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定位、课程设置

2024-08-24

课程定位、课程设置(精选十篇)

课程定位、课程设置 篇1

1.1 学科课程育德思想的历史溯源

从德育的历史来看,古代学校的课程基本上是一种以道德教育内容为主的人文课程。道德教育不是以单独一科出现,而是在于所有的人文课程中。西方近代科学的发展出现了自然学科和新的人文学科,1882年,法国宣布以道德和公民教育代替宗教教育,这可能是西方国家第一次正式开设专门德育课程的标志。我国自20世纪初开始设置道德课。1902年,清政府颁定《钦定学堂章程》,规定蒙学堂和小学堂均开设“修身”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中学开设政治课,虽然名称一直在变化,但在中小学设专门学科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做法一直没变。对于学校是否需要专门开设德育课程以及德育课程的作用存在争议,裴斯泰洛奇、福禄培尔等认为儿童的道德性的培养不是通过灌输某种教义,而是通过家庭中良好的人际关系或是共同的社会生活,通过儿童的自我活动才能发展。杜威认为直接的道德教学即使在最好的情况下,效果也是微弱的。在现代的德育课程的实效性受到越来越多质疑的情况下,人们开始回过头来关注通过挖掘学科课程本身的德育功能展开德育,也就形成了学科课程育德的思想。这一思想究其本身来说,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赫尔巴特的教育性教学原则就认为道德的养成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教学通过“多方面的兴趣”这一直接目的来实现最终目的。如果我们一直都在教学过程中贯穿着德育思想,我们今天提到的学科育德思想就根本不该出现,正是由于德育课程本身出现的问题以及以前对学科课程育德的忽视,所以现在人们开始重视这一思想。并且这一思想,也在不断的发展中,从在学科中渗透德育到在学科中挖掘德育因素,见证了人们将德育与学科知识并列到合二为一的过程。

1.2 学科课程育德的内涵

学科课程育德其内涵包括德育课程育德、非德育课程的学科育德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育德(班会课、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等),本文中涉及到的学科课程育德是指第二类非德育课程的学科育德,即以传统学科课程方式,如语、数、外、音、体、美等课程的育德。

2 隐性课程与学科课程德育的关联

2.1 隐性课程涵义及理解

“隐性课程”一词是由杰克逊(P.W.Jackson)在1968年出版的《班级生活》(life in classroom)一书中首先提出的,如果说显性课程是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的正式课程(formal curriculum)或官方课程(office curriculum)的话,那么隐性课程则是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的或非计划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等。关于隐性课程的概念界定,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看法。班华认为:隐性课程是课内外间接的、内隐的,通过受教育者无意识、非特定心理反应发生作用的教育影响因素。唐晓杰认为:隐性课程是指学校(含班级)社会关系结构以及学校正规课程有意或无意地传给学生的价值、态度、信仰等非学术性的学识。施良方认为:学生在隐性课程的活动中,既可能是有意的,也可能是无意的;隐性课程既可能是计划的课程,也可能是非计划的课程。从杰克逊提出隐性课程的本意来看,是一种无意识的教育,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到非计划的内容。但对教育者而言,随着认识的深入,能够逐渐认识它的存在和作用,掌握其规律,因此隐性课程是可以计划的。因此教育者可以有意识地利用隐性课程的特点来引导受教育者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2.2 隐性课程与学科课程德育的关联

隐性课程与道德教育有着天然的联系。一般认为隐性德育发挥了认识导向、情感熏陶、行为规范、榜样示范、心理构建功能。对道德教育来说,隐性德育课程的作(下转第169页)(上接第148页)用非常大。这主要是由隐性课程与学科课程德育过程两个方面的特点所决定的。从隐性课程角度看,其最大的优势在于它的作用方式是间接和潜在的,可以避免直接、显著的德育课程可能导致的逆反心理。隐性课程具有真正的“诱导”特性。从学科课程德育角度言之,学科课程德育将学生的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联系在学科知识的学习中紧密联系起来,把德育建立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

3 学科课程育德的定位

从目前的学校实践来看,我们在课程育德分为德育课程育德、学科课程育德、实践活动课程育德三部分。从传统的习惯来看,都是各自为政的,特别是德育课跟学科课,好像分工是很明确了的,一个专门教德育,一个专门教知识,现在我们就是力图打破这样的界限,打破界限后,不能一股脑的全都一窝蜂跟潮流,大家都一样,也不去管学科特点了。所以结合学科特点,做好德育分工,是合理的而且是必须的。德育的知情意行四个方面,德育课重在德育知识的传授、学科课程重在情感和意志的培养,实践过程重点落实行,这样的划分也不能绝对,不是说德育课就不能培养情感、意志,不能进行实践,只是相对而言有教学重心上的分工。学科课程育德应该作好自己的定位,不能仅仅是简单的外显说教式,同时也要尽量避免生硬的嵌入式德育,好的学科课程育德不一定要求育全德、育大德,应该育德于无声中,成为以隐性课程为主的育德课程。这有涉及到另一个争论,当人们又意识地去开发隐性课程时,那隐性课程还能称之为隐性课程吗?在这里,我们暂时撇开这个争论。学科课程育德中教师要做到的就是尽量在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因素挖掘出来,以间接的方式呈现出来,使之成为潜在的成功的隐性课程的组成部分。这种德育因素的挖掘、组织,可以是故事、图片、音乐、视频这些从现在的课程育德中主要体现出来的方式,也可以是教师行为、教学风格、师生关系等细节内容,后者可能对学生的德育影响更大一些。

4 在隐性课程的角度下最大化发挥学科课程育德的作用

为了提高德育实效性,我们必须把学校育德的主渠道从德育课程转向学科教学中,一是在时间上,这是学生在学校的主要学习生活,符合德育的首要地位;而是面对单一的德育知识灌输,学生的德育学习远离生活,与其让教师去努力创设某个德育环境让学生去体验,不如从学生最大的生活——学科学习中去体验德育。课堂教学中的隐性课程因素涵盖范围很广,几乎涉及课堂的各个层面、各个角落和课堂中师生的各种言行。具体说来,除了对知识点的德育内容挖掘之外,课堂中隐性课程因素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学场所的自然环境、教学设备条件、学生的人数、课桌椅的排列等;二是来自教师自身的因素,如教师的人格、教学观念、教学行为、教学方法等;三是来自人际关系的因素,如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所有这些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学生的身心活动。在这些因素中是完全有充分的空间经由教师在课堂中根据学生的实际反应,依靠教学智慧将育德任务在学生无意识之中完成,使学生获得积极的学习情绪和情感基础上,也获得积极的德育效果。

摘要:从学科课程育德的思想历史、内涵及隐性课程的特点分析,揭示隐性课程与学科课程育德的有效关联,对学科课程育德进行定位,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关键词:学科课程育德,德育,隐性课程

参考文献

[1]黄向阳.德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80-181.

