修课的内容,通过设置多学科整合的综合性实验改进实验课程模式,以期构建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与医学知识相结合,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相结合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新型课程体系。

应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加强学生转化医学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科学研究是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的重要支撑。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是提高学生科研能力的有效途径。本科生导师大多从事科研工作,对本专业的一些前沿性研究有一定的认知。他们在对学生进行转化医学教育过程中,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打开科研、学术之门的钥匙,而且可在潜移默化过程中使学生树立转化医学的科研理念,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并可为日后科研工作奠定基础。

应注重开展医学实践活动,加强学生理论和实践结合能力的培养:班级是学校教育和教学的基本单位,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新时期的高校班主任和辅导员,要确立“以人为本”、“育人为本”,树立“转化医学”的工作理念,真心实意地为广大学生服务。应积极组织开展各种医学实践活动,如开展“多发病常见病病历讨论”、“到社区短期见习”“预防保健宣传”等活动,从而在实践中使学生理论和实践结合能力得到提高。

用转化医学理念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进转化医学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要靠高素质具有转化能力的教师队伍,教师队伍建设直接影响转化医学人才培养的实施情况。由于目前国内大多数临床工作者很少接受过正规的基础科研训练,因此,从事转化医学的研究者大多来源于缺少有丰富临床医学背景的不同领域的基础教研人员。那么,如何提高基础教研人员和临床工作人员的转化能力,更深入、更有效地开展转化医学教学和科研工作。笔者认为,学校应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以更好地推进转化医学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地方医学院校可通过整合多学科知识,加强各学科教师紧密交流和联系,使他们相互完善和发展。基础教学科研工作者要在课程整合过程中,重新构建适合医学人才培养的转化医学知识,基础研究人员要主动和临床医生通过联合查房进行定期交流,共同研究和统一教学;临床教学医院可一方面通过选择一些优势和特色学科,对这相关临床工作人员进行基础科研训练,从而提高他们基础研究的意识、水平和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建立“临床数据和样本资源库”与基础研究人员实行资源共享。

地方医学院校要与临床教学医院加强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例如通过联合举办“博士论坛”、“专家讲坛”“学术会议”等学术沙龙形式,为不同专业相同研究方向的教师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使他们能不断熟悉对方的语言,了解不同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以便更深入、更有效地开展转化医学教学科研工作;通过联合申报转化医学研究的项目,可为有经验的临床医生与优秀的基础科研人员创造学术交流的机会,可使临床医生将临床中急需决的问题反馈给基础研究者,从而使基础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临床应用。

建立地方医学院校转化医学人才培养中心,推动转化医学的深入发展

如何整合我校基础、临床及管理专业师资队伍,更好地展开人才培养模式的进一步研究,笔者认为,应把经过转化医学培训的精通人文、基础、临床的这部分教师集中起来迅速组建转化医学人才培养中心。转化医学人才培养中心,要建立医教研一体化的运行体制和模式,强化和推动基础与临床相结合。通过由转化医学人才培养中心全面负责培养教师队伍、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组织和编写“以器官和疾病为中心”的教材、教案和制定教学计划,逐步建立起以“医院”和“病人”为中心的教学新模式。然后,转化医学人才培养中心也要不断总结及积累经验,积极组织进行多课题、多学科、多途径、多层次的教学试点与实践,以此推动转化医学的深入发展。

转化医学倡导的基础临床相结合不仅是国际医学教育改革的方向,也是实施医学教育改革的平台和途径;医学教育改革,不但会为转化医学提供全新的医学人才,而且也可以促进和保证转化医学的发展。因此,只有及早规划,制定明确的发展目标和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才能使医学教育改革更加深入,培养的医学生更加符合社会的需求。

参考文献:

