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精彩

2024-07-21

不一样的精彩(精选十篇)

不一样的精彩 篇1

一、换个角度读事件

纵观现在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很多教师就教材讲教材,就教参讲教材,缺乏对教材的个性化解读和思考,语文教学千篇一律,这种现象是十分令人担忧的。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曾说过:“语文教师的第一能力,是研读课文,提取、综合课文中的教学资源的能力。”在教学中选准角度,深入文本,吃透文本,理清事件的前因后果、发展变化,这是阅读教学优质高效的前提。

比如,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的《乌鸦喝水》大家耳熟能详,在教学中,一个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乌鸦怎么会想出叼石子放进瓶子里这个办法呢?这是一个思维价值极高且很难解答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明白:要喝水,就得使嘴与水面接触。而乌鸦平时的习惯做法是让嘴去靠近水。但现在的问题是瓶子里的水少,瓶口又小,乌鸦的头伸不进去,嘴无法接触到水。这就是说,常规的办法已经不可取了。为了喝水,乌鸦必须想出与平时完全不一样的办法:让水面上升到接近嘴巴。“旁边有许多小石子”,给了乌鸦启发,它想:“可以叼起小石子,一颗一颗地放到瓶子里。”乌鸦这样做了,水面上升了,这才喝到了水。这是打破常规的逆向思维。

无独有偶,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的《司马光》,同样是一个打破常规的逆向思维的事例:当人掉进水缸以后,一般人想的是把人从水缸里拉出来,即让人离开水,而在当时没有大人在场的紧急情况下,司马光却反其道而行之,他砸破缸以后让水流出,即让水离开人,救出了小伙伴。当然,司马光的果断、勇敢,是远非乌鸦可比的。

又如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的《金子》一课,同样是坚持,彼得在淘金时没有成功,后来种花时为什么能够成功呢?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它突破了我们一般的价值观的引导。通观一到六年级的语文教材,基本上都是在向学生传递一个观念,即不管是先天不足,还是成长的环境艰苦,都没有关系,只要坚持就能成功。励志学画的徐悲鸿是这样,勤学苦练的梅兰芳是这样,身残志坚的霍金也是这样。这样的正面励志教育对于未成年的孩子来说非常必要。但现实是残酷的,真的仅仅只要坚持,只要勤奋,就一定能够成功吗?不一定。于是,《金子》这篇课文就从另外的一个角度给我们呈现了一种新的价值观。彼得在淘金失败后,通过观察、分析、思考后决定种花,付出努力后终于获得了成功。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勤劳固然重要,而智慧同样重要,某种程度上,智慧起的是决定性的作用!

其实,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的《小草和大树》也是写的这个意思。夏洛蒂姐妹三人小时候就希望通过写作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后来写了诗歌,却两次被否定。如果说第一次被骚塞否定还只是“专家”的个人意见,那自费出版诗集却只卖出两本的严酷现实则宣告了社会的集体否定。显然,如果按照我们的思维定式,夏洛蒂姐妹应该而且必须坚持写诗,但那最后的结果只会一事无成,文坛上从此少了“几棵大树”。好在夏洛蒂姐妹没有这样盲目坚持,而是痛苦地接受了现实,敢于自我否定,从而改弦更张,改写小说,终于一举成名。由此可见,在奋斗过程中,善于改换思路,是一种创新;敢于自我否定,不乏为明智的选择。

二、换个角度识人物

目前的语文教材中,写人记事的课文较多,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就应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来进行。备课时人物形象的分析精准到位了,课堂教学时学生脑海中的人物形象才会更加立体、更加鲜活。

如苏教版 四年级下 册的《三顾茅庐》,刘备连续三次去隆中邀请诸葛亮,特别是第三次,不仅在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就下马步行,而且还在诸葛亮家恭恭敬敬地站着等了几个小时。有学生提出,他这样做到底是为了什么?回答是“显示诚心诚意”。接下来的问题是:刘备这样显示诚心诚意,仅仅是为了打动诸葛亮吗?不是!他还是做给关羽、张飞看的,让他们知道自己对诸葛亮非常敬重,希望他们不要无礼;他更是做给天下人看的,让天下人都知道他刘备是多么礼贤下士,是多么求贤若渴,从而能够吸引更多的贤才。

以这样的角度去读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的《负荆请罪》就能够理解廉颇为什么要大张旗鼓地到蔺相如门上去负荆请罪,唯恐不家喻户晓。廉颇这样做,同样是有意为之:一是让蔺相如知道自己的诚心;二是让赵国君臣知道将相和好了,让赵国百姓知道将相和好了;第三,更是要让秦国知道赵国将相已经和好,不敢轻举妄动。为了国家的利益,廉颇真是用心良苦!

