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管理创新的构想

2024-08-27

财务管理创新的构想(精选十篇)

财务管理创新的构想 篇1

企业开展管理创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本世纪头20年, 对我国经济建设和企业发展都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首先, 新时期新技术、新产业不断产生, 国际生产要素重组和产业转移加快, 国内消费需求增长结构升级, 催生了许多盈利机会和发展空间;再次,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 人均GDP为1000至3000美元的发展敏感期, 经济社会结构将发生深刻变化, 市场经济体制由建立到完善, 加入世贸组织要完成最后的过渡, 国际竞争态势逼人。只有实施创新管理, 才能尽快消除影响和制约企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为企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才能建立适应企业发展的管理运行机制, 巩固改革的成果, 提高质量效益;才能促使企业实行产业化升级, 拉长产业链条, 增强企业抵御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抗风险能力。

企业开展管理创新是推进企业实施创新体系的真实体现。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加速企业创新体系的建立———即体制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 已成为衡量企业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标志。管理创新的实质是合理地组织生产力;体制创新的实质是解放生产力, 通过新的体制解除旧体制对生产力发展的束缚;技术创新的实质是通过新的技术手段直接发展生产力。管理创新必须与技术创新, 体制创新相融合。没有体制创新作保证, 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就会缺乏动力, 成为无本之木, 无源之水, 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也不可能持续进行;没有持续的技术创新, 管理创新和体制创新就难以达到持续提高生产力的目标;没有持续的管理创新, 技术创新就难以得到有效利用, 体制创新就难以得到具体落实。体制创新、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必须相互适应, 共同促进, 建立三者之间的和谐发展协调机制, 充分发挥其强大的相互支撑作用和三者联动机制, 促进企业整体竞争力的迅速积聚和活力的迅速释放, 做大做强企业。

企业开展管理创新是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变革的价值体现。经济全球化经过调整后, 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持续深入发展, 全球经济依存性不断上升。企业由追求利润最大化转向追求整体价值最大化, 追求企业可持续成长;人由“劳动力”转变为“人力资源”, 进而成为“人力资本”;传统的监控型管理转向授权型管理, 最终转向以潜能开发、人力资本的价值增值为主体;金字塔式的权力型组织结构转向扁平化组织结构、团队式的管理运作模式;传统的物力、财力竞争转向企业对市场化能力的竞争;依靠严格、完备的规章制度转向以共同的愿景来集聚企业的向心力;短期激励转向长短期激励相结合, 从物质推动型激励转为情感满足型激励;网络信息技术应用由单一的信息处理功能转向组织的信息分享、共同合作、工作流程再造、虚拟性活动。当前的国际政治风云突变, 国际经济形势亦变幻莫测, 现代化的企业必须注重学习和研究国内外管理的新思维和新趋势, 与时俱进抓管理, 完善自我求创新, 方能在世界经济的滚滚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拓宽企业管理创新必须遵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它的矛头直指那种高投入、高消耗, 高排放、高污染, 经济与社会不协调, 不可持续、难以为继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观的四项主要内容: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去审视企业的发展, 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协调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发展,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走出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要针对现阶段的主要问题, 努力拓宽企业管理创新的领域和途径。

规划企业管理创新要把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企业战略管理的重点。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节能降耗、污染减排工作, 企业也要从社会全局和战略发展的高度, 充分认识工业经济领域内实施节能减排的重要意义。目前在我国, 科学发展、和谐进步的理念日趋深入人心, 各地区、各部门也在不断更新发展思路, 企业管理者的经营理念也有了很大变化, 更加重视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和自主创新。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是一个整体的两个方面:一方面要求按照生态规律组织整个生产、消费和废物处理过程中的能源节约利用, 其本质是生态经济;另一方面, 可以充分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 最大限度地减少废物排放, 是一种建立在物质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模式, 其实质是社会经济。传统经济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废物来实现经济增长, 形成高开采、高消耗、高排放、低利用“三高一低”的线性经济发展模式, 导致许多自然资源的短缺与枯竭, 严重污染环境。循环经济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准则, 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使社会生产从数量型物质增长转变为质量型的服务增长。倡导节能减排人人有责、循环经济人人参与的社会良好氛围, 将是企业建立现代化管理制度的必走之路。

实施企业管理创新应适应“绿色GDP时代”现代化的国际管理模式。日前, 中国环境规划院总工程师、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王金南研究员在《建立中国绿色GDP核算体系:机遇、挑战与对策》的专题演讲中指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即将进入绿色GDP时代。我国拟用3~6年的时间初步建立起符合中国国情的绿色GDP体系框架。企业要重视可持续发展, 探索建立适应“绿色GDP时代”的“绿色管理”体制, 推行绿色GDP制度, 就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直接体现。比如实行绿色采购, 建立绿色采购标准和绿色供应商认证体系;建立环境会计制度, 计算环境综合措施的投入成本, 评估经济和环境保护效果, 对环境保护活动实行量化管理等。要开展创建资源节约型企业的活动。

增强企业管理创新应继续深化企业自身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决定了企业、产业乃至国家的国际地位。要继续把改革的难点作为管理创新的重点, 为企业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当前, 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初步建立, 出资人职责已经辅助实施, 对国有企业经营者的业绩考核市场化选聘, 规范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也正在逐步加快。应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 一地一政、一企一策地研究规范运作程序, 积极稳妥扎实推进。要引进战略投资者, 实现公司股份化;强化公司治理, 增大财务审计透明度, 增强管理者对财务真实性的责任及相关的奖惩措施, 切实防范风险, 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股东的利益;要研究非核心业务重组转化的形式及有效途径;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导、产学研结合的企业技术创新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 提高企业自主创新特别是原始性创新的能力。同时, 必须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 培育企业社会责任的创新机制。企业的社会责任不是简单地在企业管理中增设条文性的伦理规范, 因为这样的条文规定对于企业来说毕竟是外在的、附加的, 实际上起不到道德自律的调节, 企业或组织在赚取利润的同时, 必须主动承担对环境、社会和利益相关者的责任, 包括环境保护、公益事业、健康安全、福利待遇、工作时间和劳动报酬等, 随着企业日益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越来越重要的力量。同时, 倡导以人为本的利益和谐的新观念, 建立和谐的利益分配机制。以人为本, 是为了不断满足全体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健康安全和全面发展的需要, 不仅要求发展是为了人, 而且要求发展必须依靠人, 要求通过发展不断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创新构想 篇2

文摘编号:1005-913X( 2010)12-0032-CA

摘要:建国六十多年来,我国农业得到长足的发展,农村与城市的差距在逐步缩小。但与此同时,也在许多地区存在着增产不增收,农民的实际收入增长下降的情况。原因是多方面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制度性缺陷是其中最关键的因素。强化和优化政府供给的主导地位,以多元化的供给主体为辅助,引导农民形成新型合作组织并保障农村基础教育,加强职业技术教育是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创新的经济选择。

关键词:农村公共产品;制度创新;制度缺陷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0)12-0032-02

一、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的错位下移

长期以来,从我国农村的公共产品的供给主体上看,全国性的农村公共产品由中央政府提供,而地方的农村公共产品由地方政府提供。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出现了本应由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或由政府与农民共同承担的公共产品成本,却完全由农民来承担,本应由上级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却通过政府权威转移事权,交由下级政府提供,最终落到乡政府和农民头上。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后,国家和地方政府实行财政包干,除大型水电建设外,国家把地方建设的任务交给县、乡政府,不再通过拨款加以支持。作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的县、乡政府,由于财政紧张,对农村公共品的投入锐减。如基础教育、计划生育是全国性的公共产品,但这些事权目前主要由乡政府以及村承担。这样做的必然后果是乡镇政府事权大于财权。另外,全国的乡镇多数财政困难,无力承担和提供农民所需的公共产品。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民在公共产品方面的权益受到严重损害。

(二)农村公共产品的总量供给不足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村公共产品需求总体在不断增长,但不论是生产性的基础设施还是生活性的基本保障,供给都相当薄弱。我国许多地方的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陈旧老化,勉强维持运转。供给的不足主要是由于财政投入的不足,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非均衡发展模式,决定了在资金总额一定的情况下,财政有明显的非农偏好,资金更多地投向了城市建设上。

(三)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城乡二元结构

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社会经济形成了非常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模式,在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上这种城乡二元结构的体现更是非常明显,公共产品的供给政策长期向城市倾斜。如城市基础建设全部由国家承担,农村基本上是由农民自筹解决,即便是农村生产与生活急缺的中小型基础设施投资,实际上也主要依靠农民自己集资举办,有关数据显示,历年用于农业支出占全国支出的比重还呈现递减的趋势。此外,城市居民和职工一般享受公费医疗与养老保障等待遇,而农村居民医疗则基本上属于自理和传统的家庭养老制度。