医学人才张仲景 篇7

一是谦虚好学。张仲景为人谦虚谨慎, 提倡终身学习。他曾仔细研读过《素问》等古代医书, 并背熟数千条汤头歌。《素问》说:“夫热病者, 皆伤寒之类也。”张仲景根据自己的实践, 认为一切因为外感而引起的疾病, 都可以叫做“伤者”。张仲景除了“勤求古训”, 还“博采众方”, 广泛搜集古今治病的有效方药, 甚至民间验方也尽力搜集, 并一一加以研究。经过几十年的努力, 张仲景终于写出了《伤寒杂病论》。这部著作在公元二○五年左右写成而“大行于世”。

二是注重实践。张仲景注重实践, 并总结出了“辨证施治”的治疗方法, 就是根据各种不同的症候, 对病人生理特点以及时令节气、地区环境、生活习俗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折, 研究其致病的原因, 然后确定恰当的治疗方法。有一次, 两个病人同时来找张仲景看病, 都说头痛、发烧、咳嗽、鼻塞。经过询问, 原来两人都淋了一场大雨。张仲景给他们切了脉, 确诊为感冒, 并给他们各开了剂量相同的麻黄汤, 发汗解热。第二天, 一个病人的家属早早就跑来找张仲景, 说病人服了药以后, 出了一身大汗, 但头痛得比昨天更厉害了。张仲景听后很纳闷儿, 以为自己诊断出了差错, 赶紧跑到另一个病人家里去探望。病人说服了药后出了一身汗, 病好了一大半。张仲景更觉得奇怪, 为什么同样的病, 服相同的药, 疗效却不一样呢?他仔细回忆昨天诊治时的情景, 猛然想起在给第一个病人切脉时, 病人手腕上有汗, 脉也较弱, 而第二个病人手腕上却无汗, 他在诊断时忽略了这些差异。病人本来就有汗, 再服下发汗的药, 不就更加虚弱了吗?这样不但治不好病, 反而会使病情加重, 于是他立即改变治疗方法。

医学信息人才 篇8

20世纪70年代,生物医学工程学开始在我国兴起,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也逐步受到重视,许多高等院校纷纷开设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根据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特点,目前我国开设该专业的高等院校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综合性大学,一类是医学院校。其中,医学院校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主要依托医学背景,为医院和临床解决实际问题,但工程技术基础相对薄弱,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受到限制。康晓宇和娄坤[1]对医学院校开设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优势和不足展开了讨论与分析,提出了医学院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建设中需要注意的方面,比如师资队伍、学生思想、实验室建设、社会认同等问题。

此外,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信息时代,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模式培养的大学生动手能力弱、适应能力差、竞争能力不强,不能满足市场经济下用人单位的需要,人才供求出现较大错位和结构性矛盾。因此,高等教育需要改革传统的教育模式,全面转向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与建设。高卫平[2]对不同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进行调研发现,社会对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比较大。作为多学科交叉的生物医学工程学,在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更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市场需求和工程教育的特点,本论文针对医学院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主要从优化课程设置和创新实践体系两个方面进行探索与创新,为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提供一种思路。

1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包括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方法、培养过程及管理体系等多种因素的综合系统。因此,可以通过改变其中某一个或某几个因素构建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下面我们将以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体系为研究对象,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1.1 依托医学院校背景,优化课程设置

根据现代社会对复合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结合医学背景,从专业教育中的专业知识层次、教学知识点和实验技能点入手,优化医学院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使专业培养充分体现学校的办学宗旨,更加适应社会的需求。陈超敏等[3]曾经根据军医院校的特点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课程进行了相应设置与改革,但并不完全适合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因此,结合我校的办学特点和思路,以及近几年的办学经验,我们将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目前的课程设置基础上进行改革与探索,突出中医药院校及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办学特色。

由于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涉及的学科多,涵盖的知识面广,因而在综合性大学设置有不同的研究方向与领域,包括医疗仪器、生物医学传感器、医学信息学、医学图像处理等等。但是,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本科教育中不可能将所有的研究方向都作为课程的主要内容,而需要根据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有不同的侧重。根据目前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情况,我们打算在医疗电子方向的基础上增设医疗影像方向,这样既能体现我校的办学特色又能满足不同领域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因此,在该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也需有所不同。医疗电子方向的课程中主要包括医学仪器原理、现代医学仪器、现代传感技术等课程,而医疗影像方向的课程设置中则应加强影像相关的课程,包括医学影像诊断、影像技术学、影像设备学等。