又如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的《半截蜡烛》中,课文第一自然段有这样一个句子:“为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全家三人都参加了秘密情报的传递工作。”在很多人看来,这个句子在全文中好像是多余的。在教学时,不少教师将伯诺德夫人、杰克和杰奎琳这三人的语言、行动、神态分别列出,然后分别作出评价,而完全疏忽了那句话。其实,这句话非常重要。因为这句话点明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即伯诺德夫人、杰克和杰奎琳三人不是单个作战的个人,而是一个情报小组。作为一个战斗小组,他们之间有分工,有合作。当一个人保护情报出现问题时,另一人就会挺身而出;当一个人遇到危险时,另外的人就会想办法补救。显然,伯诺德夫人是这个三人小组的负责人,她把情报藏在半截蜡烛里,当德国军官点燃蜡烛以后,她“急忙从厨房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并“轻轻把蜡烛吹熄”。当德国军官又一次点燃蜡烛以后,伯诺德夫人难以再出面制止了,怎么办?第二位成员杰克出现了。“杰克慢慢地站起来”,以搬柴为由想端走烛台。可惜,烛台被德国军官夺回。于是杰克只能“默默地坐着”。这时,第三个成员杰奎琳出场了。她以可爱和纯情打动了一个德国军官,使她能够顺利把烛台端上楼去,从而保全了情报。“半截蜡烛”的故事显然不是他们传递情报的第一次,也不是最后一次,而是无数次情报战中的一次而已。作为一个战斗小组,经历过战斗考验,他们三人才可能配合默契,不露声色,这才是战斗胜利的关键。

三、换个角度看问题

在平时听课的过程中,我们会时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教师提出问题以后,学生无所适从,不知道该如何作答。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教师备课时的文本解读不到位,未能结合学情精选教学内容。“教什么”的问题没解决好,“怎么教”自然无法落实。

同样以《三顾茅庐》为例,有学生问:刘备为什么要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两位教师的处理方法完全不同。一位教师直接让学生回答,于是学生就以课文第一段中的原句作答:刘备希望诸葛亮辅助自己实现统一天下的大业。另外一位教师则不这样简单处理,他一方面肯定学生的问题提得好,另一方面又引导学生思考:刘备希望请诸葛亮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天下的大业,那言下之意还有什么?学生思考之后发现,说明当时天下并不统一,处于群雄纷争的局面,这是当时天下的状况。那当时刘备的状况是怎样的呢?他空有雄心壮志,却没有力量去逐鹿中原。他缺乏什么呢?首先是没有“高端大气上档次”的知识分子做他的军师,而仅仅拥有的关羽、张飞和赵云等大将是不可能去与曹操、孙权等人抗争的。其次是他没有实现宏大理想的具体策略。面对乱世,他不知道应该怎么做才能一步一步实现自己的最终目标。正是出于这样的心理,刘备下决心要用诚心打动诸葛亮。这就能够解释当“诸葛亮为他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势,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以后,他为什么“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再如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的《卧薪尝胆》对我们来说家喻户晓。很多人都喜欢以这个历史故事来激励那些暂时处于弱势的人不要泄气,不要放弃,而要奋发图强,坚持不懈。学习了这个历史故事以后,不少教师会要求学生联系实际来谈谈怎么样发扬卧薪尝胆的精神,这是不恰当的。在我国历史上有不少成功的“投降者”,但一般都是代表个人,勾践则不同,他是一国之君,他代表了国家的形象,他的投降代表的是国家的投降,这与我们坚持的核心价值观完全背道而驰。我们主张的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面对强敌,要同仇敌忾,即使玉石俱焚,也要前赴后继!有人觉得春秋时期的吴国、越国,现在不都是在我们国家的版图里吗?那勾践投降夫差又有什么关系呢?这样的说法是违背了历史唯物主义。我们应该尊重历史,必须以历史唯物主义去认识历史人物。否则,我们还有必要去向学生讲述“苏武牧羊”吗?还有必要让学生背诵“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吗?还需要崇敬岳飞和史可法吗?国家大义,必须坚持!作为成语,“卧薪尝胆”是形容人刻苦自励,奋发图强,但其内涵还包括忍辱负重、以屈求伸的意思。这样就给学生的联系实际运用增加了难度,“卧薪尝胆”所适用的语言环境是很窄的。所以,我们千万不要在教学中让学生去联系实际生活讲“卧薪尝胆”。

不一样的精彩 篇2

后来我渐渐长大,小眼睛的烦恼也开始淡化在一个个励志的故事里。霍金,是当今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但才21岁的他就被诊断出患了会导致肌肉萎缩的卢伽雷氏症。医生说,患上这种病后最多只能活3~5年。可是在病魔掌中的他仍然坚持着物理学的研究,超乎意料地微笑着走过四十多个春秋。据说他的著作【时间简史】已经在全世界发行了500多万册。霍金,是人类星空上永垂不落的星星!对于普通人来说,他是不一样的,因为他不能说话,只剩下三只手指受自己支配;但同时他是精彩的,因为身残的他大脑却从未停止过对浩瀚宇宙的思考,并且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被称为“轮椅上的巨人”。

而英国少年皮奇又是一个不一样的精彩人物。他曾是个白血病儿童,13岁时他战胜病魔后,立志要募集足够的资金来帮助像他一样的白血病儿童。起初,他只打算凭借自己微薄的力量筹集资金。当他在《每日镜报》主办的`典礼上告诉成千上万电视观众,自己是如何打算报答救他一命的医生护士时,皮奇一夜成名。仅仅10个月后,年仅13岁的他不仅偿还了全部治疗费,还为伦敦大奥蒙德街儿童医院募集了将近100万英镑,他说:“这个梦想,还将继续。”面对善良的皮奇创下的这片辉煌,谁会想到他才13岁?谁会想到她刚从病魔手里挣脱出来?

