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输式教学模式

2024-08-06

灌输式教学模式(精选十篇)

灌输式教学模式 篇1

高等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依靠, 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 社会发展离不开高等教育[1,2,3,4]。长期以来, 为适应社会的发展, 就如何搞好高等教育, 人们开展了大量的工作, 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 其核心是素质教育[5,6,7,8,9,10,11]。

近十几年以来, 各高校努力开展了素质教育, 譬如:组织形式多样的课外人文活动、科技活动、文娱和体育活动等, 以期通过一些实践项目的实施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总体来说, 高校在素质教育方面的研究较多, 所开展的素质教育工作亦有一定的成效。不过, 素质教育在高校理工科非实践性课程的教学活动领域却少有涉及, 大多实施的仍然是灌输式教学模式。

本文剖析高校理工科非实践性课程灌输式教学模式现状、原因以及存在的问题, 提出初步的改革思路, 给出面向素质培养的创新教学模式研究内容, 以期为促进素质教育在高校非实践性课程教学活动中的实施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二、灌输式教学模式现状

与其他工作或活动相比, 高校教学活动占据了学生绝大部分的时间。目前, 在高校理工科非实践性课程教学活动中, 大多采用的是灌输式教学模式,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课堂教学以老师主讲为主。课堂教学活动中, 老师是主角, 学生是配角, 老师主讲占据了绝大部分甚至全部的时间, 较少甚至没有留给学生支配的时间。这样, 学生通常是在消极被动的听讲中度过每一次课时。 (2) 教学内容以知识点的讲授为主。老师在组织教学内容时, 主要考虑的是依据教学大纲要讲授哪些知识点。每次授课以完成知识点的传授为主要教学目标, 一般较少涉及围绕问题的互动交流讨论。 (3) 课外作业以简单或机械验证知识点为主。老师布置的作业, 一般是书本上的习题, 而这些习题大多以简单或机械验证相应知识点为主。通常情况下, 学生参照例题依葫芦画瓢即可。若例题较少甚至没有例题, 又或作业有一定的综合性, 大多数学生是难于完成的。 (4) 教学活动重结果, 轻过程。老师关注的重点是教学任务的完成, 学生关注的重点则是学分的获取。对学生的考核多以期末卷面成绩为主, 常采用的期末总评成绩的评定方式为“七.三”, 即期末总评成绩中期末卷面成绩占70%, 学生平时成绩占30%, 而且学生平时成绩主要依据学生出勤、课外作业、平时小测验等。

三、灌输式教学模式原因

促使灌输式教学模式的原因很多,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根深蒂固的灌输式教学观念。受以升学为主要教学目标的传统中学教育的影响, 老师和学生均已习惯了灌输式教学。如果要变革这种教学模式, 老师和学生都感觉难于适应, 大多表现出抵触情绪。

2.繁重的学习任务和教学任务。为完成学业取得学分, 学生需要修完较多的课程, 譬如:一、二年级, 每学期有6至8门主要课程;另外, 就每一门课程而言, 在教学内容减少不太多的情况下, 教学课时却大大缩减。如果老师在进度上稍有懈怠, 是难于完成所要讲授的所有内容的。基于此, 学生和老师基本上默认了一种疲于完成学习任务和教学任务的共识, 难有精力开展其他工作。

3.学生的评优机制。在学生的奖学金和其他各种奖项的评选中, 尽管考虑了非课程成绩的其他诸多因素, 但学生所学课程的成绩总是占了绝大部分, 或者较少有体现综合素质的专项奖。

4.学校和学生对老师的评价体系。为了评价老师授课水平, 学校实施了学评教 (学生评价老师) 和教评教 (老师评价老师) 。事实上, 无论是学评教, 还是教评教, 大多看重的是老师讲的水平, 而不是组织和引导的能力。譬如, 有些学生认为, 能让他们越容易听懂的老师就越是好老师, 否则就是“差老师”。

5.用人单位的招聘条件。近十几年以来, 用人单位在招聘毕业生时, 虽然在努力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 但效果并不明显, 对于大多数应聘的毕业生而言, 最终还是免不了以学生成绩单为主要依据, 因为学生大多难以为他们的综合素质提供有力的证据, 用人单位也难以在短暂的招聘过程中客观地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

6.教学业绩难以客观体现, 亦难以为提升学校的社会地位服务。基于学评教和教评教, 主观上对老师讲得好坏与否可以有一定的定性评价, 但难有客观上的量化标准, 而且其他教学表现 (譬如, 如何组织和引导学生) 的好坏则更是难以体现。另外, 鉴于教学业绩有限的影响力, 致使其难以为提升学校的社会地位服务。没有教学好的学校, 只有科研强的学校。加之老师在教学方面的投入虽多, 但短期回报甚微, 从而难以引起老师的重视。

四、灌输式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灌输式教学模式通常会导致以下一些问题:

1.学生出勤率不高, 上课状态不佳。学生通常认为, 只要旷课不严重, 都会有期末考试的机会 (对于重修学生, 更是如此) , 且出勤也影响不了太多的平时成绩, 如果平时课堂上听不太懂, 则认为反正也听不懂, 何必去呢?另外, 客观上讲, 学生集中精神听讲的时间是很有限的, 一般为15分钟左右。如果要求学生每节课45分钟都要认真听讲则是强人所难, 是极不现实的, 那么学生打瞌睡、开小差、交头接耳等也就再正常不过了。

2.作业不认真, 抄袭现象普遍。虽然作业在平时成绩中有所体现, 但老师在实际操作时, 考虑到及格率, 其占的比例相当小, 而且优与劣的差距并不明显, 且作业大多以简单或机械验证知识点为主, 如果学生不会, 亦容易相互抄袭。特别是近几年来, 研究生当助教后, 不少研究生批改作业不认真, 学生也就敷衍了事, 甚至抄袭。