课程定位、课程设置 篇2

3、解决办法:

(1)课程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深入浅出,讲解透彻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应用先进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把握课程的重点。对难点问题,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入手, 把难点与已经掌握的知识联系起来,深入浅出,讲清讲透,最终达到融会贯通,掌握重点,克服难点的目的。

(2)重视实验教学,加深、巩固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应用

该课程通过设置“覆岩及地表移动相似材料模拟实验”、“膏体充填材料配比实验”、“开采损害监测实验”等实验项目,帮助学生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 的理解和应用,对有些重点难点问题也可在实验室通过运用启发式、交流式教学,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并使学生得到开采损害与环 境保护的基本训练。

(3)重视网络教学资料建设,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

山东科技大学建有校园网,并设有精品课程网站,开采损害与环境保护课程的教学资料将全部上传至精品课程网站,以便学 生随时查阅。通过该学习的平台可以及时与学生沟通,在加强学习方法指导的同时,不断提供给学生更为丰富的教学资源和自学资料,使同学们在学习和理解过程中事 半功倍。

(4)重视课后的复习、讨论和答疑

通过课后安排复习作业题,强化学生对基本概念的`掌握和对公式的熟练应用。讲授完每章后安排一定时间的习题讨论课,培 养和检验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对学生提出的疑问进行解答。

(5)通过实际案例来阐述课程难点

注重结合工程实例,分析矿区生态重建理论与模式,通过课外查资料、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解决。通过矿区生态环境破坏的典 型案例使学生认识到树立科学采矿理念,实现矿区安全“绿色”开采、保护矿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实践教学活动的设计思想与效果

1、实践教学思想

实践教学是《开采损害与环境保护》课程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实 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具有极其重要作用。通过实践教学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理解和应用,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和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

体育英语专业的定位与课程设置 篇3

【关键词】体育英语专业 定位 课程设置

近些年来,我国多所体育学院陆续开展和兴起英语专业,根据实际的办学现状以及存在的办学过程中的问题,深入分析了原因,同时在课程专业的目标定位以及具体课程培养计划上也提出了有效的对策。

一、体育英语专业办学现状及问题

开办英语专业过程中,体育学院自身必须清楚的了解体育和英语的关系,这不仅仅是培养目标确立的准则,同时也是设置课程的主要依据,对于英语专业师资队伍的组成和建立是最基本的前提,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专业领域,体育和英语在体育学院实现了两个学科的合二为一,所以必须对于两个领域有一个明确的主次分析和侧重划分。如果两个方面同时给予相同的重视,则两个方面都难以达到较高水平,远远低于各自作为单一专业所能达到的应有水平。例如体育英语翻译在专业领域所涉及到内容和知识较为宽泛和复杂,他要求翻译者必须熟知翻译领域的专业知识,如果达不到专业水准则翻译质量就无法有所保证。

从综合的办学传统以及宏观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方面分析,体育学院的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和教育质量水平无法与专业外语学院相比,同时社会大众对于体育院校的专业英语教学能力也没有广泛的认可。英语人才的培养目标在体育学院里也较为狭窄,英语教学目标也不够明确。正是因为体育学院在英语体育两个学科的定位上不够清晰准确,直接导致了体育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无法实现符合社会的发展需求,如果体育学院片面注重培养拥有丰富体育术语的单一英语人才,必然导致人才结构的单一。同时片面的关注英语翻译人才和英语教师人才的培养也会限制体育学院多种类综合人才的培养,无法适应社会实际的人才需求,同时也无法充分发挥体育学院英语办学和体育专长的有效结合以及作用发挥。

二、体育英语专业的定位

对于体育学院的英语专业进行合理的办学定位是处理好体育学院体育学科和英语学科两者关系的关键和基础前提,之后明确这一点才能明确两个学科的办学目标,从而进行合理的科学课程设置,针对性的构建两个学科的师资队伍。体育学院的英语专业办学目标应该结合实际社会发展人才需求,不应该以培养专业的单一英语类人才为主要的办学目标,应该以培养能够熟练掌握英语对话能力,同时又是从事体育工作,符合体育发展进步全球化趋势的综合型体育人才,这有这样,才能实现体育学院英语类人才的培养优势,协调好英语与体育的关系,以掌握英语为辅助专业能力,以体育为核心专业优势,学好英语始终坚持为从事专业体育工作为助力以及服务手段。

体育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必须适应社会对体育的需要,目前已知的设计体育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几种,其一就是体育外事:主要从事的就是在政府部门的涉外联络工作,对于体育的专业能力要求不高,所以具备一定外语能力的人可以从事这一职业。其二:体育健身专业辅导教练。主要为涉外人员以及部分的外籍体育爱好人员进行专业的体育指导和培训,这类工作需要较为熟练的英语能力进行交流和沟通,于此同时对于自身的专业体育能力以及专业的体育运动方法要求较为严格。其三:体育报道工作,主要从事涉外的体育赛事的跟踪和赛况报道,需要对于相关的体育赛事信息进行综合整理分析,工作量较大,专业性要求较高,不仅可以熟练沟通同时还要与专业体育知识进行结合,从而进行专业的赛事报道和信息分析。

三、体育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

1.英语课程设置。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我国的目前体育学院英语人才培养目标侧重于英语交流口语能力的简单培养,更加关注的是学生自身体育能力的持续性提高。所以体育学院的英语学习课程不应该完全按照专业英语培训学校的课程来进行安排,可以积极鼓励英语教师扩大对于专业体育类英语知识以及词汇等内容的课程安排,提高学生对于本专业的特殊领域词汇的熟悉和理解掌握。提高学生的实际交流和口语能力,同时集中培养语言技巧的运用。同时在英语课程学习过程中也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注重学生的创新思考能力的培养。

2.体育课程设置。体育学院应该参照复合型体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在课程设置上充分突出体育学院的办学特色,在课程内容里更多的渗透体育元素,从而使学生对于专业的体育理论知识和各类体育学科发展过程有一个系统的了解,让学生充分认识体育学科的自身魅力和发展壮大前景,提高体育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调动学习积极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学生的基础入门阶段注重教学文化的渗透和融合,积极创新体育课程项目内容,打破传统的单一模仿和测试,应该丰富课堂体育学习内容,保证学生的参与度,发挥学生自主学习体育的积极性。从而实现体育课程效率的全面提高。同时合理的课程设置也是发挥院校办学优势,培养跟多高素质体育人才的关键。

结语:在体育学院开办英语语言专业是近年来课程新发展的结果,同时也是教育发展更加符合社会人才需求的具体表现。在专业办学推进中,要明确体育英语专业的定位和课程设置。不能局限于传统的英语专业教学模式,需要结合体育学院的的办学实际和人才实际需要进行合理开展,促进中国体育与世界体育的交流和进步。

参考文献:

高职院校课程定位与专业定位初探 篇4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和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有着自己独特的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有关专家认为“高等性”是其培养目标定位的基准, “职业性”是其培养目标定位的内涵, 而“区域性”是其培养目标定位的地方特色, “社会性”是其培养目标定位的价值取向。概括地说, 在探讨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时, 应考虑人才层次的高等性、知识能力的职业性、人才类型的技术性、毕业生去向的基层性和一线性等。

一、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定位层次

从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层次看,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层次的一类教育 (职业教育)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概念包含“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两层含义。“高等教育”决定了高职课程的定位层次必须是高等教育的课程, 通过课程的学习, 学生在毕业时应具备高等教育的相关水平。因此, 高职课程不能因层次过低而导致不达标, 当然也不能因层次过高而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 而应是符合学生实际的高等教育的课程。

从高职受教育者的状况分析, 高职课程应在高等教育课程的范畴内, 有不同的层次和侧重。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来自多方面, 且教育基础是多层次的。事实上, 生源多样化是高等职业教育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这种基础有异 (不同生源的学生的职业理论基础、技能基础及实际工作经验各不相同) 、来源广泛、目标多样、需求多元、层次不同的受教育者, 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必须解决好层次结构问题。在课程建设上, 课程要具有多种层次, 必须提供不同层次、不同侧重的课程。例如, 应提供继续深造的课程、职业技术培训课程、闲暇教育课程甚至部分启蒙式教育课程等。需要注意的是, 每一层次的课程都应体现基础性, 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为终身学习、终身教育奠定基础。

从人才培养的层次上讲, 高职主要培养技术型人才。我们认为, 高职专业理论学习不在于达到掌握“为什么”的水平, 而在于达到通晓“是什么”和学会“怎么样”的水平, 即达到“知其然, 不知其所以然”的水平即可, 主要侧重应用型知识, 强调为技术和心智技能及高级技能服务。这些应用型知识以有用、够用、必须为度, 适当兼顾一些学科理论知识, 为学生进一步提高、发展作铺垫。

目前高职教育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着知识老化、方法陈旧落后、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的现象。由于高职教育较之成人高等学历教育起步要晚, 因此教师在教学上更多地沿袭了学历教育的教学方法。同时对高职教育所界定的“技术应用”和理论上的“必须、够用”的原则仅作简单、片面的理解, 教学和研究的学术性不强, 任课教师对生产、社会实际了解不多, 缺乏实践经验, 理论和实际脱节。另外, 课程的结构不合理, 基础理论和专业课程比重过小, 学生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后劲不足。