一样的足球 不一样的精彩 篇3

足球MP3 如今的MP3音乐媒体播放器市场,相信不论厂商推出何种类型的MP3音乐媒体播放器都已经不足为怪了。为了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各生产厂商都在绞尽脑汁设计生产别具特色的MP3产品。最令人感到匪夷所思的,恐怕就是图片上的这个足球形状的MP3了。

足球三轮车 德国一位自行车爱好者为迎接世界杯制造了一辆世界上最大的三轮车,该三轮车用了100个足球作为轮胎。

足球闹钟 这是一款足球形状的精美闹钟,美观大方,既是实用产品又是装饰品,同时还是一台交流直流两用台灯。

足球鼠标 这是一款笔记本电脑专用鼠标,想象一下,一边看电视中的足球比赛,一边用本本上网和网友们在线聊球,将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情。

足球音箱 足球也能像音箱一样发出悦耳的音乐吗?答案是肯定的。这款音箱的外面使用的是乙烯树脂,有点像橡胶球,在使用的时候先用嘴将“足球”吹圆,不过不能吹的太满。音箱在发音的时候就会一鼓一鼓的,从而撑得比较圆。扬声器放在底部,连着放大器,造型非常独特。

体会不一样的精彩收获不一样的成果 篇4

在中学阶段, 语文课一般每周5~6节, 阅读是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内容来安排的, 但其教学方式却多是把各级考试中的文段阅读考查思路当作阅读教学的思路。这种做法使学生阅读的功利性进一步加大, 加上前几年的中考, 名著阅读题只是简单地考查对作品名称、作者的识记以及对人物、内容的一般了解, 使一部分师生形成这样的错觉:名著阅读只是熟记几部名著的名称、作者、主要人物及相关情节就可以了, 基本上可以不读原著。那么, 阅读其他作品还有必要吗?所以, 不仅是家长反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连不是教语文科的班主任也投的是反对票!有鉴于此, 我尝试在七年级开设阅读课, 目的是加强对学生的阅读指引, 使学生重视阅读,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

一、明确阅读目标, 监督到位

俗话说, 开卷有益。学生通过阅读, 能感悟和吸收作品中的精华, 汲取丰富的文化营养, 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按照课程设置, 语文课是每周6节。刚开始实施这个设想的时候, 是在我任教的班级中选了一个班, 在每周6节的语文课里选取了一节安排为阅读课, 后来觉得可行就在全年级推广。

但是, 课程安排只是一个前提, 关键还是落实。开学初, 我们年级的语文备课组就按教学计划指导学生编写周阅读计划, 然后要求学生按照阅读计划进行阅读。如七年级第二周的阅读计划是:阅读《繁星》的前言、后记、目录, 做好相关的笔记;自由选择阅读内容, 并把阅读心得简明扼要地写在阅读笔记中。一般来说, 前半学期按七年级名著阅读要求来编排, 后半学期则让学生自己选择阅读内容, 这样既保证了名著阅读量, 又兼顾了学生的阅读个性。同时, 通过有计划地安排学生的阅读, 把语文课本中要求学生课外阅读的内容进行分解, 逐个实施课外篇目的阅读, 使学生逐步养成泛读与精读相结合的习惯。

为了了解学生的阅读效果, 除了用检测的方法外, 还利用课前5分钟的演讲时间让学生说阅读心得, 推荐自由阅读的篇目;这样, 学生的阅读就落到实处了。

二、培养阅读方法, 指引得当

奥斯特洛夫斯基说:光阴给我们经验, 读书给我们知识。阅读是读者与文本之间的一种对话活动, 是一个循序渐进、由表及里的过程。如果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体验的时候, 能恰当地把方法教给学生, 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那么, 学生的阅读水平将会有明显的提高。

1. 根据阅读文本的体裁总结阅读方法

我们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基本上都会根据文本的体裁来教学生阅读的方法, 那么, 学生的课外阅读也适宜采用此种方法。一般来说, 记叙文与说明文是有明显区别的, 记叙文主要抓记叙的要素、人物形象的刻画、描写的方法等;而说明文则主要是会分析文中的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等。

2. 指导学生采用恰当的手段辅助阅读

学生的阅读如果没有老师的指引, 常常是随意和无序的。我们在阅读课中, 指导学生采用做读书笔记的方法来辅助阅读, 使学生在读书的同时又能把好词好句归纳整理, 做到读书写字两不误。长此以往, 学生就会养成在读书时注意把重点的词句或精彩语段勾画出来的习惯, 这对学生上课做笔记又有推进的作用。

3. 利用周记让学生做到有话可说

阅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有时读过某篇文章或某个语段, 会觉得有话想说, 善于写作的人也许会通过记日记、随笔等方式进行宣泄。学生从小学升到初中, 仅习惯于写短文章, 我们大可利用学生的这个特点, 引导他们把读后感写进周记, 也可以对书中某一句子、文段进行点评。这样可以解决学生没啥可写的困难, 写得多了, 学生会有顿悟, 其写作水平也就会得到提高。所以说, 阅读可以促进写作, 只要教师引导得法, 学生就会感到有话可说, 养成习惯后, 他们就不怕写作了。