3.平时成绩与卷面成绩不匹配。在期末总评成绩的评定中, 给出的平时成绩多半不能客观反映学生实际的平时表现。譬如, 卷面成绩为46至59分时, 给出的平时成绩多数为90分以上 (按30%算, 为27至30分) 。之所以出现这一怪异现象, 主要是为了迎合一定的及格率。

4.学生掌握知识的牢固性较差。由于是灌输式教学, 学生被动获取知识, 平时是难以学好的。这样, 为了在期末通过课程的考试, 学生大多是到期末时才临时抱佛脚, 且以做题 (平时的作业、购买的历年试题) 为主要的复习手段, 复习内容面向考试, 有较强的应试针对性。短期内可能会有较好的效果, 但很容易忘记, 难以较为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

5.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等提高很有限。基于灌输式教学模式, 学生基本上绑架了老师的教学。迫于当前学评教的压力, 部分老师投其所好, 迎合学生的需求, 竭尽所能讲得仔细, 讲得彻底, 讲得全面, 尽可能让学生不费太多力气就能完成课程的学习, 获得相应的学分, 并不太关心学生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等的培养。

五、改革思路

高校理工科非实践性课程灌输式教学模式由来已久, 要想改革这种模式需要克服很多障碍, 亦会遭遇种种抵触情绪, 在短期内是难以成功的, 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基于上述分析, 给出如下改革思路:

1.广泛开展素质教育相关知识讲座, 强调在理工科非实践性课程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可行性、必要性和重要性, 提高广大师生的素质教育意识。

2.制定合理的评优评价体系、管理制度和分配制度, 涉及学生的评优机制、老师的评价体系、相关的管理制度和分配制度, 从而为素质教育在教学活动中的实施提供制度保障。

3.制定科学的培养方案, 主要涉及课程的设置、部署、内容、课时分配等, 避免出现客观上过重的学习和教学负担让学生和老师疲于完成学习任务和教学任务的状态。

4.大力开展面向素质培养的创新教学模式研讨, 涉及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 譬如课堂教学、课外作业、课程考核等。

六、面向素质培养的创新教学模式研究内容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面向素质培养的创新教学模式的研究:

1.素质教育在教学活动中的需求分析。素质教育的内涵非常丰富, 外延亦很广泛, 但在教学活动中没有必要也不可能涉及所有素质的培养, 需要分析哪些素质的培养适宜放在哪类课程的教学活动中来。

2.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方式, 主要涉及哪些环节 (譬如, 老师主讲、学生主讲、交流讨论等) , 相应部署及其时间上的分配。

3.素质教育在课外作业中的实施方式, 主要涉及哪种类型的作业 (譬如, 概念型习题、简单应用型习题、综合设计型项目、调研等) , 相应数量及完成作业的方式 (譬如, 个体与团队) 。

4.素质教育在课程考核中的实施方式, 主要涉及考核内容 (譬如, 知识点及其验证、问题设计、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团队合作精神、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等) , 考核方式 (譬如, 笔试、面试;开卷、闭卷等) 及成绩评定方法 (譬如, 各考核内容所占权重) 。

5.面向素质教育的创新教学模式的示范应用。结合课程, 将上述各种方案细化 (譬如, 课堂教学中围绕问题的内容的组织) , 并在课程的教学活动中示范应用, 以期作进一步的优化。

七、结束语

长期以来, 高校理工科非实践性课程的教学大多采用灌输式教学模式, 极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 难于适应社会的发展。另外, 素质教育在理工科非实践性课程教学活动中的实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亦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仅靠一两个老师在少数几门课程中的实践是远远不够的, 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广大师生等的密切配合方能取得较好的成效。

摘要:长期以来, 高校理工科非实践性课程的教学大多采用灌输式教学模式, 极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 难于适应社会的发展。基于灌输式教学在现状、原因、存在的问题等方面的剖析, 提出改革思路, 给出面向素质培养的创新教学模式研究内容。

灌输式教学模式 篇2

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理论灌输与灌输方法的辩证统一

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注重内容的重新整合,而且应该进行方法的创新,从而体现明显的时代价值性.创新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首要的.应在坚持和加强马克思主义灌输论的基础上,围绕如何体现灌输方法的科学性、艺术性和实效性上进行探析.新时期的“灌输论”应讲条件、分对象和重创新.其中,创新主要体现在四个转变和八个结合上.

作 者:陈茂荣  作者单位:西北第二民族学院,银川,750021 刊 名:前沿  PKU英文刊名:FORWARD POSITION 年,卷(期):2007 “”(11) 分类号:G41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理论灌输   灌输方法   创新  

灌输式教学模式 篇3

【关键词】“灌输式”;“先学后教”;主导;主体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言文浓缩了我国古代先哲对宇宙、自然、社会以及人生的认识,传递着古圣贤智慧经验所蕴含的潜在力量,所以学习文言文能传承文明、提升人格。由于文言文在词汇、语法、语音等方面跟现代汉语相去甚远,且和现实生活相距甚远,加上古文阅读呈现样式和现代汉语阅读样式差异大,在教学中扫清阅读障碍有一定的困难。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洋思中学提倡“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本文将通过分析传统“灌输式”文言文教学和“先学后教”这两种教学模式在文言文学习中优劣,并提出如何采取科学的方法使这两种模式有机结合,互相补充,从而促进目前的文言文教学。

一、“灌输式”文言文教学模式

“灌输式”的文言文教学长期采用的传统模式可用教师+学生+课本+粉笔来表示,这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单纯的以传授文言文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八字真经”,被许多教师奉为至宝,他们单纯以讲、记、背、默、译为线,把教参里的知识点生硬的灌输到学生的脑子里。