1.2 探索与构建适于现代高等工程教育的实践体系

实践教学是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4]。因此,在现在传统实验教学的基础上,本论文将从实践形式和环境等角度探索一套医学院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创新实践体系。根据学生基础的不同,我们针对不同的年级设计了如下的实践教学模式:

(1)建立兴趣小组,培养低年级学生动手能力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同时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我们对大学二年级的学生在课堂之外成立兴趣小组,开展电子电路的初步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鼓励大学二、三年级的学生参加各类大学生竞赛,以及参与专业教师的科研课题之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精神和团队意识。

(2)结合专业特点,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

目前,本专业的实践环节主要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医院见习实习、公司参观等。这些实践不仅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还对专业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专业未来的市场有了初步了解。但是,目前的实习单位还比较单一,电子制作的作品还比较简单,没有与医疗器械很好地结合起来,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因此,我们将尝试包括工科院校、医科院校、医院以及企业等联合培养的方式,在企业、医院、校内等处设立教学实践基地,聘请工作一线人员作为教学实践导师参与人才培养过程;组织学生参与国内交流与暑期实习等。

(3)选择创新科研项目,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大学生竞赛,以及参与专业教师的科研课题之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精神和团队意识。本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学生曾经多次参加江西省电子电脑大赛,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但是,目前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的还很少。因此,下一步我们的重点是让更多的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希望达到既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又促进教师科研发展的双重目的。

(4)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培养学生创业能力

鼓励学生组织、策划、参与各类科技活动,优化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及组织协调能力。比如组织学生参加专业相关的国际、国内会议,了解本专业的发展动态;举办一些电子作品展,向本校其他专业的同学介绍我们的专业和特点。

2 结束语

本文利用医学院校的优势,结合当今医疗卫生事业现代化建设的需求,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进一步完善,并提出了一种新的实践教学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不仅能充分体现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办学特色,达到"医为工用,工为医服务"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还可以推动生物医学工程学在人类健康、医疗仪器研究领域的迅速发展;同时,该模式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为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了有效途径,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康晓宇,娄坤.医学院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若干问题的思考[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7,9(01):126-127.

[2]高卫平.民办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刍议[J].广东培正学院学报,2005,(04):21-25.

[3]陈超敏,周凌宏,龚剑等.新时期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5,(01):22-24.

高等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篇9

一、国内医学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分析

1.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现在国内多数医学院校的人才培养多注重传统道德, 不太重职业态度和价值;重知识、技能教育, 不太重人文素质教育;重临床通科医师培养, 不太重学校教育要为毕业后医学教育或继续医学教育做准备等不足。

2.人才培养规格要求不符合时代要求

在人才培养规格上, 对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要求面过窄, 存在重医学专业, 轻人文学科;重医疗能力, 轻预防保健能力;重技术、技能培训, 轻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

3.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存在缺陷

在教学模式上, 虽然已经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思想和“基础、临床、实习”三段式教学阶段的教学模式。但是, 理论和实践还不能很好的相融合, 基础不能很好的运用于临床。单纯传授知识, 导致学生知识面窄, 基础不厚, 素质不高。

在课程体系设置上由传统单一的课程体系向多样化模块课程体系转变。但是, 课程的综合性不高。人文社科课程比例虽相对略有增长, 但是比例较低。

4.教学方式落后

在人才培养方法上, 教学方法落后, 缺乏培养学生创造力、自学能力和个性发展的措施。教学手段跟不上信息时代技术, 先进的教学法没有被很好的推广应用。各种原因造成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 动手能力低, 达不到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要求。

5.人才评价方式简单

人才评价方法落后, 重分数轻能力。以考知识记忆、认知能力为主, 缺乏对实践能力考核的现代方法。

二、高等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策略

1.更新教育观念,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更新教育观念是开展教育改革的先导, 而教育改革的关键在于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更新教育观念的重点之一是增强人才培养质量观念, 二是树立全面素质培养观念。