(四)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率低下

许多地方政府出于对政绩的偏好,在提供农村公共产品时,往往愿意提供一些短期内见效快,容易出政绩的产品,而对于需要大量长期投入具有战略性,关系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公共产品却不愿提供。相关资料统计表明,我国财政支农投人中用于农业科技的部分比重一直偏低,在7%到8%之间徘徊。目前大部分农村急需良好的大型水利浇灌设施、大型农用固定资产以及良种的培育,但这些公共产品的供给相当匮乏。这主要是由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的单一和强势,提供公共产品的各个公共服务部门不存在竞争导致的。

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创新的价值分析

(一)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 城乡差距是二元经济社会最典型的表现形式,这种差距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最明显的是城乡收入差距。2004年年初,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经过数年跟踪所做出的一份全国性调查报告显示,近年来,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在不断拉大,如果把医疗、教育、失业保障等非货币因素考虑进去,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世界最高。由此可见,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依然存在一条鸿沟,在国民收入分配上依然是重城市居民而轻农村居民。工农业产品的剪刀差继续扩大,使农民在农业上的收入还是低微。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进行制度性变革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二)扩大内需,拉动农村市场消费

作为占总人口绝对数量的农村市场应是未来消费市场的主力。但近些年来,由于公共产品财政投入不足且主要由农民来承担,农民负担比较沉重,导致农民收入增长比较缓慢,这直接抑制了农民的消费能力,使农村的相当一部分潜在消费需求无法转为现实消费需求。从而影响了国家扩大内需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实现。增加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总量,增大对公共产品的投入,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改善农民的收入,提高生活水平,给农民形成一种良好的心理预期,可以有效扩大内需。

(三)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

虽然近年来农民收入呈现恢复性增长,但增速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越来越大。由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落后的制约,相应地农民收入增长也就受到一定制约。而各项农业基础设施的完善可以为农业增长提供有利条件,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良好的教育服务、完善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畅通的农业信息渠道将帮助农民提高素质,获取市场经营与管理经验,提高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

三、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创新的构想

(一)强化和优化政府作为村公共产品制度创新的主体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创新是一件复杂工程,涉及面广,牵涉的部门众多,制度的创新会涉及到利益的重新分配,会受到已有的利益集团的阻碍,政府所具体的权威性将大大减少制度创新成本。因此,政府作为创新主体,将有利于新的制度安排向现实的转化,从而大大节约制度创新的实施成本。

(二)实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的多元化

应根据农村公共产品的层次和性质,构建多元化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系。对于农村基础教育、卫生防疫、计划生育、社会保障、环境保护、大型骨干水利工程、农业基础科学研究、全国性的农业病虫害防治等,由于其受益范围局限于农村区域,外部性大,属于纯粹公共产品,适合于中央政府公共提供。乡村道路、农村电力、通讯、农业科技教育与推广、市场开发及提供市场信息等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鉴于我国的国情,可以考虑由地方政府为主,农村社区、私人和非盈利性民间组织供给为辅的形式。

(三)引导农民形成新型合作组织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我国农民应该是规模最庞大的一个利益集团,但由于人数众多,组织松散,难以形成有力的“特殊利益集团”,从而对公共决策的影响力较小,其利益常受到侵害,各种负担沉重。这就需要政府引导农村成立合作组织。有效地解决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总量不足和低效率的问题。目前我国的一些农村地区已经形成了功能类似于农协的这种合作组织,但一般规模小,力量薄弱,这就需要政府部门的大力扶持与帮助。

(四)保障农村基础教育,加强职业技术教育

我国财政在继续增加对教育投入总量的同时,对现行的农村义务教育的管理体制和投人体制应进行力度较大的调整和改革。此外,许多发展中国家对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视也是值得我国借鉴的。许多发展中国家重视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大量培养各类农村职业技术人才,新建、扩建或改建农村职业技术学校,为职校提供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教学仪器和实习基地,推广新的技术手段和运用新的教学方法。鉴于此,我国应统筹兼顾农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升农民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使农民不会因贫困而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五)完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法律保障

西方发达国家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方面高度的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做法无疑是最值得借鉴的。一方面通常以立法形式明确供给的责任主体,明晰财权与事权。如德国的联邦基本法、各州以及其他相关法律明确规定了联邦、州和地方政府在公共产品供给过程中的责任和权力。因此各级政府之间的职责非常明确,政府间的权力关系清晰、责任关系。另一方面是专门针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立法。如日本,在上个世纪的五六十年代间就出台了《农业振兴法》《农业协同组合法》等三十多个涉农的法律法规,形成了完善的法律体系,为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和高效治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张蕾.日本农协及其对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启示叨,农学通报,2007(3).

孙南萌.从需求角度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走向,[J].农村经济,2009)(11).

赵畅,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

数据中心安全管理的创新构想 篇3

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安全威胁的不断发展变化,我们不能仅从孤立的组件(如网络、服务器、数据库或hypervisor)来审视安全问题,而应通过综合研究风险和影响,寻找符合自身战略目标的最佳解决方案。现在,外围设备丰富多样,已不像以前那样容易界定,因此不能理所当然地简单认为:只要服务器驻留在您的数据中心,就可确保数据安全万无一失。

重复冗繁导致低效

不断重复乏味、单调和枯燥的程序无法充分发挥IT人员的作用,尤其是在这些程序运行错误或不能提供保护的情况下。这和运动员总说他们需要通过改变来增强实力一样,数据中心也需要借助创新来提升安全保护能力。管理数据中心安全不是短跑,它是一个耐力赛,而这也会变得越来越富有竞争力。每天都会发现新增10,000个恶意软件,持续的威胁显示出巨大的破坏力。网络活动的深度和广度不容被忽视,但有些IT人员往往会认为当前安全措施已足够。思维定势效应指的是固执地寻求适用于过去环境的解决方案,而忽略了评估和研究可选择的解决方案。在当今环境下,如果仍然遵循过去旧的方法,提高效率只能成为空谈。数据中心的性质正在发生变化,其目标是通过降低功耗和提高扩展能力来增强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虚拟技术改变了我们对数据中心的认识,同时IT精英们也已开始考虑重新着手规划网络和服务器管理,以保持二者的平衡。这种情况下,我们对数据中心病毒防护的理念是否也应转变?

在发现病毒的步骤中,按需扫描或按访问文件扫描已被证明非常低效。一些IT人士甚至表示他们曾暗自希望可以完全弃用这两种方式。随着系统的可用性和对性能要求的显著提高,任何可能引起问题的组件在效用或需求上都会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如何为企业实现高效且有竞争力的运营是困扰IT专业人员的一大难题,有些人甚至采取便捷途径,希望获得最佳结果。然而,针对不同的服务器统一管理,确定实时扫描的时间或按排除的方法确定文件扫描类型,还是非常低效的。黑名单仍然是一种常用方法,因为大家对它比较熟悉,但黑名单作为数据中心主要的优化安全防护却是不可靠的,一些IT专业人士已禁止使用黑名单,或限制一个月内用于全系统扫描的次数。

服务器安全没有一成不变的解决之道

针对服务器安全问题,现今已有很多替代和补充性的解决方案。与过去仅专注于为普及的服务器提供安全解决方案的现象不同,优化的数据中心和风险分析可以保证您根据数据类型、处理方法和基础设施定制更专业、更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但是,不管是出于产品性能本身还是保护深度的问题,如果病毒防护不符合您的需求,是否还有其他的备选方案?

