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本质

2024-07-07

建筑本质(精选七篇)

建筑本质 篇1

1 园林建筑的主要类型

所谓园林建筑, 是指在园林和城市绿化地段内建造代人们游憩或观赏用的建筑物, 它与园林环境及自然景致充分的结合, 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地形及环境的有利条件, 环境是建筑创作的基本出发点, 按环境构图要求权衡确定建筑在环境中的比重及分量。

在现代园林景观中, 园林建筑主要有五种主要类型, 分别是亭、廊、台、桥、架。“亭”是园林景观中应用最多、最广、最具特色的“敞开式”建筑, 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强园林景观的观赏性, 同时也为了人们驻足休息之用。“亭”作为园林景观的观赏性和休憩性建筑, 通过都只有屋盖而没有墙体, 体现为四面通透、亭亭玉立, 其结构既可以选择木和竹也可以选择钢木和钢混, 特别是其造型不拘一格, 既可以是方型和圆型, 也可以是六角形和八角形, 甚至可以是异形和组合形。“廊”一般都是园林景观中四面空透的狭长通道, 具有观赏、档雨、休憩等作用, 根据环境、地势、范围等不同可长可短、可宽可窄、可直可弯, 因而“廊”可分工直、曲、回、桥、失落等多种类型, 即可两边通透又可半边通透, 其建筑选材与“亭”基本相同。“台”是一种“露天式”的园林建筑, 可以建在园林不同区域、不同环境、不同位置的地方, 但较多的是建在山顶或者水边, 其表面平整, 建筑简单, 台面既可以有其他建筑也可以只有平台, 主要是供人们休闲娱乐和观望远眺。“桥”主要是为了连接河道两边, 既起到连接作用, 也起到景观作用。“架”与“廊”作用类似, 主要是为藤蔓植物生长创造条件并共同形成园林景观, 其建筑形式可分为单柱单边悬挑、单柱双边悬挑以及双柱花架等, 建筑结构和选材与“亭”和“廊”类似。

2 园林景观与建筑的本质联系

园林建筑作园林景观的“四大要素”之一, 是园林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园林建筑与园林内的山、水、树木、植物等深度融合, 能够达到情景交融、互相衬托的目的, 构成一幅优美画卷。中国园林建筑的基本思想是“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 因而也赋予了园林建筑在园林景观中的重要作用, 因而园林景观与建筑密不可分。

一方面, 园林建筑具有“行、观、居、游”的实用性;另一方面, 园林建筑具有“点景、隔景”的功能, 成为园林景观中不可匮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能够使园林稳步换景、风格迥异, 同时还能够使园林景观更加和谐自然、错落有致、以小见大。建筑是园林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造景”的功能更为显著, 因而园林建筑本身也就是一道独特的“风景”;建筑还能够为人们提供休憩、娱乐、远望的场所和空间。因此, 园林建筑是园林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与园林环境、自然景观的完美结合。

3 园林建筑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

3.1 把握基本原则

园林建筑是园林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既具有自身特点, 又要与园林景观、园林环境相适应、相协调、相一致, 因此必须要把握好基本原则, 才能不断提升园林建筑的品味。要突出把握好实用性的原则, 根据不同的景观建立不同的园林建筑, 使园林建筑能够符合园林景观的需要, 否则园林建筑就失去了其实用性的要求。要突出把握好观赏性的原则, 对于园林建筑的设计必须体现“第二自然”的要求, 使园林建筑与园林环境、园林设施进行完善结合, 使整个园林景观更加和谐、更具艺术性和观赏性。要突出把握好经济性的原则, 就是要体现实用性、观赏性的基础上, 要充分考虑园林建筑建造和养护成本, 用最少的投入体现最大的效益。

3.2 体现以人为本

园林建筑的最主要目的就是“观赏性”和“实用性”, 都是为人服务。因此园林建筑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着眼于满足人们的使用和观赏需求, 使园林建筑成为园林景观中的要素组成。坚持以人为本, 就要着眼于人们日益增长的园林景观需求, 建造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园林建筑, 增强园林建筑的可视性。坚持以人为本, 就要着力提高园林建筑的“服务”功能, 加强对园林景观中座椅、亭台、廊架的数量、品味和层次, 既要满足人们休憩、娱乐之用, 又要使其具有艺术性和观赏性, 特别是要针对不同区域、不同环境设计或开放、或隐蔽的园林建筑。

3.3 注重环境协调

园林建筑是园林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园林中的重要点缀。因而园林建筑必须与园林环境相协调, 既不能过于“小家子气”又不能“喧宾夺主”, 要正确处理好园林景观与园林建筑的关系, 按照园林景观的总体要求来确定体量和比例, 绝不能因“小家子气”或“喧宾夺主”而使园林建筑成为园林景观中的“另类”。要体现园林建筑与园林环境的整体协调性, 就必须树立“景观意识”, 使园林建筑具有独立的意境, 同时还有与适应园林景观的整体需求来确定思想内涵, 使其更具吸引力。

3.4 突出风格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园林建筑作为园林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必须在创新上狠下功夫。突出园林建筑风格创新, 必须立足于整体园林景观, 而不是不顾整体协调性的创新, 因此在园林建筑风格创新方面要紧紧把握“和谐”这一重要因素。对于园林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园林建筑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 因而必须竭力避免千篇一律和生搬硬套, 而是要充分体现其建筑特色, 比如可以通过建筑尺度、建筑造型、建筑材质、建筑色彩、建筑层次的变化来体现园林建筑的创新特色, 以其极具艺术性的建筑网络吸引人们的眼球, 既要使人们耳目一新, 又要使人们流连忘返。