(一)这种模式的长处

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因材施教,及时修改。老师所要教内容可以根据学生的听课状态进行修改,备课时老师可能会对教材、学生进行充分预设,但是课堂的学习主体是活的,总会出现意想不到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就需要老师在课堂上把握好主要的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进度,让大多数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学有收获。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表情和反应随时调节授课方式和内容,师生交流的机会较多,师生的关系较融洽。每节课都有难点和重点,对于难点来说学生都不能真正的理解,表情可能是疑惑不解,所以面对这样的状况,教师要及时地调整授课的进度,或调整授课内容,或者改变授课方式多与学生进行交流,培养融洽的师生关系。

(二)这种教学模式的弊端

“灌输式”文言文教学最大的弊端就是教师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讲的内容一股脑儿的灌输到学生的脑子里,学生不用去思考,只要拿着笔记、背、诵。没有完全发挥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到课堂中来。

这种以“讲授──接受”为主的教学模式比较强调语言知识的输入而忽视了语言的运用,既不利于调动和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更不利于学生文言文综合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灌输式”文言文教学模式多沿用“简介作者和背景──导入新课──翻译文章──记住重点字词──背诵课文──布置作业”这种陈旧的程序,忽略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

所以这种模式存在这样三个“中心意识”:1.以知识为中心,一味强调接受。2.以教师为中心,一味强调灌输。3.以诵记为中心,一味强调记忆。一堂课下来,教师讲得不亦乐乎,学生记个不停,课后教师再加一句,回去把这些内容背出,明天检查!生怕学生掌握不了这节课的知识点。

总之,传统文言文教学模式有其成功的方面,但它的局限性使学生不能对文言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只会越来越厌烦,改革新的文言文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文言文教学模式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是江苏泰兴市洋思中学首创并广泛应用且成效卓著的课堂教学模式。它的一般流程是:1.示标。2.指导。3.先学。4.后教。5.训练。

(一)在文言文教学中应用的一般流程

1.自主学习环节:本环节侧重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如阅读课题,对重点作者的有关文学常识查阅、积累、记忆,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并且分组查找、交流、记录全组共同的生字,并由组长牵头进行检测、反馈生字词掌握情况;小声试读全文,小组交流、明确长句断句;以致反复朗读直至熟练。

2.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基础检测并反馈。

3.出示目标(文言文学习目标通常设置为:①读②译③析④背等四个目标。对于篇幅较短的课文,可将预习和展示训练融为一体即将四个目标在一节课内完成;对于篇幅较长的课文则要分预习课和展示训练课,要两课时完成;预习课通常完成目标①读②译,展示训练课完成目标③析④背。)

4.学习过程

(1)读:在这个环节中,要极其侧重学生朗读的指导和训练。

学生自读课文→教师范读,学生仿读→小组内读文→组内展读课文,小组齐读→班内展示朗读,班级齐读。

(2)译:此环节侧重于基础性学习的学习方法的指导。

结合注释了解文章大意,记录共性疑难→班内释疑解疑→记忆重点词句解释→独立疏通文义→小组推荐学生译文讲解→其余学生补充、纠正、完善。

(3)析:本环节侧重于对学生学习技能的训练

出示目标→组内回顾文章内容→结合习题、批注加深理解→品析优美句段→写读后感→小组内交流、讨论,统一见解→小组汇报,组间补充、纠正→教师引导学生,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教师拓展延伸→教师小结或学生汇报小结。

(4)背:本环节侧重于训练学生目的性记忆的能力

学生独立背诵→先背下来的同学到黑板展示默写→后背下来的同学在组内背诵展示。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是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的合作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载体,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的教学方式。在实际教学中效果良好。

(二)这种模式的长处

这种模式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成为课堂上的主体。老师提前布置本节课所要掌握的主要内容,学生可以去查资料、与同学合作学习来完成这个任务,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

这种模式可以让学生主动地去网上查阅资料,主动地去查阅相关的书籍,可以开阔他们的视野,在这个查阅的过程中他们可以去掌握相关的一些知识点,更好的理解作者写作时的思想感情。

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于一些不懂的知识点可以做好标记,拿到课堂上与同学讨论交流,再不懂的可以得到老师的指导,最后做一些练习来巩固这节课的知识点。这种教学模式把学与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能真正地掌握这节课的知识点。

(三)这种模式的弊端

这种教学模式适合自觉性比较高的学生和基础相对扎实的学生,对于一些相对“懒”的学生来说这无外乎增加了他们的课外负担。

这种教学模式需要学生身边有充足的资源,比如网络资源,书籍资源,方便学生去查阅。

总之,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有自己的优劣,“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种模式也不例外,但总体来说这种模式比较适合当前的教育形式,能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文言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三、恰当地运用文言文教学模式,优化文言文教学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一新型文言文教学模式具有很强的优越性,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传统“灌输式”文言文教学模式,虽然存在着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但它并非完全一无是处。因此,在摒弃其过时落后因素的同时,对其合理成分应当重新加以审视和适当运用。“灌输式”文言文教学与“先学后教”并非完全对立,它们之间存在很大的互补性,只有将这两方面有机结合起来综合运用、各取所长、相互补充,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更好地掌握相关的文言文知识。文言文的学习一方面需要老师的讲解,另一方面还需要学生自主地去识记相关的知识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然后在课前要给予明确提示,明确阅读要求;课堂中采用创设情境,多角度诵读,学生自主翻译理解,教师适当点拨,巩固练习的环节,把“灌输式”文言文教学中的优点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的优点有效地结合起来,让文言文绽放出它独有的光彩,成为学生爱学,老师爱教的一类文章。

总之,教师在设计教学形式时,不管采用哪种教学模式,教师应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力为宗旨,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他们不仅能真正学懂课本所要求的文言知识,还能迁移所学知识,阅读课外文言文文段,提高他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熊俊峰.文言文语感教学的操作步骤[J].中学语文,1999,01.