数据中心在这类受控环境下,动态白名单可以充分发挥IT的优势,确保仅允许合法应用程序在服务器上运行。我们不能在每次出现新的威胁警告后才注意查看服务器是否受到保护,这份精力应当转移到继续开展能带来更多更好业务成果的新项目上。

白名单技术的特性使这些基于主机支持的保护措施,几乎不会对系统资源产生影响,因为没有激活系统扫描。在IT人员确认服务器没有感染威胁后,可使用这一技术来保证主机的安全和完整性。恶意软件或其他高级威胁无法对可执行文件进行未授权的恶意变更,这非常适合应用在域控制器、应用服务器和公用程序服务器上。这些强大的高性能系统现在在速度和准确度方面都进行了安全优化,为企业提供关键业务的处理和服务工作。

对于需要不断从各种渠道接收新内容的文件档案和打印机,定制型安全或许是一个更好的解决之道。长期以来,这些专业系统的运作就像长跑运动员一样,面对不同的地形挑战,依旧要保持步伐的稳定。除了对VI AN(虚拟互联网)提供更多的保护外,还要与强大、可靠的主机入侵防护进行整合。通过监控和防御来了解系统、应用程序或服务出现异常的时间,这对于不断变化的文件服务器也非常重要。

提高效率的途径不在于采用极端方法,而是通过准确了解和计划,在需要改变的时候做出改变,不管这个变化多么微小。需要说明的是,在服务器病毒防护问题上,首先要打破常规并解决困扰许多IT专业人士的思维定势问题。事实上,通用的方法并不能达到最佳效果,有些情况下还会给基于主机的安全带来问题。

财务管理创新的构想 篇4

一、创新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1. 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实行分级集中管理

构建政府资产管理新体制, 首要前提就是要实行权属集中统一管理。按照政府资产管理安全完整、节约有效的原则, 权属集中统一管理有利于明确资产管理各方的责权利关系, 从根本上解决资产管理中的缺位、虚位和越位的问题;有利于资产的优化配置, 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和效益;有利于资产的规范化管理和运营。

具体管理模式: (1) 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实行分级所有和分级管理。实行分税制改革后, 中央政府资产和地方政府资产分别来源于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 分级所有和分级管理有助于划清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责、权、利关系, 强化资产的管理目标和管理责任。 (2) 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实行集中统一管理。由政府资产管理部门统一管理本级政府 (含党委、政府、人大、政协、检察院、法院和社会团体) 资产的产权, 系统或部门只拥有占有使用权 (这是由于各部门资产均主要来源于本级财政) 。这样可较好地克服现行的“所有者空位、虚位和占有使用部门的越位, 形式上是国家所有, 占有者实际所有”的体制弊端。

2. 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实行分类集中管理

国有资产中, 非经营性资产、经营性资产和资源性资产, 具有不同的特性, 其管理目标、管理方式以及管理手段不尽相同。经营性资产以营利目标为重, 非经营性资产以社会公共管理目标为重, 资源型资产以社会经济持续性协调发展为重。同时, 仅从非经营性资产方面, 又分为单纯保障政府行政管理的相关资产, 以及分布在科、教、文、卫、城市基础建设等领域内的社会公益性资产。这两类资产, 又有着不同特点, 特别是分布在各个领域的公益性资产, 由于行业的不同, 其政策趋向、管理特点和发展目标均有不同, 因此, 政府资产实行分类管理是很有必要的, 专职由政府资产主管部门对保障政府运行的相关资产实行集中统一管理, 即对这部分资产的管理, 在权属统一的基础上, 建立资产预算制度和对潜在的准经营性资产实行授权 (委托) 经营制度, 并依法规范资产的配置、处置和收益行为。

二、构建新的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框架

为提高这一部分资产的使用效率, 提高资产保障效益,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新的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1. 与财政协同, 资产和预算部门分立

新的体制要以培育完善、独立的资产产权代理人利益和资产使用人利益为着力点。通过立法设立独立的资产产权代理人和资产使用代理人, 并确立其为市场关系中的主体。资产产权代理人对一切使用其资产的行为和主体收取使用费, 并用于资产的更新、改造和维护, 是市场关系中的卖方。资产使用人代表众多的资产使用单位, 以一个统一的部门出现, 实施后勤保障, 处理一切的行政事务, 也就是后勤管理部门, 负责从财政取得资金, 并同产权代表人协商资产使用价格, 结算使用费。这实际上是强化和完善了现有的行政机关后勤管理部门的职能, 彻底改变现有后勤管理分散的局面。建立了这两类主体, 也就彻底告别了传统的财政资金无偿使用的时代, 行政成本的观念从此将深入行政活动过程本身, 市场机制的引入, 将大大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2. 保障性资产管理部门和经营性资产管理部门相互独立、相互依托

因行政单位资产还肩负着保障服务功能, 而后勤保障具有即时、必需的特征, 为此, 在将后勤保障性资产引入市场机制的同时, 还是要保留一小部分保障性资产, 用于为特殊的重要人员、部门和事件服务, 这是部分资产需要保密或不便于进入市场购买时必不可少的保留。这部分资产也需要进行核算, 与模拟市场价格进行比较, 不断提高使用效率。保障性资产只能来源于财政资金, 不允许来源于经营性资产管理部门的划拨, 两者之间保持彼此的独立性。经营性资产管理部门则要根据行政单位的保障标准, 做好与资产使用部门的费用结算, 同时也要做好闲置资产的经营变现工作。

3. 产权营运部门要建立完整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建立具有现代企业制度的产权营运部门是资产管理的具体实现形式。资产管理部门在盘活资产存量、实现资产变现、加速资产更新等具体目标的要求下, 按照现代企业制度, 不断探索行政单位国有资产营运管理的有效实现形式。比较科学的方法是采取国有控股的形式, 引进不同所有制的资本, 实现资本主体多元化, 不断完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在进行资产营运过程中, 应尽量采取国有控股公司的形式, 实行稳健的经营策略, 高度重视可能出现的风险。

三、探索行政单位国有资产主管部门机构设置的有效路径

加强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 建立新型的保障性资产管理体制, 其授权主管部门机构设置是关键, 是重要的组织保障。

总之, 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是一项新的探索性工程, 是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加以解决的重要环节, 建立独立的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系是历史的必然。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规范, 必将进一步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规范, 促进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财政部行政政法司.《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解读[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6.

[2]戴荣.充分发挥财政职能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J].国有资产管理, 2006 (1) .

大学物理教学模式与创新构想论文 篇5

随着21世纪这个信息化时代、知识经济化时代的到来,大学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社会责任,这要求现代大学不仅仅需要培养出一批能够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大学生,更应当能够培养出一批具有创新性、探索性和服务性的新生力量。因此,现代大学应当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积极地探索新型的、与时俱进且适合现代化教学发展的新模式,这就要求高校应当允许并鼓励大家对新型教学模式的大讨论,从而保证高校教育的前瞻性,为学校的教学发展不断地注入新的活力。随着现阶段国家现代化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新型的教学模式不断被提出并运用到实际的教育实践中。通过将其取得的效果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效果相对比,可以发现一些新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了明显的提高。物理学是关于自然界最基本形态的科学,其主要研究对象是物质结构和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物理学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处于诸多自然科学学科的核心地位。在近些年,由于物理学的发展和细化以及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使得物理学衍生出一系列的分支学科和交叉学科,如粒子物理、凝聚态物理、工程光学、电子物理、生物物理等。物理学不仅包括理论物理学也包括实验物理学,理论物理学引导和解释实验物理学,实验物理学检验和证实理论物理学,两者相辅相成。然而在传统的大学物理教学中,通常理论部分的课堂教学与实验部分的教学过程被分开,实验教学部分往往是被老师和学生忽略的一部分。作为工科专业的基础课程,大学物理的教学模式也应当更新,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结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学生对课程中繁杂的公式更深程度地理解,在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之中趣味性地学习,同时可以使得同学们对于不懂或者理解不深的知识点得到相互验证,减缓一些学生恐学和厌学的心理。因此,笔者结合近年来对于大学物理课程的讲授以及教学效果的反馈结果,提出在大学物理课程中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改革构想。

1传统教学模式的现状

1.1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分离

目前,许多国内高校的大学物理教学模式基本上为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分开讲授,且两个课程之间会间隔很长的时间周期,一般来说是在理论教学的所有教学课时结束后数周才会安排学生的实验课程,同时负责理论和实验的教学活动会由不同的教师负责,即理论教学的教师只负责理论教学任务,对于实验教学可能了解不充分,从而导致负责理论教学的教师仅仅机械性地讲授大学物理的理论部分而学生也只是机械性地学习相关内容。同样,负责实验课程的老师也仅仅是按照实验步骤灌输式地介绍实验流程,学生机械性地重复实验的流程和步骤却对实验原理和实验目的毫无了解,仅仅是完成了课程拿到了学分而已。这种教学模式存在三方面的问题:第一,理论课程与实验课程的授课教师分离。相比于两位教师讲授同一门课程的理论和实验部分,一位教师讲授可能更有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学生不需要去花费不必要的时间了解不同老师上课的风格和授课方式,使得学生可以快速地投入到对知识点的吸收和掌握中去。第二,理论课程与实验课程的时间分离。理论教学活动和实验教学活动的时间一般相距约两个月之久,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可以知道,当一次学习和二次学习相距时间周期为一个月时,此时的复习相当于重新学习,不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点的巩固。因此,当理论学习与实验学习分离较长时间时,学生的大脑留存的知识点印象几乎可以忽略,对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会产生巨大影响。第三,学生学习效率的低下。这种分离式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容易疲乏于理论繁杂的公式推导过程,同时又对实验过程的格式化提不起兴趣,不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相互验证,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2]。