4 结束语

园林景观与建筑密不可分, 建筑是园林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与园林环境、自然景观的完美结合。园林建筑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和不拘一格的造型, 成为园林景观中实用性与观赏性相统一的重要元素。园林建筑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 必须把握实用性、观赏性、经济性的基本原则, 体现以人为本, 注重环境协调, 突出风格创新, 使园林建筑更加符合园林景观的需求, 更加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园林景观需要, 更好地发挥园林建筑在园林景观中的作用。

摘要:园林建筑是园林景观的“四大要素”之一, 是一种实用性和景观性的完美结合, 因而园林景观与园林建筑具有本质联系, 二是密不可分。本文从园林景观与园林建筑的内在联系入手, 深入分析了园林建筑的类型以及园林景观与园林建设的本质联系, 对园林建筑在园林景观中的优化配置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园林景观,园林建筑,本质联系,优化配置

参考文献

[1]卢仁.园林建筑[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0

[2]沈江.园林建筑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浅析[J].现代园艺, 2013 (10)

[3]王嘉莉.关于城市建筑与园林景观的关系分析[J].城市建筑, 2012 (09)

[4]王国保.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内涵的综述[J].科技致富向导, 2012 (33)

建筑物与构筑物本质上的区别是什么 篇2

建筑物通称建筑。一般指供人们进行生产、生活或其他活动的房屋或场所。例如,工业建筑、民用建筑、农业建筑和园林建筑等。

构筑物一般指人们不直接在内进行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场所。如水塔、烟囱、栈桥、堤坝、蓄水池等。

通常情况下,所谓构筑物就是不具备、不包含或不提供人类居住功能的人工建造物,比如水塔、水池、过滤池、澄清池、沼气池等。一般具备、包含或提供人类居住功能的人工建造物称为建筑物。构筑物的称谓在给排水教科书中提得比较多。需要说明的是这个定义不是绝对的。在水利水电工程中就江河、渠道上的所有建造物都称为建筑物,比如水工建筑物。

一、地铁终点站的大型停车库(带顶棚):建筑

二、大型城市立交桥 :建筑

三、广播电视发射塔 :构筑物

四、海底隧道 :建筑

五、机场跑道及滑行道:构筑物

六、长江三峡大坝:构筑物

与建筑物有区别的是构筑物,构建物指房屋以外的工程建筑,如围墙、道路、水坝、水井、隧道、水塔、桥梁和烟囱等。在许多时候,“建筑物”是和“构筑物”相对而言的,尽管有时也混指。同样是固定人造物,建筑物一词侧重于其具备的审美形象或者围合了可使用的空间,即强调其相对直接地被人观赏或进入活动。构筑物则偏指其它为了满足某种使用需求、相对间接地为人服务的固定人造物,比如拦水的“堤坝”。

《民用建筑设计术语标准》中建筑物的定义:用建筑材料构筑的空间和实体,供人们居住和进行各种活动的场所。

在哲学问题上思考建筑空间的本质 篇3

关键词:建筑空间;起源;观点;问题;本质;

正如现代建筑大师格罗皮乌斯所说:“空间是建筑的主角”,当提到建筑时,我们就很自然地也不得不联想到建筑空间。20世纪以来,建筑空间的研究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注意力和全世界学者的广泛关注。

1.建筑空间的起源

当建筑首次被布鲁诺·赛维定义为“空间艺术”时,品评建筑的一个全新的时代已经到来。在传统建筑学中,古典建筑的形式被看做一种非常理想的形式,反而把建筑本身是为了营造可居空间这一根本目的给忽视了。对此,布鲁诺·赛维提出了批评:“问题在于建筑物事实上被当作似乎是雕刻品或绘画作品那样来评价,也就是说当作单纯的造型形象,就其外表进行表面的品评,这不仅是评论方法的错误,也是由于缺乏一种哲学见解而引起的概念错误。”布鲁诺·赛维认为,以往的评论家忽略了“空间乃建筑的本质”,只是把表面形式进行繁复的论证,而没有进一步地深入到建筑的本质。的确,建筑的空间观念是很晚才出现的。最早使用“空间”一词来讨论和评价建筑的人,是十九世纪的一些德国哲学家、美学家和艺术评论家。从现代建筑设计思想来看,建筑空间概念是在现代哲学、科学的空间概念形成之后,在经过工业革命的推动才慢慢生发出来的,这经历了很漫长的一个过程。

2.关于建筑空间的主要观点

总的来看,早期建筑空间的理论研究,基本上摆脱不了缺乏概念化定义的缺陷。其研究情况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以欧几里德几何空间为基础的空间理论;而另一种则是以知觉心理学为基础,注重场所知觉的空间论。欧几里德式的建筑空间研究,因工厂预先定制的施工方法空间构架、空间构架以及某些理想城市规划方案等关系,其中三次元的立体几何学而受到很大程度度的重视,但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说,其中的组合几何学的性质非常抽象,不能够具体化,因此许多理论家不会把建筑空间和数学空间联系在一起,给他们对建筑空间的研究带来了困难。尽管有些专家学者尝试超越欧几里德空间,但因其科学思维已经深入到建筑界,使得欧几里德几何式的建筑空间观成为了主流。特别是20世纪以来,混凝土、玻璃和钢等主要材料技术和结构技术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逐步得到广泛利用,为以欧几里德为基础的现代建筑空间概念的发展提供了必备的技术条件。这种空间观念,给我们的思想观念及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3.现代科学技术的建筑空间所存在的问题