医学人才培养目标, 一方面, 要突出“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的重要性, 将培养目标确定为“态度 (或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或素质) 、知识、技能”三位一体;一方面, 要突出高等教育基础性, 重视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和发展潜力, 注重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

2.优化课程结构、整合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中体现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优化。知识方面的优化包括公共基础、医学基础、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人文社科等知识。能力方面的优化包括实验技能、临床技能、预防保健技能、创新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等。素质方面的优化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通过必修课、选修课、人文讲座、课外活动小组、校园文化等方式来实现。

(1) 合理的课程结构体系是改革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 建立与经济体制和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课程结构体系, 已得到许多国家重视, 并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 我国在各方面也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如设计和开设多学科有机组合的综合课程;早期接触医疗卫生实际;精简必修课, 减少讲课学时和课程间的重复, 确立核心课程或主干课程, 以模块化课程体系为基础, 在各课程群中确定核心主干课程, 突出主干课程的理论和技能培养;开设人文社会科学课程, 培养医学生的文化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

(2) 教学内容直接反映教育的目的和培养的目标, 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因此, 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要根据时代要求合理整合教学内容, 培养出高素质、高质量的医学人才, 服务社会, 满足社会需求。

第一, 将新兴学科、边缘学科, 交叉学科及时地引入教学, 增加医学、急救医学、社区医学、卫生管理学等综合化、社会化学科的内容。

第二, 确立以基本知识、理论、技能为重点的教学内容, 同时积极吸收医学科技的新成果。

第三, 开设综合实验课程。为克服传统医学实验普遍存在低水平验证性、重复性过多的弊端, 将传统的以学科为单位设立的教学实验室重组为根据教学功能建立的综合实验室, 开设形态学综合实验课、机能学综合实验课和预防医学综合实验课等综合实验课程, 并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

第四, 整合基础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活动。通过加强基础与临床的联系, 在职业能力训练为医学生提供更多接触临床、基础与临床融通的机会, 才能确保基础教学与临床教学有效衔接, 为真正培养医学精英人才而共同发展。

3.改变教学方法, 更新教学手段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积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针对不同生源的基础特点、专业特点, 积极探索分层次教学、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讨论教学等多样化教学方法, 突破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方式, 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 引导学生学习,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并重”的教学结构, 不仅能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还能体现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使“教”与“学”两方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都得到有效的发挥。

4.建立和完善人才质量保障体系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体系涉及师资队伍、实践实训基地、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等诸多方面, 这是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条件。

(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根据高等人才培养的需要, 将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定位为两种类型:一是“双师型”或准“双师型”;二是一专多能型。这种师资队伍格局既是高等教育所必需的, 也是符合高等教育规律的。

(2) 实践实训基地建设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前提条件, 也是产学研结合、校企结合的重要载体。实践实训基地, 要合理规划与布局, 立足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同时, 要强化实训, 完善技能考核。

(3) 教学评价制度对高等教育的质量、效益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按考试评价分类, 我国医学院校现行的考试主要属于“总结性评价”范畴, 目前还难以找到一种测量方法全面评价学生知识、技能和个性品德的所有方面。在全面实施“教考分离”的原则下, 可以采用比较切实可行的“学科考试”与“综合考试”相结合的方式。

5.完善终身教育和与之配套的制度化建设在这个知识飞速发展的时代, 终身学习显的尤为重要。我们要大力倡导时时学习, 医学是一个知识性密集的领域, 我们更应该时时更新所学知识, 以适应现实需求。

在学校的医学教育培养有完善的考核体系, 在毕业后的职业工作中也要有完善的考核体系, 来鼓励从业人员继续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技能。

三、总结

建立21世纪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已被国家教委列入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如何根据我国的实际, 建立起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 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因此, 建设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反应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的医学人才必须能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方向, 不忘祖, 不忘本, 不为形形色色“实惠”价值观所左右。加大人文教育, 提高医学人才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