1.2理论教学的枯燥乏味和实验教学的机械重复

目前高校的教学现状为:大学物理课程的理论教师一般都是按照书本与PPT给学生讲课,无互动、无创新,教师给每届学生所讲授的内容都是机械性地重复,其讲课使用的PPT可能都是几年前制作的或者从网上下载的材料。教师长时间地重复陈旧内容使得教师所讲的内容枯燥乏味,学生对于理论课程中繁杂的公式提不起兴趣甚至恐慌,增加了学生的厌学心理和抵触情绪,使得学生对于新的知识点选择糊弄的方式,对于课堂作业也选择抄袭而没有独立的思考,这种机械性的教学不利于高校对于创新性人才的培养。而实验教学方面,授课教师不重视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关系。老师普遍是按照实验流程给同学介绍实验过程而后同学们则按照实验流程按部就班地套入实验就完成了实验课程任务,老师与同学之间缺乏沟通与互动,学生的疑惑解答不了。因此,直接导致学生只是学其形式,不追求实验背后的物理原理。这也就必然导致了学生对于大学物理实验的学习兴趣低下,使得学生缺少将大学物理理论教学和实验课程相结合思考创新的能力。老师们的不重视和墨守成规降低了学生对于知识探索的激情,同时也禁锢了学生的思想。这对于如今的现代化人才培养产生了不可忽视的阻碍作用。

2大学物理教学模式改革的构想

基于对目前大学物理教育模式问题的担忧,笔者就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改变传统教育模式的不足提出了有利于现代化教学模式改革的构想,并根据提出的新型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对比发现,新型教学模式具有高效率性和高带动性,解决了传统教育模式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教学模式的机械性、墨守成规和不利于学生记忆学习等。对于高校现代化教育的发展和对学生学习积极性、创造性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2.1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笔者根据多年来的大学物理教学经验以及和学生的课下探讨提出了有利于改革现有传统大学物理教学模式惰性的构想,即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统一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与主动性。相比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这种理论与实验相统一的教学模式有三方面的优势。第一,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新型的的教学模式极大的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相比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这种新模式将理论与实验相结合可以直观地向学生展示知识点的基本原理和物理现象,当学生对于所学内容产生疑惑时老师通过实验展示的方式直观地向学生阐述知识点的基本原理便于学生的理解,同时在老师向学生展示实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实验反向地验证所学习的知识点,生动有趣的实验结果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能动性。第二,提高了学生对于知识点的记忆。传统的教学模式由于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分离的周期较长,相距约为一至二个月,根据艾宾浩斯记忆曲线可以发现当相隔一个月时学生对于课堂内容的记忆力几乎可以忽略,以至于学生在上实验课程时对于所学内容的记忆程度所剩无几,完全起不到巩固知识的作用。而新型的理论教学与实验课程相统一的教学模式完全解决了这种问题,这种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产生了二次知识记忆的效果,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延长学生对知识点长期记忆远高于传统教育模式。第三,改变了教师教学的机械性。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机械性重复教学,老师不会仅仅只重复理论课程内容或实验内容,而当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时会产生1+1>2的教学效果,老师通过了解实验内容并将教学内容与之相结合,充分展现理论知识丰富性的同时也将知识的运用性展示给了学生。在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下,老师不再像传统教学模式一样机械性地重复理论内容或实验内容,而是在理论内容讲解的过程中添加实验教学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老师讲课的丰富性和生动性。

2.2传统知识与科学前沿相结合目前,传统的教学模式多数为老师按照教材知识进行教学活动,而实验老师则按照实验讲义和步骤固定地灌输知识,教材上多为经典的理论知识使得老师的课堂教学发挥空间较小,课堂教学内容多且复杂难懂,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知识的好奇心。然而,笔者认为为了让学生能够清晰地了解所学的知识点,授课教师可以关注大量的相关前沿知识,通过理论授课或者实验教学方式向学生展示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如今科技知识迅猛发展的时代,新兴知识不断涌现,课本内容的更新换代远跟不上现代的科学发展,而学生因视野的局限性对于学科的前沿性敏锐性不足,因此在授课老师可以将前沿性的内容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做到了教材、实验以及学科前沿知识的有机结合。这种理论教学、实验教学以及科学前沿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下,传统的教学弊端将被打破,教师可以将物理原理和现象通过理论教学和实验验证向学生讲授,再推广到科学前沿以及应用领域,这样必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进而使得越来越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大学生电子竞赛和国家专利的申请等。

3结论

大学物理的教学模式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传统教学模式,而应该是不断融入新知识、新理念、新方法的开放式教学模式。教学活动应该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为主要教学目标,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教学宗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不仅是连接理论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感性认知到实际应用的桥梁,更是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深度理解和验证的通道。因此,笔者提出了将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引入课堂,穿插在理论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改革构想,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财务管理创新的构想 篇6

摘 要:在“后三峡时代”,长江三峡旅游必将转变为以长江三峡和库区为背景、以游船为主体的观光休闲和度假休闲旅游。因此,开发游船休闲旅游,完善游船体系,构建多层次、多样化游船产品体系,打造游船目的地,发展游轮经济,是三峡游船旅游发展的必然选择;这就必然要求我们尽快实现发展思路创新、管理创新、经营创新、产品创新以及保障创新。

关键词:后三峡时代;游船旅游;游船目的地;游船休闲

中图分类号:F590.7;F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6439(2009)06-0031-06

Development Scheme for Three Gorges Tour ShipTourism Innovation at Post Era of Three Gorges

WANG Ning

(School of Tourism and Land Resources,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67, China)

Abstract: At the post era of Three Gorges, the tour of Three Gorges of the Yangtze River is inevitable to become a tourism based on sightseeing and recreation on ship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ree Gorges and reservoir areas, thus, development of touring ship recreation tourism, perfection of touring ship system, construction of multiple levels and variety of touring ships, building touring ship destin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ouring ship economy are necessary choice for Three Gorges touring ship tourism development, which certainly requires rapid realization of development idea innovation, management innovation, business innovation, product innovation and insurance innovation.

Key words: post era of Three Gorges; touring ship tourism; touring ship destination; touring ship recreation

从1979年至今,三峡旅游几起几落,历经了自然扩张、超常发展、战略转型三个发展阶段。传统的长江三峡旅游是以游船顺江而下,以“旅”带“游”的方式,产品以观光产品为主。随着三峡工程的建设和竣工,三峡库区四期蓄水水位的完成,高峡平湖的形成,整个长江三峡旅游的资源特色、产品与旅游方式、市场需求、市场格局、交通格局、竞争态势等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三峡成库后,三峡旅游以水上游船“旅行”为特征的峡谷观光旅游中的“旅”与“游”出现分离,形成“双向往复,水陆并举,两极辐射,三区联动”的方式和战略格局。同时随着国际国内旅游市场需求的变化,长江三峡旅游也随之进入了新的战略转型发展阶段。我们把长江三峡旅游面临着的这种战略新格局时期,称为“后三峡时代”。

一、“后三峡时代”三峡旅游的变化趋势及其特征

1.旅游资源的变化及其特征

随着库区的形成,三峡原有的“雄奇险峻”与“险急峡江”这一最大特点将削弱,一些景点如巫山小三峡景观的独有性也将随之消失,三峡旅游原资源品质的下降导致产品质量下滑。

但与此同时,水位上涨又将使干流拓宽、水流变缓,昔日的险急峡江将变成拥有长640多公里、面积约1 084平方公里广阔水域的高峡平湖。不仅如此,随着库区水面沿支流向三峡腹地进一步延伸,将使三峡地区的旅游空间范围扩大,形成更多高品位的旅游资源,为游船休闲度假、水上运动旅游提供了优势资源和理想场所。

2.旅游交通格局的变化及其特征

库区形成前,三峡旅游主要依靠游船水运交通,是重庆、宜昌两点进入的单一的交通方式。随着库区渝—涪(陵)、渝—万(州)、万(州)—开(县)、渝—忠(县)及渝—宜(昌)高速万州—奉节段多条高速公路的相继开通,渝—宜(昌)高速巫山段和奉(节)—(巫)溪高速公路可望在2010年前通车,库区干线公路不断向纵深延伸。同时,达(州)—万(州)铁路的开通以及万州—宜(昌)铁路、安(康)—张(家界)—常(德)铁路的开工建设,万(州)五桥机场的通航及巫山神女机场的规划立项,长江各支流水运条件的改善,使三峡旅游的交通格局表现出“东西横连、双向往复,南北纵贯、水陆空并举,多点进入,水运交通旅游化”的特点。