4. 关注阅读积累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作为语文教师, 我们常常会觉得学生的作文欠文采, 一些语言的表达也欠精彩。我们就利用阅读课, 引导学生积累语言, 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上阅读课的时候, 我们要求学生带一个笔记本到阅览室, 学生可以把自己读到的精彩语句摘抄, 课后把阅读笔记交给老师检查。采用这样的方法指引学生阅读, 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很有帮助。

三、激发阅读兴趣, 重视需求

学生的阅读兴趣是要培养的, 有的教师在要求学生读课外读物时, 限定学生只能读大纲规定的篇目。但名著部头太大, 一开始很难让学生产生阅读的乐趣, 如《红楼梦》《鲁宾孙漂流记》等, 内容深奥、篇幅长, 学生一时读不下去就会有挫败感。这时, 我们就可以采取兴趣自选+必读的方式, 必读的篇目又采用分解法, 每几周安排读一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进度自编阅读计划, 交老师审核;自选的篇目则让学生做主, 重视学生的个体需求。但无论哪种阅读, 都要求学生把所选的内容读完, 以养成学生从头到尾读完作品的好习惯。

四、注重个性阅读, 收获不同的成果

语文课程标准认为, 阅读除了能获取信息, 认识世界, 更重要的是能发展思维, 获得审美体验。而阅读的真正目标应该是让学生喜欢阅读, 乐于阅读, 享受阅读。所以, 我们在每一学期都让学生自由选择阅读内容, 目的是尊重学生的个性, 信任学生, 让学生在阅读体验中不断修正, 不断提升。北京大学中文系的温儒敏教授曾经说过:要让学生读点闲书。他指出, 读闲书也是学生“语文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读闲书, 可以发展学生的爱好与潜力。事实证明, 他的话是正确的。学生就有一些是通过个性阅读发展了爱好并取得成效的。

不一样的精彩 篇5

记者的生活是辛苦的,因为他们需要时不时的跑去采访点采访,无论是烈日炎炎的午后,还是风雨交加的雨天。可是,我却乐在其中,书写着专属于自我的不一样的精彩。

第一次采访时,我就碰见了一位正在向志愿者问路的老奶奶。胸有成竹的我,立马屁颠屁颠的跑过去,激动的问老奶奶一连串的问题。可是,也不明白是老奶奶动听的歌声催眠了我,还是我紧张而激动导致的。总之,我只觉得那时的自我真应验了“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中的站如松了。

可是,光听不记可不行啊!到时要拿什么交稿呢?这时,我的同伴快速的跑过来,唤醒了正在放空的我:“你在干嘛?快记啊!”。这时的我才意识到,老奶奶已经把一个相同问题的答案重复了至少3遍了!

哎……于是我的采访生活,就这样磕磕绊绊的拉开了。

之后,我经历了许多许多,其中参杂着尴尬,辛苦,开心等许多感受。

第一次采访外国朋友,自我蹩脚的英文,让我明白了学习外语的重要性;第一次采访火炬手,不厌其烦的去重复练习稿子;第一次采访志愿者,使我明白,自我身上所肩负的不仅仅是个人,更是一个团队的形象……太多太多的第一次,一齐构成了我五彩斑斓的大运暑假生活。

不一样的“高四”,一样的精彩 篇6

可我想告诉高四生们:选择复读,需要很大的勇气,我们应该为这个勇敢的决定鼓掌。既然选择,我们就要抬头挺胸,放下包袱,去夺回我们失去的高地。

轻装上阵,适应“新生”角色

进入高四,再战高三,我们是名副其实的“老兵”;但对应届生来说,我们却是“新生”。面对朝气蓬勃的学弟学妹,我们不免会产生失败者的自卑心理。

有同学立下必考名校的雄心壮志,以为只有这样才能证明自己,才能弥补损失一年的青春。可是,这往往为我们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对自己要求越高,心理压力越大。如果比别人考得差,就会更加自卑:如果比别人考得好,又会担心下次考试失去领先的位置,这种患得患失的心理,会使自己陷入痛苦。

一位高四学生曾经打电话问我:“老师,我不想学了,我进教室就有很大的压力,身边的同学大多比我小,而且学习都很优秀。早知道上个二本就好了,为什么要复读呢?”

很多同学碰到这样的困境时,都想逃避,责怪自己,责怪父母,对自己的选择觉得后悔。此时,我们应该做的,是忘掉过去,甩掉包袱,把自己当做一个真正的新生,轻装上阵。

选择复读,就要勇往直前,不管最后什么结果,我们要学会接受。也许你觉得浪费了一年,可很多高四学生分享说道:“这一年里收获很多,不仅是知识的收获,还学会了如何面对人生困境,学会了坚持,学会了承担责任,学会了积极心态的培养,学会了接受一切可能的结果,对于未来的生活很有帮助。”

梅花香自苦寒来,任何的经过都是有意义的。抓住这个别人没有的机会,获取崭新的人生阅历吧,让自己变得更加成熟。在你的一生中,这或许是最宝贵的财富。

融会贯通,适应新的老师

通过上一年的学习,同学们形成了自己的学习方法,搭建了自己的学习体系。而进入高四,新高考在知识点、考点上会有变化,新的科任老师也会有不同的授课方式,我们该如何适应?