人类社会向前发展这是一个好的趋势,人类从依赖自然到探索自然再到改造自然、与大自然抗争,这正是人类的生活方式。从原始社会到四大文明古国再到之后的工业革命直到21世纪的许多重大发明,这些文化与科学技术的进步无一不对人类的生活模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人类生存必需空间之建筑也是在这些技术的促进下得到了巨大的变化。科技的飞速发展,为现代文明增添光彩,但伴随着现代文明的变化,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也逐渐遭受破坏了。资源的大量浪费,生态环境的急剧变坏,人口问题的突出等等一系列问题,无一不对人类产生重大的威胁。就以建筑来说,出于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出自效率和对土地资源的考虑,建筑渐渐向着综合化、大型化、高层化的方向发展。在这种现代化的建筑里,物质力量已经明显的具有压倒一切的势态,使得传统的生活情調与精神需求在生存环境逐步销声匿迹。在物质力量主导下,人类的生存环境变得恶劣了,人类要回到过去的生活状态,现代建筑可谓是任重而道远啊,似乎它可以改变这种状况。人的生活本质上从家居开始的,这在传统建筑极易表现出来。而现代建筑已经埋没了这些,希望以后的建筑回归自然。

4.在哲学问题上思考建筑空间的本质

建筑的本质是栖息之所,然而传统建筑空间的本质是场所精神。空间不仅仅指的是欧几里德几何空间,而且它始终还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是人类活动必需的场所。因此,基于这种建筑空间的哲学反思,在这种建筑召人栖居本质的催促下,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我们生存的困境呢?引发了我们的思考,而这种思考也启示了我们:科学技术的根基是扎根于境域化的生活世界中,所以我们要把人的生存境域放在首位来思考,进而再结合科技与人文原初生发的内在关系,在生活的源处把科技与人文、理性与非理性联系在一起并加以结合,使其真正的成为一有机统一的整体。基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建筑空间,也不仅仅是单一的、抽象的物理空间,而且是人类生存的一种境域,一种物质基础。

5.总结

建筑空间不仅仅单指欧几里德几何空间,从哲学上思考,它从实质上还是人类的栖居环境,人类赖以生存的场所,这些都是不能改变的,即使科技有再大的变化和怎样的发展,建筑有再大的变化,但人类的生存环境还是要得到保证的,也就是说即使建筑空间有很大的变化,那也只是形式上的,它最终的本质——欧几里德几何空间和人类生存的环境,一旦不适合人类居住了,人类最终还是会向着这合适的方向发展的,回归到建筑空间的本质。

参考文献:

[1] 邓波,王彦丽.建筑空间本质的哲学反思[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 (08)

[2] 邓波,罗丽.技术与现代主义建筑思想[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4(02)

建筑本质 篇4

1958年,夏昌世教授在《亚热带建筑的降温问题——遮阳、隔热、通风》中首次提出了岭南建筑这一名词,把岭南建筑的一些气候特征归结为遮阳、隔热、通风等主要元素。由此指出,岭南建筑的特征在于其气候适应性,这与绿色建筑提倡的因应气候环境、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相呼应。

在当今的城市设计、建筑创作思潮中,存在值得再思考的倾向:

(1)在传承和弘扬岭南建筑文化的实践中,侧重其外在形象和特定材料的应用,偏重于对建筑形态、构件元素的模仿和复制,将岭南建筑视作一种仅具外在表征的建筑形式,与当今社会发展进步渐行渐远。

(2)在实施“绿色建筑”的过程中过度依赖甚至滥用技术,以满足《绿色建筑评价标准》1)的相关项数。这种做法将系统的节能割裂为仅仅依靠设备和技术,忽视了传统地方建筑立足地域气候的生态本质,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倡导的自然生态实质大相径庭。

这两种倾向都不足以体现岭南建筑和绿色建筑的实质。传统岭南建筑的核心设计理念是应对环境的气候适应性技术和空间策略,而建筑形态、构件元素,只是这种策略的一种表现。绿色建筑鼓励采用高新绿色技术的同时,还应结合当地气候条件,侧重被动式节能,强调遮阳、隔热、通风和理水。

2 岭南建筑与绿色建筑的联系

岭南,即五岭2)以南,大致包括闽南、广东、海南和广西桂林以东大部分地区。岭南的地理环境决定其气候特点,岭南属东亚季风气候区,具有热带、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表现为“湿、热、风、雨”。

岭南文化实为兼容并蓄的多元文化,这与各种异质文化的交融相汇有关。漫长历史进程中,北方汉族的迁徙南下带来中原文化,外出经商的岭南人带来海外文化。长期以来,汉文化、岭南周围地区荆楚文化、闽越文化、吴越文化,及海外一带外来文化对古南越长期的浸润改造,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岭南文化。岭南文化在形成历程中以其博大的胸怀广泛吸收来自各方面的异质文化,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创新,其最突出的特点是兼容并蓄,包容和创新。

作为岭南文化的组成部分,岭南建筑,秉承岭南文化的特质,不拘一格、不定一尊、不守一隅。从传统的岭南建筑到西关大屋、骑楼、以及以白云山庄旅舍、友谊剧院等为代表的现代岭南建筑,其建筑形态既没有固化于某一建筑风格或形式,也没有使用某一特定的建筑材料,而在适应地域气候环境、响应地域文化等方面的设计思想却是一脉相承的。