3.旅游空间结构的变化及其特征

库区形成前,由于受到交通及可进入性的制约,三峡旅游是以长江干流为主线、沿江两岸多个景点为吸引物和停靠点的串珠式旅游,其空间布局表现为沿江两岸一线多点,是单一的“点、线”结构。库区形成后,随着各支流水运条件和陆地交通的改善,库区腹地及库区周边区域可进入性提高,三峡旅游空间范围扩大,形成了“坝区+峡区+库区”、腹地延伸、周边区域联动、“点、线、面”结合的多层次结构[1]。

4.旅游市场需求的变化及其特征

根据我们2004年和2006年两次对三峡旅游者的调查统计数据,三峡旅游的观光游客虽然仍占多数(2004年为71.43%,2006年为57.14%),但观光游客的比例已开始大幅度下降,两年间减少了14.29%。在此期间,休闲度假游客和商务会议游客的比例则逐年上升,2006年休闲度假游客占22.17%(2004年仅为18.3%);商务会议游客占3.94%(2004年仅为1.79%)。说明目前长江三峡观光休闲与度假休闲旅游的发展趋势已越来越明显,三峡旅游正在从传统的观光型向观光休闲型和度假休闲型转变,由单纯的观光向休闲型、生活形态延伸[2]。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更加强调旅游的舒适性、体验性和参与性,更加注重旅游质量。

5.旅游产品与旅游方式的变化及其特征

三峡旅游从被动观光向主动选择转变,其产品正在由单一的直通式为主的观光型产品,向集观光、休闲度假、水上运动、商务会议、科考探险等于一体的复合型产品转变。三峡旅游的方式也正在从传统的一线贯通串珠式旅游,即“船上住、水上看、岸上游”模式,向“一片游”、“分段游”转变;从单一的乘船游向水陆结合的模式转变。

6.旅游市场格局与区域旅游竞争态势的变化及其特征

三峡旅游市场格局的变化表现在大坝、高峡平湖旅游升温,短线精品游和分段游(宜—奉—宜、万州—宜昌)市场上升,两端(重庆—奉节、武汉—宜昌)趋于边缘化。近三年来重庆游客接待量有所下滑,而宜昌游客接待量有所上升,万州作为新的入口,游客接待量逐年上升,形成三足鼎立局面。区域旅游竞争变化表现出多元化、大融合、联动发展的态势。宜昌提出“两坝一峡”(葛洲坝、三峡大坝、西陵峡)联动发展战略;重庆则实施“7+4”(长江三峡沿线7个景区+库区腹地4个景区)精品战略,统一由重庆交旅集团整合经营。

7.游船功能的变化及其特征

前三峡时代,三峡游船以交通运输为其主要功能,即将客人从一个点运送到另一个点或运载客人在各目的地间往返航行的旅行功能,同时在旅行的过程中附带完成三峡观光游览活动,属于典型的以“旅”带“游”的交通观光模式。随着三峡旅游的变化,游船的交通运输功能逐步弱化,游船已不再仅仅是长江三峡旅游的交通手段,而变成了长江三峡库区一种独特的旅游形式或旅游项目,其目的地功能凸显,“旅”与“游”分离。

二.“后三峡时代”的三峡游船旅游

1.三峡游船旅游与三峡旅游的关系及其战略地位

“三峡旅游作为一个总体产品,旅行社、游船、岸上设施、库区景点四位一体,共同形成这个产品。库区景点是依托,岸上设施是基础,旅行社是龙头,而游船是主体”[3]。由于三峡库区地域环境和地质地貌的特殊性,游船成为三峡旅游不可缺少的、最主要的和最重要的旅游载体,游船旅游方式是三峡旅游的主体方式,游船实际上成为长江三峡旅游的标志。游船旅游产品既是独具特色的一个单项产品,又是长江三峡总体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三峡游船旅游的变化趋势

从需求变化看,长江三峡游船旅游显示出三大发展变化趋势:一是海外旅游者中收入较高、时间充裕的中老年旅游者对三峡游船旅游中以舒适、休闲与度假为特征的大型高档游船的旅游需求呈逐年快速上升趋势;二是国内发达地区正在形成的有充裕时间和中高收入水平的城市中老年旅游者,他们对三峡游船旅游中以舒适、休闲与度假为特征的大型中、高档游船的旅游需求也呈快速增长的态势;三是国内目前正在形成的以快速、简便、观光、探险、改变枯燥工作环境和追求体验为特征的中等偏上收入水平的中青年旅游者,对三峡游船旅游中的水上快速游艇及陆上高速交通的需求呈快速上升趋势。未来三峡游船旅游必将朝着“一大、一小”,即大型豪华游船和小型豪华游艇两个方向发展。此外,随着人们收入水平提高,私家车保有量增加以及库区腹地公路网络的形成,自驾游客必将大量增加,滚装游船也将在库区出现。

从游船经营市场看,三峡库区游船旅游市场的变化趋势表现为:

(1)投资主体多元化。游船的投资主体既有国有资本,也有民营资本和外资。现在国有资本投入比重有所下降,民营和外资比重加速上升。以三峡地区游船业10家主要游船公司为例,根据笔者的统计,2005年,国有资本所占比例约为57%,民营资本和外资占43%;目前,国有资本所占比例下降到42%,而民营资本和外资比例上升到了58%。尤其近几年下水的新型豪华型游轮,除“长江系列”外,其他如“世纪系列”、“凯字系列”游轮都是民营资本和外资投资建造的。

(2)经营机制民营化。三峡库区游船旅游已是过度竞争的行业,国有企业固有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方式已不能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完成改制的游船公司基本都实行民营化经营。部分国有企业除自主经营外,也采用租赁经营或“船+(旅行)社结合”的联合经营模式[4],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逐步显现。

(3)市场竞争国际化。长江三峡库区游船涉外旅游市场争夺的重点在境外一级市场,随着国外资本的不断进入,有外资背景的企业依托外方的海外营销网络在境外市场占有一定优势。但随着境外游客的持续下滑,这些有外资背景的企业也纷纷转入国内市场的争夺,导致长江三峡库区游船市场出现国内市场国际化的竞争态势[5]。

(4)市场经营效益出现分化。目前,有外资背景的豪华涉外游轮经营效益良好,市场前景乐观,充分说明乘船旅游三峡这一特色产品对于国际旅游市场中以自然观光和休闲度假为目标的游客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而这也可以成为开拓国内高端旅游市场的借鉴。但针对国内游客市场的普通游船长期处于亏损状态,说明这部分游船在旅游市场转型的背景下,面临减少数量、提高质量的压力,必须调整目标旅游市场和重新设计产品。

从游船功能变化看,游船原有的交通运输功能弱化,而作为实现旅游的载体和目的地功能进一步凸显。同时,游船水运交通旅游化的趋势日益明显。

三峡游船旅游产品将成为远洋型邮轮的一种替代性产品。但由于内河游船旅游与海洋邮轮豪华旅游有着本质的区别,未来三峡游船旅游不应是海洋邮轮的直接“克隆”和照搬,而应是地域文化、自然造化、高峡平湖特征的情景交融和体验式黄色文明、健康型绿色生态和享受型蓝色文明的有机嫁接。

在“后三峡时代”,长江三峡旅游必将转变为以长江三峡和库区为旅游吸引物、以游船为主体的观光休闲和度假休闲旅游。游船本身将成为一个目的地,并将成为整个长江三峡旅游目的地的一部分。当然,“后三峡时代”并不是对前三峡时代的否定,而是创新,是方式上的一种改变和增加,是游船业发展的延伸,是三峡旅游的一种新型业态,是对三峡旅游的促进。“后三峡时代”的长江三峡旅游是在原三峡旅游基础上的传承,而非颠覆性简单替代和整体变脸式的置换。

三、三峡游船旅游创新发展构想

1.发展思路创新

从库区区域经济发展角度出发,寻求三峡旅游创新发展突破点,应优先发展游船,打造游船目的地,打造三峡库区“游轮经济”。

(1)树立“游轮经济”意识

长江三峡旅游的特点是以船为主体,长江三峡旅游经济就是游轮经济。应首先树立“游轮经济”意识,即围绕游船旅游,以游船旅游休闲消费活动为主体,带动造船、港口、码头、运输、维修、保养、燃料加注、水上娱乐、滨水地产、物流及餐饮配送等相关服务业的发展,从而形成长江三峡游轮经济,促进库区经济发展。因此,应将打造游船目的地、构建游船体系放在长江三峡游船旅游发展的首位。