根据职业技术教育的基本特征, 必须针对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及具体岗位需求状况, 加强实践教学, 培养急需的应用性人才。因此, 高职课程必须以专业实践课程、实训课程为突破口, 建立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 加大实验、实训力度, 加大课程改革力度,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大力培养第—线的高级应用性、技术型人才。实践课程及教学效果如何, 是高职所培养的人才是否具备岗位和职业针对性, 是否适应经济社会需求的关键所在。

二、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

高职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包括三个方面, 即学习者的需要、当代社会经济生活的需要和学科与专业的发展。这也是高职课程开发的三个基本维度。

1. 以学习者的需要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

以学生的需要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一直是课程理论的一种观点。对高职课程来说, 关注学习者的需要, 并不意味着一种简单的特长教育, 它已经超越了这一点, 也并不意味着课程能够满足所有学习者的各式各样的需要。高职课程如何满足学生的需要, 一条可能的实现途径就是吸纳学生进入课程开发, 使学生本身成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对学生的生活史、文化背景、知识经验、发展需要等予以充分的关注, 甚至把学生看成是知识与文化的创造者。在主体性高扬的时代, 高职课程的个性化与人性化的呼声越来越高, 以后的发展态势仍有待观望。

2. 以社会经济生活的需要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

随着教育的财富理论逐渐成为现代社会的主流话语, 教育被看成是一个关系到国家现代化的宏大问题, 是一个能有效增加社会智力资本的庞大产业, 直接与物质财富的积累与经济指数的增长相关。与此同时, 职业技术教育在很多国家成为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 因而发展职业教育已经成了一种国家行为。在此背景下, 社会经济生活的需要就必然会成为高职课程关注的中心, 并开始探索课程现代化之路。

3. 学科与专业的发展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

专业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与操作技法一直是高职课程目标中最为活跃的因素。与一定的职业岗位相关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是高职院校学生进入社会生活的先决条件, 它能赋予学生一种实践的力量, 使它的行为更加富有理性;同时, 专业素养与学科能力也一直被看成是高职学生素质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寻求两者的统一, 寻找两者最佳的结合途径就成为高职课程探究的重要课题。

三、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定位的原则要求

长期以来, 我国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通常有两个主要依据:一是知识分类, 即学科分类;二是社会服务对象或领域的分类, 即职业分类。从大学的角度看, 专业是为学科承担人才培养的职能而设置的;从社会的角度看, 专业是为满足从事某类或某种社会职业所必须接受的教育与训练需要而设置的。就高职教育而言, 其专业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学科专业”, 而主要是“技术专业”。技术专业的知识构成不像普通高校的学科专业那样强调专业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和逻辑性, 而是由与职业岗位技术工作相关联的有关知识和职业世界的有关知识所构成。技术专业知识强调职业岗位技术工作的针对性、适应性和应用性。

高职教育的专业具有较强的职业定向性和针对性。在专业定位的原则要求上可以参考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等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做法, 即“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职业岗位 (群) 为依据、以技术含量为参数、以学科专业的交叉复合来综合研究专业的定位”。

所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就是面向区域和地方经济发展, 面向生产、服务与管理第一线设置专业, 将当地产业结构和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作为确定专业体系主体框架的依据。鉴于我国的产业结构正在发生整体上的转变, 电子信息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物流业和现代服务业将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主导和支柱产业, 相关行业的人才将成为人才需求的重点, 高职院校可以确定与物流、电子信息、工业制造、服务业等相关的专业作为今后重点发展的长线专业和重点优势专业。因为深圳的服装、家具、珠宝首饰、印刷包装、旅游酒店业等在全国具有比较优势, 所以深职院就设置了服装设计与工艺、家具设计、首饰设计、图文信息工程、现代包装工程、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等专业。

所谓以职业岗位 (群) 为依据, 就是或针对一个行业岗位 (如广告设计) , 或针对一组相关的职业岗位来定位专业。如深圳市的大、中型商场较多, 但缺乏既懂软件管理又懂硬件管理的商场管理人才, 深职院就开设了商场管理专业, 但没有像普通高校那样去设置工商管理专业。虽然只有一字之差, 但反映了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在培养目标和专业定位上的较大差异。

高职院校的专业定位还应根据现代经济社会的特点, 通过学科交叉与复合来构建专业。由于在生产第一线的工作往往是综合性的, 只有用多学科的知识和多种技能才能解决, 因此, 高职院校经常要根据生产第—线要求跨学科的特点, 将生产第一线工作的外在要求和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结合起来, 设置复合型专业。事实上, 随着现代生产、科学研究和技术中综合化趋势的不断增强, 技术岗位的智能内涵不断丰富, 持续提升, 培养复合型人才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 高职教育也要向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方向发展。

专业交叉复合的方法有三种: (1) 将不同的学科专业复合起来, 例如:商务英语、商务口语、物业机电与综合布线、外贸与国际结算、航运与港口管理等; (2) 将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复合起来, 例如:服装设计与工艺、酒店餐饮管理与制作、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等; (3) “先合后分”, 即把一些技术成分较复杂的相近专业先复合起来, 然后根据市场的需求情况和学校的办学条件, 逐步分设若干专业方向, 待时机成熟时, 再将某些专业方向设置为独立的专业。

总之, 高职院校的专业与课程定位应以社会的近期、长远需要及当地工商业的需要和就业趋势为依据。对学生来说, 职业是其未来生活的一部分, 也是其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高职院校只有不断创新, 适应社会的近期、长远需要及当地工商业的需要和就业的趋势, 有针对性地调整目标、设置课程、发展专业, 才能获得对未来职业世界与瞬息万变的知识社会的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叶立群.职业技术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2.

[2]张海峰.论高职专业开发的目标、原则与机制[J].职业技术教育, 2003, (7) .

[3]周德义.在实践中构建与完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J].当代教育论坛, 2005, (6) .

[4]曹云亮.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特点及最新发展趋势的探讨[J].煤炭高等教育, 2001, (3) .

新课程下教师角色定位的思考 篇5

永 教在 育改 的革潮 浪席 全卷国 的大 好 形 务应 , 把 要 精主 力 放 在检 学生 查对 知 识新课程 》 与 程 实 施课 话对 ” 将 教育 革改 趣的 激 发者 和 学习方法 的 辅导 者 各, 种

、三革课新程价评 模式 ,促进的课

下 势教,育 基础教 育部司 布 颁 “《走 进 掌 握 程的 度 ,使上自己 成 学生为学习兴 改 学校同步与发 评价 展改首革先评是指导价 想 思的变

向了 新高的潮使, 每位一教师 加更 明 能 和积极个性 力培的 养,者把教育 重 的 革。 《 要 纲》指 出 ,评 价改革 的目 标确

了质 素教育意的义,懂得了 新课程 改心 在 如何放促 进 学 生 学“ 的位置 ” ,上 是 “变改 课评价过 于强程学业调成 绩和 革

的历 史使 命。 课新 程 仅不 求 教师要的 育观教念 更 要

从而

真实正现为教 了 不教的 目的 。

甄别、选

择的功 能 ,挥发评促进价学生 能”。 明确将 评 改革价为课 程作改革 的 目 之一 ,标并提出 了评价 改革方 向,

的 了为 达到 全 实面素 施质教育 的 目标 ,

二、教 师 是 生学人 生 的 引 路 人, 让展 、发教师 提 高 改 进教和 实践学 的 功

, 新而且 要 求 教 的 师角 也 色 要 时及转 学生在 “主 自探 究、、作合” 的 学习变 。 从 师教 与 学 生关 系 的来 讲, 新 课 程 式 模中健康 成 长