“岭南建筑”的概念从它诞生之日起,就不是一种形式、风格或符号,也不是一种设计手法,而是植根于地域气候环境和文化习俗的设计思想。与抄袭模仿相反,它更鼓励设计创新,通过与环境的和谐共生,使建筑具有地域性表现并融于地域文化之中。

岭南地区夏热冬暖,炎热多雨,整体布局及建筑空间的组织都注重遮阳、隔热、通风和理水。传统岭南建筑针对“湿、热、风、雨”的气候特点,总结出一套基于气候适应性的设计手法:强调自然通风、遮阳隔热、形成与庭院结合的开敞的空间。其中冷巷(图1)、天井、敞厅、与庭院结合等手段屡见于传统的岭南建筑中,在调节微气候方面已被证实是经济有效的。传统岭南村落多为梳式布局3)(图2),布局紧凑,同时通过建筑单体之间灵活错落的布置方式实现相互遮挡,有效隔热遮阳,通风降温。传统岭南建筑的气候适应性技术和空间策略与绿色建筑4)所倡导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供健康、适用、高效、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等要求相一致,在当今仍具有借鉴、发展的空间,现代岭南建筑是极具地域性特征的现代建筑,创新是传承和弘扬岭南建筑的根本。岭南建筑的创新,需结合当今绿色建筑的理念,因地制宜,通过规划布局和空间组织手法适应炎热潮湿气候。岭南特色的绿色建筑需结合地域气候,在建筑全寿命过程中,通过降低资源消耗,实现与自然的共生;鼓励被动式节能,侧重遮阳、隔热、通风和理水等方面。

3 岭南建筑的绿色空间体系

建筑创作的实质是空间的组织与布局。传统岭南建筑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空间体系,通过“冷巷、天井、敞厅、庭院”这一空间策略实现其相应的文化表达与气候适应性技术。这一空间体系运用风压通风和热压通风的原理,达到自然通风的目的。与此同时,应对环境气候的通风系统,构件运用与理水,也糅合在这套空间体系中。其气候适应性策略,为当今绿色建筑的方向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启示。

3.1 岭南建筑的自然通风系统

岭南建筑中注重开敞的布局,不同开敞空间之间的联系和组合,都是通过空间设计来实现的。传统岭南建筑的精髓,是在对空间的处理上,利用敞厅、敞廊、冷巷、天井、露台、架空层等建筑设计元素,以开敞的布局,与园林有机结合。

敞厅、敞廊、冷巷、天井、露台、架空层等空间类型,一般以一种或两种类型存在于传统和近现代岭南建筑当中,同时每一种空间类型都有其适用性及限制因素。例如大面积庭院的使用在私家园林建筑(例如可园)中较为常见,但这类建筑较少运用到天井;而西关大屋因用地条件的限制则更多地采用天井通风,但缺少绿化庭院。传统的岭南建筑,结合岭南地区的气候特点,建筑处理上灵活运用不同类型的开敞空间,以组合的方式形成序列,达到自然通风的目的。

岭南建筑空间发展到现在,由于现代建筑的复杂性,一些原有的空间元素已有其局限性,需要结合当今绿色建筑的新理念,发展出新的空间类型来应对不断变化更新的环境要求。例如冷巷,虽已较难应用于现代建筑中,但可以运用冷巷降温及放大风速的功能,创造一些新的空间类型来代替其在通风系统中的作用(图3)。

下沉式庭院、架空层、多层的敞厅、高层建筑中的空中花园等新的空间类型,都担负着构建新的通风系统的功能。建筑底层作为架空层,与天井形成一组通风序列,同时架空层可以遮阳避雨,提供了适于交往的公共开放空间。多层敞厅,结合中庭布置,在中庭上方开采光及通风的天窗,利用了在岭南建筑中较为常见的热压通风原理,每层的可开启的窗户及架空层成为建筑的进风口,中庭的天窗成为了出风口,形成了现代建筑中的一组新的通风序列(图4)。

高层建筑中的空中花园可视为岭南传统庭院的立体化,高层建筑分组设置通风网络,同时设置空中花园,为高层建筑的使用者提供了一个半私密的交往和过渡空间(图5)。

这些新的空间元素,与原有的空间元素组成了新的空间序列,同时也形成了应对环境气候的通风系统。原有的依附于这套系统的人们的生活方式、文化习俗随着空间系统的建立而重新构建,并得以延续与发展。

现代建筑设计的复杂性,决定了传统岭南的空间类型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运用,更应该强调的是因地制宜,将这些空间重新组合,古为今用,而不囿于对某种特定空间形式的简单模仿。

3.2 岭南建筑的理水

岭南大部分地区处在珠江流域上,珠江三角洲河流众多,水网密集,纵横交错,产生了众多地域特色浓厚的水乡民居聚落,并孕育出独具岭南特色的水乡文化。岭南地区的传统水乡文化,蕴含着岭南人民亲水的生活习俗和文化喜好。

传统岭南村落的选址遵循着“背山面水”的原则,这是古人考虑了通风与理水共同作用下对村落热环境产生的积极效果。在水乡村落中,河道在村内纵横交错,河道成为了具备降温作用的巷道,空气经过水体的降温后渗透到河道两岸的建筑群内。在传统的岭南园林里面,庭院内一般都设计有水塘,水塘不仅具有组织空间及丰富空间层次的作用,同时也是园林中通风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空气经过水体的降温后从敞厅等开敞空间渗透到建筑的室内空间里面,并通过其它天井、庭院等出风口完成冷热空气的交换。可见,传统岭南建筑的理水,往往是与通风紧密结合在一起考虑的。