(2)打造游船目的地

“后三峡时代”的特点决定了三峡旅游的主体产品是以游船为主导的观光与观光休闲产品。游船旅游必须注重其产品的活动性、参与性、体验性和休闲性,才能增强游船的吸引力,满足市场的需求。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就必须打造游船目的地,强调游船在三峡旅游中的主导作用。游船的功能定位必须目标化,在硬件上按目的地要求和游船星级标准设置,包括游船的外部装修、内部布局设计和与之相匹配的设施配置,使之功能齐全、设施先进、更具现代水准,符合休闲旅游要求。在软件方面,应严格按照星级游轮的服务和管理标准,加强游船服务和管理人员的岗位培训,强化服务意识、服务技能和管理能力,严格管理、规范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在活动项目和内容上,要按旅游六大要素和游客需求进行设计。

(3)完善游船体系

着力构建游船体系,其应由游船、特种游船和游艇三大类组成,最终形成由豪华游船、舒适型游船、标准型游船、快速游船、城市观光游船、滚装游船、私家豪华游艇、公共型游艇、运动型游艇等构成的三峡游船体系,满足不同旅游者需求。但三峡游船的发展必须进行总量控制、宏观调控,避免因一哄而上造成对资源的破坏、同构恶性竞争和供大于求的闲置浪费。应重点发展适应未来休闲度假需求的大型豪华游船;稳步发展舒适型游船;控制发展普通游船;淘汰2星级以下的游船;适当发展城市观光游船;利用现有汽车滚装船进行技术改造,谨慎发展滚装游船;积极快速发展游艇。

2.管理创新

(1)建立长江三峡游船业协调平衡机制

由于三峡旅游跨地区、跨部门的特点,应从行业主管部门着手,理顺关系,明确职责范围,避免政出多门。交通和旅游部门应加强沟通、协调与合作,进行综合管理、共同执法。可以设立一个由政府主导、相关部门和骨干企业参与的有实质性权威的长江三峡游船业促进发展管理部门,负责游船业的宏观调控、市场行为和行业自律及监督约束。

(2)地方立法、规范市场

渝、鄂两地政府应当联手以地方立法的形式,共同制订《三峡游船旅游管理条例》,规范三峡游船旅游市场。并通过国家旅游局颁发统一的涉外游船、国内游船二大类别游船档次标准,对现有各类游轮进行规范评星,将不适合旅游接待的低档游船淘汰出局。同时提高新建游船的门槛,实行市场准入制,对游船增量进行宏观调控,推出政府主导与市场调节共同发挥作用的长江三峡游船总量调控手段。

(3)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如游船协会等在三峡游船旅游中的协调功能,发挥其行业自律、质量标准与业务规范制定,甚至在员工从业资格认定员工培训计划制定,以及帮助并参与进行行业规范的服务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完善等方面的作用。

3.经营创新

(1)分阶段逐步进行整合经营

要解决三峡游船旅游分散经营、各自为政的问题,必须进行整合经营、统一营销。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互相抵消力量,才能形成合力。但是,由于参与三峡旅游的各游船公司其主管部门和其所有制类型各不相同,因而应分阶段、逐步进行。第一步,可以进行经营行为和利益的整合,即把游船公司及其所属旅行社组建成一个集销售、组团、接待、旅游客运服务为一体的专业化、契约式“长江三峡游船旅游联合体”,在长江三峡游船业促进发展管理部门统一管理下,在行业协会统一协调下,进行一体化经营,统一对外宣传促销、统一价格销售、统一游船调度、统一收入,并按各自成本及作用按比例合理分配利益。从而形成利益共同、经营行为协调一致的良好局面。第二步,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待时机成熟后,再进行资产整合,组建三峡游船旅游(控股)集团公司。但不能实行简单的市场化运作,应以利益为纽带、以资本为形式,创新投资体制,整合各方资源。

(2)适时调整经营战略,积极参与市场竞争

游船业应当跳出游船的圈圈,不要只局限于三峡库区的游览营运,应积极主动介入库区景区景点的开发,使库区尤其是库区腹地的旅游资源与游船产品对接。目前库区一些新的景区景点的开发、旅游服务配套项目的建设正是游船发展的契机。比如可以考虑将停封的游船机动地停靠在一些可停靠游船的景区,充当别具一格的水上酒店,或者出租作为某些特殊事项的专门载体,这对于游船公司来说是实实在在的经营成本的节省。这既解决了闲置资产的问题,也解决了库区新开发景点旅游服务接待能力不足的困难,也可借机进入景区景点开发这一领域。

4.产品创新

构建以游船观光休闲为主的多层次的三峡游船旅游产品体系。首先,应确立以游船观光休闲为主导的三峡游船旅游的主体产品。在产品的开发设计上向纵深发展,除原有的全程游线路产品外,还应突破传统,开发设计如分段游、短线游、库区某地一日或数日游、库区周末度假游、库区游船自助游、库区自驾车游等突出旅游时间的可间断性的线路产品。并深度挖掘产品内涵,加强三峡游船旅游全过程(序曲、发展、高潮、尾声)体验经历和情景故事设计;挖掘三峡文化内涵,将这些非物质类资源载体化,并渗透到自然山水、融入游船旅游中去,给游客留下想象空间,形成游船旅游的特色,这是三峡游船旅游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最终形成以游船观光休闲为主,集游船休闲度假、商务会议、文化交流、运动探险、水上娱乐于一体的多层次、多样化三峡游船旅游产品体系。

5.保障创新

(1)基础设施保障

三峡游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布局,必须突破传统三峡水运交通范围,以区域大旅游的观念来整合旅游资源,构建游船旅游基础设施体系,形成由游船母港、枢纽港、游船旅游专用码头、景点码头等两大类、四个层次港口和码头构成的库区游船旅游交通骨架,有效地支撑游船旅游和游轮经济发展。需要解决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库区游船旅游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即将游船旅游重要节点或重要通道与重点景区相联系的交通设施;二是景区内部游船旅游码头和泊位设施的布置,实现各重点景区的良好通达性和良好的内部游船交通环境。

(2)人才保障

市场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由于体制的制约、分配制度的不合理、用人机制缺乏激励等问题,企业的凝聚力不够,造成了游船业人才的流失。游船业下一步的发展,应提高对人才的认识高度,把人才作为资源来看待。一是应通过建立激励机制和合理的分配制度,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使用人才,增强凝聚力;二是应促进游船业内部企业的联合,发挥人才资源优势;三是积极主动与地方旅游院系合作培养所需人才。如此,才能实现游船业的持续发展。オ

参考文献:

[1] 阚如良.论三峡工程对三峡旅游的时空影响[M]//徐红罡.事件旅游及旅游目的地建设管理.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

[2] 王宁.长江三峡游船旅游行为及市场特征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2):166-170.[3] 魏小安.产业发展新论[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219-220.

[4] 王任祥.三峡旅游船社结合新型业态模式研究[J].水运管理,2002(11):23-25.

[5] 重庆市工商联旅游商会.长江三峡旅游业调研报告[R].2007:5.

财务管理创新的构想 篇7

一理论依据

创新实验班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主要面向当代社会发展对人才全面素质及综合能力的要求, 坚持“学生为本, 基础宽厚、道德为先、能力为重”的理念, 以培养创新型人才, 塑造高尚人格、培养创新能力以及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 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激情, 面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的培养。同时, 结合新时期本科人才培养新体系, 实施精英教育、培养精英人才的总体目标, 创新实验班贯彻“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方针,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 使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宽厚的知识基础、突出的能力潜质、优秀的综合素质和开阔的国际视野, 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精英型拔尖创新人才。

二本科创新实验班培养构想

结合新时期本科人才培养新体系, 面向技术类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问题, 总结其他高校在创新实验班人才培养方面的特点、现状、经验及问题, 探索旨在提高技术类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本科创新实验班培养机制、模式及对策, 注重培养技术类本科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笔者认为:科研创新能力主要包括英文阅读及写作能力、计算机编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等, 这些能力都需要进行一系列系统的培训和训练。各个高校应该结合本校特色, 综合考虑不同专业的相关需求, 开设一系列本科创新实验班。