要求教师该应学是 生学习的进 促者。所

教是学 师人生生的 引人 。路一方 这这是新世 纪对 育评 价教新的求。要

进促是者指师应从过去教仅作为知识 面传 ,要求 师 教不 仅能 仅 是向 学 生 授传知

授者这 核心一角色中解脱 来 出,以促进 识 而 且,是 要 引 导 学 沿生 着正 的道确 路 们我必建须符合素立教育质评的与价试 考

生 学学习能力为重 的 心学 个生性 的 和谐 、 前 进 , 并且不 断 在 成 长地 的道 路 上设 制置度 作。 为 师教,应 了 解识认 一 些 新 的

健康

发为展己 教师任是学生习学促的` 不 的同标路 , 引他们不导断 地向高更、 评 价 方和 式思路 ,进 而产 生改革 热的

进者 是教师 最 显明、最 直 接、富最 时代 更远 目的 标 奋进。 要使 学 生 按各 自的个 情 积,极动地、创主性地造 参到与评价

角的色特 征是教师,角色特征 中的核 心去性完善自 ,己展现特 独的个 性并引, 改 中来 。改革 变课评程价分过调强别甄

特 征 其。 内容 包括三个 面 :

导方 学懂生得 人个 品格与的 众大的 益利 , 与 择选 功 的 能 ,发挥 评 价 促 进 学 生 发

教 是师 学生 学 能 力习的 培 养 与己自命的运 ,社与会 发的是息展息相 展 、教师 提高 改和教进 实学 的践能 功。

者, 应引 导学 生 改 学变习方

关式。的另一方,面求教师要从过作为去 课程新倡提建立个一促进生学全面展发 、

课新 程 调强 以 创新 精 和神 践实能 的力 “ 德说道教 者”、“ 道 偶 德像” 的传 教统提师高和 进改 学教 实践评价 的系体 , 培 养为 重 点 。 作 教为 师应 提倡、引 并导 角 中色解放 来 出成,学 为生健 心康理 、 教师应树 发展立的 价观。评

进促 学 建生立新 的习学方式 在学。习健 品 德康 的 促进 者催、化剂 , 引 导 生

学 于对学 生 的评价 ,《纲要 》 出 指

中, ,从 古 今到 ,知 识 务 于 社服会 , 社 学做会 人 , 会 学我调适自 ,自我 择 选 建 立。 促进 学 生 全面 发 展 的 评 价 体 要 “ 产 会 无生 穷 无尽 的 知 识, 识知又促 进社 总 而言之 , 课 新 将 教 书 育 人 程的 圣 使 神系。 价 评 仅 不关 注 生 的学 学业成 绩 , 而会 的 发 展, 社 会 的发展 又迫 使知 识 断 不 命向了更高推适应更社会设建需要的的更 且要 发和发展现生多方面的学潜,能 了更 新 。 就 这 样 不 断 循 的环 , 不 地断 改高 层 次 。 为 此 ,随 着 时代 的 发 , 教 解学展发生中展需求的,助帮学生 认 识 自

,革 不断地 发 展 着 、动推着 。

现 代 科学 知 识 量 多 , 而 社且 发会展

更 新 教 师育 观迫已 在 睫 。

我,建 立 信自 发。评价挥的教 育功 能

,课程 的新最发生终是地校学,新 课

。 《 基础教 育 课 程 革 纲改 (要 试 促 学 进生在 有原平水上发 展”

度加快 教师,要在短短 几的年学校 教行 ) 指 》出 改 , 变 课 程过于 注 重知 识 传

育 间时 把中所 教学 科 的 全部知 传识授 给学 授 的倾向 , 强调 形成 积 极 主动 的 学习态 程只 能 在 学 校 生 中 ,成 课 的 改目的 就是 生 是 不可 能的 ,而且 也没 有这个 必 要 。 度 使 ,获 得基 础知 识与 本 技基 的过 能 程促 进 学 的生 乐 学、教 师提的高 学和生 的

因为, 社 在会 日 月新 异 发地展 , 适应发

同时 为 成会 学 学习和 形成 确 正价 值观的过 发展。 新程课进促教 观念 学变的化 教,

中 社会 知 识的 也 不可 能 成 一 变 ,不学 程。 变 改课 程 实施 过 强 于 接 调受 学习、育 变 得 丰 富 彩多 、复 多杂变 。教师 要 不 获生 得 知识 息信的渠 道 样 化 了 多直 接 ,死 记 硬 背、机械训 练 现 状的, 倡 学导生 断学习、考思、探 索, 用 等 的平光 眼 化了 。师 教 在 授 传 识 知方面 的 职 能也变 自动 参 与 、乐 于 探究、勤 动 手 , 于 培 看 每待位 学生 与学, 生建立起 谐 和的师

复杂 化 、科 学 化,教 学 不 是 只 传再 授 养学生搜集 处理信和 的能息 、获力新 取关 生系, 用 诚挚的 心爱去 关心 体 学 贴现 成 的 、教科 上 书 知 的 ,识而 要 指 是导 知识 的能 、分力析 和 解 决问 题的 力 以能 生 不断, 地赏 学识 生, 有的放矢 相, 学 生 懂得 如该 何去 获取自 需 要己 的知 识 , 及 流交合 作 的 能 力 。 教师 要让 学生 在 互 重尊,相互关爱 ,使 学生健康向 发上

根据

需要 去处各种 信息。总理之,教 师“自 、主 探究、合作” 的 学习模 式 中 展 成长、, 完为 人师表成的 圣神命 使 。

也 再 不能把 传 授 知识 作 为 目的 和主 要 任健 康成长 。

新课程阅读活动的定位 篇6

认清阅读活动的本质

一直以来,语文教学习惯于用理性肢解人文性很强的文学作品,用理性肢解禁锢学生的审美评价想象,总试图“通过少数经典范文的反复嚼烂,让学生举一反三,读懂天下所有文章”。对于语文教育的弊端,清华大学附中的一位特级教师指出:“我们的语文课正逐渐变成一门纯粹的技术课,语文教育正在异变为一项纯粹的技能培训和手艺磨炼课。抽象意义上的语文教学,让学生在文山题海中跋涉,使阅读一直难以走出恶性循环的怪圈。”

语文学习与做其他事情一样,都有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阅读教学不应是“深挖洞”,更应是“广积粮”,阅读量不够,感性认识不足,哪来理性的飞跃。阅读本质不是技能训练,而是通过在大量的以了解内容或获取信息为中心的阅读中提高阅读能力和语言水平。

摆正阅读活动的角色

目前,阅读活动的“生态环境”很不和谐,普遍存在“主客颠倒”,教师总是扮演统治者和终极裁判官的角色。而事实上,学生应是阅读课的主人,教师只是组织者、协调者。

阅读活动的核心是自主性,之所以特别强调自主意识,是因为观念意识是指导人们实践行为的基础,只让学生懂得答案、解题技巧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体验内化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自觉指导自己学习的个人观念体系。学生有了很强的自主阅读意识,就会有创造性的实践活动。

教师可以适时创设一种专题阅读的情境,强化学生自我意识。这种创设专题情境的阅读活动更关心的是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结果;也讲求方法技巧,但更关注培养能力,特别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如《我眼中的美国小学教育》中所叙述的:美国的小学老师给小学生布置类似“叙述自己的国家”等令大人们都无从下手的作业。其目的很明显:通过学生的大量阅读,查找资料来认识体验,而答案的本身并不重要。作为教育工作者,不也应该从中得到点启示吗?