岭南建筑的理水,在现代建筑规划设计中,更多的是与隔热、通风、调蓄、节水、调节室内微气候等技术手段结合在一起考虑,并由此实现“渗、滞、蓄、用、排”的低冲击雨洪管理及开发模式。这与当今绿色建筑的“节水”理念是一致的,体现了岭南建筑的务实与美观结合的特征。

根据岭南地区炎热多雨的气候特点,水系的规划、庭院的理水,让水体作为环境中的蓄热元素,与建筑的开敞空间设计相结合,形成有效的自然通风系统,调节建筑内部的微气候。建筑水环境营造作为改善建筑微气候的手段,更好达到生态节能的目的,实现理水与通风的有机结合。

建筑理水与建筑空间、园林庭院相互融合,注重分隔与组织空间,强调室内外之间的过渡和渗透,达到扩展和丰富建筑空间层次的效果。庭院理水,结合岭南人们的生活品味,营造丰富的空间层次,创造独具文化品味的意境,实现理水与空间、文化的结合。

岭南建筑的理水,融会了当代绿色建筑所倡导的节水理念,并与通风有机结合在一起共同发挥着绿色节能的作用;更赋予了当代绿色建筑理念以岭南水乡文化的内涵,人们带有传统记忆的生活方式能得到延续。在现代岭南建筑空间中,需要充分发挥理水的作用,将水环境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创造宜人的、适于公众参与的亲水空间。

3.3 岭南建筑的构件运用

对于传统的岭南建筑的传承,存在着这样一种思潮:将岭南建筑简单视作建筑形态的模仿和复制、构件元素的拼贴和堆砌。这种思潮与当今绿色建筑的理念背道而驰,“为片面追求美观而以较大的资源消耗为代价,不符合绿色建筑的基本理念。在设计中应控制造型要素中没有功能作用的装饰构件的应用。”5)“不具备遮阳、导光、导风、载物、辅助绿化等作用的飘板、格栅和构架等作为构成要素在建筑中大量使用,则判该建筑不具备绿色建筑评价资格”6)。

事实上,传统岭南建筑的核心设计理念是应对环境的气候适应性策略,而建筑形态、构件元素,只是这种策略的一种外在表现。传统岭南建筑的构件运用,通常是与建筑中的通风系统有机结合在一起的。这种理念,恰恰是与当今绿色建筑所倡导的“节材”理念是一致的。传统岭南建筑的细部构件,大多具有遮阳、导风、导光等功能,并且具备了建筑形态上可识别的特征。例如西关大屋中的趟栊门,既起到围护的作用,又是通风系统里的建筑构件。屏风、隔扇、通风漏窗(图6),以灵活的围护界面引导使用者用灵活的方式应对气候。通过设置在通风系统内的可灵活使用的围护构件,根据不同时期的气候特点,灵活地组织建筑内的通风,交替的利用热压通风和风压通风。

趟栊门、屏风及隔扇这些具有地域性特征的建筑构件,与建筑空间及通风系统的设计有机结合在一起,强化了建筑的地域性表现和文化表达。建筑构件的设计既作为空间设计的元素,又起到遮阳隔热、通风降温的作用。

传统岭南建筑构件满足遮阳、隔热、通风等多种功能需求,是地域文化表征与绿色建筑中的“节材”理念的融合。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功能需求和当今绿色建筑的新理念,对岭南建筑的构件提出了新需求。“夏氏遮阳”就是一个很好的结合现代建筑功能的例子,“夏先生综合考虑了当时经济、气候、材料、使用等各方面因素,在建筑的外表面,采用立面“竖向分区”的布局方式,合理划分采光、遮阳、及通风立面布局与面积,综合提出了多种有效的遮阳手段。”7)夏先生的作品是早期地方建筑实践探索阶段具有典型岭南特征的现代建筑。

岭南建筑的“务实性”,决定了建筑设计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尽量选用当地材料,兼顾其他材料。这种理念与绿色建筑的“节材”理念是相通的。

传统岭南建筑构件的传承和创新,需要结合新材料、新工艺的运用,作为空间通风系统里面的重要组成元素,其创新应该是与空间通风系统的构建同时进行的一体化设计的创新。

4 结语

当今绿色建筑的理念,对传统岭南建筑提出了时代性的需求。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的岭南建筑需要创新,不断发展出适合时代需求的,满足现代生活功能的空间系统及气候适应性策略。

岭南建筑的发展和创新,需更好地结合当今绿色建筑的先进理念,鼓励采用新技术、新材料,创造出适应岭南气候特点、具有岭南文化内涵,反映时代特征的现代绿色建筑。

摘要:岭南建筑具有诸多绿色建筑的特质,实施绿色建筑的时候应借鉴岭南建筑乡土和低技的手法。传承和弘扬岭南建筑应着眼于其绿色建筑的生态实质。

关键词:气候适应性,岭南建筑,绿色建筑

参考文献

[1]陆元鼎.岭南人文·性格·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肖毅强,王静,齐百慧.湿热气候下建筑外表皮防热模式思考[J].南方建筑,2010(01).

[3]夏昌世.亚热带建筑的降温问题——遮阳·隔热·通风[J].建筑学报,1958(10):36-39.