有同学问我:“老师,我现在不知道是该去班上上课,还是参加培训班自己复习。我已经经历过一次高三,我的进度和现在班级不太一样,而且现在老师的讲课方法和以前老师也不一样。如果完全换一种方式,我担心适应起来浪费时间。可如果不听课,我又害怕落下一些重点或难点。真是很纠结啊。”

这还真有点像武侠小说里经常出现的情节,一位武林高手想学一门新功夫,但因为跟之前所学功夫不兼容,导致走火入魔。当然,像虚竹、张无忌、杨过那样“海纳百川”,将各种功夫融会贯通也不是没有可能。

首先,需要对以前的学习方法做一个分析,想想第一次高考没有发挥好的原因是否跟学习方法有关。如果你的学习方法是科学的,也得到老师的认可,那就坚持;如果学习方法存在问题,那就需要在新老师那里去寻求解决妙方。

其次,求同存异,兼收并蓄。不要对新老师讲授的新方法有抵触情绪,就像结交朋友一样,要善于发现对方的优点。对新老师所讲授的方法,可以去尝试,然后看收效如何。如果确实存在极个别的,自己的学习方法跟老师所讲严重冲突,那么可以向老师请教,共同探讨。

最后,就是知识点和考点了,这个一定要认真听课,跟上班级的复习进度。因为每年高考命题会有变化,去年复习的重点,可能在今年不再那么重要,而老师对每年高考都有深入研究,对命题趋势把握到位。能够给你最好的指导。

敞开胸怀,亲近“同桌的你”

有人认为高三这一年除了学习还是学习,这无疑忽略了成长的基本需求:亲密关系。

在我辅导过的学生中,有不少人在复习阶段出现了学习注意力不集中、失眠、心烦意乱等问题。这些并不完全是由学习本身造成的,有相当一部分是因人际关系所致。

应届生进入高三,面对的都是相处了一两年的老战友,彼此了解,相互鼓励。可进入高四,可能要面对的全部是新同学,而且这些同学都已有各自的交际圈。如果我们不敞开心扉去主动结交新朋友,那就很有可能真正成为隐没在教室角落里的“淡定哥”和“屌丝姐”了。

不管第一次高考中我们成绩如何,在知识点的了解上我们是有优势的。毕竟很多知识我们都学过、练过、考过。利用好这一优势,能帮助我们扩大交际圈、拓展好人缘。有同学在接收新知识遇到困难时,不妨主动伸出援助之手。

其次,多参与班级活动,与同学打成一片。不要因为自己是复读生而感到自卑、别扭、难为情。相聚相识就是缘分,能一起并肩战斗冲刺高考更值得珍惜。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还有什么面子、芥蒂、羞涩不能抛开呢?

当我们的人际交往不存在问题,拥有良好的人缘,高四才不会孤单,内心才有温暖,也才能更有力量地走过这一年。

养成习惯,希望就在前方

在这看似漫长其实短暂的一年里,我们要不断坚定自己的信念,同时也要经常给“高考机器”抹些油,保养保养,才能继续运转得更好。因此,我们应该学会适度放松,调节自己。

第一,无论时间多紧,一定还是要坚持适度运动,特别是睡觉前最好在校园里跑跑步,散散步,甚至跳跳绳,让我们的身体放松,精神放松,这样便于进入睡眠。有了好的睡眠,就能保障好精神,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第二,尽量晚上7点以前(或至少睡前3小时)进食,吃7分饱就好,菜品轻淡为宜,避免高油脂的肉类及蛋糕点心;睡前忌进食、饮用刺激l生饮料、情绪过度激动、过度娱乐与言谈,保证心情的平稳与安适。

第三,当内心有压抑的情绪和情感,一定要表达出来。比如觉得很灰心丧气,或是绝望,甚至觉得考试很可恶等等,可以通过画画的方式,唱歌的方式,写日记、发微博的方式来表达,也可以在无人的地方大喊大哭,对着墙壁,对着植物,对着宠物倾诉,还可以找心理老师畅谈。情绪释放才有利于身心健康。

不一样的导入一样的精彩 篇7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课堂导入,方法技巧

经过不断的教学实践和探索,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 导入的方法有很多种,不同的教学内容应该有不一样的导入方式,教师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来选择适合这节课的导入方法,并根据大致的方法设计好导入部分. 尽管有一些可参考的导入模式,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对导入的设计还需要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如导入是怎么样的,这样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设计,教师能够回答好这几个问题,那么导入部分的设计才能发挥出实效. 下面以几个实例来谈谈高中数学教学的课堂导入.

一、疑问导入

在讲新课之前设置疑问,这是我们最常用的导入方法, 因为设置疑问可以让学生们带着问题来学习新的知识,同时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也能比较明确地展示出来,让学生们在心理接受方面更加主动和积极,也容易激发学生们的好奇心,为课堂教学做好准备.