[2]崔素云.立足吟诵、添新加趣──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例说[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0,19.

灌输式教学模式 篇4

数学课堂一直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长期以来, 我们的数学教学都采取灌输式教育, 忽视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数学课堂, 是学生认识、理解、掌握数学的地方, 但出了课堂, 却少有人再去应用他们。纯粹的数学知识, 于大部分人而言, 没有太大的用处。因此, 学生只有通过主动学习才能既提高数学素质, 又发散思维, 养成创造性人格。而能否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 关键还得看教师以及教学方式。这便显示了教师的重要性和课堂改革的紧迫性。

韩愈在《师说》中说:“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然而, 在今天的社会, 对于教师的这种理解已经完全不够了。因为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 更应该要教授学生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对于数学课堂, 就思维方式来看, 每道题都有一种或几种固定解法。小学时, 教师只讲固定解法;随着年级的增长, 题目的灵活性越来越高, 但是教师仍只讲一种就不够了, 这于发散学生思维百害而无一利。这跟我们所提倡的创新思维背道而驰。

形成如今的数学教学现状的原因有很多,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与这门课的性质有关。数学, 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模型等概念的一门学科。正是由于数学学科的抽象性以及其逻辑性, 使得灌输式教育成为使学生接受新知识最行之有效的方法。然而, 于培养其创造性而言, 这实质上对它是一种扼杀。

其次, 它还与我们国家的应试教育有关。考试是目前唯一的中学教学评价体系, 但它只是在一定程度上笔试考查学生掌握的知识和应用情况, 却不能全面考查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数学素养。而且, 现在的学生活动越来越少, 所以我们首先要做的是改变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方式, 使课堂生动、活泼起来。

数学教师首先应当明白自己不是“教”教材, 而是用教材“教”。教师对教材内容要大胆取舍、整合与挖掘, 才能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在平时的教学中, 教师应该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教学情境,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 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设计教学过程和练习。在课堂上, 要尽量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并且动手操作, 让学生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久而久之, 学生就会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兴趣, 激发对数学的好奇心以及求知欲, 从“被动接受”变为“自主学习”。

再是课堂提问。有效的课堂提问有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 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言语表达能力;有助于教师及时得到反馈信息, 不断调控课堂教学, 从而实现教学目标。但满堂问也是不能接受的。许多教师以为多问就体现出了新的理念, 然而学生却被教师繁冗的提问搞得迷迷糊糊。

康托尔说:“在数学的领域中, 提出问题的艺术比解答问题的艺术更为重要。”可见, 提问式教学在数学中的重要地位。其实, 所谓提问式教育, 就是师生双方处于一种对话的关系之中, 就是指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分别提出问题, 通过探索研究, 解决问题, 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其最主要的作用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启迪思维, 解决困惑,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 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自觉学习。”

此外, 引入开放式问题也可以拓宽学生的思路,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引入开放式的问题, 在引进新的课程中会使学生更容易进入新的学习情境。在教学反馈中, 教师也能通过对学生回答问题情况及时进行查漏补缺。同样在检查学生是否掌握了一节课的内容时, 通过提问也可以实现目的。

而对于灌输式教育, 也并不是完全不可取。19世纪时赫尔巴特的思想对其发展曾产生过重要影响。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有三个突出的方面, 其中一个就是对儿童的认识。他发现儿童在没有形成意志之前, 会表现出反抗的烈性, 而只有对儿童进行严格的管理才能抑制它。但是卢梭也指出, 教育者经常会在儿童的心中印上许多对于他们而言还不懂的知识;此时, 可能会在他们心中培植非常危险的偏见。卢梭还揭示了灌输式教育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他说:“我们从来没有设身处地地揣摩过孩子的心理, 我们不了解他们的思想, 我们拿我们的思想当做他们的思想;而且, 由于我们始终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去教育他们, 所以, 当我们把一系列的真理告诉他们的时候, 也跟着在他们的头脑中灌入了许多荒唐和谬误的东西。”从教育灌输反对派出发, 卢梭主张应该鼓励孩子去主动掌握知识。因为“自己获得的观念比别人传授的观念, 更加清晰而深刻”。此时, 我们就应该按照儿童的特点来进行教育方式的调节。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曾在北京“外交学院论坛”上指出, 中国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并非一无是处, 美国的启发式教育也非一好百好, 两种教育方法应该取长补短, 发挥各自优点, 才有利于年轻人的成长。

灌输词语的解析及反义词 篇5

一、灌输词语的解释

谓水流注输入。《史记·秦始皇本纪》:“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 宋 苏轼 《申三省起请开湖六条状》:“今 西湖 水贯城以入于 清湖河者,大小凡五道,皆自 清湖河 而下以北出 餘杭门,不復与城中 运河 相灌输。”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小秦淮录》:“冈峦回合,流泉灌输。” 犹灌溉。宋王安石 《酬王濬贤良松泉·泉》诗:“山前灌输各自足,轆轤罢转井口閒。” 流通。