英文阅读及写作创新实验班主要瞄准英文文献的阅读、英文论文的撰写、英文报告的准备等工作开展。英文文献阅读主要瞄准本专业国外近年来的英文文献。英文论文撰写主要是培养本科生提出写作创意、论文素材准备、设计并完成实验、实验结果整理、论文的特色和完善等。英文报告准备主要培养本科生如何言简意赅地进行一次学术报告。通过以上专业化的培训和训练, 相信本科生的英文阅读及写作能力将得到极大的提高。

计算机编程创新实验班主要包括程序设计思想、常用计算机语言的培训。各个学校可根据专业特点, 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和训练。以国防科技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 在本科生的计算机编程创新实验班上, 主要培训学生使用MATLAB、C、C++和C#的培训和训练。通过计算机编程创新实验班的培训和训练, 相信本科生的计算机编程和实现能力能得到极大提高。

创新思维能力创新实验班主要瞄准本科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这个班可以通过典型案例、实际场景等一系列有针对性的训练。通过创新思维能力创新实验班的培训和训练, 相信本科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能得到极大的提高。

三对策和建议

为了更加有效地探索本科创新实验班培养模式, 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广泛开展研究工作: (1) 创新实验班人才培养现状。总结其他高校在创新实验班人才培养方面的特点、现状、经验及问题, 试图从文、理、工三大类实验班培养模式入手, 比较并分析三大类培养模式的不同特点、共同特点与发展趋势。 (2) 创新实验班人才培养理论及方法。在归纳、总结大学创新实验班培养模式的相关理论与现实因素的基础上, 结合新时期本科人才培养新体系, 探索技术类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评价方法以及提升途径。 (3) 技术类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创新实验班培养机制、模式及对策。根据创新实验班人才培养特点与目标, 尝试构建创新实验班培养机制及模式, 并提出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现存问题提出创新实验班培养模式构建的相应对策。

四结束语

本科创新实验班培养模式研究的创新之处:分析与比较不同创新实验班的培养现状, 得出各类实验班人才培养的不同特点、共同特征与发展趋势;结合新时期本科人才培养新体系, 探索技术类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评价方法以及提升途径;构建创新实验班培养机制及模式, 提出创新实验班培养模式构建的相应对策。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任重道远, 还需要众多教育者持续不懈地探索及研究。

摘要:构建合理、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有利于大学实现创新人才培养也有利于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科研实践, 探索并提出了一套面向科研创新能力的本科创新实验班培养构想。

关键词:创新能力,创新实验班,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龚克.建设创新型国家与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J].中国高教研究, 2006 (11) :16~19

[2]李曼丽.用历史解读CDIO及其应用前景[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8 (5) :78~86

高校体育课创新教育的初步构想 篇8

一、体育教学的作用

1、体育教学是指导学生提高体育素质的根本途径

体育教学具有明确的教育目的、既定的教学内容和严密的组织体系, 它是唯一从小学到大学连续设置的课程, 因而更具有教学的连续性和实践的层次性。由学生大量身体活动和教师适时知识点拨为特征的体育教学, 能促进学生身体机能的健康发展, 提高学生基本活动能力, 增强学生机体的免疫能力和和对环境的自我调控能力, 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科学锻炼的方法。良好的体育素质无疑对学生适应未来快速多变的社会具有积极作用。

2、体育教学是促进学生智力开发, 提高学习效率的推动力

青少年时期是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阶段, 健康的体魄是重要的物质基础。随着社会和经济的日益发展, 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 也使学生学习的负荷越来越重。合理的体育锻炼能增强学生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 提高大脑的均衡性、灵活性和思维能力, 保证学习所必需的充沛精力, 使学生的体力和智力处于最佳结合而相得益彰与和谐发展。

3、体育教学有利于学生审美素质的提高

科学的体育锻炼能促进学生塑造健康健美的体形,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身姿, 培养学生追求美、创造美和鉴赏美的能力。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可以直接感受到力与美的和谐、形体美与心灵美的融合, 同时不能从身体的各种运动中体会到人体的自然美。

二、体育锻炼主观能动性的培养

1、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 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普通高校的学生在逻辑思维、观察、想象、记忆等方面都

有了较高的水平, 通过一定的理论知识的传授和体育教学, 学生会明白体育对增强体质的科学依据和作用, 以及体育锻炼对体育锻炼的自觉性, 在教学上产生良性的循环。

2、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和审美的情感体念

在教学中, 假如教材内容贫乏、单调或是简单的重复, 往往会由于缺乏技术的吸引作用, 使学生产生枯燥乏味, 甚至反感消极的情绪, 这哪还能产生主观能动性呢!运动技术是体育锻炼的基础。没有一定运动技术的人是很难体会运动的乐趣的。因此, 在教材的选择中, 须具有一定的知识性、技术性和增强体质的实效性, 以利于发挥技术的吸引作用, 使学生产生兴趣。

三、对学生创新教育的培养

1、从思想上转变学生对体育的态度

所谓转变学生态度, 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和方法, 转变学生对体育 (身体锻炼) 的各种不正确的态度, 使体育成为学生自觉的行动和未来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许多学生对体育缺乏正确的认识, 对体育学习不仅积极性不高, 而且存在着严重的厌学思想。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中, 首先要重视转变学生的思想, 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 培养和激发学生对体育引导的积极性。在具体手段上, 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讲解、教育, 有目的地举办体育讲座, 宣传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了解体育的功能和目的, 以及体育在人才成长发展和自我完善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体育确立科学的学习目标和良好的学习动机, 端正学习态度, 从而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

2、按照学生个性特点, 因材施教, 区别对待。

由于学生家庭、生长发育、兴趣爱好、接受能力、身体素质及运动技能等方面的差异性, 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应注意区别对待, 因人而异。科学地、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练习密度和强度。例如在跨栏教学中, 素质好、跨栏技术好的学生是越跨越有劲, 但那些体质差的学生, 怕跨不好, 被同学笑话, 怕教师指责, 总是躲在别的同学后面或站在一旁观看。此时教师因人而异, 对跨栏技术好的同学提高栏架高度, 提出改进和提高动作技术的要求;对体质差的学生降低栏架高度, 增加一些辅助练习和诱导练习, 并耐心和蔼地鼓励、帮助辅导他们。对于他们在锻炼中表现的一些不足之处, 不讽刺挖苦, 奚落嘲笑, 而是及时注意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哪怕是微小的进步都随时加以肯定, 公开进行表扬, 这样就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消除对体育的厌学倾向。

3、结合专业特点和时代要求, 改革教学内容

目前, 在大学体育教学中, 对教材内容的深度、广度, 针对性和实效性考虑较少, 往往只从规定课时与项目的搭配上作些简单的调整。从目前实施的体育教学大纲中, 我们不难发现, 从小学到大学各阶段所安排的教学内容重复的比较多, 针对性、特殊性不明显, 着势必会影响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特别是大学阶段, 随着学生生理、心理的成熟, 一种综合效用的体育价值观在学生中逐渐形成, 兴趣广泛而讲求实效。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 在大学体育项目和课时搭配上就不能简单化, 而要深入、周密的分析和研究, 提供丰富多彩而又适合学生特点的项目, 满足学生对体育的各种不同的特殊需要。各高校在严格遵循教学大纲的同时, 可根据各自的实际和专业, 在体育项目的配置上, 作些灵活而有效的安排。再则, 随着社会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许多体育项目进入社交场合, 如门球、网球、保龄球、高尔夫球、壁球、飞标、瑜珈等, 都是目前在社交场合中常见的体育项目, 学生不仅兴趣比较高, 而且对他们今后走向社会也不无裨益。

4、改革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未见乐处, 必不我学”。可见任何一门课程要获得成功, 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如果教学方法呆板、机械, 学生就会产生怠倦厌学行为。相反, 如果教师教学中, 语言风趣而含蓄, 形象而生动, 精练而带有鼓励性, 并结合教材内容, 根据课堂实际, 讲一些有趣的小故事, 就容易出现生活活泼的局面。另外可根据大学生好胜心强和兴奋容易转移的特点, 可采用竞赛性、多样的教学手段。如在加速跑练习中, 如果每节课都采用直线跑, 纠正动作跑等几种常见的办法, 学生就会兴趣寡淡。如果组织他们进行组与组、队与队之间的“迎面接力赛”、“团结接力赛”, 课堂就会出现你追我赶, 争上游的活泼气氛。再如中长跑教学, 采用变换队形跑, 不同形式的接力跑、追逐跑、赶超跑、分组对抗赛等, 也能使学生兴趣增强, 情绪高涨。总之, 新颖多变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可以使教学过程充满较强的吸引力。