例如,在学习排列组合时,可以先让学生们尝试解决这样一个问题,把5本相同的书分给4名学生,每名学生至少要有一本书,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方法? 由于这个问题中的数字比较小,学生们可以用列举的方法把所有的分法都写出来,很容易就得出了共有4种. 学生们在解决完问题的欣喜之时,再提出第二个问题: 如果把20本书分给4名学生, 同样每人至少一本,那又有多少种分法呢? 学生们发现如果用列举的方法是不实际的,因为太多了,那肯定会有一种可操作的分配方法,这就是这节课所要学习的排列组合的知识.

像这样的导入方式,主要是以设置悬念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在这个例子中,第一个简单提问也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只是给出第二个问题,学生们一看发现自己不会,很容易就产生消极的学习心理. 在给出的第一个简单的问题中, 学生们很快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容易对学习和对自己都产生自信心,然而同样的问题,只是稍微复杂了一点,学生们发现凭自己已有的水平是解决不了的,与第一个问题相对比,就容易激发学生们好强好胜的心理,让他们有一种“不信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的学习暗示和冲劲. 这样就不知不觉让学生们进入了教师所设计好的“学习圈套”中.

二、实践导入

实践就是动手操作,课前导入关键还是要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并活跃课堂气氛,实践操作就是一种容易让学生们全身心融入到课堂并调动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方法. 数学课堂比较少会涉及动手操作的内容,容易给学生们沉闷的感觉,如果教师能够根据教学内容合理设计一些操作活动,必然可以受到学生们的欢迎.

例如在学习“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时,就可以先通过实践活动来让学生们直观地感受到椭圆的一些特征. 可以课前准备好一些圆形纸,每名同学发一张,让大家按照指示进行操作. 先在圆内任意找一个点P,不能与圆心重合,在圆周上有20个等分点,分别编好1 ~ 20号. 然后将纸片进行折叠,分别让20个点都与P点重合,经过一系列的折叠之后, 得到一条条交错的折痕,这些折痕的中间有部分是空白的, 而这个空白部分的形状正好是一个椭圆. 学生们通过动手折叠之后,看到这样的现象都非常惊讶,也非常兴奋,都迫不及待地想要进一步去了解这个图形背后的奥秘. 这样的导入无疑是非常新颖且有效的,对学生们来说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 动手操作可以增强学生们对椭圆的感性认识,为椭圆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也为学生们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做好了铺垫.

三、整合导入

通常,在新课导入时,我们常常会先复习或回顾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再根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引出所要学习的内容. 这样的方法就是将新旧知识进行整合,通过拓展或联想来引出课题的方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所学知识点与旧知识是同一个系列的,在这种情况下,对旧知识进行整合,既是导入,也是复习,是学习新课所必须要完成的一个步骤.

例如,在学习直线的四种特殊方程时,导入的环节就可以通过整合的方式进行. 因为直线的方程对学生们来说并不陌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一次函数及直线的方程,y = kx + b是最简单的一种形式,其中k是直线的斜率,而b是直线与y轴交点的纵坐标,这个方程也叫“斜截式”,就是由斜率和截距表示出来的,由此方程求出已知斜率k,并过点P( x1,y1) 的直线方程,就可以由y1= kx1+ b得出b = y1- kx1,继而代入到y = kx + b中,得y = kx + y1- kx1,将式子进行整理之后可得到y - y1= k( x - x1) .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这两个知识点是一脉相承的,后者的推导和学习与前面所学的直线方程是分不开的. 因此,在新课导入的时候,由旧知识推导出新知识,不但符合学生们的认知规律,而且能更好地展示出知识点之间的密切联系,有利于学生们对知识点的整体把握和感知,用整合导入的方式能取得最好的效果.

不一样的精彩 篇8

我一直认为, 一个作家没有个性, 不能算是一个真正的作家。 联系到这次作文大赛, 我突然发现, 我们这次的“在水的那边”, 很多文章都是写的外婆, 在水的那边, 外婆怎样慈祥, 对我们怎样好……这类的作品就缺乏独特性。 我不是反对在水的那边我真有一个外婆, 她确实是对我很好, 我应该写她, 是我生活当中的外婆。 但是如果是竞赛作文, 就不能这样写, 就要有反向的思考。

创作是一个独特的东西, 如果大家都写外婆的话, 你就必须要比别人写得精彩, 你的外婆必须要有更打动人的地方。 这里有三百位学生, 到高考的时候, 那有多少万呢, 几十万的学生一起考, 你又怎样才能脱颖而出, 你的构思必须新颖, 你的作文必须要和人家不一样。 你要想想, 大部分人会怎么写, 我就不那样写。 当然, 我这里要提醒大家一下, 独特, 也许有一点儿剑走偏锋的味道, 但是剑走偏锋你要能够把握它。 这种偏锋虽然独特, 却不表示你成功了, 独特你还得能够把握。

我要说的第二句话就是, 作家的大小, 在于心的大小。 第一, 他的心要大, 志向要大。这个心不是空的心。 志向大就是要学会圆融, 圆融我们的社会、政治、哲学、宗教、经济等各方面的东西。 这儿举个例子, 就是《岳飞和庄周》这篇文章。 写这篇文章的学生, 他的心起码有他的同龄人不具备的那些东西在里头。 他圆融了很多东西, 他的心就大一点儿, 要让自己看更多的东西, 而且要把它们圆融起来。