二、灌输词语的反义词

榨取

三、灌输词语的造句

1、作者想把这个想法灌输给读者。

2、格雷戈里的父亲向他灌输了接受教育的雄心。

3、反复灌输民族和家庭价值观需要付出很多努力。

4、不管孩子喜不喜欢,他都会向他灌输一些知识。

5、他们向孩子灌输成功的决心。

6、新的历史时期,市场经济给人们灌输了不少新的价值取向和利益理念。

7、春天给麦田灌输了力量与希望,这个时候的麦田像个翩翩少年,在春光的照耀下洋溢着盎然的生机。

8、渡,内心隐藏很大的智慧,隐,思维灌输很多的准确度,一个定位思考的人不会感觉贫穷,但是一个坦率行事的人,害怕孤独。

9、至于家中有小孩的,更是从小灌输其讲究卫生的观念,教育孩子正确的健康及卫生观念。

10、不管那个小孩喜欢不喜欢,他反复灌输一些知识给他。

11、那个孩子已经被父母严重灌输了“自己没有用”的观念。

12、我从女儿出生时起,就尽可能地对她说准确而漂亮的英语,在向她灌输语言时,我认为俗语也很重要。

13、出家人应以慈心教在家众,以智识学问灌输他们,引导他们远离邪恶而走向善道。

14、鼓吹民治,传播新文化,提倡教育实业,灌输国民常识,研究种种社会问题。

15、善良无须灌输和强迫,只会相互感染和传播。

16、他认为躲避这种文化灌输不是办法,实际上也躲不开。躲不开还在躲,那就是虚伪。

17、他们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就被灌输了一种“乱世哲学”,处处划界,天天警惕,时时敏感。

18、莫里老人想呼吁人们阻断这种全球性的文化灌输,从误导的惯性里走出来。

19、为了转移广大青少年的视线,向他们灌输不问政治的奴隶主义,大人先生们便居心叵测地提倡中、小学生读经。

20、你当然可以强行灌输给他,但还是得看着他一次次跌倒,又哭又闹,抹着脸上的血,自己不试连糖和盐都分不出来。

21、只要再将敌人劣等、与畜生无异的观念灌输进他们的意识,打着正义旗帜的杀戮就可以开始了。

22、最好的教育不是灌输,而是启迪。

23、我当时的经理坐下来和我娓娓而谈,向我灌输这样的观念:真正地了解顾客,这是最重要的。

24、以理服人、入脑入心,以案说法更为公众所喜见乐闻,其普法效能不是空对空、生硬灌输可以比拟。

25、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还应向子女灌输慢慢呷酒及适可而止的饮酒态度。

26、自小灌输的夜郎自大式自豪,使我们心安理得于对世界的无知。

27、好教师应该把高尚理想灌输给孩子们。

28、他们不太愿意被填鸭式地灌输来自日本的学说。

人文精神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的灌输 篇6

[关键词]人文精神初中政治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30084

当下的初中政治课程教学,应该着力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树立学生的信心,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初中政治课程是培养中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渠道,对中学生的价值趋向、人格完善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多采用了强迫记忆、赶鸭子上架的方式,使得学生对政治课程感到枯燥乏味,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认知程度大大降低,自身在思想情操方面也很难得到发展。因此,初中政治教师应该着力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探寻新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人文思想的培养,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促进中学生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以培养学生优秀素养为目的,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

教育的目的首先是教学生做人,通过教育不断塑造学生的优良品质。初中政治学科涵盖了思想、法律、时事等内容,这对初中学生开阔视野,客观地看待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帮助。在初中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当渗透人文精神,让学生在接受政治知识的同时也能提高人文素养,使其全面健康成长。人文精神在政治课堂教学中灌输有以下几条途径。

1.在每一节课的预习过程中,教师应提前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现实意义,让学生学会了解课程背后的人文思想。在预习过程中,教师还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了解他们的情感特点,不断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现代教学的意义在于让学生自己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团队思想是人文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教师应尽量为学生提供合作探究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2.初中政治课程的许多知识点都与社会上的时事、学生的个性心理等密不可分,政治教师可以这些知识为切入点,在讲授课程内容的时候渗透人文思想。教师可用时事热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用生活中真实发生的例子感染学生、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等。课堂教学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这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必然要求。

3.加强学生人文思想的课后学习,以此作为政治知识的课后延伸。比如,在讲《公民的义务和权利》一课时,教师首先要在课堂上完成教学目标,课后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对公民义务和权利的继续学习和了解,以使学生加深对公民的义务和权利的理解。

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才是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的真正解决之道。让学生由“要我学”“我要学”变成“我会学”“轻松学”。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理应在适当的时候引导学生,使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人文思想。

二、引导学生主动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解读人文精神

学以致用,是我们政治教学的目的。在课堂上,我们政治教师向学生教授了纷繁复杂的知识,为了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我们政治教师还应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走进生活。在现实生活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了解当地人们的风俗习惯、观念意识,增进学生对当地历史文化、发展前景的了解。

课后让学生去搜集热点材料,进行系统分类、总结、分析、吸收,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学会总结知识,更能让学生了解时事热点,进一步接触生活实际。例如,七年级中生命的意义、八年级中人生难免有挫折、九年级中责任、无私奉献、民族精神等课程内容,学生都可以以此作为基点走进生活,感受课程内容在现实生活的意义。通过让学生在课后搜集热点材料进行总结分析,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政治教学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率,注重师生间的和谐统一,注重与实际相结合,培育出具有较高人文素养的人才。政治教学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培养中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渠道,教育工作者应该不断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共同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初中政治课堂教学是人文思想传播的重要平台,初中政治教师应循循善诱,使初中生不断提高综合素质,为他们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夯实基础。

灌输式教学模式 篇7

然而, 就是这样一所 “古典老派”的学校, 却在议程单上赫然写着交流主题———“O2O” (线上到线下) 。当传统与未来相遇, 这所学校如何应对?