[4]彭长歆.地域主义与现实主义:夏昌世的现代建筑构想[J].南方建筑,2010(02).

本质联系的意思, 本质联系的解释 篇5

【词语】 本质联系

【全拼】: 【běn zhì lián xì】

【释义】: 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内在的必然的规律性的.联系。它由事物的本质所规定,对事物的性质、事物发展的基本过程和趋向起着主要的、决定的作用。

★ 大众文化及其本质

★ 初出茅庐意思及造句

★ 略微的意思和造句

★ 刮目相看意思和造句

★ 关于参考的意思和精选造句

★ 价值本质规律

★ 企业文化是什么?企业文化的本质

★ 或许的意思和造句

★ 关于史学的意思和精选造句

专业教学之建筑设计本质问题回溯 篇6

1.建筑与建筑设计的概念

建筑是建筑物和构筑物的统称。两者均涉及空间、构成其空间的实体以及最终所满足的功能,这为建筑设计工作提出了原始定义——建筑设计是指为满足特定建筑物的建造目的(包括人们对它的环境角色、使用功能和视觉感受的要求)而进行的设计,它使具体的物质材料依其所建位置的历史文脉,景观环境,在技术、经济等方面可行的条件下形成能够成为实用、审美和象征意义的产物。它包括了建筑行为中一切具有功能及意义的设计,也是建筑由构思到建成之间设计者思维活动及表现的总结。

2.建筑设计的特殊性

建筑设计具备设计创造活动的一般特点,但和其他艺术产品不同,在此我们将之归结为四个属性、一个中心、一个目标:

2.1建筑设计的功能性

建筑设计的对象是人类赖以生存、繁衍、工作、生活的建筑物及其环境。

史料记载:“上古之民,人民少而禽兽众, 人民不胜猛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禽兽”,“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说明在原始时期,建筑物已有明确的功能要求。伴随人类社会的发展,建筑功能也日趋多样,建筑空间愈发丰富, 不断发展变化着的生活理念与方式,为建筑设计提出了一个又一个挑战,要求建筑设计要良好的解决建筑设计目标提出的种种问题,综合运用建筑学专业知识处理好建筑内部复杂的功能关系、处理好建筑物内在功能与外部体型的关系、处理好建筑物与周边地脉、环境的关系,从而满足现代人对于建筑的物质与精神的双重需要。

2.2建筑设计的文化性

著名建筑理论学者杨秉德先生曾说,一个社会的文化往往存在三个层面,由内而外分别为精神层面、制度层面和器物层面,器物层面反映社会内在的精神和制度层面的内容。建筑属于器物层面,必将是特定历史时代、社会文化的产物。 因此,建筑设计应在一定程度上考虑从文化、艺术和历史的相关要素,继承优秀的传统建筑文化,同时不断为建筑创作注入时代的活力,以美的规律原则来体现,最终成为符合时代、符合审美、符合大众需求的建筑。

2.3建筑设计的经济性

建筑设计的最终产物是以一定的经济条件为基础的。从设计到建成所涉及到建筑的方方面面都受到经济因素的支撑与约束,脱离经济谈设计无异于纸上谈兵,因此各类建筑设计都有主要的经济技术指标控制系统,包括面积定额、设计标准以及造价控制等。即便像中国国家大剧院、 西班牙毕尔巴鄂古根汉姆博物馆等少量大型性、 地标性的建筑物仍然是符合该地区经济发展情况的,脱离经济实际的建造活动是无法实现的。

2.4建筑设计的协同性

我们分别从建筑自身的构成和完成建筑设计的流程和所涉及的相关专业两方面来分析此问题。

建筑要达到良好的功能效果,首先在建筑内部复杂的功能关系、建筑物内在功能与外部体型的关系、建筑物与周边地脉、环境的关系的处理上要恰到好处;第二,建筑物必须是安全的, 因此其结构体系和材料选用应是坚固、适用的; 第三,建筑物自产生以来早已不只是遮风避雨的场所,居于其中的人类越来越关注建筑空间的舒适度问题,要满足这一要求,建筑的声环境、光环境以及热环境必须得到相关的技术处理,同时还应满足建筑物有关通讯、媒体、网络的相关要求。与此同时,任何一幢建筑物都不会孤立地存在,一定的城市、地域环境为建筑设计提出了要求,人类对于自然的向往、返璞归真的意愿也要求建筑设计要尽量的引入自然、引入绿色。

仅从上述分析来看,仅建筑设计过程所涉及到的专业情况:建筑学、结构工程、地质勘查、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城市规划、景观园林等等,此外建筑设计人员还应与后期施工人员有相关的沟通与协作。我们常听说“建筑学是建筑行业的龙头”,其原因就在于建筑设计起于勘察、 方案设计,并需要后续各专业的配合。因此,绝不能把建筑设计简单的认为是某个设计师个人的创作,任何一座建筑的建成都经过各专业的团队协作,这也即是建筑设计协同性的所在。

2.5以空间为中心

建筑区别于其他艺术类别的重要特征,在于它是由长、宽、高三个维度形成的可将人包围在内的空间。老子《道德经》有云:“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意大利著名建筑理论家布鲁诺.塞维在其著作《建筑空间论》(张似赞译)中提出的:“空间——空的部分——才是建筑的主角”。