最后总结一下我今天讲的两句话:第一句话, 没有个性的作家不是一个真正的作家。第二句话, 作家的大小, 在于他心灵的大小。 也许讲的离大家远了一点, 但是我认为, 还是和这次的作文比赛相合的。

探索,创造不一样的精彩 篇9

翻开淮安外国语学校发展的史册, 我们会发现,学校每前进一步,都在不断颠覆传统,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提升,不断探寻属于自身发展的最佳路径。

理念:让孩子学会学习

我们把目光聚焦淮外课堂, 一节节原生态的课堂,是绿色生长的,是动态发展的,强调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品质,提升学生的自主管理、自主学习的能力, 着眼孩子的可持续发展。

翻转课堂的精髓就是高效, 而追求高效的前提就是要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点燃主动学习知识的渴望, 提高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淮安外国语学校的课堂以“导学案”、微视频等学习资源为载体, 引导学生沿着 “路线图”提前独立完成预习,自主学习,主动学习,探究学习。 同时,学生通过自主预习、看视频等检测自学效果,找出疑难与不足。 课堂教学还没有开始,学生已经成功破解了通向知识的门径。

淮安外国语学校基于大数据、云教育的“三环三案”翻转课堂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是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课堂。 这种课堂,更关注学习过程,更注重思维状态,更注重学习习惯培养。 老师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去,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点拨者、参与者,学生变成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课堂上,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借助不同的形式来充分展示自主学习的成果, 如说、 谈、演、写、画等,大胆地彰显个性,实现自主学习的有效化。 同时,学生还可在展示对比中认识自己,发现不足,激发斗志,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使自己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从而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

方式:师生带着问题走向课堂

大数据、云时代的教育资源极大丰富,学生的学习渠道更加多元, 这就催生了学生学习方式的相应变革。 淮安外国语学校全面实施和推行“翻转课堂”,老师按时录制好微视频、做好预习PPT、导学问题等,并发送到校园网站平台资源库上供学生下载学习。 师生人手一本平板电脑,学生自主学习微课、完成预习导学案,还可通过互联网等查寻相关资料。

课堂教学方式不再是传统的流程性的固化推进, 教师事先通过导学案完成情况分析等途径获得学情反馈, 并通过网络平台搜集学生预习中的疑问。 学生带着问题走向课堂,老师带着学情反馈结果走向课堂和学生, 整个课堂围绕 “问题”展开 。

智慧平台技术支持下的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改变了传统的师生单向交流的方式。 各组在完成自主预习之后, 自发地由组长牵头围绕导学案、微视频、课堂链接等相关内容进行合作探究。 通过生与生、生与师等多边互动交流, 每个学生都有语言实践、 思维呈现和自我表现的机会, 既让每位学生都能发表自己的学习心得,也能养成善于听取别人意见的良好习惯,促进学生之间的互相帮助、互相启迪,以解决学习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以达到群体与个体共同提高、发展的目的。

目标: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人

教育大师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一书中指出: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 淮安外国语学校课堂改革的正契合了这样的目标指向。 “三环三案” 翻转课堂模式着眼于孩子的综合素养和可持续发展,为孩子的未来学习和成长奠基。

这种教学模式“关注成功,更关注成长和成人;关注结果,更关注过程和细节。 ”学生在争辩中,获得思维的多向交汇,获得更多思考、表达、 交流、倾听的机会,你的认识、我的感受、他的想法相互碰撞、补充、融合,促进共同发展;让学生在活动中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在能动的活动中,主动思考,加深体验,经历训练,获得全面、 长足的可持续发展;让学生变旁观者为当事者, 变学习认识为经历生活,让学生的兴趣和向往、 生活和理想、 生命和创造都在生机勃勃的课堂环境中焕发出来、飞扬起来。

在大数据、云教育背景下的“三环三案”翻转课堂上,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从一开始的自主预习新课,到接下来的组内讨论、小组展示,再到最后的总结提升、探究思考,学生都表现得非常积极。 同时小组间还展开竞赛,你方唱罢我方登场,学生之间有认同、有辩驳、有追问、 有证明,颇有一种小型科研的意境。

同课异构——不一样的精彩 篇10

关键词:同课异构,数学,课堂教学

2010年3月, 南京市组织了一次同课异构课教学观摩, 由荣平老师和魏红英魏老师上, 而前不久, 我校也组织了一次中专6人次的同课异构, 教师都进行了充分的准备, 在教学中, 教师都尽力组织, 是一次非常好的教学活动, 我也深受感染。这么多节课听下来, 细细品味个中滋味, 感觉是:同课异构——一样的内容, 不一样的精彩, 就想把自己认为最精彩的部分写下来, 就在这个时候, 职教教研室又请了孙旭东老师给我们做了一场精彩的报告——《有效的课堂教学》, 让我深受启发, 写下这些反思。

一、让各层次学生都有收获

【案例1】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教学中, 荣平老师上完了, 请学生站起来小结, 也就是谈谈自己记得什么, 居然同一个班也有不一样的答案:

生1:我发现了判断直线与圆位置关系的最简单的方法:画一个圆和一条直线, 然后特夸张地说:观察。

生2:我觉得要判断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用圆心到直线的距离和圆的半径作比较……

生3:我觉得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重要……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了?我们来分析荣平老师的教学设计:

师:请大家在纸上画一个圆。 (任务布置下去, 老师就开始巡视。

师:把圆心做标记, 再做一条直线。 (过了一会儿, 老师有意识地挑了6份作品, 放在投影仪上展示。)

师:将他们的作品分类, (老师有意停顿了一会后) 并说明分类标准?