一切从支持教师有效教学开始

在哈克里学校担任校长职务将近20 年的约翰逊始终身处无形的压力之下。 如何让学校既保持自身传统优势, 又能与时俱进, 这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在这样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 必须通过主动变革向家长宣告, 我们提供的依然是最好的教育”, 约翰逊说这话时语气并不轻松, “转型的关键在于教师, 但最大的挑战在于教师本能的抗拒, 因此我们必须从支持教师有效教学开始。 ”

哈克里学校有两位技术主管———埃里克和爱德华。 他们认为, 要改变教师, 必须重新定义课堂。 他们致力于为教师提供有效的教学工具, 从每天一点点改变课堂开始, 而不是为了技术而选择技术。

机遇来自于2012 年冬天, 一场大雪让两位数学教师无法来学校上课, 一边是教学进度问题, 一边是等待的学生, 两位教师一筹莫展。 此时, 技术教师为他们提供了录制微课的工具, 并远程教会了两位教师如何使用。 下大雪的那几天, 学生通过教师在家录制的每集10 分钟的微视频完成了学习目标。

这一事件对教师们的影响很大, 他们认为, 10 分钟的微视频将教学内容提炼成更为精要的几个知识点, 有利于学生按需吸收; 微视频增加了提问等互动环节, 使教师可以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想法;在网上看到“自己的老师”, 还能穿越空间深入探讨, 这让学生们备感亲切……

这次事件之后, 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接受改变。 于是, 技术主管为每名教师提供了模板, 教师按照学生的特点和自己的特长, 创建富有特色的班级管理平台, 家长们也可以通过这一平台了解孩子的学习状况; 技术主管给教师提供更多的在线学习工具和资源, 让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的同时在线互动, 实现24 小时无边界学习的目的……

谨慎推动教与学方式变革

技术悄悄地影响教师的日常教学, 也渐渐地影响学生的学习。 2013年, 哈克里学校启动高一学生自带i Pad等电子设备进学校项目, 2014 年又推动新一届高一学生加入。 约翰逊解释说, 我们不急于全面铺开, 因为通过一个年级、一个年级的试水, 才能让教师处于既不拒绝也不盲目跟风的状态。

对于这个项目, 哈克里学校既拥有开放的心态, 也保持适度的警醒。 约翰逊说, “我不太相信技术的替代性。任何时候, 实践体验都非常重要。 ”他认为, 在线教育虽然比较便宜、便捷, 但未来依然会有许多家庭为孩子选择有社交环境的学校。 不过说到这里, 他又显得犹豫起来:“美国选择 ‘在家上学’方式的人越来越多, 想想恐龙都灭绝了, 未来还有什么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呢? ”

在哈克里学校, 从校长到技术主管都抓住教师这一核心群体, 通过支持其有效教学, 并以年级为单位谨慎推开, 这是学校拥抱变革实现转型的主要策略。 约翰逊说, 任何时候“内动力”都是最重要的。

因此, 面对变革的时代, 哈克里学校更多地关注如何激发师生的内动力, 尤其是教师的内动力:学校给教师提供有效的工具, 教师可以选择是否使用;学校每年暑假组织技术夏令营, 邀请教师们参加, 同时将重点锁定在关键人物———中层或项目主管; 学校还鼓励教师自主开发电子书, 并允许学生下载教师的资料、板书和笔记, 这样可以让学生摆脱实体书的限制。

哈克里学校还有一条重要策略, 就是绝不把 “技术应用” 作为指标评价教师。 “我们只想推动教师保持学习的动力, 而不会用这样的指标去评价教师, 不能让这样的规定使教师迷失自我。 ”两位技术主管如是说。

哈克里学校的启示

在哈克里学校, 我们看到了一所历史悠久、 传统深厚的学校如何在转型的道路上前行, 而其中有几条启示值得借鉴:

教师是学校变革的关键人群, 让教师投身变革的动力在于让其看见自身教学有效性不断提升, 只有坚持这条主线, 才能让教师摆脱对技术的“本能抗拒”。

学校明确提出, “用技术”只是方法, 根本目的在于让教师在一个变革的时代保持 “学习力”。 因此, 学校尽可能避免“技术灌输”, 让教师在自身学习的过程中发现技术优势, 从而促进教育教学。

移动互联时代的来临, 给全球教育同行一次 “重新定义学校、 重新定义课堂、重新定义教师、重新定义学习”的机会, 哪怕是像哈克里这样的百年老校, 也正在经历这样的过程。 谁能更深刻地认识到学习的价值, 谁能把学习者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 谁能更及时地满足未来的学习需求, 谁就能够赢得未来。

总之, 哈克里学校是一所能够折射当下美国最真实教育状态的学校———学校处在变革之中, 面对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 学校在突破与观望中亦步亦趋, 在坚守与改变中小心翼翼, 在让学校获得更好的排名与让学生拥有更好的人生之间徘徊犹疑。 但, 它在改变、在生长、在选择中重新定位……

人文精神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的灌输 篇8

一、以培养学生优秀素养为目的, 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

教育的目的首先是教学生做人, 通过教育不断塑造学生的优良品质。初中政治学科涵盖了思想、法律、时事等内容, 这对初中学生开阔视野, 客观地看待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帮助。在初中政治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适当渗透人文精神, 让学生在接受政治知识的同时也能提高人文素养, 使其全面健康成长。人文精神在政治课堂教学中灌输有以下几条途径。

1.在每一节课的预习过程中, 教师应提前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现实意义, 让学生学会了解课程背后的人文思想。在预习过程中, 教师还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了解他们的情感特点, 不断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现代教学的意义在于让学生自己学会学习, 学会合作。团队思想是人文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治教师应尽量为学生提供合作探究的机会, 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2.初中政治课程的许多知识点都与社会上的时事、学生的个性心理等密不可分, 政治教师可以这些知识为切入点, 在讲授课程内容的时候渗透人文思想。教师可用时事热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可用生活中真实发生的例子感染学生、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等。课堂教学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这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必然要求。

3.加强学生人文思想的课后学习, 以此作为政治知识的课后延伸。比如, 在讲 《公民的义务和权利》一课时, 教师首先要在课堂上完成教学目标, 课后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对公民义务和权利的继续学习和了解, 以使学生加深对公民的义务和权利的理解。

正所谓, 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才是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的真正解决之道。让学生由“要我学”“我要学”变成 “我会学”“轻松学”。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 理应在适当的时候引导学生, 使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人文思想。