建筑设计自始至终都是围绕这一中心展开的。我们常提到的诸如节奏、尺度、均衡、体量这些建筑设计手法,若不是落实在建筑空间上都是无意义的。建筑设计者从接到设计任务之初就要全盘考虑建筑空间的建构问题,从大方面来讲要和整个城市空间、地域环境以及基地条件相协调,另一方面要重点就建筑内部空间做大量的推敲研究,精心组织建筑空间的序列、尺度、以及空间感受。尽管现在我们看到的大部分建筑设计成果均是以二维媒介(图纸)进行表达的,这包括建筑平面图、建筑立面图、建筑剖面图以及同样是二维形态的透视效果图等,但设计者必须从始至终将空间作为思维的中心,从一个房间这样的单一空间到整幢建筑的空间组合,再到内部空间与外部形体之间的协调,无不需要建筑设计者的细微用心。而这也只是第一层面的内容,空间的建构的最终目标要落实在空间氛围的营造和空间体验的实现上,设计者通过一系列的设计手法,综合运用建筑设计要素,赋予原本冰冷生硬的建筑空间以灵性和活力,达到有机统一的和谐之境。

2.6以人为本的目标

建筑物的服务对象是人类,因此我们将建筑设计的目标定义为以人为本,即是从人对于住居的基本需求出发,满足人的生存、生活、工作、 交通、游憩的需要,与天和、与地应,达成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可持续发展态势。

3.建筑设计的表达媒介

建筑设计是建筑设计人员按照设计任务要求,通过大量的思维,将设计概念转化为成果的一个过程,最终必将是以人们所能读懂认清的方式呈现出来,这就牵涉到建筑设计的表达媒介。 按照建筑设计的思维过程,我们将之分类为过程媒介和成果媒介两种。

3.1过程媒介

即在建筑设计过程中,设计者不断将设计元素、手法运用于建筑设计任务时,所借助的表达媒介。这一媒介由于需要及时的记录设计者瞬间的思维信息,不断修改调整,通常是以二维草图的形式展现出来。

建筑设计方案的确定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 往往需要一定时间的思考和修改,最初在设计者头脑中的往往是一些模糊不定的概念、元素、手法,设计者通过粗略的草图将头脑中的讯息不断记录下来,比较、综合、调整,修正...抑或推翻从新再来,这一过程无法用确切的图形表达,二维草图则十分适合这一过程,它能及时记录设计者头脑中灵感闪过的刹那,多次调整的过程又能为设计者提供对比、总结的可能,同时还是同行交流的最佳“口语”。

二维草图是建筑设计人员必备的基本素质, 需要手、脑的高度感通,并直接影响设计进程的顺利程度和后期成果媒介的质量。

3.2成果媒介

即在建筑设计基本定型时,将建筑设计方案以确定的媒介呈现出来。成果媒介又可按表达方式的不同分为纸质成果图、实体模型和计算机模型三类。

纸质成果图即我们常见的按照建筑制图标准绘制的建筑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大样详图、以及透视效果图等。由于其制作方便且规范,在建筑设计的各阶段大量运用。

实体模型是将已有的建筑二维图形转化为三维立体模块,通过运用一些模型材料,制作出一定比例的微缩建筑模型以及总图环境布置。实体模型较纸质图形更为直观,在建筑方案设计过程中、建筑方案结束阶段以及一些展示阶段运用较多。设计者也将其用来做空间及细部的推敲。

建筑物建成之前,通过二维的纸质图形以及建筑实体模型都很难从建筑内部空间了解建筑、 体验建筑,计算机3D制作可以模拟实景建造虚拟建筑,一方面使设计者可以从不同角度研究建筑空间效果,深入推敲建筑空间的尺度、比例、用材、用色,使设计过程更为直观;另一方面还可作为后期展示之用,使非专业人士亦可通过此种媒介如临其境的感受建筑内部空间。

目前,国内外在建筑的数字化表达领域有了更新的发展,非线性建筑模型即是其中一种。这种模型不仅仅局限于建筑空间效果和外在体型的数字化模拟,它将建筑模型的数字化制作细化到建筑结构和构造层面,基本可以做到建筑的真实建构,这一设计手段从根本上打破了以往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概念,打破了传统设计中“二维思考转化为三维空间”的思考创作模式,从开始即从空间做起,辅以3D打印技术,将设计作品完美呈现。

4.建筑设计本体与手段剖析

建筑设计本体就是要为人类社会生活设计出满足相应需求的空间,安全、适用、经济、美观应兼顾,任何表达媒介都是手段和方法,不应本末倒置。中国目前正处于大规模城市建设时期, 在国外,一个建筑师需要经过10年左右才可能从业。在国内大批建筑学专业学生本科毕业后就走上了工作岗位,明显存在知识不完善、经验不足的缺陷。但即便如此,片面依靠图面绚丽,造型夸张是无法满足建筑设计的本质要求的,也是不利于建筑师个人成长的。

艺术本质之我见——以建筑设计为例 篇7

一、艺术本质的主要学说

1.“客观精神说”

认为艺术是“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是较早对艺术的本质进行哲学探讨的学者。柏拉图认为, 理性世界是第一性的, 感性世界是第二性的, 而艺术世界仅仅是第三性的。德国古典美学集大成者黑格尔, 对艺术本质的认识同样建立在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之上。

2.“主观精神说”

认为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 是“生命本体的冲动”。德国古典美学的开山鼻祖康由的艺术, 丝毫不夹杂任何利害关系, 不涉及任德认为, 艺术纯粹是作家艺术家们的天才创造物, 这种“自何目的。他强调艺术创作中, 天才的想象力与独创性, 可以使艺术达到美的境界。