这种阅读活动学生是主体,教师不是不管,而是在整个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其表现为:导在活动前,引在活动中,评在活动后。指导的形式不是直接明示,而是间接暗示,这有利于学生在教师高质量的指导下独立完成活动任务,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拓宽阅读活动的空间

以班级授课制为主要形式的课程学习,从书本到书本,从书本到作业,具有明显的封闭性。阅读活动呈开放学习态势,渗透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大家庭,渗透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处处留心皆学问”。这种形式的改变,学生必然会突破原有的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学生定会在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学习。开放性的阅读,改变的不仅仅是学习的地点和内容,更重要的是它给学生提供了更多地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社会化、生活化的活动将成为阅读活动空间的新内容。学生一旦冲破空间的桎梏,就如鱼得水,如鸟归林,会焕发出满腔热情,用他们拓宽的大视野去审视海阔天空的大世界,去光顾琳琅满目的“开放的生活大书橱”,去体验复杂而有序的生活真谛。这样逼真的、多元的、开放的阅读环境,使学生在特定的阅读情境、角色、任务中展开学习,变狭小的课堂为广阔的交际场所,使阅读不再是孤立绝缘的操作,而变成活生生反复亲历体验的过程,从而培养能力,提升素养。

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地球”。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可以撬起阅读“地球”的“支点”,“授之以渔”,让学生不仅会阅读,更能用情感去体验,用心灵去感知,用智慧去思考,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四川省达州市通川区第一小学校)

创客定位与课程重组 篇7

说到这里, 想提下世界教育创新峰会 (WISE) 。这是为激发创新思维、辩论和行动而创办的国际性平台, 培训旨在为构筑教育未来做出贡献。11月初, WISE颁布了今年的全球教育新方法的优秀范例。六个获奖案例都是以低成本、规模化的方式, 以问题为导向、将教育联系生活, 运用可推广的科技手段让更多的人更好地享受教育的权利, 并获得更好的成长机会。

比如获奖项目之一AL-Bairaq, 是卡塔尔大学向中学生开放的非传统课程。卡塔尔大学的教授提供指导, 中学生们用两三个月的时间以团队合作的方式共同完成一项研究, 向企业家和政府官员们进行成果汇报。研究表明这一项目提高了中学生的科技能力、自信心、领导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又如另一个获奖项目Nafham, 是鼓励同伴教学的“众教”平台, 每个孩子都可以上传教学视频, 由专业教师进行审核以保证质量。它不仅促成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更重要的是给学生创造了新的学习方式, 即当老师教别人, 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自己才能学得更好。

由此可见, 课程重组的意义在于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 这已成为当前国际上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课程改革趋势。不仅Nafham项目, 美国Oregon大学赵勇教授主持的OBA项目也有类似理念 (http://globaleducation.uoregon.edu) 。赵勇教授认为中国拥有优质的教学, 却有着糟糕的教育。他提倡培养具有创业者精神, 即创客精神的学习方式。他所主持的OBA平台是以作品为导向的学习, 课程平台里没有严格的教师和学生界限, 实现了“无国界、无单位、无中小学、无大学”。在OBA平台, 只要学生具备某种技能, 就可以制作作品 (课程) , 每个作品都可以在平台上进行销售。课程上传者可以设置课程的价格, 需要学习课程的人只要付款后就可学, OBA从而成为全球课程交易平台。目前OBA平台已经有一百多门课, 它为学习者提供了自由创造的学习方式, 以知识流动多元流动代替了师生身份的我教你学。后者只是教学方式的改进, 而前者才是学习方式的变革。

笔译课程的定位与目标 篇8

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英语专业发展进入第二个时期,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据教育部网站最近公布的数据,截至到2006年底全国70%的本科高校都有英语专业,绝大部分专科学校或高职院校也有英语专业。英语专业在全国遍地开花,专业设置偏多,在校生数量很大,毕业生供大于求,就业比较困难,英语专业由“热”变“冷”。

2006年,教育部批准三所大学开设翻译专业本科班。从上述讨论中了解到,教育部随后又批准了多所大学开设翻译专的句型。所以很多学生就会这样来处理中文部分的翻译:

当然,可能其中个别的单词有不同的表现方式,但大体的结构也就和以上的形式差不多。那么这样的翻译有没有问题呢?是不是这样的翻译就是最忠实于原文的呢?答案是,这种翻译是完全错误的。

纠其原因,那就是中英文在表达上的差别。仔细分析一下上面两个中文句子,我们可以看出,其真正想表达的意思不是“某人如何如何”,而是想说明“对某人来讲,某事如何如何”。要体现这层意思,用英文来表达的话,就不能直接说“sb.是怎样”,因为在英文中,这些形容词是不用来修饰人的。例如,easy和convenient这两个单词就无法用来修饰人。在对easy的解释中,这个词是用来表示不用费太大的力气,不用花太多的功夫,很轻松就能做到,通常用来形容对某事的解决或处理。而convenient指的是很适应某人的需求或很近的,很容易达到的。由此可见,这两个词都不能用来修饰人。很多学生错就错在没留意到整个句子中形容词要修饰的中心语是事而非人。

那么,对于这种句子,我们应该怎么处理才恰当呢?首先,应该通过分析得出,整个句子的主体不是人,而是事。后面的形容词部分是用来描述事情而非人的。这样一来,就会让我们想到一个很熟悉的句型了,那就是“it is+adj.+(for sb.)to do sth.”。现在,用这个句型来翻译上面所给例子的中文部分就很容易了。

除了上面给出的正确的翻译方式之外,当然还有其他的方法。在这类句子中,由于形容词本来是用于修饰动作部分的,业本科,将来可能越来越多。由此可见“翻译的学科地位受到重视”并且“翻译人才的培养规范化”。

笔译是英语系本科生专业必修课。该课程是一门英语综合技能课,在系统介绍翻译理论和技巧的同时,组织学生进行各类相应文本的译文赏析,并布置大量的翻译实践作业。通过赏析和实践,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使他们了解各种英语文体的表达方式,总结英汉两种语言的特点和转译规律,自觉将翻译活动置于理论指导之下。该课程重点培养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注重夯实基本功、拓宽知识面,是培养面向21世纪的复合型外语应用人才的重要专业课程,为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和工作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

笔译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传统单一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不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我们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采取了传统教学和现代化手段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翻译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除了传输知识外,还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注重向学生传授获取知识的方法,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积极性。课下为学生提供参考书目、推荐网站、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翻译竞赛活动,鼓励学生与教师交流。教师给学生布置大量课外翻译实践作业,批改后在课堂上针对典型错误译例进行所以也可以把原来用作形容词的部分用副词来表达。例如:

b.if you can do it conveniently(不推荐)

不过用第一种句型来处理,是最简单和最好理解的。为了让学生们对这种很具迷惑性的句子有更好的理解和认识,下面再提供几个句子进行练习。

1.After three days’training,(乔治很快就掌握了这种方法).

2.Without your help,(我们很难摆脱困境).

参考答案:

二、“直截了当”型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这种结构的中文句子都要这样翻译。在类似的中文句子中,大部分的英语翻译还是可以按照中文的字面意思来解决的。例如下面这个句子:

To my surprise,(他很高兴就接受了我的邀请).

这个句子中的中文部分就可以翻译为:he is delighted to accept my invitation。

在这种句子中,形容词要表达的是人的情绪和心理状态,所以直接用“sb.+be+adj.+to do sth.”这种简单明了的句型就可以了。

如何区别这些看似结构相同却又含义不同的中文部分呢?关键就是要仔细分析句子中的修饰语究竟是用来修饰哪个部分的。一旦这点明了了,就能很容易找到相应的处理办法。相信学生们在仔细体会句子想要表达的真实意思之后,就能很轻松地判断出应该用哪种方式来翻译结构类似的中文句子了。

图式理论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于岩

(鲁东大学大学外语教学部,山东烟台

摘要:图式理论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实用性使研究者得以研究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和心理过程,从而可以帮助研究者和语言实践者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成绩。本文先简单论述了图式及图式理论,进而分析了大学英语词汇学习的重要性和把图式理论应用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可能性,最后讨论了如何应用图式理论来提高大学英语词汇的教与学。

关键词:图式图示理论词汇习得大学英语词汇教学

一、引言

近几年来,图式理论在语言习得中的实际应用性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接受。关于图式理论最早是Bartlett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他认为图式是“以往的事件或经验的功能性编组,这种编组总能在任何有机的相适应的交际应答中起作用”。一个人反复接触某人、某事或某物,就会使他对自己的经验进行概括,从而形成一定的图式。图式理论最早并未用于语言习得中的各个方面,而是用在人工智能领域内,后来学者们用它来研究第二语言习得阅读理解的心理过程。本文在简述图式理论的基础上,讨论了如何在大学英语的词汇教学中应用图式理论来提高教学和学习效果,探索改进大学英语教学的途径和方法。