二、引导学生主动参加实践活动, 在实践中解读人文精神

学以致用, 是我们政治教学的目的。在课堂上, 我们政治教师向学生教授了纷繁复杂的知识, 为了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 我们政治教师还应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 走出校门, 走进生活。在现实生活中, 教师应引导学生了解当地人们的风俗习惯、观念意识, 增进学生对当地历史文化、发展前景的了解。

课后让学生去搜集热点材料, 进行系统分类、总结、分析、吸收, 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学会总结知识, 更能让学生了解时事热点, 进一步接触生活实际。例如, 七年级中生命的意义、八年级中人生难免有挫折、九年级中责任、无私奉献、民族精神等课程内容, 学生都可以以此作为基点走进生活, 感受课程内容在现实生活的意义。通过让学生在课后搜集热点材料进行总结分析, 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提高学习效率。

灌输式教学模式 篇9

一、灌输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灌输这一概念最早提出是由恩格斯提出的, 在随后的著作中马克思也多次提到这一概念, 他们认为将现实主义传输给工人最好的办法也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是对工人阶级进行思想灌输, 也是帮助工人阶级掌握科学理论的最有效的途径。但是真正将灌输这一工作方法上升到理论高度的是列宁。他在《怎么办》一文中指出, 要帮助工人阶级树立社会主义意识, 就要对工人阶级进行思想灌输。具体来讲就是一方面要引导工人阶级了解先进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 指导工人阶级进行斗争, 另一方面是要政治角度引导工人阶级明确自身阶级使命, 认识到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对立关系, 帮助工人阶级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使用正确的方法论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从灌输理论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我们可以明白, 灌输理论是一种认识过程, 是帮助工人阶级认识社会主义, 克服历史限制的一种有效途径, 要提高工人阶级的思想觉悟, 在对资产阶级斗争中取得胜利, 就要给工人阶级灌输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用正确的思维观点和方法引导群众去斗争, 组织群众去反对资产阶级, 教育群众树立无产阶级意识, 让群众自觉去参与到同资产阶级斗争的过程中去。意识形态的形成只能通过外界的教育和灌输来完成, 通过培养人们不断学习和思考来获取, 而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 以及共产主义的伟大信仰都属于意识形态的范围, 都需要通过不断的教育和学习才能获取。需要注意的是, 灌输理论是一种工作方法, 而不是简单的灌输方法, 如果简单地使用“灌输式”的方法对群众进行教育, 则会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向相反的方向。

二、灌输理论在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1. 理论基础没有发生变化。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些理论基础都属于认识论的范围, 认识论对于实践工作具有能动的作用, 能够在一定条件下指导实践工作。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表明,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社会意识对于社会存在具有影响作用, 能够在一定条件下转变社会存在的情况。因此, 虽然当前在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但是我们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指导思想并没有发生转变, 依然是依靠马克思主义意识指导我国的经济建设, 而这一思想理论的教育同样需要通过灌输理论的指导, 引导人们去学习和掌握相关理论, 理解其深层次含义, 并最后转化为指导自己发展的精神力量。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 谁都不能自己去创造这种正确的方法论和科学的世界观, 都需要不断接受教育, 通过不断认识社会发展的本质, 通过不断承担历史赋予我们每个人的使命, 提升自身的思想境界和实践能力, 使自己在学习和实践中掌握正确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

2. 灌输理论在世界各国国家都普遍使用。

灌输理论对于意识形态的占领具有重要的作用, 不仅社会主义国家已经深刻认识到这一问题, 在非社会主要国家对这一理论的使用也同样非常普遍。灌输理论的发展和应用, 已经突破了意识形态的划分, 已经成为统治阶级对社会成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工具。正如有位政治学家所言, 一个国家要存在, 一种社会要延续, 就必须要将适合自己制度的思想灌输给自己社会的每一名成员, 不论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 都是一样需要灌输自己的思想。资产阶级在获得成功之后, 为了维护自身地位, 他们一方面向自己的民众灌输自己统治合法的意识, 证明自己的存在是合理的, 另一方面又采取各种手段将自己的意识不断渗透到社会公众中去。由此可见, 我国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以及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指导, 同样是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正确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的灌输, 也是对人民群众进行正确的思想意识的教育, 以确保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3. 对于我国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 灌输理论同样非常必要。

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实践来看, 灌输理论对于我国经济快速稳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健康发展非常有必要。传统教育认为,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 是经济工作的生命线, 也是完成经济工作的重要保证。这是基于经济决定政治的层面上来讲的, 究其根源也是政治功能的体现。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灌输理论的深入理解, 灌输理论同时还具有非常强大的经济功能, 对于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并且已经成为了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力量。一方面, 正确的意识形态的灌输和价值观念的灌输, 对于规范和促进经济发展, 激励经济稳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 灌输理论对于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也具有重要的影响。这是因为正确的意识能够影响人们对政治制度的创新,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 在社会具体制度方面还不完善甚至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还需要相关制度的不断创新来弥补这一不足, 而正确意识可以引导人们通过正确的价值观念创新制度, 促进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同时, 灌输理论对于市场经济追求利益最大化的问题也可以进行相应的弱化作用, 进而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氛围, 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的关系。

三、正确运用灌输理论,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1. 正确运用灌输理论,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观念。

传统的灌输理论指导下,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直是依靠一张嘴, 一个本和一支笔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 简单地将灌输理论理解为“灌输”教育方法, 更不是“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和宗教式的教育方式。由于受到经济发展和国外一些不良思想的影响, 有些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搞指导思想多元化, 干扰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虽然时代在发展, 我们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仍然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实际工作中,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紧密结合人民群众生活和工作的实际, 不能仅仅对广大群众进行大道理和空洞的宣传, 要切实解决群众工作生活中最实际的问题, 更不能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简单地认为是对群众进行强制的意识形态的“输入”, 而要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 使人民群众乐于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变机械的教育模式为灵活的寓教于乐的教育模式。灌输理论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不断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发挥人民群众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主导作用。