【感悟】老师的意图再明显不过, 把分类标准说出来, 再证明一下, 本节课内容就完了, 再加上老师在例题和练习讲解中都强调先作图, 再判别, 后证明的过程。在证明和应用中都要用到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所以我们的学生做出这样的小结, 也就不奇怪了。只是由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 获得的知识各有不同, 最让我感动的是:所有老师上课时都坚持对每一个学生负责的原则, 让每一为学生都有进步, 还通过分层次教学, 合理安排不同任务, 逐渐缩小优弱差距, 力争让最后一名也能成才。

二、给学生搭建更合理的台阶

南京旅游营养学校魏红英老师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学情分析中说:大部分同学学习基础薄弱, 存在“先天不足”, 我们教学的各个环节, 都应该给学生搭好更多更合理的台阶。那么魏老师是如何搭台阶的呢?

【案例2】魏红英老师准备了一个碗, 还有一根筷子, 边演示边说:我们在制作刀削面的时候, 筷子与碗口会是什么样的位置关系?在学生回答后, 再问能列举生活中的实例吗?有些学生就说:太阳落到地平线下的过程。受此启发下面课堂就热烈了:泰山日出时, 太阳升到云海上的过程……老师没有把热度局限在认识这个台阶上, 接着说, 大家画出这个过程, 然后通过ppt多媒体课件, 让学生具体、直观地观察, 得到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圆的半径之间的大小关系, 从而得出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三种:相离、相交、相切。正是通过这些台阶, 将学生的体会由感性认识慢慢地上升到理性认识。

【感悟】课后, 知道魏老师的上课班级是烹饪班, 魏老师把数学课生动地与学生所学专业结合起来, 还让学生自己列举生活中的例子, 画出示意图, 一步步地引导学生, 通过直观的观察, 得出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通过搭建这些合理的台阶, 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进来。老师在事后评课中说:“最近发展区”近在哪呢?近在四个贴近——贴近学生的思维水平、贴近学生的接受能力、贴近学生的学习习惯、贴近学生的专业需要。

三、关注主动学习

“发现问题, 明确目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得出结论, 组织运用”是主动学习的常式。李大潜院士说:“ (数学) 老是量, 就倒退到尼罗河时代了。”院士的话揭示了数学不能只停留在直观判断上, 还必须有证明和应用, 但却是我们学生学习的难点, 又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原动力。

【案例3】例1:已知直线L:3x+y-6=0和圆x2+ (y-1) 2=5, 请画图, 并判断它们的位置关系。 (教材是判断它们的位置关系并画图。)

在完成这个例题后, 老师没有立即要求学生练习, 而是要求学生反思本题:你学到了什么?

生1: (1) 作图很直观, 然后就能判断。

(2) 发现要用到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生2: (1) 要用到圆心到直线的距离。

(2) 比较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圆的半径的大小。

接下来, 教师的很多题就交给学生自己去做了, 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被彻底地激发了出来。

【感悟】我们的老师, 都能立足于学生的学习能力, 关注学生主动学习。而在重点、难点学习中, 特别注意让学生主动去探究, 老师只是一个学生主动探究的合作伙伴。在这节课中, 老师都强调这样的教学过程:画图→判断→证明→应用。而学生却通过自己的反思得出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画图→判断→用点 (圆心) 到直线的距离公式证明。魏老师在教学分析中说:练习题的难度是“照着葫芦画葫芦”──不能有太大的变化, 更不能“照着葫芦画瓢。”可从大部分课堂教学中看, 我们教师只要多关注学生、主动学习, 学生就能“照着葫芦画出瓢”。

总之, 通过这次同课异构的教学观摩, 从课堂精彩之处发现: (1) 教学中贵在对教学设计的巧安排, 对问题的妙引导。创设一个又一个良好的思维情境, 引导学生的积极参与, 主动探究。在教学中打破了“老师讲, 学生听”的常规教学, 变“传授”为“探究”, 促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主动学习思维状态中, 以探索者的身份去发现问题、归纳方法; (2) 教学中注意有机地运用数学反思, 广泛联想、积极反思, 从而培养了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活跃的灵感, 就能切实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这就是一节高效优质的课。教师要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反思意识, 形成课堂的反思文化, 促使学生内化提高, 不断地去实践、去创造; (3) 教学中对我们的学生以“扶”为主, 搭建一个合理的学习台阶, “扶”中有“放”, 大胆地鼓励, 让学生主动学习, 在学习中学会反思, 从而把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要贯穿课堂始终。

参考文献

[1].孙旭东老师.《有效的课堂教学》.

[2].南京旅游营养学校魏红英.《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上一篇:临床检验的血液分析下一篇:财务预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