二、图式与图式理论

图式是输入并储存在头脑中所有对世界的一般认识,是人们头脑中的常识性概念。不同的语言学家对它的解释不同:Pearson认为“图式是人们听到或读到某些信息时在脑海中产生的景象或联想”;Cook认为“图式是头脑中的先存知识或背景知识”;Widdowson认为“图式是已知事物或信息存储于头脑讲评,举一反三,在欣赏对照精彩佳译的同时,总结成功经验。

笔译课程教学不应仅仅局限于翻译实践,许多实用的翻译理论对实践有高屋建瓴的指导作用,应当在强调实践重要性的基础上,逐渐将翻译实践与翻译理论和技巧结合起来,从而使翻译实践成为理论指导下的实践,避免翻译中的盲目性。

经过我们不断的探索,有必要对笔译课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把《英汉翻译教程》和《汉英翻译教程》两类教材的内容进行筛选和嫁接,兼顾各种题材(社会、政治、文化、教育、家庭、文学、科技、旅游、新闻、经贸)和体裁(记叙、论说、描述、散文、小说等),使学生不仅学习普通英语资料的翻译,也有机会接触大量的经贸英语资料翻译。在给学生讲授各种文本翻译技巧的基础上,增加了名作佳译赏析,从语言学的角度探究英、汉两种语言的本质差别和互译规律。教师们开发、制作多媒体课件,积极搜集、准备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课外材料引入教案,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利用现有图书资料和网上信息获取知识,并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各种能力。

教学方法改革主要集中在课堂教学模式方面,突出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强化、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结合外语专业特点,在加强基础训练的同时努力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发现式和研究式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具体讲授过程中,教师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针对各章的具体内容和文体特点提出具体的学习要求和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对译文进行批评与鉴赏,并用一些与译文要点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在对比阅读中自己解决或集体讨论解决。每节课后均配有一次翻译作业,教师认真批改后,针

高明霞

中的知识结构”。但是,不管他们对图式的定义如何不同,他们一致认为,图式是每个人过去获得的知识在头脑中储存的方式,是大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或积极组织。图式中每个组成成分构成一个个空档,图式的实现即图式的激活和空档的填充,从而达到语言的理解。

图式理论是关于背景知识在语言理解中的作用的学说,因此这种运用图式知识进行语言理解和文本解读的阐述就是图式理论。图式理论强调两种基本的信息处理方式,即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前者是一个从部分到总体的过程,这种方式又称“材料驱动”。后者是一个从总体到部分的过程,利用图式的预期作用对总体进行预测,这种方式又称“概念驱动”。图式理论对语言习得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推理”。语言习得者可以从潜在的众多图式中推理出适合文本情景的一个来帮助解释文本内容;语言习得者在已选择出的图式中进行推理,从而使其各组成部分起作用;当“缺省值”(Schema Absence)(即某些信息在文本中缺省)被用于文本时,语言习得者可以从已有的背景知识中推理出该内容,填充空档,从而达到理解文本内容的目的。总之,图式理论在语言习得中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实际应用性。

三、图式理论在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1. 词汇习得的重要性

词汇是语言的三大要素之一,是一切语言活动的基础。《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对词汇部分做出明确规定:四级水平的学生必须领会式掌握4000单词及一定量的常用词组,其中复用式掌握的单词为2500。从某种意义上说,词汇教学是英语教学成败的关键,抓好词汇教学就是抓住了主要矛盾。虽然我们在英语教学上一直在一定程度上重视词汇的教学,但学生在对学生出现的典型问题进行作业讲评,帮助学生搞清楚自己译文中的错误,让他们在改错中学习和提高。

英语专业建设首先要转变观念。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已呈多元化趋势,单一外语专业知识和基础技能型人才显现出对市场的不适应,外语的工具性、应用性特征愈加明显。因此要改变那种纯语言、纯文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增强人本意识,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培养模式上要根据社会的需求和本校的实际,敢闯敢试,不求统一标准,只求社会认可,用己之长,力戒攀比,独创特色,打造品牌。

参考文献

[1]王京平.谈翻译教学的任务与目标[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4).

[2]龚爱华.论我国本科英语专业翻译教学[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

[3]王占斌.关于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的调查与研究[J].上海翻译,2005,(1).

[4]尹衍桐,徐广英.近年来国内翻译教学改革趋势[J].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5]Jin Di&Nida E.A.On Translation.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

新课程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 篇9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中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要达到的预期学习结果。教学目标具有一定的层次性。教学目标有宏观目标和微观目标之分, 宏观教学目标指课程标准规定的最终目标;微观目标指每一个单元、每一个课时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又可分为显性目标和隐性目标。显性目标是通过学习产生能够看见的效果;隐性目标则如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收获。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标分析

经历了从计算机教育到信息技术教育、从“指导纲要”到“课程标准”、从“操作技能”到“信息素养”的过程,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就有了从理念到方法的全面转变。教学目标、教材内容、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等也随之发生变化, 下页表1中列出的是结合具体章节、具体内容的对比分析。

●教学目标定位

1. 理解课程, 树立宏观目标

高中阶段的各门课程任务明确, 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相对稳定。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 开设时间短、内容更新快、目标变化大, 课程目标经历了从计算机教育到技术教育、从技术教育到信息技术教育、从技能提高到信息素养培养的过程, 课程多元、动态、开放的特征明显。面对如此多的变化过程以及课程的个性特征, 信息技术教育更需要理解课程内涵、研究课程标准、分析课程要求、确立教学目标、适应课程发展。例如,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实施方案中有必修与选修两个部分。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指出“必修模块是学习后续选修模块的前提”, “选修部分强调在必修模块的基础上关注技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双重建构, 是信息素养培养的继续, 是支持个性发展的平台”。因此, 教师首先要从课程的高度, 明确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各自的教学要求, 树立宏观的教学目标。必修模块侧重信息能力和信息素养, 选修模块侧重个性和特长发展, 教学中要兼顾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的教学目标。

2. 理解教材, 突出重点目标

课程内容要遵循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而各地信息技术课程发展参差不齐, 学生基础起点差异较大。信息技术教科书的编写更强调了多样性, 教科书的设计具有一定开放性, 具体要求弹性大, 内容的呈现也有较大的灵活性, 以适应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目前各地教师使用的教材, 编写体系特色鲜明, 章节、内容耳目一新。

教师要适应教材的变化, 改变教教材的习惯, 根据本地实际和学生情况, 依据课标, 结合教材, 分析、梳理教材中的教学重点。教师要始终围绕宏观目标, 宏观上理解、把握教材, 微观上制定并细化出可以分步实施的课堂教学目标 (也就是微观教学目标) , 突出重点教学目标, 整合、优化教材内容。在教学实施过程中, 微观目标为宏观目标服务。

例如, “信息资源管理”教学单元中教材中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个人信息资源方面:文件管理方式, 管理硬件, 管理软件 (资源管理器、电子表格、收藏夹、Blog、专用软件) ; (2) 专业化信息资源管理方面:图书馆藏书管理、电子图书馆、分类网站、图书分类法、标准化思想; (3) 数据库及其应用方面; (4) 信息资源管理方式的比较。

本单元的宏观目标是培养学生科学管理信息的意识和素养, 体验科学管理信息的意义, 感受数据库技术管理大量数据的优势。围绕宏观目标制定的重点目标是了解不同信息资源管理的方式及特点, 掌握常见的信息资源管理的方法;通过对简单数据库的解剖分析, 了解使用数据库管理信息的基本思想与方法。而其他如图书分类法、标准化思想、Blog等内容可以作为教学参考。教学中确定了课堂教学重点目标, 教学过程和内容就会化繁为简, 主次分明, 重点突出。