2.在专业目标上, 应有针对性。除了在应用型、应用—研究型与研究型 (即指专科、本科研究生) 的分类外, 还要讲究实际。

3.充分发展各方面教育的力量, 特别是在社会实践上下大功夫,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4.在优化教学内容及方法上, 不要只把眼睛盯着一门门课程上, 还应从课程体系改革上使之有机化, 提高综合度, 让学生摆脱重负荷被动状态而能主动、自主地学会与会学, 从引导及考评上形成对其巨大的推动力。

摘要: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已被国家教委列入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而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整个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关键。本文旨在对国内高等医学教育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分析后, 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手段和方法、人才质量保障体系以及终身教育体系等方面探讨了新时期高等医学人才的培养模式。

关键词: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平山敦等.英国的本科生医学教育改革和莱斯特大学课程.国外医学医学教育分册, 2001.

[2]杨杏芳.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嬗变的历史轨迹[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2, 107, (3) .

[3]朱慧全, 赵光, 曹德品等.关于开设医学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1, (2) .

[4]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中国高等医药教育课程指南[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7.

医学信息人才 篇10

1 实验准备中实验技术人员应具有的自身素质

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实验学科, 微生物学实验准备工作十分繁琐, 是实验技术与专业理论的有机结合, 是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结合, 因此要求实验技术人员应该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

职业道德。 微生物学的实验准备有两大特点:一是工作量大, 有时为了准备一次实验, 往往要花费近10 倍于实验课的时间;二是经常与致病菌打交道, 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 必须树立刻苦严谨的工作精神, 不怕吃苦, 不厌其烦, 精益求精, 确保实验准备的完善性和实验的安全性。实验技术人员必须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实验教学前的准备工作, 爱岗敬业, 具有较强的奉献精神, 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工作积极性, 一丝不苟地按教学目标的要求, 尽职尽责地做好实验教学前的每一项准备工作, 切实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专业技能。 由于实验准备工作专业性、科学性、技术性很强, 实验技术人员除掌握全面的理论知识外, 还应具备娴熟的操作技能。包括接种环握持方法、培养皿和棉塞的正确放置、细菌的接种及划线分离、油镜使用及革兰染色等基本技能, 还应掌握多种相关仪器设备的使用和维护。娴熟的操作技能是保证实验准备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 实验技术人员只有做到正确使用、熟练操作、规范操作、才能得到准确的结果。

学习能力。 随着新世纪医学微生物学的迅速发展, 实验技术方法和实验仪器设备更新的频率大大增快, 这就要求实验技术人员应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 能积极主动地完善自己的操作技能, 掌握新的仪器设备的使用和维护, 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

2 制定科学的实验准备计划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有其独特的个性与特点, 实验教学的内容是活生生的病原微生物, 有一定的危险性, 因此要准确把握最佳时期进行实验, 才能提高实验的成功率。实验技术人员必须有严谨的工作精神、安全的工作意识, 根据实验设计方案的内容认真备课, 综合汇总, 制订出客观、科学、切实可行、周密细致的实验准备计划, 这样才能圆满完成实验准备任务, 顺利上好实验课。计划内容包括:①根据学生做实验的时间确定实验准备时间, 如一般在实验的前一周开始准备实验, 准备哪项内容, 事先要计划周到;②哪些是需要高压消毒的实验材料, 哪些是不需要高压消毒的实验材料, 分别列出;③所有培养基的制备方法和时间;④菌种培养的时间;⑤实验仪器设备的使用;⑥实验试剂、药品的配备等, 并列出详细的实验准备流程表。这样做才能对实验准备内容有较准确的预见, 才会得心应手, 提高实验准备的效率及成功率, 同时还可减少学生实验中出现的漏洞。