3.“模仿说”或“再现说”

这种观点认为, 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 是“社会生活的再现”。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个以独立体系来阐明美学概念, 成为在他之前的希腊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他首先肯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 从而也就肯定了“模仿”现实的艺术真实性。

二、艺术的表现方式

1. 形象性

形象性作为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 具有特殊的形式。形象性, 就是指艺术不是通过观念向接受者说教, 而是通过一定的形象揭示某种深刻的内涵。例如环艺中低碳环保是我们一直提倡的理念, 我们不是通过文字和海报的形式表现, 而是通过太阳能发电技术, 环保的建筑使用材料代替钢筋混凝土来体现。普列汗诺夫曾讲过:“艺术既表现人们的情感, 又表现人们的思想, 但并非抽象地表现, 而是生动形象地表现。”各种艺术门类以不同的形式表达其对艺术的理解和感悟。

例如电影在蒙太奇的综合利用上, 绘画在线段和色彩的基础上, 雕塑在形态和空间的把握上, 音乐在音符和节奏的运用上。因此, 任何艺术形式在创作中表现都是丰富有具体的。黑格尔曾经说过:“遇到一件艺术作品, 我们首先看到的是它直接呈现给我们的东西, 然后再追究它的意蕴或内容。”

2. 情感性

艺术作品以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 绝不是完全客观的, 机械的反映, 而是艺术家带着欢乐或惆怅, 希望或绝望, 喜爱或厌恶的情感去反映社会生活。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 一切文学艺术都是情感的艺术, 没有情感也就没有艺术。所谓情感就是人的喜怒哀乐等心理形式, 它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心理反应, 是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和目的所做出的一种心理反应形式。

比如建筑设计刚开始的草图也是设计师带着一定的情感偏向所创作的, 向往回归大自然就会用木头, 流水, 自然光, 等元素, 喜欢中国古典的建筑, 就会用走廊, 木雕, 狮子头等元素表现。

3. 审美性

艺术的另一个基本特征的审美性, 艺术通过形象向“读者”说话, 形象凭什么吸引并占据人们的心灵?这就要靠艺术的审美作用, 艺术通过审美中介使作者, 作品, 欣赏者的世界联系起来, 艺术作为一个特殊的精神生产, 它始终以审美的方式来实现自身。在艺术的生产领域, 任何精神世界的创造要想最终达到艺术的高度, 都必须具备审美性, 没有审美性, 人们就不会对其产生发自内心的欣赏, 当然就更谈不上将其作为理想中精神境界的高度加以追求。

莱辛曾说过:“美是造型艺术的最高法律, 凡是为造型艺术所能追求的其他东西, 如果和美不相容, 我们就必须让步为美;如果和美相容, 也至少须服从于美。”我们欣赏一幅绘画作品, 首先因为它能给我们带来视觉上的愉悦美, 我们聆听一首乐曲, 首先是因为它能给我们带来听觉上的美的享受, 我们欣赏一座建筑的艺术美, 首先是因为它能给我们带来视觉震撼。

三、建筑设计艺术本质

1. 造型性

造型艺术最基本特征就是造型性。它是指艺术家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 塑造出欣赏者可以通过感官直接感受到的艺术形象。绘画是用线条, 色彩在二度空间里塑造形象, 摄影是用影调, 色调在二度空间里创造形象, 建筑则是用泥土, 木石在三度空间里创造出具有实用物质性的艺术形象。建筑的造型与审美是不可分割的, 造型是建筑设计的核心部分, 形式美感追随于功能。建筑形式特征是以功能为前提, 在适应环境的条件下形成的, 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时期会形成不同的风格造型。我国古代建筑经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漫长演变发展, 逐渐完善和丰富, 并在明清时期达到空前的高峰, 形成了独特的有别于其他建筑的风格造型特征。

2. 直观性

直观性或称为视觉性, 也是造型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 它是由造型性派生出来的。造型艺术所塑造的艺术形象, 是直接用过欣赏者的眼睛, 凭视觉感光来感受的。建筑在体现造型艺术的同时, 它需要亲眼目睹, 从直觉的视觉形象中也获得了人们的精神希冀和审美体验, 在其造型特征上体现尤为明显。对建筑形式特征进行分析, 可以清晰地看出形式是功能的体现, 造型艺术的语言如色彩、线条、形体等。

3. 功能性

建筑功能性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人的需要是多层次的, 包含物质的和精神的不同层面, 这决定了建筑设计艺术本质是多层次的。比如我国陕西地区, 因为纬度高, 冬天寒冷, 为了抵御寒冷, 房屋建筑的墙体都是特别的厚, 墙体吸热性能好, 保温作用强。在北方, 材料都运用不透明材料, 如建筑中的砖块、大理石等物品, 这一类物品反射自然光的能力非常弱, 因此也具有良好的吸热蓄热性能, 建筑物与自然光的应用中, 不透明材料主要起到了保温作用。这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要。在精神层面上, 建筑也会运用风水等方式达到满足人们心理需求功能。

这就是建筑的功能性, 为满足人们的不同需求而拥有的不同特质。

参考文献

[1]彭吉象.艺术学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建筑本质】相关文章:

5本质04-09

本质特征05-11

本质安全05-12

本质规律05-01

价值本质05-14

管理本质05-25

学科本质05-25

本质思维05-29

文学本质06-04

摄影本质06-09

上一篇:课程模式下一篇:中国古代管理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