5、以课外活动为突破口, 改革教学形式

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既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使他们养成自觉、主动学习习惯的重要内容, 也是目前改变大学生厌学体育的重要手段。从目前各高校的教学情况看, 学生对课内教学相对比较重视, 而对可谓活动是重视不够, 缺乏必要的引导和组织, 形式单调划一。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部分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 而且还使一些学生把体育课当成了一种累赘, 从而导致了厌学倾向的产生。因此, 改革体育教学形式, 丰富课外活动是引导学生投身体育、培养兴趣、戒除厌学行为的重要方面。因此, 学校首先应根据体育场地、器械、设备的能力, 开设田径、体操、球类、棋类等各项体育活动, 配备有体育专长教师或学生分工负责, 现场辅导, 学生可凭自己的兴趣和爱好, 自主选择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其次是进行可谓体育辅导, 这是学校辅导体弱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一种很好的教学形式。这种辅导是体育课教学的补充, 可以完成体育授课计划内无法完成的任务。从而大大提高学生体育的能力和兴趣。三是学校组建体育代表队, 进行课余体育训练。这也是体育教学的重要形式, 是提高学校体育体育水平的主要手段。选拔具有体育天赋的学生, 打破年级、班级的界限, 根据年龄和运动项目, 组成各个专项体育集训队, 由体育老师任各集训队的教练, 逐步形成自己学校体育的传统。四是在学生中大力发展运动俱乐部, 以俱乐部的形式开展体育活动, 提高学生积极性和参与性, 能够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去。同时还可以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培养一批体育骨干。

四、对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的思考

高职教学科研创新团队的建设构想 篇9

一、团队建设的条件

团队应具有良好的协作基础,可以根据专业的一致性建立,可以依托岗位职责的协作关系建立,具体需要依据以下几个条件:

(一)团队应形成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团队成员数量一般为7-15人,年龄、职称、学历和专业构成应有利于优势互补、协同攻坚,有利于科研创新后备人才的培养,有利于团队成员整体水平的提高。根据工作需要,也可邀请其他高校、科研院所或行业企业的人员作为团队成员。团队中45岁以下的成员一般不低于50%。

(二)团队成员应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和工作精力。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学位或中级及以上职称,或从事该领域相关工作三年以上;有较为充裕的时间和精力从事科研创新工作,原则上不同时参加两个及以上的团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三)社会服务。发挥团队力量,努力为政府、行业、企业提供富有价值的技术研发、技术推广、技术咨询与技术服务等社会服务。

二、《建筑工程施工》教学改革科研创新团队的目标任务

团队应有一致明确的方向与目标。团队的科研创新应与国家、地区、学院、行业产业的规划与发展战略保持一致,能对学院事业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能为政府、行业、企业提供富有价值的社会服务。

(一)团队研究背景

团队以《建筑工程施工》课改为研究目标,进行项目化教学改革。目前,作为学科的专业核心课程,为学生的专业课打基础。我们团队将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多次尝试和研究,进行大胆的探索,重新制定该课程的课程标准和培养目标,建立该课程教学改革框架体系,力求从多角度、多侧面提高学生施工技术与管理知识的实际应用技能,以适应社会对建筑人才的需求。

(二)团队研究总体目标

1.积极申报与《建筑工程施工项目化教学改革》及相关的教学改革科研项目,认真完成项目任务,形成质量优、价值高、应用广的研究成果。

2.坚持科教融合,将科研创新成果或研究项目引入教育教学,组织指导学生创新实践训练,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组织开展学术研讨会,努力提升团队实力,扩大团队在研究领域的影响。

三、团队建设举措

要建立一支创新实践能力较强的“双师型”教学科研团队,满足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2],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为社会输送真正高素质、高技能型的人才,保证教学科研团队的的较高水平。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建设:

(一)提高青年教师专业技能

结合重庆财经职业学院工程造价专业,从职前职后现代学徒制衔接、专业课程体系架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实施流程等方面同企业负责人共同商讨编制。同时,学校要实行“帮扶”原则,教授带领青年教师共同申报课题,进行教学改革,编制校企教材[3]。

(二)提升团队的创新能力

以重庆财经职业学院工商管理系为例,系部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定期安排教师带领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教师也参与到工作中来,学习先进的科技技术,并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实行工学结合的学徒制模式,从而在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鼓励学生参与项目

项目要体现教师引领、师生联创的特色。项目以教师为主持人进行申报,参与项目的教师在项目中共同发挥引领示范作用。项目应吸收学生参加,原则上学生人数不少于教师人数,教师和学生在项目中应有明确具体的任务分工。

(四)校方保障

学院应该及时关注科研创新团队的发展状况,了解教师的硬性需求,给团队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制定合理的激励制度,促进教师积极参与课程建设与社会实践。

高职院校科研创新团队需要明确研究方向,注重团队建设的积累与后期反馈,从而促进团队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最终成为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核心力量。

参考文献

[1]徐宝慧.关于西藏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的思考[J].西藏大学学报,2013(5):130-134.

[2]李慧巍.校企合作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以浙江树人大学工商管理专业为例[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3(9):101-104.

高等职业教育学研产创新思维的构想 篇10

一、学研产创新思维的提出

无论是在教育过程中的任何阶段, 学生始终是教学的主体, 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走上符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才, 为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尤其是在高职院校的教学过程中, 这一目标更为明显。因此, 在高职教学的过程中, 重点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是对人才的培养应该更偏重于素质的提高, 只有不断培养高素质的高职人才, 才能净化社会中的不良风气, 为社会的发展作贡献。其次, 社会的发展需要决定了高职培养人才的类型, 社会中缺少什么样的人才, 就要为社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这是高职院校教学的特色。第三,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 技能型人才自始至终就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 虽然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社会朝着数字化的方向发展, 但是仍然不能忽视技术性的人才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在这种情况下, 开展学研产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举措, 也是保证高职教育的最有效的手段。

二、高职教育中学研产三位一体教学模式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学研产三位一体这种创新性构想的发展中, 高职教育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是其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有待解决, 解决了这些问题, 就能朝着我国高职教育的最终目标迈进一大步。

首先, 教育理念是制约学研产创新性构想落实的根源。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主导地位注定了学生需要严格遵守教师的言行, 这其中包括在教学时, 教师将自身的思维强加在学生的身上, 面对知识死记硬背, 根本没有理解知识的核心, 更加不能应用在实际的生活中, 既然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是应用型的人才, 如果学习的知识无法充分应用在实践中, 又谈何创新呢?

其次, 教学管理体系长期处在一种落后的状态中, 学生在这种体系下学习, 束缚了创新性的思维以及动手实践的能力, 因此, 教学水平始终停留在原有的阶段难以得到有效的提升。高职院校中对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还不是十分了解, 因此, 不能随便将其应用在教学的过程中, 甚至有些高职院校对这一教学模式的应用存在怀疑的态度, 认为其不适合在我国当前的高职院校中应用, 最终导致教师与学生长期处在两条平行线上, 不能在教学的过程中形成积极互动的关系。

第三, 教师与学生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要想将学研产这一构思能够顺利的落实在教学活动中, 除了要从学生处入手外, 教师的重要作用同样也不能忽视。当前的工作中缺少专业化的考核评价制度, 能够对教师进行系统性的评价, 学研产的教学模式是要将理论性的研究落实在实际的生活中, 促进生产实践的进一步落实, 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就是要培养学生将这种创新性的思维, 但是当前有些教师在思想上存在落后性, 不愿意将新形式的模式应用在教学中, 因而导致学研产的构想难以在高职院校中进一步落实, 建立考核评级体系的作用之一就是要将这种错误的行为进行改正, 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效果。

三、落实学研产创新性构想的有效途径

要想将学研产这一教学模式应用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应该改变高职院校中固有的教学理念, 开展创新性的探索。传统的思想始终是制约高职院校各种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 要想得到根本性的改观, 教育思想的转变十分关键, 不能再将成绩放在首要的位置上, 这样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高职教育水平的提高。在教学中开展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能够有效地促进教学观念的变革。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作为重要的引领者, 对于学研产教学模式的落实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如果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模式, 而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相信学生能够对教学的过程更加投入, 并且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增加一些实践的环节, 这样, 学生在步入社会后就可以更加轻松地应对社会上所面临的问题, 从而在短时间内适应社会发展的规律, 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

四、结语

总而言之, 要想进一步落实学研产创新性构想的落实, 就要从我国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入手, 采取合适的手段将高职院校的教学水平发展起来, 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是学研产创新思维构想的最终目标。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学模式,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丁泗.协同创新视角下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的功能及路径拓展[J].江苏教育研究, 2014 (33) .

上一篇:能量计量系统监测下一篇:欠平衡水平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