3 认真严谨地进行实验预做

预实验是微生物学实验准备中的重要环节, 对实验的准确性有着重要的意义。由于医学微生物学实验受许多因素的制约, 在实验过程中哪怕极小的失误都会造成实验的失败, 影响实验的顺利进行及学生实验结果的观察。如细菌、病毒在长期保存和反复传代过程中, 会出现变异或被污染的可能;使用不同批次的试剂做出来的实验结果也可能有差异。因此不做预实验, 就很难保证正式的实验课上出现我们预期的结果。预实验的目的就是摸索实验条件, 找出存在的问题及注意事项。把预实验中使用的仪器、药品等材料以及结果记录清楚, 哪怕是一盒火柴、一张擦镜纸也要记录下来, 以免在实验准备时遗忘。根据预实验中使用到的仪器、药品等, 计算出学生实验时需用的数量, 进行清理检查, 发现缺漏及时调配、补充, 以免实验课时因准备不充分, 引起实验室秩序混乱。

4 实验技术人员与带教教师应多沟通, 及时听取学生反馈意见

在高校教学第一线, 是以教师为主导, 实验技术人员则是配合教师做好技术性、辅助性工作, 两者必须相互配合、密切合作。实验准备前实验技术人员应向带教老师确定具体的实验准备项目和实验流程。条件允许的话, 实验技术人员最好能参与带教老师的集体备课, 并将实验准备和预实验结束后相关情况和注意事项等向带教老师交代清楚。实验准备只是实验的前期过程, 实验的效果与实验带教教师的教学相关。因此, 带教教师也应积极主动地与实验技术人员沟通, 虚心学习实验准备和预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得与失, 并将这些经验传授给学生,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弥补学生实验经验的不足。每次实验课, 实验技术人员应尽可能去实验室了解查看学生的实验情况, 以检查自己实验准备工作的好坏,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对老师及学生反馈的建议和意见, 认真对待, 提高微生物学实验准备的质量。

5 积极进行实验方法的改革, 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实验技术人员在做好实验准备工作的同时, 还要注意进行实验准备方法和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 以便完善实验准备工作, 能够在实验教学时做到心中有数, 并能解释和处理实验教学中出现的各类问题, 使得实验教学效果不断提高。如在霉菌形态结构观察时, 观察青霉和曲霉要求学生挑菌, 连培养基也要挑取, 这样才能看到霉菌的整体形态, 如果培养基太厚, 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时会因透光不好而影响观察, 如果培养基太薄, 则培养基容易破碎学生不方便挑取, 而且学生对取用的器具如果不及时处理的话, 容易造成实验室污染。改用制作培养基在玻片上固定的一玻璃小环内, 把孢子抖撒培养基上进行培养, 学生观察时直接把玻片放到显微镜下进行观察, 由于玻片基本不影响透光率, 平板较薄, 透光性较好, 也比较平整, 观察起来效果很好, 而且实验准备也比玻璃纸透析培养要简单易行。

6 加强医学微生物实验室管理, 使其高效、安全运转

微生物实验室工作是一项技术性、专业性都很强的工作, 事多繁杂, 工作量很大, 必须加强微生物实验室的科学管理。

微生物实验与化学实验最大的区别是要使用有生命的微生物菌种, 因此要根据微生物实验的不同需要, 做好菌种保藏工作。同时由于有些微生物菌种是致病菌, 所以还要特别注意做好微生物的安全工作, 用过的菌种要及时处理好, 带活菌的器具要及时进行灭菌处理, 确保实验生物安全。

微生物实验所用的实验仪器品种繁多。仪器的保管要做到: 取用方便、安全防损、干燥清洁、整齐美观。要做好仪器维护工作, 在操作稍复杂的仪器设备附近放置相应的仪器操作规程和注意事项, 将一些典型的危及设备安全的违规操作在实验室醒目位置予以警示。特别要做好生物显微镜的保养工作, 平时存放显微镜的柜子要放置干燥剂并注意周围环境, 做好防霉防潮工作。