3. 理解技术, 显现价值取向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 教师的尝试与实践取得了很多宝贵的经验。然而, 教师在教学中停留在“技术应用、强化工具”或“淡化技术、突出人文”的现象较为突出。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技术类课程, 知识与技能的掌握需要有技术的支持, 技术的支持需要有工具的支撑, 素养的提高需要有熟练的技能。因此, 技术是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必要条件。淡化技术、脱离技术, 信息技术课程可能成为“空中楼阁”。

知识与技能是微观目标也是显性目标, 技术的表现为显性, 信息技术教师的职业特征也显性突出。因此, 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目标或技术与技能的训练, 教师在教学中把握得比较准确, 教学效果明显。但作为一门课程, 如果单一的大众技术取向长期存在, 则无法适应信息技术发展和变化, 课程的意义、课程的价值得不到根本体现。教学目标中的技术从层次上分是最底层, 它解决的是“下一步”怎么做, 教学目标要从“动手的技术”定位到掌握“如何做的技术”。理解“为什么这样做”、“还能做什么”、“怎么做更好”, 学会“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体验到“技术的方法、技术的思想、技术的价值”。显性目标服务于隐性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层面的目标相互渗透、有机联系, 共同完成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宏观目标, 呈现出新课程的价值取向。

例如, 在“信息资源管理”和“表格信息加工”教学单元中, 有的教师从技术出发, 设定的是低层次的课堂教学目标。案例一:掌握文件夹和文件的基本操作。案例二:了解博客的概念;学会自己申请免费博客空间;学会发表网络日志的方法, 利用博客管理个人数字化资源。案例三:了解Excel 2000的操作界面;掌握Excel2000工作表的基本操作。有的教师拔高了人文素养要求, 在“表格信息加工”中设定的教学目标走到了另一极端。案例四:通过对研究任务的分析, 以“为什么要创建节约型社会”以及“中学生应该如何创建节约型社会”等问题的解决为导向, 明确信息需求, 确定研究计划。

如何理解“表格信息加工”中的技术思想呢?课标的思想是“能够根据任务需求, 熟练使用文字处理、图表处理等工具软件加工信息, 表达意图;选择恰当的工具软件处理……”“熟练使用文字处理、图表处理等工具软件加工信息”是技能, 也是教学目标中必不可少的。“能够根据任务需求”、“选择恰当的工具软件”是方法, 它体现的是技术的思想、价值。

例如, 电子表格加工工具Excel的应用, 一部分学生在学校 (初中阶段) 接受了相关训练, 另一部分学生虽然学校没有相应的教程, 但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触到电子表格加工工具Excel, 通过实际应用也具备了一定的操作能力。综合起来看, 现阶段的教学对象仅具备了电子表格加工工具Excel的初步技能。教学目标定位在Excel的操作功能层面上 (如案例三或机械训练Excel的计算、排序、筛选、分类、图表等) , 显然教学目标定位低, 是“炒冷饭”, 不能适应高中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课程要求。

另外, 教学目标应从满足学生学习或生活的需求出发。学生通过尝试, 得知其他的加工工具如Word不能解决已有的问题 (如筛选、分类) , 而需要新的技术、方法去解决问题, 技术的思想、价值由此得到表现。在此基础上, Excel的计算、排序、筛选、分类、图表等技能将进一步强化。由此, 再提出解决新问题以及所需要的新技术。

职业形象设计课程定位思考 篇10

一、职业形象设计现状分析

1. 职业形象设计的现状

职业形象设计是个人面向职场全方位表达自我而形成的一个综合印象, 是对于职场表达方式的探讨, 依据个人生活和工作的环境, 通过全面的分析、合理组织、规划和设计的恰当表达方式。旅游行业是非常注重职业形象的行业, 从业人员的专业化的理念形象意识和相关形象水准往往是各旅游企业在选拔人才时的重要衡量标准。

目前我国的职业形象设计行业在我国还属于一个新的学科领域, 其中涉及到心里学、美学、人文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 同时, 还涵盖着服饰学、色彩学、职业发型设计、化妆造型设计等领域的内容, 属于跨学科综合性专业。虽然行业里有一些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 开创了形象设计行业的规律系统, 能对个人设计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在一些化妆、色彩、搭配、交际礼仪等环节的方法与规律中有很多值得学习借鉴, 也为形象设计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但目前国内大多数职业形象设计人员并不具备整体策划的能力, 往往是从自己专长的角度去理解和操作, 过分地注重立竿见影的商业效果, 将形象设计简单化为化化妆、换换衣服、拍张照片的模式。设计师急于求成, 消费者注重快速产生很好的效果, 甚至自己对所需的形象都没有整体的概念。职业形象设计整体还仅停留在简单的表面层面上, 脱离了现实情况, 也就没有说服力了。目前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而催生的在职业形象设计方面, 各大企业行业的需求却是巨大的。许多职业人士目前亟需掌握有关国际化的职业形象设计方面的知识。

2. 职业形象塑造的重要性与迫切性

随着旅游业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 旅游企业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需求在外在形象基础上的其他素质要求也不断凸现。有些酒店就专门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制定了一些特别的政策, 以便企业能够更加方便地挑选和培养适用于企业的人才。例如, 深圳宝利来大酒店在我院挑选学生时就以良好的外形及较好的英语口语为主, 在整个实习期间如果能表现优良就可以享受正式员工的待遇。然而, 从整个行业来看, 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比较优势往往要经过一定的时间和过程才能表现出来, 因此, 在初选的时候, 企业还是会以形象特别是外在形象作为选用相关学生的首要门槛。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奥伯特·麦拉比安的研究, 他发现人的印象形成是这样分配的:55%取决于你的外表, 包括服装、个人面貌、体形、发色等;38%是如何自我表现, 包括你的语气、语调、手势、站姿、动作、坐姿等等;只有7%才是你所讲的真正内容。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第一印象论”或“首要效应”, 无论它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 大部分人都依赖于第一印象的信息, 而这个第一印象的形成对于日后的交往决定起着非常大的作用。

二、高职职业形象设计课程存在的问题与误区

现有的行业和院校对课程的认识上还远远不能达到理想状态的要求, 院校培养系统与学生自身目标之间仍然存在差距;行业、企业、学校、学生各自对职业形象特别是整体职业形象的观念和认识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应该看到, 绝大多数职业院校的旅游专业在培养学生时都不同程度地关注到了学生职业形象的培养和塑造。然而, 在对课程的认同及定位方式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误区,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社会和行业内部对这个问题还没有形成有影响的共识

在我们的调查中, 有78.3%的人对旅游职业形象的认识还停留在比较浅的层次, 把旅游职业形象等同于一般的仪容仪表要求。其实这只是旅游职业形象的一个显性因素, 这和整个社会对旅游服务的看法以及社会、经济大环境有关,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社会观念也在变化, 旅游职业形象在仪容仪表形象、行为方式形象和专业理念形象方面的认识也不断深化和发展, 从而将形成层次更分明, 内涵更深厚的整体职业形象概念。

2. 学生对职业形象设计的整体认识模糊

大多数学生对准职业形象的内容和培养的方式都没有形成明确概念。特别是没有把仪容仪表层次之上的行为举止、职业理念两个层面的认识统一起来, 形成整体形象概念。虽然旅游专业的学生要注意仪容仪表, 但应该怎样注意, 注意到什么程度, 特别是作为高职的学生在这个问题上认识都还比较模糊。不知道行为举止与专业理念形象是融为一体的整体职业形象, 而在院校里, 相关课程的开设, 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实习实践管理等工作各有分工, 各自为政, 难以形成整体的职业形象教育氛围和各自相关的目标层次。在我们的调查统计中, 只有27.12%的学生对此有一定的了解, 认为行为举止与专业理念是属于形象设计的整体范畴。

三、职业形象设计课程定位

1. 课程内容与层次

旅游专业学生的职业形象塑造是一个大系统, 包含仪容外表、行为举止和专业理念三个子系统, 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基础层面、提高层面及专业素质层面这几个方面。因此, 教师在实际教学分为仪容仪表、行为举止和专业理念三个层次的内容。