2. 坚持运用灌输理论,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我们在坚持灌输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原理和论断的同时, 要深刻认识和把握世情、国情, 还要关注群众生活, 敢于面对生活中的热点、难点, 群众关心的实际生活问题和时事政策问题。群众从事实上感觉到党和社会主义好, 这样, 理想主义、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才会有效。我们既要灌输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针, 又要教育引导人民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使灌输内容体现既科学又有时代气息, 真正体现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3. 坚持运用灌输理论,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手段。

第一, 转变灌输方法。在灌输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受教育者的兴趣、参与意识以提高其创新能力, 转变受教育者在接受灌输时处于被动和绝对服从位置的状况, 革除过去的“我讲你听, 我说你做, 我压你服”的陈旧模式, 努力使思想政治教育灌输方法富有时代特征。第二, 扩充灌输手段。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离不开一定的手段和媒介, 我们既要坚持演讲、广播、事迹报告、专题讲座等过去实践中行之有效的手段, 更要学会运用现代信息媒体传播技术,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的灌输教育, 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和网络的功能, 巩固和占领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

总之, 在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中, 我们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联系实际时, 既要坚持以往实践中行之有效的做法, 又要有所创新, 有所突破, 充分调动各方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构建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精神长城。

摘要:灌输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灌输理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在马克思主义传播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转换和相关理念的深入群众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对于指导人们进行相关工作的开展也具有重要作用。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经不能完全沿用传统的灌输理论, 如何将灌输理论与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模式, 是当前相关教育工作者研究和探讨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灌输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模式,研究

参考文献

[1]周燕, 张艳华.灌输理论下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研究的思考[J].经营管理者, 2014, (23) .

灌输式教学模式 篇10

一、从简单单词入手,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

要想让学生学好初中英语,单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同样,要想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单词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中西方关于一些名词有不同看法和感受,有时中国人很喜欢的一个名词,到了西方却非常憎恶,有时同样含义的一个词语,在中西方却分别代表不同内容,因此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很好地将它们区分开。

比如在讲授“Let’s celebrate”一文时,当讲到Dragon BoatFestive这一词组时 , 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 : “大家想一下 ,dragon的含义是什么 ? ”“龙。”学生纷纷回答 ,教师问 :“大家对龙有什么样的印象,它虽然是一种虚拟的动物,但我相信其已深深地印在大家心中, 那么大家想想龙在你们心目中是好的还是坏的。”“好的,比如西游记中的东海龙王。”“好的,它可以降雨。”通过引导,教师发现班级中对龙的印象都比较好,于是教师可以将西方人眼中的龙介绍给大家:“这时大家的看法,但是大家知道吗,西方人们对待龙却与大家截然不同,大家可以想想我们看到一些电影,比如哈利·波特中的龙,是非常凶残的,这其实就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单词, 就能很好地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解释出来。

二、从视频影音中入手,让学生掌握中西方文化差异

相对于一些枯燥乏味的课本讲解, 初中生对于一些直观化的视频非常感兴趣,因此,教师在进行实际教学时,可以适当地使用一些影音视频拓宽学生的英语知识面, 并从视频中为学生讲解中西方文化差异。

比如在讲授“Shopping”一单元时,教师可以为大家播放这样一个简短的视频内容,视频中主要有两个场景,第一个场景是中国人购物的场景,场景中一位营业员问一位顾客:“女士,你好,你要买什么?”“我想买一件衣服。”“我看你不是很胖,你多重啊?”“哦,我51公斤。”……很快,双方达成了购买协议。接下来第二组场景,售货员还是那位售货员,顾客换成一位英国女士,交流的语言也是类似的,当售货员问“May I know yourweight? ”时 ,英国女士气得满脸通红地离开了。这样两组视频播放给学生后,教师可以询问学生为什么同样的话语,第一组中国顾客就能很爽快地与对方达成协议并完成交易, 而第二组则不能。之后为学生解释这就是中西方文化在隐私方面的差异。

三、从短文对话中入手,让学生运用中西方文化差异

学习英语离不开日常的口语交流,在进行口语交流时,很多学生由于不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 导致交流时出现一些中国式的英语,或者见面说的话都是中国人的说话思路,因此教师在进行口语交流的练习时,特别是课文中的对话讲解时,一定要注意将对话中的中西方差异教给学生。

比如在讲授课文“Neighbours”一单元时,教师在讲授对话时讲到这 样一句话 : “Ilive in a flat in a City Garden in NinthStreet.”讲到这句话时 , 教师这样引导学生 :“大家看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啊? ”“我家住在第九街城市花园的一个楼房里。”“对,那要是直接翻译呢 ? ”“我家住在一个楼房城市花园第九街。”“非常好,那么大家想下,同样是地点,汉语与英语有什么样的区别。”“汉语先说大地点,英语先说小地点。”“非常好,大家都能发现这里面的不同, 这其实就是中西方文化在口语表达方面的不同。而且这种不同有很多,比如大家可以想一下,我们中国人见面第一句话都喜欢问对方什么? ”“你吃饭了吗? ”有学生回答,“对啊,但是在英语中大家想想见面涉及吃饭的话题多不多? ”学生思考了一会后回答“不多”,教师说:“对 ,这也是中西方文化的一个差异 ,中国人见面喜欢问对方吃饭的事情,而西方人则不喜欢。”

这样在进行对话教学时, 教师有意识地为学生进行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讲解, 可以让学生在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课文。

上一篇:抗艾滋病下一篇:演唱特色

本站热搜