7 改革实验准备模式, 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

长期以来, 我校医学微生物学的实验课主要采用“遵循式”教学方法, 其基本特点为教师分配实验材料、简介操作步骤和要点、示范操作方法, 然后由学生单独或分组进行操作。这种教学方法虽然有利于实验课的顺利进行、提高学生实验操作的成功率、缩短实验课的时间以及使学生初步了解或掌握实验操作的基本原理与技能, 但由于学生是被动遵循地完成实验操作, 因此往往对实验原理、注意事项等缺乏进一步的思考与理解, 也不会更多地关心他人以及自己承担的实验设计和操作技巧等问题。

为了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 在医学微生物实验准备过程中, 初步探索到了一种新的实验准备模式:即建立开放性实验预备室, 让学生参与实验准备、实验预作及预讲。通过实验让学生做到知识的融会贯通, 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 真正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综合素质。目前这种模式已被国内外诸多高校采用且收效明显, 如德国汉堡大学, 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后到开放性实验室进行实验, 并有专业人员进行指导, 使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很快;美国路易斯安那大学, 实验室从9:00am-10:00pm对学生免费开放, 学生独立完成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题;国内的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也开设了开放性的实验教学。

建立开放性实验预备室。 实验中心开放实验预备室, 实行开放性实验室的管理制度, 配备实验技术人员和专业教师进行管理和指导, 全天候对学生开放。学生只要有空余时间, 可随时进实验室参与实验准备, 进行实验操作。

学生准备实验。 每次实验课前一周, 根据实验内容的需要, 采取自愿的原则, 分组安排数名学生进预备室, 在实验技术人员指导下配制实验所需的培养基, 制作示教玻片, 调配好实验所需仪器和设备。鼓励学生在实验准备过程中科学性、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学生进行实验预做。 每次实验前一周, 每个实验室安排数名学生在带教老师指导下预做实验。实验是否成功, 结果是否可靠, 关键在预做。如果预做实验失败, 就要分析和找出失败的原因, 及时加以纠正。因此在实验预做过程中, 学生能够学到许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和技术, 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4 学生进行实验预讲

学生预做实验后, 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备好课, 写好讲稿, 组织部分学生听预讲。先由学生讲授和组织实验课, 鼓励学生向预讲者提问, 带教老师最后做补充。大学生心智都已经比较成熟, 普遍有锻炼胆量口才, 提高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的需求, 实验预讲有利于锻炼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提高综合素质, 并且能让学生在正式实验课前提前熟悉实验内容。

8 改变考试模式, 增加对学生能力的考核评估

传统的单一笔试模式不能很好地反映学生的能力, 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为了更准确、公平、客观地评定学生的成绩, 我们对考试模式进行了一些改革, 降低了笔试成绩比例, 增加了学生能力的评估比例, 增加了实验课成绩。实验课考试内容包括实验标本即病原微生物染色标本的辨认和实验技能操作。病原微生物染色标本的辨认由学生自己在显微镜下选取并正确指认细菌形态以及细菌名称。实验操作技能单独考试, 如革兰染色以及无菌操作。根据学生的实验结果以及实验过程中操作的规范程度打分。此实验考核制度的实施, 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调动了学生上实验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还有助于学生从思想上改变重理论、轻实验, 实验不认真的状况, 加强了学生实际动手、分析问题等能力的培养, 提高了教学质量。

21世纪社会需要的医学人才不仅要具有深厚的医学基础知识, 还必须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这就对当前高等医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促进高等医学教育的改革。医学微生物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医学基础学科, 也是医科学生的必修主干课程之一, 在整个医学教育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在近些年对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进行了很多改革和创新尝试, 摸索出了一定的规律和经验, 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效率, 并为培养出创新型医学人才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吴玉秀, 董小青, 王玉祥, 等.做好微生物学实验准备工作的几点体会[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6, 8 (6) :626-627.

[2]夏帆, 余知和.改革微生物学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微生物学通报, 2007, 34 (5) :1024-1026.

[3]黄衍强, 覃艳春, 秦静英, 等.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改革初探[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7, 24 (9) :137-138.

上一篇:公安信访下一篇:密植通透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