仪容仪表层面是基础, 要通过形体训练课、化妆课、色彩搭配与着装等课程的开设和大量的实践训练来实现把学生培养成能够按职业要求适当合理修饰外貌的目标。培养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合理修饰自身外表的眼光和能力。

行为举止和基本操作技能是提高层面, 可以通过各个专业的专业课, 比如, 航空服务专业开设的空乘服务礼仪、空乘服务沟通与播音技巧、酒店操作技能等课程都占有极重要的实践比例。课程的交叉性也达到了30%左右, 在顶岗实习中培养学生的基本实践操作能力, 在课程教学中突出行为举止规范, 不断提醒学生注意自己的言行, 营造相应的氛围, 促使学生养成自觉遵守相关规范的自律意识和习惯。培养的重点是操作规范和行为举止规范。

专业理念层面的培养是整个职业形象塑造的灵魂。这也是我院旅游专业学生的重点和难点, 是前两个层面培养成果的内化过程。通过对各个专业的专业课程, 例如导游实务、酒店督导管理、客舱综合实训等相关课程的学习, 进一步为职业形象的改良和完善提供思路和指导。这是职业形象由外而内, 由内而外的升华过程, 是整个职业形象塑造的核心。

客观的说, 职业形象的塑造是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不会也不可能只由院校教育来完成。但不可否认的是, 作为职业形象塑造最初和最重要的一部分, 院校教育的作用是将来学生进入行业后企业、行业培养所不可替代的。系统地、观念化的院校教育和培养是学生在进入行业之后, 通过工作实践逐步外化和提升的。

2. 课程定位

我院作为高职高专类的院校, 在不断完善和提高职业形象塑造, 培养对象的定位以仪容仪表层面为基础, 行为举止及操作技能为主, 理论上提高专业理念形象为辅。突出行为形象的培养和塑造, 以学习职业形象设计的理论和知识, 掌握职业形象设计的技能, 打造优秀的职业形象, 给初入职场的学生带来更多的自信和机会。

3. 课程建设思路

目前, 不少职业院校旅游专业根据行业需要, 开设了《职业形象设计》课程, 旨在通过对旅游服务人员的职业装扮、形象塑造等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了解职业服务人员的化妆方法, 掌握专业形象塑造的实质, 锻炼和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 为其将来从事旅游服务员工作发挥真正意义上的指导作用, 在与旅客的沟通与交流时提升专业度, 将自己塑造成为职业人士。该课程理论部分为16学时, 实训部分为20学时 (特殊专业还可适当增加课时) 。在旅游服务专业教学中, 实训尤其重要。例如, 航空服务人员的基础妆容和客舱妆容的学习, 仅仅靠理论教学, 哪怕是辅以醒目清晰的图片和教师准确而详细的讲述, 其效果也只是纸上谈兵, 远远不如学生在日常光照和模拟客舱中几分钟的实践领悟。经过实训, 学生能够更准确地掌握不同灯光下最合适的妆容。

另外, 仪态、体态、语态教学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礼仪和形体训练也是旅游服务专业很重要的课程, 这两门课程能够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礼节礼貌知识, 提升气质和修养。同时, 在实际工作中, 旅游服务人员的坐、立、行、走, 以及手势礼仪知识运用, 都要配合得体的妆容、发型来完成, 比如, 航空专业学生不仅要练习在客舱狭窄的过道中始终保持优雅的姿态, 还必须保持完美的妆容、发型, 以及在打破生活规律的高强度服务工作中保持良好的状态。试想, 服务人员因工作压力过大, 造成脸上布满粉刺或青春痘, 那么, 这样的职业形象会给顾客什么样的观感?因此, 服务人员必须依靠各类化妆手法、发型、护肤、美甲等常识, 进行自我保养休整。这些内容的学习更要通过更长时期的实践体会, 通过教师的个别指导和自己长期的课后监督和巩固, 才能有好的教学效果。

课程建设和实践训练相结合是院校职业形象塑造的主要形式, 相关课程的开设有助于学生系统掌握整个专业体系的各种知识, 构建合理完整的知识体系。旅游职业形象塑造是以完整知识体系为基础来进行的, 在这个过程中, 课程建设的作用尤为重要:《服务礼仪与训练》、《旅游公关关系》、《色彩与着装》及《酒店督导管理》等与职业形象直接相关的课程如何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又相互补充是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时需要关注的问题。同时酒店管理、旅行社管理、民航概论等课程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应注意加强对职业形象的塑造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引导。

其次, 实践教学是旅游专业学生进行职业形象塑造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实践教学分两个层次一是相关实践课程的学校教育, 二是到旅游企业进行见习、实习和实践。我院旅游系是循岗导教2AB的人才培养模式, 即学生在三年的学习过程中, 在校接受教学一年半, 在第四学期安排旅游专业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半年, 最后回到学校查漏补缺。在这个过程中, 需要引导学生将课程教学学习中的形象塑造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中, 体会和实践旅游企业对职业形象的真正需求, 以明确今后改进和发展的方向和途径。

课程建设与实践教学时相辅相成的两个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 在学生的职业形象塑造中式不可替代的, 两者互相结合, 共同为塑造学生的职业形象提供有利的理论与实践支撑。

4. 课程改革构想

(1) 加强旅游职业形象督管。为了培养学生的气质、服务意识, 以及提升职业形象, 在校期间, 学生都要严格穿着制服、黑色皮鞋, 女生盘头、化淡妆, 对于着装不整的学生, 必须严肃处理, 加强管束。

(2) 加重实训比例, 进行课程改革。我系的“循岗道教2AB”的人才培养模式中, 合理的体现了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再学习。在经历了实习教学后能较好的体会到在实际工作中, 旅游服务人员的坐、立、行、走, 以及礼节礼貌知识运用, 都要配合得体的妆容、发型来完成, 学生不仅要练习基本的化妆技巧及优雅的姿态, 还必须练习职业装扮的站姿、走姿及相应的职业技能, 在打破有生活规律的高强度服务工作中保持良好的状态。因此, 他们必须依靠各类化妆手法、形体、语言交流、礼仪等常识, 进行自我保养休整。这些内容的学习更要通过长期的实践体会, 通过教师的个别指导和长期的课后督导和巩固, 才能有好的教学效果。

职业形象设计课程的实训教学中, 可以先采取分段分项目的训练方法使学生更加熟悉课程的各个环节和技巧, 尤其是不同专业的形象塑造课体系, 应该是不同的教学方案及内容, 同时进行课程内容的有效扩充, 提升学生的品味和修养。比如, 增加西曼色彩学的内容、插花和茶艺的内容、打造形象基础架构的内容;通过“点对点”辅导, 利用专业工具为学生进行个人色彩、款型、风格的诊断;针对学生的空乘制服, 设计出对应的彩妆“色卡”;同时, 根据学生的脸型, 分析出适合的妆面和发型等。

(3) 加强教学中的教师讲评。讲评可分成三种形式:教师在训练中的讲评, 测试后的讲评, 学生互相讲评。在实训中, 每个学生掌握技能的程度是不同的, 教师无法做到为每一位学生平均分配指导时间, 可以让学得较好较快的学生指导稍微差一些的学生, 在课后进行互相评价, 这样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相互帮助也可以调动学生课后练习的积极性, 一举两得。

总之, 高职职业形象塑造是一个持续完善的过程, 高职学生能否成功迈向社会的第一步, 关键在于社会、企业、学院及学生个体的共同努力。我院旅游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将从事服务和接待工作, 在专业学习的早期就接受职业形象设计方面的知识和培训有利于职业意识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提高, 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成功奠定必要的基础带来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吴雨潼:职业形象设计与训练[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8

[2]徐晶:现代职场形象设计[M].北京:中信出版社, 2007.

[3]唐树伶:服务礼仪[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4]石峰:高校毕业生职场形象塑造初探〔J〕.徐特立研究 (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 2006 (4) ∶54-57.

上一篇:成像方法下一篇:图像管理与通信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